技师和高级工工资区别二和技师和高级工工资区别三的工资能差多少

网友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您留言时请遵守。
72小时热点新闻榜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苏ICP备1106486号
地址:南京市玄武大道699-19号(徐庄软件园)1栋 | 电话:025―582899 | 投稿信箱: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您现在的位置:
[447]广东省技师学院发展的策略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广东的经济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几年来,广东省的GDP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之一。广东是经济大省,但教育处于中等水平,规模、质量、机制都不适应,教育的持续生产能力不够;人才总量也较大,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
,创新人才不足,适用人才不足,后备人才不足,这些不足已严重影响广东今后长远的发展。尤其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为适应广东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换代,解决高技能人才极为短缺的问题,广东省政府2004年提出了在全省实施“三年30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其中要培养新技师(含高级技师)5万,鼓励兴办技师学院。
  然而,由于技师学院是从高级技工学校发展而来,其办学历史尚短,社会认可度不高,技师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等有待确定。严格来说,现有的技师学院还处在起步阶段,对技师学院这种新型办学模式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技师学院的构建和发展,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本文以广东的高技能人才现状和技师学院办学现状为研究对象,把技师学院放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框架下,紧紧围绕广东省技师学院应如何办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努力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技师学院发展之路。
  本文在分析认识广东省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现状、未来发展需求及缺口的基础上,对广东省现有的技师学院办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基于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及经验比较;对广东省的技师学院特别是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技师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服务方向的基层性、培养目标的复合性、职业素质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办学模式的合作性、师资队伍的“双师”性。结论是:广东省的技师学院应走出一条全新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最后,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提出了有关技师学院的设置、定位、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毕业生待遇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人才;技师学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003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了“双高人才”(即着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战略,第一次把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的人才工作视野,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在广东省,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与结构失衡的矛盾,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格局的同时,开始兴办技师学院。技师学院是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主要目标,同时承担中、高级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培训、进修任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然而,在技师学院培养新技师,同我国历来技术工人在岗位成长成材的过程: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是很不一样的。目前国内的技师、高级技师是通过在工作岗位上十几二十年实践养成并经过行业(或社会)考评获得的。也就是说,按照过去的技工认证标准,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至少得十几年。在新型工业化时期,学院能否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技师?新技师培养方式的改变和技师学院办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年来,为适应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高技能人才极为短缺的问题,主管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政府部门―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出了在全省实施“三年30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其中新技师(含高级技师)5万名,高级工25万名。[1]2004年省内有7所高级技工学校同时增挂了技师学院的牌子。然而,技师学院才刚刚起步,技师学院的定位、办学模式、培养目标、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办学特色等均没有确定。这些问题如不尽快研究解决,必然会制约技师学院的构建与发展,直接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本文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对技师学院发展策略的认识
  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因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不明显;所培养人才未能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高技能人才短缺矛盾突显等原因而兴起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由于我省的技师学院是从高级技工学校发展而来,所以它秉承了技工教育的一贯办学特色,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着力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今后5―10年是技师学院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然而,由于其办学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低,政府的配套措施缺乏,扶持力度不足,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进入正常的办学轨道。总体而言,我省的技师学院目前尚处在有名无实阶段,这非常不利于技师学院的构建和发展。因此,认真开展对技师学院办学策略系统的研究显得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第二、注重研究的实用性,有助于指导技师学院办出特色
  本文的研究内容产生于技工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在笔者从事技工教育的二十年里,也正是我省技工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仅培养初、中级技工到兼有培养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变化的阶段。
  在多年的技工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笔者深深地感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尤其是近二年技师学院的兴起过程中,有许多理论及实践中的问题需要研究探讨。笔者有幸在2003年和2004年两次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在珠海、青岛举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高级论坛,对技师学院的办学模式作过专题演讲,并发表了论文。据笔者调查,目前广东省的技师学院之所以发展缓慢,甚至尚未完全进入正常的办学轨道,除了政府的配套政策不到位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技师学院的办学模式、策略模糊不清,极少研究,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欠缺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注重研究的应用性是本文的重要目标,希望在带给技师学院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同时,更注重于研究讨论对技师学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型构建模式,能够给我省技师学院以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的指导、帮助。
  第三、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党和政府的“双高人才”战略,技师学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而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直接影响着技师学院的发展。遗憾的是我省目前尚无明确的有关技师学院办学的政策规定,严重影响了技师学院的构建和发展。例如,我省现有的技师学院都是附设在高级技工学校,属于增挂牌子性质,没有独立建制,由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查批准,而不是按通常惯例由省人民政府审批;技师学院尚未完全列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享受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待遇等。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指导技师学院创建新型的办学模式,而且也有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技师学院的设置、构建方面,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关政策,以有利于技师学院的健康发展。
  1.2 文献研究综述
  1.高级技能人才发展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要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技能人才,指出:“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2]
  2001年由李宗尧、张明德、王义智、费重阳主编出版了《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一书。该书以大量优秀高级技能人才的案例研究为基础,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素质构成等作了理论界定。作者认为:“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级技能人才具有“超群的动手能力、出众的创造能力和宽阔的适应能力”的特征,并且具备相应的“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该书通过若干行业、地方、企业调查和对经济社会未来走势分析,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今后的需求预测;在总结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岗位成才、企业培训、院校培养和企业合作等主要培养途径及方法。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社会各界对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和培养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日召开的全国行业部门(集团公司)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上提出:“要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不可能长久,只有依靠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吸收消化引进技术。”他认为,“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柱,纳入国家人才工作总体规划,这是人才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大突破。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我国技术工人总数约为7000万,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4%左右,这与发达国家20%―40%的比例相差甚远。二是现有人才队伍年龄偏大。45岁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总数的40%,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三是培养慢,晋升难。四是缺乏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五是社会观念的不适应。”[3]主管技能人才培养的政府官员的讲话,显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陈宇先生认为,“灰领”(Grey
Collar)群体是劳动力结构中居于决策管理层(白领)和操作执行层(蓝领)之间的中间层的最新称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个承上启下的高技能群体广泛包含了技术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和复合型多技能的人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社会财富的依托,社会稳定的中坚。[4]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举办技师学院应属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总的来说,涉及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师学院的并不多,仅仅可以说刚刚起步。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于90年代,发展于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1996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要研究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以现有高等学校为基础,深入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岗位适应性,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职教法”),规定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法律的保障。截至2002年秋,全国的高职院校(含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将近1300所,占我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约占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4%。高职教育的发展使之有了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需求。1985年“中国职业大学教育研究会”成立,后更名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198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份高等职业教育专刊《高等职业教育》。此后,原国家教委职教司以及高职院校的一些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开始较多地发表文章,对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小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张微之研究员发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1989年第1期),文章由职业大学的兴起、现状、展望三个部分组成。概括分析了高职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原因、现状,强调了要大力开展职业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这是职业大学成立后最早系统阐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的文章。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单一,办学质量不高,办学条件较差,加上当时政策上(分流)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高职院校数量明显减少,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一度呈现低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明确作出了发展高职教育的许多决定,高职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对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升温。这期间公开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关于高职教育理论的著作,如上海第二交通大学的吕鑫祥教授编著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编著的《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等,都试图从更新的角度对高职教育进行研究,有力地带动了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高职教育理论的发展,使之有了较多较成熟的理论。
  3、技师学院发展
  技师学院近年来已经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出现,数量在慢慢增加,并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承认。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倡导下,我省的技工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技师学院的办学问题,进行过一些研讨,但理论成果不多,见诸刊物的更少。2003年,笔者在《中国培训》(第十期)发表了题为“发展技师学院的思考”的文章,对技师学院的定位、培养目标、主要功能、办学模式、政府支持等作过一些探讨。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黄才进等老师撰写了题为“关于办好技师学院的几点思考”的文章,其中,关于技师学院的定位,作者认为应定位为:以培养系统掌握文化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掌握现代技术和复杂工艺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技术工人为目标的高级技能人才的综合培训基地。关于技师学院的构建,作者认为应从更新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投资、面向市场、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化办学等方面开展,对技师学院的办学策略做了有益的探索。
  然而,总体上看,对技师学院的发展策略的研究文献目前偏少,基本上还是空白。主要的问题是:
  一是尚未见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从教育层次上看,虽然技师学院也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职业技术院校归教育行政部门管,技师学院归劳动保障部门管,因此,技师学院一直以来未被认可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没有人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去研究技师学院的存在和发展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各界仍然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广东的许多高职院校甚至都在努力把自己界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处处标榜与普通高校同义,或要求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摆脱职业高校这一标签,结果造成这些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毕业后往往脱离实际,理论没有学好,技能也没有掌握,学非所用。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办学模式肯定应该是不同于现今的高职院校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而且,它应该对现在的高职院校的短处、缺陷予以克服。所以对技师学院迫切需要给予全面的系统的认真研究。
  二是尚未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供研究。建国以来,我国技术工人里面的高级人才――高技能人才是通过岗位成才的,其成长成材的过程是:由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改革开放以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已经可以在技工学校培养出来,而技师、高级技师仍然需要在岗位上熬十几二十年并经过行业(或社会)考评,才能取得相应的资格,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健副部长在《高技能人才座谈会》(2004年)上指出:“我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只占4%左右,约280万人,传统技术行业高技能人才短缺,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技能岗位人才紧缺,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全国90个城市2003年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统计分析表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普遍供不应求。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如不抓紧培养一批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现代化建设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举办技师学院,通过新的办学模式有效培养技师是一个可行的重要渠道。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2003年12月)上讲到:“数控专业的学生经过培训最起码要达到和获得中级工的水平证书。其中通过考试,一部分人要争取达到高级工的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考试鼓励一部分拔尖的学生考技师,社会需要这种人才,只要考试合格,实践动手能力又很强,又有什么不行呢?”“过去,要培养一个八级的铣工、八级的车工,要求是非常高的。但在这种非常的情况下,我认为,培养一个高级技工,甚至一个技师,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教学和劳动实践相结合,比较快地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于技师学院的历史尚短,而广东省的技师学院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更多可供研究的实践经验,这给技师学院发展策略研究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我国对高技能人才发展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不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理论成果,但技师学院发展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这就使技师学院发展策略研究有了更多的紧迫性。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本文围绕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办学模式为核心,以提出发展策略为主线,本着总结经验,理论先行,指导实践的原则,紧紧围绕广东省技师学院应如何办的问题,采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努力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技师学院发展之路。
  全文分为4大部分:
  第1部分(第2章)是研究探讨广东省目前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着重分析广东省目前技能人才的现状、需求量及存在问题,阐述广东技能人才数量、质量的不适应、高级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对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加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紧迫性。
  第2部分(第3章)是关于广东省技师学院办学现状的研究。通过研究,搞清楚广东省现有的技师学院的办学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教育理念、改革办学模式。关于发展策略,本文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技师学院发展的基础;面向企业、面向市场是技师学院发展的关键;按照职业标准组织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技师学院发展的基本要求;政府的合理政策是技师学院发展的保障。广东省技师学院的发展策略关系到技师学院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技师学院的办学模式和策略研究。
  第3部分(第4章)是对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及特色的研究。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成功的办学经验。通过对较具代表意义的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借鉴其办学模式及主要经验,使我省技师学院能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创建出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第4部分(第5、6章)是对技师学院的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分析、论证,得出较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技师学院的构建模式。同时,对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进行了研究。在整体上来讲,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比较典型的以国家为主导的办学方式,它是融办学者、举办者、管理者为一体的“集中方式”。政府的政策在技师学院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决定作用。因此,为了使技师学院健康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都依然存在,所以必须研究影响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问题。为此,在本文的最后部分,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提出了有关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行政主管部门、现有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学者等分发书面调查问卷与口头访谈、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各类人员对技师学院在观念上、实践上的了解与认可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技师学院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资料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文件、论文、资料,进行详细解剖分析对比,从而寻找并揭示出技师学院在办学上所具有的特色与规律性。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为我所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其职业技术教育是领先的,它们在探索过程中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都非常值得借鉴。因此,在研究中,注意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吸收有益经验,研究适合我省技师学院发展的办学模式、策略以及需要的支持政策等。
  [1]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贯彻全国人才会议精神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施意见》(粤劳社〔2004〕26号)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
  [3] 杨生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谈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职业》2004.(2)16―17
  [4] 陈宇“灰领―高技能人才的最新发展”《职业》2004.(2)12―13  
  第二章& 广东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尤其是广东的经济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全国第一、财政收入全国第一、利用外资全国第一,广东经济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2004年GDP达到16000亿元,增长率为14.2%,人均GDP达到2380美元(珠三角人均达到5206美元),[1]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之一。其中汽车、船舶、石化、信息、装备工业等重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正开始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配套产业与相关产业发达,产业集群趋向成熟,企业的流程创新与经营能力较强,积蓄了相当的物质基础。从产业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来看,广东制造业总产值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行业的产值大约占了整个制造业产值的50%,显示出广东目前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倾向和信息化倾向。“十五”期间,广东省仍将利用本省已是全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势,打造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火车头,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国际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制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2]然而,广东的劣势之一是高素质人才不足。广东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体力型劳动力占九成。人才短缺,尤其是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进一步快速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之一。[3]
  2.1 广东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2.1.1 广东省技能人才总量情况
  据广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以下占78.37%,高中(含中专、中技)占16.48%,大专以上占5.15%。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的比例,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低于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浙江等省市,说明广东从业人员中高文化程度人口偏少。
  另据调查分析,至2001年我省共有技术工人824.5万,其中,中级以上技能人才363.33万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251.38万人),比1995年增长47.13%。初级技术工人有460.9万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98.2万人),广东省技术工人构成为: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及高级技师)为55.9:32.3:10.3:1.5。(见Table2.1)
Table 2.1&
  资料来源:1995年数据来自《广东省“九五”及2010年人才规划纲要》;2001年数据来自《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统计》和广东省统计局有关数据。
  广东省技能人才队伍自1995年以来发展较快,中级以上技能人才总数较1995年有显着增长,增幅近50%,其中,中级技工增长八成,其次为高级技师和技师,增长了三成多。但技术工人规模较小,比重偏低,2001年技术工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只有20.3%,2004年增长至43%,但仍然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一般在70%左右)。
  2.1.2 技能人才结构分析
  1996年―2001年期间,广东省的技能人才有较快增长,尤其是自1997年以来,绝对量增长迅速。从全国来看,2001年共有1.4亿城镇职工,其中技能人才仅7000万,占职工总数的50%,而发达国家的比例都在75%以上。从技能人才的等级结构来看,全国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比例为3.5%、35%、60%。这与发达国家的35%、50%、15%比例有较大差距。广东近年新增的技能人才中,初级工占54.94%,中级工占42.25%,而高级工以上共占2.81%。可见广东技能人才队伍总体的等级较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新增的技能人才里,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如汽车驾驶、美容美发、按摩、推销员等,而加工制造业,如数控、模具、仪表、电子电工、焊接等工种,新增技能人才不多,需求缺口很大。(见Table2.2)
19962001 &&&(%)
  数据来源:根据《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统计》2001年整理分析。
  2.1.3 技能人才地区分布分析
  近几年广东新增技术工人基本集中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在1998年全省新增技能人才总数中,珠三角地区占57.93%,至2001年提高到78.19%。同期的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等欠发达地区分别为12.14%和5.73%。这使落后地区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在全省高级技工中,珠三角占90%,粤北和东西两翼地区仅占10%左右,技师以上几乎为零,[4]这不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严重的“瓶颈”,也拖慢了全省的经济发展步伐。
  2.2 广东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分析
  高技能人才的发展,需要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支撑。目前,广东的高技能人才有了很好的发展大环境。
  2.2.1 广东经济发展环境
  未来,广东的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高增长的良好势头。
  第一,我省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可望保持稳定地高速增长。据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5个发展周期,期长3至9年不等,其中最长的周期是从1991年到1999年,它的上升期仅为3年,而调整期长达6年;现在,我国正处于第五个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区域。我省的经济发展周期与全国基本同步,因此,顺应这一上升态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我们将大有可为。2004年广东的GDP已达到16000亿元,增长率为14.2%左右,这个繁荣时期有可能稳定地保持8到10年。
  第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支撑经济增长。我省城镇居民经过90年代后半期的购买力积累,近几年进入住房、汽车等“10万元级”的消费时代,以改善住、行条件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加速启动,住房、汽车、通信、教育、旅游等消费持续升温。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将持续进行。这与以往的食品、服装、家电等消费内容相比较,其规模要大的多,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因此,新的消费内容对产业和投资的拉动比以往要高得多,需求的增长潜力也更大。
  第三,民间投资全面启动支撑经济持续增长。近两年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活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有数据显示,2004年我省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3.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2.7%以上。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3476.06亿元,占69.7%。这充分反映支撑投资增长的市场化基础日益稳固。
  第四,区域经济合作呈现新局面。广东将全面落实CEPA,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重点是全面加强服务业、制造业、开拓国际市场及口岸等方面的合作,为“泛珠三角”区域整体合作起示范带动作用。在“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中重点有六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区域资源整合;二是积极推动投资与产业合作;三是积极推动市场、贸易对接;四是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五是积极推动科教、文化、卫生、环保合作;六是积极推动合作机制创新。CEPA的实施和“泛珠三角”合作进程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拓展我省的发展空间。
  第五,重化工业将成为我省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在工业化中期并逐步向后期迈进,重化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工业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加速发展并逐步赶上消费品工业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近几年来,我省重工业就已逐步取代轻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98年至2003年,我省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高出轻工业11.8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由36.6%提高到49.9%,2004年达56%左右。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一旦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这意味着广东开始进入以重型化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与最终需求密切相关的结构提升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中长期推动力量。
  第六,“十大工程”项目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两年我省按照“保重点”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高速公路、能源建设、天然气、石油化工、汽车、城市快速交通轨道、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水利、文化等十项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102亿元。2003年完成投资705亿元,2004年也基本完成。我省将继续推进十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产业协调发展的瓶颈制约。十项工程建设将对全省经济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七,“十项民心工程”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其中包括全民安居、扩大与促进就业、农民减负增收、教育扶贫、济困助残、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全民安康、治污保洁、农村饮水、城乡防灾减灾等方面内容。十项民心工程力争在2007年全面完成。十项民心工程对于促进我省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建设和谐广东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八,“三农”问题列入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政府政策向农字倾斜,2005年实现了农民零税赋。农村改革与发展步伐将加快。去年和今年两个中央1号文,以及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正发挥导向作用。目前我省农业产值位次在全国约排在4左右(年总产值约2000亿)。
  第九,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10年,全省GDP达到2万亿元,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GDP约为3450美元,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目前正掀起建设文化大省;“普九”普高及大学城建设;科技强省建设全面启动。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由追求生活数量水平向追求生活质量水平转化,追求生活数量和质量同时并存。其中,珠江三角洲人均GDP达到7200美元,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西两翼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匡算,我省在2006年GDP就可以达到2万亿元,提前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
  第二步,到2020年,全省GDP达到5.6万亿元,人均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人均GDP约为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由追求生活数量和质量并存转到以追求生活质量为主。其中,珠江三角洲进入世界发达地区行列,东西两翼和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分析,今后若干年是广东的“黄金发展时期”,不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急需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给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2.2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做大做强广东高等教育”课题组2003年的调研报告分析: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九五”以来广东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综合效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建设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高等学校数量大幅增加,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与综合水平有所提高,等等。但从整体上看,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高等教育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从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来看,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调现象。例如,相当一部分学科和专业建设滞后,专业老化、重复设置现象比较普遍,缺乏适应广东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应用型学科以及新专业、新学科群,等等。所存在的问题,既有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有观念上的问题。
  为此,需要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调整广东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在层次结构上,切实推进特色定位、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努力扩大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上,根据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扩大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石油化工、光机电一体化、能源与环保、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电器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汽车、医药等广东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的办学规模,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在类别结构上,大力发展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到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5%左右。课题组调研报告的有些结论已在《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定》中被采纳。
  2004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经贸委、信息产业厅、交通厅、卫生厅等六部门共同发出了《关于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指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步伐,以适应我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为此,决定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器应用和软件技术、造纸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领域优先开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及培训项目”。提出了“年相关专业领域输送毕业生10万人以上,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万人次”的目标与任务。
  应该说,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3 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2.3.1 广东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广东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其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技术工人的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分析是基于短期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的假设前提进行的,是一种静态分析。而现实的经济发展是动态的,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所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参于国际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就必须对现有产业做较大的调整。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及影响会远大于其它省份,主要表现在:
  第一、广东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工人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技术工人不仅仅是操作者,也是创造者。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和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发挥着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依照图纸和工艺进行产品生产,更体现在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生产工艺的设计上。比如,我省一些企业的设备并不落后,有的生产线甚至比国际著名公司的还先进,但是生产出的产品却难与其竞争。就其原因,大都在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存在差距。因此,要促进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既需要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也缺不了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据广州市冶金技师学院调查,广州地区一些专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预测如下:(Table2.3)
Table2.3&&
2010&&&&&&&
  第二、产业升级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率会比产业结构调整初期要高得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最终都要依靠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将是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砝码。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发达国家的一些制造业正在加快向外部转移。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广东市场,广东制造业正面临空前发展的机遇。因此,要适应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实现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和发展我们的比较优势,必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第三、广东省的“十大工程”项目不仅对全省经济起重大推动作用,而且对技术工人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有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近两年,我省集中力量抓高速公路、能源建设、天然气、石油化工、汽车、城市快速交通、环保、高新技术产业、水利、文化等十项重点项目建设。这些在给我省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与国外企业特别是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相比,尤其在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上,我省企业的差距很大。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
  2.3.2 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缺口状况分析
  根据《广东省“九五”及2010年人才规划纲要》要求,在努力增加技能人才数量的基础上,提高技师、高级技师的比重,加大力度培养大量的高、中级技工。2005年、2010年,技师、高级技师分别达到24.81万人、54.80万人;高级技工分别达到199.91万人、336.56万人;中级技工分别达到277.72万人、408.91万人。在2010年,这三个层次技能人才的比重达到7:42:51。(见Table2.4)
Table2.4&&
  资料来源:《广东省“九五”及2010年人才规划纲要》
  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04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为575.48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3.59%,但高技能人才仍十分缺乏,至2004年底,广东全省拥有的技师为23636人,高级技师为949人,离“人才规划纲要”相差甚远。截止2003年,全省有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含高职院、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949所,在校生104.8万人,[5]培养的主要为中级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不多。据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计,2004年我省共有958215人次(包括:各类院校学生、社会人员、企业职工和部队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737336人次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参加技师、高级技师鉴定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为5975人次、244人次,所占比例甚低,不足1%。(见Table2.5)
  资料来源: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关于2004年全省职业技能鉴定统计情况的通报》粤劳职鉴〔2005〕8号
  有鉴于上述状况,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要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和培训”的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必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为重点”。“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202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4 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我省技能人才的现状分析来看,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技能人才总量少,比例偏低。据统计,广东2004年技术工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的43.59%。由于一线技术工人短缺,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导致产品竞争力低下。近几年很多大的制造商之所以从珠三角迁往长三角,如苏州、上海、昆山等地,其原因之一是长三角的技术工人较之珠三角更多更集中,使厂商更得益。
  二是技能人才内部结构不合理,高级技能人才尤其短缺。广东现有的技术工人中,55.9%是初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的1.5%。广东技术工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广东作为“制鞋大省”,在制鞋业250万名从业人员中,却难找鞋业技师;深圳2002年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上,高级钳工以6600元的月薪超过了硕士研究生5900元的价位。据《深圳市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问题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深圳市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10.5万人,而具备技能等级的求职人员仅5.3万人,缺口达5万多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缺口3万多人。统计显示,现在的深圳是三个岗位“抢”一个中级技工,五个岗位“抢”一个高级技工。预测2008年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将达到180万人,比较现有技能人才存量的142万人,缺口高达38万人。《报告》认为,深圳目前的技能结构也不尽合理,深圳目前高级技工以上(含技师、高级技师)的有10.9万人,中级技工41.4万人,初级工90万人,分别占技术工人队伍的7.8%、29%和63.2%,整个结构呈“金字塔型”,即高技能人才少,初级技工多,而较为合理的技能结构应是“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如果再不很好地解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将出现高技能人才“断层”现象。可见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三是技能人才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平衡。广东省70%的技术工人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技术工人数量少,且逐年流失。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也将制约着广东省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广东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经济总体上比较发达的广东也不例外。从而重学历、轻能力;重技术、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相当严重。下至老百姓,上至政府官员,不少人都认为只有高级科技人员、高级工程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才是人才,而对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人才则不以为然,对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也不作为人才看待。因而在社会上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只重视高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普通高校毕业生,不重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的畸形状况,加剧了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此外,社会上对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关心不足,宣传不够,也加剧了高技能人才的流失。
  (二)体制上存在障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岗位成才和企业的以外,目前有三类院校: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在管理体制上,三类院校的业务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归属教育部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归属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体制上的“两张皮”,造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培养目标不明、政策各自为政、资源划地为牢,待遇参差不齐,宣传口径不一等等尴尬局面,极大地制约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职业院校经费捉襟见肘的状况甚为突出。以广东省为例,据了解,前几年技工教育每年的专项经费约3000万元,2004年增加至近3亿元,仅仅对部分省市属政府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约15所)有所帮助。大部分的技工学校主要靠收取学生费用来滚动发展,举步维艰。有报道说:在广州市,“与普通高中相比,当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中等职业教育承担一半左右的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职责不相称,特别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需要实训基地、实验设施设备以及大量耗材,成本较高,有限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以番禺理工学院为例,广州市2003年底把其作为广州高职教育的龙头院校,按省财政厅、教育厅规定的生均标准,2004年政府应拨款3572.1万元,可目前到位的只有1843万元,缺额1729.1万元,缺额高达48.4%,几近一半”。正因为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职业院校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
  (四)企业缺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动力。
  在中国,企业要取得高技能人才,一般采用三种方式:单独培养、合作培养和借助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在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相当多的企业对使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抓生产、降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上,缺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动力。
  [1] 数据引自新华社通讯,《南方日报》( A01)
  [2] 黄华华省长《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日
  [3]“技能人才”是指具有职业特长,按国家统一标准,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技能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大生产最基本、最大量的智力因素。“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取得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资料来源:广东省劳动厅《广东省“九五”至2010年技能人才开发规划》)
  [4] 陈斯毅 罗福群等“广东省技术工人现状分析及需求预测”《广东经济月刊》2003.11.(总88期)27―29
  [5] 资料来源: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日
  第三章& 广东省技师学院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广东省至2004年底由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技师学院7所,分别是:广东省技师学院(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广州市冶金技师学院(广州市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江门市技师学院(江门市高级技工学校)、肇庆市技师学院(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深圳市技师学院(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其中,广东省技师学院、江门市技师学院、肇庆市技师学院、深圳市技师学院等四所技师学院为政府办学;另外3所为行业办学。这些技师学院主要承担技师培训考证任务,培养方式是同企业、有关职业技能鉴定所或者技师协会合作,进行短期培训后考取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对象为在职职工。根据笔者的调查,现有的技师学院,在一无可借鉴经验,二无专项资金投入,三无社会认可的情况下艰难地探索办学发展之路。
  按照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技师学院设立标准(试行)》要求,技师学院是在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设立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主要目标,同时承担中、高级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进修任务。但目前广东的7所技师学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达到这些要求。(见Table3.1)
  尽管我省的技师学院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还不能令人满意,但业内人士认为,创办技师学院还是起到了以下作用:
  第一,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注入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引起了职业教育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促使了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给予更多考虑,促进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
  第二,促进了高级技工学校实现培养教育层次的重心高移,可以加快高级技工学校的发展,使之成为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主的基地,成为当地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综合性培训中心。
  第三,强化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实现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积极承担企业职工业务素质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促进社会再就业的发展。
  目前广东省技师学院的办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数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定位不明,多头管理,特色不明显,教学手段较陈旧,政府没有必要的投入,政策不到位,毕业生待遇偏低,办学策略研究很少等等,既严重影响了技师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又难以满足广东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Table3.1&&
(20032004)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调查统计
  3.1 数量与布局
  广东省已有的技师学院15所(含2005年新增的8所),其数量仍显不足,即使这15所技师学院全部正常办学,都难以满足“三年五万新技师”的培养要求。按照广东的实际,如能建立25所左右的技师学院,加上其它高职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考评机构,才有可能满足“三年五万新技师”乃至2010年人才规划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布局方面,现有的技师学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北、粤东、粤西略少,应适量增加,并加强辐射力,形成合理的网状布局。
  3.2 学院定位
  广东省现有的技师学院定位并不明确。学院的定位应从学院的主要功能、培养目标、办学层次三个方面来考虑。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定的《技师学院设立标准(试行)》规定:“技师学院是在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设立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主要目标,同时承担中、高级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进修任务”。这个定位已经基本确认了技师学院的主要功能和培养目标,但未能定位其办学层次,因此,在实践中造成了名不正言不顺、难以独立招生的尴尬局面。
  据对我省7所技师学院调查,普遍反映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技师学院没有得到省政府(授权)批准成立,仅仅是在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加挂牌子,尚未得到社会认可,尤其是未被教育部门、人事部门认可。第二,技师学院没有独立建制,所以没有配套的师资、经费、管理机构。第三,技师学院只具有培训资格,不能颁发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进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认定。第四,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技师学院只能开展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而难以进行全日制的教育。
  由此可见,技师学院的定位模糊,办学层次不明,已经严重影响了技师学院的构建和发展。
  3.3 管理体制
  技师学院的管理体制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从外部来看,有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有一部分是劳动保障部门直接管理,有一部分是行业管理;一些学院是省属单位,一些是市属单位;有的是正处级学院,有的是副处级学院。上述7所技师学院,其中广东省技师学院、江门市技师学院、肇庆市技师学院和深圳市技师学院归劳动保障部门直接管理;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和广州市冶金技师学院则归行业管理。管理不一,待遇不同。第二,从内部来看,技师学院尚未能按高职院校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技师学院与高级技工学校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但由于技师学院的培养对象与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对象的差异性,两者实际上无法使用相同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显然不利于技师学院的规范构建,也给高级技工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教学手段
  据了解,技师学院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维持在高级技工学校的水平。由于政府对技师学院没有经费拨付,没有专项设备投入,而学院本身也投入不多,高科技含量的设备设施十分缺乏,网络、电化、仿真等手段运用不普遍,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很少,以至于技师学院的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不能完全适应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要求。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技师学院的专业开发和专业设置覆盖面。这就是目前我省技师学院培训技师、高级技师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机械类几个工种(车工、钳工、焊工、电工)上的原因(参看Table3.1)。
  3.5 经费投入
  由于目前技师学院尚未独立建制,所以没有相应的财政渠道,政府对技师学院没有经费投入已成为技师学院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费用远高于中级工、高级工的培养费用,但政府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支持。就现状来看,政府的政策还主要是向普教倾斜,而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2003年广东省的一个技工教育代表团前往台湾考察职业教育,其《考察报告》指出:“目前,政府、行业对技工教育扶持不够,投入严重不足,以至于大部分技校经费短缺,负债沉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相对来说,职业教育要有更大的教育成本。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在德国,培养一名技术工人平均花费6―7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5万元)。在台湾,劳工局职业训练中心一个学员一年的培训费用约7万元新台币(约合1.75万元人民币)。香港,职业训练局的专业学院培养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为7万元港币。在我省,一名技校学生每年的培养费用不足5000元,三年共约1.5万元。差距是显然的。”[1]
  3.6 毕业生待遇
  据了解,目前毕业的技师到企业后普遍待遇偏低,有些甚至与一般普通工人基本无区别。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一是国家无明确的法规文件对此类人员在企业的工资待遇进行界定,几乎是完全由企业自主确定。这种状况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利是全权归企业,使企业无束缚;弊是政府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监控,丧失了“游戏规则”的控制权,结果是高技能人才待遇低、不受重用,造成全局性的对高技能人才的漠视,也无法在高技能人才的价值上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
  二是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和过于功利的心理。企业受传统人才观念影响,重学历,轻技能,一般不会给刚毕业的技师较高待遇。据一些毕业生反映,他们求职见工时,企业多数询问和看重大专以上学历,较少关注高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漠视他们的高级技能感到失望。
  三是政府在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整工资标准时,技师、高级技师不能与工程师、讲师、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同等待遇(见Table3.2)。
  以上说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不管在企业或者在事业单位,其工资待遇确实偏低,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极为不利,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调查统计
  3.1 数量与布局
  广东省已有的技师学院15所(含2005年新增的8所),其数量仍显不足,即使这15所技师学院全部正常办学,都难以满足“三年五万新技师”的培养要求。按照广东的实际,如能建立25所左右的技师学院,加上其它高职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考评机构,才有可能满足“三年五万新技师”乃至2010年人才规划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布局方面,现有的技师学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北、粤东、粤西略少,应适量增加,并加强辐射力,形成合理的网状布局。
  3.2 学院定位
  广东省现有的技师学院定位并不明确。学院的定位应从学院的主要功能、培养目标、办学层次三个方面来考虑。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定的《技师学院设立标准(试行)》规定:“技师学院是在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设立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主要目标,同时承担中、高级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进修任务”。这个定位已经基本确认了技师学院的主要功能和培养目标,但未能定位其办学层次,因此,在实践中造成了名不正言不顺、难以独立招生的尴尬局面。
  据对我省7所技师学院调查,普遍反映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技师学院没有得到省政府(授权)批准成立,仅仅是在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加挂牌子,尚未得到社会认可,尤其是未被教育部门、人事部门认可。第二,技师学院没有独立建制,所以没有配套的师资、经费、管理机构。第三,技师学院只具有培训资格,不能颁发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进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认定。第四,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技师学院只能开展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而难以进行全日制的教育。
  由此可见,技师学院的定位模糊,办学层次不明,已经严重影响了技师学院的构建和发展。
  3.3 管理体制
  技师学院的管理体制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从外部来看,有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有一部分是劳动保障部门直接管理,有一部分是行业管理;一些学院是省属单位,一些是市属单位;有的是正处级学院,有的是副处级学院。上述7所技师学院,其中广东省技师学院、江门市技师学院、肇庆市技师学院和深圳市技师学院归劳动保障部门直接管理;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和广州市冶金技师学院则归行业管理。管理不一,待遇不同。第二,从内部来看,技师学院尚未能按高职院校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技师学院与高级技工学校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但由于技师学院的培养对象与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对象的差异性,两者实际上无法使用相同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显然不利于技师学院的规范构建,也给高级技工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教学手段
  据了解,技师学院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维持在高级技工学校的水平。由于政府对技师学院没有经费拨付,没有专项设备投入,而学院本身也投入不多,高科技含量的设备设施十分缺乏,网络、电化、仿真等手段运用不普遍,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很少,以至于技师学院的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不能完全适应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要求。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技师学院的专业开发和专业设置覆盖面。这就是目前我省技师学院培训技师、高级技师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机械类几个工种(车工、钳工、焊工、电工)上的原因(参看Table3.1)。
  3.5 经费投入
  由于目前技师学院尚未独立建制,所以没有相应的财政渠道,政府对技师学院没有经费投入已成为技师学院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费用远高于中级工、高级工的培养费用,但政府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支持。就现状来看,政府的政策还主要是向普教倾斜,而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2003年广东省的一个技工教育代表团前往台湾考察职业教育,其《考察报告》指出:“目前,政府、行业对技工教育扶持不够,投入严重不足,以至于大部分技校经费短缺,负债沉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相对来说,职业教育要有更大的教育成本。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在德国,培养一名技术工人平均花费6―7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5万元)。在台湾,劳工局职业训练中心一个学员一年的培训费用约7万元新台币(约合1.75万元人民币)。香港,职业训练局的专业学院培养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为7万元港币。在我省,一名技校学生每年的培养费用不足5000元,三年共约1.5万元。差距是显然的。”[1]
  3.6 毕业生待遇
  据了解,目前毕业的技师到企业后普遍待遇偏低,有些甚至与一般普通工人基本无区别。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一是国家无明确的法规文件对此类人员在企业的工资待遇进行界定,几乎是完全由企业自主确定。这种状况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利是全权归企业,使企业无束缚;弊是政府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监控,丧失了“游戏规则”的控制权,结果是高技能人才待遇低、不受重用,造成全局性的对高技能人才的漠视,也无法在高技能人才的价值上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
  二是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和过于功利的心理。企业受传统人才观念影响,重学历,轻技能,一般不会给刚毕业的技师较高待遇。据一些毕业生反映,他们求职见工时,企业多数询问和看重大专以上学历,较少关注高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漠视他们的高级技能感到失望。
  三是政府在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整工资标准时,技师、高级技师不能与工程师、讲师、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同等待遇(见Table3.2)。
  以上说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不管在企业或者在事业单位,其工资待遇确实偏低,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极为不利,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 国办发〔2003〕93号《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整理
  3.7 办学方式
  技师学院能否培养出技师,一直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摒弃现在高等职业教育脱离实际、闭门培养学生的办学策略,采取一种全新的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办学策略。而恰恰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对校企合作的办学策略认识不足,缺乏动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与企业是分开的,学校与企业之间是一种行政配合,通过政府中介,学校向企业界输送人才,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合作中较少直接考虑使双方都从中获益。这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缺乏一种长效机制来推动双方合作可持续地、深入地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越来越需要企业配合学校去培养。就笔者调查来看,广东的技师学院目前还没有能与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双赢的共识。一方面,技师学院的办学还是以封闭式为主,没有开放办学眼光和思路,在办学中以“我”方为中心,而不是以“他”方为中心,对技师学院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面向市场,以追求利润为最大化的目标,对人才的使用及培养没有从人力资源的战略出发,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得不到应有重视。
  二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不到位。校企合作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目前校企合作的开展之所以推进缓慢,积极性不高,或者一方“热”另一方“冷”,与当前所处的政策环境有直接关系。政府缺少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缺少政策优惠。而在这方面,韩国政府和德国政府均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以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值得借鉴。
  [1] 引自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内部资料:肖庆中 黄仕勇 俞永生《省职协赴台湾职教考察报告》
  第四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状况及其启示
  4.1 中国台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状况
  台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称谓是“技职教育”,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简称。台湾地区的现行学制明确划分为普通教育和技职教育两大系列。台湾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有限,但通过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地弥补了自然资源的不足。通过近50年的努力,台湾地区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并迈进信息社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跃居亚洲“四小龙”之列。台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普及和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密切相关的。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中,技职教育对促进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的培训。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技艺教育班、高等职业学校(相当于内地的职业高中)、综合高中、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技术学院、附设在普通大学和学院内的技术学院或系所、科技大学等。专科学校以上,均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制有五专(五年专科)、三专(三年专科)、四技(四年技术学院)、二技(二年技术学院)、硕士班、博士班,被称为第二条教育通道。[1]
  (一)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虽然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却发展迅速,培养出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台湾地区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技职教育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稳步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摸索出了一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职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建立了完整的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目前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学生在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后,可以进入三类学校学习:一类为普通高中,一类为中等职业学校,一类为五年制专科(简称五专)。学生普通高中毕业后,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就读,也可进入二年制专科学校(简称二专)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升入两年制专科(二专)和四年制的技术学院(简称四技)以及普通本科高校就读。四技和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均可授予学士学位。近年来,为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台湾地区普遍将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二年制,简称二技),主要招收专科毕业生,学习二年后,毕业时授予学士学位,相当于内地的“专升本”教育形式。
  在技术学院内也有研究院(所),研究院(所)招收职教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从1997年起开始设立科技大学,凡办得好的独立设置的技术学院可提升为科技大学。科技大学除了招收四技、二技的学生外,还办有硕士班、博士班。由此可看出,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构成了较为典型的高等教育立交桥,见下图所示:
  2.技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分明、定位准确
  我国台湾地区对各级各类技职院校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各行业的技术员、工程师助理、技术师助理和领班等,以学习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并重为特征。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各行业的技术师,毕业生可授予学士学位。技术学院对学生传授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使其能用以操作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和用以控制复杂的生产过程等,他们属于一线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教育则主要从事研究和开发,对他们除在科学方面的要求较技术师更深一层外,其操作的机器多半与自动控制、激光等高新技术有关,此外,还有部分管理课程。这样明确的目标定位,对各类学校的办学层次、任务及要求都非常清楚,从而各自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安排上,都非常明确,因而,这样的技职教育体系能培养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技职人才,有效地避免人、财、物及人才培养的浪费,也容易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在管理学院中,二专与二技在课程设置上,技术学院主要增加了管理方面的课程,并在实践环节中侧重管理岗位的训练学习。
  由于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学生动手能力强,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高等技职教育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欢迎。不仅在台湾地区,而且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气的“高雄餐旅学院”,在近年来普通高校招生不太景气的状况下,报考“高雄餐旅学院”的人数通常达录取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台北科技大学”
为了解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与评估,在台湾地区《天下杂志》的刊物上对台湾地区1000多家大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过5次“企业心目中的热门学校”的问卷调查,“高雄餐旅学院”两次排名第二;在对全岛1540家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及人事主管的问卷调查中,该校毕业生在高科技企业就业率名列第四,在制造业就业率名列第二,受到企业界的普遍欢迎。[2]
  3.重视校企合作及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台湾地区各技职院校特别重视与企业合作。校企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性环节教学在设施、教学人员等方面真正落在实处,使学生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现场实践教学时间达到总学时的50%―70%。学生除了在校内设施完备的实验实训室完成一定科目的训练学习外,还必须进行现场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相关单位的专业顶岗实习,从而确保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桃园“新兴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航空和通讯修理专业,主要培养航空修理、雷达操作和现代通讯操作人员,学生在校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购买的飞机及先进的雷达上进行实习训练。学校聘请了原空军基地维修人员为教师,结合基础理论学习,重点讲授检测、修理方法。“高雄餐旅学院”在校内有世界各大超级宾馆、航空公司等协作单位的展室,校园环境、实训条件及设施条件都是世界一流的。学生可通过计算机自由查询、了解及选择实习单位。“海洋大学”和“彰化师大技术学院”在教学安排中也十分注重技能训练和实习,课程安排中充分体现向实践环节倾斜。
  为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彰化师大技术学院”成立了“创新育成中心”,该中心是企业设在该校的工作室,已有170多个企业在该中心设点工作,企业有技术难题需解决,“中心”就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协同攻关。采用这种方式,该校利用企业课题的经费完成了一大批实用性技术项目。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又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既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4.建立过硬的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过硬的技职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得以良性发展的秘诀之一,也是技职教育的一大特色。技职教育师资队伍学历较高,不少教师具有跨学科的双学位,他们不仅注重教师的高学历、高学位,而且也很强调其工作实践经历。在从企业选聘教师时,除了注重学历外,还要求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及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这些教师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通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教学中,这些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能在校企合作中,解决更多的企业的问题。因而这些“双师型”教师深受学生、学校及社会的欢迎。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教师学历结构详见Table4.6所示。
  2.技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分明、定位准确
  我国台湾地区对各级各类技职院校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各行业的技术员、工程师助理、技术师助理和领班等,以学习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并重为特征。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各行业的技术师,毕业生可授予学士学位。技术学院对学生传授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使其能用以操作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和用以控制复杂的生产过程等,他们属于一线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教育则主要从事研究和开发,对他们除在科学方面的要求较技术师更深一层外,其操作的机器多半与自动控制、激光等高新技术有关,此外,还有部分管理课程。这样明确的目标定位,对各类学校的办学层次、任务及要求都非常清楚,从而各自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安排上,都非常明确,因而,这样的技职教育体系能培养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技职人才,有效地避免人、财、物及人才培养的浪费,也容易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在管理学院中,二专与二技在课程设置上,技术学院主要增加了管理方面的课程,并在实践环节中侧重管理岗位的训练学习。
  由于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学生动手能力强,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高等技职教育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欢迎。不仅在台湾地区,而且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气的“高雄餐旅学院”,在近年来普通高校招生不太景气的状况下,报考“高雄餐旅学院”的人数通常达录取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台北科技大学”
为了解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与评估,在台湾地区《天下杂志》的刊物上对台湾地区1000多家大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过5次“企业心目中的热门学校”的问卷调查,“高雄餐旅学院”两次排名第二;在对全岛1540家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及人事主管的问卷调查中,该校毕业生在高科技企业就业率名列第四,在制造业就业率名列第二,受到企业界的普遍欢迎。[2]
  3.重视校企合作及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台湾地区各技职院校特别重视与企业合作。校企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性环节教学在设施、教学人员等方面真正落在实处,使学生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现场实践教学时间达到总学时的50%―70%。学生除了在校内设施完备的实验实训室完成一定科目的训练学习外,还必须进行现场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相关单位的专业顶岗实习,从而确保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桃园“新兴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航空和通讯修理专业,主要培养航空修理、雷达操作和现代通讯操作人员,学生在校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购买的飞机及先进的雷达上进行实习训练。学校聘请了原空军基地维修人员为教师,结合基础理论学习,重点讲授检测、修理方法。“高雄餐旅学院”在校内有世界各大超级宾馆、航空公司等协作单位的展室,校园环境、实训条件及设施条件都是世界一流的。学生可通过计算机自由查询、了解及选择实习单位。“海洋大学”和“彰化师大技术学院”在教学安排中也十分注重技能训练和实习,课程安排中充分体现向实践环节倾斜。
  为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彰化师大技术学院”成立了“创新育成中心”,该中心是企业设在该校的工作室,已有170多个企业在该中心设点工作,企业有技术难题需解决,“中心”就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协同攻关。采用这种方式,该校利用企业课题的经费完成了一大批实用性技术项目。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又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既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4.建立过硬的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过硬的技职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得以良性发展的秘诀之一,也是技职教育的一大特色。技职教育师资队伍学历较高,不少教师具有跨学科的双学位,他们不仅注重教师的高学历、高学位,而且也很强调其工作实践经历。在从企业选聘教师时,除了注重学历外,还要求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及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这些教师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通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教学中,这些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能在校企合作中,解决更多的企业的问题。因而这些“双师型”教师深受学生、学校及社会的欢迎。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教师学历结构详见Table4.6所示。
Table4.6&&
&&&&&&&&&&&&&&&&&&&&&&&&&&&&&&&&&&&&&&&&&&&&&&&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林俊彦的《当前台湾技职教育师资问题之探讨》整理(到2000年)。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非常高。如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有专职教师4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就有130人;“屏东科技大学”,有专职教师342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84人;“台北科技大学”有专职教师339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220人。
  在台湾地区技职院校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占有较高比例。如“台北科技大学”专职教师中,教授48人,副教授177人;“屏东科技大学”专职教师中,教授64人,副教授155人。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教师职称结构详见Table4.7所示。
&&&&&&&&&&&&&&&&&&&&&&&&&&&&&&&&&&&&&&&&&&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林俊彦的《当前台湾技职教育师资问题之探讨》整理(到2000年)。
  另外,兼职教师也是技职院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朝阳科技大学”有专职教师321人,兼职教师有204人。[3]在专科院校中;一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约为5:4。[4]
  5.私立学校在技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台湾地区鼓励多渠道兴办职业教育,对私立学校的创办和收取学杂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上扶持。在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体系中,私立学校大约占2/3,这也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大力发展技职教育的迫切需求。促使私立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在高等技职教育发展初期,私立学校很好地适应了台湾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大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有效地拓展了办学空间,得到社会的基本认可;私立高等技职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能及时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开发人力资源的要求,从而得到了迅速壮大和发展;私立高等技职院校充分运用了台湾地区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政策、经济自由化的市场机制,以及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向的机会,使台湾地区私立高等技职院校迈进了发展的快车道;台湾地区为了提高私立院校的办学水平,“主管部门”不断增加对私立学校的奖励和补助,奖励和补助经费逐步提高到学校经常费用的20%,并同意放宽私立学校的收费标准,以促进公、私立院校的公平竞争。
  台湾地区有很多著名的私立高等技职院校,“朝阳科技大学”就是其代表之一。该校于1994年成立,当时校名为“朝阳科技学院”,有9个系,930名学生。由于思路明确、管理严格、办学成绩突出,1997年改制为“朝阳科技大学”,有16个系、7个研究所、7400名学生。到2000年,该校已发展为19个系、9个研究所,拥有11500名学生。“朝阳科技大学”以培养术德兼备的人才,建立有特色的一流大学,以立足台湾地区、前进亚洲、挑战世界、永续追求卓越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学生满意、董事会满意、教职员满意、社会满意为标准,检验办学目标的实现。该校的特色是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加强语文、沟通协调和信息应用的能力,强调生活教育、敬业精神与体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认真负责的质量及强健体魄;以“自治、自律、自爱”的方式,辅导学生自我完成管理校园生活,增进学术交流,融合国际化与本土化之特色,以提升学术水平;设立各种技术研究所及发展中心,通过技术合作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服务。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对内地职业教育的启示
  1. 应充分重视和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我国台湾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有限的地区,但为什么台湾地区的经济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的过渡,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技职教育的发展,它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撑点。正如他们所认识的那样,人力资源的成功开发弥补了自然资源的不足。教育是人力资本创造的过程,在所有教育形态中,技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质与量兼具的人力资本。在台湾地区的每个经济发展阶段,技职教育都提供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质与量兼具的人力资本。因此,总体而言,台湾地区的经济成就可归功于技职教育的成功。[5]
  而在内地,受“重学术、轻技术;重文凭、轻技能”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普遍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职业教育的地位及作用还没有被完全认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经常遭遇不公正甚至歧视性的待遇。
  2.职业教育学历高移有其合理性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高职教育的学历高移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必然。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的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如果台湾地区的经济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其技职教育仍然停留在中等及专科层次,那么,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就不会有今天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而内地目前已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化初期,高职专科教育也已推行了20多年,但目前仍滞留在专科层次上。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地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适时地推进学历高移,不断地构建和完善高职教育的体系,使之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平等的“第二通道”。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高职院校中,毕业生经考试可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这无疑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高职专科生在毕业后只能进入学科型的本科院校学习,而无法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本科院校去继续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3.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及管理工作中,遇到许多困难。这其中有体制、政策及社会的问题,也有对学校评估、考核及学校自身管理、运作的问题。虽然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有较大比例(有不少专业达到50%),但执行时由于种种情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下决心在有些政策上,要实实在在予以研究、协调、解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更要积极主动想办法,主动出击,克服困难,坚持产教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经验,内地的高职教育必须做到:①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尤其注意建立与现代生产管理同步的实训体系。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先进的、实用的实践技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实践性环节的学习。②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惠互利。为什么内地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难以为继或不能长期坚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单方依赖企业、行业,是单方向的索取而不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合作。因此,许多靠“感情”、“关系”维持的“合作”,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瓦解。所以,必须学习台湾地区的经验,学校应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企业有困难,学校应该组织学校的教师协助解决。在解决困难过程中,师生实际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到对口的企业、行业的专业岗位上,顶岗实习,在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管理、技术改进等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了解专业技术管理状况,不断增加实践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既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又达到真正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学习的目的。当然,这也要求高职院校要具有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条件和水平。
  4.2 澳大利亚TAFE学院办学模式
  在澳大利亚,英文缩写TAFE的含义是指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它的前身是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1973年,根据发展需要,改名为TAFE。TAFE是在澳大利亚政府直接指导下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与私立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学院相对应,TAFE被认为是政府所有的公立职业技术学院。
  经过30多年的发展,TAFE已形成为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一种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推动为力量,以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为特征,以客户(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TAFE是澳大利亚义务教育后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在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均建有专门的TAFE学院,截止到2000年,在全澳洲共有85个TAFE学院和1132个校区。[6]澳大利亚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约有30%进入普通大学学习,70%的学生进入TAFE学院学习,每年约有10%的澳大利亚人接受TAFE的教育与培训。TAFE既是教育部门,也是执行政府政治和经济政策的载体,在诸如“延缓失业问题”、“机会与平等”、“提高澳大利亚全民技能水平”及“终身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TAFE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的主力军,在世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TAFE的办学特色
  TAFE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凸显出其强劲的生命力,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TAFE学院功能强大、地位突出
  澳大利亚已经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有效的、良性运转的、以公立为主的职教体系,TAFE是行业主导的,政府、行业、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移民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每年约有120多万学生在TAFE学院就读,是全澳普通高校大学生的1.7倍。[7]由于取得TAFE学院的证书和文凭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其证书也是在澳就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为了找到更满意的工作,纷纷到TAFE学院学习和培训。[8]TAFE学院除开设正规全学时课程外,还按需要为成人和各类求职、在职人员开设短期课程和培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人技师能加多少工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