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有哪些特征特性及经济丹参的来源和性状特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 椒中珍品 迟优质水稻 品种 龙粳 1 高产栽 培技术 8 仲桂芳 一 张振梅 加生根粉2 克做 “ 嫁肥 ”。送 二......https://www.5ejiajiao.com/aoea96bcef910ef12d2af9e723.html栽培管理,研究龙粳 20,龙粳 26,龙粳 29,龙粳 31,垦鉴稻 6 号等五个品种(系)的生育期、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对比筛选出适合当 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https://www.5ejiajiao.com/ao2c639ebfa04e7.html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软米水稻新品种“龙粳 38” 作者: 来源:《农村百事通》2014 年第 04 期 “龙粳 38”以优质、抗病性强的粳型超级稻......https://www.5ejiajiao.com/aoa0be1e650e52eaf524c87e.html黑龙江省2015年水稻品种试验布点表(校对稿)_表格类模板_表格/模板_实用文档。黑龙江...粳9号 龙稻11 龙稻5号 龙粳21 龙粳31 龙粳20 三江1号 三江1号 (垦......https://www.5ejiajiao.com/aod71cd6cc1a37f111f1855be3.html水稻优质新品种龙粳39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_农学...水稻优质新品 种龙粳3 9 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https://www.5ejiajiao.com/aoe5a66fe62af1.html
龙粳 31 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 学院佳木斯水 稻研 究所 以龙 花96—151 3为...如果把 2 个品种混合种植 , 既能保 留龙 粳3 9 号高分蘖力 、 米质好......https://www.5ejiajiao.com/aod146ff6df524ccbff021842f.html水稻优质新品种龙粳34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_农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水稻优质新品种龙粳34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_农学_农林牧......https://www.5ejiajiao.com/ao6bd8fbf19ea88.html水稻新品种龙粳22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龙粳22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https://www.5ejiajiao.com/aof4dbff97bceb19e8b8f6ba1a.html早熟大粒水稻新品种龙粳28的综合分析_专业资料。针对...图分 类号:51Sl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0226...早熟高产软米品种龙粳41 31人阅读 1页 0.50......https://www.5ejiajiao.com/ao8edcb042be2c19.html水稻新品种龙粳28(原代号龙育04-1465)是黑龙江......https://www.5ejiajiao.com/aoc7ceb6a0d1f34693daef3e2f.html寒地水稻新品种龙粳33的选育_专业资料。龙粳3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2002年以空育131为母本,松99—13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优质、高产、抗病、耐冷......https://www.5ejiajiao.com/aoa809fec5da71b8.html
123456789101112
网友都在看水稻旱作条件下的生理特性和经济性状研究--《安徽农学通报》1999年04期
水稻旱作条件下的生理特性和经济性状研究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在旱作条件下同一成熟叶片蒸腾速率(Tr)覆膜< 露地< 水田,水分利用率(WUE)覆膜> 露地> 水田,差异显著。叶绿素含量、比叶重、脯氨酸含量及根系呼吸强度覆膜> 露地> 水田,覆膜抗旱性最强。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耐旱性不同,水分敏感期为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旱作水稻分蘖能力增强,有效穗增多,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覆膜和水田产量高于露地,覆膜和水田间差异不显著。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S511【正文快照】:
安徽省常年水稻栽培面积在200万hm2以上,其中约有1/3为缺水田或望天田,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常因干旱缺水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水稻的节水灌溉已成为避灾保收的关键。1995年以来,安徽省对水稻旱作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文江,白善军,黄义德,王永久,张玉屏;[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1期
荣维国,王杨;[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3期
李奕松,黄仲青,蒋之埙,何方,朱庆森;[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肖爱国;刘荣甫;黄新平;蔡志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李艳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丁友苗,黄文江,王纪华,常红,汪军;[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4期
黄文江,黄义德,王纪华,李金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4期
陶诗顺;王学春;徐健蓉;;[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4期
董家胜;尹海庆;赵全志;;[J];耕作与栽培;2006年01期
黄文江,王纪华,赵春江,袁红春;[J];计算机与农业;200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英;[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朱维琴;[D];浙江大学;2003年
汪强;[D];华南农业大学;2004年
秦江涛;[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武美燕;[D];浙江大学;2008年
邓文;[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兰学;[D];浙江大学;2011年
杨静;[D];浙江大学;2012年
路兴花;[D];浙江大学;2002年
朱秀荣;[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李庆江;[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李勇;[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康燕;[D];浙江大学;2008年
袁奇;[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薛琳;[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余灿;[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义德,李金才,张自立,丁克坚,杨其光,左震东;[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黄仲青,吴家道,杨惠成,李冰;[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1期
黄义德,张自立,魏凤珍,李金才;[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文江,白善军,黄义德,王永久,张玉屏;[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1期
王占乔,欧康泉,杜同兴,张兆冬,王莉莉;[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3期
荣维国,王杨;[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3期
杨安中;朱启升;张德文;朱昌菊;王士梅;;[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吴敏;鲁向阳;;[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5期
黄义德,王子才,安叙林,周磊;[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1期
杨其光,黄义德,黄正来,丁克坚,张自立,黄世祥,蔡永萍,左震东,李纯海,乔兴尧,潘承朗,陆景龙;[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夏加发,李泽福,唐光勇,张效忠;[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张玉屏,黄义德,李金才,黄文江,黄文国;[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李金才,黄义德,魏凤珍,刘庆,徐伟劼;[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永超;胡锋;沈其荣;吕世华;吴良欢;张福锁;;[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李天安;樊小林;刘芳;吕雪娟;;[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肖海华;徐刚;方美玉;吕世华;曾凡文;;[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王栋;[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张玉烛;[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石英;[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艾应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王夫玉;[D];扬州大学;2002年
陈新红;[D];扬州大学;2004年
林贤青;[D];浙江大学;2005年
卜玉山;[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路兴花;[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兰学;[D];浙江大学;2011年
张飞;[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吴落霞;[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龙攀;[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蒋文昊;[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杨静;[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奕;[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程旺大;[D];浙江大学;2001年
张玉屏;[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凌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翠珍,邵长泉,孟凯,泉维洁,侯晓芳,邹强,胡富贵;[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范本荣;沈玉文;江丽华;林海涛;刘兆辉;;[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张翠珍,邵长,泉孟凯,泉维洁,侯晓芳,邹强;[J];山东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郑路,朱世友,姚成月,王友好;[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1期
黄文江,白善军,黄义德,王永久,张玉屏;[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1期
王占乔,欧康泉,杜同兴,张兆冬,王莉莉;[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3期
葛圣伦,谈家云,王华琪;[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4期
张本元;[J];安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荣维国,王杨;[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3期
高树维;张立文;李国平;徐德明;;[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冉炜;[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高明;[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郎有忠;[D];扬州大学;2004年
刘鸿艳;[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4年
范明生;[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刘立峰;[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路兴花;[D];浙江大学;2006年
蔡昆争;[D];华南农业大学;2001年
崔国贤;[D];南京农业大学;1999年
武美燕;[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玉屏;[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路兴花;[D];浙江大学;2002年
刘铭;[D];浙江大学;2003年
武立权;[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邢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陈煦;[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博翰;[D];广西大学;2006年
王英;[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王远敏;[D];西南大学;2007年
向波;[D];广西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荣维国,王杨;[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3期
武立权;黄义德;张四海;高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王秋菊;;[J];中国稻米;2009年05期
黄文江,黄义德,王纪华,李金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4期
张玉屏,朱德峰,林贤青,陈惠哲;[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2期
王春猜;苏加前;王青影;;[J];园艺与种苗;2012年02期
郑桂萍;殷大伟;刘丽华;汪秀志;王伯伦;;[J];华北农学报;2009年06期
孙耀中;东方阳;尹彪;杨利利;孟宪东;董淑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刘云开;方宝华;庞冰;李文忠;;[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白丽荣;郭晓丽;苏长青;时丽冉;高汝勇;;[J];河南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永祥;;[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世民;[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李岳峰;[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王栋;[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吕艳东;[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朱维琴;[D];浙江大学;2003年
徐林娟;[D];浙江大学;2006年
路兴花;[D];浙江大学;2006年
张亚洁;[D];扬州大学;2006年
范晓荣;[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周广生;[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柯传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董兰学;[D];浙江大学;2011年
王先挺;[D];浙江大学;2011年
周磊;[D];浙江大学;2011年
刘晓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王丹;[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蒋林峰;[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杨静;[D];浙江大学;2012年
程旺大;[D];浙江大学;2001年
张玉屏;[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义德,李金才,张自立,丁克坚,杨其光,左震东;[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张矢;吴宪章;蒋本福;王守德;;[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3年05期
马跃芳,陆定志;[J];中国水稻科学;1990年02期
孙学亭,丁序飞;[J];作物杂志;199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文江,黄义德,陶汉之,张玉屏;[J];安徽农学通报;1999年04期
黄文江,王纪华,赵春江,黄义德,陶庆会,陶汉之;[J];作物学报;2002年03期
李德福,李金才,魏凤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刘红光;孙丽娟;李敬忠;;[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年09期
夏秀波;于贤昌;高俊杰;;[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张子义;樊明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王芝学,沈欣,张飞宇;[J];天津农业科学;1999年04期
刘孝荣,梁小平,张耀武;[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年03期
张祝新,杨凯艳,王平,高艳;[J];土壤肥料;2001年05期
艾应伟,刘学军,张福锁,毛达如,曾祥忠,吕世华,潘家荣;[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芳;刘传斌;肖建忠;李志斌;;[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聂磊;李淑仪;廖新荣;孙谷畴;;[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程渡;彭玉梅;崔鲜一;;[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年
蔺玉华;;[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朱命炜;刘萍;李建平;刘海英;李金亭;;[A];第二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1年
黄瑞恒;李晋生;张艳敏;石云素;;[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陈日远;黄丹枫;刘晴;刘厚诚;;[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张世才;肖崇刚;易龙;马冠华;万巧芳;;[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李祖明;王群;;[A];'99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马建萍;古世禄;独俊娥;刘子坚;;[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玉亚;[N];农民日报;2003年
李跃;[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刘鹏;[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周婷玉;[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林葆;[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闫芝莉 通讯员
申军和;[N];河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杨朝选 高登涛;[N];河南科技报;2011年
李斌;[N];民族日报;2008年
王朝霞;[N];甘肃日报;2008年
吴晓燕?李夏;[N];农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强;[D];华南农业大学;2004年
张智猛;[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陈展宇;[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张寿文;[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肖丽霞;[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郑国生;[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吴忠兴;[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张锋;[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谢深喜;[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吴雪霞;[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军;[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孙兰菊;[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张友朋;[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姜妍;[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李茜;[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徐惠龙;[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韩磊;[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吴亚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刘东冉;[D];石河子大学;2008年
邹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导读:水稻秸秆还田对经济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探,(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江西余江335200,摘要:通过水稻秸秆还田试验,初步探索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和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及考察秸秆腐杆剂分解水稻秸秆和培肥地力的作用,结果表明:1)水稻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腐杆剂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且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腐杆剂的产量差异不显著,2)从综合经济性状看,水稻秸秆还田比对照明显要好,关键词:水稻,中水稻秸秆还田对经济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探 孙华1 钱国明1* 徐冬太1 黄花香2 刘红声1 金建康1 罗军元1
( 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 江西 余江 335200; 江西省余江县农业局;江西 余江 *335200; 通讯作者,E-mail:) 12Effects of Straw Application on Economy Characters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ice SUN hua QIAN guo-ming* XU dong-tai Huang hua-xiang LIU hong-sheng JIN jian-kang LUO jun-yuan
摘要:通过水稻秸秆还田试验,初步探索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和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及考察秸秆腐杆剂分解水稻秸秆和培肥地力的作用,为大田生产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稻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腐杆剂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差异显著,且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腐杆剂的产量差异不显著。2)从综合经济性状看,水稻秸秆还田比对照明显要好,且以秸秆还田+腐杆剂的处理效果最好。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产量;经济性状
中国水稻秸秆资源丰富,目前秸秆年产量高达数亿吨,由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机械化收割的发展,昔日作为农民薪材的水稻秸秆,如今却成了废物,每年夏收和秋收,大量的水稻秸秆被农民付之一炬,不仅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而且对土壤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水稻秸秆是一种含碳丰富的能源物质,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还田是水稻秸秆的一种重要方式,且水稻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水稻必须的养分。本文通过水稻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腐杆剂的处理来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对经济性状的影响,为科学经济地利用水稻秸秆资源,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于2008年6月至11月在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场院分场夏林根的承包田进行,试验田面积1.1亩,中等肥力,土壤类型为中潴灰潮砂泥田。供试水稻品种为鹰优晚一号。6月19日播种,7月30日移栽,栽插规格为20×20cm。8月20日亩施尿素10公斤和除草剂丁苄拌均撒施。8月9日亩施尿素和三元复合肥各6公斤。试验田水稻10月25日成熟,11月9日收割。收割前每小区随机取3株进行室内拷种,考察经济性状。各小区单割、单打、单晒,分小区测产。 试验设三个处理,三次重复,共9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6.7O,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作梗。单灌、单排,周围设保护行。试验选用早稻机收稻草,每亩稻草还田量400公斤左右。除对照小区外,每个小区处理的稻草还田量相同。灌水翻耕后均匀平铺田面,稻草踩入泥中,稻草与腐杆剂同时施用,腐杆剂用量按使用说明,每亩2.0公斤。各处理间田间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处理一:稻草还田+腐杆剂 处理二:稻草还田 处理三:对照CK(不施稻草)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各小区单割、单打、单晒,分小区测产;室内拷种,考察的主要经济性状有株高、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处理的增产效应 表1:各处理的产量及抗性表现 小区产量(kg) 处理 Ⅰ Ⅱ Ⅲ 小区面积(O) 亩产(kg/亩) 472.39 473.96 453.84 较熟期ck+-转色 (%) +4.09 +4.43 / 好 好 好 叶 瘟 穗 颈 瘟 无 无 无 白叶枯病 无 无 无 纹 枯 病 轻 轻 轻 秸秆+腐杆剂 秸秆 CK 40.37 39.74 40.36 40.36 40.57 39.94 39.53 38.07 38.14 56.7 56.7 56.7 无 无 无
由表1可知:在同等施肥、病虫害防治的情况下,处理二的产量最高,亩产达473.96kg,三处理(对照)的产量最低,为457.84kg,两处理间亩产相差20.12kg,处理二比处理三增产4.43%,增产效果显著;处理一的亩产为472.39kg,较对照每亩增产18.55kg,增产4.09%,增产效果显著。因此可以看出稻草还田可使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同时处理一和处理二的产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3.2 试验各处理的经济性状比较 表2:各处理的生育期及主要经济性状 处理 秸秆+腐杆剂 秸秆 CK 始穗期 9/20 9/20 9/20 齐穗期 9/24 9/24 9/24 全生株高穗长穗总粒穗实粒结实千粒重育期 (cm) (cm) 数(粒) 数(粒) 率(%) (g) 128 128 128 103.7 106.1 102.2 21.5 21.5 20.6 118.0 116.9 113.4 100.7 100.3 95.0 85.3 85.8 83.8 23.7 24.1 23.5 注:各处理的经济性状指标都为各小区的平均值。
由表2可知:各处理的生育期表现一致。因此,稻草还田对水稻的生育期特性没有影响。从综合经济性状看,处理一和处理二均比对照要好,且以处理一得综合经济性状为最好。 处理二株高106cm为最高,比处理三(对照)高3.9cm,比处理一高2.4cm。穗实粒数以处理一100.7粒为最高,比对照每穗多5.7粒。结实率以处理二85.8%为最高,对照最低,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千粒重以处理二24.1g为最高,比对照高0.6g。理论产量处理一最高503.6kg,对照为最低480kg,两者相差23.6kg,差4.92%。 因此,稻草还田对水稻的经济性状具有明显的影响,使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性状明显上升,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稻草还田使用腐杆剂后稻草的腐解会加快,有利后季水稻的前期分蘖和生长发育。稻草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避免田间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一项安全、生态、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的环保技术。试验表明,稻草还田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实施秸秆还田并配施化肥,水稻产量一般增加4%以上。本研究还表明,秸秆还田使每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千粒重有所提高,从而产量比秸秆不还田增加。且后期腐解秸秆养分的释放,有利于后期籽粒灌浆结实,产量因此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建议在南方水稻区域可示范推广水稻秸秆还田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天学,纪秀娥.焚烧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土壤,):347-348. [2] 江永红,宇振荣,马永良.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通报,):209-213. [3] 张振江.长期麦秆直接还田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通报,):154-155. [4] 丘华昌,刘鹏程,王启发,徐凤琳.稻草还田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肥状况.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报,):92-96. [5] 周江明,徐大连,薛才余.稻草还田综合效益研究.中国农学通报,):7-10. [6] 张文杰,谢仁康,居会军.全量秸秆还田对宁梗1号产量构成及生育特性的影响.中国稻米,2009,(2):22-24. [7] 李新举,张志国.秸秆覆盖与秸秆翻压还田效果比较.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1):43-45. [8]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安徽农业科学,):269-271. 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党团工作、资格考试、外语学习、word文档、工作范文以及水稻秸秆还田对经济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探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
> 公司新闻
氮肥后移技术对灵川县水稻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
作者:农作物化肥  时间:
  农业科学研究表明,水稻所需营养的2/3靠地力提供,当土壤中养分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求时,需靠施肥来补充。在生产上,氮肥投入是保障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氮肥的不恰当施用又会制约水稻的高产,同时造成浪费。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氮肥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研究表明,在基肥、4.0叶龄、7.5叶龄、10.0叶龄施氮肥比例为4.5∶2.0∶1.5∶2.0时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增产6.09%。的专家研究表明,氮肥后移处理,基蘖肥∶穗肥=6.5∶3.5产量最高,为12.2 t/hm2。为研究灵川县水稻氮肥精准、适宜的施用生育期,灵川县农业局中心站于2017年早稻季在潭下镇开展了灵川县水稻氮肥后移技术试验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灵川县潭下镇东头村委老河边村某农户的责任田进行,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等,试验田前茬作物为上年晚稻冬闲田。&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五优华占(早稻)。供试肥料:复合肥(16-16-16),尿素(含纯N 46.5%),氯化钾(含K2O 60%),磷肥(含P2O5 12%)。&
  1.3 试验设计&
  各处理小区氮、磷、钾各营养元素总量相同(N∶P∶K=13∶7∶13),磷肥、钾肥施肥模式一样,在氮肥(195 kg/hm2)施用量恒定的条件下,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设置4个处理,各施肥处理设计如表1所示。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小区间用田基覆膜隔离。各小区水稻生育期施氮肥量如表2所示。&
  1.4 试验过程&
  4月1日播种,353孔塑盘半水育秧,4月25日整地施基肥,4月26日进行覆膜田埂分小区。4月27日移栽,每蔸插1孔,每孔至少2苗,插植规格为16.70 cm&23.38 cm。按照试验方案,分别于5月9日、6月14日(幼穗分化Ⅲ~Ⅳ期)、6月24日(幼穗分化Ⅵ~Ⅶ期)、7月7日(齐穗)根据试验方案,在各个处理小区上施用相应的肥料,其他各项田间管理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7月3日始穗,7月7日齐穗,8月4日成熟。&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8月5日每小区&Z&形定5点,每点取2蔸,每小区取10蔸进行室内考种,调查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8月5日分小区收割、测产、取样本调查折干率[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株高以CK最高,为102.55 cm,处理A最低,为101.00 cm;蔸有效穗数以CK最多,为13.26穗,处理C最少,为12.23穗;穗长以处理A最长,为21.65 cm,处理B最短,为20.80 cm;穗总粒数以处理A最多,为148.11粒,处理C最少,为140.85粒;穗实粒数以处理A最多,为114.99粒,处理B最少,为100.47粒;结实率以处理A最高,为77.64%,处理B最低,为69.57%;千粒重以处理A最高,为23.01 g,处理B最低,为22.16 g。由此表明,处理A氮肥后移至幼穗分化Ⅲ~Ⅳ期施用可使水稻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均得到较好的改善。&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4个处理小区产量高低排序为:处理A&CK&处理C&处理B,小区产量以处理A最高,平均为24.5 kg,较CK高1.5 kg(增幅6.52%),最低的是处理B,小区产量为22.33 kg。经SPSS18.0方差分析,CK、处理B和处理C三者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CK产量达5%显著水平,处理A与处理B、C产量达1%极显著水平。&
  3 結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在传统施肥模式的基础上,将10%氮肥调到幼穗分化Ⅲ~Ⅳ期施用,水稻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最高,水稻增产效果明显。而常规施肥对照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期之前,完成所有氮肥施用量,水稻有效穗数最多,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于10%氮肥调到幼穗分Ⅲ~Ⅳ期施用稍差。总体来说,10%氮肥调到幼穗分Ⅲ~Ⅳ期施用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对照,常规施肥、10%氮肥调到幼穗分Ⅵ~Ⅶ期施用、10%氮肥调到幼穗分Ⅲ~Ⅳ期施用三者产量间差异不显著。运用氮肥后移技术,适当延迟穗肥的撒施,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早衰,保证青枝蜡秆状态,为后期光合作用奠定基础,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水稻产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参的来源和性状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