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亭县安口镇平凉市华亭县医师资格考试现场审核时间

您现在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2017年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公开招聘乡村医生报名时间
2:01:06 & 【易考吧乡村医生考试网】
&nbsp&nbsp[导读]:2017年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公开招聘乡村医生报名时间专家推荐:
&  (一)组织报名
  按所公布的招考岗位分岗位报名,每人限报一个岗位。
  报名时间:日-18日。上午:8:30—12:00,下午:2:30—6:00。
  报名地点:华亭县卫计局医政股(306办公室)
  报名需由本人提供近期两寸正面免冠蓝底色照片3张,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毕业证、执业医师、助理医师、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华亭县公开招聘乡村医生报名登记表》(附件1)一式2份,档案袋1个。
  (二)资格审查
  对报名人员提交资料进行审查,确认报名资格,印制准考证。符合条件的人员凭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在县卫计局人事股领取准考证。
编辑:[Thompson] 【】
2018年乡村医生考试备考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易考吧。这是一个侧重于在线资源的新型考试在线评测系统。系统以易考宝典软件题库资源为主体、以先进的功能平台为依托,以易考吧强大的专业一线教师队伍为辅助而建立起来的题库系统,系统可以自动判分,反复练习,错题汇集,试题查找。为各位考生和培训单位搭建了一个集体考试练习、交流互动为一体的最佳备考综合性在线测评平台。
更多信息请访问:
&看了本文的易考吧网友还看了
版权声明 -----------------------------------------------------------------------------------&&&
如果易考吧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
&&&&&&&&&&
&&&&&&&&&&
&&&&&&&&&&
&&&&&&&&&&
&&&&&&&&&&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卫计局完成全县中医药师承教育出师验收考核工作
 来源:&&   |
4月11日,华亭县卫计局联合县人社局开展了全县第二批中医药师承教育学术继承人带教期满出师验收考核。
本次考核中,华亭县卫计局、县人社局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省市考核要求,制定考核筹备意见,成立考核专家小组,严格考核制度,分别从继承人跟师日常继承表现、继承实绩、临床(实践)技能和结业论文四个方面,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原始资料、临床技能&双盲法&现场书写病历、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了考核验收医学|教育网。三年来,17名学术继承人平均跟师学习天数达到288天,独立临床实践300多天,人均撰写跟师笔记280余篇,撰写医案100余份,记学习月记、经典心得36篇。经过本次考核组验收,全县5个带教单位共计6名带教老师,17名学术继承人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圆满出师。
2018医师资格考试网络辅导班次介绍
教学服务教学材料
上一条:下一条: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第一步: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医学教育网”下载页面;
第二步:下载安装所需要的移动应用即可。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千年沧桑
我的图书馆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千年沧桑
华亭因古时县城西北方:“华尖山”顶有亭而得名。华亭位于甘肃西部,关山东麓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面积1183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回、满、蒙、藏、布依、朝鲜等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2.03%。至2006年,全县GDP完成20医院,居全省66个县的第7位。华亭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与山川相间区,气候湿润,生态植被良好。境内山水秀美,风光旖旎。横亘城西的巍峨关山如天然屏障,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使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县关山支脉分布极广,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汭二河从吴山流出,如两条白练蜿蜒穿行于山间川道;望山上树木参天,绿玉叠翠;看川区草青如茵,更兼星罗密布的现代化工厂、矿区点缀其间,不由使人感叹,这真是观山脚下一块藏金聚宝的神奇之地。据华亭出土文物证明,原始社会时,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居住的痕迹。目前,县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7处,经专家确证,属于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并存的一处,为安口镇纪家庄村的徐家山窝遗址;纯属齐家文化的6处,它们是:东华镇黎明村北山的东山崄遗址;东华镇陈家沟北山的陈家沟遗址;策底镇策底坡村的嘴子庄遗址;神峪乡陶家塬村的陶家塬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斧、石纺轮、陶鬲、陶罐、陶盆、陶杯、陶壶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属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存在距今5000年—7000年之间;齐家文化存在距今4000年——6000年间,历时600年,属新石器时代末期,即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从7处现存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及残片来看,象征文明程度的华亭制陶业最迟也始于这个时期(距今4000年——5000年),这就是说,华亭人类活动的足迹要大大早于这个时期,大约在距今2万年前,这个区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印痕了。据神话传说,华亭古为大泽,是一个九海之地,夸父曾在追日途中先渴饮于渭河,渭水不足就到了西北方喝干了九海之水,但还是因距日太近焦渴而死,留下来挑干粮的担子随后化为华亭周围群山上的树木。“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的饮,饮与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见《山海经外经》)。相传华亭县的东华、上关、西华、南川、策底、河西、山寨、马峡、黎明就是夸父饮干九海之水后形成的九个盆地。另据史料记载:黄帝曾祭天于莲花台,后在两赴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途中,也是从华亭境内经过:“黄帝问道崆峒,历吴岳,由陇坻南来。”近有学者考证,所谓吴岳也就是吴山,正是今天华亭关山深处的五台山南麓莲花台一带。由此可见,华亭不但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生产生活的好地方,同时还是先哲先圣驻足流连、参禅悟道、祭祀先祖的绝佳妙地。远古时期,华亭是西部两大氏族集团炎帝与黄帝共治的属地。在他们二帝先后成为天下共主后,黄帝曾在莲花台作下畤祭祀炎帝。炎帝神农氏是农耕的发明者,对当时原始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黄帝的祭祀其实也是对农神的祭祀,对农业文明的祭祀。选择“吴阳”的莲花台作祭,足以证明华亭当时农业生产的兴旺发达。畤到夏、商时被废,华亭当时的主要居民为羌戎。夏末,周部落酋长公刘迁居于此,他倡导改善农业生产,部落逐渐兴旺。《诗大雅 公刘》记:“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罔,乃觐于京,夹其皇涧,溯其过涧,至旅乃密,芮鞫之即。”芮即华亭。商末周初,华亭属芮国、卢国。当时虞(今陇县)芮挣田,两君欲求文王公断,文王和平调停,讼事遂息。后芮并于周。因卢国国君曾随周王伐纣,军侯死后被奉为“城隍”,过去“城隍”庙门总是高悬“卢国君侯”的匾额以示人们的崇敬。此后华亭为戎那,属义渠。春秋初,秦人从居于西垂的一个朝廷附庸渐渐跻身于诸侯之列,拥有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并建都邑于“汧”(今陕西省陇县南)。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西周的统治者幽王荒淫无道,引起了诸侯和西戎的反叛,在骊山被杀。这时逐渐强盛起来的秦,在襄公的带领下出兵救周,并保护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周赧王四十三年前(前272),秦灭义渠,置北地郡,在戎那邑置朝那县,华亭北部属之。秦人先祖非子是周孝王的马官,他在汧渭间牧马有功(汧水由华亭西南部五台山南麓发源),周孝王便将这块牧马地封给他,称“秦地”。非子在这块封地上建了邑,又修了秦亭(即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及清水县北部、华亭县西南部、庄浪县东南部和秦安县东部)。秦王朝统一中国后,秦的统治者们认为,他们能称雄诸侯,一统中华,实与这位祖先的功绩分不开,于是纷纷效仿黄帝祭祀炎帝的先例,将一度废掉的莲花台“上下畤”又恢复了起来,进行祭祀活动。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在统一了中国的第二年,就首先幸雍祀“五畤”,以告谢五帝神灵,保佑他统一中国的大业。《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于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过回中。秦始皇这次西巡祭祀,是经北地西至陇山后,再沿陇山东麓下入朝那县境(今宁夏隆德东南部及泾源全境,华亭县西南部),踏入历史上有名的“鸡头道”,进入今天华亭山寨乡红崖山,沿汭水到今马峡乡车场沟(古遗址),登陇山主峰“吴山”(今华亭五台山),翻山至西侧沿南麓下至莲花台“上下畤”祭祀炎黄二帝及其先祖的。当时华亭南部属汧,隶内史;北部属朝那,隶北地郡。西汉(前206年——8年)王朝建立的初期,刘邦忙于政权的巩固与稳定,华亭的农业生产没有得到什么发展。汉文帝刘恒继位后,由于实行了一系列温和的养民政策,使汉王朝的经济直线上升,繁荣的经济也像西发展,陇山成了连接西部各少数民族经济的纽带。华亭域境当时虽归汉所有,但居于北方的匈奴族却日益强盛,境内不断遭匈奴侵扰。在汉文帝前元十四年(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十四万铁骑大局侵南,他们突破朝那萧关后,大败汉军,烧抢了彭阳,又派一支骑兵沿陇山东麓南下,经鸡头道到汧的秦御道旁烧毁了秦始皇当年祭祀炎黄二帝时修建的“回中宫”(见《史记文帝纪 匈奴传》)。当时在陇山主峰“吴山”的莲花台周围有庙宇三百余座(见《封禅书》《郊祀传》),匈奴骑兵只烧了“回中宫”及附近一些庙宇殿堂,而陇山西的“上下畤”因山高路远加之地形险峻而幸免于难。这次匈奴入侵虽被汉文帝最后用和亲之策暂时退去,但边患未除,人民时常处于不安之中。后来汉文帝采用晁错之策,起用义渠骑士屯田筑城,加强防卫。汉文帝有狩猎嗜好,便把原“回中宫”附近一大片区域辟为皇家牧场及猎场,称为“呼池苑”。苑囿建筑总称“官寺”。这个“呼池苑”一直保持到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汉景帝(前156年—前141年)刘启继位后,继续实行文帝温和的养民政策。他们二人共同谱写了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在今华亭所设的“呼池苑”被辟为皇家专用马场后,当时境内有几十万匹之多。牧场林木茂盛,草丰水美,人民安居乐业。青年多喜练习骑射,尚武风气渐行。秦御道也开始渐渐演变成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到“呼池苑”选马及狩猎的官道。汉武帝元光(前132年)三年,匈奴再次率兵入侵。汉武帝采取强硬政策,派卫青、霍去病、等大将直入匈奴腹地,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根除边患之战。战争的胜利使华亭由原来的边境区域成为京畿之地。汉武帝刘彻很看重“五畤”的祭祀活动,在击败匈奴后,他先后多次到安定郡、北地巡视,并祭祀天地炎黄二帝于莲花台的“上下畤”。司马迁曾多次随汉武帝巡行,参与这些郊祀活动。《史记》中记载的这些活动的路线,经考证大都与今华亭境内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了当年黄帝登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前在华亭留下的足迹:“上岁遂郊雍至陇西登空桐。”汉武帝多次到“五畤”之一的西畤“上下畤”祭祀炎黄,除了军事、宗教上的意义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生大半在战火中度过,养成了尚武好骑射并嗜马如命的个性特点。虽然长安近郊的上林苑也有好马牧养,但他更愿意到“呼池苑”这个广大的牧场来。这里不但是牧场,还是一个演练骑射的好猎场。武帝的频频祠畤围猎,使这一带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人口也急骤增长,以“陇文化”为代表的各种学术思想也蓬勃兴起,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各种文化思潮的发展。元狩元年(前122年)十月,汉武帝又一次幸雍祠“上下畤”并在陇首获一五蹄白麟。他认为这象征帝业的祥兆,遂将这年年号改为“元狩”。恰逢这年张骞从月氏还朝,向武帝汇报了西域详情。为彻底扫清挡在西域道上的匈奴障碍,武帝与元狩二年(前121年)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带领万余骑兵从陇山出陇西直击匈奴。霍去病转战千余里,杀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扫清了西去道路(见《汉书武帝纪 霍去病转》)。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帝任张骞为中郎将,携带大量金银、丝绸、牲畜,以及对外贸易使节的身份再次出使西域,开通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虾、安息、身毒等三十六国。这次新开通的丝绸之路,其中一段线路在今华亭境内的麻庵、陇山一带的回中道上。回中道不但有七百余里的地域,还有像呼池苑这样的牧场、猎场。元封四年(前103年),汉武帝参加了回中道普通庆典后,即出萧关巡视北部边境。紧接着汉武帝于元封六年(前105年)、太初四年(前101年)、天汉二年(前99年)、太始四年(前93年)、征和三年频繁地经回中道祠畤祭祀炎黄二帝,使当时的莲花台及呼池苑一带成为丝绸之路上文化、经济、物产繁华的地方。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夏至九月,发生了全国性的旱蝗灾,百姓死亡无数。为了进行救灾赈济和安置无家可归的贫民,朝廷作出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见《汉书 平帝纪》)据考证,安民县与呼池苑,都在今华亭县一带。设县之前,呼池苑为安定郡安定县所辖,其地系从原安定县析出西部呼池苑牧地而来。刘秀建立东汉后,这一带又被隗嚣长期占领,从建武元年(25年),安民县就处于公孙述、隗嚣、赤眉起义军、东汉兵及一些军事集团实力的拉锯战中。其实早在王莽末年(22年)这一带及陇山其他地域就被从天水起兵的隗崔、隗义占领,使百姓遭受战争疾苦而流离失所。建武六年(30年),刘秀欲征隗嚣,军队分驻关中西部,右扶风郡为后应,前锋中郎将来翕统众军驻屯安民。可见安民县已处在东汉与隗嚣对峙的最前沿。建武八年(32年)春,来翕与征虏将军祭遵准备袭取洛阳。祭遵与中途中得病回还,将精兵分遣给来翕,共两千人。他们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道至略阳,将隗嚣守将及守军趁夜斩杀剿灭,一举攻破隗嚣重镇略阳城(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据史料记载:对隗嚣的三次军事行动,有两次涉及安民县,两次经过阳城、番须、回中。安民县为东汉驻军之地,而阳城则是安民与番须、回中两地间间联络的纽带和必经之地(阳城在今华亭县境内)。这几次重大战争大大削弱了隗嚣在陇右的割据势力,虽然还有隗嚣的其他武装转战于吴山一带,但很快在建武十年(34年)被汉将马援等平息。建武十一年(35年),那援将降羌移民安置在陇山左右,以填补因连年战争而锐减的人口。但没过多久,到建武二十年(44年),这里又被匈奴占领,从此陇山及安民县的周边地区就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文化、经济陷入荒芜境地。东汉末年随着社会动荡不断加剧,羌人、黄巾等起义先后爆发,战火波及安民县境,民众不断举家外逃,终于在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废安民县,后在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并泾阳县入朝那县。三国(220—265年)时,战乱频发,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县境几无人烟。但出生于华亭境内的皇甫家族成员却在这一时期人才辈出,有的屡建奇功,有的文章昭著,有的医名彰显。他们有东汉末年的皇甫棱、皇甫规、皇甫嵩以及魏晋时期的皇甫谧等。到三国混战的后期,蜀丞相诸葛亮伐魏,大军直指魏控制的区的陇西一带,并想安定等三郡,占领了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的街亭。但这一次诸葛孔明用人不当,由于马谡自以为是,骄傲自大,魏将张颌率部经番须口(今华亭县南部)向蜀军发起突袭,致使蜀军大败而走,军士伤亡过多,又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这一战役将蜀逐鹿中原向西扩展地盘的计划变为泡影,也为不久后的蜀亡埋下祸根。西晋(256—316年)时,将今华亭北部置安定郡朝那县属,南部则属扶风郡今陇县辖。到东晋十六国的前秦后秦时期,在今天、华亭西部设平凉郡。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极度黑暗、极度混乱的时期,各贵族阶层和氏族酋长间相互混战的局面持续不断,那些战败或称为流寇的散兵流勇躲在吴山(今关山)等一带山林以作喘息,经常抢劫牲畜、财务、奸杀当地民众,使次成为老百姓的地域。直到苻坚白叛将姚苌杀害,政局的动荡又一次将这一区域置于动乱之中。苻坚死后,其孙苻登从长安退居平凉郡,并筑坛登基称皇帝。从建元太初开始,苻登据守陇东要地,倾所有兵力欲夺回长安等大片失地,也要为其祖苻坚报仇。建元太初四年(389年),苻登进攻姚苌于大界(今陕西彬县与泾川间),并包围姚苌大将吴忠、唐匡,在今华亭县西与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激战,大败吴忠、唐匡军队,杀死杀伤敌兵无数。随后苻登命苻硕原为前禁将军、灭羌校尉,驻守平凉郡(包括今华亭西部),自己亲率大军向长安进逼,但终因兵寡将衰,在太初八年(395年),苻登死于洛阳南山,不久前秦亡。北魏时,移鹑阴县于今华亭西部,为平凉郡治,隶属泾州,到普泰二年(532年),在今华亭大兴土木,修建城墙,高筑城池置华亭镇,属东秦州。之一是其华亭人口骤增。随着华亭镇新城的落成,门店罗列,商贾云集,一派兴旺景象。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华亭的马峡、麻庵、上关、西华等地成为连接洗浴的必经之道。当时贸易活跃,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佛教大量传入,僧众在上关、马峡、河西等地开凿洞窟,雕佛造像,庙堂神殿也纷纷兴建,善男信女成倍增长,香火不断。从县境出土的大量北魏石造像和古遗址等文物上就可看到当时的繁荣景象。从西魏大统元年(535年)移朝那县治于今灵台县朝那乡起,到北周废鹑阴县至,华亭县域在一千七百余年间一直处于不断更迭中,今天东部治于这个郡,明天西部又属那个州,后天南部又属别个县,再后天西边又并其他镇,这种状况到了隋朝时才有了根本的改变。随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置华亭县后,华亭终于有了县治的名称。华亭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较为广大的地域,对周边地区也开始发挥较大影响。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虽然辖属和名称有时力略有变动,但县的建置却几乎没有改变过。唐(618年—907年)时,由于李渊叛隋建唐,薛举在兰州起大军南下攻取长安。李世民率兵据敌,大战于泾河川之间。相传当年在战斗中李世民曾一度兵败失利,便退守华亭,游走于关山一带准备重蓄力量,这便是关山莲花台周围唐太宗拴马桩、饮马池等遗迹的来由。随后李世民父子又在华亭安口的汭河边相见,商定制敌大计,因此安口那段汭河便改名“见子河”,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日益强大的吐蕃族兴兵南下,他们将华亭看作屯兵据守的好地方,派重兵日夜围攻,不久华亭城陷,被吐蕃占据。惨烈的战争一直进行了三年,直到永泰二年(766年),唐兵才击退吐蕃军申购服了华亭。但吐蕃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于几年后又兴兵南下。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六月于陇州华亭县置义宁军后不久,吐蕃军队便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今泾川、陕西彬县一带。郭子仪唐军迎敌,大败吐蕃于泾河间。随后郭子仪命部将浑瑊率领精骑五千乘胜追击,经赤城(今崇信县)、深峪河(今华亭神峪乡)与敌激战,迫使吐蕃残余绕过白草川,翻越关山逃走。仅过了两年,吐蕃又兴师来攻打华亭,他们一路烧杀抢掠,将山寨、马峡、策底等地几乎夷为平地,并很快攻到华亭城下。华亭守将李抱玉动员民众参战,他们凭借城墙和有利地形伺机反攻,加之隐匿树林的民众呐喊助威,内外夹攻,杀的吐蕃将士溃不成军,仓皇逃窜。这次战斗使敌军闻风丧胆,也极大地鼓舞了华亭民众的斗志。他们与守军精诚团结,共守城池,使吐蕃又十二年之久再不敢轻易来犯。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吐蕃闻李抱玉死,五月,利用在平凉与唐侍中浑瑊二次会盟谈判的机会,突然从平凉城外杀起。浑瑊仓皇中侥幸逃脱,使臣和卫队被俘六十余人,兵士死五百,伤者不计其数,降者千余人(史称“平凉劫盟”)。吐蕃本欲乘此会盟麻痹朝廷,乘机攻取长安,谁知中途被唐将李元琼、韩游襄的伏兵拦截。吐蕃兵士在溃退途中乘机杀入泾川及华亭吴山一带,民众资财被抢劫一空。九月,吐蕃兵又强虏男女一万多人,准备押回去给强赫尔吐谷浑作奴隶,沿途哭声不绝于耳,气噎身死者百余人,跳崖撞石者有千余人。同年十月,吐蕃再围华亭,华亭守将王仙鹤率兵、民三千固守城池,一面派人突围出去求救于陇州。刺史韩清沔遣部将苏太平率兵救援,援军急行至白崖岭(今称白崖子,陕西陇县北)时,突遇吐蕃大军。苏太平虽率兵士英勇奋战,但吐蕃兵多将广,个个骁勇善战,直杀的苏太平只剩下十几骑择路而逃,回到陇州再也不敢出城。华亭城里守将王仙鹤已与攻城吐蕃相峙数日,眼看弹尽粮绝还不见救兵到来,又见吐蕃兵士积薪欲焚县城,为免生灵涂炭,遂率兵民出城投降,华亭再陷于吐蕃。陇州刺史韩清沔见此战略要地落入敌手,担心日后吐蕃据此屯兵利用地形对唐军构成更大威胁,便于同年十月亲率大军潜伏到安口、南川一带伺机作战。韩军用安口窑的瓦罐、陶器等物填满火药,在夜间一路急行,将华亭城四面围住,接着便将这些土炸弹抛进还在大睡的吐蕃军营中。随后韩军攻破南门,将慌作一团的吐蕃军杀了个措手不及。吐蕃首领见大势已去,只好率残部落荒而逃。这一仗使华亭声名大振,也为日后成为神策军地打下了基础。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废华亭县入汧源,为神策军地,仍属陇州。唐与吐蕃的战争旷日持久,国力大大受损。华亭也成为边塞战场。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6年),战事稍停,吐蕃请求唐能在交兵关口互市贸易。宪宗李纯也清楚唐王朝短时期内无力击退吐蕃,就下旨:“吐蕃陇州塞请互市,许之。”这样一来,多年已没有过集市贸易恢复了,边境流动人口也增多了。也许出于祈求平安的愿望,废弃的庙宇又被修整一新,香火也兴旺了起来。元和十二年(818年),唐宪宗利用敕封神山之机,让大批和尚驻进陇山关口,又以给神山封庙为借口,将一百多平方里的整个山地赐给和尚,这样他就可以不费刀兵之苦将陇山大片土地置于唐德管辖范围而免却与吐蕃的争夺,因为吐蕃也是一个尊佛敬神的民族。从此,华亭“吴山”的莲花台周围就有了三千五百僧众,也有了刻着敕文的石碑。可以想见华亭当时佛事的兴盛成度。后唐五代(907年—960年)时,由于战事南移,县境经济得到恢复,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繁荣稳定阶段。到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在原华亭地置义州,改县治为州治。这说明当时华亭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状况都是令朝廷满意的。宋(960年—1279年)初,华亭属义州,隶属凤路;乾德二年析华亭县西部置安?县。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讳,将“义州”改为“仪洲”,领华亭、安化二县。到淳化中(990年—994年)又割凤翔府之崇信县,改由仪洲辖,这样仪洲就统辖三县,域境大大扩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废仪洲。华亭、安化、崇信改属渭州。宋代的一百七十多年间,社会相对稳定,华亭经济十分活跃,各类作坊明显增多,手工业非常发达。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县境商贾云集,制陶业也有了迅猛发展。城区不仅积累了财富,也荟萃着人文。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因此学风大兴,书院学堂纷纷设立。从华亭出土的宋代文物就可以证明这一演变过程。但强盛起来的西夏王朝对大宋江山早已虎视眈眈。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定都于兴庆府(今银川市)的西夏人又发兵企图袭取秦州、渭州和仪洲(今华亭)。大兵攻到仪洲城外,被判官侯可巡边发现。危急时刻,侯可灵机一动,让随行的二十几骑兵士分四路散开,在山头关隘举起旗帜缓行游动,又在马尾绑上树枝奔驰扬尘。夏兵又长驱直入,穿越陇山,抢夺关口,在平凉被败后又欲攻占仪洲,被守城军民击退。宋高宗建炎中(1127年—1130),金人攻入汴京,虏徽、钦二帝,宋室南迁。一只西下的金兵集于华亭,准备趁势南下。宋将朱友恭奉命从泾源率兵奋力抵抗,却因实力悬殊,兵败被俘。金兵劝降,朱友恭大骂:“蛮夷安敢欺我大宋汉人,吾将啖汝肉,喝汝血方可解恨!”金将恼怒,遂斩朱友恭于城下,华亭从此沦陷于金朝长达一百多年之久。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同时陷于金的渭州升为平凉府(今平凉市),华亭属其辖。宋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大汗位,以燕京为中郡。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宋、辽、金、夏数百年南北对立,中国重新归于统一,疆域之广超逾汉唐。元朝统治带有明显的压迫性质,汉人只是他们严重的附属和奴隶。华亭一度又沦为荒蛮之地。元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人民生活降到了最低点。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春,雪雨一连数月,麦苗全部溺死,秋禾又无法下种,百姓生活十分窘困。翌年又是灾荒,饥冻死去者无数,加之同年又将华平县(金易安化为华平)并于华亭,人民生活更加困顿,逃难、流失人口使华亭几为空城。当时主簿王琼将俸禄捐献出来,一面救济灾民,一面想办法恢复生产,到处筹款购置农田,尽力挽留住逃难人口。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春,大将军徐达西征,攻下华亭,命杨思到署理县事,华亭归明。徐达留下军粮、军饷、找回外逃民众一千多户、一万余人,这一措施使华亭的困难得到缓解,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刚有了起色的生活仅过二年,元朝降将、知院白文显又在华亭聚众叛乱,后来虽被平凉指挥秦虎率兵平息,但动乱又给华亭人的生活埋下了阴影。明武德正德十年(1515年)四月,居于河套一带的蒙古人起兵侵扰华亭城。他们杀人放火,奸淫抢掳,无恶不作。百姓忍无可忍,几乎全民参战,皆以曲藤为弓,皮麻做弦,削竹成箭,藏匿在林中或房前屋后对蒙古兵猛攻猛射,杀伤杀死无数。蒙古兵不敢恋战,纷纷溃逃,并私下传说:“此乃‘木弓县’,不可轻犯”。后外族皆知华亭人性格凛然,骁勇善战,不敢小觑此县。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右佥都御史赵时春解官后回到华亭砚峡,第二年他应县令王官邀请,协助设计并兼修“惠民渠”,开创了华亭用渠道灌溉农田的先例。后来赵时春又提倡开采煤炭,烧制陶瓷,将华亭制陶工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也为日后安口成为“陇上名窑”打下了基础。赵时春在华亭还写下大量碑文和文学作品,使这位嘉靖八才子之一的俊杰永留华亭青史。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先后五次攻破县城,知县因城陷或被朝廷处死或被逼投降者甚多,加之宁赛(今内蒙古扎鲁特旗西北)叛兵万余又由萧关南下,攻破县城杀戮千人,焚毁房舍等灾乱,华亭又一次陷入一个较长时期的动荡和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清(1645年—1912年)初,华亭随平凉府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陕西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康熙十三年(1674年),震动全国的王辅臣叛清事件一下子使华亭及周边城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战争的空气骤然紧张。华亭城内的备战还未结束,第二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就响应吴三桂的反清复明计划,派副将郝天祥到华亭,集合泾(川)、崇(信)及县内的反清部队,准备南下。但清将阿密达所率精锐准备更加充分,几场恶仗便使郝天祥败走华亭。后来王辅臣畏罪自杀,这一区域的战争乌云也随之散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华亭知县甘珠尔因体恤民疾徭役,经奏准,割西北瓦亭、十三堡归固原。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张汉芳将华亭明代察政院改为仪山书院。四十九年(1784年)八月,固原回民马四娃率众举事于静宁、石峰堡(通渭境),华亭西北部(含今泾源县)回民纷纷响应,多次攻占山寨、新店(今河西乡)、策底,声势浩大。甘督福康安率兵镇压,平息了叛乱。但这只是回民举事反清的一个序幕。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红山镇(今安口镇及南川乡东部、东华镇东部一带)回民以深峪河(今神峪乡)为据点,聚众反清,多次击败前去剿灭的官军和民团,回族势力愈大。第二年,窑头镇回民又响应陕西回民举事反清。二至七年,陕西回民会合固原、平凉及华亭回民在华亭境内与清军、民团激战达六年之久,期间曾几破县城,杀戮民众无数。华亭人大量逃亡,田地荒芜,放射到他,整个城内一片残垣断壁,除了基站的厮杀声外,全城再无生的气息。后期,白莲教又举事造反,声势更大。连续七八年间,华亭一直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经济倒退,人口锐减,刚刚鼎盛的陶瓷业也蒙受了极大损失,就连寺院庙宇里的香火也灰飞烟灭,一片凋敝破败的惨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同治九年(1870)二月,新知县蒋顺达莅位,混乱的局面才有所缓解。蒋顺达一上任,就安抚难民,四处招安因战乱逃散的民众。在这位知县的努力下,生产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奏准朝廷,划华亭西部与固原、隆德、平凉部分地域设划平川直属厅,迁出当地汉族,将华亭、陕西回民安置该厅和华亭西部之安良镇(今泾源县新民、石嘴乡一带)。同时将山西、陕西、秦安、庄浪、武都的民众大量迁入华亭,先山后川,择地占业,由官府供给或借贷籽种、耕牛。这一重大措施不但缓和了当地民族纠纷,也使华亭人口有了增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后来左宗棠又拨华亭常年厘金银一百八十两,开办义学六处,促进了华亭教育的发展。光绪元年(1875年),窑头镇(今安口镇高镇村)陶器业者张正元试制粗白瓷产品获得成功,表明华亭制陶工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到宣统二年(1910年),开展全县人口大普查,共26181人。宣统三年(1911年),清王朝统治寿终正寝,华亭进入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建立的初期,华亭民众面对一个新的时代,希望从此能安居乐业,过上一种无忧无虑的新生活。但这仅仅是一个希望,民国政府成立仅过几年,苛政重税就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匪患又层出不穷,华亭进入一个更加动荡的混乱期。民国元年(1912年),刚成立了县议会,新设了征信局、邮政分局,就开始征验印税、斗款税。第二年改县署为行政公署,改知县为县知事后,就有甘肃省署会各县产值6%征收田产、房产验契税的通告。民国三年(1914年)4月,河南中原复汉军统领白朗起兵反袁世凯,率万余人由陕西入华亭,遭陇东护军使张行至部狙击。白军又转攻陕西,县府于九月成立警备队,招募队员80人。第二年7月,这支警备队便派上了用场。当时庆阳、合水、环县、镇原、正宁、灵台、华亭等16县农民用“鸡毛传贴”方式相互联系,反对“新税法”。8月8日,华亭人蔡映武、郝生茂、唐得荣、张生华、刘发财、邓黄毛等联络各乡镇群众围城抗税,并捣毁稽征机关后于10日散去。随后甘肃省署、泾源道派人查办,并派部队和警备队驻守城区,威逼农民按“新税法”纳税。这些鹰犬四处出动,逮捕抗税民众。蔡、郝被捕后惨遭杀害,唐等被处以无期徒刑,张、刘、邓等均被判以重刑监押。同年税收变本加厉,有增无减。12月,全省又加征“一五毫羡”(铸银锭的火毫),华亭赋税正银每两加征1钱7分5厘,同时征收教育附加、烟亩罚款、驻军粮饷等,农民不堪重负,多弃业弃田逃走。民国五年(1916年)2月15日,忽然从县城关帝庙刮起飓风一股,高数十丈,其色赤黑,向东南旋去,观者无不心惊胆战,不知是何兆头。第二年春,华亭遭遇罕见大旱。斗麦市钱三千文,平民无粮裹腹不说,人畜又多患上一种致命的喉症,说话不能出声,咽水不得通畅。同年6月15日,天又大雨如注,河水暴涨,许多农具、家畜被冲走,田苗被淹没。民国五年(1918年)春,天灾刚过,人祸又至。县府奉命开征脚捐、炭捐和药秤税。仅过月余,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率众攻克陇县,陇东镇守使陆洪涛派军队2000余人驻上关及下关堵防,又向华亭摊派巨额粮款以供军需,民众饱受兵灾压迫之苦。第二年,华亭成立“天足会”,宣传反封建思想,提倡妇女解放,号召妇女放足,以使这些弱势人群能在日后的灾祸中跑得更快些。民国九年(1920年)12月16日晚9时左右,一场华亭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大灾难从地袭来。海原、固原等地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全境,当时地震声如巨雷,山崩地陷,天空中有流星乱坠,蓝光闪烁。安口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房屋倒塌十之有半,其他乡镇倒房535间,塌窑70余孔,人畜死亡无数。此后余震又持续将近一年。风、涝、旱灾接连发生,饥民盈路,饿殍遍野,城乡十室九空,人或病卧不起或无衣遮体,加之匪患不断,真是生不如死。民国10年(1921年)春,全境瘟疫流行,大多数人都患一种手足浮肿面色发紫发青的怪病。6月24日,下关镇又刮起罕见飓风,数围大树被连根拔起.许多房顶被飓风卷走,房瓦像飞蝗被刮得一干二净。第二年5月,山寨、新店、韩家河等几个乡镇又普降冰雹,大者如拳.田禾尽毁。6月,上关、南川等地又暴雨如织,沿川平地被河水冲毁不下千亩。天灾如此,华亭境内的土匪活动更加频繁和猖狂,民国14年(1925年)9月到10月间,陕西土匪李水娃纠集200余人窜至华亭一带抢劫财物扣押群众进行“扯票”。第二年又一股100余人的土匪在华亭邓家塬抢劫“扯票”,井两次围攻县城,劫去商、农财物六万多银币,牲畜七八百头。后虽被知事王玉堂率众剿灭,救出被“扯”群众.但百姓的损失却无法弥补。接着华亭卫遭到了一次兵痞的践踏。陇东镇守使张兆钾被国民党军刘郁芬击败,平凉失守,他与其弟张兆锡率部退守到安口和华亭县城,并在这两个地方又同孙良城部队打了起来。张部弹尽粮绝,撤退时又勒逼抢走华亭、安口老百姓许多粮食、马匹和财物,民国16年(1927年)7月,甘肃省政府公布《县行政公署组织法》,改县知事为县长.县公署分设科局,同年,10月,国民党华亭县党部成立。民国17年(1925年)3月,土匪杨子福率匪百余人沿主山镇东来,先抢山寨、马蛱.民团力战不胜.团勇死伤12人.牲畜、财物被劫一空.继又抢劫新店、策底十二堡等镇。到5月.尝到甜头的杨子福勾结凤翔觉拐子率兵七八百人驻扎安口,抢劫勒索,甚至掘地挖墙,民众受害深重。5月24日,又一股土匪的匪首禹秀全、马新春、禹万财率众抢劫山寨,并杀死赶麦场苦工十余人。另有山寨民团十余人被杀。12月,惯匪杨子福再次率众进逼华亭,至上关与民团激战两昼夜,民团寡不敌众,又望援不至,全部被匪所杀,上关陷人匪手。土匪攻占上关后烧杀抢劫,68人遇害,房屋100余间被匪。月底.县保安队长陈书元等率救援,与士匪激战于安家山,虽击毙匪徒不少,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队长陈书元等被俘,叫骂不绝,被割断舌头惨死。其他兵土团丁死伤累累,枪弹尽落匪手,此后,匪徒又在下关等村镇大肆掳掠,直到翌年,土匪们才在平凉骑兵团三营的围剿下星夜东窜逃走。民国18年(1929年)年底,改华亭县行政公署为县政府,但腐败无能的政府无仍无力保障群众的生活安定和人身安全,华亭依然处于愈演愈烈的哗变军队与土匪的双重祸害中。年初,驻守甘边宁的马麟军二营哗变部队窜至华亭神峪河、安口、武村铺、马峡、刘店、南川、西华一带,大肆抢劫之后离去。年末,县民团、武装警察队又与土匪激战,十余人阵亡。这一年又是瘟疫肆虐的年份,加上春夏的大旱,虫害严重,每斗杂粮就要12块银币,因此饿死、病死的民众不计其数。翌年春,匪首马顺率众由平凉窜入华亭韩家河,先抢策底,再掠新店,民团剿匪失败,团勇阵亡近十人,杨大庄等一些村镇被烧成一片火海。同时西北军甄士仁部一团长哗变为匪,由陇县杀入华亭,当夜便攻破县城,四处抢劫,并执县长黄作辅向各镇摊饷银6000元。6月,又一股势力更强大的土匪马鸣鹿聚众八百余名盘踞红山镇,与剿匪民团激战,打死团勇多人,并俘二十余人。8月,这伙匪徒再攻县城,烧毁东门城楼,终因城内防御坚固,马匪才退走红山镇。后在平凉及陇县驻军的夹击下,马匪才从县境逃走。过了仅半年,又一股悍匪张应坤窜入华亭,他们用大炮攻破县城,杀害民团147人,抢劫财物3万余元(银币),并将欲携数千银币逃走的县长郭健武杀死于城内东巷。几年间,华亭因匪患就死亡数千人,财物被抢被焚成了家常事,加之国民党部队的各种钱粮摊派,华亭许多农民都逃离了家乡。民国21年(1932年)前后,老百姓刚经历了两次匪患,面对死亡百余名生命的痛苦还未结束,华亭历史上一次最大的瘟疫又全面爆发了。这次瘟病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只要患上此病,人便不能动弹,只好抱着剧痛的小腿活活死去(一种转腿霍乱)。全县尸横街头的惨景随处可见,仅安口一地就死亡近3000人,许多赤身露体的尸体恶臭盈镇,富绅石殿玺便买芦席掩埋了这些无主的尸体。民国25年(1936年),县长黄金鼎与审判官常宽勾结一起,准备拆除新城高小教室几间,用以修补法庭科室。这一野蛮举动引起师生不满,遂罢课游街,并围攻县政府,之后师生们捣毁法庭,将拆除的土料运回学校。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民众已对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极端不满。翌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八军派出六十余人来华亭、安口官兵为国捐躯。抗日战争的胜利只给华亭人带来了一个短暂的兴奋期,随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苛捐杂税又使百姓跌入到一个更痛苦的深渊中去。内战爆发后,物价飞涨,国民党军到处抓丁,闹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法币贬值后,金圆券在华亭流通,但5亿元才兑换1元银币,百姓生活毫无保障,许多农民、手工业者纷纷逃离家园出外乞讨。民国35年(1946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九旅两个团在开往陕甘宁边区途中驻扎在华亭上关整休时,人们似乎才从这支工农武装身上看到了希望。部队利用一周的整休时间对当地百姓讲解革命道理,帮助他们渡过一些生活难关,还注意发挥秘密党员的作用,让他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形式,共同迎接人民的解放。20日,中共甘肃工委华平工作委员会成立,并组建华平武装大队。9月14日,中共华平工委领导的武装大队由镇原盂坝出发到达华亭,他们在东华、砚峡等乡镇村社举行广泛宣传活动后,夜宿麻池和姚家湾,于次日袭击了龙眼乡公所。15日夜,这支武装到磨坪后绕道上了海龙山,准备积蓄更大力量。25日,大队遭平凉保安团包围,经过激战在30日撤至土谷堆途中时,被保安三团和华亭、崇信自卫队前后夹击,副政委黄鼎牺牲,队员全部被俘。10月,上级改中共华平工委为平东工委,张可夫任书记,李义祥任副书记。同年底,平东工委指示党员马有德、马兴奎在安口开办车马店.建立党的秘密交通站。至民国36年(1947年),华亭已有中共党员30多名,并在高山成立了中共华亭工作委员会,李义祥任书记,同时还建立了十几个党支部。解放前夕,国民党不甘心失败,更加疯狂地压制民主,强抓壮丁。民国38年(1949年)3月,《华亭民报》社长王存中、编辑张德化以《差役重重何时休》为题揭露马继援部骑兵三团驻华亭的暴行,报社旋被该团查封,并逮捕王、张。后经当地人士据理交涉,才使报社启封,王、张获释。同月,马继援部骑兵三团在城门口以验收身份证为由抓去多人充当壮丁,还向各商号摊派“门面款”,仅华亭、安口两地就被索取2万余元。5月初,这些匪军离华赴陕时,又强征民夫近5000人,掳走驴马4000余头,使全县精壮之男、使役之畜一时皆空。7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二兵团解放华亭县。一带,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年底,中共陇东特委派党员李义祥来安口开展革命工作。第二年,中共华亭支部在高山乡塄坎村秘密成立,发展党员三十多名。民国27年(1938),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陆军九十七师一团来华亭勘探战壕,准备迎击日本侵略军。同时华亭成立抗日救国会、抗敌救援会.华亭中小学生也纷纷组织宣传队奔赴各乡镇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一时间民众群情激昂,报名要求人伍参战者络绎不绝,县七成立了战时动员委员会,抽壮丁350名,编为抗日预备队.在泾川受训一月后回驻县城待命,华亭百姓虽然饱受匪患灾难的痛苦,许多人还过着赤贫的生话,但面对国难家仇,人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他们几次为前线抗日将士捐款捐物,并鼓励子女踊跃参军,华亭在校47名知识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开赴抗日前线,拳拳爱国之心真是拙笔难尽。民国33年(1944年)4月6日晚,国民党三十八集团军驻华亭官兵与师生发生纠纷.遂导致了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政治斗争。华亭民众多年来一直不满兵额沉重、匪患不断、田园荒芜的现实,许多有正义感的老师便联合起来,鼓动教育会、农会、商会等组织选出民意代表上书民国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政伦,要求减缩华亭驻军人数及以马代丁的政策,给老百姓以喘息的机会。请求遭拒绝后,这些国民党驻防部队厦纠察队更加变本加厉地欺压起群众来,他们肆无忌惮地向百姓索要军饷,索要草料.更加激起了民众和师生愤慨。这天晚上,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城隍庙看戏,他们见已先到戏场的守军欺负群众,侮辱妇女,遂与军士发生摩擦。同学们在老师董芴、徐浪懦、高正波的指挥下,手持童子军棍.痛打驻军官兵.周围群众一片喝彩助威,迫使这些兵丁狼狈退出戏场。几天后,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遭羁押的师生被放出,而这支失去威风的华亭驻军也在平凉总司令部的命令下撤离了县城。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华亭各界从9月5日至15日的半个月时间里,举行各类庆祝活动,尽情表达对胜利的喜悦之情。县城两台大戏公演,夜问燃放焰火,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在这场抵御外族侵略的残酷战争中,华亭共有108名8月6日,陕甘宁边区华亭人民县政府成立,隶平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李义祥任县长。9月19日,中国共产党华亭县委员会成立,向景义任书记。此前,一个由二千多群众参加的“庆祝兰州暨华亭解放大会”在县城隆重召开。会上,各界人士向县人民政府敬献“人民福星”锦旗,将大会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也预示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真正到来。日,获得解放的华亭各族儿女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后各乡镇成立了区委会、区公所,组建华亭县武装科,成立华亭支前委员会,组织群众筹军粮、做军鞋,支援挺进大西北的人民解放军。同年,对国民党在华亭的党、政、军、特(务)人员开始进行登记。10月底,组织民兵一千多人配合解放军剿匪,至年底,共破获土匪案5起,捕获了一大批匪首及成员。到1951年,县公安局在各区民兵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按照“军事清剿,政治争取,层层瓦解,个别捕捉,达到彻底消灭”的方针,共清剿土匪12股,缴获枪支弹药无数,击毙了一批顽固的匪首头目,使祸害百姓的土匪势力彻底绝迹,人民过上了太平日子。1951年,在减租反霸,实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不久,又进行抗美援朝总动员,全县有136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各界群众踊跃捐款捐物,共计捐献人民币1080万元.军鞋6000双,针线包3000个,还有鸡蛋、毛巾、肥皂等物。1951年9月,成立了华亭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县委书记任主任,组织干部271人,以70天时间在城关区的南园、东川、砚峡和安口区的西岭、高山区的武村铺进行土改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12月中旬全县分两期进行土改工作。到1952年5月,历时近8个月时间,全县完成了土地改革工作,一大批贫农获得了土地、耕畜及房屋,生产力获得解放,到1953年粮食总产比解放前增长 24%。1953年,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当年固定性互助组发展到103个,入组677户.经营土地30590亩;季节性互助组1376个,入组7464户,全县入组农户占总农户的60%,到1956年,全县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这一时期,华亭的工业也有了发展:1953年成立了华亭县工商业联合会。1954年,先后在安口组建了国营安口窑煤矿和第一个公私合营制瓷厂——华亭县建国瓷厂。1955年,西北贸易公司安口支公司与安口花纱布公司合并,成立中国百货公司甘肃省华亭县公司,其他一些行业如手工作坊等也有所发展。1956年,在全县开展手工业者社会主义改造,一大批私营业主成为国营厂、矿企业职工,手工业纷纷倒闭。同年又提出“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口号,到1597年,反“右派”斗争又在全县展开,其间一大批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到人身迫害。1958年,又提出“大跃进”,同时在农村以生产队或村庄为单位,大办公共食堂。至10月上旬,全县办起公共食堂1426个,参加农户占总农户的83%。同年,大炼钢铁运动又在全县城乡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钢铁指挥部”抽调大量劳力开挖露天矿,并挨家挨户搜取铁器,连农具、铁锅一类生活用具都不放过。这一运动不但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也给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困难。这一运动导致的恶果到1960年便显现出来:开挖露天矿,建劳工居住区,发动全民大炼钢铁使土地一片荒芜,粮食几乎绝收,人们开始寻找野菜、树皮充饥,后来连这些东西都成了稀罕品,浮肿患病的群众越来越多。公共食堂里情况更糟,死亡、外流的人口不计其数。1961年,中共平凉市委按照上级会议精神,开始纠正“共产风”,开放市场,鼓励社员开荒增种,进行生产自救,并将大集体喂养濒于死亡的老弱耕畜改由选户包干喂养,同时解散公共食堂,抢救人命。日,国务院撤消1958年将华亭并于平凉市的命令,恢复华亭县建置。至此,因频频开展的各种运动造成的困难稍稍有所缓解。到了1966年,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顷刻又搅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县委就派出160人的工作组进驻“红卫中学”(原华亭一中)、“五七中学”(原华亭二中),领导开展“文化大革命”。工作组一到校,就集中全县中、小学教师“整训”,揭发教育战线的黑盖子,“横扫牛鬼蛇神”,搞逼、供、信,使215人遭受批斗。9月,指导各中、小学组织“红卫兵”、“红小兵”,开始停课“闹革命”。月底,在全县组织50名中学师生代表赴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这些“精英”人物回县后,带着外省、市的革命经验,组织“红色海洋”,将墙壁、门窗甚至厕所都涂成了红色,书写红“忠”字、毛主席语录,塑、画毛泽东像,制作“忠”字牌,集合群众“早请示,晚汇报”。与此同时,在各厂、矿、机关单位陆续建立了战斗队,随意批判“黑线人物”和“走资派”。后来这些“战斗队”便渐渐演化成武装夺权的暴力派别。第二年秋,以安口工人为主体的“平凉东方红联委八一二总指挥部”和以华亭一中部分学生为主体的“华亭县革命造反派八一八联合总司令部”及华亭另一部学生为主体的“华亭县井冈山革命造反派总指挥部”先后成立。这三大派别形成对立局面,互相攻击,互相械斗,并任意揪斗领导干部,打骂群众,使全县陷人混乱之中。9月10日,“八一二总部”一百多人从安口乘车进人县城,砸毁了“无产阶级专政委员会”的牌子,强行收去公安机关的枪支弹药。15日,“井冈山总部”四百多人又在夜间闯进县委等党政机关,威逼交出印章、文件,并利用广播向全县宣告了“夺权通知”。此后,县直各部门和各人民公社的党委会、管委会都被群众组织夺了权。领导干部、知识分子被任意指控为“叛徒”、“走资派”、“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进行批判和斗争,甚至致死后还要抬着尸体游街示众,或把尸体吊起来进行人身侮辱。10月30日,八一二总部围攻土谷堆煤矿群众组织;“红色革命造反团”切断该矿电源,致使全矿停产,引起了井下着火,烧毁30多米巷道坑木和机械设备,直接经济损失就达79.8万元之多。12月10日,八一二总部二百余人携带炸药和一挺机枪,包围了驻华亭一中的八一八联总,交火后不久由于平凉军分区“支左”委员会限令八一二总部返回安口,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流血事件的发生。日,华亭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会上鸣放礼炮时炸毁了华亭一中教室的一些门窗和玻璃,学生遂与负责保卫的八一二人员发生冲突,八一二保卫人员竞开枪打伤两名学生,造成流血事件。此后,这两派的武装对攻愈演愈烈。9月初,县革委会组织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及教育文化单位,进一步推动“文化大革命”向纵深发展。紧接着县革委会在月园大队办起了“五·七”干校,干部、教师、知识分子、右派等400多人被迫送去接受改造。年底,全县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大搞“抓叛徒”,揪“国民党残渣余孽”,使许多无辜的干部群众被错抓错整。第二年2月,县委成立“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投机倒把、反对贪污盗窃、反对铺张浪费的“一打三反”运动办公室。运动又造成大批人受批挨整。1971年,县委在各校恢复原校名不久,就派出“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参与管理,使一度有所恢复的教学秩序又遭到破坏。1974年春,县委号召各教育系统和全县中、小学生学习张铁生“交白卷”和黄帅的“反潮流”精神,批判“师道尊严”;接着又举办“教育革命学习班”,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回击教育界所谓的“右倾翻案风”;再后来,又是“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被粉碎后,县城举行了庆祝大会。“文革”十年,全县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全县因揪斗、逼供、迫害致死的干部、教师及其他各类知识分子就有117人。这一数字几乎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病、饿而死者的数字相等同。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开始拨乱反正,恢复工农业生产,同时落实中央政策,县委组织126名干部到各社、镇,给所谓的地、富、反、坏分子摘帽。经过一年,对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错定的“右派分子”通过复查,对当时处理回家、尚健在的人恢复公职,对已死的给予抚恤。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下发,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全面展开,至1981年十月,全县574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当年,蔬菜栽培首次应用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技术也在华亭试行。同年粮食的丰收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信心,也衷心拥护中央这一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县委、县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展多种经营,以工补农,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也增强了抗灾能力,确保了农业的稳步发展。农业的增产增效和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业的突飞猛进,由从前的一些手工作坊发展起来的煤炭、陶瓷、电瓷、灯泡、建材、机械等各种行业有了新的提高,形成了技术设备比较先进的地方工业体系。公路由建国前的一条发展到18条,加上乡村道路,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百余栋楼房拔地而起。街道宽敞整洁,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环境优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县以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为动力,全方位营造奋发有为、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和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县、文化先进县、社会治安模范县等荣誉称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1992年国家批准华亭为内陆开放县以来。不断加大水、电、路、通讯和吃、住、行等基础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现代化新矿区的雏形已经形成。华亭是西北最大的产煤基地,已探明煤炭储量34.7亿吨。矿区现有大、中型煤炭企业22户,年产能力近2000万吨。重点煤炭企业以其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优势、科技含量、生产工艺及管理水平平均跃居国内外同行业领先水平。华亭以煤炭为立足点,利用境内丰富的陶土、坩泥、石灰石、石英砂、高岭石等矿藏资源,通过工业富县战略,现已形成以煤炭深加工为龙头,以陶瓷、电瓷、灯泡、水泥、机械制造为主体,轻重并举,工业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近年来,华亭县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为目标,以加强煤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为手段,不断探索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发展路子。华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小康华亭为目标,实施了资源合理配置和效益最大化的综合发展路子。随着工、农业建设的全面发展,华亭的城市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以经营城市、扩展三产为切入点,集中实施了县城扩建“868”工程和“611”计划,扩建了双凤中路、西大街、南园街等街路,利用采空区兴建了占地10万平米的人民广场和草坪体育场、灯光球场会展中心、双凤公园、新世纪商厦、皇甫住宅小区、梅苑小区等主体工程,大型文化工程“三馆两中心”也即将竣工,这些工程在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也给华亭注入了新的活力。农耕、渔猎、游牧相结合的文化陇山地处祖国西北腹地、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北抵黄河,南及渭河,绵亘几百里,山势雄伟,峰恋叠峰,林壑密布,条条河水川流不息。陇山脚下曾经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牧场。从文献资料看,先秦时期,泾河上游、陇山地区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草场宽广,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那时,在陇山陇水之间,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如犬戎、乌氏戎、绵诸戎、绲戎等。他们大多住毡帐,随畜逐水草而徒。以乌氏族为例,史书说:“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畜至用谷量牛马,秦始皇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乌氏倮是平凉历史上一个以畜牧致富、贵比王侯的人。不过当时的陇山畜牧业尚处在原始粗放经营阶段。陇山畜牧业的正规发展是秦代以后的事情。汉初,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牧场,如西汉时在今华亭县境内设呼池苑,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废苑设安民县。唐朝是陇山畜牧业最发达的时期。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从赤岸泽(今陕西大荔)移来3千马匹,置于陇山之间,设立国家级牧场—陇右监牧,经过历届监牧使的经营,陇右监牧规模日大,下辖48监,从地域上看“跨陇右、平凉、天水、金城四郡之地”。数十年后,畜群由原来的3千匹骤增到43万匹。陇山发达的畜牧业强有力的支援了唐朝政治、军事活动。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叛军过黄河,破潼关,克长安,玄宗蒙尘下川蜀,太子李亨与僚属北遁灵武,“辛丑,次平凉郡,得牧马牛羊,兵始振”。唐丞相张说这样形容陇山的畜牧业:“皇天考牧兮圣之君,四十三万兮马为群。堑淠渭兮昆啼苑,崆峒山兮水呜咽,泉喷玉兮草汗血。”明朝是陇山畜牧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政府在平凉先后设立陕西苑马寺、行太仆寺,管理陇东、陇西畜牧和马政事宜。到了当代,耕地扩大了,草场缩减了,陇山畜牧业已不能和往昔相比。不过,在陇山深处、关山群峰,我们尚能看到成群的牛羊,听到牧人的歌声。20世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华亭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支柱产业来发展,大家畜的发展以村和农户为主,采取圈养、棚养、封山禁牧饲养的方式,既保护了生态植被,又防止了牛羊啃青、损坏幼林农田的弊端。鼓励发展养畜专业户和专业村,涌现出了神裕乡奶牛养殖大户王金录,东华镇的宏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全县2006年大家畜存栏量达到10.9万头,养殖业仍然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陇山地区是中国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秦汉以后,中原王朝拓展西疆,泾河和葫芦河谷大面积开发,牧区缩小,耕地扩大。隋唐和明清时期,长于农耕的汉族迁居这里,几度开发陇山。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右佥都御使赵时春解官后在华亭筹划,兴修5公里的惠民渠,引仙姑山下河水沿川而下灌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陕甘宁总督左宗棠奏请朝廷,划华亭西北部与平凉部分地域设华平川直隶厅,将陕西等地乱民大量迁入华亭,先山后川,择地占业。由官府供给或者借贷籽种、耕牛,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两千多年来,农耕与畜牧经济长期共存,相互补充,成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两大产业。共存共荣的宗教文化陇山南麓的莲花台古上、下畴,是秦灵公在吴阳武畴废址上建起的,“上畴”祭祀黄帝,“下畴”祭祀炎帝。后因陇山被吐蕃占领,唐宪宗将这个皇家祭祀的专用神坛敕封为“青龙山”,交由平民百姓供奉香火。莲花台始建于秦汉,兴盛于唐代,这里佛、道、儒三教并存。建有不同风格的庙宇宫殿36处。唐朝皇帝李纯敕封其山为“西陇之名山”,勃封僧道3500人。莲花台、海龙庙、玄峰山、药王洞、仙姑山、石拱寺、龙门洞、景福山等佛、道、儒教场所一直信徒不绝,香火未断。唐宋年间,莲花台逢会时每天上山的香客不下2000人。创立于金大定年间的全真教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舍己利人为宗,迅速传遍中国北部。全真教“七真人”中的丘处机于1180年来到有“洞天福地”之称的龙门洞,栖居7载,受金、元两朝皇帝诏见。统领全国道教,声名大起,传全真教龙门派,龙门洞山场传遍海内。这里自古就是陕甘宁三省区周围72县群众朝山必去之处。相传丘处机初到龙门洞路过安口时,一窑主见他化缘用的是一个木钵。就送了一个陶钵。自那时起,当地的民众把每年的三月三王母寿诞定为龙门洞庙会的正会。当地有首民谣唱道“三月初三春正长,王母宫里去烧香,汭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飚”。这首歌谣清代时传到北京后,收在了《都门杂咏》中的《竹枝词》里。华亭因几次大的人口迁入,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汉、回、满、蒙、侗、布依、朝鲜、彝等8个民族。各民族的宗教活动各具特色,境内佛、道、伊斯兰、天主、基督五教并存,其中清真寺20余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华亭清真北大寺,由于地处城郊。坊民聚居,自然成了全县穆斯林的首坊和宗教、文化活动中心,也成为陕甘宁、新和内蒙古各地穆斯林学子争相求学之地。其全盛时期,住学满拉多达30余人,传人远至新、宁、青、陕、豫、晋、鲁、蜀、云各省。至今开学阿訇有20人之多。2001年,华亭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称号。陶、煤产业:联袂成长的“双胞胎”华亭是陇东乃至甘肃省的煤业重镇。据《天工开物》载:华亭采煤、陶瓷业始于宋代。地质勘探表明,安口的陶土与煤炭相伴而生,陶土覆盖于煤层之上,但史书对采煤的记载远不如制陶早。明代的赵浚谷考证,周时有秦虞阏父在朝作陶正时,曾在华亭烧制过土陶;周代惟襄时就有烧制的瓦瓷、黑瓷。黑瓷是瓦瓷进化的一种,历史最久,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安口在明代已是全国六大陶土产地之一,制陶业因之颇为发达,成为闻名全国的“陇上窑”。制陶业首要的是采挖陶土坩泥原料,待手工加工成型后,需煤炭的烘干和烧烤,这就是采煤业和制陶业联袂发展的原因。生产销售联系更为紧密,在当时的条件下,从事此行业者确属患难兄弟。民国16年(1926年)时,全县有小煤窑24处,年产量约六七千吨,从业人员不到300人。当时的煤窑和陶土矿生产条件很差,井巷高宽不过1.5米,坡度在30度以上,没有通风、排水、照明和瓦斯检测设备,井下塌方着火的事故经常发生,矿工的人身安全没有任何保障。开采煤炭与陶土全靠镢挖人背,非常艰苦。民间有歌谣云:“一条扁担三尺三,一对筐笼两头栓,一盏油灯挂胸前,扁担压在脊梁间,身体弯得像笼圈,前笼抱在怀中间,后笼顶在屁股尖,手拄拐棍一尺半,一步一步爬向前,力出尽、汉流干,最后落个脊梁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私营瓷业和煤窑进行了接收和公私合营改造,加大生产设施建设和生产工艺革新,先后建成了在西北有名的国营甘肃华亭安口陶瓷、电瓷厂、华亭县华亭煤矿等大型工矿企业。80年代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促进了制陶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据资料统计,从1956年到2000年40多年间,安口陶瓷厂派往唐山、景德镇、淄博、礼陵等国内知名陶瓷厂学习、培训的人员就有200多人。机械成型、丝网印花、隧道窑烧成、陶瓷雕塑等先进工艺和先进管理在本地开花结果。1991年到1995年的“八五”期间,产品花色品牌多样,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到2003年,产品主要又粗瓷、普瓷、细瓷、建筑工业瓷、紫砂陶6大类,225个品牌,产品销往陕、甘、宁、青、新、西藏、四川、贵州、河北、江西、北京、天津等12个省区200多个县市。工业美术瓷反弹琵琶、陶瓷挂盘、竹节文具等数10种产品荣获省优称号,陶瓷水管获国家建材局名优产品奖,紫砂陶获西部交易会金奖,陶瓷挂盘被省博物馆收藏,野鸡红罐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黑釉色陶瓷被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赠送给日本等国际友人。安口电瓷也取得了辉煌和骄人的业绩。经过30多年的扩建和技术革新,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主要有高、低压架空线路瓷绝缘子、电站电器、电气化铁路绝缘子、耐火酸材料等四大类140余种,广泛用于民用电器、工农业生产、电力企业、铁路电气化、水利水电工程等多个领域,除供应本省外,还远销陕、甘、宁、青、新、川、鄂等12省份及郑州、兰州铁路局。华亭矿区的煤炭相传在两千年以前已有开采,明清时期已有相当规模。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前夕,安口镇有私人小煤窑7处,砚峡有9处。1954年,县政府将安口4家私人煤窑合并改造为安口地方国营煤矿,1956年又将砚峡3家私人煤窑合并改造为公私合营砚峡寺煤矿,当时有职工261人,固定资产660元,1961年又在东华产区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办华亭煤矿。建矿初有小型设备10台,井下运输靠手推车和土绞车提升架子车运煤,年产量仅1.5万吨左右。在六七十年代,由于生产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矿工们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每天是“上班抹黑脸,下班压床板”,偶尔有人吼几声秦腔,以解心头之闷。1969年,华亭煤矿筹建处成立。1979年华亭矿务局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县范围内的乡镇煤矿达到31户。1992年,华亭矿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2002年,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成立,同时也有邻近县在境内开办的煤矿。近年来,还有招商引资外客商参股联办的乡、村煤矿。可以说,华亭的煤碳企业已形成了省、市、县、乡、村,国有、集体等多种经济并存的发展格局。总体来看,20世纪70年代,各煤矿企业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了创业阶段,80年代进入了发展阶段。从1989年开始,华亭煤矿对矿井进行45万吨改扩建,仅用一年时间就达标,1991年生产原煤47.5万吨。1997年建成了甘肃省首家年产300万吨的矿井之后,继而又建成了年洗选能力120万吨45的现代化大型洗煤厂。2000年以来,华亭矿区进入了腾飞阶段。特别是2002年省市县组建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后,公司所属煤矿实现了采煤综采化、掘进综掘化、运输皮带化、安全监测监控自动化、管理微机网络化,矿井机械化程度达到100%。2006年,华亭矿区原煤产量达到1600万吨,劳动生产率又很大提高,企业效率显著,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又专业和业余文化队,开设了歌舞厅、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室、游艺室、浴室、图书室、企业中从事文化、摄影、书画、剪纸、体操、老年舞等职工日渐增多,有些矿长也有书画、秦腔、民乐的爱好者。1996年,华亭煤矿演出队参加全省“情注矿山”文艺汇演,获得优秀节目奖和组织奖。在支持地方公益事业上,华亭的煤矿企业慷慨大方,为学校建设捐款、为贫困村和敬老院送碳,2006年的全县新农村建设中,华煤集团一次投入700万元,2007年又无偿投入700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2007年5月,面对甘肃60年未遇的大旱,他们又一次为平凉的抗旱捐款300万元。如今,华亭煤炭产业已初步形成煤电冶化顺向延伸,逆向拉动的一体化工业发展战略,使华亭发展的名次进入全省66个县的第7位,财政收入在全市名列前茅。以煤而兴,46缘煤而立的华亭有力量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近几年投入巨资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仿明建筑风格的、文化品位浓厚的“三馆两中心”即将竣工使用,投资近3000万元的县城至莲花台的旅游专线开通,南 河风情线的景色更为迷人,县城被命名为县级园林化城市,早在1992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2007年评为全国百名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线、浙商(中国)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之一。华亭煤产业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与一代又一代华煤人的顽强拼搏是分不开的。李志信以一名普通的矿工、技术员到副矿长、矿长、总经理,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拼出来的,他主持试验成功的“急倾斜特厚易燃煤层放顶煤采煤法”在国内属首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党的十五大代表。华亭人赵尔英在江西九江学习陶瓷技术,1939年归来后和其他两位学友共同创办了甘肃省立安口陶瓷研究所、陶瓷学校,担任老师,为华亭陶瓷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他还创办了华亭电瓷厂,担任总工程师,为西北电瓷工业的创始人。抗战胜利后,他去四川宜宾电瓷厂,嗣后去台湾,任台北水泥厂厂长。他为振兴和发展家乡陶瓷业做出的贡献,人们会永远铭记在心。为了弘扬煤陶文化,县委、县政府在人民广场浮雕正面绘制煤陶开采、生产的精美人物图案;背面碑文详细记载着煤陶文化历史渊源。在县城南大街盘旋路中央耸立着太阳石燃烧,书有“煤海之光”的花岗岩人物雕塑;“桦亭牌”块炭注册国家商标,煤文化名片漂洋过海,传入各地。县上还要建煤炭、陶瓷博物馆。47陇山古今有神韵陇山呈西北走向,将甘肃划为气候差异明显、植被各异的两个区域。古代把陇山以西统称为“陇右”,亦称“陇西”;陇山以东称“陇zuo4”,划入关中“三秦”之地,今称为“陇东”,基本以甘肃省的东部为主。陇山全长80余公里,横跨三省(区)八县,北起宁夏固原,南至陕西陇县。全山系共有3个高峰,北段的最高峰为今称六盘山南的“米缸山”,海拔高度2924米;中段为今称“桃木山”的主峰,海拔高度2857米;南段为今称“五台山”的主峰,海拔高度2749米。从中段主峰“桃花山”到陕西陇县的“陇阪”,延伸至陇山西麓的华亭县西南部、庄浪县东南部、清水县西北部、张家川县全部的这一大片地域,为秦帝国的早期领地。“秦”从西周的一个小附庸起家,到秦襄公(前770后左右)时已拥有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挤入诸侯之48列。秦国从此蒸蒸日上,逐渐在军事特别是政治领域遥遥领先于各诸侯国。秦人认为,秦的崛起除自身的艰苦努力外,还有天神上帝的保佑,所以他们开始仿先祖故事、建“畤”以祀上帝。公元前767年,秦襄公首建“西畤”以祀白帝(少昊)(见《史记·封禅书》),因为白帝是西方之神。公元前756年,秦文公见“麓畤”也祀白帝。公元前672年,秦宜公见了“密畤”以祀青帝。到了公元前422年,秦灵公继位后,以为先辈们建的“畤”多是祀白帝的,五帝之尊属黄帝,黄帝发祥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属秦地,祭祀华夏始祖“炎黄二帝”,不只是周天子的权利,“秦”也应祭祀,于是在轩辕氏黄帝祭祀天神的遗址“吴阳武畤”上建“上畤”以祀黄帝,建“下畤”以祀炎帝,使上、下畤成为我国西部第一座祭祀“炎黄二帝”的神坛。秦皇祭天第一坛吴阳上畤及下畤是秦灵公三年(前422)年建立的。据《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承上畤,祭炎帝;作下畤,祭黄帝。”吴即吴山,今关山主峰五台山。吴阳即今五台山之阳的莲花台。《史记·秦本纪》言:“非子居犬丘,好马及蓄,善养息之。犬丘人言周孝王,孝王使牧马于汧、渭之间“。 水发源于今华亭关山南麓,出华亭上关,经陇县千阳宝鸡东入渭河均在当年秦人的活动范围内。秦襄公秦文公秦惠文王等均在这一带养马,狩猎练骑,养精蓄锐,作为征讨六国的武库。为此,秦始皇派人专门修了东自今陕西凤翔陇县到陇山的秦御道,又建了回中宫。在秦统一六国的第二年(221年),秦始皇率护卫三千,前往关山莲花台的”上、下畤“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畤在秦汉时由奉常统管。奉常之下在雍地管理机构专设雍太宰、太祝令丞、上、下畤各有一武官负责畤的日常管理和安全事宜,49而太宰负责祭祀用的熟食,太祝负责主持祭典。附近又许多官室台榭作为大批祭祀随行人员的食宿之地。最重要的畤祭场所是祭坛。据《汉书·效祀志》记载。祭坛为“圜丘”。圜者,圆也。按照古代天圆地方之说,祭天之坛为圜丘,而祭地之坛为方形。我们今天所说的华亭上畤应为方形,而实际上人们看到的却有点圆形之状,这里几千年风雨雕饰的遗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亲率随从,由国都咸阳出发,一路沿“秦御道”西行数日,来到了位于吴山之阳的莲花台上畤,实施他们的祭天大礼。农历四月十五日是黄道吉日,上、下畤各处各色刀形旗帜飘扬,御林军、僧人、随从官吏环侍幡帐队入祭坛列阵,太宰派人将祭祀用全鸡、全羊、全牛等祭品摆上。始皇大帝作为主祭人,迈着健步来到祭坛前。祭坛中央为炎、黄二帝汉白玉塑像,陪祭人等肃立始皇之后。太祝宣布祭天开始,土炮三响后,秦始皇县对炎、黄二帝行三鞠躬,而后是随从官吏及众僧行大礼。大内总管诵读祭文,祭文内容有三。以祭风调和顺五谷丰登。二祭国家强盛,基业永驻。三祭苍天保佑平定六国之恩惠。祭文致罢,由火炮手放爆竹,笙笛奏响,鼓50乐齐鸣,整个莲花台沉浸在一派肃穆如意的气氛中。秦始皇祭天的规模之大,认识之多,规格之高,阵势之威,影响之远是以前宫廷祭祀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堪称宫殿祭祀活动第一。秦始皇之后,汉文帝、汉武帝也曾来莲花台上、下畤从事祭祀活动。汉武帝在祭祀时得一怪兽,改元“元狩”以示庆祝。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下诏扩建了秦始皇的御道,称其为“回中道”。西汉末年,畤祭活动因故衰落,到东汉末年废止。但秦始皇祭祀炎、黄二帝之举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嗣后周围臣民也仿效秦皇汉武在莲花台进行祭祀活动,祈求炎黄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时至今日,莲花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一大文化资源。华亭县从2005年起,集全县之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秦皇祭天第一坛旅游品牌。在吴山之阳,即今管山脚下东部,修建了占地2.2万平方米的秦皇祭天广场。广场正东是高21米的莲花台祭天广场广场仿古式大门,21米象征21世纪,跨度20米,两数相加41米,其内含为“事事如意”。伫立于秦皇祭天广场正中的汉白玉雕像,就是秦始皇。广场上6根华表,寓意为被征服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秦始皇雕像两侧是圆形的注水莲花池喷泉,泉边荷叶田田,荷花绽放。广场南北两侧修建有秦汉风格的庭院8处,广场东南方修建有占地12亩的莲花池公园,供游人购物、娱乐、休闲。
馆藏&117214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华亭县人民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