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事,港澳台学生参加高考学生看不上大学是不是可以随便在内地上大学

论坛_淋淋为爱走钢索_天涯社区
给淋淋为爱走钢索发短消息:去香港上大学_新闻追踪:内地学生掀起去香港上大学热潮(3)_腾讯文学香港户口的学生在内地上学的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香港户口的学生在内地上学的问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港澳台)特写:去内地上大学的缘由与收获_网易新闻
(港澳台)特写:去内地上大学的缘由与收获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社香港7月16日电(记者 张雅诗)香港“高考”已于日前放榜,大学学额的分派结果则将于8月公布。眼下,香港高中毕业生们正忙于为前路作打算,除了留港继续学业之外,一些学生也计划到内地升学。
“我想到内地读书是为了入读心仪学科。”一名参加内地升学讲座的应届香港高中毕业生对记者说,他想修读人类学,但这一专业在香港的学额有限,因此希望通过报读内地高校的方式达成理想。
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于7月14日至18日在港举办多场免费讲座,邀请24所内地的高校师生,向香港学生介绍在内地读书和生活的情况。
“以我的成绩能顺利入读吗?”“上课形式是怎样的?”面对同学们的连串疑问,作为过来人的中山大学香港学生黄诺晴耐心地一一解答。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黄诺晴,两年前在相当于内地高考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获得理想成绩,并通过免试招生计划被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后来她发现自己更醉心人文科学,于是改修人类学,“很感激校方给的空间和弹性,让我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黄诺晴说。
“我们有香港同学修读考古学,这一专业是香港没有的。”黄诺晴说,内地高校专业种类多,是吸引香港学生的原因之一。
香港的公营大学本科学额有限,并不足以吸纳所有成绩达标的高中毕业生。以本届文凭考试为例,共5.2万名在校高中生应考,当中2.08万人考获大学录取的基本成绩,但特区政府资助的本科学额只有1.5万个,意味着约6000人将要另觅出路。此外,毕业生即使争取到学额,也不一定能如愿入读心仪专业。
在香港任教中学英文科目的李老师认为,香港高校一些专业竞争激烈,即使学生考获不错的成绩,也未必能顺利升读他们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因此,内地升学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也有助他们开阔眼界。
通过独立招生途径入读中山大学的香港学生沈雪莹认同说:“不应将眼光局限于香港,要把握机会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今年9月将升读大三的她回忆说,当年在香港高中毕业后,虽然获派由特区政府资助的本科学额修读中文,但她还是选择了中山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因为该校排名较高、师资较优。
香港学生报考内地大学,以往主要通过参加“港澳台侨联招试”和个别院校独立招生。2012年,国家教育部推出免试招生计划,至今有90所内地高校参与,可依据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学生。
受出生率下降等因素影响,近年参与内地高校免试招生计划的香港高中毕业生人数持续下降,今年报名人数共2568人,同比降约4%。但若与文凭考试的应考人数作对比,内地高校免试招生报名人数所占比例其实有所增长。去年文凭考试应考人数为6.8万,其中3.9%通过免试招生计划报读内地大学,今年这一比例超过4%。
本年初,由香港升学辅导服务机构学友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学生对内地升学的认知度上升,而表示会考虑到内地升学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与去年相近。另外,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于3月访问了2000多名参与免试招生计划的学生,当中逾九成表示,到内地升学的原因是香港没有想读的专业、内地一些专业优于香港以及可建立人脉有助将来发展等。
黄诺晴和沈雪莹均表示,能认识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是在内地读书最丰富的收获之一。她们也勉励有意到内地读书的同学,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报考专业,并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完)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去香港上大学不再是梦
  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人数将超过1000人,招生对象从6省市扩充至17个省市,两所大学首次列入全国统招;香港城市大学招收的内地学生是去年的3倍;申请报考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的内地学生人数也激增2倍以上;香港大学比原计划多收130名;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优等生将追逐梦想的舞台选择为香港的校园――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223927.htm     香港高校内地“扩招”      “今年在内地招生的情况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在电话中兴奋地说。   今年,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香港高校正式进入全国高校第一批本科招生计划,可以按照内地重点高校招生的程序和办法招收内地优秀高中毕业生。这在香港高校中属首次。   香港城市大学今年内地的本科招生计划为150名。“本来我们以为能招到120多名学生就不错了,因为毕竟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国内的统招,内地的学生对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另外,城市大学每年的学费在6万元港币以上,对内地许多家庭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然而没想到,报考的人数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录取人数预计将达200人。而去年城市大学在内地招生数为60多名。”张信刚说。   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公关处了解到,今年中大招生约250人,比去年多50人。   除了上述两所列入统招的大学外,有6所香港高校今年虽然仍与往年一样,采用自主、独立招生形式招收内地学生,但招生人数也都大幅增加。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告诉记者,今年报考理工大的内地学生十分踊跃,今年的录取人数也在200名左右,比往年有很大提高。   记者还从香港大学获知,港大今年计划在内地招收250名本科学生,但报名人数接近5000人,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录取比例接近20:1。 最终港大在全国录取了378人,超出原计划一半。另据了解,今年申请报考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的内地学生人数也激增2倍以上。   据统计,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总人数将超过1000人。   而今,去香港上大学对越来越多的内地中学业生来说,已不再是个遥远的梦。      与北大、清华争夺状元      8月16日,是清华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然而,今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陈秀野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报到现场。原来,她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两份录取通知书。经过反复抉择,她最终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   记者致电香港科技大学,得知陈秀野还不只是他们今年收获的惟一的状元,广东、成都两地的高考状元也均被科大收入囊中。   记者从科大电传过来的各地录取分数一览表中获悉,该校今年在各地的平均录取分数线普遍高于北大、清华在当地的最低分数线。如科大在浙江招录考生的平均分为642分,而北大、清华在该地区的分数最低要求605分;科大在上海招录考生的平均分为539分,而北大、清华在该地区的分数最低要求为515分。   香港城市大学同样“截获”了一大批优秀的内地考生。张信刚校长向记者介绍说,今年城大在内地招收的学生平均分都超过各地一本线50分至80分。例如,城大录取的13名北京考生成绩超出北京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100分以上,这样的考生在广东有5名。在广东和浙江,全部预录学生以高分者居多,其中广东学生超出50分者有17人,浙江学生超出50分者有20人。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内地招生同样成绩不俗,录取了一大批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如湖南省的文史类考生邓欣考分672分,在全省40多万名高考生中排名第11位。江苏省共有47万多名高考生,其中被录取的文史类学生毛天时考分685分,在全省排名第25位。   7月中旬,香港大学更爆出新闻:11名报考香港大学的内地省市的高考“状元”因面试不理想而被港大婉拒。   张信刚校长告诉记者,香港高校的入学门槛很严格。今年两所被列入全国统招的大学(城市大学和中文大学)招生的基本条件除高考成绩须达到“一本线”以外,还需要有优秀的英文成绩。   据了解,两所学校都要求英语单科成绩若以150分为满分计算,考生必须在110分以上,商科班要求更高,须达到120分以上。今年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北京考生英语成绩平均为127分。   另外,6所自主招生的香港高校录取的条件似乎更加苛刻。除上述条件外,还要进行单独英语笔试和面试。据介绍,港大、理工大学的面试方式都是安排6名考生用英语讨论一个题目,考官从旁观察,据此判定成绩。   高门槛似乎也挡不住内地考生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内地“高才生”正流入香港。      “壁垒”消除,招生提速      “内地、香港两边政策进一步放宽,是促成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最重要的原因。”张信刚认为。   1999年,教育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颁布《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教育交流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称,自1998年起,作为试点同意香港的大学委托内地的大学代招大学本科生。2002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香港高校首次获准在内地招生,但由于批准时高考时间已过,当年没有正常开展。 因此实际招生于2003年展开。当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香港公立高校可从内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6省市招收自费本科生。   到了2004年,教育部又将香港高校招收内地本科生对象扩大至10个省市:四川、湖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7省,及北京、上海、重庆3市。   今年,招生对象又进一步扩充至17个省市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天津、辽宁、广西、陕西、河南、海南。   而香港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也在逐年放宽大学招收内地学生的限制:今年之前,香港8所大学招收非本地生的比例为4%,到今年年初,这个数字增加到8%,今年年中,又扩大到10%,据称今后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各种“壁垒”被逐一打破,使内地考生与香港高校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接受采访时从另一层面解读了内地考生热追香港高校的原因: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市场体制完善,商业文化发达,与国际经济、文化沟通便捷,这对于内地求学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香港这一优势日益被看重。在港就读大学能获得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香港的高校基本上是全英文教学。如今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希望接受这种国际化的教育,香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另外,到香港求学比远赴欧美等国家接受国际化教育具有更多优势,如距离更近,更便宜,也更完全。   此外,香港高校的学历是国际认可的。很多内地来的学生可方便地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毕业后可以留在香港工作。因为香港政府和内地有一个协议,就是内地的学生来香港读完本科以后,获聘可以留在香港工作。如果在香港住满7年(其中包括4年的大学本科),还可以拿到香港的身份证。   另外,张信刚还告诉记者:“虽然来港上学费用不菲(平均每年6万元港币以上,加上生活费,4年共需约40万港元),但各大学都设立丰厚的奖学金。”这应是香港高校吸引内地学生的又一个原因。   张信刚介绍说,“为鼓励和吸引内地优秀学子来香港城市大学就读,本校特设立奖学金计划。奖学金计划向所有符合资格的考生开放。高考成绩特别优异、报读城大并获录取者,在入读时可获本校颁发不同种类和数额的奖学金。在学期间,学期和学年表现优异者亦可获学院及学系颁发或由社会赞助提供的其他多种奖学金。”
  据记者了解,城大的奖学金类别共有:状元奖学金、分等奖学金、教科书津贴等10多种。   其中状元奖学金高达44万港元,金额等于在城大求学4年期间的全数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颁给各省市应届高考生名列文科或理科第一、报读城大并获录取者。   同时城大还按照考生高考分数高出所在省市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80分以上、50分以上和20分以上者,分别颁发3种等级的奖学金,金额分别为港币6万元(等于一年的学费)、港币3万元和港币2万元。   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招收内地学生入学奖学金高达港币5000万元,250名考生中有100名可获得50万元港币,在港4年的学费、生活费不需学生家庭再支出。   香港科技大学则为今年招收的内地学生提供总额逾1600万元港币的奖学金。其中70名高考成绩及面试表现俱佳的内地学生,每人获得3万元至46万元不等的港币,其中一名高考状元将获得46万元港币的奖学金,是科大历年来批出最高的单一奖学金。也就是说,选择科大的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极有希望获得这笔高额奖学金。      到香港放飞梦想      “选择到香港上学,希望能了解那里的制度,感受差别,也喜欢那种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香港的高校更与国际接轨。它们的课程实用性更强。并且我希望在香港感受那里的人文环境,丰富自己。”“出征”前,许多学子纷纷表达了对香港大学生活的憧憬。   他们会如愿以偿吗?   刘洋子高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他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中文大学网站,记者看到他这样评价在香港的学习生活:“对于中文大学的教育,我有几点感触很深的地方。先是课上讨论。形式从简单的老师问、同学回答,到老师将全班同学分组,以小组形式讨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案例。独立思考,勇于表达意见,耐心倾听,互动交流,老师的参与和引导――思维和思维就这样碰撞出火花。二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就业中心、领袖培训计划等,还不时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无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取得成绩的学者来到中文大学演讲。”   高中毕业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杨吟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二年级学生。他的感受是:“我在这里有幸聆听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授之言传身教。一些知名教授更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执牛耳,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教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形成自己的观念与理论,你可以不赞同任何人的观点,但你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在中文大学学到的。当我们每天克服着非母语教学、生活习惯的差异、陌生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时,我发现我的语言能力提高了。”   来自内地的锁靖基200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工程学院,他这样评价他的港大生涯:“回首过去的几年,我很感谢香港大学给我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我不仅在学术上有机会接触前沿的科技信息和最新的工业技术,同时在文化体育、人际交往、语言及演说能力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香港大学就读期间,我有机会在全英文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又担任系里的助教和助研,协助自动翻译系统的科研以及一年级同学的教学工作。暑假期间,我也能在公司实习工作,取得了在商业环境中的实际经验。我也曾考取交流生计划奖学金到多伦多大学出访一个学期。所有这些,在磨炼我能力的同时,也给予我一段难忘的大学岁月。”   内地学生的到来,同样给香港的大学校园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很早就开始接触内地学生的潘宗光、张信刚两位校长在被问及对内地学生的印象时,回答都是“很好”。   勤奋踏实,爱读书,基础知识扎实,有追求是他们对内地学生共同的评价。   潘宗光还风趣地告诉记者:“内地生比香港生有优势,因为他们普通话说得好。现在香港的企业与内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普通话越来越重要。只要内地学生英语过关,今后毕业就业选择的机会比香港生还要多。”      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迈向纵深      实际上,香港高校掀起内地招生热的同时,香港学生来内地上大学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据暨南大学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就读该校的港生人数约有2000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均保持30%的增幅。2004年,北大和清华首次在香港招生74人。而随着对内地的了解逐渐深入,香港学生对内地高校的选择也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深入。去年7月,教育部与香港教统局于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   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近年来内地与香港教育交流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样:通过遍及全国各地的冬、夏令营、短期研修班,内地与香港学子之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高校之间合作开展实验室,促进了学术领域的及时沟通与互助;而教育业者的相互切磋,对于提升各自的专业水平,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香港高校为开拓内地教育市场,频频到内地开展教育展、咨询会;内地高校甚至中学也开始赴香港参加教育博览会,进行自我推介。   这一切都表明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正迈向纵深。   潘宗光说,改革开放之初,与内地大学的交流只限于老师的短期参观和学术研讨。如今已有了很多合作科研项目、共同交流计划,甚至合作办学。在教育合作中,大家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成效显著。   张信刚则指出,香港和内地教育合作完全可以优势互补。香港的生源有限,而内地教育市场很大,如同香港的工商企业和服务业要向内地发展一样,香港的大学到内地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这无论对香港还是对内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香港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如何推动及增加港人对祖国认同的建议中,“设立教育交流基金”以加强香港与内地教育的交流,赢得大部分市民的赞同,成为最获市民支持的建议。   张信刚曾经在城市大学一次毕业典礼上,为他的毕业生们讲了一个虚构的故事:10年后的香港,城市大学的毕业生重聚一堂,其中几位已经生活工作在内地的不同城市,他们在各自新的环境中不断前进。如今这个虚构的故事正在迅速地变成现实。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大学港澳台事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