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问我为什么藏野驴、金丝野牦牛牛不会得雪盲症,如何回答?

当前位置:
>>>阅读《藏羚羊跪拜》一文,回答问题。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
阅读《藏羚羊跪拜》一文,回答问题。  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是情理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叙述了____________的故事。 2.为什么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请根据文中有关内容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语段或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文章中心,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文章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①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中学生知识画报》)   ②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呜叫相迎,挥蹄致意。                              (《中国国防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
1.“藏羚羊为保护孩子的命向老猎人下跪但仍被枪杀”或“一个老猎人枪杀一只怀孕的藏羚羊。” 2.在猎杀藏羚羊时他心软、手松、闭眼,仍然开枪。 3.“略”。 4.动物是自然的一员,也有生存的权利;人类有保护动物的责任。 5.①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 & ②群众提高了觉悟; & ③藏羚羊的数量增加; & ④藏羚羊的习性有所改变。 (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藏羚羊跪拜》一文,回答问题。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主要考查你对&&记叙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记叙文特征: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二、记叙文的分类: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藏羚羊跪拜》一文,回答问题。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87661027257887767301553021922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捕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捕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
像小牛一样憨厚,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以示欢迎,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请写出有关狼的成语:藏羚羊作为我国特有的珍奇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学校安排你去接待,相信你一定会做的非常出色、请你为保护动物的活动设计一条公益广告:3、结合当前实际。现在一批久居异乡的老人回到家乡旅游观光、到了图书馆、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哪些建议说清楚?2、 若让你劝说商贩:4
游客要返程的那天:4:2、请你向朋友介绍一下做图书卡片的要点?3,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呢,请你提几条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之有效的建议、野牦牛成群结队?2、校园周围有许多商贩叫卖,你将向同学们讲点什么呢,并说明推荐的理由:五、学习了“狼”的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的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1,取得了巨大成就。喜群居生活。 1、
若是学校让你拟一份上报上级部门的请示材料,请你向他们推荐一种家乡的土特产:二,你读出的主要信息是。 1、
读了以上材料、请你完成下面的图书卡片的制作:
者主 人 公
名 性格特征名句摘录四,请你用一句话展现家乡的变化或成就:3
请你介绍一个家乡的节日习俗,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让你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性怯懦机警、野驴、黄羊等,现已成凤毛麟角。
材料二,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
材料一: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捕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藏羚羊,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请说出理由、藏野驴、走进图书馆之前、谚语、各两个并写出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有什么认识: 成语:
对狼的认识:
2、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教育。这种“好孩子”往往被定位为像羊羔一样温顺,你将如何劝说他们离开?三、班级开展“走进图书馆”活动,你作为学习委员,怎样组织这次活动呢。 1。 1在欢迎仪式上,请你致一段简洁得体的欢迎词:2几十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三:近几年来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人类属于地球
地球不仅属于人类 都是宇宙的孩子 请停止杀戮1、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
2、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 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10;是鸟先消失还是蛋先消失。9.我们的地盘我作主,我们的动物共爱护,我知道。
5、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6,只有鸟不知道。
4,时刻注意保护动物8.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及、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7,你知道,只有鸟知道、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
我就知道这些:1、
读了以上材料,你读出的主要信息是:野生动物多年前被枪杀乱捕后成为濒危动物,但在武警官兵的保卫之下又多了起来。2、请你为保护动物的活动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 3、结合当前实际,请你提几条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之有效的建议:1.建立自然保护区 2.加大法律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加大处罚力度
西藏自治区 1951.5和平解放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和西藏的历史和现代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因此,一旦离散游荡到建立全国统一的新中国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母亲的怀抱,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西藏吗?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始对西藏的团结,进步和发展的光明大道
西藏自治区 1951.5和平解放的意义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和西藏的历史和现代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因此,一旦离散徘徊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新的民族团结在他母亲的怀里,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藏族它的伟大事业吗?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藏的团结,进步和发展的光明大道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
2、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3、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鸟知道;是鸟先消失还是蛋先消失,你知道,我知道,只有鸟不知道。 4、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5、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6、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7.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及,时刻注意保护动物 8.我们的地盘我作主,我们的动物共爱护。 9.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 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 10. 人类属于地球 地球不仅属于人类 都是宇宙的孩子 请停止杀戮! 11.同有明澈的眼睛 同流鲜红的血液 同样有着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请还它们家园 请善待动物。
版式: | 炫彩版 | 02-01 03:01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_趣头条爱好大全
& 内容 & 视频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
来源: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可添加同名微信公众号:自然的意味)(本文仅供阅读学习用,转载需注明)一本书和一个保护站文/杨欣可可西里、藏羚羊至今已经为人们耳熟能详。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已经成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一面旗帜。10年前,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走进可可西里,开始为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进行呼吁。那时中国知道可可西里、索南达杰和藏羚羊的人还很少很少,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可可西里”这个地名,第一次听说藏羚羊这种野生动物。面对偷猎者在可可西里对藏羚羊的疯狂猎杀,个人的呼吁显得太微弱了。1997年,为了筹集保护资金,我写出了一本书-《长江魂》,依靠这本书的义卖筹款,依靠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我们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推动了可可西里乃至整个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使可可西里藏羚羊的保护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几年前,自然之友会长梁丛诫先生在德国柏林与德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及研究中国环境问题的专家座谈中国和德国的环境问题,期间有德国人在发言中指责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很差,中国没有真正的民间环保组织等。梁丛诫先生很从容地讲述了绿色江河,通过自己写书、义卖书筹款,在海拔4500米的无人区建立了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并提供给政府的保护机构无偿使用,“你们德国有吗?你们听说过吗?”在场的德国人都没有再说话。后来我跟梁先生去了德国,专门参观那里的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德国几乎所有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都设有保护站或教育中心,保护站和教育中心的设施都是政府出钱建设,其中有部分交给民间组织管理使用,政府每年还向民间组织支付一定的管理和维护费用。这种情况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建设和维护恰恰相反。几个月前,一位研究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美国人问我:根据她的调查,北京等地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90%以上的经费都来自国外组织和企业的捐助,绿色江河的经费主要来自哪里?我说绿色江河经费的一半来自国内外组织和企业的捐助以及我们所获得奖项的奖金,另一半来自我们义卖自己写的书。美国学者在惊讶中表示怀疑。依靠书籍义卖维持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虽然不是我们的发明,但依靠这种特别的筹款方式,绿色江河不仅建立起中国民间的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同时也在义卖资金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殊道路。书让我们创造了中国民间草根环保组织发展的奇迹。2000年获得地球奖,2001年,绿色江河获得福特汽车环保一等奖,2002年获得团中央颁发的“母亲河奖”,2004年绿色江河再次获得福特汽车环保三等奖,也是2004年,绿色江河获得团中央等部委颁发的额尔多斯环保志愿服务及生态建设最高奖,2005年获得中华环保基金会和野生救助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首届野生资源保护奖”。绿色江河走过了10年,其实是绿色江河志愿者在可可西里奉献的10年。10年来,绿色江河志愿者的亲历和他们的见闻就是可可西里10年的一个缩影,他们见证了普通中国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可可西里的地理名词,成为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环保代名词的历史。我们把志愿者10年的经历会聚成了一本书-《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这是绿色江河志愿者在可可西里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铸成的文字,他们的讲述让读者能触摸到可可西里的真实,让读者感慨康巴汉子真枪实弹血性男儿的顽强与坚韧;同时,300多名志愿者在可可西里脚踏实地的无私奉献,又让身在城市里的人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绿色支点。《亲历可可西里10年》的文章不是一味的寻求猎奇,在还原真实可可西里的同时,我们希望绿色江河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能得到延伸,能吸引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环保志愿者的行列,最终促进社会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8年前,通过《长江魂》图书和《长江源》画册的义卖筹款,绿色江河志愿者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8年后,通过《亲历可可西里10年》的义卖筹款,绿色江河将在长江上游建立中国民间第二个自然保护站。在你拥有这本书的同时,你已经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献上了一份爱心。本书的义卖收入将全部用于中国民间第二个自然保护站的建设。慷慨义举,长江铭记。这也许是一项中国式的自然生态保护之举。序:曾经荒原这是一片不大适合生命存活的土地,却有两类具代表性的生命韧性地坚守:一类要本能地活下去,另一类要捍卫前一类活下去的权利。于是,藏羚羊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人们,在可可西里相逢。可可西里,他是雄性的,高远冷峻,像裸露臂膀的高原汉子;她又是母爱的,博大不言,默默哺育怀抱里的一切生灵。但在荒原的静夜里,有心人能听到她深深的叹息。生命本是奇迹,却在这片土地上的20和21世纪交接处,屡遇悲剧。为抗严寒,藏羚羊或许以百万年的进化单位长出了一身无与伦比的皮毛,这是生存的宝,却也是死亡的衣。盗猎者的枪口下,纵是百万年的自然结晶和生存法则,刹时也被洞穿,弹孔里渗出血色黄昏。奔着繁华而去的人,留下更多的苍凉。高原上种种生命的归宿,地球村人类的归宿,人类心灵的归宿,三者之间或许存有一种函数关系。尊重他人,便是端庄自己。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这个等式。如果把我们自己变作一只藏羚羊,会如何看待身边发生的事儿呢——在原本熟悉的土地和节令里被突然的流弹击中;或是被渐渐扩张的柏油路、铁轨以及轰响的巨物所困扰;春天和春天的约会被延迟或取消,生命密码被打乱断断续续,不知能传递到哪一代。对人类而言,原生态只是一种静态;对野生动物而言,那是命。人,只是一辈过客,偶来一趟,借宿地球,一些人去了,另一些人又来,驿站依然,继续为后来者标注远方。人没有独裁大地所有版面的权力,也没有惟我独尊的权利。其实,很多时候,与地斗,其苦无尽。我曾于1998年6月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住过一个晚上。寒夜、高天、旷野、缺氧使我头痛欲裂。两位守站的藏族兄弟受杨欣嘱托,一直呵护着我。风像劫舍的汉子剧烈拍打着简易的门窗、四壁和架空的地板,我的心思飘忽而善感。那些藏羚羊和其他动植物该是怎样在风雨中摇曳。它们简单得像草,大风来了全部伏下;大风去了,又挺起腰身。那是荒原上自生自灭自强的生灵,不图亘古,只取眼下;不求宏远,但守细微。风过来了,云过来了,聚敛之处,遂成风云。已有不少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片、纪录片、文章和摄影,但以切肤的生存体验和团队的力量集中去表达此一主题,这或许是第一次。这是可可西里的视角、藏羚羊的视角、个性感知与公共理性汇合的视角,是具有生命痛感的文字。这是荒原上的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荒原。如果我们所信奉的东西与所做的事情呈两样,则无快乐可言。当今社会已有太多的虚假,真情像野生动物般珍稀。此时的环保主义者匍匐在零落的阵地上坚守。或许得之于知识的提醒,苦难的记忆,同道的共鸣,心灵的指引,他们的旗帜五颜六色,却隐约透现出相同的旗语,那是四个大字:悲天悯人。他们在感念苍生中感念自己,在助人中发现自己受助。天演平衡,所欲随心。他们是志愿者、义工、环保主义者、NGO成员。他们乐于为急需血的人挽起袖子;他们不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他们带着铺盖卷去穷乡僻壤教贫困孩子;他们为大坝、高尔夫球场、豪华别墅鲸吞的河流、土地、乡村奔走呼号;他们会在暗夜里感动、愤怒、流泪、失眠。本质上他们是一群快乐的人,健康、开朗,崇尚行动。他们又确是杜甫的后人,"生年不足百,常怀千岁忧" 。当一个人要把万千条被大潮冲上岸的垂死小鱼拼命扔回海里,对大局来说这很可笑,对一条死里逃生的小鱼来说这很壮美。谁能否认,敦克尔克海岸的大撤退不是诺曼底的大反攻?天下深道理,原本浅白在海滩。我和这本书的诸多编写者是朋友,曾在雪原上分寒,思念中共暖。我感佩他们。野性贯穿血脉,他们感知了文明;痛楚嵌入记忆,他们真切地热爱生活;遭遇过许多非正常死亡,他们尤为敬畏生命。10年里二十多人的荒原片断,装钉成书,可可西里凸现了命运。可可西里,大地犷美的章节,令人不忍卒读。邓康延日夜,深圳梅林一村前言:亲历可可西里10年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日出文/杨欣一个中国西部的民间环保组织在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书籍义卖和极为有限的零星捐助,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在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建立起中国民间第一座自然保护站,又完全依靠志愿者的力量,在可可西里孤军奋战了10年。面对长江,面对可可西里,面对索南达杰在天之灵,我们尽力了,我们问心无愧。“可可西里”是蒙语,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可可西里没有严格的界定,有资料说是12万平方公里,也有说是8万平方公里,与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连为一片,为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大型兽类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腹地的可可西里山。20世纪80年代开始,可可西里以非法采金而闻名,最疯狂的时候曾有数万人在那里狂采滥挖。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藏羚羊绒制品进入国际黑市,受巨额商业利益的驱使,大批非法偷猎者进入可可西里,开始大规模非法猎杀藏羚羊。我听到的可可西里1993年7月,在我第四次长江源探险考察中,一位叫金巴的藏族向导指着长江源的北面说:“那里就是可可西里,是真正的无人区,一个牧民都没有,去那里的人除了淘金的就是打猎的,不是土匪就是强盗,机枪和火箭筒他们都有,你们敢去吗?”在场的几位资深探险家被金巴的话刺激得热血沸腾,连续几天的讨论话题都围绕着可可西里,似乎可可西里已经成为他们下一个探险的目标。在金巴这些牧民的眼里,可可西里不仅是无人区,更是一个弥漫着火药与血腥的非法区,当地几乎没有牧民进入过可可西里的深处。1994年8月,我第五次探险考察长江源,在沱沱河水文站休整期间,我从青海的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整版的文章,标题为《高原魂》,内容是介绍一个县领导的事迹,我以为又是高大全的文章,并没有细看。那次长江源考察结束的地点是青海曲麻莱县,当地传颂着一个英雄的故事,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偷猎者展开激烈的枪战,最后中弹牺牲。我想起那张在水文站看到的报纸,又从当地找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正是索南达杰的事迹。治多县距离曲麻莱只有几十公里,我没有犹豫,驱车赶到治多县。虽然索南达杰已经牺牲了大半年,但设在他家的灵堂还在,灵堂的正中放着他的骨灰盒、遗像,四周是当地人敬献的哈达和挽联,最多的是长明的酥油灯。索南达杰是用酥油火葬的,这在当地是最高的规格。索南达杰生前的秘书扎多接待了我,向我讲述了索南达杰的许多故事和动物保护的设想,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临走,扎多补充了一句:“索南达杰生前梦寐以求的是希望在可可西里边缘建立一个自然保护站,作为反偷猎的前沿基地。”我没有作声,在索南达杰的骨灰前默默放上了一盒月饼:中秋节快到了,兄长你走好了,我一定还会回来的。第二年,索南达杰被国家环保局和林业部联合命名为“环保卫士”。索南达杰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可可西里的进入可可西里大地离开治多县后,我来到深圳,连续几个月的日子里,索南达杰牺牲时被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所凝固的跪卧持枪推子弹准备射击的雕塑般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反复出现。我寄宿在朋友家中,坐在一张只有三条腿的椅子上,开始起草“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的宏大计划。三个月中,我四处咨询,查阅资料,终于在1995年2月完成“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的5年计划:5年中要组织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对长江源及可可西里地区进行4次生态环境综合考察,并分别建立4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与当地政府合作,对该地区的野生动物进行强制保护;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专家合作,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系列的考察和研究,制定更加全面的保护方案,促使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全面的保护;同时招募志愿者在当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培训,并通过志愿者对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呼吁社会公众对长江源、可可西里生态环境加以关注和支持。1995年4月,在深圳世纪文化公司郑建平先生的支持下,我与志愿者王毅飞往西宁,游说青海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个项目加以认可和支持。每到一处我都首先声明,不要青海政府的一分钱,只要你们出红头文件支持这个项目,我们到东部地区筹集资金。最多的一天我跑了六个部门,同样的话讲了六遍。有关部门都口头上表示支持,至于红头文件都存有疑虑。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对社会有影响的民间环保组织,也没有民间组织的环境考察活动,更谈不上建立民间的保护站了。政府都做不了的事,民间更指望不上。不得已,我直接敲开青海省委书记尹克生先生的门,秘书高钰先生接待了我,并很快安排我和尹克生书记见面。尹书记就长江源、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我探讨了近一个小时,并对我们的计划给予认同,他最后对我说:“按照你的计划该找哪个部门就找哪个部门,我给省政府办公厅打电话。”此后,我得到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史国枢副秘书长、环保局周永玲局长、农林厅陆文正副厅长的支持,最后环保局和农林厅共同下文,支持这个项目。在陆文正副厅长的办公室,他专门向我介绍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青海政府一直争取在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护区,但又苦于没有资金。保护区建设有规定,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政府出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中央政府出钱。青海没有钱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就直接向林业部申请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希望中央政府能出钱。但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规定,要首先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才能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资金的制约,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建设就遥遥无期地搁在那里。1995年7月,在拿到青海允许我们开展长江源环境保护的红头文件后,我来到北京,寻求国家环保局对这个项目的认可和支持。那时,北京人对于可可西里、藏羚羊、索南达杰都还相当陌生,在朋友和热心人的帮助下,我频繁召集和出席各种聚会,反复宣传可可西里、藏羚羊、索南达杰以及我们的宏伟计划,最终取得部分科学家和新闻记者的支持,国家环保局王玉庆副局长对我们的项目也进行了批示,支持这项活动,我拿到国家环保局的红头文件,但文件中写明所有资金要自己筹集。在北京的日子里,我认识了许多关注环保的有志之士,给我很多的关照,也就是这个时候我认识了梁从诫先生。那时梁先生领导的“自然之友”环保组织也处于萌芽阶段,但他对我们的项目格外关注和支持,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杨欣,你看我还能为你做点什么?”10年来,梁先生的这句话说了多少遍我已经不记得了,但这10年中对于我提出的请求,梁先生都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1995年底,梁从诫先生在香港开会后专程来到深圳,帮助我游说深圳市市长,寻求深圳市政府对长江源保护项目的支持,最后深圳市政府给予了30万元的资助,为长江源及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启动奠定了基础。同年年底,《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王伟群的文章《血染的希望》,第一次以整版的篇幅介绍了索南达杰、可可西里、藏羚羊和我们正在开展的保护行动,随后《读者》全文转载。可可西里开始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1996年1月,“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的记者招待会在北京举行,除了各大新闻媒体以外,国家环保局解振华局长、王玉庆副局长、中科院院士孙鸿烈先生以及青海省、深圳市环保局的领导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1996年5月,长江源生态环境综合考察队从深圳出发,在出发仪式上,王玉庆副局长专门从北京赶来和深圳市的领导为考察队送行。考察队到达青海后,青海省有关领导都出面接见、座谈,给这项活动以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我带领这支由科学家、记者、志愿者组成的联合考察队进入了长江源区和可可西里地区,亲眼目睹了这里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生态的恶化,并通过媒体首次全面报道、呼吁社会对这里的关注。这次考察中我在玉树认识了治多县西部工委的第二任书记奇卡?扎巴多杰。反偷猎在行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玉树州西部的治多、扎多、曲麻莱三个县分别成立了西部工作委员会。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担任了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开始可可西里矿产资源的全面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可可西里非法偷猎藏羚羊的现象非常严重,偷猎已经对野生动物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索南达杰毅然把工作重心从寻找矿产资源转移到保护野生动物上来。两年中,索南达杰带领3名成员12次进入可可西里,由于势单力薄,在一次反偷猎中,索南达杰英勇牺牲,治多县西部工委也就自然解散了。索南达杰牺牲一年后,时任青海省玉树州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扎巴多杰递交了重新组建治多县西部工委的报告,并辞去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回到治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兼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可可西里有45000平方公里,西部工委只有几个人员的编制,在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西部工委在县城张贴广告,招募队员,打算重新进入可可西里开展矿产开发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扎巴多杰是索南达杰过去的同事、朋友,同时还是索南达杰的妹夫,他继承了索南达杰的职位和所有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里,西部工委的工作恢复,并逐渐壮大为一支五六十人的队伍,成员多来自退伍军人和当地的牧民,多是藏族兄弟,岁数从十五六岁到五十多岁,还有牧民赶着牛羊来加入这支队伍。治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机关干部的工资经常难以兑现,对于西部工委的工作爱莫能助。扎巴多杰出发前,政府给他们的一辆北京吉普车加满了油,就算作是支持了,但允许西部工委在可可西里的所有罚没收入归他们自己支配。扎巴多杰带领这支光杆队伍开始承担起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的重任。4500米的高原上就地挖一个坑,在上面铺一块塑料布就成了他们的大本营。所有被褥、锅碗都是队员从自己家里拿来的,甚至有一些枪支都是借来的。西部工委的第一笔钱来自贷款,他们用贷款购买了一辆东风大货车,既可以装东西也可以载人,东风车成为继索南达杰牺牲后在可可西里出现的第一辆反偷猎车。那时的条件只能用十分艰苦来形容,但所有的队员精神饱满,生龙活虎,对前途充满希望。因为西部工委不只是反偷猎,还担负着开发可可西里矿产资源的责任。一些西部工委召募的临时工队员希望,自己在从事反偷猎工作几年后,能转为国家的正式职工或干部。这也是其中的动力之一。但他们最后离开可可西里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成为正式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落下了头痛、关节炎、风湿病、心脏病等一身的病痛。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西部工委在反偷猎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罚没的汽车等收入补充到反偷猎的经费中,甚至一些罚没的藏羚羊皮也被一些黑市商人收购,归入西部工委的经费。其实西部工委的角色十分尴尬,一方面他们要通过严厉的打击,把偷猎者赶出可可西里,还可可西里的宁静;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了偷猎者,西部工委又失去了经济的来源。每次的反偷猎行动,队员们都很矛盾,不过还是希望能抓到偷猎者,而且是装备精良的偷猎者,这样他们才有饭吃,才能武装自己,才能继续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这种尴尬一直持续到1998年西部工委获得社会的外援之后,罚没的藏羚羊皮再没有流入黑市,而是被封存或者焚烧。“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计划在长江源及可可西里地区建立4个自然保护站,第一个保护站确定建在可可西里腹地的楚玛尔河流域。1996年长江源环境综合考察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保护站选址。但扎巴多杰给我建议:楚玛尔河自然保护站不要建立在楚玛尔河边,楚玛尔河是风口,冬天不仅风沙大,还特别冷;同时,楚玛尔河是咸水,不能饮用。青藏公路穿过的楚玛尔河流域只有一处常年有流水,就是青藏公路2952公里处的清水河。其实清水河的水也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河水中汞等重金属严重超标,不过我们饮用了5年后才知道真相。清水河发源于昆仑山,把十几个大小湖泊连在了一起,这里有可可西里最茂盛的草原,是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冬季主要的栖息地。根据扎巴多杰的建议和考察队的实地考察,确立了楚玛尔河保护站的位置——可可西里东缘、昆仑山口与五道梁之间的青藏公路2952公里处。为了纪念索南达杰这位为保护藏羚羊捐躯的英雄,楚玛尔河自然保护站起名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并于日奠基。随后,保护站建设用地得到了青海省治多县政府的正式批文。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奠基后,我开始募集建站的经费,那时我募集资金的范围仅限于深圳和香港,虽然当地新闻媒体给予了一定的宣传报道,但响应者无几。可可西里、藏羚羊、索南达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甚至一些人说:“保护深圳、香港的水源地东江,我们可以出钱,保护可可西里、长江源应该去找长江流域的城市。”1997年初,半年过去了,建站资金还是没能落实。那段日子里,我多次接到扎巴多杰的电话,听得出来,他是酒后鼓足勇气打的电话:“杨欣,我很难,你一定要帮助我们,保护站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来呀?”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画漫画的朋友对我说:“你有如此丰富的经历,为什么不写一本有关长江漂流探险的书,我们帮助你出版,然后去义卖募集资金,再去建立保护站,哪怕建一个小木屋,要证明你在做。现在人不相信人,你只能用你的行动去证明你自己,才有希望获得社会和公众的支持。”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是作家的我硬把自己按在桌前,努力回忆那些探险的日子,经过两个月的痛苦努力,完成《长江魂》的写作,在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帮助下很快出版。然后以书作抵押,从香港地球之友借款订购了建筑材料。借钱是要还的。《长江魂》印刷完后,正好赶上名人出书、卖书的热潮。我的书能卖出去吗?但卖书筹款是建站资金的惟一来源。为了区别于其他书,我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当你拥有这本书的同时,你已经为长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献上了一份爱心,本书的销售及义卖收入将全部用于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的建设。在筹款最为艰难的日子里,国家环保总局为我敞开方便之门,王玉庆副局长在国家环保局大会议室为我提供《长江魂》首发式的场地。首发式上王玉庆副局长到场发言,并且用100元钱义买了定价23元的《长江魂》,梁从诫先生代表自然之友用1000元钱义买了20本书,回到“自然之友”把这20本书又义卖了一次,所筹款项全部捐助给保护站。在王玉庆副局长和梁从诫先生的倡导之下,首发式变成了义卖仪式,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新闻记者都参与了义买。此后,梁从诫先生带着我、金辉和王朴平在北京的大学里进行巡回演讲、义卖。在宣传可可西里、藏羚羊、索南达杰事迹的同时,为保护站建设不断筹集资金。之后演讲义卖活动先后在成都、深圳等地开展。演讲义卖活动需要新闻媒体的宣传、鼓动。那时,我们的志愿者大多是文化人。保护站建设是技术加体力的活儿,我们需要的是工程师和技师,一时很难找到这样的志愿者。最后我只好动员我的亲戚谢晓辉,让这位工科出身的表哥担任工程师,并让他帮助寻找建站志愿者,条件是要有实用的专业技能,自己出路费,自己准备野外装备和伙食去可可西里志愿服务,说白了就是帮忙白干。最后他找来的技师都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还承担了朋友们的全部费用。作家金辉一再要求作为建站志愿者,因为他是文人我没有同意,最后是梁从诫先生帮助说情,金辉也一再申明:“我在从事写作前是一个煤矿的4级电工。”最终他总算如愿。在高海拔的冻土地带盖房子,谁的心里都没有底,可可西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资料,需要最充分的准备和最全面的考虑。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志愿者硬是凭着高超的技术和最简陋的仪器、工具,仅用了7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一期工程:一栋80平米的复合材料板房建成了。日可可西里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保护站落成仪式上,扎巴多杰给每一位志愿者献上了一条哈达,当天保护站就交付西部工委使用,成为可可西里反偷猎最前沿的基地,扼守住可可西里最主要的两个东部进口。当年年底,我参加西部工委冬季反偷猎队,从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出发深入可可西里。同行的还有摄影师奚志农。当时保护站还没有取暖设备,室内温度零下28摄氏度。也就是这年年底,国家特别批准成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组建了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治多县西部工委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两个管理机构并存的局面形成,并持续了3年。由于《长江魂》义卖活动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建设,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可可西里的关注,1997年底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时空》等栏目的记者和《中国青年报》、《绿色时报》的记者进入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和可可西里采访,1998年中央电视台“六·五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也选中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可可西里进一步的关注。1998年,成都电视台记录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设过程和西部工委事迹的纪录片《平衡》开机。后来,这部长纪录片不仅获得2001年度的金鹰奖,后来在国内、国外又屡次获奖。1998年夏天,经过一年筹款后,我带领三十多名由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完成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第二期工程建设,增加了多功能厅、厨房、卫生间、取暖设施、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瞭望塔等设施。落成那天,我第一次收回了高原戒酒令,不仅志愿者醉了,扎巴多杰也醉了,他们围在篝火边欢跳到深夜,大家对可可西里的明天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同年10月,扎巴多杰在北京的演讲引起轰动,并获得实质的支持承诺。11月8日,满载而归的扎巴多杰在回到玉树家中后,被一颗子弹近距离地击中头部突然去世。公安局的结论是自杀。我从成都赶到了玉树,在扎巴多杰天葬后主持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野牦牛队的工作由西部工委副书记梁银泉接手,继续可可西里的反偷猎工作。1998年长江的洪灾引起政府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停止了长江上游天然林的商业砍伐。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这一年我们策划了建立长江源环保纪念碑的项目。199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由江泽民主席题写的长江源环保纪念碑落成,中央电视台对揭幕仪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其中插播了西部工委、梁从诫先生、葛芮等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焚烧藏羚羊皮的镜头。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了长江源和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关注。1999年9月,志愿者再次对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进行完善。2000年,绿色江河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香港地球之友的资助下,出版了《长江源》画册,再次通过义卖筹集资金,进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第四次建设,保护站建立了专门的发电房,发电设备增加至2000瓦(4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装备了电脑、卫星电话、车辆等。这年不断传来野牦牛队即将被解散的消息。8月,绿色江河从西部工委手中收回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管理,专门聘请扎巴多杰的儿子秋培扎西和野牦牛队的旦正扎西担任保护站的常务管理人员。这年夏天,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的第一个帐篷检查站在保护站30公里外的不冻泉建成。年底,北京人民大会堂,福特汽车环保奖的最高奖授予了西部工委,这是迄今中国环保奖金额度最高的奖励——人民币30万元。几天后,这支队伍最终被宣布解散,部分干部和全部的临时工合并到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30万元的奖金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头支票,因为获奖者的主体已经不存在了。还是这年年底,绿色江河在经过4年的准备后,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机制正式启动。日,第一批志愿者进驻保护站,日,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升起了国旗和绿色江河的旗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与才嘎局长进行了协商,绿色江河派出常务管理人员高兴前往保护站工作的同时,保护区管理局派一人参与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常务管理,费用由绿色江河承担。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在不冻泉检查站的基础上,2001年建立了不冻泉自然保护站,此后又利用青藏公路沿线部队、道班的废旧房屋和临时帐篷,先后建立了楚玛尔河自然保护站、五道梁自然保护站、二道沟自然保护站。2002年底,志愿者冯勇在捡拾垃圾时因车辆故障牺牲,绿色江河面对各方的压力,组织志愿者坚持完成为期两年的青藏公路昆仑山口到五道梁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日,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常务管理交给了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志愿者代表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的才书记同时升起了绿色江河旗帜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的旗帜。通过保护区管理局4年的努力,基本控制了青藏公路沿线进入可可西里的主要通道,偷猎情况在可可西里得到基本的遏制。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公安最近一次抓获偷猎者的时间是日。志愿者在行动绿色江河志愿者机制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第一次持续开展的志愿者项目。2000年9月,绿色江河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站,发布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的消息,计划每月招募两到三名志愿者,全年共招募30名志愿者,到保护站的工作是常务管理、设备维护、基本气象数据记录、沿青藏公路100公里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把每天的工作记录通过卫星电话上网传回绿色江河总部。我们还要求志愿者在完成保护站的工作后,回到原来的城市必须进行5场以上的演讲,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招募的消息发出后,我们办公室的电话就没有停过,刊登这条消息的报社的热线电话连续几天响铃不断。当年报名和咨询的人数超过1万人。绿色江河志愿者项目启动的同时,青藏铁路宣布动工。青藏铁路穿越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最大的工程之一。虽然青藏铁路的设计和建设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铁路建设还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藏羚羊迁徙的规律和迁徙的时间造成了影响。从日开始,绿色江河在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沿线开展了“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及迁徙保护”、“长江源唐古拉乡畜牧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青藏铁路沿线的垃圾情况调查”、“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等实地调研活动。2002年,四川大学环境系硕士研究生邓文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征求我的意见,我建议他研究长江源第一个乡——唐古拉山乡的生态旅游。我想,长江源的旅游开发势在必行,在开发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收集数据,帮助、指导当地旅游业的开发。2002年9月,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科技参赞科通和工作人员钱琪红来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考察,沿途的二道沟、五道梁、沱沱河沿、西大滩的垃圾遍地,钱琪红纳闷,怎么就没有人管理呢?“杨欣,你们不能给政府一些建议吗?”她问。2003年,我们启动了“青藏公路沿线垃圾调查”项目。2001年8月志愿者刘源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人类学博士,那天我问她的研究课题,她说是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研究。“那就研究长江源的人吧,长江可是世界的。”我向她建议。2003年在自然之友“蒲公英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启动了“长江源生态人类学”项目。这是第一次研究人类活动对长江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带领探险队把刘源送到长江源的最远点-姜古迪如冰川脚下,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田野调查,她最终完成了“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报告。2004年3月,绿色江河正式向国家环保局递交了《关于藏羚羊迁徙期间在青藏公路上进行临时性通道试验的报告》。绿色江河经过3年的持续调查和统计,已经基本掌握长江源区藏羚羊在青藏铁路建设前、建设中以及建设后的迁徙规律,同时也证明了青藏铁路藏羚羊迁徙通道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楚玛尔河两侧,2001年青藏铁路施工前,没有藏羚羊产羔期间的滞留现象;2002年,青藏铁路路基施工期间,我们观察到800只藏羚羊没有跨过铁路路基,就地产羔;2003年,青藏铁路基本完工,在2002年的同一地点,有1500只藏羚羊没能跨过铁路,就地产羔。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已经成为可可西里东侧藏羚羊迁徙中的最大障碍。2004年,绿色江河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计划进行协助藏羚羊连续跨越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试验。我们在青藏公路藏羚羊通过路段设立临时的红绿灯,进行车辆控制,平均每天拦车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一个月共计30个小时,目地是摸索出一套协助藏羚羊连续跨越公路、铁路的规律和措施。如果试验成功,再通过国家环保局推荐给有关保护部门参考,从而建立一个长期的保护机制,解决藏羚羊迁徙与铁路、公路的矛盾。该项目是在千里青藏线上设立的第一个红绿灯,这不仅仅只是为藏羚羊提供了一个安全迁徙的通道,也是中国第一次为野生动物的通行设立了红绿灯,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在野生动物保护和青藏铁路建设中环保先行的积极态度,会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国家环保局通过召集有关部委职能部门和专家召开专门会议,达成共识:支持绿色江河这个项目的实施。绿色江河立刻通过新闻媒体发出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我们从数百名报名者中挑出了16名志愿者,《成都商报》从报社内部的七十多名报名者中挑选出十余名记者,组成最强大的采访阵容,分两批前往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服务和采访。2004年夏天,志愿者在青藏公路2998公里处架设了临时红绿灯,在藏羚羊仅有的数公里的迁徙通道上,通过跟踪观察、清理周边路障、拦车等具体形式,尽全力为藏羚羊迁徙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通过志愿者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当年总共护送了两千多只藏羚羊通过了铁路和公路。在守护藏羚羊迁徙的日子里,志愿者尽了最大努力,同时也留下了遗憾。在志愿者离开可可西里时,我们的视线中还有数百只藏羚羊没能通过铁路和公路,它们分散在青藏铁路东侧的原野上,它们不得不放弃传统的迁徙,只能就地产羔了。藏羚羊为什么要经过千里迁徙集中产羔?这一现象至今还是一个谜。青藏公路东侧的藏羚羊迁徙受阻将对这个种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不得而知。绿色江河通过基础调查和数据整理,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相应的科学调查报告,在科学报告的基础上,向青藏铁路设计建设单位、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青海省政府、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同时督促建议的实施,并参与其中的具体管理和操作,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和宣传。由于绿色江河提交的报告和针对青藏铁路工程的实用性建议数据真实、科学,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国家环保局、青藏铁路总指挥部、青海省政府、西藏自治区政府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绿色江河的建议给予答复,形成了政府和NGO在大型工程中良性互动的合作。其中的回复有《关于采取紧急措施确保藏羚羊顺利迁徙的通知》(青藏铁路总指挥部日)、《关于确保藏羚羊顺利迁徙的通知》(青藏铁路总指挥部日)、《青藏铁路总指挥部证明》(青藏铁路总指挥部日)、《关于感谢绿色江河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所作贡献的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对青藏公路铁路沿线居民点垃圾收运处置的建议和唐古拉山乡垃圾综合治理报告的复函》(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唐古拉山乡垃圾综合治理报告〉的复函》(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日)等。绿色江河的环境调整报告对青藏铁路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成为民间组织促进大型工程生态保护工作的成功范例。一个中国西部的民间环保组织,在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书籍义卖和极为有限的零星捐助,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在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建立起中国民间第一座自然保护站,又完全依靠志愿者的力量,在可可西里孤军奋战了10年。面对长江,面对可可西里,面对索南达杰在天之灵,我们尽力了,我们问心无愧。2004年夏天,绿色江河最后一批志愿者离开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时候,保护站4台风力发电机只剩下一个风车还能转动,三根旗杆只有一面五星红旗还在飘扬。这天,又一只通过公路迁徙的小藏羚羊被汽车撞死了。杨欣:现任绿色江河会长。从1986年漂流长江后开始关注长江源,此后18年中,二十余次进入长江源和可可西里地区,通过图书义卖筹集资金,带领绿色江河志愿者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启动了中国民间长江源及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10年的努力,使长江源的生态环境状况和藏羚羊的命运得到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同时自身也完成了从摄影师到探险家又到环保人士的转变。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亲历了野牦牛队的崛起和解散、扎巴多杰的突现和去世、江泽民题词“长江源”环保纪念碑的策划和建立、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及对生态的影响和保护、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创建和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志愿者冯勇的牺牲等等,是可可西里10年来重要的见证者之一。我们手中的中国第一迁徙中的藏羚羊文/谢晓辉在保护站的旗杆下打造了一块碑。碑文记录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奇丽辉煌的诞生过程。碑的背面是4年来保护站建设者的名字和索南达杰保护站建设支持者、捐助者的名字。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创造中国的第一。今天,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就在我们手中诞生。就像长江不是一夜形成的一样,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也不是一朝一夕诞生的。从1997年到2000年,它经过了志愿者们4年的不断努力,才完善成今天这样。作为一位工程师,我参与了建站过程,亲历中国第一座民间自然保护站在我们手中的诞生。一九九七野牦牛队缴获的藏羚羊“采用中国南极站同种类型的轻钢复合材料,在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建立一座自然保护站。”春节期间,我接到杨欣的电话。多年来,虽然知道杨欣一直在呼吁长江源和可可西里藏羚羊的保护,没想到他这次要动真格的了。“我们没有钱,保护站的建设只能是由志愿者来完成。需要你帮助找几个技术过硬的志愿者,条件是自己出路费,自己准备伙食,自己准备帐篷、睡袋。”说穿了就是让我找人去白干活。多年来一直想帮助杨欣完成他的事业,只是没有机会,这次还真能帮上忙了。得益于自己所学的机械和电子专业,又在工厂实际工作了十几年,虽然别人都恭维我们经验丰富,但是到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且是海拔4500米的常年冻土地带修建房子,又没有丁点儿当地的地质资料和气象资料,心里真还没有底。把作为志愿者去可可西里建保护站的消息在我的圈子里一散布,好几个人都按捺不住地激动。他们都是单位里最好的技师,只是经济上还不够宽裕,请长假也成问题。我的父亲知道后,特别支持,把家里的积蓄都给了我,他关注杨欣也有许多年了。我又通过朋友四处游说,活动关系,总算帮助他们请到了休假。这样我和朱永、方雷、何国雄成为索南达杰保护站建设的志愿者。保护站的房屋是在深圳设计和生产的,经过数千公里的运输,到达青海西宁,堆放在青海省环保局的大院里。杨欣告诉我:建站地点周围的几十公里范围除了一个道班,就没有其他建筑了。为了万无一失,我们必须把房屋试装一次,并且把所有组件编号。至于保护站的招牌文字、旗杆、窗户框等,能自己制作的,尽量买材料来自己动手做,建站的经费是杨欣卖书募的款,能节约就要尽量节约。虽然保护站是一个只有80平米的房子,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提前想到,否则到了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一个螺丝都找不到的,往往一个小小的疏忽就能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从成都到西宁再到格尔木,我们严格按照计划准备各种工具和材料,还有我们的生活物资,包括吃的、住的和用的。同时海拔也在一步步升高,成都450米,西宁2200米,格尔木2800米,纳赤台3600米,保护站工地4500米。9月4日,我们终于来到梦中的可可西里。初到可可西里,周围是看不够的景,雪山、荒原、河流、湖泊、野生动物、傍晚的夕阳、夜晚的星空。我们都很激动,久久地站在帐篷前,直到天空星光灿烂。金辉玩魔术一样拿出一个单筒天文望远镜,教我们辨认星座。面对没有空隙的星空,我们大呼小叫地发出感叹。杨欣早早进了帐篷,不断催我们睡觉,甚至发出了通牒:谁不睡觉头痛不给止痛片。对于第一次上高原的我们这句话还真管用,我们回到了4500米的现实,依依不舍地进了帐篷。帐篷里外是两个世界,从空旷浩瀚中一下落入一个伸手伸脚甚至连呼吸都困难的布袋中,实在是难受。头两天住帐篷还新鲜,特别到最后,几天不洗脸不洗脚后,臭得熏人,帐篷成为空气最污浊的地方,不到睡觉时间,谁也不想钻进去。第二天一大早,小熊第一个钻出了帐篷,活动了一下四肢,又摇了摇头,随即高兴得跳起来:“我没有高山反应,我没有高山反应。”杨欣告诉过我们,要睡一晚上才知道有没有反应。我虽然头不痛,但感觉似乎一夜没有睡着,很冷。早饭后保护站建设正式开工了,没有任何仪式,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工作第一天就是纯体力活,挖房屋的地基,地基要挖到两米以下的常年冻土层,再往里面垫石头和泥沙,才能保证基础的牢固。房屋有8个基础的支架,把大伙累得够呛。与内地干活不一样,这里缺氧没力气,稍微一动就喘气,同时脑袋也像生了锈,反应很迟钝。好在西部工委的野牦牛队还派来了几名队员协助我们的工作。保护站房屋安装在技术上并不复杂,只是缺乏必要的工具,平整土地没有机械,挖坑没有深掘的钢钎,甚至没有水平仪。我们把一条塑料管灌满水后当水平仪使用。惟一的机械是一台借来的发电机和两个电钻。在保护站建设的日子里,我们最惧怕的还是高山反应。杨欣给我们规定:有十分力,最多出八分。刚开始还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后来也就忘了,来的人技术都比较高,又有野牦牛队员打下手,加上后来加入的志愿者杨建华、王卜平、冯平的参与,工程出奇地快。仅用了7天的时间,80平米的房屋就盖好了。我们和野牦牛队联合组织了一个落成仪式,在保护站升起了五星红旗。这是可可西里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看得出来,扎巴多杰很激动,除了给每一名志愿者献上一条哈达外,还专门从一百多公里外的牧区买来一只羊,亲手宰杀,把最好的血肠都让给了我们。离开保护站的时刻,我们背上自己的行李,惟一带走的是扎巴多杰献给我们的哈达,但内心似乎装得很满。最后是何国雄的一句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创造中国的第一。今天,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就在我们手中诞生。”我们明年还会来的。多功能厅、厕所、瞭望塔、厨房、取暖装置、发电装置等,保护站还等着我们进一步完善。一九九八1997年,保护站落成的时候,扎巴多杰看着保护站这座新式建筑特别满意,随口说:“要是有一个瞭望塔就好了。这样,几十公里范围内,偷猎者进出可可西里都能看到。”杨欣把这句话记在了心上,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说服了成都铁塔厂,全额捐助了一座12吨重、28米高的瞭望塔。1998年夏天,保护站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包括瞭望塔安装、多功能厅建设、供暖设备安装、发电设备安装等,其中安装瞭望塔是整个保护站建设中难度最大的工程,我们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胜任。杨欣通过青海省环保局求助到青海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这是安装铁塔的专业公司。公司领导也很爽快,以志愿者的形式选派了两名优秀的技工:张卫东、李昌宁。7月初,杨欣带领张卫东、李昌宁和青海的志愿者孙建军先期赶到保护站,完成瞭望塔的基础建设,8月才能按期安装瞭望塔。从西宁出发时,他们不仅带着自己的全部行李,还要携带16根连接瞭望塔基础的地脚螺栓,每根螺栓重达18公斤,16根重达近三百公斤。为了节约火车托运的费用,孙建军背着行李,手拿绿色江河的宣传册,在前面开道,凭着超人的口才,硬是一路打通车站检票员、火车乘务员,带着杨欣,还有张卫东,李昌宁及帮助我们扛地角螺栓的民工提前上了火车。到格尔木火车站后,扎巴多杰带着野牦牛队员来接站,我们从站台上来回几趟才把所有的东西搬到停车场的汽车上,检票员没有搞清楚这帮人到底在做什么,出出进进都没有过问。1998年的工程量要比1997年的大许多,在格尔木的材料准备就有钢筋、水泥、木板、铁板、铁丝、橡胶桶、发电机,还有各种必需的工具。另外,瞭望塔地基定位用水管等土办法就不行了,必须使用经纬仪。最后是在格尔木环保局长的帮助下,才从城建局借到一个有问题的经纬仪。张卫东修了修,勉强可以使用。从格尔木出发时,除了增加了6个民工以外,两辆东风车都装得满满的,其中一辆5吨的加长东风卡车装了12吨水泥,汽车已经喘不上气来。210公里,走了8小时,夜里2点到保护站。7月,地表70公分以下还是冻土,像石头一样坚硬,瞭望塔4个脚的4个基础是2米见方,深2.3米的大坑,在这个基础上绑扎钢筋,浇注水泥,才能形成瞭望塔稳固的基础。面对冻土,十字镐挖下去只能是一个小坑,或者崩出一小块冻土,越往下,冻土越硬,后来利用太阳晒甚至火烤以后,才能挖出一点土,工程进度缓慢,最后专门派人去格尔木找来炸药,像开山一样对付冻土。我们用大锤和钢钎在冻土上打眼,装上炸药把冻土像石头一样震碎了再刨出来。地基整整挖了10天。在施工期间,每天有3只野驴定时出现,隔着几十米视察一会就离开,两大一小,感觉像是一家人。第一次放炮时,突然来了一大群野驴看热闹,之后一只都没有再来了。之后头痛的是,搅拌混凝土的河沙在哪里?碎石又在哪里?后来张卫东他们在方圆几十公里内四处寻找,终于在20公里外的一个干枯的河床上找到。运回了7车河沙,十几车碎石。瞭望塔的基础重达五十多吨。瞭望塔基础施工到一半,杨欣、孙建军不得不提前离开保护站,杨欣要去成都督促瞭望塔的制作和发运,到深圳督促房屋材料的生产和发运,到北京参加大学生志愿者的出发仪式。从保护站回到格尔木,孙建军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这位铁杆球迷自从有了电视机后,他还从来没有放弃过一场重大比赛呢。在没有看到决赛重播之前,他见到熟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别告诉我谁赢了球,否则我跟你急。”并四处寻找决赛的录像带。8月初,我们几个去年建站的老搭档和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在西宁集结,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是从北京集中出发的,并在国家环保总局搞了一个庄重的出发仪式,国家环保总局王玉庆副局长专门送行。为了保证这些大学生的安全,杨欣要求在西宁再作一次全面体检,确保万无一失。西宁的准备工作和去年一样,我们已经轻车熟路了。两天后,我们包了一辆长途卧铺客车出发了,由于人多,准备工作繁杂,出发时间从中午拖到了晚上,汽车连夜在柴达木盆地的旷野上飞驰。8月初是高原最好的季节,特别是青海湖边的油菜,正是开花的时节,但这些美好的景致与我们没有缘分,我们只是尽快赶路,希望早日回到保护站。志愿者李朝辉是第二次参加保护站建设了。从格尔木出发时,在汽车上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家里让他赶快回去处理,他是长子。我们让汽车停下来,李朝辉面对着两难的选择,家里需要尽孝,保护站的房屋搭建他是主要施工者。李朝辉沉默了好一阵,在电话里安排了父亲的后事。此后的几天里,除了埋头干活,李朝辉很少说话。赶到保护站时,只有张卫东一人坚守在那里,胡子头发老长。在杨欣他们离开后,他和李昌宁带领民工挖地基,绑扎钢筋,浇注水泥,基础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但体力消耗太大,伙食也太差,他们最后的蔬菜是一辆路过的汽车上颠下的一个摔碎的冬瓜。所有人的精神都要崩溃了。“没有见过这样抠门的老板。”虽然张卫东给民工做了不少工作,但民工先后都离开去寻找更好的工作了,李昌宁也回西宁去搬救兵了,仅靠他们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安装瞭望塔的。在我们到达的前几天,保护站仅剩下了几斤面粉和一小袋盐,张卫东连续一个星期都是每天一顿盐水煮面片。袁新宇参加志愿者是最有戏剧性的,他是四川烹饪专科学校的烹饪老师,这是中国惟一专门培养川菜厨师的高校。在成都,他的家人在为志愿者张毅饯行的饭桌上了解到这项活动后都很激动,也正赶上学校放暑假,最后大家的眼光不约而同集中在袁新宇的身上。“都看着我干什么?”“我们觉得你也应该去作点奉献。”他的爱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不由申辩,家人当即就给他买了第二天飞往西宁的飞机票,他成了志愿者队伍中的大厨师。在保护站,袁新宇是最受欢迎的人。每天做饭的时候,后面总是有好几个大学生在帮厨,同时免费学手艺。只是一个星期以后,袁新宇、张毅还有保护站的设计师李开辉没有适应高山环境,每天头痛,呕吐拉肚,吃不下饭,被迫返回。保护站的瞭望塔、多功能厅、取暖设备三个项目同时进行。志愿者到保护站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工作:瞭望塔地基的最后部分浇筑、第二期房屋地基的开挖、取暖设备的组装等。由于去年一期工程建设的经验,房屋建筑和取暖设备的安装相对困难要小一些,最难的是瞭望塔的吊装。瞭望塔由几百根大小不等的铁件组成,总重量是12吨,仅仅连接角铁的螺栓就有半吨重。几天后,瞭望塔基座的混凝土晾干了,吊装正式开始。我们没有起重机,几十号人组成了人力起重机,在号子声中,瞭望塔的第一根主梁慢慢升起,上升到一半时,突然,绳索断了,人倒了一串,巨大的角钢也重重地摔在钢筋水泥的基座上。待我们从地上爬起来,发现角钢扭曲了,不能再使用。大家七嘴八舌:“通知厂家再生产一根角铁,迅速运来。”“运到格尔木去加工。”但这些建议都太飘渺,最实际的方法是就地解决。在保护站旁边有一个废弃的地温观测站,有一些水泥桩,依靠这些牢固的水泥桩作为支撑,靠人力把角钢的弯曲部分进行恢复才是实际的办法。我让大家把角钢抬过来,根据经验和力学的原理,我们精确计算出角钢的两个着力点,又是几十号人抓住角钢同时发力,加上大锤的敲打,几个小时后,角钢终于复位。好在设计的时候选择了柔韧性较好的A3钢。瞭望塔的进度决定着整个保护站工程的进度。张卫东和李昌宁指挥着高空作业,瞭望塔一天一个模样,不断地爬升。主要由大学生组成的运输队伍,不断用他们的人力吊车,把不同的铁件送到空中。瞭望塔很雄伟。塔顶的平台有16平方米,在此基础上专门搭建了一个4平方米的红房子,作为观察室,上面还矗立着5根避雷针,总高28米。后来,偷猎者中传说:瞭望塔上有仪器,整个可可西里都能看到,以后偷猎可要小心啦。保护站的房屋安装主要由方雷、何国雄、李朝辉挑大梁,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拼速度。房屋的进度也很快。保护站安装的是风光互补发电装置,考虑到可可西里的光能和太阳能都极为丰富,同时也考虑到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作为一个环保标志建筑,应该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虽然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的费用远远超过柴油发电机。这年保护站的发电规模达到800瓦,其中的400瓦是青海新能源研究所捐助的。为了在太阳能使用上作出更多的示范,保护站取暖方式同样也采用了太阳能,巨大的集热箱利用阳光把里面的空气加热,再用风管把热风送到每一个房间。为了保证取暖正常,还备用了一套常规取暖的系统,并以一台全自动柴油锅炉进行供暖互补。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不仅仅是青藏线上最耀眼的建筑,也在为当地建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作出示范。之后,随着扎巴多杰带领的野牦牛巡山队的返回,充实了建站的力量,终于在8月28日完成保护站的二期工程。扎巴多杰、何国雄、大学生志愿者代表共同升起了五星红旗。1997年,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落成后,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为了介绍杨欣的《长江魂》一书以及书背后的故事,到过保护站拍摄;深圳电视台为了介绍保护站的作用,也派摄制组到过保护站;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的栏目摄制组专门来保护站拍摄。保护站建设期间,与1997年建站期间没有一个记者截然不同的是:1998年除了志愿者中科技日报摄影记者李玉以外,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等两个摄制组一行8人在这里连续拍摄了1个星期,直到保护站落成。另外成都电视台彭辉率领的3人摄制组第二次来到保护站,这次连续拍摄了两个星期,之后又多次到保护站拍摄,最后完成的《平衡》长记录片获得成功,在国内不仅获得2001年度的金鹰奖,在国际上也频频获奖。随着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建设,大批关注野生动物保护的记者的目光投向可可西里。一九九九这年,杨欣有募集到一些资金,开始筹划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三期工程。保护站的发电系统是通过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电板产生的电流,再经过逆变器向电瓶充电,使用时,电瓶储存的电能又通过逆变器逆变成220伏的交流电供给各用电器。可可西里冬季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电瓶在冬天的出力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电瓶在充电过程中要释放酸气体,有极大的腐蚀性。充电过程中需要通风,这又和电瓶密闭保温相矛盾。解决办法是把普通电瓶更换为免维护的低温电瓶。保护站的地板是5厘米厚的木板,由于高原干燥,地板收缩,缝隙越来越大,风直往屋里灌,保温性降低。需要在木地板上加铺强化木地板。另外,保护站房屋的地基是常年冻土,房屋是靠钢梁支撑抬出地面。在地板和地面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影响了房屋保温。需要用砖把四周封闭,减弱空气的流动,达到保温效果,同时地板下面通过简单的平整,可以成为储藏室,特别是夏天,那里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我由于工作走不开,何国雄和谭作人担当了保护站三期建设的重任。他们在成都购置材料,在格尔木找了两个木工做帮手,用了两个星期完成了保护站三期建设的计划。5年过去了,保护站的地板经过无数人的踩压和可可西里低温、烈日、雨雪的考验,至今还很好。二7月,何国雄作为志愿者第四次到达保护站,进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第四期工程。随着保护站设备的增加,电力日趋紧张。在香港“地球之友”的资助下,计划再增加1200瓦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同时建立一个专门的配电房,用来放置逆变器和近四十只电瓶。房屋要求保温,以提高电瓶的出力。为了防止电瓶酸气的腐蚀,这次的配电房没有采用复合材料作为墙体,而是用传统的砖墙,不一样的是:墙体是双层砖,砖与砖之间是一层5厘米的白色泡沫,把泡沫砌在砖墙里是为了增加房屋的保温性能。这年,保护站的发电能力达到2000瓦,保护站后面的4台风车成为青藏公路上的一道风景。经过志愿者4年的努力,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基本建设全部完成:80平方米的住房、6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和厨房(全套的炊事设施)、140平方米的地下储藏室、2平方米的厕所、10平方米的配电房、太阳能、柴油锅炉互补取暖装置、2000瓦的风光互补发供电装置、28米高12吨重的瞭望塔。年底,保护站装备了两套电脑、海事卫星电话、汽车,成为当地设施最先进的保护站。志愿者雕塑家艾松,在保护站的旗杆下为我们的志愿者打造了一块碑。碑文是金辉写的,记录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奇丽辉煌的诞生过程。碑的背面是4年来保护站建设者的名字和索南达杰保护站建设支持者、捐助者的名字。还是何国雄的那句话:“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创造中国的第一。今天,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就在我们手中诞生。”我们期待着绿色江河第二个保护站的开工,我们还是建站的志愿者。谢晓辉:四川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工程师,绿色江河副会长,绿色江河1997年和1998年志愿者。作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结构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主持了1997年和1998年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安装建设,此后又多次前往保护站进行设备安装和设备维护工作。我们夫妻俩文/生鸿飞、庞爱民在这1个月里,我们经历了高原的考验,感受了高原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带着对高原深深的印象,带着对长江源环保的新认识,带着荡涤一新的心灵,我们回到了居住的城市。可可西里改变了我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1998年我们从网上知道了可可西里发生的故事,并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夫妻俩2000年9月报名参加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队伍以后,每天都在忐忑中等待着。知道我们俩被录取为2001年2月的志愿者后,我们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尽可能周到地准备远行的物品:户外装备、防寒衣物、各类药品、摄影器材、通讯设备等等,真是一样都不能少。我们夫妻俩都是学机械出身,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入选为冬季的志愿者。保护站太多的机械设备需要维护,特别是取暖锅炉和汽车,那是我们在可可西里生存的必要设备。2001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是我们出发的日子。我们依依不舍地向年迈的母亲道别,毕竟是在举家团聚的日子离别家人,老人的心情可想而知,而女儿却以为我们又像平时一样去上班,她还不太懂得什么是离别,兴高采烈地依偎在我们身旁欢闹着。我们望着天真的孩子,心里有些酸酸的。我们带着家人的叮嘱、好友的祝福,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在转身的刹那,看到母亲的眼中有一丝骄傲。遭遇沙尘暴雄性藏羚羊格尔木是进入可可西里的最后一个城市。在这里我们同杨欣和秋培扎西会合,他们是专门从保护站下来接我们的。之前,有关杨欣的资料已经看了很多,没有见面却已经很熟悉了。秋培扎西是第一次听说,他是一个帅气质朴的藏族小伙子,经过短暂的接触,我们很快熟识了。在以后1个月的日子里,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了:他是索南达杰的侄儿、扎巴多杰的儿子,像我们所见到的藏族朋友一样,率真、热情、特能吃苦。在他还是孩子时,就随着父亲在可可西里打击盗猎分子,父亲意外去世后,他更加坚定地守护在可可西里。在他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和一种感动。1月31日一大早,杨欣就带着我们俩和秋扎,开着保护站刚买的北京212吉普车,从格尔木出发,前往保护站。一路上所见到的都是平时在内地难以看到的景色:连绵的山川、醉死人的湛蓝天空、流动的朵朵白云、封冻的河流。但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这一天遇到的沙尘暴。车在高原上静静地行驶着,快到西大滩时,远远地看到突如其来的沙尘暴铺天盖地呼啸而来,就好像暴风雨来临前狂风卷带着的雨星,不过这沙尘可比暴风雨要威猛多了。一到西大滩,沙尘暴已来了,沙粒噼里啪啦地扑打在车上。为安全起见我们一行人赶紧躲到路边的一个小店里稍作休憩。透过小店的窗子往外看,漫天黄沙随着狂风飞舞,就连停在窗外近在咫尺的车辆也时隐时现。一小时后,我们继续前行,沙尘暴没有丝毫减弱,不断地用它那带有钩刺的手摩搓着我们的车,阻挡着车继续前行。车由四挡减到三挡,再由三挡减到二挡,最后减到了一挡。车越来越吃力,风沙越刮越猛,似乎要把我们的车撕裂、掀翻。刮进车内的风沙打得坐在前排的秋扎常常举手遮挡。能见度也越来越低,一开始还能见到50米以外的东西,不一会儿就只能看见20米以内的东西,到后来就只有5米左右的视线。车上4个人都紧张起来,4双眼睛都紧紧盯着路中间的白线,生怕车偏离了道路。正当车轰鸣着前行时,猛然又刮来一阵疾风,前面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我和秋扎往右看路基,担心翻车,生鸿飞往左看路中的白线,担心与对面的车相撞,司机杨欣听从左右的指挥,机械地扭动着方向盘。那一刻,人仿佛身处地底深层,心里在想:难道这会是生命的终结?猛地,车身顿了一下,车内一阵死寂,但随后都惊觉,我们的车已撞到前面的大卡车了,幸亏反应及时,车只轻轻撞了一下。几个人回过神来,互相一看,生鸿飞的头上、身上不知何时已满是沙土,杨欣和秋扎更不用说了,庞爱民也满身都是。尽管这时停车,风把车刮得往后直退,但是我们都不像刚才那样紧张了。随后的一路,虽也有同样的惊险,但都因为经历了刚才惊险的一刻,都没把那些风沙当回事儿了。车一路轰鸣着,我们最后终于在下午5点多安全到达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保护站也在沙尘暴的波及范围,狂风下的瞭望塔都在抖动,发出嘶鸣的声响,像是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房屋在摇晃,尘土从细小的缝隙中钻进屋内,空气中弥漫着沙土的味道,人有窒息的感觉。傍晚,风沙有些减弱,大家才猛然发觉,经过刚才的沙尘暴,新车车身已满是斑驳的麻点,前挡风已成为天然的磨沙玻璃,反光镜也碎了。虽然很心疼,但一行人都沉浸在刚才的生死一线的感觉中。吃晚饭时,大家还在津津乐道刚才在沙暴当中的惊险经历,颇有些兴奋。高原一开始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我们不知以后还会遇到什么,只是冥冥中感到有什么马上就要降临。当然,既来之,则安之。青藏高原,我们会安心接招的。要命的高原反应吃过饭,天已黑,风已静,准备出去方便一下。手拿电筒,埋着头往前没走几步,忽地被寒冷的空气一浸,一个激灵,寒意从头到脚袭来。看看四周的旷野,真静,天上有云,几颗星星破云而出,极亮地闪烁在天上,有一两盏车灯停在极遥远处。忽然更让人胆寒的想法袭入脑海:这是草原,草原上有没有狼?所有的动物都有趋光性,狼会不会见到手电光就跑过来?想到这里,赶紧关掉手电,哆哆嗦嗦,深一脚,浅一脚,快速到厕所(草原上惟一的实在意义上的厕所)解决掉麻烦,又快速回站。怎么回的站?已经记不得了,只知道回到屋里已上气不接下气,毛孔慢慢收拢,心慢慢落到实处,定住神后,头立马疼起来。杨欣他们说起这事,都笑道:“现在人打死狼不算希奇,狼咬死人倒是新闻,能远远看见一只狼还算是一件幸事呢。”原来,由于人类对藏羚羊、狼等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使得狼的数量越来越少,狼也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了。事实上,狼难以见到,被我们视为“狼”的高原反应却不期而至了。在保护站,紧张的心一松弛下来,还没来得及适应站里的环境,头便开始剧烈地疼痛起来,就像有人拿着榔头使劲锤打着后脑勺,“咚咚咚”地打得人腿也软了、呼吸也紧了。生鸿飞早已把胃里的食物吐光,脸色铁青、痛苦地蜷缩在床上。上高原前,我们询问了许多在高原呆过的人,大多数人都把高原反应描述得很恐怖,所以我们一直比较担心,不知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一路上生鸿飞都给庞爱民打气:“上保护站后不用怕,有我呢。”瞧现在,他还不如妻子呢。要命的高原反应,没日没夜地折磨着两人,到晚上头疼得更厉害,好在挺过两三天痛苦的煎熬,反应开始消退,生鸿飞的身体也在适应数日之后逐渐好转。他在适应了高原的气候后,甚至还可以引吭高歌一番。在可可西里做饭似乎女人就应该做饭,作为当时在保护站里惟一的女性,做饭的任务当仁不让地由庞爱民承担了。但在保护站做饭,可跟在家做饭不一样。首先,因为大气压力低,所以米饭、面条必须用高压锅才能熟;其二,保护站的食品都是从格尔木带上来的,由于天气寒冷,肉肯定是不会坏的,整个高原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大冰箱,但是大部分蔬菜会冻坏,有时一不小心鸡蛋就会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其三,缺水,保护站后面的河因为含的矿物质太多,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饮用的,特殊情况下才会在结冰的河里凿冰取水,我们平时吃喝的水是从距离保护站几十里外的不冻泉运来的,那儿也不是每天都能去得了的,所以保护站的水非常珍贵,每人每天的用水都有定量;其四,一般我们用从格尔木带上来的煤气做饭,但是由于气温低的缘故,一罐气常常只用到一半就没法用了,太贵太浪费,怪心疼的,所以要尽可能节约用气。正因为上述诸多原因,我们平时吃饭都尽量因陋就简。早晨一般是用头天晚上剩的锅巴煮锅巴粥,中午和晚上的饭菜要稍微正式一点,炒一两个菜,准备工作由男士做——肉冻得太硬,庞爱民根本切不动。饭做好后,还得快些吃,吃慢一点菜会很快凝固结冰。保护站最大的不便就是缺水,水富裕一点的时候,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色野牦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