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人文地理学相关工作专业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对我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针对此情况谈谈你的规划策略。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近年来,本学位点以浙江省“十二五”省重点学科地理学为平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余项,总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学位点有专职硕士生导师23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7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约占80%。
学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21世纪议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将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运用3S(GIS、RS、GPS)技术为代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从不同时空尺度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演变规律、互动机制、发展趋势及空间配置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优化、地理信息技术集成等方面研究特色明显,学术成果丰硕。
学位点负责人李加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从事海岸带资源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学术带头人王益澄教授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张殿发教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邹逸江教授主要从事RS与GIS应用研究。主要学术骨干有李伟芳副教授、冯革群副教授、叶持跃副教授、乔观民副教授、任丽燕副教授、马仁锋博士、李冬玲博士、孙伟伟博士、徐皓博士、孙艳伟博士等。
本学位点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1)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人类干预下的资源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重点为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农村生态规划与环境整治、全球环境演化与古人类活动的互馈机制、人居环境设计、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水资源利用、湿地利用与保护等。方向负责人为张殿发研究员。(2)区域研究与城乡发展。紧扣区域发展及城乡建设管理中的热点问题,研究重点为港口城乡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等。方向负责人为王益澄教授。(3)空间地理信息集成。致力于3S技术理论探索及集成应用,研究重点为空间信息挖掘、数字城市建设、城市脆弱性评估、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及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等。方向负责人为邹逸江教授。
人文地理学
(1)专业的历史沿革及特色
人文地理学专业最早依托于集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和《人文地理》学术刊物编辑出版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人文地理研究所,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最早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非语言专业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研究特色且部分分支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城市社会地理学、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和区域旅游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专业涵盖三大方向:城市与社区规划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治理方向。
城市与社区规划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地理学和城市与社区规划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实践能力,适合从事城乡发展战略、城市与社区规划和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或在政府、规划设计、行业咨询等部门从事高层次规划设计、管理和咨询的综合型专门人才。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方向是培养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等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适合从事中国和区域旅游发展的自身规律研究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实践、胜任旅游业管理职业的高层次人才。
区域经济与区域治理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及各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具有对区域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研究和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能力,毕业后能承担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⑶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中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具有海外访学和进修经历的导师占到导师总数的66%以上。学科带头人曾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⑷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人文地理学理论方法,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适合从事人文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等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或从事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等行业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学术互动频繁,专业特色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社会地理学和区域旅游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专业依托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国内唯一专门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杂志——《人文地理》期刊,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国内外研究前沿和热点,提高研究层次和水平。
⑸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完整,研究方向凝练,兼顾了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优势和教师特长;课程设置完备,课程体系涵盖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中凸显本专业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尤其重视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方法论课程(涵盖地理学方法论、社会学方法和经济学数理方法等)以及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强调研究生能力培养,包括阅读文献能力、分析方法应用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的专业训练和提升。授课方式灵活,有导师组集体授课以及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座等多种授课形式。
⑹教学及科研成果
本专业依托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拥有陕西旅游研究院、国际旅游问题研究中心、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西部会展研究中心四个研究机构。院所两门课程获2014年度研究生精品课程立项。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7项,地厅级项目15项,横向项目30余项。学术期刊《人文地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中国地理学核心期刊,现已进入“人大复印资料引文”百强行列、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⑺国际交流、联合培养项目
本专业依托的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对外交流频繁,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做学术讲座,举办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这都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学术前沿的接轨。
⑻学生实践
本专业除依托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的24个各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外,在与专业相关的各大景区、政府规划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开展广泛的规划、管理等实践活动。
⑼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在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房地产和环境保护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咨询规划部门及政府部门从事城市与区域管理工作,胜任宏观经济调控、城市与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管理、生态保护规划与建设、区域社会文化管理、企业发展规划、社区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工作。另外,可选择攻读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⑽优秀导师推介
李开宇,博士,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与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与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期关注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与农民工问题。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2014年主持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区域经济学”建设。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2008年担任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担任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承担旅游管理、区域经济、人文地理专业5门课程教学。迄今为止,累计承担16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已毕业9名,分别进入地方政府部门、高校、城乡规划单位工作或攻读博士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年会13人次、国际学术会议1人次、国内SPSS软件专题学习1人次。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申请并成功立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指导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提交国内学术会议论文13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篇。所指导的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次,校级各类奖学金13人次,获得西安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与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各一人次(第三人)。
专业点分布&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新城&& 电话:8&&&& 邮编:222100& 总访问量:
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Word版)发布时间:浏览:1516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Word版).doc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Word版)第一章& 地理思维创新&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方法的前提下,注重地理思维创新,发展空间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从地理素质教育来看,应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养成创新思维,促进自我提高。一、综合思维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宏观系统。地理事物通常是复杂的,地理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就地理论地理,必须从大地理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空间综合的角度,去了解地理事物,去分析地理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地理学科综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就综合分析而言,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弄清地理事物的关键所在。对于区域分析来说,综合分析更是不可缺少的。综合型地理思维的创新,在于把握全局、分清主次、归纳总结和整体提升。我们的综合课程考试,不能够只考“拼盘”型的试题,把政治、历史、地理试题简单地罗列起来,而一定要考“炒菜型”的试题,即大胆打破学科界限,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和全面理解的能力。比如,一道20分的综合试题,就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考核,从时间角度考历史,从空间角度考地理,从世界观角度考政治,从三者结合的角度考综合。东方人总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而西方人则往往是把复杂的问题搞得比较简单。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东方人往往设置许多陷阱,或者实行错误的导向,千方百计扰乱视听,引诱考生去犯错误,这又是何苦呢?西方人则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观念的重要差异。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与西部,东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与南方;西部则以昆仑山为界,分为大西北与大西南。我国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我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面积广大,黄沙漫漫,瀚海无边,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关于国土整治,可作如此描述:“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主要是保护好原生环境。由此可见,这位德国地理学家对中国地理区域特征具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并进行了很好的提炼与综合。学习中国地理,不能把中国自然地理与中国经济地理人为地割裂开来,而要从综合分析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重大问题和未来发展。我国大致上可分为三大综合自然地理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决定这三大地理区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决定东部季风区地理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地带性,归根结底是热量;决定西北干旱区分异的是经度地带性,关键是水分;决定青藏高原区分异的是垂直地带性,关键是热量及水分。从全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东、西部的差异远大于南、北方的差异。因此,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而论,水分因素比热量因素要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形势下,水资源的地位日益突出,水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也越来越紧迫。怎样看待地理科学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相互作用组成的世界,地理学对我们生活的世界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地理学是一门既有趣更博大精深的科学。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为了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地理学帮助企业进行规划布局和市场营销,为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能源政策、经济调整、技术创新、减灾防灾、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所以,地理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活动包含很多要素,而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需要认识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在各地的不同表现和规律,这就是区域综合分析。地理学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野外调查是最基本的观测,于是就有“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融入大自然”之说。对于地理科学来说,分析、解释、归纳、概括、演绎、模拟、描述、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科学可通过评价、规划、设计等手段为实践服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需要打破各分支学科的界线,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研究。如今,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大幅度地拓展了,环境、旅游、海洋、城市、灾害、地理信息技术等都成为当代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南、北方的发展差异近千年来,我国的政治重心在北方,
经济重心在南方。前者主要是历史传承和长期发展的结果,后者则与历史上政权与人口的多次南迁密切关联。明清以来,南方经济逐渐崛起,对外贸易发达,陆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此相比,北方则逐渐地落后了。但北方长期以来大多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南方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经济发展和贸易交流。由于南方与外界保持较为频繁的交流,能够接受到比较多的新鲜事物,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也有利于南方的发展。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商贸发达,促进了北方社会文化的繁荣。但后来“丝绸之路”衰落了,南方的海上贸易随之兴起。历史上的贸易大港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如泉州、广州、厦门、宁波等。数百年来,北方战乱频繁,成为沙俄、日本等列强侵略的重点。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北宋,文化名人多出自于北方;但南宋以后,科举状元则以南方为多,这与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分不开的。&&&&二、创新思维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其中,最重要者当属观念创新。需要贯彻一系列新的理念,比如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数字地球、经济全球化、绿色GNP等。应当“跳出地理看地理,跳出区域看区域”。地理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地关系的提升,是由不和谐向和谐的转变。我国高考,无论考生,还是老师,乃至高考命题者,都为每年的作文题所苦恼。作文题逐年变尽花样,搞不完的名堂。在欧洲,有这样考作文的,先让学生看一大篇文章,再让学生把作文题写出来就可以了。在芬兰,则给学生列举三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古代,一个发生在现代,还有一个发生在国外,尽管三个故事的情节和主人翁各不不同,但都是讲述仁爱的故事。学生根据这三个故事归纳出作文题,再撰写一篇以仁爱为主题的作文。这样,学生的阅读、判断、作文能力都得到了有效考核,而不是像我国的诸多学校,还徘徊在乱猜题和背范文的低水平阶段。美国青少年作文竞赛,题为《哥伦布是怎样发现美洲大陆的》。得分最高者是一位擅长创新思考的女学生,她借鉴了大量资料,提出了精彩悖论,甚至改动了作文题。她的作文题目是:《哥伦布根本就没有发现过新大陆!》。当然,这会牵涉到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价。在我国大多数考试中,评卷教师是严格参照评分标准打分的。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倡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创新。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自主学习过程的设计,应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中学地理的自主学习,应比照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的自主和学习方法的自主。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克服偏离主题、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等问题。例如,在讲授了地图的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绘制简单的校园示意图;在讲授了生态环境知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地理科学重点研究区域,区域发展的核心在于区域创新,而区域创新的提出、规划、设计和落实则依赖于区域创新思维。针对一个具体的区域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其特有的区域特色,这也是区域优势所在,是本区域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差别所在。区域特色可表现在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等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历史人文、文化传统、城市景观等方面。我们反对“千城一面”、区域开发模式低水平的雷同,区域发展应当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回避劣势,重点突破。新时期我们应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地区和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应在发展战略上、在宏观层面上、在总体结构上体现全面创新,创新型地区注重弘扬特色、趋利避害和协调发展,创新型城市则强调培育支柱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发扬历史文化、营造特色景观等方面。&创新型国家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胡锦涛同志指出: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是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后15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提出了科技发展的任务和重点,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规划纲要》全文共分十个部分:(1)序言;(2)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3)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4)重大专项;(5)前沿技术;(6)基础研究;(7)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8)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9)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0)人才建设。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神秘的北纬30度&&&&
美国哈佛大学艾尔曼博士写了一本探讨北纬30度神秘现象的地理著作,其中展示了世界北纬30度上的各种奇观,诸如古埃及金字塔、中美洲玛雅文化、巴比伦空中花园、百幕大三角洲等。&北纬30度横贯整个中国,由西向东穿越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区,高山大川广布,历史人文荟萃。从东到西有杭州湾、黄山、庐山、长江三峡、神农架、峨眉山、珠穆朗玛峰等,给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遐想。地理学家认为,北纬30度处于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这里降水较多,植物繁茂,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早期文明多崛起于此。地球上有七大板块,其中六大板块在此缝合衔接,随着板块漂移,有的俯冲,有的隆起,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抬升欧亚板块的产物,结果形成了著名的“世界屋脊”。&珠峰高程测量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公布了2005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的结果: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8844.43米这一新的珠峰高程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珠峰的新高程数据8844.43米与我国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13米相比,珠峰“身高”“矮”了3.70米。 据此并结合有关资料,让同学们展开分析,珠峰为什么变矮了?&三、批判思维&人们对于地理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主观到客观、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类认知不断提高的过程。新观念的确立,往往是对传统观念的更新、批判和否定。过去认为是合理的东西,在新形势下可能会变得不合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过程,由不和谐到和谐,由急功近利到长远发展,其经营观念、运作方式、实施行为既有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落后的批判。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地理教育理念的改革。地理教学既要讲“地”,更要讲“理”,地理教师不能蛮不讲理。重要地理事物的来龙去脉,应设法交代清楚。教学过程应紧扣人地关系协调,需要讲清人地互动机制,尊重自然规律会怎么样,违背自然规律又会怎么样?可就一些问题深入探究。比如,20世纪50-70年代我们把“北大荒”开垦为“北大仓”;当前为了保护湿地环境,又要把“北大仓”的低洼之处恢复为“北大荒”。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先洞庭湖拥有浩瀚的水面,后来由于围湖造田,湖面不断萎缩。现阶段国家大举退田还湖和生态移民,又使得洞庭湖的面积逐渐变大。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又如,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对我国北方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但沙尘暴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科学家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历史时期的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当代的沙尘暴缓解了酸雨,沙尘颗粒有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漂移有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沙尘暴还能够抑制全球变暖。可就此问题引导学生分为正、反方两方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从而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培养辩证分析的能力。&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继“草坪热”之后,又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运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2亿元“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5000余株树龄在100—400余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无疑是正确的,但移植大树的做法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有幸成活的大树还要半死不活地挣扎多年才能缓过劲来。有些城市为了保证成活率,要求苗木供应商做到死一棵树就要补一棵树。一棵成活大树的背后要有几棵死树陪绑,这种资源浪费是难以用金钱来弥补的。大量移植大树对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任何人无权随意买卖,买卖古树是一种破坏历史文物的违法行为。一棵大树要十几年甚至几百年才能长成,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城市的小树茁壮地长大。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分析:第一,“大树移植风”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样做是否值得?第二,分析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关系。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什么影响?第三,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又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最近指出,随着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从对自然的畏惧,变为不断对自然展开“征服”改造,其后果是加剧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刘院士将它概括为三大表现。一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到21世纪中叶,全球温度将增加1.5℃~4℃,我国三熟制北界将北移500公里,农牧交错带可能南移20公里~150公里,农业结构将因此发生改变。二是海洋污染与资源过度开发,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经警告:到2050年地球上有25%的物种有灭绝的危险。三是荒漠化、沙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率增高。我国土地沙漠化由20世纪60~70年代的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每年2460平方公里!据披露,1950年~2000年,我国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无序厂矿工程产生了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毁耕地达2.7万平方公里(年均100万亩),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抵消了同期种林种草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治理成效。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因此,人类如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大的全球课题!&四、形象思维针对地理教学过程,要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地理教材的展现方面,要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情趣。目前,我国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中地理课程。初一学生才升入中学不久,对于中学的学习规律难以准确把握。但初一地理课程一开始就讲授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等内容,大多数学生难以接受。经纬网属于立体几何的内容,但在初二数学课才讲授平面几何的内容。因此,这无疑违背了教学规律,并显著增加了初一地理教学的难度。地理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身边的现象来了解地理事物和认识地理问题。在美国,初中教材是这样描述纬度和时差的。教材给出一幅亚洲示意图,在这幅地图的四边分别有四个小孩。位于北极地区的彼德穿着厚厚的鸭绒衣还冻得瑟瑟发抖,站在赤道上的玛丽只穿着单薄的裙装还热得大汗淋漓。日本小女孩背着书包,迎着灿烂的朝阳去上学;而西亚的阿拉伯小男孩却还在呼呼大睡。教材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亚洲的不同地方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现象,让学生就这些现象展开思考,倘若想不出来,书后面就注有答案。新疆的地形大势可用“疆”字来形象地解释,“疆”字右部上面的一横为阿尔泰山,当中的一横为天山,下面的一横为昆仑山,右上部的田代表准格尔盆地,右下部的田字代表塔里木盆地。左部的弓表明新疆的国界线形如弯弓,弓之外的土字则表示因中俄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满清政府被迫割让一系列领土给沙俄。这样描述,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可将意大利比喻为一只秀美的女靴,还可将阿拉伯半岛比喻为一只粗壮的男靴。由于穿靴子的男孩子比较顽皮,整天踢石头蹦蹦跳跳,结果把靴子给踢坏了,不得不打补丁,前面的补丁叫阿曼,后面的补丁叫也门。地理学是一门直接研究大自然的充满有趣的科学。由于年龄和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所接触的地理事物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异彩纷呈的地理景观亦知之甚少。地理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熟悉我们生活的无穷美妙的世界,认知绚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人类改造世界、创建文明的非凡能力。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我国的名山大川,激发钟情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黄山位于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和黟县之间,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是我国江南名山,也是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区。黄山集中了我国众多名山的优点,如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衡山之烟云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黄山高峰有光明顶、天都峰和莲花峰等,海拔皆逾1800米。因峰顶高出云表,人们登峰观黄山云海,系一大奇观。黄山岩层复杂,节理发育,形成各种奇峰怪石,宛如仙境。著名胜景有2湖、3瀑、24溪、72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给黄山留下了众多佳句名篇。国家在此修建了大量旅游服务设施,提供各种周到的服务。黄山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们亦可列举一些古代著名诗词来描绘特色鲜明的地理意境。比如,唐代名家王之焕的《凉州词》气势磅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描绘了塞外凄寒壮阔的景色,透露出边关戍卒思家的哀怨。“凉州”系今甘肃武威市,“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富含水汽的夏季风到河西走廊已属强弩之末,难以再向西北前行,广大的西北属于典型的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也是当地沙漠面积广大的主要原因。李白诗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金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维《使君塞上》至今脍炙人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些诗句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了大西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唐代边塞诗篇苍茫浩瀚的大漠赋予人们以无穷无尽的遐思,激发人们粗犷豪放的情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西部疆域一直拓展到目前的中亚地区。唐代众多文人墨客为大漠磅礴的气势所折服,挥笔写下了大量描绘荒漠景色和边塞风情的佳句名篇。岑参(715-770)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其雄奇瑰丽、昂扬奔放的艺术风格,在唐代诗歌中可谓独树一帜。他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描述了新疆南部车尔臣河一带的特殊地理环境,热情讴歌了出征将士不惧险阻、用于征战的豪情:“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中的“轮台”为现新疆米泉县,“五花”和“五钱”都是指斑驳的毛色。“草檄”指起草声讨敌人的檄文。岑参在《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一诗中写下了御史大夫封常清率领将士平定播仙部族叛乱的情形:“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蒲海”为今罗布泊,“葱山”在此指昆仑山。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画出西北边关的壮丽景色:“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白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五、生态思维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角度去思考地理问题,关键在于协调人地关系,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从以往的“人定胜天”上升到环境友好型的持续发展方式。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在此期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于自然界的影响和破坏都很有限,可谓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满着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工业革命对自然界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社会能够大规模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但工业文明也造成了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结果导致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战后出现了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科技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人类开发资源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问题,在一些领域反而使人地关系更趋紧张。1987年以来,科学家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创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明确指出人类与自然界应当和谐发展。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反映出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体现了人地关系从低水平和谐到不和谐、再到高水平和谐的理性回归。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区域,下泄的水土对黄河下游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造成广泛的生态灾难。但历史上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发育良好,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策源地。如今黄土高原之所以出现童山濯濯、满目疮痍的景象,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所造成的。整治黄土高原办法甚多,诸如挖鱼鳞坑、修挡土墙、疏浚河道、植树种草,乃至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但治理黄土高原的核心是改善日益恶化的人地关系,尤其是减少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关键在于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移民,使具体地域所承担的人口数量和产业活动不至于太多。事实证明,封山植树的做法是正确的,凡是进行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的地方,自然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海河是华北平原重要的河流,是典型的扇状水系,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五条河流汇合于天津才称为海河。历史上海河的洪涝灾害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海河上游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暴雨区域,往往五条支流同时涨水,由于海河入海通道不畅,为下泄泥沙阻塞,经常壅水陡涨而泛滥成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海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主要手段是开辟多条入海洪道,在洪水来临时分流入海。但从太行山流下来的不仅有洪水,还有大量的泥沙,结果造成入海洪道的淤积,当地百姓不得不每年挖河不止,甚至提出“愚公移山,治理海河”的口号。其实,海河治理的关键不在于华北平原的“排”,而在于太行山区的“蓄”,也就是说,在太行山采取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植树种草,修筑梯田,涵养水土,下大气力控制泥沙下泄,实现青山常绿,碧水长流,就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海河流域的洪水。再如,在湖南雪峰山区,一些农民在陡坡地上开荒种地,在山坡上部种荞麦,在山坡中部种玉米,在山麓种绿豆。当我们指出这样的生产模式存在着严重问题的时候,当地农民则思索在山坡上部种绿豆,在山坡中部种荞麦,在山麓种玉米,或者进行其他的排列组合,但他们的答案却总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是陡坡地必须退耕还林,只能够植树种草,重点在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当地农民的不足是囿于传统种植业的圈子来思考问题,未能进行深刻的生态环境思维。&从砍树人到种树人建国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当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他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下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诵。马永顺由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气候变暖危害将越来越大国际著名环境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带来的危害愈演愈烈。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指出,2005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一个世纪之前增加了33%,达到了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187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280ppm,1958年上升到315ppm,1985年为345ppm,到2100年估计会达到540-970ppm。他警告说,上个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上升1.4-5.8℃。“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对此我们确信无疑。唯一还不能确定的只是气候变暖带来危害的程度”,巴黎大学教授埃尔韦·勒特罗伊特肯定地说。德国弗里堡大学教授马丁·贝尼斯顿在发言中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缺水问题。他说,到2050年,淡水资源的匮乏会对许多国家产生影响。同时,气候变暖还将使粮食产量下降,生物物种大量灭绝,人类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贝尼斯顿教授警告说,到2050年,欧洲地区15%到37%的生物物种可能会消失。在20世纪,90年代是最暖的十年,1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地球变暖促使陆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21世纪全球海平面可能会上升0.30~0.94米。一部分人口密集的沿海低地和河流三角洲正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还会导致上亿人丧失家园和生计,数以千计的城市将沦为泽国。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气候变湿,二氧化碳浓度的加大将使降水量显著增加。但气温上升会加大植物和土壤的蒸发作用,加剧中纬度地区、尤其是大陆内部的干旱,从而导致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气候变暖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会造成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妥善保护森林植被等。&六、空间思维空间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理事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用数理位置(如经纬网坐标)、自然地理位置(如相对于山脉、河流的位置)、人文地理位置(如相对于城市、铁路的位置)来表述。可选择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界线让学生去剖析,比如北回归线、爱辉—腾冲线等。所谓空间思维,关键是建立起准确的方位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像,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实际方位,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在学习区域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5)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环境生态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比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我国东部,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地理界线。它具有许多显著的地理特征,比如该线以南的河流冬季不结冰,以北的河流冬季则会结冰;该线以南水田为多,以种植水稻为主,该线以北旱地为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以昆仑山为界,我国西部也可以划分为大西北与大西南两大地理单元。但我国东、西部之间,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地理界线。400毫米年雨量线,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农区与牧区的分界线,第二级地形阶梯与第三级地形阶梯的分界线,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皆不能作为东部与西部的划分界线。实际上,我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大多数地方,并不存在明确的地理分界线。这一带的地理差异,更多地表现为过渡性而不是突变性的地理地带,窄的地方20-30公里,宽的地方150-250公里。我国热带的范围并不算大,包括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台湾岛南部和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南部低海拔地区,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由于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这些地区不应种植一般的农作物,而要侧重经营热带作物,重点发展热带旅游。常见的热带作物有橡胶、椰子、金鸡纳霜、可可、咖啡、腰果、橡胶、油棕等,它们都有明确的地域生长范围。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可作为我国热带作物经营的重点。目前,我国热带旅游发展迅速,旖旎的热带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海南省、云南省西双版纳都成为观光旅游的热点地区。&洞庭湖湿地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洞庭湖湿地具有以下功能:一是维持生物多样性。湖区水陆交错分布,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生长,良好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理想的生存空间,现拥有大量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如中华鲟、白暨豚、中华秋沙鸭等。二是调蓄洪水。洞庭湖吞吐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能够卓有成效地蓄纳洪水和削减洪峰,显著减轻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涝危害,并确保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正常运转。三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湿地水底淤泥深厚,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各类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每年可提供大量的鱼类、虾蟹、莲藕、芦苇等农产品。四是水运交通发达。湖区拥有复杂的水运网络,南联“四水”,北接长江,水路运输历史悠久。五是有利于发展亲水型生态旅游。湖区港汊纵横,水景别具特色,珍禽水兽众多,自然景色秀美,可发展休闲观光、垂钓狩猎、水上运动等旅游项目。可根据上述内容展开探究:湿地对于鱼类、鸟类生息繁衍的重要作用?为什么洞庭湖区是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围湖造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湿地资源保护、汛期调蓄洪水有何利弊?根据洞庭湖与湖南“四水”、长江的关系,阐述湖区水运的重要意义。&温州发展模式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除去雁荡山、楠溪江等旅游资源外,温州几乎就没有什么优势自然资源,人均只有三分耕地。过去温州与内地的陆路交通相当困难,直到1998年才通铁路,但出海却十分方便。自古以来,温州人就以吃苦耐劳、闯荡天下、善于经商办实业而称著。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创办了大量的企业和市场,以空前的速度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财富的过度追求使得一些商家利令智昏,曾大举制造、推销假货和劣质商品,其结果却使得温州陷入长时期的窘境。近十多年来温州人痛定思痛,深刻地认识到诚信乃经商之本,“商人”就是与别人商量着怎样做人。温州的急剧衰落归因于失信,温州的再度崛起得益于诚信。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的主体成分,它不但充满着旺盛的生机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目前,温州制造的服装、鞋类、电器、日用小百货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温州人把市场开设到了欧洲、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温州民营经济已经蜚声海内外,温州财团正在进军诸多领域。温州模式给我们的启迪是:在中国的不同地方,既可走“国富民强”之路,也可走“民富国强”之路。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了解的情况回答问题:为什么说,经济的增长需要依托诚信的增长,而诚信的增长反过来又会强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为什么要对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实现平等的国民待遇?&七、协调思维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这里的“人”指社会性的人,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中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这里的“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人类是地理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资源和场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一方面逐渐适应地理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其生存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在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活动使原始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理环境。针对具体问题,思维方式可能完全不同。比如,2005年重庆市高考作文题为《筷子》。让地理教师回答,可能会说,以前我们用木头做筷子,成本低,制作也很方便,不足之处是要砍伐大量森林。日本人每年都要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使用的木筷,用完后收集起来制造新闻纸再出口到中国,结果反而赚取了大量外汇。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比中国要高得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还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需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赚取急需的外汇。这也说明中国的产业层次要比日本为低。让文科教师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则会说,筷子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筷子是一种夹取食物的工具,它由两根木棍组成,需要两根木棍和五个手指有机配合,才能够把食物夹起来,这就意味着协调发展。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协调人地关系可从以下途径进行:一是控制人口规模。不但控制人口的数量,还要提高人口的质量。二是转变发展模式。现阶段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经济构建节约性社会。三是协调人地关系。主要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在城市化过程中,会遇到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的问题。第一种看法是,城市规模越大越好,比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属于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大城市的交通运输、文化氛围、教育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小城镇所难以比拟的。第二种看法是,城市的规模越大,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阻塞、人口拥挤就越突出,“城市病”就越严重。小城镇环境幽雅,贴近自然,适宜于人们生活。因此,要严格限制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
第三种看法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要求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不同。大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甚广,中等城市带动所在区域,小城镇的功能则是服务广大农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各自的服务功能,且不能相互替代。可让学生展开探究:上述3种看法中,哪一种更有道理?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要提高1.2个百分点,即每年将有1500万乡村人口要转变为城市人口。你能否设计一个方案,看每年进城的1300万人中,有多少进入大城市,有多少进入中等城市,还有多少要由小城镇来解决,为什么?&内蒙古搂发菜屡禁不止,2.2亿亩草场岌岌可危发菜,非常实在的一个名字,意思是像头发丝一样的菜。身价百倍的发菜因与“发财”同音,于是,需求量成百上千倍地攀升,价格当然就越炒越贵。为了赚更多的钱,人们成群结队拥进草原,手持铁耙木搂之类自制工具,大量采集发菜。虽然工具简陋,但其宽达一米左右,人拉耙搂乱刮,再好的草原也受不了。据内蒙古有关部门证实,内蒙古发菜产区面积约1.4亿亩,但前来搂发菜者涉足草场面积2.2亿亩,致使1.9亿亩草场遭到严重破坏,0.6亿亩草地已经沙化,比飞沙走石还利害!有关人士呼吁,采集、销售发菜的行为已经到了必须立即全面禁止的时候了,搂菜者所涉足的2.2亿亩草场将会很快就全部沙化掉,这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个不小破坏。保护草原,刻不容缓。根据上述展开探究:为什么要禁止采集发菜?你有什么好办法能禁止采集发菜?&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必给出唯一答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要占到全国石油总消费量的40%左右。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亿吨;到2020年,石油年进口量可能会突破3亿吨。针对2020年国家石油消费状况,可提出4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一是世界石油市场每年能否给我国稳定地提供3亿吨石油?二是石油价格可能会明显上涨,届时我国是否拥有足够的购买石油的外汇?三是很大一部分石油需要从波斯湾甚至南美洲进口,我国能否确保漫长的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四是倘若我国每年燃烧5-6亿吨石油,生态环境将面临着严重灾难,尤其是许多工业中心城市还能否维持下去?从土地资源来看,1万年前,世界上每个人大约拥有35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到了2004年,每个人仅拥有0.021平方公里的土地。从人均耕地来看,从1974年到2004年,这30年间竟减少了36%。如果再加上因土壤退化和荒漠化所损失的耕地,人均耕地就更少了。从能源资源来看,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两番。全球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都只够开采约40年,我们距离“石油枯竭”已经为期不远了。尽管煤炭资源可供开采200多年,但大量燃烧煤炭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必然选择。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概括为“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人地协调”,即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公平发展,确保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我国可持续发展将要跨越三大“零增长”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在2030年实现人口总量的零增长,全国人口要控制在16亿以内,人口质量不断提高。第二个台阶是:在2040年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第三个台阶是:在2050年实现环境生态破坏总量的零增长,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安全确有保障。为了确保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必须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严厉的环境生态保护政策和水资源保护政策。我国将要建设全面的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它包括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发展公平型的社会体系、提升竞争力的科技体系、人地关系协调的生态体系、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体系、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5)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6)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分布在地球上空15-25千米处,它保护生物圈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1985年,科学家发现南极臭氧大范围缺失,臭氧层空洞相当于美国的国土面积。到了1991年,南极臭氧层空洞又扩大了两倍。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很大震动。众多研究表明,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层缺损的主要原因。氟氯烃主要是由生产电冰箱、空调等的制冷器及其他工业废气而产生的。臭氧耗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大气圈中的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会增加2%,而人类的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4-6%,白内障发病率将增加1.6。紫外线辐射量增加还会引起海洋中浮游生物及虾、蟹幼体的大量死亡,造成某些生物灭绝,还可能使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减产。有的学者认为,臭氧层减少到1/5时,将成为地球生物存亡的临界点。查询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臭氧层耗损的危害,谈一谈怎样保护地球的臭氧层。&&&&&&&&&&&&&&第二章& 地理课程创新&一、地理课程动态分析当前,国内外中学地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些引人瞩目的地理课程改革成果相继涌现。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教育体制差异显著,但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升,尤其是地理科学的发展,各国中学地理课程建设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表现出成熟化、特色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成长趋势。(1)编制好课程标准,教材多元化发展。世界各国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别很大,特别是在地区差异显著、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国家,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许多国家采用了编写多种教材的作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认为,高质量的课程标准是规范和约束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学教材多样化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英国规定,要广泛地学习并调查不同的区域,解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地区的学校提出不同的要求。美国中学地理教材多样化建设成就突出,相继涌现出比较多的优秀地理教材版本。总体而言,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在公民素质教育方面,地理教育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2)突出人地关系主线,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内容安排时,西方国家中学地理课程并不追求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三分法教材内容组织模式已不再是主流方向。当前中学地理课程的一大发展方向,就是以人地关系协调为核心,以重大地理问题为切入点,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借此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日本在修订中学教学计划时,就增加了两门必修的综合课,一门为《现代社会》,其中有“人类与环境”、“人口与资源”的地理内容;另一门为《地理I》,其中有“自然界与平衡”、“人类与资源”的内容。美国基础教育专家认为,地理教育的理念和功能,可具体表述为: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3)重视亲近自然,突出地理能力的培养。国外地理课程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环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地理创新能力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把地理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育的全过程。英国地理课程强调多体验,多实习,多考察,然后进行归纳总结。美国地理教育倡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身体验实际生活,注重野外考察能力的培养。《公元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针对中学地理教育明确提出,课程内容应包括空间观点的世界、地方与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与社会、地理学的应用等六大领域;关于学生地理技能培养,也制订了明确目标: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资料,组织地理资料,分析地理资料,回答地理问题。(4)突出专题地理知识,注重今后的实际应用。德国中学地理课程善于打破学科系统性的束缚,往往抓住关键性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地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专题内容紧扣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地理课程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分析地理空间和地理过程,通过探索得出研究结论。英国义务教育制度规定,要调查了解周围环境的地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人地关系状况,尤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技能培养。比如,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地理教科书在阐述学科要点时,重视强调地理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科学概念(人地关系、城市群、中心地)、科学假设(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温室效应)等。当前地理学需要关注许多重大问题,比如人口增长、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缺失、生态系统破坏等。(5)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教育。地理课程大多从实际出发,在内容选择上紧密联系国情和区情,以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国外地理课程将环境问题(毁坏森林、酸雨、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和环境生态保护列入教学内容,刻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巴西、乌拉圭、印度等)也将环境教育列入中学地理课程。(6)中学地理教材表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地理问题的说明,往往借助于图画、照片、示意图、表格、地图、人物自述等多种形式,还可采用书报资料和报刊消息的形式。教材表达形式活泼多样,简单明了,目前已难以看到长篇累牍、枯燥乏味的课文正文。教材版式设计新颖,图片逼真,印刷精美,大多数还附有多媒体光盘。以上几方面结合起来,使中学地理教材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鲜活醒目,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富于趣味性、可读性。一些发达国家中学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是:基本课文、补充课文、术语表、统计资料、图片资料、地图资料、描图、参考文献、复习题和独立作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积极倡导地球表层学,提出了地理系统和地理建设问题。地理建设包括资源系统建设、能源系统建设、水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及绿化、灾害预报与防治、城镇与居民点建设、人口控制、气象气候、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日益重视知识经济、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注重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地理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而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在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此形式下,地理教育一方面需要增添许多新的内容,促使学科内涵更加丰富,学科构架日臻完善;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新的视角,从更高的层面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以往地理教育以“再现”和“模仿”为重点,今后则以“探究”和“创新”为重点。二、地理课程理念分析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要端正思想,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教育,它不光是传授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继续学习,主动探究,在动态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并及时把握住各种发展机会。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学地理课程应给予中学生哪些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德育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具备起码的国民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二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三是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具有谋生的本领,就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我们并不要求把所有的中学生都培养成为地理学家,也不要求全体学生系统地掌握过多的地理知识。在学生当中,今后毕生从事地理专业的毕竟是少数人。在中学阶段,应传授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满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对地理的基本需求,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因此,中学地理课程要求不宜过高,考试不可太难,内容体系也不宜繁杂艰深。我们更加强调地理素质的培养,包括地理思想素质、地理知识素质、地理思维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中学地理课程,应当是学生喜爱的课程,是对生活实际和今后发展有用的课程,是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的课程,是沟通学生与大千世界的奇妙纽带。它把异彩纷呈的世界和生机蓬勃的祖国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地球科学原理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阐述,另一方面还要渗透地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比如生态化、社会化、经济化和可持续发展。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它牵涉到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地理教学方法、地理考试方法、地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地理教学手段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育的主要准则,地理教科书决定着地理教学内容,地理考试方法、尤其是地理高考,则左右着我国中学的地理教学内容。不把地理高考问题解决好,地理素质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制订、反映在一定时期国家对地理学科的统一要求的指令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基础知识及其要求层次、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思想教育及德育的要求范围和深度;同时规定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提出了对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教学设备等具体要求。它是编写地理教科书、教师进行教学、开展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考核的依据。必须强调的是,地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以及有关配套资料,比如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各种电子文件等,但教科书无疑是最重要的。地理教科书必须依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但内容和结构可进行调整。地理教科书可以有多种,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只能有一个,教科书必须跟着“标准”走,体现“一标多本”的要求。地理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可安排一定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地图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地图能够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动态过程。学生需要掌握看图、填图等基本技能,了解地图投影、比例尺、图例、经纬网和各种专题地图等。关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理念,可作如下阐述:l&&&&&&&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环境,而且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人类拥有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人地关系表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我们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了人类活动深刻烙印的地理环境;我们研究的人地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内涵日益丰富的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l&&&&&&&
地理教育不仅是地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地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在课程理念中注重以下方面: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地理课程务必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l&&&&&&&
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结合地理科学的发展,可从四个侧面入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地区差异;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内在机制和发展变化。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增加新内容,删减旧内容。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关注日新月异的全球变化,注重汲取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广泛联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l&&&&&&&
改革传统地理课程“繁、难、偏、旧”等问题,强调基本原理,突出核心内容,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基础性。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摆脱“知识本位”的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l&&&&&&&
了解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情况。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认清我国基本国情。关注国家发展,树立全球意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的地理思维。可提供关于某个地区发展的不同观点,为某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的结果,不给出唯一答案;设计一些需要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l&&&&&&&
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中学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地理科技方法等方面的需要。强调地理实践能力。要求学生从身边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联系其生活经验,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突出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l&&&&&&&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系统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适当介绍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它们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利用电子信息教学手段。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确实能够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加强创新精神和素质能力的培养。关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作如下阐述: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瞄准新时期地理学科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终生发展需要,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中学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中学地理课程。关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可作如下阐述:l&&&&&&&
讲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归纳地理规律等。l&&&&&&&
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学会进行地理活动,掌握有关地理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性之一,需要强调地理调查、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探索等环节。l&&&&&&&
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社会和野外生存能力,把中学的地理学习与今后的实际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l&&&&&&&
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社会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具体要求,可作如下阐述:l&&&&&&&
转变“以学科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学习方式,倡导交互式的主动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逐层递进,鼓励探究,以养成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l&&&&&&&
探究学习包括多种形式,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推理——验证假设,归纳概括——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就地理教学而言,可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运用引导—发现—探索—归纳方法进行教学。在地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开拓能力和批判精神。l&&&&&&&
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当地景观的显著变化等。联系地理科学的特色,应把地理事物落实于具体的地图之上,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空间概念。作为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野外观察、地理观测、社区调查的指导,培养地理思维能力。l&&&&&&&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需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和自觉探究,比如编制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阐述、归纳总结等。教师应循循善诱,合理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以鼓励为主。l&&&&&&&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概念。区域地理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从自然、人文、经济、内部结构和对外联系等多方面进行探究,并要把区域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采用电影、电视、电子地图、图片等进行相对直观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l&&&&&&&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积极灌输和逐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热爱地球,珍爱环境,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到综合的能力培养、由地理事物空间描述到人地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逐步提升的过程。l&&&&&&&
积极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资源。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学生地图、填充图册、挂图、多媒体软件、调查资料、观察材料、乡土教材、实践活动材料等。地理课外教学资源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能够接触到的相关地理要素。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互联网等,都包含有大量的地理资料信息。要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考虑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注重满足教师教学的不同要求。l&&&&&&&
逐步应用3S技术,尤其是GIS技术。以GIS而论,能够提供各种地理信息,成为地理信息视觉化的工具,也可以作为资料查询和资料存储的工具。针对当前GIS在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尚不普遍的现状,可借助于互联网与GIS相结合,以资源分享的形式来提供资料,以满足基础教育在GIS方面的功能需求。&表2-1关于地理能力要求层次目标IIIIII&获取信息的能力针对某些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学会查询科普杂志和报刊资料,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初步处理。学会观看从互联网下载的地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挑选分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常见的地理信息。能够上网查询一般性的地理资料和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的网站,对下载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了解常见的中文地理刊物,懂得从专业杂志报刊上获取有关资料。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收集基本的地理信息。能够上网熟练地查询一般性的地理资料和相关资料,比较系统地查阅区域地理、部门地理的有关资料,并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比较熟练地查阅中文专业文献,初步学会查阅外文专业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阐述一般性的地理问题,说明其地理原理或地理过程。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问题能够进行解释,具有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学会初步解决常见的地理问题。能够分析一般的地理问题,具有单独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针对某些地理问题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解决日常生活中一般地理问题的能力,对较复杂的问题能够深入探究。能够深入分析常见的地理问题,说明其成因、发展变化趋势,归纳总结其个性与特色,说明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区别和联系。能够从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分析地理问题,比较熟练地解决一般性的地理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理学基础、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说明常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懂得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中学地理图册,并与课文学习初步结合起来。能够说明常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说明一些国家、地区、城市的主要地理特征。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知识,阐述区域的地理结构和基本特点。能够借助中国地理图册和世界地理图册,建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说明常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能够正确地阐述一些区域的地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较广泛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能够运用一般性的专业地理图册,比较好地解决常见的地理问题。描述论证的能力能够描述常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说出地理事物的方位、性质和规模,说出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可结合生活实际,写出概念基本正确、格式较为规范的地理小文章。能够正确描述常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初步论证其成因和发展变化规律,说明一般性的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可针对某地理问题写出科学性较强、格式基本规范的地理小论文。能够科学描述一般性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较为深入地论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某地理事物与相关地理事物的联系。可撰写专业性突出、格式规范的地理小论文。&表2-2& 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组成和应用&定义组成应用遥感(Remote Sensing, 简称RS)是在与探测目标不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再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接受装置、数字或图象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防治、农作物估产、地图制图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的空间信息系统。由5部分组成:硬件设备、GIS软件(提供存储、分析、显示地理数据的功能)、地理数据(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GIS人员、GIS程序。森林灾害监测和防治;森林资源综合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大气、水体监测与管理;工业“三废”监测与管理;城市环境评价。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星座(24颗卫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地面控制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5个监控站)交通管理,诸如车辆跟踪导航、调度、救援等;可用于航海、航空导航、港口与机场管理;还可用于工程、农业、测量、环境保护、天气预报等。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是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将地球各地的信息,按地理坐标加以整理,构成一个全球性的信息模型。人们借此能够便捷地了解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方面的信息,其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段来处理全球的自然、社会和经济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包括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等。可划分为三类:研究型数字地球系统(如航空航天数字模拟、数字海洋、数字矿山等);社会管理型数字地球系统(如数字城市、数字区域、数字国家等);大众教育与娱乐型数字地球系统(因特网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提供多层次的人机交流)&三、地理课程结构分析中学地理课程应当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逐步养成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地理信息技术。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一要突出人地关系的主线,紧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二要贴近生活,从主题研究和个案分析入手,阐明地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三要注重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初中偏重于讲“地”,高中偏重于讲“理”,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四要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选择弹性的初中地理课程和实行学分制的高中地理课程。五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学地理学习应与学生今后发展结合起来,力求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六是课程主体应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开辟自我认识和自主提高的途径。地理科学发展相当迅速,区域地理知识和地理研究手段日新月异,地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建立在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的基础之上,地理教育内容要做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统一。以湖南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为例,从教材的角度来探讨中学地理课程结构。在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学习者为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材把初中地理内容大体上划分为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大部分,其中地理基础知识难度较大,尤其是等高线、经纬网、气候、洋流、自然带等,而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则相对容易一些。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初一以讲授世界地理为主,初二以讲授中国地理为主,地理基础知识穿插其间。鉴于初一学生开始学习地理时不宜太难,需要刻意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故而教材第一章题为“走进地理学”,其中列举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事例,比如荷兰的风车和郁金香,美国NBA的篮球队,沙漠中穿白袍的阿拉伯人,以及如何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等。对于地理基础知识难点主要采取分散阐述的方式。但为了加强对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把握,我们又把全球各种气候类型集中在一起进行综合讨论和分析归纳。在阐述区域的过程中,教材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讲述典型意义突出的大洲、地区和国家,在阐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所提供的大量区域地理内容。高中地理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教材3本,地理(一)主要阐述自然地理,地理(二)主要阐述人文地理,地理(三)主要阐述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贯性和相对整体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高中地理选修教材7本,内容各有侧重,强调与必修教材的衔接和进一步拓展。同时,考虑到高中生通常只会选修一本到数本教材,因此,各选修教材应当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选修教材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把关键内容和核心问题讲好讲透。选修教材注重满足学生探索自然、认识社会、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和深化地理探究的需要。&表2-3&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必修)结构分析必修模块基本内容编写特色地理1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化。&&&
以阐述自然地理为主,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和特征,注重综合分析和演化机制;不是单独地研讨自然地理环境,更注重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和发展变化。地理2&&&
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以人文地理为主,在许多地方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以次树立科学的地理发展观。地理3在科学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等,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前部分以区域地理为主,强调合理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的地理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后部分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表2-4&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选修)结构分析选修模块基本内容编写特色宇宙与地球&&
&宇宙的基本知识,天体的来龙去脉;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地球的演化,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机制。&&&
将天文知识和地球知识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介绍,注重天体活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达到关系,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海洋地理&&&
海洋基础知识;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海岸带及其开发建设;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海洋权益,我国的领海、内海和海洋经济区。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海洋大国,要通过海洋广泛地走向世界。为了缓和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海洋开发势在必行,但海洋环境也务必要保护好。旅游地理&&&
旅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旅游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所在区域的旅游景观;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胜任导游的基本工作。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与城乡空间分布;城乡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基本方法;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探讨城乡规划问题,包括基本理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要求学生理解城乡规划的正确思路、聚落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等。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生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自然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灾减灾对策;环境生态保护与自然灾害治理。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
列举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
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相片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多联系实际。&&&&&&&&&&&&&&&&&&&&&&&&&&&&&&&&&&&&&&&&&&&&&&&&&&&&&&&&&&&&&&&&&&&&&&&&&&&&&&&&&&&&&&&&&&&&&&&&&&&&&&&&&&&&&&&&&&&&&&&&&&&&&&&&&&&&&&&&&&&&&&&&&&&&&&&&&&&&&&&&&&&&&&&&&&&&&&&&&&&&&&&&&&&&&&&&&&&&&&&&&&&&&&&&&&&&&&&&&&&&&&&&&
&&&&&&&&&&&&&&&&&&&&&&&&&&&&&&&&&&&&&&&&&&&&&&&&&&&&&&&&&&&&&&&&&&&&&&&&&&&&&&&&&&&&&&&&&&&&&&&&&&在课程结构上,要尽量打破过去那种“地理八股”以及学科间的人为界线,力争把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精神。在地理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刻意营造创新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改善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地理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活跃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地理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情况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定的学科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把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课程。&表2-5& 一部分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问题主要问题探究要点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过小,缺乏集聚效益和互补效益;城市规模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文地理学考研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