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觉左右季肋区部和左上腹部有颤动感频率很高怎么回事

2010年执业兽医师考试绝密资料_甜梦文库
2010年执业兽医师考试绝密资料
目 录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 ...................... 1 病理学 ........................... ............. 22兽医产科学辅导资料 .............................. 39 兽医传染病学 .................................... 43 寄生虫 ........................................ ..78 生理学 ..........................................108 动物生物化学纲要 ................................126 兽医法规.........................................146 兽医公共卫生学 ................................ 163 外科学 .............................. ...........172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 .177 药理学 ..........................................193 兽医临床诊断学概论 ............................. .204 中兽医学......................................... 254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 第一单元 畜体基本组织 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 科学。 动物体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是遗传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含有 全套的遗传信息,即基因,它们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由一些起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动物体有 4 种基 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执行特殊功能的结构,称为 器官。 由若干个功能相关的器官联系起来, 共同完成某种特定的生理功能, 则构成系统。 一、细胞的构造 由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质和少量多糖。目前普遍公认的是液态 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是由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球形蛋 白质构成。 2.细胞质 细胞质是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基质内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水和无机盐等。细胞器是包括线粒体(能量工 厂) 、核蛋白化物酶体(合成蛋白质的的场所) 、中心体(细胞分裂) 、微丝、微管 和中间丝等。 3.细胞核 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场所,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活动。在家畜体内除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外,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多数细胞只有 1 个核,但也有 2 个和多个核的(如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各种家畜的染色体具有特定的数目和形态。如猪 38 条,牛 60 条,马 64 条,驴 62 条,绵羊 54 条,山羊 60 条,狗 78 条,兔 44 条,鸡 78 条,鸭 80 条。正常家 畜体细胞的染色体为双倍体、(即染色体成对),而成熟的性细胞其染色体是单倍 体,在成对的染色体中有一对为性染色体。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又可分为 X 和 Y 染色体。雌性动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 XX,雄性动物的则为 XY,在家禽中,雌 性为 ZW,雄性为 ZZ。 二、细胞的主要生命活动 一般来说,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其分裂繁殖的能力较强(如间充质细胞),有些细 胞不断地分裂繁殖,同时又不断地进行着分化,如造血干细胞和精原细胞,这些 细胞通常在形态上表现出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浅、细胞质嗜碱性,这种幼 稚的细胞(低分化细胞)常称为干细胞。分化程度较高的细胞,其分裂繁殖的潜力 较弱或完全丧失,如神经细胞。 第二节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 1.矢状面 与动物体长轴并行而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动物体正中轴将动 物体分成左、右两等份的面,称正中矢面,其他与正中矢面平行的矢状面称侧矢 面。 2.横断面 与动物体的长轴或某一器官的长轴垂直的切面。将动物体分为前、后。-1- 3.额面(水平面) 将动物体分为背侧、腹侧。 第二单元 骨 第一节基本概念 骨内含有骨髓,呈重要的造血器官,骨质内有大量的钙盐和磷盐。 一、骨的构造 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骨膜 除关节面外, 骨的内、 外表面均被覆一层骨膜。 位于骨质外表面的称骨外膜, 较厚,分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富有胶原纤维束和血管、神经,内层疏松,为成 骨层,含有大量细胞和少量纤维。在骨受损失时,成骨层有修补和再生骨质的作 用,故在骨的手术中应尽量保留骨膜,以免发生骨的坏死和延迟骨的愈合。 骨质 骨质可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骨髓 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具有造血机能。 成年家畜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富于 脂肪的黄骨髓代替,但长骨两端、短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二、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骨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无机物主要是磷 酸钙和碳酸钙,幼畜骨中,有机物较多,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老年 家畜则相反,骨中无机物多,易发生骨折。妊娠母畜和乳牛在泌乳期,骨内钙质 被胎儿吸收,使母畜骨质疏松而易发生骨软症。 三、畜体全身骨骼的划分 第二节 头骨 头骨主要由扁骨和不规则骨构成,分颅骨和面骨两部分。颅骨主要构成颅腔,面 骨主要构成鼻腔、口腔和面部的支架。 鼻旁窦 鼻旁窦包括上颌窦、 额窦、 蝶腭窦和筛窦等, 因其直接或间接与鼻腔相通, 故称为鼻旁窦。鼻旁窦内的黏膜和鼻腔的黏膜相延续,当鼻腔黏膜发炎时,常蔓 延到鼻旁窦,引起鼻旁窦炎。 第三节躯干骨 一、椎骨 椎骨按其位置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所有的椎骨按从前 到后的顺序排列,称为脊柱。 (一)椎骨的基本构造包括椎体、椎弓和突起。所有椎骨的椎孔按前后序列连接在 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称为椎管,主要容纳脊髓。 (二)各段椎骨形态特征 1.颈椎 一般有 7 个。第 l 颈椎呈环形,又称为寰椎,前面与枕骨髁成关节,第 2 颈椎又称枢椎,第 3~6 颈椎形态相似,椎体发达,第 7 颈椎的椎体短而宽。 2.胸椎 牛、羊 13 个,猪 14 或 15 个/马 18 个,狗-猫 13 个。棘突发达,丛 2-6 (牛)或 3~5(马)胸椎的棘突最高,构成髻甲的基础。 3.腰椎 牛和马 6 枚,驴和骡为 5 枚,猪和羊 6 或 7 枚,狗和猫为 7 枚。腰椎横 突长; 4.荐椎 是构成骨盆腔顶壁的基础。 二、肋 每一肋骨的下端接一肋软骨。经肋软骨与胸骨直接相接的肋骨称真肋。一-2- 般真肋有 8 对,但猪、狗分别为 7 和 9 对。肋骨的肋软骨不与胸骨直接相连,而 是连于前一肋软骨上,这些肋骨叫做假肋。肋软骨不与其他肋相接的肋骨称为浮 肋。最后肋骨与各假肋的肋软骨依次连接形成的弓形结构称为肋弓,作为胸廓的 后界。 三、胸骨 胸骨位于胸底部,由 6~8 个胸骨节片借软骨联接而成。前端胸骨柄, 后为剑状软内。背侧的胸椎、两侧的胁骨和肋软骨以及腹侧的胸骨围成胸部的轮 廓称为胸廓。 第四节 四肢骨 一、 前肢骨 前肢骨包括肩胛骨、肱骨、前臂骨和前脚骨。 前脚骨包括腕骨、掌骨、 指骨和籽骨。 二、后肢骨 后肢骨包括髋骨、股骨、膝盖骨(髌骨)、小腿骨和后脚骨。后脚骨包 括跖骨、趾骨。 1.髋骨 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结合而成。三块骨在外侧中部结合处形成深杯状的 关节窝,称为髋臼―与股骨头成关节。左、右侧髋骨在骨盆中线处以软骨联结形 成骨盆联合骨坐骨前缘与耻骨围成闭孔;后外角粗大,称坐骨结节。合形成坐骨 联合,形成骨盆联合的后部。 (3)耻骨 较小,位于前下方,构成骨盆底的前部。耻骨后缘与坐骨前缘共同围成 闭 孔。两侧耻骨内侧缘由软骨结合形成耻骨联合,构成骨盆;联合的前部; 2.股骨 为管状长骨。近端粗:有球状的股骨头,头的中央有一凹陷称头窝,供 圆韧带附着,与髋臼成关节。 第三单元 关节 动物体全身骨借助骨联结连接成骨架。其中骨与骨之间借助膜性结缔组织囊相连 接,称关节。 构成 1.关节面和关节软骨 2.关节囊 内层为滑膜层,滑膜可分泌滑液有营养软骨和润没关节的作用。 3.关节腔 为关节软骨与滑膜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滑液。 4.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髋关节 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多轴关节。系关节又称球节。 第四单元 肌肉 第一节基本概念 运动系统的肌肉由横纹肌组织构成, 又称为骨骼肌。 肌纤维为肌器官的实质部分, 在肌肉内部先集合成肌束,肌束再集合成一块肌肉。肌肉的结缔组织形成肌膜, 构成肌器官的间质部分。在肌膜内蓄积有脂肪组织,使肌肉横断面上呈大理石状 花纹。 一、胸廓肌 胸廓肌位于胸侧壁和胸腔后壁,参与呼吸,可分为吸气肌和呼气肌。 1.吸气肌 (1)肋间外肌 斜向后下方止于后一肋骨的前缘。作用是向前外方牵引肋骨,扩大 胸腔,引起吸气。-3- (2)前背侧锯肌 位于胸壁前上部,作用是向前牵引肋骨以助吸气。 (3)膈肌 是一圆拱形凸向胸腔的板状肌,构成胸腔和腹腔间的分界。在腰椎附着 部,膈的肉质缘形成左、右膈脚。两脚间裂孔供主动脉通过,称主动脉裂孔。在 膈上还有分别供食管和后腔静脉通过的食管裂孔和后腔静脉裂孔。 2.呼气肌 (1)后背侧锯肌 为薄肌片,位于胸壁后下部,肌纤维方向为后上至前下,止于后 3 个(牛)肋骨的后缘。作用是向后牵引肋骨,协助呼气。 (2)肋间内肌 位于肋骨间,肌纤维方向自后上向前下,牵引肋骨向后并拢,协助 呼气。 四、腹壁肌 腹壁肌构成腹侧壁和腹底壁,由 4 层纤维方向不同的板状肌构成,自浅至深分别 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和腹横肌,其表面覆盖有腹壁筋膜。 1、腹外斜肌 为腹壁肌最外层,以锯齿状自第 5 至最后肋骨的外侧面起始,肌纤 维由前上方斜向后下方。 2、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其肌质部起自髋结节,呈扇形向前下方扩展, 逐渐 变为腱膜,止于耻前腱、腹白线及最后几个肋软骨的内侧面。 3、腹直肌 为一宽带状肌,左、右二肌并列于腹腔底的白线两侧,肌纤维纵行, 有数 条横向的腱划将肌纤维分成数段。腹直肌起于胸骨及肋软骨,以强厚的耻前腱止 于耻骨前缘。 4、腹横肌 是腹壁的最内层肌,起自腰椎横突及假肋下端的内 侧面,肌纤维横行,走向内下方,以腱膜止于腹白线。 5、腹股沟管 位于腹底壁后部,耻前腱两侧,是腹内斜肌(形成管的前内侧壁)与 腹股沟韧带(形成管的后外侧壁)之间的斜行裂隙。管的内口通腹腔,称腹环,外 口通皮下,称为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上的一个裂孔。公畜的腹股沟管明显, 是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到阴囊的通道,内有精索、总鞘膜、提睾肌和脉管、 神经通过。母畜的腹股沟管仅供脉管、神经通过。腹肌收缩时,可增大腹压,有 助于呼气、排便和分娩等活动。 五、前肢主要肌肉 前肢肌按部位分为肩带肌 (斜方肌、 菱形肌、背阔肌、臂头肌、 胸肌和腹侧锯肌) 、 肩部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肩胛下肌、大圆肌、喙臂肌) 、臂部肌(臂三 头肌、前臂筋膜张肌、臂二头肌、臂肌) 、前臂部肌和前脚部肌。 六、后肢主要肌肉 后肢肌肉较前肢肌肉发达,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可分为臀部肌(臀浅肌 牛、羊无此肌、臀中肌、臀深肌)股部肌(髂肌、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臀股 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耻骨肌、)内收肌、缝匠肌) 、小腿和后脚部 肌。 第五单元 被皮系统-4- 被皮系统是由皮肤和皮肤衍生物构成。 皮肤衍生物是在动物机体的某些部位,由皮肤演变而成的形态特殊的器官,如家 畜的毛、皮肤腺(汗腺、皮脂腺和乳腺) 、蹄、角、枕等都属于皮肤的衍生物。 第一节 皮 肤 皮肤覆盖于动物体表。由复层扁平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血管、淋巴 管、汗腺和多种感受器,具有感觉、分泌、保护深层组织、调节体温、排泄废物、 吸收及贮存营养物质等功能。 皮肤一般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表皮位于皮肤的最表层,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没有血管和淋巴管,但有丰富的 神经末梢。非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细胞,所产生的黑色素与皮肤的颜色有关, 并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深部组织不受紫外线的损伤。 真皮位于表皮的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皮肤最厚的一层。其胶原纤维和 弹性纤 维交错排列。皮革就是真皮鞣制而成。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的深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又称浅筋膜。 第二节 乳 房 乳房的最外面是薄而柔软的皮肤,乳腺实质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 分泌部包括腺泡和分泌小管,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导管部由许多小的输 乳管汇合成较大的输乳管, 较大的输乳管再汇合成乳道, 开口于乳头上方的乳池。 乳池为不规则的腔体,经乳头管向外开口。牛乳房由 3 对乳腺合成。羊乳房、马 乳房每侧只有 1 个乳头。猪乳房常有 5~8 对乳头。 第六单元 内脏概论 一、内脏概念 内脏的广义概念是指机体内部的器官,一般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器 官系统。共同特点是,每个器官都直接或间接地以一端或两端与外界环境相通。 二、内脏器官的结构特点 根据内脏器官的基本结构,可将其分为管状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1.管状器官 大多数内脏器官属于管状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和生殖管 道。 其结构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器官的中央都有管腔,而管壁结构从内向外依次由黏 膜(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构成) 、黏膜下层、肌层(内环肌、外纵肌两层)和 浆膜(或外膜)组成;另一个是都以一端或两端与体外相通。 2.实质性器官 包括肺、胰、肾、睾丸和卵巢等。实质性器官无特定的空腔,由 实质 和间质两部分组成。 三、体腔 是指身体内部的腔洞,一般包括胸腔、腹腔和骨盆腔。腹腔与胸腔之间 以膈为界。骨盆腔 以荐骨岬、髂骨和耻骨前缘组成的骨盆前口与腹腔相通。 浆膜 体腔内表面和位于体腔内器官的表面衬有一层光滑、透明的薄膜(由间皮细 胞组成), 称为浆膜。 它贴在体壁内表面, 叫做浆膜壁层唇包在内脏各器官外表面,-5- 称为浆膜脏层。存在于浆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腔隙为浆膜腔。 衬在胸腔内的浆膜称为胸膜,衬在腹腔和骨盆腔内的浆膜称为腹膜。例如,临床 上的胸膜炎或者腹膜炎,就是位于胸腔或腹腔内的浆膜发生炎症。在腹膜有炎症 时,腹膜的分泌增加,造成大量液体蓄积在腹膜腔内,称为腹水。 第七单元 消化系统 第一节 口 腔 1、口腔由唇、颊、硬腭、软腭、口腔底、舌和齿组成。 在上唇中部与两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称为鼻唇镜,鼻唇镜的表面有鼻唇腺开口。 上唇正中有深沟状的“人中” 。 马的软腭较发达,故马不能用口呼吸,病理情况下逆呕时逆呕物从鼻腔流出。 舌背表面的黏膜形成乳头状隆起,称为舌乳头。根据形状可分为 5 种:圆锥状乳 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后 3 种乳头有味蕾。 牛(羊)的舌宽厚有力,是采食的主要器官。舌背后部有一椭圆形的隆起,称舌 圆枕。 2、齿由前向后顺序为切齿、犬齿和臼齿。更换前的齿称为乳齿,更换后的齿称为 恒齿。 3、唾液腺 导管开口于口腔,能分泌唾液的腺体。主要有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3 对。 第二节 咽 第三节食管 第四节 胃 胃位于腹腔内,前端以贲门接食管,后端以幽门通十二指肠。 一、多室胃 牛、羊的胃为多室胃,依次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前 3 个胃的黏膜衬以复 层扁平 上皮,黏膜内不含腺体,主要起贮存食物和分解粗纤维的作用,常称为前胃。皱 胃黏膜内分布有消化腺,能分泌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所以也称为真胃。 (一)瘤胃 成年牛的瘤胃最大,占胃总容积的 80%,几乎占据整个腹腔左侧,其后 腹侧部越过正中平面而突入腹腔右侧。瘤胃前端至膈,后端达盆腔前口。左侧面 为壁面,与脾、膈及腹壁相接触;右侧面为脏面,与瓣胃、皱胃、肠、肝及胰相 接触。瘤胃的前端以瘤网口与网胃相通。 (二)网胃 牛网胃的容积约占胃总容积的 5%,是 4 个胃中最小的。位于季肋部的 正中矢面上,约与第 6~8 肋骨相对。网胃与心包之间仅以膈相隔,当牛吞食尖锐 物体停留在网胃中时,常可穿通胃壁引起创伤性网胃炎;严重时还可穿过膈而刺 破心包,引起创伤性心包炎。 网胃黏膜呈黑褐色,表面形成许多高低不等的网格状皱褶,形似蜂房。瘤胃和网 胃之间的网胃沟黏膜较为平滑,有纵行的皱褶。在网胃壁上的网胃沟,又称食管 沟。网胃沟起于贲门,沿瘤胃前庭和网胃右侧壁向下伸延至网瓣胃口,与瓣胃相 接。犊牛的网胃沟发达,机能完善,当吸吮时,可反射性地闭合两唇形成管状,-6- 乳汁从贲门经网胃沟和瓣胃沟直达皱胃。成年牛的网胃沟闭合不全。 (三)瓣胃 牛的瓣胃占胃总容积的 7%~8%,位于右季肋部,约与第 7~11(12)肋 间隙下半部相对,羊的瓣胃在四个胃中最小位于第 8~10 肋骨的下半部。 瓣胃黏膜形成百余片大小、横切面很像一叠“百叶” ,故又称为百叶胃。 (四)皱胃 皱胃约占胃部总容积的 7%~8%, 位于右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 约与第 8~12 肋骨相对。皱胃黏膜平滑而柔软,黏膜内有腺体。 (五)犊牛胃特点 哺乳期犊牛皱胃特别发达,瘤胃和网胃相加的容积约等于皱胃 l /20。 二、单室胃 (一)马胃 马胃为单室混合胃,容积为 5~8L,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 右季肋部。 胃左端向后上方膨大形成胃盲囊, 位于左膈脚和第 15~17 肋骨上端的 腹侧。 马胃黏膜分为腺部和无腺部。腺部黏膜有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分布。 (二)猪胃 猪胃为单室混合胃,横位于腹前部,大部分在左季肋瓢小部分在右季肋 部。饱食时胃大弯可向后伸达剑状软骨部和脐部之间的腹底壁。 (三)胃壁的组织结构 胃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 有腺部分为贲门腺区、幽门腺区和胃底腺区。其中贲门腺区和幽门腺区主要分泌 黏液;胃底腺区最大,是分泌胃消化液的主要部位,其细胞主要有 4 种:①主细 胞,数量较多,可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脂肪酶(少量)、凝乳酶(幼畜),参与消化。 ②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数量较少,夹在主细胞之间,分泌盐 酸。③颈黏液细 胞,一般成群地分布在腺体的颈部,分泌黏液,保护胃黏膜。④内分泌细 胞,广 泛存在于动物的全部消化道,具有内分泌功能。 第五节 肠 一、肠的形态和位置 肠起自胃的幽门,止于肛门。可分小肠和大肠两部分。食草动物肠管较长,食肉 动物的较短。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位于右季肋部 和腰部,大肠比小肠短,管径较粗。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食草动物的盲肠 特别发达。多数动物盲肠位于腹腔右侧。 (一)牛(羊)的肠 牛小肠长约 40m,直径 5~6cm,羊小肠长约 25m,直径 2~3cm。 牛的大肠长 6.4~l.m,羊的长 7.8~10m。管径比小肠略粗,无肠袋和纵肌带。 (二)马的肠 1.小肠:十二指肠 长约 lm;空肠 长约 22m;回肠 长约 lm。 2.大肠 (1)盲肠 发达,外形呈逗点状,长约 lm。位于腹腔右侧,从右髂部的上部起,沿 腹侧壁向前下方伸延,达剑状软骨部。 (2)结肠 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升结肠通常称大结肠,降结肠通常称 小结肠。大结肠特别发达,长 3~3.7m(驴约 2.5m),几乎占据腹腔的下 3/4.盘曲 成双层马蹄铁形。可分为四段三个弯曲,从盲结口开始,顺次为右下大结肠一胸-7- 骨曲―左下大结肠一骨盆曲一左上大结肠一膈曲一右上大结肠。大结肠管径的变 化很大,下大结肠除起始部外均较粗,管径 20~25cm。至骨盆曲处突然变细,约 8cm。右上大结肠管径逐渐变粗,末端可达 30cm,因此又叫胃状膨大部。从胃状 膨大部向后又突然变细为短的横结肠。 小结肠长约 3m,位于腹腔左髂部,在骨盆腔入口处移行为直肠。 (3)直肠和肛门 直肠长约 30cm,形成直肠壶腹。 二、肠的组织结构 1.小肠壁的构造 小肠壁由黏膜、黏膜下组织、肌层和浆膜构成。 黏膜和黏膜下层形成许多环形皱褶, 黏膜表面有许多微细的指状突起, 突向肠腔, 称肠绒毛,以增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一条粗大的毛 细淋巴管(绵羊有两条),它的起始端为盲端,称中央乳糜管。管壁由一层内皮细 胞构成,通透性较大,便于大分子的脂肪乳糜颗粒进入管内。 2.大肠壁构造 大肠壁的构造与小肠壁相似,由黏膜、黏膜下组织、肌层和外膜 构成。 第六节肝和胰 一、肝 (一)肝的形态位置 肝是动物体内最大的腺体。位于腹前部,膈的后方,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门静 脉和肝动脉经肝门入肝,胆汁的输出管和淋巴管经肝门出肝。肝各叶的输出管合 并在一起形成肝管。 无胆囊的动物 (马属动物) 肝管和胰管一起开口于十二指肠。 , 有胆囊的动物,胆囊的胆囊管与肝管合并,称为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二)肝的组织结构 肝表面大部分被覆一层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被膜,被膜表面有浆膜覆盖,结 缔组织在肝门处随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的分支伸入肝实质内,将肝实质分隔成 许多肝小叶,猪、猫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发达,所以肝小叶很明显。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面棱柱状。每个肝小叶的中央沿长轴都 贯穿着一条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轴心呈放射状索状排列,称为肝细胞 索。相邻肝细胞索之间的空隙称为窦状隙(血窦)。窦壁由有孔内皮细胞围成,内 皮细胞间隙较大,外无基膜,所以通透性大,利于物质交换。肝细胞为多边形, 有 l~2 个圆形细胞核。相邻肝细胞间有毛细胆管,肝细胞所分泌的胆汁被排入毛 细胆管,最后经肝管或胆囊排入十二指肠。 二、胰 (一)胰的形态和位置 胰呈淡红黄色,胰位于腹腔背侧,靠近十二指肠,可分为左、中、右三叶,中叶 又称胰头。胰的输出管接十二指肠,有的动物(牛、猪)有一条,有的动物(马、犬) 有两条,其中一条叫胰管,另一条叫副胰管。 (二)胰的组织结构 胰的表面包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 结缔组织伸入腺内, 将腺实质分隔成许多小叶。 胰的 实质分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有多种酶,由胰管排入-8- 十二指肠,参与 消化作用;内分泌部称胰岛,分泌激素,对糖代谢起重要调节作 用。 第八单元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以及胸膜腔等辅助器官。鼻、 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第一节 鼻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第二节 喉 喉壁主要由喉软骨和喉肌组成,内面衬有喉黏膜。喉软骨有 4 种 5 块,包括环状 软骨、甲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甲状软骨腹侧面后部(犬、猪和反 刍兽)有一突起,称喉结。 声带由声襞及其外侧的声韧带和声带肌构成。声襞为喉腔中部侧壁上的一对黏膜 襞,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声襞与声门裂合称声门。声襞是发声器官。 牛无喉室。 第三节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气管软骨环 48~60 个(牛) ,游离的两端重叠。马的气管横径大于垂直径, 气管软骨环 50~60 个,游离的两端不相接触。猪的气管呈圆柱状,气管软骨环 32~36 个。 第四节 肺 一、肺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 (一)位置、形态 肺位于胸腔内、心脏两侧,分左肺和右肺,右肺较大。肺呈底面斜切的三面棱柱 状,有 3 个面和 3 个缘。中部有肺门,为支气管、血管、神经出入肺的门户,这 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肺根。肺腹侧缘较薄,有心切迹,左侧与第 3~6 肋相对;肺底缘薄,为从第 6 肋骨肋软骨交界处至第 11 肋骨上端的弧线,在临床 诊断上有重要意义。肺以主支气管在肺内的第 l 级分支为准分为肺叶(气管支气管 属肺叶支气管)。 (二)组织结构 肺表面被覆一层浆膜称为肺胸膜。浆膜下结缔组织伸入肺内形成肺间质,将肺组 织分隔成许多肺小叶。肺实质是指肺内各级支气管及其分支和肺泡。左、右主支 气管经肺门入肺后分出肺叶支气管, 肺叶支气管分出肺段支气管, 如此反复分支, 形成各级小支气管。当管径细至 lmm 以下时,称为细支气管。细支气管继续反复 分支,管径至 0.5mm 以下时,称为终末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再次分支,为 呼吸性细支气管,后者进一步分支为肺泡管。由数个肺泡围成的结构称肺泡囊。 由于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呈树状,故名支气管树。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其所属 分支和周围的肺泡共同组成一个肺小叶。临床上的小叶性肺炎,即指肺小叶的病 变。 1.肺的导气部 2.肺的呼吸部 肺泡 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上皮根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分为Ⅰ型肺泡细 胞和Ⅱ型肺泡细胞。Ⅰ型肺泡细胞呈扁平状,是执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Ⅱ型-9- 肺泡细胞是分泌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 张力、稳定肺泡形态的作用,防止肺泡过度回缩而塌陷和防止肺泡过度膨胀。临 床上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与分泌受到抑制或破坏,可引起肺 泡塌陷,造成肺功能衰竭。 (5)肺泡隔 当肺内巨噬细胞吞噬尘埃颗粒后,称为尘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 (6)气―血屏障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至少要通过肺泡上皮、上皮基 膜、血管内皮基膜和内皮细胞四层结构,这四层结构合称为气一血屏障。 二、牛、猪、犬肺的形态特点 牛的左肺分为 2 叶,前叶又以心切迹分为前、后两 部分,前部称前叶,后部称心叶。右肺分为 4 叶,前叶也分前、后两部分。猪的 左肺分为 2 叶,前叶又分为前、后两部分,右肺分为 4 叶。 第九单元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是生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为输送 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为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排出尿液的管道。后三 者合称尿路。 第一节 肾 一、肾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 (一)肾的位置、形态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呈豆形,红褐色至深褐色,位于腹主动脉和后腔静脉两 侧、腰 椎的腹侧。右肾位置略靠前。肾的外面通常包有厚层的脂肪,称脂肪囊, 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为肾门,内陷形成肾窦。输尿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 由肾门出入肾。 (二)肾的组织结构 1.被膜 由结缔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在肾门处进入实质,形成肾间质。 2.肾实质 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位于外周,切面上可见许多红色小颗粒,为肾 小体。髓质位于内部,血管较少而色较浅,呈圆锥形,称肾锥体,锥尖钝圆,称 肾乳头。在髓质切面上可见有许多放射状淡色条纹,伸入皮质形成髓放线。泌尿 小管包括肾单位和集合小管两部分。 (1)肾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呈球形,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具有两个极,小动脉进出的一 端为血管极,与血管极相对的一端是尿极。肾小囊为近端小管起始盲端凹陷而成 的双层杯状结构,包绕中央的血管球。肾小囊的外层为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 内层为脏层,脏层的细胞又称足细胞。足细胞突起有收缩能力,调节裂隙的宽度。 原尿滤过后首先进入肾小囊腔。血管球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隙膜合称为滤 过膜或原尿的滤过屏障。一般情况下,肾小体滤过膜只允许分子量 60 000 以下的 物质滤过。肾小囊腔内的原尿,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成分与血浆基本 相似。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滤过膜受损伤,其通透性增高,一些正常情况下不能 滤过的大分子蛋白,甚至血细胞也能漏出,导致蛋白尿或血尿。 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近端小管曲部简称近曲小管,近端小- 10 - 管直部简称近直小管,其组织结构与近曲小管基本相同,近端小管是原尿重吸收 的主要部位,可吸收原尿中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以及 60%以上 的钠离子、50%的尿素和 65%~70%的水分等。远曲小管在皮质迷路的肾小体周 围弯曲行走,远曲小管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在醛固酮的作用下,远曲小管能 主动吸收钠离子, 并以钠一钾交换的方式排出钾。 远曲小管还可分泌氢离子和氨, 并继续吸收原尿的水分。在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亦称加压素)作用下,远 曲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收缩血管平滑肌,升高血压。 (2)集合小管 肾小体形成的 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 作用, 有用的物质大部分或全部被重吸 收入血, 并把无用的物质分泌和排泄到管 腔,最后形成终尿。 (3)球旁复合体 在肾小体血管极,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也 称血管球旁器,具有内分泌和调节功能。 球旁细胞:胞质充满特殊分泌颗粒,内含肾素。 致密斑:远曲小管进入皮质时,在穿过肾小体血管极时,紧靠肾小体一侧的管壁 上皮细 胞转变为高柱状,细胞排列紧密,形成一个椭圆形斑,称为致密斑。致密 斑是一个化学感受 器, 对肾小管内尿液钠离子浓度变化很敏感, 当钠离子浓度降 低或升高时,调节增加或减少肾素分泌。 二、肾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一)肾的类型 肾分为 4 种类型,即复肾(鲸、熊、水獭等动物) 、有沟的多乳头肾(牛肾) 、光 滑的多乳头肾(猪和人肾)和光滑的单乳头肾(马、 羊、兔、犬等) 。 (二)牛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牛的右肾位于最后肋间隙上部至第 2~3 腰椎横突腹侧, 内缘凹陷为肾门。 左肾位 于第 3-5 腰椎椎体的腹侧,呈三棱形。 牛肾为有沟的多乳头肾,表面有沟,分叶明显。皮质位于外周,髓质位于深部, 肾锥体明显,有 18~22 个肾乳头。 (三)马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马的右肾呈圆角的等边三角形,位于最后 2~3 个肋骨椎骨端及第 1 腰椎横突腹侧;左肾呈长椭圆形或豆形,位于最后肋骨的椎 骨端及前 2~3 腰椎横突腹侧。马肾为光滑的单乳头肾。 (四)猪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猪的左、右肾位置对称,位于前 4 个腰椎横突腹 侧,猪肾为光滑的多乳头肾,表面光滑无沟,皮质较厚。 (五)犬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犬的右肾位于第 l~3 腰椎横突腹侧, 左肾位于第 2~4 腰椎横突腹侧,呈豆形。犬肾为光滑的单乳头肾,结构与马肾相似。 第二节 膀 胱 一、位置、结构特点 膀胱是贮存尿液的器官,膀胱由一对膀胱侧韧带和一膀胱正 中韧带固定, 膀胱侧韧带的游离缘为索状的膀胱圆韧带, 为胎儿期脐动脉的遗迹。 二、幼龄动物膀胱的位置特点 幼龄动物小部分位于盆腔内,大部分位于腹腔内。 第十单元 生殖系统 第一节 雄性生殖器官- 11 - 一、雄性生殖器官的组成 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精索、雄性尿道、副性腺、阴茎、包皮和 阴囊组成。其中睾丸为生殖腺,附睾、输精管和雄性尿道为生殖管,阴茎和包皮 为交配器官。 二、睾丸、附辜的位置、形态与组织结构特点 (一)睾丸的位置、形态 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呈椭圆形或卵 圆形,表面光滑,分两面、两缘和两端。 (二)睾丸的组织结构 睾丸表面被覆一层浆膜,称固有鞘膜,其深面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白膜 自睾丸 头端沿纵轴伸向尾端, 形成睾丸纵隔, 自睾丸纵隔呈放射状分出许多睾丸 小隔,将睾丸实质 分成许多小叶,每个小叶中有 1~4 条精小管。精小管分为精 曲小管和精直小管两段。精曲 小管以盲端起自小叶边缘,在小叶内盘曲折叠,末 端变为短而直的精直小管。 精直小管在睾 丸纵隔中相互吻合形成睾丸网, 最后汇 合成 6~12 条较粗的睾丸输出管, 从睾丸头端走出进 入附睾头。 分布在精曲小管 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称为睾丸间质, 间质中有一种特殊的内分泌细 胞, 称睾丸间质 细胞。 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圆形精子细胞及长形精 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存在时间很短,很快完成第 2 次减数分裂,产生 2 个单倍 体的精子细胞。 睾丸间质细胞主要作用是分泌雄性激素――睾酮。 三、输精管、精索和副性腺 (一)输精管 (二)精索 精索是由睾丸血管、神经、淋巴管、平滑肌束及输精管构成的扁平圆锥 形结构,表面被 覆鞘膜脏层,其基部附着于睾丸和附睾,上端达鞘膜管鞘环。 (三)副性腺 包括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凡去势家畜的副性腺均发育不良。 犬无精囊腺、尿道球腺。犬前列腺很发达,犬无。 五、阴囊的结构 阴囊为容纳睾丸、附睾和部分精索的腹壁囊。由外向内依次为皮肤、肉膜、精索 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和鞘膜壁层。精索内筋膜为腹横筋膜的延续,与鞘 膜壁层结合,合称总鞘膜。鞘膜壁层折转覆盖到睾丸和附睾表面称固有鞘膜,两 者之间的腔隙称鞘膜腔,上部较细称鞘膜管,经鞘膜环与腹膜腔相通。如果鞘膜 环扩大,腹腔中游离度较大的肠管会落入鞘膜管或鞘膜腔,引发腹股沟疝和阴囊 疝。 第二节 雌性生殖器官 一、雌性生殖器官的组成 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前庭和阴门组成。其中卵巢为生殖腺,输卵 管和子 宫为生殖管,阴道、阴道前庭和阴门为交配器官和产道。 二、卵巢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 12 - (一)卵巢的位置、形态 卵巢是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激素的器官,呈卵圆形或圆形,借卵巢系膜悬挂于肾后 方的腰 下部或盆腔入口附近。卵巢背侧与卵巢系膜相连,称卵巢系膜缘,系膜缘 有神经、血管、淋巴管出入卵巢,该处称卵巢门; (二)卵巢的结构依动物的种类、年龄、生殖周期的阶段而不同。卵巢由被膜和实 质组成。 1.被膜 包括生殖上皮和白膜。卵巢表面被有单层扁平或立方形的生殖上皮,其 下方是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马卵巢的生殖上皮仅位于排卵窝处。 2.实质 分为外周的皮质和内部的髓质,但马卵巢的皮质与髓质的位置颠倒。 (1)皮质 位于白膜的内侧,由基质、卵泡和黄体构成。 (2)髓质 位于卵巢中部,含有较多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中有许多大的血管、神经 及淋巴管。 (3)卵泡发育 由原始卵泡发育成为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的生理过程,称卵泡发育。 卵泡是由中央的一个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泡细胞组成。根据卵泡的发育特点, 将卵泡分为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 A.原始卵泡 B.生长卵泡:又可分为初级卵泡、次级卵泡。①初级卵泡:由原始卵泡发育而 成,卵泡细胞为单层立方或柱状细胞。②次级卵泡:由初级卵母细胞及周围多层 的卵泡细胞组成。 C.成熟卵泡:次级卵泡发育到即将排卵的阶段,卵泡液及其压力激增,即为成 熟卵泡。许多动物的卵母细胞在成熟卵泡接近排卵时,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分 裂时,形成大小不等的两个细胞,大的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形态与初级卵母细 胞相似;小的只有极少的胞质,附在次级卵母细胞与透明带的间隙中,称第一极 体。次级卵母细胞接着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但停滞在分裂中期,直到受精才能 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并释放出第二极体。 排卵:卵泡破裂,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和放射冠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为 排卵。 黄体的形成和发育:排卵后,卵泡腔内,形成血体(红体)--黄体(可分泌雌激素、 孕酮和雄激素)--白体。 三、牛、马、猪、犬卵巢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一)牛的卵巢 牛的卵巢呈稍扁的椭圆形, 右侧卵巢较大, 位于骨盆前口两侧附近, 处女牛多位于骨盆腔内,经产牛位于腹腔内,在耻骨前缘前下方。 (二)马的卵巢 呈豆形,位于第 4(右侧)至第 5(左侧)腰椎横突腹侧;卵巢游离缘有 一凹陷称排卵窝,成熟卵泡由此排出。 (三)猪的卵巢 呈卵圆形,左侧卵巢较右侧的稍大。性成熟前较小,表面光滑,位 于荐骨岬两侧稍后方;接近性成熟时,体积增大,表面有许多卵泡突出呈桑葚状, 位于髋结节平面上;性成熟后及经产母猪的卵巢更大,表面有卵泡、黄体等突出 呈结节状,卵巢向前向下移至髋关节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上。 (四)犬的卵巢 位于第 3~4 腰椎横突腹侧。- 13 - 四、输卵管 输卵管是输送卵子到子宫的细而弯曲的肌性管道,也是受精的场所。 输卵管分为漏斗、壶腹、峡和子宫部。输卵管壶腹: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受精的部 位。 五、子宫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一)子宫的位置、形态 子宫为孕育胎儿的肌质器官。大部分位于腹腔内,小部分位于盆腔内,借子宫系 膜附着 于腹腔顶壁和盆腔侧壁。 根据两侧子宫的合并程度, 哺乳动物的子宫分为 双子宫、双角子宫和单子宫三种。家畜均为双角子宫,由子宫角、子宫体和子宫 颈组成。子宫颈位于骨盆腔内,阴道前方的部分称阴道前部,突入阴道内的部分 称阴道部。 (二)牛、马、猪、犬子宫的形态特点 1.牛子宫 子宫角呈卷曲的绵羊角状, 牛子宫角和子宫体黏膜上有 100 多个卵圆形 隆起,称子宫阜;子宫颈长,黏膜形成环形皱褶,子宫颈管呈螺旋状,有子宫颈 阴道部。 2.马子宫 整体呈 Y 形,子宫角略呈向下弯曲的弓形;子宫体与子宫角等长,子 宫角和子宫体无子宫阜;子宫颈阴道部明显。 3.猪子宫 子宫角长而弯曲,似小肠;子宫体较短,子宫角和体内无子宫阜;子宫 颈形成子宫颈枕,无子宫颈阴道部。 4.犬的子宫 整体呈 Y 形,有子宫颈阴道部。 (三)子宫的组织结构特点 子宫从内向外由内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反刍动物和猪为单层柱状或假复层 柱状上皮,马、犬、猫等动物为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的浅层有较多的细胞成分 及子宫腺导管;深层布满了分支管状的子宫腺及其导管(子宫阜处除外)。 子宫阜是反刍动物固有层形成的圆形隆起,其内有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和大量的血 管。子宫阜参与胎盘的形成,属胎盘的母体部分。 六、阴道、阴道前庭和阴门 第十一单元 心血管系统 脉管系亦称循环系,分为心血管系和淋巴系。心血管系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 静脉构 成。 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运输到全身各部的血管。 静脉是将血液由 全身各部运输到心的血管。 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 第一节 心 一、心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一)心的位置和形态 1.心的位置 位于胸腔纵隔内,夹于左、右肺之间,略偏左侧(牛心约 5/7、马心 约 3/5 位于正中线左侧),约在第 3--6 肋骨之间。牛心底位于肩关节水平线上。 2.心的形态 心底有呈 C 形的冠状沟,将心分为心房和心室。心室左、右侧面各有 一纵沟,分别称为锥旁室间沟(左纵沟)和窦下室间沟(右纵沟),为左、右心室外表 的分界标志。- 14 - (二)心腔的结构 心腔以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两半,每半上部为心房,下部为心室。因此,心 腔分为 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4 部分,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经房室口相 通。 1.右心房 位于心底右前方,分为腔静脉窦和右心耳两部分。腔静脉窦是前、后腔 静脉开口处的膨大部。在后腔静脉口下方有冠状窦,窦口有一半月形瓣膜;心大 静脉和心中静脉注入冠状窦,牛左奇静脉也汇入冠状窦。马右奇静脉口位于前、 后腔静脉口之间或直接注入前腔静脉。 在后腔静脉口附近的房间隔上有一卵圆窝, 是胎儿时期卵圆孔的遗迹。 2.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腹侧,右心室上部有 2 个开口,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 动脉干口。右房室口有右房室瓣(三尖瓣),当心室收缩时,室内压升高,血液将 三尖瓣推向上,使其互相合拢,关闭右房室口,以防止血液逆流回右心房。肺动 脉干口环上附着有 3 片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干瓣(半月瓣)。当心室舒张时,肺 动脉干血液倒流,将半月瓣口袋装满,3 片半月瓣展开将肺动脉干口关闭,防止 血液倒流入右心室。 3.左心房 在左心房背侧壁后部,有 5~8 个肺静脉口,聚集为 3 组。 4.左心室 位于左心房腹侧, 上部有两个开口, 入口为左房室口, 出口为主动脉口。 左房室口上有 2 片强大的瓣膜,称左房室瓣 (二尖瓣),牛的纤维环内有两块心小 骨,马有 2~3 块心软骨,猪有一块心软骨。 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心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所构成,能自动而有节律兴奋,使心房和心室交替 性地收缩和舒张,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金野纤维。窦房结心脏起搏 点 第二节肺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输出,经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称肺循环(小 循环)。 肺循环的动脉主干为肺动脉干,静脉为肺静脉。肺动脉干起始于右心室的肺动脉 干口,分为左、右肺动脉,经肺门入肺,牛和猪的右肺动脉还分出前叶支至右肺 前叶。肺动脉在肺内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肺泡周围。 肺动脉干与主动脉之间有动脉韧带相连。肺静脉由肺毛细血管汇集而成,最后形 成 5~8 支肺静脉,开口于左心房。 第三节体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运输到全身各部,通过毛细血管、静脉回 流到右 心房,称体循环(大循环)。 一、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于左心室的主动脉口。 (一)胸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包括成对的肋间背侧动脉、支气管食管动脉等。 (二)腹主动脉 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后动脉、睾丸动脉 或卵巢动脉、腰动脉等。- 15 - (三)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胸腔内的分支有肋颈干、胸廓内动脉和颈浅动脉。 马左侧锁骨下动脉在胸腔内的分支有肋颈干、颈深动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和 颈浅动脉。 (四)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是前肢的动脉主干,为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 (五)颈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双颈动脉干很短,分为左右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在颈静脉沟深部伴随迷走交感干 向前延 伸,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小结节称颈动脉球(马),或枕动脉起始部略膨大 称颈动脉窦,分别为对血液的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二、大静脉 全身的静脉汇集成心静脉、前腔静脉、后腔静脉和奇静脉四个静脉系。 肝门静脉 是收集腹腔内不成对脏器正胃、脾、胰、小肠、大肠(直肠后段除外)] 血液回流的静脉主干,肝门静脉与肝动脉一起经肝门入肝,开口于肝小叶的窦状 隙。 三、四肢静脉的特点 四肢静脉分深静脉和浅静脉,两者之间常有交通。深静脉位置较深,与同名动脉 伴行。 浅静脉位于皮下,无动脉伴行,在体表可见,头静脉是小动物静脉注射的 常用部位。外侧隐静脉是小动物静脉注射的常用部位。 第十二单元 淋巴系统 第一节 淋巴系统的组成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可产生淋巴细 胞,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参与机体的免疫活动,因此,淋巴系统是 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 一、淋巴管 是收集淋巴回流的管道,始于组织间隙,管道内含有淋巴,最终汇入 静脉。淋巴管根据管径大小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胸导 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汇集除右淋巴导管以外的全身淋巴,始于乳糜池,于胸 腔入口处注入前腔静脉或左颈外静脉。 二、淋巴组织 三、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构成的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 扁桃体等。分为中枢(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次级)淋巴器官,前者包括胸腺、骨髓 和禽类的腔上囊(法氏囊),后者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等,是引起免疫应答的 主要场所。 第二节 中枢淋巴器官 一、胸腺 胸腺具有培育、选择和向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输送 T 淋巴细胞的 作用,还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胸腺素、胸腺生成素、胸腺肽等多种激素。 第三节 周围淋巴器官 一、脾的位置、形态与组织结构特点 脾位于腹前部、胃的左侧。牛脾位于左季肋部,贴附于瘤胃背囊左前部,从最后 2 肋骨椎骨端斜向前下方达第 8~9 肋骨下。羊脾位于瘤胃左侧。 脾由被膜和实质构成,具有造血、滤血、灭血和贮血等作用。- 16 - 脾小结即淋巴小结,主要由 B 细胞构成。动脉周围淋巴鞘由大量 T 细胞、少量巨 噬细胞、交错突细胞等构成,属胸腺依赖区。边缘区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处 理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部位。脾索是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 成的, 内含 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血细胞,是滤血的主要场所。 二、扁桃体 三、主要浅在淋巴结的位置、形态与组织结构特点 (一)淋巴结的位置、形态 淋巴结多沿血管周围分布,浅淋巴结多位于体表凹陷处的皮下,深淋巴结多位于 深部的大血管附近、血管主干分叉处、器官门附近、纵隔和肠系膜等处。当某一 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淋巴结的细胞迅速增殖,体积增大。对临床诊断、病理 剖检及兽医卫生检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浅在淋巴结 1、下颌淋巴结 引流区域为头下半部的肌肉和皮肤、鼻腔前半部、口腔、唾液腺 等,汇入咽后外侧淋巴结。 2.颈浅淋巴结 又称肩前淋巴结,位于肩关节前上方,臂头肌和肩胛横突肌(牛)的 深层。引流颈部、胸壁和前肢皮肤和肌肉、胸部乳房的淋巴,汇入胸导管或右气 管淋巴干。 3.腹股沟浅淋巴结 母牛、母马的位于乳房基部后上方或外侧的皮下,称乳房淋 巴结;输出淋巴管汇入髂内侧淋巴结。 4.髂下淋巴结 引流腹壁、骨盆、股部和小腿皮肤的淋巴,汇入髂内、外侧淋巴结。 (三)淋巴结的组织结构 淋巴结分为间质和实质。 1、间质 包括表面的被膜和伸入实质内的网状小梁。 2.实质 分为外周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猪淋巴结的皮质和髓质的位置恰好相反。 (1)皮质 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深层皮质和皮质淋巴窦构成。①浅层皮质 由淋巴小结和小结间弥散淋巴组织构成。淋巴小结内有 B 细胞、巨噬细胞、滤泡 树突细胞、T 细胞等。②深层皮质又称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部,主要含 T 细胞。 (2)髓质 由髓索和髓质淋巴窦组成。髓索主要含 B 细胞 第十三单元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节和分布于全身的神经组成。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神经的定义 1.灰质和皮质 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聚的地方,在新鲜标本上呈灰白 色, 称为灰质,如脊髓灰质。 灰质若在脑表面成层分布,称为皮质,如大脑皮质、 小脑皮质。 2.白质和髓质 白质是泛指神经纤维集聚的地方, 大部分神经纤维有髓鞘, 呈白色, 如脊髓白质。分布在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特称髓质。 3.神经核和神经节 在中枢神经内, 由功能相似的神经细胞体和树突集聚而成的灰 质团块,称为神经核,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形成神经节。- 17 - 二、中枢神经系和外周神经系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指由中枢发出, 且受中枢神经支配的神经, 包括 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活动的神经称植物 性神经。植物性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第二节 脊 髓 一、结构特点 脊髓中部为灰质,周围为白质,灰质中央有一纵贯脊髓的中央管。 1.灰质 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横断面呈蝶形,有一对背侧角(柱)和一对腹 侧角(柱)。腹侧柱内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支配骨骼肌纤维。外侧柱内有植物性 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背侧柱内含有各种类型的中间神经元的胞体。 2.白质 被灰质柱分为左、右对称的 3 对索。背侧索内的纤维是由脊神经节内的感 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构成的。外侧索和腹侧索均由来自背侧柱的中间神经元的轴突 (上行纤维束)以及来自大脑和脑干的中间神经元的轴突(下行纤维束)所组成。 三、脊膜 脊膜为脊髓外周的三层结缔组织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脊硬膜、 脊蛛网膜和脊软膜。 脊硬膜和椎管之间为硬膜外腔。 硬膜外麻醉即自腰荐间隙将麻醉剂注入硬膜外腔。 在硬膜与蛛网膜之间为硬膜下腔,向前与脑硬膜下腔相通。 在脊蛛网膜与脊软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 第三节 脑 脑是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位于颅腔内,在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脑可分大脑、 小 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6 部分。通常将延髓、脑桥和中脑称为脑干。 一、大脑 大脑分为左、右两大脑半球。大脑半球包括大脑皮质和白质、嗅脑、基底神经核 和侧脑室等结构。 边缘系统 大脑半球内侧面为边缘叶。 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与附近的皮质以及有关 的皮质下结构,与内脏活动、情绪变化及记忆有关。 前背侧为额叶(运动区) ;后背侧为枕叶 (视觉区) ;外侧为颞叶(听觉区) ;后 部为顶叶(一般感觉区) ,内下部为边缘叶(内脏中枢) 。 二、小脑 小脑近似球形,小脑被两条纵沟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的小脑半球。 三、脑干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延髓、脑桥和小脑共同室腔为第四 脑室。中脑内部室腔狭小,称中脑导水管。脑干内的神经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与脑神经直接相连的脑神经核,其中接受感觉纤维的,称脑神经感觉核;发出运 动纤维的,称脑神经运动核。另一类为传导径上的中继核,是传导径上的联络站, 如薄束核、楔束核、红核等。 间脑主要分为丘脑和丘脑下部。丘脑下部位于丘脑腹侧,包括第 3 脑室侧壁内的 一些结构,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第四节脑神经 脑神经是指与脑相联系的外周神经,共有 12 对。- 18 - 1 视 2 嗅 3 动眼,4 滑 5 叉 6 外展,7 面 8 听 9 舌咽,10 迷 1 副舌下全 。 第五节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组成 脊神经分为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荐神经和尾神经。脊神经为混合神经,含 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由椎管中的背侧根(感觉)和腹侧根(运动)形成。 二、臂神经丛 臂神经丛为第 6、第 7、第 8 颈神经的腹侧支和第 l、第 2 胸神经的腹侧支构成, 位于肩 关节的内侧。由此丛发出的主要神经有:肩胛上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 经。 三、腰荐神经丛 腰荐神经丛为第 4、 5、 6 腰神经的腹侧支和第 1、 2 荐神经的腹侧支构成, 第 第 第 位于腰荐部腹侧。由此神经丛发出的主要神经有:坐骨神经、闭孔神经、股神经。 第六节植物性神经 一、植物性神经的概念及其特点 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到内脏器官、血管和皮肤的平滑肌,以及心肌、腺体等的神 经,称为内脏神经。其中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或自主神经。 植物性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和特点: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而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 躯体运动神经神经元的胞体存在于脑和脊髓, 神经冲动由中枢传至效应器只需 一个 神经元;而植物性神经神经元的胞体部分存在于中脑、延髓和胸腰段脊髓, 部分存在于外周 神经系的自主神经节, 神经冲动由中枢部传至效应器需通过两个 神经元。 3. 躯体运动神经由脑干和脊髓全长的每个节段向两侧对称地发出; 而植物性神经 由脑 干及第 l 胸椎至第 3、第 4 腰椎段脊髓质外侧柱和荐部脊髓发出。 4.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为粗的有髓纤维,且通常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植物 性神 经的节前纤维为细的有髓纤维,节后纤维为细的无髓纤维,常形成神经丛, 再由神经丛发出分支分布于效应器。 5. 躯体运动神经广般都受意识支配; 而植物性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的直接 控制, 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植物性神经根据形态和机能的不同,分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两部分。 二、交感神经的来源、分支与分布 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胸腰段脊髓的外侧柱,又称胸腰系统。自脊髓发 出的节前神经纤维经白交通支到达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干按部位可分颈部、胸 部、腰部和荐尾部。 三、副交感神经的来源、分支与分布 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中脑、延髓和荐段脊髓,又称颅荐系统。节后 神经元的胞体多数位于器官壁内的终末神经节, 少数位于器官附近的终末神经节。 自脑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加入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自荐段- 19 - 脊髓发出的节前纤维形成盆神经。 迷走神经 为混合神经。 含有来自消化管和呼吸道以及外耳的感觉纤维, 分布于咽 喉横纹肌的运动纤维;分布于食管、胃、肠、支气管、心和肾的副交感神经纤维。 第十四单元 内分泌系统 一、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内分泌系统包括独立的内分泌器官和分散在其他器官中的内分泌组织。内分泌器 官有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和松果腺;内分泌组织分散存在于其他器 官或组织内,共同组成混合腺的器官,如胰脏内的胰岛、肾脏内的肾小球旁复合 体、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的间质细胞、卵泡和黄体等。 二、内分泌器官的位置与结构特点 1.内分泌器官的位置 (1)垂体 位于蝶骨体颅腔面的垂体窝内,垂体是动物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2)甲状腺 一般位于喉的后方,前 2~3 个气管环的两侧面和腹侧面。 (3)甲状旁腺 通常有两对,位于甲状腺附近或埋于甲状腺实质内。 (4)肾上腺 成对,借助于肾脂肪囊与肾相连。 (5)松果体 位于间脑背侧壁中央,大脑半球的深部,以柄连接于丘脑上部。 2.内分泌腺 没有排泄管;腺内富有血管,激素进入毛细血管或血窦内,加入血液 循环。 第十五单元 感觉器官 第一节 眼 一、眼球壁的结构 1.纤维膜 位于眼球壁外层,分为前部的角膜和后部的巩膜。 2.血管膜 是眼球壁的中层,由后向前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3.视网膜 位于眼球壁内层,分为视部和盲部。 二、眼球的内含物 主要是折光体,包括晶状体、眼房水和玻璃体。其作用是与角膜一起,将通过眼 球的光 线经过曲折,使焦点集中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 三、眼球的辅助结构 主要有眼睑、眼球肌、泪器。 第二节 耳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外耳收集声波,中耳传导声波,内耳是听觉 感受器和位置觉感受器所在地。 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形态与结构特点: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②中耳 由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组成。③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它们是盘曲于鼓室 内侧骨质内的骨管,在骨管内套有膜管。骨管称骨迷路;膜管称膜迷路。膜迷路 内充满内淋巴,在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它们起着传递声波刺激和机 体位置变动刺激的作用。 第十六单元 家禽解剖特点- 20 -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特点 一、口腔 没有软腭、唇和齿,舌肌不发达,黏膜上缺少乳头。 二、嗉囊 嗉囊为食管的膨大部。 三、腺胃和肌胃 肌胃紧接腺胃之后,肌胃内经常有吞食的砂砾,胃内砂砾及粗糙 而坚韧的类角质膜对吞入的食物起机械性磨碎作用,饲料中,须定期掺入一些砂 粒。 四、小肠和大肠的特点 1.小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形成较直的肠袢,空肠中部有一小突起,叫卵 黄囊憩室,是胚胎期卵黄囊柄的遗迹。 2.大肠 包括一对盲肠和一短的直肠(也称结直肠)。 五、盲肠扁桃体和泄殖腔 禽类盲肠基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盲肠扁桃体,是禽 病诊断的主要观察部位。泄殖腔为肠管末端膨大形成的腔道,为消化、泌尿、生 殖三系统的共同通道。泄殖腔背侧有腔上囊,性未成熟的腔上囊体积很大,性成 熟后逐渐退化。 第二节 呼吸系统的特点 一、 鸣管的特点 鸣管是禽类的发音器官, 由数个气管环和支气管环以及一块鸣骨 组成。公鸭鸣管形成膨大的骨质鸣泡,故发声嘶哑。 二、气囊的特点 气囊是禽类特有的器官,可分前后两群。前群有 1 个锁骨气囊和成对的颈气囊、 前胸气 囊。后群气囊有:l 对后胸气囊和 l 对腹气囊。气囊分出憩室进入骨中。 三、肺的特点 禽肺略呈扁平四边形,不分叶,位于胸腔背侧,从第 1~2 肋骨向后延伸到最后肋 骨。 第三节 泌尿系统的特点 禽类泌尿系统由肾和输尿管组成,没有膀胱。 第四节 公禽生殖器官的特点 公禽生殖器官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配器官组成。禽类的睾丸由睾丸系膜吊 于腹腔背中线两侧。 第五节 母禽生殖器官的特点 卵巢以短的系膜悬吊于腹腔背侧。 成体仅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发育正常, 输卵管 以背韧带和腹韧带悬吊于腹腔顶壁,可分为漏斗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阴 道部。 第六节 淋巴器官的特点 法氏囊(腔上囊)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法氏囊(腔上囊)为椭圆形盲囊状,位于泄殖腔背侧,紧贴尾椎腹侧,以短柄开口 于肛 道。性成熟时达到最大体积。性成熟后腔上囊开始退化。腔上囊的构造与消 化道构造相似,腔上囊的功能与体液免疫有关,是产生 B 淋巴细胞的初级淋巴器 官。- 21 - 病理学 第一单元 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 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 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 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 呈现一定的机能、 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 因果转化关系。 6、 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 而且其生产性能、 特别是经济价值降低, 这是动物疾病的重要特征。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 、前驱期、临床经 过期(症状明显期) 、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 复(痊愈) 、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 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 压、噪音等) 、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 特异性免疫反应 第二单元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 变性 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 并伴 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 和细胞间质的变性 (有黏液样变性、 玻璃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 水泡。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 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 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 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 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 22 - 或网状。。 ) 3、 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 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了正常 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此种变性多发生于心、 肝、肾。 4、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 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 之有油腻感。 5、 鸡脂肪肝综合征时, 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 互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 6、 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 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 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 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之 “虎斑心” 。如动物患恶性口蹄疫时。 7、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 8、玻璃样变性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玻璃 样变性三种类型。 9、 纤维素样变性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 是发生于间质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 变化。其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甚清晰的颗 粒状、小条或团块状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纤维蛋白) 。 其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因而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纤维蛋白样坏死。 10、淀粉样变性也称为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 维、血管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多发生于肝、脾、肾和淋巴结 等器官。 二、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 停止,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1、引起坏死的常见原因有缺氧、生物性因素、免疫反应、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 素、神经营养因素。 2、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为凝固性坏死(干性坏 死) 、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 3、 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 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 故称为凝固性坏死。肉眼观察凝固性坏死组织肿胀,质地坚实干燥而无光泽,坏 死区界限清晰,呈灰白或黄白色,周围常有暗红色的充血和出血带。光镜下坏死 组织仍保持原来的结构轮廓, 但实质细胞的精细结构已消失, 胞核完全崩解消失, 或有部分核碎片残留,胞浆崩解融合为一片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凝固性坏死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贫血性梗死(常见于心、脾、肾等器官) 、干酪 样坏死(见于结核病、鼻疽) 、蜡样坏死(见于动物的白肌病) 。 4、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富含 水分和脂质的组织如脑组织或,或蛋白分解酶丰富(如胰腺)的组织。化脓性炎 灶或脓肿均为液化性坏死。 5、 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 23 - 改变,称为坏疽。坏疽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干性坏疽常见于缺血性坏死、冻伤等,多继发于肢体、耳壳、尾尖等水分容易蒸 发的体表部位。坏疽组织干燥、皱缩,质硬、呈灰黑色。坏疽区与健康组织间有 一条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带。 湿性坏疽(多发于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的体表 组织坏死) 。表现坏疽区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的糊粥状,有恶臭。 气性坏疽(如阉割、战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时) 。表现坏死区呈蜂 窝状,按压时有捻发音。局部组织呈污秽的棕黑色或表绿色,并肿胀。 6、机体处理坏死组织的方式有:反应性炎症、溶解吸收、腐离脱落、机化和包囊 形成、钙化等。 7、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由 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8、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周围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坏 死组织包裹起来,称为包囊形成。 第三单元 病理性物质沉着 一、病理性钙化 1、 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病理性钙化可分为 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迁徙)性钙化两种类型。 2、营养不良性钙化简称为钙化,是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中的异 常钙盐沉积。 3、 宰后常见牛和马肝脏表面形成大量钙化的寄生虫小结节, 此种病变常称之为 “沙 粒肝” 。 4、一般来说,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它可使坏死组织或 病理产物在不能完全吸收时变成稳定的固体物质。如结核病灶的钙化。 二、 黄疸 黄疸是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皮肤、 巩膜和黏膜等组织黄染的现 象。 1、根据引起黄疸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多见于中毒、血液寄生虫病、 溶血性传染病、新生仔畜溶血病) 、肝性黄疸(又称实质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三 种类型。 三、含铁血黄素沉着是指含铁血黄素在正常不见含铁血黄素的组织中出现和组织 中含铁血黄素过多聚积的现象。含铁血黄素沉着的器官和组织,除颜色变黄外, 还常出现结节和硬化等病变。 四、尿酸盐沉着,即痛风,是指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液中尿酸增高,并伴有尿 酸盐(钠)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痛风可发生于人类及多 种动物,但以家禽尤其是鸡最为多见。尿酸盐结晶易于沉着在关节间隙、腱鞘、 软骨、肾脏、输尿管及内脏器官的浆膜上。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 的关节炎, 关节、 肾脏或其他组织内尿酸盐结晶沉着而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的损伤, 痛风结石形成等。 痛风可能由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的摄入过多、肾脏损害、饲养管理不良和遗传因- 24 - 素等引起。 根据尿酸盐在体内沉着的部位,痛风可分为内脏型和关节型,有时这两型可以同 时发生。 五、在空腔器官或排泄管、分泌管内,体液中的有机成分或无机盐类由溶解状态 变成石砾样的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结石形成。形成的固体物称为结石。结石形 成是组织营养不良和盐类代谢障碍的综合结果。 结石形成一般都与局部炎症有关。 结石多发生于胃、肠、膀胱、胆囊、胆管、肾盂及胰腺排泄管。 第四单元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 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局部性血液循 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 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 ,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 , 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依据发生原因 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 动性充血 (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 。 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 升高。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 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 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 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 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 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 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 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切开时,从切面流 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 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 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由于心脏或血管壁明显受损而引起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破裂性出血可发生在 心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 渗出性出血也称为渗漏性出血,是指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 25 - 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血管外。渗出性出血多见于某些急性败血 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炭疽、出血性败血病、鸡新城疫等) 、淤血、中毒(有 机磷、灭鼠药、砷等)对血管的损伤,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 因子缺乏等。 渗出性出血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有点状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浆膜,以及肝、 肾等器官表面,多呈针尖大至高粱米粒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 、斑状出血(常形成 绿豆大、 黄豆大或更大的淤血斑) 出血性浸润几种。 、 当机体有全身性出血倾向时, 称为出血性素质,表现为全身各器官组织出血。 三、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 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根据血栓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 血栓可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以及透明血栓四种类型。血栓的结局 主要有血栓的软化、机化、钙化三种。 四、 栓塞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 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 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 根据栓塞的原因以及栓子的性质,将栓塞分为血栓性栓塞、空气性栓塞、脂肪性 栓塞、组织性栓塞、细菌性栓塞、寄生虫性栓塞等。 空气性栓塞多见于静脉破裂后或静脉注射、 胸腔穿刺等手术操作不慎, 注入空气。 五、梗死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 脑、肾等。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 有充血、出血带。、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 ) 要发生于肺、肠、脾等。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 界限清晰。、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 。 六、 休克 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 脉躁频弱, 皮肤湿冷, 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 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的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 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 :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休克。 ②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的变态反应。见于药物、血清 制剂或疫苗注射的过敏反应。发作极快,病情危重。动物表现为:呼吸困难、冷 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等。③失血性休 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2、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 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 (微循环血管痉挛期) :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 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 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 :临床表现皮温下降、可视黏膜发绀、心 跳快而弱、血压下降,静脉塌陷,尿少或无尿,精神沉郁,甚至昏迷。 ③微循环凝血期(DIC 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末期) :临床上患畜表现:昏迷、 全身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厥冷、血压极度下降,尿少或无尿、呼吸不规- 26 - 则,脉搏微弱或不易触及。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损伤、物质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 第五单元 细胞、组织的适应与修复 一、 适应 组织器官的适应从形态结构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增生、萎缩、肥大及化生。 1、增生 是指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并常伴发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病理过程。依其发 生原因不同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两种类型。 2、萎缩 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因其组成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数量减少而引起的 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依其原因不同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 萎缩两种。 依发生原因和萎缩的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全身性萎缩(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 慢性消化道疾病、严重消耗性疾病)和局部性萎缩。 3、肥大 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致整个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称为 肥大。依其发生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又可分为真性肥大和假性 肥大。 真性肥大时实质细胞体积增大的同时伴有机能增强; 假性肥大时间质增生, 机能却降低。 ) 4、化生 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和功能上转变成 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多发生在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 二、 再生 机体细胞或组织损伤或死亡后, 由邻近健康的组织细胞分裂增殖以完成 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通常再生是为了替代丧失的细胞。 1、根据再生原因不同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2、 根据再生的组织特性, 将再生分为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 当再生组织的结构、 功能与原组织完全相同,称为完全再生。若损伤的组织不是由结构、功能完全相 同的组织来修复,而是由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来替代,最后形成疤痕,其 结构与机能和原来组织不同,称为不完全再生。此种再生常见于损伤的范围过大 或损伤的组织再生能力较弱。 3、影响再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动物的年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全身和局 部的血液循环状态,动物的营养状态,内分泌系统的状态,组织受损伤的程度、 范围和性质,以及受损组织本身的再生能力等。 4、机体内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上皮组织(特别是皮肤、黏膜和浆膜 的被覆上皮) 、结缔组织、神经纤维、骨组织等再生能力较强;肌组织、软骨组织 再生能力较弱;神经细胞无再生能力。 三、 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都是以炎症和组织再生为基础, 其基本形式是 肉芽组织的生长和上皮再生。 1、肉芽组织 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 稚结缔组织,称为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作用(1)抗御感染,保护创面,清除坏死 物; (2)机化或包裹血凝块、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3)填补创口 或修复其它缺损。 2、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包括动物的年龄;动物的营养状态;局部血液供应状态;- 27 - 创内是否有细菌感染、血块和坏死组织存在;组织损伤程度等。 3、骨折愈合的过程:血肿形成期、骨折断端坏死骨的吸收、纤维性骨痂形成、骨 性骨痂形成、骨的改建。 第六单元 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 一、水肿 1、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水肿时一 般不伴有细胞内液增多,细胞内液增多称为细胞水肿。液体在浆膜腔内积聚过多 称为积水,它是水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皮下水肿则称为浮肿。 2、水肿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过程。 3、病理变化: 肺水肿: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被膜紧张、光亮、湿润、富有光 泽,常伴有暗紫色的淤血区域或见出血斑点,切面上从支气管、细支气管断端流 出大量带泡沫的液体,呈白色或粉色。 粘膜水肿:多发生于口腔和胃肠道粘膜。表面肿胀、变厚,有波动感,富有光泽, 有时见出血点。 皮下水肿:肿胀明显,颜色变淡呈苍白色或灰白色,皮肤弹力降低,软如面团, 指压留痕。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澄清的水肿液。水肿部的皮下组织呈胶冻样。局 限性的皮肤水肿可形成水泡。 二、脱水 各种原因引起动物机体体液的丢失称为脱水。 根据脱水后动物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1、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盐分的丢失,缺水后动物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主要 原因是(1)饮水不足:得不到饮水、吞咽困难。 (2)失水过多,如皮肤和肺丢失 水分(蒸发) 、经肾丢失水分(ADH 分泌减少、利尿剂应用不当) 。该型脱水的特 点是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和渗透压升高。 动物临床表现:步态不稳、肌肉抽搐、嗜睡、昏迷、尿量减少、饮水增加、出现 脱水热等。 2、低渗性脱水:以电解质丢失为主,失盐大于失水的脱水。特点是细胞外液容量 减少和渗透压降低。临床上患畜表现早期多尿、尿的比重低,后期少尿,没有明 显的口渴感。全身无力,皮肤弹性降低,眼球内陷,最后患畜常死于循环衰竭和 自体中毒。 发生原因主要是(1) 补液不当 体液大量丢失后过多的补充水分或 5% 葡萄糖溶液,但未及时补充体液中的电解质。 (2)丢钠过多 肾小管重吸收钠能力 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时) 、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四) 等渗性脱水 指动物体液中的钠与水按血浆中的比例丢失的一类脱水。 其特 点是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和渗透压正常。发生原因主要是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 软组织损伤等。 三、酸碱平衡紊乱 酸中毒可分为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两类,但兽医临床上以代谢性酸中毒 最为常见和重要。 1、代谢性酸中毒 其发生原因有(1)固定酸生成过多:发热、缺氧、循环衰竭、- 28 - 病原微生物侵入。 (2)肾脏排酸障碍 :肾功能不全时。 (3)碱性物质丧失过多: 急性肠炎、肠梗阻等。 (4)酸进入体内过多:氯化铵、氯化钙等酸性药物大量进 入体内、反刍动物糖类饲料急性过食。 (5)高钾血症,等。 主要特点是血浆中碳酸氢钠含量原发性减少,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降低; 二氧化碳分压(PCO2)代偿性降低;能充分代偿时,PH 可在正常范围内,不能 代偿时,PH 低于正常值的下限。 2、碱中毒可分为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两类。 第七单元 缺氧 当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其利用氧的过程发生障碍时,机体的代谢、功能以及形态 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 根据原因和发生机理的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 (如畜禽圈舍狭小或畜禽 异常拥挤而又通风不良的环境) 、血液性缺氧(见于各种种严重的贫血、一氧化碳 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时) 、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如氰化物中毒、某些 B 族维生素缺乏时)等四种类型。 2、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变化 (1)细胞和组织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多和利用氧的能力增强、无氧酵解 增强、肌红蛋白增加、低代谢状态。 (2)呼吸系统的变化 (3)循环系统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量 的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增生;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比较严重的 缺氧可引起脑细胞水肿、坏死及脑间质水肿。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发生 昏迷甚至死亡。 第八单元 发热 1、由于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 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 0.5℃时,则称为发热。 2、发热并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症状。 3、发热激活物 按其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传染性发热激活物(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 及其内毒素、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外毒素、病毒、螺旋体、真菌、原虫等)和非 传染性发热激活物(如无菌性炎症、抗原―抗体复合物、肿瘤)两类。 4、内生性致热原 包括白细胞介素 1、白细胞介素 6、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 噬细胞炎症蛋白 1 等。它们属于细胞因子。 5、发热的机理可概括为信息传递、中枢调节、效应器反应等 3 个基本环节。 6、发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即升热期、高热期、退热期。 (1)升热期:是发热的第一阶段。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温热比在体内蓄积,体 温上升。此时患病动物表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搏加快,皮温降低,畏寒战 栗,被毛竖立等 (2)高热期:产热和散热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患病动物表现呼吸、脉搏 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潮红,皮肤温度增高,尿量减少,有时开始排汗。 3、退热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此时患病动物体表血管舒张,排汗 显著增多,尿量也增加。- 29 - 第九单元 应激 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子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 ,处于“紧急状态”时, 立即出现的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为主 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由此引起使机体各种功能和代谢改变,以提高机 体的适应能力和维持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也就是机体应对突然或紧急状况的一 种非特异性防御适应反应。 机体受突然刺激发生的应激称为急性应激; 长期持续性的紧张状态引起慢性应激; 如果应激的结果使机体适应了外界刺激,并维持了机体的生理平衡,称为生理应 激或自然应激;而由于应激导致机体一系列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甚至发生 疾病,称为病理性应激。因应激引起的疾病,称为适应性疾病或适应综合征或应 激病。 应激反应的本质是一种生理反应,目的在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保证在损伤或 功能障碍后恢复正常。 2、应激原 能使机体出现应激反应的刺激因子,称为应激原。应激原可分为非损 伤性和损伤性两大类: (1)非损伤性应激原 包括突然的恐惧刺激,剧痛、过劳、饥渴、噪音、断奶和 预防注射、环境温度过冷或过热、地理位置的较大改变、密集饲养、长途运输等。 其中,恐胥、拥挤、环境突变等又属于心理性应激。 (2)损伤性应激原 包括创伤、去角、去势、烧伤、冻伤、电离辐射、中毒、感 染等。这一类刺激一般都伴有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而非损伤刺激无这类 变化。 3、应激的过程 (1)应激反应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警觉期(紧急动员期、紧急反应期) 、抵 抗期、衰竭期。 (2)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此外, 还包括由内分泌腺的经典激素变化, 以及在损伤性应激时分散的细胞分泌的“组织激素”或细胞因子增多。 4、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1)物质代谢改变 代谢率增高,血糖升高,脂肪酸增加,负氮平衡。 (2)急性期蛋白(AP―蛋白)的作用 抑制蛋白酶,凝血和纤溶,清除异物,其 他作用。 (3)热休克蛋白的产生 热休克蛋白可以提高机体对损伤刺激的耐受性。 (4)心血管功能变化 (5)急性胃肠黏膜损伤及功能改变 胃黏膜缺血,胃黏膜氢离子屏障作用减弱, 胃黏膜前列腺素的作用(保护胃黏膜 (6)机体抵抗力的改变 4、应激综合征 突毙综合征、恶性高温综合征、PSE 猪肉(白肌肉) 、DFD 肉(黑 干肉) 、猪急性浆液性坏死性肌炎(腿肌坏死) 、运输病、猪大肠杆菌病、马 X― 结肠炎、猪胃食道区溃疡病、猪咬尾症、运输热。- 30 - 第十单元 炎症 1、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的刺激及损伤产生的一种以防御适应为主的非特异 性免疫反应。炎症的本质是机体的种抗损伤反应。 2、临床上体表局部炎症的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其基本病理 变化是变质、渗出和增生。 3、炎症细胞 凡是在炎症组织内聚集的白细胞都称为炎症细胞,它们主要有以下 类型:中性粒细胞(也称为小吞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 胞、单核细胞(也称大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4、 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舒张小血管, 增强血管通透性, 白细胞趋化游走、 吞噬, 组织坏死、致痛(包括 5-羟色胺、前列腺素、白三烯、激肽等炎症介质) 。 5、炎症时机体的全身反应 常见的有发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变化(表现为增 生) 、血液的变化(产要是白细胞数目增多) 、实质器官的病变(表现为变性、坏 死、功能障碍) 。 6、炎症的结局 痊愈(完全全愈、不完全全愈) 、迁延不愈、蔓延播散。 7、炎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根据其临床经过的急缓,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 慢性三种类型。根据炎症时变质、渗出、增生变化的不同将炎症相对地分为变质 性炎(主要发生于心、肝、肾、脑、脊髓等器官) 、渗出性炎(根据其渗出物的不 同可将其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卡他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疽性 炎(腐败性炎) 等类型。、 ) 增生性炎 (分为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特异性增生性炎) 。 8、纤维素性炎多见于一些传染性疾病。常发生于浆膜(胸膜、腹膜、心包膜) 、 黏膜(喉、气管、胃肠)和肺等部位。 9、 化脓性炎因其发生部位的不同, 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脓性卡他、蓄脓、脓肿、 蜂窝织炎。 10、化脓性炎通常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和绿脓杆菌等所引 起。 化脓性炎灶中的坏死组织被中性粒细胞或坏死组织产生的蛋白酶所液化的过程称 为化脓;所形成的液体称为脓液。脓液内含大量白细胞、溶解的坏死组织和少量 浆液。在白细胞中多为中性粒细胞,其次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通常把脓液中 呈变性和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11、根据增生的病变特征不同将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分为急性增生性炎(以细胞增 生为主、渗出和变质为次的炎症。 )和慢性增生性炎(以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非特异性肉芽组织为特征的炎症,这是一般 增生性炎的共同表现。慢性增生性炎多半从间质开始,故又称为间质性炎。。 ) 12、特异性增生性炎是指由某些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特异性肉芽组织增生。 第十一单元 败血症 1、 病原体 (包括细菌、 病毒、 原虫等)侵入机体后突破机体的防御结构进入血液, 并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和全身性中毒,呈现一 系列和全身性病理变化过程,称为败血症。败血症的过程中常伴有菌血症、病毒 血症、虫血症或毒血症。- 31 - 2、一般根据引起败血症病原的性质和它对畜群的危害程度不同,将其分为两类, 即感染创型败血症(又称非传染性感染性败血症,其特点是不传染其他动物)和 传染病性败血症(其与各种曲型传染病的不同之处是其经过迅速,当机体尚未形 成该种传染病的特异性病变时,动物已呈败血症而死亡。。 ) 3、发生败血症的主要病理变化 (1)尸体变化:尸僵不全,易腐败;血液凝固不良,呈紫黑色黏稠状。大血管的 内壁、心内膜、呼吸器官的黏膜染成污红色。 (2)出血和渗出: 皮肤、 浆膜、黏膜上可见多发性散在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四肢、 背腰、腹部皮下组织可见浆液性出血性浸润。浆膜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积液,并混 有纤维素凝块。严重时,可发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季肋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