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

《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 - 讲座论坛 - 新闻中心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
发布时间: 13:49:03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学与人文”系列开坛之讲无论你是否喜欢,从小到大,你一定学过《论语》,背过《论语》尽管从未谋面,相隔千年,你却与他似曾相识这就是孔子和他的“论语”——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LOGO孔子提出的读书、治学、为人的道理和方法你到底整明白了多少《论语》对中国人生活、政治、经济的影响你又领悟出了几分本周四晚,快来和傅杰教授一起再读经典,走进经典重温《论语》 解读孔子厘清《论语》与中国人心灵习性之间的千丝万缕主讲人:傅杰时间:日晚19:30—21:30地点:哈工大校区A栋教学楼502室主讲人介绍: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傅杰文录》四卷(包括《文史刍论》《序跋荟存》《书林扬尘》《前辈写真》)、《论语百句》等,编有《论语二十讲》《章太炎学术史论集》等。&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20:35:11 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宁龈
  多年以后,东学堂的奥雷连诺&宁老师站在孩子们的面前,准会想起他的高中语文老师跟他讲过语文重要性的那个遥远下午。当时,语文是一个没那么重要的学科,在校园里也飘荡着这么一句话:
  &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去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每每听到这么心酸的话,当时还是小鲜肉的我心里表示一定不重蹈覆辙,再说自己这么乖巧可爱呆萌,上辈子一定没杀过人不是。
  我就成为了一名东学堂的语文老师r( ̄ ̄)q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一定要说的是,来了东学堂以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赵亮老师、乌日娜老师、陈照老师、邱文宾老师等)就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从此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不过,随着语文改革春风的吹满地,语文学科也慢慢开始争气。2016年北京市语文中考由120分提升至150分,2020年高考也有可能从150分提升至180分。在直观的分数提升之下,潜伏的是语文难度的提升,后面在教育改革上也会愈发向语文侧重。
  可有一天,我随手百度了下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却发现:
  &语文没有用&的关键词比&语文有用&的多6230000条!!!而且搜索&语文有用&下面显示的也都是&语文有用吗&这样子的问句啊呜呜呜呜呜(众同事:表卖萌!!说正经事!!!
  这说明,虽然语文分数多了,难度升了,但是目前大家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依然很不充足,就拿一个很多人可能都会存在的疑惑来说: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语文呢?
  事实上,会产生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在语文这一块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到头来却发现,隔壁老王家不怎么学语文的娃和自己家的娃在语文这块好像没太大差别,而且,依照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好像语文也确实没带给我们特别有用的东西。
  但是,真的是这样子吗?语文真的没有用吗?如果现阶段的语文没有用,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才是有用的呢?
  说语文没有用,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拿着手机的你能够读懂这篇文章,这是语文的阅读能力;看的时候来了一条微信,你用拼音或者五笔或者部首打字回复,这是语文的语言组织能力;回到家以后,打开电视,电视剧本的撰写这是语文的写作能力;中间插播几个广告,比如&学语文,就到东学堂&,广告文案的撰写是语文的创新能力。
  除了这些和我们日常紧密相连的情境之外,关于语文重要性的例子古今中外俯拾皆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凭借自己的口头表达,&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到现在,国家领导人们在演讲发言时经常引用经典古诗文,比如习大大引用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李克强引用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一说出来,不知道格调高到哪里去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其实都离不开语文。
  可见,语文学与不学、学得好和学得坏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觉得语文没用,或者不爱学习语文呢?
  其实语文本身没有出什么问题,而是教语文的过程出现了问题,原本应该很美的语文,由于教法等各种原因,变成了条条框框的东西。另外,课内所学的内容和我们会用到的内容也脱节了。
  这就导致了一方面我们无法体会到语文带来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也无法感受到语文带来的实际用途,把这两点剔除了,自然会觉得语文学不学没有太大差别了。
  与我们同样学着语文的还有对面的台湾,台湾教授国文的方法和标准内容如若讨论内容太多,在此不表。在这里找到了一些台湾高中考试的题目,大家可以试一试啦:
  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2、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可以明显感受到台湾的语文题目不像我们一样考察得那么死板,一方面结合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考虑到了实际运用,多好。
  而我们在暑假会开设的东学堂语文小学一到六年级尖端班的培养方向正是如此,希望能够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到一起,让语文不仅好玩好美也好用,让那些对语文充满热忱也有天赋的孩子在语文这方面发出光来,一直出类拔萃下去。
  让中国人学语文,显得更有必要性。
东学堂语文
  东学堂的含义是&东风化雨,学以致用&,寓意东学堂的目标不仅仅是将知识和能力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还注重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好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熏陶。东学堂语文以&回归阅读&为核心理念,2014年4月发布了&新语文&课程体系,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更多关于&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语文?&的问题
尊敬的家长:
我们将于03月11日 22:00 对系统进行维护,维护时长预计4小时,届时可能出现业务无法办理等问题,维护结束后即可正常使用,对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没有账号,
其他账号登录:中国人的“圣经”—《论语》
当前位置:
中国人的“圣经”—《论语》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李荣胜
  有人说:《论语》是孔子写的书,其实不是。孔子一辈子没有自己写过一本书。
  为什么叫《论语》
  《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几十年之后(大约公元前400年),由他的弟子和弟子的学生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的书。全书用语录体的形式编纂,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论。全书涉及到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经历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研究儒家学说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应该说,《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所著,但它属于孔子。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为什么取名叫《论语》呢?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译成白话是说:《论语》这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应对弟子提问、回答当时的君王、世人的言论,以及孔子弟子们相互之间的言论,而这些言论都是从孔子那里学习和听到的。孔子已经去世,孔子的门人弟子相互拿出自己的记录,共同分析评定,并编纂起来。所以就把这本书称为《论语》了。班固在这段话里讲清了为什么书名叫《论语》。班固认为:“论”就是“论纂”的意思;“语”就是语言、言论之意。当然,历史上还有其他解释,但都不及班固的解释一语中的。
  《论语》传承至今,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自从战国初年(大约公元前400年)成书以后,也仅仅是儒家教授学生的教材,仅仅是儒家的经典。在那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少思想家拒绝儒家,拒绝《论语》,甚至批评儒家的一些观点。从老子、庄子的书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依靠法家治国,先是“焚书”,后是“坑儒”。《论语》遭到灭顶之灾。到汉代,《论语》只流传下来三个版本。一本是当年鲁国人传授下来的,称为《鲁论语》;一本是当年齐国人传授下来的,称为《齐论语》;还有一本是汉武帝末年,修缮曲阜孔子故居时,在墙壁中发现的,因为是用大篆写的,因而被称为《古论语》。三个版本大体内容相同,但字数与分篇小有差异。直到三国时期,儒家学者何晏汇集三个版本及各家注解,作《论语集解》一书,这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论语》完整注本。《论语》就在这本集解中完整地保存至今。
  《论语》的核心内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大约由500多段语录组成,总共15000字左右。但《论语》一书的重要内容太多了,几乎包含了孔子全部的思想精华。换句话说,涵盖了儒学各个方面的理念和观点。《论语》的内涵之博大,是任何其他书籍都不能替代的。从教育与学习、人格与修养、行为与礼节、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日常行事与人生哲理,直至谈古与论今、为政与治国,有关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孔子都有极为精妙的论述,都有光耀古今的思想。这里,我们只能就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仁,做一个简单的解析。
  孔子说的“仁”到底是什么?
  有人统计过,《论语》500多章,其中59章提到“仁”,“仁”字出现109次之多。
  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我更倾向于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含义广泛的儒家道德观念—仁。《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音:ài rén)。’”孔子的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孔子用两个字—“爱人”,把“仁”的核心观念告诉了弟子。可谓简单明了,切中本质。爱人,可以解释为:爱护别人,也可以解释为:热爱周围的人。虽然“爱人”仅仅两个字,但却给我们透露了在孔子关于“仁”的概念中,包含的三个方面重要信息:
  第一个重要信息是:孔子把“仁”定位在了人与人的关系上;
  第二个重要信息是:孔子认定的“仁”就是“爱人”,首先是要有爱,向内修为自己,以产生爱心;向外实践仁德,把这种爱心奉献给别人;
  第三个重要信息是:在孔子“仁”的概念中,视别人为人(而不是奴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即将解体的时代),是平等的人,值得爱的人。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敬爱的现代作家冰心先生。冰心先生为之写作一生的信念和座右铭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先生说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是人类的大爱。冰心先生“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中的爱,与孔子“爱人”中的爱,是否有某种传承的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把孔子讲的“仁”,简单理解为“爱人”是可以的。
  每个人都有两颗心
  一颗心是爹妈给的,是肉体的心,叫真心,是一个人生命的原动力。另一颗心是后天的,被社会锻造而成,叫做良心,是人一生行为的总指挥。锻造良心最重要的营养就是孔子提倡的仁德之心、爱人之心。“做人要有良心”,这样的理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在社会上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今天,其实良心仍然深藏在亿万中国人的身体中。几年前:报纸上披露了这样一件事:
  丛艳春是生活在吉林山村的一个农家妇女,她的丈夫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唯一的儿子不但患有间歇性神经病,而且还是侏儒。为了治好丈夫的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了。可现在她又心如刀割:家里唯一的那头老驴也要被拉上屠宰场了—就等着把这头驴杀掉卖钱去给丈夫抓药呢。
  杀驴的时候,当剖开驴的肚子时,一个硕大的肉球滚了出来,吓了人们一跳。杀了几十年驴的屠夫也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后来,他们断定,那个从驴肚子里滚出来的东西就是传说中和“马宝”一样能够包治百病的“驴宝”。
  丛艳春得到“驴宝”的消息传开了,附近方圆几百里的药材商走马灯似地来到丛艳春家,先是打探,然后就开始出价。可丛艳春显得异常的平静,面对络绎不绝的买家,她只是说了一句话:等我弄明白了再卖。
  这时,为了能得到“驴宝”,那些商人们打起了争夺战。一开始,有人出价7千元,丛艳春笑着摇了摇头,人们以为她嫌价钱低,于是价钱一直往上抬。到17万,可丛艳春还是不为所动。
  在人们纷纷猜测之时,丛艳春又带着样品上路了。在这之前,她已经找了很多兽医以及县里的行家鉴定,但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于是,她又凑足路费去了市区。临走的早上,一个商人出了40万的天价,惊得当地的老百姓目瞪口呆,可丛艳春坚持:我不能不明不白地糟蹋人。
  经过市里多个专家的鉴定,真相大白:这“驴宝”只是驴身上的一种良性血管瘤,没有治疗疾病的价值。
  这时山村再次沸腾了,很多人骂丛艳春傻,你去搞那些鉴定干吗,送上门的40万不要。可丛艳春非常坦然,面对四壁空空的家,她说:为了丈夫和儿子的病,我很想有钱,可我一定要弄明白,假如真的是宝,能治病,再卖不迟。我害怕稀里糊涂地害了人,那样我的良心上说不过去,会一辈子不安。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对良心的诠释,足以证明“良心”在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要守护好中国人的仁德爱人之心,守护好中国人的良心。
中国人的“圣经”—《论语》
友情链接:
||||||||||||||||||||||||为什么要读《论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什么要读《论语》?
&&为什么要读《论语》?
你可能喜欢《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读孝经和论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