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用 iPad Pro 办公用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使用iPad Pro一个月后的感受
[摘要]Computer World编辑对其进行了一个月的深度试用,认为iPad Pro拥有一定的前景,但在细节方面仍需要不断优化。
腾讯数码讯(Leon) iPad Pro上市一个多月,销量相对平淡。不过,也有数据显示,iPad Pro一个季度的销量将达300万台,销售额超Surface系列2015年全年。当然,相比此前iPad 2时的全盛时期,iPad Pro似乎仍不够给力。更大、更强、一定的办公及创意设计能力,是iPad Pro的主要卖点,但这种定位真的可以满足用户需求吗?Computer World编辑对其进行了一个月的深度试用,认为iPad Pro拥有一定的前景,但在细节方面仍需要不断优化。 硬件性能:出色但过于昂贵iPad Pro的性能已经可以媲美笔记本,自然是因为它具有一颗强劲的“芯”。64位架构、具有12个GPU核心的A9X处理器性能十分出众,单核性能已经超越一些桌面级处理器,GPU性能更是媲美英特尔Iris 5200。当然,毕竟iPad Pro运行的是移动系统,单纯用跑分衡量它与笔记本的性能差异并不完全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性能足以满足用户需求,包括处理4K视频、多任务应用等。遗憾的是,在存储方面苹果依然是使用了移动设备的概念,32GB起始的存储有些捉襟见肘,而128GB版本无疑过于昂贵,这可能是iPad Pro的一个定位问题,毕竟当一款平板达到近7000元,消费者可能更愿意购买Windows笔记本。iOS 9:需要进一步优化iPad Pro运行iOS 9系统,针对其大屏幕变化,进行了一些全新的功能设计,包括以分屏界面同时运行两个应用程序,虚拟键盘也更适合大屏幕输入等。然而,仅仅简单的优化是不够的,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桌面图标间距依然是延续了iPhone、小尺寸iPad的设计,优化明显不够。或许,iPad Pro需要一个专用的iOS版本,来进一步突出它与其他iOS产品的差异。 配件:扩展体验的必备元素键盘盖、Apple Pencil显然是扩展iPad Pro体验的必要配件。目前,市场中拥有苹果官方和罗技两款iPad Pro键盘盖,都使用了iPad Pro的专属智能连接器,而非蓝牙。两款键盘盖手感都不错,罗技的产品更接近笔记本键盘并具有背光,但在升级iOS 9.2之后响应速度变得迟缓,而官方键盘盖则没有这个问题,这是需要用户注意的。至于Apple Pencil,无疑是绘画、创意爱好者的必备配件,苹果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让笔尖和屏幕之间可以更快速地响应,接近真实的书写感受。当然,这两款昂贵的配件并非人人都需要,尤其是那些只是使用iPad Pro看看电影、网页的用户。小结:不完美但有前景较长时间的使用体验证明,iPad Pro并不能真正替代Windows笔记本。毕竟,它是一款移动产品,不支持鼠标、真正的多任务处理、桌面级软件。当然,iPad Pro与此前的iPad产品略有不同,更大的屏幕、一定的优化让它可以应对生产力和创意操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独立设备使用。接下来,苹果应该尽快解决系统优化的问题,让iPad Pro的体验更加完美。
正在加载...
[责任编辑:jienvwang]
还能输入140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photosphotos
接上耳机孔,这支平价压感触控笔就能在 iPad 上用了
timeagotimeago
Image credit: Save是否够 Pro?iPad Pro 一个月使用心得
2016 年 3 月 12 日, 傍晚 07:00
协同了键盘与 Apple Pencil 一起登场的 12.9 吋苹果超大平板电脑 ,直接看它的名称的第一印象,会觉得苹果应该会让这部显示、性能与规格都已经让笔记型电脑感到压力的平板,有着更多属于「Pro」专业范畴的使用可能。但是在发布会以及我们日后的评测报告中,似乎它给人的感觉就是部直接放大,然后多了较多配件、喇叭好上很多的 iPad 而已。
不过在其发售之后没多久,江湖上也有传出这次的 iPad Pro 似乎在修图方面将支持直接编辑 RAW 档的独门工夫 -- 之前 iPhoto for iOS 曾经标榜过,不过这个 app 居然就下架了... 也突然让小编对于 iPad Pro 是否真能取代笔记本拿来进行专业修图,或甚至有更进阶的用法感到好奇,所以我们直接借了 iPad Pro 搭配 Canon EOS 6D(还有新的 50mm f/1.8 STM!),直接来试试这样的组合是否能够取代笔记本的使用情境。所以,够不够 Pro?既然我们之前都已经有过了,我们就废话不多说快速进入实测的心得部份。文字编辑小编一拿到 iPad Pro 其实最期待的是它在文字编辑上的实用度如何,毕竟新的双指键盘游标手势、多任务分割画面等,用起来真的是相当顺手。所以一拿到机器,自己很快地就将工作需要使用到的 app 都装了起来,试试看 iPad Pro 是否可以胜任文字编辑的工作。不过可能是我们网页文字编辑器支持度不够的关系,在 iPad Pro 搭配 Safari 或者是 Chrome 之下,键盘游标手势的支持度并不高,整个页面会一直不断地跳回最前页。也因此在这方面的使用下,目前 iOS 依然很残念地不太能够支持自己的文字编辑工作 -- 不过如果将文字另外放在 SimpleNote 或者是 Evernote 上编辑的话就可以顺利支持,而且另一边窗口还可以开着 Slack 或 Skype 聊天软件工作,搭配 iPad Pro 超大的屏幕范围,说真的在这样的状态下编写文章算是相当惬意。所以虽然网页的文章撰写还是要看博客的编辑器是否给力,不过如果是利用文字编辑器来写的话就没太大问题。另外有点可惜的是这次并没有一并测试到原厂的键盘背盖,相信如果有大量文字输入用途的话,这样的搭配会非常不错才是。是说,在测试 iPad Pro 期间入手了 iPad mini 4 的小编(嗯... 看到这大家应该可以猜的到本篇结论了 XD),才发现 iPad Pro 原来已经把分割键盘这个功能给移除了(但是 mini 还可以用),这点估计是苹果不希望大家手持这部近 13 吋的平板使用,不过个人觉得分割键盘在 iPad Pro 的实用程度应该是很高的才对啊,真心希望未来可以加回。不然要是一时间没办法找到放置的地方,只能单手手持并且用单手输入,这样也没有比较稳定吧?图片编辑来到了这次借测的最起点「专业影像编辑」。虽说小编还特地借了 Canon EOS 6D 并且买了新款(题外话,这东西搭配 iPad Pro 用起来的确是爽度满点),不过很遗憾的,单就原厂的界面看来,即便我输入的是单纯的 RAW 档,看起来修图界面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改变 -- 原本还期待会有类似 iPhoto for iOS 那样的界面的,而且就色温修正还有亮度调整这项来判断,我所看到的修图结果应该还是修 JPG 缩图的结果。不死心的我购买了一个号称可以提供全尺寸 RAW 编修的 Photogene app 来试试,不过根据小编使用 6D 机内编修 vs Photogene 的编修结果看来,两者对于色彩编修的宽容度差距不是普通的大。也因此,即便 iPad Pro 拥有当下 iOS 系统中最强的 4GB RAM 内存,但很显然地,利用到这方面优势的应该还是只有在 4K 影音剪辑之上了。目前还是强在影音应用,还有... Apple Pencil挥别了还是不太及格的网页编辑与专业修图部分,虽然感觉有点落寞,自己在心目中打上的分数大致上就是,一种硬件够 Pro 了,但软件似乎还未跟上它能创造的可能的概念。不过说到 iPad Pro 这一个月的体验之后最无法割舍的,真的就是那个四边都有的喇叭。而且这组喇叭实现了很久以来小编对于前置双喇叭产品的一个难以理解的设计问题,就是「为什么前置双喇叭在转屏幕方向后,立体声并不会跟着变化」。这点,iPad Pro 做到了。我不太想说 Apple 再创新这种玩笑话,但怎么这么久以来没什么厂商想到要做这件事呢?简单地讲,不只是发布会上面曾经提到的不会被手遮住喇叭就影响声音,这四个喇叭在 iPad Pro 上,无论你拿平板的方向是如何,立体声都会跟着你跑。虽说在转换的时候,的确会有一点点的违和感(这是 HTC 不这样做的主因),不过说真的,无论直拿或横拿都可以维持立体声效果,这的确是相当地不错 -- 你不再需要为了立体声效果好而必须横看屏幕,或者是让 iPad 只能直立使用,不能放到 Type Mode 的角度用。这组喇叭的音效表现很不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整体而言,虽然 iPad Pro 这次「还没有」在我的工作上帮上太大的忙,但单就观看 Netflix 视频(最近更新符合 iPad Pro 的分辨率了!)而言,必须讲,这个 12.9 吋的平板让我十分享受,所以单就影音观看这点,个人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感觉出门在外即使遇到没电视的民宿或住朋友家之类的,用上 iPad Pro 连上网络看串流视频就非常好用了。此外,这次也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 Apple Pencil。撇开它有点怪的充电方式(插在 Lightning 底部,虽说盒装里面有附转接头啦...)与没有悬浮防误触功能的这两点。它书写绘画起很顺手,配合 iOS 一直以来都还不错的手掌防误触机能,自己拿来记笔记的感觉很棒,虽然还是免不了偶尔误触,不过大致上来说书写起来的体验是很好的。至于画画,没天份的我依然交给别人帮忙,在简单的试用之下朋友的感想也是觉得很不赖。Apple Pencil 具备有角度侦测、笔尖压力侦测等机制,所以不同角度与力度画出来的笔画其实都有所不同 -- 甚至还有的 App 支持毛笔书写的方式,相当有趣。是说,大家应该有注意到上图我把笔「收在」了 Smart Cover 的转轴处吧?其实在 iPad Pro 搭配 Apple Pencil 的使用之下,是可以将这支笔通过磁力吸在 Smart Cover 之上做收纳的。虽说可能不足以在移动的时候吸着不掉,但 iPad Pro 的 Smart Cover 其实磁力不错,至少不要太过大力晃动之下都还是会卡在 Cover 之上。小编也留意到了苹果似乎有刻意让 iPad Pro 的磁性护盖的磁力加强了一些 -- 就我直接与同样原厂的 Smart Cover 相比,iPad mini 就不太能稳固地吸住 Apple Pencil。图、原厂 Smart Cover 可以是吸住 Apple Pencil 收纳的结论回到本文的标题,到底是否够 Pro?单就这点,个人觉得就 iPad Pro 本身的硬件部分是十分足够的,不过就个人而言,会觉得 Apple 停止提供 iPhoto for iOS 真的是非常可惜 -- 假若它持续更新下去并且更进一步支持真正 RAW 编修的话,配合现在的 iPad Pro 的性能,感觉应该会让其成为非常吸引专业需求使用者的平板产品。其他部分来讲,就文字编辑的部分,显然很可惜地在个人的使用情境之下,无论是 Safari 亦或是 Chrome 浏览器之下都还是不太能让我很顺手地编写报道,不过这里也是网页支持性的问题居多,似乎也不太能只怪 iOS 而已。只是这一切还是导向了一个结论,就是如果要做一些 Pro 的事情,也许还是交给 Mac 那边的 Pro(MBP)或者是 PC 还是比较稳当且能确保进阶的使用能够符合需求;iPad Pro 也许就还是专注于一些基础的编修或者是初步的资料搜集、作品创作为主。至于值不值得以可以买 MacBook 的价钱来买 iPad Pro,说真的就现阶段而言,如果你是要拿来娱乐用途居多并且可以接受在专业使用上有一点折衷,那么应该是可以选 iPad Pro,否则小编会觉得若非大屏幕不可,那么可以选择更小的 iPad(Air 或者是 mini)使用的弹性也较大也更轻价位更低些。是说,也许最终小编对于 iPad Pro 的期望,还是希望 Apple 能够推出一个以 Mac 为架构,但是具备触控界面的平板电脑吧!iPad Pro 的各方面体验都优异,只是它挂着 Pro 之名的确会让人有比较深的期待。也许在未来能在网页技术更友善于移动设备,还有更利用到 iPad Pro 硬件性能的 app 推出之后(iOS 版 Aperture?),可以更增加这款苹果大平板的实用程度,届时也许就会让人舍弃桌上系统来选择这部 iOS 的 Pro 级平板做为专业用途了吧。
timestamptimestamp
photosphotos
timeagotimeago
Apple Watch Series 3 LTE 版评测:随时在线
为了填补一时离开的空档。作者: , 2 小时前储存timestamptimestamp
timeagotimeago
苹果新专利:可以隔空画画的触控笔
同时适用于任何表面。作者: , 14 小时前储存timestamptimestamp
timeagotimeago
iPhone 电力管理设定终于现身 iOS 11.3 最新测试版
可以看到电池健康度跟取消降速。作者: , 21 小时前储存Email订阅& 2018 Oath Inc. 版权所有。10.5英寸iPad Pro办公实验 分屏功能不错_腾讯网
10.5英寸iPad Pro办公实验 分屏功能不错
(原标题:10.5 英寸 iPad Pro 16 小时办公实验 )这篇文章,每一个字都是在 10.5 英寸 iPad Pro 上完成的。不过单纯以写稿这种方式去评测 iPad Pro 显然对不起大家的好奇心和自己的良心,毕竟硬件的全面提升、iOS 11 的加持,让 iPad Pro 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写作工具。于是我冒着失联、抓狂和手指痉挛的风险,毅然决然地把 MacBook Pro 丢在了家里,抱着 iPad Pro 开始了两天的全面工作实验。虽然我的工作习惯不能代表普罗大众,但相比传统流水线作业式的评测,融入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体验多少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毕竟「体验 」是渗透在俯仰之间的细枝末节,而不是几个所谓革命性技术和突破性功能的简单堆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实验了解的是:iPad Pro 能否完全胜任我的日常工作?相比桌面平台,它的短板在哪?它的优势又是什么?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之间,iPad Pro 的定位是什么?普通用户应该怎么选择?我的工作琐事繁杂,又涉及团队异地协作,对多任务要求比较高,但每天工作的时间线也无外乎在以下事项中游离穿梭:浏览新闻源,确定选题开会审稿在微信、邮件和 Slack 中进行日常沟通写作运营数据表格的制作及查阅一些行政批复在桌面平台,很多工作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解决,转到 iPad 上办公,我会优先选择 app,具体哪些生产力 app 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直接秀桌面(主屏)截图:8:00 浏览新闻源,在微信群跟团队沟通美好的工作日从选题把关开始,我要做的是浏览大量的新闻源,并在微信群里和横跨广州北京两地的同事沟通讨论。iOS 11 为 iPad Pro 定制了一个 Dock 栏,这个 Dock 的逻辑跟 macOS 非常相似,它不仅可以容纳更多 app,还可以随时在第三方 app 中呼出。在一个 app 中,拖拽 Dock 上另一个app 就能实现多任务。首先开启 RSS 订阅 app Reeder 3,然后从 Dock 拖拽出微信,微信会以一个窗口的形式悬浮在 Reeder 3 上,向下滑动则可以实现分屏显示。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都处于这样一边浏览新闻 Timeline,一边微信聊天的多任务状态。Reeder 3 是一个非常棒的 RSS 阅读 app,它提供的应用内分享其实非常强大,我既可以直接将文字收藏到 Pocket 里,也可以直接复制链接出来。但由于不少网站并不提供 RSS 全文输出,所以当我被标题吸引之后习惯于打开原网站,然后复制链接丢到微信群里。Reeder 3 支持了键盘快捷操作,所以用 Smart Keyboard 上下键可以滚动浏览新闻,点击右键则进入原文。在 iOS 10 上,复制粘贴的这一套流程是:先用手在浏览器上长按复制链接,然后在微信对话框里再长按粘贴,然后点击发送。在 iOS 11,这个过程非常优雅:我可以用手指直接把地址栏的 URL 拖拽到微信对话框里,这个不比 Mac 操作效率低。文本复制也得到改良,浏览器的大段文字可以直接拖拽到微信对话框里,这对我援引资料非常方便。讲完了亮点,讲讲不爽的地方——手酸,因为我的手不得不在键盘和屏幕之间来回悬空操作。相比桌面平台键盘+触控板(鼠标)的交互逻辑,iPad Pro 的用户界面完全是通过多点触控执行的,虽然接上了 Smart Keyboard 让 iPad Pro 看起来像台二合一的笔记本,但这个键盘毕竟不能进行所有的交互,我总得用手触控屏幕。在几个微信群里来回跳跃没多久,我的手就酸了。其实,键盘组合键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手指悬空操作。比如按下 cmd+ H 就能返回主屏幕,cmd+option+D 在应用内直接调出 Dock 栏。在 Safari 浏览网页的时候,我可以像 macOS 一样,通过 cmd+T 打开新标签页,cmd+W 关闭标签页,通过空格键滚屏,甚至可以通过 cmd+N 实现两个浏览器窗口的分屏显示,全程几乎不需要抬手。除了系统级 app,第三方 app 的支持就没那么好了。比如我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在 iPad Pro 上充其量就是个 iPhone 的放大版。除了发送按钮我可以用 Enter 键,后退、选择联系人、选择表情这些常用操作全都得抬手。其实这个问题,苹果早在 2010 年 MacBook Air 的宣传片里就讲过。在桌面平台上,苹果选择为 Mac 配备更大更好用的触摸板,而要想在移动平台上兼顾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第三方 app 尽可能地支持键盘快捷键。(拼图由知乎网友林峰制作)10:00:开始写 iPad Pro 的评测如果说上面的场景没什么参考价值,下面的工作应该有普适性了——上午 9 点半左右,分配完选题的空余时间,我开始着手写 iPad Pro 的文章。我日常的写作工具是 Ulysses,Ulysses 是一款全平台的 Markdown 写作 app,支持 iCloud 同步和 Hand off,入选过去年的苹果设计奖。除了键盘手感,在 iPad Pro 上用 Ulysses 写字跟在 Mac 上没什么区别,几乎不需要用到触屏。当然这需要用到一些相对少用的快捷操作,比如 cmd+方向键。一个小问题是,iPad 上原生输入法在体验上跟 macOS 上还有一些差距的,有时候常用语无法记忆。第三方百度输入法和搜狗输入法对 iPad 的支持已经还不错了。写作的时候,我会把 Safari 分出一个屏幕,用于随时查阅资料。两个窗口的切换,仍然需要时不时地用手指激活一下。比较遗憾的是,由于 iOS11 仍然是 beta 版,当从浏览器拖拽文字粘贴到 Ulysses 的窗口时,Ulysses 会出现闪退。Smart Keyboard 这个键盘,可能是 iPad Pro 作为写作工具最主要的失分因素。虽然键程不算短,但这个兼具保护套功能的键盘手感并没有改进,仍然偏软,我敲击了半小时,手还是比较累的。不过,10.5 英寸 iPad Pro 由于增加了宽度,Smart Keyboard 也变为了全尺寸,打字的时候终于不会觉得压抑了,比起 9.7 英寸输入也更不容易出错了。罗技推出的蓝牙键盘是官方 Smart Keyboard 不错的替代之选。一个是手感更好,另一个是键盘直接集成了一些快捷操作,比如 Home 键、多任务键盘和截图键,价格也更便宜。再讲一讲屏幕尺寸的问题。从 MacBook Pro 高配 +29 寸 21:9 显示器突然平移到 10.5 英寸的平板上,起初我担心我会对屏幕大小非常不适应,但用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其实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iPad Pro 的屏幕比例是 4:3,所以显示面积其实是不小的。与 12 英寸 MacBook 对比,我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宽度竟然是一样的。加上 264 的 ppi 比我日常显示器要高,视觉观感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尺寸的劣势。我手上其实还有一台 9.7 英寸 iPad Pro,相比之下,信息显示密度的确提升不少。最直观的是,10.5 英寸 iPad Pro 的边框窄了许多,而面对 9.7 英寸 iPad 小指宽的边框时,总觉得这是一台来自上世纪的显示器。唯一的别扭在于分屏的限制,iOS 11 只能实现两个 app 的分屏显示,对于日常习惯于在 21:9 的“带鱼屏”一字排开三个窗口的我,五五分或三七分的固定设置多少有点不习惯。审稿,随时需要开始的多任务微信就是一字排开三个窗口其中的一个。跟很多人一样,微信常驻在我桌面最右侧,时不时地瞄一眼聊天面板。我没有让微信占据 10.5 英寸屏幕的半壁江山,也没有将其悬浮隐藏在当前页面上,既然 iPad Pro 屏幕是个限制,索性不看微信以免分心。因为审稿的工作,我不能关掉微信推送,但我也做不到每次推送来就伸手点开微信,这时候我就得反反复复地调出多任务。iPad 唤出多任务的方式的方式有很多种,延续 iPhone 的操作习惯,我们通常会双击 Home 键盘,或者四指上滑屏幕,这时候就会出现控制中心和并列的几个多任务缩略图。但最方便的还是键盘组合键:cmd+Tab,跟 macOS 一样,熟悉了这个指令,在 iPad 上进行多任务操作并没有想象那么低效。在 Mac 上,如果有文章的修改反馈,我通常用光标高亮字句段落,然后截图,一并把截图和反馈意见发到微信。iPad Pro 提供了一种更指点江山的方式:截图,然后缩略图会停留在屏幕左下角,用 Apple Pencil 点击缩略图,就可以直接在截图上做批注了。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章反馈形式,同事纷纷表示,好像在看小学老师批改作文。因为这样的方式,在审稿的时候,我习惯于把 iPad Pro 从键盘上拆下来,直接捧在手上阅读,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更有利于沉浸阅读,这个体验相对于桌面平台是加分的。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这样做——10.5 英寸 iPad Pro 的刷新率突破了移动设备传统的 60Hz,加上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技术,在 Safari 里用手滑动屏幕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顺畅,这种顺畅带来的愉悦感甚至让我养成了一个审稿时反复扫屏的坏习惯。11:40:编辑运营会在我司,开会就是天南地北的两拨人齐刷刷地抱一台笔记本围坐在一起,在一片鳞次栉比闪着光的苹果 logo 中,偶尔还能瞥见墙角一个抱着神州工作站的实习生。大 Boss 提倡开会只带小本子,但这是典型的屁股指挥脑袋——毕竟大部分员工做的不是总结陈辞的工作,我们不但要做笔记,还要关注屏幕上一排排的运营数据。然而带电脑的结果是:大家看起来都很认真,每个人低着头盯着自己的屏幕,但我知道他们只有耳朵在工作,手却在忙着赶没写完的稿子。一手拿着 iPad Pro,一手拿着 Apple Pencil 的我,终于很像官方宣传片里的创意工作者了。而系统自带的备忘录就是我开会的小本子,需要记录的时候,用 Apple Pencil 点击屏幕可以直接进入备忘录进行书写状态。调出此前的文档,我可以直接用笔在旁边进行标注。会后,我还可以在 spotlight 里搜索到刚刚手写的文字。需要浏览运营数据的时候,打开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 Google Docs 的 app 里,选择 AirPlay,就可以投到电视上做演示。14:00 处理邮件在每天几十封邮件的信息轰炸下,我养成了在每天固定时间统一处理邮件的习惯。考虑到效率,我直接用系统自带的邮件应用绑定了公司邮箱。而在桌面环境,其实我更习惯于用 web 版的 Email。普通邮件的回复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这里讲一个异地办公中最头疼的工作:我收到了广州总部行政同事发来的新员工入职档案的邮件,需要我在电子档上签名。通常我的做法是:下载附件,然后用手指操控触摸板在文档上写出一个会被小学生嘲笑的签名,再回复邮件。在 iPad Pro 上,如果是附件是 PDF,用 Apple Pencil 点击附件,就直接可以在文档上签名,点击确认回复邮件,10 秒钟就能搞定。可惜行政和财务的同事发给我的通常都是 word 文档,点击附件后并不能即时批注,流程稍微迂回一点:用 word 打开,复制副本,用 Apple Pencil 签名,保存以邮件形式发送。回复邮件需要插入附件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弹出 iOS 11 新增的 Files 文件管理器。这个文件管理器除了整合 iCloud Drive,还包括 iPad Pro 本地文件,未来还会支持像 Dropbox、OneDrive、百度和腾讯的网盘等网盘服务。我习惯于把桌面和文档两个文件夹收藏起来,这样很方便调取我常用的文档。此前我一直纠结 iPad 没有“桌面”的概念,这就好比你坐在椅子上办公,手上有一堆文档,面前却没有一张桌子可以搁置。而现在,我可以直接把邮箱附件的文档,拖拽到 Files 里的“桌面”上。还有一个小功能当日工作没有用上,但值得一提。10.5 英寸 iPad Pro 配备了一颗跟 iPhone 7 一样的摄像头,因为凸起更严重了,所以不少人质疑必要性。从工作角度来说,这颗摄像头并不是拍摄照片和视频用的,它是一个扫描仪——既可以扫描文件,也可以扫描空间(AR)。我顺手拿了一张空巢青年肠炎老师的报销单测试,发现即便倾斜角度拍摄,系统也能自行对文档进行矫正和裁剪。总结:iPad Pro 究竟是什么?iPad Pro 能应付我日常的工作吗?能。虽然它仍然是一台基于 iOS 操作系统的平板,虽然它偶尔让我反反复复地在几个 app 间疲于奔命,但通过整整两天工作实验,它所谓的生产力超出了我的预期——iPad Pro 的确不再是个大号 iPhone 了。至于效率如何?我以 macOS 的桌面体验为基准,对 iPad Pro 开展几项日常工作打了分:即时通讯:70%开会(含演示、记录):120%审稿:100%写作(含查资料):30%邮件批复:120%图片后期:90%视频后期:50%便携:200%能应付你的工作吗?这得看你的工作是什么。如果你像隔壁老王一样,守望 TIT 之巅,圈圈点点批注邮件,那当主力工作机都足够了。但对于需要使用某些专业软件的岗位来说,iPad Pro 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至于选择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好纠结的。要让 iPad Pro 作为主力电脑,你至少得选配 12.9 英寸 64GB 版本,加上键盘,即便不算 Apple Pencil,预算也超过了 7700 块钱,这个价位段你完全可以有更稳妥、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比如起步价 6988 元的 MacBook Air。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回复「iPad」,可获得爱范儿制作的新旧款 iPad Pro 的参数对比图。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不差钱的)人来说,iPad Pro 的定位是一台不错的备用工作机,它的场景更适用于你外出度假,随时从包里掏出来应付一下突如其来的工作。当然,对于喜欢在床头舞文弄墨的我,iPad Pro 简直完美。苹果造了一个高速轮胎,但大部分开发者只拿它做了马车10.5 英寸 iPad Pro 搭载了 6 核 A10X Fusion 芯片,4GB 的 RAM,Geekbench 单核跑分 3838,多核跑分 9225,对比前代 9.7 英寸 iPad Pro,单核提升了 25%,多核的提升更是达到了 75%。在衡量图形性能的 GeekBench 4 Metal 测试中,10.5 英寸 iPad Pro 的分数高达 28598,这个成绩是 iPhone 7 的两倍还多。在实际使用中,我没有感觉到任何性能上的掣肘。即便是 Safari 开了 20 多个标签页,同时分屏微信,流畅性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我觉得这未必是个好事。iPad Pro 性能过剩同时也意味着,还没有几款 app 能够真正挖掘 iPad Pro 潜在的性能,它们占据着交互上的优势,本可以在易用性和功能性上比肩桌面级的应用体验,但现状是:除了极少数像 Affinity Photo 这样的标杆级 app,大部分的 iPad 应用还只是单纯 iPhone 的放大版。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如今的 iPad Pro 与当年乔布斯对于 iPad 初代的设定几乎背道而驰,对于开发者来说,iPad Pro 已经是一个足以承载高级应用功能的开发平台,但因为历史的关系,这个进程滞后了。现在的情况就好比:苹果造了一个高速轮胎,但大部分开发者还想象着它当年木轮子的样子,然后用它造出了一台马车。而苹果的问题正如成就它的那句名言:汽车没出现之前,你问消费者想要什么,大家说,一匹更快的马。
正在加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办公用品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