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内镜检查多发息肉内镜切除软组织夹能自行脱落吗

消化内镜诊疗产品
用于钳取消化道病理组织
十万级净化车间装配,无菌包装,即开即用,安全方便。
用于消化道粘膜染色。
通过内镜钳道对消化道等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灌洗、药液喷洒、造影等操作。
扩张——球囊扩张导管
用于上下消化道的狭窄扩张治疗。
扩张——食道支架
食道支架主要用于食道、贲门和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治疗及食道瘘的堵瘘。
结合了机织支架无弯曲应力和手编支架贴壁性好的有点,特别适合弯曲和斜行的狭窄。
全新一代(第三代)分段超顺应全覆膜食道支架,有效缓解支架弯曲应力,降低术后并发症。
用于食道、贲门和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治疗及食道瘘的堵瘘,适合暂时性植入。
专利设计的伞状结构,解决了食道胃底瘘治疗的传统难题。
扩张——胆道支架
用于缓解因病变造成的胆道狭窄和梗阻,新型编织方式让支架有效贴合胆管内壁,顺应胆管弯曲。
用于缓解因病变造成的胆道狭窄和梗阻。
扩张——肠道支架
用于因恶性病变造成的肠道狭窄或梗阻,适合幽门部的狭窄。
用于通过内镜孔道释放十二指肠、结肠支架,缓解因恶性病变造成的十二指肠、结肠狭窄或梗阻。
适用于通过内镜钳道释放十二指肠支架,缓解十二指肠狭窄或梗阻。
适用于在内镜下经过活检孔缓解结肠部的狭窄。
用于因恶性病变造成的直肠狭窄或梗阻。
扩张——导丝
与内窥镜配套使用,在内镜下,向消化道插入,起支撑或引导等作用。
非血管腔道治疗中引导导管、置入器等。
与内窥镜配套使用,在内镜下,向消化道插入,起支撑或引导等作用。
用于十二指肠乳头/胆道的狭窄扩张治疗。
适用于取出胆管内的胆石或上下消化道中的异物。
三腔导管设计(导丝腔道、注液腔道、球囊腔道)。
经口鼻进入胆管,主要用于体外胆汁引流。
通过内窥镜引导下置入胆道引流。
适用于因病变造成胆道狭窄或梗阻的治疗,支架可满足ERCP下的手术置入。
与内窥镜配合使用,利用高频电钳取胃肠道组织样本及摘除直径小于5mm无蒂息肉。
防缠绕的可旋转手柄设计,防止缆线缠绕。
适用于消化道10mm以下直径的息肉切除
与内窥镜配合使用,利用高频电钳取胃肠道组织样本及摘除直径小于5mm无蒂息肉。
用于临床在内窥镜引导下夹合消化道内软组织。
适用于消化道异物或息肉的取出。
EUS/ESD/EMR/NOTES
用于临床在内窥镜引导下夹合消化道内软组织。
通过内窥镜引导下置入胆道引流。
(C)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苏) -非经营性 -咨询者基本信息:年龄: 41性别: 女描述:
我得了结肠多发息肉,该怎么治疗最好?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想柯大夫帮您解决什么问题:
网友追问: 15:16
对该追问进行回答: 15:40
结肠息肉手术后,要注意饮食健康和卫生,肠胃疾病是长时间不健康饮食造成的,一定要注意生活习惯和饮食健康规律。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不要吃生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要先以流食为主,然后以好消化吸收的粥类食物为主。多吃些含维生素BC的食物,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起到保护胃肠的作用,可以少吃多餐。
名医在线回答
每周三下午,邀请广州市三甲医院副主任级别以上医师,在线一小时免费解答网友疑问
千万个答案
已解答网友超过1千万个问题,并有多个医生对同个问题进行不同解答,提供多个解决方案结肠息肉较大3.5厘米,可以内镜切除吗_百度知道
结肠息肉较大3.5厘米,可以内镜切除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危险性最小的息肉了,但还是建议切掉,因为现在技术很成熟,这么个小手术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是临床的常规操作,而出血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作者 | 陈达凡 宛新建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华亭论镜”
结肠息肉切除术相关出血通常分为即刻、早期及迟发性出血,其中即刻及早期出血绝大多数可在息肉切除过程中发现并完成止血操作,而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DPPB)是在息肉切除过程结束后发生,发生率约为0.2-2.2%,需通过临床表现综合判定,内镜下止血通常面临视野较差、局部组织水肿、患者一般情况欠佳等不良因素,是内镜医师面临的挑战。DPPB发生主要原因是息肉摘除后残端焦痂脱落,而凝血功能及止血措施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如金属夹或尼龙绳脱落),下文简述其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一、DPPB的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有研究表明,肝肾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压、高龄均可能与DPPB的发生及预后有关。对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即使按相关指南要求停用抗凝药物后,其出血风险仍然高于一般患者。
2、息肉因素:目前比较公认的因素是息肉大小,DPPB的发生几率与息肉大小成正相关,长径1cm以上息肉术后DPPB风险明显增加。其他研究认为可能的危险因素还有:息肉位于右半结肠尤其是盲肠;带蒂息肉;腺瘤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相比)。
3、操作者因素:操作者的操作数量与DPPB发生几率呈负相关,有研究认为操作例数在400例以上的操作者DPPB发生率明显下降。
二、DPPB的预防
1、术前监测: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注意其血小板、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用药情况,识别DPPB高危人群,根据病情将其血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控制在合适水平。抗凝药物使用应遵守相关指南规定,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属于指南中的高出血风险操作,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应结合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水平进行选择,必要时可推迟息肉手术时间。
2、术中治疗:对于存在DPPB高危因素患者,术中应加强预防出血及止血处理。在切除息肉前,于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可减少对深部血管的损伤及出血风险;针对有潜在出血风险的病灶,应选择混合或凝固电流进行处理,以期达到封闭血管的目的;对于较大及粗蒂息肉,可应用尼龙圈、金属夹结扎或封闭创面(具体方法可参见下文所述),操作应由经验较丰富医师或在其指导下完成。
3、术后处理:术后避免过早剧烈活动、进食高纤维食物及用力排便。对于直肠部位(尤其是直肠下段),创面易受大便摩擦刺激,DPPB发生时间可明显延后,应注意对患者进食及排便过程的指导。
三、DPPB一旦发生,一般首选在内镜下进行处理。患者多数处于禁食状态,结肠内残留物以血液及血块为主,出血部位相对比较清楚,可不行肠道准备直接行结肠镜检查。在患者生命征稳定的情况下,为改善视野,也可选择口服药物行肠道准备。其内镜下处理方法主要有:
1、目前认为应用机械力封闭创面的止血效果优于其它方法。具体方法有:
(1)临床中应用最多的是金属夹封闭创面。具体操作时,对于有残留蒂部的创面,金属夹应尽量与蒂的基底部平行;对于无蒂部的创面,金属夹应与病灶区成60-90度角,自创面一侧逐渐往中央闭合创面。解剖学显示,肠系膜血管逐级分支进入结肠后,血管围绕肠腔分布,故在多个金属夹应用于结肠的缝合策略上,选择让金属夹的排列与肠腔走向垂直,有可能提高对血管的封闭效果(参见图1)。
图1 A-C:横结肠近肝曲息肉摘除术后金属夹脱落并发出血,再次应用金属夹封闭创面止血;D-F:多个金属夹封闭创面示意图,根据血管走向,选择E图方式封闭创面可能优于F图方式。
(2)尼龙绳套扎:适用于有息肉蒂部残留的病灶,可选择应用尼龙绳直接套扎在息肉蒂部,起到封闭血管的效果。在操作中可利用透明帽的辅助作用,将息肉蒂部轻吸入透明帽内,对其起到固定作用,再将尼龙绳收紧套扎,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3)“荷包缝合”法(参见图2):对于较大的溃疡性病灶,可以采用此方法。以多个金属夹等间距的将尼龙圈固定于创面周围正常粘膜,收紧尼龙圈,使周围粘膜聚拢从而覆盖创面,起到止血作用。
图2 A-C:横结肠近肝曲息肉摘除术后金属夹脱落,应用“荷包缝合”封闭创面;D-E:乙状结肠息肉摘除术后金属夹脱落,单用金属夹难于夹闭创面,改用“荷包缝合”法顺利封闭创面
2、局部注射法:可阻止静脉的血液渗出,但对于动脉性出血常难于控制(表现为涌血,喷血)。在距离病灶周围1-2mm处分点注射,注射针头与病灶成45度角,针头进入粘膜下层后进行注射,应避免刺入过深至固有肌层。
(1)注射肾上腺素:可在局部形成液体聚集压迫血管,同时利用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起到止血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慎用。
(2)注射硬化剂:利用硬化剂进入粘膜及粘膜下的血管内或血管周围,达到局部压迫及血管机化的目的。
3、凝固止血法:操作前需先小心清理局部的血凝块及坏死组织。
(1)局部电凝:将电极与病灶轻轻接触,重复通电,每次数秒,直至粘膜发白、出血停止。
(2)氩离子凝固术:是非接触性凝固技术,距离病灶数毫米进行烧灼,操作顺利的话不会出现探头与组织粘连,可避免粘连分离后发生出血加重的现象,治疗深度浅,相对安全。
4、喷洒药物法:适用于弥漫性渗血的部位。可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纤维蛋白胶。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单独应用的再出血风险较高。
DPPB的发生原因涉及患者全身状况、局部病灶特点、手术前后和术中处理等多个因素,内镜医师应全面评估,有针对性的预防其发生。一旦DPPB发生后,应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在内镜下治疗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如条件允许,优先采用机械力封闭创面。内镜操作过程中可联合使用不同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如有研究表明局部注射联合凝固止血法,其效果优于单用其中一种。如内镜下治疗失败,可选择介入、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宛新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科副主任(南部)、临床实训中心主任。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青年委员,全国ERCP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食管及胃静脉曲张治疗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内镜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胰腺癌诊治中心副主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曾赴日本九州大学病院、美国Emory大学医院及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消化内镜技术。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胃肠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年均完成各种内镜下介入手术600余例,主要包括内镜下胃肠粘膜及粘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SD、ESE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手术(ERCP)、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术、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等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均填补医院空白,部分达国内领先水平。曾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已发表科研论著5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近10部,获取6项授权专利,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陈达凡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工作。熟练掌握常规消化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专注于小肠镜、胶囊内镜及超声内镜的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SCI论文数篇。临床及研究方向:消化道早癌及炎症性肠病诊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与肠息肉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23:57:14)[共6286字]摘要:疾病别名肠道息肉病,polyposisintestinalis疾病代码ICD:K51.4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大肠息肉(polyp&of&intestinal&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疾病描述大肠息肉(polyp&of&intestinal&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Tumorous&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而非肿瘤性......&&&
相关文献:【摘要】目的研究近十年大肠息肉的解剖部位的变化及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分析年我院内镜中心连续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1747例大肠息肉。息肉解剖部位为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直肠、多发性。比较前、后5年(年与年)结肠息肉解剖部位的变化。结果年检出大肠息肉共591例,以左半结肠、直肠为主(38.6%、25.9%),【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在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整理老年人大肠息肉16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就诊原因、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学特点及内镜治疗情况,并与同期中青年人大肠息肉81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便血是老年人结肠息肉最常见的就诊原因;直肠、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但老年人右半结肠息肉明显增多;直径1cm、分叶状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比例相对增高。结论老年人行结肠镜的适应】目的探讨安全有效地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的方法。方法内镜下对168例大肠息肉的不同大小、部位、形态、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息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给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结果115例单枚息肉一次性切除80例占69.5%,53例多发息肉中,3枚以下息肉一次性切除10例占18.80%;4枚以上43例分两次以上切除占81.1%;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易复发,而且易癌变,直肠、乙状结肠部位的息肉复发及癌变均高于【摘要】目的了解无症状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发生特点。方法通过对供电系统78位无症状老年人肠镜检查,发现其中38位患结肠息肉,并对息肉的内镜下特点及病理予以分析。结果大肠息肉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以炎性息肉最多见,与同期临床检查的老年人相比,大肠息肉及多发息肉发生率高。结论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高,临床上无症状,有一定癌变倾向,因此定期行肠镜检查,有利于大肠息肉等早期病变,特别是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发现。关【摘要】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01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9.64%,腺瘤性息肉占61.72%,其中管状腺瘤276例,绒毛管状腺瘤123例,绒毛状腺瘤46例。炎性息肉占29.16%,增生性息肉占9.12%。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结、直肠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状态,研究其分布、发病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的关系,对规范大肠息肉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我院肠镜室2004年1月~2005年11月间检出并有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6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7804例肠镜检查中男性为4189例,检出息肉443例,检出率为10.58%,女性3615例,检出息肉218例,检出率为6.03%【关键词】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期疾病,而其恶变与其部位、大小、形态及病理特征有着很大关系。针对不同形态、大小的息肉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提高内镜下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检出并行肠镜下高频电除治疗的1268例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1268例大肠息肉中,男779例,女489例,年龄在5我院自年肠镜检出14岁以下儿童大肠息肉12例,均行内镜治疗,现回顾儿童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年我院结肠镜检出大肠息肉768例,其中14岁儿童大肠息肉12例,年龄从2~14岁,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8.3岁。均有便血症状,部分有粘液便,其他伴随症状有腹痛、腹泻等。病程1周~12年。本组大肠息肉没有发现恶变。1.2内镜特点大肠息肉(colorectalpolyps)是指向肠腔内突出或隆起的赘生物的总称,是形态学一个名词,其息肉的性质,在临床上用肉眼很难区分,还需要通过病理学来确定。大肠息肉是大肠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包括肿瘤性或非肿瘤性;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1分类  以Morson的组织学为基础,可分为: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以息肉的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单发占70%,多发占30%,见表1。【摘要】目的临床分析经大肠镜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方法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病理结果、随访情况。结果临床表现黏液血便、腹痛为主。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3.19%,其中肿瘤性息肉占56.92%,息肉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癌变亦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46例息肉癌变均发生在肿瘤性息肉。息肉切除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31%,随访大肠息肉复发率12.27%,癌变率1.92%。【关键词】海南岛小儿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大肠疾病占有重要位置。有关小儿大肠息肉的分析各地均有报道,有一定地区差异。海南省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海洋气候。其生态环境也和大陆有明显差异。因而分析其小儿大肠息肉有其特殊意义。本文就海南132例小儿大肠息肉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海南地区小儿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组织类型分布规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1【关键词】胃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并发症;出血  胃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大多是单发的,约有20%是多发,它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重要的是引起癌变或与癌症关系密切,常被视为癌前病变。息肉的肉眼形态可分为广基型、亚蒂型和有蒂型。息肉组织学分类,可分为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其中有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5%~40%,子体凝固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方法讨论75例大肠息肉行内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术的有关护理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5例患者中,完全有效占82.88%,大部有效占14.28%,轻度有效占2.86%,且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根据APC治疗机制,结合护理相关知识,应用行之有效的护理,即充分的手术准备,术中严密的配合及术后的观察是保证治疗完全性和有效的关键。【关键词】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大肠息肉;护理大肠息肉是一【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脉冲圈套治疗胃肠息肉的效果。方法113枚有蒂与亚蒂息肉高频脉冲圈套,残蒂出血或过长44枚宽基小息肉用ABC直接喷灼。结果治疗2周后内镜复查有98枚息肉部位黏膜充血,15枚黏膜浅溃疡形成,无并发症。结论高频脉冲圈套+ABC治疗胃肠息肉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关键词】内镜;高频脉冲;氩离子凝固术(ABC);胃肠息肉    经内镜下单独应用高频脉冲圈套+ABC法治【摘要】目的对比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和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肠息肉患者186例(息肉322枚),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高频电凝切除组93例(息肉168枚),氩离子凝固组93例(息肉154枚),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穿孔、出血并发症比例和治愈率。结果高频电凝切除组并发出血10例(10.8%)高于氩离子凝固组3例(3.2%),P<0.05,且高频电凝切除组出现穿孔1例概述直肠息肉是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乳头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儿童型息肉、炎性息肉、息肉病等。息肉可有蒂(图2-113),也可无蒂。图2-113直肠息肉一、分类(一)新生物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容易癌变。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二)错构瘤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如幼年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等,极少癌变。(三)炎性息肉也叫假息肉,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引【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经肛局部切除治疗小儿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在氯胺酮基础麻醉或硬外麻醉下对65例小儿结直肠息肉患者借助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牵拉至肛处或其附近予以全瘤切除。结果术后57例幼儿息肉患者均获治愈,8例腺瘤患儿7例一次治愈,另1例复发后二次手术治愈。结论经肛局部切除术适宜于小儿直肠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关键词】结直肠息肉局部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疗效。方法26例肠息肉在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结果26例符合指征的肠道息肉患者均行肠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结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的成功与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及术前、术后护理密不可分。【关键词】结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 肠息肉是由于人体先天遗传易感病态因素,在后天的情绪、饮食、炎症、感染、免疫能力下降等因素刺激、诱发下而形成,由此导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刀治疗大肠息肉231例临床体会(pdf)[摘要]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刀切除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对231例796枚大肠息肉经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进行总结,其中腺瘤性息肉478枚,占60%。灶性癌变3枚,占0.4%。炎性息肉276枚,占34.7%。幼年性息肉39枚,占4.9%。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刀切除大肠息肉安全、疗效可靠、手术视【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电治疗大肠息肉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2008年5月间,在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785例2051颗,进行分析。结果43例术中出血,5例36~48h出血,经结肠镜下电凝、黏膜下注射、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停止,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切除的息肉局部癌变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8例,1例追加外科手术,其余术后随访3年,切除部位无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结论采用高频电切除大肠息经结肠镜射频消融及高频电切治疗大肠息肉是目前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00年4月~2004年9月应用国产LDRF—50A型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及OlympusUES—10高频电发生器治疗大肠息肉730例,共889枚,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0年4月~2004年9月应用OlympusCF-201纤维结肠镜及OlympusCF-240电子结肠镜共检查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约半数以上患者在胃肠钡餐造影,尤其在结肠镜检查时被发现。一般认为大肠息肉属癌前病变,多发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所以临床采用镜下活检钳夹取或高频电凝电切等方法切除,以防息肉癌变及出血等不良后果。  1临床资料  1988年1月~2003年6月行大肠息肉电凝电切术906例,男594例,女312例,年龄最大者77岁,最小者2岁,平均年龄50.4岁,其中多【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将114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分别在电子肠镜下电凝电切和经肛门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贻误治疗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及贻误治疗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内镜下治疗直肠息肉效果较好。【关键词】直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其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性增生的结果,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内镜已不仅仅做为常规的检查工具,治疗内镜已迅速发展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两院近4年来对已确诊的657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51例,男485例,女166例,年龄17~74岁,病程1个月~10年。患者症状多为上腹及脐周胀痛、腹泻便秘交替,大便习惯改变为主,少数伴有新鲜血便及粘液便等。1【关键词】肛镜缝扎器;直肠息肉;手术  年,本院应用PSA33(肛镜缝扎器)用于100例直肠下段息肉手术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1~60岁,平均38.6岁;病程发现当天至6个月,平均1个月;其中带蒂82例,广基18例。  1.2治疗方法  局部麻醉下充分扩肛后,置入PSA33可见直肠下段示:右中腹腔实性占位性病变(结肠息肉?)。转诊三甲医院经CT、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息肉。手术病理结果为升结肠&增生性腺瘤性混合性息肉。2讨论结肠息肉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总称,是结肠的一种常见病。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多见[1]。根据息肉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除幼年性息肉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小结肠息肉引起的急性大失血临床少见,诊治上有其特殊性。本科收治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下岗工人。因无诱因的解大量鲜血便8天由内科转入。查体:T38.5℃,P110次/min,R20次/min,BP80/40mmHg。失血性贫血貌,表情淡漠,抬入病房。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口唇肢端轻度发绀,四肢厥冷。心肺正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大肠息肉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年第6期第15卷临床免疫学作者:罗玉琴 赵一岭 王剑波 潘伯荣 吴开春单位:罗玉琴 (吉林市第222医院消化内科,吉林132011);赵一岭 王剑波 潘伯荣 吴开春 (第四军医大学,西安710032)   中国图书分类号 R574.6  肿瘤的发生、复发、转移与细胞增殖活动有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对40例大肠息肉组织及14例附有癌旁组织的结肠癌组织石蜡切在生活中,有人都知道自己患有直肠息肉,但并不太在意。而实际上,掉以轻心,往往就会出现许多使人悔恨终生的不良后果。因此,重视该病的治疗,有助于防止该病的恶变。  ①直肠息肉多不单发:经常见到直肠息肉病例,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因此,对发现有直肠息肉者,要进一步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作一个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范围及位置。  ②活体组织检查:利用纤维结结肠镜检查已成为诊治大肠疾病的常规手段。对于大肠息肉,结肠镜不但能诊断,而且能在镜下治疗。1999年4月~2003年12月我院在2729例次结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良性隆起病变442例,检出率为16.2%。对其中332例大肠息肉进行了内镜下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332例中,男214例,女118例,男:女为1.82:1,年龄(33.7±19.5)岁。临床症状:腹痛2械  电子结肠镜为OlympusCF-XQ240型;高频电发生器为德国速灵ARC2000氩气刀。  1.3方法  (1)常规肠道术前准备,全麻下进行。(2)操作要点:遵循结肠镜操作常规,尽可能行全结肠检查。进境时要少量合理注气,使息肉充分暴露,圈套器套至息肉蒂部,然后回拉、上提,使圈套器尽量离开肠黏膜。一般电凝指数调至2.5~4.5档,电切指数调至2~3档,先电凝致组织发白,再行电切,每次通电时二十一、儿童型肠息肉  (一)概述  因息肉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而命名。发病以5岁左右最常见,男孩多于女孩。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发病占绝大多数。单个发病占70%以上。多发者有3~4个,在成长中息肉可有自行脱落的可能。  儿童型息肉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多直径不超过1cm,息肉的表面光滑,均有长蒂,为正常结肠粘膜,当蒂接近息肉时,粘膜上皮转为肉芽组织。息肉本身为细胞、血管组织,有急性、慢性炎症细胞浸大肠息肉大多为肿瘤性腺瘤,它的恶变倾向高,同时也是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把直径大于0.5~2.0cm的息肉电凝切除。统计我院自2003年8月~2004年1月,采用在无痛肠镜检查的同时,发现息肉并行高频电切除术共124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4例患者,男93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直肠息肉68例,乙状结肠息肉15例,降结肠息直肠息肉和乳头瘤尽管二者均可脱出肛门外,且均有蒂,但二者在临床上不难分辨。  ①位置:直肠息肉均在直肠内,而乳头瘤其基底部位于齿线。  ②色泽:直肠息肉虽然可脱到肛门外,但息肉表面被以粘膜,淡红色。而乳头瘤是由于肛乳头肥大而导致的,其为纤维组织,色呈灰白色。  ③伴发症:乳头瘤一般都有较长的肛裂史,且症状较重,但直肠息肉多无肛门伴发症。  ④病理学检查:直肠息肉具有肠化生和粘膜组织,并可有肠粘膜日中国医学论坛报10台湾Su等报告,窄带内镜(NBI)可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结直肠息肉,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与色素内镜无差异,但较色素内镜操作用时短更快捷。(AmJGastroenterol1)普通肠镜难以区分息肉性质,放大内镜结合色素喷洒可通过观察息肉表面的小凹形态有效鉴别,但操作较费时。NBI不需喷洒色素即可清晰显示黏膜血管结构,且黏膜血管网改【关键词】肠息肉1病历摘要患者,男,39岁。以&间断腹泻、腹痛、便血6年,加重1年为主诉,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6年前,每日排脓血便7~8次,伴腹痛,伴肛门下坠,间断服用泻痢停,病情反复发作。2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相继给予爱迪沙、柳氮磺胺吡啶片、强的松等药物治疗。通常用药10日内上述症状减轻,10日后症状复加重。间断给予上述治疗达2年,病情无明显好转。发病过程中,食欲好,,女5例,术中出血12例,术后7天内出血4例。  1.2病理类型息肉摘除术前常规病理学检查,其中腺瘤样息肉235例,增生性息肉330例,炎性息肉120例。  1.3仪器设备与药品Pentax电子胃、肠镜、OlymˉpusUSE-20高频仪、球状电极、圈套器、OlympusNM-3K注射针,并准备5%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0%氯化钠、去甲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  1.4方法所有息肉经内镜检查及病理【关键词】腹泻腹泻病史超过3周的临床上称为慢性腹泻,其病因多种多样,其中以大肠息肉为病因的报道较为少见。现将大肠息肉导致慢性腹泻的1例资料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腹痛、腹泻6个月入院。无不洁饮食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无放射性治疗史,无腹部手术史,无血吸虫等疫水接触史。于6个月前出现腹泻,水样便,每日20余次,排粪量较多;腹泻呈持续性,伴脐周胀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食欲7日中华消化杂志期178-181医学空间(MEDcyber.com)9月27日消息,结直肠息肉患者长期使用钙剂可预防结直肠息肉复发,但尚无减少结直肠癌发生的证据。直肠癌初起时症状不明显。发展一定速度以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有便不尽感,大便常常带有粘液和脓血。随着癌块增大,肠腔逐渐狭窄,致使粪便变细,排便困难。中华消化杂志三月第三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有家族史。【诊断】内窥镜及X线检查可确定消化道息肉及骨瘤。并有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即可确诊。【治疗措施】根据结肠息肉的数量分布而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可经内镜行息肉切除,部分结肠切除或全结肠切除,骨瘤与软组织肿瘤亦可行手术切除。【临床表现】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2.软组织瘤:好发于面部、躯干或四肢,多为皮脂腺囊肿、在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8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564例,女256例,男女之比为2.2:1。年龄平均46.86岁,其中60岁以上345例,占42.07%。  1.2临床表现便血及黏液血便456例(55.6%),腹泻309例(37.7%),大便习惯改变273例(33.29%),大肠癌术后随访查出息肉30例(3.66%)。  1.3结肠镜检结果共检出息【摘要】目的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29例进行总结分析,以观察其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常规胃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分别采用高频圈套与电凝两种方法切除息肉,术后应用胃肠粘膜保护剂,7~10天后随访。结果29例患者总共有息肉42枚,切除44次,一次性切除成功27例(成功率93.1%),无一例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胃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关健词胃肠镜息肉高频电凝【摘要】无痛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是肠息肉内镜治疗中的一种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有效、安全、无痛苦、耐受性良好的技术。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术中的准确配合、术后病情密切观察,是该项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无痛肠镜;肠息肉;护理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非接触性电凝固方法,经离子化气将高频能量传送至靶组织,该组织表层可获有效凝固,从而起到破坏组织和止血的作用[1]。大多数患者对结直肠息肉是指直肠内的赘生物,中医称为息肉痔,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息肉多数是腺瘤性,少数可以发生恶性变,尤以多发性息肉恶性变较多。  本病临床表现因息肉大小及位置高低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当息肉发炎,表现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粘液随粪便排出;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需用手日医业网6英国研究者在1月的《放射学》(Radiology-128.)杂志上报告,自动化和手动3维(3D)CT成像评估结肠息肉都是成功的测量技术。这两项技术比手动2维(2D)评估更加准确。伦敦大学医院的StuartA.Taylor博士及其同事指出,结肠息肉的准确测量对筛查计划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息肉切除术通常被用于1cm或较大的息肉,但是使用CT随访在肠镜下行肠息肉电切除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技术。治疗过程中常给患儿带来痛苦,特别是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我院自2004年2月~2005年11月,对15例行肠息肉电切的患儿使用适当的麻醉镇静剂并结合有效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措施,使患儿在安静、无痛苦的状态下顺利完成手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2月~2005年11月,收集住院患儿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我院自1995年9月~2005年3月经结肠镜对大肠息肉患者95例(134枚)做高频电切除术,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95例,男52例,女43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2岁,平均43岁,41~50岁达高峰,31~60岁约占70%。  1.2息肉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最多,其中直肠61枚,乙状结肠32枚,降结肠14枚,脾曲3枚,横结肠6枚,肝曲7枚,回盲部及升结肠11枚。  1u/L;肝肾功能正常。其他辅助检查:X线胸片: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肝内可探及数十个异常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于10月26日经肛门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进镜约至空肠下段,见小肠、结肠可见多发性大小不等的息肉,最大者约4cm×5cm×4cm大小,部分息肉表面糜烂,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错构瘤性息肉。于11月2日经口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空肠多发息肉,其中空肠上段可见一巨大广1病历摘要  患儿,女,7岁。因“便时肛内脱出肉状物,不能回纳,伴便鲜血1h”于日下午8时就诊。专科检查(膀胱截石位)见:肛缘有一约3.5cm×4.0cm大小的带蒂息肉,色暗红,质柔软易碎;其蒂位于5点位距肛缘4cm处,长约5cm、宽0.8cm、厚0.2cm,质软韧。并见肛缘有4条细小、约1cm长的乳白色蠕动物(取之化验为蛲虫)。  因其蒂位于齿线之上,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痛感,且已及钡餐或肠镜检查,因家长多考虑小儿太小不配合,故放弃,继续随访至2岁后,该小儿始终处于轻度贫血状态。因小儿一般情况良好,家长未予以太多重视,对医生劝告及持续治疗始终置若罔闻。  2003年3月小儿2岁5个月,突发急性腹痛(脐周为主)伴呕吐、便秘等,急送儿科就诊,检查腹部触及肿块,摄X线片有游离气体,考虑肠梗阻,给予保守治疗失败,即予手术,术中发现小儿结肠处有一1.5cm×1.5cm大小息肉(家长口由于结肠镜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医疗设备的完善,近年来,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本院内镜中心于1997年9月~2005年9月对672例大肠息肉采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997年9月~2005年9月本院内镜中心进行了560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672例,其中,男425例,女247例,年龄12~86岁,平均49岁,其中以45~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镜 胃息肉 饮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