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中国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吗

您现在的位置是: &
伦琴(Roentgen,Wilhelm Konrad,)德国物理学家(Physicist,Germany)
摘 要:伦琴因为发现X射线,1901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伦琴是斯特拉斯堡大学、吉森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895年,伦琴进行阴极射线管中电流的实验时,观察到附近的一块氰亚铂酸钡在管中通电时发光。据此建立理论:当阴极射线(电子)撞击管的玻璃壁时,形成了某种未知的辐射,穿过室内,照射某些化学样品而引起荧光。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8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 – 1949) 之二
已有 9560 次阅读
|系统分类:
&1920 & & & & & &北京大学首次开设了物理实验课。 & & & & & && & & & & & &后来的南京大学来源于两个大学,一个是中央大学,另一个是金陵大学。两校於1952年高等院校体系调整时合併。 & & & & & &中央大学可追溯到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 1904年成立“格致科”),两江师范学堂(1905年)(格致科改为理化科),南京高等师范(1915年,第一任校长为许肇南。1919年理化部改名为数学理化部,1920年数学理化部与国文史地部合并为文理科,下设8个系,至此有了物理系。胡刚复担任首任系主任)。从1920年到1952年,校名多次变更: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1927年全国设立四所中山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合并其他高校后,建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改名为江苏大学,4月定名为國立中央大学,下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是当时國内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改称南京大学。 & & & & & &1906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和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1888年成立),成立私立金陵大学。金陵大学在1921年建立数理系,到1930年才正式成立物理系。1915年9月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开学,第一任校长是德本康夫人。金陵女子大学早年只设文、理两科。从1924年9月起,开始分科设系,文科设有英语、历史、社会、体育等四个系,理科则有数理、化学、生物、医学预科等四个系。以后几年里,又陆续建有音乐、宗教、中文等系。截止1927年共有七个文科系、四个理科系,此时金女大已成为具有较完整大学课程的女子大学。1928年7月吴贻芳(金女大第一届毕业生,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正始开始主持金陵女子大学工作。1930年,由于金女大达不到当时教育部规定的“任何学校最少必须有三个学院才能称为大学”的要求,金陵女子大学更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4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增设物理系。系主任为熊子璥(数理系、物理系系主任,1927 - 1936)。1951年9月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 & & & & &南京高等师范时期,胡刚复䢖立了我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在东南大学期间,他在國内首次开设近代物理课程,聘任了查谦、叶企孙等教授。在20年代毕业生中后来成为知名物理学家的有:严济慈、吴有训、赵忠尧、施汝为、陆学善、余瑞璜等。30年代有張钰哲、施士元、倪尙达、周同庆教授来校任教,施士元、倪尚达、周同庆都相继担任过系主任。& & & & & & &孙国封(1888 - 年北京大学理科毕业,通过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及格,分发海军部办事。约191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某电气公司工作,曾有多项发明。1922年回國,任沈阳东北大学理科学長、理工院长()、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1930年夏 - 1932年春)。1932年起任教育部专员。卒年48岁。& & & & & & &1920 - 1921年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其中一讲《物之分析》专门涉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问题。相对论和爱因斯坦引起中国人的兴趣。&1921 & & & & & & & &1921春,蔡元培扺柏林。他和夏元瑮一起访问了爱因斯坦,并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 & & & & & & & & & & & & &《改造》杂志第3卷第8期出版“相对论专号”。北大教授夏元瑮著文《安斯坦相对论浅释“。夏元瑮是相对论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1年翻译出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浅释》(1922年商务印书馆版),这是中国第一本相对论译著。&1922 & & & & & & & &南开大学物理系创建于1919年,是南开大学理科建立最早的系之一。建校初期,南开大学设立了物理学课程,先后由孙继丁先生和徐允中先生讲授。1922年正式成立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为饶毓泰(1922 - 1930)。1930年至1937年由顾静徽任系主任(1930 - 1937)。抗战爆发后学校南迁到昆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返津复校后,由潘孝硕任系主任(任职年限:)。& & & & & & &饶毓泰()于1913年2月到美国留学,初入加州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18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康普顿教授研究气体导电过程。同年8月回国,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8月。历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教授、物理系主任兼理学院院长、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1933 - 1944)。1929 -
- 1946年曾分别到德国、美国做研究工作。& & & & & & &李书华(1889 - 年留学法国,1918年获图卢兹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6月,李书华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佩林教授,从事电解质与极化作用的实验研究,证实离子通过生物膜的渗透过程和有机体内细胞壁对湿润它的介质的分离过程有类似性。其博士论文《极化膜的选择渗透性》被《法国物理学报》全文发表,主要数据与观点被《法国科学院周报》刊载。1922年7月,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获得博士学位后,李书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于1922年9月回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22 - 1927) (当时物理系主任是颜任光,教授有何育杰、夏元瑮、丁燮林(兼任预科主任))、系主任(1926.11 - 1927.11),中法大学代理校长(1926),北平大学副校长兼代理校长(1928 - 1929),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北平研究院副院长(1929 - 1948),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部长(1931 - 1932),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3 - 1945)。1949年8月起先后侨居法国、德国和美国,日在纽约逝世。李书华在1931年任教育部长时,力排众议,毅然任命无党派人士梅贻琦为淸华大学校长,解决了拖欠达一年之久的校长人选。梅贻琦上任后,果不负众望,励精图治,成为中国现代高校史上任职达31年(包括台湾清华大学)之久的著名教育家。李书华家族先后有18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外侄孙朱棣文(李书华系其母的伯父),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院奖,自日起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 & & & & &丁绪宝(1894 - 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3年进理科物理学门,1916年毕业。他和孙国封等人是中国历史上首届大学物理学本科毕业生。1917 - 1918年任北京大学理科物理教师。1918年夏,通过教育部留美学生考试,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1922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然后继续半工半读,先在克拉克大学研究声学一年,后在哈佛大学研究物理学。年任物理系教授。年被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和东北大学合聘为物理学讲座教授。1932 - 1933年在美国应用光学研究院进修。年任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年任广西桂林高中教师兼广西教育厅督学。1939 - 1943年任桂林科学实验馆研究员。1943 - 1944年先为物理系教授,后为贵州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杨肇燫(1898 -
- 1918年在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1918年考取清华学堂留美专科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1922年获电机工程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工科教授。1923年在北京德国西门子洋行任工程师。1925年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28年受丁西林邀请,到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秘书。当时物理所的人员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交通大学,杨肇燫为协调、团结三方面人员,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也曾担任一些外事接待工作,例如1937年著名物理学家N. 波尔来上海访问物理研究所,他曾担任玻尔学术报告的翻译。他在王书庄等协助下,在物理所建立了一个计量标准仪器检验室。1947年随丁西林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主任兼教务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杨肇燫通晓英、德、法语,长期从事外國科学名著和大学教科书的翻译工作。1936年他翻译出版了《物质之新观念》(C.G. 达尔文著)。与裘维裕、杨孝述等人编译了全套电工技术丛书共23本。他在译作中常指出原书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改、补充。如1940年翻译出版的《电学原理》(L. 裴济、I. 亚丹姆斯著),1950 - 1951年间翻译出版的《大学物理学》(F.W. 席尔思,M. W. 齐曼思基)。1943 - 1944年间他组织了陆学善、赵元、叶蕴理、王福山、裘维裕、周昌寿等10位专家、教授翻译欧美的科学名著。杨肇燫在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后,先后担任名词审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1935年还被选为评议员。他对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与审定作出过突出的贡献。日教育部核定公布了中国物理学会编订的物理学名词。编译馆于1934年出版了《物理学名词》,杨肇燫为该书编委会主任委员。 & & & & & &1月,《少年中国》杂志第3卷第七期出版“相对论号”,刊載魏嗣銮 (1920年赴德,先在法兰克福学习一年,后转入哥廷根,系最早赴哥廷根学习数学的中国留学生,1924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在上海,后转到四川大学長期执教)、王光祈的三篇介绍有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文章,扉页載有爱因斯坦送给少年中国学会的照片一張以及魏嗣銮和爱因斯坦的通信。& & & & & & &《东方杂志》19卷24期出版“爱因斯坦号”,刊载高鲁、郑心南、周昌寿等人的13篇文章。& & & & & & &日上午,爱因斯坦到日本讲学,乘“北野丸”途经上海,在汇山码头登陆。有关团体在上海“一品香”餐厅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继至上海“小世界”听昆曲,以后又游览了城隍庙、豫园和主要街道。下午6时,中国文化教育界在画家、书法律家王震(字一亭,)家里设宴招待爱因斯坥夫妇。晚9时结朿。爱因斯坦夫妇于次日凌晨仍乘原船往日本,于11月17日抵达神户。 & & & & & &日,爱因斯坦从日本门司乘“榛名丸”离日回欧洲,于12月31日上午11时到达上海。住在当时上海的杜美路9号一位旅沪犹太人家里。他应上海犹太青年会和学术研究会邀请,于日下午3时,在福州路17号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讲演相对论,中国的一些学者参加了这次讲演会。次日仍乘“榛名丸”邮船离开上海。在第二次到达上海之前,在1922年 12月 7日自日本京都给北大理学院院长、物理学教授夏元瑮信云:“夏博士鉴:今日接来书,甚为欣喜。然予恐不能来北京,对于君之盛意,实异常抱歉。此次在日本,以种种原因,费时太久,游中国、印度之决心,竟不能见诸事实。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宿愿终不得偿,其怅怅之情,君可当想象也。现以要事,急须西归,不能与君一晤,只能函告一切,君之盛情,敬心领矣。然予甚期望,君不久再来欧洲,吾等仍可会谈也。尊夫人之处,亦乞问候。安斯坦”师生彼此真挚友情跃然纸上。&1923 & & & & & & & &叶企孙()1918年毕业于淸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在留美时期主要有两项重要成就。一是他和W. Duane 及 H. H. Palmer 合作的普朗克常数h值的测定。其结果发表于1921年的美国科学院院报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他们的测定值是(6.556+/-0.009)x10-27尔格秒。这个测定值在其后十余年中为大家所采用。他的第二个重要工作是流体静压对铁、镍、钴的磁导率的影响。这个工作是他在哈佛大学独立完成的。论文載于1925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报。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界研究磁学的第一人,回國后曾引导他的学生施汝为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磁学。 1924年回國后,受聘为东南大学理学院教授 (1924 - 1925)。1925年8月淸华大学成立后,他历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代理校长(1931)。西南联大教授(),清华理学院院长(1944 - 1949),还任过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评议员(1935 - 1940),当然评议员()。他还是中國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 1947)。他到淸华之后,几年内聘请萨本栋、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第一流的年轻物理学家为教授。叶先生能功成引退,让贤。他先推荐吴有训为系主任,几年之后又推荐他为理学院院长,自己则不留一职。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叶企孙着眼于研究所的组织和研究生的培养。他在昆明西郊大普集创立了两个物理类型的研究所。一是以吴有训为所长的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有余瑞璜、王明遵等;二是以任之恭为所长的无线电研究所,范绪筠、孟昭英等为研究员,此外还有陈芳允等。叶企孙当时还主持清华的校务会。&是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从数理系中独立而出。历任系主任(1923 - 1949)者有:张贻恵()、文元模(1926 - 1934)、杨立奎()、张贻惠(1938 - 1940)、蔡仲瀛()、王新甫(1943 - 1947)、张维正()。& & & & & & &丁佐成()又名丁佐臣,为我国仪表工业先驱。1918年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3年。1921年获金陵大学部分獎学金及在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资助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电气工程专业。经过3年学习获硕士学位。丁佐成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同事 - 物理系主任颜任光,是1920年芝加哥大学的博士。1924年底,颜任光利用休假之机,赴美国及欧洲等地参观学习,与丁佐成在芝加哥见面,这次见面加强了丁佐成回國办厂的信念,也使颜任光回國后,投入到设计与生产物理仪器的行列。1925年3月丁佐成回國,着手筹备仪表电器研发和制造工作。他租借了上海博物院路20号(今虎丘路131号)二楼写字间,创办了上海中华科学仪器馆。1927年由宁波商人朱旭昌等实业家集资6万元,与丁佐成合作成立大华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朱旭昌任董事长,丁佐成任经理,颜任光为工程师。1928年,公司职工人数增至约60人。1929年10月,我国第一只国产电表-3寸R型直流电表诞生,并以“大华”牌商标向國民政府实业部商标注册管理部门注册。丁佐成不但是我国近代仪器仪表工业的创始人,还是使用电表产品商标的第一人。1931年初,丁佐成在上海虹口的四平路二道桥附近购地,建造了新的厂房。另外还投资3万元在北四川路(即现今的四川北路)仁智里开设大华仪器公司分部,专门扩大生产“大华”牌直流电动机。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期,大华科学仪器公司已拥有钢筋水泥房屋1栋,仪表实验室7间,公司职工发展到130人。公司除大量生产“大华”牌电动机、发电机、无线电收发报机、电钟之外,其他各项实验仪器也能自己开发制造。&查谦(1896 - 年入金陵大学文学院,1919年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助教。1920年赴美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在密立根实验室从事光电效应研究,与E. O. 劳伦斯(Lawrence,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奨得主)同学。1923年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同年回國。当时南京高师已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27年任金陵大学物理系教授。年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在1932年曾任中央大学教务长半年。1932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翌年兼理学院院长(),并着手建设物理系。该系虽创建于1930年,但办系方向是查谦到校后才确定的。1934年后,查谦长期担任物理系主任。年,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他因水土不服,于1941年春夏之交举家迁上海暂住,在年间他兼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部处执行秘书。1946年武汉大学迁回武昌原址,他亦回武汉大学物理系,继续担任系主任。1949年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 & & 德国科学家鲁道夫普兰克(Rudolf Aloya Valerian Plank, )来华,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讲学。他在东南大学作《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之观念》时,由胡刚复翻译,胡创造了德语“Entropie&的汉译字 &熵&。&1924 & & & & & & & &福建省的物理学科萌芽于20世纪初。淸光三十三年(1908年)建立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民国5年(1916年)䢖立的福建协和大学都先后设置物理系。 厦门大学物理系建于1924年,1936年合并成数理系。历任系主任如下: & & & &田渊添(1926年代理;1927年起任)、胡刚复()、朱志涤(;)、林觉世(1936)、萨本栋(校长兼,1937 - 1938),谢玉铭(理学院院长兼,1939 - 1942)、周长宁(1942 - 1945)、谢玉铭(教务长兼,1945秋 - 1946春)、陈世昌(1946 - 1947)、黄苍林(理工学院院长兼, )、古文捷(总务长兼,1949年春)、黄启显(1949年)。&1925 & & & & & & & &1919年燕京大学正式定名 (Yenching University)。由出生于中国杭州的美籍传教士司徒雷登(JohnLeighton Stuart, 1876 - 1962)出任校长 (1929,吴雷川;1934,陆志韦;成都时期的代理校长有梅贻宝和马鉴;抗战后在北平复校,陆志韦)。1920年燕京大学设自然科学院,后改为理学院。最早在燕大任教的物理学教师有谢玉铭和美国人郭察理(Charles H.Corbett)。最早的物理专业毕业生有1922年的李明显和1924年的王葆和。燕京大学物理学系成立于1925年 (开始时称物理学科,1929年定名物理学系)。首任系主任是美籍教师Paul A. Anderson,他偕夫人于1925年5月来华到校任职。早期燕大物理系招生人数很少,1925年至1929年只有本科生六人毕业(1925,周启运;1926,刘茂龄;1927,魏培修和吴敬寰;1928,孟昭英和武金铎)。1927年物理学系开始设研究部,招收研究生。首批二人,魏培修和吴敬寰,毕业于1929年,获硕士学位(他们两人很可能是最早在中国被授予物理学硕士的人)。后来,魏培修于1935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吴敬寰毕业后留系,1931年也转到齐鲁大学。1929年P. A. Anderson因丧妻返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燕大物理系系主任之职由谢玉铭继任。此时期(1929 - 1932)在燕大物理系任教的有杨荩卿、班威亷(William Band,英籍)、吴敬寰、孟昭英、褚圣麟、王明贞、徐允贵、王思义等。1931年本科招生人数达20人,研究生招生亦延续不断。1929 - 1932年间本科生毕业11人,同期毕业的研究生共8人。除上述1929年的魏、吴,有1931的褚圣麟、孟昭英、陶士珍;1932的张文裕、黄启显、王明贞。1932年谢玉铭应聘赴美后,系主任由班威亷接替,他自1932年至1941年任系主任职达10年之久。自1933年至1941年间在系里任教的除班威亷和谢玉铭外,尚有倪孟杰(兼职)、孟昭英、褚圣麟、張文裕、李英勇(R.Edwin Worley)、陈尚义、毕德显、陈仁烈、徐允贵、王承书、许宗岳、高墀恩、王润全、刘茂龄、丁荫(SamuelM. Dean)、黄强、杜连耀、何怡贞、程利昌、莫文泉、郑观森、孙德兗、王燕强、李祖承、冯树功、王知人、杨长生、谢振寰、乐嘉树、雷耳曼(NoahLerman)、马振玉、谢民生等。专职研究人员有曾泽培、武金铎等。此期间(1933 - 1941)毕业本科生60人,研究生25人。他们是1934,陈尚义、周朋三、徐献瑜、冯秉铨、李文江、毕德显、吴國璋、袁家骝;1935,陈仁烈、徐允贵;1936,许宗岳、高墀恩、王承书;1937,杜连耀、王润全;1938,程利昌、莫文泉;1940,郑观森、谢民生、葛庭燧、曾泽培、马振玉、程京;1941,冯树功、武金铎。& & & & & & &桂质廷()我国地磁与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与美国科学家分别在两半球,几乎同时观测、记录并报道了“扩展F层“这一现象(1937 - 1938年),受到國际地球物理学术界的重视。毕生从事物理教育,为建设武汉大学物理系和创建武汉大学电离层研究实验室做出了贡献。1911 - 1912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1912年以总分第一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文科。1914年被保送留美。1914 - 1917年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先学文科后转学理科,获学士学位。1917 - 191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1919 - 192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研究无线电,获硕士学位。1920 - 192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助教。1922 - 1923年任长沙雅礼大学讲师。由洛克菲勒基金獎学金资助,再次赴美深造。1923 - 192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物理学家K. T. 康普顿研究气体放电和紫外光谱,1925年获博士学位。其论文《在氢、氦和氢、汞、氦混合气中的低电压弧的特性和光谱》发表于1925年美国的《物理评论》上。1925 - 1927年任长沙雅礼大学副教授。1927 - 1928年任沈阳东北大学教授。1928 - 1930年任上海沪江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30 - 1939年任武昌华中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39 - 1961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并曾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等职。1961年10月逝世于武汉。 &1926 & & & & & & & &物理系始建于1926年,首任系主任为中国著名教育家、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成立时仅有、两位教授,本科生两个年级共7人。至抗战爆发前,先后有(1928年)、(1928年)、(1929年)、(1932年留学结束回到清华)、(1934年)、(1935年)等教授。1934年,推荐接任系主任。从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71人,如核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力学专家、,光学专家,固体物理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这71人中,有21位先后成为。& & & & & & 吴有训(1897 -
年末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教授(A. H. Compton,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獎获得者)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从1923年起,吴有训和康普顿一起从事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年间,连续发表论文9篇。对证实和完善康普顿于1923年发现的效应帮助极大 。1926年秋回国后筹办江西大学。1927年8月任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付教授、系主任。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37年后,西南联大时期,他仍任教授、淸华的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45年10月至1948年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 - 1951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此外,他还担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0 - 1948),中國物理学会理事長( -
- 1944)。& & & & & & 四川高等学堂理科(格致科)起始于1907年。1916年,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当时的全国六大高师之一,也成为当时西南学区最高学府。1926年国立成都高师开始分化,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又独立组建为国立成都大学,设文、理、法3个学院11个系,正式成立物理系。原师范部分升格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设文、理、教育3个学院11个系、加两个专修科。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的13所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抗战期间,各类学科大师云集,学术繁荣,被誉为当时的“国立十大学府”之一。& & & & 沈懋德(1894 - 1932)曾先后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物理系,专攻物理、天文,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期间他发明了天体仪,绘制恆星运转图。1923年,精通日、英、德三国语言的沈懋德,多次拒绝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聘请,应湖北武昌高等师范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之聘,担任物理学教授兼教务长。在国立成都大学本科初䢖成时,他受聘为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系主任。1929年在沈懋德等人努力下,创办了重庆大学,刘湘为首任校长,沈为首任教务长。1932年,重庆大学繁重的教务工作,让年仅37岁的沈懋徳辛劳成疾,英年病逝在任中。为纪念他在创办重庆大学的功劳,重庆大学将后来新建的环校公路命名为懋德路。& & & & & & &朱物华 (1902 - 1998)系文学家朱自清之弟。1919 - 1923 年交通大学电机系学生。1923年以第一名成绩获清华庚款赴美留学名额。1923年8月赴美,与谢氷心等同船。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选择当时尚未解决的“水银整流器的耗电计算”为研究课题,次年即获硕士学位。1924年9月考入哈佛大学,经一年的学习和研究,获哈佛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继而攻读博士,解决了滤波器的瞬流计算问题(论文“广义网络瞬态及在电滤波器中的应用”),1926年6月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前,朱物华进行了一年的考察访问。先后到英国、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捷克等9个国家,参观了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和工厂。其间还曾到德国柏林大学听课和到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实验室对离子 、中子和离子辐射作了短期研究。1927年8月,朱物华取道马赛回国。他先受聘于中山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930年转到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任电工与物理学教授。1933年就任北京大京物理系教授。在西南联大期间,他先在工学院电机系教“电信网络”等课,后又在理学院开设“无线电原理”课程。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朱物华应聘到交通大学电机系执教。 & & & & & &谢玉铭(1893 - 1986)1917年毕业于北通州协和大学(燕京大学前身)。1917 - 1921年 任培元中学数学、物理、英语教员。1921 - 1923年 任燕京大学助教。1923年得到洛克斐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资助,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物理学,1924年获硕士学位。旋即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在获诺贝尔物理獎的A. A. 迈克尔逊的指导下从事光干涉的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 - 1932年历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物理系主任(1929 - 1932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成立于1926年,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时,而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但燕京大学物理系在三校中却是最先招收研究生的。从谢玉铭担任系主任的1929年开始,到1937年共招收研究生2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如孟昭英、褚圣麟、陶士珍、王明贞、张文裕、陈尚义、毕德显、袁家骝、陈仁烈、高墀恩、王𠄘书、杜连耀等(次序大体按毕业先后)。1932 - 1934年应聘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客座教授。他和W. V. 休斯顿合作开展氢原子光谱巴尔末系精细结构的研究,发表了《氢原子光谱Ha 线的精细结构》一文,首先用光学方法观察到四十年代后期才得到肯定的“兰姆移位”,在光谱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1934 - 1937年回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37 - 1938年到湖南大学物理系任教。1938 - 1939年任教于南迁的唐山交通大学。1939 - 1946年任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先后兼任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1946年应菲律宾马尼拉东方大学之聘,任该校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68年退休后迁居台湾。曾兼任台北市实践家政经济学院物理、英语教师多年。1986年3月20日逝世于台北市。 &1927 & & & & & & & 严济慈(1900 - 年东南大学第一届唯一毕业生。1923年10月,他用为商务印书馆编著两本书的稿费、兼任两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数学教师的酬金、以及恩师何鲁、胡刚复、熊庆来和未来岳父的资助,自费赴法国留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科学博士学位。他在法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尔 法布里教授。严济慈采用单色光干涉法,精确测定了居里压电效应“反现象”,还完成了“石英在电场下的光学特性变化实验研究”,发现了光双折射的新效应。1927年8月回国后,同时受聘担担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母校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物理、数学教授,并兼任正拟建中的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筹备委员。1928年夏,他出席了在苏州召开的中国科学社年会,当选为理事。1928年秋,他利用荣获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一届第一名甲种研究补助金,再次赴法国从事短期科学研究。他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电磁铁实验室从事了两年紧张的研究工作,发表了7篇论文。1930年底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 & & & &
& & & & & 萨本栋(1902 - 1949)少年时代在福州求学。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1922年,萨本栋赴美入斯坦福(Stanford)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4年获工学士学位。1924年入麻省伍斯特(Worcester)工学院,翌年获电机工程学士。旋即转习物理,师从A. W. Duff,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27 - 1928年,萨本栋应聘为伍斯特工学院研究助理及西屋电机制造公司工程师。在这期间,萨本栋先后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空气中的火花的研究》及《三相系统的非平衡因素》两篇论文,二十五六岁就已经蜚声学术界了。1928年,萨本栋应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之聘请回国任物理学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物理,及研究院课程向量与电路论,并从事电路和无线电方面的科研工作。萨本栋在清华大学任教的9年中, 他创造性地将并矢方法和数学中的复矢量应用于解决三相电路问题,先后撰写了10多篇论文,深得物理学界前辈的推崇,并由此被清华大学教授会推选为评议员。& & & & & & &张绍忠()1915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本科,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助教。1920年考取留美公费留学美国,1922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4 - 1927年在哈佛大学从事高压物理研究,并担任哈佛大学学生会主席。1927 - 1928年任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年任浙江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后又兼任文理学院副院长。1935 - 1936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36 - 1939年任浙江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特种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主席(1937年起)。1939 - 1947年任浙江大学教务长。日逝世于杭州。& & & & & & &戴运轨(1897 - 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毕业。1918年东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科,1922年又入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1927年毕业。毕业后旋即回国,1927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1928年,任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改名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32年,任金陵大学物理系教授,1937年随金大自南京西迁成都,直至抗战胜利;期间自1940起兼任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在1941年、1942年兼任华西坝成都空军参谋学校物理学教授。1946年2月底,奉教育部之命,离开金陵大学,到台接收日据台北帝国大学。他首先将台北帝国大学改为国立台湾大学,出任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同年7月,新任校长陆志鸿抵台,戴运轨才摆脱校务,专心教务工作;8月,成立台湾大学物理系,兼系主任,直至1962年。&1928 & & & & & & & &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四次会议在南京举行,李石曾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煜瀛)、蔡元培(孑民)、张人杰(静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组织法。5月9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议决设立中研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7月4日,《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公布,改列筹设中的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的附属机关之一。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隶于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十四个研究所。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人士30人在大学院召开中研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联合成立大会,讨论中研院组织大纲及筹备会进行方法。议决先筹设各研究单位,计有:理化实验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四个研究机构,并推定各所常务筹备委员,积极展开筹备工作。日,颁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中研院改为不属于大学院的独立机关。4月23日,特任蔡元培为院长。5月,启用印信。6月9日,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举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创办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在首任院长蔡元培任内(1928 - 1940),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十个研究所。理化实验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下有物理组、化学组、工程组。1928年7月分立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为丁西林。& & & & & & &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6月下旬,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派高鲁接收北京原有国立学校,李书华被邀为襄助接收人之一。9月国民政府会议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北京原有的9所国立大学和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李石曾任校长,李书华任副校长。撤销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行政归北平大学管理。不久,李书华又兼任北平大学代校长。& & &北平研究院筹备成立与北平大学同时,起初该院是作为北平大学的一个研究机构,由北平大学校长李石曾和副校长李书华总其成。1929年7月正式确定其为地方研究院,由李石曾任院长,李书华任副院长襄理院务。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几乎同时成立,它们标志着中国近代科学的建立。李书华参与创建北平研究院,从该院成立到1949年的20年间,为该院的建设、组织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1929年到1936年,该院为院、部、所三级结构,共有10个部(如天算部、理化部、出版部、海外部等)、17个研究所级机构(如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出版委员会等)。1936年后该院为院、所二级结构。起初,李书华除负责全院日常事务外,还兼任出版部部长、理化部部长、物理研究所所长()、理化部水利研究会干事。由目前留存的一張1933年冬天北研院物理所人员合影,当时的人员有:盛耕雨、严济慈、李书华、饶毓泰、朱广才、吴学蔺、钱临照、鲁若愚、陆学善、钟盛标。北研院物理所成立之初,首先开展光谱学研究,1932年初又开展应用光学和压电水晶片研究、地球重力学研究。1948年北研院物理所在上海设立了结晶学研究室和镭学研究室。抗战爆发后,北研院物理所内迁至昆明,1945年冬,迁回北平。& & & & & & &1928年夏,浙江大学创办文理学院,设有物理系。 校长兼院长邵裴子先生邀请张绍忠担任浙江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张绍忠即聘正在厦门大学物理系工作的朱福炘到浙江大学任助教授,金学煊为技术工人,三个人撑起了物理系的牌子。 第一年招了三名学生(1932年毕业):王谟显、盛耕雨、蒋铭新。第二年招生十一名,但毕业者仅六人。是年,王守竞来到浙大,不过两年后转到北大物理系当系主任去了。后来,朿星北、徐仁铣、何增禄、郦堃厚、郑衍芬等相继来系,助教则有顾功叙、吴学蔺、李博、郑昌时、郑一善等,并增聘了仪器保管员任仲英。吴健雄和殷大钧也在1934年来浙大任助教。1935年初,因为当时的校长郭任远要硬分中华文化基金会指定补助物理系的设备费,引起物理系教授们的愤慨,大家相约不再接受续聘,于1935年暑假,全体一起离开浙大。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浙大就发生了“驱郭风潮”。竺可桢先生继任校长,他把离去的物理系教师连同技工、管理员都一一召聘回来。此时,何增禄先生还请来王淦昌,浙大物理系又恢复了蓬勃的景象。1936年,胡刚复教授担任浙大理学院院长。& & & & &王守竞(1904 - 1984)其父王季同 (1875 - 1948)系王季烈的胞弟,为我国早期物理学家与机电专家。王守竞为家中长子,他有三个弟弟,二个妺妹,他们分别是:王守融、王守武、王守觉,和王淑贞、王明贞。他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他与等人一同赴美留学,先后在康纳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深造。当时淸华学校毕业生赴美留学时,一般只能插班进入大学二、三年级,而王守竞却直接进入研究生院。他1926 年在哈佛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28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年在威斯康辛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美国期间研究量子力学,他第一次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分子现象,并以氢分子基能态的变分法计算不对称陀螺的转动能及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取得的结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1928年前,美国大学里还没有人完成过以量子力学为研究课题的博士论文,至1928年,始有王守竞等7人以量子力学的研究而被授予博士学位,因此,王守竞成为美国大学最早的一批因研究量子力学而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学者。他的论文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第一篇纯理论的博士论文,他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完全没有得到博士导师方面的指导,而是得益于与自学小组成员的讨论和自己的认真钻研(其理论物理自学小组成员有刚结束在欧洲的博士后之旅,回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任讲师的Ralph Kronig,同在哥大物理系做博士论文的 I. I. Rabi 及其他一些研究生,后来 Rabi 因发明核磁共振法,获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奨。Kronig 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王守竞向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提交了一篇当时系里根本没有教授可以指导博士论文,这种情况是很不寻常的,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比较开明,王守竞的论文得到了认可。学年王守竞获得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NRC)的博士后研究资助。获得NRC的博士后基金有相当的难度,每年大约只有5%的物理学博士有此幸运。王守竞是唯一一位获此基金资助的中国留学生。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去威斯康星大学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J. H. Van Vleck。(Van Vleck 192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与同为哈佛出身的 E. C. Kemble,J. C. Slater 等人一起为量子力学在美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因磁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获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威斯康星大学的一年里,王守竞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多原子分子的不对称转动能谱(即不对称陀螺的能谱)。王守竞的文章发表在1929年的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杂志上。王守竞于1929年回国,先后在任教授(1929 - 1931)、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王守竞遂走出校门,投身到实业的行列。1933年在国防设计委员会 ( 资源委员会前身) 任少将专员,参与制定国家重工业计划。1936年9月,资源委员会奉命筹建中央机器制造厂,他任筹委会主委,主持筹建工作,厂址定在湖南湘潭。刚刚建厂,便大举入侵我国内地,资委会决定该厂立即停建,厂址迁移到大后方的云南昆明,选址在昆明北郊茨坝。随后工厂便内迁昆明,落脚茨坝。日,在规模设计、机器设备上成为旧中国首屈一指的中央机器制造厂建成,王守竞首任工厂总经理。中央机器厂在抗战时期,生产了大量国家急需的军需民用产品。如国产第一台最大的2000瓦汽轮机和发电机、400匹马力的电动机、35到40吨动力配套锅炉等。为了支援抗日战争,机器厂还生产飞机零件、机枪零件和二五迫击炮弹和子弹匣等军用品,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巨大的贡献。王守竞提出的中央机器的经营方针是“你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在此方针指引下工厂规模日宏,声誉日著。从建厂到1943年,全厂共有职工2475人,各种机器设备521台,经营6大类54个品种,远销西南、西北和中南8省区。中央机器厂的产品还武装了一大批上述地区的机械工业。1943年6月,他奉令调派美国,先后任资委会驻美代表、驻美大使馆和技术顾问。1951年定居美国,先在任教授,后在从事科技研究。& & & & & & &周培源(1902 - 1993)於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由他的数学老师郑之蕃先生推荐,发表在清华学报第一卷第二期(1924年12月)上。1924 年甲子级67人被选送美国留学,其中学自然科学者6人,2名学物理及数学,1名化学,1名心理学,动物学、生物学各1名。周培源赴美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物理系就读,1926年春获学士学位。继之完成题为《TheTwist of a Bifilar Pendulum》 论文,于当年秋获硕士学位。次年春赴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师从著名的数学家贝尔(Eric Temple Bell)教授。入学一年半后由贝尔教授引荐,于日在美国数学学会南加州地区会议上作了题为《劳伦兹变换的一个新推演》的学术报告。同年很快完成题为《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性物体的引力场》的论文,获博士学位。他是在美获得理论物理博士的第一批中国人之一。他的同学王守竞同年赴美,亦于192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博士学位(主攻量子力学)。 o (‑ &1928年秋,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W. K. 海森伯教授领导下工作;1929年,又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S.泡利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同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他是继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后清华物理系的第四位教授。1929 - 1952年,一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 - 1937年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作研究。年到加州理工学院参加鱼雷空投入水的军事科学研究工作。& & & & & & &交通大学历史沿革及其物理系的建设: & & & & & &创办交大的是清朝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先生。 1896年,他筹款在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局,设立师范院(师范学堂)、外院(后改为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也称为第二等学堂)和上院(大学, 也称为头等学堂)四院。 盛宣怀自任督办, 聘请何嗣焜任总理(校长),美籍人士福开森任监院(教务长)。南洋公学就是交大的前身,所处的位置, 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校区。中院大概是校区内留下的最早建筑。公学开学的四年, 招收学生近300人, 聘请教师约50人雇佣工人约50人。四年中,政治事变不断,但盛宣怀,何嗣焜和福开森镇静如常,订立校章,教学计划等,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 & & &1899年,公学先后设立译书院、东文学堂,培养议员。译书院后来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在公学建立到1904年的8年中,学校的归属几经改变,1904年改隶商部,翌年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5年盛宣怀办学之权被剥夺,学校处于动荡之中。1907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由唐文治接任监督,局势才开始稳定下来。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 & & & & &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不久,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和京校分别改名为第一、二、三交通大学。1928年11月,三所交大合并成铁道部交通大学。至30年代中期,交大被誉为“东方的MIT”。1938年8月,学校改由教育部直辖,定名国立交通大学。1940年在重庆九龙坡设立分校,后分校改为总校,并于1942年成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1943年创办电信研究所,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46年5月,学校迁回上海。 & & & & & &1926年,交通大学为研究高深学术、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实验而设立工业研究所,主持实验研究工作的就是化学教授徐名材及裘维裕;1928年秋建立交通大学物理系,裘维裕担任系主任,直到1948年才辞去此职。在裘维裕和周铭、胡刚复、赵富鑫、许国保、周同庆、黄席棠、殷大钧等教授的共同努力下,10余年中培养了百余名物理学者,如华中一、邬学文、吴百诗、蔡建华、陶正耀、杨恒彩等。 在基础课改革的基础上,交通大学于日正式成立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三系的科学学院 ( 日宣布改称理学院 ),裘维裕长期担任院长职务。在这以前交通大学以工科为主,是有名的“工程师的摇篮”。裘维裕积极推动和主持科学学院的工作,正是为了“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的互相提携”,理科与工科“通力合作”。他还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的训练。 & & & & & 物理系从1930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到1937年抗战爆发,共有4届学生毕业。各届的毕业生和肄业生的名单如下:1934年毕业:熊启藩 张鸿吉 张文辉 杨 永 杨先敏1935年毕业:陶正耀 庆泽彬1936年毕业:任有恒 黄席棠 张荣宝1937年毕业:萧立坤 蔡 驹 朱规兰 留润州 陈拔兖(肄)邱德荣(肄) 在此期间,主要的任课老师有:理工科的普通物理学仍由裘维裕教授主持,讲课人为贾存鑑和赵富鑫。普通物理实验教材为周铭教授所著的英文版 College Physics Laboratory Manual,从1930年到1949年的20年中一直使用。 理论力学采用的教材是英国人S. L. Loney编著的Dynamicssof a Particle and &Rigid Bodies,由裘维裕教授讲授,黄志诚辅导,讲授内容基本上按教材范围。同时,配以高等物理实验。气体运动论、气体动力论及物质动力论由外籍教授班乐夫讲授。本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每隔一、二年开课一次。参考书为由L. B. Leob所著的Kinetic Theory of Gases。 电磁学由许国保教授讲课,其主要参考书为由Page和Adam合著的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光学由胡刚复教授主讲。参考书较多,每年略有不同。讲授范围以物理光学为主。 理论物理(甲、乙)由许国保讲授,教材自编,主要讨论相对论、电磁理论、量子论及经典统计理论等。 近代物理导论及近代物理由束星北讲授,内容为1930年以后的物理新发现和新成就(如物质结构理论、量子理论、光谱理论等)。 & & & & & & 日海森伯(W. Heisenberg,1901 - 1976,因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发现氢的同素异形体而被授予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獎)与狄拉克从美国到达日本横滨,自9月2日至7日在东京作了8次演讲,9月8日到达日光逗留度假,最后又在京都大学作了演讲。离开日本后他们各自分别旅行,海森伯选择了经过中国上海、香港、新加坡和印度的路线。从海森伯给父母家信推断,他到上海行程应是在9月11日以后、25日以前。他到上海后,曾到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参观。当时的一些报纸,鲜见相关报道。可能,一则海森伯当时尙末成名,二则当时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刚成立不久,常在所里的三位专任研究员:丁西林(首任所长)、杨肇燫、胡刚復,他们于20世纪初,分别留学英国和美国,海森伯访华前与他们都未有过任何联系,也不相识。继1922年爱因斯坦到上海访问以后,海森伯是第二位在中国登陆的伟大科学家,他给中国物理学界带来惊喜,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在他离华后不久,即决定聘请其为名誉研究员(1930年2月)。有三位中国早期物理学者曾随海森伯学习,他们是周培源、王守竞、王福山。周培源是海森伯接触的第一个人中国人。1928年10月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周培源来到莱比锡大学,在海森伯指导下工作了五个月。1929年海森伯到芝加哥大学作访问教授时,王守竞在其指导下做过量子电动力学的计算。1933年4月王福山到了莱比锡,成为海森伯的学生。在此期间,他见证了海森伯获得诺贝尔奖,娶妻生子等事情。1940年王福山在海森伯指导下获博士学位。&徐仁铣(1900 - 1940),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不久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1928年获博士学位,论文为《氢原子光谱线之测量》。同年回国,历任大同大学、大夏大学、之江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重庆大学物理教授、商船学校教授(1936 - 1940)。1940年应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之邀,赴福建长汀任教,途径上海探亲,恰值日冦阵兵金华,交通断绝,只有回故乡宜兴,病卒时年仅41岁.&1929 & & & & & &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留学教育统一规划,继续利用庚款派遣赴美留学生。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隶属于教育部,中美双方外交部协商决定的留学派遣权也收归教育部,但留学美国的工作仍然由清华大学负责。1929年该校考选留美专科生10人,分赴美国各大学学习。& & & & & & &1929年8月,中比庚款委员会举行赴比利时庚款留学生的考试,结果录取20人。后来,国民政府还与比利时政府商定,从1932年起,利用中比庚款设置公费留比学生名额为64名,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留学生陆续前往比利时。从1929年开始到1934年,中比庚款委员委托中国教育部先后分五批招考留比学生共74名,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的汪德昭、童第周、钱令希、吴恒兴和著名画家吴作人等。 & & & & & & & & & & & &饶毓泰1929年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从事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的研究。1932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年后即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历尽艰苦,先到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1944年他休假到美国,与A.H. 尼尔森(Nielsen)等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 & & & & & & & & & &是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4名学生毕业:周同庆,施士元,王淦昌,钟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百川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23年的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