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干新年的英语报对联写错字的句子

关于对联,有些不得不说的话关于对联,有些不得不说的话磨牙的松鼠百家号又到了春节,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市场上卖的春联琳琅满目,前几天朋友买了一幅,回家拿出来看,顺口问我哪联贴左边,哪联贴右边?我凑近一看,只见一联是:添财添福添吉祥.另一联是:越过越有月月发.横批是:万事如意。我无语抚额,这真的是一幅对联吗?确定没买错?根本就驴头不对马嘴好吗?不得不说,对联现在已经越来越流于形式了,印刷的千篇一律,内容俗气无新意。我曾有一次去亲友家拜年,从一楼上到六楼,各家门上贴的都是某超市购物附赠的一模一样的春联。至于搬家贴过年内容的对联,结婚也贴过年内容的对联,我见过的都不在少数。现今人都知道过年、结婚、搬家、开业等要贴对联,但大多的人已经很少去在意对联的内容了,随意买的就行,超市、银行等赠送的也好,只要有,只要贴了就算完事。真怀念小时候,每到腊月中,爸爸就开始忙着裁红纸写春联。因为爸爸的毛笔字在我们村子里算是拿得出手的,很多乡里乡亲送来红纸,央爸爸写,我和弟弟也跟着很忙,帮爸爸裁纸研磨,拿书查找觉得语言寓意都好的对联,写得多又不重复。到除夕,我便和弟弟便挨家挨户去看,最后为谁家春联贴得最早最好争论不休,很有一番乐趣。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磨牙的松鼠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读书为修身进德
学史以鉴古知今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一副关于反思的七字对联_百度知道
一副关于反思的七字对联
我们语文考试题里有一个没写古诗的题,老师说谁都不能写错,写错的同学,写一副关于写错古诗的反思七字对联,请广大才人救救我啊!小弟在这谢过了!
!老师叫我们明天早上交上,多点,我们很多人急急急急急急!!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今朝疏漏误写错明日勤奋定背熟
采纳率:14%
哥来帮帮你,呵呵——今朝疏漏才写错明日勤奋可背熟
少壮如此不努力老大奈何徒伤悲 横批:朝花夕拾(或:亡羊补牢)
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简介:
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春联习俗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编辑本段]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 write good word(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实际上,这只是现存最早的对联,对联起源于律诗,实际上是以讹传讹的现象,是纪晓岚一厢情愿的猜测(见《楹联丛话》卷之一开篇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涂怀珵 先生重申“正是对联成全了骈文和律诗”,正因为对联的二元化布局,才能促成四声二元化,形成所谓平仄。四声是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平仄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见何伟棠《永明到近体》),陈学易主主张“格律遵循 但求对仗工与稳 技巧活用,不计四声仄与平。”江苏省对联学会会长陈德树主张把对联分为散联,通联,律联,中山大学教授周锡(韦复)pò提倡,在创作中,应考虑格律和材料的兼容性。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经验[编辑本段]发展
归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夺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
甚至连经文的独特文风也运用楹联之中,试看佚名题江苏镇江金山寺斋堂联:
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北宋词人晏殊有一首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公推是千古名句。正是这个名句使这首词成为晏殊的代表作,并跻身诗词名篇之一。这个名句实际上首先是作为对联创作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武侯祠对联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楹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它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有句话,它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楹联这种实用性和文学性的巧妙统一是其它文学形式和应用文完全没有的。形成这种奇妙统一的原因在于楹联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特性。由于楹联是由对仗的上、下联两部分组成,具有外在形式的对称美与和谐美,把它书写镌刻于一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场景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搭构物的正门两侧,就能够产生鲜明的装饰美化作用、社会交际作用和宣传广告作用。其用途遍及三教九流,已成为一种正宗的主要的用于庆贺、吊挽、装饰的社会生活应用文。也许有人认为,把诗词刻于墙壁碑林,不也同样可以发挥实用功能吗?不错,但诗词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分成两半,以对称形式展列出来,它不能书写于门之两侧。而“门”,则是一个建筑物的中心,是其黄金段位,好比一个人的脸面。挂在大门两侧的楹联和刻在墙壁上的诗词,其实用功能的发挥是有天壤之别的。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刘基、解缙、清代的对联乾隆、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性对联的大师。
楹联具有游戏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楹联就变成了一种游戏。事实上,楹联能谐能庄,既是一种带游戏性的语言艺术,同时又具有文学的严肃性。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如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书挂楹联。人们以联斗智游戏,也用楹联来抒情言志、评人论史、写景状物。清末有个叫赵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这就是中国楹联,一种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特殊艺术形式。[编辑本段]分类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编辑本段]创作方法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二字结构)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对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集句联对联大全,关于集句联的对联,集句联对联带横批 - 集句联对联集锦
当前位置: -
集句联对联大全,关于集句联的对联,集句联对联带横批
集句联对联大全,关于集句联的对联大全,集句联对联横批
您现在正在查看的是【对联大全】提供的关于集句联的对联春联或横批,内容包括:集句联对联大全,关于集句联的对联,集句联对联带横批,集句联对联集锦。
请输入【春联对联横批】关键字:
集句联对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白朴
脱俗书成一家法写生卷有四时春集颜鲁公多宝塔字为楹帖之二
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吴棠集杜甫诗题成都杜甫草堂
小院春寒燕子飞来窥画栋空江岁晚柳花无数送舟归
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非精墨佳笔未尝辄书
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
气蕴风云身负日月牢笼天地弹压山川
酒香留客住诗好带风吟清人集句楹帖白居易姚合
不嗔野老群争席笑倩旁人为整冠倪瓒、杜甫
每向铜人话畴昔定知石友许忘年——苏轼、黄庭坚
五野绿云笼稼穑一庭红叶掩衡茅清人集句楹帖杜荀鹤雍陶
今夕是何年霜娥相伴孤照轻阴便成雨海棠不分春寒梁启超集句联。苏东坡《水调歌头》、吴梦窗《花犯》
海日长三丈玄黄始一隙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诗联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云物月华中集句楹帖。台阁体。李白许浑
窃攀屈宋宜方驾颇学阴何苦用心刘墉集杜诗
燕子不归几日行云何处去海棠依旧去年春恨却来时
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
随群流观及盛事欣乐岁述古初言
移柳待莺对竹思鹤按图索骥误笔成蝇
居高声自远江清月近人虞世南、孟浩然
不华不朴同所好既安既宁乐乃时清人集石鼓文为篆联之二
美人挟瑟对芳树童子抱琴眠落花——独孤及、陈中孚
惜花意欲春常在落笔乃与天同功——刘屏山、黄庭坚
千里归艎山映斜阳天接水一声长笛雁横南浦月当楼梁启超集句联。高竹屋《后庭宴》、范希文《踏莎行》
海上神山绿溪边杏树红唐代诗人窦巩诗句
考四海而为隽纬群龙之所经王闿运集《文选》题尊经书院
万里关山万里愁一般心事一般优高明
秋水才深四五尺落日更见渔樵人钟德祥集杜甫诗
燕子来时更能消几番风雨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
随所遇时将静悟老于文者不陈言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生无所谓满足时
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清人集句楹帖孟郊韦应物
才子旧称何水部诗家今得鲍参军韩翊、杨巨源
门开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高启、马中锡
喜画江山上纨扇预栽花木待春风——杨载、李中
曲岸持觞记当时送君南浦朱门映柳想如今绿到西湖梁启超集句联。辛稼轩《念奴娇》、姜白石《玲珑四犯》
化菊东篱下种桑长江边
柳外鸳鸯作伴花边蝴蝶为家毛滂
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室生光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之六
西陆蝉声唱禅房花木深西蝉寺集唐诗联
山中宰相无官府天上神仙有子孙明张江陵以宋诗为对联寄殷历城
独抱琵琶寻旧曲数教鹦鹉念新诗
蹈规履信立德隆礼根道核艺抱淑守真梁章钜集汉碑联。汉碑句皆质重蔚然古香。范式景君。
风逆花迎面山深云湔衣祁隽藻集杜诗赠莘农兄
功深书味常流露学盛谦光更吉祥
绿竹入幽径仙桃正发花赵曾望集李白诗句题北京蜨园
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梁同书学士集句楹帖苏句
未改箪瓢乐幸无车马喧张恨水《春明外史》
安得倚天抽宝剑只识弯弓射大雕郭沫若集毛泽东词
春水满塘生鸿鶒还相趁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蝶衔花蕊蜂衔粉犀辟尘埃玉辟寒
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
赤野生姿青田矫翰百云怡意清泉洗心
穷不失义富而无骄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
砥德砺才为国藩辅布政施惠生我福人
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才名震溢李供奉画理清深王右丞
采菊东篱下读书秋树根
溪静云生石窗虚日弄纱清人集句楹帖姚合李商隐
举杯为问谢安石着书犹喜王象山——苏轼、雍陶
太常备奏三千曲老梦都忘十八公——花蕊夫人、许有壬
过尔优游恐勿堪事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张謇集陶侃、娄师德句题尊素堂
逢源会委勇智宏辩刘海粟10岁时集《玄秘塔》书院游艺会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李叔同集华严句赠夏丐尊
瑞气回浮青玉案清名合在紫微天集句楹帖。台阁体。耿湋白居易
三年奔走空皮骨万古云霄一羽毛刘凤诰集杜甫诗题塞外居处
遥夜相思更漏残不如休去群芳过后西湖好曾有诗无
亭间流水自今古竹外春山时有无
美花多映竹乔木自成林清人集句楹帖杜甫孟浩然
彩笔昔曾干气象文昌新入有光辉梁章钜魁星阁联。集杜白句
名高北斗星辰上诗在千山烟雨中梁同书学士集句楹帖。王廷珪句张孝祥句
喜延明月常开户自有春风为扫门——刘克庄、李涉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醉明月下梦魂欲断苍茫梁启超集句联。赠王力
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烟雨半藏杨柳风光初着桃花毛滂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到穷源自不疑李彦章集陆游诗题广西思恩西邕书院学文堂
天涯春色催迟暮玉垒浮云变古今马一浮集杜诗
亦爱吾庐买波塘旋栽杨柳顿成轻别问后约空指蔷薇
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
名香播兰蕙雕藻迈琼琚清人集句楹帖岑参褚遂良
茶经未展神光爽药绿才看病已除胡仲参、高翥
明月相思隔云鸟暮年心事许沙鸥——范柠、陆游
戏展红牋图蛱蝶早开黄阁画麒麟——方夔、杜甫
日暮更移舟望江国渺何处明朝又寒食见梅枝忽相思梁启超集句联。姜白石《杏花天影》、《清波引》;《淡黄柳》
蕙质本如云松心应耐雪唐代诗人贾驰诗联
以万物为刍狗治大国若烹鲜马一浮集老子语
文移北斗成开象酒递南山作寿怀唐代诗人宋之问诗联
万里秋风吹锦水九重春色醉仙桃
有约不来空怅望兰舟客舆劝春且住几回凭双燕叮咛
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为春天与游
名香播兰蕙妙墨挥岩泉清人集句楹帖岑参张九龄
常爱此中多胜事更于何处学忘机清人集句楹帖刘长卿周朴
茗饮蔗浆携所有斜风细雨到来时——杜甫、苏轼
细考虫鱼笺尔雅更凭花木续离骚——陆游、林光朝
软语商量海燕飞来窥画栋冷香摇动绿荷相倚满横塘梁启超集句联。史梅溪《双双燕》、欧阳永叔《临江仙》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毛滂
黄历日期查询
生理健康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干环保建议书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