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赏析中对月亮的描写?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备受青睐,历代词人作家都对她情有独钟。具有“月”这一意象的涉月诗成为诗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尽管自然界的月球不过是一块荒凉巨大的顽石,但却引起地球上人们无尽的思潮,人们对她顶礼膜拜,渴慕向往,而且用奇妙的幻想,艺术的彩笔,为她塑造出妩媚的容貌,赋予她丰富深沉的感情内涵。试图从月亮的美称、月亮崇拜、涉月诗、月亮象征意义等几方面阐发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不朽魅力。力求引起人们对月亮的情感指向、思想意蕴、审美境界、象征意义及生命内涵的思考。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400815.htm  关键词:“月”的意象;涉月诗;象征意义;月亮崇拜;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9)23-0216-02      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受到了中华民族的青睐,与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月亮和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升沉起落,流转变动,人和月共喜,月与人同忧。如静态的明月、清月、圆月、残月、微月、孤月、烟月、风月、霜晨月、琼枝碧月……;动态的有月出、月涌、月朝、月夕、月旦、月塑、月徘徊、月舒波、月自明、月笼沙、水中月、江浸月、月下飞天镜……;在不同的时间有古月、今月、春月、秋月、晓月、秦时明月……;在不同的地点有林月、松月、江月、海月、湖月、池月、关山月、闺里月、春庭月、娥眉山月郎、春江花月夜……,真可谓“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      月亮崇拜――华夏民族心理的原始选择      中国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虽然我们现在确认上古初民对月亮的情感心绪和崇拜动机,似乎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上古至先秦两汉,人们确是把月亮作为神灵来崇拜的。《礼记?祭法》云:“夜月,祭月也”。郑玄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礼记?祭义》云:“祭曰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史记?天官》亦明确地说:“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透过这种视月亮与金神的祭礼,便可发现一种显明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态,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渴望与需求而存在的;也正是这种渴望与需求,使这种月亮的祭礼逐渐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在中华民族中保存下来并且世代相传。在先秦两汉时期,我国就有了拜月的风俗,但还没有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到了隋唐时代,则已完全成为一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古今图书集成》引《广昌府志》云:“奇袭,妇女作乞巧会,罗拜月下,以诸果置糖蜜水中,厥明饮之,谓之巧水”。可见,拜月习俗的普泛化程度。如果从描写拜月这一习俗现象的诗作来看,更可见拜月习俗的广泛性。这一习俗在宋元明清一直延续,《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梁录》等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元明戏曲中亦有反映,如《西厢记》中崔莺莺拜月烧香,祈求美好的爱情生活,《拜月亭》中写王瑞兰拜月烧香,祝亲人安康,夫妻团圆等等……,现在看来这种习俗是缘于原始初民处于自然混沌状态时,由对自然界的无知,依赖,将自然中的月亮想象为一个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的加以崇拜,从而导致某些神秘的信仰。月亮崇拜成为一种表现在华夏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行为与意念,而人们对月亮的畏惧、敬仰与崇拜等感情又显然与遥远的原始崇拜有着密切的渊源。      涉月诗――中国诗歌的一朵奇葩      沿着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就会发现,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诗句,以皎洁的月光衬托美丽的女子,抒发男女青年相约相念之情。《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佳句。魏晋南北朝时期,咏月抒情诗日渐增多,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曹操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名句创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颇为脍炙人口。何逊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团如扇”比喻新颖雅致,别具一格。谢庄的名篇《月赋》:“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迈兮青生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声情并茂,写景生动,情深意长。沈约的《登台望秋月》堪为咏月名篇:“隐言崖而半出,隔雉幌而才逼。散朱庭之奕奕,入清硝之玲珑。间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文姬泣胡殿,明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联想丰富,深切动人。   中国古典诗歌的王冠产生在唐代,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咏月诗更灿若群星。《全唐诗》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有描写月色的佳句,风格多样,各有千秋。张若虚之婉转优美,孟浩然之恬静自然,王维之清新飘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贺之奇峭瑰丽,杜牧之哀伤清逸,李商隐之凄恻浓艳,韦庄之疏淡清远等风格,都在咏月诗中充分表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以景衬情,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音绕梁。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以月拟人,真挚生动。沈?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温庭筠的“玉楼明月长相忆”,韦应物的“西楼望月几回圆”,悬想委婉,耐人寻味。品尝这些诗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词在写月抒情,创造意境上别开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冯延已的“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写重重离情,婉约含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动逼真。晏几道的《临江仙》把幸福的爱情诉诸明月作证;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时》通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往昔与“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的今日的对比,抒发了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借月光发泄了对金人的南侵,兵荒马乱惨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写出了他身陷囹圄,报国无门的激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咏月佳篇。曾瑞在《商调‘集贤宾’宫词》中,用“唯嫦娥与人无世情,可怜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写出了被冷落的妃嫔的痛苦之情。关汉卿的“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婵娟”,张可久的“紫萧寒月满长空”等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篇佳句。      月亮――丰富象征意义的载体      “月亮”这样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自然物实属罕见,在诗人词人的笔下,它既是一个具有凡胎俗骨,情感灵性,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又是超脱于人的胸襟之外的“物”。我们很难用理性的概念来概括它的象征意义,粗略地勾画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体具备以下象征意义。   其一,孤苦的象征,思念的寄托。几千年来,不论是游子,还是妇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委婉柔弱的情调。他们或是埋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无眠”,“照它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或是直抒胸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这类象征意义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心理。有的是苦涩的回忆:“旧时月色,曾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有的侧重于思念亲人:“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尝闻此宵月,万里共阴晴”。有的表达思念故土之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玉楼明月长相忆”,“西楼望月几回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把种种丰富复杂的感情寄托于明月,把它当作知己,道出了心灵当中的隐秘,因而也就赋予月亮多重的象征意义。   其二,象征美的灵魂与归化。月亮的美德是纯净的美,多姿多彩变换无穷的美。“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画出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时的奇妙景色,正是“荷风送香气,竹滴清露香”。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没有比这样的描写更真实的了。“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组。”从月升到月落,描绘出一幅恬静自然的郊野月夜图。在王维笔下,月更是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月”给人美的感慨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的形是具体的,它所包含的各种意蕴是抽象的。自古以来,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去创造自己的“月景”。   其三,明月是恋人的象征,爱情的见证。封建时代,个人的恋情只能溶于乐曲,藏于诗词,寄托于明月。于是,月亮便成了恋人的象征,爱情的见证。“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是爱的甜蜜的记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希翼与向往的交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寓意深长,耐人寻味。而“愿随明月入君杯”,则是对理想爱情的大声疾呼。“花前月下,花好月圆”更是人间美事的代称。人们在月下获得爱情,生殖的期望与崇高的爱情水乳交融,如月光一样无所不在,滋润人间。“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雨人不闻,北风吹罗带”。新月的皎洁与少女的身姿,细语,倩影及虔诚的恋情化成一体,沁人肌髓。人生在世,谁不希望花长好?月常圆?然而自然与社会的法则规律却是无情的。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圆而又缺的规律,嫦娥奔月的爱情离异传说,月光那清冷的色彩,月亮那孤悬中天的寂寞形象,经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使月亮成为离人情感的呼应,爱情纯洁圆满专一的象征。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魅力是不朽的, 她已成为古代诗词意境表达的重要载体。人们对月亮的情感指向、思想意蕴、审美境界、象征意义及生命内涵的思考是绵延千古,从未停息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浅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涨知识浅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涨知识朝朝暮暮经亘百家号“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正如歌词所说一样,有着著名的长江与黄河,他们养育了神州大地,可以说,他们正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水在我国中华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浸润着中华文明,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诗句,都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毫不犹豫地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是由“水”滋养出来的,处处都充满了水的气息。   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思想,其中,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的代表人有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讲究的是一个“道”字,他们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最高的道德追求。而在其的著作中,常常以水喻道,也体现出道家精神。比如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借助于水的潺潺不息,与水利万物的特点,来表现出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再比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句子,蕴含着道家所追求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他们认为,水是柔弱的,但是水又具有着以柔克刚的特点,这就告诉世人,万物具有两面性,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水,在管子与荀子看来,是万物之源,在管子的思想中,也有很多事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来表达自身的政治理想。比如说,他将水比作是君子的德行,认为水的身上蕴含着很多的人生道理。比如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将水从小流汇聚成大江、大海,来启示人们,要善于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从而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才能,这体现着量变与质变的重要思想。在荀子看来,将“水”比作是民众,那句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展现出一种先进的治国理念,从现代来看,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并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十分盛行,而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地方借助于水来比喻君子之德。比如说,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这句话显得极其的有深意,不仅展现出水的特性,也强调了水就像是君子的品德一样,启示世人要像水一样,务本求实,学习水的拼搏、坚韧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通过水来展现出自身身上的愁情。比如说,大诗人李白的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不管是流水还是酒水,都不能拯救诗人身上的惆怅心情,那烦恼就像是江水一样,无穷无尽。在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描述枯老的藤树、乌鸦、小桥、流水、房子、小道、风、马等意象,组成起来构成一幅悲凉的画面,通过对流水的描写,表现出作者身上那愁苦的思绪。   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涌动的情感,能够通过水、山等意象,来描写出让世人所赞叹的作品。长久以来,通过水这个意象,来比喻自身豪情的文人数不胜数,比如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就点名了虽然说前行的道路艰难,会遇到诸多的风险,但是,只要相信自己,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还是会实现自身的梦想。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所描写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了奔腾的流水,也展现出其身上的豪情。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描述友人离别之时的情感,为了能够抒发自身的情绪,就借助于水,来表达自己身上的伤感。像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描述了长江之水,大气磅礴,却仍旧不能够抵挡住朋友之间离别的伤感气息。就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借助于对桃花潭边,水的描述,即使那水有千尺深,却仍旧不能够抵挡住李白与汪伦二人的情谊,更是令人感动。   不可否认地说,水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孕育着中华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古代的文人墨客,通过对水的描述,来激发出自身之感,借助于水,能够喻出世间百态。借助于分析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不仅能够品位水的魅力,还能够进一步的传播水文化,传播我国的優秀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朝朝暮暮经亘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现代文学作品鉴赏15分――文学鉴赏的有关知识和示例_甜梦文库
现代文学作品鉴赏15分――文学鉴赏的有关知识和示例
文学鉴赏的有关知识和示例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感受、体验、感动、理解和判断 等一系列精神活动。具体来说,文学鉴赏就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并借助联想和想像, 去感受作品中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意境。 从内容上说,文学鉴赏主要包括思想内容鉴赏、艺术技巧鉴赏和写作风格鉴赏三个 方面;从能力构成上说,鉴赏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像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等 三种鉴赏能力;从高考考查的内容上来说,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的鉴赏,以及对作品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评价,涉及的体裁一般是诗歌、散文和小 说。一、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2005 年 5 月 28 日星期六 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个阶段: (一)阅读感受阶段 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伸出感知的触角,触摸形象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便是解读 语音符号,重构感性形象。文学鉴赏的第一步,就是对文学文本语言层的感受。 (二)体验品味阶段 体验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 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 特定角色之中, 去感受生活, 体验情感。品味,如同品茶、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举一反三,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这里的“亲身体味” ,当然不可能亲身进 入,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像,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像中,对作 家的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 (三)领悟判断阶段 领悟判断,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领悟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久久沉浸于 动人动情之处,借助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意向,潜思默想,从中理解人生真谛,认识 生活本身,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界。判断,即 鉴别判断,是指读者在感受、体验、理解、领悟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 优缺点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二、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2005 年 5 月 28 日星期六 (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首先要熟读文本,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 1 式,获得对文学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要“披文入 情”“情动于衷” , ,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二)借助联想和想像,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叶圣陶说: “文章是无形的东西, 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活者,全 是联想的结果。“想像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 ” ” 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或隐喻,或暗 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情感态 度。鉴赏时要积极思维,充分调动联想和想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的形象; 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一、 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1、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 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后面对《破云之血》中乡民形象的鉴赏。 )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 这里的“东西” ,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 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 物。 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 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2、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 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 (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 .... ........... (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 .. .. .. .. .. .. (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等。 (3)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 (4)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呼后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 (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 .... .... 4、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 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四)懂得一些鉴赏的基本技巧。 2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必须首先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词汇、句段、 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想像能力和归纳能力,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 备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时代背景。另外, 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 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 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来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 度,要在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根据唯物辩证法进行全面、恰 当的评价,不拔高,不偏私,不偏激。三、鉴赏表达指津2005 年 5 月 28 日星期六 (一)明确鉴赏的角度和要求。 鉴赏表达前,首先要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鉴赏的角度和要求。弄清是鉴赏文 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必须有 的放矢,不能答非所问。此外,在字数(一般是 300 字左右)上,也必须符合题目要求, 写得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得分。 (二)抓住一个要点进行赏析。 鉴赏短文字数有限,写作时,应该集中笔墨鉴赏一个要点,把某一方面讲深讲透, 不宜全面开花,面面俱到。 (三)安排好鉴赏的结构形式。 鉴赏短文虽然字数不多,但安排好结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混乱、层次不清 “分-总” “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是写作的大忌。通常情况下,建议采用“总-分” (四)适当运用鉴赏术语。 鉴赏术语是进行文学鉴赏的必要材料。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 不仅有助于准确、 简洁、 生动地表达鉴赏内容,还是文学鉴赏素养的重要标志。使用得当,一方面将有助于提高 鉴赏品位,另一方面将博得阅卷教师的良好印象,从而提高本题的得分。当然,鉴赏术 语不能乱用、滥用,更不能狗戴帽子――瞎碰,否则将弄巧成拙。 (五)表达要准确、简洁,最好有一定的文采。 文学鉴赏题, 不仅是对考生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检测, 也是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 的检测。很难想像,那种表述繁琐、平淡无奇的鉴赏文字,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因 此,要将鉴赏短文当作一篇小论文来写,不仅表达要准确、简洁,还要讲究行文构思, 最好有一定的文采。四、文学鉴赏常用术语2005 年 5 月 28 日星期六 3 (一)艺术手法方面 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 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叙述种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 写(主要是动作细节) 。 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 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 志) 。 3、表现方法:赋、比、兴,联想、想像,象征,对比,渲染,烘托,用典,讽喻 等。 4、行文构思: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等。 5、选材特点: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二)表达效果方面 准确、形象、生动、清新、绚丽、质朴、明快、简洁、洗练、精当、含蓄、有力, 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结构严 谨,思维严密等。五、散文鉴赏指导2005 年 6 月 8 日星期三 散文是一种艺术形式小巧而又见微知著,题材广泛而又注重生活真实,笔法灵活而 又讲究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散文讲究抒情和意境,取材自由,抒写灵活,形式多样。 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记叙散 文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叙述事情的经过和描写人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背影》 《黄鹂》等。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抒怀,而尾 感受抒发总是依托地一定的事、景、物的描述展开,如《故都的秋》 《我的空中楼阁》 等。议论散文侧重于以形象的议论表现作者的思想情趣,或以物言理,或谈古论今,或 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道四,题意的显示总是伴随着事例的叙写和形象的议论,如《灯下 漫笔》 《我的呼吁》等。 怎样鉴赏散文呢? (一)辨类型,明话题。 鉴赏散文,首先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来辨析出散文的类型,分清是记叙散 文、抒情散文还是议论散文,以便根据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譬如,文章是叙 4 事为主,还是写景为主;是托物言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其次要明了话题。譬如,文 章是就历史作生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框架开拓成明确的认识,以便对作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理解。 (二)找文眼,抓线索。 文眼, 是一篇文章(通指散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为旨、意境的佳句。 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 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 ” 文眼除了在篇首、篇中、篇末外,还有在标题上,如《背影》等。 散文的线索,既是统摄全篇的“筋骨” ,也是文章的思路。常为多次强调的某个中 心事件,某个人物、事物,或感情,或时间、空间等。以事物为线索如《枣核》 。以标 题为线索如《背影》 ,以反复出现的词语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一句。 鉴赏散文,要善于通过“找文眼” “抓线索”来准确把握散文的“神” 。 (三)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一般是凝练优美的,并且,散文常常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叙事、 写人、绘景议论和抒情,它的语言往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鉴赏散文的语言, 一方面要结合语境仔细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情感意蕴,揣摩品味语言的表达特点;另 一方面还要善于联想和想像,运用推敲字词法、比较揣摩法和品味修辞法等,理解其艺 术效果。 (四)领会构思、表现的技巧。 优秀的散文,是非常讲究构思和技巧的。鉴赏散文时,要善于从构思、技巧上领会 散文的艺术魅力。譬如,铺垫、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以小见大,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等,还有景物的烘托,细节的点染,典故的援引,考据的运用,以及精辟的开 头,含蓄的结尾,精巧的伏笔等等。六、小说鉴赏指导2005 年 5 月 28 日星期六 小说,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环境的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 为中心,来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怎样鉴赏小说呢? (一)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惠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分析情节是分 析人物形象和把握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把握故事情节,主要从情节的生动性和合 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小说的结构、人物及人物关系、主题、时代背景等方面去鉴赏。 .. ....... .. .... (二)分析人物性格 一般来说, 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 因为小说的主题思想往往蕴含在它所塑造的人 5 物形象之中。因此,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关键所在。 分析人物性格, 主要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 鉴赏时, 要善于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 ....... .. 把握人物行动,领悟人物的肖像,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揭示人物 .. .. .. 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 (三)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它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如:渲染气 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作者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等等。通过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 和主题,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方法。 (四)品味语言风格 品味语言主要是指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因为它是分析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分 析人物语言的一般方法,是通过比较概括人物的独特个性,并仔细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 词,以便较好地把握主题。品味语言还包括品味作家的叙述语言,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不 同的语言风格, 如果对作家的语言风格有较好的了解, 这对阅读小说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五)理解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鉴赏评价,跟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仍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过 程。首先结合小说体裁的特点,主要从人物、环境和情节三个方面入手,再结合小说的 ..... .. 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必要时甚至需要对作者的思想背景加以分析,以明确小说的写作 .... .... ....... .. 意图。 .. (六)品味艺术特色 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人小说的表现形式入手,包括对小说的情节构思、结构 .... .... .. 布局和表现手法(象征、映衬、渲染、抑扬、虚实、补白和对比……)等艺术特色的品 .. .... .. .. .. .. .. .. .. 味、鉴赏。散文鉴赏示例:拜谒人生林 希我们生于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过早地刺痛了 我们幼小的心灵,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在我陪哥哥到他们学校去的时候,哥哥就曾指着 那时在校园上空随风抖动的旗帜,告诉我说,这不是我们中国的旗帜。中国,中国,我 们是在沦陷的日子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那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天赋我们是一个中 国人,但要做一个中国人,却要我们为此付出一切。 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使我们过早地建树起了最高的人生追求。 每到黄昏时刻, 我们早早地关上院门,这时我们一起立在老祖父长长的书案前,一笔一划地在他的指导 下学习书法。横要平,竖在直,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字和对于中国人的全部知识。那时 我很小,我是站在小凳上,才能把手臂抬到书案上握笔写字的,字写得不像个样子,但 6 我心里非常骄傲,因为我知道,我在写中国字,我是一个中国人。 老祖父的书案很高,站在小板凳上,身子要立得很直很直,初站到板凳上,还有一 点骄傲,觉得自己能和哥哥一起读书写字,也是老祖父对自己的一种宠爱。但没过多久 时间,变得不那么可爱了,立直着的双腿开始发酸,挺直着的胸背也开始微微作疼。但 老祖父还是在一旁看着,极是严格地指指点点,墨没有蘸满,笔没有握牢,身子没有立 直,头没有抬正,而且只许服从,不允许争辩,就这样陪着哥哥一直做完功课。当我们 离开书案时,虽然感到有点劳累,但心里却感到极是充实。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家长制的挑剔,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尊严的启蒙,做人,就要 时时挺直着胸背,做人,就顶高高地抬起头颅。中国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这种对于人 生的敬仰。就是人这时开台,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起进了自己的人生。 做人,绝不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权利,而做一个中国人,绝不仅仅是黄皮肤和黑眼睛, 最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人庄严的人生选择。 至今我记得那一幕景象,一位近亲,于沦陷期间因一时的得意而不可一世。一天, 在他到我家来的时候,我看到老祖父对他的鄙视和冷漠,老祖父甚至不让我们去和他打 招呼,只一个人冷冷地和他对坐着,一言不发,一直坐到他无趣地走出我家的院门,老 祖父也仍然没有和他说一句话。直到把这位不速之客送走,关上院门,老祖父才把我们 招到他的书房里来,对我们讲,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荣华富贵。 我很小,我不懂得太深的道理,但那时家庭一时的贫穷,却使我心中有一种安全感, 特殊的价值观念,中国人总是把财富和财富主人的品德连在一起评价。 “肥马轻裘”四 个字中,含有社会批判的内容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财富观,从小就深深地印记在了我 的心里。历史因其公正,而对许多人就变得无情。当异族入侵者被中国人民赶出我们神 圣的土地之后,那些背叛过父老乡亲的人,受到了社会的惩处,这种惩处不仅仅是法律 的追究,更严厉的惩处,却是全社会的歧视和遣责。 仍然是那位曾经显赫一时的近亲,在他又到我们家来恳求宽恕的时候,老祖父把他 拒在了门外,我看到了那凄切的景象,一个落魄的人,立在瑟瑟的秋风里,每一个都向 他投来歧视的目光。因为他把人生当作赌博,而这场赌博中,他输掉的是自己。 荣华富贵是短暂的,尊严是永恒的。 (节选自《拜谒人生》 ,见《新华文摘》1997 年第 8 期) 鉴赏示例 1:简析《拜谒人生》中“老祖父”的形象 这篇散文着墨不多却笔蘸深情地刻画了一个文道传统、节操美好、憎爱分明的“老 祖父”的形象。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 ,一个身份普通但气节高岸的老人,始终坚 守了“中国人庄严的人生选择” 。 作为我的蒙师, “老祖父”联合会看似简单的书法入门教育做起,要求我们“横要 平,竖要直” 。由是推广做人要挺直着胸背、高抬起头颅。是“老祖父”教我“堂堂正 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让我明富贵、懂尊严,知道“对于人生的敬仰” 。作为家族的长者, “老祖父” “鄙视和冷漠”在沦丧期丧失民族气节而苟取富贵的“近亲” ,并且永不宽恕。 作者以富含生活哲理意味的语言,诠释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祖父”形象,尽管刻 7 画简约,却血肉饱满,著意深刻。 鉴赏示例 2:试析文中的一个细节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手段高明的作者,他的笔下,总有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细节描写。 《拜谒人生》里生动传神的细节不少,颇有代表意味的是下面这个细节: “一个落 魄的人,立在瑟瑟的秋风里,每一个都向他投来歧视的目光。 ” 文章是讲究水到渠成的。在行文该收结的时候,作者让一个民族的败类“落魄”于 秋风末路,他的确抓住了一个富有良多况味的细节,灌注感情,将卑微的人格撕裂。近 乎白描的语言裹携着岁月的风霜雨雪,扑面而来,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在看似平淡的 人生遭际里,作者以他丰沛的欠生积淀来摹写人物,算是找到了描写的归宿感。如此精 彩的细节描写,也使卒章显志的一句“荣华富贵是短暂的,尊严是永恒的” ,在厚重之 余,得以生动形象起来。 这样的细节描写,讲究的是自然天成,不着痕迹的呀!水吧之遐想 赵大年 您听说过水吧吗?BAR 就是小店、小馆。欧美城镇都有酒吧、咖啡吧。我国也有很 多茶馆、酒馆,却没见过水吧。最近巴黎、伦敦这些现代化的大都市出现了水吧,环境 清新,座位舒适,向顾客供应的就是矿泉水、纯净水、白开水,而且宣传清水是人间最 好的饮料,多喝水有益健康和美容,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 这些说法符合生理卫生。人的血肉之躯,主要成分是水。身体各种脏器,多少功能, 消化解毒,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水。当然是要清洁的水。现在的饮料少说也有上百种, 我相信清洁水对健康最有益。 也许不少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否则市面上一瓶矿泉水 (未 必是真正的矿泉水,应该称作瓶装水、纯净水)比一瓶啤酒、一斤牛奶或一斤鸡蛋还贵, 谁肯买?我在香港的公园里买一瓶纯净水花掉十一港元,有点生气,但也得承认瓶装水 的两大优点:解渴,方便。《水浒传》里描写鲁智深、李逵这些好汉渴了就大碗喝酒, 实属艺术手法,把豪饮与好汉联系在一起。施耐庵留了一手,并不说明他们喝的是什么 酒?当年没有啤酒,大概是度数不高的米酒,如果是烧酒老白干,或是那“三碗不过冈” 的透瓶香,武松喝了十八碗,又吃四斤熟牛肉,他体内得有多少水来消化呀?不酒精中 毒也得胀肚闹病。《红楼梦》描写贾宝玉“夜半呼茶因酒渴”,倒是说了实话,他晚餐多 饮了酒,夜里会渴醒的,不过曹雪芹也有疏漏,宝玉渴了应该喝水,若喝茶,兴奋了, 后半夜还睡不睡?好在他们写的都是小说,不必较真。我当过十年兵,知道在战争环境 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七天饿不死人,两天却能渴死。水乃生命之源。人类发送不少宇宙 探测器,去月球、火星、木星寻找水的踪迹,如果那里有水和空气,就有可能孕育生命。 三十年前东京的大街上出现了氧吧,行人花钱进去吸几分钟氧气,改善一下心脏和 大脑缺氧的状况。 这真是旷古未闻的新鲜事儿, 由此联想东京的大气污染已经很严重了。8 当年北京天蓝云白,只有病人才在医院里吸氧,或送进“高压氧舱”进行治疗,大街上的 行人何必花钱吸氧呢?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治理污染各有千秋,我不知道 今日东京还有没有氧吧?只知道北京每月新增三万辆汽车,成为大气和噪声污染源。如 果街头出现氧吧,大概也有人情愿花钱养肺醒脑吧。 九寨沟号称天然大氧吧。湖南莽山原始森林,四川竹海,青岛、大连和三亚海滨, 我去过的这些好地方,旅游部门现在都以天然大氧吧招徕顾客。也作宣传:呼吸新鲜空 气,比吃什么补药、用什么化妆品都好,负氧离子使你永葆青春。 从前上海的弄堂里有“老虎灶”,我每天花点儿钱去灌开水,回来还得沏茶才能喝, 因为水里有漂白粉味。天津引滦又引黄,饮用水的质量也差。北京虽有甜水井,水软而 甜,但很少,著名的王府井就是王爷府的甜水井;平头百姓饮用的井水硬而多碱,是患 结石症的病因之一。 明清两朝五百多年来, 都用水车从西郊运取玉泉山的泉水供应皇宫, 可见他们早就了解饮用水对健康的重要性。不是不知道啊!俗话说得好,“领导站得高, 什么都知道”,今年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的宗旨首次提出“以人为本”,太好啦,这就有可能 下大本钱、下大力气治理大气和水质污染,让大家享受须臾难离的清洁空气、洁净水。 凡是发达国家有的我们就要有吗?“与世界接轨”也要作具体分析,譬如,并非汽车越多 就越现代化,更不会是大街上出现了氧吧、水吧才算现代化。 《人民日报》 (2004 年 12 月 30 日 第十一版) 赏析示例 1:试析《水吧之遐想》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本文由“水吧”这一现象生发全文,广泛联想,小中见大,表明了清洁水对人的重 要作用,进而提出了环境保护、治理大气和水污染的主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 刻的警示意义。 本文开篇由巴黎、 伦敦等现代化都市出现水吧这一新鲜的生活现象着笔, 联想到中 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鲁智深、 贾宝玉等喝酒要喝水的材料, 阐述了水对人的重要作用和 “水 是生命之源”的道理;再联系东京的氧吧和九寨沟等“天然大氧吧”的情况,借以说明 氧吧和水吧的出现是污染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北京被污染的现状,凸显了保护环境、 治理污染的主题;继而涉笔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历史上的水质状况,强调了水质对人 体健康的重要性,强化主题。最后提出正确认识现代化的问题,令人深思和警惕。 赏析示例 2:谈谈《水吧之遐想》的构思技巧 本文由水吧这一现象广泛联想,选取生动、典型的材料,以小见大,表现出保护环 境、治理污染的主题,发人警醒。文章前呼后应,收放自如,文字看似散漫,实则形散 而神聚,构思精巧。 本文由水吧这一巴黎、伦敦等现代化都市的新兴事物开篇,表明水对人的重要性, 已具可读性和吸引力。接着由之生发联想,联想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鲁智深、贾宝玉 等喝酒要喝水,东京的氧吧和九寨沟等“天然大氧吧”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历史 上的水质情况,题材关涉古今中外,使得文章内容鲜活丰富,具有知识性和可读性,既 凸显了水的重要作用,又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重大主题。文章结尾 9 提到“以人为本”的城建宗旨和正确认识现代化的问题,既呼应前文,又让人警醒。 本文联想广泛而又紧扣中心,选材典型而鲜活,布局自然巧妙,运用小中见大的手 法,见出作者构思的巧妙。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 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拟声词)并起的 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信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 秋虫这东西。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那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 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间呢,明耀 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惟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 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 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 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 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 受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 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 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 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 一场痛苦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欢乐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需求的, 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 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 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 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923 年 8 月 31 日作 鉴赏示例 1:简析《没有秋虫的地方》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没有秋虫的地方》 倾吐了一个进步的热血青年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没 “ 有秋虫的地方”是一个没有生气、枯燥无味的地方,即那个黑暗而冷漠的年代。面对这 10 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作者不甘沉沦。一方面通过记忆中秋虫鸣曲的描摹的愉悦心情的抒 发,突出期盼之情的急切和无奈之心的焦灼;一方面通过对“绝对”的讴歌,引发出一 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律动之情。作者通过对没有秋 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自抒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地表达了不甘淡漠沉寂的生活、 期盼冲向生活激流的强烈愿望。作者恋念秋虫的鸣曲,羡慕可以避开“井底似的庭院, 铅色的水门汀地”的秋虫,正是作者不愿辜负生活馈赠,让生命充实起来的心曲的真实 写照。 鉴赏示例 2: 《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艺术手法的赏析 本方采用了象征手法。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 ,更令人悲哀 的是,无论怎样倾听,都“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这就暗示了“没有秋虫的地方” 是一个没有生气|“趣味干燥”的地方;而这样的“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 的地方”是“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 ,作者说: “想到‘井底’与‘铅色’ , 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井底”与“铅色” 。 ,正象征了作者所生活的那个黑暗而冷 漠的年代。 文章还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通过记忆中秋虫鸣曲的描摹和愉悦心情的抒发, 与现实 寂寞无声的无虫之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烈的追求。秋虫的鸣曲, 它使作者摆脱了死一样的空寂,与他追求不平淡的生活的心理相应和。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 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从窗外进来, 人在屋子里坐不住, 就从门里出去。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 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 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 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 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 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 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 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 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 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 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 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你进前 11 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见,还得寒喧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 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 正文看起,反见得愈远了。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 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巢兽窟, 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 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 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 悲喜剧的场子。 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 利用。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 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 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 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上面说过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 情形斟酌增减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 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带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彷佛他以假面 具相对,就是为此。歌德恨一切带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 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 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 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 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 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 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 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 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 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 鉴赏示例 1:简析“窗”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及其表现 文章通过对 “房屋的眼睛” 窗的叙叙议议, 表达了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 , “让我们安坐了享受”的基本意蕴。作者从生活中获取的这种感悟是独特而睿智的。 钱钟书尝试从“根本”上将窗和门分别出来,而这个“根本”就是:窗让人安坐了 享受自然,窗使人生增添了意义。在作者看来,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 ,而屋子外 的春天反而太贱; “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 ,有了窗,屋子是“演出人生悲喜剧的 场子” 。因而, “窗是人对于自然的胜利” 。作者以小看大,信笔所至,将“窗”当做一 种被主观化了的“再造之物”加以表达,显示出思想的精义,也启迪了关于生活的思考。 行文不急不躁,涵纳了钱钟书式的揶揄,多少有闲适的人生意义在。这样,也就多 12 了一层涵盖。 鉴赏示例 2:例说《窗》的语言特色 生活小品文的语言需要机锋和旁征博引,而这恰恰是钱钟书擅长的。 先看钱钟书的“机锋” 。为支持“窗子许我们占领”的观点,他举了“钻窗”者的 例子: “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一个暂时的 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 ”这样的语言,真是机警之至而不乏生活的犀利,活 脱了“钻窗”者不顾一切来“占领”的嘴脸。 再看《窗》的旁征博引。引《归去来兮辞》句,用来例说古人“对于窗子和这种精 神”的领会;说《释名》语,用来指证“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的说法有自;讲歌德所 “恨” ,则延伸了人生的思考、社会的观察。作者顺手拈来,旧典新用,多有寄寓而毫 不做作。 善于开阔视野,并灌注思考, 《窗》的语言色彩便格外地丰富了。幼虎 舒 展在吼叫的大型猫科动物中,在我国国画中,我最欣赏的是老虎。它浑身猛气,威武 雄壮,一声长啸加山谷来风,与拉大旗做虎皮的装腔作势比起来,具有迥然不同的效果。 幼虎从出生几个月就开始跟随母虎夜间巡行,或游沪,或亲昵,或捕猎,或偷袭, 很快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本领。两岁时,它就可以离开妈妈在山林之间自由来去了。母子 分开,好似无情,实则依依。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鲁迅《答客诮》 ” ) 可是生长在非洲大陆自然保护区国家大公园里的幼虎,与羚羊、野猪、小鹿……群 居嬉戏,和睦相处,可惜捕获猎物的本能却蜕化了,豪雄的长啸也失传了,真正成了名 副其实的猫科成员。 生长在动物园里的幼虎,比自然保护区里的幼虎更懒惰无能了,它成了孩子们的参 观对象, 唯一的乐趣是等待饲养员送来大盘大盘的生牛肉, 成了只知傻吃黏睡的大狸猫。 等而下之,生长在马戏团里的幼虎,完成一个训练动作,得到一点赏赐,它们从科班演 员到动物明星,成了马戏团里机敏伶俐的摇钱树。 相比之下,我更钟爱靠自己在野外生活的幼虎。 中国的一大特产是:儒。它是从术士分化出来的。儒者懦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不死于市;正心诚意,修身养性,非礼勿动;父幻诚,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这些把人驯服成羔羊的教条,即令是真的幼虎,也都被捆绑成小猫了。 每当我看见日本小学生在严冬季节照样穿短裤在雪地里顽健地嬉戏时,看到欧美的 孩子十几岁就课余打工自己挣钱时,再看看中国的一些独生子女不禁感慨系之。中国孩 子大都是父母子的掌上明珠。贫家尚且出娇子,遑论暴富起来或几代达官的家庭。一代 胜过一代,不是仅仅指知活享受,最主要的是在出强者、出人才方面要一代超过一代, 13 这样才不致成为或“温室里的花朵”或“应考机器”或“两脚书橱”或“禄蠹新贵” 。 对于一桩又一桩、一浪高一浪的“追星族” “发烧友”的后备军的迅猛扩大。积极的一 面姑置不论,如果从消极方面看,未必不是历史上幼虎成为小猫的新的变种。再加上缺 乏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有些孩子生于温柔乡,长于富贵场,离了父母的庇护就活不了 簪缨少年,将来会不会成为浮浪子、闲人、恶少、莠民、纨绔与衙内,实在是很难说的。 野外幼虎昼伏宵征于林间溪泉,双目如电,独往独来,狐来不敢近,蛇蝎不可拦, 多么自由,何等自在!被驯化了的虎,可以活到 25 岁;而野外的虎只能活 10 岁。在窝 窝囊囊与堂堂正正之间,年轻的朋友,你选择哪个? (选自《随笔》1982 年第 2 期,有删节) 鉴赏示例:简析《幼虎》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 “弱肉强食”这种残酷的竞争法则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 展。人一旦完全丧失野性精神,丧失竞争能力,人类就会灭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 者在《幼虎》中通过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幼虎特征的对比,批评了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和 马戏团里的幼虎,赞美了靠自己在野外生活的幼虎那种独立自由、富有竞争力和野性美 的“幼虎精神” 。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由虎及人,痛感人类的“幼虎” (以中国的某些独生子女为 典型)野性精神的丧失,竞争本能的蜕化。为此,作者把“顽健”的日本小学生和自立 自强的欧美孩子与柔弱依附的中国小孩进行鲜明的对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孩子野 精神的缺乏,竞争能力的蜕化(中日小朋友夏令营较量的失败就是明证) 。这不仅仅是 对富贵和官宦子弟前程的忧虑,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 是对中国的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 因为孩子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渐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 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 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 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 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 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 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 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 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 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 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 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 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 14 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F 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 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 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 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 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 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 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 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 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 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 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 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 ,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 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 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 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 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 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 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 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 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 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 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 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 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 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 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 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 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 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 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 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 ;有的见众人争 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 ” ”然而在 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15 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 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 也未可知。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 。 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 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 英国诗人(Blake)也说: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 那便是永劫。 ” 1925 年 (节选自丰子恺《静观人生》 ,湖南文艺出版社) 鉴赏示例 1:试析《渐》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丰子恺的散文常能小中见大,意味隽永。 这篇文章的主旨显然不是“珍惜时间,充实人生”这样的简单随意,它应该是:从 本质上认识“渐”这一自然法则,不为局部的人生所迷惑,进而掌握无限,成为“大人 格” “大人生”者。这种别致的立意,显然有丰子恺先生禅心的反映。 文章从“ ‘渐’的本质是‘时间’ ”来生发议论,上文就有世人迷于“渐”的种种; 下文则拓开一种雍容、平和、淡定的人生境界。作者在行文末了,感慨“在乘‘社会’ 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从而呼唤 人类社会“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 ,更多一些“谦让” “和平” 。而这样的声音,正 是他内心世界真诚的告白。 丰子恺的《渐》于朴实冲淡见人生的大性情,这样的感悟实在是特别的美丽。 鉴赏示例 2:简析《渐》文中“农夫抱犊跳沟”故事的寓意及其作用 我们应明了这个寓言性的故事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作者向生活要素材,用“农夫抱犊跳沟”的比输的故事,很好地支撑了段首的观点: “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变迁的痕迹,使 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这种取譬明理的谋篇手段,不仅令行文严密,也使所论有据。 “抱犊跳沟”的故事作用既明,内敛的寓意也就不难把握。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表层一些的意思是: “抱犊跳沟”的故事,揭穿了一个被时间隐藏起来的骗人把戏 ――“渐” ,让世人“每日在增加其劳苦”而不自觉“变迁与辛苦” 。还有没有深层的意 蕴呢?联系起故事后缀的一句“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 变迁与辛苦” ,我们对“抱犊跳沟”的故事里的“犊”可有较宽泛的理解。毫无疑问, 和“生的欢喜”分不开的,大都是世人抱着不放的“名”与“利” 。由是,这个寓言性 的故事里人生的况味便陡然多了起来。 文章以事设寓,充满了智者的玄思妙想。 (2005 年 5 月 28 日星期六打印)16 生命■韩少功 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 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 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 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 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 者柴捆。 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 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 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 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 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 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 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 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 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 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 ――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 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 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 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 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 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 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 脚的树;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 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 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 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 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 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 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 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17 鉴赏示例:试析《生命》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韩少功的散文《生命》 ,体现了他那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散发着浓郁的理想光芒。 《生命》的吸引力首先在于它的思想深度。作者认为,人和动物应该是平等的,人 不能自视甚高,而必须“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 ,在“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中 逐渐融入“更大的一个家族” 。作者撇开了个人的小烦恼、小感慨,把笔触伸向了关注 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正因了这个高度, 《生命》才具有了空谷足音般的震 撼力和穿透力。 《生命》的魅力还在于一种理想光芒的浸照。你看, “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 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共生共存,彼此悦纳,用爱交换 爱,用信任交换信任,相互珍视,共同营造一个爱的空间。韩少功用一种深情的呼唤, 来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通道。从这个层面而言, 《生命》的价值,已经远远超 出了文本本身,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2005 年 5 月 28 日星期六打印)空山鸟语郭枫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 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 还要做些什么呢?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枫的风、飘逸的云 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 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 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 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 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 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 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 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 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 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 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 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 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 18 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 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 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 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 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 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暖!为了欢乐,它 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 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 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 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 “咕――咕――” ,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 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 少听到鹧 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 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咕――咕――” ,我回到了江南。 “咕――咕――” 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 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 ,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 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 重温!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 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 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鉴赏示例 1:试析《空山鸟语》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空山鸟语》表现了讴歌自由、赞美生命、憧憬自然的主题。文章一开头就说“到 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因为“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接着,作 者先写了三种鸟儿的语言。两只不知名的鸟用人类不能听懂的语言“叙述着最动人的爱 情” ;山雀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作者从山雀的自由和快乐中想到内心的阴翳, 进而发出感叹: “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 ” 午后,鹧鸪缥缈的鸣声,把作者拉回到烟雨蒙蒙的江南,重温那魂系东南的梦,抒发了 游子思乡的情怀,饱含浓浓的乡愁。作者从这些美妙的清音中,听到了自然的消息和人 世的沧桑,文章最后更是表明心志,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总之,文章充满了追求 自由与欢乐的精神和享受自然情趣的思想感情。 鉴赏示例 2: 《空山鸟语》的语言赏析 本文的语言充满了诗意而不显雕琢。 从头到尾深伏匠心而得之自然, 是构思成熟后 19 的流畅和闪射,语言功力炉火纯青。时有佳句跃出,令人眉目飞动,如“小花蛇也懂” “鸟是唱给鸟听的”等等。第 6 段忆江南,颇似余光中的同类诗,但触景生情,语随意 到,反而比余氏的显得更加轻松自然,而化用郑愁予的《错误》中的诗句,既取其“象” , 又取其“意” ,且不留痕迹,足见其善化善创。文章多用整句,句式整齐而抑所扬顿挫。 修辞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文章第 4 段“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 里迸落”一句,极富情调地描绘了两只小鸟的鸣叫声,赞美了它们纯真、缠绵的爱情。 文章从第 5 段开始,用多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生动而形象地写出 了作者听到成群经过队的山雀们鸣叫声后的感受。访兰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 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 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 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 “访 兰去吧! ”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 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 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 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 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止住了,问道: “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 “这里的好! ”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 像不同吗?” “是的。 ”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 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 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地有着它的灵性。 ” 20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 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又看着我,说: “做 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 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鉴赏示例 1:简析《访兰》的艺术手法 《访兰》 开篇设置了一上悬殊念: 父亲为什么再不从山里挖野兰回家了?这样设置, 既激起了读者的兴趣,又使行文跌宕趣伏,并为下文“访兰”伏服务队蓄势。接下来写 访兰的经过,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兰花的生长环境,衬托了兰草的高雅脱俗,为后文赞 美野兰作铺垫。并通过父子对话,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进生对比,肯定了野兰“不为 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这种纯朴的真性,由此开掘出怎样做人的 道理来。这样写,既照应了开头,又为后文的卒章写志作了铺垫。 《访兰》以兰为喻,托物言志,启示人们鄙弃那种献媚处事的庸俗作风,不慕名图 利,纯朴自然,踏踏实实地做人,给社会以实在的贡献。全文短小精悍,含蓄隽永且虚 实相间,既有对兰草的细腻描写和刻画,又有对人生感悟的诠释,情理并茂,发人深省。 鉴赏示例 2:简析《访兰》的构思技巧 散文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是妙悟。在“写实 层面上, 《访兰》一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访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 种真切感受,或写景,或抒情,或答问,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不虚饰,不矫情,读来 可信。在“传神”层面上,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 “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 气浓烈极了” ,它不俗,叶纯,花纯,有灵性,读来可感。在“妙悟”层面上,作者的 思维犹如那“山崖直直垂下”的一道瀑布,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借父亲 之口,发出了“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 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的感叹,振聋发聩, 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本文的旨趣似空谷幽兰,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 自然,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散文富有灵性这一特点。 ) (由此想到,中学生朋友习写散文,似乎也应在写实、传神、妙悟上动脑筋下工夫, 在可信、可感、可思处做文章。如能这样,又何愁写不出格调清新之文呢?)美与同情丰子恺 21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 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 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 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 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 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 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 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 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 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 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 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 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 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故 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 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 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 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 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 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 训。西洋画何独不然?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 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 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 于艺术家的心中。 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 墨伸纸,从事表现。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不但 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 饰,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 是美的形色,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 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 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 所谓“无情”的人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 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 22 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 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 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 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 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 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 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 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 《圣经》中说: “你们不象 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 ”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 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鉴赏事例 1、选取一个角度,说说《美与同情》一文构思的匠心 丰子恺的《美与同情》有这样的匠心:寓深邃道理于眼前的生活场景。 他试图贴近生活,平易、生动地解释他的文艺观:艺术家所见是美的、平等的,并且都 被给予了同情。作者巧妙地攫取生活中的元素,用“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来譬说 艺术家的“大人格” 。在作者看来,儿童与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有太多的相似。也就是 说,儿童与艺术家的同情所及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艺术家的同 情不过是儿童同情的“仍旧保藏” 。换言之,能保藏着儿童同情心的人才能做艺术家。 古今中外常有这样的佳作,善于借重生活中的凡人琐事,作点点滴滴的走笔,让读者在 字里行间体会到生活的哲学。丰子恺俯拾即得的生活场景,赋予一种新奇的感悟,引起 世人对于平日视而不见的事物给予无穷的关注。 鉴赏事例 2、谈谈《美与同情》中作者的一个观点及其表现 丰子恺在这篇节选文字里,主要表达了他的一个艺术观: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一 视同仁的、平等的世界,艺术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作者为了从容地阐释他的这个观点,至少有如下的表现:一是比较巧用。他文思纵横, 不着痕迹地比较出儿童与艺术家的同情所及相同,借以指出艺术家保藏着儿童的同情 心。二是观点浅出。他敏锐地观察生活,用儿童的兴趣没入游戏,来作“人类本来是艺 术的”注脚。三是思想有自。他生动形象地再现儿童“富于同情”的生活场景,使得“重 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的思想水到渠成。 一如品尝清淡的香茗,丰子恺就是这样在看似不经意的人生体验中,悟出了真谛。家园落日莫怀戚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 23 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 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 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 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 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 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 吞到一半, 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 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 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珠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 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说起它就想起庄稼和回 家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 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 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 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有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 间,在光滑的山脊上走进了太阳。马驼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就抓着前面的马 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 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上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 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她能给予我 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