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昂纳员工上班车间照片两点多在车间突出脑出血在医院的费用单位该不该承担责任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暑假孩子没人管 该不该带着去上班
  在南浔一企业打工的周女士,有个10岁的儿子小明。去年2月寒假期间,因孩子在家没人照看,有一天,周女士将小明带到了上班的地方。
  小明到了厂里后,离开妈妈独自走进了一个没人上班的车间玩。孩子在车间里用打火机玩火,最后引发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多万元。法院一审判决小明父母承担60%的责任,小明父母认为厂方既然允许带孩子上班,就要提供帮助照顾孩子,于是提起上诉,要求厂方承担更多责任。
  法院认为,小明在工厂内玩火是导致本次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小明父母作为监护人应对本次损失承担主要责任。而厂方在管理上存在过失,比如车间的门没锁好,厂里的消防设施没起到作用等,因此企业应该负次要责任。小周一家承担60%的责任,厂方承担40%责任是合理的。市中级法院最终作出维持原判的二审判决。
  上周五,晚报记者到市中级法院采访。市中级法院民一庭法官沈杰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案例,沈法官说,现在全市中小学都要放暑假了,希望湖州晚报提醒广大读者,妥善安置好孩子的暑假生活,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7月5日起,我市中小学开始放假。学校放暑假了,家长还在上班,孩子怎么办?如果孩子还小,放在家里又没人照看,能不能带到单位照看?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带着孩子上班真的很无奈
  小泓,今年9岁。湖城月河小学二年级学生。
  7月4日,小泓到学校拿了成绩报告单。小泓的暑假开始了。
  看到小泓兴高采烈的样子,小泓的妈妈李女士却有点犯愁。李女士的父母,今年都回了老家,双方老人都没办法帮助带孩子了。
  李女士在一家企业当会计。上个月27日,小泓考试结束后,已经不用去学校上课了。因为没人带孩子,李女士就带着孩子去上班。
  小泓是个小帅哥,同事们都很喜欢他。
  第二天,李女士又带着小泓到了单位。
  下班前,财务主管找到李女士,告诉她不要再把小孩带到单位来了,老板不开心。
  李女士跟小泓爸爸商量,小泓爸爸也很为难。小泓爸爸在湖城一家事业单位上班,虽然单位没明确规定不能带小孩上班,但总觉得把孩子带到单位上班,领导会有意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会把孩子带到单位的大多是外地双职工,而孩子的年龄层集中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带着孩子上班的理由,是暑假里孩子没人照顾。
  带着孩子上班大多受访者表示理解
  7月5日,是全市中小学生放假的第一天。记者走上街头,对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当被问到&暑假里,能不能带孩子上班时?&大多市民表示不可以。不过,反对带孩子上班的人,对带孩子上班的做法同时也表示了理解。
  &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偶尔带着孩子上班也是可以的。&一些受访者作如此表态。
  &有办法,谁愿意把孩子带到单位呀?&采访中,一位在湖城某企业上班的市民张女士表示,以前就曾带着孩子上班,虽然自己都觉得心虚,但因为夫妻二人都是外地人,孩子又小,放在家里不放心,只能带着孩子上班。她说,只要老板不明确反对,这个暑假,她还会带着孩子上班。
  张女士告诉记者:&我也知道把孩子带到单位来不好。&张女士的孩子下半年就要上小学了,这位妈妈盼着孩子快点长大,等到孩子大一点就可以安排他读兴趣班,就是让孩子一个人在家也不会太担心。
  一位读者向晚报记者表示,他认为对于员工家里没人照看的孩子,不仅应该允许带着孩子上班,用人单位还应该帮助这些员工照顾孩子。
  带着孩子上班用人单位大多持默许态度
  暑假里,能不能带着孩子上班?晚报记者在两天时间内采访了10多家企业和单位,大部分单位表示,不能。理由是,员工带着孩子上班,会影响工作和单位秩序。此外,用人单位还担心,孩子一旦在单位内发生意外,单位会受到连累,甚至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当晚报记者问到,当发现员工把孩子带来上班后会怎么处理时,大多单位尤其是企业都表示他们不会对员工的违规给予处分。因为毕竟员工带孩子上班,是员工家中小孩无人照顾造成的。
  虽然如此,记者采访时发现,大多单位对部分员工会将孩子带到单位来的行为,持默许态度。湖城一家公司的老板对记者表示,孩子都带来了,即使心中不快,也不会表露出来。
  吴兴区环渚一家有上千员工的民营企业表示,如果发现有员工将孩子带到单位,企业不会当面赶走孩子,会对员工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果发现孩子数量超过五人,单位会安排专门的房间,由员工家属进行集中照看,并提供玩具和零食,组织统一就餐。
  小候鸟暑期班这家企业的福利让人心动
  暑假一到,来自安徽的卓靖和庄惠琴夫妻俩就把留守在老家的两个孩子接到了身边。
  卓靖夫妇是红旗仪表(长兴)有限公司的员工,有两个孩子,女儿读小学五年级,儿子读幼儿班。
  当其他年轻夫妇为在暑假里如何安置孩子而犯愁时,卓靖夫妇为何不愁,反而要将留在老家的儿女接到身边?
  不只是卓靖夫妇的孩子,在暑假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该公司有60多个外地孩子会来到打工的父母身边。
  这些孩子谁来照看?
  卓靖告诉记者,在暑假里,所有员工的孩子由企业负责照看,员工完全可以安心上班。
  红旗仪表(长兴)有限公司有个小候鸟暑期班,这是在2011年暑假,企业专门为解决暑假里员工上班没法照看孩子而设立的。
  这样一来,像卓靖夫妇那样,孩子留在老家的员工,暑假里就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的身边。小候鸟暑期班有专门的教室,会请周边学校的老师为小候鸟们进行辅导。除了有专人照看以外,每天午休后,企业还提供牛奶和饼干,并不定期组织孩子们和父母聚餐。
  去年,看到外地有儿童野外游泳溺水死亡的新闻后,老板周春龙特地从上海定制一个超大的充气游泳池。今年,小候鸟暑期班将开设游泳训练课,让所有员工的孩子都来学游泳。
  7月10日,小候鸟暑期班就要开班了,直到新的学期开始后才结束。
  新闻链接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今年将&建设2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列为市政府十件28项实事之一。从7月7日起,上海市团市委联合市文明办、市教委、市妇联等单位,将在全市17个区县开设221个爱心暑托班,面向全市小学生开放,覆盖全市大部分街镇社区。
  上海市团市委在去年调研发现,上海76万名小学生中,大部分家长为双职工,一进入长假,就存在无人照看孩子的问题。
  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的办班时间为7至8月,每班开放时间为6周左右,3周为1期,共2期,每班招生30-40人。考虑到场地安全,暑托班主要利用学校教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作为办班点。暑托班目前面向在上海就读的小学生开放,并无户籍限制。
柳自成 张淑娟 实习生 吴昊
叶嘉妍(实习)
城市路路通国企欢乐多国企欢乐多带你玩转国企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不破不立:国企“铁饭碗”是如何动摇的&,&author&:&li-xu-ran-94&,&content&:&\u003Cp\u003E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1992年起,中共中央和政府决定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革,如果说前面的改革只是做准备活动的话,这一步的改革就真的是伤筋动骨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个动刀的地方选在了国企最被人诟病的三个部位,这几块部位,被俗称为“三铁”。“三铁”不是游泳、长跑、自行车的铁人三项,而是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也就是工资制度、人事制度和干部制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1992年起,全国开始砸“三铁”。换句话说,就是工资不再是国家包了,工作不再是国家包了,最后连领导都不由国家包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国企立马感觉自己从共和国的长子基本上变成了弃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考虑到砸三铁在实际执行中的困难,有些地方还提出用三铁砸三铁,即用铁心肠、铁面孔、铁手腕砸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砸三铁的口号提的很响,但真正落实起来很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砸不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铁中,相对好砸的是铁工资和铁交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企工资完全由国家规定,由于之前所说的滞后问题,已经多年没有动了,虽然很铁,但也很低。我们现在经常调侃“查水表”,事实上当年的查水表工人,据资料显示还处于国企职工收入的中间位,要知道,那个时候规定的国家主席年工资最高也才530元。大家早就恨不得自己动手砸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ea849bb258a27e2de4d627.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93\&\u003E\u003Cp\u003E而在改革领导干部制度中,许多工厂灵活采取了竞聘制、民主选举制,据报道,这让许多基层员工,比如开车的、烧锅炉的、食堂做饭的,都当上了领导。真正实现了“领导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所以得到了许多普通职工的热烈欢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领导干部本人会不会不同意?应该也不会,他还想着借此机会换个更高的职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这两块也是最先松动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难砸的是铁饭碗。因为这才是真正动到了国企里每个人的的切身利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撼国企难,撼国企里的人更难啊。\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开砸之前,让我们先来研究下,为什么当时国企的工作要叫“铁饭碗”,饭碗是如何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看来,铁的特点就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硬度高。硬就硬在这个饭碗是由国家给的,是国家赋予了国企工人“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力,铁饭碗不仅仅与吃饭有关,还是与计划经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后台很硬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质量好。端着铁饭碗,就可以吃大锅饭,虽然永远吃不饱,但也肯定饿不死,只要你还能端起这个饭碗,就终身有饭吃。反正不管干和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总之,吃饭还是有保障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很稳定。国企职工与企业不存在雇用关系,永远也不会有失业风险,企业不仅不能开除职工,而且在其退休后,还要允许子女顶替工作。也就是说这个职位被你们家承包了,可以世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国企职工从初中毕业就开始进入国企工作,在一个诸如烧炉子之类的普通岗位上默默工作了几十年,一生所见,无非就是黑的煤、红的火以及自己由黑变白的头发,到退休的时候,自己的小孩刚刚成年,就又顶岗进入这个企业,拿起他父亲刚放下的铲子,一干又是一辈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是企业的人,死是企业的死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75e80e06c87ab585a1d911a6e1b120bd.jpg\& data-rawwidth=\&424\& data-rawheight=\&604\&\u003E\u003Cp\u003E这个饭碗不铁什么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铁饭碗开始动摇,其实从1986年就已经开始了,当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暂行规定。2年后,国家开始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到了年底,实施合同制的工人已经达到了805万人,时任劳动部部长的罗干在一次会议上总结道:“这说明长期以来的‘铁饭碗’开始动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dca19e3edfb01cae1b30.jpg\& data-rawwidth=\&385\& data-rawheight=\&22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实际却是,我们虽然实行了劳动合同制,规定了招工要向全社会公开,可以辞退职工。但也只是只是换了个形式而已,企业还是不能随意开除职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批实施了劳动合同制的国企职工后来被称为“劳动合同制工人”,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里的奇葩。你说他在体制内吧,他又签了合同,你说他在体制外吧,他的福利待遇又和体制内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且事实上,当时实施劳动合同制的比例很低,1988年的时候全国也仅有不到10%的国企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1992年,我们终于费尽心力终于把国企的铁饭碗砸在了地上,但因为质量太好,只是滴溜溜地在地上转了几个圈,崩了几个口子,并没有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砸的过程中,有些单位到了真正要裁减冗员的时候,拿起名单一看,不是厂长亲戚,就是干部职工子女,压根下不去手,只好不了了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些企业,一听说要裁员,职工直接拿着车间里的锤子、扳手就上领导办公室要说法去了,甚至有的企业老总居然被职工开车撞死(《人民日报》登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还没到年底,轰轰烈烈的砸三铁就因为出现了一些群体性社会事件等种种原因,开始悄然停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从那时起,国企的饭碗虽然还在,却已然不是铁的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一次,让我们来继续国企改革之路。\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0:27: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likeCount&:11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27:4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2cf3597dfe1b231c2338bfaf7b2d21b5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likesCount&:117},&&:{&title&:&国企改革史上“最后的底牌”&,&author&:&li-xu-ran-94&,&content&:&一.
\u003Cbr\u003E\u003Cp\u003E
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国企们集体开始了抽搐式的、没完没了的改革。折腾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发现,与七八十年代的改革相比,这时的国企改革终于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体现在,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好歹还拖了十来年才告终结,而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只持续了五年就发现不行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尤其是到了 97、98年前后,根据公开的数据,即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的5.8万户国有企业中,全部国有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30.4%。\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许多当时的报道用“濒死”一词来描绘国企的惨淡面相。\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此前,我们曾经还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砸三铁”(见上一篇文章),但并没有彻底砸碎国企职工的“铁饭碗”。\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到了这时候,大家发现,如果改革再没有效果,就只能集体端着铁饭碗去街上要饭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fc6a2ff007bf.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5\&\u003E\u003Cp\u003E二.\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许多国企被逼得只能自谋出路。据说,当年风靡兰州的504雪糕,实际上就是响当当的核工业部的504厂生产的,因为困难到发不出工资,被迫做雪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d7fceae36e67df.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347\&\u003E
救国企于濒死,成为上个世纪末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也是“最难啃的骨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虽然我们已经有过一些改革的经验,但这个时候,历史经验往往告诉我们,我们从来不吸收历史经验。\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这已经够悲剧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更悲剧的是,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吸取。好不容易找出的路走到头了之后,我们一时间真的是无路可走。\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改革虽然是共识,但怎么改不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当时很多人,包括一些西方国家都在观望,想看看中国改革的最后底牌。\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而中国,同样也在观望。\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0b79dfb76469.png\&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409\&\u003E\u003Cbr\u003E三.\u003Cbr\u003E\u003Cp\u003E
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到了带头老大哥——苏联身上。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因为几乎就是同一时期,他们也一样面临着这些问题。\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从1989年下半年到1990年上半年,苏联政府一直在研究和协商怎么制定改革方案,最后,他们决定采取一种激进的方案,即“500天计划”,也被称为“休克疗法”。\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这是一种西医术语,大家不太好理解。我从我国浩瀚的中医理论、民间俗语里找出了一个含义大致相同的术语,用在此处非常贴切。\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那就是——\u003Cstrong\u003E“活马当成死马医”\u003C\u002Fstrong\u003E。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568af3a9a.jp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441\&\u003E
这个治疗方案的核心就是要在500天内,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u003Cbr\u003E\u003Cp\u003E
但还没等到执行,苏联就解体了,而后的俄罗斯选择了继续执行这个方案。\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按理说,继续执行没啥问题,还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值得表扬。\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关键问题是,当时叶利钦任命的负责实施“休克疗法”的主治医生盖达尔同志只有36岁,放在中国,这年纪也就是个处级干部,却干了常委的活。\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更关键的是,他其实是个不太懂经济的“赤脚医生”。\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他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把脉,开出了一个“医死人不偿命”的方子:\u003Cstrong\u003E俄罗斯唯一能走的只有市场化这一条道路,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水火不容,因此必须彻底实行私有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为此,他先后以上天和先祖的名义发誓,向叶利钦保证:以他的医德、医术,两年以后国家各个方面都会变好。\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医的结果,就是真的把活马医成了死马。\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到500天时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2509%。\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是的,你没看错,通过250盖达尔同志的努力,俄罗斯通货膨胀了25倍。\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0a4e881e910b4acb0f303f21fc3e3df.jpg\& data-rawwidth=\&237\& data-rawheight=\&220\&\u003E
发誓?狗屁都不是。\u003Cbr\u003E\u003Cp\u003E
随后,“休克疗法”彻底变成了一场私有化的狂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乌拉尔机械制造厂是一家拥有3.4万名职工的大型国有机器制造企业,当时仅卖了372万美元。500家俄罗斯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却只卖了72亿美元,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只有1300美元。\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在北京有一套房子,放到当时的俄罗斯,你就可以至少拥有500家俄罗斯国企。\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注意,这里的拥有是购买,不是承包。\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后世把这场私有化称为“世纪大拍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迅速、最疯狂的私有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无论把财产分给谁,哪怕是分给强盗,只要把财产从国家手里夺出来就好。——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私有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到了1998年,俄罗斯20%的居民手中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国民总收入,而这其中又大部分集中在200~300个家族中。\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俄罗斯的私有化结果,深深地刺痛了处在观望中的中国。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据我猜测,他们当时至少得出了两个结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盖达尔就是头猪,而叶利钦,就是个猪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熬下去,中国一定不能搞私有化。\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4462784bfc324bba6d368c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6\&\u003E\u003Cp\u003E
于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国终于亮出了改革的底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这个底牌,现在几乎无人不知,但在那个年代,改革最后到底打那张牌,其实经过了非常痛苦的抉择与探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此基础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亮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底牌,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创举,同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国企制度,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后来,在总结当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时,邓小平说:我们只是采取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政策、步骤和方法。\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邓公用词精辟,关键字只有六个:政策,步骤,方法。\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但我估计,真实的情况是,当时只有亮出了底牌的政策是比较明确的,步骤可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至于方法更是不靠谱的“摸石头过河”。\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
所以说,成功就有一条好处,那就是——\u003Cstrong\u003E回首来时路的时候,不管是偏路、弯路甚至是回头路都是唯一的路,因为这唯一的路把我们送到了现在的成功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strong\u003E
下一次让我们来一起追忆一下风雨飘摇的“下岗”年代。\u003C\u002Fstrong\u003E&,&updated&:new Date(&T08:58:0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likeCount&:15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8:0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b258acf653c6dd5ab2cd20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likesCount&:159},&&:{&title&:&国企大下岗——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author&:&li-xu-ran-94&,&content&:&\u003Cp\u003E1.\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7bd93f655ce1ffd25740.jpg\&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22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1998年某月某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大早,重庆特钢公司总经理赵拓山穿过一排排灰扑扑的厂房,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眉头紧锁,一路上有好几人跟他打招呼,他都没有注意。接手这个厂时间并不长,上级派他来除了搞经营,最重要就是要对厂里的职工进行下岗分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厂子里现在还有18000人,哪些人分流,哪些人退休,分流后怎么办,这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思索着,正准备反手扣上门,一只关节粗大、满布皱纹的手突然从门外伸进来,挡住了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厂里一个得了肝癌的老职工,为了治病,家里早已负债累累,要是以前,他的医药费厂子还可以负担,但现在厂子自身也已濒临破产,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去,更别说医药费了。之前,为了多报销点医药费,老职工已经来找过赵拓山好几次了,但这一次,赵拓山明显感觉他不对劲,他仔细嗅了下,闻到了空气中一股浓烈的汽油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拓山心里泛起一丝寒意,惊愕中,还没来得及多问,老职工已经推开门跑过来,一把抱住了他大喊着:“我不活了,我也让你们活不了,要死大家一起死!”同时点燃了打火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拓山最后只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焦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ee74ff64a01fd0f1f9f4.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196\&\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老职工去世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拓山治疗了三年终于康复,但满身的灼伤疤痕却再也消不掉了。等他回去一看,企业已经没了,18000名职工也基本全下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只是90年代末国企破产、职工下岗热潮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当时,同样的故事每天几乎都在各地上演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国企的破产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有过。1985年,沈阳市政府就对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破产警告。一年后,2家起死回生,但有1家整顿无效,于日宣告破产,这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布破产倒闭的国营企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企业的名字值得我们记忆一下。它的名字叫沈阳市防爆器械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终究还是没防住啊,它的破产一下子成了全国的爆炸性新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一年,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企业破产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破产法,理论上,国企的破产和职工下岗应该提前十年上演的,但事实上并没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许多国企虽早已到了破产边缘,但都是共和国的长子,同一个爹妈,同一个家,国家哪一个都不愿意放弃,即使已经口吐白沫,仍在极力延续每一家国企的生命,哪怕只是多一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1993年到1997年,国企改革的重点是试点建立国有企业股份制。这段时间里,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我们在河里摸了很多轮石头。先后有几千家国企参与了试点,结果有好有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到1995年前后,我们才终于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一条深刻的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想把数以万计的国企每个都搞好是不可能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得出这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我们经历了快20年的折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还好,至少我们得出的是一个最契合当时实际的结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85ff19b75b5bac29296.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8\&\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接下来,就是抓大放小的阶段。所谓抓大,就是国家选择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处于支柱产业中的企业,予以扶持,使之迅速壮大。1996年,国家宣布未来几年将重点扶持宝钢、海尔等6家公司,力争使他们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最早的“国家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队”比我们的国足争气多了,后来基本都进入了500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放小,就是将那些经营业绩不好、非支柱产业中的地方中小型国企以关停并转为名,向民间出售,如果没有人要,就实施破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说前面“砸三铁”算是砸饭碗的话,这一次是彻底把锅底都砸穿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结果就是,从1998年到2006年,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半,而利润增长了20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数学好的可以算一下,这里面蕴含的深刻数学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虽然数学不好,但也知道,这说明1998年的国企里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在混日子吃干饭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之同时开展的, 是从1998年到2000年国企改革脱困攻坚的3年战役。核心就在于甩掉包袱、轻装上路。当时执行的方针主要有八个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岗、分流、减员、增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八字方针里,有6个字都是针对国企普通职工的。至于怎么做到下岗、分流、减员,各地企业基本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实施内退的,有买断工龄的,有搞停薪留职的,甚至有直接裁员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国企发展史上最为悲壮但也最为无奈的一幕出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ff8cc5f589f.jpg\&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22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裁员最多的轻纺工业,光1998年就下岗分流了66万职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一个统计,那几年前后算下来下岗分流人数达6000万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情况只有60年代因为大跃进导致全国工厂关停近半,2000多万新招职工被赶回农村可以相比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同的是,当时还可以退回农村,现在则无路可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说,八十年代砸铁饭碗,是砸而未碎。那么现在,是真的碎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伴随着饭碗碎裂的声音还有心碎的声音。借用一句诗来描写:这样的碎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人身份没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优越感没了,寄托了几代人的厂子,也这么没了。这中间的落差,比饭碗砸了更要严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老了,离开了生活大半辈子的厂子,立刻显得无所适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上钢琴师》里,主角1900面对着岸上繁华的城市,最终选择掉头回到了他一直生活的船上,因为“城市太大了,无边无际,让他感到恐惧”。他的人生只有在钢琴有限的88个琴键上,才能获取无限的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国企的职工也是这样,在厂房里、车床上、锅炉旁,他们是受人尊敬的大师,是技艺精湛的技术员,但当面对整个社会的滚滚洪流,他们什么也不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海上钢琴师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选择,再也没有一艘船可供他们回头,摆在他们面前的除了一纸冰冷的下岗通知,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更加冰冷的现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离开国企的温床后。他们浪荡江湖,有的操起尖刀成了技艺娴熟的杀猪匠,有的成了出卖力气的人力三轮车夫,有的混迹于录像厅、麻将馆,成了社会闲散人员,更多的成了城市路边卖包子馒头花卷或者炸年糕、油条的小摊小贩。只有在没有机器轰鸣、黑漆漆的夜里,或是烟雾缭绕的烧烤摊上,才会独自回味着那些年在车间里挥洒汗水的激情日子,那些年下班后在厂子门口的追逐打闹的场景,那些年和工友们一同在深夜翻墙出厂子压马路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经的相濡以沫,终究相忘于江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会再也遥遥无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之前提到的那个七十年代考入国企还要大宴宾客的叔叔,90年代买断工龄离开了国企,开过出租车、做过蛋糕、搞过小工地,至今一事无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1bee4e100c6cffd0bfa5ff.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278\&\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有一部电影《钢的琴》,反映了东北老钢厂的一群下岗工人一起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准确地说,应该是造了一架钢的钢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说,导演拍这部电影就是因为有一次去沈阳的钢材市场买建材,发现那里聚集了大量钢铁厂的下岗工人,他们身怀绝技,车、钳、铣、铆、电、焊一应俱全,却都在那里混日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度日如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是周星驰电影《功夫》里,住在猪笼城寨里的一大堆什么五郎八卦棍、洪家铁线拳、十二路谭腿等等退隐江湖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个人都有着精彩的过去,每个人却都选择遗忘过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关于国企历史的大多数书里,关于这一部分都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这也能理解,在宏观的历史大局观里,个体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聚拢起来,也顶不上一部历史书里的一个标点符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几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包含了一个国家,几千万个有血有肉的人,成千上万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结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时候,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歌,是刘欢老师的《从头再来》。据说这首歌创作初衷就是为了激励当年那些下岗工人的,歌里写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又走进风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漫天风雨的下岗年代,配合刘欢老师激昂的嗓音,让人动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我个人觉得,下岗工人的生活可能更像是那首《青春舞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的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他们过去的生活却像小鸟一样不回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说的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补充一段话,是原重庆特钢的总经理赵拓山说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人一个月1000块钱的工资,你把他赶掉,一个人降了1000块钱成本,在企业里根本体现不出来,但是你让他去了社会,就好困难……这件事没做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这话的时候,赵拓山站在已几乎成废墟的重庆特钢废气的厂房内,声音几度哽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面关于特钢的内容,我都是根据央视一个关于国企的纪录片写的,部分直接引用,部分脑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我比较喜欢脑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大规模裁员下岗,却并没有造成大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选择了默默离开,悄然地在另一个角落里开启另一段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某个小品演员在节目里喊出来一句话:“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09:1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0,&likeCount&:56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09:1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bd0b1bc08c08ca7db12cce0b32e7bbf9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0,&likesCount&:563},&&:{&title&:&国退民进——国企改革始料未及的“倒春寒”&,&author&:&li-xu-ran-94&,&content&:&\u003Cp\u003E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到21世纪初,许多国企终于支撑不了已千疮百孔的躯体,倒在了改革的路上。在最艰难的三年脱困时期,更有许多国企被迫重组破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好不容易熬过来的国企们以为迎接他们的会是另一个春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万万没想到,他们即将面临的却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倒春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退民进”,一场国企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的“国退民进”运动,根据国资委后来透露,就是一种对国有资产进行全权转让的过程,从1997年开始试验,1998年开始大规模推广,一直到2003年进入尾声,据统计,五年时间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1998年的23.8万家,减少到了2003年的15万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国国企经历了前面那么多轮的改革,折腾的“人比黄花瘦”,好歹活了下来,却在这个口子上终于体力不支倒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躲万躲,终究没有躲过这一刀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令人称奇的是,“国退民进”波及范围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却并没有从国家层面制定过什么战略,所依赖的还是各地各部门“摸着石头过河”,据统计,在国资产权转让的过程中,至少出现过十余种手法,令人眼花缭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典型的比如“自我吞噬法”——由企业管理层出资购买企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掩耳盗铃法”——管理层通过成立新公司收购国企股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员所有法”——组织员工来买企业,人人持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正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等海水过去,终于发现可能其实都在裸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人把这段历史称为“最后的盛宴”,写到这里,我们必须非常谨慎,避免将其与俄罗斯的“私有化狂欢”来作对比,毕竟我们的国退民进,在范围、层次和权属上都有很大不同,我们的国退,退的主要是一些不重要的领域,进入的则主要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而俄罗斯则是毫无底线,且进入的还包括外国资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区别,大概一个是家里乱糟糟的,你自己收拾收拾搞“断舍离”;另一个则是别人看你家里东西挺多的,怕你麻烦,顺手帮你拿点走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场运动,仍然招致了许多人的严厉批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出名的当然是因这场批评而出名的郎咸平教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8月,郎咸平接连就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发表了3篇报道,结论就是:“国企改革是一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企改革让许多人的利益受损,尤其是当年那些因为改革而下岗的人们,以及同情这些下岗职工的知识分子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来就一肚子的不满,现在终于有个挑事儿的立了旗子帮着说话了,他们自然而然站到了郎咸平的一边,舆论导向很快向郎咸平汇集,一霎那,郎咸平似乎成了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三句话让国企改制衣不遮体、赤身裸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完这个,还嫌事儿不够大,郎教授顺便把原本躲在一边看热闹不说话的大陆经济学家们骂了个遍,说他们集体“失声”,是为膏粱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开地图炮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真当大陆没有经济学家啊。\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2005年,已经82岁的经济学家刘国光第一个站出来,在网上发文批评了这些否定改革、顺便闹事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快,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的高尚全也坐不住了,发文驳斥,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千万不能因为批判新自由主义而否定改革,千万不要上当,否则会有灾难性的后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当”这个词儿用的可圈可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后是两个重磅级人物的参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是吴敬琏,不认识的请自行百度。一开始吴敬琏对事不对人,将自己讨论的话题牢牢控制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到了2006年,吴教授终于憋不住了,在政协会议上高调点名炮轰了郎咸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个叫“皇甫平”,不认识很正常。但要说到来头那简直不得了,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解放日报》上,当年“皇甫平”接连发了4篇评论文章,为邓公的改革摇旗呐喊,第一篇的名字叫《做改革开放的“领头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皇甫平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好几个人写评论时共用的笔名,据说其含义是“黄浦江辅佐邓小平”,其核心人物是后来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周瑞金。面对郎教授的地图炮,这个当年的元老级人物也坐不住了,再次请出“皇甫平”发了一篇评论,与当年的评论前后呼应,名字叫《改革不可动摇》,不点评批评郎咸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到最后,政府出面,中央肯定国企改革,为这场争论盖棺定论,相关的纷争才开始渐渐平息。但我们的郎教授,在这场由他亲自挑起的骂战中不仅收获了名声,同行其后的,还有大量的经济利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当代中国,名声这种东西的背后往往就是不可描述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面,郎教授的的身影还将在大陆无数次的出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许多国企,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2005年末,这场国退民进的风潮终于过去,只留下满地狼藉一片哀嚎的国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一期,“剩者为王”,敬请期待。\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10:3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8,&likeCount&:6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10:3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0ee42b105d41c53e4e14cb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8,&likesCount&:63},&&:{&title&:&从“剩者为王”到“国企凶猛”&,&author&:&li-xu-ran-94&,&content&:&\u003Cp\u003E最近在看一本书,书的内容是讲科普的,但名字起得很好,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万物终有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五个字很值得玩味,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宇宙是熵增的,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推出,这个世界总是由有序向无序发展。所以,万事万物终有崩塌毁坏之时,小到蝼蚁生命,大到王朝气数,上至星辰万里,下至江海湖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甚至连宇宙本身,也有寂灭的一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何况是一家企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从古至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凡是经营企业的,无不希望能基业长青、卓越长存。我所在的央企,有过一次征求企业的愿景,最终排名第一的就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百年基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事实上,一家企业的胜衰成败,无非就是机缘巧合,时运相继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一本畅销书《基业长青》,里面总结了很多世界上长寿大公司的生存秘诀,很讽刺的是,在这本书里榜上有名的不少公司,在书出版后就相继破产倒闭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5年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今天只剩下了三分之一了,也就是有300多家破产倒闭或被别的企业所兼并。《财富》杂志还曾经对各种企业的平均寿命做过一次统计,结果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不同类型企业的平均寿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财富》全球“500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0-50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跨国公司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12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集团公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8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中小企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4岁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本上生存超过半个世纪,就属于企业里面的“长寿者”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国企也不能例外,从1979年开始,到二十世纪末,已相继经历了扩大经营管理权试点、实行利润留成制、企业经济责任制、利改税、砸三铁、抓大放小等等改革,每次改革都可能倒下一大批国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我们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用尽各种办法想要保住每一家国企,各种“输血”“吃药”“开刀”,但大部分国企仍避免不了倒在改革路上的命运。光1998年到2006年国企数量就减少了一半,6000多万国企职工下岗。特别是世纪末的国企破产重组,更是给了大部分国企“最后一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伤最严重的,是东北。没办法,当年的国企底子太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凡是现在继续活着的国企都算是“剩者为王”,也都对那段朝不保夕的日子记忆忧新。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里,这些活下来的国企见得多了,从国之骄子到国之蛀虫,从一家独大到破产重组,只要你活得够长,就都能经历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本上,从六七十年代起,能熬过这层层折腾的国企,已经是三朝元老级别的,比如后来的中金、中铁、中建,以及油气三巨头,通讯四大金刚,五大发电集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将会迎来否极泰来扬眉吐气华丽逆袭的一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在大雪里熬了一个冬天的麦苗迎来了春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我感觉更像是在枯草连天的荒漠上突然起了一片大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8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了22倍;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8.36万亿元,大多数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继续增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2年,中国骨干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76%。经过改革,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走向世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8年到2003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仅仅又过了四年,到了2007年,中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就有26家,利润过百亿的有19家,2007年的财富全球500强,中国内地企业有22家,\u003Cstrong\u003E全部是国有控股企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人总结到:这是民营国企化,国企央企化,央企垄断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垄断的,不说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不说话,不代表别人不说话。从2000年开始,关于国企垄断的批评铺天盖地而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日,《中国信息报》推出署名为“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专题文章,文章将我国工业分为196个行业,主张国有企业应该从其中146个行业退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要了国企们的老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又比如,张文魁认为国企垄断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是不是市场资源配置,产权保护是否有力,以及是不是过分地“\u003Cstrong\u003E扶大压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吴晓波批评的国企“玻璃门现象”,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资格设置过高门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连我们辛辛苦苦制定的《反垄断法》,也有一条被业界讥为“国企豁免”的条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七条
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条款在《反垄断法》的初稿(学者起草)中是没有的,是后来硬加进去的。虽然也装模作样地说了不得损害消费者利益,但实际上给了几乎所有“中字头”企业一道“免死金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结起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u003Cstrong\u003E国企很凶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赵忠祥老师用磁性的声音讲动物凶猛的故事:雨水充足,草长莺飞,又到了这些草原上的霸主们XXOO的季节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借用在这里,就是:政通人和,经济平稳,又到了国企巨无霸们高歌猛进的季节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这段凶猛的历程,也是2000年以来争议极大的一个议题,那就是“\u003Cstrong\u003E国进民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次有关“国进民退”还是“国进民退”的争论,与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盐铁会议”之争似乎很相似,当然,时代和制度已经不同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年等一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千年以前一样,这次辩论仍然没有定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下一次能写,我们就一起来仔细聊聊这段凶猛的历程以及在这之后的凶猛争论吧。\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6:29:0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2,&likeCount&:7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29:0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78bf926ecdccb8242eb54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2,&likesCount&:77},&&:{&title&:&当代国企的“进”与“退”——(国企《历史季》完结篇及下期预告)&,&author&:&li-xu-ran-94&,&content&:&\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过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20\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多年里,中国市场上存在着三股力量:国营公司、民营公司、外资公司。在我看来,一部中国企业历史,基本上是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吴晓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日,世界银行位于北京国贸的办公室成为关于中国改革争论的焦点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此前一天,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报告。对国有企业和银行进行改革是世界银行给中国开出的最关键“药方”。该报告的第一条建议就是——\u003Cstrong\u003E中国需要进一步重组国有企业部门,破除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和寡头垄断企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报告为此前已经吵的很热的“国进民退”争论,妥妥地浇了一盆滚烫的热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报告发布的当天,学者杜建国对该报告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提出这是美国要用私有化的毒药毁掉中国的经济,中国绝不能重复俄罗斯的老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针锋相对:“完全不同意杜建国的说法与观点,现在‘国进民退’的现象很严重,打破国企垄断,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政府内部,对于此份报告的建议也出现了泾渭分明的态度。在财政部发文至相关各部委会签时,教育部、卫生部等部委给予报告高度肯定。然而,国资委系统的相关人士则认为,如果贸然放开相关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反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风险。\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刚才提到的事件,只是近十多年来关于“国进”还是“国退”争议中的一个日常片段,从2000年起直到今天,这样的命题和争论从来就没有停过,在知乎相关的问题下,也是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讨论起来都是各有各的道理,讲故事、列数字、找对比……莫衷一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尤其是2009年以来,伴随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和集体性崛起,对“国进民退”的质疑之声和“央企凶猛”批评指责之议也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在有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眼里,仿佛10年前还九死一生的中国国有企业,如今的持续增长是做了什么错事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另外一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看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今天的良好发展局面,只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根本不值得为之称道。更有甚者,在一次全国性论坛上,每当发言嘉宾调侃了国企,台下就报以一片掌声与笑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曾经对这些争论做过一些总结分析,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方面,批评国进的声音相当集中,基本就是两条:\u003Cstrong\u003E一效率(不高),二公平(不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某著名经济学家说的:“国家发展经济需要五种资源:货币资源,实物资源(如矿产、能源),物流资源(如铁路、民航),信息资源和自然资源等。现在这五种资源都由国家垄断,这就造成社会利润不能平均化,并伴随贪腐、低效率严重,这种状况必须要改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支持国进的理由也有那么几条,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u003Cstrong\u003E支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两个字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企体量巨大,在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里占绝对地位,不受市场资本控制;另一方面是国企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年南方冰冻灾害的时候,电力职工为了保障电力畅通,牺牲了不少人,又比如目前中国铁路的低价运营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果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这种争议性话题,我们国家一向的方针是:\u003Cstrong\u003E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不管外界吵得再怎么热闹,广大国企依然是在经济形势总体向上的氛围中一路高歌猛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发展的结果就是,1998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还有三分之二,全国国有企业一年的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现在,仅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00多家中央企业,每月的利润就达几百亿元甚至近千亿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资委成立以来的10年,是中央企业发展最快的10年。10年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3.36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央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从2002年的162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24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效益提升的同时,中国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与日俱增。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69家中国内地企业,有54家是国有企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大规模扩展,自然有人叫好,有学者还拿着《反杜林论》中“拿破仑回忆录”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国有企业通过兼并扩张,形成较大规模效应有利于国际竞争。以为拿破仑曾经说过,法国兵对付马木留克兵,3个打2个都打不过,但100个比拼就不好说了,旗鼓相当;300个对阵时,胜算就较大了;1000个时根本不在话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言下之意,这就是组织运作(调配和配置)的力量。\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对更多的民营企业来说,面对体量巨大的国企,只会感到害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一个竞争领域,即使不考虑国企背后的政治成分,与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去竞争,也会让民营企业感到恐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曾经国企为国家在“一穷二白”下建立一整套的工业体系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当年搞“三线建设”,一大批工程师的青春全留在了那些远离大城市的荒山野地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作为中国经济的老大哥,国企曾经默默为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做出很多贡献,更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性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直到今天,许多承担基础建设、大众服务之类的国企仍然奋战在艰苦一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每到国家逢难,汶川、玉树……总有国企冲锋在前,因为他们是国家的企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人们不感谢国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越到现在,人们对他的误解和猜测也就越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资委的主任曾经略带委屈地说:\u003Cstrong\u003E国有企业几乎总在受批评,不赚钱以至亏损的时候,批评它经营不善,缺乏效率;赚了钱甚至赚很多,则批评它是“与民争利”,或者是国家在输送利益。如果它要做大,批评它是垄断;如果它做不大,则批评说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树大招风,风大招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谁让你大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起初,人们靠英雄拯救地球,但当英雄本身成为可怕的存在,而且无人能制时,英雄本身也就成了人们可怕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在目前大热的漫威电影系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蝙蝠侠到超人再到美国队长,当英雄本身成为地球最大的威胁时,英雄又该何去何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一个二律背反问题,并不是一个电影里的虚拟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在2012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我们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问题在于,又有学者就提出了:这两个“毫不动摇”孰轻孰重,一旦前者动摇了后者,或者后者动摇了前者,又当如何处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没有回答。\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预告分割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进入国企,在那里工作几年后,我才发现,真正的国企既不是人们口中说的那样,也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能真正能反映国企现实情况的,反而是《消失中的江城》书里,那位美国作家对现代中国的评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儿,历史从未远离,而政治则无所不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前,我用接近5万字的篇幅粗略地将国企的历史梳理了一遍,其目的至少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要聊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后面的篇章里,我还会多次提及我所了解的国企历史。当然,我也会在后面的篇章里,详细地讲讲国企里的人们,国企的管理,国企里的生活,以及大家喜闻乐见的办公室斗争、如何服务领导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截止到本文为止,我终于写完了非常难写、而且处处是坑的“国企历史”,为了写这部分内容我所查找的资料难以计数,但真正写起来才发现很大一部分都没法用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既然说完了历史,按道理,接下来就应该继续讲讲国企的政治,对于这个在体制内几乎是天天讲、月月讲却谁也说不明白的东西,我将用一本书的篇幅一点点地位尽量把它掰扯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在那之前,我们先把视线往前面延几年,按照时间顺序,先讲讲我是怎么进入国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一年我22岁,大四的第一学期,和我们大多数的同学一样,徘徊在找工作和考研的边缘,迷茫、憧憬但又充满希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就正式开启我在国企里的故事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下一期开始,本专栏也将正式更名为《国企欢乐多》,我和缺月梧桐共同维护管理的微信公众号“\u003Cb\u003E史里有毒\u003C\u002Fb\u003E”依然将同步更新,欢迎一并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ttp:\u002F\u002Fweixin.qq.com\u002Fr\u002FqzsCGk3EKRBWrQl59265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09:2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likeCount&:8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09:2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ff3cc9f55ec74bcf117c62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likesCount&:88},&&:{&title&:&试论进入央企的“正确姿势”&,&author&:&li-xu-ran-94&,&content&:&\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许多年以后,面对荒草丛生的大门和昏暗破败的厂房,栩先生总会想起,他第一次走进国企大门,见到五人合抱的烟囱、人声鼎沸的饭堂和穿着工作服鱼贯进入神秘车间的那个下午。——《百年孤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是我所想象的有一天,当我写一本关于国企回忆录的时候,开篇可能会抄袭的一段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进入一家大国企,而那里的场景,与我想象的都不一样。在那之前,这家企业通过学校辅导员内部通知部分专业的学生可以投简历,是的,他们不仅没有社招,甚至还没有正式的校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在那之前,他们已经好多年没有招过管理类的人了——这个原因,直到我进去之后才慢慢明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讲讲怎样进国企吧(\u003Cstrong\u003E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不要期待什么大干货,就当是闲聊看故事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进入国企难吗?其实不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你所不知道的很多企业其实都有国企背景,各省市都有国资委,凡是属这些国资委管理或国资委出资占主要股份的企业,广义上都可以叫国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正难的是进中央企业,即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一百多家企业,江湖俗称央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难的是进央企的总部,因为每家央企事实上都有大量下属的分、子公司,这些分、子公司每年招人都不遗余力,有些实在太坑,在毕业生那里上了“黑名单”,实在没法了就以总部名义来招人,招完再分到各地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于分到哪里,就是听天由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我们高一级的学长,当年进入某搞建筑建设的央企,那家央企在全国校招了2000人,最后留在总部的只有3个人,大部分去了二级企业,个别时运不济的还得去钻山沟、挖地道,一辈子就跟“上山下乡”这四个字较上劲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说,分配的时候,有些农村好不容易考出来,又好不容易以为蹦进了央企的人,一听说要被分配到某鸟不拉屎的地方,而且这地方可能距自己那穷山恶水的老家就几里地,直接就哭出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某方面的特质\u002F运气\u002F关系\u002F天赋\u002F长相(这不是开玩笑,当年有个学姐就是因为会跳舞进了某央企,最后进去的时候人事部门负责人对她说“今年就想招一个会跳舞的,要不搞活动都出不了人了”),总之不管什么原因,真的留在了一些大型央企的总部,只要没遇上什么大的变故,基本上都可以在几年之内留在大城市、找到合适的对象,完全的改变人生命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这就像是经历了一次难度极大的跳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好了,学习跳高哪家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是这个高要怎么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学生体育实用手册》等专业书籍,提出了5种跳高的姿势,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跨越式,俯卧式,背越式,我在这里借用一下来讲讲进央企都有哪些姿势。\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fbfdf703cf83dfffb6a2.jpg\& data-rawwidth=\&318\& data-rawheight=\&22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跨越式\u003C\u002Fstrong\u003E,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一步步地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好的央企招录人,其难度就跟又参加了一次高考一样,先是过简历筛选关,要好学校、好教育背景、有些还非得要求是党员是学生干部,当年某央企在某省搞校招点名只要几所知名985高校学生参加,被该省其他高校学生围攻,动静闹得非常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后再过初试关,这些年很多央企在初试上向外企看齐,以为这样显得自己很专业,出的题经常是介于智商测试和脑经急转弯之间,我每次看到这样的题都觉得,这TM是准备招一个赵本山吗?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然后,面试关,一般这关都是由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共同面试,我进央企后曾经组织过不少面试,里面花样百出、每次面试完回去都能有一堆谈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一关,各家央企都有不同,有些喜欢装模作样搞搞政审或者背景调查,有些喜欢再搞个终面,还有一些更奇葩,过了一个多月没消息,你都重新找到工作了,突然有一天打电话告诉你被录取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与绝大多数企业招聘不一样的是,这里面的每一关都会认为设置很多“内部条件”,比如简历关可能对性别设限,面试关对长相设限,最后一关对户口设限等等,所以基本上这些关一步步跨下来,能进央企总部的太少了。毕竟跨嘛,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胯,还容易卡在竿上,不上不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077b164afb2d41ef41a9eaa6a1415b01.jpg\& data-rawwidth=\&695\& data-rawheight=\&395\&\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俯卧式\u003C\u002Fstrong\u003E,最大特点就是进入的起点更高,一度是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姿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央企进入的另一个渠道,走内部通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内部推荐,你要是有亲戚在央企工作即使并不是任领导职务,基本上也可以在招录的时候向人事部门进行推荐,基本可以直接过简历筛选关,更有甚者,许多央企在过了简历筛选后,会在笔试面试时让你填一份个人资料表,里面有一个最奇葩的项目是问“有无亲属在本企业工作,任什么职务”(说法不同,但意思都都一样),其实也是变相的内部推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有比如联合办学,有些央企和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长期合作联合办学,这些专业中的优秀学生在大三时就能进央企实习,毕业进入央企当然也事半功倍,其他类似于定向培养、国防生之类的都是这个意思,不过要强调的是,这种内部通道有些时候其实也很坑,我高中一个同学当年清华毕业后因为定向培养回老家进了一家大国企,然后被坑的整日以泪洗面,工作一年多后交了违约金辞职离开。\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f64d4c52c93d95c1f7fda.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0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背越式\u003C\u002Fstrong\u003E,看动作要领,最的特点就是要躺着过竿。对,姿态一定要优雅,过竿的点一定要更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是属于绝大多数央企里心照不宣的“关系户”,一般的关系户比如普通员工的子女亲属只能通过“俯卧式”过竿,其实还是得蹦一蹦,真正的关系户基本都是躺着进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见的最牛的一个人,走流程式的面试时问ta读的什么大学答不知道,学的什么专业说不清楚,幸好记得ta老爹是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干了没两年居然辞职了,因为这种在一般人看来高大上的单位和工作,在ta那里也不过就是一个选择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遇到这种人,我也只能是个大写的“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上面三种外,可能还有几种不常见的姿势也能进入央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u003Cstrong\u003E空降式\u003C\u002Fstrong\u003E,这主要集中在领导层,我们都知道现在大部分的国企央企都已经取消了行政编制,一般从国企到政府都只能老老实实通过国考,那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在一定程度以上,这道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比如个别厅级和大部分省部级以上,在这个层面,许多大国企和政府机关是可以自由流通的,身份编制说转就转、说变就变,毫无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许多央企都存在着从政府机关空降下来一个领导的情况,或者一个国企领导突然调任到某地方任行政职务的情况,这大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比如\u003Cstrong\u003E狗爬式\u003C\u002Fstrong\u003E,这个动作用在游泳里,名字虽然不好听、动作不好看,但却非常实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在许多国企都存在,你看有些人学校没什么好的、也没什么背景,但就是莫名其妙居然进来了,其要诀就在这个“爬”上,放低身段、用尽手段,找一切机会、钻一切空子,有一些还采取“迂回路线”,先进入比较好进的央企下属子公司,等进了这道门,再锲而不舍地一步步地进入总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不管怎样,存在就是合理,无论一个人是以什么样的姿势进入央企,等他真正进来了,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完全想象不到的天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跳高一样,等你跳过去后,你怎么知道你落下来时迎接你的是垫子是沙发还是水泥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一次,我将讲讲我入职国企后,等待我去面对的经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9:10:4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4,&likeCount&:18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10:4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3daaded25a0fc55c59d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4,&likesCount&:185},&&:{&title&:&脱离了“高级趣味”的国企入职培训&,&author&:&li-xu-ran-94&,&content&:&\u003Cp\u003E\u003Cimg src=\&f7da02f598c6ce964ef661e115c470d5.jpg\& data-rawwidth=\&326\& data-rawheight=\&220\&\u003E
↑这可能是你想象中的入职培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这应该是现实中的国企入职培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b689f7ae20a84a6c4d1a0.jpg\& data-rawwidth=\&363\& data-rawheight=\&220\&\u003E\u003Cp\u003E1.\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入职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培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话来讲,现在大部分企业的入职培训都是大同小异,无外乎素质拓展、团队破冰、企业文化、制度学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就是给你那么几天时间,让你确认下自己已经在这家企业入职的事实,顺便收收心、认认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在这方面,国企展示了其特别之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就是特别的土(参加本文开篇的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创新的开发了一些新的培训项目,而是因循守旧地保留了一些传统项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领导要讲讲废话,比如团委要搞搞座谈,还比如——军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年我大学军训结束后,曾经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应该不会再经历军训了,所以当得知工作第一件事是军训的时候,感觉三观都震裂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re you kidding m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都什么年代了,工作还需要军训,我们又不是应聘去当民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我才知道,不仅我所去的国企要军训,很多比较大的央企或者传统的国企,都保留着入职军训的项目,有的企业,这项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所以,那些和我一样对军训抱着深深敌意的同学,如果毕业后想进国企或者央企,最好先私下打听下,你想去的单位是不是还有这么一个奇葩的“保留项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军训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每个人端着一把AK47或者沙漠之鹰玩真人CS,而是实打实地进了兵营,踏踏实实地训了十多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时候的军训其实又是很尴尬的,因为大部分人经过大学四年(本科)或者七年(硕士)甚至十年(博士)的教育,已经见惯世面,很难再像刚进大学时那么青涩、乖巧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尤其不同的是,大学时代许多人都想在军训时就脱颖而出,赢得教官、辅导员和同学的另眼相看,所以会有很多人在军训时特意、主动地去表现;而工作前的这一次军训,大家都已经知道你军训时再怎么表现,也不会影响到你入职后的工资,更不会影响到你几年后的晋升提拔,谁也没有兴趣去敷衍那些故作严厉的教官,所以再难像大学军训时那样几个班、几个排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对着教官毕恭毕敬,一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样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就决定了,这时候的军训基本上都是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真人秀”活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本着互相体谅、互不干扰、互不添麻烦的原则,认认真真地一起应付了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当年的那一场军训,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场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一,是关于唱军歌。过往,军训时唱军歌,翻来覆去无外乎《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之类的,最新的也就是那首《强军战歌》了。但那次军训,有许多人提议要唱一首比较动情的军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教官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在大家的提议下,教大家唱了一首《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教官们可能也没想到,这么一首三观非常正,细腻展现军人内心情感,烘托出军人“此身许国、再难许卿”家国情怀的军歌,能被唱得那么猥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次开口唱第一句,一群饥渴的理工男就眉开眼笑、不怀好意地唱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别怪我保持着冷峻脸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他们在意淫“有个姑娘不知道用了什么姿势,然后秀发就拂过了他们的钢枪”。直到有一天,唱着唱着,我听到了让我三观再次震裂的歌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你的钢枪拂过我的钢枪,别怪我保持着冷峻脸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当时就深深觉得,这群受过国家高等教育、名校毕业,注定要成为我国某高精尖领域科研人才,以后说不定还会出几个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之类的理工男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尼玛是一群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二,是关于集体洗澡。这个原本非常正常、属于日常生活里的一件平凡小事,也因为军训的特殊条件、更因为男生居多的属性加成,注定成为我日后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忘了多说一句,我所在的国企属于科研型国企,当年进入集团的超过90%都是搞科研的,基本一水的男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军训是在军营里,洗澡地方就是一个大澡堂子,每次晚上训完去集体洗澡,一群大老爷们儿脱得赤条条的,在相距不到半米的地方相对而浴,那画面简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尤其是,那时候已经流行了一个国外早已流行的词,“捡肥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次洗澡,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高呼一声“捡肥皂去了”。然后,在集体的澡堂子里,一边洗、一边不怀好意地掉肥皂,一边还要温习刚刚唱过的“军歌”,对,就是那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你的钢枪拂过我的钢枪,别怪我保持着冷峻脸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冷不丁某个角落里还会传来一阵豪爽的声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哈哈哈,钢枪算什么,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我现在回想起来,简直难以想象现在那些在企业科研岗位上已经做到项目负责人,参与各类国家级课题的“青年科研骨干人才”们当年就是这么一副模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说,国企的这种看似传统、不洋气的培训也有一个好处,少了许多企业精心设计的套路,反而多了不少“坦然相对”的真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入职培训应该算是一个人从学生时代到正式成为“社会人”的最后一道分水岭了,这点在任何一家企业都相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稍稍有点不同的是,国企里,入职培训还是看一个人家庭背景的一道“分水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上一篇文章里的分类,能在大学毕业就进入国企(特别是央企)的大部分也就三类人,一是通过校招进入,二是通过内部推荐或定向培养,三是通过更上层的关系进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入职培训阶段,其实很容易就分辨出来,一进去你感觉就像是大学室友样,和你同吃同睡的,大部分就是出生于一般家庭、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培训时,经常几个人一群聚在一起聊天吃饭的,时不时冒出几句“X书记,X总”或者“你妈妈,你二舅,你大爷”之类的,基本也肯定是内部职工家属无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于最后一种“走上层关系来的”,也很好判断。入职培训时没见着,等到正式入职后莫名其妙就出现在了单位里的应届生,基本妥妥地就属于这一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一些有心人,从入职培训开始,就在寻找自己职业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了。是一起奋斗的好战友?还是消息灵通的“职工家属”?又或者是掌握更大资源,能力更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思科技上班车间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