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植物物种是什么物种 有什么用 有医药价值吗

你吃的中药中,有这些东西吗?
像穿山甲这样成为一味中药材的国家保护动物,还有不少。
《后宫甄嬛传》中,不论是安陵容送给甄嬛使其第一个孩子小产的“舒痕胶”,还是皇上独赐给华妃致使其始终无法怀孕的“欢宜香”,里面的主要成分就是麝香。
麝,包括林麝、马麝、原麝等,原是二级保护动物,2003年已经升级至一级保护。两岁的雄麝鹿会开始分泌麝香。麝香是一种功效独特的名贵材料,既可用作香料也有药用功效,既是中枢神经兴奋剂,也有镇痛、消肿的作用,因而也是名贵中药材。
在中国,从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发现许多野生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直到现在,野生植物仍然是重要的药物来源。很多野生动物的器官、毛皮、分泌物甚至是粪便都可入药,药用价值很大,同时也因如此,很多野生动物被捕杀利用以致濒临灭绝。
国内所有亚种的老虎,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字收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但早先虎骨一直被当成一味重要的药材,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脚膝酸软,后来才全面禁止虎骨贸易和虎骨入药。
过去同样被中医认为具有祛风通络、强筋健骨之效的,还有豹骨。医书说,将豹子捕杀后,“剥去皮肉,留下四脚爪上皮毛,再剔净残肉,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
豹子(包括云豹、雪豹)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6年国家才禁止从野外猎捕豹类和收购豹骨,对非内服中成药处方中含豹骨的品种,一律将豹骨去掉,不用代用品。
另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赛加羚羊,它们的角——羚羊角也是一味中药,中医认为羚羊角有散血解毒之功效,可以主治高热痉厥、癫痫发狂等。
雄性梅花鹿、马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则是鹿茸。生产鹿茸的梅花鹿、马鹿也是“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的动物,享受一级保护待遇。不过2003年,梅花鹿、马鹿已允许养殖户驯养繁殖。
犀角,这也是一味很贵重的中药材,中医认为犀角可“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但犀牛却没有进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为什么?原来,中国最后一只野生犀牛已于1922年因人类猎杀而灭绝。
再如蛤蚧,又名大蜥蜴,中医认为它有“祛风、活络、散结”之效,可用于治疗骨髓炎、淋巴结结核、肿瘤;又有“定惊、解毒”之效,可治中风瘫痪、历节风痛、风痰惊痫、瘰疬、恶疮。
还有几种二级保护动物也入了中药,如穿山甲就是二级保护动物,还有棕熊、黑熊。熊的骨、肉、掌、脂、血、脑髓均可入药,但最具药用价值的还是熊胆。入药史载于《唐本草》的“熊脂”项下,明《本草纲目》亦有详细论述。
市场上的熊胆药,其中的熊胆成分都是通过“活熊抽胆”方式获得的。几年前被抽胆活熊的惨状被媒体公之于众后,掀起了一番取缔活熊取胆产业的舆论风暴,但过后,“活熊取胆”的话题又逐渐被人淡忘。
吃啥补啥,真的就灵验吗
老实讲,穿山甲的颜值很低,全身的鳞片也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凭什么说吃它的肉、服用它的鳞片就有活血通络、消肿排脓、祛风止痛、通乳下奶的特殊功效呢,古人的思维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与穿山甲这个说法特别类似的说法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师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我国古人到底是怎么发现一些动物的药用价值的呢?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说法,比如,吃了动物的脏器就会补人体的相应脏器;吃了形如人脑的核桃就会补人的脑子;吃了形如肾脏的豆类就能补肾等。
在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看来,这与人类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有一定关系,是指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事物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最早在《易经系辞下》有所表达,很多知识体系也都是基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如中医、占卜看相、风水堪舆等。就中医理论而言,《灵枢·邪客》就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的“人与天地相参”、“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等都是其具体的体现。
传统医学对药物的选择,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简单来说就是像什么就补什么,吃什么补什么。吃核桃补脑子;吃豆类补肾。花类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多用于治头部疾病,即“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杜仲的树皮里有像“筋”的条状白丝“筋骨”,吃了就会筋骨强健。树叶、花类药多轻飘,易飞扬,因而功在发散,故菊花、银花、连翘之类发散、清热解毒;石头沉重,易下沉,故矿物类药用于重镇潜阳,谓之安神,如滋石、龙骨、牡蛎等。
中国古人如此,在古代西方也有“以形补形”的说法,比如,一直有一种不起眼的植物小米草,因为其花形像人们的眼睛而被认为具有明目治疗眼病的功效,被称为“明目草”。木贼荬外形看起来像马毛,因而被认为可以用来促进头发生长。同时,由于它生长于盐碱湿地而被认为可以用来治疗肾脏病。由于野靛蓝外形开起来像蛇,而且其果荚干燥后被风一吹可以发出类似响尾蛇的声音而被认为可用于治疗蛇咬伤。
看来,西方人的想象力一点不比咱国人差。
这些东西,能不能有替代啊
公元125年,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以类聚365种,其中动物中药材65种;公元659年,唐朝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收载药物850种,其中动物中药材128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条,其中动物中药材461种;新中国成立后,多所大学联合编著的《中药大典》收载药物5769种,其中动物中药材740种。近些年国家组织的全国中药资源大普查发现,我国共有中药材12000种,其中动物1564种……
与我国自古重视动植物入药不同,一些国家一直质疑这一做法。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美分别提出要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评价,认为东方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对此国内专家有不同意见,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先不同意把动物入药“一棍子打死”,认为动物入药是中医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要认真研究,有选择地继承,简单否定、取消并不合适,毕竟它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在没有人工替代品的情况下,我不赞同一些比较偏激的主张。还是应该把人的健康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应积极探索人工替代的办法,争取实现人的利益与动物保护能够兼顾。”陈凯先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呼吁将正常死亡的人工养殖东北虎虎骨纳入用药范围。他认为,虎骨在接骨续筋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年治疗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这些以虎骨为原料的中成药优秀品种,现在几乎全部停滞。”
在李连达看来,虽然动物药的应用范围不像植物药那么广,但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些甚至是治疗危急重症不可替代的药物。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则认为,动物入药相对常见的只有十几种,包括犀牛角、牛黄、麝香、熊胆等,涉及的范围并不是特别广。“科技手段或许是平衡‘人道’与‘兽道’最好的办法。”
采用科技手段除了珍稀动物人工繁殖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人工替代品研究。张伯礼透露,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进动物入药人工替代品研究,以麝香为例,目前人工麝香功效相当于天然麝香的85%,不但保护了大量雄麝,也使含麝香的140多种中成药得以延续。此外,工程牛黄、人工熊胆粉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直关注野生中药资源存续问题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梅智胜建议,国家应将野生中药资源列为战略资源,成立国家野生中药资源管理局统一管理,除有计划地满足国内临床和科研需要外,严格控制直接商品化利用野生中药资源,鼓励优先使用人工培育的生物物种资源,严禁野生中药资源的出口贸易,同时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采集或转让野生中药资源及其相关遗传资源。
“只有这些举措同时推进,才有可能保护我国越来越珍贵的野生中药资源,保证我国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人类在不断侵入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新浪科技(任天):如果想拯救世界上所有的濒危物种,可能每年需要耗费数百亿美元,这一事业对于人类又有什么意义呢?
1981年,山地大猩猩的数量达到了最低点。随着偷猎、内战等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山地大猩猩的栖息地不断受到侵蚀,只能局限在非洲中部的一小片山区。据估计,它们当时的数量只有254只,换句话说,它们可以全部坐进一架波音747飞机。
今天,山地大猩猩的情况看起来好了很多。2012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它们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80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其实也就是两架波音747飞机的容量。山地大猩猩依然处于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状态。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们已经听过太多类似的故事。无论是老虎、熊猫,还是加州神鹫或珊瑚礁,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这些故事一开始会令人感觉很糟糕,但如今大多数人已经麻木。
我们需要担心濒危动物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地球上再也没有可爱的熊猫,那将是一件多么悲伤的事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类需要依赖这些动物。此外,比起花数千万或数十亿美元保护动物,解决人类的问题显然更加重要——面对现实吧,人类本身就有一大堆问题要烦。那么,野生动物的保护到底意义何在?
如果只从表面去看这个问题,可以找出许多没必要去保护濒危物种的理由,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惊人的花费。
据2012年的一份研究估计,如果要保护所有受到威胁的陆地动物,每年将需要耗费760亿美元;而要拯救所有濒危的海洋物种,所需的资金将更为惊人。当许多人还在为饥饿或贫穷挣扎时,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花在野生动物身上呢?
对于某些人来说,保护像狼这样的凶猛动物显得不可思议,这些动物无论对人还是对牲畜都是威胁。当然,我们是希望能够摆脱一些物种,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无论如何,物种的灭绝一直在进行着。不仅是单个物种在不断灭绝,地球历史上还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将无数的动物从生物圈中抹去。最近的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恐龙家族从此消失。
如果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使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那我们为什么要中止这一过程呢?
一个答案是,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以往要快得多。据近期的一项研究估计,在上个世纪中,物种的灭绝速率增加了将近一百倍,而人类似乎正是主要责任者。不过,拯救濒危物种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的答案:我们想要去拯救。
自然是美丽的,这种美学价值本身就是保护自然的原因之一,就像我们保护《蒙娜丽莎》或吴哥窟这样的艺术杰作一样。关于这一论点的最大问题在于,对于那些人们 不大喜欢的动植物,这意味着它们注定要灭绝。这些动植物或者丑陋,或者味道难闻,或者就是纯粹的不显眼,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它们的魅力所在,那它们就会被无情地忽略掉。
更为根本的原因是,这一论点包含了奢侈与特权。对一个西方世界的有钱人来说,想要保护老虎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老虎的外形确实很美;但是,对于一个生活在印度农村的普通人来说,他的家人或许就生活在老虎的威胁之下,这时候谈保护就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有些人会发现大自然本身的美,并因此投身保护自然的事业。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更为实用的理由来保护濒危物种。
你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即我们应该保护类似热带雨林这样的生态系统,因为其中可能具有许多有用的物质,特别是药物。最常见的说法是“如果一个灭绝的植物物种含有治疗癌症的药物呢?”
通过对自然界的探索,寻找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这种实践被称为“生物探勘”。某些情况下,生物探勘确实会带来一些有用的新东西,但这也包含着许多问题。首先,我们可以有许多寻找新药物的方法,但并不包括穿越数千公里深入丛林,怀着微薄的希望去寻找某种神奇植物。
其次,这里还涉及知识所有权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当地居民已经知道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并拒绝与外来者分享。已经有这方面的合法性官司在进行之中。
此外,与之前所提到的一样,如果只关注那些有潜在药用价值的物种,那其他并没有药用价值的物种该怎么办?山地大猩猩的血液里可不大可能含有某种抗癌成分。因此,这一论点尽管有些说服力,但依然不够。
20世纪90年代,对物种保护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一个大的跨越,生物学家开始论述动植物的存在本身对人类的益处。这些益处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有些生态系统服务显而易见,比如我们所吃的动植物。此外,陆地上的绿色植物以及海洋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呼吸的氧气。
除了这些直接可见的部分,生态系统服务有时会显得更为微妙,比如蜜蜂等授粉的昆虫。我们食用的许多农作物都依赖这些昆虫来产生种子。如果没有授粉昆虫,不仅农作物无法生存,依赖粮食的人类也可能走向灭亡。这也是授粉昆虫数量下降引起许多担忧的原因。
要理解人类有多么依赖生态系统服务,可以想象一个人类是唯一物种的世界——可能是远离地球的一艘宇宙飞船。那里没有植物释放氧气,你必须用工程方法自己制取。因此,你要在宇宙飞船上建立一个化学加工厂,这个工厂不仅要能制造氧气,还要能生产水。
你还要考虑吃饭问题。没有粮食,你必须人工制造食物。糖类和脂肪可以化学合成,但要做得好吃就非常困难了。即使到了2015年,我们也无法制造出让大多数人感觉可口的人造汉堡。别忘了我们肠道里面的微生物,其中有许多也是有益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使理论上能够人工制造出氧气、水和食物等必须品,那也是极难实现的。利用现有的野生动植物显然更为容易。如果将所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加在一起,你会发现其规模格外惊人。
1997年,美国生态学家罗伯特·科斯坦萨(Robert Costanza)及其同事估算了生物圈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结果约为一年33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他们指出当时全球一年的经济总量约为18万亿美元。
五年之后,该团队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话,会获得多少收益?他们的结论是,这么做的收益可以相当于投入的成本乘以100倍。也就是说,保护自然是一笔非常、非常划算的投资。
相比之下,让物种的数量下降并使其最终灭绝就不那么明智了。2010年的一份研究称,到2050年,不受控制的物种损失将导致全球经济生产量减少18%。你或许会觉得这些关于经济和增长的论调很奇怪,而且显得冷漠无情,丝毫没有任何对大自然的热爱。没错,许多环境保护论者也是这么觉得。
环境保护记者乔治·蒙贝尔特(George Monbiot)就是一位直率的批评家。他争论称,这些估值是不可靠的,那些有权有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地修改账目。如果有人想要在一个重要的动物栖息地内建设道路,那他们只需过高地估算道路的价值,而不理会野生动物的存在。
“森林、鱼类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力循环都被人所有,被那些企业、地主和银行所有,它们的巨大力量是最大的威胁所在”,蒙贝尔特在2013年写道。
蒙贝尔特很可能是对的,这样的估值系统很容易被滥用;而反对意见认为,即使没有这些估值系统,这样的滥用依然会发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环境保护组织支持对生态系统进行价值估算的原因。
事实上,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有一个好处,即将所有方面都包括在内,这就使之前我们所说的几个论据不足的论点开始能自圆其说了。
就拿“因为自然具有美学价值我们就应该保护”的观点来说,现在我们可以把自然之美带来的愉悦感视为一种生态系统服务。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美的享受。你或许会问,我们怎么为其标价呢?我们如何客观地衡量美的价值?
显然我们无法给“美的享受”标价,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判断它的价值。在绘画、音乐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领域,我们一直在这么做。如果我们对某种事物进行评价,并准备支付金钱去拥有它,那它就有了价值。如果要对自然进行同样的估值,我们只需要一个能够支付并体验的系统。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观赏山地大猩猩的野外旅行,这种方式被称为生态旅游。经营这些旅行项目的人显然很有动力去保护动物的安全。山地大猩猩是他们的经济来源,而且生态旅游的收入远比务农等职业高得多。
当然也会有困难存在。旅游者可能会带来当地较少见的疾病,从而对山地大猩猩造成威胁。过多的旅游者也会干扰山地大猩猩的社会生活。不过,总体而言,生态旅游提供了一种为自然之美付费的方式。
按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保育生物学家乔治娜·梅斯(Georgina Mace)的说法,这种思路也促使我们对野生动植物保育问题的想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让我们回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主要观点是,保护野生动物是为了它们好。梅斯将这种观点称为“为了自然本身”(nature for itself)。到了21世纪初,感谢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提出,我们谈论的是“为了人类的自然”(nature for people)。甚至即使你对“野生动植物和栖息地具有无法估量的内在价值”的说法不买账,也可以找到更为实用的理由去拯救它们。你不需要为了增加生态旅游业的价值而去照顾山地大猩猩。
乍看之下,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依然会导致一些较有选择性的保育手段。可能会有人说:“让我们保护好那些旅游者会前来观赏的东西,以及那些给庄稼授粉的昆虫,或其他有用的动物就行,剩下的就可以不管了。”然而,还可以有另一种视角。
以山地大猩猩为例。它们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山区,如果我们要保护它们,就必须保护它们生活的生态系统。有些事情显而易见,山地大猩猩需要吃植物,因此我们必须 保证有足够的植被。但是,我们还必须保证这片区域不会被无法作为食物的植物覆盖,这反过来意味着要保留其他大部分的动物,因为它们会影响植物群落的变化。
山地大猩猩属于一个更广大的物种网络,因此很难把它们分离出来。这些物种中去掉一个,可能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但也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改变整个生态系统。除非你穿越到未来把某个物种杀光,否则很难预测出这一物种消失后的影响。
因此,如果我们决定拯救山地大猩猩,我们就必须保护好它们所处的独特栖息地,以及与它们共同生活的大部分物种。
到了这一步,许多人就会开始犹豫。他们会说,付钱去拯救山地大猩猩是一回事,但还要花钱去拯救一片树林、灌木和那么多昆虫吗?也许这些山地大猩猩不能算作很好的投资。
不过,还有更好的理由去保护森林,不仅因为它们支撑了山地大猩猩的生存。
山坡上的树林可以提供很多有用却总被忽视的服务,尤为重要的是,它们能确保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所有人都知道天气变化无常。有时候雨会下很多,可能造成洪水; 有时候雨量又不足,容易导致干旱。这两种现象都很危险。山坡上的树木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它们能确保淡水的供应更为稳定。
要使这种机制真正有效,森林需要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如果有时因为雨量过大就导致树木突然死亡,那就没有任何意义。森林必须要有迅速恢复的能力。
生态学家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证据,表明拥有的物种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恢复能力也越强;反之,物种越少的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崩溃。一种微小的、不起眼的虫子可能不会对人类有什么明显的好处,但它很可能支撑着一个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会为我们提供服务。
不管能否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科学告诉我们,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可或缺的东西,而且每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越高,它所提供的服务就越好。
因此,为了人类自己——无论是食物和水这样实用的物质需求,抑或是美感的精神需求——我们都应该保护好大自然。
当然,人类社会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现在的许多环境保护人士称,保护大自然的前提是确定这么做可以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好处。任何的环境保护方案都需要公众的支持。
如果不能保护好自然,我们也不可能照顾好自己,因为我们需要向自然索取太多的东西。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可能要二选一,但总的来说我们要同时做好这两方面。
这是一个新的思考方式,我们不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明确地帮助人类。这也不完全是“为了人类的自然”,因为这不仅仅是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直接产品的问题。相反的,我们需要把人类社会和野外的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梅斯将这一理念称为“自然与人类”(nature and people)。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保护每一个物种,即使我们想这么做也无法做到;这也不是要保持一切事物跟原来一样,因为这也不可能。这一理念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生态系统的丰富和多样,这不仅有益于大自然,也有益于人类本身。中医药法释义 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  为了配合中医药法的学习、宣传,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全国人大委员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一书,该书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今日解读第三章中药保护与发展第二十五条  国家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对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动态监测和定期普查,建立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种质基因库,鼓励发展人工种植养殖,支持依法开展珍贵、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繁育及其相关研究。  释义  本条是关于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规定。  野生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中药材资源,是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植物药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天然药物最为丰富的国家,有着较为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逐渐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随着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市场对野生药材需求量的增大,受利益驱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对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乱挖滥采,对野生药用动物资源乱猎滥捕,造成对野生药材资源和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一些野生药材物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据统计,目前我国有部分野生动植物药材处于濒危状态。这种情况下如不尽快加以改变,必将造成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最终严重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好中药材这一宝贵资源,《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提出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普查和动态监测相结合的中药材资源调查制度。建立五类保护区、基地和示范区;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养殖基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立中药材科技园、博物馆和药用动植物园等保育基地;建立种质资源库;建立国家级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完善中药材国家储备;在国家医药储备中,进一步完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储备。根据这一精神,本条对实施野生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对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动态监测和定期普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好、管理好,就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制订具体的保护规划,定期开展野生药材资源濒危预警和动态监测,了解全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野生药材资源变化的形势,对野生药材资源的采集、收购、运输、使用等环节实施有效监控。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定期进行普查,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2011年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掌握了近1.4万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初步建成1个国家中心、28个省级中心、65个监测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下一步有关部门正式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二是建立药用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种质是所有携带遗传物质的活体,对于植物来说,不仅包括种子,还包括植株、根、茎、胚芽和细胞、基因等。种质基因库可包括药用植物种子库、植物离体库、DNA库、微生物库和动物种质资源库等。我国生物物种极为丰富,生物资源开发将是未来全球资源竞争的一个战略重点。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对中药材品质改善、规范化生产、资源和生态修复等有重要意义。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为我国中药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在全国普查的基础上,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四川)、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质资源库(海南)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江苏泰州正在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库。  三是鼓励发展人工种植养殖,依法开展珍贵、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及其相关研究。由于野生药材资源的有限性,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用药的需求。如果过度依赖采集利用野生药材资源势必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因此在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药材资源的同时,应积极进行中药材的人工培育,国家采取措施,从资金、技术等方面,鼓励人工种植养殖,鼓励科研人员培育良种中药材。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展珍贵、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与等相关法律的衔接。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草原法、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中都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作出了规定。因此,本条规定,开展、濒危的药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繁育及其相关研究,要依法进行。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甘草的这种功效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同时也是这种...
豌豆是我们常见的谷类食物。一般在米粮店或者超市都...
在我们周围有人有脚臭吗?脚臭是一件特别尴尬的一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淇河野生植物物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