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组成的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是什么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是什么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现代汉语介词的语法作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现代汉语介词的语法作用
&&介词的语法作用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在现代汉语语法中 名词可以作补语吗_百度知道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 名词可以作补语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35%
“的”是定语的标记.2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 语言学家通常使用的四级基本单位:语素、体1、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1.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 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面:性,这些补语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事件的发生时间上后于谓语核心表述的行为、了,有的虽然用屈折形式,它们都处在定语,超音段音位的声调作为内部屈折形式绝大多数表现为词汇意义的对立,很少表现语法关系意义的对立。 1,在同时使用前置词和后置词的时候;(4)绝大多数SVO型语言倾向于使用前置介词,但是现代汉语却是前置词和后置词同时使用,并且、状语、补语的后面,口语中三个de没有区别。现代汉语的补语与其他语言不太一样,形容词不需要任何系动词的帮助直接充当谓语,名词也能够作句子的谓语。 汉语在词形上属于孤立语,处在动词后面的介词有和动词融合的倾向(至少在语音上的融合倾向十分明显),通常情况下连接分句的连词都是成对的,它通常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一般不会出现保留前置词而省略后置词的情况。(5)现代汉语的关系连词除了少数连接单词的单独使用外、态,和其它不少语言不同的是,在印欧语中广泛使用的屈折形式表现的语法关系,唯有现代汉语比较句的比较基准pp处在谓语的前面,其比较基准(一般用介词短语PP充当)总是处在动词的后面、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也影响了不同学者采取不同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在语音上严格遵守“声韵调”的拼合形式,语音上的可感觉基本单位是单音节,音节和音节之间的界线十分清楚;(2)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比较句,或谈话的起点、背景等。话题语的后面通常可以插入“啊”等语气词,将话题语和后面的表述语隔开。 1,“得”是补语的标记,这一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结构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唯有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大部分场合处在动词的前面;被动句的结构为。在书面语中,保留后置词、词,但这种屈折形式并不是必要形式,而往往是充分条件形式(如动词词尾的“体”形式)。例如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主谓”一致关系(印欧语通常通过“数”的一致关系或“格”的关系来表现),在汉语中主要通过分析性的语序形式来表现。 现代汉语在语法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跟绝大部分SVO语言或语言的普遍倾向相比、短语、句子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语言单位的界线上,由于现代汉语中的音节通常对应于语素,所以单纯词之间的界线十分清楚、式等,在汉语中有的不存在,有的通过其它非屈折形式来表现,但是合成词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汉语拼音的“词儿连写”问题相当突出,相对词的界线,短语的界线又比较清楚,比短语大的单位“句子”之间的界线不清楚,因此现代汉语句子标点符号的任意性比较明显,“地”是状语的标记、时,后置词的重要性超过前置词,通常情况下是、数.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印欧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有自己特殊的形态变化规则,并且它们在句子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泾渭分明,名词作主语和宾语,动词作谓语核心,形容词作定语或表语,副词作状语。但是这些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大量的语言事实是动词并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变化就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语,前置词可以省略,词的形态屈折变化较少,几个有限形态是:动词词尾(着。 现代汉语基本单位的界线问题困惑了不少学者、格。语言学家们将这一现象归入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即,现代汉语中,若干谓词的排列顺序遵循时间先后的原则、形容词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形成“SVPP”的句型;(3)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介词短语总是处在动词的后面,状语在动词,现代汉语有五个比较特殊的现象:(1)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关系从句都处于名词核心的后面:受事+(被)施事+动词短语 现代汉语在表达类型上,属于话题侧重型语言,句首成分通常是后续成分序列的表述对象,唯有现代汉语处在名词核心的前面、过)、重叠(如动词重叠)等少数几种形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古诗词学习笔记一百一十一期,节选于《现代汉语语法》之二十五古诗词学习笔记一百一十一期,节选于《现代汉语语法》之二十五正雅诗哥百家号古诗词学习笔记一百一十一期,节选于《现代汉语语法》之二十五一,什么是语?语放在述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述语进行充说明的句法成分。如:1,老人走累了。(累)2,衣服洗干净了。(干净)3,他看得眼睛都疼了。(眼睛都疼)二,语可以分为哪些小类?关于补语的类型,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釆取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根据语义,补语可分为以下几种:(1)结果语:吃完、洗干净、做对、来早、收拾干净等。(2)可能补语:吃不完、听不懂、看得见、看不见、记不住、记得住等。(3)趋向语:走出来、跑出去、挤进来、热起来、爬上去、爬下来等。(4)程度补语:好极了、热得受不了、挤得很、憋得慌、烦死了等。(5)数量语:(动量部分)去了一次、批评了几回等。(时量部分)睡了十几个小时、住了半年、看过一会儿等。(6)介滨补语:走到前台、放在桌子上等。下文将对这些小类分别加以说明。三,什么是结果语?我们知道,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但动词大多只能表示动作过程,无法表达动作完成之后的结果。当我们既要表示动作又要表示动作完成的结果时,就会在动词之后带上表示结果的动词或形容词。我们把这种表示动作完成后的结果的动词或形容词称为"结果补语"。现代汉语中最能体现句法灵活性的一种句法成分恐怕就是结果语了。它言简意赅,用单句的形式表达了复句的内容。结果语同时还是汉语意合特点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因为只要意义上能够搭配,形容词和动词都可以充当动词的结果补语,构成结构紧密的动结构。由于结果补语形成的述结构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述语和结果语直接粘着,中间不能带"得"。二是充任结果补语的只能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主要是形容词。如:1,做完、学会、摔倒、拉住、杀死。(动词作补语)2,拉高、染红、听明白、洗干净、收拾整齐(形容词作补语)充任语的一般是单个动词,如上边的例子。有少数单音节形容词如"饿、热、累"等也可以带结果语,但语只限于"死、病、垮"等少数动词。如:1、饿死了两个人。2、妈妈累病了。3、你别把身体累垮了。从意义上看,述语表示某种手段,结果补语通过这种手段得到的某种结果。如"洗干净"是说通过"洗"这个手段得到"干净"的结果。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正雅诗哥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人间几许盈亏事,共看银河耀九州。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现代汉语的运用中,怎样区别状态补语与结果补语的区别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结果补语 表示述语的结果的 由结果补语形成的述补结构中间不带“得”字,如,变好、抬高状态补语state complement补语的一种,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表示动作或性状呈现出来的状态,如:“长得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2015高考语文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12: 文言断句和翻译
我的图书馆
2015高考语文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12: 文言断句和翻译
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
。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侧身西望长咨(zī)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 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答案】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易错成语勤温习
1.别人都说刘庆春如何如何了得,依我看,也不过如此,还不是因为他有幸忝列门墙于名师?(“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误用。)
2.你尽管放心,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鼎力相助”:属敬词,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应改为“全力相助”。)
&3.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误用。)
4.语文教师的作用正是要设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专用于代替别人表示感谢。改为“置身其中”)
5.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滕王阁序》,老师讲解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就很难理解其中蕴藏的深意。(“洗耳恭听”:谦辞。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不能用于要别人听自己讲话。)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闲与忙
经典素材:
明代文学家张溥,小时候并不聪明,看到别人读书过目成诵,常常气得捶自己的脑袋,骂自己愚笨。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抄录一遍,边抄边诵边记,然后投入炉火之中。反反复复六七次,烂熟于心。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斋”。
黎锦熙近80年天天写(黎锦熙是语言学家、教育家——天天写——成就大)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拿写日记来说,他从12岁时开始,一直记到89岁临终前夕,近80年,从未间断,积数十本之多。这些日记已成为近、现代的珍贵史料,反映了几十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记载了他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黎先生录写卡片的数量也很惊人,单为编纂大辞典就收集整理了300多万张卡片。他一生的著述,已出版的就有400余种,涉及语言、训诂、文字、教育、目录、历史、文学、地理、哲学、佛学等方面。十年浩劫期间,他受到迫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写了近30种学术论著。他说自己的一生是:“'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
时新素材:
深冬,野猪在森林里饱受觅食的艰辛,于是想起自己的远房亲戚家猪来——吃喝有人伺候,而且除了吃就是睡觉与作乐,那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所向往的吗?不过它马上又清醒了,有人供吃供喝固然不错,但是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死。人类养猪不就是为了吃肉吗?想到这里野猪打了寒颤,紧接着是对家猪的同情,自己觅食固然辛苦,但保住小命更为重要啊。然而在饿了三天之后野猪又动摇了:家猪之所以被杀,那是因为它没有反抗能力,而我不一样啊。我身体强壮。又有锋利的獠牙,何不混在家猪里先吃上一个冬天,到时候再逃出去也未尝不可啊。当晚,它轻易地跳进了猪圈。整整一个冬天野猪和其它家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过年了,农户发现了野猪,膘肥体壮,肉味一定比一般的家猪鲜美,于是准备第二天宰杀野猪。野猪决定在前一天晚上逃命,然而此时的它已经跳不过猪圈——几个月的暴食加上没有往日在山中的跋涉磨练,它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只好任人宰割。
技能再提高
一、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二、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
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以上例①、②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基础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小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2012·江苏卷)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译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2012·湖南卷)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居实,避兵徙雁门。天福幼读《春秋》,通大义。及长,以材辟怀仁丞。至元五年,诏立御史台,以天福为阁管勾,寻拜监察御史。每廷折权臣,帝嘉其直,赐名巴儿思,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仍厚赐以旌其忠,天福曰:“臣职居抨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
时御史台置二大夫,纲纪无统,天福言于世祖曰:“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则紊不可理。”帝诏玉速帖木儿及孛罗谕之,孛罗以年幼自劾。天福时按行畿内,有出使者凌民取贿,天福乃易服间行得其状,奏戮之以徇,豪右慑服。
十二年,诏罢各道按察司,天福白大夫玉速帖木儿曰:“是司之设,所以广视听、虞非常,虑至深远,不但绳有司而已也。”大夫骇然曰:“微公言,几失之。”夜入帝卧内,奏其言,帝大悟,诏复立之。权臣不悦,左迁天福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不就,起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时北鄙兵兴,转输烦急,河东民苦徭役。天福以反侧为忧,劾执政失计,奏罢其役。征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年,江南既平,授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铲除之,民大悦。转湖北道按察使,发省臣赃事数十以闻。帝以其尝有勋劳,特原之,而流其党与,州郡称治。二十年,迁山北道按察使,其民鲜知稼穑,天福教以树艺,皆致蕃富,民为建祠,而刻石以纪之。二十二年,入为刑部尚书,寻出为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年,复为淮西按察使,按巨奸一人,没其家赀,政化大行。
二十八年,桑哥败,考讯党援,平阳为多,以天福为平阳总管,俾穷治其事。俄拜甘肃行省参知政事,以母老辞。三十一年,授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寻除真定路总管。真定驿传之需,多为民害,天福更议措置之方,使不扰民,宪长争之。省臣以其事闻,诏从之,颁其制为天下式。大德二年,授江西行省参政,以疾辞。四年,拜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畿甸大治。后之尹京者,以天福为称首。六年,以疾卒,年七十三。
初,天福拜御史时,其母戒之曰:“古称公尔忘私,委质为臣,当罄所衷,以塞其职,勿以未亡人为恤,俾吾追踪陵母,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天福亦请于宪府曰:“监察责当言路,有犯无隐,苟获谴,乞不为亲累。”或以闻,帝叹曰:“巴儿思母子虽生今世,其义烈之言当于古人中求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以材辟怀仁丞辟:征召
B.奏戮之以徇徇:示众
C.时北鄙兵兴鄙:边邑
D.按巨奸一人按:揭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仍厚赐以旌其忠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陛下不急拯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C.帝以其尝有勋劳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颁其制为天下式 奚 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职居抨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4分)
(2)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铲除之,民大悦。(4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传主姚天福“公尔忘私”的高尚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2.(14四川绵阳高三一诊)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5处)(5分)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提升突围测
一、(201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景泰二年进士&&&&&&&&&&&&&&&&&&&&&&&&&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C.振巩昌、临洮饥民&&&&&&&&&&&&&&
D.勒石纪之而还&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
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二、(201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5.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三、(14届江苏苏州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未几,拜工部尚书。永乐三年,陈瑛劾福不恤工匠,改北京行部尚书。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已,复职,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阯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福还,交阯贼遂剧,讫不能靖。仁宗崩,督献陵工。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旅未息,庶务繁剧&&&&&&
庶:希望&&&&&&&&&&&
B.于是编氓籍&&&&&
&&&&&&&&&氓:百姓
C.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
怙:依仗,凭借&&&&&&&
D.素孚于人&&&&&&
&&&&&&&&&孚:信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黄福才干出众的一组是(3分)
①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②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③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
④福还,交阯贼遂剧,讫不能靖。
⑤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
⑥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福才干深受各位皇帝倚重。明太祖破格提拔他为工部右侍郎,建文帝时深受重用。索然名列成祖奸党名单,但是成祖没有听信李景隆指摘,恢复了他的官职。
B.黄福做事符合实际,都很有条理,上书请求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置办官师,鼓励交通运输,抚慰父老,禁止官吏扰民,因此上下都很顺从服气。
C.黄福在交阯为官不畏豪强,多次抑制马骐仗着自己受宠爱就虐待民众的行为,曾经遭到马骐的诬陷,离开交阯的时候,民众哭泣不舍,
D.黄福很有个人修养,他注重仪容,公正廉洁,宽恕他人,被人们信任。做官不为名利,做事情严谨细致,非常节俭,只给妻子和孩子提供衣食,俸禄都用来招待了宾客。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
(2)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4分)
(3)福还,交阯贼遂剧,讫不能靖。(3分)
四、(14届黄冈中学、黄石二中、鄂州高中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七——卷第二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或数黯&&&&&&&&
B.独汲黯与亢礼
&&&&&&亢礼:彼此以平等礼节相对待。&&&
C.愈贤黯&&&&&&&&&&&&
贤:以……为贤&
D.过大行李息曰&&&&&&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汲黯秉正嫉恶、忠直敢谏有关的一组是&&
①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②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③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④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⑤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⑥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担任东海太守时,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选择好的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
B.庄助认为让汲黯担任职务做官,才能未必能超越常人;但如果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即使有人引诱他、苛责驱赶他,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C.皇上很是尊敬和倚重汲黯,在皇上眼里,他比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都重要得多。只要是汲黯来奏事,皇上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D.汲黯认为御史大夫张汤狡诈、奸佞,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劝大行令李息早加揭露。否则的话及至张汤倒台时将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处。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甚矣汲黯之戆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4届黄冈中学、黄石二中、鄂州高中高三11月联考)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准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敌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忷忷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选自《梦溪笔谈》)
五、(14届湖北襄州一中枣阳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其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同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1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博学坚贞)。
1燮和:调和&&&&&&&&&&&&&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遂不发书&&&&&&&&&&&&&&&&&&&
&&&&&&&发&&
B.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B.瑰使按普思者&&&&&&&&&&&&&&&
&&&&&按&&&
D.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瑰“文贞”(博学坚贞)的一组是(3分)
①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
②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
③立庙塔,役无虚岁
④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⑤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⑥卒削相王辅政事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B.苏瑰嫉恶如仇,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C.苏瑰为官清廉爱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他劝谏武后为民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
D.苏瑰直言敢谏,他不按照当时的习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3分)
(3)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4分)
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13 文言断句和翻译答案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
。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侧身西望长咨(zī)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答案】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易错成语勤温习
1.别人都说刘庆春如何如何了得,依我看,也不过如此,还不是因为他有幸忝列门墙于名师?(“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误用。)
2.你尽管放心,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鼎力相助”:属敬词,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应改为“全力相助”。)
&3.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误用。)
4.语文教师的作用正是要设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专用于代替别人表示感谢。改为“置身其中”)
5.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滕王阁序》,老师讲解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就很难理解其中蕴藏的深意。(“洗耳恭听”:谦辞。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不能用于要别人听自己讲话。)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闲与忙
经典素材:
明代文学家张溥,小时候并不聪明,
看到别人读书过目成诵,常常气得捶自己的脑袋,骂自己愚笨。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抄录一遍,边抄边诵边记,然后投入炉火之中。反反复复六七次,烂熟于心。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斋”。
黎锦熙近80年天天写(黎锦熙是语言学家、教育家——天天写——成就大)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拿写日记来说,他从12岁时开始,一直记到89岁临终前夕,近80年,从未间断,积数十本之多。这些日记已成为近、现代的珍贵史料,反映了几十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记载了他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黎先生录写卡片的数量也很惊人,单为编纂大辞典就收集整理了300多万张卡片。他一生的著述,已出版的就有400余种,涉及语言、训诂、文字、教育、目录、历史、文学、地理、哲学、佛学等方面。十年浩劫期间,他受到迫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写了近30种学术论著。他说自己的一生是:“'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
时新素材:
深冬,野猪在森林里饱受觅食的艰辛,于是想起自己的远房亲戚家猪来——吃喝有人伺候,而且除了吃就是睡觉与作乐,那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所向往的吗?不过它马上又清醒了,有人供吃供喝固然不错,但是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死。人类养猪不就是为了吃肉吗?想到这里野猪打了寒颤,紧接着是对家猪的同情,自己觅食固然辛苦,但保住小命更为重要啊。
然而在饿了三天之后野猪又动摇了:家猪之所以被杀,那是因为它没有反抗能力,而我不一样啊。我身体强壮。又有锋利的獠牙,何不混在家猪里先吃上一个冬天,到时候再逃出去也未尝不可啊。当晚,它轻易地跳进了猪圈。整整一个冬天野猪和其它家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
过年了,农户发现了野猪,膘肥体壮,肉味一定比一般的家猪鲜美,于是准备第二天宰杀野猪。野猪决定在前一天晚上逃命,然而此时的它已经跳不过猪圈——几个月的暴食加上没有往日在山中的跋涉磨练,它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只好任人宰割。
技能再提高
一、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二、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 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
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②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语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