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挂号费吴仲德挂号费星期几便宜,为什么要200元,实在太贵哪里出诊便谊谢谢?

《中医经典要文便读》
我的图书馆
《中医经典要文便读》
很多网友问我学中医看什么书,最近逛书店,淘得一本书,很不错,建议想学中医的人士,先熟背此书。
&一、本书集素难灵枢、仲景天士等诸家精华,并中医传世之作以为经典者,择其精要,合为采撰,以便观览诵读。   二、中医经典须朝夕展卷细玩方可见功,其诵读须长期、反复、分层次进行,非一朝一夕可竟也。书不在多,有用之书一卷在手,晨昏诵之,日久其效自现。   三、凡我中医学子,莫不以修德为先,故而篇首即献孙思邈之《大医精诚》,供学者时时诵之,鞭策自己。   四、病因赋、病机赋当在大学一年级背诵,濒湖脉学能背诵其中七言诀也已足够。   五、中药炮制赋、药性歌括四百味、草药辩性歌、青草药歌诀等熟读即可,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歌、药性总义、用药传心赋、药性赋、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治病主药诀则需在教师指导下分层次背诵,学有余力者可加背“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   六、方剂学方歌部分的内容常随教材的更迭而变动,不利于师生的传承学习,本书选方以七版教材为准,方歌则以《汤头歌诀》为主,依《增辑汤头歌诀》、《伤寒方歌括》、《金匮方歌括》等为据,择取其中方剂歌诀以供学生诵读。教材可变,而方歌不可变。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以黑体标明,熟悉的以斜黑体标记,了解的则书以宋体。   七、临床篇选取医学三字经、西溪书屋夜话录、妇女经带胎产歌诀,示以基本内容,供临床修习参考。其中“医学三字经”,简单实用,值得记诵。   八、昔年王冰注《素问》,“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以期“奎张不乱”,今仿其以黑体标明重要文献。传统经典内容部分,不论“素问序”还是“伤寒论序”,文采内容均值一览,故而列于书中,学者不可以不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内经》之中,经典佳句甚多,惟选其精华,以大纲为据,结合编者平素所学将建议背诵内容标黑以警示。《伤寒论》更是字字珠玑,也以大纲为本,不删一句条文,将建议背诵内容标以黑体。个人以为重要者以斜黑体标注,建议凡有方药之条文,均可背诵。个人临床体会不同,侧重自有差异。《金匮要略》选其重要条目,黑体标其背诵条文。《难经》摘其精华佳句录入书中,其需背诵条文,惯例标以黑体。温病学内容,叶天士《温热论》前十段系公认经典,标注如前,《三时伏气外感篇》因其重要而收录,以供参阅;薛生白《湿热病篇》,择其菁华以录之;《温病条辨》与《伤寒论》交相辉映,全文收入,参教学大纲而拟定背诵条文。   九、针灸学作为传统中医的两大板块之一,也有基本内容值得背诵,主要选取市面通用版本,结合《灵枢·经脉篇》熟读成诵,则针灸学基本功可以大成矣!   考虑本书内容及学习需要,特印制成小32开口袋书,结合目录,善用此书,日久必见奇功。所选材料,出处明确者均予注明!
&&&&&& 目录
& &&&& 序言   凡例   前言   大医精诚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篇   第一章 病因赋   第二章 病机赋   第三章 濒湖脉学   脉学七言诀   四言诀   第二部分 方药篇   第一章 中药歌诀   十八反、十九畏歌   妊娠用药禁忌歌   草药辨性歌   青草药歌诀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中药炮制赋   药性总义   用药传心赋   药性赋   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   用药分根梢   治病主药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药性歌括四百味   第二章 方剂学歌诀   解表剂   泻下剂   和解剂   清热剂   祛暑剂   温里剂   补益剂   固涩剂   安神剂   开窍剂   理气剂   理血剂   治风剂   治燥剂   祛湿剂   祛痰剂   消食剂   驱虫剂   涌吐剂   第三部分 临床篇   第一章 医学三字经   医学源流第一   中风第二   虚劳第三   咳嗽第四   疟疾第五   痢证第六   心腹痛、胸痹第七   膈食反胃第八   气喘第九   血证第十   水肿第十一   胀满蛊胀第十二   暑症第十三   泄泻第十四   眩晕第十五   呕哕吐第十六   癫狂痫第十七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疝气第十九   痰饮第二十   消渴第二十一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小儿第二十四   第二章 西溪书屋夜话录   肝气   肝风   肝火   治肝诸法   补肝四法   第三章 妇女经带胎产歌诀   月经门   带下门   胎前门   产后门   第四部分 传统经典篇   第一章 内 经   素 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论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灵 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腧第二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寿夭刚柔第六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水第十二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阴阳清浊第四十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卫气第五十二   天年第五十四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第二章 难 经   第三章 伤寒论   伤寒论序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 金匮要略   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第五章 温病学   温热论   湿热病篇   三时伏气外感篇   温病条辩   原病篇   上焦篇   中焦篇   下焦篇   第五部分 针灸篇   骨度分寸歌   经穴起止歌   十四经分寸歌   井荥俞原经合歌   原络穴歌   十六郄穴歌   十二募穴歌   八会穴歌   八法交会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   十二背俞穴歌   下合穴歌   四总穴歌   马丹阳十二穴歌   回阳九针歌   行针指要歌   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治病十一证歌
如何精通中医
如何精通中医——医者佛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中医学习的过程+ 中医学习经验+应当这样学习中医+知医 学医 行医+学习中医并不难——刘文澄&
中医学习的过程&
&&& 道、法、术、器是成功与失败的最基本元素。器就是物体,有形的物质。术就是人的能力、技术水平。法就是选择优点和放弃缺点的取舍承载物体之好坏准则。道就是行动的方向,千万不要做南辕北撤的背运行为——背道而驰是永远不成功。医道是指治病的本领和治病的品德。医法是指行医多年的心得、取舍经验(一胆量二力度三功夫)。医术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医治方法,医疗技术。医器是指病人的体质和病人的对治疗的信心孰大孰小以及医疗器械与医药的质量!!
&& 五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庞大复杂的道术(秦汉前称方术、如以西方说法也就是所谓巫术)系统的最主要的分类,一般认为包括山(仙)、医、命、卜、相五类。五术的(山、医、命、相、卜)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涵盖时空,的万事万物,都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如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 当一个人立志想学习中医文化,不但可以掌握医术而且可以养生,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应该从何学起呢?我的回答内容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学习,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包括学习儒、释、道三家为主。其中,关于道家文化更加能够体现中医的核心文化,毕竟中医的知识、中医提出的诊治概念都跟道家文化有联系,另外,还跟《易经》这本书有深厚渊源。比如,中医提出阴阳的概念就是来自《易经》里面的知识点。
&&& 为什么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提出中华五术山医命相卜呢?是因为学习中医就必须了解一下五术的重要性,五术本来是《易经》应用于社会之中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五大学问,是《易经》用于实践的延伸学科,学习中医就不得不学习其他的四术:山术、命术、相术、卜术。另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山医命相卜这五门学问既是一个大整体,同时也可以各自独立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或合或分的认识思想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医诊治当中”。第二个值得留意之处是,山术掌握了就有资格学习中医,医术掌握了就有资格学习命术,命术掌握了就可以学习相术,相术掌握了就可以学习卜术;所以,山医命相卜的排列顺序就是按学习条件的排列,这样的排列体现逻辑递进关系,层层推进,条理分明!因为通过山术可以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这样再学习医术就水到渠成、易如反掌,犹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当掌握了医术就可以知道性命的延长和缩短的因素并且注意那些能够做到养生长寿的细节,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养成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饮食、起居、作息都谨慎处理!
&& 学习中医的方法、途径有成千上万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天人合一。天就是指大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人就是人类、个人的生活规律。天人合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当人还没有患病之前就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第二层意思,当人患病之后,去找医生帮忙看疾病,这个时候,就必须听从医生的嘱咐,不但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而且要改正无规律的生活当中那些不良地习惯,防止疾病重复发作、该忌口的食物就尽量不要接触、该远离的生活环境就尽量想办法离开、该保持良好的情绪于每一天当中就必须做到。
&&& 学习中医跟学习《数学》、《孙子兵法》、《易经》、《语文》等知识一样,都是有基础知识。
《数学》的最基础知识就是1、2、3、4、5、6、7、8、9、0这十个基本符号;
《孙子兵法》的最基础知识就是道、天、地、将、法;
《易经》的最基础知识就是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
《语文》的最基础知识就是形、音、意。
而中医的最基础知识就是:人患病的时候所出现的正气、邪气;人没有患病之前的时候,人与大自然界的感应是良性还是恶性。
  人生活在地球上面就难免遇到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正常情况下,六气组成大自然。人体亦有六气。若六气过剩,而表现出对人体有害的一面,即为六邪,简称:邪气。与邪气抗衡之气叫正气。
  有人会发问,正气是怎么样的东西?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上述的基础知识那样,1是怎么样的东西?道是怎么样的东西?太极是怎么样的东西?正气是中医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一个东西。换句话说,将概念应用到诊治当中,就像把《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道理一样,比如,在掌握了加减乘除这些运算法则之后,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的法则而运算1、2、3、4、5、6、7、8、9、0,不管是个位数的运算还是十位数的运算以及十位以上的位数都可以通过这个法则而运算,甚至开方(根方)、乘方、分数的运算也没有离开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同样道理,中医的诊治法则包括各种辨证依据,最核心的依据就是八纲辨证,不管是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或者是气血津液辨证或者是卫气营血辨证或者是三焦辨证都没有离开八纲辨证的。所以,通俗地说,加减乘除是《数学》计算的四种运算法则,而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治的八种“运算”法则。而经络、气血津液、脏腑这些概念就像《数学》的开方、乘方、分数、代数这些概念那样可以通过运算法则而进行运算。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概念都可以通过八纲而进行辨证,从而达到诊治目的。
  说到这里,我想借用中国象棋的知识来描述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概念。中国象棋分为红棋和黑棋两方,双方棋子加起来才一共三十二只。象棋根据车、马、炮、相、仕、帅、兵这七种棋而构成;而中医对人体的结构由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元素进行构成。这七种象棋除了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还在棋的功能方面也体现差异性,根据棋子的走法和吃法则可以把这七种棋大概划分成攻守两大类型,车、马、炮为攻击类型,相、仕、帅、兵为保守类型。同样道理,构成人体的各元素也有各自的功能,从脏腑立场看,脏负责藏而不泻、腑负责泻而不藏,如果五脏的其中一脏或者多脏出现藏的功能衰弱,甚至丢失就引起该脏的病变,或者传变到其他脏腑。同理,假若六腑的其中一腑或者多腑出现藏而不泻的情况,就说明腑发生病变。另外,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和经络联系脏腑的关系而推算某一脏腑的传导情况以及传导时间,严重地,甚至可以推算出某病者的死亡时间!比如,大肠出现病变,那么,肺脏和足阳明胃经都必须考虑在内,因为肺脏与大肠腑是里表关系,而胃与大肠的联系则源自《经络》学说的太阳经络的关系。然而,判断大肠这个病位(出现疾病)的依据来自望、闻、问、切这四诊的信息收集中而且综合四诊的信息去考虑之后得出的结果(大肠病了)。四诊的对象就是脏腑所联系的五窍、五华、五志、五液、五声、五脉、五味。而兼顾一起来综合判断。五窍、五华、五液是望诊的范畴;五声是闻诊的范畴;五色、五志是问诊的范畴;五脉是切诊的范畴。
辨证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类:
八纲辨证:
阴证候、阳证候、表证候、里证候、寒证候、热证候(热极生风证)、虚证候、实证候;亡阳证(最严重的阳虚证)、亡阴证(最严重的阴虚证)。
证候的相兼、证候的转化、证候的错杂、证候的真假;
病因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证等六淫证和疫疠证;
七情证候;
饮食所伤证、劳逸所伤证、房室所伤证;
气血津液辨证:
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肺气上逆致胃失和降、肝气失调)、气闭证(阻塞脉络);
血虚证、血瘀证(外伤或血脉瘀滞)、血热证(热伤血络证)、血寒证(血虚寒厥证);血脱证(突发大量出血或长期失血);
气虚血瘀证(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血瘀的证候);气滞血瘀证(肝先有气滞后有血瘀的证候);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大出血);气血两虚证(包括心脾气血亏虚证与肾精不足证);
津液不足证、水液停聚证;痰证包括痰蒙心窍证、痰火扰神证、痰热壅肺证(邪热壅肺)、痰(浊)湿阻肺证、寒痰壅肺证、胆郁痰扰证;饮证包括食滞胃脘证、饮停胸肋证、寒饮停肺证、肾虚水泛证;大肠液亏证。
肝气郁结证(气滞证的范畴)、肝火上炎证、肝血虚、肝阴虚证、寒凝肝脉证、寒滞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胆郁痰扰证、肝肾阴液亏损包括肝阳上亢证和肝阳化风证;血虚生风证(肝风内动)——肝风内动;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阳气虚脱、各脏器均虚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心火下移小肠证、痰迷心窍证、痰火扰心证、小肠实热证、心脉痹阻证——气血运行不畅证(气血阻心证与寒痰阻心证)。
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中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气虚失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食滞胃脘证、胃寒证、胃热证;
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燥邪犯肺证、燥邪伤肺证(包括温燥和寒燥两类型)、痰湿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热腑实证、大肠液亏证、肠虚滑泄证;
肾气不固(即肾气虚)、肾气不纳(肺肾气虚证)、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膀胱湿热证;
心肺气虚、肝郁脾虚、心肾不交(肾阴亏损致心火独亢证)、心肾阳虚、心脾两虚、心肝血虚、肝火犯肺、肝火灼肺证、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肺气虚、肺肾阴虚证。
经络辨证: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病证;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病证。
六经辨证:
太阳经病证(表寒证)、阳明经病证(里实热证)、少阳经病证(半表半里证)、太阴经病证(里虚寒证)、少阴经病证(全身性虚寒证、全身性虚热证)、厥阴经病证(三阴病的最后阶段病证);
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
三焦辨证:主管气机与水谷之气的运行。气机的意思: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
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等等气机失调的证候。
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
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是病邪从体表至体内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层次,先入卫防线然后气防线接着营防线最后入血这道防线。
卫分证候(表热证)、气分证候(里热炽盛证、邪热壅肺证、热扰胸膈证、热结肠道证)、营分证候(热伤营阴证、热入心包证)、血分证候(邪入阴血耗阴证);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 因此,中医在诊治的最后阶段——下结论的时候就出现“同证异病、&同病异证”的选择题,如果是同证异病,那么,应该使用同样一经方、药方、治疗手法而治疗此证候。假若同病异证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而调整治疗手段,包括针、灸、药、石四种类。
&&& 值得注意的地方:不管是同证还是异证所采取的治疗手段都没有离开最基本的两种治疗宗旨:祛邪与扶正。对于病危者、病重者必须采取扶正为根本,因为如果先祛邪,那么,中药对阳气的损耗就更加迅速,把本来阳气弱少的情况迅速推向死亡边缘,阳气绝则人断气而死亡!所以,必须先扶正,再祛邪。而对于病轻、新病者通常是先祛邪,再扶正。而对于旧病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年龄、饮食习惯、性别、气候温度、个人体质)而灵活选择祛邪与扶正的先后顺序,甚至交错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治疗方法——若先祛邪再扶正再祛邪再扶正;若先扶正再祛邪再扶正这样的交错治疗过程。
&&& 扶正:就是使用扶正的或其它方法,以增加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有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不同的方法。
如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辛热药虽可祛寒,但又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又能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又可恋邪等。
扶正之药效:助阳或升阳、益气或补气、补血或者活血、养血或凉血、滋阴或养阴、壮阳或潜阳、补各脏(补脾、补肾)。补火泻火
祛邪之药效:解表、解热、解毒、祛风、发散风寒、发表散邪、宣散风热、止痛止痉、止咳、止呕。
&&& 祛邪: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祛邪适用于邪气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而有发表、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
&&& 总体概括为:
中医学以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关节、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 因此,学习中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人体结构(人体内、关节、血津液的变化、七情六淫、判断邪正消长)。
第二阶段,明白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第三阶段,熟悉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使用、、、、、、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 最方便和容易学习而且也最经济便宜的治疗手段是刮痧、拔罐、按摩,当然,刮痧的首要条件是学习刮痧的禁忌内容,并且注意室内的温度,当温度低于25度就不合适刮痧。除了环境的温度这个外因需要注意,还有内因:过饥过饱、喝醉、孕妇、身体的重要部位或者器官都不合适刮痧。至于拔罐就没有温度的限制,但是,也必须保证病者在室内避免风邪吹袭身体。而拔罐的内因方面的禁忌与刮痧的内因方面的禁忌是一样。按摩就是通过手或足对人体进行或按或摩或点或推或拿或者摸、接、端、提等等操作手法。通常有武术、气功、擒拿等功底的人群最容易学习按摩,因为这样的人才知道人体那些部位应该用大的力去推拿,那些部位必须轻力去按摩。至于什么部位首先按摩、什么部位延后推拿就必须根据病情、病者等情况而决定。
&&& 针灸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因为必须要了解人体经络的走向、人体各穴位的分布、人体各穴位的功能主治、人体各穴位的针刺手法和禁针禁灸的穴位。另外,还需要了解人体经络在什么时间是旺盛,在什么时间是衰弱,根据病情以及病者的情况而因时施针或施灸或施刺血的治疗手段。
&&& 药物疗法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不管是那些剂型都必须对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药的功能主治有深刻地了解。另外,还要注意之十八反和十八畏。比如,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也是必须学习、了解的医药知识。对于汤剂方面,还要学习和以及和汤剂的服食方法。
至于的知识与与药物疗法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应当这样学习中医
1.喜欢中医学愿意以中医师为职业&&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业余爱好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这是学有所成的关键,作为一门学问也是如此。当然“兴趣”可以培养,但入门以后仍没有兴趣,那么只有改行才有光辉的前途,而且越早越好。孙中山、鲁迅、郭沫若诸革命先行如果坚持学医,历史都要改写好几篇。学习中医尤苦(包括不得门径之“苦恼”),而且要耐得起寂寞(这是现代人最难忍受的),前途好像又不乐观(不时地被称为“伪科学”),没有兴趣支撑怎么行!很多前辈总是强调“天分”与“刻苦”,这是统论学习的先后天要素,但必须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所心得。古代读书人对医学感兴趣者居多,常以“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明志,由仕途而改业医的也不乏成功者,那是济世救人的职业有限。现代则大不然,社会开明,诸业代兴,行行出状元,有广泛的择业余地,所以学中医先要考虑一下,对中医感兴趣吗?这可是一辈子的事.!正因为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与现代人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距离。有人对它感兴趣是由于中医学的神秘感,是古文献记载的一些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问题打动了他。也有人以西医理论俯视中医药学,认为它不科学,因而提不起兴趣。两个极端都不对。兴趣来源于神秘感,开始可能动力十足,学习的着眼点总是定位于玄奥的东西,由于难于深入,事倍功半,再加上古书上的记载绝非“信史”,真伪混杂,其结果可能以茫然逐渐取代了兴趣,学习中医也就不能持之以恒了。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者不值一驳,在现代西医以高科技手段:&&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能自立于医林,服务于社会,就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连存在都不承认的人还奢谈什么真伪科学。作为炎黄子孙,如果自诩为“现代人”,而鄙视传统的中医药学,那就显得太浅薄了,需知今天你“现代人”生命的存在,也许是不知哪一代经过中医药的救治才延续下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西医用在中国人身上至多不过四、五辈人而已。对中医感兴趣其实就是认同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学习中医能掌握治病救人的技能,有所作为,如此而已。即使再进一步对中医的教学或科学研究有兴趣,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魏子孝------学用中医体会录)2.阐述中医学理论的思维方式(1)阴阳学说:指导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朴实的,古人云:“不知易者,不可以为太医”,多有附和者,我觉得今人不可因这句话把自己带到玄学中去。实际上对《易经》确实有学养的人很少,而历代名医却是层出不穷。《易经》以阴爻、阳爻的不同组合演示了阴阳的变易规律,虽然反映的是事物阴阳盛衰的辩证关系,但初意是为占卜而编撰;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解释自然界、人体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各种状态的物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因此我认为只要认识到阴阳学说的普遍性,掌握阴阳属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应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能用以解释人体与外界的各种现象即可,没有兴趣不必钻研《易绎》。(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曾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按木、火、土、金、水五 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论述各种事物的内在、外在的复杂变化。五行学说维系了中医学理论的延续性,它是建立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那就是一切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而这种运动变化的动力不但受外界的影响,也来自事物的内部。在学习中我们也要认识到用较为粗糙的概念化的物质属性来演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的确并非完美,在用五行学说解释一些问题时,要注意不被它的某些过于牵强、机械的模式所局限。中医有些过于玄奥,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往往来自五行理论的推导,不可全信,如疾病的传变与生死预后精确到日、时等等。(3)精气神学说:中医的精气神学说融合了先秦“精气说”和“形神论”,是讨论生命的起源、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形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学说。“精”与“气”是古人研究物质和生命的起源及变化所使用的哲学概念,肇端于“老庄学派”。认为不断运动着的、无形的、具有一定功能状态的“气”是构成大自然最基本的物质。精与气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无形之“气”可聚为有形之“精”;精又为气之渊源。两者互相转换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和“形”是存在于一体相互对应的一对概念。而“形”是由“精”和“气”维系着的,这样两个学说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即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而生精;气由精所化生,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气行使;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依附于“精”与“气”,又对“精”与“气”有着重要的控制、调节作用。精气神学说反映了中医已成体系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用以上三种学说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的天人统一观、整体观、恒动观,强调宏观、动态分析法,以及中医学的各基础理论的理解也就不困难了。我觉得作为临床医生,以上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能够掌握、建立、应用也就够了,不必深入钻研,就如同我们掌握统计学方法,不必去探索其原理一样。原因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古代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念很多,也很深奥,钻进去又是一辈子的事!3.关于中医四大经典& & 我们学习中医药学最基础的理论均来自于中医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医药学术核心内容的渊薮,并已成系统。后世只能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有所建树,使其不断发展,趋于完善。脱离中医经典著作核心理论的学术创新,即使颇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以称为任何医学,但不可以称为中医药学。根据中医教育与学术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医四大经典基本定位,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匱要略》、《温病条辨》。其实过去四大经典的选择是有不同见解的,如对《难经》(强调医学理论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药著作的源头,也确实代本草著作均以该书为基础扩编)都曾考虑到过。但我认为目前的定位是合理的:学习《黄帝内经》重在中医学的思想方法、基本理论及防治疾病的原则、方法;《伤寒论》、《金匮要略》强化辨证论治,列举疾病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理、法、方、药运用;《温病条辨》列举温热病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细化方、药应用的方法。可以说《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温病条辨》旱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对中医药学的有所补充、有所建树,使其发展的。所以我认为学习中医药学,四大经典是入门之学,非常重要。但四大经典是不是字字珠玑,必须兼收并蓄呢?当然不是。后三部经典产生的本身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它们是对《黄帝内经》部分重要内容的提炼,是合理的发挥。现代规定四部经典,就期望以后有第五部、第六部中医典籍的出现《在我心目中全国中医二版教材就是第五部经典,我们可以想象倘若没有这部经典,现代人能系统学习中医吗?)。四部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其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防治原则内容比较多,由于问世的年代古远,不可能全部适用于现代,需要继承,也需要扬弃。其实现在的中医院校讲义特别是二版教材以来多次的修订就是继承与扬弃的过程,其中《中医学基础》内容更是对四部经典做了适应现代知识环境的系统化分解。毕其一生钻研某部典籍并有所发明,对中医学发扬有所贡献的学者是值得尊重的,但这是极少数学者的功课,而且不是每个中医学者都能胜任的,而且从中医药学的总体发展来看也不必要。我认为目前中医界需要大批中医临床家,故学习中医对四大经典应当“学而时习之”,但又不能停留在四大经典。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目前的中医教育确实存在这一倾向,不是吗,大学是必修课理所当然,可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仍然还设为基础课,我就觉得不太妥当了。我们是希望所培养的对象绝大多数成为中医临床家,这也关系到将来中医自身的生命力。对于学生掌握历代医家对四部经典研究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更多的中医药学营养,以备将来的临床需要,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基础理论渊源的探索中,必定会影响预期的培养目标。不错我们熟知的很多疗效卓著的中医临床家都熟读四大经典,并以此为荣,但他们大多除各有师承外,更重要的是对历代医书广泛涉猎,而并不局限于四大经典,所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视野开阔了,临床思路自然也就开阔了。&&&&4.古代医学文献的“纵”与“横”&&中医与西医的理论是基于两个不同的思维方法,成为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因此模仿西医的学习方法肯定是事倍功半。举例来说,西医临床专家具有两个特点,即其西医理论基础扎实;占据本学科的研究前沿。中医临床专家也具有两个特点,即其中医理论基础扎实;全面地了解中医临床各科的进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医治疗手段的进步与疗效的提高,必须以基础实验所探索到的新知为前提。而中医学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临床信息的积累与提炼,深入的研究需要临床信息的提示,故中医师自身的古代医学文献与临床实践的积累非常重要。中医古籍汗牛充栋,而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对于与临床相关的方书,我觉得用“广泛涉猎”四个字作为学习方法是可行的。所谓“涉猎”是不主张死抱一本书,而是摘录其有特色的理论与方药为我所用即可。虽曰广泛,学者胸中应存两条主线,可概括为“纵”和“横”。所谓“纵”,即是顺着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浏览,目的是掌握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上主要的学术建树(学派)。可以把中医教材的《中国医学史》和《各家学说》作为读书目录来用,为什么总是强调教材,须知中医大专院校教材是集中全国名中医、老专家的集体智慧编纂而成,是为我们后学者构筑的登山捷径,不知利用实在是辜负了老一辈(算来起码有三代)医家的良苦用心。中医学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疾病分布、演变规律与社会环境、科技进步有关。今天的这些相关因素已大不相同,甚至二版教材与今天相比,区区50年景,我们可以看到的变化有多大!但是中医理论核心有凝练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中医的学术建树只有在原基础上的充实,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古医籍中拿来可用的东西太多了,浩瀚的医书中埋没的、被人们忽视东西肯定也不少,有些认识可能在某朝某代是不重要的,甚至成为弊端,但在另一时代可能又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这是由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疾病谱所决定的。因此需要我们去寻觅、发现以充实自己。这就是我认为“广泛涉猎”,又不要死抱一本书的道理。& &&所谓“横”,即是注意中医临床各科的立法、方药的规律。&&从阅读古代名医所著方书c类书,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方书条分缕析,临床各科均收载。方书的编纂是供后生学习所用,从中可以体味到古代中医不强调分科。历史上的分科为便于教学,悬壶分科为突出医师所长罢了。这并不是中医学内容不丰富,也不是中医不重视临床各科的学科特点,而是中医学术特点使然。中医的基础理论适用于各科,治疗原则与禁忌适用于各科,具体的治疗手段也适用于各科,区别在于取舍、侧重而已。所不同的是年龄、性别、局部器官的特点以及特殊病&&种的变化规律,但在中医的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经络学说&&1思中均有相应的治法渊源。因此临床各科的学习也都基于《黄帝&&1I路内经》与仲景书。主张涉猎各科治法、方药是为学科间的相互启示、补充作用,更有利于本学科诊疗水平的提高。值得强调的是并不是大方脉(内科)以外的学科简单,其临床的积累与学科特殊情况的把握均是不可小觑的,故界限显然,是不可相取代的。这里讲的是学习中医临床技能,充实自身的方法。现代很多疾病都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特点,仅坚守本学科的学业范畴,不重视该病的来龙去脉,是不能恰如其分地提出合理的治疗措施的。中医药作为一个伟大的宝库是名实相符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中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中医药文献大多与各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相连。国外曾称《本草纲目》为百科全书,我们称《备急千金要方》为临床百科全书,何止如此,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的治学方法就很耐人寻味,不仅收集了《神农本草经》以降所有本草内容,还从历代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汲取了不少关于方药的记载。同一时代的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与其《良方》内容即密不可分。从中医理论的每一次升华,都可以看出成为某一学派代表人物的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环境造就,社会发展需要推出的精英人物。他们的学术建树为我们学习、研究中医学修建了坚实的阶梯,但也要充分地认识到某家学说问世的背景。这些历史现象提示,如果我们作为现代人仅是保守地以汉、唐、宋、元、明、清某学派自诩,实际是忽视了客观现实。5.跟师临诊&&古谚:一个秀才半个医。有两层意思,其一,古代读书人由于知识结构的关系比现代人学习中医要顺利的多,由于遵奉“百行孝为先”,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读书人大多阅读医药书;其二,为什么读医书的人只是“半个医”,是因为即使其佼佼者,仅能编纂方书、本草(该类书也不少见),查验处方(知禁忌),但不能悬壶行医。读医药书再多,没有临床技能的积累,就不能学以致用。跟师临诊对于临床技能的积累非常重要。拿中医院校毕业的学子来说,实习以前所学是基础的东西、原则的东西、规律的东西,即使是临床课书本上讲的也是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示范,老师有再多的临床体会也必须按照讲义去讲,唯恐误导学生,这是做老师的规矩。跟师临诊学习(包括在校学习的见习、实习机会,你就会发现在临床上老师有很多授课时没有提到的东西)就是补充课堂上不能得到的内容。跟师临诊学习中要注意临床医师(老师)诊断治疗疾病的这些习惯有时也有共性,常常表现为:一、虽曰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各有侧重;一、即使治疗同一种病每张处方都有差别,而且药味、剂量不同于讲义中的任何方剂;一、习惯用药及某些治法的利用达到痴迷的程度。对于以上三点,很多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老师学无根底。这种认识也许是对的,但对于有些老师来讲正是其掌握临床真谛,运用自如的一种超脱的表现。如何区别两者?在三点之上必须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临床疗效好!这是辨别老师学识真伪的试金石。解释如下:其一,倘若按讲义所学的诊断程序看病,一个上午可能超不过十个患者,这还不算西医诊断过程所需的时间《现在要求双重诊断)。在诊断中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善于舍去对于该患者不必要的程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往往通过望诊、闻诊和患者的主诉《或既往病历,对于下一步如何诊察已经心中有 数,其问诊对每一种病都有不同的线索和内容,要而不繁(书 载“十问”等仅是全面概括问诊内容,为学习用);其切诊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所选择,但诊脉是不可省略的。以上望,闻、问、切四诊其实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也就用不了多少时间&&。其中问诊最有技巧,诊脉最难掌握,都是需要用心体会的。有的医生对某一诊法偏爱,大多源于师承,往往与众不同,可以获得更多的诊断依据(叶香岩舌、齿、斑、疹、白痦 之辨,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在跟师临诊学习中尤当重视的。但四诊不能偏废,最终还是四诊合参。我对神化脉诊,只凭脉象诊断疾病是抱怀疑态度的,因为它不符合中医诊法原则。其二,处方多变,且药味、剂量不同于讲义中的任何方剂。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依据中医治疗原则,对处方进行过调整,尤其是辨证论治、治未病、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均不可忽视;二是经典方剂的灵活运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后者。方剂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因为方剂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工具,理论、原则、方法均循规蹈矩,最后落实在治疗上的就是方剂的运用。学习方剂,尤其是经典方剂,主要是掌握它的“法”& & 针对疾病的配伍方法。清·雷丰《时病论·成方须损益论》谓:&&“古人成方,犹刻文也,临证犹临场也,……,必须师其大意,移步换形,庶几中式。”刻文即参加科举考试前必须学习的前人科考成功的范文,不能根据范文的大意而取舍发挥,仅知背诵,临场必败。学方亦如是。比如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养血、疏肝、健脾之法:养血,养肝之体;疏肝,强肝之用;健脾,治未病,防其传变。围绕肝病考虑的非常周到,但在应用该方时,养血并非局限归、芍;疏肝并非只认柴、薄;健脾并非固守苓、术。根据该患者的各种特点,可以选择对该病情更有针对性的药物。组方的结果、“法”未变,但面目或可全非,你能说老师不懂逍遥散吗?不仅懂而且运用灵活,因为他掌握了“法”。能做到这一点,说明其中药学功底很深,达到了应用每一味中药都有明确目的性的境界,既与辨证论治相吻合,又兼顾了患者深以为苦的症状,其治疗效果肯定比原方、原剂量要好。由于处方与原方用药变化较大,其组方思路不经老师点拨,是很难体会到的。其三,从学校出来以后,诊治、方药的一般规律已基本掌握。跟师临诊时吸取老师用药经验非常重要,夸张地说,这是临床医生之所以能有所擅长、能称之为名医、疗效有异于常医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用药习惯,而且都能发挥较好的疗效,是老师多年积累经验。这种积累有两条途径,一是来自师承;二是自己读书心得,又经多年临床验而来。一句话都是基于临床实践,在书本上是很难学到的。、甚至有些经验用药用传统医、药理论衡量似乎没有多少道理,但就是有效,尤其可贵。因为中医药理论永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所谓“完善”是督促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传统医、药理论不能解释的东西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很好的科研课题,但科学的揭示谈何容易,我们还是先继承下来好了。有的老师偏爱某个系列方剂,如小柴胡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四物汤、二陈汤等。由于加减讲究,可以应对很多疾病,并有很好的疗效。这也是充实自己应当留心的学习内容。如果你的老师具备其一、其二、其三,那么恭喜你,有你可学的了,即使脾气有些古怪,也要尊重他,跟定他。我知道、现在学生对老师是很挑剔的,但脾气再怪,有朱丹溪的老师罗知悌怪吗,曾拜过十几位老师并已经出名的朱丹溪能不避风雨三立于门前三昼夜尚坚定地拜罗为师,这种心态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顺便提一句尊师问题,如果对自己的老师不放在眼里,那 么换位考虑,你肯把自己多年苦学得来的经验体会倾心教给他吗?你又不欠他什么!6。个人的临床积累&&前面已经说到临床积累的两个来源:书本、老师。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为引人注目而夸张效果的问题。古书记载也好,听课或临床经验介绍的文章也好,有时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应当正确对待,我举两个很典型的例子:翻阅古方书曾经看到一条可以形容为振聋发聩的经验方,某方乌发,验证之法:找一只白鸡,如有些少黑毛也要拔掉,以该方喂之,第二天就是一只黑鸡!又一则“秃鸡散”增强性欲,谓某人用后,其妻不胜其烦,偷弃于庭,被公鸡啄食,其后果是众母鸡顶上之毛全秃!像这样的文字如同当今的某些广告一样没人相信,但其方组成又颇合医药之理,并有特点。我们可以拋弃“黑鸡”、“秃鸡”之论,而笑纳其方其药,不必计较著者用心良苦的夸张。书本、老师是临床积累的主要来源,最重要,但不是局限于此为止了。草泽医生的独门药、境内外的民族医学用药所长,有条件接触的话,都应当兼收并蓄,当然难度更大。对待所得只不过是关注特殊的药用而已,不必过多纠缠其理。因为动物、植物、矿物是相同的(当然要注意产地),作为药用完全可以吸收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中来。现在中医的发展不可谓不艰难,我感觉却还存在不合时宜的自大情结,也就是说对中医以外的民族医学尚嫌重视不够。我们中医的先贤并不是如此,例如我们熟知的“金针拨内障术”至近现代已臻完善,但它的雏形来源于隋唐时期翻译过来的印度医学,当时随佛经传人的《龙树菩萨眼论》(龙树菩萨即庙宇中供奉的眼光菩萨)代表着眼科最高水平;《世医得效方》骨科水平很高,有些治法为世界首创,是元代危亦林吸收了蒙古医学的骨科精华;《串雅》记载了走方郎中(游医)的理论与经验方药,为后世中医所用,是清代赵学敏不耻下问请教游医编纂而成。其实在古代方书、医话中或明或暗有不少的记载。古代中医的生命力强,与不断吸取来自各方面的营养也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在临床积累中视野要放得宽一点是必要的。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到的方药很多,关键是个人的消化,消化就是有取有舍,去伪存真,不论任何来源的一方、一药均应该经过自己的临床验证,不可人云亦云又传授给下一代。确实有效的东西,理论讲不通可以存疑待考,但临床可以应用,纳入自己的宝贵经验。学习中医“熏陶”二字很重要&&在学习中学者当领悟、体会中医学之“意味”,对现代人学中医是最有意义的。根据观察凡有成就的现代中医师大多经过多年的熏陶,包括中医文献、学习和医疗环境、医疗实践、家传、师承等熏陶,否则难于领悟、体会中医学之“意味”。也许有人认为此说故弄玄虚,其实不然。这是古今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的差异所造成的。我们在学习时经常会遇到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比如说“气化”是中医理论中常用而又关键的重要概念,开始接触时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只能举例形容,久之就会心领神会,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具象的概念,并且很自如地用“气化”理论与别人交流。此时你知我知,没有人再为“气化”的文字表达当回事了。中医学像这一类概念不胜枚举,如气分、血分、在经、在脏、君火、相火、阴火、郁火等等不一而足。医无一定之治,然不可无一定之学。刚刚踏人中医门径,可谓一步一个障碍,难于理解的生疏概念铺天盖地而来,是硬着头皮学,大部分不要说登堂人室,几步之后就却步,向后转出门而去,很有一些人后来成为视中医为腐朽,反对中医的生力军。&不要小看入门前的知识结构,它是入门后学习顺利与否的原因之一。20世纪6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教育探索,曾在课程安排上将先中后西与先西后中的班级做一比较,发现先西后中的学生接受中医更难些。在学习上打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学西方医相当于小学生学算术,有它的定律、定理约束;学中医相当于小学生学作文,有它的语法、文章结构约束。算术每学一点就可以应用一点;作文必须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写文章。& &(魏子孝-------学用中医体会录 )曾有中医学生问老师,怎样才能使中医理论融会贯通于胸中,老师回答:多读书,勤思索。并诚实地说:我五十多岁时才觉“豁然开朗”。短短数语将学习方法概括出来了。因此前贤有不足二十岁即悬壶业医者,其传记也称“声名鹊起”,实在是赞誉附会之词而已,其学术建树必在中年以后。从他们自号“老人”、“翁”、“山人”、“野老”等可知。而现代人学习中医更是需要长期揣摩,在领悟、体会中医学之思维方法上下工夫,“医者意也”。
知医 学医 行医&薛钜夫院长在北大的讲座整理
&&&&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北大,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中医这个话题。说实话我的中医学的并不好,但是我愿意把我从医30多年来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大家讨论、指正。&&&&&今天我讲的题目有点大,学医、行医大家一看都明白,说到知医,谁不知道中医就是给人看病的大夫。我想在座的各位除了知道中医能看病之外,还知不知道中医能做些什么别的事?(答:养生、康复等)同学们说能“养生”,能“康复”,我觉得说得非常好。我是学中医的,我要讲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医学问博大精深,它不仅涉及到医,也涉及到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等领域。意思是说中医的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古人说“医乃仁术,岂小补哉?”, “仁”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济世济国,还有优秀和全面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看病。在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张景岳,他说中医 “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意思就是说中医是个大的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所以要想学好中医,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医。&&&&&&&鉴于时间关系,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知医。学过中医或者和中医有过接触的同学可能知道,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什么叫“整体观念”?我在这里要讲一个小故事,三国时诸葛亮问鲁肃什么是将?鲁肃说将就是统兵的。诸葛亮又问什么是兵?鲁肃说我们的士兵就是兵。然后鲁肃不解地问那你说什么是兵?诸葛亮笑着说一个高明的将领,不仅要把自己手下的兵看作兵,更要把敌人的兵也看作自己的兵,甚至地理位置、山川、河流都是你的兵。其实中医治病也是这个道理。中医看病首先要强调“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比如说一年有12个月,365天。而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有12条经脉,365个穴位,和自然界是相对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的身上也有具体的体现,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脉在四季是有不同变化的。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同时也显示出体内的生机经过冬天的储藏有一种蓄发之势;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如果你说你摸自己的脉感觉和我说的不一样,那你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了。中医还特别讲究四时、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十二时辰。一天之中有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即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称为子时,依次排列到亥时。这和中医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当中有一个针法叫“子午流注”,把12个时辰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应起来。比如说一个病人他每天晚上23点就开始发烧,晚23点属于子时,子时和人体脏腑中的胆相对应。中医说: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凌晨3-5点寅时归肺,到了卯时5-7点归大肠,等等依次类推。有人问你说这话有根据的吗?在此,我用一个病人实例来说明。北京某大医院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发病很奇怪,每天下午5点的时候开始发烧,晚11点时发烧最厉害,可以达到40.5度,凌晨1点以后体温就逐渐下降,而一天中的其它时间却不发烧。医院该检查的手段都用过了,也查不出来问题。没办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用药之后病人的症状依旧,还是等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退烧。这样大概持续了有一个月左右。于是,那个大夫没办法了,建议病人去找中医试试。通过朋友介绍,这个病人就找到了我,让我给看看。中医学有一个药方叫青蒿鳖甲汤,方解中说“夜热早凉青蒿鳖甲汤主之”,我就按这个药方给病人开了三付药。一付药后,当天晚上这个病人就没发烧,我特别高兴,回家就和我父亲说:“我治了个病人,治的特漂亮。”父亲就问我用的什么方子,我说用的青蒿鳖甲汤。父亲又问我病人出汗吗?加了什么药、给了几付药?我说出汗,加了生石膏,总共开了三付药,病人吃了一付就好了,剩下两付还没吃呢。父亲说剩下的两付药就不要让病人吃了,再吃这个病就难治了。我听了之后很不服气,因为当时我看了十几年病了,难道连一个发烧我还治不好?就问父亲再吃病人会怎么样。父亲回答说这个病人现在不用给药了,近期他也不会再发烧了,可是到春分那天卯时他还会开始发烧。那时候你再给他吃这张方子就不会那么灵了。我想有那么神吗,我也没听父亲的,还是让病人把剩下的两剂药吃了。结果到了第二年春分的第二天,这个病人给我打电话,说薛大夫你还得给我看看,我又发烧了,而且发烧改时候了。原来是下午5点开始烧,现在是晚上10点开始发烧,到了凌晨2点烧就退了。等到凌晨3点又开始烧,一天烧两次。我想还真让我父亲给说中了,但我对病人说我先给你开以前那个青蒿鳖甲汤,你吃着试试。结果病人吃了药以后烧不退。我就去向父亲请教,父亲说为什么我告诉你这个药再吃就不灵了,还能告诉你病人再次发病的具体时间,是因为本来这张方子鳖甲领入,青蒿引出,是有出有入,可是你一加石膏后,药性太寒,结果把邪热给关在病人体内出不来了。还是那个方子,用两付药,你加2克麻黄,只能加2克,起发汗开门的作用,中医叫“开鬼门”,并且这个麻黄还得先煎去沫。这次我真听父亲的话了,就按他说的给病人开了药,这个病人吃药之后烧马上就退了。我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开方,父亲说这个病人晚上17点开始发烧,晚17点属于酉时,归肾脏。而夜里23点到凌晨1点烧到最高,是因为这个时刻是子时,属胆。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肾脏属水,胆腑属木,水能涵木。当肾脏有热时必然要耗伤水液,水液不足就不能去濡养属木的胆腑。属木的胆脏长期得不到属水的肾脏的滋润濡养,从而病发热象。青蒿鳖甲汤是治疗温病发热的方子,在温病特点不同的时候,方药的加减变化非常重要。你急于贪功,加用生石膏发挥其退热的功效。用这么凉的药,病人吃完药后一定会闹肚子,第二次发烧是在卯时,卯时属大肠,就是因为你的药用所致。为什么用麻黄,是因为麻黄有三大功效:发汗、平喘、利尿,可以把病人原来蕴于体内的热邪放出来,即驱邪要给邪以出路。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开门缉盗,当你把门打开的时候,小偷急于跑出来,这时候你再把小偷捉住。可如果你关上门抓小偷,他可能在你屋里破坏东西。所以说开门缉盗比闭门缉盗要高明的多,中医常常讲的是这种取类比相的思维。所以说我们学中医,如果学的很浅,就只会对症治疗,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往往导致疗效很差。&&&&&&刚才我讲的是“天人合一”,现在我来讲“整体观念”中,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看得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一个病。同样是感冒的病人,可能有的人发烧38度,有的人就不发烧;有的人发烧出汗,有的人发烧不出汗。即使是同一个病人在一年四季当中患的感冒也各不相同。另外,我们在诊病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如何,他的工作环境如何,他的心情如何,他的患病时间等等因素。这些方面都需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和病人取得沟通。前一段时间,我和祝肇刚大夫一起去医院会诊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肝硬化腹水,肝脏的功能已经受到破坏了,医院准备给这个病人进行肝脏移植。可是这个病人持续高热,大概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用药也不起作用,没法进行手术,于是院方说请中医来会诊。我们到了以后,主治大夫就给我们介绍这个病人可能是哪个地方的炎症,可能是什么菌引起的,以及他们采取的诊治方法和效果如何。但是在整个讨论的过程当中,没有提到有病的是谁,是什么性格,从事的什么工作等等问题。我们中医怎么看这样一个病人呢?这是一个患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从事的是教育工作,职位很高。每天除了学校的领导工作之外,还要带博士生,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家中的事情。当这个病人患病以后,对自己的事业比较担心,思想负担比较重,晚上睡眠不好。同样由于思想负担问题,白天的饮食也不大好。总之,病人吃饭、睡觉怎么样,情绪怎么样,有没有压力等等个人情况都是中医看病必须要考虑到的。所以说中医看病是看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一个人的病。中医的“整体观念”不仅体现在诊断上,在用药方面也是如此,哪些药是驱邪的,哪些是扶正的,哪些是调节机能平衡的等等,都极有法度,要有整体的考虑。即使在一个简单的方子中,也特别讲究“君、臣、佐、使”的层次关系,并且每种药的用量都有一定的比例。大家都知道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用药如用兵,临证如临阵”。他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根据病人患病的轻重,来设定药方中配伍关系和用量比例。并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在治疗用药上有七解三清,六解四清……。有人说中医不量化,我觉得不对。中医非常量化,而且量化很严格。此外,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对中国大文化有一些了解。这里包括天文、地理、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大家都听过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三国演义》上是这么描述的:“十一月二十,甲子,东风起”。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那到底这东风是不是借来的呢?当然不是,诸葛亮是懂天文的,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刮风。有人说了,这是故事,当不得真。大约早于诸葛亮借东风故事的二十年,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张仲景,他写过一本著名的医书叫《伤寒杂病论》。在书中有一段话,说“冬至后,甲子日,夜半少阳起”。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观察一下冬至以后甲子日晚上12点是不是刮东风。我真地观察过,虽说没刮那么大的风,但一定要刮东风。为什么呢?因为冬至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已经接近春天了,在位为东,在脏为肝,在相为风,所以那天是一定要刮东南风的。大家都是学科学的,知道这么大的宇宙,它的运行一定是有其规律的。军事上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说粮草在军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治理国家上粮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医的术语中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把胃看得很重要,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个病人,不管病有多重,只要他还有食欲,这个病治疗起来就要轻松得多。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病很轻,要是一个月不吃饭我看也受不了。所以说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中医的“整体观念”还可以在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2002年的时候我去北大医学部,听一个EMBA的课程讲企业管理。有一个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他的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和市场。他给下面的听众提了个问题,问你们谁知道企业是以几年为一个变化周期吗?我就举手了,我说5年。老师说是5年,那你能讲一下为什么是5年吗?我说这很好讲啊,中医的五行学说对此类现象有一个概括——“生长壮老已”。当企业制订一个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产品也好,企业经营方向也好,皆是如此。同学们将来接触企业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是不是5年,也可能是6年,但是它不会脱离这个规律。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它既不是五种,也不是五个。“行”这个字是运动的,是变化的,五行是五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中医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没有它不能概括的。所以说中医学的理论还可以运用于现代的科技,运用于治国。我们运用我们的中医理论去分析世上的事物,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古人有句话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大家知道良相是治理国家的,良医是给人看病的,这句话就是说治理国家和跟治疗疾病有相同的道理。为良相,使国家昌盛,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自然会努力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当医生,也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人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努力的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这里面有很强的辨证和因果关系。在古代时,有很多人既为良相,又为良医。如汉代的张仲景,就是长沙太守。当时民间流行瘟疫,各地的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结果死人很多。张仲景很着急,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后在诊治众多病人的基础上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古人称之为“医圣”。宋朝的范仲淹,官居宰相,“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句话就是他说的。所以说为人不可以不知医,知医很重要。最少你知道一点医学知识对你自己和你家人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有人不想从医,认为自己年龄很大了,没必要去专门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在此,我想讲几个例子。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小的时候总是生病,治病时又遇到了庸医,把家里的钱花完了病也没治好。于是他精研医道,到60岁的时候写出了一部巨著叫《备急千金药方》。他到了90岁的时候才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还不全面,于是又写了一本医书叫《千金翼方》。我不知道他学医时是如何注重健康养生之道的,我只知道他活了103岁。所以说学医真的很有好处,我希望大家多看些医书。大家知道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活的时间最长的是谁吗?是乾隆,寿活89岁。史料记载乾隆不仅知医,而且会用药,一生中用药量比较大的是龟龄集,这种药是强壮男性身体用的。乾隆能针对自己的身体去设计适合自己使用的药物,主宰自己的健康,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两个例子都是古代的,我再说一个现代的例子。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家,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得了肺结核,当时这个病是很重的,俗称“肺痨”。因为当时看病诊金、药费都很贵,他看不起。不得已只好自己看医书,买了一本书叫《祝选施今墨医案》,这本书是祝谌予教授根据其师施今墨老先生的诊治经验整理出版的。当时在中医的著作中很少能看到肺结核的诊断,而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采用西医病名和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医书。这个病人就是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治疗,最后痊愈了。于是他弃文从医,后来成为很著名的中医。他在文革期间曾去河南搞巡回医疗,当时有个学西医的朋友想出他个难看,就说让他给看一个肺结核的病人。这个病人30多岁,男性,从西医检查的角度来说病灶已经消失了,正在全面恢复之中。他给病人摸脉之后就说这个病人得赶紧用药调理调理,并且还得配合现代医学检查。学西医的朋友就说,我们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个病人不用再治疗了,拿出X光片说你看结核病灶已经痊愈了。老大夫说,我和你们的看法还有些不同,这个病人到春天时可能有危险,大约春分之前惊蛰时候开始发烧,到时可能用什么药烧都退不下去。学西医的朋友当然不信了,取笑咱们这个老中医说的“太玄了”。老中医说我再告诉你个更玄的,我能告诉你这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他在春分这天的卯时必然吐血而亡。后来,这个病人得病情发展情况还真的和这位老中医说得一摸一样,于惊蛰时发烧,春分时吐血而亡。以上我讲的是知医,其实我对中医的学习也很浅薄,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文化也是知之甚浅。如果以后大家有时间,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探讨。下面我来讲学医。现在学医应该说有几种途径,主要的途径就是上中医的大学,受学院教育。还有就是师承教育。前一段有一个朋友问我:到底学习中医是“批量”生产的好,还是师承教育的好呢?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批量”教育实际上就是学院教育。我认为不能说谁比谁好,他们应该各有短长。院校教育有院校教育的长处,师承教育有师承教育的特点。我先来讲讲学院教育的特点。第一、学院教育非常系统。课程的设制都是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第二,学院教育非常全面。大家知道,中医的学派很多,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一个老师的学问再全面,仍然有他的局限性。学院教育就不然,每一科都是由造诣较深的老师来讲授,使同学们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博采众长了,这样同学们对中医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学院教育非常规范。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场所,是按照现代正规大学教育方法,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经过几代中医教育家和学者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历经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与修正,使古老中医与现代教育逐渐紧密结合,让现代青年更规范系统地学习中医。这是我所认知的学院教育的好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认为师承教育应该作为学院教育的继续和补充,甚至可以说让你从书本走向临床,然后从临床再上升到更高的理论。概括起来,师承教育的特点是: “接着学,快”; “在临床中学,深”;“重复着学,准”; “变化着学,活”。我认为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照着学,人家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样失于变化,当你以僵硬的思维运用到临床时就不大好使。另一种是接着学,我们在学院教育时是照着书本学,等到了师承教育就是接着学。祖国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应该说每个时代都有创新和完善,师承教育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所谓接着学,快。学生通过师承阶段,可以很快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比较熟练的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所谓在临床中学,深。是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得到深入的、有机的结合于一起,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所谓重复的学,准。是指在师承过程中,通过临床反复的锤炼和揣摩,能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比较熟练地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缓急主次。所谓变化着学,活。是指在临床上,老师的圆机活法可以让我们学到好多在理论上所未涉及的问题。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在随师过程中的例子,有一次我跟刘渡舟教授侍诊,来了一个女病人,42岁,得的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人是由两个人搀着进来的,脸烧的很红,腿不能走路。一看两个膝盖又红又肿,手一摸还很烫。于是刘老就问她你小便怎样?病人说小便很困难,便时又热又烫又黄,从发烧到现在有一个星期小便都很少。于是刘老开了一个方子叫五苓散,这是张利水渗湿的方子。又加了3克羌活,一共六味药,对病人说你吃完药烧就退了。病人说那我这个腿疼怎么办?您能不能先给我止止疼啊,发烧我还能忍,腿疼我忍不了。刘老说你只要能小便了,烧退了,腿疼也就好了。当时我想这张小方能有效吗?结果到第7天的时候,这个病人笑着自己走进来了,说“刘老您这个药神了,我都好了。”这个方里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这3克羌活,羌活一般常用于治疗上半身风湿病,而病人是下半身风湿病,为什么用治上半身的药来治下半身的病呢?我不明白,就去向刘老请教。刘老说我用这个五苓散是利水的,水是从下走的,如果你还用治下半身的药去引动它,水一定放不出来。用羌活就好比在茶壶上打个眼,下面的水就流出来了。我一听,觉得真妙啊,原来中医是这么看病的。这里面蕴藏着很多哲学的东西,也蕴藏着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在书本上学,那你治这个病肯定是用独活而不是羌活。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糖尿病这个病名是西医的称谓,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近几年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发展得很快,在60年代10个糖尿病人中得有9个人眼睛失明,致盲率很高。而根据1995年的统计,现在糖尿病人致盲率不到50%,这就说明了糖尿病治疗的发展。当然这里面有现代医学的成绩,中医对此也有很大的贡献。例如,施今墨先生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用药和别人不同。他首先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效果非常好。其“补益脾气”这个治疗方法就丰富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且创出了两组对药。这两组对药在中医方面能够讲得通,中医认为糖尿病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而现代医学通过药理研究发现这些药确实具有降血糖作用,在西医方面也能讲得通。一个方子在中西医都能够讲得通,这应该说是施今墨先生的一大创举。如果说我们没有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不在了,这个方子也就失传了。就是因为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我的老师祝谌予教授在继承施今墨先生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全国首次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是相联系的,为什么得了糖尿病容易引发这些病呢?因为这些病都跟血液循环有关系。祝老在治疗糖尿病中发现,通过现代医学的血流变学检查出血的粘度是偏高的。通过中医的望诊,可以看到舌下静脉是黑紫的,这是血瘀的表现。糖尿病有很多外周血管病变的迹象,比如手指末端是麻木的,这就是血液循环不好的表现。于是祝老创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我们是跟着祝老学医的,就继承了施今墨先生和祝老两代人的经验。通过在临床的体会,觉得老师的方法很好用。但是我们在长期治疗糖尿病当中,在老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比如说现在有一个问题,有人问糖尿病你能治好吗?能除根吗?我们认为有些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不能除根。这么说是不是同学们觉得矛盾啊?现在我想跟大家提一个问题,感冒这个病简单不简单?可能在疾病里面,它是比较容易治好的。甚至有的感冒不用吃药,喝点姜糖水,吃点粥就好了。感冒和糖尿病相比治疗起来要简单的多,但是感冒能除根吗?我相信没有一个大夫能说治好感冒后病人一辈子不再得。由此可知,连感冒都不能除根,又何况是糖尿病呢?那么糖尿病是终身病吗?我们医院治疗糖尿病有18年了,经过随访调查,许多病人已经停药了,定期化验血尿糖都正常,更没有并发症。其中最长的已经停药十三年了。这些病例说明了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在临床中,我们把糖尿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糖尿病的早期,或者说在糖尿病的倾向阶段。什么是倾向阶段?就是说这个病人有多吃、多喝、多尿症状,但空腹血糖不高,一查餐后血糖高了。或者说这个人已经得了糖尿病了,但没有因为糖尿病引起别的并发症。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功能代偿期,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上以脏腑功能失调为特点,这一类的糖尿病人大多可以治好;糖尿病进入第二个阶段称为功能失代偿期,这一阶段患者不仅有糖尿病,还出现并发症了。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气虚血瘀或燥热入血为主,临床上已出现脏腑器质性病理变化。此类病人在治疗上,既能做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并且让病人现有的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类的病人大多需要坚持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糖尿病能够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称为功能衰竭期。比如这个病人已经并发尿毒症了,或已经并发冠心病心梗了等等,此时中医辨证以阴阳两虚为主,医生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做到带病延年,减少痛苦。总的说起来,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各具优势,可以作为学医的不同阶段,应该取长补短,而不要相互排斥。以上是我对学医的看法。下面我想讲一讲行医。通过多年的总结,我认为要想当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要掌握行医的三个要素:医德、医技、医患关系。做一名好医生,高尚的医德至关重要。医德内容很丰富,涉及到言谈举止。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出为医者必须有医德。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段话是说作为医生,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对待病人要诚心诚意,尊重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保护病人的隐私。此外,还要尊重同道,对同行的失败不加抨击,对同行的成功经验能虚心学习。当年施今墨先生看病时,有一个病人经施老治疗痊愈后,说:“我的病曾在某医生处治疗一个多月,未见好转,吃您的药三付就好了。”施老说:“这是你的病该好了,因为人家已经把你的病快要治好了,你又来找我。是那个大夫为我打了很好的基础,我才可能这么快治好你的病。”等病人走后,施老对学生说:“我们当医生的,要尊重同行,即使前一个医生真的治错了,那也是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使我们少走了弯路。”这是多么高尚的医德啊。第二个要素是医技。作为一个医生必需医术精湛,所谓名医治病,庸医杀人。精湛医术是怎样来的呢?一方面要下苦功夫,悉心体悟;另一方面要勤于实践,积累总结。诊疗技术的提高,关键在于临床实践。正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再有,还要虚怀若谷,向同行学习。清初名医叶天士,一生拜了十七个老师,不断学习,并且勤于临床实践,自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温病学派的一大宗师。&&&&行医的第三个要素是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既是医德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诊病疗效的重要保障。搞好医患关系,应是从医者的必修功课,能与患者形成默契统一体,是治好病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医生认为,你求我看病,必须得听我的。我的理解是患者找你看病,不是求你,而是信任你,把你当成最可信任的朋友,连生命都交给你了,还有比这更忠诚的朋友吗?所以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珍惜患者朋友给我们的机会。在治病时,有很多情况是病人了解而医生不了解的,比如患者对某药过敏,病人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此外,还要修练功夫之外的功夫。我刚才在前面已经讲了,诸如病人的情绪、心理、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居住环境、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等等,都是医生在治病时要考虑的。也就是要了解有病的人,才能提高疗效。&&&&&&医生应对患者尊重负责,了解体贴,同情关怀,对个人健康给予保密等。患者对医生应该信任,配合医生,支持医生等,这样的医患关系是最理想的。鉴于时间关系,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希望以后有时间再和同学们一起谈论。谢谢大家!欢迎同学们提问!提问:1、 问:您好,我是一个患有肠炎的病人,我想问一下关于肠炎的治疗方法?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谢谢!答:这位同学,我想问你,你的肠炎是一年365天每天都发病吗?还是有时候发病有时候不发病?(答:天天发病,不发病的时候很少)我首先说一下这个病是从那来的,这个病一定是从胃肠道来的。胃肠道疾病通常是由于饮食问题引发的,你之所以一年365天都在发病,就说明你现在的生活习惯对你的胃肠有不适宜的地方。你不妨逐渐改变一下自己日常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说夏天来了,感觉天比较热,不要看见人家吃冰淇淋你也想吃冰淇淋,看见人家吃雪糕你也去吃雪糕,要逐渐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关于这一方面,我会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认识》这个讲座当中讨论这个问题。我经常跟患胃肠病的人讲,培养他们一个习惯:记健康日记,尽管你说是1年365天每天都发病,但也一定是有时轻,有时重。比如说今天我吃什么食物了,我的肠胃病好了一些。今天我做了什么事,我的肠胃舒服一些。你不用管跟它有没有关系,我每天大便3次,今天2次;我今天吃的是馒头;我今天吃的是炒白菜;我早上是几点起的床;我今晚洗的是热水澡;这些都可以记。时间久了,你采取统计学的方法,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适合你的饮食和生活习惯。2、问:第一个问题我想问的是施今墨老先生研究出治疗糖尿病的那两组对药是什么?以及平时用药的剂量是多少?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您对中医在21世纪如何走向世界以及中医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看法?谢谢。答: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施今墨老先生研究出的的两组对药第一组是黄芪配山药。黄芪一般是20-30克,根据身体情况可以再加一些。山药一般是15-30克;第二组对药是苍术配元参。苍术一般用10-15克,元参用15-30克。大家可以查查药理,这是第一个问题。下面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医如何走向世界。好像在上次讲座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中医能不能走向世界,不在于中医是否全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现在有人说中医要和世界接轨,中医有5000年的历史,请问美国的中医学有多少年历史?我们怎么跟它接轨啊?美国文化里没有阴阳五行,也没有整体观念。我认为中医文化应该跟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接轨,应该与时代发展共进,就一定能够为现代人所接受,一定能够为现代人所服务。中医是否现代化在于现代人是不是能够接受它。比如说我们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把中药制成现代剂型,比如说我们用现代医学的一些科技诊断。我在此给大家讲一个病例,有一个病人,患的是肝硬化腹水,住在北京一个大医院。这个病人最大的症状就是睡不着觉,于是就请一位老中医会诊。这位老先生开了个方叫黄连阿胶汤,这是一个古方,需要加鸡蛋黄才有效。西医大夫就说这个方不能吃,病人胆固醇那么高,还给吃鸡蛋黄?老先生就说那你有能让病人胆固醇不高还能睡着觉的方法吗?西医大夫说没有。老先生就说那我们先让病人睡着觉了,再说胆固醇的事。病人听了也说让我吃吧,不睡觉实在是太痛苦了。吃完药以后病人还真睡着觉了,更奇怪的是病人的胆固醇非但没升,反而降了。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个病例就可以说明中医走向世界一定要走自己了解的路。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中医,是因为我了解中医,我就能讲出来。如果让我来讲杨振宁的物理学,恐怕我是一窍不通,那我还接什么轨啊,我连门都出不去。我觉得只要你的方法、你的服务能够让现代人所接受,中医就已经现代化了。3、 问:您好,我有个同学在河北医科大学学中医,他很想毕业后继续进行师承教育,请问您能收他为徒吗?或者他该怎么去做?谢谢!答:非常高兴大家对中医有兴趣,我不说收徒,我愿意和他一起学习。我们国医文化研究会正在准备几项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就是继续师承教育。我们在今年会举办一个师承教育的收徒仪式,如果同学们愿意来参加,我们非常欢迎。但是我们是双向选择,你可以挑这些名医,当然名医也要挑选学生。4、 问:您好。请问用枸杞、三七、独活泡纯粮酒,酒精度大于60度,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吗?谢谢!答:这个问题提的也很好。中医治病要讲辨证施治,而不是某一个病必用某一个方。如果这三味药能够和你的病相吻合,它一定有疗效。如果这三味药和你的病不吻合,那我想可能不是方子不灵,是你的药不对路。5、 问:您好,请问我们既不能去医学院学习,又不能进行师承教育的人,该如何学中医?谢谢!答:我刚才说了“医如良相”,你不从医也一样可以学医。如果大家真的对中医真的很有兴趣,我认为你可以试着去接触它。6、 问:您好,请问关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治疗?答:刚才我讲了高血压、高血脂,这两个病都有相通的机理。什么叫高血脂?说的通俗点:血脂就是血管里的油,当血管里的油多了,血的粘稠度增高了,血液循环就缓慢了,它的压力自然也就受到影响。我建议这类病人多吃点素的,在饮食上积极的调节。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找一些有经验的中医,让他们针对你的身体进行调理。对于治疗高血脂这个病我有个观点,我不同意吃降血脂药。现在有些降血脂药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把血脂都推到肝脏内。越是降脂速度快的药越容易导致脂肪肝。所以我认为你最好还是找到自身高血脂的原因,高血压是否有遗传?这个题目很大,但是我认为你要是去找一个好的医生,去和他好的沟通,把你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现在身体的状况跟医生进行交流,让医生给你做一个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方案是最佳的。没有一个方子可以通治所有的高血压、高血脂。7、 问:您好,请问您怎样看待吃素?谢谢!答:我不太提倡带有普遍性的吃素。现在一些健康的观点总是说我们应该吃什么,我们应该少吃什么。我把这句话改一下,你应该研究一下自己适合吃什么,这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天天吃糖,天天吃肉,血糖、血脂也不高。有人给我提过这样一个问题,说有的中医说高血压是吃猪肉吃多了,我是回民,不吃猪肉,为什么还得高血压啊?我就回答了他一句话,我说是和尚都是秃子,但不见得是秃子就是和尚,我认为这是一句很哲理的话。你的身体适不适合吃这个东西,你应该在自身的生活中去找找规律,我认为效果会很好。8、 问:您好,请问您认为医学和佛学、禅学有关系吗?您认为医学和儒学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谢谢!答:我认为不管是儒学还是禅学,都是中国的文化,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内在的联系,并且这些联系很紧密。我想当一个人修佛修到一定境界,就一定能体会到很多医学的道理。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学医的,可能学到最后也会发现很多和佛相同的东西。医和儒就更相通了,在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位老中医是个儒医。如果你既懂儒学又懂医学,那你一定是一个高明的医学家。9、问:您好,请问如果我对自学中医有兴趣,那您有什么较好的步骤和思路?比如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想了解医学知识该从哪些书看起?谢谢!答:如果大家真的对医学有兴趣,我建议先从现在中医学院的中医基础知识学起,这些是学医入门的书。虽然《黄帝内经》内容很好,但如果大家开始就读《内经》,你有很好的古文功底,能读懂古典医籍当然最好,否则会影响你自身学医的兴趣。若从中医基础知识入手,再有好的老师指导,从经典的理论提高,那你的将来会步入一个更高的层次。10、问:您好,我知道现在中国正在发展全科医生,请问中医是不是也有介入?谢谢!答:中医不仅是介入,中医从发矢的那一天就是全科医生。11、问:您好,现在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用脑量大,头发脱落的也很多,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谢谢!答:关于头发脱落,中医有这样一个理论: “发为血之余”。就是说头发的好坏和血液的盛衰有关系。中医又说:“肾,其华在发。”所以头发又跟肾有关系。中医的“五志”学说认为“惊恐伤肾”。所以,如果你的脱发是因为过度的紧张,你应该学会释放压力,以便更好的学习,能够把人与学业对立统一的联系起来,能够进取而不自伤,争取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曾经和一个同志探讨一个问题,我问他现在晚上几点睡觉,他说我现在晚上两点睡觉,忙啊。我说你忙什么呢?你做过统计吗?你每天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之间都在做什么?这段时间之内你能创造多大的效益?我认为这段时间之内你创造的效益真的很少。大家回去也可以做一下关于自身的统计,把你的学习目标制订好,自己给自己定的方向一定是自己的精力、能力能够达到的。不要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地方和别人去比,这也是中医的辨证施治。现在我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是女演员,头发掉的很多。大家知道,这会对她的演艺事业造成很多麻烦。后来她来找我看病。我就询问了她的生活、饮食习惯,她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喝酒,。我就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喝酒啊?她说喝酒可以解除疲劳,可以解除烦恼,可以让人兴奋,可以让人智慧。我一听,喝酒的好处还真多啊。我就对她说,我再给你加上一个好处,喝酒能让你的头发少。为什么?“发为血之余”,“肝为藏血之官”,大量酒精进入肝脏,血液受损,头发不掉就怪了。我认为现在的脱发主要跟情绪、跟精神压力有关,跟你的睡眠有关,也跟遗传有关等等。我认为一个人能认识到自我和自然的统一很重要,应该懂得去调节自己。12、问:您好,请问人体的声音是和体质有联系呢?还是由于后天生病造成声音的嘶哑?有人说“男人补肾,肾强则命长”,那么该怎样调养?谢谢!答: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确实有学说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阳中医孙海波挂号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