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男主攻略游戏原本是地球道家弟子,后穿越(两次先魂穿在身穿)到一个已符印为主的异界

道家南宗混元派丹道修持入门阐义函授教材
我的图书馆
道家南宗混元派丹道修持入门阐义函授教材
注:此为恩师在网络筑基班所传授的内容目录,即将整理成书出版。混元丹道修持入门阐义 萧新铸 目录 序   5 第一章:我的宗教思想观   9 缘& 由   9 第一节:入世修持与出世修持的所在   11 1、出世修持   11 2、入世修持   13 第二节& 如何理解“丹道”养生文化   14 第三节& 南北宗原本同一宗脉   17 第四节& 我对丹道的思想内涵认识   18 第五节& 我的修持传承   21 1、混元派续脉   21 2、北宗皈依   28 第二章:南宗丹道修持筑基   29 第一节& 对先命后性的认识   29 第二节& 对于命修的修持   34 1、如何调:身、息、意   35 2、握固   37 3、回光凝神   37 4、安炉设鼎   38 5、阴阳匹配   41 6、筑基接命   42 7、铸剑凝神   42 第三节& 对性修的认识   43 1、如何认识“闹中求静”   43 2、对境无心   43 3、炼己化性   43 4、顺境求返   44 5、逆境求化   44 第三章:试剑   45 第一节& 鼎中聚化   45 第二节& 破地狱   45 第三节& 试剑   46 第四章:丹道基本知识   48 第一节& 我对玄关窍的认识   48 1、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48 2、后天为体先天为用   51 第二节& 识天地人三才之道   67 1、天道   67 2、地道   76 3、人道   77 第三节& 生门死户   84 第四节& 橐籥理解   85 第五节& 元神与识神感知   86 第六节& 指掌与诀的作用   90 第七节& 金光诀与咒   92 第八节& 还丹诀   94 第五章:杂论   98 第一节& 道教祭炼之法阐微   98 第二节& 元辰、孤虚、司命   101 1、什么是元辰   101 2、“元辰”的调用   103 3、关于“孤虚”之浅说   103 第三节& 关于三尸的解说   106 第四节& 雷法与卦气论浅探   107 1、易经的象、数、义、理   107 2、卦气论的真实性   108 第六章:丹经汇录   112 一、《碧虚子亲传直指》   112 二、《玉谿子丹经指要》   118 三、《紫清指玄集 》   150 四、吕祖鼎器歌   170 五、《百字碑》   172 后记   173
认识萧新铸老师已经有12年之久了,时间过的真是很快,想我刚刚认识他的时候,他不过我现在这般年纪,意气风发、精力旺盛、斗志昂扬,时刻准备以他的见解来与周遭的世界叫板,捍卫他的世界观,活像堂吉柯德跟风车作战。呜呼!问题是没有多少人在乎宇宙人生生死问题,何况在一个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时代,也是个人人自危的时代,生存压力严重的深圳与全国一样,只有金钱才能吸引人的眼球。此后我们奔波在各自的人生路上,一南一北,或开心、或郁闷、或流浪、或自在,凡此种种,不外乎命运的力量在可知或不可知地向我们展示它的魅力,印证和存疑着我们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一些看法。 作为一个工科学院出身的人,同时也因为从小家庭的唯物主义教育,我不可能先验地选择与现代科技相违背的学问,也不可能一下子突破我的传统教育定势和模式,相信另外的完全不同的知识系统。但是当我的生活与命运开始以它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些正常思维模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现象时,我在宇宙观与哲学的角度开始了质疑和追问。 尽管这样的疑问在我少年时期就有些端倪,但是都被众口一词的说法和教科书的统一答案以及父母的嘲弄所扼杀,况且我一直是个好学生,怎么可能做出让大家失望的事情来哪?这样压抑的结果就是在我得以离开家庭和学校的时候,我开始了独立而不同寻常的自我发现过程,走上了一条与众人不同的道路,付出的是全部的正常生活的代价。(这也算是我们教育的毒害吧?) 很偶然地认识萧新铸老师的时候,我正在经历这些的疑问和苦闷。在朋友的晚餐桌上,他是作为一个算命者出现的,但是我们只是就有没有命运以及命运如何预测做了讨论。他不同于所有算命先生的观照角度,他的关于宇宙观的提法,他的辩证法思维,他的五大宗教合一的本质性概念很快就引起了我的共鸣。 那是93年深圳的多雨的秋天,也正是一个玄学被隆重地推出的时节。适逢王玉德等人编著的中华神秘文化书系及邵伟华《四柱预测学》、《周易预测学》的出版,遂以这些书为入门读本,潜心琢磨,同时抄录了大概七万字的《六壬秘籍》,终于从思想观念及方法上接近了易学,并且试图从物理学、数学的方法中找到契合点。此前我仅仅以为易经是上古人类的朴素的哲学思想,经由萧新铸老师的介绍,始知易不仅是包含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还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深深地被其式法之玄妙所吸引。 但是我并没有走与萧老师类似的道路。不久,我去了北京,以另外的方式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佛教再来反观其他宗教,对于宗教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其实所有的宗教都是人类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关于人与宇宙的本质及其关系的学问。在教宗组织化之后人们反而忘记了它的本源,演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化的门派,在大众的意义上完全脱离了宗教的人本内涵,剩下了宫观庙堂内的偶像崇拜,就成为了迷信,与它们本来面目相距越来越远。 十二年过去了,我又重新回到深圳,见到仍然独行的萧老师,生活还是老样子,有些老了,也有些松弛了,不再是当年那个冲劲十足的年轻人了,有了些老成持重的模样,多了份平静,大概是与命运和解了。我们仍然可以随便地交谈,没有任何预设前提与规定框架,也没有什么俗套,既不需要互相迎合,也没有交谈之外的现实利益。这是我最喜欢的交流方式和环境。 当他告诉我要将近年来在网络上关于《混元丹道修持入门阐义》演讲内容集中成书的时候,我为他在生活奔波之外一直以来的坚持深深感叹。一个入世之人,没有了宫观的保护,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边讨生活,一边修行并不容易。当然我也知道于他这不算是什么坚持,而是他的爱好,他的生活,他的兴趣,乃至于他生命的价值所在。一个窥见了真理的人,真理就会自然地成为他须臾不可放弃的生命之路,于我亦然。这也是我们十几年的友谊的共同心理基础。 无论在佛教的意义上,还是在道教的意义上,我都不是一个持戒派的修行之人,尽管我们有着类似的宇宙观,但是关于如何返朴归真,我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所有的路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的人群的,适应于不同根基、不同特点的人群的,这并不矛盾,殊途同归,在天人合一的原则下,一切都是阶段法则,方便法门,都不是唯一的,也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丹道也不例外,萧老师的阐义里无不处处渗透着他的殷殷之心。阅读与校稿的过程,让我们再次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史迹典籍的纷纭庞杂,希望借我们的微薄之力,让这样的文化梳理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在历史上我们有多少人这样默默地耕耘、奉献,只为了内心深处的那份信念,只为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和本土文化,有着源源流长的历史,梳理它的历史脉络是个利益中华文化的大事,即使你不能完全按照他的方法修行,他文章体现出来的方法论也是颇有教益的。 我衷心地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所有优秀文化传统能够在各个分支上,在各个具体传承上,都后继有人,都有所发扬光大。因为所有的这些都将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春天到来的消息,都是汇集而成我们文化振兴大潮的每一朵浪花。 我为所有这样的每一点辛勤劳动成果鼓与呼!
&&&&&&&&&&&&&&&&&&&&&&&&&&&&&&&&&&&&&&&&&&&&&&&& 日深圳
第一章:我的宗教思想观
缘& 由 我立志弘扬道教文化,是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我信仰的是“仙道”,炼得是“七返九还”。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夹杂其他门派及其他宗教的功法,坚定不懈地走我所秉承的丹道修持这条路。 道教门派较多,总的分为两大类:“金丹符箓”派与“符箓金丹”派。金丹符箓派是以修持炼养为主,经忏符箓为辅;符箓金丹派则相反,是经忏符箓为主修持炼养为辅。道教的天师道,正一道属符箓金丹派;全真派属金丹符箓派。日前中国现有的全真教龙门派是金丹符箓派的社团主流。但散在中国社会民间及曾经兴旺过的金丹符箓派门系不少,混元派就是其中一派。它作为入世修持的法门,也与道教南宗丹派合流。故混元派又以钟吕金丹道来讲,它又属南宗系。 我的入世修炼法,倘若不是家传,我很难有信心坚持到现在。在80年代中,就我所得的混元派南宗入室修炼法起手方法,与朋友们探讨时,常被人耻笑,在不明其理其法的情况下,会被人误为“房中术”与“采战术”。一般人往往将我的起手修持功法视为旁门左道。难道大道不离阴阳,不离妻室,就是小乘功法?我们的入门起手,百日筑基之功,安炉设鼎都是在体内的。我们的修持与社会上流传的气功修炼有很大的差异。当人们不理解时确是难以一言说服。但我亲眼看到:我的朋友们,他们所炼的功,在世俗中,都难以取得大成果。反而,要么倒在名利、色欲上;要么在追求外在的功能神通中,跌入魔劫陷阱里。虽然我也兼修了雷法,但它是在内丹的基础上完成的。我曾说过:一切法是内在修持的功能外显。它既度人又护体,故“以静制动,感而遂通”。多年来,我研究的是看不见的事物,即气的阴阳转化规律。易经称阴阳不测谓之神!法术以年命之“元辰”为之神!这是几千年留下的传承,不是我的自编、自创或者拼杂的功法。 现在社会上修丹道的人,大都对祖师爷留下的南宗修持“安鼎设炉”的内在之意实在不明白,更不懂什么是先天,什么是后天。总认为先天就是好,后天就是差;先天就是高功能,后天就是低功能。我的讲义就是要梳理一下大家误解了的先后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互为转化的方法论。 在道教文化思想中,我秉承黄老思想,先合人道;研究易老思想,以步天道;内持老庄思想,不求闻达,知时而明以进退! 在传承中我们授徒:凡是天赋好、六根清、七窍通的人,可直修出世法。以葆“精全、气全、神全”即是“先天”。还要秉持严格的戒条,使其元精不泄、元气不散、元神不耗。如若一损即落后天,必须再补充,返到先天上来。故师传择徒为什么要选具有先天之骨格及天赋的道理就在此中。先天好的人,刚性强,易受挫,且命运颠簸而不轻易言败。故修道必持外柔内刚之思想为宗旨。 有的人,认为读《道德经》能背熟就大道已成。这只是对“精全、气全、神全”的先天禀赋人而言的,具有先天禀赋的人甚至不需筑基阶段。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讲,后天修炼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按照一定的仪轨修炼也是有效的。因此,运用后天卦(即洛书)的理论为起手法门仪轨,是南宗修炼的一个特性,同时它也服务于大多数人的一个良好的方法。 作为我来讲,是希望南宗道统真有人明白。我为什么依然坚持“南宗”这个名词。第一:它既有别于在家,又有别于出家;第二:它有别于实修体悟与理论研究的区别;第三,他有别于正道与邪法的区别;第四,它有别于有道教信仰与无道教信仰的区别。我真诚地希望能有几个真正好道者能将道教南宗的文化遗产,用自己的亲身体悟去发扬光大。
第一节:入世修持与出世修持的所在 如何理解入世修持及出世修持: 修持作为道教来说,是修道者的必备之课,道教称为上罡。最通俗的说法就是:“炼养”。作为炼养,分两种形式介绍如下: 1、出世修持 出世修持是抱独身主义,是以独自完善自我的一种修持,须持以内外两戒来完成。一是戒身,一是戒口。我们称之为清静法门。在自我的性、情、欲调整中是以绝欲的方式来修持的。对自己的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思想境界内在要求很高,是脱俗的思想。我们将它称为出世修持。是高风亮节的一种内外思想禀赋很高的一种修持。 作为修道中的炼养来说:都是离不开阴阳二字、性命二字、心身二字、形神二字。由于清静修持的法门中要求绝欲。根本之处是男子要求马阴藏相,女子要求断月事,是清静门的特点。(关于女子是否在修持中非要先斩赤龙的说法,在此不作阐述)凡不在此特点的修持方中的修持者,均不是清静法门的修持。它与佛教的禅宗很融汇,也是元朝以后佛道合宗后的一个特性。 一般来说,在中国各地很多省市都有各自独住独身者,俗语称他们为:斋公、斋婆。还有的是在山中搭茅庵修行,我们称这类人是“道人”。道人,一般是各自居住的。他们大都有一聚会的场所,每逢道教的假节之日都聚会,聚会地点我们称十方丛林。散居的一般称为:庙、堂、阁、庵。作为信仰的人士,道教称为皈依弟子。皈依弟子的生活居住场所,一般称为:静室、丹房。作为独自居住的信教持戒人士道教称为在教教职人员。在教教职人员有住丛林与住小庙两类。 道教中的修持分两类。一类是祭炼修持,基本都有对祖师的神像供奉,我们称为经堂,也是持戒修持的方式之一,即是持以有象之形化己、炼己、度己;还有一类是不设经堂,是以性命双修、内外持戒一类,作为清静在家修持。是以设经堂持经颂忏、消灾解厄为主,由于有秉持向上之心,在人的心灵中,以慈悲为怀为宗旨。故修持的入手是静心。其修持的关键处是神室,凝神处是祖窍。是追求心身的一片洁静之处。故此绝欲也是寻求洁静的一个方式,认为欲是“浊”,一切浊都要去掉。以清静心对待。道教的经典《清静经》、《早晚功课经》是必诵的课本。这就是清经法门修持的基本仪轨。当然,内在的和更进一步的修持,还要其门内师父带领及指导。 2、入世修持 入世修持,也称入室修持。它是道教几千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的修持方式,它没有参杂任何一点外来宗教修持的特性。虽然道教在文化思想方面有与儒家及佛教在认识论思想中含有融合之处,但在修持炼养方面保持了中国传统的炼养方式。以大道不离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为其理论;以合光同尘,韬光养晦,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其修持法则;以静则回风混合,动则肃命风雷,识其进退为其火候;以黄老、易老、老庄思想为其思想根蒂;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以在尘不尘,在俗不俗为其内在的自律。 入世修持由来以久。由于不离家室,以孝道明法,与儒家同其演释黄老的治世、治理、治人之说。同其以显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内柔外刚及外柔内刚两大思想体系。以“太极未判,天地人三才函于其中,谓之混沌云者,言天地人浑然而未分也”作为混元学说,视宇宙释为一个混沌之体。道教将地球与所有星球都纳于其中,宇宙即是“道”,是一个大的混沌体。以惶惶惚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精的阴阳相生、相合、相化、相返为其修持宗旨。 以社团形式为正一道,也称伙居道。不以宗教社团形式的称隐修潜学派,作为居士,这类人士他们是以人为本,客观地面对生与死,采用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不断地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炼养派。他们对人道上的处理方式是随遇而安,不求闻达,知其进而识其退,不受世俗困惑。我们称此得道高深者为:炼师。这些高道们,时而在山,时而入俗,时而辅国佑民。这类人士曾经在汉朝以前,风靡一时,他们即是:黄老道与方仙道。由于汉时的武帝独尊儒学后,全部否定黄帝的史说,故而转为隐修潜学派。这类人士是中国文化思想隐藏根蒂的一脉所在。我们在深入研究并体验人体的究竟时,追思源头必然要触摸到先秦时期的黄老道与方仙道。黄老道与方仙道在历史长流中一直没断脉,故此,我们以实修实证实考的态度来继承弘养道教养生文化。
第二节& 如何理解“丹道”养生文化 作为一种修持是道教修持的最基本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按通俗的话说,道教是研究今生此岸的哲理,也就是今世的哲理。 首先,我们要理清道教与道家的思想关系。道教是宗教,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的内核是以三大道家思想作为内在的三大支撑点,即:黄老、易老、老庄文化思想。谈道教,必谈“三老”思想;道家则是我国文化思想中的一个学派,谈道家可以不谈道教,以思想与人物为主题。丹道总归为养生类,是中国的养生之道,是以长生久视为目标的,是以黄老道与方仙道的道家思想作为基础的,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宗旨的一门修持方法,是研究人自身个体,自我完善,自我解脱的修持学问。离不开与周围的关系,即:人道、地道、天道,故丹道的宗旨与内涵是通往人生终极追求的理性目标。 丹道养生文化是在于人们追求长生久视的基础上不断从原始的祭炼、外丹、导引、饵食、房中术、方术等中提炼、归纳、实证逐渐向内丹过渡完善的一门实证实修实考的学问。将人的精神与心身互为转化验证,具有科学的内涵,即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所谓科学是论证的过程、人天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过程,无不与自然科学有关。 现在社会上所共同认识的“丹道学”是唐时的兴起的一门丹道养生学,是以钟离权与吕洞宾两人为首的丹道思想体系,俗称“金丹大道”。其完整体系是:“七返九还”。它实是延续了汉时的黄老道与方仙道。在黄老道与方仙道的兴起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大批儒士怀才不遇,转入到了道教养生文化中来。他们充实了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以祭炼文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精神,从奏章文词中阐述上达“天庭”以表天人合一之道,寄人道于无欲无争的黄老思想体系。从历史机缘来讲是一次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融合,也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一次融合。 “丹道”养生文化,上升即是“仙学”文化。 仙学与道教的认识问题,我比较赞同牟钟鉴先生的观点,他在《元代参同学》序言中提出:作者主张仙学与道教是相联系和相互区别的,虽然不赞成将仙学从道教中完全剥离出来,却说:“〈参同契〉本身并不是一部道教经典。他与道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参同学是一门独立于三教又与三教相交涉的学问,是中华仙学的主脉。”牟钟鉴先生指出:这样说恐怕有问题。神仙崇拜早已有之,道教将其纳入自身作为核心信仰,并将它与道家哲学,养生学结合起来,发展出外丹,内丹等炼养术,又有斋醮、符箓等与之相辅,而仙学始终是道教神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无法否定的。 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道教教派杂而多,按照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说法,可分为清静、炼养、服食、符箓、经典科教等五类,其炼养一派即仙学;另一个是道教组织松散,从无全国统一体制,教团大小不一,教团之外有大量散居的隐修或独修者存在,师徒相授,并不创立或加入正规的教团组织,但其中许多修道者的著作或思想与道教宗旨相通,且对道教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应视作道教的一部份。试想,若将道教的概念狭窄化,将《参同契》,葛洪,陈抟,吕洞宾和内外丹术都排除在外,那么道教史必将变得支离破粹。所以要有一个大道教概念,来涵盖整个道教文化,再分析其内在的多样性、层次性,这样可能要合理与科学些。至于陈樱宁早期强调仙学不是道教而是科学,是为了避免民国时期“科学理性大潮”对宗教的攻击,更好的保留道教精华的应急举措,或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他后来亦明确主张仙学是道教,提倡仙道合一,并谓:“吾人今日谈起道教,必须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确认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这就是一个道教的概念。 道教组织的松散性和教义教理的开放性是道教的重要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特征。 我对牟钟鉴先生的道教治学观点与态度深表赞同及敬佩,他影响了我一直以来治学的宗旨,也成就了我作为一个道教信仰者对道教神学哲学的研究方法论。
第三节& 南北宗原本同一宗脉 就修持而言,内丹经过几次历史化合后,形成了一整套丹道体系,就是“七返九还”理论。借外丹术语也可称:丹鼎功。所谓南宗既是北宋时期以张紫阳真人所传承的钟吕丹道思想体系为主脉的一个炼养体系。所谓北宗是南宋时期,在北方以王重阳所承传的钟吕丹道体系。对于丹道体系的强行划分是清以后的史学界所为。就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西派,中派,东派,等各种丹道法门,总体也不离钟吕丹道法门,只是受传承者所弘扬的思想体系偏重不同而已。无非归结为: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元神为主宰;及以后天为体,先天为用,元神为主宰。至于清修好,双修好,不是根本的所在。那是一个具体的方法与技术而已。重在于体用的法则,人与天地契合的法则。 研究丹道理论,本应该从体用法则去反思。人为的去分门庭,路越走越窄,离大道越来越远,何以期天人合一之机?这就是我这多年来对丹道理论体系的反思。 历代祖师的经历,要放在其所居的历史原由去思辨。在道教中所有祖师都是富有广博的知识。都是以自己亲身体悟来阐教立论的,至于法窍也是因人而施的。道教养生术的特性就是大道不离阴阳,男女都可修,且男女地位平等。这是道教养生术的特性,其它宗教思想很难见男女平等的地位。就混元派中的祖师神像供奉排列来看:中间混元教主太上老君,东面东华帝君,西面西王母,这也体现了大道不离阴阳,男女平等的宗旨思想。在易经河图,中,先天卦的排列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以两两制的往下排列,这个排列就是序列卦,它是不断派生的。河图洛书先天卦的宗旨思想与丹道的宗旨思想有所区别,这种思想老子已讲的很明白,在老子思想里,返还之道,顺着先天卦象的排列,返者是洛书里的排列。修道求返,就是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中,用奇不用偶,就是返还。一、三、五、七、九是返还的原点。 在目前的炼养中,有很多方家,他们的确将道教的内丹术研究的很彻底,将历史中形成的各种修炼方法论(即各门法门)归纳的很详备。但是,有一个很难阐述清楚的问题是:道教丹道功的内核有个传承的仪轨形式,是一个脉续的灌入。我们称为盟誓加持,即师父给于能量的加持。这点作为考证来说,就有很大的困难。往往在加持中,修持的密诀也在此得到。
第四节& 我对丹道的思想内涵认识 我对丹道的思想总体归结为:“人性的内敛自化与对外扩张”的互为性。同时,也不外乎合光同尘与独善其身这个实修的体悟。在修持的过程中若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不受任何宗教形式的约束,我认为:修道它是重在内在的是自律。凡修持者应是一个很有理性的人,故必然也必须是自律的。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抱元守一”的思想根蒂。但是,往往很多炼养者不明白这点,其思想内核必受时空的左右。理不清思绪时必定产生矛盾,导致情感的混浊,当人的情感混浊时,人的周身外在感应点,即汗毛孔是难以自控的,易受外邪入侵。邪气就称为“鬼”,正气就喻为“神”,这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已得到了论证,在《黄帝内经》中已阐述的很清楚。故学习内丹,是依人体内在调节为本的一种锻炼方法。空也好、静也好、存想也好,都是人的后天意识作用。当人的内意识修养上升后,产生的灵性就是道心,内意识的修养过程是明心见性的过程。无论在历史还是在现实中,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是经历过这样的内在激发产生出灵性、智慧从而成就卓越的。我对此现象归结为是一个认识的感应过程。有句话:一念之差,即刻全盘皆错。在思想意识形态的对垒之中,成功失败就此一举。故称为决策!修炼也是同样道理,称之为火候。对火候把握不好,不是在原地踏步就是倒退,甚至走火入魔受外在环境的控制,我将其称为是“不由自主之人”。我谈及这些,希望的是,大家能以静态的方式、诚意的方式进行参学,这样才有好处。在修道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有魔,退也有魔!否则,你不要去修它。固此,入世修持的最根本要求是闹中求静。寂然不动,感而邃通。 南宗修炼十分复杂,既是入室法,也属入世法之一。入世修持,即是秉承老子的“大道不离阴阳”的宗旨。都决不能回避男女之事,但如何处理得当,一句话就是:“葆精御气”。这就有入世修持的规范及要求,这是一个顺中求逆的过程,在尘不尘的法则。男女之性爱是人道中“性、情、欲”必然的结晶,是顺者生人的自然规律。“房中术”,是人道中所追寻的全面人性的自我满足,若修炼仅仅是为此,难返先天大道。“采战术”,又是人性的自我膨脹。修道者是要知其节,合其气,化其欲,制其淫。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从内在思想训导的过程,是高涵养的过程,是对质地高选择过程。任何筑基及修持的过程,就是接受高选择过程。先从节制开始,损之又损,从人的本性上来认识人的性、情、欲,培元固本,再返天道。清修也好,入室修也好,都必须过此一关。南宗与北宗有一根本的区别是:北宗提倡修持者男子修持首先必须修到马阴藏相,女子首先必须断月经,其目的是以绝欲为宗旨。这个宗旨应是元朝以后受佛教禅宗修持的影响。就我个人对道教丹道研究的反思来看,道教融汇佛教的思想是在性修思想上,命修上仍是传统的修持方法。作为南宗,反而提倡男女的生殖器官必须首先要活活泼泼。男子修之到如婴儿乎状态,女子修到少女之情。即是后天的精气返还到先天之根气的必须条件,方能过关斩将,我们称之为过“九重铁鼓”。修道的第一步是不漏,所谓不漏,南宗是讲的元气,是后天浊精未生前的元气。女子乳汁的所生之气也是元气呀!女性的乳汁气调好,月经调好,也是培元固本呀。在不漏中,当然还有眼、耳、口的不漏。 入世修持中,又必须要了解道与自然。自然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各自都有自己的气运规律。人道有人道的规律,天道有天道的规律,地道有地道的规律。我们作为修道者应该明白修炼的目的和过程,必需要了解自然,使自己在认识自然中不盲从,更好的学习有关方面知识来“明理见性”。《道德经》道经二十五章中讲了这个问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只有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明白了阴阳生、化、反的规律后,才能步天机以达天人合一之目的。 我命在我不在天,命运就在修持者的掌握之中。
第五节& 我的修持传承 1、混元派续脉 《白云观志》记载 第一﹑混元派: 混元乾坤祖 天地日月星 三教诸经师 金木水火土 浑合本空洞 朝谒上玉京 虚无生一气 良久归太清 注释:这个混元派明代其码就有,请见上面的《混元派牒》。 第二﹑混元派: 一永通玄宗 道高本常清 德祥恭敬泰 义久复圆明 混元三教主 天地君亲师 日月星斗真 金木水火土 第三,混元派 混元仙派之图 混元教主万代宗师太上老君 东华木公上相青童帝君 西灵金真万气祖母元君 华阳真人& 正阳真人 王鼎真人&&&&&&&& 成都真人&&&& 纯阳真人&& 王老真人&& 耳珠真人&& 陈朴真人&& 王鼎真人传:&&&& 皇甫真人&&&& 白真人&&&&&&&& 胡谢二郎 耳珠真人传:&&&& 万真人&&&&&& 三朵花&&&&&&&& 仙井真人 陈朴真人(淮南叟)传:&&&&&&& 曹国舅&&&&&&&& 陈七子& 刘海蟾&&& 景知常 姚道真&& 赵仙姑 陈朴真人(淮南叟)又传:&&&& 李练&&& 蓝养素&&& 张仲范& 马自然& 张平叔& 张虚靖 陈扑真人又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希夷)郭上竃&& 何倡乙 (传谭景升) 老木仙翁&&& 李铁拐 (传刘烈,陈仲虚)& 施肩吾& 张侍朗& 徐神翁& 刘高上& (传小郑真人& 柴先生 )浪然子& 沈东老& 张和尚& 王重阳& 浴室和尚&& 川张迪功& 挂须&& 玉溪子&& 王重阳传:马丹阳& 谭长真& 刘长生& 丘长春& 王玉阳& 郝太古& 清静散人&& 刘仙姑&& 陈通叟& 刘视&& 蓝养素传:李潮議& 李生&&& 李八百&& 邵中 马自然传:陈景先& 岁寒君& 赵青州& 仇鲁& 刘奉真 张平叔传:石得之&& 石淳一& 马自然 石得之传薛道光&& 薛道光传陈楠 陈楠传:白玉蟾(传彭鹤林)鞠九思 沙道彰& 黄天谷 张虚靖传:林房州& 周教授& 济阳子 陈希夷传:鸿蒙君& 张乘崖& 付林& 李挺& 张四郎&& 黄甫& 涂定祥& 王衮& 种放 (传贾得升)陈景仙 丘长春传:訾存真 (传申仙姑& 赵古蟾) 作为我所秉承的道教混元派是以南宋时期雷默庵(),在今湖北武昌金牛镇开创的混元派。雷默庵传记,根据《道藏》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第五卷中四四六页记摘录如下: 真人姓雷,讳时中,字可权,号默庵。其先本豫章人(混一子注:即今江西),后家于今湖广之武昌金牛镇,所居溪水迴环,东西二桥,故又号双桥老人。生于宋嘉定辛巳年(公元1221年)十一月十五日辰时。幼习词赋,后通诗经,三领乡荐,精心道学,专务性理。与九江吉甫亲,因巳未庚申之难,揭家依居吉甫。甲子岁(公元1264年,应43岁)殿帅往太平宫酬醮。师从其行,夜宿太平宫之听雨轩。恍惚间见上帝亲谓语曰:“卿,阳禄无份,阴官有缘。不须留意功名。”是夕,本宫知宫(混一子注:即是太平宫主持)亦梦采访真君。告曰:“来日午刻可精严祀事,五百灵官中有一灵官亲降于坛炷香。”次日午朝,殿帅谓师曰:我困甚,师可代烧香。及至坛中,知宫大骇,方知师五百灵官中人也。后知宫白于师,师愈留心道法,绝念功名。复回居金牛镇,置坛祀事。庚午(公元:1270年,应53岁)三月三日,玄武诞辰,师具表贺,焚香朗颂《度人经》,忽有一道人标格异常自外至,谓曰:“贫道有一阶道法,特来授汝。因出袖中书一卷曰,可置此文于坛中,斋戒七日后方可开看。师受之置于香案,回首道人已出,不知所在。方悟其为异人也。入坛拜谢,持诚斋戒七日,焚香拜礼开看其文,乃《混元六天如意道法》。”(混一子注:据《道藏》中录《道法会元》一百五十四卷,其书目名应是《混元六天妙道一气如意大法》)看毕,坛中白昼如夜,须臾雷火布满,雷霆辛天君立于案上曰:“吾奉昊天敕命,付卿开阐雷霆之教,普济众生。吾教上帝为主,以吾佐之,以卿行之。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师路真君也。卿名在仙籍,七世为儒,三世行法,并无纤过,当大兴吾教。” &&& 路祖师当晋时,亲遇太上老君授以此法。而是教专以《度人经》为主,师每化导世人及开度弟子,皆令其精心颂经,各获果报。常论《度人经》旨以开后学,其要在十迴度人,非惟十遍可以度人。乃在平日修炼自己,以究返还之妙。且须先度祖宗,终得道备,飞升上清。经旨之明,莫越是矣。及儒释二家博采旁求,贯彻混融,归于一致。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两派,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发扬混元道化之妙。以至元乙未四月初五日沐浴更衣端坐临午,命卢、李二师率诸门人讽《度人经》一卷毕,即索笔纸书颂曰:“一轮明月照清穹,万里无云光霁中。自在逍遥无一事,圆融常与太虚同”颂毕凝然而逝。是年冬,弟子奉葬于郡之颜山后,雷霆累降笔云:上帝已陞真人为玄都上相混元妙道普济真君雷神演教天尊。 &&& 由上述的记载可知:雷默庵是在1264年到江西太平宫,得到知宫的点化后回湖北传度神霄雷法。又于公元1270三月三日,玄武诞辰,雷默庵在先师具表贺,焚香朗颂《度人经》时,得路大安真人传授《混元六天如意道法》一卷后,又感辛天君下坛告知:“吾奉昊天敕命,付卿开阐雷霆之教,普济众生。吾教上帝为主,以吾佐之,以卿行之。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师路真君也。卿名在仙籍,七世为儒,三世行法,并无纤过,当大兴吾教。” && 由此雷默庵在天心派神霄雷法的教理下又创立混元教派。是年,“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两派,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道教混元派由此流传下来。 混元派既形成为湖北地区的特有教派后,又广布湖北的九宫山及武当山。随及盛行四传与东南。 混元派立教行世的特点是:“行法布气度人救人。以炼己返还,培元固本,再行罡布气治病救人。其宗旨辅国佑民。不参朝政”。在阐述何谓“混元一气”是:“此气是先天祖气,人人有知。特明与不明尔。即佛释所谓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之妙也。含于一而为混。合乎万以归元”。这就是混元教义的本义。即是祖宗之气。故行教持教必先尊祖宗,皆是以孝道明法。 在《修炼直指》中,雷默庵很精辟的论断阐述出:“夫修真之事皆是自己本真,非他外物而成者。其修炼亦自然之功,更不劳心费力。且四时代谢,为万物发生。天地何尝用力施工,皆自然而然。盖主宰天地者日月也,主张吾身者魂魄也。日月即天地之魂魄,魂魄即吾身之日月也。先贤所谓日魂月魄是也。日月常交会,天地所以无穷。魂魄常支离人身,所以有尽。” 因此,上述所阐,天地人三才之道无非是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而矣。故道是宇宙的大一统论。本体论。是宇宙的生存有序性及结构性。故其显者为象。其藏者为数,其交者为气。万事万物同在宇宙的大一统规律下,万化不离阴阳之变。其变化有隐,有显。故魂者阳气,魄者阴气。它们之间的交会化合,是自然的,不受任何人为的主宰。故道者公也。人同宇宙气运是统一的。然而,人的魂魄,时常游离本体。故常耗损。我们站在现代社会角度认识:通常将其游离之气喻为“能量”,能量是永恒的,是可互为转化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即是道的本体。 对于魂魄论的对应于感应气机学说雷默庵又阐述到:“故天地之造化不外乎魂魄,日火也,魂亦火也。而心为神舍,神即魂神。心赖肝木相生,则魂神居焉。故曰:龙从火里出。月水也,魄亦水也。而肾为气海,气即魄。气赖肺金相生,则魄气依焉。故曰:虎向水中生。圣人设教,千经万论,莫不教人收心养气。总而言之不过拘制魂魄而已。” 我受混元派传承,虽然师祖字派为“昌”字,师父字派为“宏”字。上沿字派断脉。但其混元教派的宗旨与修持方法理论在我所接嗣中完美没缺。有为为体,无为为用!元神为主宰。有为者是后天,无为者是先天。人生下后,天元神藏,后天识神主事,故我们的修为即是后天返先天。混元派是以道教的混元思想作为宗旨。混元一气即指“太极未判,天地人三才函于其中,谓之混沌云者,言天地人浑然而未分也”。在上古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盖天”及“混天”两大认识论思想体系。我们将人体头部以喻应天,腹部以喻应地,将人体的任督二脈以感应天地之气。设百会为先天之鼎(含泥丸)。设会阴为先天之炉(含膀胱),又以任脉对应南斗,督脉对应北斗。是应先天之卦,应先天品物流行之气。视祖窍为窗口,百会及会阴为门户。又设肚脐为后天之鼎,膀胱为后天之炉。生门脐是生我之根,命门是死我之蒂。修炼就是要生,化,返聚先天真一之气于后天鼎中,以求返还之机。寂然不动,感而邃通。 故道教禀老子的“混天”学说思想体系,即是“混元派”的由来。凡是禀承混天学说的思想及流派应为“混元派”,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故奉老子为“混元教主万代宗师太上老君”以及“东华帝君”、“西王母”,这是混元派所供奉的三大神系。其下都是为弘道的师尊。混元派在湖北流传较广,武当山、九宫山等地均有踪迹。 我师祖为“昌”字,我父为“宏”字,我为“一”字。我父是坐化而去,知生死,走前七天给我来信:“归心似剑”四字,在七天前,我兄家的花鸟死光。并要我嫂事前准备了临走前要穿的一切。我兄乃国家科技人员。本不信这些。第七天他提出要走。我哥认为是开玩笑。就说好,我领你到医院作最后检查。他陪我父走到北京市人民医院,在花坛上,我父说我不行了。打上盘坐就不动了。我哥马上叫来医生,医生说你父已去世了。三天后,我与二哥赶至北京,尸体仍未僵硬,我与二哥化了装,整了容。当我拿起父的右手一股电流进了我身,之后,我父身体僵硬了。他按理说也只能算是得了鬼仙。我的传承后续字派是他立的:“一阳再现始,道德立根基。”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的家父他已预知到了。 2、北宗皈依 我的北宗皈依,是在一九八一年。我辞掉原有的工作,进入武汉市道教长春观。当时,是道教宫观百废待新之时,我拜的是当时的监院韩高超主持。后我留在武汉道协工作,至一九八九年我离开武汉道协,拟定走完善自我的修持道路。我的北宗字派是:嗣峨。我师是北宗的著名高功。我帮师父整理经忏,整理道教几经失落的经韵。但我不喜欢经忏,我喜欢的是丹道。当时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搞文史,再就是帮师父重整道教仪规。当武汉长春观修缮完毕后,我知我在宫观里的事业已经到此了。也料到师父在世不久,我提前打了招呼,行大礼以告病假而辞掉一切职务。从此走上自己该走的独行路。
第二章:南宗丹道修持筑基
第一节& 对先命后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养生术是我国有几千年文化的文化宝库,养生术思想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黄庭经》、《阴符经》等,所以这些经典是道教南宗养生的思想宗旨,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比如抱元守一、清静无为这都是我们修持当中的实践。让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来把握思维与心身的统一,这种思维与心身的统一就是养生的一个方法。丹道养生,它的关键在于内敛自化。道教养生有三大思想体系:一是黄老思想,黄老即黄帝和老子,它的宗旨是“修身治国齐天下”;二是易老思想,易老即易经和老子;三是老庄思想,即老子和庄子。这三种思想都贯穿在丹道的修炼之中,由于这种思想的禀赋和我们每一个修持者内在的思想天赋给予一个启迪以后,每一个修持者的内在性命情况就会被激活。那么他的思想观、方法论会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当中产生自我释放。作为丹道来说,其核心思想是内在自化,当内在自化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释放。我们在丹道里面所讲的释放,就是走筋骨,也称之为练形。还能产生对外的感摄能力,也称之为感应,也是一种释放。还有产生超凡人的智慧,也是一种释放。道教的丹经为什么很难传?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各自的条件不同,环境不同,生理不同等等。 命修就是修肉体。实际是指喻人体为房子,指的是气,是培补先天的元气。是一个后天补先天的自我再生气化的功用。丹道是肉气走骨,血气走髓。性修就是修识神,修本命的元神。在修持当中我门重点强调的三个我:一是外在形体的我;二是内在识神的我;三是头上元神的我。这在丹道修持当中,不管有无宗教信仰,只要是丹道修炼者就必须要了解的。如果是宗教信仰者,对元神的我(即“头上三尺的我”)更要真诚、诚心,这在道教里面认为“头上三尺有神灵”,按道教说法,“头上三尺的我”是司命,能察人好坏;按现代说法,这“头上三尺的我”就是一个光激点、光罩子,是人脑中九宫向上的一个反应点。“形体的我”就是身体,即丹道中经常比喻的“房子”,“识神的我”就是己,“元神的我”就是每个人的本命元神。本命元神于父母交合的瞬间产生,并在父母交合时进入了母体之中。但这只是一个灵质,还不是形质,母体在孕育当中,大概在三个月左右(实际上是100天),是一个变形期,即决定性别的时期。在父母交合中元神进入;母体孕育一百天内,元气进入;出生时,元精进入。此即涵三秉一。在丹道修炼中,始终是后天先天、先天后天不断在阴阳对错的关系中变化着的。这个方法我们称之为阴阳派。作为道教,不管是北宗或南宗,以及正一教的思想,都离不开阴阳化合的思想和宗旨。但我再一次强调的是修命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炼化。不断的从体中摄取气化的能量转化。若为了修房子,不懂转化,精满,气满,神满还是会损。这个损也是自然的。只不过是在人道上打圈圈而矣。 为什么古人谈先命后性?先命后性是让自己本命元神、识神和外在形体的我,通过修炼以后在内在的气化、聚化进行一个返还修炼过程,这是一个丹道修炼思想。我们通常将人身上的很多气穴的感应点合了一个周天的对应关系。在先命后性当中,我们作了一个强调:即安炉设鼎。在修炼当中,人身上有重要的感应点,应天上北斗。北斗通常是七星,但丹道上所讲的北斗是九星,有两颗常人看不见,叫左辅右弼,加七星共成九颗,叫天罡。这两颗星一颗是对应祖窍,一颗是对应膻中,即璇玑。这两颗星怎么激活呢?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质地来激活的,这种激活就是玄关窍开。所以玄关窍开是通过天地人的感应和北斗星的相照激活的。这就是历代祖师在丹经道书当中藏而不露的天机!玄关窍激活以后,就能做到元神与识神打成一片,这时头上的三尺的我就有信号,这是宗教观的传承脉络。师父传我的时候,所谓的口口相传,传的就是天地人对应的玄关窍的激活。传我之时,师父抚着自己的璇玑穴,右手先抚着自己的百会穴,再抚着我的百会穴,在我百会穴上打金光咒,结金光符印。在我们的修持当中,反对祖窍的打开(即开天目),师傅会对要开的人用金光符把天目穴镇住,因头上的元神容易受邪侵。因为人体内的元气不培元固本到位。能量耗损是直接影响身体的。 又只有大悲大愿才能激活玄关窍,否则开不了,哪怕再聪明也无法打开。人的聪明是你的父母给予的质地,而不是后天接到先天气。后天必须经历再造过程,再造必须是你的德和你的本性,我们修炼的内在形体的我、父母的功德。修炼当中,玄关窍从哪激活呢?激活的点位就是在修炼当中将任督二脉进行了一个循环圈,百会穴与会阴穴表示了一个阳和一个阴的交接点,百会穴为阳,会阴穴为阴;在大方式上,百会穴为鼎,会阴穴为炉,这是相对来说的。再延着百会穴的内侧有个脉道,是冲脉,冲脉在丹道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从腹内起,一是从会阴起。沿着任脉的内侧往上行,它到了璇玑以后有个节点,再延着节点到舌尖。冲脉有的人能通,有的人不能往上通。通不了的原因是冲脉没有常通常开。在道教里面有个说法,凡是男性他欲以通畅的是璇玑,随着呼吸由任脉带动,是往下行的,直到会阴。这是一个面,另一面在骨道,从骨道往上走,相交于百会。从卦象来说,身体前面,面在外为阳,任脉为阴,冲脉为阳,组成一个离卦;那么身体背面,背为阴,督脉为阳,骨道为阴,组成一个坎卦。再合之头为乾,会阴为炉,这样就组成了先天卦的四正摆布,应先天之气运的交接规律。这些方法都来自于《内经图》和《修真图》,说明了道教先命后性的基本关系。人的任脉与督脉形成一个循环圈,任督都应月啸的周天火候,冲脉在《内经图》里有两个说法:一起于腹内;二起于会阴。冲脉在任脉的内面,为什么要强调冲脉的作用呢,因为冲脉在男性而言是随任脉和璇玑星的下移而下移的;而女性是上行的,与月经有关。我谈到此,是指这些问题是为了今后要讲明橐龠的机理和作用,橐龠就是起调息的作用。就一般人的呼吸是腹式呼吸,我们修炼到了一定的时候,调息是让呼吸沿着肚脐眼下到关元上到黄庭的运动,这涉及到气化问题,是心息相依的法门。每个人在实际修炼当中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能够做到很快入静,有的人还摸不着头脑,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入静,或者做到心息相依。这就是顿悟和渐进的差别了,顿悟的人是能够很快的体会,能够沟通思维,一讲就明,并能很快的达到作用与目的。有些人,我把玄关窍的作用一讲明,可能会很快的激活。 在此强调丹道将人体的任督脉视为先天之气轨道。其感应外来的光与能量,进行体内的化合。其门户百会穴应天,喻为先天之鼎。会阴穴应地喻为先天之炉。人体的脐在任脉上喻人之生门。命门在督脉上又喻为死户。故此百会与会阴是先天之门户。两眉之间的祖窍是先天之窗口。先天的修持是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元神为主宰。北宗的修持是秉持现天之气机而修持的故守祖窍。以断绝情欲秉戒而修,所向神灵的护佑,秉香持戒。情志专一。南宗是明天道之在任督二脉的感应。确以体内安炉设鼎。以后天为体先天为用元神为主宰。是以培元固本为宗旨。提出精化,再合任督二脉。将其合为一个互为的大循环体系,即是:九转七还。因此在丹道修持中,无论是筑基,还是秉持先天后天的修持,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的外在形体的我、内在心灵的我(识神)、头上三尺的我(元神)三位一体,是涵三秉一。在丹道修炼中,始终是后天先天、先天后天不断在阴阳对错的关系中变化着的。这个方法我们称之为阴阳派。作为道教修持中的内敛自化、待机而举。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理论,即炼精化气、炼形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返还理论。 平时要加强潜意识锻炼。记住!千万不要提会阴,会阴在炼功当中出现跳动,会形成一个自然的开合,这个时候还未到闭地户这一步,要等到采小药的时候才会用到“剑插三江口,黄河倒水流”这一句诀。炉为焘,鼎为炼。炉在修炼当中,意到即可,意念不要太强,炉中只要有感觉到发热,就是表明已起火,但不要刻意追求。 南宗丹道特别强调了持相不着相,性命双修讲究打成混然一片,要做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如果大家明白了,就会很快的进入境界。不明白的,就要慢慢的找感觉、找体悟。这是顿悟和渐悟的差别,这是与大家的性格、思想、修为、天赋、感触、环境等等原因相关的。每天的修炼要做到“时时在其中”,炼功的关键时间是晚上子时(23点到1点),面北而坐。平时要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做到随时炼功,坐、站、行、卧有罡罩。(附:行住坐卧图)那么怎么个罩法呢?北斗星的象尾巴连成一线的三颗星,称之为柄(斗柄);象方块形四颗称之为勺(瓢)。具体罩法可自化的目的,做到识神与元神打成一片。两眼内视为铸剑,铸剑完成后在下阶段的修炼中有很多应用。目前,关键是要找到化的感觉。作观想:勺在头顶,斗柄站着在前方、仰着在上方、侧着在侧前方,有意识流到了即可。我们称此修法为“外感内应法”。 修炼当中要心平气和,调息做到心息相依,不要执着死守。膀胱发热为起火上牙内扣,形成卷舌。下鹊桥要做到前、后阴内收,但千万不能用劲。,会阴跳动为点火。现在所讲的不漏,是指在筑基阶段不漏精,做到炼精化气,达到内敛自化的目的。
第二节& 对于命修的修持 前图:
<FONT color=#、如何调:身、息、意 调身: 在道教修持中,静坐称为上罡。上罡的要求较严。一般来说,要有坐垫,也称蒲团。但在家修持就不需要这么严。首先要净手,大小便一次排完。若是经过运动的,一下不能马上坐下,要休息15分钟后在坐下来。用手将四肢搓热,让全身放松。要松动两肩。先扣齿36次。让精神松下来。要给自己事先定好一个炼功的时间,每次不能少于30分钟。静坐时,头要悬顶,下额要收。要自然直坐。手开时可用两手握固式,也可用子午连环抱元式。 调息,调意: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息”?“一呼一吸,为一息”,要做到时时在息中。修持之时,必要万缘放下,不寄不离。一是讲抱元守一,一是讲心息相依。心平才能气和。修道首先要求的“呼 吸”是细、匀、深、长。心息相依的法则来调整呼吸。那么如何理解心息相依,这对于修炼者要用心去体悟的。即用耳去听出入息,呼吸出入往来于内外之间。外面虚空之中(鼻孔外虚空也)。我能听到,知而不着色身,即是工夫。是盖寄心于耳,寄耳于息,反闻闻自息,使心与息相依也。俟心宁静,然后反闻,不着色身,自然入妙:“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这是第一步。故称为: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庄子》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是“反闻闻自息”。心与息相和融,一出一入,我于寂静中,自然能听到,又《西游记》,孙悟空之金箍棒,不藏别处,独放在耳内,用即取出,亦示“反闻闻自息”之妙谛,金箍棒,喻出入息之动机也。以耳根圆照于自息,使心与息相谐合,神与气相融合,以达“复命归根”之境,即是悟空体用合一。故藏在耳内,密示调息之旨,取耳根为用也。按:《楞严经》,观音如幻闻薰三昧,乃“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玄宗修证,乃“反闻闻自息”,息念双销为入手之门,由是而得正定,因定发慧,因慧伏惑,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庄子》“闻和”之说,《西游》“藏棒”之象,非得“心息相依”之妙诀焉?知“反闻闻自息”之工夫耶? 又老子谓之“归根复命,致虚守静”。《庄子》谓之“学混沌”,又曰:“心斋。”圣圣相承,莫不以此为要着也。此“心息相依”之法,古称“日月交并法”。 “反闻闻自息”,为最初入道之妙方便,因息自心起,原为心之风相。反闻自息,神定而息亦随定,息空而心亦随空,向之动者,摄归不动矣。不动而动,一阳来复,正是无中现有,时至神知时也。均均匀匀,悠悠细细,打成一片之功夫也。《参同契》曰:“和则随从。”此四字,曲尽“心息相依”之妙。“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乃黄帝之调息法也。“专气致柔,抱一无离”乃老氏之调息法也。“无声闻和,真息以踵”乃庄子之调息法也。 2、握固 握固之来源于“握固静思神”之词语。是指当修持者,进入修持的状态后,要将自我的外体封闭起来,警防外邪之气的入侵。这是对人体的外在的我一种内意识内敛方式,我们还有用掐诀的方式将其封闭。另一方法是当炼到一定层此及一种内境之后要将其气化所提取的精华即元精巩固稳定下来,警防崩堤而溃,也是用诀及咒化之,最高的方式是内在的定力,它也是外为内敛,内为自化的过程。 3、回光凝神 回光内照是丹道修持的入门筑基功法之一: 在我的修法中分三层,其一炼己:人在未进入丹道之时,已落入后天,故修丹道时循后天返先天。返观之前需耳、口、心内敛。眼是唯一之阳,左眼为日,右眼为月,要做到含光内视。其二:两眼之间为祖窍随息逐下,穿透胸隔,意到气到,绵绵细长,直到海底,其而听息随之(注意!是安炉设鼎后,即心息相依抓到后)。其三:心听随之,若能做到心听为佳。海底即是会阴。手掐太清诀,一是起守的作用,一是起调的作用,全在于灵活运用。故随心。此应解释为:一切法,能够心领神会,即是无上大法,否则是术,这就是法与术的区别。中宫即是玉清,吕祖曰:玉清殿内炼丹砂”,玉清为元始天尊,这里面都有暗藏之语。心领神会,必得其法。否则还是术。 我认为这里的窍门不一定对每个人感应都大,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总有千差万别,还是以天人相应的为好,以无为的法最好,以培养下意识为好。 然而“天人感应”也是我们修持的法宝。那么,后天之浊何能感先天之气?只有“化”后天之浊,才能感先天之气。 我们反对执著于有为法。无德不显道,德是修来的。这“修”字即是有无相间。故回光反照是一个收心养性的过程。逐渐深入是我们称之的“铸剑”,不得小看它。 4、安炉设鼎&&&& 安炉设鼎,是先命后性的思想方法体现。作为修持的立意起手,决定了修持的方法论。先命后性,后天返先天,是南宗修持的特点。作为修持的立意起手,意义在于:一是要找到先天气与元气的聚合体;二是后天气与元气的开合点、先天气与元气的激活点决定了修持的方法论。先命后性,后天返先天,是南宗修持的特点。那么南宗的凝神入气穴是哪里呢?即是脐内一寸三分,又将其喻为“鼎”。这里是人的先天之根。前为脐,后为命门,脐为生我之处。命门,为死我之路。生与死,即是阴阳消长。南宗定脐内一寸三分为鼎。鼎内藏有先天之元气,即是真种子。人生的由生到死,是先天所定的自然之气数。 南宗认为,生死并非无法抗拒,只要明白了这个气数的道理,即能做到“我命在我不由天”。鼎口在肚脐眼往上三横指处(即水分穴与阑门穴交接处),其内在位置就是大肠与小肠的间隙口,是中焦的处理之枢。这是人的后天生死交分之处,凡人将死时,此处会结成一个硬块,按之不动,推之不移。此出即是“黄庭”的端口处。 南宗丹道特别强调了持象不着相,性命双修讲求打成混然一片,要做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如果大家明白了,就会很快的进入境界。不明白的,就要慢慢的找感觉、找体悟。这是顿悟和渐悟的差别,这是与大家的性格、思想、修为、天赋、感触、环境等等原因相关的。每天的修炼要做到“时时在其中”,炼功的关键时间是晚上子时(23点到1点),面北而坐。平时要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做到随时炼功,坐、站、行、卧有罡罩。那么怎么个罩法呢?北斗星的象尾巴连成一线的三颗星,称之为柄(斗柄);象方块形四颗称之为勺(瓢)。具体罩法可自化的目的,做到识神与元神打成一片。两眼内视为铸剑,铸剑完成后在下阶段的修炼中有很多应用。目前,关键是要找到化的感觉。作观想:勺在头顶,斗柄站着在前方、仰着在上方、侧着在侧前方,有意识流到了即可。 修炼当中要心平气和,调息做到心息相依,不要执着死守。膀胱发热为起火上牙内扣,形成卷舌。下鹊桥要做到前、后阴内收,但千万不能用劲。,会阴跳动为点火。现在所讲的 不漏,是指在筑基阶段不漏精,做到炼精化气,达到内敛自化。我们称此修持法为“内感外应法” 那么炉的作用呢?炉又称之为三足炉,有三个脚,实际上就是管道,一个通往前阴,入精室;一通会阴;一通尾闾。在丹道修炼当中,炉有九窍,尾闾(即丰都)也有九窍,两者相合为十八,称之为十八层地狱。将炉三足以下部位,称之与地(即鬼门)相连。炉的作用在《修真图》当中作了强调,是个很重要的位置。膀胱作为炉,它的经脉顺着双下肢后侧往下走,在腿弯处交叉后下行至后脚跟。在丹道中有句“息息归根”的话,讲的就是调动能量流沿膀胱经往下行,并与地气相连接。,前阴与肛门要往上收,但不要执着,特别是收前阴,要认真体会。不管是男女,在小便后,有一颤的感觉,这是膀胱经推动小便的一种能量,这个时候要吸口气往上提(不是憋尿),平时要加强潜意识锻炼。记住!千万不要提会阴,会阴在炼功当中出现跳动,会形成一个自然的开合,这个时候还未到闭地户这一步,要等到采小药的时候才会用到“剑插三江口,黄河倒水流”这一句诀。火为烹,鼎为炼。炉在修炼当中,意到即可,意念不要太强,炉中只要有感觉到发热,就是表明已起火,但不要刻意追求。 在神霄雷法中认识又不同,认为膀胱是镇邪处,其理也由此而来。由于膀胱经与三焦有通关之窍,调火即是用它。在神霄法中,金光符内照及诀都是镇此处。 丹道与法注重精神内守为主,外炼外动为辅。在内炼中也是有为法。膀胱为壬水,激荡为火。不点火,无真一之气,与慧剑的化合推动,过不了初关(即尾闾关)。固此安炉设鼎是以体内的气化,应天机一阳初动,后天返先天。感而化之,聚而化之,合而化之,生而化之。重在一个化字。这是安炉立鼎的宗旨,其目的是培元固本,将人的体内气机化活。补足后天之不足。再从后天中提取先天之精化。在道教有内外炉鼎之说,我上面所阐述的是内鼎炉。外鼎炉既是百会为鼎,会阴为炉。下面可参阅丹经所述: 内外炉鼎之说:炉鼎所以盛药。云内外者,内药、外药所分也。炉,虚空也。鼎,亦虚空也。唯空能受,唯空能容。是故,炉鼎之妙,贵乎虚空。丹书中言:偃月炉,硃砂鼎,或乾鼎坤炉、金鼎玉炉,以及威光鼎、悬胎鼎者,所在皆是。而能剖示内外二个鼎炉,明白了当者,尚未见其人也。今予不辞葛藤,亦为抉破曰:外炉鼎,即在心息相依到如此之象境界。以此产生外药,而成九还之功。内炉鼎,须工夫到大定境界,色身之内,亦成真空,得内玄关,则内炉鼎亦成立矣。是故,内炉鼎乃七返边事,坎离龙虎交所用之炉鼎,乃性理,无作无为之自然。紫阳所谓:“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也。外炉鼎,乃命功,有作有为之自然。紫阳所谓:“外炉增减要勤功”也。外炉,要天与人合发,则内炉自然“万化定基”矣。所谓“磁石吸铁,隔碍潜通”也。总之,工夫贵乎大定,内外俱净,内外俱空。果到大定真空境界,戊己二土自合,内外炉鼎俱全,内则七返,外则九还,由真空而显妙有,即妙有以合真空,空有交彻,妙窍齐观,境智浑融,物我无间,自他不二,主伴交参。即以法界为炉,六大为药。运起性空真火,锻炼尘沙无明,转凡质成灵体,超有漏成无漏,出五阴而转五浊,斯乃玄宗大机大用也。 5、阴阳匹配 阴阳匹配即是指的水火济既,在易经里就是坎离相交。在体内是指心液之气下降,肾气与之化合。这个化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互补过程。不断的提取互补过程,也是不断的摄取过程。修持者要注意不能将它作为,是人体的心藏与肾藏来看,这就是作相了。倒不如吃补品还好。那就不是修持了。那纯是后天的补。 6、筑基接命 如何节制如何葆精御气?靠师传。各门不一样,我反复强调我门的传与其它门不一样。后面二个实修问题:一是指火候,一是指药物。各门有各门的讲法。第一,我主张“渐采渐收”、“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第二,是药,我主张“急下手,采先天,采取鸿濛未判先”。我建议多读《道德经》、《阴符经》,先天及后天规律就在其中。阳生是指人的性、情、欲的一个对内激活的气机反应。摄化是瞬息间收回化掉的一个方法。因此,在修炼中我们必需反复强调,一切内在的气机反应,都是外在的感应。修炼中要靠在入静的状态下,寂然不动,感而邃通。我们一般都靠还丹诀来运用。筑基接命之功是重在后天精的转化,是对精室的不断提取气化过程。它的功用重在膀胱炉中。是对一切后天气的交接转还,摄取。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感应。 7、铸剑凝神 在丹道中的铸剑,有很多说法,我们的铸剑是两眼之神光随祖窍感应之光化合向内敛。它也是随着性命双修的不断深入,不断聚化炼养的一个过程。吕祖鼎器歌云:“劈开尘心抛孽网,驱除五漏斩三尸。 斩三尸,见铸剑,炼己通灵知应验。”达到此景方是慧剑铸成。在道教雷法中,它又是起的驭使雷霆,招摄鬼神,消灾解厄化为神剑的作用。
第三节& 对性修的认识 1、如何认识“闹中求静” 闹中求静是对性修的一个内涵养的心里识神自我静化的一个训练过程。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大千世界,如何树立一个自我对待的世界观与内识的静定过程。我们修持者在红尘闹市中要做到的是:心要静,意要定,心静意定自空灵。这也是铸慧剑的一个内敛方式之一。 2、对境无心 对境无心,在道教修持中就是“训心猿意马”。是对心魔,身魔,欲魔的擒制炼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修持者一进入恍惚内景之中,幻象纷纭。随欲而生,我们称三尸作怪。识神在没有得到与元神的凝化时,道心在没有得到坚定时。心魔所给你的幻象,都是人的识神中所欲求的欲望。是虚幻直景,会导致人的癫狂之语。 3、炼己化性 炼己化性。是走内在的一门性修功法的层次。是完善自我的一个层次。是在炼精化气完全提取走完后的一个巩固阶段。禀赋高的人可在筑基中完成。人欲没转化过来前,很难做完炼己化性这个层次。必须是持戒修持者方可完成。它是在“悬崖勒马”之性修上狠下功夫。上下都要做到不漏。元神必须在现。玄关必须启迪后方可完成。 4、顺境求返 人道无时不刻都在秉行天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规律。夏至时,是阳极阴生之时,故有夏炼三暑之说。 5、逆境求化&& 在《黄帝内经》中讲:“太乙(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属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冬至的子时正是初一,一,三,五,七,九子时均是阳。好好把握!其势刚猛。顺则成人,逆则仙,只在此中颠倒颠。“得知不喜,失之不忧”是个机缘问题。修道返还是很难的。还是一个“化”字。由于每人后天命不同,契合不一样。若抓到有十年的延年之寿。是返还的本钱。
第三章:试剑
第一节& 鼎中聚化 当修持者在培元固本炼到三个月内精气不泄,精室精气充实。两肾如焦煎。膀胱热胀通身舒畅,外五官气色透出光泽。内经脉在体有振荡之气。此处算是后天的培补已到位,我们称为镇守玄关窍。其目的是对元神即主神的激活。在此修持中易出副神。即是所谓神通功能。但是我们不能执着于副神的所为。要以此副神来作为证道炼己度人。故要接着再进行破地狱法的修持后,方可以采小药过关。走骨道。(此段要在面授中详解,以免误人。)
第二节& 破地狱 破地狱之法是在筑基完成后的七天开始的一种对自我炉鼎的巩固检测的一门方法。筑基打得坚牢否。自己可明。在这七天内,全身放松,凝神专一,存想内在的我。由会阴穴直下。要感觉内在的我往下坠。看见,和感觉任何事物都不要怕。这都是外魔。要意志坚定。当你的内在我触发出心酸,流泪之感。或发大愿之感,就收回。关闭会阴,上升到鼎。我们称:不知自己死的样子。何能明大道。到此筑基方可称完成!在这个过程的修持中,必要小心警慎。若在此用功时间过七七四十九天,或者再修一百日的持法器修持。再道教来说,即可称为法师。当然必定要授度,才能如此。这属内丹外法的门途。不走内丹外法,只需七天修完破地狱法后,再待师来试剑。倘若中途有害怕感或备诱惑都数失败。重起炉鼎再来!在这里铸剑是同步完成的故:“劈开尘心抛孽网,驱除五漏斩三尸。斩三尸,见铸剑,炼己通灵知应验。”达到此景方是慧剑铸成。
第三节& 试剑 所谓试剑是传度师检验后学是否已能拔握住了培元固本的方法,是否调整体内阴阳的内敛与聚化。是否建立了向上修持的信念。是师父对其后学修炼者进入大道修持的一个论证过程,也是后学可以独自修持的一个检验。 例如:我与后学天罡先生隔世有缘,他勤而修之百日,邀余试剑,后学有志,余当以助之,试其第一剑感叹如下: 遥拜南天与北帝,天罡四正皆到齐 临坛鉴戒布罡气,回风混合阴阳激 借假修真第一剑,阴消阳长固本气 肝胆相照魔劫除,再探地狱验定力
与天罡后学试第二剑
二次试剑驾风雷,七十二煞镇轮徊 阴曹地府黄泉路,识得铁汉几时回 慧剑直插三江口,逼汝进退十字头 试问浪子能回首?再捣黄巢斩诸侯
与天罡后学试第三剑 : 三次试剑紫气罩,三家相见归黄道。 抽坎添离觅真药,静求定得慧根苗。
&&& 结论: 天罡后学:禀赋纯正。紫微天府坐宫,百日筑基乃是刚入道之门。丹道修炼好比拦堤筑坝,而溃堤难补。又警记:“得之不喜,失之不。三剑之试,其丹诀全在其中。”你正处事业蓬勃之时,非走出世之法之日。你的内在不足,余以告知。七天内。不要练功,以忘我法静调呼吸,将所学一切全部忘掉。买五味香熏洗。
第四章:丹道基本知识
第一节& 我对玄关窍的认识 && 我对玄关窍的理解是:一柱真香禀自然, 黄庭炉内起祥烟。 故:人心死,道心活! 就我个人的认为:“玄关”一词用在丹经中应是魏晋之后。由《老子》“玄牝”而引申。汉钟离权已讲得很清楚:“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思子时,长生不死由人做”。玄关窍开,既是人的本性的本原我被激活。即是元神。 下面就先天为体及后天为体两个功用方面来归纳认识: 1、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古经云:生我于虚,置我于无。是宜归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于心而不见,藏神于神而不出。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净裸裸,赤洒洒,则灵然而独存者也。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三毒无根,六欲无种,顿悟此理,归于虚无。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若能于静定之中,抱冲和之气,守其一之精,则是封炉固济以行火候也。火本南方离卦,属心,心者神也,神则火也,气则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御气而成道也。人能手抟日月,心握鸿蒙,自然见槖籥之开阖,河车之升降,水济命宫,火溉丹台,金木交并,水土融和,姥女乘龙,金翁跨虎,逆透三关,上升内院,化为玉汞,下入重楼,中有一穴,名曰丹台,铅汞相投,水火相合,才若意到,即如印圈契约也。自然而然,不约而合,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当是时也,白雪漫天,黄芽满地,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雷轰电掣,撼动乾坤,百脉耸然,三关透彻,玄珠成象,太乙归真,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烟暖,谷海波澄,炼成还丹,易如反掌,七返九还,方成大药,日炼时烹,以至九转,天关地轴,在吾手中。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则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可以入众妙门,玄之又玄也。更能昼运灵旗,夜孕火芝,温养圣胎,产成赤子,至于脱胎神化,回阳换骨,则是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张平叔云:郡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快乐。诚就是言!盖道之基,德之本,龙虎之宗,铅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归,万神朝会之门,金丹妙用之源,乃归根复命之关窍也。既能知此,则欲不必遣而心自静,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万幻俱寝,身驭扶摇,神游恢漠,方知道风清月白,皆显扬铅汞之机,水绿山青,尽发露龙虎之旨。 丹法三秘:玄关、药物与火候也。玄关者,丹基也。当于四大不着处、五行不到处求之,则得其旨矣。此之一窍,有体有用,有内有外。兹约外玄关而言,○者,体也;一者,用也。两相和合,则玄关成立矣,○丨如此之象也。陈虚白《规中指南》作 如此之象也,其意一也。柯葆真山人曰:"玄关本无,待神气交而后有,"此语甚妙。盖神气交,方入玄关矣。予更作一图,以补虚白之旨:◎如此之象也。 者,吕字也,妙窍同玄也。◎者,回字也,妙窍和融也。即体即用,即内即外,即色即法,即主即宾,打成一片之象也。吁!可谓玄矣。 李清庵《中和集》云:"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也。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著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动,是玄关使动。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若认得这个动底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 释曰:傀儡即比我等色身。则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径寸之地,呼吸出入起动之处是也。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 清庵又曰:“今人多指脐轮,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傍,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释曰:鼻外虚空之径寸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顺用之则凡,逆用之则圣。死户生门,宗此一窍。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云:"欲识金丹端的处,未生身处下工夫。"张景和云:"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尹清和云:"欲识本来真面目,未生身处一轮明。"此皆直指"生身之处"为虚空一着。故先师云:"如得诀者,则在虚空中下手,即是性命双修。若离虚空,别无路矣。"可谓泄尽天机,万卷丹书所不敢言也。 2、后天为体先天为用 白玉蝉祖师言:“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被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若要炼形炼神,须识归根复命。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且如这个关窍,若人知得真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故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 不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故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宇,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亏应精神之衰旺,以四李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如高象先云:采有时,取有日。刘海蟾云:开阖乾坤造化权,煅炼一炉真日月。能悟之者,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夫岂知天养无象,地养无体,故天长地久,日光月明,其一长存,虚空不朽也。吾今则而象之,无事子心,无心于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知心无心,知形无形,知物无物,超出万幻,确然一灵。 海南白玉赡,幼从事先师陈泥丸学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时,则开乾闭巽,留坤塞艮,据天罡,持斗杓,谒轩辕,过扶桑,入广寒,面鹑尾,举黄钟,泛海搓,登昆仑,佩唐符,撼天雷,游巫山,呼黄童,召朱儿,取青龙肝、白虎髓、赤风血、黑龟精,入士签,启荧惑,命阏伯,化成丹砂,开华池,吸神水,饮刀圭,从无入有,无质生质,抽铅添汞,结成圣胎。十月既满,气足形圆,身外有身,谓之胎仙。其诀曰:用志不分,乃可凝神,灰心冥冥,金丹内成。此余之所得也如此。 &施肩吾之诗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惟此诗简明,通玄造妙,故佩而诵之,自然到秋瞻丽天,虚空消殒之地,非枯木寒泉之士,不能知此。余既得之,不敢自默。《太上玄科》曰:遇人不传失天道,传非其人失天宝。天涯海角,寻遍无人,不容轻传,恐受天谴。深虑夫大道无传,丹法湮泯,故作《玄关显秘论》。盖将晓斯世而诏后学,以寿金丹一线之脉也。复恐世人犹昧此理,乃复为之言曰:以眼视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本乎一心。先当习定凝神,惩忿窒欲;惩忿窒欲,则水火既济;水火既济,则金木交并;金木交并,则真土归位;真土归位,则金丹自然大如黍米。日复一粒,神归气复,充塞天地。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此也。肝气全则仁,肺气全则义,心气全则礼,肾气全则智,脾气全则信。若受气不足,则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岂人也哉!人能凝虚养浩,心广体胖,气母既成。结丹甚易,可不厚其所养,以保我之元欤?学者思之! 紫阳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陈虚白《规中指南》。其示“玄牝图” ,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中规中。”又曰:“夫玄牝,其白如绵,其连如环,纵广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并引《悟真》诗为证。按:虚白此图,直示心息相依之旨。两圆圈相叠而成三,示心息归并于虚空也。又作《玄牝说》,曰:“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受气以生,实为神府,三元所聚,更无分别。精神魂魄,会于此穴,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古人谓之太极之蒂、先天之柄、虚无之宗、混沌之根、太虚之谷、造化之源、归根窍、复命关、帝一神室、灵台、绛宫,皆一处也。然在身中而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非肺,非脾非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按:二眉中间)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何处?曰:我的妙诀,名曰规中,一意不散,结成胎仙。《契》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此其所也。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水火交媾之乡。人一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不依形而立,惟体道以生,似有似无,若亡若存,无内无外,中有乾坤,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书》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度人经》曰:中理五气,混全百神。崔公谓之,贯尾闾,通泥丸。纯阳谓之,穷取生身受气初。平叔曰:劝君穷取生身处。上元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立。故玉蟾又谓之念头动处。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住,神化无基。且此一窍,先天而生,后天而接,先后二气,总为混沌,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物非常物,精非常精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人得之以灵。谭真人曰:得灏气之门,所以归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蚌内守,若石中藏,所以为珠玉之房。皆真旨也。然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若以形体色象求之,则又成大错谬矣。故曰:不可执于无为,不可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著于持守。圣人法象,见于丹经,或谓之玄中高起,状似蓬壶,关闭微密,神运其中;或谓之状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弥历十月,脱出其胞;或谓之其白如练,其连如环,方广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此明示玄关之要,显露造化之机。学者不探其玄,不赜其奥,用工之时,便守之以为蓬壶,存之以为鸡子,想之以为连环,模样如此,形状如此,执有为有,存神入妄,岂不大谬耶?要知玄关一窍,玄牝之门,乃神仙聊指造化之基尔。然其中体用权衡,本自不殊,如以乾坤法天地,离坎体日月是也。《契》曰: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则神炁有所取,魂魄不致散乱,回光返照便归来,造次弗离常在此。诗曰:经营鄞鄂体虚无,便把元神里面居,息往息来无间断,圣胎成就合元初。玄牝之旨,备于斯矣。” 以上陈虚白阐玄关之文,本有千五百余字,今仅录其半,而大旨已明。篇中初列玄关异名,次示一身内外,上至顶而下至尾闾,皆非玄关,所以破外道泥执色身之弊也。次揭“规中”二字,又形容“中”字之妙。曰:“在乾下坤上,兑东震西,”是画家烘云托月之法。以南北东西四正之位,映出中间虚空一位。又谓:“不依形而立,惟体道以生。”是又示虚空一着也,即不依形,则不在身内可知。道本虚空,玄关体道,则亦虚空无疑矣。末后一诗曰:“经营鄞鄂体虚无,”更直指虚空一着也。“便把元神里面居,”示凝神于虚,与息相谐合也。“息来息往无间断”,示神息相依,调之使纯熟自然也。“圣胎成就合元初”,示神息交结而成胎,内外二净,体同虚空,是正“归根复命”之时也。中间广示玄关法象,乃取材于《参同契》。曰:“无边傍,无内外,”则依据《四百字?序》,默示虚空一着也。虚白原文末后广示调息之旨。结云:“然此窍阳舒阴惨,本无正形,意到即开,开阖有时,百日立基,养成炁母,虚室生白,自然见之。昔黄帝一月内观,盖此道也。”此示证位之玄关。前所云云,乃信位之玄关也。信位,凭师指点。证位,须自己亲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烦指授矣。 陈虚白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白紫清、李清庵、张三丰、李涵虚四家。清庵《中和集》内,有示命宗之玄关,与性宗之玄关。《性理歌》曰:“两仪肇分于太极,乾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炼虚歌》曰:“无画以前焉有卦,乾坤非上坤非下。中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四边固密剔浑沦,个是中虚玄牝门。若向不虚虚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此出从此入。出出入入复还虚,平地一声春霹雳。”《抱一歌》曰:“虚无之谷自透通,玄牝之门自阖辟。一阳来复妙奚穷,四德运乾恒不息。”又《道德颂》曰:“阖辟应乾坤,斯为玄牝门。自从无入出,三界独称尊。”又诗曰:“谷神不死为玄牝,个是乾坤阖辟机。往往来来终不息,推推荡荡了无边。白头老子乘龙去,碧眼胡儿跨虎归。试问收功何所证?周天匝地月光辉。”又曰:“玄门牝户不难知,收拾身心向内推。会得两仪推荡理,便知一气往来时。乾坤阖辟无休息,离坎升沉有合离。我为孚庵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又曰:“真常之道果何难,只在如今日用间。一合乾坤知阖辟,两轮日月自循环。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踏破两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又,《原道歌》曰:“玄流若也透玄关,蹑景登真果不难。只是星儿孔窍子,迷人如隔万重山。”又,《全真活法》曰:"炼气在调燮者,调和真息,燮理真元也。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调燮之要乎?今人指口鼻为玄牝之门,非也。玄牝者,天地阖辟之机也。《易?系》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之谓变。一阖一辟,即一动一静,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释曰:清庵诗歌,大意要人体会身外虚空中呼吸阖辟之机,即在此处心息相依,直到神息凝合,息无出入,三界称尊,性寂情空,超凡越圣。归根复命之学,胥在于斯矣,此约命宗玄关言也,玄学之正脉也。 李清庵又曰:"汝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著工夫,向内求之,默语视听,是尔甚么?若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处,自然见之也。《易?系》云: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时人若以有形著落处为玄关者,纵勤功苦志,事终不成。欲直指出来,恐汝信不及,亦用不得,须自见始得。"又曰:"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或云丹田,或云首有九宫,中为玄关,或指产门为生身处,或指口鼻为玄牝,皆非也。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易》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且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者,静也。阳者,动也。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汝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著功夫,玄关自然见也。"以上约性觉妙明为玄关,乃自性宗通,无为妙觉之至道也。学者须知,性命本属不二,彻证性空本体者,十方世界现全身,了性而命在其中,是为顿悟顿修。若从调息凝神入手者,乃渐法也。渐法所用之玄关,约妙有之气机而言。顿法所指之玄关,约真空之性体而言。予考《道德经》原旨,以"谷神不死为玄牝",亦约真空性体言也。 三丰翁《打坐歌》曰:"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道要秘诀歌》曰:"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以元神,入气海,神气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真主宰。将元气,入黄庭,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真机,异名同出谁知道。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如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仙翁此二段,已将玄关调息妙谛,泄尽无遗。至云"此在有定无定间",更为圆极之语,非仙翁不能出此也。虚空一着,本无方处,东来亦是个虚,西去亦是这个虚。既无方处,则无定也。然人人面前,鼻窍之外,一规之中,出入息之起动处,各具一玄关,则又是有定,岂非玄之又玄乎?颂曰:有定无定,非即非离。妙窍齐观,空有双显。虽无色相,亦非断灭。寻之不见,呼之即应。睹之无形,听之有声。如来之藏,众妙之门。 三丰翁《一求玄关诗》曰:"一孔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索,脾胃泥丸莫漫搜。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里细探求(此句泄尽玄机)。原来只在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再求玄关诗》曰:"傀儡当场会点头,应知总是线来抽。抽他虽是依人力,使我人抽又孰谋?原赖主公常月白;期教到处好风流。炼丹若要寻冬至,须向灵台静里求。"《总论玄关诗》曰:"身即乾坤勿外求,虚灵一窍最深幽。二三自许同为侣,一四何妨与共俦。五土建中可发育,巽风起处定刚柔。自从识得还元妙,六六宫中春复秋。"按仙翁诗意,要人离却色身,到虚无窟内求此玄关。"巽风(风,息也)起处定刚柔",即虚灵一窍之所在也,此即神气归根之基,返本还元之妙键也。人自破体以后,身中元阳,逐渐消散于虚空之中。故学者返还,亦必向虚空中追求,俾物归原主。此丰翁所以教人"虚无窟里细探求"也。又,以色身喻傀儡。鼻孔外呼吸往来,喻抽傀儡之线棙。身外虚空,喻抽牵之主公。此喻非常亲切(按:清庵《中和集》内有此言,丰翁乃祖述之也)。我被人抽而不觉,良由呼吸机关,在人手中。故若抽动之机关一定,傀儡即倒矣。昼夜呼吸,不能自主也,自幼至壮,自壮至老,自老至死,从未注意及此地。反之,若体会玄关阖辟之机,即在身外虚空中以神驭炁,心息相依,依极而化,神息二定,不出不入,无去无来,则主在我而不在人,命蒂可固矣。故钟祖云:"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长生不死由人做。" 白紫清《玄关诀》曰:"玄关者,求玄之关道、玄妙之机关也。有体有用。何谓体?寂然不动。何谓用?感而遂通。不动有时候。神气交媾之初,氤氤氲氲,浑浑沦沦,是为一关,所谓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神气交媾之际,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是又一关,所谓无声无臭、无内无外是也;及至静极生动,而用乃出焉,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真气从规中起,是又一关,所谓念头起处为玄牝是也;念头起处,醉而复苏,有一个灵觉,当下觉悟,是又一关,所谓时至神知是也;此时以灵觉为用,如线抽傀儡,机动气流,微微逼过尾闾,是又一关,所谓斡转魁罡运斗杓,正此时也;沐浴卯门又一关;飞上泥丸又一关;归根复命,沐浴酉户又一关;大休歇、大清静,空空忘忘,还于至静,又一关。玄关之体用如此,千经万论皆在是也。"按紫清此篇,全约工夫。以心息相依,至寂然不动、泰定境界为基,复从体起用,静极生动,一阳来复之际,时至神知,妙用现前,急起巽风而运坤火,直至周天完毕,复归大定,生出许多火候变化。过此一关又一关,关门重重,须一一透过,方到大休息田地。此以玄关之历程而言,亦可以觇火候变化之概略矣。 紫清《修仙辨惑论》中述其师陈泥丸之语曰:"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与钟吕并驾矣。"此说颇契神气交而玄关现。总以心息妙合,打成一片,为行持之指南耳。 涵虚真人《道窍谈?论玄关一窍》曰:"玄关一窍,自虚无中生,不居五脏六腑,肢体间无论也。今以其名而言,此关为玄妙机关,故曰玄关。此窍为万法归一之地,有独无对,故曰一窍。一言以蔽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谓死?以黄庭、炁穴、丹田为此中,就是死的。何谓活?以凝神聚炁,现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论,就叫做黄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论,乃算做玄关一窍。故曰:自虚无中生。真机直露,得者秘之。"释曰:涵虚祖此说,开首二语最为直截。既曰:"自虚无中生",则不在色身之内可知矣。下文重言,"不居五脏六腑四肢百脉,"奈学者,仍在色身内摸索,殊可笑也。"万法归一之地",即是虚空一着,○,如此之象。又曰:"有独无对",盖虚空既不属阴阳,是绝待而非对待。此"凝神聚炁现出此中"者,心息在虚空中打成一片也。 涵虚祖《玄关再说》曰:"玄关者,神气交媾之灵光。初见玄关,明灭无定。初入玄关,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者你的男主黑化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