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全球变暖的措施氡的措施,为什么

建筑工程防氡技术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建筑工程防氡技术
《建筑工程防氡技术》是200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天亮。
建筑工程防氡技术内容简介
《建筑工程防氡技术》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建筑工程防氡的理论与技术,包括氡的危害、来源,氡与地质构造及建筑材料的关系,氡的测量方法,氡的防护标准,国内外建筑防氡的方法与经验,以及建筑工程防氡的基本原则、技术措施和施工做法等内容,使读者对氡的危害和治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书中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公式推导及理论概念的叙述力求深入浅出,并配以必要的插图和表格,图文并茂,易于阅读理解。 《建筑工程防氡技术》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建设规划管理的人员,建筑工程特别是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的技术人员,科研和教学人员,研究生、大学生和其他读者。
建筑工程防氡技术目录
第1章 氡的基本知识
1.1 放射性基础知识1
1.2 氡的性质3
1.2.1 氡的理化性质3
1.2.2 氡的同位素4 1.2.3 222Rn的辐射特征5
1.3 大气环境中的氡8
1.3.1 大地的释放8
1.3.2 海洋的释放9
1.3.3 植物和地下水的载带9
1.3.4 核工业的释放9
1.3.5 煤的燃烧10
1.3.6 磷酸盐工业的释放10
1.3.7 天然气的燃烧10
1.3.8 建筑物的释放11
1.4 氡对健康的危害13
1.4.1 斯尼伯格矿山病13
1.4.2 流行病学调查14
1.4.3 氡子体致肺癌的机理15
1.4.4 氡致肺癌危险估计16
1.4.5 氡的毒性17
1.5 氡的浓度单位及换算17
1.5.1 氡浓度CRn(Radon Concentrations)18
1.5.2 平衡当量氡浓度EECRn(Equivalent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s)18
1.5.3 α潜能浓度PAEC或Cp(Potential Alpha Energy Concentration)18
1.5.4 平衡因子F(Equilibrium Factor)19
第2章 地面工程室内环境氡的来源和氡水平
2.1 斯坦利事件与室内氡21
2.2 室内氡的来源22
2.2.1 氡的扩散和迁移22
2.2.2 室内氡的来源24
2.2.3 室内氡的进入模型26
2.3 我国室内氡浓度的水平与分布27
2.4 高氡建筑物原因分析35
第3章 地下工程内部环境中氡的来源和氡水平
3.1 地下工程内部环境中氡的来源44
3.2 地下工程内部环境的氡水平50
第4章 氡的控制标准
4.1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ICRP的建议70
4.2 国外氡的控制标准72
4.3 我国有关氡的控制标准76
第5章 氡地质潜力与氡地质潜势图
5.1 氡地质潜力的评价81
5.2 氡地质远景潜势图89
5.2.1 美国的氡远景90
5.2.2 我国的氡地质填图与氡地质潜势研究93
第6章 建筑工程防氡理论分析
6.1 氡的迁移机制97
6.1.1 氡借助母体长距离迁移(有源氡迁移)97
6.1.2 氡借助流体长距离迁移(无源氡迁移)97
6.1.3 氡的扩散迁移(无源氡迁移)98
6.2 氡的扩散系数与射气系数98
6.2.1 扩散系数98
6.2.2 射气系数100
6.3 射气介质表面的氡析出102
6.3.1 氡在射气介质中的传播102
6.3.2 半无限大介质表面的氡析出104
6.4 氡的积累115
氡浓度的增长123
6.4.4 房间型通风空间中的氡浓度126
第7章 地面建筑室内氡污染的防治措施
7.1 国外居住建筑常用的降氡方法128
7.2 国外新建住宅的防氡方法137
7.2.1 氡进入住宅的主要途径137
7.2.2 新建建筑物的原则139
7.2.3 减少氡进入室内路径的方法140
7.2.4 减少真空效应的方法143
7.2.5 易于实行降氡的建造房屋的方法144
7.3 国外高氡房屋的确认和采取降氡改造的实例146
7.3.1 初次测量147
7.3.2 跟踪测量147
7.3.3 氡的来源分析147
7.3.4 地质潜势分析148
7.3.5 房屋的降氡改造150
7.4 国内地面建筑室内氡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152
7.4.1 地基或底层地面的防氡处理153
7.4.2 墙面的防氡154
第8章 地下建筑防氡设计
8.1 氡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56
8.2 地下工程的勘察选址159
8.3 工程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控制167
8.3.1 工程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167
8.3.2 工程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指标——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169
8.3.3 工程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指标控制170
8.3.4 国内外建材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的比较174
8.3.5 地下工程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控制的注意事项175
8.4 地下工程建筑隔氡措施178
8.4.1 地下工程建筑隔氡主要解决氡向室内的对流与扩散178
8.4.2 地下工程围护结构的防氡要求和建筑防氡的构造措施182
8.4.3 地下工程围护结构内的建筑防氡层主要是防止氡的扩散进入188
8.5 工程通风降氡的计算与选择192
8.5.1 通风降氡的计算193
8.5.2 地下工程内表面氡平均析出率的估算194
8.5.3 降氡通风率的选择196
8.5.4 降氡通风在工程中的应用198
8.6 工程给水排水的防氡设计199
8.6.1 水中氡向室内空气中的扩散转移200
8.6.2 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201
8.6.3 工程给排水的防氡设计203
8.7 防氡工程验收204
8.7.1 民用建筑工程及其室内装修工程验收时,应检查下列资料205
8.7.2 防氡工程验收的评价205
第9章 氡浓度的测量
9.1 室内氡浓度的测量207 9.1.1 概述207
9.1.2 室内氡测量的不确定度208
9.1.3 快速测量和连续测量方法211
9.1.4 累积测量方法216
9.1.5 氡衰变产物的测量221
9.1.6 筛选测量和跟踪测量224
9.1.7 质量控制226
9.1.8 对氡测量仪器和人员的基本要求228
9.2 土壤氡浓度的测量229
9.2.1 静电扩散法230
9.2.2 静电收集α谱分析230
9.2.3 ATD探测器232
9.3 表面析出率的测量233
9.3.1 α谱法233
9.3.2 闪烁室法235
9.3.3 驻极体法235
9.4 水中氡浓度的测量236
第10章 防氡材料与施工
10.1 国内外建筑防氡材料的研究进展238
10.2 防氡材料氡发射率检测方法240
10.2.1 驻极体法测量氡表面析出率240
10.2.2 活性炭法检测243
10.3 不同建筑材料的防氡性能研究243
10.3.1 聚合物水泥砂浆的防氡性能研究243
10.3.2 其他建筑材料的防氡性能检测253
10.4 防氡涂料的研究254
10.4.1 墙面和顶面的防氡涂料255
10.4.2 防氡复合地面材料255
10.4.3 防氡涂料的制备工艺256
10.4.4 颜料浆主要组分的选择257
10.4.5 防氡涂料基本配方的确定259
10.4.6 颜基比对涂膜防氡效率的影响259
10.4.7 厚度对涂膜防氡效率的影响260
10.4.8 不同涂膜的防氡效率261
10.4.9 自然老化对涂膜防氡效率的影响261
10.4.10 防氡涂层防氡效率检测262
10.4.11 涂料性能和有害物质含量检测263
10.4.12 抗裂封底涂层性能检验264
10.5 防氡工程的施工264
10.5.1 防氡工程的设计要求264
10.5.2 建筑工程防氡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265
10.5.3 施工要求267
10.5.4 材料要求268
10.5.5 防氡涂料施工方法268
10.6 防氡工程验收270
10.6.1 民用建筑工程及其室内装修工程验收时应检查的资料270
10.6.2 防氡工程验收的评价271
附录 有关标准规范目录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氡气+$head_words:氡危害+$head_words:控制措施","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地下工程中氡气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地下工程中氡气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地下工程中氡气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目的 控制氡的危害,确保地下工程有关人员的身体健康.方法 从氡的理化特性,衰变方式揭示地下工程环境中的氡污染对人的辐射危害.结果 分析地下工程内部环境中氡的主要来源,介绍人防工程氡水平的实测数据,提出地下工程建筑防氡设计的原则和措施.结论 应加强对地下建筑中氡污染状况的监测,防止并控制氡的危害.
摘要: 目的 控制氡的危害,确保地下工程有关人员的身体健康.方法 从氡的理化特性,衰变方式揭示地下工程环境中的氡污染对人的辐射危害.结果 分析地下工程内部环境中氡的主要来源,介绍人防工程氡水平的实测数据,提出地下工程建筑防氡设计的原则和措施.结论 应加强对地下建筑中氡污染状况的监测,防止并控制氡的危害.&&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图文】室内氡污染及其防治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室内氡污染及其防治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建筑材料中的氡危害及预防治理措施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建筑材料中的氡,在室内对人体的危害,并分析室内氡的来源。在分析其危害的基础上,相应地提出预防治理建筑材料中氡的危害措施,除此之外,本文对未来氡的监测治理研究进行初步展望。 中国论文网 /9/view-2242245.htm  关键词:建筑材料;氡;危害;治理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harm from radon in Indoor construction building materials,and analyz the sources of indoor radon.Based on hazard analysis,this paper propose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of the radon hazards in the building materials.In addition,This paper preliminary forecast and research of radon monitor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Building Materials,Radon (Rn),Hazards,Prevention Measures   1898年,Owens和Rutherford在研究钍的放射性时,首次发现了氡( Radon) ,当时称为钍射气,即220Rn。次年Dorn又发现了222Rn,它们分别为钍和铀的放射性子体,主要存在于铀矿石、矿井水和矿泉水中。    在自然界中存在三个放射性系列,即铀系、钍系和锕系,它们经天然衰变均产生放射性惰性气体―氡。自然界中的氡有四种同位素222Rn,218Rn,219Rn,220Rn ,其半衰期分别为3.825 d,0.03 s,3.96 s和55.6 s。由于222Rn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环境氡研究主要针对222Rn,它是铀系衰变过程的中间产物,进一步衰变可产生一系列衰变物,被称作氡子体[1,2]。氡的半衰期很短,又有丰富的天然镭作供应源,因此,氡及其子体可以很快在大气中积聚。      1 室内氡的来源    氡是由放射性元素镭衰变产生,镭又是由放射性元素铀衰变而来,使铀成为氡的一个永久源。室内氡的主要来源如下:①从房基土壤中析出的氡:从房基土壤中析出的氡。在地层深处含有铀、镭、钍的土壤、岩石中存在高浓度的氡,这些氡可以通过地层断裂带进入土壤和大气层。建筑物建在上面,氡就会沿着地的裂缝扩散到室内。②从建材中析出的氡:建筑材料是室内氡的最主要来源,如各种与岩石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花岗石、大理石、瓷砖、青砖、红砖、陶瓷卫生洁具、水泥等都具有氡的放射性,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易释放出氡。③从供水、取暖及厨房设备的天然气、煤气中释放出的氡:在水和天然气中氡的含量比较高时,从供水及用于取暖的天然气中也可释放出氡。   1.1 建筑基底土壤    气态放射性元素氡主要由地球岩石、土壤中的铀、镭不断衰变生成,其中以花岗岩中石风化形成的区域,氡浓度含量较高,并且氡可以在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自由运动。这种特性以及土壤和空气中氡浓度存在的极大差异,使得建筑基底土壤中的氡以铀镭含量最高,其次是明矾石页岩、碳质页岩、石灰岩、土壤、火成岩和砂岩。氡从岩石、土壤析出到空气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诸如岩土中镭含量、土壤性质、地质物理结构、孔隙度、水分以及气压温度等[3]。但是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氡浓度就是大气中的1300倍以上,而在地质断裂构造带,两种不同岩性的接触带,有放射性含量高的岩扩散、渗透、轴吸等多种作用方式,通过地面裂隙,以及地面的各种墙基和管线周围的裂隙进入室内。   1.2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广泛使用,成为影响室内氡浓度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我国建筑工业对粉煤灰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量分别占全国利用量的30%~50%和50%以上。2004年,全国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渣3.6×108 t,用于制造新型墙材的比重达到35%[4]。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释放出氡的形式、浓度等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据统计,我国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住宅的平均氡浓度为35Bq/m3,2000年后建造的住宅的平均氡浓度为51.4Bq/m3[3],可以看出两次大规模氡测量的平均数值有较大差距。该调查表明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钢渣、尾矿石等工业废渣用于建筑材料,导致室内氡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建筑材料中的氡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材料中的氡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室内环境中氡对人体的健康危害。      2 室内氡的危害    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人们较难感知氡在环境中的存在。另外,它能溶解于水和多种液体,甚至能溶解于血液和脂肪。氡及其子体在衰变过程中还会放出α,β射线 ,一旦被人体吸收,便会对人体组织细胞造成重大伤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氡列为人类重要的19种环境致癌物之一。    氡进入人体的途径:吸入和食入已经非常明确。氡及其衰变产物在天然辐射所产生的照剂量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其他因素,如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外照射对年平均有效剂量的贡献仅为1.1mSv。氡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诱发呼吸系统病变    氡本身也会发生衰变,产生具有放射性的衰变产物(氡子体)。氡子体可沉积在支气管区和肺区,所发出的α射线能损坏那里的组织,并导致肺癌。美国室内氡调查结果年平均值为 5. 5mWL[5,6]。美国每年肺癌的死者中大约有人是因为受到氡的照射而死亡的[7]。1997年,美国学者还报道了8组室内氡与肺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包括芬兰2组、美国2组,中国1组、瑞士2组和加拿大1组),当室内氡浓度达200Bq?m-3时,肺癌危险将会明显增加[8]。氡诱发呼吸系统病变,严重时会导致呼吸道肿瘤、肺纤维化、肺气肿和肺癌等。但并非是受到较高水平氡照射的每个人都要得肺癌。受到氡照射时导致肺癌的危险度决定于氡的浓度和受到氡照射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引起肺癌的危险度随着氡水平和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也有报道[9]认为氡及其子体的致肺癌作用存在实际阈值。   表1 地下建筑中氡浓度及剂量当量贡献               氡的肺癌致病机理仍不十分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居民受到住房氡照射所致肺癌危险度估计,由于室内氡照射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资料很少,许多研究采取间接方法,从矿工中较高的肺癌发病率外推给出。如美国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NCRP)78号报告[10]的模型,是根据世界各地矿工中癌发病率,采用对居民全部年龄组终生危险系数(2~14)×10-4WLM-1。但是,我国专家王作元[11]认为,不能简单由矿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外推得到。最好的办法是直接进行室内水平氡的流行病学研究。有报道[12]德国、英国,中国(在甘肃省东部平凉、庆阳 15个市、县进行)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室内氡照射流行病学调查(总计调查肺癌病例10846例)。预计2000年均可完成。   2.2损害人体免疫系统    氡使人体免疫系统受损,诱发类似白血病的慢性放射病。氡的辐射引起的电子激发作用和电离作用使机体分子不稳定,导致蛋白质分子键断裂和畸变,破坏对人类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辐射不仅可以扰乱和破坏细胞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而且可以直接破坏细胞组织的结构,对人体产生躯体损伤效应,导致生育力降低女性流产、遗传性死亡和先天畸形等。另外,氡与神经系统结合后,产生的危害更大,它会使人精神萎靡不振。
     3 室内氡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理论上,室内氡的含量与建材核素含量,室内通风状况,材料的空隙度等影响氡发射率的因素有关。从该角度讲,室内氡浓度的实际检测资料非常宝贵,室内氡浓度检测十分必要。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复杂、住宅环境各异,防治氡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根本措施应是一致的:即查清室内氡的来源,尽可能扼制氡向室内传播的途径,将其危害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基于氡浓度的影响因素,选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室内氡浓度,从而减少其对室内环境的危害。   3.1 建房选址    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地层断裂带或者是火山活跃的地区,土壤和岩石中都含有大量氡。因此,建房选址应该尽量避开这类富含放射性物质的地区。另外,一些油气田产区也是放射性集中的地方,建房也应尽量避免此类地方。   3.2 建筑装饰材料的合理选用    1)不要在房间里大面积地使用石材、地板砖、瓷砖等存在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据统计,现在的许多建材如花岗石、大理石、地板砖、瓷砖等建材和水泥里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氡等放射性物质。2)不要使用明矾页岩和粉煤灰组分作混凝土;不用煤渣和铀矿山附近的黏土烧制砖瓦,即使使用,也要确保砖、水泥制作掺进的矿渣、煤渣、灰渣为低放射性;石材不应该选自富铀区,不用磷石膏做墙板。3)一定要选用石材的情况下,尽量购买具有检测报告的石材;对于没有检测报告的石材,最好先请专家或有关权威机构进行放射性检测,确认放射性水平未超标再选购。   3.3 将地基中的氡直接排到室外    这种方法适用于住在平房和楼层最底层的人们。具体方法是:在居室中间挖一个 1 m3左右的槽,四周砌透气砖,将土壤中释放出的氡气聚集到槽中,然后用小型管子将氡气引向室外。气槽应铺地砖等建材加以密封。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室内空气中氡的浓度,而且经济实用[13]。除了挖设氡气槽外,也有文献报道由气体渗透层、塑料膜、密封填充材料、通风管等组成的地气抽气法[14],气体渗透层设置在建筑物地板之下,采用干净的砾石铺成12 cm厚,土壤中析出的气体可以在渗透层中自由流动。塑料膜铺在渗透层和地板之间,防止土壤中的气体穿过地板进入室内。通风管道采用直径10 cm~15cm的无缝管或 PVC管,垂直安装,管道一头伸入渗透层,一头伸出屋顶,必要时管道上安装通风机,将土壤中析出的氡气排出。密封材料用以填充管道与地板之间的缝隙。这一方法已在国外广泛使用。   3.4 堵塞缝隙,使用防氡涂料    住宅在施工阶段应要求保持底层地坪良好的整体性和密实性,对地板裂隙及各种地下管道的缝隙均需密封起来,阻塞氡的进入。对于已建筑的房屋来说,应注意查找地板或墙壁是否有裂缝,各种管道是否密封;喷涂防冻涂料,以阻止或降低氡的析出率。如果生活用水的含氡率很高,使之成为室内氡的另一主要来源,则应采用水氡脱气装置除去水中的氡。另外,氡仍能通过墙壁的缝隙处渗入室内,在装饰装修过程中,要注意填平密封墙上的所有裂缝,特别是地下室和一楼以及室内氡含量比较高的房间,密封无缝隙可以有效减少氡的释放。   3.5 室内通风换气    通风是降低室内各种空气污染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对于室内氡浓度的稀释也是一样。氡从土壤或结构表面析出率服从气体扩散的斐克定律,氡扩散及氡扩散系数随着室内温度的升高和压力下降而增加,而通风能使室内外气压保持一致或者室内略高,进而减小了土壤中氡的析出数量。另外,通风还能破坏氡与氡子体的平衡比,降低氡浓度。例如,在一间用含铀煤渣粉刷过的室内,先打开门窗,与空气充分对流,之后封闭该房间,经过0、0.5、1.5、2.5、3.5和11 h后,室内的氡浓度分别为:12.0、29.6、60.9、82.9、211.6 Bq/m3 [15],约3.5 h后室内氡浓度累积增长的速度变慢,逐渐趋于平衡。可见室内氡浓度与通风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多打开门窗与外界通风;对于北方的冬天来说,可以用抽油烟机来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在Claus E. Andersen等人的文中指出,自然通风对室内氡浓度的影响作用显著,换气次数越大,稀释效果越好[15]。一般来说,在通风20 min~30 min后,室内外的氡浓度可基本达到平衡状态。   3.6 国室内氡普查,规范氡控制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也给建材市场注入了活力,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偏好也有较大的改变。受其影响室内氡浓度也呈增高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全国的房屋进行氡浓度普查,为规范氡控制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此外,应与国际接轨,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制定室内环境氡浓度限值标准,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室内氡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政府应加强氡危害与防治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法规和鼓励政策促使企业积极研发绿色产品服务社会。公众应有防氡控氡意识并积极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督促政府完善相关标准和法律体系,促进企业提供安全的产品。多管齐下,共同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电离辐射防护与源安全国际基本安全标准(IBSS)》中规定:工作场所的行动水平是氡年平均浓度为1000 Bq/m3室内为200~600 Bq/m3。世界各个国家或组织根据室内氡的危险性研究,结合本国的天然土地、矿产状况和综合实力等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室内氡浓度行动水平”[15]。在我国,早在1996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颁布《室内氡浓度控制标准》GB/。规定新建的建筑物中氡年均平衡当量浓度不能超过100 Bq/m3,已建住房氡年均平衡当量浓度不能超过200 Bq/m3。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制定的“室内氡浓度行动水平”与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研究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   3.7 其他综合治理技术    在室内装饰装修后,当控制污染源扩散和通风换气等方法仍不能将室内污染彻底清除时,根据检测结果显示的污染严重程度及污染的不同可以采取一定的补救净化工作,即采用各种空气净化技术,尽量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对于氡气来说,比较适用的技术主要是吸附、过滤等。利用活性炭或活性炭纤维等将氡吸附在表面,能有效清除氡气这类浓度较低的有害物质,净化效率高。如把风送往房间前,先经过过滤或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再送到房间,或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的过滤器或静电过滤器,都可使氡子体浓度降低60 %~90 %;应用活性炭吸附效率在45 %~80 %。      4 我国室内氡研究与展望    人一生约有80%的时间生活在室内,室内环境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室内氡浓度明显增高,并且有继续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等国家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氡浓度控制指标,这对于进行室内氡评价,改善室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控制标准与实践有脱节现象,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等。对于我国氡浓度控制研究的发展,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室内氡研究与展望   1. 加强室内氡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尽管研究已证实室内普遍存在的氡长期暴露会使肺癌危险度增加,但目前氡致肺癌机理、肺癌危险度与氡照射剂量的定量关系并不十分清楚,氡照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危害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如何,也不得而知。应加强相关研究,为规范和制定氡浓度控制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氡可能诱发髓性白血病,胃癌、皮肤癌以及出现于儿童中的某些癌也可能与氡曝露量密切相关。其真伪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2. 加强室内氡的源头控制与防治技术研究    室内氡主要来源于房屋地基土壤、建筑材料、室外空气、生活用水及家用燃料。应切实做到源头控制,加强住房选址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建材市场,将现有的防氡技术和材料应用于工业废渣基建材,并积极研发低辐射的废渣建材。因氡迁移扩散机理并不明晰,我国高氡建筑物的治理技术较为缺乏,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尤为重要。   3. 进行全国室内氡普查,规范氡控制标准体系    室内氡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健康和安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给建材市场注入了活力,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偏好的改变,影响室内氡浓度也呈增高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全国的房屋进行氡浓度普查,为规范氡控制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此外,应与国际接轨,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制定职业环境室内氡浓度限值标准,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应加强氡危害与防治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法规和鼓励政策促使企业积极研发绿色产品服务社会。公众应有防氡控氡意识并积极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督促政府完善相关标准和法律体系,促进企业提供安全的产品。多管齐下,共同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4.2结语    随着各国对室内氡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氡检测技术的发展、相应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建材市场的日益规范等,人们能更为主动地防治室内氡污染,以期达到最好的防氡效果,真正创造一个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书成.生活环境中的氡及防治对策[J].原子能科学技术,):197-200.   [2] 耿世彬,连慧亮.氡与室内空气环境[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40.   [3] Ergo A. V. Airborne radionuclides and radiation in bulding : a review.Health phys,   [4] NCPR.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inironmental exposures to radon daugh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 No.78,1984.   [5] 亚民,等译.环境中氡来源及危害.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6] Chic Fetal.Radiat protect dosim ,):33   [7] Ohen B.L.Test of the near - no threshold theory on radiation carcino gensis for inhaled radon decay Progeny. Health phys ,):157   [8] 王元.病学研究辐射防护,~6):481.   [9] E/ER-0668 report of the third intenational DOE/CEC residential radon epidemiology workshop.   [10] 耿世彬,连慧亮.氡与室内空气环境[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40   [11] 史德,苏广和.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2] Claus E. Andersen. Radon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in Newer Danish Single2Family Hous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oor invironment Health ,):278-286.   [13] 马淑英.北京市东城区公共场所的氡浓度水平[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41-142.   [14] 李锁照.室内氡浓度的来源及降氡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324-325.   [15] 任天山.室内氡的来源、水平和控制[J].辐射防护,):295.      作者简介:   汤景鹏,(1986-),男,黑龙江省大庆市,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评价及水处理方向研究   周松涛,(1982-),男,河南省周口市,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评价及水处理方向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