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活血化瘀 舒筋通络,通气血,

当前位置: >
女性血瘀的危害大
活血祛瘀“三通”法
为什么每天睡得时间很长,还是会感到困倦呢?专家介绍,经常感到疲倦,劳累,很可能是血瘀导致的。那么什么是血瘀呢?有哪些类型呢?怎么改善血瘀的情况呢?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血瘀的常识,一起了解一下!
的瘀血可分为&气郁血瘀&、&寒凝血瘀&2种,气郁血瘀通常与情绪有关,寒凝血瘀则与骨盆腔受凉,所导致的&骨盆腔瘀血症候群&有关。想要改善瘀血,除了做好骨盆腔保暖外,也可以适量饮用当归茶去瘀活血。 中医血瘀分2种:气郁血瘀、寒凝血瘀 现代女性&十女九瘀&,中医讲女性瘀血,可分为&气郁血瘀&、&寒凝血瘀&2种。气郁一般和情绪有关系,除了容易有瘀血症状外,月经来前还会乳房胀、心烦、容易发脾气,甚至每个月还会发作一次&神经性头痛&。 女性骨盆腔受凉 血循不良易瘀血 寒凝血瘀则和骨盆腔受凉,导致&骨盆腔瘀血症候群&有关。女性骨盆腔裡的卵巢静脉多达5至6条,骨盆腔静脉就像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能容纳大量迅速流入的动脉血液,因此骨盆腔的血流较缓慢、容易停滞,若是平时不注意骨盆腔保暖,一旦受凉,骨盆腔内的血液便会出现&遇寒则凝&瘀血的状况。 此外,骨盆腔中有膀胱、生殖器和直肠,这3个系统静脉丛彼此相通,当3者中任何一个循环系统有障碍,都会影响到其他2个系统。 瘀血体质废物排不出,长期下来易疲劳、下腹部坠胀痛。 &瘀血&是导致现代女性疲劳的常见原因之一,一旦血液循环受阻,身体代谢的废物无法经由血液循环排出体外,当废物积存在体内,进而就会影响到整个人的精神,出现容易疲劳的症状。骨盆腔瘀血时,起初只是会觉得容易疲惫,在久坐、久站后更明显,还会出现头痛、烦躁、易怒,类似经前症候群的症状。 有些瘀血女性的肚子两侧会出现明显的压痛,骨盆腔、下腹部会有坠胀痛,大腿跟髋部都会痠痛无力,月经来潮时还会经痛,而且即便饮食有摄取蔬菜、水果,仍会出现便秘的状况,这类型的女性就医时通常都检查不出病因。 女人养颜焕肤 活血祛瘀&三通& 中医认为,皮肤之健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内的气血畅行流通。有气滞血瘀的人,往往会有肌肤粗糙、紫癜、黑斑、面色暗晦等现象,应以活血祛瘀为基本治法,即&通血脉&。&&&女人养生之道 补血牢记十要点 女人养颜需注意&三通&,即通气血、通毛窍、通大便。 &一通&:通气血 中医认为,皮肤之健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内的气血畅行流通。有气滞血瘀的人,往往会有肌肤粗糙、紫癜、黑斑、面色暗晦等现象,应以活血祛瘀为基本治法,即&通血脉&。 如何做到&一通&呢?中医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川芎、白芷、赤芍、丹参、当归、防风等活血化瘀中草药口服。宜选用平和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 &二通&:通毛窍 大家都知道,皮肤表层的衰老细胞是新生细胞健康成长的障碍,它们阻塞皮脂腺、汗孔,使皮肤粗糙或出现斑点或变得黝黑,呈现凹凸不平。 如何做到&二通&呢?可使用剥脱法。古埃及用熟石膏、蜂蜜、燕麦粥调为膏,涂之以面,待膏干后揭去,大量衰老死亡的皮细胞被揭除,皮肤便变得白嫩润泽。 &三通&:通大便 经常大便燥结难解的人,皮肤也易干燥、粗糙及早衰等,所以要经常保持大便的通畅。 每天睡得时间足够长,但是还会感到劳累,这很可能是血瘀导致的,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血瘀的表现,也为大家介绍了缓解血瘀的方法,希望女性朋友们要加强保健!如何做到&三通&呢?多食蔬菜水果,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长期便秘者要及时照医生诊治。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请您详细描述您感到不适的症状、部位及发病时间
[帮助选择][皮肤综合][帕金森][消化内科][生殖孕育][白癜风]
[帮助选择][皮肤综合][帕金森][消化内科][生殖孕育][白癜风]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通气活血的药材_百度知道
通气活血的药材
我有更好的答案
活血在中药学上划分为四类(1)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等主要治疗血瘀气滞痛证(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鸡血藤等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苏木,骨补碎,血竭等主要治疗骨折损伤,瘀肿疼痛(4)活血逐瘀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等主要用于积聚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本书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关节炎疾病的有效经验方药,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的有效方剂300余首。本书内容选择精当,实用性强,充分反映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关节炎的最新进展,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了一部非常实用的参考书,同时也供患者参考。
  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实践。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医家将自己的临床心得总结、出版,以供交流学习。这种做法起到了促进学术交流的作用。
此前,我们编辑出版了《男性病临床验方荟萃》。该书出版后,读者反映希望能看到其他常见病的验方荟萃类中医药书。我们感到,广大患者还是对中医药有着很大的信任和需求的。为此,我们组织力量编写了一些常见病的中医临床验方丛书,准备陆续出版。
本丛书所介绍的治疗方法都是临床疗效确切或前人用之有效且有文献为依据的,具有容易掌握、应用简便、取材方便等优点。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编者虽作了一定的努力,但限于个人经验和水平,书中如有某些不足之处,还请读者予以指正批评。
中医治病重点在于辨证,加之各患者的生活区域、身体状况的差别,所以在应用本书所载的方与药时,请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防发生意外。
  关节疾病中医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多以急性发作或慢性活动、复发等形式出现。病位在表,症状表现以邪实为主。缓解期即是稳定状态、相对静止阶段。病位在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急性发作经过治疗后,可转入缓解期,病情相对稳定,或关节已变形,或不痛不肿,寒热不甚明显。临床中常见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给辨证用药带来困难。
根据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早期、中期以邪实为主,祛邪时分别运用疏风散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法;晚期邪实正虚并见,治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分别选用调补肝肾、益气活血、健脾益胃等法。
1.风寒湿痹型
临床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急,时轻时重,遇寒加重,得热缓解,每遇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
治则为温阳祛寒止痛,除湿通痹。
方药用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加减。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散寒行痹,乌头搜风散寒,温经止痛;黄芪益卫气;芍药理血痹;甘草和诸药煎加蜂蜜,既益血养筋,缓急止痛,又可制乌头燥热之毒;薏苡仁、苍术除湿通痹;白芍、甘草止挛急疼痛;川芎、当归调气血。乌头为大辛大热的毒药,开始用量要小,若药力不足时,可酌情加大,但必须煎熬时间要长,以防中毒。
关节肿大、湿盛者,用五积散;瘀滞者,酌加桃仁、红花、穿山甲,配合大活络丸口服。
2.风湿热痹型
临床见于本病急性活动期。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发红,或兼发热,汗出恶风,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淡黄,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为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方药用白虎加桂枝汤化裁。石膏15~30g(先煎),知母、黄柏、桂枝、苍术各10g,粳米15g,胆南星、甘草、羌活、防风各6g,海桐皮、鸡血藤各12g。
3.毒热痹型
临床见关节红肿,焮热跳痛,不可触近,更不能转侧,皮下红斑,发热寒战,心烦,口渴,溲黄、大便干,苔黄,脉弦滑数。此证多为类风湿急性发作期表现。
治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凉血通痹。
方药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方中玄参、生地黄、金银花、甘草、毛冬青、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炎止痛之功;当归、赤芍、牛膝有活血祛瘀之力。以上诸药对类风湿脉管炎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再加萆薢、薏苡仁、老鹳草除湿利关节以助消肿止痛、恢复关节活动之功。
4.寒热错杂型
临床多见于本病急性期向稳定期过渡阶段,关节冷痛或关节灼热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缓。
治则为清热散寒,通经活络。
方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麻黄、附子各6g,赤芍、白术、防风、知母、黑料豆各12g,全蝎4.5g,制乳香、制没药、苏木各10g。
5.痰瘀互结型
临床见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处不移,皮肤失去弹性,按之稍硬,肌肤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眼睑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则为活血化瘀,祛痰除胀。
方药用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当归10g,秦艽1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地龙10g,五灵脂10g,没药10g,羌活15g,川芎10g,牛膝30g,甘草5g,制半夏10g,枳壳10g。
伴见血管炎、脉管炎患者,合四妙勇安汤(玄参、金银花、当归、甘草)以清热解毒,活血养阴,量大力专。痛剧加乳香、延胡索、土鳖虫。臂肘肿胀者,多为淋巴回流阻塞,加莪术,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泽兰、蜈蚣。
6.气血两虚、痰瘀互结型
临床见于本病后期关节僵硬变形阶段。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面色皑白,心悸气短,身疲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弦紧。
治则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经活络。
方药用当归拈痛汤加减。当归、白术、党参、苍术、葛根各10g,黄芪、茯苓、泽泻、猪苓、丹参各12g,羌活、黄芩、升麻、防风各6g,桂枝、甘草各4.5g。
7.肝肾亏损、痰瘀互结型
临床见于本病后期,特别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关节肿痛,变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腰膝痠软,关节局部发热,头晕耳鸣,失眠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为滋补肝肾,化瘀活血,搜风通络。
方药用五味子汤加减。五味子、附子、姜黄、地龙各6g,巴戟天、山茱萸、熟地黄、炒杜仲、淫羊藿、狗脊各12g,牛膝、黄芪各10g,乌蛇、蜂房各4.5g。
风邪偏盛加秦艽、威灵仙,重用防风;寒邪偏盛加细辛、麻黄;湿邪偏盛加防己、蚕沙、五加皮;气血亏损加何首乌、党参;热邪偏重加石膏、土茯苓。
8.气血两损型
临床见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痛,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功能Ⅳ级,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常伴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
治则为益肝肾,补气血。
方药用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党参15g,独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5g,当归10g,芍药10g,川芎10g,熟地黄10g,杜仲15g,牛膝15g,茯苓15g,黄芪15g,白术10g,肉桂3g,甘草5g。方中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以扶正;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杜仲、牛膝、桑寄生既能补肝肾以壮气血生化之源,又可壮筋骨以除顽痹;细辛发散风寒,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之功。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多梦,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
偏阳虚者,面色皑白,浮肿,畏寒喜温,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者加白芥子、皂角,外敷皮硝。关节疼痛甚者,宜于石楠叶、老颧草、岗稔根、忍冬藤、虎杖、金雀根等中选择应用。由于病痼日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参以血肉有情之物如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外达肌肤、内走脏腑之截风要药及虫蚁搜剔之类药,皆可酌情选用。
9.肝肾阴虚型
临床见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之后,关节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的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明显,或无明显关节局部症状。同时有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脉细数,舌光红。此型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期。
治则为滋阴补肾,养血和血,畅筋骨、利关节。
方药用左归丸加减。熟地黄20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龟甲胶10g(烊化),鹿角胶10g(烊化),菟丝子30g,牛膝15g,狗脊15g,桑寄生30g,当归10g。方中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龟甲胶填补真阴,育阴潜阳;配菟丝子、鹿角胶峻补精血;配牛膝、桑寄生、狗脊补肾壮腰,当归养血活血,共奏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强壮筋骨之效。
若病程较长,反复治疗仍腰痛不止者,多挟瘀阻络,加乌梢蛇30g,丹参20g,地龙10g;挟风湿者,出现关节疼痛、重着,加防己15g,秦艽15g,威灵仙10g;挟湿热者舌苔黄腻,加炒薏苡仁20g,土茯苓15g,木瓜10g清利湿热,通络止痛;阴虚内热甚者,用生地黄30g,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5g。
10.肝肾阳虚型
临床见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皑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量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则为温补肝肾,祛寒除湿,散风通络。
方药用附子汤加减。附子9g,防风12g,独活15g,细辛3g,萆薢20g,山茱萸12g,牛膝15g,肉桂6g,川芎12g,当归12g,黄芪30g,白术20g,石菖蒲12g,枳壳9g,菊花9g,天麻9g,生姜5g。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疗痹为主药;防风、独活、细辛、萆薢祛风散寒除湿,山茱萸、牛膝、肉桂益肾温阳,共为辅药;川芎、当归活血通络,黄芪、白术、枳壳补气行气,石菖蒲芳香性温祛湿通窍治耳聋,菊花清利头目,天麻祛风通络,共为佐药;生姜辛温发散,散寒通络为使药。
若气虚者加党参、冬虫夏草;若痰湿重者酌加天南星、白芥子、薏苡仁;若瘀血疼者加土鳖虫、制乳香、制没药;若阴虚者加生地黄、石斛等。
11.脾肾阳虚型
临床见骨节僵硬,屈伸不利,关节怕冷,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口淡不渴,或面浮肢肿,食欲不振,腹胀,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或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则为温补脾肾,通阳蠲痹。
方药用温阳通痹汤。黄芪18g,白术12g,附子12g,肉桂5g(研末),当归15g,熟地黄15g,小茴香10g,杜仲15g,独活12g,豨莶草15g,蜈蚣2条,炙甘草6g。方中以附子、肉桂温阳,黄芪、白术益气,当归、熟地黄养血活血,小茴香、蜈蚣温经通络,独活、豨莶草祛风除湿,杜仲益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脾肾、通阳蠲痹之功。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因为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
西方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身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外伤、劳损以及肩周组织的慢性退行性变化等因素有关,进而造成肩部的一些腱鞘、肌腱、滑囊的无菌性炎症而引起疾病。中医又称此病为漏肩风,认为这种病的起因主要还是在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的情况下,睡卧露肩,汗出当风,感受寒湿而致经络不畅、气血痹阻而发病。多为单侧发病,也有极少数病人双侧同时发病。初期多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不便,有的牵涉到上肢部,疼痛的部位多不固定,尤其是夜间疼痛突出,病人常因疼痛而不能入睡或痛醒。后期则表现为肩关节粘连,活动功能明显受限。病人常不能做背手、梳头、系腰带、穿衣等动作。肩部肌肉有僵硬、紧张或肌肉萎缩现象,同时肩关节周围有明显压痛。
1.冻肩解凝汤
【药物组成】附子30~60g,制川乌15~30g,麻黄10g,细辛10g,三棱10g,莪术10g,羌活15g,独活15g,黄芪30g,当归15g,续断15g,桑寄生15g,杜仲15g,黄柏15g,知母15g,淫羊藿15g,甘草10g。
【随症加减】若兼有脘闷纳呆者加白豆蔻或砂仁;若颈项强痛者加葛根。
【治疗方法】每剂药煎6次,每天服3次,每2天1剂。并嘱患者配合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如扶手上抬等。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祛风定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7例,疗程最长为1个月,最短6天。治愈30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0例。
【经验体会】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可引起软组织广泛粘连,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本病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虚损、气血虚弱,筋骨失于濡养而拘挛,复因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合而为病。冻肩解凝汤实为三乌汤、麻辛附子汤加活血通络之品组成。其中:附子、川乌为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要药,均为大辛大热之品,现代医学亦认为附子具有较强的消炎止痛作用;麻黄、细辛疏风散寒止痛;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通则不痛;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止痛,且羌活能引药上行;黄芪补气固表,配当归以益气养血;杜仲、续断、桑寄生、淫羊藿补肾强筋止痛;遵丹溪旨意,病邪郁久易从火(热)化,加入黄柏、知母可制约上述诸药燥热之弊;甘草则能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用,能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祛风定痛之效。
【方剂来源】倪凯.冻肩解凝汤治疗肩周炎47例临床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7
2.独活桑寄生汤配合手法
【药物组成】独活、杜仲、牛膝、秦艽、防风、细辛各9g,桑寄生、生地黄、党参各12g,当归、川芎各12g,肉桂3g,甘草6g。
【随症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三七或地龙、川乌;风胜者加白花蛇或乌梢蛇;寒胜者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湿胜者加防己、木瓜、薏苡仁等。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1个疗程。配合肩部按摩:患者坐位,肩自然下垂,医者立其侧后方,用双手掌对颈、肩背部进行按摩、揉、捏。另外,用一手扶肩,另一手用拇指对痛腧部位进行分筋、理筋、镇痛等方法,5~10分钟。
【功效主治】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6例,经1~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55例,好转30例,无效1例。患者,某女,65岁,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反复发作3年。经治疗效果甚微,天气变化或劳累后肩痛复发,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经某医院用抗炎止痛等治疗效果不明显。伴有头晕目眩、四肢乏力、腰膝酸软、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略弦。给予独活桑寄生汤加减,每日1剂,配合手法治疗。经首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改善,经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减半,经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嘱继续功能锻炼,内服中药以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发。
【经验体会】肩关节又称“冻凝肩”、“漏肩风”、“五十肩”等,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见于老年人,其病因多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卫阳不固,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由于邪阻经络,气血瘀滞而为肩痹,“不通则痛”,故肩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独活桑寄生汤具有祛风寒湿三邪、补气血、益肝肾作用。手法具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内外配合治疗,故能收到显著的疗效。由于患病多数是老年人,在施行手法时应注意由轻到重,由小到大,在患者能忍受的疼痛范围内进行是十分重要的,不能粗暴,以免加重局部组织损伤。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和注重局部保暖,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可起到一定作用。
【方剂来源】周就荣.独活桑寄生汤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86例。中医外治杂志,):49
3.加味蠲痹汤配中药外敷
【药物组成】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赤芍、防风各9g,甘草3g,鹿角霜、桂枝、川芎各10g,附子、桂枝各6g。
【随症加减】风邪偏甚,发病时间较短,肩臂颈项及手指痛者,加麻黄6g、葛根10g、桑枝15g;肝肾阴虚,内火偏重,证见患肩干涩灼痛、口干、舌红少苔,去鹿角霜、附子,加牡丹皮、生地黄各12g,枸杞子10g;疼痛较甚者,去附子,加制川乌、草乌各6g,延胡索10g;反复多次发病者,加全蝎、蜈蚣各6g。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配合中药外敷:发病时间在1周内者,外敷治疗急性损伤的伤科Ⅰ号敷药;发病时间较长,多次发病者,外敷治疗亚急性损伤的伤科Ⅱ号敷药。伤科Ⅰ号敷药组成:乳香、没药、血竭、羌活、紫荆皮、白芷、独活、香附、木瓜各10份,泽兰、续断、川芎各8份,天南星5份,麝香1份等,共研细末,蜜调敷。伤科Ⅱ号敷药组成:川芎、附子、五灵脂、桂枝各10份,当归、肉桂、川乌、草乌、赤芍、乳香、没药各8份,续断5份,地龙、防风、荆芥各5份,僵蚕3份等,共研细末,蜜调敷。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补虚扶正、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00例,显效37例,有效4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3%。
【经验体会】肩周炎乃正虚邪实之证,其急性期则以邪实为主。患者本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体,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客于肩部,邪气入络,筋脉收引拘急,不通则痛。虽邪实之象著然,但毕竟正虚为本,治疗上祛邪通经与补虚扶正均不可偏废。蠲痹汤出自《百一选方》,原为治疗“营卫两虚,风湿痹痛、肩项臂痛”而制。因其原方治疗肩周炎急性期,立意颇合,药力稍逊,增加数味药,意在增强其扶正胜邪之力。方中羌活、防风善祛上焦风湿,附子、桂枝温经通阳,赤芍、川芎活血通络,鹿角霜、杜仲补养肝肾,黄芪、当归益气和血。诸药配合,而收祛风散寒、补虚扶正、通络止痛之效。
【方剂来源】侯燕林.加味蠲痹汤配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急性期疼痛100例。新疆中医药,):16
4.自拟温活通凝汤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各10~15g(先煎40分钟),海桐皮30g,川芎、羌活、防风各10g,伸筋草、舒筋草各15g,蜈蚣2条,松节、桑枝、鸡血藤各30g。
【随症加减】若风甚者,其痛游走,累及肘腕、肩胛,加秦艽15g,乌梢蛇30g;寒重者,肩关节冷痛较重,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加细辛10g,桂枝10g;湿甚者,肩部重着不仁,加薏苡仁30g,苍术15g;久痛入络,瘀血阻滞,肩部痛甚,加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各10g,活血化瘀止痛;形肥之人,多湿多痰,痰湿阻滞经络,症见肩部麻木不仁,屈伸不利,当温化寒痰,消肿散结,加白芥子15g,天南星10g。由于肩周炎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值此年龄,气血多有不足。若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30g以益气;血虚者加熟地黄30g、白芍30g以养血。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2天1剂。局部辅以点穴法:取肩髃、肩贞、臂臑、肩井、天宗、肩髃等穴位,用拇指或示指点、按、推、揉交替使用。搓臂法:令患者坐位或俯卧,用指掌揉搓患臂。疏经法:以肩周为中心,上至患侧颈部,下至手掌,用捏、拿、分筋、理筋手法,以疏经止痛。抖摇法:用双手牵患者手指,抖动患侧掌指手臂,使其力量往肩部传导,以疏通经络。旋肘法:握患者手掌,采用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交替旋转,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上各种按摩手法,配合使用,每日或隔日1次,并嘱患者平时多加强功能训练。
【功效主治】温散寒湿、温化寒痰、温经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7例,痊愈21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体会】肩周炎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辨证属中医“痹证”范围,除具有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肩周致气血凝结、经络阻滞的特征而外,辨证中往往会有瘀、痰、虚等因素混杂其间,虚实错杂,每致痼疾经久而不愈,给患者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论其治法,除应按一般痹证施以祛风、散寒、除湿而外,更须据患者不同体质,视其瘀阻、痰凝、正虚的不同情况,配合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补虚扶正等治法。基本方中,川乌、草乌温经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止痛效果良好,但毒性较大,应先煎以减其毒,且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风、羌活、海桐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由于久痛入络,当归、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蜈蚣、松节、桑枝、二筋草搜风通络,舒筋止痛。全方温通活化共施,重在一个“温”字,要在于一个“通”字。因古人之谓肩凝者,实由于风、寒、湿、瘀、痰等凝结积聚,痼而不愈,因此温运阳气,温散寒湿,温化寒痰,温经通络,即能通能化能散。
【方剂来源】李建国.自拟温活通凝汤为主治疗肩周炎37例临床观察。成都医药,):100
5.血府逐瘀汤
【药物组成】柴胡15g,桔梗15g,当归6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赤芍20g,枳壳10g,木瓜30g,桂枝10g,牛膝10g,甘草10g,乌药10g。
【治疗方法】取上方1剂,加水600ml,煎至300ml,每日1剂,早、中、晚各服1次,100ml/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2例,显效23例,占71.9%;有效7例,占21.9%;无效2例,占6.2%。全部患者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治疗前后无变化,偶有胃肠道不适,停药数日即愈。患者张某,女性,54岁。左肩部疼痛并功能障碍6个月,经各种药物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诊为“肩周炎”。给上方治疗,1周后疼痛明显减轻,肩部能活动。1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肩部活动自如,6个月无复发。
【经验体会】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著名方剂之一。本方的功效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畅气机,其活血化瘀作用已被临床所证实,从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血细胞比容、血沉、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血瘀证使用本方前后的变化可以清楚认识到其“活”的实质,“化”的意义。方中柴胡、枳壳、赤芍、甘草宗《伤寒论》四逆散之义,疏肝达郁,运转气机,气行则血行,从根本上去除瘀血;当归养血滋阴,逐瘀无耗阴血之虑;桔梗引药上行至胸中血府,直攻邪之所在,助宣畅胸中之气;牛膝引药下行,令上焦之瘀血下达,开邪之出路;佐以木瓜、桂枝等舒筋通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效。
【方剂来源】石德庆.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肩周炎32例观察。时珍国医国药,):537
6.阳和活络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30g,黄芪15g,鹿角胶、当归各12g,白芥子、桂枝、地龙各9g,制川乌、制草乌、制天南星、制乳香、制没药各6g,炙麻黄3g。
【随症加减】寒湿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夜间及阴雨天或受凉加剧,舌苔薄白,脉细弦),方中制川乌、制草乌量用至12~15g,或加细辛6g、威灵仙10g;痰瘀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不剧,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紫、苔薄白或腻,脉细涩),加全蝎6g、白花蛇10g,络损血瘀(症见有外伤史或骨折病史,舌紫气或紫斑,苔薄白,脉细弦),加红花、桃仁、三七各10g。
【治疗方法】每天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约100ml,滤汁混匀,分早、晚饭后服。药渣装袋,扎口放不锈钢锅内,再煎约30分钟,先热熏患处,待药温适宜后,用药汁擦洗局部至潮红,再把药袋放置患处热敷,边敷边活动患肩。连用10天为1个疗程,无效者停药,有效者继续用药2~3个疗程,巩固疗效。
【功效主治】温经活络、搜风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6例,经1~3个疗程治疗,96例中,痊愈76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患者张某,女,56岁。右肩关节疼痛3个月余,夜间痛剧,不能安寐,梳头、穿衣尤为困难。近半月因气候变化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证属肝肾不足,寒湿痹阻经络。治以温补肝肾,通经活络。拟阳和活络汤加味。处方:熟地黄30g,黄芪15g,鹿角胶、当归各12g,制川乌、制草乌、白芥子、桂枝、地龙各9g,胆南星、制没药、制乳香、细辛各6g,炙麻黄3g。每天1剂,水煎服。并嘱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以上方加减连用25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经验体会】本病多因中年或老年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肌肉筋骨失养,不耐外伤和劳损,致筋痹阻,气血瘀滞,瘀痰胶结,筋腱肌肉间胶滞粘连活动受限。自拟阳和活络汤乃阳和汤合小活络丹化裁而成。方中熟地黄、鹿角胶养肝肾填精益髓;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炙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胆南星燥湿化痰,祛络中之寒痰;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痰;制乳香、制没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引药直达病所。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血,养肝肾、温经活络、搜风除湿、逐瘀化痰之功。制川乌、制草乌用量,可从6g渐递增至12~15g,均宜先煎1小时以上,以避毒性反应。取药渣复煎熏洗热敷局部,乃借助热力刺激和皮肤渗透作用,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方剂来源】伍荣芝.阳和活络汤治疗肩周炎96例。四川中医,):71
7.活络舒肩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30g,白芍30g,黄芪15g,鹿角胶、当归各12g,白芥子、桂枝、干姜、地龙各9g,制川乌、制草乌各3g,制天南星、制乳香、制没药各6g,炙麻黄3g。
【随症加减】寒湿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夜间及阴雨天或受凉加剧,舌苔薄白,脉细弦,方中制川乌、制草乌量用至12~15g,或加细辛6g,威灵仙10g。痰瘀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不剧,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紫、苔薄白或腻,脉细涩,加全蝎6g,白花蛇1条。络损血瘀症见有外伤史或骨折病史,舌紫或紫斑、苔薄白,脉细弦,加红花、桃仁各10g,三七3g另服。
【治疗方法】每天1剂,煎煮2次,每次约100ml,滤汁混匀,分早、晚饭后服。药渣装袋扎口,再煎约30分钟,先热熏患处,待药温适宜后,用药汁擦洗局部至潮红,再把药袋放置患处热敷,边敷边活动患肩。连用10天为1个疗程,巩固疗效。
【功效主治】温经活络、搜风除湿、逐瘀化痰。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6例,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76例,占79%;显效14例,占15%;好转6例,占6%。
【经验体会】本病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又叫“五十岁肩”,中年或老年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肌肉筋骨失养,不耐外伤和劳损,致筋脉痹阻,气血瘀滞,瘀痰胶结,筋腱肌肉间胶滞粘连活动受限。方中熟地黄、鹿角胶养肝肾填精益髓;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白芍可以有效的缓解肌肉痉挛;炙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胆南星燥湿化痰,祛络中之寒痰;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痰;制乳香、制没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干姜温辛通络,可协川乌、草乌之除湿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引药直达病所。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血,养肝肾、温经活络、搜风除湿、逐瘀化痰之功。制川乌、制草乌用量,可从6g渐递增至12~15g,均宜先煎1小时以上,以避毒性反应。取药渣复煎熏洗热敷局部,乃借助热力刺激和皮肤渗透作用,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利于炎症痊愈。
【方剂来源】崔志恒.活络舒肩汤治疗肩周炎96例。内蒙古中医药,2003,(4):11
8.肩痹解凝汤
【药物组成】姜黄9g,威灵仙9g,羌活9g,独活9g,川芎9g,甘草8g,藁本8g,防风9g,制附子8g,丹参10g,杏仁8g,延胡索10g,桂枝10g组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0天为1个疗程,若未愈再服第2个疗程。嘱患者在每次服药后40分钟内避风寒。
【功效主治】活血祛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经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60例,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患者王某,女性,48岁。患者2年前双肩受凉后自感双肩疼痛、发冷、重着,双肩、肘关节活动不利。经诊断为肩周炎,用镇痛、消炎药物治疗无效而来诊。诊见患者面色发暗,双眉发紧,少言寡语。脉右手寸、关、尺俱紧缓,寸部尤甚,舌苔白腻,双臂活动不能自如。予羌活9g,独活9g,姜黄9g,川芎9g,甘草9g,藁本8g,防风9g,威灵仙9g,附子7g,延胡索9g,炒杏仁8g,丹参9g,桂枝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脉转平和。再服5剂巩固疗效而愈。
【经验体会】肩周炎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虽有风、寒、湿、热之分,但寒痹夹风、夹湿、夹瘀者占十之七八。应用自拟肩痹解凝汤治疗本病。方中羌活驱散风寒;独活祛风湿而利关节;川芎、丹参活血化瘀兼通气血;延胡索、姜黄理血中之气;防风、藁本疏肌解表而发汗;桂枝长于祛风和血,为上肢要药;威灵仙散寒行气,善走经络;杏仁宣上而通肺气;附子温经散寒定痛;甘草调和诸药,以缓诸药辛散之性。诸药合用,可使风、寒、湿邪尽除,瘀化血畅,凝滞得通。
【方剂来源】倪晓畴.肩痹解凝汤治疗肩周炎80例。中国民间疗法,):33
9.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药物组成】桂枝15g,白芍15g,葛根25g,陈皮10g,茯苓15g,半夏15g,黄芪25g,川芎10g,当归15g,羌活12g,独活15g,桑寄生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g。
【随症加减】痛甚者加制川乌15g,制草乌15g;寒湿化热者加秦艽6g,黄柏10g;夹有瘀血者加制乳香6g,制没药6g。
【治疗方法】开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日服1剂。服药期间慎起居、避风寒、宜保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功效主治】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例,治疗2个疗程后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结果轻型患者10例全部治愈;中型患者治愈15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1例;重型患者治愈2例,显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5%。痊愈病例经1年随访无复发。
【经验体会】本病多因中年或老年患者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加之长期劳累及肩部露卧受凉,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筋膜痹阻不通而致疼痛;日久气血瘀滞、瘀痰胶结,筋腱肌肉间胶滞粘连,故活动受限。治疗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方中重用葛根为君药,轻升解肌、升津舒脉以润筋脉,宣通经脉之气止痹痛;佐以桂枝、羌活、独活、伸筋草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治,且皆为治上肢疼痛之要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以治挛急;川芎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健骨;合二陈汤以燥湿化痰,祛络中之寒痰;配黄芪、当归,以益气补血,布精微,利血脉、长肌肉、壮筋骨、实皮毛,去诸症之痛,为增强免疫功能的扶正圣药;生姜温中散寒以助药力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止痛、补气血之功,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效,以消除肩关节炎症、水肿、渗出及粘连,增加肌肉弹性,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
【方剂来源】邵亚辉.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肩周炎40例小结。湖南中医药导报,):26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各10~15g(均先煎30分钟),当归12g,白芍、续断、威灵仙各30g,黄芪22g,菟丝子、络石藤、木瓜各15g,桑枝、桂枝各10g,祖师麻3~6g,甘草4~8g。
【随症加减】一般情况下,第1个疗程药物不作增减,在第2个疗程疼痛缓解后,减乌头用量,酌入补骨脂或淫羊藿。若阴虚象明显可加入北沙参20~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煎2次,早晚于患肢锻炼后分服,15天为1个疗程。配合功能锻炼:以患肢手掌搭对侧肩膀,同时以另一掌上托患肢肘关节使之上抬,并作外展、上提动作,不要怕痛,超过60岁者手法宜轻柔,不宜过激,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
【功效主治】补气祛邪、活络定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7例,痊愈3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
【经验体会】本病属“痹证”范畴,好发于中老年人,其时肝肾不足,风寒湿邪极易入侵,病邪留滞于肩周经络,凝聚不通,痹阻经气发为本病。患者正气本亏,其邪久羁,导致肩痛日久不得自拔,乃每至于遇寒则剧,遇劳则甚。治以培本祛邪,活络定痛。药选黄芪、菟丝子、当归、白芍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以固本。制乌头搜风散寒除湿,辅以续断、威灵仙、木瓜、络石藤、桑枝、桂枝等强化祛风除湿之力,其中之桑枝、桂枝合用善除上肢痹痛。另取芍药甘草汤之意缓急除挛。祖师麻辛温有小毒,祛风湿定痛颇佳,宜小量使用,止上肢麻痛较好。全方标本兼顾,补攻兼施。因无菌性炎症引致肩周关节、肌肉、韧带粘连疼痛、屈伸受限,故简易肩周锻炼有助于配合药物松解粘连,缓解疼痛。
【方剂来源】苏再安.舒肩汤结合功能锻炼治疗顽固性肩周炎47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55
1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药物组成】黄芪30g,桂枝6g,白芍12g,生姜3片,大枣4枚,党参15g,当归12g,桑枝15g,鸡血藤30g,姜黄10g。
【随症加减】若风胜者加防风10g,威灵仙15g;寒胜者加制川乌10g,附子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患者刘某,女,49岁。患者右肩酸痛反复发作已3年,屡用风湿止痛膏或理疗等缓解,时好时坏,1个月前右肩疼痛加重,肩关节活动受限,右上肢上举90°,不能梳头;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舌胖边有齿印,舌质淡,脉沉细无力。中医诊断为肩凝症,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证候:气血亏虚兼夹内寒。治疗以补益气血,佐以温经散寒。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生姜3片,大枣4枚,党参15g,当归12,桑枝15g,姜黄10g,鸡血藤30g,川乌10g,附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个疗程后,畏寒肢冷之症消除,肩关节酸痛减轻,即原方去除川乌、附子续服1个疗程,肩关节及右上肢各症状消失,活动正常,嘱其以基本方去姜黄、桑枝再进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功效主治】益气调荣、补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9例,治愈64例,占92.8%;好转4例,占5.8%;无效1例,占1.4%。治疗时间最长50天,最短6天。
【经验体会】肩周炎多发生在50岁左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肾气为先天之气,先天之气不足,损及后天脾胃之气,脾胃气虚,水谷精微则无以化生,以致气虚血少,无以滋养百骸,则骨脉空虚,筋肉失养,不胜外邪之侵扰。若失于调护,夜睡露肩,风寒袭至,荣卫失调,经络阻塞而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甚则僵硬。《金匮要略·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以补益气血,而调养荣卫,荣卫和则风寒祛散,荣卫和则筋肉充养,诸节通利。荣卫有赖气血的滋养,故加党参助黄芪重补气为君;当归、鸡血藤补血为臣;荣卫失和则经脉不通,鸡血藤补血兼通络为佐;桑枝、姜黄祛风通络止痛,桂枝调营卫兼通络,全方共奏益气调荣,补血通络之功。气血充沛,荣卫调和,筋络通顺则症除矣。
【方剂来源】张长财.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肩周炎69例。国际医药卫生导报,):76
12.加减蠲痹汤内服外敷
【药物组成】当归(酒炒)9g,羌活9g,姜黄6g,赤芍9g,黄芪12g,防风9g,甘草6g,生姜5片。
【随症加减】如寒胜而痛加附子以散寒,肩痛日久不愈可加白花蛇舌草、蜈蚣以搜风止痛。日久不愈而致气血不足可重用黄芪、当归。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配合中药热敷:以上方药渣放入沙锅中武火炒,待药渣将干时洒入60g陈醋及90g白酒,即刻用纱布松松地包起来,趁热敷在患肩处,并用布盖严,以免热气消散,注意避免皮肤烫伤,每次热敷3次,每次20~30分钟,每次热敷宜在手法后进行。
配合手法治疗:①弹拨分筋法。以双手或单手拇指按压固定于患肩的痛点,与其余手指协作沿肌腱和肌束方向向下顺揉至肘关节,反复5次,然后自上而下滚揉(擀面法),再以右手拇指及中指等捏肩髃和肩贞穴。②牵抖放松法。患者取坐位,助手站在健侧,双手环抱于患肩腋下,术者于患侧,双手环握患肢腕部与助手稍做牵引,然后放松,此时以单手握住患侧手指做环形运动,正反数次,待肩部肌肉松弛后双手持紧腕部突然抖颤,注意手法轻柔灵活。
【功效主治】益气和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8例,痊愈31例,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
【经验体会】方中当归、赤芍和营止痛,黄芪、甘草益气以和营血,羌活与防风、姜黄、赤芍共奏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之功,尤适于上肢痹痛。生姜亦散寒和营。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效果。若寒邪偏胜、疼痛明显加附子以散寒止痛,疼痛日久不愈加白花蛇舌草、蜈蚣等虫类药搜风止痛。病久累及气血甚者则可增加黄芪、当归的用量。手法中的弹拨分筋法可有效分解粘连,松解受压的神经组织,改善局部血运及缺氧状态;滚揉理筋法可使软组织恢复正常的位置及生理功能,减轻炎症的浸润;牵抖放松法则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解痉镇痛。功能锻炼通过肩臂部肌群和上肢肌肉的运动,可改善臂部功能,平衡肌张力,提高其代偿与适应能力,松解粘连的组织,延缓肌腱组织的钙化,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起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作用。手法之后即刻行中药热敷,因此时经络疏通,局部缺血缺氧得到改善,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易渗透到病所,加入陈醋、白酒可加强散寒缓急止痛的作用,且白酒性善挥发,可作引经药加强药性渗透力,以提高疗效。
【方剂来源】卞建.加减蠲痹汤内服外敷加手法治疗肩周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492
13.加减五积散
【药物组成】白芷、茯苓各10g,干姜、桂枝、防风、陈皮、厚朴、枳壳各15g,当归、川芎、白芍、半夏、炙甘草各8g,桔梗、苍术各20g,生姜3片。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温里祛寒、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2例,痊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
【经验体会】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麻黄、干姜、白芷、肉桂、苍术、陈皮、厚朴、茯苓、半夏、桔梗、枳壳、当归、芍药、川芎、甘草共15味药组成,为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功能发汗解表、温里祛寒,以除内外之寒,佐以燥湿健脾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之品,治寒湿气血痰积。加减五积散为五积散去麻黄、肉桂而加防风、桂枝,意在祛风解肌,温养经脉,而非一味发汗解表,温里祛寒。方中防风、桂枝、白芷、干姜祛风解肌,温经通脉,散寒止痛。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白芍活血止痛,桔梗与枳壳升降气机、理气化痰,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生姜散寒并解表、解毒。
【方剂来源】陈夫.加减五积散治疗肩周炎32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1
14.宣痹汤联合臂丛阻滞法
【药物组成】茯苓15g,白术15g,白芥子10g,姜黄15g,桂枝15g,桑寄生20g,独活15g,黄芪30g,当归15g,制天南星5g,甘草6g。
【治疗方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臂丛阻滞采用肌间沟入路,注入1%利多卡因+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000mg+维生素E2ml混合液共12ml,当感手臂有麻痹感,疼痛减轻后按摩肩关节,每周2次,3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行血、化痰除湿、消炎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6例,1个疗程结束后痊愈41例(89.1%);显效4例(8.7%);有效1例(2.2%);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经验体会】肩周炎其发病因素主要有退行性病变、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受凉以及活动减少、肩部神经营养障碍等,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臂丛阻滞后可以立即解除痛苦,配合手法治疗,使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受到一定反向、有节律的牵拉,从而使粘连得到安全的松解,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恢复和加强,局部代谢随之改善,致痛物质也得以清除,从而使疼痛得到缓解和消除。多种维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利于代谢的进一步改善,加强了臂丛阻滞的作用。同时臂丛阻滞也避免了多点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中医学认为,肩周炎多因风寒侵袭,气血被痰湿滞留致痹,阻碍宣通所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流畅则痹证得解。宣痹汤具有补气行血,化痰除湿的功效。有患者服用三剂宣痹汤,1次臂丛阻滞后所有症状即消失,可为十分对症。
【方剂来源】方九江.宣痹汤联合臂丛阻滞治疗肩周炎。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2):155
【药物组成】黄芪、鸡血藤各30g,当归、白芍、威灵仙、姜黄各15g,桂枝、羌活、制川乌(先煎)各10g,全蝎、甘草各6g。
【随症加减】若风寒束表,无汗、怕冷、身痛者,加麻黄10g,葛根30g;病程较长、寒湿留滞经脉骨节,肩部僵硬者,加白芥子、乌梢蛇各10g,蜈蚣2条;气虚明显者,黄芪加量为60g,白术15g;久病入络、瘀血停留、肩背上肢麻木、舌质紫暗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上、下午2次温服。配合肩部操锻炼:患者站稳,第一节,患肩侧上肢伸直做前屈、后伸摆动50次;第二节,患侧上肢做内收、外展摆动50次;第三节,环转上臂活动,先向前环转(如右肩逆时针)25次,再向后环转(右肩顺时针)25次。以上肩部操应慢慢增大摆幅,力度以患者能忍耐为宜,每天早、晚各做一套。上述方法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舒筋通络、松解粘连。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痊愈54例,占67.5%;显效16例,占20%;好转8例,占10%;无效2例,占2.5%。总有效率为97.5%。患者张某,女,53岁。右肩疼痛,肩膀活动受限1年余,加重10天。伴肩关节僵硬,不能梳头,穿衣持物不便,影响生活及睡眠,并怕冷、乏力。诊断为肩周炎。证属久病气血亏虚,风寒湿邪留滞于经脉骨节,痹阻不通。用肩痹通加麻黄、白芥子、乌梢蛇各10g,每日1剂,复煎,分上、下午2次温服。同时做肩部操锻炼,早、晚各1次。经治疗20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经验体会】肩周炎多由年老体衰或气血虚损,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侵袭肩部,气血闭阻不通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了软组织广泛性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所致。针对上述病因,运用肩痹通益气养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再配合肩部操锻炼有舒筋通络、松解关节组织粘连作用,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吴泽忠.肩痹通合肩部操锻炼治疗肩周炎80例。四川中医,):82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异质性系统性疾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本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对称性、多发性、侵蚀性周围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关节炎具有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特点,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逐渐加重,加重的程度和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疾病可有暂时性缓解。本病主要侵犯小关节,以手、腕、足等关节最常受累,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晨僵,可伴有皮下类风湿结节和其他全身症状。
一、急性期
1.白虎加桂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30g,知母20g,甘草、桂枝各6g,黄柏、炒苍术、秦艽各10g,威灵仙20g,薏苡仁、金银花、黄芩各15g,桑枝30g。
【随症加减】湿重于热加茯苓20g,厚朴10g;湿热阻滞经络加薄荷6g,防风12g,热重于湿加栀子10g,竹茹12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疏风,祛湿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显效5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治验:李某,女,62岁。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作5年,曾服用多种药物治疗不见有效,诊见:患者畏风、发热、烦闷,早上起来关节僵硬,大关节灼热红肿,而且关节疼痛不能移动,舌苔黄燥,舌质红,脉象浮数。证属湿热侵袭肌腠,风阻经络。药用:石膏30g,知母20g,甘草、桂枝各6g,黄柏、炒苍术、秦艽各10g,威灵仙20g,薏苡仁、金银花、黄芩各15g,桑枝30g,薄荷6g,防风12g。每日1剂。10剂后,畏风、发热、烦闷,大关节灼热红肿消失,关节可适当活动,晨僵有所减轻。继续服用20剂炎症性关节痛消失。
【经验体会】湿热侵袭肌腠、风阻经络为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病因病理,因而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疏风通络为主,以防内热伤阴,引邪入里,反复发作,形成慢性关节炎。以石膏、知母、金银花清热;桂枝散风和营;以炒苍术、黄柏、威灵仙、薏苡仁、黄芩祛湿清热,以秦艽、桑枝通络止痛;以甘草和中解毒。而起到清热疏风,祛湿通络的功效。
【方剂来源】赵一宇.白虎加桂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60例。辽宁中医学院学报,):463
【药物组成】金银花30g,白芍20g,玄参、当归、白花蛇舌草、络石藤、威灵仙各15g,甘草、山慈菇各10g,蜈蚣2条。
【随症加减】上肢关节痛甚者加羌活、姜黄各10g;关节肿胀较甚者加苍术、薏苡仁各10g;腰膝疼痛者加牛膝、桑寄生、续断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周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4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0例,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治验:刘某,女,43岁。四肢小关节疼痛、晨僵2年余,曾服用雷公藤多苷片及布洛芬治疗无明显好转。诊见手指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约2小时。腕及足趾关节疼痛,口干,多汗,舌苔薄黄,脉弦细。证属热痹,风湿热毒郁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治以痹痛消煎剂,每日1剂,水煎服。2周后复诊,足趾及腕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手指关节疼痛及肿胀略减轻,晨僵<1小时,给以痹痛消煎剂加羌活、姜黄、薏苡仁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2周后复诊,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及晨僵基本消失。
【经验体会】活动期患者多见有关节肿胀,灼热疼痛,晨僵,伴低热,多汗,舌红苔黄,脉数,属中医学“热痹”范畴,多由风湿热毒之邪杂至,郁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或由风寒湿三气杂至,郁于经络关节,郁久化热所致。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方中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为《验方新编》中四妙勇安汤的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清热解毒;蜈蚣通络止痛;络石藤、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白芍缓急止痛。
【方剂来源】郝文.痹痛消煎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3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36
3.桂枝芍药知母汤
【药物组成】麻黄6g,桂枝10g,白术12g,薏苡仁25g,川牛膝15g,忍冬藤30g,赤芍、白芍各15g,防己15g,秦艽10g,地龙15g,甘草10g,生姜5片。
【随症加减】偏热胜者,加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生地黄30g,牡丹皮20g;偏寒胜者,加附子15g,重用麻黄10g,桂枝20g;病久关节畸形僵直者,加炮穿山甲10g,炙乌梢蛇10g,炙蜂房10g,炙僵蚕10g,止痉散6g(分2次冲服)。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祛风胜湿、消热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80例,治愈142例,显效92例,有效4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7.86%。
【经验体会】本方可祛风胜湿、消热止痛,能驱除人体感受风湿化热之邪毒,使关节筋脉通畅,气血疏通,达到病愈的目的。一般用药1周后关节肿痛即可减退,1个月后约90%的患者关节疼痛基本缓解,多数患者用药后2~3周关节肿胀明显减轻,4周后关节肿胀基本消失。
【方剂来源】杨中杰.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急性期类风湿性关节炎280例。河南中医药学刊,):46
二、活动期
1.八草八根汤
【药物组成】积雪草20g,鬼针草20g,天青地白草10g,龙葵草20g,地耳草30g,豨莶草10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桠苦根20g,山稔根20g,枸骨根15g,白茄根10g,野蔷薇根20g,半枫荷根20g,茅莓根20g,猕猴桃根30g。
【随症加减】热毒炽盛,关节红肿热痛较著者,加蒲公英20g,肿节风15g;湿热俱重,关节肿胀灼热明显者,加土茯苓30g,木通10g;湿邪偏重,关节积液较多者,加泽泻15g,车前草20g;伴有湿热伤阴、舌红少津者,加生地黄20g,墨旱莲20g;瘀血明显,关节变形强直、刺痛者,加穿山甲10g,没药6g;痰凝较著,有皮下结节者,加白芥子10g,浙贝母15g。
【治疗方法】水煎服,日1剂,每剂煎2遍,分早、晚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3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和疗法(功能锻炼除外),原服激素者逐渐减量撤除。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治愈16例,显效23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经验体会】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以关节红肿,局部灼热,疼痛剧烈,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为主症,甚或伴有发热、出汗等全身表现,故属于中医的热痹。其病因有内外之分。外因一是风湿热毒直接侵犯骨节筋脉,二是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内因与体质因素有关,因该病多初发于青壮年,多为阳盛或阴虚内热体质,故感邪后易于热化。因此,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病机为湿热毒邪留于骨节,壅滞经络,阻碍血行,不通则痛。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八草八根汤即据此而设,方中白花蛇舌草功专清热解毒,山稔根、白茄根祛风除湿;积雪草、鬼针草、龙葵草、地耳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豨莶草、枸骨根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天青地白草、半枫荷根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三桠苦根、野蔷薇根、茅莓根、猕猴桃根则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三项功用。诸药配伍,切合病机。
【方剂来源】杨庆华.八草八根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江西中医药,):19
2.白虎桂枝汤加味
【药物组成】石膏30g,知母12g,防己10g,桂枝9g,忍冬藤20g,桑枝15g,乳香9g,穿山甲9g,地龙12g,甘草6g。
【随症加减】发热甚、咽痛者加山豆根10g,射干10g,苇根30g;阴虚热盛者加生地黄15g,玄参15g,牡丹皮12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清热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20例,治愈32例,显效44例,好转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67%。
【经验体会】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活动期表现为红、肿、热、痛,主要病机为风湿热毒之邪客于关节、经络,气血痹阻。方中石膏、知母性寒清热;防己、忍冬藤祛风除湿;桂枝、桑枝祛风通络;乳香活血伸筋;穿山甲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通经络而达病所;地龙性寒清热,通利经络;甘草既缓四肢挛急疼痛,又能缓和药性,以防伤正。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清热化瘀通络之功。
【方剂来源】郭守香.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0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163
3.补气活血祛风汤
【药物组成】黄芪120g,当归30g,桂枝20g,羌活15g,姜黄、桃仁各20g,红花、麻黄各15g,牛膝、川芎、赤芍各30g,白芥子15g,炙川乌、炙草乌各12g,穿山甲15g,秦艽10g,白芷15g,白芍40g,萆薢30g,甘草10g。
【随症加减】如属风湿热型当去川乌、草乌、麻黄、桂枝,加入知母、黄柏、忍冬藤、石膏等药物。
【治疗方法】先煎川乌、草乌2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文火久煎1小时,将药倒出,加水再煎30分钟,2次共取药汁1000ml,装入容器服用。
【功效主治】补益气血,祛风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2例,治愈38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治验:杨某,男,34岁。患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作7年。左侧二、三手指关节肿大变形,左足第一趾关节及足背红肿,按触痛明显,活动受限,脉虚大无力,舌淡苔白滑。予活血祛风汤3剂,嘱其停服西药,患者服药3天以后,关节疼痛加剧。告患者乃药物发挥作用,正邪相争,古语云:“药不眩瞑,其病不瘳”,6天后,患者肿痛大减,已能自由活动,继服上方,2个疗程后复查,患者肿痛消除,活动自如,停药。随访1年后,病未复发。
【经验体会】方重用黄芪120g之多,主要取其补气实表、温通经络,即可强壮肌体,又可驱邪外出。黄芪具有增加肌体免疫力之功能,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大部分均为免疫力低下。以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养血活血之品,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用羌活、桂枝、姜黄、麻黄、川乌、草乌、穿山甲、秦艽等,以祛风除湿、疏通经络;萆薢、白芷、白芥子等药以祛湿除痰,以消关节之肿痛;白芍、牛膝二药补益肝肾,又能潜阳下行,以防升阳发散,药物太过;甘草用以调和诸药。
【方剂来源】董顺明.补气活血祛风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52例。辽宁中医学院学报,):70
4.清热解毒方
【药物组成】土茯苓60g,金银花、生地黄、桃仁各30g,防己、秦艽各20g,赤芍、桑枝、马鞭草、栀子、白花蛇舌草各15g,甘草10g。
【随症加减】凡关节红肿热痛或见全身发热者加石膏30g,知母15g;若关节疼痛较剧,午后低热者,加地骨皮15g,牡丹皮10g;关节肿胀明显,加车前草、泽泻各15g,通草10g;关节肿大变形或见皮下结节者,加玄参15g,皂角刺、穿山甲各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凉血解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6例,近期控制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1%。
治验:李某,男,53岁。曾患类风湿关节炎,经中西医治疗临床症状缓解3年,因劳累后又出现小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以掌指、近侧指间、腕、膝关节为主。关节不红,但自觉发热,胀痛,触之灼手,晨僵4小时,舌尖红,苔薄黄腻,脉滑有力。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辨证为湿热痹阻经脉,蕴结关节。治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通络止痛法。处方:土茯苓60g,忍冬藤、生地黄各30g,防己、秦艽各20g,赤芍、牡丹皮、马鞭草各15g,甘草10g。述服药7剂,关节肿胀明显减轻,晨僵症状稍缓解,自觉受累关节发热减轻,但触之仍热,舌脉如前。前方加红藤30g,再进7剂,述肿胀已衰其大半,精神大增,自觉受累关节已无热感,肿痛已局限于双腕及近侧指间关节,触之稍热。药已中的,按前方出入调治2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化验血沉降至正常,类风湿因子转阴。
  【经验体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控制炎症,阻止或延缓关节的破坏。在临床上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发热,且热势与关节炎症的程度呈正比,关节局部可见红肿,触之灼手;或无发热,但关节局部红肿,有热感;或病变关节肿胀不红,但觉发热或触之觉热甚或灼手,炎症程度越重其灼热感也越明显,舌脉多呈湿热之象,可见有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辨析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郁久化热,或外感湿热毒之邪,痹阻经隧骨骱,以致湿流关节,热灼筋脉所致。治疗法当清热除湿、凉血解毒、通络止痛,故方中以土茯苓、白花蛇舌草为君,其剂量可用至30~60g,取其解毒利湿、通利关节之功;生地黄、赤芍、马鞭草等助其凉血解毒;秦艽清湿热、止痹痛;桃仁善于活血通络。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以上见证,辨证为湿热或热毒型患者均可选用该方法治疗,以期尽快控制炎症。
【方剂来源】应森林.清热解毒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26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42
5.清养通痹汤
【药物组成】金银花60g,蒲公英、薏苡仁、白芍、生地黄、红藤、忍冬藤各30g,蜂房、牡丹皮、赤芍各12g,土茯苓45g,石斛15g,豨莶草20g,细辛、甘草各10g。
【随症加减】游走性关节痛酌加青风藤、络石藤、海风藤各15g;颞颌关节痛用白芷15g;肩关节疼痛用麻黄、桂枝各12g;胸锁关节疼痛用香附、延胡索各15g;痛在上肢加羌活12g,威灵仙15g;痛在下肢用独活15g,川牛膝16g;膝关节痛加全蝎6g;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用猫爪草9g;四肢小关节痛加漏芦15g;踝关节肿胀疼痛用地龙12g,钻地风15g;病程久者加穿山甲6g,土鳖虫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养阴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6例,治愈6例,显效1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
【经验体会】清养通痹汤方中重用金银花、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为君;金银花味甘性寒,能清热解毒,功治一切风湿气,清络中风火湿热,性偏宣散,清热解毒而不伤胃,芳香透达而不遏邪;土茯苓甘淡性平,“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本草正义》)。方中忍冬藤清热解毒、祛风通络,与金银花同出一木,加强清热通络除痹之力;蒲公英性味苦寒清热解毒、行气滞、散郁结,“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久服而无碍”(《本草新编》)。二药共为金银花之臣。薏苡仁甘淡利湿、微寒清热,功能清热除痹,利湿健脾,《本经》言其“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为土茯苓之臣药;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功能滋养阴血润络通脉、清热凉血解毒,“主伤中、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本经》);石斛味甘性平,《本经》谓其“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阴强,久服厚肠胃”,具有补阴虚除痹之功;白芍苦酸微寒,入肝脾经,具有补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效。此三味针对阴虚病机,亦为臣药。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蜂房解毒清热,善疗风毒痹痛;豨莶草能清热解毒、祛风湿、通经脉、止痹痛;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善透血中内伏之热毒;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细辛辛温性烈,温通阴阳、解痹止痛,又可制他药寒凉。此六味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细辛用量古有“不过钱”之说,是指入散剂,方中用量10g,临床中未见任何副作用。全方清解、滋养、疏利、宣透并举,逐邪与养正同施,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养阴活血通络之效。
【方剂来源】鞠中斌.清养通痹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论要。四川中医,):171
三、慢性期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肉桂3g,麻黄3g,鹿角胶10g,炮姜6g,甘草6g,白芥子6g。
【随症加减】手腕疼痛加姜黄、防风、细辛活络止痛;腰酸怕冷加巴戟天、淫羊藿助阳;骨骼变形严重者加透骨草、寻骨风、自然铜;脊柱强直可加狗脊、杜仲、桑寄生。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4例,治愈6例,好转24例,无效4例。
治验:李某,女,46岁。患者1年前自感关节晨起活动不利,有僵硬感,半小时后逐渐缓解,两手指关节及腕关节疼痛,不红,怕冷畏寒,经化验,类风湿因子阳性,被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舌淡,苔白,脉细,治拟温肾祛寒,活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黄15g,桂枝10g,鹿角胶10g,麻黄3g,炮姜10g,炙甘草6g,姜黄10g,防风6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杜仲15g,鸡血藤30g,桑寄生15g,白芥子6g。服药1周后,腕关节肿略退,疼痛已止,服药2个月后,临床诸症均消失。
【经验体会】阳和汤方出《外科全生集》,以主治阴疽、痰核、鹤膝风为主,方中熟地黄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炮姜、桂枝疏散寒凝,温通经脉;麻黄开腠理以达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寒痰,同上加用祛风化湿之药。手腕疼痛加姜黄、细辛,脊柱强直加狗脊、杜仲、桑寄生,下肢疼痛加独活等,以增强祛风湿之功。
【方剂来源】陈有统.阳和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7
2.斑龙汤加减
【药物组成】鹿角霜、菟丝子、茯苓、寻骨风、穿山龙、当归各30g,补骨脂20g,全蝎、土鳖虫各10g,蜈蚣2条,穿山甲、乌梢蛇各15g,青风藤、海风藤、雷公藤各12g。
【随症加减】上肢关节为主加羌活20g,姜黄15g;手足麻木冰冷加川乌、草乌各6g,桂枝20g;腰膝关节为主加桑寄生30g,牛膝30g;项背为主加葛根25g,桂枝10g;关节变形,功能障碍加龟甲、白芍各30g;病久气虚加黄芪60g,白术20g;血瘀明显加三七6g,血竭2g,川芎15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益肝肾,扶助正气,化瘀散结,通经活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5例,治愈10例(13.3%),显效33例(44.0%),有效27例(36.0%),无效5例(6.7%),总有效率为93.3%。
【经验体会】根据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肝主筋、其充在筋、其华在爪”的理论,拟定补益肝肾、化瘀散结、祛风通络为其治疗大法,重点选用血肉有情、善于走窜通关之品。方中熟地黄、菟丝子、补骨脂、鹿角霜、当归、茯苓等补益肝肾,调节和提高患者机体自身免疫功能,扶助正气,为机体康复奠定良好基础。选用全蝎、蜈蚣、穿山甲、乌梢蛇、土鳖虫等搜风逐瘀、驱毒排浊、消肿止痛之品,以期获得夺关斩将之功。选用寻骨风、雷公藤、青风藤、海风藤、穿山龙祛风散结,通经活络。全方合用,补益肝肾,扶助正气,化瘀散结,通经活络。
【方剂来源】郑宏岭.斑龙汤加减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5例。四川中医,):31
3.痹通舒丸
【药物组成】痹通舒方药组成: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独活、羌活、乌梢蛇、地龙、蜈蚣、蚂蚁、防风、苍术、薏苡仁、老鹳草、虎杖、穿山龙、重楼、鸡血藤、雷公藤、赤芍、白芍、延胡索、制川乌、制草乌各10g。
【治疗方法】100目筛,打水丸,早、午、晚饭后服9g。配合相应按推拿手法治疗。
【功效主治】壮督追风,解毒消肿,燥湿散寒,温经通络,行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1例,近期控制15例(29.41%),显效15例(29.41%),有效16例(31.37%),无效5例(9.8%),总有效46例(90.19%)。
治验:贺某,男,20岁。近半年全身酸楚不适,僵硬感,晨起甚,四肢关节疼痛,不以为然。昨天四肢关节红肿疼痛,夜间甚、拒按,早晨不能起床,口不能张,吞咽困难,畏寒,自测体温38℃。查患者形体适中,痛苦面容,两额有汗珠渗出,张口困难,语迟声音低,自己不能行动,四肢关节对称红肿,疼痛,拒按,活动受限。X线双手指,腕、踝、软组织滑膜肿胀,关节间隙较窄,骨质光滑,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规范服用痹通舒,配合推拿按摩恢复功能。经过1个完整疗程治疗,关节红肿,疼痛,晨僵消失,生活自理,整体功能正常,X线关节腔滑膜肿胀消失,整体功能正常。
【经验体会】本病在治疗时在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的同时,一定要遵循中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辨证施治治则。辅以推拿按摩,其手法可根据病情,应用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瘀者畅之,痛者通之,畅达经络,调畅气血,扶正固本,调动内在积极因素,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克服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共奏异曲同工之效。
【方剂来源】张耀武.痹通舒丸辅以推拿按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1例疗效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05,(1):11
4.除湿通痹汤
【药物组成】桑寄生、续断、黄芪各15g,当归9g,鸡血藤、独活各12g,秦艽、羌活、茯苓、川芎各10g。
【随症加减】颈项部疼痛者加葛根,上肢疼痛者加桂枝、桑枝,腰背痛加狗脊、杜仲,下肢痛者加牛膝、木瓜,四肢末梢和远端关节之痹痛加用海风藤、忍冬藤,有热象去黄芪加石膏、黄柏、防己。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血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8例,临床治愈10.34%(6/58),显效39.66%(23/58),好转41.38%(24/58),无效8.62%(5/58),总有效率91.38%。
【经验体会】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依赖气血之濡养,气血不足则筋脉失养,骨髓失充,外邪乘虚侵袭致气血瘀滞发为痹证。因此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风寒湿邪、瘀血、痰浊痹阻是外因。治疗上,以扶正祛邪并举的原则,采用补肝肾、益气血为主,祛风湿活血通络为辅的方法。基于以上原则,我们组成了除湿通痹汤。方中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黄芪、川芎、当归、鸡血藤补气养血活血;独活、秦艽、羌活祛一身之湿,茯苓健脾利湿。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络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除湿通痹汤组成药物有抗关节炎、解热、镇痛、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作用,一些药物如黄芪、当归具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方剂来源】黄烈生.除湿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四川中医,):40
【药物组成】土茯苓30g,豨莶草30g,威灵仙20g,麻黄10g,附子10g,细辛10g,忍冬藤15g,牛膝12g,鸡血藤20g,川芎12g,黄芪15g,马钱子0.5g(研末冲服),乌梢蛇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5天为1个疗程。休息5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益肝肾,通络除痹。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4例,治愈7例,显效23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59%。
【经验体会】本病属于中医“顽痹”、“历节风”等范围,其形成外因“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内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内生风、寒、湿、热,内外合邪,同气相求,与痰浊瘀血相搏结,闭阻经络,由早期的疼痛、肿、僵,渐至关节变形,肢体失用,甚则晚期内舍于脏腑,其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乃及全身,致使毒邪深伏,缠绵难愈。“毒损肢节脉络”则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及主要病理。治疗应解毒通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方中重用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散结消肿,能调节免疫功能,阻止或延缓关节滑膜破坏;豨莶草既能助土茯苓祛风湿,通经络,又能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利脉,“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为“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威灵仙除痹通络,力猛性悍,通行十二经,并可载药以达病所;病之顽者,则非大辛大热之附子难以祛散,以其辛温善走窜,温通经脉而止疼痛,为治风寒湿痹之要药;再伍忍冬藤、细辛以疏在表之邪,宣通经络而畅循环。痹证反复发作,既可导致气血亏耗,又内伤脏腑,损及肝肾,加黄芪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行气通脉,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脉。病之日久,邪伏较深,内入骨骱,取其马钱子、乌梢蛇搜风剔络,以除关节之拘挛麻木。全方辛苦温并用,寒热同施,攻补相兼,辛温散其寒,苦温燥其湿,辛凉清其热,补气血、益肝肾扶其正,祛瘀通络攻其邪,标本兼顾,使痛止肿消顽麻除。
【方剂来源】崔振军.痹通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4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3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舒筋活血药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