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桩基础沉降计算会沉降不一致

减沉桩基础-学术百科-知网空间
减沉桩基础
减沉桩基础
reducing-settlement pile foundation桩和在此基础上桩设计的静态分析一般是采用全局安全因子。然而采用荷载抗力因子方法来...扩展基础桩提供了额外的基础抗力,可大大增加隆起抗力。(V.A.Sowa,“现场螺旋钻孔桩”加拿大岩土期刊,vol.7.1970;G.G.Meyerhof
与"减沉桩基础"相关的文献前10条
合理地控制沉降是减沉桩基础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由于这种基础形式形成和发展较晚,实际工程中大都以以往的经验为依据进行设计。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减沉桩基础,分析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
将控制变形桩原理应用于路桥协同沉降的设计思路中,开展如何控制桥梁桩基础沉降研究,应用减沉桩基础防止桥头跳车,打破传统的“路归路,桥归桥”的设计模式,进行路桥的设计优化,降低桥坡基
在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经计算与实测表明,在非软土地区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可以有效减少地基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与常规桩基础相比,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费用降低约50%,经
本文通过对新版桩基规范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沉降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出了水池构筑物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沉降的计算方法,通过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采用减沉复合疏桩进行软基处理能充分发挥桩间土体的承载力,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同时节约了软基处理成本。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常用的减沉复合疏桩,大量应用于目前高速公路桥头软基处理中。其沉
探讨桩筏基础减沉桩基的设计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采用减沉桩基设计,与常规桩基设计结果相比,可减少桩数,节省投资,说明减沉桩基是优化桩筏基础设计的一种新方法。
探讨了减沉桩筏板基础的设计思想 ,介绍了减沉桩承载力和变形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采用本文计算方法设计的一个工程实例。
结合某住宅工程地基处理的成与败,强调基础方案的选择,不仅要关注地质条件,还应关注场地条件。介绍了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根据大型现场模型试验,分析了软土中群桩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特性。试验表明:随桩距增大,承台土抗力和桩侧阻力增大,而端阻力减小;当桩距增至6d时,侧阻力趋近于单桩,端阻力仍高于单桩
山东沿海滩涂地区某联排高级住宅,采用梁板式筏板基础,持力层为强夯后的杂填土层,厚3.5~5.0 m,其下为3.0 m左右的淤泥质土层,形成上硬下软的双层地基。该建筑物刚施工完毕即
"减沉桩基础"的相关词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font color="#0-819-9993
<font color="#0-
<font color="#0-桥梁摩擦桩基础沉降理论分析及应用--《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桥梁摩擦桩基础沉降理论分析及应用
【摘要】:在软土地基上修建桥梁时,它的稳定性就集中体现在对沉降稳定的严格控制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够满足沉降稳定,强度稳定也就能自然满足。地基变形稳定及工后沉降的预测是桥梁设计和施工的关键,若沉降无法满足桥梁设计的要求,则需要采取地基处理加固等措施来满足沉降稳定要求。
近几年来,因基础沉降控制不足,发生了很多起桥梁垮塌及房屋倾斜事故。基础沉降问题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重视,社会以及整个学术界对沉降问题的解决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何较好的控制基础沉降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以荷载传递法和Biot固结理论为基础,考虑土体的线性粘弹性性质以及土体随时间固结等变化因素,将时间概念引入单桩的沉降分析,对受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单桩的三维沉降与时间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和研究。
②为了验证摩擦桩三维沉降公式的可取性与合理性,进一步得到软粘土中桥梁桩基础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采用FLAC3D岩土计算软件、摩擦桩一维沉降理论解及三维沉降理论解对江阴长江大桥桩基础进行计算分析。比较结果得到:解析解答均不能模拟荷载加载初期的平缓段,但在相同荷载下,推导得到的三维沉降解析解计算结果较保守,结果大于有限元结果与一维解析结果;且与一维解比较,沉降偏大达13mm。
③通过分析得出:在其他变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桩长的增加,桩体沉降减小,但随着桩长的增加,桩体沉降量的减小速度减小;当桩直径小于0.5m时,桩体沉降较大,且随着桩直径的增大,桩体沉降值减小量增大;弹性模量取值很小时,桩体沉降增大量很大;当桩体模量大于一定值后,沉降对桩体弹性模量不敏感。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U443.1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栋;李相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赵振东,傅铁铭,土岐宪三;[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3期
刘全林,杨敏,魏焕卫;[J];工业建筑;2001年07期
冯忠居,冯瑞玲,赵占厂,谢永利;[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潘时声;[J];建筑结构学报;1991年05期
黄斌,杨敏,熊巨华;[J];建筑科学;2004年02期
王旭东,王伟,宰金珉;[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潘时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5期
程昌钧,胡育佳;[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杨敏;赵锡宏;;[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兴远,郑颖人,林文修;[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8年04期
胡德贵,罗书学,赵善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谢涛,袁文忠,蒋泽中,帖卉霞;[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蒋泽中,谢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富海鹰,冯君,李友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钱晓丽;何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张玉明;岳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王启东;;[J];安徽地质;2004年04期
檀斌;[J];安徽建筑;2005年01期
齐永正;汪令松;徐威;;[J];安徽建筑;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柯洪;吴翔;王继华;曾云川;赵春宏;冯庆高;;[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柯洪;吴翔;王继华;曾云川;赵春宏;冯庆高;;[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宰金珉;;[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邓洪亮;张红艺;;[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苏栋;李相崧;明海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许宏发;程学新;奚水清;汪耀明;;[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朱奎;徐日庆;苏晓樟;周鹏飞;;[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孟祥瑞;高建岭;白玉星;;[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吴同情;褚广辉;;[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卢信雅;詹松;;[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兵;[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殷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吴坤铭;[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何永强;[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陈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陈龙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杨奇;[D];中南大学;2011年
崔科宇;[D];中南大学;2010年
王俊林;[D];郑州大学;2011年
张磊;[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志宽;[D];郑州大学;2010年
齐平;[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刘洋;[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杭纲领;[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戴必辉;[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卢陈;[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彭奎森;[D];湘潭大学;2010年
龙树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李继萍;[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聂珊利;[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明登;[J];福建建设科技;2002年02期
赖琼华;[J];广东水利水电;2002年03期
梁梓方,吴学勇,王离;[J];广州建筑;1994年03期
陈文,施建勇,龚友平,周林根;[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朱泓,殷宗泽;[J];河海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赵明华;[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赵明华,侯运秋,曹喜仁;[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杜海珍,荣见华,傅建林,杨振兴;[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冯忠居,谢永利,李哲,张宏光;[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施鸣升;[J];建筑结构学报;198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明扬;;[J];华东公路;1986年02期
唐维新;;[J];结构工程师;1989年01期
龚成中,何春林;[J];公路;2004年11期
聂珊利;张远芳;赵秀亮;;[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孔祥海,曾志威;[J];湖南交通科技;1998年04期
魏静,王建华,李永林;[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刘冬青;;[J];山西建筑;2008年06期
李嘉业;;[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S1期
张波;孙鹏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6期
马伯如;;[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韦成龙;刘小燕;;[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一九九九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姜云霞;;[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宋博琪;赵国光;;[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上册[C];2005年
宋桂峰;张朝菊;杨高中;;[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一九九九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李彦兵;王卫兵;;[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王杰贤;;[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刘文峰;;[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林柏;朱向荣;楼文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华家池;;[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张用谦;陈原辉;赵滨;;[A];第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国家知识产权局;[N];中国水利报;2001年
石治荣;[N];人民铁道;2006年
精河县水利局改水办
邢群英 精河县八家户农场规划办
窦照勇;[N];博尔塔拉报;2008年
李永旺;[N];中华建筑报;2004年
陶圣洁;[N];建筑时报;2004年
须哲峰;[N];中华建筑报;2006年
古月 谢萍;[N];海南日报;2005年
王天;[N];中国建设报;2006年
钟仕平?王良雷;[N];中国交通报;2008年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提供;[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瑞华;[D];中南大学;2010年
姜龙;[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陈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景宏君;[D];长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夏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荀东亮;[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聂珊利;[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黎小东;[D];天津大学;2007年
江黎;[D];长安大学;2009年
李勇;[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杨灿宇;[D];湖南大学;2012年
张志伟;[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刘燕;[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文华锋;[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桩基础沉降计算软件|基础沉降计算软件下载_v2016_9号软件下载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摘 要]阐述了从古至今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桩基发展中的不同论断及为桩基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3732617.htm  [关键词]沉降;桩基础;承载力  随着高层建筑和体型复杂建筑的发展,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传统的桩基础设计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桩基础设计思想有了很大突破。这些思想首先源于研究在减少天然地基的总体沉降问题,认为群桩和承台下土共同承担建筑物荷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所谓减沉桩、疏桩、复合桩、塑性支承桩等桩基础设计理论,这些理论是以总体沉降为主要控制因素,采用少量桩来协助天然地基以减少其沉降或弥补其承载力的不足。  1977年英国的Burland教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9届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会议上,做了《结构物和基础的性状》的专题报告,指出在天然地基强度能满足设计荷载的要求但沉降却过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少量发挥极限承载力的桩以减少基础沉降,并将其称为“减少沉降量桩基础”。一年后Hain和Lee等人采用Poulos的弹性理论及理想弹塑性模型也得出了建立竖向刚度较大的桩—土复合桩基并不需要很大的桩数,桩数的进一步增加对减少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的作用非常小的结论。但目前为止将这一设计思想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少在工程上得以应用。  Poulos在屈服桩基础的方法上提出了可以考虑让桩完全发挥极限承载能力,桩仅是作为减少沉降所采用的构件,并称其为“piled raft foundation”,以示与传统的“pile groups”的区别。他认为由于筏下土体过于软弱时,使筏板能提供的承载力十分有限,不适合采用这种设计方法。  相比于国外桩基础研究的发展,我国的桩基础理论发展也在快速的发展。1979年,我国岩士工程界前辈童翊湘在探讨上海软土地区桩基础设计经验时就提出了基于群桩基础工作机理的分析理论,形成了分不同情况按沉降设计桩基的初步想法,指出桩土相互作用的应力对计算桩基下沉量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同济大学开展了桩土相互作用课题的研究,杨敏等在1988年研究了在桩基础设计中减少桩数节约造价的问题。研究中指出了如果桩数是受沉降控制的,则在地基强度满足荷载条件下,减少用桩数量只会对基础沉降有影响,不会引起建筑物的使用,并于1989年开始在上海的多层和小商层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中应用沉降控制概念进行工程实践,实践表明根据该理论能够有效地减少工程造价。此后杨敏等人经过10多年的对桩土相互作用、软土地基变形控制等有关课题的研究,于1998年提出了减少沉降桩基础的设计理论,其只要思想是基础中的桩除承担部分荷载外主要还是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将控制设计值确定桩数和桩长的设计方法。1983年华东电力设计院在桩和承台共同作用的报告中再次指出,在软土中进行基础设计时充分利用桩和承台板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减少沉降,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计算式。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黄绍铭、裴捷等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软土地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方法,根据在上海康健新村原位观测得到的实测数据,提出了基于Mindlin解的Geddes应力公式计算土中应力,再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的设计理论。  宰金珉提出了复合桩基的设计方法,综合分析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非线性工作性状的基础,指出应用复合桩基设计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率指标大于0.5,如果小于0.5则还是沿用常规桩基础设计方法,同时提出在整体承载力和沉降量双重控制下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复合桩基的方法,其设计原则为:在总体安全度K大于2和总沉降小于允许沉降的双重控制下,单桩近似取用极限承载力。另外将“复合桩基”定义为以大桩距(5~6倍桩径长以上)布置的底承台摩擦群桩或端承作用较小的端承摩擦桩与承台底土共同承载的桩基础。1994年上海市地方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240294将减少沉降桩基础的桩基础设计方法收录在规范中,并取名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1993年蔡杉龄对深厚饱和软黏土中薄硬夹层作桩基持力层做了研究,引用了板带强度计算理论,经过计算分析,得出了薄硬夹层可以作为扩底桩的桩端持力层的结论。  温州建筑设计院管自立工程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了基于充分利用浅埋硬土层良好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建立了疏桩基础设计思想。指出饱和软土地基中存在一个“最佳容桩量”,在这个容桩量进行设计时建筑的沉降最小,从而对由传统桩基设计确定的桩数和间距进行精简和疏布。  在高层建筑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研究上,张忠苗、汤展飞等对杭州某长45m的试桩的进行了实测,认为桩端沉降量对桩侧极限阻力有很大的影响,并定义桩端沉降量达到约2mm所对应的桩顶荷载为极限阻力值。通过分析指出按各层摩阻力平均值用一般静力经验公式来计算桩侧阻力是不正确的。楼晓明、洪毓康、陈强华对群桩基础地基中的竖向附加应力性状进行了研究,指出等代深基础法Boussinesq公式确定的附加应力要比桩端以下附加应力大得多。并且随着桩长度的增加,基础面积随之减小,下卧层中的附加应力系数也逐渐变小。  在当前的高层建筑桩基设计中,多数采用“等桩长、等桩径、等桩距”的设计方法,实测表明,虽然采用的桩数不少,但碟形沉降仍然时有发生,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这种碟形沉降对建筑结构内力影响很大,是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受力都有所增加,从而板厚和配筋增多,使得工程造价升高.因此,宰金珉、刘金砺等提出对基础刚度进行调节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材料消耗和差异沉降。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桩基设计理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合理的桩基设计能够用最小的工程造价达到支撑起建筑的目的,随着桩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对于桩的研究也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编辑/丹桔)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销售负责人:杨先生 经理
联系电话:021--
移动电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产品名称:桩基础沉降计算分析软件
海关HS编码:
已出口地区:
型  号:
国际认证: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华南路11号
电子信箱:
网站管理:
网站备案:京ICP备号
邮政编码:100022
商品网客服:010-
认证类别:认证
认证机构:
认证标准:
有效期至:
海关编码映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桩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