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微信小程序有哪些:跳一跳爆火,真的只是靠运气吗

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你们昨天刷屏玩的“跳一跳”,其实是微信团队“抄”的……
来源:作者:王飞责编:仲平
就在昨天下午,微信放出了6.6.1版本的更新,而重点是微信小程序突然开放了小游戏,微信特意在启动页面重点推荐了招牌游戏「跳一跳」。这游戏一出也算是在朋友圈「屠版」了。我的同事,我的初中同学,一线的二线的,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好友们都开始「跳一跳」了,玩的不亦乐乎。据媒体报道,微信团队对于这样的小游戏有一个定义:小游戏是小程序的一个类目,它即点即玩,无需下载安装,体验轻便,你可以和微信内的好友一起玩,比如PK、围观等,享受小游戏带来的乐趣。也就是说,微信小程序开放了小游戏这个板块之后,你就可以直接在微信上面就能玩到一大堆轻松休闲的小游戏了,无须下载安装。不过PingWest品玩在体验了这款名为微信「跳一跳」的小游戏之后,发现它真的和另一款名为「欢乐跳瓶」的游戏太像了。看起来,真的不只是借鉴了呢。要说「跳一跳屠版」,得算Ketchapp有一些功劳跳一跳拥有一套非常简单的玩法。可以说,基本上就是「欢乐跳瓶」的玩法。左边是欢乐跳瓶,右边是跳一跳比如在操作方式上,点击屏幕就是跳跃,而长按屏幕就是跳跃蓄力,按住的时间越长,这个黑色小人跳跃的就越远。不过每个隔板之间的距离不是固定的,所以看起来挺简单,但准确跳跃到下一个隔板上还挺难。而微信小游戏的「跳一跳」无非了改变了一下游戏画面,并置入了一些彩蛋。在「欢乐跳瓶」中的瓶子被换成了微信「跳一跳」中的黑色虚拟小人,而「欢乐跳瓶」中隔板的方桌、圆桌、微波炉、盒子、动物的样式换成了微信「跳一跳」中的「快递箱」、「红包」、「桌子」、「便利店」、「Line Friends」的样式。与微信不同的是,「欢乐跳瓶」中还有多达四种游戏模式。除了微信「跳一跳」提供的传统模式外,「欢乐跳瓶」还有保龄球模式、快速点击模式和堆叠模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玩一下。不过,这都不重要,其实最重要的其实是这种魔性的游戏方式。而有趣的是,「欢乐跳瓶」背后的制作公司还有很多这种爆款魔性游戏…..江湖上早有Ketchapp Games的传说能让腾讯的微信团队「抄袭借鉴」,甚至是首发在官方游戏小程序上,想想其实是一件蛮「荣幸」的事。有趣的是,这家做了「欢乐跳瓶」,名为Ketchapp Games的公司,其实也是一家善于借鉴和包装游戏的公司……一些网友甚至将其称为「山寨公司+换皮大王」,「休闲山寨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家名为Ketchapp Games的公司,特别喜欢制作轻度休闲游戏,而且他们不仅做到了休闲游戏的批量生产,而且达到了85%以上的爆款成功率。基本上,是出一个,爆一个,快的时候几天一款,款款魔性。曾经风靡一时的《2048》和《反应堆》(叠叠乐),也出自这家公司之手。恩,江湖上确实早有他们的传说,在手机游戏界,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爆款病毒一样的存在。根据App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在2015年第四季度,就下载量而言,Ketchapp Games公司成为第五大iPhone应用发布商。前四大分别是谷歌、Facebook、艺电(Electronic Arts)和亚马逊。而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它还是一家连办公室都没5个人的公司。在Google中搜索「Ketchapp公司」,几乎全是这样的新闻标题,大家感受一下:2015年,PingWest品玩的作者也因为购买了一款山寨了《纪念碑谷》的模仿游戏《Skyward》,而关注到了这家公司。《Skyward》一度非常流行。在当时App Annie的数据显示,上线一周时间,《Skyward》就登陆了美国App Store免费榜Top 10,并在全球61个国家都进入了免费榜Top 10。而当时被媒体挖出的另一款Ketchapp开发的著名休闲手机游戏是《2048》,这款游戏则是山寨的Sirvo工作室开发的数字消除类游戏《Three!》,后者曾被苹果官方评为2014年iOS最佳游戏。《2048》之后,Ketchapp在模仿山寨(微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它的「丰硕成绩」包括将Cheetah公司的《别踩白块儿》(Don』t Tap The White Tile)改编为《Dont Step On The White Tile》;将《围住神经猫》改编成《Circle The Dot》;将《Doodle Jump》改编成《Jump Car》;将《Flappy Bird》开发者阮哈东新作《Swing Copters》改编为《Amazing Brick》等等。截至目前,Ketchapp基本都是在开发休闲类小游戏,并且他们开发游戏的进度十分快,最快的时候,甚至几天内就会有一个爆款游戏被打造出来。可以说,Ketchapp走在不停地山寨爆款的道路上,抄得有个性,甚至找到了一套方法论,自成一派。而业内和玩家们对他们也是又爱又恨。但惨的是,这套方法论也太适合微信小程序了。真惨,这次它得被微信小游戏山寨了……我们真的冷静地抛开复制借鉴这件事儿,为什么Ketchapp这样的公司能够几乎百发百中,成功挤进苹果游戏应用的排行榜?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特性?除去画面、游戏本身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交平台上的营销。在Ketchapp公司几乎在所有的游戏里,他们都植入了社交平台的分享,并强调这一功能,让游戏具备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用户连接起来,揣测你的心理,让你和你的好友之间不停的比拼——通过简单的画面,虐心的模式。你看,这其实和微信方面所能体现的优势几乎是相同的。用户、连接,甚至是和好友之间进行比拼简直就是微信的主战场。也就是说,这家靠「山寨抄袭」别人游戏模式,又非常喜欢搞在社交平台上营销的公司,在微信小游戏的介入下,或许在之后的中国游戏圈也就没什么市场了吧……聊个天的功夫,说玩就玩,玩完即走,动不动就甩个小程序排排名,正是微信小程序在游戏这一场景下给出的答案。如果说游戏要拥有社交和竞技这两个元素的话,微信通过小游戏小程序的方式将游戏这一场景下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连接起来。话说要是在微信里都能玩到这种轻松休闲的游戏,想轻松的时候轻松一下,不想轻松的时候直接关掉,你还会去下载app么?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面对微信小程序的火爆,很多人却陷入了这8个误区
稿源:鸟哥笔记
摘要: 小程序目前被炒得沸沸扬扬,无数媒体和企业借机获取阅读流量。这再次证明一点,微信想让什么火,真的就能让什么火。这种能力真是全中国再也没有人有了,政府也没有。但四处传的消息很多是失真的,废话不说,先列 ...小程序目前被炒得沸沸扬扬,无数媒体和企业借机获取阅读流量。这再次证明一点,微信想让什么火,真的就能让什么火。这种能力真是全中国再也没有人有了,政府也没有。但四处传的消息很多是失真的,废话不说,先列出8个多数人都搞错的问题:1.小程序是HTML52.小程序是b/s的3.把M站改改就可以接入到小程序里4.小程序体验不佳5.小程序适合低频长尾应用6.小程序是新的Appstore7.小程序做不起来,需求不高8.小程序会做起来,但会和原生应用长期并存以上8个是很多人凭直觉得出的结论,但真正深度调研和思考后,发现直觉和真相差好远。注:本文有技术、有商业,不懂技术的可以只看商业相关的。小程序不是Html5小程序是微信全新定义的规范,是基于xml+js的,不支持也不兼容HTML,兼容受限的部分css写法。上图为一个小程序的代码目录,后缀名分别是wxml、wxss和js。不过微信对wxml的全称定义也不是weixin xml,而是WeiXin Markup Language,很霸气的要自成体系感。自然wxss也是WeiXin Style Sheets喽。因为很多人把xml念成叉妹儿,现在大家不要念错哦,不要念达不流叉妹儿,要念微信妹儿。下面是一段wxml示例,相对于早期的xml,扩展了花括号模板的写法。虽然是要求强闭合的xml,但if写法和标准的xml也不一样。Js部分,小程序支持ECMAScript6,由于没有web,自然dom、window这些都不能用,jquery就更没啥关系了。很多小白说js不就是HTML的一部分吗?HTML是归W3C管的,js是归ECMA国际管的。Js是无处不在的一种解释性脚本语言,除了浏览器里,还有运行在服务器上的nodejs,运行在PC和mac机的nodewebkit…也就是说小程序是微信基于xml和js定义的一套标记语言,全新的生态,一个轻OS。开发工具、ui框架也都是腾讯做的,过去web上的三方工具、框架生态,完全没有用。也就是小程序开发者,将会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培训机构有的忙了,在这个全新生态下,一切都推到重来。顺便也澄清一个误区,小程序和腾讯X5引擎也没关系。X5是QQ浏览器团队的,是基于HTML的,但小程序是微信团队自研的。小程序不是b/s微信宣传的一个重点,是触手可得,不用安装。但小程序并不是b/s的在线页面,它是c/s架构的。在wxml里,通过wx.request(类似ajax)或socket连接服务器。很多人不明白c/s应用为什么也可以即点即用,不用安装。其实这不是微信的首创,首创是DCloud的流应用。只要是动态语言,加上合适的算法,就可以先下载部分程序并运行,然后边用边下,类似于流媒体。别忘了微信也同时宣传了强大的离线能力,毕竟b/s的切屏体验太烂,c/s才能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只是不知道微信对小程序的空间占用问题会怎么管理,反正微信以后肯定是越来越大。M站不能改造成小程序其实看明白前2点,自然就明白第3点了。一个基于HTML的、b/s的M站,跟小程序并无关系。老板们可能认为M站或之前公众号里的wap站简单改改就可以接入小程序,然后对工程师报的工期不可理解,此时工程师可以把此文转给老板看,小程序是相当于重新做了一个App,从开发、设计、测试、运维升级都是单独的一套。哦,你还得加个学习成本和风险,如此新的东西一次搞利索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之前有一个服务号的wap站,你也不能放弃服务号而只做小程序,所以你的业务得多头维护。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做一版小程序,ROI(投资回报)是不是正的?新开一条产品线并长期运维,代价绝对不菲,对应的用户流量够大吗?ARPU值(单位用户价值)够高吗?能收回投资吗?这个问题有点大,下面单说。小程序的体验不如原生应用?反了我知道这个观点有点违反大多数人的直觉。但世界在变。用户的使用体验是由很多要素作用影响的,过去我们说的体验主要是进入应用后的操作流畅度。关于这个维度,很多观点是:小程序嘛,操作流畅度基于web和原生app之间。其实随着手机硬件和网络的发展,2年内上市的手机上,包括几百元的低端机,小程序的操作流畅度和原生的差距,用户是感受不到的。其实在小程序之前,HTML5+和react native也都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你也可以反过来想想,小程序作为微信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最重要的战略,如果操作流畅度不好,张小龙会出来站台还批准它上线?除了操作流畅度,用户体验还受很多环节影响。有个在其他开发者生态不常见的事情,就是微信出了UI框架并很强调各个小程序的体验一致性,它希望用户在微信里使用各个小程序时,UI基本一致,用户不会觉得乱,不需要学习和适应。然后微信还有统一的账户登陆体系,再加上小程序本身触手可得的特点,那么想象下用户的综合感受:不停使用各种触手可得、用完即走、UI体验一致、操作流畅、不用登陆注册的小程序们,还是挺爽的,这种体验比用原生应用还爽。当时代发展到app的操作体验已经无法再有明显提升后,用户体验痛点已经从简单的在app里操作的流畅度转向其他地方了。如果还抱着旧观念不放,只能被转换思路的竞品超越。小程序并非只适合低频或长尾应用iPhone刚出Appstore时,确实首先活跃在其中的都是创业者,但最后所有人都卷进来了。小程序的设计目标可是大生态,没有定位于只吸纳低频长尾应用。所有人都被卷进来是迟早的事。有人觉得入口太深会导致高频应用仍然留在桌面,但入口的深浅是会演化的,如果微信感觉到目前的入口深度影响了用户便利性,它立即会提高,它会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如果某天微信出了独立的桌面laucher或小程序入口App,也不要诧异。下一代的微信,核心已经不是微信这个通信App,核心已经是庞大的小程序生态了,从哪个入口进入就不重要了。哦对了,如果腾讯委托代工出了不能装原生应用的手机也不要诧异,哦,如果支持iPhone用户0元换机也不要诧异。跑题了,不过当前的小程序生态发展也确实存在先后关系,低频的比高频的先进来、光脚的比穿鞋的先进来。原生App体量已经很大的玩家,就是穿鞋的,他们希望用户持续保留他们的原生App在桌面。在移动互联网上半场,有个游戏规则:因为App偏重,用户手机里一个品类一般只装一个app,那么烧钱买到最多流量的,就是最后的赢家,而竞品想把用户再抢过来就非常难了。上半场烧了无数钱剩下的大玩家们,面对游戏规则的改变想必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可是复杂也没办法,腾讯旗下亲儿子、干儿子占据移动互联网大半壁江山,小程序里,刚开始就会有大玩家,其他竞争对手跟不跟呢,心情复杂也得跟啊。当然最尴尬的还是阿里、百度们,看着别人抽你血却想不出办法。小程序不是应用商店,是OS很多人说微信想做应用商店,只能说太小瞧微信了,人家明明要做操作系统嘛。2015年张小龙就在筹划应用号了,闭门搞了一年多怎么会是个应用商店这种小生意。应用商店只是OS生态里的一个发行环节,而微信恰恰不打算挣发行的钱。国内的应用商店,都是中心化的流量分发,做的是卖流量的生意。用户看到的,不是最好的,而是出价最高的。不止是应用商店,百度现在也是这个问题,顺便吐槽下百度的搜索第三定律:出价最高者,对自己的网站最有自信,也就是对最终用户最有价值。微信显然不是这样的思路,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实是一种保证良品得到更大流量的机制,这种机制非常有利于生态的起步。一个小程序,没有下载刷榜,微信会采集用户的实际使用量、反复使用率、新增传播趋势,给你推荐最好的。不扯发行的事了。小程序确实是按OS标准打造的,开发语言、IDE都是自成体系。Facebook推出react native时也没做IDE,并且全部开源,但微信的野心不一样,真的是从头到尾要建设和控制生态,并且是封闭生态,就像iOS的生态一样。甚至小程序的开发者,每年也要像iOS的开发者一样交几百元年费。有人会觉得手机原生OS才是老大,这种二级生态搞不起来。其实在PC上,windows上的互联网就是二级生态,做的比windows原生生态大,当初flash算是三级生态了,如果不是HTML5打压,也做的非常大了。但也确实存在一个问题,Apple是极其封闭的,在Apple上二级生态想做很大是非常难的,而Android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中国的Android,不像国外被Google控制着,在国外若有人乱搞,Google play可以将其下架,但在中国就谁都拿微信没招了。说到这里还是真诚感谢中国政府的,你的英明决策,给中国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引领全球的机会。在国外,Apple和Google是既得利益者,还没人撼得动,但中国出现了这样的机会,移动互联网下半场,中国终于要开始引领全球了!如果在Apple下架微信时,中国政府能够以反垄断法之类的名义杀下Apple,那就是又帮了大忙了(微信是不是应该给我付咨询费啊)。小程序的需求不强烈?很多未来,不体验过自己是想不到的福特说,你问用户要什么交通工具,用户会说他想要一匹更快的马,没人会认为汽车是未来。iPhone发布时,nokia和黑莓嘲笑说:全触摸屏不靠谱,按键是最佳用户体验。然后临死还说:我们没做错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小程序的核心理念:“触手可得”,到底是不是用户需求,是不是未来方向?Of cause!这跟电容触摸屏是一样的道理,直击人性底层,能让你的大脑皮层产生爽的感觉。所有让人爽的东西,都是发展方向。而一旦一个有影响力的巨头去做,就成了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微信,是一个尤其深谙人性、擅长让人爽的产品,你一旦爽过了,就退不回去了。想象下一切触手可得的上帝感,手机里全是可以放心的、高品质的、无需适应UI的、不用登陆注册的服务,触手可得、用完即走,太爽了。然后你就会变成它的拥护者,以证明自己更酷。有人在用原生应用,你就会告诉他:hi,你不知道小程序吗?怎么还在用那么笨重的大程序啊。如果有个开发商的应用只有原生版,你就会骂:这是什么老土厂商,竟然还让我下载安装,不用了!小程序和原生应用将长期并存?原生必将没落小程序生态是原生生态的下一代替代品,是时代的进化产物。windows原生应用当然也不会消失,但大部分服务都在互联网上了。小程序看中的也是这块,邮件客户端什么的就不要在小程序里用了,但你目前在PC浏览器里使用的各种服务,全部会纳入小程序的生态范围。小程序出来后,原生生态和其对抗是让历史倒退,没有意义。就像微信冲击运营商的短信业务时,电信运营商的对抗也是无意义的。对抗小程序的,不会是原生生态,只能是其他触手可及的类小程序生态。微信这条大鲶鱼进来后,Apple、Google等众多巨头都会有反应,他们不是没技术,只是原来躺着挣钱很舒服,不愿意革自己命,但多久会落实行动也难讲,毕竟只是为了中国市场而革全世界市场的命,好像不太划算。有人觉得革掉原生应用的命,过程会很长,其实这个进程的进度是由微信控制的。微信做的越激进,引发的旧利益既得者的反弹会越严重;但温水煮青蛙的杀原生生态,又存在用户习惯培养的成功把握度不高的问题。小程序毕竟是全新事物,培养C端用户习惯是需要引爆点的,微信自然不缺引爆能力。当初要做游戏,开屏就是打飞机,然后全民都在打飞机。当初要做支付,推出群红包,然后全民都在抢红包,瞬间颠覆支付宝的地位。11月小程序将面向手机用户开放,现在引爆设计肯定已经做了不止一稿,比如开屏就推一个很好玩的小程序,造成全民都用小程序的热潮,然后所有观望的开发商全都会跳下海。再然后微信持续推出比一比手机清洁度在好友中的排名之类的玩意,持续给优质小程序和用户需求做对接,过半年就没人下载原生应用了,再过半年原来装的原生应用也大多卸了。那些被颠覆的人能怎样呢?就像马云在微信红包出来后虽然嚷嚷这是偷袭珍珠港,可你又没有原子弹打回去啊。事实上小程序不是偷袭珍珠港,这是降维打击,就像三体人留下那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微信小程序里的机会和威胁小程序的创业机会在于:1.人才市场,因为小程序工程师将有一个从0开始高速增长的红利,其中的线上线下培训、招聘、书籍出版等相关领域会享受一次红利。2.如果你是个光脚的创业者,那么就豁出去认真做小程序。抛弃原生,从微信用户的特点出发重新设计产品,做轻、做服务化,一定要用完即走,不要考虑次日留存,当时用爽最重要。3.充分利用社交特点,做社交类服务,比如多人互动、上下游联动。小程序是可以发到群里的、朋友圈里的,想想群红包这种社交产品,想象空间很大。4.充分发挥线下优势,做线下商家服务。线下扫码入口,基本就是微信的天下。5.由于阿里、百度等一些巨头不会入驻小程序,留下一片空间给创业者。6.其实被我公开说了的机会,可能就不是机会了。。。小程序的威胁1.如果你在原生App下已经是既得利益者,那么你做小程序的话,ROI高概率不划算。因为新开一个产品,从产品、开发、测试、持续运维升级,资源消耗太大了,由于短期内小程序的体量和你已经拥有的原生体量还差不少,分出精兵强将干这事会让你很郁闷。如果你不担心小程序创业潮里的新兵蛋子干翻你,你就暂时不用管小程序这事了。否则,ROI为负你也得搞。2.原生生态下生存的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会受到很大冲击。安卓应用市场、原生应用广告产业链、原生工程师培训,都会受影响。篇幅有限,想要咨询如何减少冲击,可以私聊我微博weibo.com/wangan2000。3.哦,通篇没说,虽然浏览器不是原生生态产物,但也会被架空。标准浏览器的体验无法与小程序抗衡。就是小程序这个生态如果占据了用户心智和时间,原生和浏览器生态都会受冲击。4.就个人职业而言,原生开发、UI设计、流量运营这些领域的人的失业率会增加。微信有统一的UI要求,然后UI设计师就躺枪了。获取流量的玩法,也和原生不一样了,没法买买买了,不过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很多公司的流量采购部门本身也在裁员。很多人还怀疑Android和iOS的开发工程师会不会真的失业,你觉得iPhone出来后,symbian工程师会不会失业呢?虽然当年也确实有很多人认为不会失业吧。最后,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吐槽下:我不喜欢封闭!虽然然并卵吧。哦对了最后再提醒下被小程序冲击的人,你们的不爽不要来喷我,又不是我要冲击你们,提醒你们是好事。作者:王安 数字天堂DCloud公司创始人兼CEO来源:馒头商学院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微信小程序“跳一跳”撞脸,谁侵权谁尴尬_凤凰科技
微信小程序“跳一跳”撞脸,谁侵权谁尴尬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元旦刚过,不少网友惊呼:“‘跳一跳’毁了我的新年小长假!”
这是微信在元旦前夕推出的H5小游戏。作为一款微信小程序,它操作方便,很容易上手。
玩法也非常简单:按压手机屏幕,小橡皮人就会从这个积木块,跳到前方的桌子或纸箱上。只有保持按压时间恰到好处,小橡皮人才不会摔倒,连续不断地跳下去。
简单,却让人“沦陷”
“我们都沦陷了。”
“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随着“跳一跳”的风靡,社交网站对“跳一跳”的讨论热度也飙升。有网友把这个简单的小游戏跟小时候玩的“跳格子”游戏相媲美。还有人开始总结自己玩“跳一跳”的成功心得,比如眼睛要始终盯着下一个积木块的中心,在跳的时候尽量保持匀速前进等等。
简单,是“跳一跳”迅速风靡的重要原因。它的游戏规则便是,按压屏幕的时间会转换为橡皮人的弹跳距离。你甚至不需要考虑橡皮人弹跳方向、高度。只需要不断提高按压时长精准度即可。
“跳一跳”的简单还体现在,这是一款直接嵌入微信中的H5游戏,根本不需要专门跑到应用商店中去下载APP。只要微信更新到6.6.1版本,用户也就拥有了玩“跳一跳”的入口。而且可以在微信界面上方非常容易地找到。任何碎片时间,都可以成为玩“跳一跳”的绝佳时机。
除了简单,借助微信平台强大的社交功能,“跳一跳”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如果橡皮人跳到某个积木块时,弹跳步数超过某位朋友,游戏会自动提示“超越”,并弹出朋友的头像,以此激励玩家继续“超越”下去。
“跳一跳”还可以对朋友圈中所有玩家进行排名,就像微信步数排名一样。如此一来,很容易在微信用户中形成你追我赶,疯狂提高“跳一跳”技能刷排名的态势。
有网友甚至将“跳一跳”的成功,上升到“对人性的揣摩”的高度——它让用户从中感受到快乐,并不断进步。
比如橡皮人弹跳的物体各种各样,除了最常见的积木块,还有井盖、便利店、卫生纸、板凳等等,让用户充满新鲜感。橡皮人跳到不同的物体上会有不同的分数奖励,用户会在激励机制下不断总结经验,越跳越勇。
尴尬,“神似”另一款游戏
热度日益上升的“跳一跳”,赢得了不少掌声,也招来许多质疑。
有细心网友发现,“跳一跳”和另一款名为“欢乐跳瓶”的iOS游戏高度撞脸。“欢乐跳瓶”的英文名字为“Bottle Flip”,这是国外团队Ketchapp开发的小游戏,于2016年底上线,曾在国外十分火爆。
如果之前玩过“欢乐跳瓶”,再玩“跳一跳”时,你会发现,两者的相似度简直到了令人尴尬的地步。
“欢乐跳瓶”中,弹跳者是一个玻璃瓶,弹跳的物体也是各种积木块、桌子等等。“跳一跳”的弹跳者是一个橡皮人,弹跳物体也是各种各样的物品,只是物品外观有所不同而已。“欢乐跳瓶”有四种玩法,“跳一跳”只有其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两个小游戏在游戏规则、操作方法上大致相同,甚至连场景风格也让人难以区分。
本来就是非常简单的小游戏,高度相似的元素又如此之多,不免让网友发出疑问:这不会涉及侵犯版权吗?
当然,如果“跳一跳”与“欢乐跳瓶”开发团队之间存在合作,或者获得后者的授权的话,侵权质疑就无从说起了。
不过科技日报记者就“跳一跳”是否获得“欢乐跳瓶”团队授权联系腾讯公司公关人员,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答复。对方也未对网友的侵权质疑进行回应。
2日,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游戏体验来看,微信“跳一跳”与“欢乐跳瓶”确实非常相似。但是,假如“跳一跳”并未获得Ketchapp团队授权,能否认定构成侵权,需要区分几种情况。
“从游戏著作权角度来看,虽然两款游戏的玩法和场景设置非常相似,但是具体的游戏元素却又并非完全一致。”李俊慧认为,可以说,双方在游戏创意层面是一致的,但在具体表达上又有区别。比如橡皮人与瓶子的不同,弹跳物体的设计有差别等。
李俊慧认为,想要认定构成著作权侵权有一定难度,需要从软件层面、游戏画面以及关卡设计层面进行详细比对。
但是,李俊慧补充说,从不正当竞争角度看,由于两款游戏玩法和场景非常相似,发布时间靠后的微信“跳一跳”确实因涉嫌模仿或抄袭“欢乐跳瓶”,会分流后者的用户和可能的收益。
“跳一跳”与“欢乐跳瓶”还有一个不同是,前者是H5游戏,后者是APP游戏。但李俊慧认为,H5或APP只是外在表现形式或载体上的差异,并不影响游戏著作权的权利归属和侵权认定。
“而从不正当竞争角度来看,H5形式的微信‘跳一跳’,可能会大幅分流‘欢乐跳瓶’用户,不正当竞争影响更加显而易见。”李俊慧说。
网游,侵权成本在提高
抛开“跳一跳”与“欢乐跳瓶”不谈,随着国内网游行业的迅速崛起,“撞脸”其实并不稀奇。
此前由于游戏“撞脸”而引发的网易诉多益网络“侵害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一案就引发广泛关注。
该案起因是网易离职员工创立的多益网络开发并运营了一款名叫《神武》的网络游戏。网易认为,《神武》与网易开发的《梦幻西游》的游戏背景、所有游戏元素都高度相同。
“任何游戏产品都包含游戏名称和游戏内容。”李俊慧介绍,其中游戏名称作为区分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标识,可以纳入商标保护。而游戏内容一般由游戏人物、游戏情节及游戏玩法等元素组成,游戏人物、服饰、道具、情节等具有独创性的设计都可纳入著作权保护。
此外,游戏作为整体作品,其整体上也属于计算机软件程序,可作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予以保护。简单说,任何未经允许使用与他人游戏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游戏名称、游戏人物造型、道具、场景、情节等做法,都可能涉嫌侵权。
“因此,很多‘换皮游戏’如果只是简单的替换了不同背景色彩,替换了不同的服饰,而对游戏人物名称、道具、场景、情节等未做重新创作的作品,都可能构成侵权。”李俊慧说。
由于网络游戏“吸金”能力强大,一款成功的游戏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另外,游戏侵权一度赔偿较低,因此有些游戏制作团队不惜冒着侵权风险而推出“换皮游戏”。
不过李俊慧说,侵犯游戏知识产权的成本在不断提高。去年以来,国内游戏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游戏侵权或不正当竞争判赔金额超千万元的案件已不罕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528
播放数:289719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火微信小程序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