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越南眼皮肿了,小腿上眼皮红肿是怎么回事会事

到越南旅游,越南美女都是这出行?这腿翘的要不要这么勾魂?到越南旅游,越南美女都是这出行?这腿翘的要不要这么勾魂?车主联盟百家号在越南美女都是这出行,这腿翘的要不要这么勾魂?越南是我们的邻国,想必不少人都去过越南旅游,而它最出名的或许就是这些越南美女了。走在越南的街上,你会发现摩托车是大街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而摩托车上的美女更是吸人眼球。长腿美女带着安全头盔,坐在摩托车上驰骋,这美丽而又酷酷的神情,怎么不会吸引我们多看几眼呢?越南并不是一个特别富裕的国家,他们大部分人是以摩托车为主要的代步工具,摩托车在越南可谓是人手一辆。一个小伙子开着摩托车,他身后坐着的是他的女朋友,两个人头戴安全头盔,眼睛上带着墨镜,看上去十分拉风。两个美女一起坐在摩托车上,她们打扮性感,时不时地向后望去,真令人好奇她们到底在看什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车主联盟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不黑不蜜,有态度的汽车自媒体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国的旗袍叉是开到大腿的,而越南的服装是开到腰的中国的旗袍叉是开到大腿的,而越南的服装是开到腰的氤氲尘世半缕香百家号越南纪行作者:江北乔木伴随着中越之间友谊的加深,我便想起了尘封在我脑海里十几年的故事。因为某种机缘,我曾先后去过两次越南,因第一次阴差阳错,只是到了边境的几个城市,对越南没有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接受第一次的教训,也有了些铺垫,第二次则是深入了越南的腹地,大体了解了越南。给我的感觉是,越南还是比较贫穷落后,一如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至于贫穷落后的原因,也只是听了导游的一面之词,那就是因之频繁地遭受战争,多年沉睡中的越南猛醒后, 也开始借鉴中国的经验,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正在复苏,两次越南之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一行从广西的东兴过境,来到越南芒街。这时已是12月中下旬了,在国内已进入寒冷的冬季了,有些地方已冰封大地了,而在越南好像是十几度的样子,阴霾的天空还“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我们感到气候很适宜,嘻嘻哈哈地冒着小雨来到越南海关,排着长队等待签证。站在面前把关签证的越南海关工作人员,都很瘦小,一身绿军装,都戴绿军帽。态度还算温和,不过,检查手机很严厉,一律不让带到越南。有人说:“我们带着不打电话还不行吗?”“不行。”于是就把我们的手机全部收起来,就连带队的也不例外。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我国的手机在越南的许多地区有信号的原因不让带,越南人是想让我们打他们的座机,来挣我们的钱。没办法,我们只好用越南的座机往家打电话,感到很不方便,而方便了越南人。办完了过境手续,国内女导游就把我们交给了漂亮的越南女导游,女导游介绍说:“我们越南的气候宜人,气温多为十七八度,最热的时候三十六七度,很少几天。气温跟你们刚刚过来的中国的广西差不多。”听了女导游的介绍,我心里似乎增添了亲切感和踏实感,因我曾随部队在广西边境驻守半年,到越南就像南屋到北屋。到了越南感到了时差有点别扭,与北京时间正好差一个小时,很容易与导游说的时间混淆,刚开始时还得好好记着是“北京时间”,还是“越南时间”。几天下来,也就习惯了,回国的时候,再把时差调过来就行了。从贫穷和落后中渐渐走出来的中国人,游越南却有很大的优越感,过了中越界碑,女导游就热情地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越南人都把中国人叫‘老外’,你们现在都是‘老外’了。”听了女导游半认真半幽默的话,一行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我听了却很不习惯,因此前都是我对外国人的称呼,也有点羡慕外国人有钱的意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别人把我称“老外”。我想,一个原因可能是踏上了越南的国土,而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刚刚看到改革开放曙光的越南人,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人的一种尊贵的姿态。这一称呼,刚在越南边境的城市旅游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认证,每到一处景点,越南的小商贩就会蜂拥而至,甜甜地口口声声地叫着:“老板、老板。”听着他们不太标准的发音,看着他们虔诚的表情,有人就会从兜里掏出些小钞票,一番讨价还价就搞定;而有的人一下子掏出一张百元大钞,这可就难为住了越南的小商贩,因那时100元人民币可兑换30多万越盾。因而一到了越南都成了大款,个个都是“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了,怪不得越南人都把我们叫“老外”呢。到了购物的地方,越南推销商更是一口一个“老板”地叫着,推销着名目繁多的特产、纪念品,有人就慷慨地掏着腰包,越南推销商就回找着大把的钞票。在国内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到了这里也充当上了“老外”“大老板”,心里徒增了自豪感。在越南,我们感觉不同的是,来往的车辆大多是日本和韩国制造的。从日产公爵VIP的的士到韩国现代的大巴,满眼的好车和摩托车飞来驰去。我不免有些疑虑,越南这么贫穷落后,为何购买的汽车、摩托车都不落后?直到今天我也没找出答案。开始进入正式考察旅游的时候,又换了一个女导游,她对越南的国情就更了解了,我清楚地记得她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介绍了越南国情,印象最深的当属“四大苗条”了,凡是到过越南的人,都知道越南有“四大苗条”:一是国家苗条。越南是一个人口只有8000多万、占地33万平方公里的小国,相当于我国山东省的人口,因而被称为“国家苗条”,而在这个“苗条”的国家里,竟有57个省、4个直辖市、54个民族。二是房子苗条。可能因之贫穷落后的原因,越南人居住的房屋都很窄,面积都很小,即使公路边的二层小楼都很窄小,极具法国风格,也与国家的国情民俗有很大的关系。三是公路苗条。越南的公路很少,仅有的公路也大约只有我国公路的一半宽,还大多是盘山公路,公路“苗条”得刚刚能走过两辆车,偶听对面呼啸着来了大车,大巴司机忙躲闪着,还几乎是擦肩而过,相距似乎只有几十厘米,看着不觉心惊胆战。四是姑娘苗条。大概是越南人常吃清淡食物的缘故,所见越南姑娘普遍很瘦,这也是越南的国情。在越南,我才真正了解了闻名遐迩的“越南十八怪”。第一怪:“路窄房瘦尖顶盖。”在前面已经提过了;第二怪:“人人都把拖鞋踹。”不知越南是盛产橡胶的原因,还是天气暖和的原因,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走路、逛街、骑摩托车、开车、上班、旅游、做生意,都喜欢穿拖鞋,感到习惯自然。第三怪:“男人头上绿帽戴。”一到越南,我就发现男士大都戴着钢盔式的布料绿帽子,我就问导游,导游说,因越南长期打仗,男士“戴绿帽”是崇拜战场上的英雄的意思,与中国人说的“戴绿帽”根本不是一回事,说的大家都笑了;第四怪:“女人都把脸遮盖。”越南女性大都用手帕、毛巾遮挡着脸,或者戴口罩,只露出眼睛来,大概是因为越南太热,怕晒黑;第五怪:“摩托车比汽车跑得快。”越南被誉为“骑在摩托车上的国家”,摩托车特别多,骑得也特别快,在那里真见识过了。只见满街的摩托车绕着大巴、小轿车窜来钻去的,“嘟嘟”地就跑到前面去了,我们很欣赏摩托车手的车技,被阻下车的司机师傅带着嘲弄似的意味说:“你看越南这摩托,真是一大怪啊!”;还有“旗袍开叉到腰带。”这一怪,女导游是这样介绍的:“越南的民族服装与中国的旗袍相似,不过,中国的旗袍叉是开到大腿的,而越南的服装是开到腰的。”说到这里,女导游故意停了下来,引起了全车人一片哗然,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女导游接着说:“可是,越南服装不同的是,下面还有一条裤子。”女导游说完,又是一阵大笑。这“十八怪”中还有“火车跑在家门外”“摘下青草成盘菜”“桌上鱼露人人爱”“竹筒当成水烟袋”“粽子做成四方块”“电视配音一人代”“一碗米粉上万块”“没有柠檬不下菜”“家具棺材一起卖”“陵墓布满各村寨”“人力三轮倒着踩”“舢板商铺水上卖”。我惊异于“越南十八怪”,我更惊叹对“越南十八怪”总结提炼的人,因而当时我就大致记到随手携带的小本上,就成了回国后的趣谈。越南因长期遭受战争,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人只占40%,女人占60%。因而农村的女孩子怕找不到男朋友,十八九岁就定了亲,过了20岁再没人要就很麻烦。城市里的女孩子也大都在23到25岁就基本定下来了。所以,越南的男人戴着的是形式上的“绿帽子”,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戴绿帽子”的事,越南男人有优越感,有钱的男人会娶几个老婆,这是政府允许的。他们风趣地称大老婆为:米饭,意思是经常吃的;二奶为:面条,吃的时候仅次于米饭;三奶为:米粉,偶尔吃;四奶、五奶就是面包和小菜,是吃的最少的。这也是越南的又一特点。我们还游览了胡志明市,感到市区街道很干净,很安静,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站在庄严的胡志明市,我在想,胡志明在越南一如中国的伟人毛泽东一样,倍受越南人民爱戴。毛泽东、胡志明共同缔结了深厚的中越友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还学了“牦牛点”、“过来洗澡”等几句越南话,现在大都忘记了。越南之行,受益匪浅。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着,愿中越友谊世代友好下去。乔显德我喜欢(1)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母亲的牵挂05-14给天堂里母亲的信05-14越南纪行05-13盲人说书05-11怀念一棵梨树05-08怀想日出日落05-07紫桐花开05-05暮春赏雨05-04家乡的槐花飘香05-02送鲅鱼04-30越南纪行的评论 (共 8 条)草木白雪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昨天 20:43一抹斜阳推荐阅读并说欣赏学习了,推荐阅读!
:开始进入正式考察旅游的时候,又换了一个女导游,她对越南的国情就更了解了,我清楚地记得她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介绍了越南国情,印象最深的当属“四大苗条”了,凡是到过越南的人,都知道越南有“四大苗条”:一是国家苗条。越南是一个人口只有8000多万、占地33万平方公里的小国,相当于我国山东省的人口,因而被称为“国家苗条”,而在这个“苗条”的国家里,竟有57个省、4个直辖市、54个民族。二是房子苗条。可能因之贫穷落浪子狐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祝创作愉怡!昨天 07:04盲人说书作者:江北乔木盲人说书,也叫“瞎子说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十分盛行。那个年代在大街上、大树下、胡同口、河岸、大队大院经常可听到盲人说书,有了盲人说书的,总是围满了人。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凑热闹,成了乡村里一道道不大不小的风景,在那个乡村文化贫乏的年代,也可以说是惊艳了时代,温情了岁月。盲人说书,其实是时代的产物,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年代,即使身体健壮、五官健全的人也常常吃不饱饭,何况有着视力缺陷的盲人。为生活所迫,为了生计,盲人也在想方设法,怎么也得混口饭吃,生存下去,有的还拖家带口的,这就更难了,还得养活着全家。盲人就琢磨着自身的优势,他们在精心寻找着上帝为自己打开的“那扇窗”,已经有人发现了“那扇窗”的奥秘,盲人丧失了视力,却增强了其他感官功能,眼睛无法看,感官来弥补,其它方面能力特别强,包括听力、记忆里、语言表达能力大多都超乎于平常人,大脑也有所改变,因而盲人的谋生手段特别强。于是盲人们就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算命的、有说书的、有唱戏的……流浪于街头巷尾,赚点钱,吃顿饱饭上路。也让那个年代枯燥、烦闷的乡村生活盎然着生机,增添了热闹、活泼的气息。盲人说书可算游走在乡村的艺人,也就是流动的说书匠。有特立独行的,有带着老婆一起说唱的,还有老婆孩子都带着的。有带着胡琴、竹板、梆子等行头,还每人带着一根竹棍或木棍,那是试探着走路的,人多的时候,前面有人领着,后面相牵竹棍连着,就有了安全感。儿时和小伙伴们经常看到三三两两到乡村说书的盲人,有时会突然从胡同头冒了出来,慢腾腾地走来。有的小伙伴就会大喊:“啊呦,来瞎子说书的啦!”有人就会接上吆喝着“来瞎子说书的啦,来瞎子说书的啦……”我那时听着感到那么别扭,因为叫盲人为“瞎子”确实不文明,可那时乡村的文明程度还不行,很少又叫盲人的,我也是长大后才改为叫盲人的。盲人说书,有找到大队办公室的,有大队里派人打听着去请的,这些都属于大行动,大阵势,盲人也多,有时四五个人,大都安排在晚上,这样,乡民们都干完了农活,可清闲地听盲人说书。大队干部就会安排到社员家吃派饭,在吃饭的空当儿,就会派人点上汽灯,挂到树上,或立块杆子挂上,一片通明瓦亮,一如白昼。这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很自然地就围成了一个大圈子,待几个盲人吃完了饭,带上家什,就走进了圈子里,端坐在提前摆放的椅子、凳子上,说书就开始了。领头的盲人的前面立着一块木棍,在木棍的顶端捆绑上一个梆子,试着用手能够到,这个梆子对说书人来讲叫“惊堂木”,只见领头的盲人用力敲了几下“惊堂木”,耳边接着传来“梆、梆”的声响,接下来就是说书开场白:“大爷大叔大娘大婶哎,大哥大姐兄弟妹妹哎,今天我们来说书,你是听文还听武?”生在小有名气的武术之乡,大都叫喊着:“说武的”“听武的”,话音刚落,盲人们就亮开了嗓门。大都说的是古书,记得有《说岳全传》《呼延庆打擂》《杨家将》《水浒传》,等等,有说的,有唱的,有拉二胡的,有时边说,边唱,便拉,配合的恰到好处,那说书声、唱歌声、二胡声,声声入耳,美在心里,好听极了!有爱听故事情节的,有爱听唱段的,有爱听拉二胡的,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掀起个小高潮来,打破了乡村沉寂的夜空。大多盲人都有奇思妙想,说书幽默风趣,在说书中间还来个小插曲,吊一吊大伙的胃口。当年那拉二胡的盲人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用二胡模仿人的声音,发出了:“《呼延庆打擂》片段说完了,你还想听什么?”观众中有说听《三国演义》的,有说听《杨家将》的,众口不一,这时二胡里就会发出:“听什么?嗯?”的声音,引来一阵阵欢笑声。当听众掀起了小高潮,爱听说书内容的呼声僵持不下,这时,盲人就会拉上一段二胡,婉转、悠扬的二胡的音调就会在村子中央回荡。接着,盲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说起更加动听的故事来。有时,说到故事精彩处,盲人故意压低了声音,离得远的就听不清了,就叫喊着:“听不到,大声点。”“大声点”,看来真听着感兴趣了。我儿时所听的盲人说书,大都是在我老家的门前和大槐树下。我老家的门前是一片空阔的平地,也是村子的十字路口,因而儿时见到的盲人特别多,听到盲人说书特别多,这里面有祖母的原因。在我家门前听盲人说书的次数最多,因在这里简单,把盲人留下,街坊邻居有拿出打黄饼子的,有拿红薯面包子的,有拿红薯的,有用钵子端着大白菜的,有提着暖瓶带着碗的,只要让盲人们吃饱了,喝足了,就保证能听到一晚上精彩的故事。祖母最爱听盲人说书了,究竟爱听到什么程度没法形容,爱听盲人说书,自然就跟盲人拉近了感情,每当见了盲人来了,爱听说书又热情好客的祖母总爱让盲人到家里坐坐,渴了的时候捧上碗水,饿了的时候送上口饭,我至今也不明白祖母为何对素不相识的盲人怎么那么好。记得有一次,我回家见祖母正在招乎着一对中年男女盲人到家里坐,并倒了两碗水让他俩喝,我一看那两个盲人脏兮兮的,在用我们吃饭用的碗喝水,不免有点厌恶的感觉。祖母看出来了,就把我拉到一边,低声说:“盲人也是人啊,他们多么不容易,大老远来了,咱们应好好待他们。”听了祖母的话,我顿感羞愧,渐渐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晚上听着那盲人两口子讲起那《穆桂英挂帅》来,是那么动听,尤其是那女盲人的唱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永难忘记。现在想来,祖母脑中为什么留存着那么多故事,我想许多故事都是从盲人说书中学来的,再讲给我听,我听着虽没有盲人讲的生动形象,但祖母加上了亲情味。盲人说书,在我人生经历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使到了中学时光,我有时还听盲人说书,我感到盲人说书说的就是好,自有它的情趣和韵味,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特色,也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吧,这是局外人所感受不到的,单就说书的程度来说,常人难以望其项背。我那时常听到同学念叨着:“太阳一出红似火,俺闺女说完了轮上我。”说的是那么顺畅自然,使我至今记忆犹新。还有我亲耳所听的盲人说书开场白:“爱听文来爱听武,爱听忠来爱听奸?爱听哭来爱听笑,爱听素来爱听酸?爱听文来包公案,爱听武来说梁山。爱听忠来杨家将,爱听奸来正德年。爱听哭来孟姜女,爱听笑来说貂蝉……”不过,这段我听过多次,可能是盲人说书的一个套路,听的多了,在同学中传诵着,也就大体记住了。盲人说书听起来津津有味,回忆起来耐人寻味,现在想来,令人回味,慢慢咀嚼,滋味悠长。还有一段盲人说书的故事使我难忘。有一次,一个盲人到大槐树底下说书,背倚着这棵500多年的古槐,心生好奇,想了解这棵古树有多粗,也是一种见识,不论哪天说不定就说到书里。于是,他就把手执的长棍立在树干上,用手一搂、一搂地搂着,等他离开后,顽童就把他的长棍拿走了,他还在那里继续搂着、量着,一直搂了七八搂后,似乎自言自语:“怎么这棵树这么粗?”围观的人就大笑,而我却始终笑不起来。我觉得一个盲人来村里说书,这是给乡村百姓带来欢乐,不应该这样来对待他,这样对待一位五官有缺陷的人,良心上怎么能过得去。这件事也是盲人说书中的一段小插曲,每每回忆起来,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不过,有了这段经历,感到盲人说书更贴近了生活现实。如今盲人说书已远去了,不免留下了遗憾。而盲人说书的场景、腔调、唱腔仍留在我的脑海深处,我深深怀念着盲人说书,那是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写着,写着,耳边又传来了盲人说书声:“要知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怀念一棵梨树作者:江北乔木不知为什么,越是离开了乡村,对乡村的一些人、一些事就怀念起来。这不,我又开始怀念起一棵梨树来。这棵梨树在我心中可不是一般的树。它种植在我老家庭院的南面,是在离南墙根还有一段距离的土台子上,土台子高大约有40公分南靠南墙,西靠圈墙,东、北两边都是用砖和碎石筑起来的,可能防止水土流失,乍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从中可见长辈们的良苦用心。儿时就听说这棵梨树是祖母栽下的,到了祖母和父亲、叔叔分家的时候,就把这棵梨树留给了祖母,并由我父亲和叔叔管理着,果实归祖母。在那个大集体的年代,那棵梨树可是一笔不小的资产,一家人的零花钱差不多就够了。街坊邻居的大人们看了生出些羡慕、嫉妒,但不恨,小孩们见了流出些口水,但谁也不会偷吃。因而那棵梨树成了人见人爱的树,如果现在说起来,估计大多年龄大一点的邻居还能记得那棵梨树。祖母是个很豁达、通情达理的人,从不会因小事斤斤计较,从分梨树这件事就看出来了。分家的时候说的分归分,说归说,祖母还是和从前一样对待这棵梨树,虽说平时像对待孩子一样关心、呵护着梨树,可到了收获的时候,祖母最多卖一小部分梨,留个零花钱,将大多熟透了的梨平分给我家和叔叔家,全家人分享着果实的甘甜。现在想来,祖母看着她一手拉扯起来的子孙们分享着她的果实,品尝着果实的甘甜,她心里一定会很高兴,比蜜还甜。我小时候认识梨树的时候就见它又高又粗的,且生长在垫高的土台子上,真还有点高高在上,看它的时候,都是在仰望。随之年龄渐长,我和它也如同婚礼主持说的那样“从相识到相知”了。虽说梨树是祖母分的,可我与它之间也不生分。每每到了梨树开花的时候,我就在梨树底下看花,梨花开满枝头,白花花的一片,煞是好看,看着一只只蜜蜂“嗡嗡”地飞来了,围着梨花酿蜜,看着一只只蝴蝶绕着梨花翩翩飘舞,那是被梨花喜的乐的,就连大牛虻也粗声粗气地“嗡嗡”飞来了,那我可要躲着它点,洁白的梨花开满树,也是庭院灵动起来;到了满树的梨熟了的时候,我总是站在树下仰望那甜美的果实,即使口舌生津,我也从不去要,就是低处的可以摘到,我也不伸手去摘,因为我那时就知道了这是祖母的梨树。祖母看出了我的心思,总是在梨子熟了的时候,先摘给我品尝,这既是祖母对长孙的疼爱,也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因梨树就生长在我家分得的庭院里儿时常常约小伙伴们到我家梨树下玩耍、看小人书,梨树下曾经是我们欢乐的小天地,高大的梨树为我们遮挡着阳光,也增添了议论的话题,有时还很自然地把话题转移到了梨树,讨论着梨树的品种。有的说:“你家这棵梨树,像谢花甜梨,因为谢了花不长时间就好吃。”有的小伙伴接着就纠正:“不是,XX家的谢花甜梨早就好吃了,这个还不好吃。”有的就说:“这是车头梨,你看那形状多像车头?”我就说“车头梨没有我家这棵梨树熟的早,吃起来也很硬。”小伙伴们争论了半天,也没争论出个子丑寅卯来。就为这,我还专门问过祖母,祖母说的那个名字当时听起来挺奇怪,不是平常的梨树,因而现在也记不住了,只记得那棵梨又脆、又甜、水多,真好吃。那棵梨树还寄托着一件往事,令我感动至今。在那个年代,家里都不太富裕,我家还算不错的,我上学的时候,除了交上学费,买上书本,而想买支钢笔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我那时放了学经常和小伙伴们到供销社里转,有一天,我眼前一亮,看到柜台上摆着一盒黑杆黄帽钢笔,特别喜欢,我就问售货员:“多少钱一支?”“一块四毛九”售货员以为我能买,就顺手从钢笔盒里抽出一支递给我,我接过来仔细端详着,用手摩挲着那支漂亮的钢笔,心里却在考虑着,这钢笔怎么这么贵啊,我哪能买得起?犹豫了半天,因囊中羞涩,还是退还给了售货员。因那时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舍得买钢笔,我也不愿向父母张口。知我者,祖母也。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她一下子就看出了我的心事。有一天,她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你是不是想买什么东西?”我随口回答:“不买什么?”祖母不信,在她的再三追问下,我终于说了实话,祖母就从卷了好几层的手绢里拿出了她不知积攒了多久的卖梨的钱,点出了一元伍角钱递给我,我推说着不要。最后,祖母装出生气的样子强塞给我,我不好意思地接着了,小跑着到供销社里买了一支我心爱的黑色钢笔。我用着心爱的钢笔,总是引来许多同学羡慕的目光。可我用了不久,钢笔就在教室里不翼而飞,我很心痛,因为这是祖母用卖梨的钱给我买的。于是,我就带着哭腔告诉老师,我的钢笔丢了。那时丢支钢笔就是件大事了,老师就让全班同学都站起来,在桌洞、书包、书本里全面搜、查,最后,在与我隔着走廊的一个同学那里查到了,不等老师问,那个同学已语无伦次,满脸涨红,一直好些日子走路都抬不起头来。拿回失而复得的钢笔,我更加珍惜了,钢笔用旧了的时候,我就用蓖麻子油把它擦得锃亮,每当用到这支钢笔,我就会想起这是祖母用卖梨的钱给我买的钢笔,我就更怀念已去世二十多年的祖母。树高了,大了,就易遭风雨的袭击,何况这棵又高又大又生长在土台子上的梨树,就更易遭受风雨的袭击了,开花的时候,会坐不住果,结果的时候,就会被摔打下来。儿时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我就会紧盯着那棵梨树,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狂风暴雨大作的时候,梨枝就会随风雨狂舞,树上的梨摇摇欲坠,来回飘摇,个别坚守不住的,就会“啪啪”地掉到地上,听到响声,我就赶紧披上雨衣、拿着水瓢,弯腰捡拾着被风雨摔打下的梨,有时晚上遭遇风雨袭击,我也会披衣下炕,打着手电仔细端详捡拾着摔打下的梨。听着一个个梨“啪啪”的落地声,就像敲在我的心上;看着一个个摔打下的皮开肉绽的梨,我真觉心痛,这是我那时不希望看到的,我把它用水冲洗干净,放在那里都不忍心吃,因为好不容易辛苦一年该收获了,又遭受风雨的无情袭击。我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情,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深处。祖母去世后,那棵梨树因改建平房伐掉了。曾经伴随着我家几代人的梨树随祖母远去了。每每回忆往事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棵梨树,我就会深深地怀念它。乔显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氤氲尘世半缕香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数着星星,染着月色,读诗写文,时光亦慢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眼皮红肿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