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用写人眼睛慈爱的段济?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工资】行政主管待遇-看准网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
公司地址 暂无 公司介绍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行政主管工资详情
来自1员工匿名分享更新时间:
企业发布信息
比同行平均水平
月收入总计(1)
¥2250 - ¥2250
基本工资(1)
¥2250-¥2250
销售提成(0)
其他收入(0)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行政主管工资待遇,由看准网1名用户匿名曝光,介绍了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工作时的基本工资及福利奖金情况,具体薪资构成是:基本工资2250元,奖金0元,补助元,销售提成0元,其他收入0元
更多行政主管工资待遇
?3085比同行
¥3716月平均工资
低于同行业
来自 3职业,3员工分享
平均¥6500
来自1员工分享
平均¥2400
来自1员工分享
该公司暂无招聘需求,您可以:
一有消息,会及时通知您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工资:想知道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怎么样?看准网(Kanzhun.com)免费提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招聘、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工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面试、评价、工作环境招聘及员工等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爱老服务中心的信息。
关注看准官方微信
下载看准官方APP
关注看准官方微信
下载看准官方APP
爆料数十万公司信息爆料
互助职场人在线互动
工资公司实际工资查看
改简历专人改简历提高工资
老鸟私聊求助能挣钱
输入手机号,下载看准APP
扫码下载看准APP或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看准
小贴士:问题描述的越清楚,越能吸引老鸟来回答哟~
请输入问题
订阅公司信息
订阅成功!当前位置:
汕头市慈爱托养中心进入配套设施建设阶段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叶盛名 聂金秀 记者罗勉 3月6日,深圳市汕头商会会长、侨商智库研究院理事长郑汉明先生一行莅汕视察汕头市慈爱托养中心建设情况。该项目位于汕头市长平路东段汕汾高速入口西侧市特殊教育学校内,占地面积6.12亩,综合楼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2016年底大楼封顶,目前项目将进入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将增强汕头市提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能力,实现公立残疾人托养机构零的突破,造福汕头市残疾人。  据了解,汕头市慈爱托养中心由深圳市汕头商会乡贤捐资助建而成,去年底已顺利封顶,目前项目将进入配套设施建设阶段,建成后将交付汕头市残联使用管理,可为200多名16-60岁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全日制托养和日间照料服务。  汕头市共有残疾人21.85万人,其中大多数长期依靠亲属供养护理,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但一直以来汕头市没有一所较大规模、运作规范的残疾人托养机构,与量多面广、需求强烈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响应市委市政府&乡贤反哺&的号召,深圳市汕头商会发动会员捐资助建,在郑汉明会长的带头捐助下,共筹集捐款2000万元助建汕头市慈爱托养中心。
【期号:】【版面:】【作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网站电话:010-& & 传真:01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京公网安备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举报投诉email:
技术支持:慈心相济o大爱无疆——朝阳希望工程托起明天的太阳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为进一步深化希望工程助学行动,有效助力沿海强市、建设美丽新唐山。9月28日上午,唐山朝阳希望工程在凤凰花卉举办开平区第六届爱心大使颁奖典礼及救助活动。本次活动由开平区妇女儿童慈爱协会主办,唐山凤凰花卉科技示范园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本次捐资助学活动得到开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平区委副书记肖润光、开平区副区长杨艳辉、开平区妇联主席薛红梅、开平区妇联副主席李艳香等领导出席活动。开平妇女儿童慈爱协会会长金朝阳、副会长蔡金萍等社会爱心人士也出席颁奖典礼。
在这个美丽的秋天,开平区妇女儿童慈爱朝阳希望工程又迎来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开平区妇女儿童慈爱协会成立六年以来,本着“慈心相济,大爱无疆”的理念,遵循“托起太阳,放飞希望”的宗旨,慈心救助贫困妇女儿童1307人,捐助金额达120多万元。他们的爱心救助为贫困群体雪中送炭,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小鸭尚知返哺义,赤子常怀报国心”这是慈爱协会会长金朝阳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投身慈善事业的爱心缩影。金会长出生于承德滦平满族自治县,毕业于河北井陉煤校。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他积累了丰厚的资金和产业,成为一名享誉唐山的企业家。金会长富贵不忘报答社会,他积极联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成立开平区妇女儿童慈爱协会,为社会贫困群体提供爱心捐助,用一颗爱心谱写人间大爱,为营造和谐社会锦上添花。
经过六年的栉风沐雨,开平区妇女儿童慈爱协会已经发展员800多人,成为享誉全国的希望工程救助团体。他们冒着挥汗如雨的酷暑,顶着雪花飘飘的冬日,把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到贫困妇女儿童的家里,把和谐的春风和人间的大爱送到千家万户,谱写了一曲“慈心相济,大爱无疆”的赞歌。
我们真心祝愿朝阳希望工程越办越好,为我们的和谐社会筑起一道爱的长城,为社会的贫困群体遮挡寒风,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甜蜜!
朝阳希望工程联系电话:
www.fh0315.com/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慈爱的处世
奉献的工作
来源:本站&&时间: 12:00 &
&&&&&&& 在&慈善日&活动中,港区地税局积极行动,发动全体干部职工,踊跃参与爱心奉献,共募集善款1250元。
  为提高慈善意识,弘扬奉献的美德,港区地税局积极响应号召,以&慈爱的处世,奉献的工作&为主题,积极开展2010年&慈善日&活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干部职工中开展慈善日大讨论,学习、宣传慈善日的意义,使广大干部职工及时了解慈善日的目的,积极参与慈善日活动,将慈善深入人心。二是将&慈善日&活动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与加强干部队伍道德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的荣辱意识、奉献意识和慈善意识。
  慈善日活动中,领导班子成员在局长赵文晋同志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带头捐款。各科室纷纷行动,慷慨解囊,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了创先争优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总共7902条微博家人记录: 5&天前&:
查看: 35|回复: 0
深入道教文化的殿堂,刍议道教精神
发表于 前天&21:02
您好,您还没有注册!!!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1:05 编辑
深入道教文化的殿堂,刍议道教精神
由于道教比较重视“以术证道”、“以术行道”,遂使有些人产生一种印象,似乎道教中大量充斥的是各种神秘的法术,而在教义思想方面比较贫乏。其实,深入道教文化的殿堂,我们就会发现,道教包含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除了某些表层的东西之外,还有其精致深刻的思想、微妙玄远的教义,有足以震撼人们心灵的真精神。
一、贵生精神
道教重视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
道教既像其他宗教那样,考虑人死后的灵魂归宿问题,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遵循人们乐生畏死的本性,积极探讨如何才能阻止死亡的到来。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而“道”的见证就是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传为道教创立者张道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把“生”与道、天、地并列为“域中四大”之一,认为“生”是“道之别体”。南朝道士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开篇就肯定“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而“人所贵者,盖贵于生”。《三天内解经》更以“死王乃不如生鼠”的对比来强调生命的可贵。因此,《太平经》提出,“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
需要指出的是,道教“贵生”,既不是“苟活主义”,也不是贪生弃义。《吕氏春秋•贵生》载:“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子华子的说法,也正是道教的观点。能够自由自在地活着,物质奉养也很丰富,当然是最好的。某些方面有所欠缺,活得不是很惬意,这是次一等的生存处境。但是,宁愿去死,也比屈辱地活着或者干非义的事而活着,要高一等。《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序》中也强调:“宁一旦持戒,终身为道德之人而死,不犯恶而生。”并认为持戒而死者,最终也会成仙:“持戒而死,灭度练形,上备天官,尸解升仙。”
道教“贵生”,并不只是着眼于自己的生命,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长寿。《度人经》就明确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认为,每个人都秉赋有“道性”,只要按照道教的教义保养生命,都有长生成仙的可能。
道教所提倡的根本养生方法是“性命双修”。性指心性,即人的精神方面;命,指肉体生命。“性命双修”就是精神与肉体都要得到修炼。修养心性的准则,是清静自然,柔弱不争,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同时,还要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肉体生命的修炼则主要是保养精、气、神,通过服食导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内外丹法等修炼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肉体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可以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仙人境界。
道教的“贵生”,不止局限于人类生命,而是要求尊重所有生命。道教希望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一切生命,都能顺利生长、自由生活,不遭侵扰,不受损害。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修道之人必须慈心于物,仁逮昆虫,手不伤生。《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啖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怖,故当不忍啖,心证慈悲行。”《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也说:“贤者戒其杀,亦莫怀杀想;众生虽微微,亦悉乐生长。如何害彼命,而用以自养?”全真道祖师王重阳认为,“物命于人没两端”,“只是形骸分别异”,因而见物要“作自身观”。(《重阳全真集》)为了劝导人们关爱众生,道教经书中常常以因果报应的故事来予以警示。
当然,完全禁止杀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对于这个问题,道教也有一些现实的考虑。在早期道教经书如《太平经》中,只是要求人们不要滥杀动物,并没有绝对禁止杀生。后来道教戒律中有绝对禁止杀生的规定,但是如何理解,还是有不同观点的。《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的注释中说,“不杀生者,所以存仁爱也”,这是制定戒律的出发点。“或心虽仁民爱物,而迹乃混俗众中,有所未便”,则应该尽量做到少杀。不得不杀生时,要像商汤捕鸟那样,网开三面,以体上天好生之德;要像孔子那样,“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有所节制而不滥杀;还要做到“启蛰不杀,方长不折”,以遵循生态规律。该书指出,“圣贤于肉食,未常必其有无”,因此,只要心存仁爱之心,虽“饮食随缘”,“又何杀生之有”?由此可以看出道教中人对“杀生”一事所持的理性态度。
二、自主精神
道教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认为,人的生命长短,并非上天所命定,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二说:“生死在我。”道教坚信,人可以“夺天地之造化”,通过积极的修炼,使生命由弱变强,由夭转寿,直至长生不死。它反对人在死亡面前无所作为、消极听命的态度。它承认“有生必有死”,但认为这只是顺应自然过程的结果;而通过人的主观努力,生命演化的自然过程是可逆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这就是道教中有名的“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思想。为了实现长生不死的梦想,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道教炼养家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反复实验,抗命逆修,从外丹到内丹,不断地探索。
当然,人能否长生成仙,这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事情。抛开信仰的因素不谈,道教“夺天地之造化”的思想,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体现了人们不甘心听任命运摆布的强烈愿望。《太平经》就明确地说:“天道万端,在人可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也认为:“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阴符经》更提出,人通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可以达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的境界。
这种“夺天地之造化”的精神,激励着历代道教中人通过各种方法去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养生学、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出自于道士的炼丹炉。海内外学者公认,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三、和谐精神
道教从立教之日起,就把老子的《道德经》奉为圣典。《道德经》强调和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对立面,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事物的常态。所以《道德经》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55章)人们懂得了和谐,也就是懂得了事物的常理(规律),懂得了事物的常理,就是明智的。
《庄子》一书被道教尊为《南华真经》,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庄子•德充符》说:“德者,成和之修也。”人的品德修养,就是以“和”为目标。心中一团和气,外表和蔼可亲,就是有德之人的象征。所以庄子说,“心莫若和”(《人间世》),要“游心于德之和”(《德充符》)。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与人和、与天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
关于如何促进和维护和谐的状态,道教经典中作了深入的论述。总的原则是“顺应自然”,起点是个人身心的和谐,由此扩展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的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价值。《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源于“道”,但“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就叫“道法自然”。亦即“道”遵循“自然”原则,“无为”于万物,让万物按其本性自然造化,从而万物各得其所。可见,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要维护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即是宇宙万物依其本性天然如此、理应如此、势当如此的状态。因此,自然状态就是理想状态,故圣人也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64章)。圣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免破坏万物的自然状态。
老子要人们以“道”为榜样,干什么事情都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并不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强调要审时度势,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不强作妄为。道经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抱朴子内篇•塞难》)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行动,什么事也不做。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3章)所谓“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精神去做事情。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37章)“无为”既然能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那么当然就不是“无所作为”。因此,《淮南子•主术训》指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淮南子•修务训》对“无为”的解释是:“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这就是说:“无为”是指行为不出于一己之嗜欲、私利,而是遵循客观规律(“理”),凭借已有的条件(“因资”),依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权自然之势”),采取适宜的行动,不以巧诈之术(“曲故”)主观妄为。可见,“无为”的实质就是顺理而为,依自然而为。由于其行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不勉强,不费力,好象没有刻意去做,达到了目的却没留下什么痕迹,故以“无为”称之。
维护和谐离不开顺应自然。试想,违背自己之自然,违心地说某些话、干某些事,能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吗?不顾他人之自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吗?不顺应时势,顺应民意,强行推行某项政策,能维护社会的和谐吗?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能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吗?因此,自己之自然,他人之自然,社会之自然,自然界之自然,均顺之而不逆,才能和而常通。可见,自然之境即和谐之境。
在促进个人身心和谐方面,道教主张抱朴守真,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在促进人际和谐方面,道教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从而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度人经》)的理想社会状态。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人类不能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把大自然当成自己征服和统治的对象,而应该体认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海琼白真人语录》),把自己视为宇宙这个伟大的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太平经》说,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界更加完美。
四、崇德精神
为了实现长生成仙的理想,道教一方面发展出各种方术,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义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内篇•对俗》)推崇道德,注重伦理教化,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太平经》说:“神仙之人,皆不为恶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证也。”《老子想尔注》说,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著”。《抱朴子内篇•对俗》中更具体规定:“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总之,道教把成仙信仰与道德教化结合在一起,历来强调“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墉城集仙录》),“积恶造罪,无由冀仙”(《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以激励人们行善积德。
道教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谈得上修仙证道。历代高道常说:人道不修,仙道远矣。人道为仙道之基,仙道为人道之极。人还没有做好,焉敢企望成仙了道?
道教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基本上与儒家伦理相一致,但加上了神灵监察、善恶报应的神学内容,对信教者来说,显然具有较强的思想影响力和行为控制力。从《太平经》起,各种道经就宣称天地有司过之神,对众生的行为进行监察登记。又说人身中有“三尸”神,每至庚申日,便上天汇报人的善恶功过于有司。还有常住每家每户的灶神,也上天告人善恶。总之,人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逃不过神灵的明察,所以古人常说,“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为了劝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制作了各种通俗易懂的劝善书,如《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普及于民间,影响极为深广。
五、济世精神
道教产生于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的东汉末年,一开始就具有十分鲜明的救世特征。反映初期道教思想的《太平经》即自称为“致太平之书”。宫崇、襄楷曾先后把它献给顺帝、桓帝,但被当朝权贵斥为“妖妄不经”而置之不理。后来,“颇有其书”的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同样拥有《太平经》的张道陵在巴蜀创立天师道,建立了二十四个教区。至其孙张鲁,更割据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史称其政策宽惠,“民、夷便乐之”(《三国志》卷八《张鲁传》)。
魏晋以后,神仙道教取得主导地位,遂偏重于个人的得道成仙。但是,道教始终没有将“仙道”与“人道”对立起来,而是坚持“内外双修”的原则: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济世救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这一观念以后被反复强调。陆修静在《道门科略》中说:“若救治天下百姓,扶危济弱,能度三命。”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并警告修行者:“若非积行施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净明派规定:“凡得净明法者,务在济物。”(《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金元时期形成的全真道,其宗教实践分为内在的“真功”与外在的“真行”两方面。“真功”指心性、内丹修炼,“真行”即行道济世。可见,统一入世与出世,以积善为仙道的根基,是道教一贯的主张。道教认为,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才能名登仙籍。
道教济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历史紧急关头,道教领袖往往能够挺身而出,为人民大众实在地解厄救苦,减少灾难的损害。最著名的是丘处机之西行劝成吉思汗戒杀、免北方赋税的事迹。此外,太一道四祖萧辅道、茅山宗道士杜道坚在南宋、金、元战乱之际,也利用自己的声望作了许多制止胜利者不要滥杀无辜的工作。
道教济世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是行医施药救治病苦。医术与养生有很密切的关系,故自来为道教所重。东晋道士葛洪、南朝梁道士陶弘景、唐道士孙思邈等都是有名的医药学家,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普通道士一般也兼通医术,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农村,他们是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
六、包容精神
“道”的根本特性之一就是生成容纳万物。《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第16章)。人们常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正是道教所提倡的境界。道教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都是道的无限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万物都是齐一的。此即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观点。
《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无亲无疏,无彼无此。”故要平等待人,要提倡彼此之间的慈爱与宽容;不能夸大彼此之间的矛盾,而要认识到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在面对不同的文化体系时,道教也秉持开放态度和包容精神。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思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宣扬神仙道教,一方面崇尚儒家教化,同时又主张百家之言不可废。
在历史上,道教积极吸收儒、佛二家的学说,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源异流,三教应当融会合一,三家人成为一家人。如南朝道士陶弘景说,“万物森罗,不离两仪之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茅山长沙馆碑》),主张“崇教惟善,法无偏执”(《授陆敬游十赍文》)。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心中端的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重阳全真集》)荀子关于“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解蔽》)的说法,在宋代以来,经常为道教中人所引用,来表明三教一理。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对道教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一方面主动吸收外来输入之文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道教之真精神”。
该帖已经同步到中国123国学网微博
欢迎您再次来到 123国学网。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爱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