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让我感动600字有几个字

姓氏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xìng shì]
姓者,统其之所自出;氏者,别其之所自分;“,”。《》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若夫受氏,以守,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据史书记载,五代时期吴越国由钱鏐创立,是当时相对稳定的一个割据政权。钱鏐这个人有仁者之心,生前、临终时候一再告诫子孙,如遇王者,不要兴兵,应纳土归顺。千古名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就是钱鏐说的。
: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之所自出;氏者,别其之所自分。”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相对。
如:“王、李、张、、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
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7个(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1]
轩辕故里中华姓氏树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2]
:、、、、、、、。
住之滨,以姬为姓,在《.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姞、、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尧、舜以及、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位于《》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2]
妘起源于帝喾;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姚 、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之后,为、、、秃、、、、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2]
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2]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2]
姓氏姓字本义
《》中有“姓”字,从女旁,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甲骨卜辞文字中虽已有几片残辞中
甲骨文相片
见到“姓”[4]
,但与《说文》所列这种会意兼形声的“姓”字似有不同,由于甲骨卜辞残破,其在卜辞中用法多不详,仅一片略能知道是作女子之名或字,此种加了女旁(性别符号)之字,一般只作为女子个人名号使用,不同于《说文》中的姓字。古文字中尚未见姓字。中期末叶的齐器铭文中有一汉字,左边是“亻”字旁,右边是“生”,不从女,从人。这个汉字亦见于玺印文字[5]
。战国时代晚期秦诅楚文方有“姓”这一汉字。由此可知,“姓”字古义上要需从对文献记载爬梳整理去求得。[6]
著《姓字古义析证》,对“姓”字在文献中的用法详加整理,得出结论是“姓”字古义有三:其一,训子或子嗣;其二,训族或族属;其三,训民或属民。[7]
姓氏姓在先秦的含义
著《》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6]
其一,实前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说文》:“姓,人所生也。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昭公》所谓:“问其姓,对曰:‘余子长矣’。”[8]
《左传·昭公》:“二后之姓,于今为庶。”[8]
《·丧大记》:“父兄子姓立于东方。[9]
(注:子姓,谓众子孙也。姓之言生也。)”等例中之“姓”皆属此种本义。[10]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中之“百生”。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至于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11]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其最初必形成于社会中,即夫从妻居,子女属于母族,世系以母方计。对于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组织的名称,杨希枚先生主张称为“姓族”[12]
。典籍所记、,最初应皆属母系姓族,姬、姜则是此种母系姓族之名号。进入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此后,父系姓族仍然使用着母系姓族的名号。今日所见古姓族名号如姬、姜、姒、妫等皆带女旁,虽造字时间不早,但从女可能表明其本原与母系姓族有关。父系姓族所以沿用之,则当是因为在母系向父系转变之初,子女虽已属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号为族名,后延续作为父系姓族的名号,同于传说的诸子异姓之例。在、周代这一历史阶段,诸父系姓族实皆已分化为若干独立的、以形态存立的分支(即卜文所谓氏)但姓族在商代的作用仍比较明显,仍有实体性质,可以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家族。姓族到周代后多只有上与观念上的作用,已非,不具有组织上共同的联系与政治、经济或宗教生活,亦即不属于所谓的家族。[11]
其四,“姓”在东周文献中有时是指姓族之名号,如《国语·周语下》言“赐姓曰姜”之“姓”[13]
,即应理解为所赐姓族之名号即姜。又如《左传·哀公》“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14]
很明显“姓”在这里是指吴女所属姓族之名号,即“姬”。所谓姓族之“姓”与作姓族名号讲的“姓”是一实一名,属于两种概念范畴,所以会发生此种混同,当如杨希枚先生所言是由于名代表实,积久而以实为名,于是产生姬、姜之类姓之名号就是姓的概念。在《》中常言姓某氏,没能区别古代姓与氏之不同,但他所说的“姓”意思即是指姓族之名号。[15]
姓氏氏在先秦的含义
“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说文》以方言训解之,当非其本义。此字在殷墟甲骨刻辞中仅一见,刻辞残破,含义亦不明。西周文字中“氏”字巳较常见,其字义与东周文献中“氏”的含义有彼此相同者,故并在一起分析,其主要用法大致是:[16]
其一,指称个人。有多种用法:如可以接在后,作官称,像师氏、尹氏等。《左传·昭公》讲少昊氏诸鸟官名[8]
,亦是鸟名加氏为称。接在后表示尊称,如“侯氏”。接在字或亲称后表示一种较亲近的称谓,如伯氏、叔氏、舅氏。接在姓后,指属于该姓族的女子,如“姜氏”“姞氏”“任氏”等等。接在作为家族组织讲的“氏”之名号后,指称属于该家族的个人,如、雍氏、庄氏。[17]
除以上用法外,东周典籍中称上古传说中的帝王、部落首领亦在其名后加氏为称,如“黄帝氏”、“少昊氏”、“”等。[16]
其二,与表示姓族之“姓”义同,如《左传·昭公》:“姜氏、任氏,实守其地。”[8]
(注:姜,齐姓;任,薛姓。)又如《国语·周语上》:“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18]
此“姜氏”即“姜姓”,但这种用法较少见。[16]
其三,指一些上古的部族,《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13]
除此所谓有夏氏、有吕氏外,《左传·襄公》的所谓、、、[19]
等等,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述诸上古国族,均未必是单纯的血缘组织。《》论及此种氏:“是氏即所居之土,无上则无氏。”其实质乃是一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12]
先秦典籍在记述商周时代的历史时,已很少使用此种含义的氏的概念,只是偶用以称一些边远地外的部族,如《国语·周语上》中“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之“氏”[18]
其四,指一种家族组织。此种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唯在而已。”[8]
可见羊舌氏即叔向所属宗族的十一支分族之一。《国语·晋语八》:“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注:“宗,同宗也。”[21]
由知羊舌氏本身亦构成宗族。《左传·昭公》:“子皮之族饮酒无度,故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8]
子皮氏显即子皮之族。《左传·襄公》:“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候氏、子师氏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19]
这五氏亦即五族。《左传·哀公》中宋皇氏、灵氏、乐氏又称“三族”。[14]
《国语·晋语九》:“别族于太史为辅氏”[22]
,辅氏即从中所分立出来的,智果本人之近亲家族。以上文字可说明氏即族。实际上《左传》、《国语》中凡列国卿大夫家族多称“某氏”,如之后称“孟氏”、“”、“季氏”,齐国的“”、“田氏”,之遗族统称“穆氏”等,皆属于氏的此种用法,显然不同干上述那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之氏。指称家族之氏,已经见于西周金文,如散氏、虢季氏等。春秋金文中所见厚氏、干氏、彪氏、京氏也是。这种属于家族组织的氏与姓族的关系,当如《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所言:“言姓即在上,占氏即在下。”即是说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23]
其五,“氏”亦可专指族氏这种血缘亲族组织之名号,也可以说只是一种标志。如《左传》中可见有“某氏之族”之称,如“游氏之族”,细析之,所谓“某氏”在这里实仅专指该族氏之名。又如《左传·隐公》:“公命以字为展氏”[24]
,即是命以“无骇”之字“展”为其氏名,称展氏。《·氏族略》列举了多种氏名来源,如“以官为氏”、“以地为氏”等,此种“氏”均是指族氏之名号。“氏”亦与“姓”一样,具有名(族名)实(族之实体)两种含义。由此也可以进一步领悟到作为亲族组织的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凡称“氏”,皆表未该亲属组织有自己独特的名号。按照典籍中旧有说法,也可以说是有个独特的家名。所以所谓“立氏”不仅意味着在组织上相对独立,而且意味着起一个足以表示其独立性的名号。[25]
其六,在西周、春秋时代,作为贵族家族之“氏”,虽本身是血缘组织,但往往不是以单纯的血缘组织形式而是以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休的形式存在,其自身只作为这共同体的核心。此种共同体有时亦可以“氏”相称。如《左传·昭公》记载昭公伐季氏,叔孙氏之司马言于其众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因。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8]
可见这些家臣、私属是将“我”归入叔孙氏之内。此时的叔孙氏严格起来讲,不是指叔孙氏家族组织,而是指包括其家臣、私属在内的共同体。但是,此种用法的“氏”显然是由“氏”的亲属组织含义引申而来,并不能因为有此种用法,而认为所有的“氏”皆是指此种共同体。[26]
姓氏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组织。[26]
第二:以为正常属性。[26]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26]
姓氏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26]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
炎黄二帝雕像
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在《左传·文公》曰随会[28]
,《左传·昭公》曰范会[8]
。《国语·晋语九》所记晋智氏之族人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即是智果,又称辅果[22]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30]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称其名为“夫氏加己姓”。夫为其妇制器,在器铭中称妇名为“妇之父氏加妇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铭。可见出嫁女子在夫家并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30]
姓氏姓与氏合而为一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31]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31]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汉族姓氏,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高、低、富、贵、贱之分。如、
姓氏图腾画像
、、、、、、、、、、、、、、、、、、、、等都是中国民族的一员。
、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
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
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33]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33]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34]
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34]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34]
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34]
2015年中国最新名义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1李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倒数三位为:难(读去声,倒数第一),死(倒数第二),“岳”字上下颠倒(音同“亚”,倒数第三)
姓氏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等。[35]
姓氏以国名为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35]
姓氏以邑名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春秋晋国采邑于(今山西永济市),其后别为。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35]
姓氏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35]
姓氏以居住地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大夫分别住在、、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为氏。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35]
姓氏以先人的字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近200个。如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传世。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为。其他如高、刁、公、施等。[35]
姓氏以兄弟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35]
姓氏官职为氏
古代有五官,即:、、、、,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以中行为氏;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35]
姓氏以职业为氏
如:巫、、陶、匠、屠等。[35]
姓氏少数民族汉化
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等。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35]
姓氏以谥号为氏
如胡、戴、召等。[35]
如唐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明朝赐以。名,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讳“庄”字,凡姓的都改姓。[35]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佛教导航[引用日期]
.东方旅游在线[引用日期]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汲古书院,1977年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2004年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12页
杨希枚.姓字古义析证.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952年第23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2-14页 .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4页 .
杨希枚.论先秦所谓姓及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1984年3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4-15页 .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5页 .
杨伯崚等.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5-16页 .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6页 .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6-17页 .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7页 .
.新浪[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7-18页 .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8页 .
.华人开运网[引用日期]
.商都网[引用日期]
.阿启网[引用日期]
.农历网[引用日期]
.育星教育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瞧这个人作文6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