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高中同学 我们童年没考上高中大学 我们都是鄂西人这是哪本书里的话

她是我高中同学 我们童年考上大学 我们都是鄂西人这是哪本书里的话_百度知道
她是我高中同学 我们童年考上大学 我们都是鄂西人这是哪本书里的话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何正忠 我的八十年生涯 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回忆-1 童年与学生时代( )
采纳率:81%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体现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作品-中国网络诗歌
作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体现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
阅读与书写枣阳
类别:故事&作者:国林&日期:&字体:
】&阅读: 次
编者按:这篇有针对性的采访记录,从李军的读书爱好说起,一直到他的写作历程,点点滴滴,一一给予展现,也几乎概括了李军的人生成长历程,对读者了解李军,了解他的进步和文学创作都是一个很不错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李军是一个本土成长起来的作家,也是一个根植于枣阳的文学工作者,正是这块家乡的厚土,才让李军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文学工作者获得了滋养的养分,成长的环境,并最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阅读与书写枣阳                               体现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                                   枣阳电视台记者 剧妮    李军先生从十几岁开始读书,二十几岁开始学写作,可谓是读了几十年的书,写了几十年的书。到目前,李先生于工作之余,已经写作出版了综合集《悠悠凰椤贰⑹始豆质恃 贰⒂渭羌洞鸥改溉ヂ糜巍贰⒁苑从臣蚁缭嫜艄沤癖淝ǖ纳⑽募都且洹泛徒衲2月刚刚出版的以刘秀和当今枣阳为演绎对象的长篇小说《刘秀归来》等十多部作品。    李先生无论是藏书、读书或是写作,在他的人生世界里,时时展现的是一名写作者对帝乡的人文情怀。在他多年的写作中,最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宣传枣阳、歌颂枣阳、再现枣阳风采方面。他的心中,枣阳是最美的地方,枣阳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李先生曾在专写枣阳的散文集《记忆》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故乡枣阳,无论是古时候的枣阳,或是现当代的枣阳,都是一个能让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时常谈论、书写与评话的地方。”字里行间,无一不体现出了作家对故乡枣阳的热爱与赞美,体现了作家的故乡情怀。    基于这样的缘由,李先生无论是写作的诗歌、散文,或是小说、报告文学,多是以枣阳为背景而进行的书写。他出版的十多部作品集子,除了近年出版的我们熟悉的散文集《记忆》和长篇小说《刘秀归来》外,之前的他还写有歌颂枣阳的长诗《枣阳,我要为你歌唱》、以航天英雄聂海胜为主人翁的报告文学《超越梦想的人》等篇章,分别收录在作者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悠悠凰椤泛汀豆质恃 返仁橹校行┗够竦昧巳源蠼薄    李先生写枣阳,既写枣阳的山水,也写枣阳的人文;既写枣阳的过去,也写枣阳的现今;既写枣阳的风土人情,也写枣阳的各种传说;既写枣阳的历史演变,也写枣阳的今日巨变;既写枣阳的百姓之事,也写枣阳的大美形象;等等。总之,作者凭着对家乡枣阳的熟知与热爱,运用手中的笔一路写来,就写了数百万字的作品。目前的他,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枣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近日,笔者就“寻找最美读书人”之机,对李先生的读书与写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访。    一、藏书因读书而来,是一种业余爱好    记者:在你家里,我看到至少有七八个书柜,里面都塞了满满的书。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藏书爱好的?    李军:除了你看到的这七八个明显的书柜外,还有一些不是书柜的书柜,如壁柜、衣柜等。那里面也装着不同类型的书,是堆放着的,内容也比较杂,主要有业务书、政治读物、医学书、一些旧的文学书籍和其他一些杂书等。    就个人的藏书,大概起于读高中之际。特别是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劳动那时节,偶尔地买到或是收集到一本书了,就开始“收藏”了。这里的所谓“收藏”,其实也说不上是真正的“藏书”,因为那时的书少得可怜。最初的一些图书,因为少,也就十分地爱惜与珍惜。不多的书,在书桌靠墙的一边摆放着,两头用一个直角形的活动铁夹对夹着,使之整齐美观,如同我们时常看电影或电视剧里面一些读书人把书放在桌子上的镜头。    再后来就是当兵的时节了。我当兵跑的不远,开始就在襄阳军分区里当警卫兵,过后在军分区招待所里当上士,也就是“菜买”的行当,天天骑着自行车到市场上买鸡鸭鱼肉啊,买各种蔬菜啊,主要做那些事儿。    当兵的时候,襄阳烈士塔东南的山沟里有个六0三印刷厂,国营性质的,印刷出版的书面向全国发行。八十年代前后,新华书店的不少书,承印地标的就是“六0三印刷厂”字样。因为爱读书的缘故,就有熟人介绍到那里去买书。那时候的书很便宜,每本书块把钱,薄一点的几角钱。我到那里买书,就是买那些处理的“次品书”。所谓“次品书”,就是切页、装订、外观等有一定的瑕u、不达标的一些书,不影响阅读与观看。这些书常常会降价内部处理,一块多的书两三角钱就能买到了。当时于那里购买了不少的书,后来做了一个大木箱子,书就放在那里面收藏着。    正规地藏书,还是回到地方工作,特别是后来有了较宽的住房后,就开始购置书柜进行藏书了。如此一路地藏来,就有眼前这么多的藏书了。    记者:你藏了这么多的书,平时清理过没有,大概有多少本书?    李军:开始收藏书的时候还比较过细,每收藏一本书或是杂志了,不论是哪方面的书籍,我都会用一个本子分类型地登记一下。这样的工作坚持了好几年。随着藏书的越来越多,这样的登记工作感觉既麻烦,又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当时登记了还有个印象,过后时间一长就不记得了,也不知道哪本书放到什么地方了。过后就干脆不再登记了。    一路走来收藏了这么多的书,具体有多少册,还没专门的清理、登记和计数过。就我个人的印象,如果把各种厚薄不一的文学书、政治书、杂志、医书、业务书和一些资料性质的书都算起来的话,大概有两三千册吧。    记者:你一路地收藏书,有着这么丰富的经历,真是难得。这么多的书,都是买的吗?    李军:就目前收藏的书来说,一方面是购买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一些文学期刊、杂志;一方面是收发的,如业务书和一些政治读物;再一方面是从相关人员那里得来的,如别人送的、赠的、收集的等。应当说,绝大多数藏书还是购买来的。    购买书的渠道,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旧书市场,一是地摊,还有就是一些推销商推销的书。过去,每到一地,我最喜欢逛逛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就是旧书市场,就是旧书地摊。特别是旧书市场,书是过去的书,价格也比较便宜,还有一些古旧珍稀的书。旧书市场,比如在北京,我到过一个很著名的旧货市场潘家园,在武汉就是很有名气的汉正街,在襄阳就是我们都熟悉的仿古北街。这些地方都有旧书卖,我也进行过不止一次地逛游购买活动。当时于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在北京的二十几天里去过几次,购买了不少的旧书。回来的时候书买得太多了,路远坐车不好拿,就把书从邮局发运回来。枣阳的几个旧书店、旧书地摊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多数情况下不会空着手回来。还有就是到一些旅游的游览时也是如此,看到旧书了或是介绍景点的新书了,多会购买一些。    如此地购买收藏,就有了眼前你看到的这么多的藏书了。    记者:你收藏了这么多的书,大致都看过吗?    李军:对于么多的书,如果说都看过,那是不现实的。不说别的,单是精力也来不及啊。我不是一名专门的教书先生,也不是一名专业从事写作的人,或是专门搞科研的人,平时还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做,还有家庭的许多事情要做。为了日常生活,我不可能天天去抱着书本而放弃要做的事情。    收藏书与读书,在我都是一种业余的爱好。    所以说,我是因爱读书而买书,书买多了放到书柜里就成了藏书。藏书藏得多了自然不可能全部都看过了。不过每种的书,我在购买与收藏时大都是过了下目的,比如翻下题目啊,看下内容简介啊,最简介的也会看下封面吧。    二、喜爱读书是受别人的影响,后来就成了一种爱好    记者:你有这么多的藏书,也看了许多的书,可以说这一生是与书结伴了。那你还记不记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读书的?    李军:大约十几岁的时候吧。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当时属于“家大口阔”户,生活比较困难。我七岁的时候开始上学,上的是生产队办的“耕读小学”。之前没进行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所以开始上学连字也不会写,最初的做作业是在作业本上划圆圈儿。    不过小时候的感觉,爷爷、姥爷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他们懂得许多的玄妙知识,也就是那些看黄历日期啊,鼓捣阴阳八卦啊,还有就是看天气啊,等等。他们都写得一手好字,每逢哪家有什么喜事了,或是过年要写对联了,他们都是好手,常常要被请了去,往往还是坐在上首席上。那个时候,人们对写对联的人坐上席,是一种很好的礼遇。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就感觉他们是很有学问的人,对我后来的学习自然就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真正让我对读书产生兴趣和喜爱的,是生产队的一位比我年长十来岁的年青人。他于文革前读过不少的书,像《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和“四大名著”等等,都读过。他不但读了不少的书,还很会讲故事,能把看过的书中故事绘声绘色地给讲出来,能让听者如临其境,听而忘形,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与我或大或小或相仿的青少年们,都爱找他听他讲故事。大约从那里起,我开始萌发了读书的愿望。    又后来,一年的年关走亲戚,看到亲戚小时候读过的一本语文课本上,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两首诗,感觉很新鲜,过后就背了下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诗歌的学习。过后当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规定,每个星期背一或几首古诗。所以后来我的写作,最开始是从诗歌学起的。    记者:当时的读书条件是很有限的,可以说要想买本自己喜欢的书,无疑有点奢侈的味道了。你当时看的书,都是从哪里来的?    李军:是的,你说的很对。那个时代,经济匮乏,自己喜爱书想买,许多时候是买不成的。小时候读书在农村,我买的书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单行本杂文集,如《三闲集》、《而已集》、《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还有一些画画书等。很便宜,几毛钱或几分钱一本。就这买的时候也是想了又想才买的。买书的钱,多是买其他东西时剩余的,或是不买吃的余下的。后来当兵有几元的津贴了,再后来是到地方工作有几十元的工资了,就开始节省钱来买自己想要的书了,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还有一些是工具性的书。记得一次购买大型缩印本工具书《辞海》,79年版的,第一次的定价38元,没有买,第二版再版的时候涨到了48元,是我一个多月的工资收入,当时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购买回来的。近年又有新修订版的《辞海》了,缩印本定价是两百多元,虽然比之前的贵了许多,我还是将其进行了购买。    如此一路地购买下来,就有了这么多的藏书了。    就读书来讲,小时候多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后来当兵和参加工作了,除了购书读书外,还到图书馆里借书看。所以说,如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倡便民阅读,要求全国各地兴建公共图书馆、阅览室,我觉得是一项很好的举措。这样的倡导,既便利人们的阅读,也可以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全民阅读,有利于民族素质提高。    三、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要有选择性的去读书    记者:都说书本跟食物差不多,先尝一口,觉得对口味挺好吃的,可以一口气吃完。那么就你的读书来说,要是读到“不对口味”的书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李军:你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读书跟吃东西差不多,有对口味的,也有不对口味的。就我个人的读书做法或是体会来说,就是遇到“对胃口”的书了,就多读一些,读细一些,多读几遍;遇到“不对味口”的书了,就少读一些,或者干脆放弃。    我在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时,翻译本的,当时读的时候感觉非常好。记得那时读着读着,心情一下子就欢悦起来,头脑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情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当时是睡觉前的看书,读的时候感觉好,就不想把那种美好的感觉马上给结束了。所以当时只能放慢速度,看几篇了就强迫自己停下来,把书放到第二天再读。    还如我看《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感觉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描写的内容很合我的口味,清新、自然、绵长、隽永、细腻,读过一遍后,还不时有选择地读些篇什。读过了还意犹未尽,就推荐给一位朋友读,想让朋友也跟着分享一下自己的这种感受。当时把书借给那位朋友看,不想他后来就没说还我了。因为喜爱这本书,过后我又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的收藏,也是供闲来的时候翻一翻,读一读。    其他像刘绍棠的系列中篇小说,郭沫若的回忆录《革命春秋》,巴金老年时写的五卷本《随想录》,鲁迅的杂文,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麦家的长篇小说《风语》等,我多是或细读,或多次地读,或品味性地读。    对于你说的“不对口味”的书,于我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合自己的阅读兴趣,比如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或是与文学读物不一样的其他名著。二是没有进入到那个阅读层次,如茅盾的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二十几岁的时候想去读,但却读不下去。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就是不硬读,放弃,或是放到一定的时候了再读。    当然,有些基础性的学习书,我的感觉就是,无论“对胃口不对胃口”都要硬着头皮“吃下去”。比如学生在校时的学习书,做学问需要研究的书,都是基础性的知识,有些方面可能会不对自己的“口味”。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像吃饭一样,不对胃口了就放弃。比如我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对《普通逻辑》、《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等等,虽然当时啃着十分地吃力,但还是咬着牙把它们给啃下来了。    总的说来,读书是要分类型的。这要看你读书是干什么用,要根据不同的“用途”而有选择性的读。读书要读出习惯和读出趣味来,也就是要读出乐趣来,这样才会让你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喜爱读。这样的读书方法,在你读书读得多了的时候,就会对过去不想读、不愿读,或是读不下去的书,也会渐渐地喜读爱读了。    还有一点说明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应当是有选择性地读,不能什么样的书都读。我过去阅读的许多书,多是大家欣赏的名著,或是大家写的作品。我感觉多读些这样的书,对于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与个人素质都是有好处的。现在网上传播的书与文章太多了,许多是属于“快餐”性质的,有些还是有害的,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特别是刚起步读书的年青人,必须慎重一点的好。    记者:你读着书一路走来,一读就是四十多年,中间有什么感受?    李军: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一些人从小开始阅读,一直读到老年,读到不能读的时候还想读,如果不快乐他能这样坚持吗?特别是一些搞写作、搞科研、搞教学或是对读书有着特殊感情的人,他们会一辈子钻在书堆里,读书给他们的感觉就是“其乐无穷”啊!    就这个范围的人来说,读书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享受。这是指真正的读书人,喜爱读书的人,进入到一定境界的阅读者。如果只是一般性质的读书人,或是泛泛的读书人,那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年青的时候我在农村里读书时,哪来的电灯啊?晚上点的灯就是煤油灯,条件好一点的可以有个罩子灯,相对于煤油灯要亮得多,也干净一些,卫生一些。白天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最主要的是要做些填肚子的事情。所以想看书了,只能是天阴不能干活的时候,只能是夜深人静的晚上。天阴的时候毕竟有限,所以更多的时候就是晚上看书。一个人或坐桌子边,或是靠在床头上,煤油灯照着、歪着头看。碰到一部好看的小说了,有时就想一鼓作气把书看完,就会通宵达旦地看,直到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来。虽然看的时候会感到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可看过之后,第二天早上一擤鼻涕,擤出的鼻涕全是黑色的。    这样的读书,于那些不读书的来说应当是“很辛苦”的差事,甚至会感慨这样的做法是“何苦来着”?但这样的读书,对喜爱读书的人来说却是一件快乐的事。比如光武帝当年在做事读书方面曾有“乐此不疲”一说,后来成了一句精典成语,大致就是这个缘由。所以读书者当时的“烟熏火燎”,有时还会腰酸背疼,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那种快乐心情,是不亲历的人所不能够体会到的。所以喜爱读书的人,读的时候虽然会累了点,苦了点,但他们的心是快乐的,因此也就会“乐此不疲”。    对于读书,我对朋友不止一次地打过这样一个比喻:“读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炎热的夏天吃上了冰激凌,寒冷的冬天遇到了旺旺火盆,饥饿的时候尝到了美味佳肴。”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品读一部部好书,可以让我们长智慧、明事理、扩心胸,可以让我们坚定信念、思想升华、减少迷茫。”    四、既然是读书,就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书的影响    记者:几十年的读书经验很多,也让人受教育。你在几十年的读书中,主要读了哪些作家的书?    李军:从小到大,我读的书主要是文学作品。当然其他的著作也读了不少,包括一些政治性的书。如我后来收藏了整套的《毛泽东文集》与《选集》、《马恩列斯选集》《马克思、恩克斯全集》和其他一些领袖的著作,其他还有诸多的业务和杂类性书籍等。    小时候读过的书,现在感觉印象比较深的,大致有《闪闪的红星》、《三探红鱼洞》、《盐民游击队》和“四大名著”等。后来大些了,就是《金光大道》、《艳阳天》、《李自成》(第一卷),以及鲁迅的杂文、小说、散文等。    新时期里,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书多起来,杂志多起来,就读了一系列作家的书。老一辈的,有巴金的《家》、《春》、《秋》、《随想录》,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郭沫若的《女神》、《革命春秋》,茅盾的《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王蒙的《组织部来的年青人》、《活动变人形》,杨沫的《青春之歌》,冰心的《繁星》、《春水》,孙犁的《北洋淀纪事》、《风云初记》等等。年青一些的,有冯骥才的《三寸金莲》、《神鞭》,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池莉的《烦恼人生》,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等。    外国文学方面,有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母亲》,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卢梭的《忏悔录》、《爱弥儿》,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其他如雪莱的诗啊,普希金的诗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信集》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啊,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啊,等等。    还有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朝代比较早一些的诗,如最早的诗集《诗经》,屈原与宋玉的诗,《三曹诗选》,陶渊明的诗,等等。唐代的大诗人最多,了解和阅读的也就多些,如王维啊,孟浩然啊,李白、杜甫、白居易啊,李商隐啊,李贺啊,韩愈、柳宗元啊,等等,再后来就是宋词部分、元曲部分、清诗部分。因为当时学习汉语言文学,这方面的诗词都必须阅读,有些还要精读。    就古体诗背颂最多的诗人,还应当是现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因为当时对他的诗词介绍的多,宣传的多,学习的多,也就背颂的多,许多诗词如《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等等现在还能背出来。    除了列举的这些著名作家及作品,其他还有些诸多作家的作品也进行了一些涉猎,如沙汀、艾芜、刘白羽、秦牧、梁实秋、沈从文、杜鹏程、吴强、张恨水、张爱玲、刘醒龙、熊召政、赵玫、王安忆、迟子建、刘心武等等,也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涉猎。    记者:你看了那么多作家的书,实在令人羡慕。就你的感觉,对你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作家哪些书?    李军:看过的书,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有影响。影响比较大的一些作家,也不少。小时候最开始受到的影响,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部书,应当首推《水浒传》。当时对于“水浒”里面的各位英雄,自己十分地欣赏推崇,像讲义气、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等诸多英雄之举都倍受鼓舞。这些方面,对我后来的人生性格影响较大。    现代的作家,第一个受到影响而且时间比较长的作家,应当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和散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就在阅读、购买他的作品。收藏的书,也是从鲁迅先生的书开始的。所以鲁迅及其作品,是对我影响较早的一位。    大家的作品来说,还有一个就是巴金的小说和他晚年写作的回忆性散文《随想录》。相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说,我读巴金的作品要晚一些,是后来开始汉语言文学的自修时才开始的,如大家都熟悉的长篇小说《家》、《春》、《秋》等。而我读巴金作品印象深的,当属他晚年的五卷本散文集《随想录》,不少篇章读过不止一次两次,主要是看他的写作技法。     较早一些的作品,一个是浩然的长篇小说,一个是刘绍棠的中短篇小说。我读过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和《苍生》等,这几部小说后来都改编过电影或电视剧。《苍生》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作品,是写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作品写得很有力度。刘绍棠的中短篇小说,主要写京津运河两岸的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小说,写得非常地到位,非常地细腻,也非常地好看、耐看。记得后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一位外国友人在看了他描写京津运河两边的系列小说后,过后专程来到中国,对他写的运河两岸风光进行了实地踏访。这说明了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诱惑力,能吸引人,能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自然也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就散文方面来说,像贾平凹、孙梨和余秋雨几位作家的作品,比较合我的口味。当然,贾平凹的小说也很好,在文学界同样是倍受推崇的,对我自然也有不少的影响。其他如莫言的小说集《红高粱家族》,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绿原》,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等等,也都对我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书读得多了,就会不甘寂寞,就开始自己写书    记者:要说读是一种吸收的话,写无疑就是一种倾吐。我知道你不仅读了这么多年书,而且还经常会写一些东西,目前已出版了十几部作品集。你是从什么时候想到要写作的?     李军:是的。开始我只是看别人写的书,后来看得多了,就觉得人家写的那些东西,有许多似乎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如此就想,自己为何不能把经历的事情也写一写?后来就开始写了。    只是,写作不像读书那样容易。读书很简单,认识字了拿上一本书就可以读。但写作就不一样了,不是你想写就可以马上写出来。这需要一个练习和尝试的过程。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襄阳财校学习的时候,无论上课或是下课,只要有空了我就在练习本上进行练习。当时的练习方法很特别,就是想到哪写到哪,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那时进行了许多练习,过后还依照班上的一位小同学为蓝本,写了一篇《蒋班长》的短篇小说,后来发表在《文化周刊》上和《枣阳报》上。    再后来就是工作之余,进行的诗歌与散文写作。近年工作闲些了就写得多一些,相应地出版了十多部作品集。像你看到的散文集《记忆》是专写枣阳古今的,长篇小说《刘秀归来》是写刘秀和当今枣阳巨变的。都是近几年的写作。    六、《记忆》是一部以枣阳为对象而写作的散文集    记者:《记忆》是一部写枣阳古今历史与风景名胜的散文集。就我知道的,这部书应当在枣阳来说,是第一部专门写枣阳的散文集。你当时写作时,是如何构想的?    李军:这说明你对《记忆》一书进行了游览,也对枣阳其他作者的作品进行了涉猎。    是的,就散文写作来讲,《记忆》是一部纯写枣阳的散文集。之前也有以枣阳为背景而写的作品集,但那不是散文性质的作品,也不是纯写枣阳的作品,是综合性质的集子。《记忆》是属于散文性质的、纯写枣阳的集子,之前还没有哪位作者这样尝试过。    当时要写这样一部书,主要是感觉我写的这些范围,一是值得一写,二是之前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文学写作,就是要挖崛深层次的东西,做其他人没有做过、没有写过的事情。这样的写作,也有意义。    《记忆》是一部书写枣阳城历史、上世纪枣阳乡村风貌与新时期枣阳名胜的散文集。写作前采用寻访、交谈、查阅、了解和回忆等方式,以饱满的激情对枣阳古今进行的书写与讴歌,展现了枣阳的大美形象。作品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枣阳城的历史记忆”。主要有“东关码头”的记忆,枣阳人称东关、西关、南关和北关为“四大关响”的记忆,靠近城区的“凰獭保ㄏ衷诘纳澈拥蹋┑募且洌牍糯樵合喙氐摹笆樵航帧钡募且洌约袄饭偶!翱锹ァ薄霸嫜舫乔健薄⒔值辣淝ǖ摹敖质小保峭獾摹盎こ呛印钡燃且洹    二是“故乡的往日记忆”。主要是我小时候出生与成长的故乡记忆,即现在的南城办事处沙店村第五组的地理山川、田野庄稼、物产资源、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等。    三是“小时候走过的四面八方记忆”。主要记录了我小时候行走于枣阳四周乡村,或亲友家、或踏访地的各种见闻。    四是“当今枣阳名胜的游走记忆”。主要是近年来我行走于枣阳各地的观览游记,诸如中国汉城、黄火青故居、白竹园寺、聂海胜故居、刘秀故乡皇村等。    记者:既然是专写枣阳的散文集,当时为何没有用点带“枣阳”标签的书名,而只选择了《记忆》作为书名?你当时是如何构想的?    李军:当时在出版这部散文集的时候,曾想过几个名字,其中的一个是“故乡的记忆”,差点就作为本书的书名了。这个书名,我很欣赏,觉得很符合这本书的内容。后来在征求文友们的意见时,一位文友说:“你又不是在外地工作的什么名人,用这样的书名似乎不太合适。”后来想了想,感觉朋友说的很在理,就听从了这位朋友的建议,然后就把“故乡的”三个字去掉了,只留“记忆”两个字。    这部散文集取名《记忆》,感觉比较贴切一些。无论是历史的一面,或是小时候经历的一面,以及现今寻访的一面,在形成文字的时候,都是“记忆”的功劳。也就是说,这部书是一部记录历史故事的书,讲述的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这里的“记忆”,带有“回忆”性质,是“回忆”的“记忆”。    为了体现“记忆”的印迹,当时在编排目录时,准备分四个板块,就是“枣阳城的记忆”、“小时候的记忆”、“四面八方的记忆”和“当今游走的记忆”等。但后来也放弃了,原因是与开始放弃的“故乡的记忆”书名有关。因为没有了“故乡的”字样,什么“枣阳城”啊,“小时候”啊,等等,也就勿需再赘述了。所以现在你看到的目录,是一个笼统的、没有分节的排列。但不同内容的篇章,前后的顺序没有变。    七、写《刘秀归来》,就是想为这位历史伟人和现今的枣阳做点宣传事情    记者:我看到了,你写的长篇小说《刘秀归来》已于今年2月出版。请问写作前,你是如何萌发了这个念头,要写《刘秀归来》这部书的?    李军: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被现代史家在综合考评基础上被评为中国历史上“十大明君”之一。    刘秀是从枣阳走出去的皇帝,之前只是一介平民,一名庄稼汉。自他与哥哥刘t于现在的吴店镇皇村(汉时称舂陵乡)起兵后,虽然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与挫折,但他凭着个人的大智大勇,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大战,之后平复河北,收复诸多义军,战胜不可一世的隗嚣和公孙述,将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再度实现了统一。他个人在起兵三年的时候于河北登基称帝,过后定都洛阳。    刘秀当皇帝后,十分注重人民的休养生息,以柔道治国方略,九次下诏书废除奴隶的不平等制度,削减四百州县、实行三十税一的轻赋政策,提倡节俭,倡导勤政,明令政体,善待功臣,大兴太学,尊重知识,广纳贤才,等等,很快让积弱积贫的国家实现了“光武中兴”盛世。    因此说来,刘秀既是一位定鼎之君,还是一位中兴之君,在历代开国皇帝中不多见。刘秀在位其间,对家乡有着特别地感情,先后五次专门回家乡探亲访友祭祀先祖,一次慰问前线将士路过枣阳,还将当时的家乡舂陵乡升格为章陵县,并免除家乡的各种徭役,为家乡做了许多事情。    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大作为的家乡伟人,对家乡有着如此眷念情结的可亲皇帝,自己作为一名帝乡的写作者,感觉应当为他做点有益的宣传与传播事情。之前,家乡曾有不少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工作,并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中国汉城的崛起,让刘秀真正回到了枣阳及四周民众的心中。由此便想,既然刘秀在新千年的时候再度回到家乡人的心中,自己何不借助这个平台,演义一次迎接“刘秀归来”的盛事呢?    这样,便有了《刘秀归来》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现。    记者:看了《刘秀归来》一书的介绍,知道这部厚厚的书有40万字。你在写这部书的时候,筹备了多久,创作的时候有哪些心路历程?    李军:《刘秀归来》是一部写刘秀又写当今枣阳的长篇小说。写作出版这部书,大致可分为“三个一年”:即准备一年,写作一年,运作出版一年。    准备一年,主要是熟悉刘秀的一生和了解当今枣阳的巨变情况。对《后汉书》、《资治通鉴》、写刘秀的一些小说和枣阳人研究书写刘秀的一些作品等进行了阅读,其中对魏新在“百家讲坛”上播讲的《东汉开国》进行了多次地收听。其他还于刘秀当年在枣阳和其他地方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进行了一些实地踏访。    写作方面,我在书之“后记”里已经说到了,初稿只用了四个月,修改用了八九个月。中间对一些熟悉刘秀与小说写作的人员,征求了他们对本书的看法。或许之前对要写的这部书准备的比较充分,写作时似乎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困难,修改时用的时间稍长一些,主要是想将这部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打造得更好一些。     至于出版,本不需要那么长时间的。只是吉林文史出版社,在出版书的文字与内容等方面要求十分严格,稍有不适意的地方,就要打回来修改,哪怕是一个字词句和地名什么。所以这本书可以在2017年8月前后出版的,结果却拖到到了今年的二月才出版。    八、《刘秀归来》与其他诸多写作刘秀的小说相比,在写作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记者:想汉光武帝刘秀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写他的人也很多。你笔下的刘秀及《刘秀归来》这部书,有什么吸引读者的独特地方?    李军:《刘秀归来》这部书,是帝乡人第一次用长篇小说形式书写刘秀大帝的书,在枣阳可以称之为开创性地写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后能有更多的作者投入到这一写作领域。    与一般写刘秀的小说相比,《刘秀归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穿越性。本书从公元2025年刘秀称帝两千周年写起,一直写到公元前刘秀出生的时期。若溯源更早点的话,还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刘邦和汉武帝时代,因为里面介绍有他们的一些事情。    二是多样性。你看了这部书,一定会感觉这部书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也应当很新鲜,很有趣,很好读。书写的方式,既有溯源式,又有顺序式;既有讲述式,又有回忆式;既有影视式,又有现实式;既有穿插式,又有对话式;等等。一句话,这种叙述方式的多样性,构成了该书的炫丽多彩格局,读来别有韵味。    三是映照性。这部书既写了两千年前刘秀的不平凡一生,又写了当今枣阳的历史性巨变,是一种古与今对应、对照的写法,亦即互映互照、相映成趣。如果你想也解刘秀的一生,想熟悉枣阳的古往今来,读了这部书就能够知道个大概了。    四是趣味性。如第一章的熟枣子与刘秀的相逢,过后与苏东坡、宋痒、胡曾的相逢,又后来与邓禹、冯异、马武等人的相聚,还有中间与大诗人李白的相会等,都具有新颖而趣味性的一面。    五是隐喻性。如书中的“熟枣子”,本名叫吴应祯,可理解为“勿应真”,也就是“不应当是真实”的意思。因为“熟枣子”是一个泛指,是指写作宣传刘秀的众多枣阳人。其他如书中的刘秀为什么称“文先生”,书的章节安排,游览地的行走观览等,也多有隐喻性的一面,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时多不难发现。    记者:《刘秀归来》刚出版,听说已经于网上和新华书店开始销售了。你对这部书的感觉如何?    李军:是的。《刘秀归来》这部书,今年二月出版后,迅速走向了市场。目前的亚马逊网、当当网、淘宝网、京东商城网以及浙江新华书店网等都开始了网上或书店销售,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广州、深圳等地都有了零售。    至于说我对这部书的感觉,不好说。因为是自己的作品,感觉总是好的,愿望总是好的。但现在的书市,阵容大,名家的作品也很多。自己作为一名地方性的作者,能够把书推到网上和新华书店里进行销售,已经很满足了。    其他别无所求。    九、爱读爱写,写罢《刘秀归来》,自然还会继续写下去    记者:《刘秀归来》历经三年的打磨,现在已经出版了,了却了你的一桩心事。那么,作为一个爱读书又爱写作的人,你一定不会闲下来,还会继续地读书,还会继续地写作。你下一步的写作将会投向什么领域?    李军:你说的很对。对于一个爱读书又爱写作的人来说,他自然不会停下来不读不写的。只是,写作如同打仗一样,刚刚打完一仗,打的时候有许多的消耗,打过了就需要休整一下,然后再接着打,这样才有利于打好下一仗。     现在,《刘秀归来》出版了,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自然可以告一段落了,也可以歇息一下了。    不过我也没有闲下来。    趁着休息的时候,我又在构思一部新的长篇小说了。这部小说,是写枣阳上世纪的革命斗争的事儿。前边有了《刘秀归来》的写作经验,就想把下一部小说写得更好一些,写得更吸引读者一些。     记者:你又在构思下一部长篇小说了,真是一件让人感到快意的事情。能透露一下这部小说的大致写作内容吗?     李军:这不是什么商业秘密,说出去了会让别人抢了你的商机。写小说的人,各人有各人的思想,即便是同一个题目,各人的写法也会五花八门。     目前构思的这部长篇小说,大致是写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发生在枣阳大地上的革命斗争情况。我们知道,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枣阳的革命斗争在鄂西北就是数得着也很有名气的,有程克绳在蔡阳程坡成立的中共鄂北第一个党小组,是红26师的发祥地,是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还有众多革命者与玩军、与日寇的辉煌斗争历程,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等等。    就我目前了解掌握的情况看,这段光荣的革命历程,与我写《刘秀归来》之前的情况一样,同样缺少长篇文学作品的描绘。我就是想带个头对这段历史,用长篇小说形式进行一个“开创性”地描绘,让枣阳的革命斗争历程于文学作品里有个记录。    记者:好了,从对李先生的采访情况来看,无论你是在读书方面或是写作方面,都体现了你对故乡枣阳的一种深情,一种情怀。在这里,先向你进行一个祝贺,并期待你下一部作品的早日问世!    李军:谢谢!                                                 二0一八年三月上旬
上一篇作品:
下一篇作品: 没有了
[访问 : 次][得分 :0 分]&[级别 :暂无级别&&] 编辑:西苑清风
?网友评论:(显示最新3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
评分标准:初级作者:±1分,中级:±2分,高级:±3分,白银:±4分,黄金(钻石):±5分,
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网友不能对作品的作者使用带有人身攻击、辱骂、威胁的语言。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作者:国林 发表作品:44 篇
注册用户请直接登录
COPYRIGHT & 2011 中国网络诗歌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号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考上高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