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新课标冲刺031文科综合

| 按版本查找 | | | | | |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资源信息
免费2018届新课标新高考历史一轮同步测试卷(19份)含考点分类汇编详解详细信息
免费2018届新课标新高考历史一轮同步测试卷(19份)含考点分类汇编详解2018'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16一中)西方学者评论欧洲在14世纪发生的变化时说:"这场'革命'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从以城镇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向以国家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的过渡。"他们评论的这次"革命"发生在(A)A.商业领域B.工业领域C.政治领域D.思想领域【解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14世纪,内容--资本主义兴起和经济体系变化。所以只有A项符合这些条件。西方学者把14世纪商业领域的变化称为"商业革命",而国内学者一般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B)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排除A、C两项;从当时的规模和技术来看,西方的航海也并不比郑和先进,排除D项;造成两次远洋航海影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次航海活动基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当时的中国依然是自然经济,而新航路的驱动力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主要是指(B)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工业得到极大发展B.各大洲孤立隔绝的状态由此改变C.欧洲由此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D.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由"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两件事"结合所学可知是哥伦布和达?伽马的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隔绝的状态,故选B;A项错误,葡萄牙和西班牙并没有把掠夺来的财富作为资本;C项中的"开始"错误;D项错误,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4.(2016长郡)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B)年间每年平均年间每年平均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黄金2900千克5500千克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白银30700千克246000千克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解析】题干反映西班牙和葡萄牙从美洲掠夺大量的黄金与白银的历史现象,带来价格革命,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符合题干的"近代化"要求,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近代化"要求,故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并没有带来这些影响,故排除。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A)A.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D.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商业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成为商业殖民帝国,A项符合题意;B项是16世纪;C项是1588年;D项是荷兰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与"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不符。6.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Newleans),法国有奥尔良(leans)。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B)A.地理形势相同B.殖民活动影响C.关系世代友好D.文化传统相同【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历史,所到之处打上殖民的烙印。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侵占殖民地时,为了表明该地成为自己国家的领土,基本都以本国的国名或城市名来命名,但为了区别原地名,又在前面加一个"新"字。因此出现了新西兰、新奥尔良等等。故选B。7.伊丽莎白女王()声称"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其主要目的是(C)A.积极应对与法国的海权争端B.为《航海条例》的颁布提供理论基础C.为殖民掠夺、争夺海上霸权制造借口D.致力于与欧洲各国开发海洋实现共赢【解析】英法展开激烈争夺开始于17世纪下半叶,《航海条例》颁布于165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两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8.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A)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解析】注意题干"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显然体现了文明史观,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西方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非洲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冲突,但是客观上传入了西方文明,体现了不同文明的融合,因此选A。B、C两项体现的是维护本国利益,D项体现的是革命史观,均排除。9.(2016长郡)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B)A.劳动力支持B.市场支持C.资本支持D.技术支持【解析】材料信息未涉及劳动力因素,故A项错误;据材料"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可知市场需求决定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资本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技术支持,故D项错误。10."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而不是更多。"最先发生这"5分钟事件"的领域是(D)A.交通运输业B.机器制造业C.金属冶炼业D.棉纺织业【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判断"5分钟事件"指的是工业化,即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是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而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纺织业部门,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发生在棉纺织业之后。11."英国资产阶级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这是因为(C)A.新航路开辟,英国成为贸易中心B.殖民扩张中英国成为世界霸主C.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解析】由"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经济快速发展,英国靠强大的工业实力对外进行竞争,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D项错误。12.(2016一中)亚当?斯密描述他看到的生产场景是:"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反映的是(A)A.工厂里的专业化分工B.作坊里的协作劳动C.手工工场的商品加工D.国际化的生产流水线【解析】实际考查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组织--工厂。注意两个关键信息:第一,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第二,别针制作分18个工序。B、C、D三项用词不准确。13.(2016一中)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在各个行业里几乎看不到政府特许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商主义时代相比,大量生产性的工业公司开始取代传统的商业贸易公司,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A.科技造就了世界领先的生产力B.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自由资本主义思潮的兴起D.殖民帝国建立了世界统治【解析】材料进行的是经济组织的比较,生产性公司的广泛出现是因为英国获得了明显的先进生产力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注意,牛顿力学体系对于以机械运动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技术具有巨大作用,英国科学和技术带来先进生产力。C项是果不是因;B、D两项是政治和国际的外部条件因素,不是本身主要因素。14.(2017附中)"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此观点强调(B)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偶然性B.从全球贸易角度考查欧洲工业革命C.欧洲人在工业革命爆发中的作用D.中英鸦片贸易对工业革命推动作用【解析】此观点强调了从全球贸易角度重新审视欧洲工业革命,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背后,从东洋贸易中得到的资本积累、原料和市场起了重要推动作用。15.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A)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解析】1876年(19世纪70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所呈现的仍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美国和德国则是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A项正确;1876年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故B项错误;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是在二战以后,与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就此得出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是断章取义,故D项错误。16.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该项技术革命是(B)A.蒸汽机的改良B.电力技术革命C.内燃机的发明D.通信技术发明【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电力技术革命使工业布局彻底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使城市和乡村都能普遍利用其成果,是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故B项正确;蒸汽机改良还不能使工业彻底摆脱地方条件的制约,故A项错误;内燃机的发明成果无法在乡村普遍应用,故C项错误;通信技术发明与题干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17.(2017雅礼)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两百多年,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B)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的广泛应用B."规模化"是指垄断组织的形成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广泛运用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而非世界范围内,故A项错误,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三次,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为煤炭,非新能源,故D项错误。18.(2016一中)观察下面某同学制作的历史事件序列图,与该事件实际发生时间明显不符的一项是(B)A.地理大发现B.早期殖民扩张C.近代工厂的出现D.垄断组织的形成【解析】伴随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扩张就已开始。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6分)19.(29分)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12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8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9分)【参考答案】(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缩短)。(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0.(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根据材料评论关于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学生需要运用史学理论结合史实的方法辨析题中的两种观点,是对别人的"评价"的再评价,涉及对史实的深入认识,还包括了对史论和方法论的再认识。答案如下:史观:第一种观点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在欧洲国家内部寻找其兴起的原因。第二种观点是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认为"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强调各社会文明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史实:(1)西方崛起于欧洲,的确如此。从公元前6世纪初到前5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通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确立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腊人创立了"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史学、文学、戏剧,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罗马所创造的罗马法律,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经过漫长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西方走向强大。(2)西方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成就之间的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把西方崛起的主因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显然犯外因绝对论的错误。11-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复兴,15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西欧相继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欧社会发生的上述连锁反应,确立了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并最终形成西方对全球的支配局面。这时的西欧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西欧已经崛起了。把1500年前后西方在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落后于东方的史实,作为西方崛起较晚的理由是一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西方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就已经宣告了西方的崛起。2018'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八)(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A.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解析】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指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该思想并不能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也不能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康有为、严复的思想才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不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新文化运动才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该"外来药"只能起到推动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影响。所以答案选A。2.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前辈是完全一样的。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D)A.狭隘地理解了西学的范畴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洋务派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西学的范畴,A项不符合题意;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说明他们突破了"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意,因为材料明确提到洋务派重视读《孟子》的意义。3.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世、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C)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其思想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解析】作为洋务派的代表,最初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但随着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张之洞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提出"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其思想与时俱进,故选C项。4.梁启超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也是主张、观点不断变化,思想"多变",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说明了(C)A.中国的现代化突飞猛进B.西方侵略的冲击日益深入C.近代社会剧变催人醒省D.旧民主主义革命任重道远【解析】题干中说到的梁启超、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人的观点经常性的"多变",这是由社会剧变导致的结果,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的"突飞猛进"不符合史实,B项属于社会剧变中的原因,D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5.(2016一中)《新青年》第1卷发表的易白沙《述墨》一文说:"周秦诸子之学,差可益于国人而无余毒者,殆莫如子墨子矣。其学勇于救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面对死亡也不后退),精于制器,善于治守,以寡少之众,保弱小之邦,虽大国莫能破焉。"其目的在于(C)A.利用墨家思想猛烈抨击儒家思想B.唤醒国人对国家危亡的关注C.规劝青年树立爱国致用的人生态度D.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主张【解析】材料中易白沙赞许墨家思想,认为其思想有爱国主义、实用主义的精神,故选C。6.(2016雅礼)陈独秀著文指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对这一说法的正确解读不包括(C)A.准确反映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B.是其宣传民主科学的依据之一C.忽视辛亥革命对思想解放的作用D.推动探索活动进入学习观念阶段【解析】"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说明陈独秀并未忽视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上的作用。7.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D)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故A项错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故B项错误;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8.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材料意在说明五四运动之前(B)A.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B.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C.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D.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解析】题干中"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说明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很大,但是是反对,不是支持,故A项错误;题干中"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说明五四之前,中国知识分子提倡以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思潮是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故D项错误。9.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C)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故选C,其余选项不能概括材料内容。10.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A)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解析】题目中的信息"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体现了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故本题应选A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让位于袁世凯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故排除C、D两项。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D)A.形式上最早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B.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C.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D.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D。A项并不能体现《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排除;《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B项错误;《临时约法》颁布后,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被废除,C项不符合史实。12.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B)A.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C.促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新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与照顾工农的政策相结合,必将调动广大工农群众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国民大革命。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均排除。C项表述夸大了新三民主义的作用。故选B。13.毛泽东在其一部著作中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上言论的出处为(A)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井冈山的斗争》D.《新民主主义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以分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因此此言论的出处应该为A项。14.(2016一中)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所说的"找到一条路"是指(B)A.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中心论"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D.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解析】"城市中心论"并不符合中国国情,A项说法错误;从"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可以看出,材料中所说的"路"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项正确;抗日战争的主要功绩不在于反封建,"持久战"与材料中的革命道路无关,C项错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道路选择无关,D项错误。15.(2016一中)1941年,毛泽东撰文《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指出:"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史实是(A)A.抗日根据地面临困难/延安整风运动B.世界大战发生转折/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党内"左"倾错误日益严重/毛泽东力图整顿学风D.西方文化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出现【解析】抗战相持阶段,日军逐渐调整侵华方针,1941年抗日根据地面临困难。中共在1942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整风运动的前奏。16.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其目的是(B)A.恢复"双百"方针B.抑制"左"倾错误C.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D.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77年"可知,当时"文革"刚刚结束。邓小平要求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旨在纠正和抑制"左"倾错误,故答案为B。17.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B)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解析】题干中"继承"就是邓小平的理论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超越"就是邓小平的理论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都是二者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背离社会主义大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18.2012年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A)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B.遵义会议、十四大、十六大、十八大C.七大、十四大、十七大、十八大D.遵义会议、十五大、十七大、十八大【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是在中共七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是在中共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是在中共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在中共十八大,A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6分)19.(24分)(2016附中)知识分子往往是民族的脊梁,是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推动着国家民族不断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为"社会的良心",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材料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角色的自我认同方面是单向的,与学术功能相比,其政治功能被极端地强化了,由"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为理想的自我角色认同。……当近代的西化浪潮拍岸而来……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诞生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萌发了与大一统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了新的角色认同。然而另一重政治自我的知觉机能并未因此而衰退,反而在外界的种种刺激下变得空前的敏感和强化。就这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中就扮演了学术和政治的双重社会角色……这种相当自觉的"入世"体验在西方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罕见的……在西方近现代知识分子那里,学术与政治这双重角色就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西方社会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三足鼎立的多元化权力格局,因而西方知识分子既是学术的主人,又是社会的良心。然而近代中国社会却是一个以政治权力为轴心的传统的高度一元化的社会,这就产生了学术与政治之间难以避免的冲突,使知识分子处于自相矛盾的境地。--摘编自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在社会责任认识上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知识分子在历史发展中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性,谈谈你从中获得的认识。(14分)【参考答案】(1)特点:有的强调议政的重要性,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有的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原因:民初新旧更替,各种势力交错,社会处于转型中: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参政途径;中华民国的成立激发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使知识分子感到不满和失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2)差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政治功能为主;近代知识分子在学术和政治之间摇摆,自相矛盾;知识分子往往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或知识分子强调社会中的人,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西方:古代知识分子以文化功能为主;近代知识分子学术与政治这双重角色能并行不悖;知识分子更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生活(或知识分子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认识:中西方知识分子自我定位的差异是中西方历史各自发展的产物;文化只有摆脱政治权力的控制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进步等。20.(22分)(2016雅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胡适)他以"中国传统与未来"(TheChineseTraditionandtheFuture)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有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第8与第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第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余英时《现代危机于思想人物》材料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按:即《新潮》的英文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讲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胡适《中国文艺复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三次"文艺复兴"运动的时代及背景。(12分)(2)比较材料二中的"新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10分)【参考答案】(1)第一次:时代:唐朝;背景:社会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诗歌的繁荣和普及;科举考试的推动与文化传播。第二次:时代:宋元;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儒家融合佛道思想。第三次:时代:清初(明末清初);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专制(文字狱);经世致用,以古非今。(2)相似之处:文学的世俗化(白话文);反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束缚;用现代观念处理文化遗产;提倡人文主义。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传统文化的束缚。
免费2018届新课标新高考历史一轮同步测试卷(19份)含考点分类汇编详解
期中试卷|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期末试卷|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模拟题|中考(
赞助商链接
历史中高考列表
免费2018届新课标新高考历史一轮同步测试卷(19份)含考点分类汇编详解
宜城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投稿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新课标冲刺03文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