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武汉大学现在的新南开校训公和能的理解?语言要优美,急求…

武大百科 | 最美是校歌,最深是我情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三代校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武大人;浏览校徽一路变迁,其中蕴藏的珞珈精神令我们更强烈地深思了武大魂~
那么今天,就让珞珞珈珈带你听听校歌,在歌声中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吹奏师生的梦想和时代的号角?
自强与方言学堂时期的《学堂歌》
1902年,自强学堂创办者张之洞亲致札清政府学务处,将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以培养“察邻国之政,通殊方之学”的外交人才为主旨。1904年,张之洞亲自撰写了《学堂歌》。
《学堂歌》承载着自强和方言学堂文化,主旋律是自强之道,自强精神贯通期间。因此,有时也将《学堂歌》称作“自强之歌”,虽为湖北各新式学堂的共同“堂歌”,也可视作方言学堂的校歌。
《学堂歌》歌词很长,计约164句2132字,“自强”精神贯彻始终,“强”字出现24次之多,还有与强相同意义的“盛”、“昌”等字词。歌词中虽有个别词、句不妥,但主流是唤起学生的自强意志。
一是强调兴学目的在图国家强盛。如开篇即“天地泰,日月光,听我歌唱赞学堂。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而结尾是“中国盛,圣教光,黄钟尊贵日蕃昌”
二是强调储才图强。如唱到“众同学,齐奋往,造成楚材皆贤良。文善谋,武知方,学中皆是国栋梁。”
三是强调培养学生爱国自强。歌词有“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
四是劝诫学生好好学习、珍惜时光,唱道“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甚至连各科目的学习、教育诸方面内容等,都和国家与民族的强盛联系紧密
张之洞《学堂歌》
天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
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
教,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
教,先,人人民。
孝,上,更须公德联四方。
教,开,普通知识破天荒。
透,长,方知并保邦。
学,文理畅,方解经史古文章。
学英文,用处广,商务遍华洋。
学日文,近我邦,转译西书供采访。
学法文,各国尚,条约公牍须磋商。
学德文,武备详,专门字义皆确当。
学俄文,交界长,教习虽难也须讲。
腊丁文,古义藏,随意学习不勉强。
众同学,齐奋往,造成皆。
文善谋,武知方,学中皆是国。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歌
时任校长的张渲先生不仅亲笔题写“朴诚勇”校训,而且于1919年4月亲自主持请人创作并颁布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校歌由S.B.Harvey作词,L.C.Wang作曲。
乾坤清旷,师儒道光,国学建武昌。
镜湖枕麓,屏城襟江,灵秀萃诸方。
东西南朔,多士跄跄,教学益相彰。
朴诚有勇,陶铸一堂,学盛国斯强。
校歌歌词虽然仅有四段12句52个大字,在歌唱美丽校园环境衬托下,却充分体现了大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大学精神。重点强调:
学校的定位是“国立”,即“国学建武昌”;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灵秀”人才,方法是“教学益相彰”;
大学教育的实现,要尊师重教;
学校的历史使命“学盛国斯强”,实现国家强盛;
学校的精神内核,是“朴诚勇”校训。
校歌不仅与校训密切相连,而且传承了自强与方言学堂的“自强”精神。
曲调婉转飘逸,似从云中飞过,同时又落地有声,无有虚无缥缈之感,代表了师范学校教书育人、刚柔并济的特点。
歌词而言,本词开门见山,抒发天地安泰、普道尊儒的思想,表现了传统师范教育的精神特点。综观全词,浑然天成,一气而就,以四言五言传统诗词形成,并工对仗格律,充分表现了武昌高师的办学宗旨、理念与特色,令人闻歌识校,难以释怀。
——郭萌迪校友《武大校歌的前世今生》
国立武汉大学的校歌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武大于1938年西迁四川乐山。
日,学校召开国立武汉大学第351次校务会议,成立“校歌撰拟委员会”,推定徐天闵、刘赜、朱光潜三位文学大家为委员,由徐天闵教授为召集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草拟和准备,《国立武汉大学校歌》在356次校务会议上审定通过。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公布歌词,而记录也暂未查出。校歌的作词是谁?由何人谱曲?都留下了悬念,尚待校史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武汉大学校友会编印出版的《珞珈》杂志,刊登了曾唱过当时校歌的袁桓昌校友、何淑英校友对歌词全文回忆的文稿,引起乐山时期校友共鸣。
2003年为庆祝武汉大学办学110周年,校庆晚会的编导们对乐山时期老校友回忆的校歌歌词进行了整理,反复征求修订意见,形成了当时老校友较为认同的国立武汉大学校歌词曲。
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鸡鸣风雨,日就月将。
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
年茫茫宙合,悠悠文物。
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官室。
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
英隽与翱翔,努力崇明德。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及时爱景光。
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歌词虽短,却充分体现了“明诚弘毅”校训精神,并与之浑然一体,展示了武大师生在国难当头之际敢当重任、迫求远大理想的博大胸怀与精神风貌,体现了武大精神的深邃内涵。
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大学校歌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为培育优良的学风校风,陶冶师生的情操,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歌的创作、凝练和传唱,以校歌培育师生尊师爱校、勤奋学习和精忠报国情怀。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就组织中文系1977级学生於可训、王汉广、叶鹏、张洪峰、高伐林和写作教研室周姬昌老师等,成立了“《珞珈山组歌》创作组”,由周姬昌老师组织指导。《珞珈山组歌》的主题是歌颂党的领导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学校的亲切关怀,歌颂学校的优良革命传统、优秀学风校风和师生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讴歌师生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赞美师生的浩然正气、广博胸怀、崇高志向和校园风物之美。
然而,《珞珈山组歌》毕竟代替不了校歌。1993年,为迎接武大一百周年校庆,学校在制定校训的同时决定创作新的校歌。并邀请中文系陈美兰教授,於可训老师等组成校歌创作组。校歌创作组废寝忘食,集思广益,潜心研究,精雕细刻,终于不负众望,在百年校庆前创作出《武汉大学校歌》,向校庆献了一份厚礼并在校庆间演唱。校歌的词作者署名珞宣,由陈同权谱曲。
武汉大学校歌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
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百年沧桑,弘毅自强,
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
啊,美丽的珞珈山,
多少雄鹰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
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德业并进,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难,明日作栋梁。
这首改革开放后创作的新校歌,之所以成为新生入学晚会、学生毕业晚会、校庆周年纪念晚会和重大节日及庆典晚会的必备传统节目,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一是与武汉大学校训浑然融为一体,“百年沧桑,弘毅自强”、“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巧妙地将校训八个大字融入其中。
二是以“山”励志,表达爱校爱国和尊师爱生的强烈情感。“珞珈山”在歌词中出现三次,接着是“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多少雄鹰竞翱翔”,“今朝多磨难,明日作栋梁”,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是充分表达了莘莘学子的远大理想与价值追求,唱道“扬帆长江,奔向海洋”,“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
四是具有时代气息,用“竞翱翔”的“竞”体现竞争时代到来,用“创辉煌”的“创”反映创业、创造、创新的改革时代精神,用拓新反映新时代要开拓、创新的新要求。
五是歌词用现代诗歌语言,韵律流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唱。总之,这首校歌体现了学校文化和武大的大学精神,在优美的校园飘荡,激励一代代学子心潮澎湃,奋发向上,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2000年8月组建新的武汉大学。组建前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也均有有个性特色的优美校歌。新的武汉大学成立后,因四校强强联合、校区仍以珞珈山为中心而紧密相连,而原《武汉大学校歌》具有文化底蕴和代表性,故继续使用和传唱。
在飞扬的歌声里,我们回顾了百年来的校歌发展
细读歌词,句句是学校对我们的殷殷期许
思念过往,武大人必将砥砺前行
-luojia1893-
来源:《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
编辑:黄奥 朱佳逸 温国安
投稿邮箱:whu_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关于呼吁恢复“国立武汉大学”时期校徽、校训、校歌的公开信(转)【中南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37,773贴子:
关于呼吁恢复“国立武汉大学”时期校徽、校训、校歌的公开信(转)收藏
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和校友们,所有关心和支持武汉大学的各界朋友们:值此武汉大学建校118周年校庆日暨120周年校庆“建设年”正式启动之际,我们三位在校师生,谨以个人的名义,郑重向学校和全体师生校友提出建议:全面恢复使用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年)的校徽、校训和校歌。2010年7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并颁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第七章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一所高校的校徽、校训、校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标识,无疑是其自身“办学理念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一组成功的校徽、校训、校歌作品,不应仅仅是视觉、听觉形象上的传达,更应是一所大学文化传统与精神价值的高度凝练,一种能够永远凝聚与感召学校全体师生校友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一所大学优良的学术文化传统,引领校园文化发展、繁荣的前进方向,增强学校的办学“软实力”等方面,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与价值。有鉴于此,经过一番认真、仔细的全面考察与比较,我们认为,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曾使用的校徽、校训和校歌,较之现行的代校徽、校训和代校歌,更能体现和代表武汉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崇高的学术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主张全面恢复这组旧有校徽、校训和校歌,其基本理由,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校训、代校歌存在巨大缺陷1.现行代校徽的不足之处1)无视传统,另起炉灶,割裂历史传承纵观全国历史较为悠久的著名高校,其现行校徽绝大多数都是在本校建校初期所确立的旧有校徽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扩充与完善而成的,唯独我校现行的代校徽,与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老校徽没有任何继承关系,完全是另起炉灶设计出来的,对学校的历史传统缺乏必要的尊重。(详见以下各组图片中的具体比较) 2)设计手法单薄,流于物象,缺乏文化内涵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的设计手法非常简单,仅仅只是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老图书馆的造型与“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的中英文校名以及“1893”的建校年代进行简单的搭配,此外便别无深意,无法体现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精神内涵。众所周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语)。一幢外形精美的标志性建筑,固然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但若仅是以一处建筑来代表大学的学术精神与文化传统,似乎会显得比较单薄。纵观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拥有一流建筑的不在少数,但鲜有将建筑作为校徽图案者。例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其校徽(参见下图所示)没有使用学校任何一处标志性建筑作为图案,而是由一位铁砧旁边的劳动者和一位手拿书本的学者组成,中间的台座上书有“SCIENCE AND ARTS”,其下方则注明了该校的拉丁文校训——“MENS ET MANUS”(手脑并用),这就极其生动地诠释了该校的办学理念与独特学风,而这也是任何一种建筑造型图案都无法做到的。
麻省理工学院校徽正是因为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文化内涵单薄,也就很难进入专业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为数众多的中国大学校徽中,研究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人大等名校校徽的学术成果多不胜数,却鲜见有研究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者,这对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素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武汉大学来说,的确是一件令人尴尬的憾事。 2.现行校训的不足之处1)缺乏个性,流于俗套,与他校多有雷同2007年7月,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其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中国大学校训所体现出的这种“千校一面”的现象,明显与前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所规定的“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之基本精神背道而驰。不幸的是,武汉大学现行的八字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其基本格式恰恰就落入了上述“四词八字”的窠臼。而就其具体用词而言,亦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高校存在雷同之处。特别是后半部分的“求是”、“拓新”二词,全国高校中以此二词或含义基本相同的“求实”、“创新”为校训者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第一个词“自强”也同样如此,而重复率最低的“弘毅”二字,则正是直接来源于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老校训——“明诚弘毅”。总之,武汉大学现行校训虽明言“拓新”,然其“四词八字”的基本格式以及与兄弟院校多有雷同的具体用词,却与“拓新”之精神背道而驰。与其让此“拓新”之训继续“名不符实”地继续使用下去,实不如恢复往昔内涵深厚、个性十足的“明诚弘毅”之四字校训,这样便可收不言“拓新”却胜似“拓新”之实效。2)多处用语缺乏历史根基与传承就现行校训具体用词的历史渊源上来看,除源于老校训的“弘毅”二字外,其余的“自强”、“求是”、“拓新”三词,与国内其他一些同样使用这类词语作为校训的高校比较起来,均缺乏深厚的历史根基。例如“自强”一词,早在上世纪初,清华大学与厦门大学在建校初期,便各自确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沿用至今已近百年,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武汉大学不过是在1993年首次将本校的历史前身追溯至1893年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之后,才以该历史前身的名称作为本校新校训的第一条的。在此之前,武汉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以“自强”一词作为校训,其历史根基明显不足,更远不能与早已将“自强”之训传承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相比。当专业的学术教育界人士或者一般的社会公众谈论起那些含有“自强”二字的大学校训时,首先必定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而很难想到仅仅只使用了十几年的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同样的道理,在1993年以前,武汉大学也从未将“求是”、“拓新”作为校训,1993年制定新校训时将此二词收入其中,亦同样缺乏历史根基。与之相反,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早在上世纪前半叶,便先后将“实事求是”与“求是”确定为自己的校训,此外,中共中央党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也同样是“实事求是”,上述四校的校训早已广为人知,大凡提及含有“求是”字眼的校训,人们首先必然会想到这四所学校,而不会是武汉大学,因此,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在这些校训用词上亦步亦趋地追随其他兄弟院校,否则,岂不有失百年名校之大家风范!3)词语使用及搭配均有不妥就基本词义而言,我校现行校训在用词搭配上亦存在着多处明显的不妥之处。首先,该校训前半部分的“自强”、“弘毅”二语,其具体含义虽各有侧重,但均含有意志坚定、奋发图强之意,将“自强”与“弘毅”并举,实有“同义反复”之嫌!
其次,在“弘毅”一语中,“弘”、“毅”二字的具体含义各有所指,分别是“抱负远大”和“意志坚强”的意思,将此二字合一使用,实际上是构成了一个“词组”,而将“弘毅”这一具有复合语意的“词组”与“自强”、“求是”、“拓新”三个内容单一的词语并列使用,似乎也不大合适。最后,从语法上讲,“自强”是主谓短语,“弘毅”是并列短语,“求是”与“拓新”则均为动宾短语,将四个结构不尽相同的短语并列在一起组成校训,从整体上看,也是有失妥当的。 3.现行代校歌的不足之处武汉大学现行代校歌诞生于1998年,其歌词全文如下: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竞翱翔。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1)部分语句措辞不当,存在重大缺陷与漏洞就具体内容而言,现行代校歌歌词存在多处“硬伤”,完全经不起仔细推敲。以前两句为例,众所周知,武汉大学的校园建于东湖之滨、珞珈山麓,而绝对不是在什么“珞珈山上”!“学堂”乃中国古代对学校的旧称,早在民国初年,政府便已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学堂”更名为“学校”,更何况我煌煌武大,作为一所拥有数千亩校园和数万名师生的宏伟学府,岂能用“学堂”这一早已“过时”并且小家子气十足的词汇来代表!其实,代校歌这样用词,原因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追求歌词“押韵”的效果罢了!但若仅仅因为形式上的无谓需要而牺牲内容,甚至导致歌词语意与事实本身明显不符,那反倒是得不偿失的!无独有偶,同样是为了追求“押韵”,该歌词还将写入校歌的现行校训由“自强、弘毅”强行倒装成“弘毅自强”,造成词序不顺,感觉相当别扭。此外,代校歌歌词中的“百年沧桑”,只是对武汉大学现有历史长度的描述,然而,武汉大学将来的历史,是不可能一直止步于“百年”的!一首经典的大学校歌,理应具有历史的恒久性,应当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千秋万代地永远传唱下去,成为跨越“百年”甚至“千年”的经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行代校歌中的“百年沧桑”一语,完全没有任何“前瞻性”可言。 2)内容浅薄,文采欠佳,不足以体现武大的传统与精神武汉大学现行代校歌的歌词,仅以几句简单的“东湖之滨,珞珈山上”、“美丽的珞珈山”、“心中的珞珈山”来表明学校的地理位置与校园环境,再将现行校训生硬地安插进校歌,这种浅陋的作词手法,远不足以展现武汉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而长期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与个性魅力。试看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校歌,诸如清华大学的“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复旦大学的“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西安交通大学的“为世界之光”,湖南大学的“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这些校歌中的精华字句,无不为各自学校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校友所广泛传唱,成为展现其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点睛之笔。这些成功、优秀的校歌不仅富于生气和个性,更传神地表现出了与其学校历史积淀相应的校园文化风貌。反观我校的现行代校歌,哪里有一点堂堂的“武汉大学校歌”所应具有的独特个性与文化品味!总之,从整体上看,稍微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能看出,现行代校歌的歌词内容实在是过于浅薄、空洞、流俗,文采也明显不足,基本不具备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其整体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些优秀的中学校歌,这与武汉大学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学术地位,特别是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实力,实在是极不相称。
这个校徽厚重凝练,端庄典雅,整个框架如同一面铜镜,凝视她如同对镜自鉴,是否以澄澈的灵魂和问心无愧的态度对得起“武大”这二字。此外,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设计的字体意蕴丰富,富有诗意。“武大”二字,整体上端正,态度端正,正己待人。“武”字如同向前奔跑的人,把“止”字完全踩在脚下,寓意永不止步,勇往直前。“大”字如同一个人把道路扛在肩上,寓意禀道而行,永不离道。总体来看,字型飘逸厚重,寓意深远。 3)影响深远,深受广大师生校友认同与喜爱对于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这枚老校徽而言,不光是当时的师生校友均以佩戴它为荣,近几十年来,虽然它早已不再是学校的“法定”校徽,但直到今天,它在武汉大学的广大师生校友中仍然有着极高的认同度,并在众多场合被广泛地使用和传播。例如由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编辑的《武大校友通讯》,从1988年第1期起,就开始将这枚老校徽印在每期刊物的封面上——甚至直接用其汉字造型来代替《武大校友通讯》这一书名中的“武大”二字!——20多年来从无间断。无独有偶,在武汉大学校医院教职工门诊病历的封面,也使用了这枚老校徽的造型图案!(参见下图所示)
今年上半年,本文的另一位作者刘文祥,与另一位在校学生温钊健合作,仿制了数百枚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被热情的武大学生和校友抢购一空!暑假期间,刘文祥与吴骁一同前往北京拜访了多位武大老校友,并将一枚仿制的老校徽送给了1942年毕业于西迁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史学系、今年已95岁高龄的王晓云校友,她本人的校徽早已遗失,但当她得到这件仿制品时,依然激动不已,爱不释手,连声向我们道谢,使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在顷刻之间又被拉近了许多。我们二人在武汉大学读书求学的时间,与王晓云老校友相隔六七十年之久,却能因为区区一件老校徽的仿制品,而跨越了重重“代沟”,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其穿透时空的恒久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2.国立武汉大学校训的优越之处 1)引经据典,内涵深厚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训“明诚弘毅”,其前后用语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两部儒家经典——《中庸》与《论语》。其中,“明诚”语出《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几句话内涵极为深刻、复杂,不少专家学者对此的研究与诠释也不尽相同,若仅就其字面含义用现代汉语加以简单解释,“明”就是说要明白道理,“诚”就是说做人要真诚。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便是教化的结果。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弘毅”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中曾释之曰:“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
从儒家经典中撷取名言佳句,并将其凝练成一校之训,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与虚心继承,而这又反过来为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增添了厚重的砝码。2)言简意赅,高度凝练国立武汉大学校训虽然只有短短四字,却字字珠玑,高度概括,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明”即明晓事理,系对学问、智识的要求;“诚”即内心真诚,系对德行、品质的要求;“弘”即抱负远大,系对理想、志向的要求;“毅”即刚毅坚强,系对意志、毅力的要求。在如此少的篇幅之内,竟能表达出如此丰富和深刻的意蕴,实在是令人叹服不已!诚如某些武大学子所言,如果一个人真能努力做到“明”、“诚”、“弘”、“毅”这四个字,我们还能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吗?!此外,与武汉大学现行的“四词八字”校训相比,“四字四词”的老校训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更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前所述,所谓“自强”,其大体含义实已包含在“弘毅”之中;而与内涵更加丰富的“明诚”相比,那所谓的“求是”、“拓新”,不过是治学的具体态度与方法论罢了。两相比较,高下立见!3)形式完美,音律和谐在“明诚弘毅”的老校训中,“明诚”与“弘毅”的出处虽然不同,然而搭配起来却是如此美妙和谐。其中,“明”和“诚”出自一处,相互对仗;“弘”和“毅”出自一处,也相互对仗;在互相搭配、合为一体后,“明诚”与“弘毅”同样是相互对仗!如此工整与和谐的对仗形式之美,在中国大学校训中实属罕见!除了形式上的完美之外,老校训还具有韵律上的美感。“明诚弘毅”四字,读起来琅琅上口,顿挫有致,也非常便于记忆和传播。4)个性十足,独一无二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明诚弘毅”的四字校训,不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相重复或雷同!就具体的用字而言,其他兄弟院校的校训,或有与此校训重复一、二字者,但重复率则相当之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就整体而言,这条校训绝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可谓充分体现与彰显了武汉大学个性魅力,从而将武大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遗产与基本校风,与其他兄弟院校较好地区别开来。 3.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的优越之处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目前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由旅居海外的袁恒昌与何淑英老校友提供,其具体出处均已不可考,词曲作者亦均不详。其中,袁恒昌校友提供的歌词不含曲谱,何淑英校友提供的歌词则配有曲谱。这两个不同的校歌版本,可能是这首校歌在逐渐成稿和定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词稿。现将这两个版本的校歌歌词及后者的曲谱均抄录如下: 袁恒昌校友提供校歌歌词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窥天地之寰方。选珞珈胜地,学子与翱翔。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朝斯夕斯,日就月将。念茫茫宇合,悠悠文物,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 何淑英校友提供校歌歌词及曲谱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鸡鸣风雨,日就月将。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宫室。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英隽与翱翔,努力崇明德。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及时爱景光。 以上两个校歌版本,其具体词句略有差异,排列顺序也不尽相同。笔者暂以配有曲谱的第二个版本为准,具体分析其精彩之处。1)“六经注我”,古今和谐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引用中国古代各种典籍中的名句,并辅以少量原创词句,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借此来表现本校的文化特质与精神风貌,堪称古为今用、“六经注我”的一大典范。
纵观全国各大高校,大凡优秀的大学校歌,其歌词往往都载负着厚重的历史感,这种厚重的历史感首先是通过典故的运用,对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进行比较充分的揭示而形成的。在这个方面,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正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校歌的开篇即是“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此语出自《楚辞•惜誓》,原文为:“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注释道:“言黄鹄养其羽翼,一飞则见山川之屈曲,再举则知天地之圜方。居身益高,所睹愈远也。以言贤者亦宜高望远虑,以知君之贤愚也。黄,一作鸿。一,或作壹。睹,一作睹,一作知。”以楚辞开篇,带有浓郁的荆楚地域文化色彩;而以“黄鹄”打头,则会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白云黄鹤之地”——湖北武汉,继而顺理成章地联想起这座以所在城市命名的著名学府——武汉大学!虽然用语较为含蓄,但也足以令人一闻即知:此乃武汉大学校歌也!这种比兴手法的妙用,委实要比开篇就平铺直叙地交代什么“东湖之滨,珞珈山上”高明百倍!接下来的“鸡鸣风雨”语出《诗经·郑风·风雨》,原文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常被人引申解读为君子在黑暗的环境中仍不改自己的气节。“日就月将”语出《诗经·周颂·敬之》,意为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学业精进不止,其含义与“日积月累”相近。“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与“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宫室”二句均为原创,先是感叹宇宙万物之浩大,人类文明之悠久,接着笔锋转至当下,描述了第一代武大人选址风景优美的武昌珞珈山,在此兴建气势恢弘的宫殿式校舍之丰功伟绩,既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顺势交代了学校的地理位置与校园环境。随后又继之以“任重道远”,以此暗合“弘毅”之校训,并以“来日亦何长”作结,提醒莘莘学子,勿辜负学校为大家创造和提供的大好环境,努力成长成才,肩负起改造社会的长远重任。下文中的“努力崇明德”语出西汉李陵与苏武诗:“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出自《礼记·学记》。“及时爱景光”改自苏武与李陵诗:“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作为一个整体,这句话正是在继续提醒在美丽的珞珈山校园自由“翱翔”的武大“英隽”们,要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珍惜光阴,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同时也要注重劳逸结合,寓教于乐,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辜负大好的求学时光!纵览全篇,我们便会强烈地感觉到,这首校歌完全可以说是为武汉大学“量身定做”的!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厚的内涵,既有优美的文采,又有精辟的典故,确实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校歌作品!2)文句优美,意蕴悠长对于这一点,笔者谨引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07级学生刘振羽在“武汉大学校史”公共选修课上的一份答卷——《武汉大学校歌的历史沿革及鉴赏话评》中的有关文字来予以说明,该文将国立武汉大学校歌视为“公认”的“武汉大学校歌创作之巅峰”,并具体评价道: 文言歌词虽有晦涩难懂之嫌,但其音律协和,意蕴深远,则远非白话所能及。歌词采用文言,并非有些人所谓的固步自封、保守陈旧,而是对传统文化以及学校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校歌为大学之门户,代表大学之形象、大学之精神。国立武汉大学作为名师云集、众才合璧之高深学府,承载了中华数千年传统文明,并极力吸取西学之所长,如此理应以深邃高远之文言雅句来表现本校、宣扬本校,而远不是寥寥数行白话文所能展示的。在结合文言韵律的基础上聆听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方才酣畅淋漓。听毕凝思,词曲皆紧凑衔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曲调婉转多情而又似催人奋进。……综览全词,跌宕起伏,层次分明,顺势便将国立武汉大学的景、情、人、思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予人以雄浑壮丽而又间杂轻盈柔和之感,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西安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歌(1943年作,疑为陈柱作词,萧友梅作曲)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在上述几例中,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校方均曾鉴于老校歌用文言文写就,含义深奥难懂,故曾多次征集新校歌,但在征集多年之后,终因所有应征作品均“新不如故”,遂不得不继续沿用魅力无穷的老校歌。而类似的“弃新复旧”的例子,还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与重庆大学的校歌。1999年,南京大学为迎接百年校庆,曾向海内外校友征集校歌。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共有数十件作品应征,经有关专家对这些作品及几首老校歌进行对比审查,学校最终还是确定以南大历史上最老的校歌作为今日南大的校歌。大多数南大师生一致认为,这首老校歌无论是曲谱还是歌词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反映了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一位参与校歌评选的专家说:“选校歌要选精品,这一首歌到现在我们还是觉得好;再过50年,你们再让几个专家来评,还是这个好。”该校歌歌词如下:南京大学校歌(1916年作,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复旦大学的老校歌诞生于1925年,该校在1988年曾制定过一首新校歌,但又没有废止老校歌,于是,在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复旦大学一直存在一老一新两首校歌,在各种正式场合混合使用。这两首校歌的歌词分别如下:复旦大学老校歌(1925年作,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大学新校歌(1988年)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2004年,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该校第三十七届学生委员会,经过严谨的调研和广纳师生意见,在复旦大学第三十八次学生代表大会上,郑重向百年校庆办公室提出了《建议尽快对复旦校歌进行正式的重新确认》的提案,“郑重向学校建议,恢复老校歌为复旦大学校歌”。该提案列举了“挺老校歌”的四点主要理由:一、老校歌对比新校歌有更厚重的历史传统价值,更符合复旦百年学府的身份;二、老校歌更有艺术价值,从节奏、旋律和气势上,都比新校歌好出很多;三、作为复旦师生共同情感寄托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校歌的情感价值更高;四、国内其他著名高校经验的借鉴,很多学校的老校歌虽然由于年代原因语言上存有“代沟”,但仍得到大家得广泛认同,何况复旦的老校歌在语言上、思想上都是上乘之作。该提案公布之后,立即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支持,并最终为学校所采纳。此后,复旦大学便废除了内容空洞的新校歌,恢复了底蕴深厚的老校歌,而此事也成为了复旦大学“校园民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光辉事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校现任校长李晓红教授在担任重庆大学校长期间,该校曾在2009年初发布了一条《关于重庆大学迎80周年校庆校歌征集活动的通知》,引起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热烈讨论。许多师生提出了恢复创作于1936年的老校歌作为重庆大学校歌的愿望,于是,重庆大学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为此进行专门研究,做出了恢复使用老校歌作为重庆大学校歌的决定,而仅仅只是对原有曲谱的节奏作了部分修改,对原歌词进行了一字修改——将“振兴医工”改为“振兴理工”,以与该校当前的实际学科设置相符。恢复后的重庆大学校歌歌词如下:重庆大学校歌(1936年作,胡庶华作词,许可经作曲,2009年改词)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学府宏开,济济隆隆。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研究科学,振兴理工。启兹天府,积健为雄。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 有重庆大学的“先例”在,我们也非常希望“红哥”在武汉大学校长任上亦能努力使武汉大学的老校歌同样得到正式恢复!^_^ 2.承旧立新即在原有校徽、校训和校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或是在新的设计中充分吸收旧有作品的元素。在校徽方面,全国绝大多数历史名校均是如此处理的,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作了详细的列举,在此不再赘述。在校训方面,比较典型的事例主要有以下两条:2001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的过程中,决定将其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诚朴雄伟”与时任校长罗家伦亲自为中大撰写的校歌中的“励学敦行”一句合二为一,确定以“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本校校训。2003年,东北大学在80周年校庆前夕,将第一任校长王永江题写的“知行合一”与第三任校长张学良题写的“自强不息”两条训示合二为一,整合成“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新校训,这与厦门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建校初期将“自强不息”与“止于至善”两条校训合并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新校训之做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校歌方面,“承旧立新”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广州中山大学与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对于民国时期原国立中山大学校歌所作出的适当修改与大体继承,此三首校歌的歌词分别如下: 原国立中山大学校歌(1932年作,邹鲁作词,陈洪作曲)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国父手创,遗泽余芳。三民主义,仪行四方。民国基础,大同梯航。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懿欤勉旃,勿堕勿忘。 广州中山大学校歌(1993年集体改邹鲁词,陈洪作曲)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山手创,遗泽余芳。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校歌(1979年改邹鲁词,陈洪作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国父手创,遗泽余芳。三民主义,仪行四方。民国基础,大同梯航。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懿欤勉旃,勿堕勿忘。 由上可见,海峡两岸的两所“中山大学”,除基于政治、时代、地域等原因,而分别对原国立中山大学校歌歌词进行了程度不一的部分修改之外,大体上仍然是继承了原有校歌的主体内容与基本精神。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的校歌前不久也走上了“承旧立新”的道路。该校前任校长唐文治于1909年亲自拟定的校歌,“被不少人认为是交大所有校歌中最好的一首”。2008年11月,上海交大启动面向全校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新校歌征集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公开征集、遴选和反复修改完善,确立以1909年版校歌为蓝本,歌词、歌谱重新编配修改的“09版”新校歌《栋梁》(征求意见版)。这两首校歌的歌词分别如下:
好长。。。
除了标题,什么都没看,但是支持你...
是不是国歌也该换了
国歌是总理指定的,这个谁敢换!!!谁提这个倡议,我半夜拿刀砍死他
坚决支持楼主的想法,其实我们上个世纪在武大读书时,就有了这个想法。武大现在的校训太普通了,太没有涵义了。希望武大的晓红校长能重视此事吧!我最最亲爱的国立武汉大学,我终生以你为荣!
改这个能获得大学精神吗
你还敢在长一点儿吗 尼玛
虽不知,但觉厉。
见过的算厉害的了
学大汉武立国。
我市无辜的,别人写的,我转了一下
写的精彩,作为即将来武大的,985百年名校的同行支持你。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