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包皮哪里割好,快说吧

济源哪家医院做包皮手术好_【公立品质】
您所在的位置:
郫县哪家医院做无痛人流好
,项城哪家做包皮手术比较好,巨野做无痛人流哪个医院好,大连辛寨子那治疗男科比较好,沂水哪里做无痛人流比较好,栾川康复无痛人流哪家医院好,新泰那家医院做包皮手术好,西昌做包皮手术哪里比较好,忻城那个医院做包皮手术好,阿荣旗哪个医院包皮手术好,峰峰矿区看男科医院哪家好,阿荣旗民众综合医院正规么
?提醒!这个东西在小学校园突然很火,孩子长期接触可中毒!
?提醒!这个东西在小学校园突然很火,孩子长期接触可中毒!
凤台哪家医院做无痛人流好
2月28日凌晨4点左右,三名年轻男子来到成都的一家无人售卖超市,在扫码打开超市大门进去之后,一人负责顶住大门把风,两人负责从货架上拿店里的各种物品……
十多年过去,当社会公众认为这起案件将成为悬案的时候,日,犯罪嫌疑人高承勇在白银市工业学校一小卖部被警方抓获。
沭阳做无痛人流哪里比较好
新华社平壤3月29日电(记者程大雨 吴强)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劳动新闻》29日头版刊发署名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崔辉的文章指出,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对中国进行的非正式访问,是展现朝方继承发展朝中友好关系这一坚定立场的“历史性事件”。
来源:金乡哪家医院做包皮手术好作者:08-12-17 21:44
沙发。。。我觉得我是不需要出行了,光看你的PP就行了。。。真省事。。。
我也搬把板凳细细品
还是一个字:真美!
只为记下曾经有这样一年的冬天,阳光很温暖,内心很温暖 呵呵,看了也温暖,这个冬天不再冷
冬天里有了阳光就暖和
记忆是需要记录的.
原帖由清风明月楼于 10:55:22发表还是一个字:真美!明明两个字
走在美丽的地方,心情随之开朗
冬天的婺源有一种别样的美 春天去更好,满目的油菜花会灿烂得把你醉到的哦
总结陈词了。
原帖由江边的鱼于 23:07:47发表沙发。。。我觉得我是不需要出行了,光看你的PP就行了。。。真省事。。。我觉得直接引莎鱼的评论就可以了,真省事。
原帖由江边的鱼于 23:07:47发表沙发。。。我觉得我是不需要出行了,光看你的PP就行了。。。真省事。。。期待着你的下一次出行
你这阵子出门很勤嗳
大家都在看在家生过小孩的宝爸宝妈们帮帮忙
有点小急【婺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4,727贴子:
在家生过小孩的宝爸宝妈们帮帮忙
有点小急收藏
我想请问下婺源生孩子是人民医院好还是妇幼保健院好呀?然后我马上就3个月了
3个月要建卡
有谁知道这两个医院要检查的项目详细点呀
我想对宝宝更负责点
希望有经验的可以帮帮忙
当然是妇幼,那是专业的,今天还去做检查了,也问了医生,说临产去都可以,现在妇幼的病房多,房间随时都有
人民医院太破了。而且综合医院死的人太多了,晚上坐电梯都怕
我想知道建卡的时候做的检查全不全,如果不全,宝爸就可能说要去好点的医院,宝爸是广东的,我想在家
妇幼吧,专业,其次是比较专业,最后必须说的是狠专业
妇幼吧,专业,其次是比较专业,最后必须说的是狠专业
我想说婺源还有个中医院
听我同事说是保健院
5000万条点评,公正权威,180家婺源住宿一般多少钱大全!更可比价格,享优惠,一站式服务快来TripAdvisor享受吧!
一句话!人民医院…信不信由你…
保健院设备病房都是新的,这个你到医生看了就会一直跟着的,人民医院病房差态度差价格还贵
我插问下,婺源到哪割包皮好?人名还是中医院?多少钱啊!     ✎﹏₯㎕﹍                           看什么看 没见过那么帅气的小尾巴阿 逗比!!   --来自mx2贴吧客户端
应该保健院好一点,不过我是在中医院,别人都说保健院好一点o
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又贵态度又差。
妇保,环境好
妇幼,人家专业点
登录百度帐号您所在的位置: >>
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
发布时间:
&&&&来源: &&
&&&&字号:【
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
治理与修复项目
实 施 方 案
上饶市婺源县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
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
治理与修复项目
实 施 方 案
方案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15年11月
项目的基本信息表
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
婺源县太白镇杨村
主要污染源
乐安河上游德兴铜矿及工矿企业影响
主要污染物
镉、铜、铅
修复技术类型
原位钝化+植物萃取
修复目标和考核指标
(200字以内)
1、农产品安全:抽检水稻籽粒(糙米)95%以上达到《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标准;
2、土壤:1)有效态:修复区土壤耕层(0-17cm)铜、镉、铅有效态降低40%以上。2)总量:修复三年后,轻度污染区的超富集植物修复区(200亩)耕层土壤(0-17cm)镉总量降到国家二级标准以内;中度污染区的超富集植物修复区(100亩)耕层(0-17cm)土壤镉总量降低30%以上。
3、提交符合环保部要求的本项目示范成果、方法模式的技术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信息
江西省婺源县人民政府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蚺城路26号
吴曙 (县人民政府县长)
项目负责人
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实施方案编制单位信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资质证书号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
项目联系人
项目起始时间
项目完成时间
项目经费预算
及资金筹措
中央财政拨款
其他财政拨款
单位自有资金
1 项目背景 ................................................................................................................ 1
1.1立项过程 .............................................................................................................. 1
1.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 2
1.2.1是开展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具体行动 .................................... 2
1.2.2是改善农业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 2
1.2.3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的重大举措 ............................ 3
1.2.4对婺源县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有重要的意义 ........................................ 4
1.2.5对江西省乃至我国耕地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具有示范意义 ................ 4
1.3项目所在地自然及环境概况 .............................................................................. 5
1.3.1地理位置 .................................................................................................... 5
1.3.2地质地貌 .................................................................................................... 5
1.3.3水文概况 .................................................................................................... 7
1.3.4气候气象 .................................................................................................... 7
1.3.5土壤类型 .................................................................................................... 7
1.3.6矿产资源 .................................................................................................... 8
1.3.7生物资源 .................................................................................................... 8
1.4项目所在地社会经济概况 .................................................................................. 9
1.4.1行政区划 .................................................................................................... 9
1.4.2人口现状 .................................................................................................... 9
1.4.3经济发展 .................................................................................................. 10
1.4.4文化教育 .................................................................................................. 10
1.4.5土地利用 .................................................................................................. 10
1.4.6农业种植结构 .......................................................................................... 11
1.4.7婺源县相关规划 ...................................................................................... 11
1.5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环境污染调查与评价 ........................................................ 13
1.5.1水环境质量状况 ...................................................................................... 14
1.5.2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 16
1.5.3调查区耕地重金属污染分布状况 ........................................................ 26
2 编制依据 .............................................................................................................. 27
2.1基本原则 ............................................................................................................ 27
2.1.1指导思想 ................................................................................................. 27
2.1.2基本原则 ................................................................................................. 27
2.2法律法规 ............................................................................................................ 28
2.3标准规范 ............................................................................................................ 28
2.4政策文件 ............................................................................................................ 28
2.5其他资料 ............................................................................................................ 29
3修复范围和目标 ................................................................................................... 30
3.1修复范围 ............................................................................................................ 30
3.2修复目标及考核指标 ........................................................................................ 30
4修复技术比选 ....................................................................................................... 35
4.1.1物理修复技术 ......................................................................................... 35
4.1.2化学修复技术 ......................................................................................... 37
4.1.3植物修复技术 ......................................................................................... 39
5 修复工程方案设计 .............................................................................................. 49
5.1工程概述 ............................................................................................................ 49
5.1.1工程规模 ................................................................................................. 49
5.1.2设计思路 ................................................................................................. 49
5.1.3项目实施路线图 ..................................................................................... 50
5.2主体工程设计 .................................................................................................... 52
5.2.1土壤重金属活性钝化工程 ....................................................................... 52
5.2.2超富集植物萃取工程 ............................................................................... 52
5.2.3超富集植物富集/萃取强化诱导工程 ...................................................... 53
5.2.4超富集植物安全处置过程 ....................................................................... 53
5.2.5安全仓储工程 ........................................................................................... 55
5.3配套工程 .......................................................................................................... 62
5.3.1施工便道、灌渠建设 ............................................................................. 62
5.3.2工程防护设施 ......................................................................................... 62
5.4主要设备 .............................................................................................................. 64
5.5二次污染防范和安全防护措施 .......................................................................... 64
5.5.1二次污染防范 ............................................................................................. 64
5.5.2安全防护措施 ............................................................................................. 65
5.6项目实施效果跟踪监测评价 .............................................................................. 66
5.6.1监测目的 ..................................................................................................... 66
5.6.2监测内容 ..................................................................................................... 66
5.6.3监测方法 ..................................................................................................... 66
6 项目管理组织与实施 ............................................................................................. 69
6.1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 69
6.2 组织实施与进度安排 ........................................................................................... 71
6.2.1组织实施 ....................................................................................................... 71
6.2.2施工组织总体要求 ....................................................................................... 71
6.2.3工程质量控制 ............................................................................................... 71
6.2.4资金管理 ....................................................................................................... 72
6.2.5进度安排 ....................................................................................................... 73
6.3项目招标 ................................................................................................................ 76
6.3.1招标依据 ..................................................................................................... 76
6.3.2招标内容 ..................................................................................................... 76
6.3.3招标组织形式 ............................................................................................. 76
6.3.4招标方式 ..................................................................................................... 76
6.4项目监理 ................................................................................................................ 77
6.4.1工程监理组织结构图 ................................................................................. 77
6.4.2监理制度建设 ............................................................................................. 78
6.4.3监理内容 ..................................................................................................... 78
6.4.4监理资料的管理 ......................................................................................... 81
7 经费预算 ................................................................................................................. 82
7.1经费预算 ............................................................................................................ 82
7.1.1编制依据 ..................................................................................................... 82
7.1.2编制说明 ................................................................................................. 82
7.1.3投资预算 ................................................................................................. 83
7.1.4投资预算明细表 ..................................................................................... 85
7.2经费使用计划 .................................................................................................... 87
7.3资金筹集 ............................................................................................................ 87
8 效益分析 .............................................................................................................. 88
8.1环境效益 ............................................................................................................ 88
8.2社会效益 ............................................................................................................ 88
8.3经济效益 ............................................................................................................ 88
9 项目可行性分析 .................................................................................................. 89
9.1政策风险 ............................................................................................................ 89
9.2技术风险 ............................................................................................................ 89
9.2.1修复效果可达性分析 ............................................................................. 90
9.3财务风险 ............................................................................................................ 90
9.4管理风险 ............................................................................................................ 91
10 附件 .................................................................................................................... 92
10.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相关证书 .......................................................... 92
10.2项目区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报告 .................................................................. 96
10.3实施方案专家审查会议纪要 ........................................................................ 128
10.4实施方案修改说明 ........................................................................................ 131
1.1立项过程
立项过程:2013年婺源县环境监测站对位于乐安河中游北岸婺源县太白镇和许村镇耕地土壤进行了监测调查,发现太白镇、许村镇等乡镇内的水稻田受到镉、铅、铜等重金属不同程度污染,稻米重金属镉等超标,危及食物链安全和人体健康。为此,婺源县环境保护局为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群众健康和生态安全,实现婺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及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级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于2014年6月向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并向国家环保部提出“江西省婺源县太白镇和许村镇耕地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建议,申请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上述典型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国家环保部于2015年7月立项下达了“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经费1800万元。
污染成因:历史上位于乐安河上游的江西省德兴铜矿等有色矿山企业“三废”排放或泄漏到乐安河,至河水受重金属污染,河水漫灌农田所致。德兴铜矿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大的斑岩露天开采铜矿,铜矿在开采过程中矿床渗出水、废石堆产生的酸性水及选矿厂废水汇集到大坞河,经沽口处汇入乐安河。据江西省乐平市政府调查,上世纪70年代开始,乐安河流域每年接纳德兴铜矿及其他有色矿山企业产生的 “三废”总量达6000多万吨,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和有毒非金属污染物种类有20余种,废水汇入乐安河,污染的乐安河水汛期泛滥或旱期农民引河水灌溉将重金属等带入农田。
区域示范性: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的乐安河是鄱阳湖流域的一条重要河流,乐安河水直接入鄱阳湖汇入长江,历史上沿乐安河流域的江西省德兴市、婺源县、乐平市、万年县、鄱阳县等5县(市)多处耕地受到乐安河水漫灌影响,造成大量耕地受污。据乐平市政府调查,乐安河流域9000多亩耕地因污染绝收荒芜,上万亩耕地严重减产。据2011年12月《北京晨报》报道,乐平市名口镇素有“油料村”之称的戴村已有2800多亩地无法耕种。因此,开展“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积累鄱阳湖流域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治理技术及模式,为国家粮食安全、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同时,在区域内有重大的现实需求,有显著的示范带动性。
代表性和重要性:项目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污染源已切断、有清洁灌溉水源、可以连片治理与修复的农田作为项目修复与治理区域,项目区内土壤污染程度有轻度、中度、重度等不同等级、农作物可食部分有不同超标程度、污染物类型主要为镉、铅等南方地区有色矿冶活动最有可能引起污染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分级(污染程度)设计修复目标、治理内容、技术方案、验收标准,分类(污染物)进行修复与治理。项目开展的技术、模式、管理等在同等类型地区开展大面积治理与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和重要性。
本项目是婺源县开展沿乐安河流域受重金属污染的典型和重点区域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的一期工程,治理与修复区域位于婺源县太白镇杨村行政村所属的临河、临新、墩上、中墠、石田5个自然村集中连片农田,总面积为833亩,总投资1800万元。
1.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2.1是开展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具体行动
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涉及面广,累积性污染不断显现,资金和人才、技术都非常缺乏,治理任务艰巨而紧迫。土壤重金属污染投资巨大,治理周期长、见效慢、难以根治。当前治理主要停留在实验、试验和小面积示范阶段,尚未开展流域大面积工程治理,并缺乏经济可行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方法。
婺源县太白镇位于乐安河流域的中游北岸,与亚洲最大铜矿——德兴铜矿隔河相望。因此,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的实施,为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积累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法、管理经验以及培养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等。对乐安河流域乃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改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污染地区生态环境,提高乐安河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质量,加快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提供环境保障。
1.2.2是改善农业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具有难降解、易积累、毒性大等特点,对作物的生长、产量及品质均有较大危害,且易被作物富集吸收、进入食物链,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产生危害。目前乐安河下游流域农业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乐安河上游的德
兴铜矿等企业废水、废渣的排放,使得乐安河下游沿岸大面积农田受到污染,部分地区农田土壤寸草不生、生态功能基本缺失,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耕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具有现实必要性。
1.2.3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的重大举措
为切实抓紧抓好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和整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对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早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就强调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粮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土壤污染直接危害群众健康,已经酿成一些不安定、不和谐的突发事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在2010年11月在国合会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要“加快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人们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宜居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2011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地区、行业和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治理农村土壤和饮用水水源地污染”。2011年12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李克强同志在大会上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土壤防治和修复,把好土壤这一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突出位置。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
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进行重金属耕地污染修复试点工作,2105年中央一号再次明确要求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因此,实施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政策的重要举措。
1.2.4对婺源县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有重要的意义
婺源县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日,婺源江湾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同时,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正式揭牌。
婺源县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是江西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改善民生,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景观、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模式,逐步将婺源县建设成为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县。太白镇和许村镇位于江湾等名胜景区的边缘,耕地受乐安河上游的德兴铜矿等工矿企业污染事件,如经媒体报道,将对婺源县旅游业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实施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对改善婺源县旅游环境,保障婺源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5对江西省乃至我国耕地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具有示范意义
我国拥有铜铅锌矿产地700多处,覆盖27个省份,通过尾砂和河水污灌导致土壤中铅、镉等多金属污染,污染类型和污染面积具有代表性。实施婺源县太白镇杨村耕地污染土壤综合治理,建立以植物萃取、植物间作、植物阻隔和化学钝化等技术为核心的污染土壤综合系统修复工程,既可解决婺源县耕地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保障当地农作物产品质量,消减铜矿等开采活动累积的环境风险,还可为江西及南方大型有有色矿山同类型污染土壤修复提供工程示范,也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有色金属矿区及周边受多金属污染耕地土壤或污灌农田土壤的修复试点和治理提供工程(技术参数)参考和管理借鉴,促进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事业的发展。
1.3项目所在地自然及环境概况
1.3.1地理位置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为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地跨东经117?22'~118?12′,北纬29?01′~29?34′。东邻浙江省开化县,北界安徽省休宁县,南接本省德兴、乐平两市,西连浮梁县。全县地域总面积2947.51平方公里。
太白镇和许村镇地处婺源、德兴、乐平三县市交界,位于婺源南端,乐安河中游北岸,与亚洲最大铜矿——德兴铜矿隔河相望。其中太白镇面积177km2,人口1.5万人,辖8个村委会,64 个自然村;许村镇全镇 156 平方公里,有耕地 2.1 万亩,辖7 个村委会和1 个镇办林场,53 个自然村,3330 户,1.3 万人(见图1-1)。
1.3.2地质地貌
婺源县境内地层按地质年代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元古代),石炭系,二叠系(古生代),三叠系、侏罗系(中生代)和第四系(新生代)。
褶皱 境内基底褶皱扬子准地槽于晋宁运动回返形成的紧密线型褶皱,呈北东向展布。其盖层褶皱简单,多呈开阔褶皱或单斜地层产出。
断裂 区域内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且规模较大。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不甚发育,规模较小。丰城-婺源深断裂从县南侧通过,向北东50?-60?,倾角55° -75 ?,属逆断层,沿断裂有燕山期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小岩体分布。
县境属于中低山与丘陵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鄣公山沿东、北部边界西伸,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主峰擂鼓峰1629.8米,为县内最高峰。西南部丘陵绵亘,平均海拔100~150米。许村镇小港村河床海拔33米,为全县最低点。
境内地貌多样,按成因有五种类型:东、北部为侵入构造中低山,山体雄厚,河谷深切,植被茂盛;中部和南部为侵蚀剥蚀构造丘陵,多见残坡积物覆盖,植被茂盛;紫阳镇至中云镇一带的剥蚀堆积低丘垄岗,形成中云断陷盆地,谷底开阔平坦,地表有残坡积层覆盖,植被稀疏;西部为溶蚀峰丛洼地丘陵,孤峰拔地;狭长的侵蚀堆积山涧河谷地貌,呈狭长形分散在全县各地,主要分布在主河两岸及其支流发源地两岸。
图1-1婺源县太白镇、许村镇地里位置图
1.3.3水文概况
婺源县河流属饶河水系,为乐安河发源地。县内段莘水古坦水分别发源于北部和东北部山区,两水在中部武口汇合为星江(辞海称婺江),绕县城而下,沿途纳潋溪水、高砂水、中云水,至凤洲乡小港,汇赋春水流入德兴安乐河。境内河流总长516.4公里,流域面积2621.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88.95%。太白镇和许村镇都位于婺源县西南部,乐安河中游北岸。
1.3.4气候气象
婺源县地处中亚热带,具有东亚季风区的特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为16.8℃,以17.9℃为最高,16.3℃为最低。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为28.0℃。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11.0℃。平均降雨量1962.3毫米,其中1-6月降水呈递增趋势,7-12月呈递减趋势;上半年全年年降水量的69%,4-6月为明显雨季,称为汛期,平均月雨量在200-300毫米以上,占全年降水量的47.9%。年最大降水量3036.8毫米,出现在1998年。月最大降水量970.4毫米,出现在1998年7月。雨量分布是四周多,中间少;东北多,西南少。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历年平均风速1.5米/秒。
太白镇和许村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镇区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既是粮区又是林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珍贵树种丰富多样,有红豆杉、罗汉松、樟木、楠木等等。林间野生动物时常出没,有过金钱豹、穿山甲、山羊、麂、猫头鹰等珍希保护动物。
1.3.5土壤类型
婺源县境内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水稻土、冲积土和草甸土等五种类型,山场土壤种类以红壤和黄壤为主,集中分布在中、低山丘陵地上。土类以红壤分布面积最广,黄壤次之,紫色土稀少。水稻土、冲积土占8%,分布在水系两岸,西南区面积大,东北区比例小。成土母质多为板岩、页岩、花岗岩、砂岩,以及一定数量的石灰岩。山脊和山上部土层较薄,一般在20厘米左右,山窝和山中、下部土层较深厚,多在40厘米以上。
太白镇主要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林地、旱地)和水稻土(水田),其中红壤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岗地区,水稻土一般分布在乐安河沿岸的河成阶地和河漫滩。
1.3.6矿产资源 截至2007年底,全县已发现矿产26种。包括煤、铁、锰、金(岩金、砂金)、银、钨、锡、锑、铜、钼、镍、铅、锌、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石灰岩、砚石、大理岩、瓷土、钾长石、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砂、建筑用石料、硅石、砖瓦用粘土、矿泉水等,各类矿床、矿(化)点99处。经勘查探明资源储量的有小型煤矿7处,保有资源储量101.3万吨;小型岩金矿3处,保有资源储量金千克/矿石千吨;小型砂金矿2处,保有资源储7.27金千克/矿砂千立方米;小型砚石矿4处,保有资源储量1120.17万立方米;中型钾长石矿1处,保有资源储量100万吨;水泥用灰岩2处,保有资源储量1313.3万吨。 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分区集中产出,西部以煤矿和金矿为主,东南部则以铜、锑、钼、镍矿为主,砚石主要见于东北部,砖瓦用粘土资源沿乐安河流域分布于岗丘平原区。(2)矿产资源相对匮乏,矿点、矿化点较多,矿产地以小型为主,资源保障程度不高。(3)金、砚石、钾长石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市场前景。
1.3.7生物资源
婺源地处中亚热带,属东亚季风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野生植物资源:婺源县2002年《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调查表》表明,婺源县具有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植物共有12种(其中Ⅰ级2种,Ⅱ级10种)。Ⅰ级保护植物是银杏和南方红豆杉,占江西省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种类数的22.22%;Ⅱ级保护植物有:榧树、羊角槭、水瓣藤、樟树、闽楠、浙江楠、花榈木、鹅掌楸、凹叶厚树和香果树,占江西省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种类数的21.74%。另有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多种。
婺源县林木繁多,现存活的古树木众多,目前登记在册的名古树木有5533株,共计64种。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者达200多棵,800年以上的有32棵,一级古树234株,二级古树626株,三级古树4673株。散生状分布627株,群生状分布4906株。古树的树种主要有银杏、杉木、柳杉、罗汉松、红豆杉、香榧、苦槠、樟树、楠木、刨花楠、黄椆、黄檀、紫薇、五谷树、牡丹、芙蓉、青
栲、榆树、玉兰、枫树等。婺源县还有药用植物200多种以及观赏植物资源30余种。
野生动物资源:婺源县的野生动物有兽类27种,鸟类25种,蛇类10种,鱼类60多种。其中,有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53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0多种。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8种,为:云豹、豹、华南虎、黑麂、白颈长尾雉、遗鸥、中华秋沙鸭和黄喉噪眉,占江西省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种类数的36.84。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为: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黄喉貂、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河鹿、水鹿、鼠羚、鸳鸯、凤头鹃隼、黑耳鸢、苍鹰、赤腹鹰、松雀鹰、白腹隼雕、鹰雕、普通鵟、乌雕、林雕、蛇雕、白腿小隼、燕隼、灰背隼、红隼、白鹇、勺鸡、仙八色鸫、草鸮、东方角鸮、领角鸮、雕鸮、领鸺鶹、斑头鸺鶹、鹰 、褐林 、长耳 、虎纹蛭、硕步甲和拉布甲,占江西省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种类数的66.18%。
1.4项目所在地社会经济概况
1.4.1行政区划
婺源县辖10个镇、6个乡:紫阳镇、清华镇、秋口镇、江湾镇、思口镇、中云镇、赋春镇、镇头镇、许村镇、太白镇、溪头乡、段莘乡、浙源乡、沱川乡、大鄣山乡、珍珠山乡。共有19个居委会、171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紫阳镇。太白镇杨有5个自然村,分别是临河、中墠、石田、墩上、临新。许村镇小港有小港和大源2个自然村。
1.4.2人口现状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婺源县常住人口总数为334020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省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666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7360人,增长2.25%,平均每年增加73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22%。
婺源县共有家庭户93152户,家庭户人口为324555人,占总人口的97.17%,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5人减少了0.27人。
县内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69724人,占总人口的50.81%;女性为164296
人,占总人口的49.19%。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55下降为103.3。
太白镇人口1.5万人,8个村委会,64 个自然村。许村镇53 个自然村,3330 户, 1.3 万人。
1.4.3经济发展
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6.2亿元,增长12.5%,完成计划的103.77%;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11亿元,增长18.8%,完成计划的10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增长19.9%,完成计划的106.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亿元,增长23.2%,完成计划的9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增长17.8%,完成计划的106.12%;农民人均纯收入6098元,增长15.5%,完成计划的102.23%。
2012年,婺源县完成生产总值63.5亿元,增长10.9%;财政总收入达9.0068亿元,增长76.3%,完成计划的13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74亿元,增长98.3%,完成计划的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5亿元,增长33.2%,完成计划的10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亿元,增长20%,完成计划的100%;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增长14%,完成计划的100.9%。
太白镇工业基础较好,先有企业10余家,2010年全镇财政首次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是全县财政总收入过千万的5个乡镇之一,“十二五”期间,太白镇将依托婺源县低碳工业发展战略“一园两区”之一的太白工业小区。
1.4.4文化教育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婺源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363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33757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110382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13192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婺源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89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644人,文盲率由8.92%下降为2.66%,下降了6.26个百分点。
1.4.5土地利用
婺源县土地总面积为 公顷,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山地(林
地)、园地、水域,总体可概括成“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另外还有牧草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和未(难)利用土地等。其中耕地包括水田、旱地和菜地(见图1-2)。
1.4.6农业种植结构
婺源县耕地面积为31503.8公顷,占总面积的10.4%。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花生、芝麻、玉米、茶树等作物,其中以油菜开花时期的油菜花儿闻名于世。
太白镇和许村镇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花生、芝麻等作物
1.4.7婺源县相关规划
《婺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阐明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管理主要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安排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是婺源县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手段。
作为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的交集,婺源县建设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壮大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将形成强大的推力,对于建设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婺源将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成为婺源县委、县政府的坚定选择。
《婺源生态县建设规划》()指出开展婺源生态县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配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行动,对于促进婺源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将有利于促进婺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婺源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婺源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图1-2 婺源县太白镇和许村镇土地利用现状
1.5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环境污染调查与评价
乐安河流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南北东三毛环山,中部为盆地—丘陵—平原相间地带,西部是下游滨湖尾区。乐安河发源于皖赣边界的五龙山,流经婺源县、德兴市、乐平市、万年县、鄱阳县,在德兴市接纳洎水河和大坞河,在鄱阳县姚公渡接纳昌江后汇成饶河,从双港镇饶山注入鄱阳湖,总长299km。
乐安流域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该流域的矿产开采。上世纪70年代起,德兴铜矿、银山铅锌矿、原江西有色冶炼总厂308分厂等多家涉及重金属企业投产,向乐安河大量排放铜、铅、锌、砷等10多种重金属离子的酸性废水,乐安地表水一度为劣五类水质。截止2010年,乐安河流域有采矿权262个(煤矿22个、铜矿4个、金矿22个、萤石矿9个、水泥用灰岩24个、钒矿和银矿各1个、其它矿产179个),采掘量4792万吨,矿山总面积1056平方公里,主要有德兴铜矿、大茅山铜矿、富家坞铜矿、银山矿、金山金矿和花桥金矿。
由于矿产开采活动等历史原因,导致了乐安河水底底泥及流域两岸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根据江西省人大环资委2015年对乐安流域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调研报告:年8年间,乐安河流域土壤表层呈缓慢酸化趋势;表层土壤铜、镉污染面积增加,且镉出现劣三类土壤,砷、锌二类土壤面积有所增加,但其总体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主要分布于河道、河漫滩和一级阶地,污染(或可能污染)面积约为320.12km2。乐安河流域内pH与重金属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底泥&河漫滩层&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其中河漫滩重金属污染严重,铜、镉、砷平均含量接近甚至超过国家三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流域的两岸一级阶地存在铜、镉、砷平均含量达282.5mg/kg、0.87mg/kg、28.8mg/kg,均接近国家三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除乐安河干流与支流汇水处的局部表层土壤镉、铜元素略微超标外,二级阶地表层土壤总体较为清洁,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且各自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三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婺源县太白镇杨村、太白村和曹门村及许村镇小岗村位于乐安河中游,与德兴铜矿2号尾砂库隔江相望,其所属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主要分布于乐安河北岸一级阶地,基本为水稻田,土壤类型为冲积物发育的水稻土。其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当年受重金属污染的乐安河水,水稻田旱季引灌乐安河水和汛期乐安河水泛滥
漫灌所致。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关闭上游部分重污染和矿产开采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生态修复,特别是德兴铜矿尾砂库进行加高和防渗措施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乐安河流域水体环境得到改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环保意识大幅提高,太白镇等沿岸农民干旱季节已不引灌乐安河水,而是另辟了清洁水源。
为摸清婺源县沿乐安河沿岸耕地重金属污染状况,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受婺源县环境保护局委托对沿乐安河沿线的太白镇的杨村、太白村和曹门村及许村镇的小港村计2个镇4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25个村小组2252亩农田的土壤、水稻籽粒及水环境状况等开展调查,并依据的相关标准或规范,分别采集和分析农田土壤(耕作层样、剖面分层样)、地表水(田间沟溪水、乐安河水、山塘水库水等农田及其灌溉地表水)、潜水(农田表潜水)、水稻籽粒、蔬菜、玉米等样品194个,获得一大批有效数据,分析和辨识当地的环境问题,为本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基础(采样分布见图1-3)。
1.5.1水环境质量状况
在调查区域内共采集了41水样品,其中小港村采集地表水样5个;太白镇太白村采集地表水样5个,曹门村采集沟渠水样1个,1个入乐安河的排污口水和1个排污口下游的乐安河水,杨村采集了农田地表沟溪水样20个,6个山塘水库灌溉水源水样和2个农田地下水样品。其结果如下:
(1)pH值状况
调查区域内水样的pH值范围5.47-7.38之间。大部分pH值在6-7之间,占到总调查数的82.9%。具体情况见图1-4。
图1-4调查区域内水样pH分布直方图
图1-3采样点位分布图
(2)水样的重金属含量情况
调查区域内地表水调查结果见表1-1。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地表水铜、镉、锌、铅和铬含量分别为1.02-1.89μg/L、0.103-0.183μg/L、50.1-58.2μg/L、 10.2-13.8μg、4.02-4.42μg/L,各样点的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标准值,均未超标。
表1-1调查区域内地表水重金属含量统计
含量(μg/L)
算术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
0.103-0.183
注:参考值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标准值。
1.5.2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调查区内共调查67个土壤样点,采集81个土样(含农田剖面分层样)。许村镇小港村调查的15个点,采集15个水稻田0-17cm耕层土壤样品。太白镇曹门村调查4个点,采集了6个样品,其中1个在种水稻田采集0-17cm耕层土壤样品;3个因污染废弃的农田土壤,其中2个点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其调查结果如下:
(1)耕层土壤pH值状况
土壤pH分布见图1-5。调查结果表明:在采集耕层土壤样品中 pH值在4-6之间。其中,pH&5.5的酸性土壤中占98.5%,其中87.8%的pH值在4.5-5之间;pH值在5.5-6之间的弱酸性土壤仅占调查样品中的1.5%。
土壤pH值不仅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影响土壤重金属活性的重要因素。土壤pH偏低会增加铜、镉和铅等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增加其在土壤迁移扩散和向农产品中转移风险。因此,调查区域内土壤pH值偏低,应注意重金属活性增加风险。
图1-5耕层土壤pH状况
(2)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调查区域内耕层土壤调查结果见表1-2。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耕层土壤中存在铜、镉、锌和铅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土壤中铜含量为20.0-303.3mg/kg、镉为0.246-8.85mg/kg、锌78.2-332.4mg/kg和铅21.1-691.8mg/kg,按国家二级标准,其超标率分别为13.4%、98.5%、1.5%和3.0%。其中,土壤重金属铜的超标区域位于太白镇杨村的临新自然村小组;土壤重金属镉样本超标在调查区内所有区域都有分布,且污染较重的主要位于太白镇杨村临河、中墠、石田和许村镇小港村小港等自然村小组;铅的超标地区位于许村镇小港村小港自然村小组,面积较小。土壤铬含量为35.8-111 mg/kg,与该地区土壤的地球化学背景相当,未发现超标。
表1-2调查区域内耕层(0-17cm)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统计
含量(mg/kg)
算术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
20.0-303.3
0.246-8.85
78.2-332.4
21.1-691.8
35.8-111.1
注:参考值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二级标准(pH&6.5)。
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二级标准和依据内罗梅单子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调查区区域内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分布图见1-6、1-7、1-8、1-9、1-10、1-11。
(3)耕层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状况
土壤样品铜、镉、锌、铅有效态的提取采用0.1mol/L CaCl2 溶液按照土液比1:5的比例浸提后测定。其结果见表1-3。
表1-3调查区域内耕层(0-17cm)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统计
含量(mg/kg)
算术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
0.210-1.44
0.025-2.34
0.098-4.53
一般来说,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与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含量越高,向土壤外环境扩散和向作物转移的风险越大。因此,通过测定土壤重金属中有效态的含量,可以了解土壤重金属向稻米迁移的规律和为下一步土壤钝化/稳定化原位修复采取的相关技术提供参考。
(4)土壤剖面重金属污染状况
为了摸清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扩散规律,对该区域5种重金属在5个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含量情况见表1-4。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主要污染物镉、铜和铅在土壤耕作层含量明显高于下部土壤,说明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富集在耕作层,并且容易与作物发生相互作用,进入食物链,其中镉的污染较为普遍。
表1-4调查区典型田块水稻土剖面(分层)重金属含量
全量(mg/kg)
有效态(mg/kg)
图1-5调查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1-6调查区土壤镉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1-7 调查区土壤铜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1-8调查区土壤锌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1-9调查区土壤铅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1-10调查区土壤铬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1.5.3调查区耕地重金属污染分布状况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依据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普通克里金插值法作采样图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计算图斑面积,调查范围内的2252亩农田中,30亩农田处于清洁和尚清洁状态(安全警戒线以下),2222亩农田处于不同等级的污染水平,其中轻度污染1461亩,中度污染360亩,重度污染402亩。污染程度及分布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5 调查区域内土壤污染分布情况
0.7&Pt≤1.0
1.0&Pt≤2.0
2.0&Pt≤3.0
注:Pt为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值。
2.1基本原则
2.1.1指导思想
重金属污染防治是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十二五”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的规划主线的主要体现,是改善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体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完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婺源县的重金属污染农田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为婺源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因地制宜、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婺源县污染耕地土壤的修复工作,为婺源县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添砖加瓦。
2.1.2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防治结合 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要统一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重点针对现有污染耕地实施修复,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防治体系。
(2)以人为本,保护与治理并重 项目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条件,造福一方百姓,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粮食、蔬菜和饮用水,保障身体健康。土壤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必须重视保护土壤资源。在工程实施中,要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加强污染土壤修复的同时,也需加强未受污染的土壤风险监控,实现保护和治理同步、双赢的局面。
(3)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针对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配置污染源阻控、污染土壤修复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保护等工程;修复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规划和实施中的相关项目,设置配套工程,全面修复污染耕地,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同时,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使当地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4)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坚持以环境效益为主,并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相结合,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以污染农田修复治理为重点,污染源阻控和配套工程服务于主体工程。
(5)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在太白镇杨村受污染耕地土壤修复试点工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分期分批实施,逐步推进,以保证修复工程的可操作性。
2.2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2.3标准规范
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2.《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32-2006);
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6.《国家粮食卫生标准》(GB);
7.《无公害食品 大米》(NY);
8.《无公害蔬菜重金属元素限量标准》(GB1);
9.《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1.《农用地污染土壤植物萃取技术指南(试行)》(环办〔号)
2.4政策文件
1.《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国办发〔2013〕7号);
2.《环境保护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13〕46号);
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4.《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5.《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9]61号)。
6.《农用地污染土壤修复项目管理指南(试行)》(环办 2014年 93号)
7.农用地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环保部,2015年7月)
2.5其他资料
1.《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婺源县城市总体规划》()
3.《婺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4.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颁发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
3修复范围和目标
3.1修复范围
确定依据:根据项目经费决定治理与修复的规模(面积),同时考虑1)实施的示范性:以主要污染程度(轻度、中度)的污染耕地开展修复与治理,效果才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2)实施的可操作性:能连片集中农田,轻度、中度污染区均有分布;3)村组意愿积极性:村民和干部意愿较高;4)行政管理便利性:行政区划无地界争论、管理便利性等;5)目前技术的可行性和农民接受程度:杨村调查区内有1117亩面积污染,其中轻度有590亩,中度污染有243亩,重度污染有284亩,但重度污染区按现有农田重金属修复技术,需要调整农业结构才能保证污染地安全利用,若一次性大范围改变当地农民种植习惯,农民难以接受,并且投入巨大,专家建议暂时对重度污染区不做修复,按先易后难推进。 因此,确定选择为太白镇杨村行政村具有代表性的中、轻度污染农田作为项目修复与治理区的一期工程。
修复规模:太白镇杨村重金属污染833亩水稻田,其中,轻度污染面积590亩、中度污染面积243亩,主要污染元素为镉、铜、铅,连片分布在临新、临河、中墠、石田、墩上等自然村组(图3-1、3-2、3-3、3-4),修复深度为0-17cm。
同时,建立20亩的超富集植物育苗基地和1500平米的超富集植物和高风险植物晾晒区及安全焚烧处置系统装置等。
治理期限:三年。
3.2修复目标及考核指标
本着土壤重金属“降活减存”、污染农田“安全利用”、农民群众“治污增收”、当地人居“环境改善”为最终目标。具体考核指标为:
(1)农产品重金属含量:抽检水稻籽粒(糙米)95%以上达到《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标准;
(2)土壤(耕层:0-17cm)重金属:1)有效态:修复区土壤耕层铜、镉、铅有效态降低40%以上;2)总量:修复三年后,轻度污染区的超富集植物修复区(200亩)耕层土壤镉总量降到国家二级标准以内;中度污染区的超富集植物修复区(100亩)耕层土壤镉总量降低30%以上。
图3-1项目区杨村土壤综合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3-2项目区杨村土壤镉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3-3项目区杨村土壤铜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3-4项目区杨村铅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
4修复技术比选
受乐安河上游德兴铜矿等矿业活动的影响,乐安河下游农田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该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区太白镇杨村污染农田主要分布于乐安河北岸临河阶地。为修复项目区内(太白镇杨村)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保障其污染区域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方案在综合分析、比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与风险控制技术措施,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各种修复技术与当地农业种植现状,按照污染特征,制定具体的修复技术方案。
4.1重金属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应用物理、化学、植物和微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污染土地的修复,目前部分技术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土壤修复技术从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和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形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两个方面,消减土壤中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从修复技术实施的方式,可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类型,其中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化学修复等在不搬运土壤的条件下实施的技术。而对于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染土壤,必须采取异位修复方法,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针对实际案例进行修复治理时,大多数情况为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化学共同作用联合修复,方能取得较高的修复效率。无论采取何种修复技术,修复之后的土壤应尽量恢复土壤本身的功能,对于污染农田而言,只有恢复了土壤的生态功能,才能继续用于农业生产。
4.1.1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是最先发展起来的修复技术之一,对于污染重、面积小的土壤修复效果明显,是一种治本措施,且适应性广,日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经验。但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容易导致土壤的结构破坏和肥力下降,对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降低修复成本,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是该方法有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生物修复及复合技术的发展,物理修复中的一些技术将被逐渐取代。
(1)工程物理技术
工程物理修复技术是根据造成污染的重金属多富集在土壤表层的特征,去除污染土壤后,培肥下层土壤,或用未污染的肥沃表土覆盖。
该类技术的优点是彻底、稳定去除,对于污染较重、面积较小的土壤修复效果明显、处理迅速。缺点是对于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修复工程,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处理和处置。
具体修复技术包括排土、换土、混土、客土和深耕翻土法。排土、换土、混土、客土被认为是治本的简易方法,但是工程量大,并有污土的后续处理问题,目前只用于污染严重的地区。客土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用清洁土壤取代表层也被污染土壤,覆盖于表层或混匀,使土壤中污染物浓度降低到临界危害浓度以下,或者减少植物根系与重金属的接触,避免其进入食物链,这种措施在日本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取得了成功。深耕翻土可使得表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这种方法动土虽然比较少,但在严重污染区不宜采用,因为严重污染区受到污染的土层较深,尽管深耕也不能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相反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该方法优点在于快速,能在较短时间之内解决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污染问题,只是进行了转移,引起占地和可能引起二次污染而限制应用。客土成本一般取决于污染程度和污染地位置等方面。
被去除的含有重金属的污染土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安全处置,通常可以采取热处理、固化、填埋等工程措施,治理效果较为彻底、稳定,但其工程量较大、投资大,因此目前该技术仅适于小面积的污染区。
(2)电动修复技术
电动修复是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透或电泳的方式将土壤中的污染物带到电极两端,经工程化的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处理。该技术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但使用时需结合污染区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准确设计,才能保证预期的修复效果。总的来说,电动修复具有能耗低、修复彻底、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是一门有较好发展前途的绿色修复技术,在修复金属污染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对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中金属较难去除,对大规模土壤的原位修复仍不完善。
(3)电磁修复技术
利用高频电压产生电磁波,在电磁波作用下,产生热能,对土壤进行加热,使污染物在土壤颗粒内解吸而达到修复的目的,可加快一些易挥发性重金属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对受汞、硒等可挥发性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而言,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可行的方法。该法的不足之处是驱赶土壤水分需要大量的能量,易使土壤有机质和结构水遭到破坏,汞蒸汽进入大气会造成二次污染。鉴于该技术难度较大、费用较高的特点,在我国农田土壤修复中尚不具备推广应用的潜力。
4.1.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是基于污染物土壤化学行为的修复技术,包括添加稳定化剂、抑制剂等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性质,经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络合螯合和拮抗等作用来降低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从而使污染物得以降解或者转化为低毒性或移动性较低的化学形态,以减轻污染物对生态和环境的危害。
化学钝化技术是通过施用重金属化学钝化剂等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降低它们进入植物体、微生物体和水体的能力,减轻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原位化学钝化修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其技术核心是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土壤重金属钝化剂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离子交换、沉淀或共沉淀作用,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和存在状态,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减少重金属元素对动植物的毒性及其环境风险。该方法不仅成本低,适用于大面积的污染农田,而且易于实施。
4.1.3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是生物修复的一种,是以植物耐性和超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自然生长或遗传工程培育的植物,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广义上是指利用植物提取、吸收、分解、转化或固定土壤、沉积物、污泥或地表、地下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技术的总称;狭义上是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者遗传工程培育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的技术总称,核心在于重金属污染物浓度逐渐减少。植物修复经济有效、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产生的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可统一处理,甚至可以从这些植物体内回收重金属,可以长期、大面积的田间应用,还可绿化环境。
从原理上来讲,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萃取修复、植物挥发修复、植物稳定
修复等6种类型,其中只有植物萃取、植物阻隔和植物稳定等3种技术适用于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而植物萃取技术是目前植物修复技术中最彻底、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目前,成功大范围应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案例主要有:
1)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自主研发了针对广西环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剂,应用推广面积达到1500多亩,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江西省内有关企业针对赣东北地区土壤、气候特征以及重金属类型,联合研发的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镉铜原位钝化修复技术,成功推广应用于江铜贵冶周边地区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项目。
5修复工程方案设计
5.1工程概述
5.1.1工程规模
1)本项目修复面积共833亩,其中轻度污染区590亩和中度污染区243亩,修复深度0-17cm。
2)建立20亩的镉超富集植物临时育苗区。
3)建1500平米的超富集植物和高风险植物临时晾晒区和安全焚烧装置等。
5.1.2设计思路
项目设计的总体思路:(1)依据修复区域农田污染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采用原位钝化技术降土壤重金属活性:采用钝化材料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态,阻隔重金属从土壤中迁移到稻米中,保证稻米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3)采用植物萃取技术削减土壤重金属总量:通过种植镉超富集植物去除土壤中重金属镉;(4)防二次污染:超富集植物收割后,统一进行安全处置,防二次污染。
设计中以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环境风险是修复技术的主旨,采用不同修复技术组合的方式,使得修复效果最优化。同时,修复技术的选择尽量与当地的农业种植习惯相吻合,以利于推广应用。
根据上述思路,项目初步设计如下: (1) 轻度污染区
原位钝化/稳定化+超积累植物富集/萃取技术。水稻种植前,采用施加土壤重金属镉铜铅生物有效态钝化剂,水稻收获后,利用农田冬闲期,在部分农田(200亩),采用植物萃取技术,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通过三年修复后,农田土壤耕层(0-17cm)各项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二级标准。
(2) 中度污染区
原位钝化/稳定化+超积累植物富集/萃取+强化诱导技术。修复与治理面积243亩。水稻种植前,采用施加土壤重金属镉铜铅生物有效态钝化剂,水季稻收获后,利用农田冬闲期,在部分农田(100亩),采用植物萃取技术,同时辅以强化诱导技术,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修复3年后,实现土壤镉总量降低30%以上。
根据不同污染不同地块的污染程度,将上述技术布局到不同污染程度的修复单元,汇总如表5-1所示。
表5-1 婺源县太白镇杨村污染农田修复项目总体技术
轻度污染区
水稻种植前施加钝化剂,降低重金属有效态
冬闲时节种植镉富集植物
中度污染区
水稻种植前施加钝化剂,降低重金属有效态
植物萃取+强化诱导
冬闲时节种植镉富集植物+镉强化诱导
5.1.3 项目实施路线图
本项目基于对污染状况的了解,按照污染特征将污染农田划分为不同等级,进一步结合污染特征和主要风险因子,将不同污染等级的农田划分为不同污染类型的农田。针对每种类型的污染农田,参考各种备选修复技术的适宜性、经济性和修复效果,细化每种污染程度的农田修复技术及修复模式。
修复技术的实施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技术支撑—企业和农民参与”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监测修复效果,评估农产品的安全性。
项目实施路线图如图5-1所示。
图5-1项目实施路线图
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划分
背景资料收集
污染现状分析
样品采集分析
中度污染区243亩
轻度污染区590亩
原位钝化技术
植物萃取技术
强化诱导技术
原位钝化技术
植物萃取技术
施用钝化剂
超富集植物术
施用诱导剂
超富集植物术
施用钝化剂
施用诱导剂
政府引导-技术支撑-企业和农民参与
项目监理-质量监测-第三方评估考核
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
5.2主体工程设计
项目区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的主体工程是:土壤重金属活性钝化工程、重金属植物富集/萃取工程,重金属植物富集/萃取+强化诱导工程。
项目区(杨村)总体工程平面布置方案图和分区(杨村内各自然村组)工程平面布置方案图分别见图5-2、5-3、5-4、5-5、5-6、5-7。主体修复工程方案及工程量测算详见表5-2。
5.2.1土壤重金属活性钝化工程
设计适合项目区土壤特征的重金属活性钝化技术工程
多元复合钝化材料技术(原料、组分)——材料施用技术(剂量、方法、时间)。选择高效可靠土壤重金属镉铅活性钝化材料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镉铅生物有效态,阻隔镉铅从土壤中迁移到稻米中,实施后稻米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5.2.2超富集植物萃取工程
1)超富集植物育苗工程
在项目区选择20亩作为镉富集植物伴矿景天育苗基地,苗床与大田的比例以1:20为宜。镉富集植物既可以通过种子繁殖,也可通过扦插扩繁,结合婺源气候等特点,适宜选用扦插扩繁。
2)超富集植物栽培与管护工程
每年的一季稻收割后,进行伴矿景天的种植。
水分管理:同育苗
养分管理:同育苗
病虫害防治:同育苗
5.2.3 超富集植物富集/萃取强化诱导工程
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生长到生物量最高时,一般在伴矿景天收割前的10天左右,在土壤中施加一定浓度的络合剂。
5.2.4 超富集植物安全处置工程
超富集植物收获物因其体内含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且生物量较大。因此,超富集植物刈割时节,要专门人员严格按照刈割留茬高度进行刈割,收获物集中后进行安全焚烧。
表5-2 项目区农田修复具体施工方案及工程量测算
总面积(亩)
面积(亩)
具体实施方案
主要工程量测算
轻度污染区
每季水稻种植1-2周前,农田土壤中施加重金属钝化剂,用旋耕机进行与土壤混匀,淹水平衡1周左右,然后在进行水稻移栽或直播。
钝化剂用量:0.6吨/亩*2次=1.2吨/亩
选一季稻收割后,利用冬闲时节,部分镉污染指数<1.5超标农田种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等。
每季水稻种植1-2周前,农田土壤中施加重金属钝化剂,用旋耕机进行与土壤混匀,淹水平衡1周左右后进行水稻移栽或直播。
钝化剂用量:0.8吨/亩*2次=1.6吨/亩
选一季稻收割后,利用冬闲时节,部分镉污染指数<2.3超标农田种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等。
植物萃取的基础上,再进行强化诱导工程。即在在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收割前1-2周施加诱导剂。
诱导剂:0.55吨/亩*3季=1.65吨/亩
5.2.5 安全仓储工程
一是超富集植物焚烧灰分安全仓储工程:重金属富集植物收获后集中焚烧后体内重金属都留在了灰分当中,要对灰分进行特制的安全存放装置储存。二是土壤重金属活性钝化材料运到修复区域后,由于受到人力、天气等问题的影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施进去,因此需要建有土壤重金属活性钝化材料、超富集植物重金属富集诱导材料等修复剂的储存设施。该设施需满足以下条件: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同时要满足防渗、防雨、通风且管理方便等要求。根据技术落地情况和修复工作的进度安排初步概算出修复剂储存设施需建设2个,存储钝化剂和诱导剂以及富集植物灰分储存。
图5-2婺源县太白镇杨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平面布置总方案图
图5-3杨村临河修复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布图
图5-4杨村墩上修复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布图
图5-5杨村临新修复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布图
图5-6杨村中單修复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布图
图5-7杨村石田修复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布图
5.3配套工程
5.3.1 施工便道、灌渠建设
根据调查发现,修复区多位于河成阶地与山坳间隔带,交通不便利。为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机械进场、钝化剂等材料运输,需要修建施工便道和农田机耕道。干旱季节,当地农民仍然引乐安河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源,因此,为彻底杜绝污染
源,修复区部分农田需要对引用清洁灌溉水源的灌溉沟渠进行建设,规模及参数见表5-3,施工便道和灌渠示位置见图5-8。
表5-3施工道路项目所在区域及规模
规格:5 m宽,共计长度1.5km,碎石路,农田机耕路
田间机耕道
宽3.5 m,共计长1.5km
高×宽为0.5m×0.5 m
5.3.2工程防护设施
(1)围栏:修复基地建成后,为防止家畜进入修复田地,需要购置铁丝围栏和水泥桩,把修复基地围护起来,排除人畜干扰。
(2)标牌:修复基地因工作需要,需制作各种标牌,用于宣传、警示和辨别。如不同修复区的技术类别标牌、实验处理标牌,以及修复基地简介和修复效果介绍等标牌。
图5-8 杨村修复区施工便道和灌渠示意图
5.4主要设备
项目主要设备清单表见表5-4。
表5-4主要设备清单
手扶拖拉机
超富集植物焚烧炉及配套装置
5.5 二次污染防范和安全防护措施
5.5.1二次污染防范
本工程施工期较长,工程量较大。施工地点广,涉及区域多,施工过程对周围居民、交通及环境等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主要是施工机械开挖等过程产生的泥水和建筑施工的排水,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大。
土壤修复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等在运行时有噪声产生,对周围声环境有负面影响,同时会增加区域内部分路段的交通噪声。
3、固体废物和扬尘
主要是施工固体废物(包括施工弃土、污染土壤、建筑垃圾等),对弃土需及时转运,短期堆放过程中应防止雨水冲刷和重金属污染扩散,同时注意运输车
辆在运输过程中重污染弃土的洒落以及轮胎的及时清洗工作,以防对沿路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施工期环境影响是阶段性的伴随着工程的结束而消失。具体污染控制措施如下:
1、根据主导风向和周围环境敏感目标的分布,施工期要合理布局,避免同一地点集中使用过多动力机械施工设备,减少噪音和扬尘。
2、在施工过程中闲置设备应关闭或减速,设备要适时维修,避免部件松动等情况使噪声增强,对高噪设备采取相应的限时作业,并做到文明施工。在特别敏感受体附近可考虑使用声障等。
3、定期清扫施工场地的洒路物,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减少施工场地和道路扬尘的污染。
4、运输土石、砂石料等卡车要求完好,装载不易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不散落,对易起尘物料加盖蓬布,控制车速,减少装饰物料落差。
5、防止二次扩散。在堆土区设立防渗层,并对堆土进行覆盖,防止降雨冲洗土壤携带污染物进入周边环境,防止刮风尘土飞扬,造成二次扩散。在施工期间,如果恰逢降雨,应做好降雨过程中的雨水引排问题,构建引流沟。
6、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加强对施工场地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环境管理,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承包时应将有关环境污染控制列入承包内容,在施工过程中有专人负责。
5.5.2安全防护措施
分析工程全过程的敏感受体,包括施工人员、工厂工人和场地附近的居民,对现场工程全过程的健康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根据危害风险大小,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1、施工前准备
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应对场地及周边区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施工前所有作业工具、现场设施、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到位。施工前应该做到:围栏封闭作业;设立禁示标志;设立专人值班和必要的劳动防护。
2、施工环境安全
土壤污染物主要通过扬尘和直接接触进入人体。为保护现场工人健康,需要对扬尘进行控制。施工人员需配备防护服、口罩、手套、雨鞋等,必要时配备防毒面具,避免身体直接接触土壤,确保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安全。
3、施工作业安全
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挖深、放坡等作业,需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规范进行,杜绝施工安全隐患。
4、物探及地下隐蔽设施处理
在土壤挖掘之前,需要首先通过物探,探明地下隐蔽设施。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地下隐蔽设施,如雨污水管线、电线电缆设施、地下构筑物等,需要根据施工情况进行合理处理。
5.6 项目实施效果跟踪监测评价
5.6.1监测目的
为监管项目实施过程中土壤修复效果(耕层土壤、灌溉水、水稻籽粒、超富集植物等),采用第三方跟踪监测评价,确保修复工程实施达到预期目标。
5.6.2监测内容
1、项目施工单位施工前作土壤基数调查,作为项目验收的对照依据;
2、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各工序节点进行农田土壤及其环境要素采样检测和修复效果进行评价作为验收依据。
5.6.3监测方法
1、土壤重金属监测
(1)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技术规定》执行并确保采样质量。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5-2000)的要求,对修复项目区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监测、评价。
(2)监测布点及频率
按照项目管理规定,首年度修复效果将作为滚动实施的依据,因此本项目对首年度修复区域进行修复效果评估。所有修复技术在项目结束验收时,将以每
30亩1个样点的密度进行监测评估修复效果。详细采样计划见表5-5。
表5-5土壤重金属采样时间和采样量
分年度采样量(个)
采样总量(个)
轻度污染区
中度污染区
具体采样时间如下:
采样时间:项目实施前调查监测一次,时间2016年3月;项目实施过程中调查监测一次,时间约在2017年11月;项目结束验收前调查监测一次,时间约在2018年12月。
2、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监测方法
农作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规定》执行并确保采样质量。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并结合不同品种的成熟期,以及农作物的病虫害及杂草发生与防治的情况来确定农产品的采样范围、布点数量、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本项目主要对水稻进行相关的质量监测,同监测土壤样品的点位,每一个土壤样品对应一个水稻植株样品。为确保存放样品的包装物不同包装材质而增加新的污染物质或植物腐烂,选聚乙烯、聚丙烯塑料网袋或布袋。
3、超富集植物重金属监测方法
为监测修复植物去除重金属的效果,对修复工程中采用的修复植物所含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同监测土壤样品的点位,每一个土壤样品对应一个超富集植株样品。
4、灌溉水中重金属监测方法
项目区灌溉水水质直接影响项目区土壤重金属浓度,因此需要密切关注。本项目根据不同污染程度修复区内灌溉水渠的分布情况,设计灌溉水取样样点10个。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各监测一次,每年20个,三年共需监测60个灌溉水样品。
5、焚烧炉烟气监测
焚烧炉排气筒中烟气或气态污染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采样点位置的设置,执行《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6项目管理组织与实施
6.1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过程是由实施方案编制单位作为技术支撑依托下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技术、行政、经济、管理和农户参与等方面。项目的实施能够保障项目区粮食安全,改善婺源县生态环境质量。项目的顺利组织实施将能带动全县环境治理活动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婺源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管控水平。
本项目领导小组由婺源县人民政府牵头,由县环保、国土、农业、财政、水利和交通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图6-1),具体负责协调、监督、管理项目的实施。各部门互相配合,共抓项目管理。
项目总负责为婺源县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小组的最高领导结构,负责项目的整体性工作,同时协调和监督各小组的工作,对整个项目负责;履行上级主管部门赋予的各项职责。
综合部门负责整个项目协调工作,准确传达领导的指示,及时汇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协调各部门(环保局、农业局、财政局、国土局、水利局和审计局)的工作。项目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参与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动员群众自愿加入工程建设。
财务部门负责财务的计划管理,工程筹措资金的到位和资金的预算支出使用和核算工作。严格财务制度,认真执行会计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严守财经纪律。
技术部门在技术支撑依托单位指导下负责解决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的技术问题,给予项目区实施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对工程前期、中期及后期管理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及时提供解决办法。
图6-1 项目组织结构图
项目办公室 技术小组 工程小组
项目法人(负责人) 项目实施负责人
质量监督控制
指标实时监测
工程质量监测
定期质监报告
上饶市婺源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
杨村的临新、临河、中單、石田、墩上5 片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技术成果转
化技术水平
工程效益评
估、工程长效
服务与监督
宣传与协调
法规政策服务
项目管理服务
6.2组织实施与进度安排
6.2.1 组织实施
本项目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该项目的建设效果将直接影响该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附近人民生存环境。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婺源县环境保护局作为本项目的实施责任主体,专门成立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建立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机制,制定项目建设相关管理制度,保障项目建设资金,保证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6.2.2施工组织总体要求
各种临时设施全部设置在修复区内部,场地布置紧凑合理,有利生产、经济、和谐的要求,同时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保证运输方便畅通,合理划分施工区域,减少各种施工干扰;充分利用修复区内原有建筑物或设施为施工服务,降低临时设施费用。
各种生产、生活设施布置合理;满足安全、防洪、防火和劳动保护要求。
在用地安排上本着安排合理、紧凑、有序、尽量少占用地、保证施工需要的原则。
考虑到本项目施工周期较长,修复内房屋及公共设施拟采用活动板房,布置成行,排列有序。办公及生活区内裸露部分及时清除杂草和杂物,保持干净、整齐。房屋后布置排水沟及垃圾集收设施,另外配备消防灭火器若干。
6.2.3工程质量控制
本工程项目的施工严格执行国家的专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所有关于项目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文件都按规定存入技术档案以备查用。
(一)工程质量目标
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按照ISO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要求和管理标准进行工程的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技术、质量管理的优势,对质量保证体系、施工及安装过程质量管理制度、分部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措施、以及质量管理等各方面做严格、详细的规定并贯彻实施。同时,重点控制以下工程质量控制关键节点:
——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修复药剂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与过程监测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将强化对以上施工质量关键程序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如加强钝化剂、诱导剂、超富集植物安全焚烧设备质量管理、施工及安装质量管理、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确保达到项目设计考核目标的质量验收标准。
(二)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项目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工程正式开工前一周,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各工序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审查工作,并在施工过程中贯彻实施、及时调整。
——根据各施工区域不同的特点和施工流程、施工工艺以及其包含的工作内容,编制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保证各施工区及总体间的合理穿插施工,并在施工及安装过程中按照实际进度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责任教育和质量管理意识教育,针对本工程的实际,加强对各级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主要工程进行技术业务培训,使施工人员具有保证各工序作业质量的技术业务知识和能力,并要求质量检验人员和特殊工序作业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茎割不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