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确定被(最好的偷窥了马化腾的朋友圈)偷手机,她不承认,这样偷窥了马化腾的朋友圈有必要做吗

别让身边朋友害了你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最亲近的人最容易受伤害,你无处可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一旦我们受到了伤害,结果常常会发现这些伤害恰恰来自于身边的人,恰恰来自于我们最信任的那些朋友。有个美国作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不可不知的生活秘密》,在文章中,他揭露了生活中那些让人感到难堪的内幕,其中一条就是“亲人和朋友的伤害”,作者说这个世界上对你危害最大的人其实就是身边的人,最爱你的人最终可能会成为最恨你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朋友之间的伤害通常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像刺猬一样,无论刺猬之间的感情有多好,一旦它们试图靠得更近时,就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对方。因此,在很多时候,相互伤害是注定的,比如说,朋友之间因为彼此信任和熟悉,说话的时候常常会口无遮拦,有什么就说什么,而正是这种过分的自信和过低的警惕,才会导致说错话,才会在不经意中对别人造成伤害。
在一份最新犯罪研究报告中,有一组研究数据绝对让人感到恐惧:17%的凶杀案发生在朋友兄弟之间,21%的指控来源于你最信任的那些人。而在那些反贪腐的案子中,大约有67%的犯罪者都是被身边的人供出来的,其中那些称兄道弟的朋友占了绝大多数。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朋友几乎慢慢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一个“危险分子”。
我们之所以总是被身边的人算计,总是被身边的朋友攻击和伤害,原因就在于联系得太过紧密,你的一切他都知晓,他对你知根知底,所以才会抓住你的把柄。也许现在你们可以相安无事,可以称兄道弟,可以相互帮助和扶持,但是说不定哪天,他就会背叛你,就会将你当成交换利益的工具。
科研学者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往往会盗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职场中的人也会发现同事和朋友往往要抢走自己的功劳;恋爱中的人会发现自己最爱的人竟然会被最好的朋友抢走。这就是因为朋友对我们的一切都太熟悉了,对我们的生活都了如指掌。在关系好的时候,这是一种增进感情的因素,在关系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朋友总能够找到你的弱点,并大肆进行攻击。
罗杰斯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他甚至被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在1984年,由于奥地利股市大跌,很多人纷纷撤走投资,但罗杰斯认为奥地利的行情必定大涨,于是趁虚而入,几乎买空了奥地利的股票和债券。结果到了第二年,奥地利股市开始升温,指数上升了145%,罗杰斯大赚特赚,而他也因此被誉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另一个金融大鳄索罗斯发现了罗杰斯的投资天赋,于是就和他创立量子基金。在罗杰斯的指引下,基金连续十年的平均收益超过了50%,创造了不可复制的奇迹,这也让两个人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当两个人在股市上大展拳脚、风光无限的时候,197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纽约的美国联邦地方法院起诉了索罗斯,指控他操纵股市,有欺诈行为,违反了《联邦证券法》有关的反操纵条款。
罗杰斯是一个非常注重名声的人,而且他坚信自己的公司是合法经营的,所以让索罗斯不要承认这样的事情。可是就在出庭之前,索罗斯却在没有告知罗杰斯的前提下签订了《同意判决书》,这意味着索罗斯接受了指控,并且同意赔款。罗杰斯听后非常失望,意识到索罗斯只是在利用自己而已,于是打算离开量子基金。
几个月之后,索罗斯在伦敦花大价钱找了一家公司,利用虚假账户“帮”罗杰斯申购了英国公债。而罗杰斯对此完全不知情,他明白英国政府发行的公债对每一个申购账户都有极为严苛的限制,而像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只会败坏自己的名誉和人格。罗杰斯算是彻底看穿了朋友的面目,认为继续和索罗斯合作只会让自己遭受更大的伤害。最后,两个人大吵了一架,罗杰斯离开了量子基金。
尽管我们一直都在说人生需要朋友,都在赞美朋友对于我们的帮助,但是由于经常在一起,由于彼此知根知底,很多时候,这种关系会成为我们的噩梦。我们应该记住一句话,伤你最深的人,往往是离你最近的人。一方面,离你最近的人最好下手;另一方面,离你最近的人最容易俘获你的信任。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要么是最好的朋友,要么就是最可怕的敌人。”所以你还是需要小心防备,即便是那些最好的朋友,你也要懂得保持距离,也要懂得守住自己的秘密,不能放下应有的戒备之心。因为一旦你和盘托出,那么你身上所有的缺点都会聚焦在朋友的眼睛里,等到出现了分歧和矛盾,那么你就会失去任何的保护。
一时的分歧,会成为让你受伤的导火线
在和朋友交流沟通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毕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生活背景、文化程度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矛盾和冲突,有人说朋友之间的战争要么是水一样的平静,要么就如同火一样的炽烈,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朋友之间可能出现的纷争。在出现分歧的时候,有的朋友会采取比较柔和的方式进行沟通,因此彼此之间并不会发生什么不快,而是在平静中达成共识。不过朋友间也可能会发生激烈的争吵,双方会因为观点不一致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直接让两个人大打出手。
我们不能指望每次都能和平解决问题,毕竟一些大的分歧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冲突,只不过我们多数时候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你觉得那些只是小问题,可是分歧往往会让你们走向对抗,它会成为你受伤的导火线。实际上很多朋友可能会比较自私,他们渴望得到你的理解,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被别人接受,而当你提出不同看法的时候,可能会让他感觉自己受到了轻视和侮辱,这样可能会招致对方的反感和敌视。此外,朋友之间往往比较随意,双方的谈话容易直来直去,说话的时候不免会加重口气,这样可能会加深矛盾和分歧。
北宋时期,有个叫赵玉成的文人非常喜欢玩弄古董,而他的朋友要么是一些收藏古董的有钱人,要么就是有闲情逸致的文人墨客。几个人经常在一起研究古董,分享彼此的收藏,关系自然也处得很不错。不过在这些收藏者当中,赵玉成自认为算得上博古通今,对于古董的研究更是比其他人要高出一个层次,据说只要他看上一眼,就能够知道古董的年份、价值以及出土时间。
有一次,他听说隔壁的一个大商人弄到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于是就和朋友一起去鉴赏一下。可是看到宝贝之后,赵玉成却隐约感觉到这根本不是西周的文物,朋友也认为这是后世仿制的一个青铜器。不过两人在具体的时间推算上出现了分歧,赵玉成认为这件青铜器虽然不是西周的,但应该是东汉时期的工匠仿制的,实际上仍然非常有价值。而赵玉成的朋友则认为这个东西根本就是一个赝品,至多不超过50年,至于那些青铜锈也是那些造假者故意弄上去蒙人的。
赵玉成凭借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据理力争,他觉得自己的眼光从来不会出错,而朋友则认为自己不久前也见过类似的青铜器,后来证明是人为造假的。两个人为此争执不下,这让赵玉成觉得很没有面子,觉得方圆百里之内的人也许都知道他赵玉成的名声,都知道他在古董这一行业中的地位,而且赵玉成很少看走眼,像此类青铜器,他更是研究得很透彻。所以他觉得自己说的一定是正确的,而朋友却知之甚少,只不过是进行一个最简单的推理而已,这样做简直就是儿戏。
朋友原本并不想和赵玉成有太过激烈的争吵,他虽然没有赵玉成那样通晓古董,但是也是据实而说,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是随着赵玉成的火气越来越大,他也忍不住回击几句,这样一来,两个人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到了后来,双方从口角之争,发展成为大打出手,赵玉成甚至还打伤了朋友的眼睛。
朋友受伤后,非常伤心,于是就将赵玉成告到了县衙之中,认为赵玉成殴打他人,并且还举报赵玉成,说他曾经非法骗取他人的古董。结果事情越闹越大,赵玉成和朋友两个人相互拆台,捅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最后赵玉成和朋友被各打30大板。而经过这件事之后,两个人就此绝交,再也没有联系过。
其实,因为分歧而彼此造成伤害的朋友有很多,有些人甚至因此而绝交,比如说列宁和斯大林、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这些人其实都是因为分歧而受到彼此的伤害,都是因为拥有不同的想法而分开。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为了缓解冲突,防止自己受到伤害,我们就要懂得主动去化解分歧,而化解的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点:信任和理解。
朋友之间的那些分歧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而我们在面对这些分歧时,常常抱着一种“我是对的,他是错的”的想法,结果双方由于寸步不让而不断激化矛盾,最终可能会引火烧身。
对于我们而言,尽量减少分歧,尽量回避可能的矛盾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将潜在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应该尽量在妥协中达成一种共识。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注重朋友之间的那种纯粹的共性,却不知道对于差异性的包容才是朋友之间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够真正构架起坚固的友情防线。当对方和你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为什么不想办法认真倾听对方说了些什么,然后再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实际上可以有效减少分歧。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包容一些,都能够体谅对方的想法,都愿意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问题,那么实际上冲突可以尽可能缓解,矛盾可以尽可能地减少。
当你发现朋友身上带刺的时候,实际上,也许自己身上也带着刺,为了让彼此靠得更近,为了让彼此不至于伤害自己,我们需要拔掉这些刺,如此一来,相互之间才能够真正地融洽相处,才能够在分歧中继续携手并进。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从来不争吵的朋友,也没有两个从来都和和气气的朋友,有问题、有矛盾都是正常现象,但关键是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要懂得包容对方,这样才能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与隔阂。
朋友的嫉妒心越重,你就越容易成为受害人
有个人有幸遇见了上帝,上帝许诺满足他一个愿望,而且在满足这个愿望的时候,他的朋友也可以同时得到双份的报酬。这个人听了有些为难: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那么朋友就会得到两份;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么我的朋友会得到两箱金子;如果我想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就意味着我那个打了一辈子光棍的朋友一下子会有两个绝世美女相伴。这个人越想越生气,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被朋友占便宜,不甘心朋友过得比自己好,于是狠一狠心对上帝说:“您还是挖掉我一只眼珠吧!”因为这样一来,朋友也会因此而失去双眼。
不得不说,嫉妒心真的很可怕,嫉妒的人容易心理扭曲,被嫉妒的人则注定了要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很可能就来自你的朋友。对于朋友而言,由于经常在一起,因此很容易出现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的情形。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会在暗地里做手脚,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破坏。当你想要找一份好工作时,他会站出来告诉你千万别去染指这样的工作,会告诉你这份工作并不是轻易能做好的,或者这份工作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前途;当你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他就会跳出来进行破坏。当你想要结交一个美丽大方的女朋友时,他会以朋友的身份在你耳边说她的坏话,会不时提醒你“这样的女孩不适合你”。
有人说世界上最危险的事就是遭人嫉妒,而世界上最最危险的事情就是被身边的朋友嫉妒,因为最亲近你的人往往是最难以防备的,你不知道他何时会向你下手,你甚至从来不会去刻意防备他。所以对于那些嫉妒心很强的朋友,你应该小心防范,以免被他们陷害。
对于那些嫉妒心很强的人来说,他们永远都会是一颗定时炸弹,往往会做出一些利己损人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因为对他们来说,让你从成功的舞台上摔下来,就是最终的目的,他们绝对不会让你好过。德国作家歌德说:“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妒忌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嫉妒很容易转化成为憎恨,那就不足为怪了。”一旦嫉妒心转化为憎恨,朋友就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了。
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嫉妒而产生仇恨的莫过于那位庞涓大将军了,原先他和师兄孙膑一起师从鬼谷子,可是因为他羡慕世间名利,所以提前下山,并且很快在魏国当上了大将军,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得知自己的师兄也将要下山,更要命的是魏王也听说过孙膑的大名,魏王认为庞涓已经如此厉害,那么他的师兄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没过多久,魏王就亲自派人将孙膑请来,而且许以高官侯爵。这让庞涓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他从小就嫉妒孙膑的悟性比自己强,不过当时是在师父身边学习,所以他压抑住了自己的不满,仍旧把孙膑当成很好的朋友来对待。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孙膑可能会危及到自己在魏王心中的地位,会危及他的前程。所以这份嫉妒心很快转化成为仇恨,结果这位一直被孙膑所敬重的好兄弟、好朋友,竟然暗中耍阴谋,诬陷他下了大狱。不仅如此,庞涓还对孙膑施以膑刑,挖掉了膝盖上的髌骨,使得孙膑终生残疾。
尽管孙膑后来在牢里装疯卖傻,逃过了一劫,可是这一生却只能永远坐在轮椅上了。此时,相信他对于心存嫉妒的朋友一定是敬而远之,也一定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不能对那些心态不好、喜欢嫉妒别人的朋友放松警惕,因为在他们笑容满面的背后,也许是一颗严重失衡和变形的心,而一旦他们决定向你发动攻击,你的处境可能会非常不利。所以当你还在抱怨朋友总是伤害自己时,你应该及早去发现和疏远那些喜欢嫉妒别人的人。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你不要过多地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不要总是有事没事拿自己的成功说事,要保持低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朋友内心的失衡。
否定带来存在感,你的存在对他来说可能无关紧要。
  著名诗人梭罗小时候交过一个朋友,可是对方总是想办法贬低和否定他,只要梭罗一开口说话,对方就必定会提出很多反对的理由。这让梭罗感到不可理解,因为好朋友不是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吗?怎么会有朋友动不动就把别人否定得一无是处。长大之后,梭罗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并渐渐明白那个孩子原来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对他而言,否定别人能带来最大的快乐,因为通过这样的否定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存在感,而“朋友”这样的字眼,在那个孩子看来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唯一存在的好处就是方便自己进行挖苦和否定。
很多时候,我们也可能会遭遇梭罗这样的苦恼,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底下,总有一些朋友会毫不客气地否定我们,让人感到非常尴尬。当然,当你遭遇到这样的朋友时,应该明确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朋友完全没有结交的必要,因为对方可能压根没有把你当成朋友来对待,他只是将你当成一个受气包,一个可以打击的对象。这种朋友往往非常自卑,而且为了掩饰这一点,他需要不断来否定和打击你,需要不断抹杀你的价值,似乎这样他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在很久以前,有人就发现了这种非常奇特的心理学现象,著名的心理学家弗莱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大约有23%的人都具有否定朋友的倾向,而其中的5%则显得比较严重。这些人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卑,平时得不到或者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才会将自己的朋友当成一个发泄的对象,通过贬低朋友向别人传达一种意思:“我比身边的人都要好一些,强一些。”
弗莱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华生效应”,一些自卑的人总想成为福尔摩斯,而成为福尔摩斯的前提,就是替自己找一个华生。所以他们总是迫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比自己弱的人,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让自己的朋友更加弱一些,这样他才有机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华生效应”往往会破坏友情,毫不客气地说,那些经常否定朋友的人,通常都不会真正在乎朋友,也不会有什么真的友情。在他们看来,朋友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能够用来称量自己的工具,一个用来点缀自己、包装自己的工具,他可以随时否定朋友,可以随时抹杀朋友的价值,你跟在他们身边,只会变得一无是处。
周雪和玉敏是大学同学,两个人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不过家庭条件却大相径庭。周雪的老家在农村,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她所有的学费都是从亲戚朋友那儿借来的,而且还依靠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来维持学业。而玉敏则是城里人,父母都是公司的高层,家庭富裕,自己从小就是名牌加身。
周雪了解玉敏的脾气,知道对方向来就喜欢炫耀自己,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要在别人面前炫富,而且为此有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和玉敏成为朋友。但是周雪觉得这根本没什么,而且玉敏还非常照顾自己,总是将一些好吃的留给自己吃,还将一些穿过的衣服留给她。这让出身贫寒的她很感动,所以她是真心与玉敏交好的,也愿意成为她的朋友,哪怕只是唯一的朋友。
到了大三的时候,玉敏开始经常有意无意地带周雪出去参加聚会,尽管周雪并不愿意去,但是为了玉敏,她还是做出了妥协。可是参加几次聚会之后,周雪觉得有些不舒服,原因在于玉敏常常在别人面前损自己,要么就喜欢拿自己开玩笑。比如说吃东西的时候,玉敏会直接脱口而出:“周雪你先吃吧,你们家估计只能吃萝卜干,到了这里,你可以多吃点。”而当大家说起首饰、衣服和化妆品,玉敏也毫不在乎周雪的自尊,常常说:“你们别说些没用的,周雪可没有用过这些,她们村里的孩子连饭也吃不饱,怎么能用得起这些奢侈品呢?”有时候干脆当着周雪面说:“我送给你穿的衣服不是挺好看的吗?我家里还有一件,我下次带来给你穿。”
这样的话未免太伤人心,这让周雪常常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有一次,有个同学好心劝告周雪,说玉敏这个人心眼太坏,她就是因为看中周雪这个人老实,所以常常会在别人面前奚落她。这个同学还说玉敏不止一次在别人面前说周雪偷偷使用她的化妆品呢。周雪听后终于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只是玉敏用来炫耀自己的一颗棋子,而所谓的那些朋友和真心全都是假的。想到这儿,周雪果断和对方绝交了,从此两个人不再说一句话。
这种否定人的心理或许是心理策略,往往和电影的拍摄手法相同,有些导演为了衬托主演的美貌和智慧,常常会找一个丑陋、愚蠢的配角,为了衬托主角的能力和勇气,那么配角则可能被设计成为某个“二货”形象。这种形象上的巨大反差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反衬效果,但是对于很多配角来说却很不公平。而在朋友圈中,这种主次之分、高大和卑微之分通常会损害友情。如果朋友为了突出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总是当别人面否定你,让你出洋相,或者刻意打击你,那么你实在没有必要将这段友情继续下去。
在面对这样的朋友时,你会发现自己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你只会被对方不断剥削和利用,而等到你被贬得一无是处的时候,等到他成功达到了证明自己的目的,你的利用价值就被消耗殆尽了,最终你只会被无情地抛弃。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的,那种将幸福快乐建立在朋友痛苦之上的人,那些用别人的无能来衬托自己能力的人,根本就不值得你去用心结交和对待,你应该主动远离这样的人,以免成为被利用、被踩在脚底的垫脚石。
追求强势,你的弱小让他感到颜面无光
我们都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动物世界中,狮子和羊从来不会在同一个群体内生活,因为狮子的强势会轻易就要了羊的命,可以说狮子和羊的搭配是一种失衡的生活方式,对于狮子和羊来说,都可能带来一些麻烦。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个群体的形成几乎都遵循这样的规律,比如那些强势的人通常和强势的人在一起,那些优秀的人则会选择和优秀的人聚在一起,而那些积贫积弱、处于底层的人通常会和能力平平、实力弱小的人待在一起。这样的搭配方式往往显得比较合理,因为这样才能维持好群体内部的平衡,才能保证群体成员都相安无事。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比自己社会地位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的朋友常常会刻意排斥自己,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场合的时候,对方常常有意无意地冷落你,和你保持距离,甚至装作不认识你。其实这种“偏心”和“势利眼”在当今的社会非常常见,很显然,这种地位和声望上的落差影响了你们之间的正常交流,你的朋友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人群,他渴望和那些更加成功的人交往,而你留在身边只会拖累他成为阻碍他向上攀登的累赘,或者说你的卑微可能会损害他在高层人士心中的形象。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和你这样一个穷朋友在一起,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你一个这样没用的朋友,因此他一定会想办法疏远你,甚至毫不留情地将你一脚踹开。
对于这些追求强势的朋友来说,他们需要得到更多更为强势的助手,也需要有更多的强人来衬托自己,而一个弱小的朋友只会让他感到颜面无光,只会让他失去信心。尤其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朋友,他们为了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形象和身份,当你这样的穷朋友出现在他们身边时,他们可能会非常在意你是否会打破他生活的平静。
  事实上,你能够明显感觉到社会地位差距所带来的那种隔阂,对方曾经或许非常乐意和你在一起,可是现在他不会让你去他家,不会请你去高档酒店吃饭,不会带你去会见他的朋友,更不会领你去参加什么高级宴会。他渴望不断向上攀登,渴望成为更高社会阶层的人,而你显然已经不适合出现在他的交际圈内了,你的出现只会让他的身份和形象受到影响。将你这种不入流的朋友赶走,那是迟早的事。
朱元璋曾经有过很多好兄弟,他们都是朱元璋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而且几个人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好,毕竟这些人都是穷苦人家出生,都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可是当朱元璋努力追求权力的时候,这些朋友却一个个被他遗忘和抛弃,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对他根本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
尤其是当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很多朋友曾经前来投奔于他,虽然他表面上和和气气,可是却并不想接待这些朋友,因为这些人的出现意味着揭露他的老底,而过去的帝王非常看重血统,因此朱元璋总是想尽办法抬高身价,而尽量忽略和抹杀自己并不光彩的过去。对朱元璋来说,过去那些农民朋友、乞丐兄弟是他人生中的污点,他是绝对不允许别人知道自己也曾当过农民、乞丐、和尚,所以朱元璋总是要拒绝那些穷苦朋友。
有些朋友为了和朱元璋拉关系、套近乎,还和别人讲起了当年和“朱重八”(朱元璋以前的名字)一起放羊放牛的事情,说起了自己和朱元璋一起偷豆子的经历。而这些不堪的经历对于朱元璋来说就像是一个抹不掉的黑色印记,他是没有办法容忍自己过去的污点被人反反复复搬出来细说的。所以朱元璋非常生气地怒斥那些人在胡说八道,并且装作不认识对方,最后还杀了他们。其实这一切就是因为他已经不需要那些弱势的朋友了,那些弱小的人只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当然,朱元璋同时也提拔了徐达,他也是朱元璋曾经的好朋友,只不过是因为徐达和那些农民朋友不同,他的军事能力出众,战斗素养很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朱元璋并不会担心自己会折了面子,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有选择性地对待朋友的,谁的能力越强,谁就越能够体现出他的能力和地位,相反,那些没有地位和价值的朋友只会在后面拖他后腿。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认为朋友是具有时效性和阶级性的,而很多人将这种阶级性放大了,这就催生出了一些尊卑思想。尽管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交际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人可能都会存在这样的想法,也就是说随着个人的发展,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也会不断更换朋友,不断提升朋友的“质量”。至于那些弱小的伙伴,则会在发展的道路上慢慢被淘汰掉。
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你不能太过天真,如果你的朋友妄图攀高枝,妄图变得越来越成功,那么你要做好被对方淘汰的准备,尤其是当对方出现那种嫌弃你的表情时,你要识趣地离开,不要等到关系弄僵之后才被迫离开,那样只会让你更加难堪。毕竟像毕加索那样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愿意和一个地位卑微的理发师相交的情况并不多见,那样的珍贵友情在现代社会更是非常罕见。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你是一个理发师,而你的朋友妄图成为毕加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成为毕加索一样的伟人,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只能安然地当那个理发师,然后主动离开,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狂妄自大的人,通常都会拿身边的人开刀
生活中总会遭遇一些自大狂,这些人通常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说大话,喜欢自吹自擂。由于过分自信,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要强。当然,在体现和宣传自己“强势”的那一面时,他们自然而然会先从身边的人开刀。作为他们的亲人、朋友或者同事,你不得不忍受那种目中无人的性格,忍受那种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的态度,甚至常常要受到无礼的嘲讽和指责。
为什么这种人会先从身边的人入手呢?原因在于狂妄的人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所以他会在自己所处的交际圈内尽量表现得很强势,并且迫切地希望成为这个圈子中的核心人物,或者说要让圈子里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他的存在。而亲人和朋友刚好是非常理想的对象,是他展示“肌肉”和强势“表演”的对象。
而对于他们身边的朋友来说,自然会承受巨大的冲击和伤害。因为作为朋友,你很可能会选择隐忍对方的狂妄,会选择一次次地给予对方更多的包容,而这在无形中更助长了对方的自大。你甚至都没有办法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忠告,因为对方会觉得自己的事情根本轮不到别人来说三道四,弄不好,你很有可能会遭到对方的责骂和忌恨。对于这样的朋友,你不用心生幻想,不用过度委曲求全,及时远离才是好方法,否则你只会受到更大的羞辱。
在历史上,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能力出众,在将士的心目中也很有威望,但是为人刚愎自用,过于狂妄自大,以至于常常听不进别人的好话,而且还因为猜忌、误会而导致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远离自己。范增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作为项羽的“亚父”,他一直以来都忠心耿耿,而且也的确给了项羽很多的帮助,可以说他更多时候扮演的是一个朋友的角色。
在项羽还未成名,还未起势的时候,他一直都很听从范增的话,基本上范增说什么,项羽就会严格按照要求去做,根本不会有什么怀疑。可是随着项羽日益强大,他的野心、欲望以及自信心都极大地膨胀起来。这个时候他不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不再愿意有人对自己的想法说三道四,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最强的人,自己说的话就是最正确的。
正因为如此,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渐渐变得疏远了,虽然他依然恭恭敬敬地称范增为“亚父”,可是这种关系已经仅仅限于一种亲情了。最著名的一段发生在鸿门宴上,当时范增极力劝说项羽杀掉刘邦,结果项羽优柔寡断,过分自负,放走了刘邦,而之后的事实证明了项羽的确是放虎归山。
在鸿门宴后,范增非常生气地说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范增由此还感慨道夺取项羽天下的人一定就是沛公刘邦无疑了,后来这句话也一语成谶。鸿门宴后项羽仍旧我行我素,而刘邦和陈平很快用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范增感到绝望,于是主动请辞回家,结果这个堪称项羽最忠实可靠的老朋友无辜地病死在回乡的路途中。
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范增之所以不受重用,原因并不在于陈平的离间计,而在于项羽的自大,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根本就用不着别人“指指点点”,也用不着在耳边“唠唠叨叨”。他甚至觉得范增的威信太高,人也太聪明,已经超过了自己,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干脆辞掉了这个朋友,并间接害死了他。
狂妄的人往往比较自负,他们不允许有人在耳边说一些不喜欢听的话,绝对不允许别人提出什么反对性的意见,不允许有人的表现超过自己。一旦你触及这些底线,他一定会表现得很敏感,从而想办法给予严厉的打击。可以说,与狂妄的人结交朋友,你常常会有“伴君如伴虎”的危险,因为在对方心里,任何朋友都只是跟班,都只是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小角色,都是无足轻重的,在他眼里,只有自己是最重要的,只有自己是最核心的人物。
对于那些狂妄的人,我们要保持理智,即便你将对方当成真心朋友,对方也不会真正将你放在眼里,你甚至很有可能因为尽了朋友的义务而遭到对方的伤害。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应该主动远离这些朋友,尽量不要插手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因为你的好心很可能会被对方误解,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尽量远离,只有尽量保持沉默,你才能避免被狂妄的“利刃”伤害。
真心交朋友,小心那些形式主义
什么是朋友?称兄道弟的就是朋友?两肋插刀的就是朋友?一起混日子的就是朋友?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朋友的含义,也不知道“朋友”这两个字的分量,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我们更多时候都注重形式主义,只要表面上看起来够义气,只要表面上对我们好,我们就认为这样的人适合交朋友,可是却不知道有些人正是打着形式主义的招牌骗取我们的信任,最终反而会让我们受到伤害。
  都说感情深一口闷,这样的感情未必能走远
酒桌文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酒桌文化早就超出了吃饭的范畴,而是更多地涉及交际活动,比如商业谈判、朋友聚会以及一些娱乐活动,而在酒桌上自然免不了要相互接触,这种交际活动的确有助于增强彼此的联系,也有很多人是通过酒桌上来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
可是,现如今,很多人会片面地认为酒桌上适合交朋友,而且也非常乐意在酒桌上结交朋友。我们常常说“感情深一口闷”,似乎在酒桌上那些和我们推杯换盏不醉不归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可事实上这样的朋友真的可靠吗,那些像《水浒传》里一样,陪你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人真的适合当朋友吗?
虽然酒桌上的交往的确是促进交流、增强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酒桌朋友未必就是真心朋友,除非你天真地相信喝酒真的可以喝出真感情,你天真地以为对方真的会和你在酒桌上吐露真情。
简单来说,酒桌朋友具有很多特点:一是暂时性,也就是说这样的朋友是暂时性的,也许只是酒桌上一时冲动而形成的,可能时间一长,感情就会慢慢变淡;二是地域局限性,酒桌朋友顾名思义就是酒桌上的朋友,一旦离开了酒桌,对方很可能就装作不认识你了;三是娱乐性,也就是说酒桌上的朋友往往是为了烘托某种气氛或者在某种气氛下形成的,比如很多人在酒桌上说了几句好听的话,说了几句恭维的话,对方很可能会将其当成贴心人,可是这样的友谊往往缺乏足够的感情基础,而且只不过是掺杂了娱乐性,因此并不能太过当真。
“如果认真,那么你就输了”,这句话用在酒桌朋友或者酒肉朋友身上再适合不过了,实际上酒桌朋友往往有很多不良习惯,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说话不算数,有个作家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兑现的,一种是烧给死人的冥币,一种是酒肉朋友的许诺。”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酒桌或者聚会上认识新朋友时,对方为了拉近关系,常常会豪爽地拍拍胸脯说“有事说一声就行”“有事来找我”“这是包在我身上了”之类的客套话,可是当你真的前去求助时,对方反而推三阻四,不愿意帮忙。
马克·吐温曾经参加一个酒会,有几个州议员得知他的大名,于是前来敬酒,几个人很快聊到了一块。马克·吐温于是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希望议会可以授意相关部门给一些地方学校的图书馆增加一些图书。当时这些议员都满口答应下来,马克·吐温听了很高兴,可是到了半年之后,他当初的这个提议也没有被落实好。
到了年底,马克·吐温因为发布了新书,就连州长也亲自前来祝贺,这时候他再一次遇到了这几个议员,一见面议员就表现得很亲密,看上去和马克·吐温就像是多年的好朋友一样。可是马克·吐温故意装作很惊讶的样子,告诉州长说:“真是抱歉,我好像并不认识这几个人。”那几个人听了,感觉自讨没趣,于是灰溜溜地离开了。
赵本山曾经在小品上说过一句话:“酒桌上的话不算数。”以此来推理,酒桌上的朋友也应该是不算数的,我们一定要注意留个心眼,不能轻信于人。如果说说话不算数只是其中的一个弊端,那么有些酒桌朋友可能真的会让你受到伤害。
有些年轻人常常好面子,喜欢抢着付饭钱,结果这刚好被某些酒桌朋友、酒肉朋友所利用,于是有些人经常以结交朋友为由,在酒桌上尽量奉承你、亲近你,给你灌迷魂汤,听上去好像巴不得和你成为好朋友一样,可是一到付钱的时候,不是借机开溜,就是保持沉默,装聋作哑。这样的酒肉朋友对你好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从你身上免费吃上几顿,这些饭钱就是你结交朋友的成本费,而且吃完后,又有几个人会真心对你好呢?
俄国诗人普希金很早就成名了,那时候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可是普希金渐渐发现这些人虽然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可是每次自己一有什么事都会躲得远远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基本上吃饭的时候都不带钱,显而易见,他们就是冲着自己的钱包来的。正因为如此,普希金决定和他们彻底绝交,彼此也不再往来。
蹭饭吃的人往往比较精明,好在这种人顶多只是让你出点血汗钱,而有一种朋友则更加可恶,很可能会在暗地里给你下套。毫不客气地说,很多酒桌朋友都是一群狐朋狗友,这些人品行不端,而且手脚也不那么干净。他们之所以愿意和你在酒桌上称兄道弟,目的往往在于同化你,或者要将你拉下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过去十年中,大约有67%的吸毒者认为自己是在饭局或者聚会上认识的“毒友”,而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教唆和鼓动,自己才会染上毒品的。
这样的朋友在生活中有很多,他们常常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或者直接给你设陷阱,让你往里面钻,这样他们才能从你身上捞到更多的好处,所以你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和必要的防备之心,不能被那些酒桌的不法分子利用和陷害。
有人很早就说过一句话:“酒桌朋友,只是一张空头支票,看着非常美好,实际上只能让你空欢喜一场。”其实酒桌朋友更像是一张假钞,仅仅是看上去很像而已,但是假的就是假的,永远不可能带来任何价值,弄不好还会将你拖下水,毕竟使用假钞本身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们如果真的想要交朋友,首先一定要交心,而不能被一些外在的形式主义所蒙蔽,不能被那些表面文章所迷惑,你一定要记住:像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的好关系,可不是几杯酒就能够喝出来的。
朋友也需要礼尚往来,一味索取的人不适合做朋友
2009年,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次会议上突然对全世界宣布,自己不再使用Facebook,很多人一开始以为盖茨和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之间是不是产生了什么矛盾。但是盖茨很快澄清了这个谣言,其实他之所以不再使用Facebook,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他想要和那些网友绝交。因为比尔·盖茨在网站上结交了很多朋友,可是其中的多数人都在向他索取,都在想办法从这个首富身上占一点小便宜,这让盖茨突然觉得人情冷漠,他非常感慨地说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主动给予他一些好处呢?很显然,盖茨根本分不清哪一些人适合真正用来交朋友,或者说多数人都是不合格的,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来。比如有些人一天之内发出好几个请求,或者干脆发出一些求救信,这让盖茨不胜其扰,他觉得自己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自己的生活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所以干脆关闭Facebook,并宣布和那些网友正式绝交。
有关友情,中国最看重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和状态,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尚且缺乏那种境界和掌控力,所以多数时候我们仍旧需要遵从世俗的规律和原则。对于我们来说,和朋友时常往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旦很少交流,感情很容易变淡,这样就可能会变成没有感情,因此需要平时多走动一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沟通交流方式来促进友情的升华。送礼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方法,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增进友谊的方法,比如说很多人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给朋友送去礼物,特别是有求于人时,也必定会捎上一些东西。
礼尚往来几乎成为了一种交际的定式,而且的确可以起到增进感情的作用。当然在礼尚往来的时候,也有一些不那么愉快的事情发生,比如有很多人则是打着朋友的幌子专门收取别人的礼物,这样的人结交和认识朋友,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点好处,所以他们总是盼望着有人给自己送礼,而自己对待朋友则是一毛不拔,什么也不肯付出。这样的人,只会寄生在你身上,将你慢慢榨干。
古人很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认为一个人如果受人恩惠,那么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回应,其实朋友之间更应该如此。有人认为朋友之间可以免俗,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可以不计较,也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得失,但是最基本的礼数还是应该要具备的。当朋友给你送礼的时候,你也应该有一些表示和馈赠。如果有人成天想着索取而不肯付出,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对方很可能会无情地剥削你。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朋友总是让你请客吃饭,自己从来都不会掏钱的话,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在挥霍你的钱财而已,对他而言,你只是一个送饭吃的人,只是一个喜欢送礼的人,而不是什么真心的朋友。像这样的朋友也许永远不会记住你的生日,永远不会给你准备一个礼物,永远不会给你一些温馨的祝福,对他们而言,付出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要为你付出什么,相反地觉得从你这儿拿走一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一次两次之后,你可能再也喂不饱他们的欲望和野心。
法国社会行为学家巴杜尔有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弹性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之间的正常交往通常都会有一定的弹性,这就像是一根弹簧一样,只要还在弹性的范围之内,那么多一点、少一点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因为彼此之间会进行自我调整。可是一旦彼此之间的关系超出了这个弹性的范围,那么这段关系很有可能会崩裂,因为彼此都无法去承受超出的那一部分负重。
在这个弹性理论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巴杜尔认为生活中总是会存在一些感情投机的人,他们只想用最小的回报收获最大的利益,甚至于想着用空钩子钓上大鱼。他们往往能够成功一次、两次,可是一旦次数多了,就超出了这段感情应有的限度和承受能力,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了。
巴杜尔举了个例子,他说如果有个朋友总是想着你给他一些东西,而且也从来没有想过回赠给你一些礼物,那么按道理来说,他接受别人送礼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因为别人并不会每次都愿意那么大方,换句话说,这种大方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不过巴杜尔也认为由于碍于情面,很多人并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口,因为几顿饭,因为几件礼物,因为对方没有及时给自己返还一点好处,就刻意疏远别人,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小气。正因为这样,很多人为了面子而继续容忍对方在自己身上占小便宜,而这样一来,更是让那些善于把握心机的人趁虚而入,不断进行索取。
人的欲望一旦被激发,往往很难被压抑住。当你的朋友认为向人索取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当他意识到你默许了这种行为后,只会变本加厉,索取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你能够忍受一次两次的“剥削”,却没有办法一直忍受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对方是一个难缠的家伙,他甚至会像一个寄生虫一样,牢牢寄生在你身上,直到你再也负担不起这种无止境的索取。
面对这样人,你不能给予对方太多的机会,可以说一旦发现,那么就应该立即保持警惕,应该想办法疏远对方,至少下一次当对方再次要求你付出的时候,你要么找一个借口搪塞过去,要么就直接拒绝。当然,你最好还是应该坚决地远离他们,像这种自私自利的家伙,也许并没有替自己的朋友考虑过,也没有真正在乎过朋友们的感受。
“朋友”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礼尚往来的人也并非就能够称得上真正的朋友,但礼尚往来至少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尊重朋友、关爱朋友的态度。多数时候这种物质上的交流很轻,有时候只是一些小礼品,一点水果,一些日常用品,但是礼轻情意重。可以说这样的交流方式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巩固彼此双方的感情。可是如果有些人连这样的态度也没有,连这份心也没有,那么就没有继续交往的必要了。
讲义气也要注意分寸,过分讲义气很伤人
“义”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很多时候,“义”甚至要比爱情、亲情更加重要,一个人背叛了自己的爱人、亲人,他往往不会背负什么道德压力,因为感情的事外人不好评判。可是一旦背叛了朋友,一旦违背了“道义”,那么很有可能就会遭到整个社会的挞伐,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但很多时候义气的存在实际上更多地具有一种“匪气”,所谓的义气往往是一种感性的情感趋同行为,几个人聚在一起做某一件事,这就是义气的表现,但这些朋友却从来不去理会这件事情是否正确。也就是说,讲义气往往是合情的,但是未必合理合法,毕竟这种感情在很多时候都是草率冲动的,缺乏理性的认知,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纯粹就是群体内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流氓气,因此讲义气的人容易会被朋友抹黑。
在某些时刻,义气能够促进感情的交流,但讲义气和现代社会并不相容,因为多数的义气通常都具有一种狭义的道德观,这与整个社会的格调是有出入的。比方说讲义气的人通常都是贼寇,要么就是一些不守礼法的江湖人士,像《水浒传》中的108位兄弟,实际上就是依靠义气来凝聚成一个集体的,这种组织和群体的存在方式实际上并不合法,而且缺乏一种强大的约束,这也是为什么里面的成员最后反而很容易就被义气所伤,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在现实生活中,义气兄弟仍然非常普遍,很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容易受到朋友的蛊惑和影视剧的影响,幼稚地认为那些为自己出头,为自己两肋插刀的人就是朋友,认为那些敢于帮助自己解决疑难杂症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的人是最适合当朋友的人。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尽管那些讲义气的人常常毫不犹豫就站出来为你解决困难,但是对方往往也是有目的性的,他们对你伸出的双手上已经沾满了毒,他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算计你、利用你。而你还在为之感动,还在认为这样的人非常有心,结果到了最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最终会被义气绑架,最终成为别人可悲的棋子。义气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往往会让你承受巨大的风险。
首先,在义气的支配下,你很有可能误入歧途,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就不乏有人替朋友出头,替兄弟报仇之类的事情,你为了证明自己是讲义气的人,常常也会头脑一热就做出一些糊涂事。这种情况一般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可以说义气往往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他们认为如果朋友们都讲义气,而自己却罔顾道义,那么就会被大家所排斥,这种自尊心就会受到义气的驱使,心甘情愿地为那些朋友“两肋插刀”,心甘情愿地做一些违心、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最后发现被刀子插的人永远是自己,会发现插刀子是自己最信任的义气朋友。
  比如宋江原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个地方官,但他为了兄弟情义而杀了阎婆惜,触犯了国法,最后落草为寇。可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被朋友拖累,被义气拖累的江湖人物,一场及时雨救了别人,却终究救不了自己。他自己被义气所伤,其他人则是被他的义气所伤,当他放走高俅的时候,把顾全兄弟情义的林冲活活气死;当他决定效忠朝廷时,让数百个死心塌地跟着自己的兄弟白白丧命。所以,严格来说整个《水浒传》就是活生生的“义气”伤人的典型故事,将其说成古代版的《古惑仔》也不为过。
除了被义气诱导走上歧途之外,义气会让你心甘情愿地受他人支配和利用。实际上很多人宣扬义气就是因为义气能够为他带来更多的利益,对于这些人来说义气只不过就是一个高尚的幌子,是一个收买人心的手段。他们会先故意给予你一些小恩小惠,以此来赢得你的信任,让你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结果一旦出了大事,对方很有可能拉你当垫背,让你一个人去背黑锅。生活中被义气朋友出卖的现象并不在少数。
在唐朝的时候,某个高官的小儿子为了帮助当强盗的朋友脱身,竟然同意将所有的赃物放在自己家中藏起来,结果后来那位强盗朋友被抓,这位高官的儿子也受到了牵连。为了保命,那个强盗竟然撒了个谎,说自己受到了某个朝廷大员之子的委托,才去抢劫这批金银财宝的,结果官府很快查到这位高官的儿子身上,并且很快带走了他。最后连这位高官竟然也受到了牵连,被捕入狱。虽然没过多久,官府查清了他和强盗并无什么联系,可是因为他的儿子和对方有密切的联系,且窝藏巨款,这位高官最终还是被革职削位。
朋友之间固然需要讲义气,可是这种义气并不是江湖义气,这份情义应该接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应该是建立在遵纪守法,维护道德良知的基础上的,如果你的朋友本身就是违法乱纪之人,如果你所承担的朋友道义是为了不惜一切手段帮助对方,那么还不如直接放手,放弃这份畸形的友情。毕竟这种江湖义气往往害人不浅,这样的义气朋友也害人不浅,你最好还是保持距离,不要和对方往来为好。
伟大的画家达·芬奇一直以来就喜欢和穷人打交道,在他的朋友圈中,有很多人是手脚不干净的小偷,但是达·芬奇从来没有因此而嫌弃他们,但是达·芬奇也从来不曾帮他们辩解,更没有因此而助纣为虐。他曾经说过:“从朋友的角度来说,如果他们吃不上饭了,我会给他们钱,但是如果他们依靠偷东西来维持生计并且被抓了,那么我只会去牢里探视,而不是尽力去担保。”达·芬奇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他重视朋友关系,但是绝不是盲目地维护自己的朋友。因为在他看来,朋友和义气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他不会过分讲义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如此,要懂得去帮助朋友,但不是盲目地帮助他们,只要朋友做错了,那么你就要尽量帮他们矫正过来,如果对方只想用江湖义气来要求你,那么你就应该趁早远离,不能被那些义气所误导,以免让自己陷入到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朋友的朋友,不要指望真的会帮助你
汽车销售大王乔·吉拉德有一条著名的“250定律”,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身后大约有250个可利用的人际关系资源,这些人包括亲戚、朋友、邻居、同事。此外,朋友的朋友也可以成为这一交际生态圈内的成员,乔·吉拉德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功,不要轻易忽视任何一个顾客,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朋友,甚至连朋友的朋友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这些人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人脉资源。
乔·吉拉德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对于“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这样的理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行得通。很多时候,朋友的朋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助人为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当中,认为只要是好朋友的亲戚或者是朋友,那么一定会愿意帮助自己,而自己又是好朋友比较信任的伙伴,那么其他人也一定会帮助自己,一定会愿意和自己结为朋友。可现实情况并没有这么理想,因为每个人都是多面性的,他会有不同的交际圈,会结交各种各样不同的朋友。举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某人的工作很出色,那么在他的专业技能之内,一定会有类似的朋友。可是另一方面这位朋友又是一个电脑游戏迷,那么他还会有很多研究游戏的朋友,如果他喜欢做生意,那么生意圈中也会有一些朋友。可是这些不同圈子的朋友和你往往不是同一路的人,他们对你的帮助也实在是有限的。
美国行为学家马克博士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范围,而且每一个人的交际实际上都会存在一定的距离限制,这些限制实际上和感情的亲疏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说我们和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会靠得比较近,可是关系再远一些的话,这种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就会减弱,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会慢慢失去存在的基础。简单来说,那些你越感到陌生的人,建立起感情交流的机会越小,这种感情的作用力也会越小。从这个方面来说,朋友的朋友未必真的愿意把你当成朋友来对待,也未必真的会帮助你,如果你认为这样的人也值得交朋友,那么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当然,经过朋友的介绍,你可能会认识对方更多的人,可你应该明白,自己和那些人是存在着隔阂和差距的,他们不会将你当成自己人看待。对于这样的人,你需要保持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也许有时候为了顾及情面,对方会在酒桌上或者在你朋友面前夸下海口,承诺帮你解决困难,可问题是,多数人只是随口这么一说而已,毕竟他与你非亲非故,根本没有什么理由来无偿帮助你。所以如果一旦对方这么说了,你要么当成一种客套话来听不必当真,要么就要注意对方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和利益诉求。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是一个非常善于交际的人,平生的朋友有很多,彼此的关系也都很融洽,因此欧阳修才能够在文坛和政界都可以吃得开,成为人人敬仰的人物。在欧阳修去洛阳当官的时候,朝中的一个好朋友告诉欧阳修说自己有一个发小一直在洛阳为官,此人和他的关系非常亲密,自己每次去洛阳都会得到盛情的款待,因此他对欧阳修说只要有什么事情就可以去找他帮忙,至少人生地不熟的,有个人照应着也是一件好事。
欧阳修听了是千恩万谢,他知道那些官场文化,想自己这样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如果没有当地人来指引和照应的话,往往很难真正融入地方的官场,也就很难将自己的工作展开了。此外,若是有人照应,自己也可以有一个依靠,尤其是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至少也可以求人帮忙。朋友为了帮助他,于是写了一封亲笔书信,让欧阳修带着书信去洛阳找这位故人。
数天之后,欧阳修去洛阳上任,然后带着书信去拜访朋友的这位故人,见面之后,对方果然客客气气地款待了他,而且还告诉欧阳修说自己在这洛阳城中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以后欧阳修若是有什么麻烦,那么只管提出来,自己一定会尽力办到。欧阳修自然是非常感激,于是拜别而去。
没过多久,欧阳修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案子,他本想亲自办理,可是由于人手不够,根本就难以成事,这时候他想到了朋友的那位故人,于是让人送去书信,并详细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希望能够得到一臂之力。可是书信送出去好几天也没有什么回信。欧阳修实在等不住了,于是就主动登门拜访,对方解释说自己最近太忙了,根本无暇顾及,等过一段时间有空了再来帮忙。欧阳修只能怏怏而回,又过了几天,对方还是没有给自己回复,欧阳修彻底觉悟了,他知道洛阳城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繁杂事务,再说了对方也不是掌管什么重要部门,根本就不会很忙,很显然这只是对方的托词而已。想到了这里,欧阳修只能暗自苦笑。后来他再也没有去过朋友的故人家中,自己也和对方彻彻底底划清了界限。
我们常常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可是有些人是并不适合做朋友的,尤其是朋友的朋友。他们并不真正属于你的朋友圈,你并不了解他们,因此不能轻易就信任对方。如果你因为有过一面之缘,有过几次喝酒聊天的经历,就坚信朋友的朋友对自己也是真心实意的,那么到头来很有可能会空欢喜一场,而你被对方利用和诈骗的可能性绝对不会很低。
公安人员发现最近几年,以朋友为轴的发生在第一方和第三方之间的诈骗案越来越多,这种案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当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可是当事人彼此之间却并不熟悉,而是通过朋友的介绍和牵线进行合作,结果因为信息不够透明,反而上当受骗,成为了友情连线下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实际上,这种存在间隔的合作方式和友情往往不够牢靠,因为当事人双方的感情基础非常薄弱,仅仅依靠朋友的信誉或者感情来做担保,这样很容易被那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所以我们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警惕,在进行合作或者交流的时候,至少要保证自己能够真正了解对方,不能因为朋友的关系而认定朋友的朋友也适合做朋友。其实你只要保持理性,只要多花时间去接触对方,就会发现那些人也许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一类人,就会发现对方实际上并没有朋友说的那么可靠。
敌人的敌人可能是你的敌人,切勿称兄道弟
在生活中,我们会比较肤浅地理解那些人际关系,比如说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一定是朋友,我们永远都在从自身的角度,从自身的利益选择来评判别人和自己的关系。可实际情况往往要更加复杂一些,虽然与敌人的对手强强联手往往是一种绝佳的竞争策略,可是这种联合并不意味着你们就是朋友,并不意味着你们就可以形成很好的同盟关系。这样的结盟关系多数时候都是暂时的,而且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在你们有着共同利益的时候,个人的利益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和冲突迟早会爆发出来。
  就像是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的对立竞争一样,在这三个国家中,它们都是相互敌对的,都渴望从对方身上捞到更多的好处。尽管在反抗魏国南下的侵略战争时,吴国和蜀国有过联合作战的经历,可是从本质上来说,蜀国和吴国也是死对头,这两个国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当两个国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之后,就开始窝里反,围绕着荆州问题开始了斗智斗勇,兵戈相向,最终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后,各国的合作机会显然变少了,更多时候是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对抗,比如蜀国的敌人是吴国和魏国,但是吴国和魏国不可能联合起来,因为吴国的敌人还包括魏国,而魏国也是一样,它根本不可能和蜀国或者吴国站在同一阵线上。这种复杂的局面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敌人的敌人往往就是你的敌人。
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有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有了共同的利益来做保障,敌人的敌人自然会是朋友,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竞争永远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你在合作之后仍然会和对方为敌。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从形式上进行理解,认为敌人的敌人和自己拥有共同的利益选择而会愿意与你结盟的话,那么就要小心谨慎一些了,因为当你和一匹狼一起狩猎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这匹狼会反过来咬你一口,将你当成猎物来看待。所以最好不要用那种简单的推理性思维来理解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在人际关系上,这种“否定之与否定就是肯定”的想法往往行不通,你要是按照这样简单的推理来交朋友,那么只会成为对方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在北宋时期,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起金国,当时金国最大的敌人是辽国的契丹人。虽然金国实力雄厚,但还没有办法同辽国相抗衡,为此金国期待着能与北宋联合,双方结为盟友,以此来对抗辽国,并且金国同意灭掉辽国后,将辽国侵占北宋的土地返还给北宋。宋徽宗听了很高兴,首先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辽国,而辽国的敌人是金,那么金国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于是他答应了阿骨打的请求,宋金两国开始联手,并最终灭掉了辽国。可是正当双方准备按照协议瓜分利益时,金国却以宋徽宗收留辽国遗臣和金国叛将为由,挥军南下,北宋只能妥协,宋徽宗也被迫退位。可是到了第二年,金国再次南下,这一次,宋徽宗和宋钦宗都成了俘虏,北宋由此灭亡。
100年后,宋理宗决定伐金,当时的金哀宗认为金国和南宋最大的敌人是蒙古,双方应该联起手来抗击蒙古人,可是宋理宗坚持认为消灭金国进行复仇才是大事,而且金人和蒙古向来不和,这样南宋就可以和金国的敌人蒙古成为盟友,而蒙古也许诺给南宋很多好处。结果蒙宋很快就站到了同一阵线上,宋理宗也依靠这个强大的新朋友,轻易就灭掉了金国。可是好日子并不长久,因为当金国被消灭后,宋朝很快失去了屏障,以至于直接面对蒙古人的威胁,最终很快被蒙古人消灭。宋朝的几任皇帝三番两次都被自己所谓的“朋友”出卖和伤害,真正的原因就在于盲目地相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最终反而被人算计,吃了大亏。
我们都渴望能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可是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用心结交的,应该是彼此真诚相对、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如果你认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么你就犯了一个唯心主义的错误,你只是按照自己主观上的理解,想当然地认为这件事应当如此,想当然地认为朋友就是一种利益共生体,那么你最终只会落入对方的陷阱,只会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
当然,能够将敌人的敌人拉拢过来也许会是一件好事,可是你千万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朋友,因为尽管你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可是你们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完全不一样,你们的目标也不一样。而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都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先,当你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时,反而会产生新的矛盾:那就是当两匹狼都盯上同一只猎物时,你不要指望这两匹狼能够分享猎物,最终它们之间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么就不要对敌人的敌人抱有太大的希望,当你意识到敌人的敌人和你盯上同样的目标时,你不应该感到庆幸,而应该感到棘手,你不应该放松警惕,而应该努力保持危机感,因为敌人的敌人一定就是你的敌人。
志同道合的人,有时候也会站在你的对立面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朋友的基本准则和要求,而“志同道合的才是朋友”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在找朋友的时候,总是会乐于和那些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的人相处,在他们看来,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往往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在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会更加有默契。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上去志同道合的人,往往是面和心不和,当你和对方称兄道弟的时候,对方可能正想办法对你捅刀子。比如说列宁和斯大林、索罗斯和罗杰斯、扎克伯格和爱德华,这些人原先都是有着共同理想和目标的伙伴,都曾经在一起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也都曾携手并进,可是他们最终都在同一条路上走散,有的甚至成了对手和仇敌。很显然,单纯的志同道合无法完全将两个人紧紧捆绑在一起,因为志向相同的人也容易出现分歧和矛盾,你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最终被出卖的的人只会是你。
有人说,想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而保证那些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坚持走下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尽管两个人有着同样的理想和目标,可是在实践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许彼此之间会出现分歧,比如说方法的不同,策略的不同,具体落实的措施也不相同。此外,志同道合的人往往会出现利益上的纠纷。这些都可能会成为影响朋友关系的导火索,都可能会让志同道合的朋友转眼成为对立相向的仇人。
刘邦和项羽原先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推翻暴秦的统治,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理念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比如当他们看到秦始皇巡游的时候,刘邦非常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意思是做人就应该像秦始皇一样,成为一国之君。而项羽则说:“彼将取而代之。”在项羽看来,自己应该取代秦始皇的地位。从这一个方面来说,就可以看出他们并非是同一路人,他们的性格也并不相同,而且他们的利益也是相互冲突的。
正因为这样,这两个人一方面为了起义大业,分别和秦国交战,是名义上的盟军。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两个人又是对手,毕竟皇帝永远只有一个,站在权力巅峰的人只有一个,可以说虽然两个人志同道合,可最终还是免不了要走向对抗。
志同道合的确是交朋友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些志趣相投的知己或者知音向来就是朋友之间的典范,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两个人的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增加彼此的好感,很有可能会增加彼此的吸引力,这就为友情构建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因此在交流沟通的时候会更加顺畅一些。
中国古代志同道合的典范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堪称知音,所以很快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但是很多时候,志同道合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成为朋友,志同道合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携手并进,因为维持朋友关系的因素有很多,而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语言以及价值观和理想只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即便没有相同的理想和思维,最终也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就是因为他们是真诚和坦率地面对彼此的,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始终是相互包容,相互谅解的。而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并不一定真诚,并不一定懂得包容,相反地,因为利益之争,对方很可能会成为贪婪而自私的狼。
正因为这样,我们不能草率地认为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就适合当朋友,认为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就是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实际上有些人可能会打着志同道合的招牌故意接近你,或者说你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诱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很多人在创业之初因为利益而故意接近别人,会利用共同的志向和利益大打感情牌,赢得别人的信任,等到利益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很快会露出自己贪婪虚伪的本性,到那时上当受骗的一方注定会吃亏。
袁世凯原先只是大臣荣禄底下的一个官员,当时维新派准备发动变法行动,结果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发现袁世凯也有意附和变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伙伴,毕竟在当时那样的封建环境下,像张之洞那样明确支持变法的官员并不多。而维新派想要让变法顺利实施下去,那么就应当多争取一些朝廷官员的支持,因此维新派非常重视袁世凯,而且袁世凯也经常和他们谈论变法事宜,看上去是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正因为如此,参与维新变法的人都纷纷相信袁世凯,而且也决定委以袁世凯重任,可是就在大家准备变法事宜的时候,慈禧太后发现苗头不对,于是决定囚禁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立即和袁世凯商量,密谋造反,趁机围攻颐和园,控制住慈禧太后,然后夺取政权。结果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导致了维新派的政治计划受到破坏,也直接导致了“戊戌六君子”的被杀。可以说,正是因为康梁等人轻信志同道合的袁世凯,才会导致维新派的失败,事实上维新派从未意识到自己最信任的伙伴竟然会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这就体现了他们对于志同道合者的盲目信任。
形式上的志同道合并不能真正完全代表友情,也无法决定友情是否足够巩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能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能轻易就认为志同道合的人就适合当朋友。都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交朋友,就需要懂得交心,需要懂得用心去对待朋友,如果心意相通,且能够真心相对,那么即便是差距很大的两个人也能够成为莫逆之交。而两个人如果不够交心,即便有很多共同语言,也依然无法真正走到一起。
认清伪朋友,别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和感情
生活离不开朋友,因为朋友对我们的帮助往往很大,即便对方身无长处,往往也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我们需要的是真心朋友,需要那些能够真诚对待我们的朋友,而不是那些伪朋友。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伪朋友,他们打着“朋友”的招牌,却总是做一些伤害朋友的事情,他们的所作所为和那些真正的朋友大相径庭,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不相同。面对这些人,我们一定要保持距离,千万不要过于靠近他们,更不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免自己受伤。
  有事才来串门的朋友,往往来者不善
中国有句古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就是说平时根本就很少来走动,只有出现了事情,只有遇到了麻烦,才会想着主动来登门拜访。这样的人在很多时候就是典型的“务实派”,他们只有有求于人的时候,才会纡尊降贵主动来请求你。毫无疑问,这些人走到哪儿,哪儿可能就会出现麻烦,作为朋友,你不得不防。
在朋友圈中,最忌讳的也常常是那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这样的人缺乏一种最基本的朋友相交的礼数,缺乏一种诚恳和尊重,他将朋友当成一个急救箱来对待,平时心里根本装不下朋友,只有麻烦缠身的时候才会想到去朋友那儿找点门路,才会想到如何让朋友来帮自己减轻压力。其实,登门拜访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拜访,更多时候表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密和尊重的方式,毕竟有人愿意经常到家里来看你,就证明你这个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个人魅力。对于朋友之间的关系来说,经常串门也能够有效促进感情的交流。而无事不登门,有事才来求人的朋友通常都比较自私自利,这样的朋友对于你来说,不过是一个麻烦制造者,你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明朝有个官员叫张广轻,他曾经因为弹劾上级官员而被迫丢掉了乌纱帽,在那个时候很多朋友都开始刻意疏远他,甚至在大马路上也装作不认识他,张广轻自然知道树倒猢狲散的道理,何况通过这件事,他也早已看透了人情冷暖,所以他也毫不在意,成天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练练书法,读读书,以排遣内心的郁闷。
就在这无官无职的三年半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个朋友来看他,曾经那些官场上称兄道弟的人也没有再和他联系。可是随着那个被弹劾的官员落马,张广轻很快官复原职,而为了奖赏他对贪官的抗争和举报,朝廷还提升了他的官职。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人三三两两地来找他,而且来人多半是有事相求的,不是让他帮忙解决官司,就是让他帮忙谋个差事,张广轻一概拒绝掉。很多人认为张广轻是出于报复心理,认为当时没人在他落魄的时候关心他、支持他,没人敢替他说话。但是他却说:“有事才想到朋友的人,有事才会登门拜访朋友的人,通常都是来者不善,过河拆桥,我可不想卷入那些不必要的是非之中。”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看重常态化,常态化的交往才能确保常态化的感情维系,所以朋友之间就应该多串门多走动,朋友之间多聚一聚就能够很好地促进感情,毕竟这样的人会让对方觉得你始终都在关怀他,从而为双方以后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只要你有什么困难,朋友就一定会主动挺身而出,帮助你解决困难。
有人曾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登门频率超过一周三次的通常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频率为一个月三次的则是比较好的朋友;一年三次的则为普通朋友;数年之间也很少往来的,两个人的关系往往会比较淡。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登门频率越高,证明两人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关系也就越融洽。而从交往频率往往也可以看出朋友对你的心意,如果对方心中有你,如果对方时常记挂着你,那么一般来说都会主动来看看你。而那些无事不登门的朋友,你一定要小心了,因为对方很可能带着诸多麻烦一起来找你。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尴尬的事情,那就是某一天可能会见到多年未见的朋友登门拜访,而对方开口就是借钱,这或多或少让你感到不放心。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不登门的人就不算是朋友,毕竟朋友之间的距离有远近,而且有的人的确不喜欢四处走动,而这显然不能证明两人的关系不和睦。但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平时多串门有助于增进感情,因为串门的次数多了,彼此的话题也就更多了,彼此也就更为了解,那么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增强,人心之间的隔膜也就越来越淡。
对于有事才想起朋友的人,我们不能够太过于轻信和靠近,毕竟像这样的人往往只是想着要利用我们的感情而已,一旦你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一旦他觉得你帮不上什么忙,那么肯定会开始疏远你,会忽视你的存在。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又何必去和对方打交道呢?不妨一开始就坚决地敬而远之,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为之浪费时间和精力。
同富贵,我来;共患难,我走
我们常常说患难见真情,当一个人落难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出谁才是真正的朋友,谁才是伪朋友。因为患难最能够考验一个人的心性,一般来说人在患难之中才会显示出自己的本性,也才会显示出内心的阴暗。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趋利性,所以当你富贵加身的时候,你的朋友往往也会更愿意接近你,而当你落难的时候,朋友很可能会担心自己受到牵连,担心你会向他们求救,会成为他们的累赘,所以会不顾一切地将你拉入黑名单。
只愿意共富贵,却不愿意和你共患难,这样的朋友在生活中并不在少数,而这样的人往往自私自利。一方面他们在你遭遇不幸的时候袖手旁观,当你落难的时候,他会刻意远离,生怕你会拖累了他;当你绝望无助的时候,他会装作不知道,当成没看见一样;当你失势的时候,他不会前来安慰你,而是冷嘲热讽,落井下石;当你受到伤害的时候,他拒绝伸手援助,而是远远离开。对他们来说,明哲保身是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对他们来说,和一个倒霉的人尽快划清界限是很有必要的。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克莱斯勒的总裁艾柯卡原本是福特公司的副总裁,因为工作业绩出色,待人也很好,他的权力和威望甚至一度超过了福特本人。那时候几乎是艾柯卡在福特公司最辉煌的时刻,很多人都想着和他结交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艾柯卡的帮助,用艾柯卡自己的话说:“当时的我正处于权力的巅峰,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我可以明显意识到整个世界的人都是我的朋友,要么就想要成为我的朋友。”
可是艾柯卡的声望实在太高了,以至于福特觉得他有些功高盖主,结果福特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赶出了董事会,然后直接给辞退了,艾柯卡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副总裁成为了一个失业者。这一下,等来的只有树倒猢狲散的冷漠结局,艾柯卡失势倒台后,曾经的那些追随者和奉承者很快就做出反应,他们刻意躲避艾柯卡,尽量远离对方,以免受到艾柯卡的牵连而失去工作。
失落中的艾柯卡一下子就看透了人情冷漠,他开始嘲笑自己的愚蠢,当然他也因此看清了这个世道,也因此看清了所谓的朋友。可以说,在这个时候,他下定决心不再轻易相信那些奉承自己、迎合自己的“朋友”。
几个月之后,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公司决定聘请艾柯卡来担任公司的总裁,希望艾柯卡能够帮助公司起死回生,重新振作的艾柯卡很快接受了克莱斯勒公司的聘请,并且用自己的全部能力帮助克莱斯勒实现了复兴,并且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和通用、福特齐名的汽车制造公司。这个时候,很多朋友又开始来投奔他,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艾柯卡直接拒绝了这些人,因为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之后,他已经对朋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面对“可共富贵而不能共患难”的伙伴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早远离和绝交,因为这样的人只想占你便宜,却从未想过为你付出一点什么,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友情,也不知道怎样去巩固彼此之间的这份友情。更多时候,他们只在乎自己,只想着满足自身的利益。换句话说,这样的朋友不过是看中了利益而已,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利益来转动的,为了利益他们可以在你富贵加身时接近你,也可能会在你遭遇不幸时置若罔闻,甚至落井下石。
苏东坡当年因为乌台诗案而入狱,那时候很多平日与他交好的朋友都开始刻意疏远他,生怕自己也被卷入是非之中,更为可气的是很多朋友开始想办法诋毁他,原因很简单他们发现越是攻击苏东坡,那么自己的身价反而会越高,越是能够得到他人的重视。于是,一场针对苏东坡的批判狂欢正式拉开了序幕,那些平日呼朋唤友的人开始成群结队地恶意攻击苏东坡。
这一刻,苏东坡意识到了人性的丑陋,悲愤不已的他在和弟弟的通信中透露出了赴死的决心,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那些围着自己转的人,如今却一个个前来围攻自己。好在后来很多人在皇上和太后面前作担保,这才让苏东坡免于一死。死里逃生的苏东坡一下子就醒悟过来,不仅仅是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朋友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这之后,他很少出席聚会,也很少和那些朋友交往。
有个作家说:“一个朋友即便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不能帮助你承受苦难,至少也愿意在精神上给予你更多的支持,如果他什么也做不了,至少也要懂得安慰你。”如果你的朋友总是在你落难的时候离去,甚至落井下石,那么证明这个人根本没有将你当成朋友来看待,对此,我们应该立刻远离他们,毕竟像这种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友情往往只会是一种负担。
墙头草随风倒的人,往往会害了你
在西方的寓言故事中,蝙蝠是一个没有立场的墙头草。在很久以前,由于鸟类和兽类发生了战争,结果兽类占优势,于是蝙蝠坚决地加入兽类的行列,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鸟类开始在竞争中占据着优势。这个时候,蝙蝠开始改变策略,投靠了实力强大的鸟类。数百万年之后,鸟类和兽类开始达成统一,双方不再交战,结果善变的蝙蝠一下子成为了全民公敌,最终只能够在晚上偷偷出来飞行。
有人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讲原则,要讲立场。当然,如果你没有立场的话,至少应该讲一讲感情,看看你到底应该支持谁。可是如果你连感情上的基本立场也没有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被他人排挤和遗弃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墙头草往往是最让人讨厌的人,他们没有立场,没有原则,凡事只看重利益,只要是实力强大且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人,他就投靠,就更加倾向于与之进行合作。这种墙头草看上去柔弱无力,往往带着锋利的锯齿,你轻信了他们,就容易被切割得很深。
对于那些墙头草来说,你需要保持谨慎,不能轻信他们,哪怕这些人是你的朋友。像这样的人根本就不会看重友情,对他来说,利益才是第一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平时他可以跟在你后面,为你摇旗呐喊,卖力助威,也能够背叛朋友,背叛身边的亲人,成为背后捅你刀子的人。事实上,只要谁给的好处多,只要谁的实力更加强大,只要谁更有助于他的发展,他就会偏向谁。可以说,墙头草是非常典型的投机主义者,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带来利益的朋友,如果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转入别人的阵营当中。
在中国历史上,冯道也许是最著名的墙头草了,这个男人“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先后侍奉过十个皇帝,却始终能够富贵加身,人称官场的“不倒翁”。冯道曾经写过一首表明心迹的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在这里,他明确表达了自己在虎狼环视的复杂环境中采取的生存之术,说白了就是随风摇摆。
当然,对于冯道这样的人来说,朋友往往也很少,因为大家显然都不愿意和这样不忠诚的人交往,所以都要敬而远之,哪怕对方是高高在上的宰相。很多人都说冯道已经成精了,今天他可以和你交朋友,明天就可能站在你的敌人那一边来对付你,因为对他来说找谁交朋友并没有什么不同,关键是谁对他最有利,只要谁最有助于他的发展,他自然就会认对方为朋友。
有一次,冯道去故乡探望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个朋友,因为他知道对方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之人,于是很早就向朝廷举荐他,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对方竟然三番两次地拒绝上任,所以冯道只好亲自走一趟,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等他登门拜访的时候,这个朋友竟然避而不见,这让堂堂一国宰相情何以堪。当然在家乡父老面前,他实在不好意思发作,于是怏怏而回。第二天他收到了朋友写的绝交信,朋友在信上说冯道为人能力出众,而自己的能力显然配不上这样高贵的身份,而且冯道这个人喜欢侍奉新的君王,他担心自己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很显然,这个朋友是在讽刺冯道的不忠,讽刺冯道是一个墙头草随风倒的卑鄙小人。
如果我们也遇到了冯道这样的朋友,那么就应该尽早离开他们,防止被对方拖下水。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应该懂得分辨自己的朋友,尽量从中找出这些害群之马。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墙头草呢?墙头草一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想要知道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墙头草,那么就需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比如看一看他是不是经常在你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又在别人面前说你坏话;他是不是今天同意你,明天却又开始变卦;每次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时候,他是不是都会反反复复念叨自己会不会吃亏;他是否经常人云亦云,缺乏主见;他是不是对谁都很好,但是谁对他都很一般;他是不是热衷于奉承,热衷于溜须拍马。
如果你的朋友由以上几种特性,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对方很有可能就是一个随风倒的人物,因为这样的人总是在望风而动,随时观察风向的变化。他今天可能信誓旦旦地站在你这一边,和你称兄道弟,到了明天就可能为了利益和你翻脸为敌,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能不心生戒备,否则吃亏受害的永远都会是自己。
背后捅刀子的人,你最好敬而远之
都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于来自背后的伤害,我们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尤其是当这只背后的黑手来自于朋友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之中,因为我们通常都会对好朋友放松警惕,通常都会无条件地信任对方,这样就给了对方可乘之机。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当面的时候,和你称兄道弟,两个人无话不谈,可是私底下却总是给你下套子、使绊子,总是冷不防地在背后捅你一刀。对于这些伪善者来说,他们并不会将你当成真正的朋友来对待,更不会对你付出自己的真心,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在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更加快捷高效地整垮你。
  为什么我们的朋友有时候也会拿自己开刀呢?原因有可能在于你阻碍了对方的发展,至少你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了对方的利益,要么就是你本身太过于强大,你的能力太突出了,以至于打破了朋友圈中的平衡,一些心存嫉妒的人肯定会想办法打击你,会想办法在背后陷害你,让你不得翻身。当然,也有可能是对方根本就是你的对手,他虚情假意地接近你,只是为了方便使诈。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表明了你已经命犯小人,成为了别人的眼中钉。
说起股神巴菲特,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善于投资的人,可巴菲特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很多投资领域,他都是输家。巴菲特从来都不是全能的人,在其他很多方面,他也需要依赖朋友,需要依靠高人的指点,而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软肋,他也常常被那些坏朋友所误导,甚至被他们伤害。
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巴菲特一度痴迷邮票,他渴望投资邮票,而这源于他的一位朋友。这个朋友也是生意场上的老手,他和巴菲特一样,也热衷于股票交易,而且很多时候两个人还是竞争对手。不过在场面上,两个人还是朋友,而且巴菲特认为朋友之间有竞争也是好事。正因为这样,巴菲特经常和对方在一起讨论邮票,对方似乎也愿意和巴菲特共享信息,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领域,巴菲特只是一个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新手,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位导师。
有一天,这位好朋友告诉巴菲特说4美分的蓝鹰邮票将要被5美分的红鹰邮票所取代,那个时候,可以大量收集蓝鹰邮票,刻意制造奇货可居的局面,那么很多收藏家就会前来收买这种过期的邮票,从而有效提高邮票的价格。巴菲特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花费了10万美金购买了蓝鹰邮票。可是当红鹰邮票发行之后,巴菲特手中的蓝鹰邮票也没能抛售出去,最后只能降价处理,而这一次的投资让他亏损严重。
事后有人提醒他说自己被人骗了,因为在尚未完全退出市场的邮票上投资,这摆明了就是自找亏损,巴菲特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被人从背后捅了刀子。毕竟对方在怂恿自己投资的时候,他自己却怎么也不肯动手投资。一想到这件事,他就非常生气,不过正是因为这件事,让他明白了道理,也看清了一些朋友的真面目。此后他无论是和别人合伙做生意,还是投资都显得很谨慎,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成为股市的常胜将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常常莫名其妙地遭人陷害,而且对方往往能够非常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行踪,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缺点,能够非常有效地打击自己的软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进行反省和深思,看一看自己是不是遭到身边人的陷害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被朋友给出卖了。
很多人也许根本不会考虑那么多,也不会轻易去怀疑自己身边的朋友,可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每个人都应当心存戒备,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没有必要完全地坦诚相见,而且你的身边往往会潜伏着一些别有用心的朋友,他们接近你往往只是为了给你制造麻烦和伤害,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警惕。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契丹族,这个民族的人很少,经济也不发达,可是却总是兵强马壮,几乎成为了大宋最强大的敌人和对手。那么为什么契丹人总是能够给大宋王朝制造麻烦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契丹人喝水的细节看出来,每一个契丹族的人在河边喝水的时候,都不像平常人那样直接弯着腰去取水喝,而是采取单腿跪地的半蹲姿势,右手握兵器,左手取水喝。
也许你会嘲笑这样的姿势,明明可以很好地喝到水,为什么要浪费体力去制造一些新花样出来呢?实际上契丹人也曾经和平常人一样喝水,但是河边通常都会有野兽出没,结果野兽从背后发动攻击,对人的威胁很大。此外,一些外族的奸细会在士兵们喝水的时候趁机从背后发动攻击,从而给士兵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威胁。正因为吸取了这样的教训,契丹人开始变得更加警觉,每次喝水都采取半蹲姿势,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观察到后面的情形,谨防来自背后的那只黑手。
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保持这种防备之心,毕竟现在的社会很复杂,如果你遇人不淑,认人识人不够深入,那么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伤害。所以即便是一些朋友,我们也不能轻信,也要懂得进行自我保护。背后伤人往往不是君子所为,而在背后向朋友施加毒手,更是小人行径,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朋友,那么就要小心谨慎了,最好还是离对方远一点,尽量让对方远离自己的生活圈,尽量不让对方抓住自己的弱点。
只想收获不想付出的朋友,会让你吃大亏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发现电磁感应的时候,意识到这将是足以改变世界的一个发明,当然他也面临着研究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为了让自己的研究能够继续下去,他于是决定和助手去找首相这个老朋友索要一笔赞助费。见到首相后,助手急匆匆地提出了索要经费的事,并兴致勃勃地解释了这项发明,不过首相对于发明一窍不通,也不怎么感兴趣,在他看来这样的发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以任凭可怜的助手费劲唇舌,首相依然无动于衷。
这时,法拉第开了口:“我想我助手说得很明白,科学可以带来发明,发明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的人们就离不开这个发明。到时候,我想您可以用它收税。”首相听说这项发明有利可图,思考了片刻便同意提供一大笔援助。
这笔赞助费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法拉第提到了征税,也就是说当法拉第的税收能够为国家带来利益时,首相才愿意提供援助。在这里,经济利益的作用似乎比友情还要更加重要,同时也指出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想要让别人有所付出,那么首先应该让对方有所收获。这往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就需要先付出一些东西,这样一来人际交往才能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状态。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在中国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八字箴言,西方世界的《圣经》中则说:“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首先要怎样去对待别人。”无论什么时候,付出和收获总是相辅相承,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的,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而想要有所收获,就必定要懂得去付出。
但在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想着空手套白狼,总是想着吃免费的午餐,他们一方面期待着能够收获更多的利益,一方面却总是想着如何做到一毛不拔。这样的人即便在对待朋友的时候也是一样,总是将朋友当成一个可以获利的对象,将朋友当作一个现成的提款机,只要有利可图,就想着从朋友身上搜刮更多的东西,自己却从来不曾想到要去付出什么。可是他们往往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最后会被朋友们排挤出去。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哪怕是朋友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人不能因为对方是朋友,而肆无忌惮地要这要那,做人不能轻易透支友情,不能轻易去消费友情的忠诚度,到最后只会整垮这段友情。而一旦遇到喜欢过度消费友情的朋友,我们也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能因为顾及情面而甘心被对方“剥削”,最好还是和这样的人保持距离,以免自己受到拖累和伤害。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有过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两个人从小一块长大,彼此之间都很熟悉,拿破仑·希尔知道自己的朋友尽管是知名的企业家,但平时有些小气,不喜欢把好东西拿出来和别人分享,而一旦别人有什么好东西,他就想尽办法来讨。面对这样的朋友,拿破仑·希尔也是无计可施,常常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道。
有一次,朋友想要让拿破仑·希尔帮忙介绍一个赞助商,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拓展业务,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拿破仑·希尔是名人,只要他肯出面,自己就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可是拿破仑·希尔却认为拉赞助商这样的事情最好是应该自己去弄,因为他了解这个朋友的个性,像这样一毛不拔的人如果和别人做生意,那么很有可能会因此而伤害到那位赞助商的利益,他可不想因为这件事而弄坏自己的名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偷如何确定家里没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