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老年精神障碍碍怎么治疗 怎样治老年精神障碍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编辑:杉杉
132423关注
【摘要】 &目的 从心理护理方面阐述了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方法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期间首次因精神障碍住院的老年患者50例进行诊断,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采用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常规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应用《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对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做量表评定。结果 整体护理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N-BPRS评定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从心理药物等方面综合干预患者病情,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关键词】 &老年精神障碍;护理体会Mental nursing on mental disorder patients in elderly& & REN Ling-zhi.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hai,Xining 810007,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From the purpose of psychological care to observe the care issues and response measures in the elderly with mental disorders,to improve effectively psychological and mental health.Methods &Basing on the 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CCMD-3),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7 to March 2008,50 cases of mental disorders patients in elderl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verall care group and conventional care group,the overall care group used drug therapy,routine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e,conventional care group used drug treatment and psychiatric care,with the brief psychiatric nurses scale(N-BPRS) to evalute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treatment for two weeks and four weeks respectively.Results & Overall care group wa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in assessment of &N-BPR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P&0.01)。Conclusion &From the drug,and other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can improve restor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 [Key words] &mental disorders in elderly;nursing care& &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如何保持和增进老年人心理、精神健康是目前精神卫生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机体的衰老,心理的创伤及社会的变革。老年人的精神障碍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对我院近年来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因首次精神障碍发作住院的老年患者50例,其中女23例,男27例;年龄60~78岁,平均(68.46±9.32)岁。依据CCMD-3诊断标准[2]诊断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16例,心境障碍13例(躁狂发作9例,抑郁发作4例),阿尔茨海默病6例,血管性痴呆4例,神经症11例。伴有慢性躯体疾病者32例,占64%。& & 1.2 &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采用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常规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3]。护理中用《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4](N-BPRS)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做量表评定。量表评定由本病区熟悉患者情况的精神科护士来评定。& &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 2 &结果  见表1。两组在治疗2周时,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表明,均有明显疗效,但在治疗4周后,整体护理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表1 &两组N-BPRS评定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 3 &讨论  由结果可见,在前2周主要是药物治疗,护理为辅助性治疗。待精神症状控制后心理护理的康复作用明显增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护理措施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而制定。老年人增长知识,开发老年人的智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提升健康程度。加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和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研究表明:生活技能训练能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保护老年人的心理特征:(1)认知功能变化:步入老年后易出现焦虑、记忆等的减退。有时会出现错构与虚构的精神症状。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2)智力变化: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影响智力与生理健康、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有关。(3)动机与需要:老年人的需要主要是安全需要、关怀需要和尊重需要。(4)情感特点: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步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和反应。(5)个性变化:老年人易出现偏执、多疑、幼稚化、强迫等的个性改变。心理护理措施: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是自然趋势,要帮助他们承认和面对。启发和鼓励他们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来弥补不足或维持现有的功能。如记忆减退者,可努力发现周围联合记忆的线索或采取适当记录的方式,有效地改善记忆功能。也可以集中选择一些重要的认知功能来巩固和干预。鼓励老年人坚持用脑、活动锻炼能使他们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优化教育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发展老年大学等帮助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归属感和成就感,提升自尊感[5]。面对现实,合理安排好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正确引导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及朋友的交往。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提升。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如应对离退休生活、应对空巢现象、排解孤独感、调节人际关系冲突等的能力。不断自我观察和自我表现反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调节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解决好自我整合与绝望的矛盾,在面对可能使自己绝望的压力时,可汇聚多方面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保持成就感,在顺其自然的同时保持自我个性的特点[6]。精神障碍的老年人担心自己会影响子女的生活,由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而无脸见人或受社会歧视。护理人员应多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自己的顾虑,提高治疗信心。护理体会通过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到老年精神患者属于特殊的疾病人群,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呵护和治疗。作为精神科护士一定要有高尚的医德,视患者如亲人,努力做到主动、热情、认真、耐心、细致、爱心及诚恳的服务。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运用心理护理的模式,使患者解除心理困惑,正确对待疾病,调动和发挥患者的积极因素,战胜疾病,维护健康。【参考文献】1 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68-72.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3 王志英,杨芳宇。精神障碍护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4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5 吴振云,李娟,许淑连。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713-715.6 解亚宁,龚耀先,周长林,等。离退休老年人智力与生理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39-141.
看了还想看
本站图片仅为设计美化,与文章无关。如认为影响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下拉更多精彩手机版更便捷
老年精神障碍常见的类型有哪些
  一、老年精神障碍的概念  老年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二、老年精神障碍的常见类型  阿尔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抑郁症等。  三、老年期精神卫生的特点  1、智力改变:在老龄化的过程中,智力减退普遍存在,而记忆力减退常是最先出现的。远记忆力保持较好而近事记忆不良。  2、情绪改变:各种因素易使老年人产生孤独、凄凉之感,失落感、空虚感、无用感,有的甚至出现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心情抑郁等不良情绪。  3、性格改变:性格改变同老年脑功能退化有密切关系,可以逐渐变得易冲动、自私、不关心别人、多疑等,兴趣变得狭窄、生活单调刻板,渐渐与外界不协调,格格不入,而更增添孤立、不安全感。  4、行为改变:由于老年人大脑皮层机能衰退,其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也发生变化,致使行为出现异常。  四、正常衰老与老年性痴呆的区别:  正常衰老:30岁以上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的重量会有所减轻,到70岁左右可减轻约5%。进入老年以后,正常人的躯体和心理功能都可出现一系列相应的改变,如须发斑白、皮肤皱缩、老视、近记忆减退、行动迟缓等。这些老年性变化与老年性痴呆不同,属生理性衰老而非病理过程。  老年性痴呆:是指由于神经退行性变、感染、外伤、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通常多见于老年人群。该病除有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其特征为除记忆、理解、判断、推理、计算和抽象思维多种认知功能减退外,多数病人还可伴有幻觉、妄想、行为紊乱和人格改变,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意识一般无异常。起病于老年期(通常60岁以上)的慢性进行性智力减退,病理改变主要为大脑萎缩和神经细胞退变;病因未明,故又称为原发退变性痴呆。  五、老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老年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居民中老年人口的增加密切相关。英美等国在20世纪初65岁以上老年人仅占居民的4~5%,到198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0~15%。患老年性精神障碍者显著增多。英国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严重痴呆者占5.6%,而美国则将近6%。痴呆的老年人中,半数以上为阿尔茨海默氏病,近1/4为脑血管病性痴呆,余下的1/4病例中,有一半为阿尔茨海默氏病与脑血管病变的混合型,其余部分可能是多种原因的脑部病变所致的痴呆。中国1982年全国12个地区抽样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调查人口的5.6%,而老年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3.75‰。本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六、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一)谵妄  1、谵妄的概念:是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又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意识清晰度下降、睡眠节律紊乱、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自知力受损害,患者对声光特别的敏感,常因错觉、幻觉而表现出惊慌、害怕或兴奋躁动,大多呈急性起病,病情呈晨轻夜重波动,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少数可持续一个月以上。  3、治疗:对于谵妄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二)痴 呆  1、常见类型:根据病因和病理可概括为三大类:阿尔茨海默病型痴呆(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血管性痴呆(VD),也是较常见的;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如药物或酒精中毒、颅内肿瘤、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神经梅毒)、营养障碍(叶酸、VitB12缺乏)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2、痴呆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认知功能减退:  a、记忆障碍:常为痴呆早期的突出症状。最初主要累及近期记忆,记忆保存困难和学习新知识困难。表现为好忘事,刚用过的东西随手即忘,丢三落四。刚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转眼即忘。随着病程的进展,远期记忆也受损,不能回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严重时连家里有几口人,自己姓名、年龄和职业都不能准确回忆。为弥补记忆方面的缺损,有的病人以虚构或错购来填充记忆的空白。  b、视空间障碍:表现为在熟悉的环境中迷了路,找不到自己的家门,甚至在自己家中走错房门或找不到厕所。在简单绘图试验时,病人不能准确临摹立方体图,也常不能临摹简单的图形。  c、抽象思维障碍:痴呆病人的理解、推理、判断、概括和计算等认知功能受损。首先是计算困难,不能进行复杂运算,甚至两位数以内的加减运算也不能完成。病人逐渐出现思维迟钝缓慢,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不能区分事物的异同。不能进行分析归纳。看不懂小说和电影等,听不懂他人谈话。不能完成和胜任已熟悉的工作和技术,最后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d、语言障碍:语言改变是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语言障碍的特殊模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在痴呆患者,最早的语言异常是自发言语空洞,找词困难,用词不当,赘述,不得要领,不能列出同类物品的名称。也可出现阅读困难,继之命名不能。之后出现感觉性失语,不能进行交谈,可有重复言语、模仿言语、刻板言语。最后病人仅能发出不可理解的声音,或者缄默不语。  e、失认症:以面容认识不能最常见,患者不能根据面容辨别人物,不认识自己的亲属和朋友,甚至丧失对自己的辨认能力。  f、失用症: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作出连续的复杂动作,如做刷牙动作。穿衣时将里外、前后、左右顺序穿错。进食不会用筷勺,常用手抓食或用嘴舔食。  g、人格改变:最初的人格改变表现为主动性不足,活动减少,孤独,对新环境难以适应,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人缺乏热情。以后兴趣越来越窄,对人冷淡,甚至对亲人漠不关心,不负责任,情绪不稳,易激惹,因小事而暴怒,训斥或骂人,言语粗俗。殴打家人等。进而缺乏羞耻和伦理感,行为不顾社会规范,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拾捡破烂,乱取他人之物据为己有,争吃抢喝。可表现本能活动亢进,当众裸体,甚至出现性行为异常。  生活能力下降:痴呆由于记忆、判断、思维等能力的衰退而造成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逐渐需要他人照顾,对他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最初患者可能表现为不能独立理财、购物;逐渐地,可能无法完成既往熟悉的活动,如洗衣、下厨、穿衣等;严重者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精神行为症状:包括幻觉、妄想、错认、抑郁、类躁狂、激越、无目的漫游、徘徊、躯体和言语性攻击、喊叫、随地大小便和睡眠障碍等。许多症状是以认知症状为基础的,如被窃妄想多见于记忆力障碍时。同样,因人物定向障碍,不认识家人或配偶,而认为他们是骗子,是冒名顶替者。有些症状继发于人格改变,如退缩、古怪、纠缠他人、藏匿及破坏行为等。睡眠障碍颇为常见,病人表现睡眠倒错,夜间不睡,到处乱走,或做些无目的动作,白天则精神萎靡、瞌睡。  (三)遗忘综合征  1、概念: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记忆障碍,特别是近记忆障碍,注意力和即刻记忆正常。患者学习新事物很困难,记不住新近发生的事情。智能检查时,当要求患者立刻回忆地址或三件物品时问题不大,但10分钟后却难以回忆。另外有虚构,患者因近记忆缺损,常捏造生动和详细的情节来弥补。其他认知功能和技术则保持相对完好。因此患者可进行正常对话,显得较理智。  七、常见老年精神障碍的临床类型  (一)阿尔茨海默氏病(AD):  1、概 念: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大量发生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40~65岁)的原发性痴呆,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表现以智能损害为主,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老年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变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而老年期者特称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年型。  2、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脑萎缩,以顶叶和颞叶最显著,特别是海马损害最重;有脑沟增宽和脑室扩大。显微镜下可见脑皮质神经细胞减少,星状细胞增生,嗜银染色可见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这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  3、临床表现: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为持续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均约8-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按AD的临床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3年):为轻度痴呆期。最初表现健忘,尤其是近事遗忘;症状轻微,往往不引起他人注意。但可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而突然加剧,出现急性意识障碍(称老年性谵妄)。本病早期人格改变颇突出,患者变得固执、自私、多疑、言语隆⒉话啵蚶辽⑼怂酰蚍诺床活俊?沙鱿忠钟簟⑿揽臁⒌蚯樾鞑晃取?捎衅系幕镁趸蛲搿&刀释肟晌湓缙诒硐种唬灰嗫捎幸刹 ⑵肚睢⒖浯蠡虮黄群Φ韧搿;颊咚卟缓茫R辜淦鸫不疃  第二阶段(2-10年):为中度痴呆期。表现远近记忆严重受损,且其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进行性加剧,可有记忆错构或虚构。简单结构视空间能力差,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患者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活动显著减退,发音含糊,言语杂乱,情感幼稚,行为荒诞,进食无度,常收集废品当作珍宝,出门即迷失方向继之,出现言语功能障碍,命名不能,失认、失用。  第三阶段(8-12年):为重度痴呆期。为全面痴呆状态和运动系统障碍。晚期多卧床不起,喃喃自语,最终失语,双手无目的地摸索,个人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肢体强直和屈曲体位,出现原始反射如强握、吸允反射等,最终死于感染或衰竭。病程呈进行性发展,起病后平均4~5年死亡;亦有发展更快或长达10年者。出现顶叶症状的病例,则预后较差。  4、治 疗:  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常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安理申、石杉碱一甲可改善患者记忆。  非药物治疗及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给家庭带来的负担。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对抗精神病性症状、激越行为或攻击行为。抗抑郁药可用于痴呆伴发抑郁的患者,可明显改善痴呆综合征。  (二)血管性痴呆(VD):  1、概念:是指由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  2、血管性痴呆分型:包括多发梗塞性痴呆和继发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痴呆。其起病过程、临床特征及病程与阿尔茨海默氏病不同,主要由动脉硬化或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导致多次脑梗塞及其他脑血管病变导致,可与阿尔茨海默氏病并存。  3、临床表现:  a、早期症状:潜伏期较长,一般不易发现。症状以情绪不稳定及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为主,即脑衰弱综合征。  b、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突出的有:假性球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中枢性面肌麻痹、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失用或失认,癫痫大发作及尿失禁等。  c、痴呆:VD主要表现为以记忆下降为主的局限性痴呆。主要特征为虽出现记忆力障碍,但在相当长时间内自知力存在,知道自己记忆力下降,易忘事,有的病人会为此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d、神经系统体征:VD的原发疾病是脑血管疾病,故可出现脑血管病变的不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治疗和预防:对VD的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可减少VD的发病率。治疗能防止VD患者病情继续恶化,有时可改善患者的病情。  (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概念:是指由于脑部感染、变性、血管病、外伤、肿瘤等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又称脑器质性精神病(brain organic psychosis)。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逐渐增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明显地增高。  2、临床表现:  (1)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起病多急骤,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损害范围较局限,预后多良好,其病变往往是可逆性的。  (2)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则起病多缓慢。病情发展较慢,有逐渐加重趋势,病程多持久,预后较差。病变常不可逆。不少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既有器质性的临床特征,又伴有某些显而易见器质性障碍的表现,两者之间有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现象。  (四)老年性抑郁症:  1、概述:为较常见的精神障碍,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5%。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在自杀的老年人中50%-80%患有重症抑郁。  2、病因:为“多因素”,但目前脑影像学研究,提示在老年抑郁患者中存在额颞叶的萎缩及额叶白质的病变。“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层”通路受损导致与情绪控制有关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功能失调,导致抑郁。  3、老年抑郁症临床相的特点:神经科病变及躯体疾病所占比重大,认知损害多,主诉躯体不适多,疑病观念强烈;体重变化、早醒、性欲减退、精力缺乏等因年龄因素变得不突出了;部分老年抑郁患者会以易激惹、攻击、敌意为主要表现;失眠、食欲减退明显;情感脆弱、情绪波动性大,忧伤的情绪往往不能被很好地表达;自杀观念常常不会清楚地表露。继发性抑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4、老年抑郁症的转归:Post曾提出1/3原则:1/3会改善,1/3不变,1/3越来越差;  老年抑郁症转归:97%康复;32%康复后复发;14%处于持续病态中;31%在随访中死亡或出现痴呆。  5、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在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时,要考虑到以下因素:老年人药代学特点;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使其对药物的认知功能损害更为敏感;老年人心理社会因素复杂。  维持治疗:发病年龄越大,复发次数越多,再次复发的危险性也就越高。大部分研究者主张,60岁以上第一次发病的抑郁症患者,达到临床痊愈后至少应维持治疗12个月。若出现复发,则需服药2年以上,再次复发应终身服药。  八、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处理  宜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①良好的家庭照顾;  ②舒适的休养环境;  ③支持性心理治疗;  ④鼓励参加文娱治疗活动;  ⑤保证足够的营养;  ⑥预防感染等躯体合并症和走失等意外;  ⑦合理的药物治疗。  九、痴呆的预防:  1、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们对痴呆的认识,减少危险因素,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痴呆的发生;  2、指导、帮助患有或可能患有痴呆的老年患者积极就医,及时得到医疗帮助;  3、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并指导患者的生活照料者对痴呆患者进行科学的料理和看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针对老年性精神障碍,专家指出,老年性精神病的治疗除合理的服用药物与生活调理外,更重要的是子女亲属的交流与关怀,需要身边的亲人给予心理上的耐心呵护。所以,为人子女的我们,无论是在如何忙碌的情况下,都需要、更应该抽出适当时间关怀一下我们年老的父母或长辈,让他们在温馨关爱的氛围中度过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播放(41558)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播放(39958)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播放(49286)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播放(39972)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
│山西大医院
│山西大医院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阅读(1150)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播放(27347)
│浙江省人民医院
播放(45015)
│浙江省人民医院
播放(22558)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播放(21549)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播放(48790)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播放(2186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188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沪)-经营性-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748号
所有权归属:上海康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号-4 Copyright (C)2018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性精神障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