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逐神风型驱逐舰春风微博一一回打三个数字?

五官正一一打三个数字?_百度知道
五官正一一打三个数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茅台酒打三个数字求答案_百度知道
茅台酒打三个数字求答案
我有更好的答案
茅台酒独产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更是中国的国酒。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阅读杜牧.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杜牧《早雁》,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做简要分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②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④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⑥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A.①⑤④②⑥③& B.②⑤⑥④③①& C.⑤⑥②①④③& D.③⑤⑥①②④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从设计到研制再到试验,都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闭门造车完成的。 B.虽然孔令辉在担任中国女乒教练的两年时间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摘金夺银如探囊取物的中国女队中,这样的成绩并不能成为当选的资本。因为如果按带队成绩说话,孔令辉根本不是施之皓的对手。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随着长江全面进入枯水期,长江流域重庆段近期已经显山露水,对通航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论文(略有改动),读后回答下面试题。 在朱先生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中,新诗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朱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启蒙时期的新诗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密切联系:“那时是个解放的时代。解放从思想起头,人人对于一切传统都有意见,都爱议论。作文如此,作诗也如此。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 甲&& ”;& 乙& (《新诗杂话??诗与哲理》),它表现了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的血肉联系。朱先生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他并且具体考察了新、旧诗人与人民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和态度,以充分揭示新诗在思想倾向上的现代化特征。他说,“旧诗里原有叙述民间疾苦的诗,……可是新诗人的立场不同,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苦的人站在一层代他们说话”;朱先生以极大热情为这类社会主义倾向的“表现劳苦生活”的诗辩护,指出“有些人不承认这类诗是诗,以为必得表现微妙的情境的才是的”,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新诗杂话??新诗的进步??》)。在论述新诗中的“爱国诗”时,他也着重于将新诗人(如闻一多)与传统爱国诗人(如陆游)在国家观念上的不同揭示出来,强调新诗人所表达国家观念& 丙& 包括& 丁& “超越了社稷和民族”,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这个观念“不必讳言是外来的”(《新诗杂话??爱国诗》);朱先生所强调的依然是新诗思想的现代化。
下面是从& 甲&& 和&& 乙& 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只填序码)。 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 ②关心大自然&&&&& ③便阐发自我价值&&&& ④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 ⑤关心人生⑥便阐发人道主义⑦关心被损害的人⑧便阐发泛神论 [注:泛神论是一种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的哲学观点,宣称神即自然界,神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答]属于& 甲& 的有&&&&&&&&&&&&&& ,属于& 乙& 的有&&&&&&&&&&&&&&&
文中共用引号13处(包括& 甲& 和& 乙& 中的3处),其中引文注明出处的有3处。下列四项对于文中引号使用情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 步》和《爱国诗》。 B. 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C. 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D.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为文中的& 丙& 和& 丁& 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语气通畅。 A.既&& 又&&& B.不但&&& 而且&&& C.虽然&& 但是&&& D.尽管&& 却
根据这段文字内容,下列判断全对的一组是 ① 文中的“新诗”是“五四”时期的白话诗。 ②“讲道理”是“新诗”的一个重要传统。 ③朱先生认为,“新诗”是与时代思潮紧密联系的。 ④“新诗”叙述了民间疾苦。 ⑤ 文中的“社会主义倾向”指的是新诗表现了“劳苦生活”。 ⑥旧爱国诗着眼于国家的“现在”,新爱国诗着眼于国家的“未来”。 A.①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⑥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的?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 答:&&&&&&&&&&&&&&&&&&&&&&&&&&&&&&&&&&&&&&&&&&&&&&&&&&&&&&&&&&&&&&&&&&&&&&&&&&&&&&&&&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 ④它们看似陈旧 &&&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题型: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儒道两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都是一种单向度的合一。 儒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伦道德问题,重视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从整体上说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关注的焦点是自然的法则,重视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主要把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并从否定现实社会文化道德的角度来否定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实际上,人的存在具有多质性。最基本地来说,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对待社会的关系上,人既有认同的需要,也有独立个性张扬以及独立价值判断的需要;在对自然的关系上,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又有改造自然的需要。这些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度的或多向度的而不应是单向度的。人作为自由的存在,其自主性的选择和活动是最本质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通过自身的选择和活动去创造合乎目的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任何既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都只是人的创造物,是人本质的表现。乃至于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所以,儒家用道德性来否定人的自然本性,道家用自然本性来否定人的社会属性,都是对于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乃至否定。 因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扬弃儒家的模式,又要扬弃道家的模式。在重视人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同时,以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的价值。一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适应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体,立足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双向度的关系。二是建构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承认受教育者选择的能力和权利,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判断,把外在个体的社会伦理规范定位在指导性功能上,通过受教育者自主的选择和教育者的指导性影响来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 &&&&&&&&&&&& (选自《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有删节)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义的一项是&&&&&&&&&& (&&& ) &&& A.儒家与道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虽然都是单向度的合一,但其内涵和外延其实并不一致。 &&& B.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和文明以及自然万物,都是人类选择与活动的结果。 &&& C.作为自然存在的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同时也有改造自然的需要。 &&& D.现代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也要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 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关注的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单向度的认同,却彻底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B.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对自然关系的单向度的复归,否定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 C.儒道两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本质上都是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片面化,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 &&& D.儒道两家分别关注社会人伦道德问题和自然法则,在对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和否定上是一致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本文指出儒道哲学的弊端,论述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从而提出现代教育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主张。 &&& B.现代教育要以尊重和发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构建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 &&& C.要想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就必须通过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来实现。 &&& D.在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因此,必须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和价值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词起源于唐代& 而盛行于它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异名。词牌最初是词的曲调名称,后来成为一种格式。 ②段在词中又叫“阕”,“阕”是一曲终了的意思。分上下两段的词,上段叫“上阕”或“上片”,下段叫“下阕”或“下片”。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用得较多,如“念奴娇”“满江红”。 ③新诗是1919年“五四”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不讲究格律,非常自由灵活。 ④被高尔基称赞为“俄国文学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的作家是普希金。《致大海》是他被放逐时期写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有删节) 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 C.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让人接近等等。 &&& D.男孩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后,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当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时,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 E.尽管9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间(jiàn)隙 吮(shǔn)吸 踉踉(liàng)跄跄   B、负荷(hé) 蛮横(hèng) 泰然处(chǔ)之   C、创(chuāng)伤 桎梏(kù) 殒(yǔn)身不恤   D、真谛(dì) 中(zhōng)肯衣衫褴褛(lǚ)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来信 &&&&&&&&&&&&&&&&&&&&&&&&&&&&&&& [苏]克拉夫琴科 &&& 母亲来信了。 &&&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呤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及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華夏文學述议總緒論  第一節 華夏文學總議    文由質而出,學問以章之。道德與禮義,書册以載之。  能學複能問,修養以成之。格致正誠者,做人須賴之。  修齊治平者,做事以張之。華夏之文學,由此以立之。    天地生萬物,人類始化生。成男又成女,夫婦君臣成。  伏羲造書契,倉頡理字型。殷甲與篆隸,文字漸豐隆。  人生性本善,見物必生情。情動節以禮,以使心靜寧。    爲文以載道,導引天下平。道在天地人,何莫由斯行?  著于書册者,偏邪或純正。合道是爲佳,悖道亂人情。  其人與其理,皆在筆下明。以文來會友,以友輔仁弘。    根情而苗言,華聲而義實。辭達而已矣,文質須兼之。  有文必有體,體隨時异之。文如道之本,道于體存之。  物極則必反,既成則變之。各自成四季,各有興盛時。    華夏重道統,傳道是爲重。道兼情與理,亦兼靜與動。  來學文學者,知此方知用。今人見日月,其與古時同。  毀譽及成敗,歷歷在鏡中。攬鏡以自照,是非以自明。    華夏之大道,肇始于三皇。五帝承用之,舉世被光芒。  三王有承變,非優可稱良。春秋則亂之,孔子括一囊。  世亂六經立,其文最輝煌。道德與仁義,由此而顯彰。    戰國大道裂,諸子各開張。取用六經者,各偏其所長。  以此欲幹世,競相指迷航。游說重文采,彼此各爭强。  紛亂似繁盛,時君自仿徨。分久趨向合,回首似夢鄉。    秦朝重法制,僅存十五年。七十二博士,雖設亦徒然。  漢初重休民,孝武換新顔。漢賦雖豐富,與道相隔遠。  諸儒立大道,文章頗可觀。五經立官學,可惜有所偏。    佛教入中國,道教亦初建。魏晋南北朝,虛僞兼弑篡。  慷慨而尚氣,虛僞掌大權。時勢頻頻變,文士立身難。  詩文多寄慨,文體崇尚駢。才氣與歸隱,充斥于其間。    隋朝國祚短,唯有卅八載。雖欲歸正道,煬死天命改。  初唐繼文風,重體尚文采。盛唐詩文盛,多有功利在。  中唐文重振,晚唐又衰敗。雖重儒之道,佛道來爭賽。    漢朝制初建,故重春秋經。宋朝正華夏,易經受垂青。  科舉重策賦,四書受推崇。詩文多言理,曲詞重俗情。  市民重娛樂,小說是以興。蒙元難高雅,戲劇故亨通。    明朝廢宰相,權專君手中。俗人嗜俗文,雅士尚讀經。  詩文尚古雅,多欲複正宗。俗風亦泛濫,晚期禮樂崩。  清朝貌尊儒,實爲愚宇中。文獄鎮士民,乾嘉學派崇。    清廷奴我民,民心已渙散。列强炮艦來,割地又賠款。  西風雕碧樹,華夏遭劫難。耶教侵我心,西學而東漸。  雖有守道者,無奈水泛濫。夷狄變華夏,華夏滄桑變。    我朝之建立,馬列作其宗。六經遭罷黜,西學逞其能。  文史皆重塑,是非遭侵淩。文壇非俗氣,即是政府聲。  幸今始轉變,重提儒振興。唯願華夏道,由此得長生。    第二節 華夏文學的學習目的    道德禮義是人文,文以載道貫古今。縱觀萬古聖賢者,見賢思齊學做人。  自古成敗有道理,做事參之所見真。經史子集成書海,讀其文章做我文。  華夏從古傳到今,自今而後看我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編 先秦文學    緒論    第一節 文學的發生    文學發生有五說,總而言之是調節。巫術儀式通鬼神,人神關係可和諧。  人與自然成對立,因此才有宗教說。精力過剩做游戲,游戲使人心緩解。  模擬現實是寫實,純粹寫實非文學。或說乃因勞動起,實因歌唱能協和。    第二節 文字與文學    伏羲時代造書契,書寫契刻代結繩;黃帝之臣名倉頡,統一文字成大功;  考古已見夏朝字,商朝甲骨文通行。華夏一字即一文,此與西詞大不同;  字是由文而孳生,形成類象蘊無窮;色彩相錯是謂文,性無遮蔽顯其明。  一旦文字得著錄,文學便已由此生;必有口耳相傳者,因其久遠易失踪。  三皇之書爲三墳,天地人道各分明;伏羲山墳叫連山,氣墳歸藏在神農;  黃帝創造乾坤易,名曰形墳占吉凶。五帝之書是五典,如今殘存尚書中;  少昊顓頊到帝嚳,唐堯虞舜相傳承。    第三節 華夏文化的特徵    衣冠華美謂之華,禮儀周全謂之夏;天人合一成廣學,文質彬彬平天下。  以禮節情志在仁,不尚奇异崇典雅。經學指導人間事,史册如鏡治國家;  諸子各闡其學問,文集譬如春季花。文貴于詩皆尚雅,詞曲小說世俗誇。  文言只是書面語,口語用于人說話。
  第一章 三皇時代    第一節 三皇時代歷史足音的迴響    一、天地開闢人産生    正說  天開于子時,地辟于醜時,寅時人始生。空間成爲宇,時間稱爲宙,人在宇宙中。  天地因人分,地在人脚下,天在人頭頂。上天無私覆,大地無私載,日月無私明。    傳說  古傳有九龍,生于九重天,共孵兩龍卵;盤古兩兄妹,由卵而化生,地球作家園。  兄妹本幸福,九龍生嫉妒,吐漿霧彌漫。兄妹陷混沌,神牛來相助,共與妖魔戰。  盤古運神斧,劈球成兩半,人生天地間。    載說  三五曆紀載,天地出混沌,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濁氣降爲地,清氣成天空;  一日而九變,天地日高厚,盤古做巨擎;又過萬八千,天地達極限,三皇來繼承。    名說  五運歷年記,盤古做帝君,龍首而蛇身;噓氣成風雨,吹氣雷電生,因此成天文;  晝夜因其目,目開則成晝,目閉夜降臨;死後化成物,軀體成江海,骨節爲山林;  血脉化淮瀆,毛髮爲草木。此說傳至今。    二、人類的起源說    正說  有天地後有萬物,有萬物後有男女;有男女後有夫妻,有夫妻後有兒女;  有兒女後有君臣,有君臣後有禮義。天地本是人遠祖,祖孫相傳後有繼。  因此國君祭天地,人人敬祖須牢記。    女媧造人  風俗通中所記載,當初女媧始造人;手摶黃土親勞作,氣力不够太艱辛;  乃用繩索泥中攪,泥點落地亦成人。富貴之人黃土做,貧賤凡庸是繩人。    傳說  女媧造人先用泥,揉捏而成三百六;須曬四十九天成,誰知中間生紕漏;  四十八天鶏飛來,啄食腿間一條肉;女媧忙把鶏趕跑,已有一半受灾咎;  未啄成男他爲女,女子成活生怨詬;女媧挖取男手心,粘貼女子之胸口。  從此男女成婚配,子孫繁衍不斷後。    兄妹成親  唐代李冗獨异志,記載宇宙初開時;女媧兄妹獨相處,同在昆侖上上居。  兩人商議成夫妻,因羞對天發咒語:若天同意兩烟合,若不同意烟散去。  因見兩烟合一處,于是妹來做兄妻;結草爲扇障其面,後世蓋頭成婚儀。    三、神化的人:英雄    後羿射日  堯時十日出,禾焦草木死。禽獸群爲害,堯令羿滅之。  十日射餘一,群獸皆平息。萬民得安寧,置堯爲天子。  還原:  東夷有十族,本是伏羲裔。爭帝擾天下,君民共患之。  堯與羿聯合,平亂立堯帝。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走,入日渴欲飲。河渭水不足,又向大澤近。  未料尚未至,死在旅途中。誇父弃其杖,化作桃林紅。  還原:  炎帝部落後,誇父是一支。巡游尋居處,勞累而致死。    精衛填海  發鳩山北二百里,有鳥其名爲精衛。本是炎帝之少女,游于東海溺未歸。  爲消禍患銜木石,填海之志永不灰。    鯀禹治水  帝令鯀治水,鯀盜帝息壤。反舉舜爲君,羽野遭刑亡。  三歲剖其腹,大禹誕世上。大禹繼治水,疏堵甚得方。  九州由此定,禪讓而成王。    四、神化的戰爭詩篇——炎黃之戰    炎帝繼伏羲,神農承炎帝。末君名榆罔,避荒轉向西。  蚩尤亦西行,雙方爭土地。共工與句龍,誇父亦爭利。  誇父聯蚩尤,神農求黃帝。涿鹿與阪泉,是其大戰地。  榆罔與軒轅,首戰得勝利。誇父與蚩尤,困敵在山裏。  蚩尤作兵器,兄弟八十一。銅頭而鐵額,獸身而人語。  食沙明天道,能召風和雨。黃帝與交戰,三年皆失利。  退兵太行山,戰火七年息。黃帝又起兵,偷襲誇蚩地。  榆罔對炎誇,蚩尤對黃帝。黃帝又中計,大軍霧中迷。  黃帝之臣子,風後出大力。以旗定方向,又造指南車。  兵近蚩尤城,蚩尤勢危急。風伯和雨師,測知有風雨,  翌日戰軒轅,大雨三日息,黃帝兵被淹,慘敗方退去。  黃帝謀蓄水,水高再决堤。暗中堵河水,兩旬不相擊。  待到水滿後,淹沒蚩尤地。蚩尤求誇父,誇父遭阻擊。  黃帝練六軍,馴獸有熊羆。以與誇父戰,鮮血流千里。  黃帝得神助,采用玄女計。先殺靈夔後,蚩尤無士氣。  其皮做成鼓,鼓聲震天地。蚩尤遭大敗,應龍又截擊。  蚩尤被肢解,分葬其身軀。蚩尤被殺後,刑天槍尸體。  再與軒轅戰,敵衆終難敵。刑天被斬首,屹立而不屈。  目乳而臍口,雙手執幹戚。誇父與少昊,風伯和雨師,  率族欲南遷,聯合而抗擊。黃帝遣牧力,重創聯軍勢。  聯軍分三路,各自尋生機。或奔太行山,或向山東地。  主力趨南方,應龍窮追擊。黃帝行游說,少昊因中立。  誇父全力戰,應龍獲勝利。黃帝滅蚩尤,誇父又被擊。  少昊順軒轅,西征滅殘餘。風伯遭擒獲,炎帝終降屈。  黃帝舉會盟,自己稱爲帝。榆罔封諸侯,不受而退去。  姬姜成聯盟,他族被分居。賜姓又封疆,天下再平息。    五、小結    天灾人禍常難免,華夏先人知憂患;居安思危順自然,不倡人定能勝天;  宇宙本自重和諧,自强不息保平安。天地大德爲生生,爲人造福是英雄;  不懼死亡保人類,或善或惡皆分明;龍鳳象徵祥瑞事,黃帝神農愛民生。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鬼是人生轉換處,神本精神之延伸;  抑惡揚善懲賊子,自正正人教萬民。何必崇尚奇與异,道德仁義利更真;  莫道夔生有四面,類象思維記在心;世俗所喜何須倡,出言雅正當謹遵。  西方神人皆分開,多是虛構和幻想;伊利亞特奧德賽,系統全面篇幅長。  希臘羅馬有神話,華夏人神相聯通;聖賢非是自封者,皆是後人願尊奉。
  第二節 《詩經》前的詩歌    一、從文到詩、詩文結合的詩歌    詩文之作,孰先孰後?歷來說者,說法衆多。詩爲韵文,當是後起;文爲散句,當是先作。  或曰神農,或曰帝堯,時有蠟辭,向神訴說: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澤。  黃帝時期,彈歌傳流: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金人之銘,字達數百;自警自戒,琅琅上口。  書經有載,唱和之歌;舜與皋陶,一唱一和:帝舜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和道: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一闋曰:元首叢脞,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二、早期詩歌之特點    如上諸詩,如詩如文;四言爲主,情理雜陳。或是清唱,或載于文;或配歌舞,綜合難分。    第三節 伏羲氏時代    一、山墳連山易八卦取象歌    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潜山陰,連山陽,藏山兵,叠山象。    太陽運行一晝夜,升至崇山又西落;君臣民物治天下,陰陽兵象不可缺。  效法天地成人道,以象明義天地合。    二、連山卦象例說    君象首,臣象股,民象體,象兵氣;物象春,陽象夏,兵象秋,陰象冬。  君臣相,君民官,君陰後,君陽師;君兵將,臣君侯,陽陽禮,陰陽樂。  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雲。兵君帥,兵臣佐,兵民軍,兵陽陣。  民君食,民臣力,君物龍,臣物龜。    第五節 神農氏時代    一、氣墳歸藏八卦類象    天氣歸,地氣藏,木氣生,風氣動;火氣長,水氣育,山氣止,金氣殺。    神農時代重農耕,强調生命論長生;上天施與始生氣,大地藏斂萬物成;  生長轉化周複始,有生有殺道運行。    二、歸藏易舉例    歸藏定位,歸生魄,歸育造物,歸殺降;藏歸交,藏生卵,生歸孕,生止性。  生殺相克,動藏受種,動殺虐,育止養;育殺畜,育動漁,殺歸尸,殺動干戈。    天人合一行大道,尚柔中和成名教;陰陽交合生萬物,和諧美滿無限好;  農耕便是國家本,順應自然得溫飽。    三、《神農本草經》    舊說本草神農作,曾嘗百草以救人;中醫藥理由此立,本草綱目定乾坤。    第六節
軒轅氏時代    一、形墳乾坤八卦類象    乾形天,坤形地,陽形日,陰形月;土形山,水形川,雨形雲,風形氣。    考察天文與地理,征戰天下蔔吉凶;黃帝崆峒學法術,後世相傳永無窮。    二、形墳卦象舉例    地天降氣,日天中道,月天夜明,天地圓丘;山天曲上,川天曲下,雲天成陰,氣天習蒙。  天日昭明,地日景隨,月日從朔,山日沉西;日月代明,雲氣流霞,天氣垂氤,地氣騰氳。    三、《黃帝內經》    有人說是黃帝作,但是又有人否定;肯定否定皆無據,且莫輕易談否定。  醫易本自是一家,病理盡在內經中。書分素問和靈樞,中醫要義經中明。  岐伯還有鬼臾區,問答形成此內經。    四、《黃帝四經》  此書出自馬王堆,記載黃帝治國說。全文一萬一千字,三才之道全包括。  結構完整而系統,施政實踐著于策。後世出現黃老派,此是從政之結果。
  第二章 闡述道義和原則的六經    緒論:孔子與六經    一、孔子生平    夏曆八月二十七,孔子出生在魯地。時至西元零七年,已是二五五九歲。  其先本是宋貴族,殷商子姓之後裔。宋亂移居到魯國,從此就在魯國居。  祖父名爲孔父嘉,因出五服改姓氏。兄長跛足父納妾,年差太大不合禮。  母親名爲顔征在,聖人出生在尼山。三歲父親辭人世,十七母親離人間。  十五志學三十立,博學廣師學聖賢。二十左右曾爲吏,先是委吏後乘田。    諸侯掌權教化壞,孔子辦學述聖言。魯國自從宣公後,大權旁落在三桓;  三家僭禮亂道德,孔子至齊離家園。齊國景公來問政,孔子向他談正名;  君臣各自盡其責,父父子子莫亂行;曾與太師聽韶樂,盡善盡美贊連聲;  景公想要給封地,晏子反對事未成;大夫疑之爲間諜,唯有去齊歸國中。  回魯專門事教育,弟子衆多願隨從;禮樂射禦加書數,詩書禮樂爲起宗。    公山不狃以費叛,孔子應召欲前往;子路諫之來阻止,孔子終未就其方。  正式擔任中都宰,時在孔子五十後;不久升任小司空,次年即任大司寇。  齊魯兩君會夾穀,孔子隨君身至齊;會上以禮岸景公,使齊歸還魯三地。  五十六隨攝魯相,三月即顯其政績。魯國定公與論政,隳三都事餘其一。  齊國擔心魯成霸,于是施行離間計;獻給魯君三十駟,同時幷行美人計;  季孫魯公欣然受,朝政三日不治理;孔子對魯已灰心,尋機率衆而離去。    周游列國十四載,爲救天下宣禮義;先至衛國得賞識,終因讒言而被疑;  僅僅在衛六個月,隨即離衛奔他地。路經陳地遭誤會,匡地被圍毫不懼;  與餘又返回衛國,寄身衛臣蘧伯玉;靈公夫人南子召,孔子見之不得已;  衛君好色甚于德,孔子再次離衛地。從曹至宋遇桓魋,孔子坦然以應之;  至鄭而與弟子散,或以喪家而譏之;經陳而知政難行,未料蒲人又阻之;  因受脅迫簽盟約,危險過後即弃之。再至衛國靈公喜,子稱三年政可成;  然則靈公終不用,孔子因之再出行。佛肸以及趙簡子,皆召孔子助其功;  孔子欲往子路諫,孔子是非非不明。仍返衛國遇靈公,靈公欲戰子不從;  孔子六十靈公死,繼位之君是出公;季桓病重囑康子,欲召孔子使國寧。    康子未聽桓子囑,只是任用冉子有。孔子至蔡遇葉公,葉公雖賞不爲謀。  此後遇到衆隱士,孔子願爲道奔走。居蔡三年吳伐陳,楚欲救陳來請子;  陳蔡懼害而困子,孔子弦歌似平時;子貢至楚來迎請,圍困方才得解釋。  楚國昭王欲用子,給予封地七百里;令尹疑子將害楚,昭王聽之而放弃。  六十三歲再返衛,重申正名之禮義。衛國時有孔文子,詢問戰略遭子拒。  此後魯用子弟子,弟子因此衆人誇;康子决定召孔子,孔子時已六十八。    孔子回到魯國後,未曾直接任官職;然有弟子多在朝,孔子由此責政事。  哀公曾經來問政,康子亦曾請教之。孔子專心授弟子,更重編訂六經事。  詩書禮樂易春秋,由此完備成體系。好比嚴冬選良種,此後代代相傳繼。  回魯翌年伯魚逝,又過兩年顔子死;齊國田常篡君位,孔子請伐未得志;  子路被殺極悲慘,接二連三不幸事;七十三歲子辭世,至聖之德傳萬世。    二、六經的整體性    易紹三皇言大道,側重天地推及人;此時六經之總綱,華夏文化之根本。  春秋法天平天下,但借史筆傳道心;人類萬世有型範,認作史書便失真。  禮經本指儀禮書,天下達禮在其中;人間秩序依此立,天下無序萬民凶。  樂經漢代便失傳,和諧精蘊莫落空;心懷謙遜虛若谷,富貴貧賤仁本同。  詩經但取周朝作,修身體志築根基;齊家治國平天下,溫柔敦厚節以禮。  書經遠自堯舜始,爲政之道皆已具;禮樂政刑遵道德,正人先從自正起。    孔子之道在六經,論語但記其言行;三皇五帝王與伯,皆由孔子集大成。  道德禮樂與政刑,融會一貫大道通;詩書禮樂易春秋,本是一體莫看輕。  大成至聖文宣王,君臣民師萬世從;莫道六經皆是史,史是史而經是經。  華夏書籍千萬億,其道皆載此六經;若能遵此行教化,國家安泰民康寧。  歷代帝王是俗君,疆域有限時有終;至聖人心做領地,萬世師表非虛名。  華夏文化有傳統,萬變不可離其宗;六經歸總子前世,傳統不斷賴六經。
  第一节 《易經》與《易傳》    三皇有三墳,三分天地人;大道由此立,體顯天地心。  夏因連山易,殷商重氣墳;文王與周公,易經有新文。  孔子晚喜易,編訂成定本;易冒天下道,貫通古與今。    周爲周遍義,全面而普遍;易道即太極,兼指變不變。  萬物皆陰陽,一以貫其三;效法天地道,應用在人間。  陰陽本一氣,莫當定義看;學易以悟道,乾坤是門關。    乾坤與震巽,坎離和艮兌,此是八卦名,叠爲六十四;  初二作地爻,三四是人事,五上爲天爻,六爻各有次;  二五是中位,卦中最尊貴,六爻各安分,二五得權勢。    初爻與三五,此是奇數位,陽爻居此位,其名方爲正;  二爻和四上,皆爲偶數位,若要得其正,其爻須陰性。  學易可先筮,莫陷蔔筮中;象數與辭占,四者須兼通。    文王作卦辭,爻辭由周公;卦爻兼備後,其名曰易經。  系辭與象彖,皆分兩篇行;說卦與文言,序雜十翼成;  十翼稱易傳,由此而解經;易經加易傳,周易始成功。    辭由象數出,如詩如散文;內含無限義,兼從字外尋。  便如天行健,何以用諸人?自强而不息,當知正且穩。  再如地勢坤,即此爲至順;厚德以載物,何處不施仁?    天尊而地卑,貴賤由此分;尊貴令人敬,卑賤使人親。  陰爲陽之本,陰由陽而伸;本末是一體,倒置禍及身。  天地各守位,各自盡本分;知進而知退,有條而不紊。    易爲文之祖,或稱文之法;易道廣且大,此外無所加。  萬物皆數也,性位合成卦;數中含至理,悟之境漸佳。  言近而旨遠,語小而通大;一象聯同類,華夏表達法。    卦爻辭若階,循階可攀登;平時多玩味,可知吉與凶。  占卜未可廢,權變在其中;知經而知權,萬變莫離宗。  象數與辭占,皆爲達易峰;得意可忘之,當以道貫通。    仰觀又俯察,遠取而近取;三才之道立,天人合爲一。  務實而致用,人事法天地;華夏之文化,由此而確立。  元亨而利貞,循環合四季;五常仁爲本,本壯枝葉密。    第二節 《書經》    書經分爲今古文,今文隸書古文篆。篇章文字有不同,今文不如古文全。  今文尊孔爲素王,認爲述與作相兼;古文以經作史料,述而不作把經傳。  今文解經重致用,指導政治超人間;古文重禮重考究,唯與朝廷做史鑒。  今文漢朝立學官,古文流傳在民間;後世今文多起落,古文漸漸枝葉繁。    書經之文始堯舜,樹立治平之典範;非爲記史而編訂,意在抑惡而揚善。  今文共存二十九,各有大義傳人間;孔傳古文五十八,後來被立在學官。  典謨訓誥與誓命,六種文體代聖言;敬天明德是其旨,慎罰保民合四端。  書經言政非私利,亦非謀利爲集團;政者自正而正人,治如水平保民安。    君王須遵天地道,不可徇私自由行;天地日月皆無私,天道不變恒須敬。  天命明德名爲性,君子皆須明德明;克明峻德照天下,民爲邦本邦可寧。  天亦哀吾四方民,萬方有罪在朕躬;教化施行罪人少,不可無教任酷刑。  君臣之設爲保民,黎民不安天祿終;仁民愛物國方泰,貪圖安逸禍患生。    書經非爲記史作,皆以道義做取捨;今人可看逸周書,便知其中之選擇。  孔子隱惡而揚善,意在倡正不宣惡;即使刻意攻邪惡,亦常無意生惡果。  逸書自然亦有用,須知此是記史作;歷史無人可更改,現實却須有木鐸。  治政須遵是書經,道不可變制可酌;堯舜文武之政道,堪稱後世之法則。    第三節 禮經    當初周公作周禮,後人亦名爲周官;所記官職極系統,職分人數皆記全。  書中體例遵大道,全書共分爲六篇;先有天官和地官,後分春夏秋冬官。  由此可見禮爲序,職責分明是當然;在其位者謀其政,天下秩序方井然。    孔子輯成是儀禮,所載天下之達禮;全經共計十七篇,仁爲其本敬作基。  包括喪祭射鄉禮,還有冠婚朝聘禮;重在天下可通用,漢朝已在學官立。  禮有禮義與禮制,禮義隱于制度裏;人雲三代不同禮,乃言禮制隨世易。    漢初魯國高堂生,承傳儀禮在漢宮;後蒼授學分三派,慶普戴德與戴聖。  戴德記有八十五,大戴禮記是其名;戴聖所記四十九,後世專以禮記稱。  禮記非經只是記,漢唐曾以三禮行;明代禮記位上升,取代儀禮成禮經。    周禮所載是官制,儀禮所載是儀式;官制儀式是禮貌,禮貌之本在禮義。  禮記活潑而多體,或講禮節或原理;亦有記事以解禮,所載既詳而且細。  大學中庸與儒行,禮運學記和樂記,曲禮冠義及昏義,衆多篇章宜究習。    禮之所設非人爲,乃是效法天地序;天尊地卑各守位,上下無別亂無緒。  禮者自卑而尊人,推己及人不可拒;人不學禮無以立,人而不仁禮成虛。  人之道德須自修,禮儀端賴自往趨;莫將禮當書本看,知而不行便無趣。
  第四節 樂經    或謂樂經本無經,或說漢代即失傳;或指周禮大司樂,或指禮記樂記篇。  無論其說何爲是,樂之精神莫輕看;聖人禮樂治天下,有禮無樂則易偏。  禮言秩序樂和諧,大地在上下爲天;天地人物本一體,萬事萬物皆自然。    化俗莫能善于樂,雅樂流行正氣足;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  五音宮商角徴羽,對應君臣民事材;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  樂隆非爲極音聲,食饗之禮非致味;以教庶民平好惡,復歸正道方可貴。    樂者爲同禮爲异,同則相親异相敬;鐘鼓但能有樂聲,心中無敬徒有形。  昔日孔子聞韶樂,盡善盡美贊連聲;又曰盡美不盡善,乃因象武尚戰功。  天地之和是爲樂,和諧百物自化生;禮樂之大必易簡,樂禮至時無怨爭。    鄭衛之聲多淫奔,不知節制是爲淫;鼓蕩名利與情感,天籟從此難以聞。  陽春白雪雖和寡,但須倡導正人倫;下里巴人不須倡,倡之必然亂人心。  禮樂好比雙向路,兩者通暢政必穩;樂道一斷尊卑尚,人心離散不相親。    第五節 《春秋》    魯國春秋是史書,孔子據之作是經;若將春秋作史解,聖人心血便成空。  今謂春秋有三傳,公羊谷粱左丘明;谷粱所解重在禮,左氏重史不重經。  惟有公羊解最切,谷左二傳亦莫輕;微言大義若不解,誤解必然會重重。    孔子不自居史官,亦非法官以斷案;譏刺世卿退諸侯,即使天子亦可貶。  孔子以道論天下,惟借史書鑄型範;書成亂臣賊子懼,萬世治道全周遍。  議禮制度與考文,皆是天子所行權;是以孔子曾自道:知我罪我在此篇。    公羊谷粱子夏傳,子高子赤承其端;口耳相傳經幾代,方才著錄在書簡。  或謂左氏是真名,生于孔子同時間;或謂吳起或子夏,孰是孰非今難詮。  漢時公羊亦稱經,幷與春秋經相連;今以公羊解經意,不據近來一百年。    孔子大道在易麟,休言孔子不明道;欲解春秋無限意,春秋筆法當知曉。  微言本是隱微意,一字即涵貶與褒;大義即是聖王道,道義更比時君高。  華夏經典易麟經,最精最深最難曉;可嘆今人學者衆,知春秋者極寥寥。    春秋首言新王說,此王非指任何人;貫通三才之大道,此王方可謂之新。  聖王標準由此立,法之近之是明君;君自稱王皆是僭,天子必須要修身。  人稱孔子是素王,有德無位是其因;實以春秋明王道,孔子是其明道人。    其次又有王魯說,假托王政在魯國;幷非魯國真有王,惟表王政當如何。  魯國好比京畿地,內外由此而分別;自强不息王道始,欲平天下先正我。  王道由內而及外,重在禮義與道德;道義通行天下日,人類共登大同界。    其三孔子爲王說,孔子非王亦是王;春秋經作王道明,此王幷非俗稱王。  王字三才通一貫,仁義普行民歸往;格致正誠終成聖,修齊治平自是王。  孔子爲王無國土,萬世民心尊爲王;內聖外王通一體,故能世稱文宣王。    其四孔子改制說,繼承古制加變通;承用夏曆合天道,天子成婚亦親迎。  據亂升平立嫡子,卿士大夫尚賢能;夏季禽獸殖而幼,不宜田獵宜重生。  天子祭天行郊制,不可强祭以邀名;正月上辛行郊制,尚正更新之象徵。    其五天子一爵說,君位可予亦可奪;春秋爵位分三等,君無道義害民國。  天子爵位是一等,公侯是爲二等爵;伯與子男是三等,皆爲人爵非天爵。  人爵只是人間位,天爵所重在道德;人與天合是王道,天子僭天便是邪。    其六天人感應說,亦可稱爲灾异說;人悖天道生灾异,不顧警戒禍必多。  宣十五年冬蝝生,只因稅畝重侵奪;明年廢之用井田,灾雖有因而未果。  春秋逢灾必有記,明載人天相應和;人之與天非有二,背弃道義即妖魔。    其七夷夏之辯說,禮義文教作準儀。合乎禮義即華夏,背弃禮義是夷狄。  華夏自當以文化,莫以武力莫詐欺;即便中國無禮義,亦當看作是蠻夷。  縱然天下皆無道,我之正道不可弃;推己及人禮義作,天下大同必可期。    其八稱爲經權說,知經行權是根本;宋人執鄭之祭仲,經中由此立標準。  行權有道非妄行,自貶自損不害人;殺人自生非行權,亡人自存背人倫。  大德若能不失正,小德出入尚可存;不知其經莫言權,權似背經實無紊。    其九名爲張三世,人類社會盡其中;據亂升平與太平,制度治法各不同。  禮義初興爲據亂,前五魯公爲象徵;君臣世襲重治內,對外少責多寬宏。  升平之世中四公,禮義漸佳臣賢能;後三象徵太平世,無內無外是大同。    其十人稱大一統,隱公元春王正月;王之爲王無私意,天地人道以自約。  人統于政政統王,王統于道方可諧;君必遵行其王道,然後臣民知禮節。  始正于仁王道始,春播仁種秋可獲;若無一統天下亂,君行專制自消滅。    十一名爲通三統,所言涉及承與變;新朝建立承前朝,夏時殷輅周之冕。  春秋王魯而新周,故宋絀夏開紀元;周殷當初代商夏,宋杞祭祖仍綿延。  朝代更替制度變,變動過大民難安;莫將前朝視爲敵,有承有變作因緣。    最後再說大復仇,伸張正義非倡殺;國君無故殺人君,後君可以報仇殺。  國君無故殺臣子,後代復仇仍可誇;國君若被賊子弑,誅滅賊子亦稱嘉。  若是有罪而被誅,不屬復仇是仇殺。莫道君臣可恣肆,君悖道義亦當殺。    借史闡明道與政,治道非以空言論;以道規範天下事,春秋褒貶君臣民。  公羊解經以問答,微言大義傳至今;只因後世不願受,不尚公羊尚古文。  不守道義非儒道,君子從道不從君;孟子敢以道抗位,可謂孔子正傳人。    第六節 《詩經》    詩經三百零五篇,請莫當作詩集看。公卿大夫之所獻,或是采擇自民間。  據說原有三千余,周朝樂師有所删;孔子最終再整理,詩經由此而改觀。  溫柔敦厚詩教興,詩無邪淫孔子言;詩以言志禮節情,修身從政兩相兼。    歷來解詩分四家,今文包括魯齊韓,申培轅固與韓嬰,三家皆已立學官。  毛亨毛萇傳毛詩,後世三家皆失傳;人說今文多附會,實因涉政違君願。  今所傳者是毛詩,然已不采毛詩言;五四之後全不用,一切解釋隨我變。    詩三百篇有作意,既選入經已升華;經之所重在教化,退經爲詩是退化。  推倒經典立新經,只怕夷狄變華夏。經典自有經典意,吾儕解經須知察。  同時詩又有用意,斷章取義爲說話;學詩但爲立正志,外交賦詩互觀察。    昔人解詩正人倫,修身齊家平天下;後爲革命作新解,尚情貶史求變法。  如今惟求尚審美,鼓勵情戀與變化。或重訓詁與考據,已成學術之天下。  華夏文化若復興,尊經遵道莫偏差;或許初時難接受,未來就在此脚下。    詩經之中有三頌,敬天敬祖敬民衆;孝者善承述祖志,善于成就前人功。  所頌有周有魯宋,不敵前朝偏有情;一朝替代另一朝,朝代之間須繼承。  周族史詩重天命,歌頌道德和品行;殷宋祖先要敬重,春秋王魯見其中。    政治詩篇首言正,有美有刺成正功;敬重先公與先王,强調祖先仁義行。  贊美朝臣重
  政治詩篇首言正,有美有刺成正功;敬重先公與先王,强調祖先仁義行。  贊美朝臣重賢義,君臣和諧賓主敬;君王有非則譏刺,正氣凜然警當政。  告誡君臣莫素餐,貪得無厭是害蟲;相鼠尚且有禮儀,人而無禮耻辱共。    詩經戰爭徭役詩,將士衛家亦衛國;贊美文武創功業,抵禦侵略重文德。  上崇天命保百姓,依據道義而立說。周公平亂又東征,國家不寧民遭厄。  戰爭傷亡皆百姓,呼喚和平望民樂;將士悲壯怨不怒,禦侵保家皆有責。    婚戀詩篇經中多,但非提倡重愛情;婚姻所重非才貌,責任修養保咸恒。  請看關雎後妃德,君子淑女做典型;男女有別各有責,夫妻和諧天下平。  野有死麕惡無禮,穀風刺人弃舊情;氓刺淫風背禮義,相誘以色終落空。    周禮春官言六詩,風賦比興和雅頌;後人改稱爲六義,鄭玄最早解其宗:  聖賢治道之遺化,以此成詩名爲風;鋪陳政教之善惡,鄭玄便以賦爲名;  見今之失不直言,以類相比以比稱;雅則言正後世法,頌誦今德亦名容。    朱子別爲另一說,三詩稱爲風雅頌,皆從音樂而命名,表現手法賦比興。  直稱其事名爲賦,以類相比以比名;先言他事引此事,此法其名便是興。  賈氏公彥另有說,國風却分成兩種;周南召南是正風,十三國風是變風。    詩經之意有隱顯,詩外有詩是好詩;莫將詩經等閑看,只可以經來視之。  後世詩騷相幷稱,詩經是經騷是子;前者重理後重情,風騷皆倍受重視。  詩經多是四言句,參差錯落不盡齊;重章叠句氣往復,一唱三嘆響至茲。
  第三章 記錄史實以供借鑒的史書    第一節 山海經    帝堯使禹治洪水,伯翳爲之任輔佐;驅趕禽獸命山川,草木水土由此別。  遍及人迹所罕至,乃至未曾通舟車;所至之處記所見,山海經書由此作。  後人常不以爲信,只因不是常見者;物不自异因人异,人多自蔽惑自多。    經字本是經歷意,分爲山經與海經;記國一百一十七,數百山名與河名;  植物多達百四十,動物多達百餘種。書中人神相交雜,形象奇异難形容。  結構設計極精心,物産風俗記述豐;總之此書非常書,莫與他書相等同。    第二節 左傳 國語    春秋左傳記史事,完全采用編年體;依經所解只是事,解事却又與經异。  春秋記至哀十四,左傳却到二十七;或以文字解經文,或據經文以記事;  有時校正史事錯,有時無經亦記之。左傳雖非解經作,但對知經仍有益。    左傳記事重民本,强調君王須愛民;君不愛民則國亡,政令殘暴石有音。  强調臣民愛國家,臣民對國有責任;鄭國商人有弦高,自己出力防入侵。  思想尚禮又尚霸,事情皆用禮義分;戰爭却用戰爭止,作者竟有贊賞心。    左傳叙事多技巧,斷續如雲霧籠山,比如重耳出奔事,年雖相隔事相連。  叙事方式多變化,文如戲劇生波瀾,請看鄭伯克段事,曲折婉轉譜新篇。  預叙倒叙或順逆,交錯使用趣味添。叙事之最前人贊,後世爲文可以參。    春秋時代無義戰,戰禍連連民不安;安得天下有明君,君正臣賢國祚延。  描寫戰爭頗全面,政治外交與相關;譬如秦晋崤之鎮,政治勝敗是關鍵。  晋楚城濮之大戰,涉及多國之恩怨,通過外交結聯盟,晋國終究操勝券。    人物涉及上中下,所有人物約三千;春秋五霸稱梟雄,建功立業臣子賢。  暴虐無道荒淫者,亡國滅族不勝觀;奸臣賊子擾國家,陰險狡詐篡大權。  女明大體識大局,遠見卓識不平凡;自私無德禍及民,溺愛偏心挑事端。    叙述語言甚簡練,用詞準確又豐潤;鄭公子宋食指動,細節引發事紛紜。  叙事對話相搭配,言行之中見人心,或詳或簡依人事,曹劌論戰最傳神。  外交辭令極出色,燭武百字即退秦;勸諫之言不卑亢,剛柔相濟慨然陳。    左傳之文重記事,國語一書重記言;左傳堪稱編年體,國語以國而分篇。  國語記事始周穆,下迄魯悼五百年;重民崇禮而尚德,或曰春秋之外傳。  全書共有廿一卷,八國史料之彙編;可與左傳相參看,互相補充知益全。    第三節 戰國策    國策國事或短長,事語長書與修書,皆爲此書之別名,漢朝劉向所編著;  全書篇目三十三,縱橫家言策士謀;審時度勢重智計,專求名利顯達途。  雖記史實多虛構,有意求奇惹人目;或以一篇記專人,或有幾篇方凑足。  鋪張揚厲善辭令,游說君王類喻富;寓言掌故增詞鋒,長于渲染善叙述。  縱橫捭闔謀士才,文采辯麗文士祖;雖曰道德不足賞,筆法却使後人步。    蘇秦成功行合縱,鄒忌諷齊使國盛;荊軻刺秦易水寒,馮諼田文營窟成。  螳螂捕蟬黃雀後,鷸蚌相爭漁人幸;畫蛇添足比多事,狐假虎威難以恒。  南轅北轍事願違,義不帝秦仲連雄;前倨後恭炎凉態,盛氣淩人見觸龍。  多少寓言與成語,令文繪色又繪聲。讀過此書戰國策,莫學其中名利風。
  第四章 闡述各家學說理想的諸子之書    孔老從來非對立,道本相同說不同。戰國紛爭産生後,弟子各自重師承。  莫將師入弟子派,朴散爲器家始行。六經精選數千載,春秋孔子始大成。  戰國六經又分裂,因有諸子百家生。百家各倡其所長,各是其是相論爭。  爲求自立排他說,爭論之中有交融。學說紛爭既已久,又趨于合近六經。    孔子據德以志道,老子循道論德行;孔子倡導仁與義,老子自然重本性;  老子居高以臨下,孔子執兩而用中;老子學在道德經,孔子之道在六經;  孔子學貫三與五,老子之學孔已融;孔學分出諸子派,老分兩派道教興;  孔子至聖集大成,老子無爲若神龍;春秋華夏有兩聖,釋迦亦是此時生。    第一節 道家    黃帝老子非道家,弟子牽入道家門;但聞弟子雖師道,師從弟子未曾聞。  黃帝治國安天下,政治道術今可尋;黃帝內經及四經,內容可以參前文。  老子處于春秋世,五千文字傳至今;遵道重德塑天下,地位堪與易爲倫。  後世幷稱黃老道,崇尚儉約重守陰;漢後淪爲丹道術,因與道教而聯姻。    老子之書道德經,是詩如文宜于誦;道可道兮非常道,名可名矣非常名。  知陽守陰水近道,返樸歸真是爲宗;大道無爲無不爲,樸散爲器可資用。  大德不德真有德,大智若愚象無形;天大地大王亦大,虛懷若谷方有容。  佳兵不祥備不用,兩兵相交哀者勝;莫謂老子反仁義,惟反虛借仁義名。    戰國時代有莊子,其名爲周不可輕;內外雜篇三十三,道教奉爲南華經。  常以故事寓道義,尊崇六藝反虛名;表面好似反儒學,實則對儒甚崇敬。  至人無己方逍遙,神人無功有待行;聖人無名識自性,野馬塵埃盡其能。  人籟地籟及天籟,唯知天籟最和平;同天人而均彼我,萬物齊一生死同。    汪洋恣肆莊子筆,意出塵外道者心;鯤鵬扶搖九萬里,五十頭牛釣海濱。  蝸角鬥爭爭微利,骷髏夢談死生論;莊周夢蝶何爲真?欲鑿混沌豈報恩?  俯瞰天下微且渺,放眼人間名利熏;鳳凰栖桐自高潔,腐鼠却令世人昏。  心役于物累人生,學道方爲人上人;論道高出雲表外,莫論唯物與唯心。    世間論道多有誤,漫說道唯屬道家;不知華夏最崇道,大道裂時有諸家。  放者爲之欲絕禮,兼弃仁義治天下;卑弱自持自謙遜,獨任清虛不堪誇。  儒學之道傳萬載,華夏以此統文化;清後欲立外來說,儒學因而最遭駡。  若無六經統諸子,華夏傳統亂如麻;志道據德依仁義,可以下學而上達。    第二節 儒家    孔子祖述堯與舜,憲章文王和武王;編訂六經集大成,兼融內聖與外王。  儒家宗師是孔子,重視德禮仁義方。承傳聖學之主體,弘揚六經作脊梁。  最忌失却精微處,隨時所需加抑揚;不識心性違道本,嘩衆取寵作文章。  縱然著書百萬言,不正不行入僞鄉;僻儒僞儒害儒道,最怕口仁實盜倡。    配祀孔子有四位,顔曾思孟皆聖名;儒門另有十二哲,千載爲人所盛稱。  閔子騫與冉伯牛,宰我子貢加仲弓;冉有子路和子游,子夏子張有若同。  宋儒朱子承大道,賢名亦列于其中。此外儒門尚衆多,華夏道統傳無窮。  六經之儒諸子儒,兩者不可不分清;佛教傳入道教興,則以儒家承道統。    顔子名回字子淵,後世尊之爲復聖。其心三月不違仁,簞食瓢飲陋巷中。  鑽之彌堅仰彌高,尊師重道無限情。非禮不視聽言動,唯憾不能違天命。  孔子之孫字子思,爲傳心法作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率性爲道教化行。  中爲情感所未發,發而中節和不同。不偏不倚是爲中,永恒不易名爲庸。    曾子名參是宗聖,歷代相傳有孝經;大德要道即是孝,人而不孝無所稱。  子夏卜氏名爲商,嘗于西河而講經;魏文侯及段幹木,皆其弟子學儒宗。  或因當時影響到,有人稱爲聖復生;有說孔門諸弟子,惟有子夏有全經。  子貢名賜端木氏,守喪六載墓廬中;孔學宮墻達萬仞,天高不可階而升。    孔子四科評弟子,第一所列即德行,顔閔冉耕與仲弓,言語宰我與子貢。  政事冉有及季路,子游子夏文學中。聖人去後儒八分,各闡聖學各立宗。  孔門弟子三千人,七十二賢六藝通;思孟重于傳心法,子夏重于解六經。  不知大學誰所作,不知易傳誰編成;儒學傳承千萬世,莫忘孔門弟子功。    孔門弟子編論語,全書共有二十篇;洋洋灑灑兩萬字,孔子言行著其間。  前重修身後重政,看似無序意貫連;弟子以之傳聖道,莫將此書作史看。  學而是人修身本,鄉党修身是聖緣;先進從政首重賢,堯曰致君堯舜天。  孝悌忠信人之本,持忠行恕道不遠;自正正人興禮樂,依仁治國豈有難。    論語言近而旨遠,詞語簡約而義豐;千載智慧用一句,內聖外王盡貫通。  志道據德做目標;依仁游藝是基層;禮樂無仁成虛僞,不可導政齊以刑。  若不學詩無以言,君子不可不知命;若不學禮無以立,君子之德如春風。  以道事君君可犯,正直無欺必以誠;鞠躬盡瘁擔己任,天下滔滔不改行。    亞聖孟子名諱軻,戰國誕生在鄒城;少有孟母三遷事,私淑子思成聖功。  爲倡王道游齊梁,足至魯鄒與宋滕;書有七章十四篇,首在義利之辨明。  達濟天下窮善身,爲合道義寧舍生;富貴貧賤及威武,不淫不移不屈從。  民爲邦本保可王,須知民貴而君輕;道德禮樂出性善,浩然正氣養可成。    吾豈好辯不得已,力排楊墨立正經;以德抗位性剛直,名利地位不礙行。  言辭犀利而巧妙,有時欲擒而故縱;類比譬喻多采用,常使人甘拜下風。  雖千萬人吾往矣,五百年有王者興;孔子之後道統斷,孟子一人獨敬承。  大學中庸與論孟,合爲四書受尊崇;四書如同階或梯,引人攀登向六經。    荀子諱况字爲卿,本是趙國郇地人;三至稷下任祭酒,其學重儒但不純。  倡言禮法當幷重,王道霸道可幷臻;本末主次一顛倒,易使弟子入法門。  誤以人性爲本惡,即此背離儒之本;韓非李斯隨以學,皆成法家之門人。  重視禮制與外王,通過教化正私心。君子本來性無异,善假于物學日新。    天人合一華夏道,荀子天人分言之;效法天地之大道,荀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集合衆家說,漢書雜家嘗論之;若說荀子集大成,六經已被貶低之。  若從文章來評說,嚴密諸子莫及之;雖與莊子皆善譬,前重虛構後現實。  用喻豐富而多彩,排比抒情增氣勢;各篇之間相照應,多爲本人自作之。
  第三節 墨家與法家    墨子名翟魯國人,或謂宋國楚國人;生于魯而仕于宋,齊衛楚國留足印。  造車可載五十石,自稱賤人或平民;或謂曾經受墨刑,祖爲貴族今沉淪。  早年學儒後出儒,墨家學派創始人;墨者形成一團體,組織嚴明俠士心。  首領人稱爲钜子,其位禪讓最爲尊;人道墨門多勇士,自苦爲極愛他人。    兼相愛而交相利,墨子學說之核心;若無自知以成己,如何能够推及人?  推愛之極成兼愛,直言兼愛無君臣;互利須知尊道義,符合仁義利方真。  墨子尚同于天志,天道統貫君臣民;尚賢不分貴與賤,尚鬼教化用鬼神。  節葬節用而非樂,久喪奢侈不愛民;非攻反對相侵略,非命萬事皆在人。    墨家立場在庶民,重點在于節制君;提出著名三表法,其一强調鑒前人。  其二重在民之意,其三制法利國民。墨辯崇尚思辯術,文章質樸而無文。  墨子去後分三家,各認其學得其真。欲制國君難以行,過于尚儉人難遵。  漢朝之後幾斷絕,清朝方能漸顯身;晋有魯勝墨辯注,清有畢沅王年孫。    李悝商鞅與慎到,管仲子産申不害,側重刑罰及政令,皆屬法家之流派。  韓非綜合前代說,法家成立別于外;商法慎勢申子術,三者合成見效快。  韓非身爲韓公子,上書韓王王不采;嘗與李斯就荀子,李斯成功韓非敗。  吳起商鞅遭車裂,前輩曾勸韓非戒;韓非自認利庶民,自信無畏而直率。    孤憤五蠹等篇章,秦王讀之極贊賞;秦國攻韓勒韓非,李斯姚賈皆誹謗。  李斯矯命賜毒酒,韓非因此而命喪。韓非集權于君主,駕馭臣下須有方。  以法驅民力耕戰,以期國富兵也强。明其法禁必賞罰,尊者不可被侵傷。  用人刑名皆有術,防範篡權治奸黨;君主有勢莫與臣,鞏固等級國運長。    上古競爭憑道德,中世逐鹿用智謀;當今爭戰賴氣力,霸道方能做王侯。  治國首重嚴刑罰,大臣有過不免誅;匹夫有善亦必賞,生殺大全在君手。  庶民本來服于勢,道德仁義民不服;人性無有不自利,因人好惡做籌謀。  有功即賞無功罰,勝者爲王敗者寇;改造自然求事功,若非獲利便即休。    韓非所作韓非子,五十五篇匯成集;多爲專論多自著,崇尚實用存多體。  峻峭挺拔鋒芒露,精密周詳有條理;歷史傳說及寓言,辯駁推理重實例。  激情澎湃刀作筆,結構謹嚴似獄吏。宋人守株以待兔,南郭充數濫吹竽。  買櫝還珠失主次,鄭人買履不知宜。寓言衆多連篇記,文章令人總稱奇。    第四節 其它各家    重視四時陰陽家,陰陽消長周而復;生長收藏四時運,敬授民時使知度;  順應四時盡人事,不可拘泥于小數。游說外交縱橫家,權事制宜其優處;  邪者爲之尚欺詐,單求功名與利祿;若使仁義做前提,固然可上青雲路。    名家所重在名分,名正言順事易成;名副其實是常名,拘泥反而混亂生。  雜家綜合衆家長,博采一貫固宜行;若是內心本無主,如水泛濫似漂蓬。  農家側重勸農桑,衣食無憂政所重;君臣幷耕徒增亂,上下無序禮不行。    小說家言出街道,巷語途說乃必然;廣聞可以驗得失,但恐由此難致遠。  十家可觀唯九家,皆出六經引一端;天下同歸而殊途,實相成者如相反。  水火相滅亦相生,以經爲准知長短;聖者口耳不閉塞,天地人道成一貫。
  第五章 屈子與楚辭    第一節 屈子生平    屈子名平是羋姓,寅年寅月寅日生;顓頊高陽之後裔,姓與楚君屬同宗。  其族原在昆侖地,六代季連楚建成;其後歸屬于殷商,助周滅商是鬻熊。  鬻熊曾孫爲熊繹,始爲子爵得周封;數代之後有熊通,自稱武王楚國興。  武王之子爲子瑕,采邑分封在屈城;後代故以屈爲氏,屈子由此得姓名。    顓頊亦帝亦爲巫,氏族南遷成楚族;楚人尚巫原有自,屈子其職亦兼巫。  巫乃以人通神鬼,其職稍似殷時儒;儒從神鬼轉天人,楚地依然崇尚巫。  南北教化以此异,周後漸漸趨同途;莊王用兵不炫武,禁暴安民神以福。  巫風濃烈神鬼盛,楚文因與中原殊;奇麗騰動多艶彩,非與中原同一爐。    屈子博聞而强識,明于治國擅辭令;二十有餘任左徒,待賓議政宣王命。  懷王采取合縱術,欲聯諸侯與秦爭;屈子使齊以結好,懷王使之草憲令。  屈子主張變法度,衆臣嫉妒法難行;上官大夫進讒言,屈子被疏離郢京。  流浪漢北作離騷,滿篇悲壯愛國情;本來無意作詩人,後世却以詩人名。    懷王聯齊用屈子,再次派遣出使齊;歸來任命管三族,屈景昭氏即三閭。  懷王寵姬名鄭袖,率衆竭力行排擠;慫恿懷王身入秦,屈子勸諫無改易。  懷王受騙客死秦,楚頃襄王由此立;任命子蘭爲令尹,屈子對此多异議。  襄王偏信子蘭語,正邪不分正者屈;放逐屈子而不用,無奈楚國漸雕敝。    屈子出郢沿江東,行吟澤畔面枯槁;年已花甲政不行,眼見楚國變衰老。  秦兵攻來荊楚地,郢都陷落楚難保;屈子絕望作懷沙,自沉汨羅葬波濤。  其時夏曆五月五,後世端午增悲悼。信者見疑忠遭謗,君信小人正氣消。  君子內美而外修,誓死不弃君子道;後人養我浩然氣,莫羨楚辭文采好。    第二節 從詩經到楚辭    詩經用以行教化,楚辭之用書情志;兩者之用本不同,不可等同而視之。  詩經不計何人作,楚辭作者有名字;集成未必原作意,詩人之心自寫之。  詩經雖怨而不怒,楚辭之情濃且熾;溫柔敦厚節以禮,情濃唯以理解之。    詩經固然敬鬼神,但雖有敬而遠之;楚辭巫風尚鬼神,多借鬼神以佑之。  詩經兼有風雅頌,惟有雅頌可祭祀;楚辭或用以娛神,九歌之作即是之。  詩經之作皆雅言,天下過今通行之;楚辭用楚語地物,亦以楚聲而歌之。    詩經比興多散用,楚辭多用以象徵;香草美人象賢者,詩人隨意可飛升。  詩經理正而無邪,楚辭多發幽怨情;詩重調節騷發泄,詩人騷客各不同。  詩經多是四言句,楚辭雜言在其中;詩自爲詩騷如賦,故或命騷以賦名。    楚辭初見在史記,張湯列傳首用之;本義但指楚歌辭,今言楚辭有兩指。  一爲楚辭之詩體,一爲劉向楚辭集。楚辭與詩有淵源,中原楚風相交織。  後世詩歌多似騷,多是有志而不遇;以禮節情學詩經,畢竟巫風漸消失。    第三節 離騷    離言別兮騷言憂,史遷解騷不解離;不難離別合離情,靈修數化是憂意。  且看王逸離騷序,離別騷愁亦無异;然有班固訓不同,解離爲遭而通罹。  近人或解爲牢騷,或爲勞商之楚曲;二說雖然各有理,刻意創新不可取。    離騷之作有兩說,今人多謂襄王時;然而通讀離騷賦,一言未及懷王死。  史記明言王怒疏,疏遠放逐非一事。懷王曾經疏屈子,屈子作此以望之。  休言離騷空懷怨,須知仍舊詩言志;滿腔忠悃愛楚國,雖有幽怨情真摯。    依詩取興離騷文,引類譬喻以自陳;惡禽臭物比讒佞,善鳥香草配忠貞。  靈修美人媲君主,宓妃佚女譬賢臣;虬龍鸞鳳托君子,飄風雲霓爲小人。  其詞溫雅義皎明,不遇可哀志可湣。此是王逸之評語,流傳影響到如今。    身爲高陽之苗裔,自應擔當興楚任;寅年寅月寅日生,天命所加敢輕心?  名爲正則字靈均,父祖之志當承伸。生具至善內美性,如佩香草以修身。  群而不黨聚賢士,志導先路顯忠貞;惟恐四時匆匆過,修明法度益國人。    堯舜耿介遵道行,桀紂猖披窘捷徑;党人偷樂敗皇輿,但願佐君依道行。  荃不察兮反信讒,半途而廢心不平;既已滋蘭又樹蕙,未料蕪穢皆不成。  衆人貪婪以競進,貪得無厭妒心生;雖知不爲俗所容,堅守正道不計窮。    長太息以掩涕兮,但哀民生之多艱;心既能善死無悔,行既忠正何所怨?  靈修浩蕩衆女淫,時俗工巧悖聖言;窮困流亡寧溘死,此心此志不改遷。  鷙鳥本來即不群,孰能异道而相安?屈心抑志清且白,守道委曲以求全。    反躬自省察前路,再整衣裳與佩飾;欲行正道于他方,顧及民生行又止。  身被肢解心不改,鯁直行道何避死?悠悠此情向誰訴?且向帝舜以陳詞。  歷來縱欲皆自滅,聖賢循道總無私;生當亂世空掩涕,豈能因此更此志!    既得中正將奮力,路雖修遠永求索;上達天庭求前路,但知皆與願相左。  將渡神泉再反顧,垂泪無人心同我;欲令天神來相助,未料竟然皆拒絕。  再以靈草行占卜,告之他往離楚國;又訪巫咸再詢問,告以中正終難合。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前賢信于明主兮,中正不嫌乎位卑。  思楚黨人不諒兮,蘭芷亦失其芳菲;諂佞既已當道兮,孰知忠信之可貴?  從靈氛之吉占兮,且尋明君已際會;昆侖忽睨舊鄉兮,其馬止足而生悲。    屈子依照詩人義,創作離騷寫忠忱;上以諷諫君尚賢,下以自慰其誠心。  木不擇鳥鳥擇木,君暗臣佞國祚沉;屈子危言以存國,立志殺身以成仁。  愛國惟須以正道,然後推己以及人;逡巡避患壽爲耻,君子憂國且憂民。    第四節 其他楚辭作品和作家    當初大禹作九歌,巫奉大禹爲祖師;屈子身爲楚之巫,爲與秦戰修訂之。  懷王一十七年春,秦楚交戰于丹陽;楚國慘敗欲復仇,再于藍田擺戰場。  楚以九歌求神佑,秦國亦見詛楚文;楚以屈子任巫師,秦國亦有宗祝人。  若請男神女作巫,若請女神男招之;惟借男女引神至,再對神靈敬祭祀。    九歌共有十一篇,首爲迎神尾送神;東皇太一爲主神,他皆陪祭之曲文。  東皇太一指高陽,楚之先祖太陽神;以此尋求祖先佑,衆神之中最爲尊。  其次名爲雲中君,兵主蚩尤爲戰神;雲中隱語是雷雨,風伯雨師來助陣。  其三湘君指帝舜,此以女巫招湘君;往日九歌不祀舜,屈子加之改舊文。    其四祭祀湘夫人,娥皇女英配湘君;二女殉情于湘水,于是成爲楚之神。  其五所祭大司命,所指太昊伏羲神;太昊風姓作大易,生生不息保楚人。  其六所祭少司命,掌管子嗣與婚姻;其神之名爲女媧,保護兒童與女人。  其七東君指月神,每月月向西漸沉;高陽之母名女樞,北斗幹月而有娠。    其八河伯黃河神,夏曾有邦名河伯;楚民原住河下游,此暗欲爭同盟國。  其九山鬼巫山神,行雲行雨山之阿;巫山位于楚之地,固需神女佑楚國。  其十國殤祭鬼雄,魂魄毅兮不可奪;當初丹陽曾血戰,今爲雪耻保祖國。  十一禮魂送神曲,原是男女之贊歌;上古魂與軍同音,實亦三軍之檢閱。    九章本來各散篇,後人編輯命此
  九章本來各散篇,後人編輯命此名;惜誦涉江與哀郢,抽思懷沙悲回風;  思美人兮惜往日,另有一篇名橘頌。屈賦天問實問天,形式不與他篇同;  問難接連百七十,包羅萬象人稱頌。招魂當爲懷王招,此說基本能確定。  遠游或爲漢人作,卜居漁父屈子頌。可嘆屈子成騷人,難以實現其美政。    宋玉私淑于屈子,自出機杼作楚辭;出身貧寒才超衆,曾爲楚王所賞識。  終因奸佞進讒言,害得被黜而落職。漢書著錄十六篇,公認惟有九辯是。  風賦高唐及神女,對楚王問登徒子;大言小言笛諷釣,諸篇今謂多疑似。  景差唐勒亦有作,等而下之又其次;後雖屈宋相幷稱,顛峰惟有一屈子。
  秦漢文學詩說  第二編
秦漢文學  緒論  一、秦朝政治文化與文學  西元二二一,秦朝得一統;建立郡縣制,封建由此終。官職分內外,職分皆確定。  外有郡尉監,內設禦尉丞。天下規制設,車軌書文同。馳道交通利,禦外修長城。  呂不韋與嬴政  呂氏嬴政政不同,最終嬴氏得成功。呂氏無神講變化,嬴氏有神欲永恒;  呂氏適欲重理智,嬴氏縱欲迷仙踪;呂氏本欲官天下,嬴氏天下子孫承;  呂氏任賢主禪讓,嬴氏集權握手中;呂氏不行郡縣制,嬴氏反對再分封;  呂氏爲政重哲人,嬴氏管理專其政;呂氏主張民爲本,嬴氏以君統其宗。  焚書坑儒  清人劉大櫆,所言堪思量:秦焚博士藏,項羽燒阿房。劍橋秦漢史,所論頗恰當:  焚書損失少,心理影響長。若論坑儒事,事出有原因。首次四百六,再次七百人;  二世殺數十,千古憾人心。  李斯  當初欲做倉中鼠,既成丞相化作猫;雖曾學儒總爲私,終因私字把命拋。  上書秦王諫逐客,崇尚實用利爲高;雖無著作傳後世,儒法實踐亦昭昭。  二、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  五經博士傳五經,尊儒博覽重師承;漢武喜愛讀辭賦,文人獻納獲恩寵;  諸王招賢又納士,薦試選才重學行;朝設樂府鴻都門,會萃文人東觀中;  游宦交流成時尚,或成幕僚與侍從。  三、漢代文學的基本態勢  苞括宇宙總天人,胸懷博大通古今;但求不朽垂青史,渴望聖主與賢臣;  生不遇時嘆天命,雖有幽怨不沉淪;亡秦永作前車鑒,針砭歌頌相因循;  獨立依附再獨立,千古往復是文人;官府民間相促進,創作興旺總更新。  四、漢代文學與經學的雙向互動  儒術獨尊經學盛,天下風氣重宗經;鋪張揚厲求唯美,不避煩瑣求恢弘;  灾异一變成讖緯,天人神鬼可感應;經學本與文學异,文重摹擬自難興;  國勢强時文亦繁,漢末再現尚簡風;經雖有情止于禮,文雖有禮偏尚情。  五、漢代文學樣式的嬗革及分期  賦介詩歌散文間,體式多樣亦多源;枚乘標立相如高,揚擬班張創新篇;  楚辭咏物抒鬱悶,新賦偏重諷頌言。史漢開創紀傳體,吳越春秋增文斕;  大量碑文品人物,封禪儀記記游玩。政論承繼諸子式,問答之體賦中含。  四言詩歌雖仍有,主流已經是五言;叙事孔雀東南飛,古詩十九垂典範;  西漢産生七言作,辭賦亦雜七言段。高祖景帝初創期,賈誼枚乘爲代言;  武帝宣帝全盛期,最高相如與史遷;元帝和帝中興期,再創高峰屬揚班;  安帝靈帝轉衰期,小賦古詩最可觀。
  第一章 秦及西漢散文    《呂氏春秋》  秦相呂不韋,養士三千人;召集書所見,編訂作雄文。爭勝于天下,懸在咸陽門;  全書十二紀,八覽加六論。雜取各家說,中有一貫魂;效法天與地,萃聚含匠心。  平實兼暢達,理在事中存;諸子爭鳴後,綜變而成新。  李斯散文  大秦逐客卿,李斯在其中;爲保卿卿位,上書諫秦廷。陳詞唯利害,暫勝終必傾。  既爲秦所用,捨身欲建功;上書向韓王,擲地似有聲。天下歸一統,禦史升爲丞;  嬴氏已自傲,李斯亦驕縱。衷心歌帝德,時時從帝行;刻石多三句 ,大開頌德風。  二世資質劣,勸之制臣行;尚逸誣堯舜,倡言加酷刑。一旦陷于獄,自認七罪名;  正言却反說,終死咸陽城。  賈誼政論文  陸賈做新語,總論興與衰。賈誼著新書,政事在心懷。政論究秦過,理正文豪邁。  疏牘論積貯,重農重積財;一篇治安策,涕息多感慨。另外有雜論,豐富而多彩。  晁錯有奏疏,貴粟重邊塞;憂農而抑商,申言商之害。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西漢有劉安,封王在淮南;以道兼孔墨,複加申與韓;書中多故事,語句雜散駢。  大儒董仲舒,公羊賴其傳;上書三對策,獨尊儒者言;春秋呈繁露,宏博有淵源。  劉向重經學,著作有多篇;新序與說苑,瑣事綴新編;承命校書籍,目錄以保全。  其他散文舉目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  東方朔:答客難  桓寬:鹽鐵論  揚雄:解嘲、解難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枚乘:諫吳王書  司馬遷:報任安書  楊惲:報孫會宗書  第二章
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  《七發》之前的賦  天下未安定,高祖厭儒生;陸賈新語作,或借賦抒情。最近陸賈者,理應推賈生;  政論多雄辯,卓立文壇中。臨湘吊屈原,騷體嘆人生;欲遠污濁世,不與靈均同。  宅中入鵩鳥,作賦感死生;好似達觀者,實多抑鬱情。吊賦先排比,後多問嘆聲;  鳥賦設主客,采取問答型。諸侯多養士,首推劉武君;梁園聚文客,枚乘冠群倫。  所作有九篇,七發廣稱聞;設楚太子病,吳客指病根;但說七件事,太子複元神。  極寫欲之害,言語警世人;勸以致妙道,勿因欲害身。借鑒呂春秋,體制襲招魂;  辭藻繁且富,比喻重鋪陳;漢賦由此立,七體傳古今。  司馬相如時代的賦家  武帝好文學,宮闈聚文杰。政與文相應,文與世相諧。奇士東方朔,多諫語詼諧。  作有答客難,不遇却有節。枚乘之子皋,作文最爲多。雖不通經術,才思却敏捷。  不重諷和諭,自與傳統別。所作多匆促,因此今已絕。司馬相如出,雄踞漢文壇。  讀書好習劍,侍從景帝前。但因不得志,托病入梁園。一篇子虛賦,從此美名傳。  梁王歸陰後,相如歸蜀川。臨邛遇文君,新寡逢新歡。武帝一即位,因賦列朝班。  複作上林賦,卒章尚節儉。蜀中生戰亂,庶民驚萬端。奉詔做檄文,以求百姓安。  又拜中郎將,建節通西南。人告其受賄,因此而失官。歲餘複召回,諫獵嘆秦言。  作成大人賦,勸帝莫求仙。誰知會錯意,武帝更喜歡。更有長門賦,後世得盛傳。  子虛幷上林,可合成一篇。子虛與烏有,盛誇多奢言。中有亡是公,責其意不賢。  重德申道義,方可天下安。篇制實宏偉,諷諫寓其間。排比兼長短,氣脉緊相連。  遂成爲絕唱,人尊爲典範。  西漢其他賦家  時至宣成世,帝王精詩文。深感書策亡,求書重經綸。王褒奉詔作,聖主得賢臣。  分說遇合論,略存諷諭心。有人反作賦,以之易尚淫。宣帝重娛樂,因盛辯麗文。  王氏賦洞簫,妙筆寫妙音。複有甘泉賦,悅目又賞心。揚雄早好賦,傾心敬相如。  後期生轉變,態度反其初。嘗作反離騷,責屈以殉卒。開創京都體,所咏是蜀都。  所有作品中,四篇最爲著:甘泉與河東,羽獵長楊賦。所長在想像,創新却不足。
  第三章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與《史記》成書  父名司馬談,世代爲史官;受易于楊何,六家尚道言;遺囑作史書,以繼獲麟篇。  史遷拜安國,因得尚書傳;再拜董仲舒,春秋解微言;上學至三代,下至辭賦篇;  立志成父命,漫游考疑難。父卒三年後,遷任太史令;參訂太初曆,史記即開工;  雖然欲作史,心中却效經;窮究天人際,更求古今通;欲成一家言,其志不可輕。  誰知李陵敗,直言受宮刑!忍辱又含垢,但爲史書成;其中多少苦,說與任安聽。  《史記》叙事藝術  效法天地道,運用在人倫;雖然是記古,更是爲鑒今。本紀加表書,世家列傳新;  通史首黃帝,紀傳爲核心。本紀記帝王,惠帝外其文;升列本紀者,項呂此二人;  提高爲世家,孔子陳涉君。  《史記》叙事藝術  排列重時序,又以類相從;史與思交錯,究以時統宗。專人可列傳,數人可會同;  或以類相聚,或如太極生。記事談因果,血脉自貫通。詳細論起因,結局不熱衷。  雖有千萬緒,却能條理清。項羽終成敗,尚力私矜功;吳起遭亂箭,刻薄以見凶。  李廣命不遇,衛青因天幸;張良得天時,方遇黃石公。  《史記》人物刻畫  人物四千餘,所涉極廣泛;下至市井民,上及帝王傳;同情不遇者,伯夷爲首篇;  欲伸平生志,所重在引薦。寫人重特色,當推李廣傳;言行與教養,隨人而變換;  陳平貧好學,見識自高遠;樊噲屠狗客,豪爽敢直言。人物雖繁多,却有共同點:  知恩能圖報,德德而怨怨;士爲知己死,蹈火踵不旋;富貴則還鄉,炫耀衣錦粲。  其事或相同,隨心而有變。多維以透視,例如鴻門宴。一篇顯多面,多篇以互見;  項紀重正言,弊列高祖篇;劉邦不仁處,不在本紀現;深愛信陵君,短存範雎傳。  《史記》風格特徵  事從瑣細始,畫面多宏闊;題材多重大,大事相交錯;含有深邃意,雅健而雄博;  蘇秦與張儀,背景爲七國;陳平足智謀,離間成功果;時勢得與失,理寓波瀾廓。  人生多悲劇,史遷多感慨:自以爲是者,結果多可哀;商鞅遭車裂,賈誼難遣懷。  田橫不降漢,殉節何壯哉!公孫與程嬰,捨身救孤孩;刺客與游俠,悲壯而豪邁。  或者有缺憾,其死亦慷慨。天命自難違,願與事相乖;名利迷人性,吳起受其害。  天人相感應,事情多奇彩;秦皇多怪异,高祖是龍胎。史用小說筆,文史未分開;  仲連不見尾,四皓忽去來。  《史記》的地位和影響  紀傳史學奠基作,傳記文學之開端;編年國別記言事,史記之創屬空前。  意蘊魅力有如詩,出入風騷衆體兼。文史合一樹旗幟,人文精神在其間:  聖心救世垂青史,立德立功又立言;自强不息忍垢耻,捨生取義不苟全;  批判暴政與酷刑,呼喚真情在人寰;自尊不容枉受辱,立志本自高不凡。  後代散文以爲宗,技巧語言與文風;八家七子與桐城,皆對史記備推崇。  語言平易而簡潔,轉化古語古今通;不避重複不求工,利于扭轉駢儷風。  傳記情節多曲折,人物形象渾如生;語合身份與性格,以事寫人衝突中;  傳奇小說學史記,人事場面顯其踪;後世取材如寶庫,小說戲劇情最鐘。
  问好云先生。
  今之学者也为利,故而天下道术裂
  诗歌文学史?  标新乎?立异乎?  与其诗歌,不若古文。
  答中兴之心先生:谢谢!问好!  答渔樵问村先生:诚如先生所言!  答仕隐君先生:此是在下近几年做课件时所写的内容。在下用诗的形式,因为课件上能整齐且简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便逐春风浩浩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