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硬笔方格书写纸纸光滑点的是哪种纸?

书写纸有哪些种类_百度知道
书写纸有哪些种类
我有更好的答案
素描纸、宣纸(生宣、熟宣)、卡纸、毛边纸、打印纸、一般的作业本纸
采纳率:42%
还有用磁性墨水做的可擦写纸,可以反复书写,不用油墨,又叫磁写纸除了传统木浆纸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书写纸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现在的位置: >> 科技小放大镜 >> 六年级小学生科技小论文:为什么放大镜在太阳下能烧着纸?(共4篇)
六年级小学生科技小论文:为什么放大镜在太阳下能烧着纸?(共4篇)
来源: 时间:
适十狮适市事实上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适十狮适市事实上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适十狮适市事实上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学生科技小:为什么放大镜在太阳下能烧着纸?(共4篇)第一篇】:放大镜为什么在阳光下可以点燃纸放大镜为什么在阳光下可以点燃纸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外婆家做客,看阳光那么好,我于是就将躺椅拿了出 来,躺在上面晒太阳,忽然,邻居家的小孩吸引了我的注意―― 他们正蹲在一处,手里拿着放大镜,将它一面对着太阳,一面对着涂了黑色 的白纸……一定是在等纸燃烧呢!我记得,我小学几年级的时候这样玩过,像这 样过一会儿,纸就会燃烧起来了。但那时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像这几个小孩 子一样觉得这样很好玩。然而放大镜在阳光下为什么可以让纸点燃呢?其实这是因为, 放大镜是凸透 镜,也就是说放大镜是周围薄,越到中间就越厚,而凸透镜对太阳发出的平行光 芒有会聚的功能。当我们用放大镜放在充足的阳光下对着纸, 特别的深颜色的纸, 因为它吸收光和热的本领比较强。将远度调整到能发现一个非常耀眼的光点,这 一点集中了太阳的光和热, 于是在光点照射下的东西, 随着阳光热度不断地加强, 温度也就不断提高,最后达到燃点时,自然就燃烧起来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可以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还可以利用光 的折射的初步规律来证实。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 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 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 镜) 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的聚 作用。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手痒痒了,于是找来放大镜,一张白纸和 一支黑笔,在白纸上涂了一个黑黑的大圆,然后拿起放大镜对着太阳对着纸,纸 上出现了一个特别耀眼的光点……过了一会儿,纸开始焦了,后来还燃烧起来了 呢。回忆童趣,真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我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向那些个小朋 友跑去,问他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纸会燃烧呀?然后简单化的讲给他们听…… 生活中其实处处有科学,童年时觉得好玩的游戏其实也蕴含着科学呢,看 来我们要多问为什么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二(6)班胡梓逸
【六年级小学生科技小论文:为什么放大镜在太阳下能烧着纸?(共4篇)第二篇】:小学生科技小论文题目小学生科技小论文题目⒈家庭节能调查报告 ⒉大蒜也能……(治病等) ⒊神奇的……(节能灯等) ⒋……的奥秘 ⒌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无车日对环保及节能的影响调查) ⒍本班同学挑食情况调查 ⒎伙伴肥胖情况调查及处理意见 ⒏关于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 ⒐小学生零食问题调查 ⒑蚂蚁的力气有多大 ⒒学生早餐问题调查报告 ⒓小学生近视率高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近视眼带上眼镜看得清事 物? ⒔家长(爷爷、爸爸等)节能、环保意识调查(对小学生的影响) ⒕家养宠物与环境保护(伤害事故等) ⒖什邡是名符其实的矿泉水之乡? 16. 我教鹦鹉学说话 17.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 18.科技小论文――兰花枯萎之后 19.我的神舟八号 20.科技小论文――柔软的汽车玻璃 21.篮球充气的孔为什么不会漏气 22.科学小论文-猫为什么吃老鼠 23.科技小论文范文―《制造影子》 24.科学小论文――看电视为什么不能太近? 25.废旧电池危害大 25.树皮上的死亡信号 26.会跳的暖瓶塞 27.角落里的生物生长现象观察 28.mp3 可能毁掉一代人的听力 29.节水在行动
【六年级小学生科技小论文:为什么放大镜在太阳下能烧着纸?(共4篇)第三篇】:小学科学六年级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下)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教学准备】 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 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 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 号) 、铅画纸(2 号) 、吸水纸(3 号) ,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 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科学文件夹 编号 预测纸的种类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 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2 3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3 页的资料。4.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1.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 ,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 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 6 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 倍) 、放大镜(10 倍) 、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 角茴香等。【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 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 方法。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 ;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 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 ;A 除以 B 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 ;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 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 ;B 除以 A 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 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 用表记录观察结果。科学文件夹 放大镜的倍数 5 倍 10 倍 观察布料的结果(图) 不同点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6) 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 视野越小; 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科学文件夹 编号 物体名称 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 1 粉笔 2 铅笔头 3 橡皮屑 4 石块 5 面包 6 八角茴香 7 自己的皮肤 8 9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 大镜? 4. 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1.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 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 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 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手册。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 物都属于昆虫。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 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 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 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 等。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 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 翅上的鳞片窝里。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 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昆虫的复眼 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 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 1.7 万个小眼, 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 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 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可是, 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 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昆虫的耳朵 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 膜听器。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 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 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 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 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昆虫的触角 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 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 用处, 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 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 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 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 的认识。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 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 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3.制定观察,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4.交流观察计划。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四、小结教学反思: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 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 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4.了解晶体用途。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 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 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 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 样的。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2.对话:我们在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 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 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 却,使物质重新析出。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 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 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 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 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 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 有这些半导体晶体, 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 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 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 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 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 我们去探索。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教学反思: 1.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 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 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 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 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学过程】 1. 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2. 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 ,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 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汇报。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 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3. 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4.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5. 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 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 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 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 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 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 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 显微镜, 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 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 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 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反思: 1.5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 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 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2.根据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 1. 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 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 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2. 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 校园、 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3.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4. 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大组交流计划。5. 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教学反思: 1.6 -1.7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 告。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 研究的课题内容。学生准备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 进行回忆、交流。学生汇报交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 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请大家想一想。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 方面) 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 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 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学生汇报。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 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教师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 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教师请学生把小组的研究报告张贴在课前准备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研究大海报上,供大 家学习参观。 教学反思:1.8 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表一或表二) 每组一份酵母菌发面材料: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学生准备: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课前, 老师要求大家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填写在收集表中,大家完成了吗? 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一组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大家注意仔细听。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他们交流后提出来。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先来交流你们收集到了哪方面的资料? 学生汇报。(等一组汇报之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一组的资料进行评价和质疑,由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按这样的方法,组织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对交流的资料进行讨论评价。――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渗透,如学生谈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 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 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 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 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教师小结: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像同学们刚才所介绍的,人类确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 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 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有些同学还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 的成果。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出示: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酵母。很多同学早餐都要吃馒头或者包子,那么馒头、包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要 经过发酵这个过程,通过发酵可以使面粉体积膨胀,而发酵就离不开酵母。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尝试着怎 么使面粉发酵吧! 教师示范: 先用一小烧杯( 50 毫升)水将酵母( 10 克左右)化开,再加入面粉( 100 克左右)和匀,揉成 面团,然后放入塑料量杯中。教师: 现在我们来观察面粉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每隔 20 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 记录表中。组织学生分组尝试面粉发酵的实验。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下节课 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 :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 (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 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 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 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 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 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 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 么?说出你的依据。四、: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 下节课接着研究。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 建议:留取对比样本。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 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 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 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 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 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 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 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 粉。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 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 1~2 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 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 30 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 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 31 页表格上。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 在革命时期, 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 , 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 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 推测: 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 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 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 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5、铁生锈了【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 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 ,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 引导思路: 要看铁锈是否是铁, 除了观察等外, 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 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 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 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3、制定研究计划。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 (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 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 的方法。阅读 43 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 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 学变化的方法之一。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 37 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 那些现象?列举填表。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1 2 3 4 5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 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教学准备】课前经历 5 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 实验。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 38 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 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三、铁生锈的快慢 1、 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 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 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 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 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 用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 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 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 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2、品尝后谈谈体会。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 1、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2、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2、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3、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 《嫦娥奔月》 、 《玉兔捣药》 、 《吴刚伐桂》 等故事; 《枫桥夜泊》 (张继) :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 (李商隐) : 云母屏风 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 (王昌龄)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 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 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 46 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发生了哪些 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 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 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5、 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 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 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 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 面与地球不同。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板书设计: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后记:2、月相变化【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 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 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看来人们 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 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 (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 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 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 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 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 49 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 把“月球”举在空中, 使“阳光”照到“月球”上, 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然后使“月球”围绕“地 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 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 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 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 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 绕地球公转有关。(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 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 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 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 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 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 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 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 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 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后记: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 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 (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 ,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二、制造“环形山”。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 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 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 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3、 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 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 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 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 52 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后记:4、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2、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 地球处于月影中时, 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 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 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3、 (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 (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 (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 (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 不多在一条直线上。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 (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 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 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 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1、 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 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 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 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 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 形的。这一过程中, 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 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 (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 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 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 54 页日食的成因。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 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 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 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 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后记:5、太阳系【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 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 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 、矮行星、 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建立太阳系模型。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 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 56 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 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 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 不处于同一平面, 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 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 14 厘米, 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 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 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 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 14 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 小为 0.05 厘米、0.12 厘米、0.13 厘米、0.07 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 5.8 米、10.8 米、15 米、22.8 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 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 流星、彗星等) 教学后记:6、在星空中(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了解星座 1、 (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 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 6000 多颗, 为了便于辨认, 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 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 88 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 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2、阅读课本第 57 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 细线的下端。(说明: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实际上是根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际距离、七颗星的相对 位置关系来确定的。) 4、学生分组制作。5、把模型放到投影仪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 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预设: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模型的一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 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 6、思考:从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7、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从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 星座,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 8、汇报交流情况。(1、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2、“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 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9、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三、认识星座 1、提问: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 2、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但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 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3、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显著标志是什么? (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4、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5、汇报讨论结果。(预设: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 5 倍处,有一颗 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6、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自愿组成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四、巩固拓展 我们还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们的形状有何特征?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请同学们收集相关 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星空交流会。板书设计: 6、在星空中(一) 一、星座: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二、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 教学后记:7、在星空中(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教学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开星空交流会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 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2、 (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志? 3、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 天津四、 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 形成一个三角形, 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也称大火 星,是一颗耀眼的红色亮星。) 4、阅读课本第 59 页的文字资料。 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 (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 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 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 河流。) 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 观察不同的星座。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2) 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 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 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 (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 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四、应用拓展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 天鹰座。板书设计: 7、在星空中(二) 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 、天琴座(织女) 、 天鹰座(牛郎) 、天蝎座(心宿二) 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教学后记:8、探索宇宙【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 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 5 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 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 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 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 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太 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 (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 61 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 1000 亿~2000 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10 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 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 100 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 星系。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 120 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 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 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 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 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 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 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 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 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 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 我们更不会忘记, 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 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 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教学后记: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一天的垃圾【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 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字格书写纸模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