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呈现wwWhhh620联合前期差错更正,真的被完全的hhh620CoM屏闭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在很多地方看到有人推荐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也有很多朋友看过之后赞不绝口,说颠覆了自己观念的人不胜枚举。能有这么多人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真的是蛮让人高兴的一件事。先声明一下,我没有看过《人类简史》这本书。2014年大概这个时候,我在开张没多久的果壳MOOC上面看到一个很短的课程宣传视频,课程的名称叫做:&b&&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ooc.guokr.com/course/466/A-Brief-History-of-Humankin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类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a&&/b&,立刻就被吸引了,于是跑去Coursera,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把这个希伯来大学开设的课程听完了。那个时候,尤教授还来过中国,果壳还进行了专访。&br&大概半年后,该课程的同名书籍的中文版出版了,比英文版仅仅晚了几个月。我曾经买过两本送朋友,但是自己没有再读过。&br&作为一本人类学的入门书籍,这本书当然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人类学还是比较新的学科,书里面也有很多地方有争议,也会有今后说不定会被推翻的理论。&br&对了,Bill Gates也对这本书赞不绝口,他曾在自己的博客上说,他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迫不及待的推荐给梅琳达,因为急切的想跟她讨论书中的问题,然后他们接连数周都在饭桌上讨论这本书:&br&&blockquote&When Melinda and I went on our spring vacation, I encouraged her to pack a copy of Yuval Noah Harari’s &i&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i&. I had just finished the book and I was dying to talk to her about it. It’s so provocative and raises so many questions about human history that I knew it would spark great conversations around the dinner table. It didn’t disappoint. In fact, in the weeks since we’ve been back from our holiday, we still talk about Sapiens.&/blockquote&ref:&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gatesnotes.com/Books/Sapiens-A-Brief-History-of-Humankin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 Did Humans Get Smart?&/a&&br&顺便说一句,毕首富的博客中一大版块就是关于books的,他每年都会读很多书,推荐的很多书都值得一读。&br&&br&啰嗦完了,讲正事儿。读一本好书,只读正文的话,那是极大的浪费——尤其是对于国外大学教授写的知名科普书——称得上精华的书都会援引无数的其他著作,当然也会引用无数的研究论文(Researches),综述(Review),前瞻(Perspectives),评论(Comments),甚至新闻(News)等等。抓住一本好书,顺藤摸瓜,可以拉出一大票儿好书。&br&拿《人类简史》来说,无须翻阅其reference,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尤教授受贾雷德.戴蒙德影响很深。比方说“农业革命虽然提高了整体的生活,但却使每个人的生活境遇劣于狩猎采集”这个观点,最早是由贾大师在1987年于Discover Magazine提出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iscovermagazine.com/1987/may/02-the-worst-mistake-in-the-history-of-the-human-ra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Worst Mistake in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a&;而尤教授的很多观点也可以看到贾大师的影子——尤其是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br&所以,&b&推荐的第一本是贾大师的&/b&&b&《枪炮、病菌与钢铁》&/b&,这本书同样是讲人类的大历史,关于人类的历史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形成现在这样的社会格局,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观点。对了,书中有一章专门是讲“中国人是如何成为中国人”的。&br&贾大师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理学教授,将近80岁的老先生,几十年的时间走访过很多国家与原始部落,与各个种族的人都有过非常密切的接触,是人类学方面世界闻名的学者。如果我们吃到一份美食,会记住这个餐厅这个大厨,因为他做的其他菜可能也很美味。同样的,一个作者在其专业领域是可以耕作很深的,有时候也很广泛。因此,再推荐贾大师已在国内出版的四部著作:&br&&b&《第三种黑猩猩》&/b&,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本书,关于人类的“动物性”与“人性”。经常拿来一起谈论的是德斯蒙德·莫利斯的《裸猿》三部曲。&br&&b&《崩溃》,&/b&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很多国家或者社会都消失了,留下了很多谜团,例如楼兰古城等,有的是因为战争,有的是因为环境,在这本书里,贾大师分析了很多的案例,探讨了究竟哪些因素会造成一个社会的崩溃与消亡,哪些因素是关键的。&br&&b&《昨日之前的世界》&/b&,接触过那么多的原始部落,贾大师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些原始部落真的就没有值得我们现在社会学习的地方吗?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呢?&br&&b&《性趣探秘》&/b&,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待两性关系。&br&&br&贾大师的说完了,我们说说李大师(理查德.道金斯)。尤教授受李大师影响也蛮深的。&br&其他答案里面很多提到了李大师的成名作&b&《自私的基因》&/b&,不夸张的说,我认为这本书开创了一个时代。这本书是1976年出版的,到现在正好40年。在这40年里,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断发展,李大师创造的meme(迷因)这个词发展成了一个新的学科:迷因学。其实该书出版仅仅4年后,就有科学家验证了其理论,并在Nature上面发表了两篇论文(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x.doi.org/10.a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 E. Orgel and F. H. C. Crick Nature 284, 604–607 (1980)&/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x.doi.org/10.a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 F. Doolittle and C. Sapienza Nature 284, 601–603; 1980&/a&)。&br&值得注意的是,&b&李大师是程序员出身,书中有很多数学模型,也就是说,该书是用数学的严谨语言来解释进化论的&/b&。该书受到了毕首富口中最伟大的程序员——查尔斯.西蒙尼的极力推崇,后者甚至在牛津大学给李大师专门捐出一个教职来。所以,质疑李大师的人,我觉得最好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数学功底。&br&读李大师的著作就一个感觉:酣畅淋漓。李大师的著作大概有十来本(数了一下总共是12本,但是有一些没有中译本),不过有些没有在国内出版。我每次读李大师的著作都有醍醐灌顶之感,认知水平差太远了。&br&在《自私的基因》之后,李大师还专门又写了一本书&b&《延伸的表现型》&/b&,来详细讲迷因这个概念,他认为迷因是基因之后出现的另一个符合“复制子”这个概念的东西(虽然我觉得并不止。)&br&李大师是著名的反宗教人士,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极力推崇者,经常在各种场合与别人辩论,他有两本书是专门干这个的:&b&《盲眼钟表匠》和&/b&&b&《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b&,前者偏重理论,讲为什么“无计划的自组织性进化可以形成非常精巧美妙的器官”,后者侧重事实,列举了大量的进化的伟大示例。&br&如果你想对地球上40亿年的进化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的话,可以看他的&b&《祖先的故事》&/b&,这本书从智人这个物种往前推,以分离点的形式向前追溯,到灵长类的出现,到哺乳动物的出现,到脊椎动物的出现,到真核生物的出现,直到目前所有生物的共祖——LUCA(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br&&br&下面要提的这位曾经上过李大师的课,因此也可以算作李大师的学生——马特.里德利,子爵。马大师是真正的英国贵族,因此也可以称为马亲王(误)。。。我们还是叫他马爵爷吧。&br&马爵爷也是一个从生物学到人类学到经济学社会学无所不精的人物,他最有名的著作我觉得应该算是The Red Queen(《红桃皇后》),红桃皇后这个概念在学界非常流行,用红桃皇后理论解释性别的进化历史,这本书功不可没。可惜国内翻译版本书名直接就叫&b&《性别的历史》&/b&,少了不少韵味儿。李大师对马爵爷这本书也是赞不绝口的:“任何人重写本书‘性择’那一章,一定会受他们的影响”——《盲眼钟表匠》。&br&马爵爷另一本我非常非常喜欢的著作是他的&b&《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b&,讲了23个和基因有关的故事,每一个都很精彩,真的是超级精彩,每一个学生物的人都应该仔细拜读。&br&马爵爷的另一个身份——经济学家,促使他思考经济的进化规律,思考的结果就是他另一部著名的作品——&b&《理性乐观派》&/b&,副标题“一部人类经济进化史”。感觉标题太平庸?那来看看马爵爷为这部书在Ted上的演讲吧:&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ed.com/talks/matt_ridley_when_ideas_have_s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tt Ridley: When ideas have sex&/a&。直译过来就是《当思想开始性交》。马爵爷认为,人们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类似于生物性交以交换基因),是迷因传播进化的关键,因此也是人类社会经济进化的根本原因。有没有看到?这可是构成了《人类简史》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br&&br&说几句题外话:&br&生命科学是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就如同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而物理是化学的基础一样,有很多大师都是融会贯通的,比方说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就根据他在三一学院的演讲写过一本书《生命是什么》,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生命现象能否完全用物理定律来解释?&br&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对整个生物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融贯的大师层出不穷,他们相互影响,衣钵相承。贾大师跟李大师都已经将近80岁,影响了很多代的学者,马爵爷将近60,当打之年;《人类简史》的作者尤教授刚刚40岁,吸取了前辈的很多思想,虽然还算不上大师,但是正走成为大师的路上。&br&可喜可贺。&br&所有的这些探索,实际上都最终会归结到试图对那三个问题的解答上: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br&《人类简史》试图从“人类”这个角度出发去解答:人类是什么,人类从哪里来,人类要到哪里去。&br&还有一些大师会更宽一些,比方说灵长类的专家弗朗斯·德瓦尔,试图回答的是:灵长目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的著作例如《黑猩猩的政治》,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的道德观并不是独一无二的,道德观和政治这样本来认为是上层建筑的东西,实际上在黑猩猩群体里也是存在的,而马爵爷的另一部著作也是探讨这个的,叫&b&《美德的起源》&/b&。弗老师也是著作颇丰,洋洋洒洒也有十几本书出版,国内比较有名的还有&b&《共情时代》、《灵长目与哲学家》&/b&等等。&br&更宽的范围,是以“生命”的角度,即回答:生命是什么,生命从哪里来,生命要到哪里去。李大师的《自私的基因》与达尔文祖师爷实际上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我最近非常非常迷恋的尼克.莱恩教授写的几本书都非常棒,在这个问题上可谓是见解深刻,思维严谨又大胆。&b&《生命的跃升——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b&读起来超级兴奋,而&b&《线粒体——能量、性、死亡与生命的意义》&/b&对我而言简直是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他的另外两部著作&b&《Oxygen》&/b&与&b&《The Vital Question》&/b&目前都还没有中译本,但也列入了我此生必读书目。&br&对了,德迪夫的&b&《生机勃勃的尘埃》&/b&也不错,作为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细胞学家,他专门花了两大章节来讲生命出现之前的世界。就是翻译的太糟糕了。&br&再宽的范围,那就是回答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宇宙要到哪里去了。这一领域目前主要是物理学家们在钻研,包括相对论,弦论等等,我没怎么了解,不多说。&br&&br&好书有的是,重要的是要有能找到好书的能力,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点来找到好书:&br&1、找到好大厨。我认准李大厨做菜好吃,那我肯定要再多尝尝。&br&2、找到好的美食家。像毕首富这种,有钱的聪明人,其推荐的书一般是有质量保证的。&br&3、找到好原料。羊肉烤着好吃,那么炖着说不定也不错。养成看书后面reference的习惯。&br&4、找到好的饭友,组个饭团。一起吃饭,一起长胖。&br&&br&上面提到的有些书我也还没读完,列的已经蛮多的了,所以还有一些牛逼的书也就不再一一罗列了,啰嗦。共勉,以及,欢迎交流。
最近一段时间在很多地方看到有人推荐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也有很多朋友看过之后赞不绝口,说颠覆了自己观念的人不胜枚举。能有这么多人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真的是蛮让人高兴的一件事。先声明一下,我没有看过《人类简史》这本书。2014年大概这个时…
&p&感谢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个人魅力”的问题,写着写着发现这是一个直指精神世界建构的人生终极问题。限于篇幅,很多问题随手一拎又是一篇长文,实在无法详述,比如——&br&&/p&&ul&&li&为什么有时候“越忙越无聊“?&/li&&li&“主观”的有趣和“客观”的有趣,有什么差别?&/li&&li&“审美”的本质是什么?“品味”从何而来?谁有权定义?&/li&&li&“内向”如何成为“无趣”的借口?&/li&&li&如有必要,内在的“有趣”如何外显?&/li&&li&在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流里,“我”如何为人生定锚?&/li&&li&……&/li&&/ul&&p&我以本文内容为框架,同时对以上问题剖析梳理,集结成书,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关注《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小圈 &/p&&p&地址戳下↓:&/p&&p&&b&&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lick.r.dangdang.com/_utm_ad_id/65909/http%253A%252F%252Fproduct.dangdang.com%252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当当dangdang&/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item.m.jd.com/product/.html%3Fsid%3Dfe53fe8f5b591c612b0b19cb0ce51a9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京东JD&/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mazon.cn/%25E5%25A6%%25BD%%E4%25B8%25BA%25E4%25B8%%25B8%25AA%25E6%259C%%25B6%25A3%25E7%259A%%25BA%25BA-%25E7%258E%258B%25E5%25B0%258F%25E5%259C%2588/dp/B0714FHKSX/ref%3Dsr_1_1%3Fie%3DUTF8%26qid%3D%26sr%3D8-1%26keywords%3D%25E5%25A6%%25BD%%E4%25B8%25BA%25E4%25B8%%25B8%25AA%25E6%259C%%25B6%25A3%25E7%259A%%25BA%25B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亚马逊Amazon&/a&&/b&&br&&br&——日&/p&&p&答主因出版《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获“2017亚马逊新锐作家奖”。谢谢大家!&br&&/p&&p&——日&/p&&p&&br&————————————————————&br&以下是答案正文:&/p&&p&&b&要说怎么有趣,先要知道什么是有趣。&/b&&/p&&p&现象上,“有趣”是一种令人惊喜的意料之外:陆游生命不息撸猫不止,苏轼啃羊脊骨心得满满,张恨水麻将桌上写小说日更三千,都是惊喜。&/p&&p&本质上,“有趣”是对精神世界深远的探求;&br&我是主体,也是客体;我在观察,也被围观;&br&我认识这个世界,世界也在认识我。&br&我以有趣的灵魂展示给世界,世界也以有趣的面貌展示给我。&br&有趣是interesting,也是interested,&br&是让人觉得我有趣,也是让我对人生产生兴趣。&/p&&p&一个有趣的人,需要有知识有逻辑,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一整套世界观,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得其乐地游走。有趣的人,他不是走进你的世界,而是为你 打开一扇窗去参观他的世界。&/p&&p&我们能清晰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趣,却很少能明确定义到底什么叫做有趣。&/p&&p&以妹子最多的红楼梦为例。&/p&&p&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公认黛玉湘云是有趣的,探春王熙凤是有趣的;相对的,迎春宝钗就不那么有趣一点。有趣的人里头,黛玉史湘云是有小脾气的,探春是有大脾气的,王熙凤是有暴脾气的,后两个都是没脾气的。前4个有趣的,是书里最讨老太太喜欢的——而老太太是书里第一人精。&/p&&br&&p&我们仔细想想这4个人都有趣在哪儿了。&/p&&p&林黛玉:葬花,一般人想不出这个玩法。嘴贱,“携蝗大嚼图”之类的各种贫嘴贱舌。&/p&&p&史湘云:豪迈,喝醉酒大石头上就躺着睡着了,拿铁架子大块烤肉,被人说乞丐一样还理直气壮反驳&/p&&p&贾探春:玩具收藏癖,红泥做的小火炉什么,求宝玉给他买好玩的。贾贵妃也知道,生日都给她送玩具。脾气大,发怒了能一个大嘴巴呼上去。&/p&&p&王熙凤:会说笑话,嘴快人爽利。&/p&&p&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她们其实都算不上是符合时代标准的大家闺秀、公府小姐/媳妇的形象。而她们有趣的那个点,恰恰就是不符合她们身份的那个点。&/p&&br&&p&本质上,“有趣”是一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惊喜。&/p&&p&它首先是一种意外。他认为你本应该是这样的,而你不是。&/p&&p&我们对贵族小姐的想象是温柔贞静,从容绣花的。偏偏她们不是。她们吵架骂人还打人,她们烤肉喝酒还喝醉,她们也能挽了袖子,跐着门槛子一边挖耳朵一边吹过堂风。——啊,原来是这样啊,跟我想的不一样呢!这种欣喜让我感到了“有趣”。而那个温柔贞静,从容绣花的迎春二小姐,从不给我这样的机会。她的一举一动,都是读者意料之中的。&/p&&br&&p&这种“意外感”大致可以分两种。&/p&&p&一种是带来愉快的意外感,让人觉得“有趣”;&/p&&p&一种是带来不快的意外感,让人觉得愤怒。(对的,愤怒是一场不快的意外,我有机会细说,先谈有趣)&/p&&br&&p&带来愉快的“意外感”也可以分两种。&/p&&p&1,我不知道你原来是这样啊。&/p&&p&举例林黛玉:我不知道贵族小姐原来可以这么话多还嘴贱。&/p&&p&这种有趣是横向的,开拓了对方对我了解的广度。&/p&&br&&p&2,我知道你原来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你“这样”到这种程度。&/p&&p&还是举例林黛玉:我知道探花的女儿敏感细腻伤春悲秋,但是我真不知道你能伤春悲秋到这个程度。&/p&&p&这种有趣是纵向的,开拓了对方对我了解的深度。&/p&&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837& src=&https://pic1.zhimg.com/f16acccb65a899b9b4c2a8_b.jpg& data-rawwidth=&7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16acccb65a899b9b4c2a8_r.jpg&&&/figure&&br&&br&&br&&p&蓝圈里是他对你的想象,他预期你是这样一个人。&/p&&p&红圈里是他对你的观察,他发现你是这样一个人。&/p&&p&观察和想象大多重叠的,这代表他了解的你和观察到的你大多一致,但是有一部分偏离&/p&&p&纯蓝圈里是他以为你会,但是发现你不会的,会引发一些愤怒——比如,你长得很漂亮家里却这么乱!一个女孩子完全不会做饭!你怎么会有这样不着边际的想法!&/p&&p&纯红圈里,是他以为你不会,实际上你给她惊喜的——比如,你还会这个好厉害!你的想法好有意思,我怎么没想到!&/p&&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85& src=&https://pic3.zhimg.com/808ddbfc675ae_b.jpg& data-rawwidth=&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08ddbfc675ae_r.jpg&&&/figure&&br&&p&上图为“无聊的人”,我观察的对方全线弱于我想象中对方&/p&&br&&p&【案例】:高晓松离婚、光源氏计划&/p&&br&&p&高晓松的离婚堪称自己作死。2007年,38岁的高晓松迎娶19岁的夕又米,后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对记者说:“她跟我一起的时候还很年轻,甚至还没进入社会,所以她的基本世界观都是我塑造的。相比之下,找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被周围圈子的人塑造出来后你再去改的妻子,后者多累人啊,而且更容易产生分歧。我老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甚至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都是受我影响的,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想法都很一致,我觉得这样很幸福。”&/p&&p&这段话基本可以让人确定他们非分不可。因为高首先是一个有追求的音乐人,不是求妻生子田舍汉,而他是以一个“世界观塑造者“的形式出现在夕又米的世界里,把夕又米量身定做成自己需要的那个人。&/p&&p&我曾经问过一个游戏开发者,打游戏很好玩是不是?他说是。那打自己设计的游戏好玩么?他痛苦地摇了摇头。游戏很大程度上模拟了我们的人生,出生升级打怪选服点技能等等都可以在人生中找到相对应的坐标。&/p&&p&游戏好玩,恰恰是因为在游戏中未来的进程是未知的。我好奇升级后的世界,所以我努力打怪,我好奇从未进过的副本,所以我进工会。candy crush六百多关,关关都不一样,就是为了激发你探索的乐趣。&/p&&p&而高晓松,亲手消灭了这种乐趣。夕又米是另一个高晓松,他在自己和自己谈恋爱。好比“光源氏计划”养出一个绝对符合要求的,听话的,三观完全一致的配偶。&/p&&p&左手和右手下棋,你觉得有意思吗?&/p&&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37& src=&https://pic2.zhimg.com/4a895effdf3f2fdcc31fcd_b.jpg& data-rawwidth=&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4a895effdf3f2fdcc31fcd_r.jpg&&&/figure&&br&&p&上图为“有趣的人”,我观察的对方全线强于我想象中对方&/p&&br&&p&【案例】:沈复&陈芸、钱钟书&杨绛&/p&&br&&p&沈复陈芸的恩爱生活并不代表中国最传统的价值观,只能说符合知识分子的三观。&/p&&p&陈芸是个很有趣的女人。订婚后,某次沈复饿的不行,她偷偷藏了小菜点心给他吃,被自己堂兄撞见,在当时传为笑谈——这是极不符合闺门教化的例子,让沈复很意外。后来他才知道这只是惊喜的开端,这种惊喜将贯穿她短暂的一生。&/p&&p&她热衷书画,将残稿修订,她身体羸弱性子却豪迈,拔簪沽酒;她穿男子服装,元宵出游又忘了身份搭手在人家女眷肩上,差点被人打一顿。甚至她爱吃酱瓜臭豆腐,还逼着沈复吃,说的头头是道,沈复最后也喜欢上了。&/p&&p&陈芸这种种举动,都非寻常女子所为,沈复爱她爱的死去活来,但是陈芸不被公婆喜欢,两次被逐出门,于是沈复为了太太不惜忤逆双亲,每次逐出门都是一起跟着一起回来,这种感情,放当时放现在都算笃厚。&/p&&p&来一段:“家庭之內,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問曰:『何處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見之者。實則同行並坐,初猶避人,久則不以為意。”O(∩_∩)O好萌好腻&/p&&br&&p&钱钟书杨绛这对我不打算说杨绛,而说钱钟书。因为结婚那会儿杨追求者甚多,钱钟书爱她挺有道理。两人的一开始有点像沈从文张兆和,不过前者恩爱夫妻,后者乱世怨侣。&/p&&p&我以为这两对中,女孩子的品性家世都差不多,差别在于男生。钱钟书是大家出身,贵公子哥儿贪玩;沈从文湘西军人家庭,他10岁的时候就家道中落。&/p&&p&有趣是一种无功利心的闲情,闲的前提就是不穷。有趣的人必须有过一段衣食无忧的日子来培养诸如品味、格调之类的东西。手头太紧了,人就不有趣了。钱钟书比沈从文有趣太多。&/p&&p&杨绛说的: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画一个大花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了。&/p&&p&钱最著名的一段莫过于,他家猫和隔壁林徽因家的猫儿打架,钱拿着竹竿去给自己猫加油。&/p&&p&这种生活情调,沈从文是做不出来。&/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https://pic2.zhimg.com/aee0e5c8dad78ca026ff4c7030adb8a5_b.jpg& data-rawwidth=&4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7&&&/figure&&p&上图是恋爱初期&/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07& src=&https://pic1.zhimg.com/54ebfaaa46ec_b.jpg& data-rawwidth=&3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5&&&/figure&&br&&p&上图是老夫老妻&/p&&p&需要理解的是,这个图是动态的,随着他对你的预期和你的表现不断变化。日常中大多数人会这样从恋爱初期的上图1,转到老夫老妻时期的图2。如果需要一个人一直爱你,那你需要保证纯红色的那个月牙儿部分,要比纯蓝色的月牙儿部分要多。&/p&&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49& src=&https://pic4.zhimg.com/d2823fdd5a068cafe9d2b_b.jpg& data-rawwidth=&3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7&&&/figure&&br&&p&(蓝色阴影部分和红色阴影部分,抱歉图很丑)&/p&&br&&p&3、怎么有趣?&/p&&br&&p&1、广泛的知识面 &/p&&p&这不能保证有趣,只能保证你不无聊。不无聊的意思就是什么都可以聊一天,而不是嗯嗯哦哦没话讲。知识面铺开才能保证有的扯。&/p&&p&“有趣”其实和“美丽”、“优雅”一样,是需要花钱来培养的。周游全球50国,从小出入厅堂的人,怎么都没办法无聊。普通人,一是保持好奇心,尽可能多的参与人生体验,没试过的都试试。小小年纪就开始追求“平淡是真”的,多半是因为见识太短;二是多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知识面的最经济的办法,没有之一。&/p&&p&某一天我和某个朋友在学校里看到一块绿色的破布,中间有个红色的点,我说那个好像孟加拉国旗哦。他说,孟加拉国旗的红色图案不是在中间,你仔细看。我站在马路上现场查,发现果然不是,有一点点偏,真的是非常奇怪的国旗啊,偏那么一点,强迫症都要爆发了。&/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41& src=&https://pic2.zhimg.com/ee786c562b1b8dffecec18ec646c62a9_b.jpg& data-rawwidth=&5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e786c562b1b8dffecec18ec646c62a9_r.jpg&&&/figure&&p&后来就聊到绿色代表穆斯林,聊到穆斯林娶四个老婆,聊到石油发现以前的沙特有多落后,他说沙特国王有几百个老婆。我就问他,不是教义说只能娶四个老婆吗?他说对呀,所以为了遵守教义,国王只好不停地离婚,车轮战,始终保持在线老婆只有四个。&/p&&p&这一切对话,只是源于一块绿色的脏兮兮的破布。如果他没有这些知识储备,路过破布也只是一块像孟加拉国旗的破布,哦一声完了。知识储备丰富的人,他眼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因为知识点多,点对点就可以联系起来。&/p&&br&&p&2、敏锐的感知力&/p&&p&我有个姑妈做菜一直很难吃,我非常难以理解做菜这种根本不算很难的事情,为何她可以做到几十年没长进。后来我发现,她不是不会做,而是小时候穷惯了,吃不出好坏。类似瞎子不能画画。&/p&&p&而这种感知力有时候也是一种富贵病,穷人要获得也不容易。饿死鬼只求吃饱,吃饱了才能细分出不同菜品的味道。但是穷人没钱有时间啊。没钱听音乐会,听mp3可以吧,没钱看电影,电脑上看可以吧。尽可能多的去感受生活中细微的差别,分辨这些小小的不同。&/p&&p&像兔子一眼机敏,把你全身的传感器都打开。走在路上,能看到其他妹子怎么穿衣打扮,顺便想想是否适合自己;秋天落叶了,多看一眼,有没有发现别样的美丽。品味什么一开始都是借鉴,借鉴的前提源于感知。&/p&&p&感知力还在于感知人的情绪和态度。她带了好几年的镯子今天怎么没带,刚刚说周末没时间的时候他为什么犹豫低头不敢看我?不去就不去,为什么平时话少的他叨叨叨了这么一大段不去的理由?&/p&&p&举个例子,红楼梦里老太太当着薛姨妈的面说:“姨太太说真的,我们一家四个女孩儿都比不上宝姑娘。”(大意)迟钝的人就会当老太太夸薛宝钗呢,沾沾自喜是不是?但是感知敏锐的人,能够细分出这句话里面的意思——贾府只有4个女孩儿,一个出嫁了是贵妃,三个还在闺阁中,难不成说你家宝姑娘敢比得上贵妃娘娘?当然不是,所以这四个女孩儿是三个闺阁中的小姐,加一个林黛玉。所以林黛玉是我们自家的姑娘,你不是。&/p&&p&有趣的人,能敏锐感知世界的变化,引起内心的涟漪。她必然先觉得这个世界有趣,自己方能有趣。&/p&&br&&p&3、足够的鉴赏能力和执行力&/p&&p&鉴赏力的差别,就是“折梅花插瓶”和“折梅花打猪”的差别。&/p&&p&首先,你要分得清高下,审美并不是铁板一块一条路,美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美的程度的确有标杆。重蕾丝荷叶边洛丽塔可以绝美,黑白灰一片式也可以惊艳。如果你看着自己前几年的照片想抽死自己,恭喜,你的审美进化了。&/p&&p&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基本审美可以保证,难点在于如果把这种审美执行。比如,我能欣赏巴黎时装秀的高级定制,我也觉得很美,但是我买不起。我看中汝窑那个碟子觉得很通透,但是我没办反摆出来。&/p&&p&如果纯有鉴赏力,没有执行力,不能把其展示出来,就像那个什么武功都懂但是毫无缚鸡之力的王语嫣——没有人会觉得她有真功夫。&/p&&p&再来一段陈芸的:&/p&&blockquote&余愛小飲,不喜多菜。芸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隻,中置一隻,外置五隻,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蓋均起凹楞,蓋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頭,如一朵墨梅覆桌;啟蓋視之,如菜裝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以隨意取食。食完再添。&/blockquote&&p&沈复是个穷鬼,这里梅花盒,白瓷碟,都是很常见的东西,这么搭配很漂亮,吃饭都心情好。想起家里吃饭,妈妈觉得碗装菜好,因为放冰箱方便,桌上也可以放得多。爸爸觉得要用各种盘子,理由就是漂亮心情好。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爸爸的生活态度比较有趣。&/p&&p&再一段:&/p&&blockquote&當菜花黃時,苦無酒家小飲;攜盒而往,對花冷飲,殊無意味,或議就近覓飲者,或議看花歸飲者,終不如對花熱飲為快,於是陳芸想出妙計,以百錢雇賣餛飩者挑其擔至南園,三五好友擇桃陰下團坐,先烹茗,然後煮酒烹肴,當時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陌度阡,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不久酒肴俱熟,坐地大嚼,遊人見之,莫不羨為奇想,杯盤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臥,或歌或嘯,直至夕陽西下,食粥果腹後盡興而歸。&/blockquote&&p&是说沈复想来一个picnic或者bbq,一边赏菜花一边吃热酒,但是每次带食盒过去酒就冷了,不开心。陈芸花几百钱请了个馄饨担,煮茶烫酒现场烧菜,让沈复和他的基友们吃的痛快,看的痛快,想想就很棒。这种花小钱行大乐的技术非常了得。难就难在想不想得到。&/p&&p&生活中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几十块的白T,加一个复古的毛衣链;几块钱的果冻粉,买回家做一大锅鲜果果冻;一小瓶橄榄油一小瓶医用酒精,自己做玫瑰花精油。某公司,世界杯晚上同事看决赛,要了几大盆小龙虾,又预约了一个家政阿姨专门剥了一晚上龙虾,他们就这么看比赛喝啤酒吃小龙虾肉——花钱都不算多,重在会花,花到点子上。&/p&&br&&p&4、不随便,独特的个人标签,有明确的喜好&/p&&p&猫特别喜欢蹭人的头,因为它的留气味的腺体在耳朵后面,它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味道。&/p&&p&说难听点,人也需要这样给自己做标记。否则人家怎么记得住你?&/p&&p&一个点菜的时候总说“随便”的人,或许不讨人嫌,但是也不容易让人记住。人们更容易记住喜好明确的人,比如那个很喜欢吃肉的人,那个吃素的人,而不是那个说“随便”的人。&/p&&p&很多无趣的人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喜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没有爱好也没有特长,上班下班,两点一线。很多时候我会觉得上班只是一个赚钱的路子,我花时间换钱,下班后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是我想要的时光。没有爱好的人生,万一工作不顺利,很容易觉得心如死灰了无生趣吧。&/p&&p&爱好是一个提升有趣值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喜爱,你在所爱的东西上会投入更多时间,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拓宽你的知识面。如果把一个人的只是面粗略比喻成一个圆圈的话,爱好就是圆圈上凸起的角。&/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01& src=&https://pic2.zhimg.com/803fe0efc8ae2a5ef8d5_b.jpg& data-rawwidth=&3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4&&&/figure&&br&&p&类似这样&/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88& src=&https://pic1.zhimg.com/1bf42e48b0_b.jpg& data-rawwidth=&38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7&&&/figure&&p&然后就会变成这样。&/p&&p&有没有发现红色无阴影部分增加了?恩,你的有趣值又上升了。&/p&&p&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癖”这种东西,能见人情深之处&/p&&p&拥有一个或多个“癖”,可以让你有更多机会超越对方的期待,有更多惊喜,从而显得更有趣一点。&/p&&br&&p&5、有小缺陷,性情中人&/p&&p&张岱还说了一句话,“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没个小缺陷,各种高大上的,显得太假,没人味。很多女生心中都会有个男神吧,你觉得男神什么时候是有趣的?是篮球命中还是奖学金第一,是升职加薪的时候,还是演唱会大卖?&/p&&p&都不是。男神有趣的时候,往往是他脱离神格,变成人的时候。&/p&&p&他在球场摔了一跤,他考试前夜通宵看球,他跟客户吵架一脸臭臭的时候,他明明是巨星偶尔还会羞涩的时候。&/p&&p&有趣不是完美,是真诚,真性情,高兴了笑,不喜了哭,有血有热。但这些真诚都是在无伤大雅的范畴内,不是高兴了癫狂不喜了撒泼。&/p&&p&有趣的人,他一定活得直抒胸臆;他就算算计人,那也是大喇喇的算计:我就是玩儿你了怎么着,你来咬我呀。&/p&&br&&p&6、 独立人格,有主见,会坚持,会反驳&/p&&p&据说在你反驳一个人的时候,会让人对你的注意力提高一大截,比赞美有效。所以总裁玛丽苏小言剧的那个思路是对的:反驳高富帅,吸引注意力。只是作者智商不够写不出高级一点的桥段。&/p&&p&如果不是——“小秘书反对总裁莫名其妙的欺负,坚称平民也有人格,或是一不小心弄乱文件倒洒咖啡博取注意力”,&/p&&p&而是——“小财务反对总裁对新一期企业债券定价过低,因为上头防风银根吃紧,老主顾的往来票据显示他们都没什么余粮却还死装,很有可能募集不足;而同时公司的一笔期权交易交割遥遥无望已面临多次保证金压力,一不小心就要强制交割, 财务主管为了推卸责任闭口不谈”&/p&&p&——如果这样写的话,总裁一定会对小财务印象深刻的,再搭配稚嫩的妆容,无畏的表情,焦虑却振振有词的语气,他真会觉得——这个新人,傻,但有意思。&/p&&p&反驳的前提,是有主见,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才反驳,而不是我看你不顺眼,为了反驳而反驳。而有主见这个,恰恰最难。需要你有知识,有逻辑,才能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一整套世界观,并且在自己的世界观里“逻辑自洽”地游走,才能用这一套逻辑去反驳别人。&/p&&p&我先生曾问我对男友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我说,起码能反驳我,并且说服我一次。因为被人说得心服口服,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就是那种,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在我营造几十年的世界观里,我坚不可破的知识和逻辑架构,因你做出了调整,现在,我的世界观更完整更坚固了。&/p&&p&每个人有自己的感知世界。找到一个能反驳我的人,把他有的、但我没有的世界分享给我。我就拥有了更多的世界。&/p&&br&&p&7、自嘲的心态&/p&&p&自嘲的前提是——自信。非常自信,才能自嘲。&/p&&p&仔细看林黛玉和史湘云吵架,一个说“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另一个说“他是主子姑娘,我是奴才丫头”,挺有意思,这两个人都是公侯千金,所以这自轻自贱的话说的可以这般坦荡磊落,因为她们都知道——我和我说的人,都不是我所说的那样。这话要是骂妙玉或者邢岫烟嘴里说出来,那就完全不是这个效果了。&/p&&p&一个有趣的人,往往有点儿幽默感,幽默感也有高级低级之分。某些的确觉得夫妇结婚闹洞房,或是给男方家长穿内衣画乌龟游街是一种幽默;某些相声小品取笑残疾人觉得是一种幽默;也有些人出言文雅,一听好笑,再听乐不可支,联想丰富,鞭辟入里。&/p&&p&自嘲是高级幽默的一种。因为自嘲一则显得谦逊,二则不会伤及无辜。自嘲最经典的类型莫过于英式黑色幽默。推荐伦敦奥运会入场式的bbc解说版,笑完了你能深深感觉到英式幽默的精髓。&/p&&br&&p&8、快速的反应能力&/p&&p&有趣往往和机敏、反应快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场合的抖机灵机会是一瞬而过的,当时你不说这句话,过了3秒,可能就再也不能说了。跟人掐架的时候不说这句话,等你回头再想出来,却是再也没机会了。&/p&&p&而这种机敏,往往是和自信联系在一起。有时候,明明想到的,唯唯诺诺不敢说,怕说错,其实说错了又怎么样呢?越怕说错越不会说,最后干脆不说,自己觉得很安全了,不说总不错了吧,却从此被人套上木讷的标签难以翻身了。&/p&&p&这个我不清楚成年以后如何提升,多聊天多思考总不会错吧。但是对于孩子我很想说,这种木讷和机敏很多是青少年时期养成的。父母不耐烦,把孩子当做宠物而不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人,缺乏平等对话和逻辑沟通的耐心(类似“你吃我的用我的怎么不听我话”这种),就会压抑孩子沟通和表达的欲望,最后渐渐变木了。见过很多这样木讷的小孩,也见过很多父母和气讲理的机敏小孩。&/p&&br&&p&9、想象力创新和突破&/p&&p&我说有趣的本质是一场意外,一场惊喜。要产生意外的效果,最好就是为前人所不为。聊天聊八百年前的老段子,做事循规蹈矩不越雷池,难以让人有兴趣。创新的前提是丰富的想象力,或者说联想的能力。&/p&&p&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想象力是独立的能力,天马行空本身是一种能力。但是无数史实告诉我们,想象力很大程度上基于我第一条说的知识面。&/p&&p&农夫想象中的皇宫生活是“皇帝用的一定是金扁担”,农妇想象中的生活是“西宫娘娘摊鸡蛋,东宫娘娘烙大饼”,早期的科幻小说,如凡尔纳那个系列的,对于未来生活的高科技描写大多基于机械革新,各种按键各种机器,因为那是机械时代的作品。&/p&&p&之后的科幻小说中的机械,大多是触屏全息屏很少有整排整排的按键出现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知识结构升级了,我们知道我们不需要那样键盘装的按钮出现在高科技的未来中了。或许将来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还会新的提升。而这些想象,都是基于我们对现在世界的了解。&/p&&p&插播几张朝鲜人民对中国的想象,这想象力,这违和感。。跪&/p&&figure&&img data-rawheight=&668& src=&https://pic1.zhimg.com/150adab84369c23aebb06eccea530950_b.jpg& data-rawwidth=&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50adab84369c23aebb06eccea530950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820& src=&https://pic1.zhimg.com/459dc6becc40b6aba3faedb0_b.jpg&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59dc6becc40b6aba3faedb0_r.jpg&&&/figure&&p&所以,我想说的是,想象力和创新的前提,是足够多的知识储备。&/p&&p&之后你把各种知识储备模仿、转移、嫁接、衔接、扭曲、组合、切割,即有可能就是一种创新。&/p&&br&&p&&b&总结&/b&&/p&&p&与人交流是一场探险。因为它是两个人两个世界观的碰撞,碰撞的结果可能是毁灭,也有可能是交融。发现一个有趣的人,就是发现一个新世界——是对旧世界的突破,对新世界的探索。而一个人是否有趣在于他分享你的新世界有多大。&/p&&p&但探险本身不是一件很舒适的事情,至少和蹲在家里比起来。探险的快感却必须在种种艰难险阻后才能享受到。&/p&&p&我的一个老前辈提醒过我,工作的时候,他最害怕的是舒适感。因为上坡的人不会觉得舒服,如果你觉得舒服,你就是静止的状态,你就危险。我谨遵他的教诲,努力在非常舒服的时候自己去找不适感,在非常舒服的岗位上找更难的事情,寻找让人忙碌、不安、焦虑、头疼等各种不适的事情做,当我战胜了不适感的挑战,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知道,从此我的能力又提升了一步,能让我不适的事情,越来越少。&/p&&p&有趣的人往往不是那个给与“绝对舒适”感的人。&/p&&p&那些我可以轻松胜任毫不费力完成的工作。做完后,我会觉得不错,不会太开心。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那些艰难辛苦后完成的项目。&/p&&p&让人念念不忘的,也是这样的人。&/p&&p&有趣的人,他有自己的世界,他不是走进你的世界,而是为你打开一扇窗去参观他的世界。或许他的世界让你感到惊讶,甚至不认同。但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后,你开始理解欣赏他的世界,从此你与他彼此都拥有了两个世界。&/p&&br&&p&所以,首先,你要有一个自己的世界。&/p&&br&&p&我不喜欢被人调教,因为那人终会厌倦一个不能给他惊喜的我。&/p&&p&我也不喜欢操纵别人,能被我玩的团团转的人,无法拓宽我的世界。&/p&&p&我喜欢,互相玩。&/p&&br&&p&——&/p&&br&&p&【硬广】《&b&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b&》王小圈 地址戳下↓:&br&&b&&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lick.r.dangdang.com/_utm_ad_id/65909/http%253A%252F%252Fproduct.dangdang.com%252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当当dangdang&/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item.m.jd.com/product/.html%3Fsid%3Dfe53fe8f5b591c612b0b19cb0ce51a9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京东JD&/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mazon.cn/%25E5%25A6%%25BD%%E4%25B8%25BA%25E4%25B8%%25B8%25AA%25E6%259C%%25B6%25A3%25E7%259A%%25BA%25BA-%25E7%258E%258B%25E5%25B0%258F%25E5%259C%2588/dp/B0714FHKSX/ref%3Dsr_1_1%3Fie%3DUTF8%26qid%3D%26sr%3D8-1%26keywords%3D%25E5%25A6%%25BD%%E4%25B8%25BA%25E4%25B8%%25B8%25AA%25E6%259C%%25B6%25A3%25E7%259A%%25BA%25B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亚马逊Amazon&/a&&/b&&/p&
感谢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个人魅力”的问题,写着写着发现这是一个直指精神世界建构的人生终极问题。限于篇幅,很多问题随手一拎又是一篇长文,实在无法详述,比如—— 为什么有时候“越忙越无聊“?“主观”的有趣和“客观”…
&p&前段时间,公司来了一个市场总监,是朋友介绍过来的,朋友说他做人稳重,办事能力强。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他身上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经常无精打采的,每次开会的时候都昏昏欲睡,经常在上午上班的时候打瞌睡,这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沟通成本。&/p&&p&后来我找他谈了一次心,才了解了原因。&/p&&p&原来他之前一直待业在家里,养成了昼夜颠倒的作息习惯,而现在开始正式工作后,每天晚上强迫自己早睡早起,却很难做到,每次都得拖到三四点才睡着。这样长久下来,别说公司的工作了,连自己的健康都很难保证。&/p&&p&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p&&p&前两年,工作忙碌,我和他一样,也是患了晚睡强迫症。对公司的事情越担忧,反而越是睡不着觉,第二天来到公司,也无法保证好自己的工作状态。我心中明白,这样下来是不行的,于是决定从自己的睡眠开始改变。&/p&&p&在经历了挺长一段时间与晚睡强迫症的斗争后,我的生活规律许多,每天晚上及时入睡,第二天也清爽的醒来投入工作。&/p&&p&那天我将自己改掉晚睡强迫症的经验总结出来告诉了他,他试了一周,有明显改善,工作时精神状态好了许多。不敢说全部管用,但推荐大家一试。&/p&&p&&br&&/p&&p&&b&一. 睡眠,才是你生命中的头等大事&/b&&/p&&p&有一种蛮流行的说法:“成功人士一天只睡4个小时就足够了。”&/p&&p&相信这种说法的,大概不是蠢就是笨吧。&/p&&p&每天4小时的睡眠,是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可能会在一些媒体文章里看到这种说法,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奋发向上,效仿这些成功人士的习惯。然而,这只是一种成功学的毒剂。成功需要耐心,智慧,机遇,好习惯缺一不可,只单单抗拒睡眠,不能让你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反而会拖垮你的身体。&/p&&p&在这种说法的背后,潜伏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睡眠浪费时间,人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如果能将睡眠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工作,是不是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很多过激者会将睡眠视为上进的拖累,从而减少睡眠时间去工作,然而却事倍功半。&/p&&p&这和我创业初期的心理状态很像,总觉得时间不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工作,所以就减少了睡眠的时间,每天却更加头昏眼花,工作效率大大降低。须知,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p&&p&其次,是对睡眠的逃避心理。很多人快到入睡了,才发现这一天啥都没干,于是就自责啊焦虑,就想着可以利用晚睡来做点东西,哪怕假装思考一下也挺好,于是就胡思乱想,一瞅表都两点了,才满意睡去。抱着这种心态对待睡眠,颇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但殊不知,你最终拆毁的,是你身体这道墙,而且是不可修复的。&/p&&p&&br&&/p&&p&&b&二. 让身体“慢”下来&/b&&/p&&p&在心中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开始睡觉了,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依然是个难关。因为太长时间的晚睡强迫症,让自己的生物钟难以调整过来。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感觉,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心里告诫着自己:“一定要睡着,一定要睡着,但过了好久,也依然没有一点睡着的意思。这种感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往往翻来覆去,折腾到早上,困意来袭,已经到了上班的时间了。&/p&&p&为什么睡不着?一是心里事情太多,一念生又一念灭,精神得不到舒缓。二是身体太过于紧张,还没有从白天的状态里出来,这样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迟迟难以入睡。&/p&&p&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的身体慢下来,慢慢的松弛,解决白天的紧张感。我那个时候找的方法,是让自己累,累极了必然会想休息,这样躺在床上,无思无想,身体放松,自然沉眠。但是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做会让自己过于疲惫,往往一睡太久,会错过第二天早起的点,于是,我就开始考虑,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自然而然的陷入困意?&/p&&p&有句俗话说的好,冬困秋乏夏打盹,我在网上查阅资料,看了一些睡眠方面的相关知识后,得到一点结论就是人在体温下降期间更容易犯困。&/p&&p&因此,我在睡前三个小时戒掉了一切会让我兴奋的饮品,比如茶叶,咖啡,啤酒,然后在睡前洗一个热水澡,把身体擦干后,不急忙躲在浴袍里,让身体的温度在室温里慢慢回到正常范围,在这个时候,我就会渐渐犯困,轻而易举的进入梦乡。&/p&&p&另外要提一点,很多人喝了酒之后,会比较容易睡着,但这种睡眠的质量其实并不高,很容易醒过来,第二天精神也不会很好,所以,还是要相信科学,不要剑走偏锋。&/p&&p&&br&&/p&&p&&b&三.手机上瘾不是病,但后果会要了亲命&/b&&/p&&p&现在大家都有一种相似的生活习惯,就是睡前必须玩一会手机,刷一刷朋友圈,回一下消息,才会睡觉,但往往就一发不可收拾,刷完了手机还会看公众号,看微博,甚至打开视频软件。这样下来,大脑会越来越兴奋,几个小时如快速的流过,而自己却没有察觉,就错过了入眠的最好时机。&/p&&p&我理解这种状态,手机能提供的信息太过丰富,一直给我们高频的刺激,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让大多数人睡不着的元凶,就是手机。&/p&&p&睡前除了玩手机,能做的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事情更多,我们要牢牢记住一点,睡前半个小时,千万不要玩手机,设定好闹钟,就把手机放到远处。&/p&&p&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想很多晚睡强迫症的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的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依然难以做到,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找到其他的事情,来填补缺失这一个小时带来的空白。&/p&&p&我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听音乐,但不是流行歌或者摇滚,那样会让自己反而兴奋。我经常会听一些古典音乐,比如巴赫和莫扎特的乐曲,它们会让我的精神放松,又有充分的音乐体验,经常听着听着就会不知不觉地睡着。音乐一直开着,也不会打扰到的休息,而且古典音乐庄重高雅,在这种声音里入眠,很少会做噩梦。&/p&&p&二是看书,我一直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自从睡前也看书后,我发现阅读的效率大大提升,因为我经常会把一些比较温和易读的读物放在睡前阅读,这个时候精神无比的放松,书里的内容也会温和的刺激着我的大脑,让我很舒适,经常不到一个小时,就会感觉困意来袭,这个时候把书合在一边,沾着枕头,就会入眠。&/p&&p&总之,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让我们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但手机毕竟过于吸引人,想摆脱它,只有方法不够,必须要自己下定决心,觉得非睡不可才行。&/p&&p&&br&&/p&&p&&b&四.不要太过强调早起&/b&&/p&&p&很多人晚上睡不着,是因为对早起有恐惧心理。他们经常早上会有一些重要事情,所以很早就上了床,但却一直想着早上要早起这件事,渐渐时间过去了,却还是没有睡着,就会越来越恐慌,导致一夜难眠。&/p&&p&它的根本原因,就是害怕自己无法早起,导致错过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该睡觉的时候,会一直提心吊胆,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能治好自己的心病,否则有再好的治疗失眠的办法都没有作用。&/p&&p&怎么治疗自己的心病?很简单,就是让自己明白一件事情,无论你明天有多么重要的事情,今晚也一定得睡觉的这种心态,只会让自己的紧张加剧。最好的心态是不去想明天有什么事情,只要清楚,只要早睡,就一定会早起,人的身体睡够了时间,会自然的醒来,而你之前之所以一觉睡到大中午,不是因为自己嗜睡,而是因为你在睡前花了太多时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p&&p&清楚了这点,设定好闹钟,到点了就会自然醒来,后来闹钟也可以不用设定,只要眼睛一睁开,就明白了现在是几点几分,该做怎么事情。&/p&&p&总而言之,改掉晚睡强迫症的方法,非常清晰明了,就是自律,但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是自律,最难的也是自律,在你自己没有下定改变的决心之前,谁也无法帮你。&/p&&p&&b&你,只能够靠自己。&/b&&/p&&p&&br&&/p&&p&推荐阅读:&/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徐公子:什么是「富人思维」?&/a&&/p&
前段时间,公司来了一个市场总监,是朋友介绍过来的,朋友说他做人稳重,办事能力强。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他身上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经常无精打采的,每次开会的时候都昏昏欲睡,经常在上午上班的时候打瞌睡,这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沟通…
&p&全文5.8k字,是我写的关于学习方法最短的一篇文了。高中的时候语文比较轻松地就能学很好,与之相反的是,数学和物理很努力依然成绩平平。我在这两门课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终于熬过了高考。如你所见,我本科读电气——四年间所有的专业课都建立在我最痛恨的数学和物理学科基础上。&/p&&p&&br&&/p&&p&对外宣称是“理工科好找工作”,但我心里知道这只是说辞罢了。我信心百倍地觉得自己肯定能学好,困难什么的都是浮云。我爸妈都是工程师,中学时候他们会在家里给我讲一些单位上发生的趣事——未来的老公&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aa9bc5bf64b66aadfd6cc& data-hash=&aa9bc5bf64b66aadfd6cc& data-hovercard=&p$b$aa9bc5bf64b66aadfd6cc&&@刘丞&/a& 也是,他会在精心为我做好一桌晚饭以后一脸兴奋地告诉我今天又写完了一个什么功能的模块(代码),会在我好奇知乎APP为什么又闪退的时候耐心地给我解释原理。你看,如果我不学工科,现在就没有这些乐趣了。&/p&&p&&br&&/p&&p&&br&&/p&&p&&b&人最大的错觉之一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b&&/p&&p&&br&&/p&&p&听完第一节高数课之后,我哭了。我发现高中时学数学和物理的痛苦,比起高等数学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我才发现自己所谓的“兴趣”,其实是停留在“科普”层面的,和“专业”层面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家里的科普杂志上,原子和电子是圆滚滚的小可爱,微积分可以计算哈雷彗星什么时候回归,电机的转动带领了工业的前进——而此时此刻,我却与一大堆复杂的公式与晦涩的术语面面相觑。&/p&&p&&br&&/p&&p&人们习惯于做自己喜欢且擅长做的事情,并且人人都能做的好。而对于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依然能学的好,这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b&希望我的经历能对被“不喜欢而不得不做”事情所困扰的同学有帮助。&/b& &/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figure&&p&&br&&/p&&p&最高票提到了“学习动机”——“我有什么,我要什么”。学习动机很重要,但是仅有学习动机是不够的。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有“我想考高分”愿望吧。但这是一个模糊的目标,就如同你刚刚看完一本励志好书,听完振奋人心的讲座,尽管当时活力满满热血沸腾,但随着夜幕降临沉沉入睡,第二天醒来又回到了原点。&/p&&p&&br&&/p&&p&有了“想要考高分”的愿望,面对听不懂的课程,你依然昏昏欲睡,强打精神地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每一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却完全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为了按时上交作业,你只好翻看教材配套的习题解析,或者干脆拿来同学写好的作业本抄上他的答案。&/p&&p&&br&&/p&&p&&b&想要高效率地完成自己不喜欢的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并且得到有效的正反馈。&/b&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看见自己因此而得到成绩的提升。&b&如果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你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看到显而易见的成效,很快就会厌倦继续做这件事的。&/b&&/p&&p&&br&&/p&&p&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棘手的事情“放一放再做”。面对晦涩难懂的专业课,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要去上自习了,到了自习室却不由自主地拿出了手机。原本想着“只玩10分钟,我就开始学习”,不知不觉却已经过去了一两个小时。直到考试周迫近,再不学习就要面临挂科的风险,这才不得不咬着牙恶补一个学期的知识,一边熬夜刷题一边对自己说“下个学期开始我要好好学习”,然而当新学期到来的时候又会重蹈覆辙。&/p&&p&&br&&/p&&blockquote&&b&拖延最可怕之处是成瘾。它所提供的片刻兴奋与解脱是乏味现实的避风港。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沦于拖延的舒适反应。这种习惯会使你渐渐失去从前的自信,最后干脆不再指望能提高工作效率。&/b&&/blockquote&&p&&br&&/p&&blockquote&&b&人们往往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如果你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了。&/b&&/blockquote&&p&&br&&/p&&p&当我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靠天赋像语文一样考高分了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高中的知识点数量毕竟是有限的,靠着刷题、按知识点总结的办法,总是能把高考范围内所有的考点记住的。当时我还不懂得图论,靠着强大的记忆力把所有的知识点和该知识点对应的题型背下来了,但是知识点之间还是独立元。大学的课程数目多,深度与广度比高中课程要大得多,而且学习时间也要短得多——3年准备一场考试与半年准备一场考试显然是不同的。&/p&&p&&br&&/p&&p&我所做的第一个改变,是欺骗自己相信“其实这些科目一点也不难,我也能学好”这种鬼话。&b&既然不得不做,那就不如换个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它,先把“不喜欢”的情绪丢在一边,只管开始动手做就好了。&/b&把你用来“讨厌”它的精力放在下决心解决问题上,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当自己觉得“啊好难,我不喜欢”的时候,承认“不喜欢”这个现象的存在,然后无视这个念头。&/p&&p&&br&&/p&&p&&b&当开始学会无视一个坏心情的时候,你就迈出了解决方案的第一步。后来你就可以无视越来越多的负面因子&/b&,包括环境干扰,包括拖延。&/p&&p&&br&&/p&&p&&b&找一个人少的安静的自习室开始自习。&/b&一开始我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干扰,他们开门出去接开水的声音、站起坐下时板凳开合的声音、转笔时笔掉落的声音、小声接打电话的声音都会影响到我,让我很难进入专注的状态。在面对一段文字或一道题目发呆一小会儿后,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机。为了避免这些干扰,我会去人少的小教室自习。把文具摆放好后,将手机静音藏在书包里(不要放在桌面上)喝一口水,深呼吸,然后迅速打开书开始学习。&b&当产生“我想看手机,只看一眼”这种念头的时候,请无视这个想法。&/b&&/p&&p&&br&&/p&&p&&b&专注力是需要练习的,你越是放任自己,就越难保持专注,效率也就越低,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不喜欢的东西就会感到愈发困难,它也会给你带来愈多的挫败感。&/b&我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在办公室里,同事们在说话,而我依然能专注地投入自己书中的内容。&/p&&p&&br&&/p&&p&在开始完成作业之前,先回想一下今天上课讲的内容。&b&不要先急着翻书,只是单纯地回想。&/b&我甚至会连同板书在黑板的什么地方写下、老师讲到这里时的动作与神态一起记忆。虽然老师讲课的内容持续了90min(因为大学的课程一般是两节一起上的),但通常只需要1~2min时间就能在大脑中过完这些要点。如果上课的时候没有及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只是匆匆记下了板书的内容,那就更要用心啦。&b&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地在学但是成绩却毫无起色”的原因——这些知识点根本没有被理解加工进入记忆深处,也许过一段时间,也许就在下课铃想起时已经被遗忘得烟消云散了。&/b&上课的时候我们在书上做了一些标记,&b&试试看,如果不看书能不能回忆起这些重点内容。&/b&显然,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及时掌握这些知识的话,回想是很难做到的。这时候请自己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确保自己理解每一处原理。教科书在给出公式之前,通常会有一大段乃至好几大段的理论介绍,虽然一般并不会给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最好自己推导一下。记公式的过程中问自己4个问题:“&b&这个公式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给出这个公式)?每个符号的含义是什么?它是怎么推导得到的?它是用来计算什么的?”&/b&这个过程会让你深刻地理解公式的内涵,从而在需要用到它的题目中迅速想起它,否则记住了公式的形式可能在做题的时候也不会用。大部分公式都可以通过推导得到,少部分没办法推导的公式,记住它就行啦(反正又不多,而且这类公式考得题都不会太难,难题考的都是那种自己能推导出来的)~&/p&&p&&br&&/p&&p&比如说牛拉法潮流计算中,雅可比矩阵元素是由偏微分得到的,形式非常复杂,记忆困难。不如自己动手算一下好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2f0ccca87cf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160& data-rawheight=&31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16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2f0ccca87cfe_r.jpg&&&/figure&&p&&br&&/p&&p&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拆解为小的单元逐一攻破。比如说这个电力网等效模型,要想分析清楚整个网络的电流与功率情况非常麻烦。可以先把其中一条支路(节点)拿出来,假设一个电流,然后对该节点列KCL方程,再用这个方法分析其他的节点,就不难得到整个网络的情况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5a5f764f8d169c5d0efb6f834bfcf1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120& data-rawheight=&41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5a5f764f8d169c5d0efb6f834bfcf1e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a38b0e0ec2f88c686389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120& data-rawheight=&41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a38b0e0ec2f88c6863890_r.jpg&&&/figure&&p&&br&&/p&&p&&b&一定要回想学过的知识,这非常重要!&/b&在课堂上讲过没有及时消化的内容,通过自学理解后也要及时回想。洗澡的时候、晚上躺在床上入睡前,努力回想当天学过的知识。&/p&&blockquote&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入。别扔太久之后才去练习回想,那样你每次都得从头开始巩固概念。特别是对初次学到、还颇有挑战性的知识。学习任何新技能或者新学科的时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环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blockquote&&p&&br&&/p&&p&&b&先理解,后记忆。&/b&只有真正理解了一个知识点,它才会在你需要用到它的时候迅速出现在你面前。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就算你记住了所有的知识点,面对灵活的考题的时候也可能一筹莫展。前面说的推导公式也是为了方便理解。“&b&理解”的意思是,从教科书的一大段话中、从老师的板书里提炼出最重要的内容,想清楚它从哪里来、它的机制(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工作的、能用来解决哪些问题。&/b&没有经过这个步骤,知识永远都不是你自己的。在理解的过程中,知识点通常不会是孤立元,还会涉及到与其他知识点甚至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大学分专业的最大好处是学科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一旦你搞清楚了这些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想要掌握学好它们的技巧一点也不难。&/p&&p&&br&&/p&&p&在学到《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了图论,这是一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却让我产生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好像突然明白应该怎样学专业课了!我开始动手把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用网络的形式绘制出来,一门专业课的疑惑在另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解答。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具体方法我在回答&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 - 知乎&/a&第二部分第二节写过,大家可以点过去跳读,这里不再赘述了。&/p&&p&&br&&/p&&p&&b&验证自己是否理解的一个好方法是和别人讲述、讨论你学到的内容&/b&。《电力系统基础》这门课程中,很多同学直到考前都没有解决的难点之一——环网潮流计算。这个知识点在期末考试中是必考的重点,遗憾的是我们正在使用的教科书(单渊达版)中居然没有这部分内容!这样一来,信息源就只剩下了老师授课唯一的途径,如果课堂上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想要系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是很难的。而另一本教材(陈珩版)则讲的非常详细,用了很多篇幅。我看懂以后向室友讲解了这部分内容,而她们在听的过程中向我提问,我又会注意到自己自学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再返回去查缺补漏。&/p&&p&&br&&/p&&p&&b&一种常见的能力错觉是“看一眼答案就知道自己会了”。&/b&在完整地计算得到一道题的最终答案之前,不要去看参考答案。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材料在你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让你在真正要运用知识时它能及时地出现。如果你只是看着答案做题,然后自欺欺人地说“太好了我懂啦”,那么答案根本就不属于你。不要因为急于完成作业就“看懂答案然后做”,这样你就失去了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当这道题剥离了这个章节的大环境,融入了一张考卷的时候,你可能会头脑发懵,根本想不起来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它。&/p&&p&&br&&/p&&p&&b&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在重难点上。这种持续关注重难点的方式叫做“刻意练习”。&/b&近年来随着各种学习方法论的普及,想必大家对这个概念都不会陌生。我第一次接触刻意练习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钢琴老师要求我“分手练习”,即把一首乐曲的左右手部分分开练习。“钢琴演奏中没有什么问题是分手练习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慢速—分手练习”。这个过程通常是枯燥的,而且持续一段时间——比如一个乐句弹20分钟以后,我的思想就开起了小差,老师的小竹鞭就毫不留情地打了上来。当学习几个新的乐曲之后,就会难过地发现,之前花很长时间弹会的部分却是最先被遗忘的。&/p&&p&&br&&/p&&p&我从小时候学钢琴得到的经验是,&b&对于难点不要想一口气吃完,细嚼慢咽、对自己多一些耐心才能完全掌握。&/b&持续解难题一段时间以后,烦躁的心情很容易就上来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先把它放到一边,让自己放松一下,通常数小时后才会再捡起来这道题。后来在阅读《学习之道》的时候看到芭芭拉o奥克利给出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p&&p&&br&&/p&&blockquote&1. 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在彻底得到答案之前,千万不能偷看答案,不能跳过任何步骤,确保每个步骤都有理有据。&br&&br&2. 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br&&br&3. 休息一下。给发散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它去消化这个问题。&br&&br&4. 睡眠。在睡觉前,把这个问题再过一遍。&br&&br&5. 再来一次。第二天尽快把这个问题再做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能做到更迅速地解题。你对这个问题应该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多关注问题中最困扰你的那个部分。给自己添新题。再挑一道重难点题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题的相同方法来接着道题,重复1~5步。&br&&br&6. “主动”复习。&/blockquote&&p&&br&&/p&&p&做刻意练习的时候,要专注于学习解题步骤中最难的部分,并提高对这部分的解题速度。&/p&&p&&br&&/p&&p&我意识到自己在进行钢琴练习时候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试图长时间、一次性攻破难难点,而没有给潜意识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在达到倦怠期以后的一切练习都是低效的。用这种方式来对付学习,“不喜欢”的学科会变得更加“不喜欢”。我开始放过自己,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当时解决它”,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了。&/p&&p&&br&&/p&&p&与刻意练习相对的另一个概念叫做“过度练习”,即在同类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长时间去学和练。&b&与其过度练习,不如把精力分配到更短的时间段上。&/b&这也是为什么高效学习一直反对“题海战术”:这是一种最典型的“过度练习”方式。因为题海战术会因为成功解题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你会因为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不断去练习一个已经会用的技巧,从而产生“我已经学会了很多知识”的能力错觉。虽然这种方式看起来会有一定的“正反馈”效果,但其实这是具有欺骗性的。&/p&&p&&br&&/p&&p&&b&刻意练习与过度练习最大的区别是,刻意练习“反复”的对象是难点,而过度练习“反复”的对象是同类的、已经掌握的知识点。&/b&换言之就是“不会做的题要多做几遍,已经会了的题不要再做同类的”。&/p&&p&&br&&/p&&p&最有效的正反馈是能力的提升与分数的提高。我在回答&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 知乎&/a&中具体写过,这里也不再赘述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figure&&p&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p&&p&&br&&/p&&p&&b&想要高效率地完成自己不喜欢的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并且得到有效的正反馈。&/b&&/p&&p&&br&&/p&&p&&b&为了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先把“不喜欢”的情绪丢在一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候,承认“不喜欢”这个现象的存在,然后无视这个念头。&/b&&/p&&p&&br&&/p&&p&&b&找一个人少的安静的自习室开始自习。练习回想,试着不翻书回想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睡觉前回想白天学过的内容。在任何可能的时刻进行回想。&/b&&/p&&p&&br&&/p&&p&&b&先理解,后记忆。公式要自己推导一遍,可以和同学讨论、讲述学过的内容。为了便于理解记忆,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各学科融会贯通。&/b&&/p&&p&&br&&/p&&p&&b&写作业的时候不要偷看答案。对于重难点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应对,同时应避免同类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长时间去学和练。&/b&&/p&&p&&br&&/p&&p&文中的两个链接,第一个是讲如何正确地记笔记、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二个是讲如何获得学习中的正反馈。&/p&&p&&br&&/p&&p&&b&别忘了给喵点个赞呀~&/b&&/p&
全文5.8k字,是我写的关于学习方法最短的一篇文了。高中的时候语文比较轻松地就能学很好,与之相反的是,数学和物理很努力依然成绩平平。我在这两门课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终于熬过了高考。如你所见,我本科读电气——四年间所有的专业课都建立在我最痛恨的…
&p&篇幅很长,但它值得你停下来读一读,也许你的思维方式会就此改变。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meta-competency)。提升学习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却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我们无法通过掌握一种方法就实现“快速提高”,但是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不会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p&&p&&br&&/p&&p&这是喵关于学习策略的第三篇文章。第一篇讲了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及时获得学习中的正反馈&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 知乎&/a&;第二篇讲了如何克服困难,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欢、觉得困难但又不得做的学习任务&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 - 知乎&/a&。这一次我们来系统地谈一谈,如何提高学习能力。&/p&&p&&br&&/p&&p&本篇内容的主要参考的是我在 “拆书训练营”课程的过程中记录的学习笔记,经过整理、总结得到的,加入了一部分个人见解。因为觉得受益匪浅所以分享给大家。&br&&/p&&p&&br&&/p&&p&&br&&/p&&p&&b&提高学习能力的本质是学会思考。&/b&&/p&&p&&br&&/p&&p&首先,我们来区分两种学习。一类叫“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一类叫“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p&&p&&br&&/p&&p&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属于第二种学习的范畴。&/p&&p&&br&&/p&&p&“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83eca9efeb49b3cfc4fc695269fea5e_b.png&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83eca9efeb49b3cfc4fc695269fea5e_r.png&&&/figure&&p&&br&&/p&&p&要想提升学习能力,就要从提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这三个维度入手,并且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时,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某种技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p&&p&&br&&/p&&p&&b&这篇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学习的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给出了具体可执行的行动方案;第四个部分是个人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两种不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figure&&p&&br&&/p&&p&&br&&/p&&ol&&li&&b& 内化和应用知识&/b&&/li&&/ol&&p&&br&&/p&&p&《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一种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3张便签来帮助实现“内化与应用知识”的方法:&/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715adc8efb_b.png& data-rawwidth=&1206&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715adc8efb_r.png&&&/figure&&p&&br&&/p&&p&前几天收到一个小朋友的私信,满满的都是委屈:“小姐姐我听了你的建议去读了《学习之道》,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呀。里面讲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我还是学习不好。” &/p&&p&&br&&/p&&p&“XXX我早就知道了”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b&人们在接触到新的信息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用已经知道的内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b&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它来源于在学校中学习时老师教给我们的习惯:总是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过去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没有错,我在之前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第一篇也提到了“通过联系新课程与旧课程,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用已经掌握的公式推导得到教材给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这个推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从旧知指向新知的箭头。&/p&&p&&br&&/p&&p&&b&附会本身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止步于附会。&/b&找到新知与旧知的相同之处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处,则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学习者则会追问,这个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内容细节的差别在哪儿?适用条件有没有差别?对细微的知识有多敏锐,就体现了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p&&p&&br&&/p&&p&市面上常见的提升人际关系与执行力的畅销书,比如卡内基《人性的弱点》,比如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人说前者是“提升人际关系的圣经”,也有人说它“讲得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错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所以根本没用”;有人说后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有人说它“老生常谈,名不副实”。&/p&&p&&br&&/p&&p&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呢?除去个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第二种人显然更多地附会旧知。提出新的理论的人少之又少,但同类的书中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老生常谈”进行了“生动演绎”——你本来就听说过的道理,一直不知道怎样实践,它告诉你怎样把这些道理用在生活中。这是的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值得我们去花钱花时间在这本书上。&/p&&p&&br&&/p&&blockquote&&b&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的一个表现,就是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旧知二者边界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b&&/blockquote&&p&&br&&/p&&p&我们回看上面的“便签法”。&b&在“重述信息”(I便签)这个步骤中,&/b&很多人会止步于附会旧知,或者干脆就直接摘抄了原文中的内容。就算你把书里的这一段背下来了,它也不是你自己的。“重述”的意义在于“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内容,是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达的。&b&为了达到“内化与应用”的目的,可以在具体操作时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b&&/p&&p&&br&&/p&&p&&b&在“回想经历”(A1便签)这个步骤中,切忌泛泛而谈。&/b&没有具体时间、具体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谈。讲的是认知而非具体经验。为了让这个步骤执行性更强,可以参考这些要素:记录的事件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叙事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原文或I便签的诸多要素有明确的对应。A1便签最关键的是经由新的知识点刺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经验,从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获得个人成长。&/p&&p&&br&&/p&&p&当你要规划A2时,先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来说有多重要?”如果在原书中很重要,但是对我自己不重要,不妨到此为止,去看后面的内容吧。当你真的决定要把书中的知识用在实际当中时,先定目标。&b&规划行动必须是自己可以实现的行动,&/b&而不是对原文的摘抄,哪怕原书的建议给的非常具体,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识。&/p&&p&&br&&/p&&p&我们总是习惯于在新年到来之际“表决心”:“新的一年,我要读100本书,我要瘦20斤,我要……”;总是喜欢在考试结束后发誓“下个学期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了,我要好好学习”,通常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标过了三分钟热度就再也没碰过。因为这些目标都太远大了呀,大到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才能完成它。当你打算执行“规划应用”(A2便签)步骤时,&b&先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标(即目标遵循SMART原则)。&/b&然后问问自己:&b&具体行动步骤是什么?谁?在哪里?何时开始?是否在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b&&/p&&p&&br&&/p&&p&只有对“规划应用”这个步骤的那些问题很清晰,才能提高对决心或感慨的辨识力。能够判别哪些决心泛滥的话看起来很漂亮,但是无法落地;哪些是确实可行脚踏实地的建议——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figure&&p&&b&2. 分析和整理信息&/b&&/p&&p&&br&&/p&&p&分析和整理信息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信息远多过知识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可能会今天看到“人际关系不好,是因为你不知道这几点”于是觉得人际关系最重要,明天发现“不懂得时间管理,你已经输在了起点”,后天又发现“情商才是你最大的短板”。有一些自媒体人和写手为了博取阅读量会刻意地偏激、夸大、煽情甚至误导。&/p&&p&&br&&/p&&p&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识。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知识的上下文主要显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如何避免盲从轻信,鉴别那些信息是对自己有益的呢?可以试着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p&&p&&br&&/p&&p&&b&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b&&/p&&blockquote&&b&前&/b&(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br&&br&&b&因&/b&(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行性吗?&br&&b&后&/b&(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br&&br&&b&果&/b&(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blockquote&&p&&br&&/p&&p&&b&整理信息的关键是适用边界。&/b&&/p&&blockquote&&b&适&/b&(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br&&br&&b&用&/b&(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br&&b&边&/b&(旁敲侧击):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br&&br&&b&界&/b&(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blockquote&&p&&br&&/p&&p&以几天前在知乎引起热议的《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为例来试着用上面的8个方面分析与整理这篇文章的内容吧。&i&&b&斜体字是栗子,不想看可以直接跳读到下一个部分。&/b&&/i&&/p&&p&&br&&/p&&p&&i&——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i&&/p&&p&&i&——嗯我正在读大学,而咪蒙却支持休学,和我是有关系的。&/i&&/p&&p&&i&注意,这个地方如果判定的是“对我不重要”,可以直接关掉这篇文章了。如果认为不重要还继续看,接下来的每一分钟时间除了变成沉没成本以外,对你不会有任何好处。&/i&&/p&&p&&br&&/p&&p&&i&——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i&&/p&&p&&i&——她的实习生学了不喜欢的专业,为了自己的“喜欢”休学了,作者支持而咪蒙认为“为了学习,你休学吧。”&/i&&/p&&p&&br&&/p&&p&&i&——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i&&/p&&p&&i&——作者认为:①现在大学的很多课,太没营养了,浪费时间,也浪费生命。②人生最难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么狗屁的世俗标准。③互联网时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发力的。&/i&&/p&&p&&br&&/p&&p&&i&——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 &/i&&/p&&p&&i&——对于假设1她举了一些个例来印证她的观点。请注意这里,她的样本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提出的,并没有提到人群中有多少的老师是“是极不走心的”,只是含糊地说“很多老师”,没有任何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的支持。而在我的认知里,四年间我上过的几十门课程中,如她所说的不足3人。对于假设2,作者没有论证。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怎样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有标准可以参照吗?怎么样才算“找到了?” 这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论点。对于假设3,有知友指出论据里“北大教授”说的话其实是哈佛一名教育学家说的,而且这名教育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作者的论据与论点矛盾。&/i&&/p&&p&&br&&/p&&p&&i&——还有其他可行性吗?&/i&&/p&&p&&i&——我可能在毕业之后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事业”,既拿到了文凭也实现了心愿;也可能在大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实现心愿”;也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喜欢”;也可能休学了,“喜欢”的事业失败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为“成功人士”;也可能从明天起奋发图强成了一个学霸。&/i&&/p&&p&&br&&/p&&p&&i&——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i&&/p&&p&&i&——依从作者的观点,我应该休学。可能的好的结果是我靠着在社会中磨练走向了人生巅峰,坏的结果是我可能拿不到学位证还一事无成。&/i&&/p&&p&&br&&/p&&p&&i&——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i&&/p&&p&&i&——我可能维持现状,不好不坏地过完四年。不改变好像也没什么严重的。&/i&&/p&&p&&br&&/p&&p&&i&再考虑适用边界:&/i&&/p&&p&&i&——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i&&/p&&p&&i&——有。作者自己就是个不支持她观点的事例,作者是山东大学的文学硕士,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却支持实习生休学。&/i&&/p&&p&&br&&/p&&p&&i&——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i&&/p&&p&&i&——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条件,如果我要去做这件事的话,首先要考虑休学成本。如果“喜欢的事”失败的话可能得重新高考,这个成本有点高。靠写字赚钱养活自己,万一我灵感枯竭了怎么办?如果读者不喜欢我写的东西怎么办?如果我挣的钱不够花怎么办?我想去的传媒公司第一门槛是学历怎么办?这些都是我要考虑的因素。&/i&&/p&&p&&br&&/p&&p&&i&——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i&&/p&&p&&i&——有,“读书无用论”。其中的两种:一种是高学历的人给学历没那么高的人打工;另一种是读了很多书最后都忘了。观点一侧重的是“单一原因”导致“唯一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差错by说书人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