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的症状并发症伴有语言障碍、书写痉挛?

特发性之——手抖书写(写字,书写障碍,困难)书写痉挛症是由于各种因素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动作,从而导致手部肌肉痉挛,出现以书写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症状,属于共济神经功能性疾病。这种痉挛现象主要发生在手指、腕部甚至整个上肢。书写痉挛:主要表现手指不灵活、不协调;手部肌肉出现痉挛性收缩或双手颤动甚至整个手臂的肌肉均发生颤动,使双手的功能发生障碍,无法用手作精细工作;典型直观的见于持笔难,写字歪斜,重者无法握笔与书写。本病症常因躯体过度疲劳(尤其是手的疲劳),或心情紧张而诱发。且越是紧张,越怕字写不好,痉挛就越明显。常见的发病比如:1.书写时握笔困难。2.横竖写不开。3.肌肉僵硬发麻酸胀。4.容易紧张写不好或者根本不能写。5.用另一个手按住另一个手写字还好点或者没用。山东省济南市的昊霖。自述:高三时候感觉一个人写字的时候基本正常,有人在的情况下就无法正常书写,高考的时候越紧张越写不好后来导致高考作文也没有发挥好。大学前两年年,病情更严重了,几乎不能正常写字具体表现就是握笔时,大拇指会不受控制地往里、往下用力,阻碍正常写字的动作而且只有握笔时才会,遥控器、手机等使用都不会出现问题平时还是比较喜欢写字的,可是因为这个原因,写字也很慢,字体也歪歪扭扭就害怕写字去医院神经内科检查后诊断为“书写”发病期间家里人到处带孩子寻医,走遍各大医院西医针灸手术治疗后均仍然没有改善书写时越写越松握不住笔的症状,但是家人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从未放弃过治疗 。后来在网上查询搜找。最后找到我院通经止颤汤专家,在网上咨询后预约到院就诊,因为之前的失败家人又想给孩子治疗又担心效果,决定先用20天我院的“通经止颤汤”在用药15天左右的时候自己来电话说症状有一些变化 ,能正常握笔握住一会,想继续治疗当时电话沟通病情,网上远程判断病情后调整邮寄后半个疗程的汤剂,用了一个疗程下来病情变化很大,自己也有了信心后坚持用了3个半月完全康复,考试都发挥正常。家人于日送来锦旗,目前电话回访至今,每年都邮东西过来给我院通经止颤汤专家,目前已经痊愈无复发迹象。最新评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相关新闻特发性震颤和颊舌面肌运动障碍--《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3年06期
特发性震颤和颊舌面肌运动障碍
【摘要】:正 特发性震颤(ET)和其它随意运动障碍如畸形性张力不全、张力障碍性书写痉挛和斜颈等合并的病例曾有报导.颊舌面肌运动障碍(BLFD)是发生在老年人的无节律的、持续的、累及颊舌面肌的不随意运动,但它常是单独特发性的一种运动障碍.本文报告一组ET病例,其中有合并BLFD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廷生;;[J];现代医学;1980年05期
陈学桂;;[J];上海医学;1980年04期
张宝兴;宋海利;范玉茹;;[J];河北医药;1980年04期
周振鹤;;[J];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01期
韦宏基;;[J];江苏中医药;1981年01期
王荪;;[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1年01期
李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2年01期
普·韦·奈贝尔;唐国藩;;[J];腐植酸;1982年01期
蔡月梅,何家声,翟富轩;[J];江苏医药;1983年07期
Jasnogorodsky VG
,任树垠;[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永军;姜梅;王学庆;龚勤芬;;[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曾文新;;[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陈猛;;[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师长宏;;[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管华盈;;[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刘振喜;姚军平;;[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陈舜喜;郑家鼎;陈新颖;施少云;;[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黄远桂;张燕;黄旌;徐格林;陈云春;杜芳;李锐;林华;;[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刘凤君;吴逊;王薇薇;李建川;;[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刘玉玺;闫淑荣;崔爱勤;;[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可喜;[N];科学时报;2000年
任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王小衡;[N];江苏科技报;2001年
小芹;[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张长春;[N];健康报;2002年
胡小吾;[N];健康报;2003年
赵晴晴;[N];健康时报;2003年
本报记者 赵晴晴;[N];健康时报;2003年
万同己;[N];农村医药报(汉);2003年
本报特约撰稿人
栾雪梅;[N];医药经济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栗超跃;[D];苏州大学;2004年
曹依群;[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娄昕;[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杨勇;[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杨莉芹;[D];复旦大学;2005年
殷盛明;[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夏鹰;[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帆;[D];复旦大学;2002年
尹伟华;[D];苏州大学;2003年
季永领;[D];苏州大学;2004年
毕颖;[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王金玉;[D];兰州大学;2006年
李海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钱振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张彤;[D];郑州大学;2006年
杨红;[D];郑州大学;2006年
文峰;[D];苏州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双手震颤症状起因
发布时间:&&&来源:&&&175人关注
解读&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及其临床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通于夏气而为火脏,属阳中之太阳。痛者,经脉气血不通也,不通则痛;痒者,表皮之疾也,心为阳而&部于表&;疮者,营血运行失调,壅滞逆乱,瘀而化热所致也。疮、痒、痛皆与心脏有联系,因此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陆某,男、29岁,公司职员。日初诊。颈前左侧生疮,红肿热痛,肿势使头部歪斜,疮肿局部高起如鸡蛋大小,按之硬,病已三日,尿赤短少,便干如羊屎状。舌尖红,苔黄腻厚,脉弦滑数。
证属:血热生疮。
治以:清心凉血。
方用:黄连解毒汤和清营汤加味
药用:黄连 9G、黄芩 9G、栀子 9G、生大黄 6G
生地20G、元参18G、竹叶 6G、麦冬 12G
丹参12G、银花12G、连翘12G、生甘草10G
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后红肿消退,节食数日痊愈。
疮痈为病,症见红、肿、热、痛者为阳证,其病多由毒热侵犯、使营血运行失调,卫气被阻于分肉之间而发热,营卫逆乱于是发生局部肿起疼痛,继则可见周身发热,或兼有恶寒。病因病机既明,治法用药则当&谨守病机&,因而方用黄连解毒汤和清营汤加味。
解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其临床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抽搐,头部和或肢体抽搐;掉,摇也,即肢体、头部振摇之状;眩,目前黑也,指头晕、目眩的症状。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脉上巅顶,病则筋脉失养而振摇不止,或头晕目眩。&风胜则动&,肢体、头部摇动是外观振摇,头晕、目眩为自觉摇动,皆属&风&象。以上这些临床症状皆责之于肝脏。如临床常见肢体颤抖、抽筋,头晕,帕金森氏病等。
1、李某,男,45岁,公务员,日初诊。患者双手震颤,右侧为甚,写字因颤抖而难以辨认,划直线形状如锯齿状,吃饭使筷子颤抖撒落饭菜,端酒杯时虽然半杯酒亦洒出,参加聚餐、酒会等社交活动时明显加重,以致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胃脘不舒痞满,失眠多梦,饮食尚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滑。
证属:肝胆郁热,兼有痰浊。
治以:疏肝利胆,健脾化痰。
方用:柴芩温胆汤加减。
药用:醋柴胡10G、黄芩12G、青皮10GG、陈皮15G、
姜半夏15G、茯苓18G、炒枳实12G、生甘草6G、
川厚朴12G、勾丁30G、生龙骨20G、生牡蛎30G、
明天麻12G、菖蒲12G、炙远志10G、威灵仙15G.
10剂,每日一剂,水煎温服。
2月25日复诊,脘腹胀痞基本消失,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肢体颤抖有所减轻,饮食二便正常,舌苔脉象好转。
原方继服30剂而愈,至今两年余未见复发。
2、刘某,女,48岁,工会干部,日初诊。身体震颤不能自持一年,加重3个月。曾在市级医院确诊为&帕金森氏病&。患者全身颤抖不能自持,心慌心悸,腰膝酸软,脊背紧痛。头痛失眠,纳呆少食,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舌体胖齿痕重,舌质暗红,脉弦细。
证属:脾肾两虚,风痰内扰。
治以:健脾益肾,祛痰熄风。
方用:四君六味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用:党参15G、炒白术30G、茯苓18G、生甘草10G
熟地20G、山萸肉18G、山药15G、盐泽泻10G
丹皮10G、明天麻15G、钩藤30G、制半夏15G
川断15G、怀牛膝20G、菟丝子15G、五味子15G
10剂,每日一剂,水煎温服。
5月16日复诊,心悸心慌,腰膝酸软明显好转,睡眠质量提高,全身肢体颤抖有所减轻,饮食二便正常,舌苔脉象均好转。
原方继服60剂而愈,至今年余未见复发。
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记载了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那是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由于科举学习,日夜苦读,患了伤风感冒,时或咳嗽,李时珍自恃年轻体壮而末在意。日久皮肤灼热得如同火烧火燎,咳嗽不止,痰涎增多。病情一直拖到夏天,更是烦热口渴,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他给自己开了不少药方,终是&医不自医&,一连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一点起色。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也是位名医。他听说儿子患病,久治无效,便前往诊治。一番望闻问切后,李父笑道:&吾儿可曾记得4年前带你去为柳知府治病?那柳知府患何症?&  &遍身火烧,烦躁引饮,白日加剧,此乃肺热之症也。&  &为父给他开了何药?&  &单味黄芩煎汤,以泻肺经气热之邪。&  言至此,李时珍恍然大悟:&啊,为儿患的正是肺热之症也。&于是,李时珍用黄芩l两,加水半升,煎汤,一次服下。很快,全身热度消退,咳止痰尽。  中医认为,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之功,凡湿热之症皆可用之。黄芩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黄疸、泻痢、热淋、疮痈、湿温、急性热病、肺热咳嗽、血热出血及絷毒疮疡等,且为肺热首选之药。《医学启源》言:&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主治秘诀》言:&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   黄芩苦寒较甚,易伐气伤阴,损阳败胃,故凡虚热、虚寒、便溏、胎寒欲坠者,皆应忌用。中病即止,不宜滥用。  
李某某,64岁。患臌胀病、湿热蕴结证,转入昏迷。西医诊断为肝硬变后期,腹水,肝昏迷,已下病危通知。  [处方分析]  据病机转变,共分四个阶段。  一、患者原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肝炎病史,长期服药未痊愈,导致肝郁脾虚日久,湿阻气机化热,湿热蕴结中下焦,以致出现腹水、黄疸、大小便不通、舌苔黄腻缺津,甚至12天未大便,两天未小便,湿热更盛,蒙蔽清窍,转入昏迷。治疗须荡涤热结,理气活血以急下存阴,故用加味桃仁承气汤。本方为《伤寒论》经方加发挥。方中大黄荡涤肠胃为主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湿热结甚,腑气不通,用枳实、厚朴、桃仁行气散结,活血消痞除满;茵陈清肝利疸除黄。故服后3小时左右而大小便解。但本方为峻泻药,非湿热互结之实证,不宜应用。大便通亦不可再用。  二、上方服后大小便通,神志清醒。根据腹水胀满有黄疸,舌苔腻而微黄,舌体胖大,舌质偏红,证系肝郁气滞化热未尽,脾虚较甚,故用加味茵陈四苓散以健脾利水,疏肝清热治之。本方为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经方加发挥。方中以苦、甘、温之白术健脾燥湿以绝化生水湿之源;云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甘淡渗湿,白蔻仁芳香祛湿共达健脾利尿;柴胡、炒香附、醋郁金、茵陈,疏肝解郁、行气利疸清热,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清热利疸之作用而收效。  三、上方服7剂后,腹水、黄疸大减,大小便正常,饮食好转、脉统滑不数、舌苔白腻、舌质淡红,显然热象已清,故加辛温之桂枝,温命门火而助膀胱之气化,以便温阳化气、通阳利水,祛湿务尽而达消除腹水与黄疸。  四、上方又服7剂,据腹水、黄疸消失,饮食可,脾胃好转,脉象统细,舌苔薄白,质淡红,证已转为肝阴不足,肝脾失调,以养肝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法用加味逍遥散。本方据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验方发挥。该方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营血之功用。方中当归、白芍、鳖甲滋阴养肝、疏肝散结;柴胡、炒香附、醋郁金入肝后行气解郁,以达理气活血;太子参、炒白术、云苓、炒苡仁、砂仁、厘升朴,健脾和胃,促使气血生化有源;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标本兼治以收功。  [总结]  臌胀病湿热蕴结证为难治之重病。湿热互结以致昏迷实证,除急救可用苦寒之大黄,芒硝荡涤热结,急下存阴外,一般宜慎用。热结解可按病机之变化,辨证用药。危症解后以疏肝健脾为主,尤以健脾为要。健脾利湿当以温药和之,忌用苦寒之品以防伤脾,同时切勿局限一方而失辨证用药。上方均为临床常用之名方,据证加减,常收满意之效果。
解读&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及其临床应用
肺主宣发与肃降,又朝百脉,因此五脏六腑有病皆可通过经脉影响于肺而发生咳喘,所以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但脏腑之病毕竟只有影响到肺脏的宣发功能时,才能发生咳喘之病。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郁指胸中满闷咳喘之病。
夏某,男,53岁。日初诊。自诉娘胎就带哮喘病,未满月便发病,至今53年了,每年冬重夏轻,常年患病始终不愈。昨天天气变冷,自己防护不到位,晚上发热怕冷,气粗喘息,胸闷咳嗽,痰多稀薄,不得平卧,。症如所言,舌苔白滑,脉浮大而滑。
证属:外寒内饮,水饮寒痰相搏于肺。
治以: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方用:小青龙汤加味。
药用:麻黄 9G、桂 枝 6G、芍 药 9G、甘草6G、
干姜 5G、五味子6G、制半夏15G、细辛9G、
茯苓15G、陈皮12G、炒苍术12G、杏仁5G。
10剂,每日一剂水煎温服。
服药后一剂症状减轻,三剂明显好转,十剂症状疾病消失。
后原方加减继服20剂痊愈,一冬未发。
解读&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其临床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言脾虚不能主导运化功能而出现腹部胀满,水湿停留而出现四肢及面部浮肿等症。
刘某,男、49岁,日初诊。近三个月来面部及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同时伴有脘腹胀满,胸中噪杂不适。纳呆少食,口干不欲饮水,大便溏。舌苔白腻,齿痕重,脉沉缓。尿常规阴性,心脏听诊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证属:脾虚而失健运,脾阳不振水湿内停。
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用:实脾饮加减。
药用:姜厚朴15G、炒白术30G、云茯苓20G、宣木瓜12G、
制附子10G、干 姜 6G、桂 枝12G、玉 片15G、
炙甘草 6G、砂 仁 6G、广木香 6G、泽 泻10G、
每日一剂,水煎温服。连服10剂。
6月26日复诊,症状均明显好转,原方继服10剂痊愈。
该患者脾气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而浮肿,津液不布,故口干。便溏,舌苔脉象均符合脾气阳虚的证候。
解读&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及其临床应用
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肾虚则易招致寒邪侵袭,而寒邪深入易伤肾脏。寒性收引,因而最容易导致筋脉收引挛缩、屈而难伸之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刘某,男,46岁,日初诊。时间初夏患者腰膝冷痛,腰脊关节拘谨,就诊时呈佝偻状。行动困难,过门槛全身费力。 自诉:3年前因一次性生活感受惊恐寒冷后,晨起即感腰膝不适冷痛,随后症状不断加重,虽然多方医治,病情始终未见明显好转,且不断加重。一年后阳事秃废,阳器废萎。两年后腰脊呈佝偻状,且日渐加重。现畏寒蜷卧,神疲欲寐,四肢发凉,生活实感不便。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苔白腻而滑,脉沉细。
证属: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经脉。
方用:四逆汤和独活寄生汤加味。
药用:乌附子15G、干 姜10G、炙甘草10G、吴茱萸 5G
独 活12G、桑寄生15G、全当归15G、大秦艽12G
熟地黄18G、炒白芍15G、炒杜仲12G、辽细辛15G
川 芎12G、川牛膝18G、乌梢蛇 5G、威灵仙12G
1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5月22复诊病情明显好转,原方加减继服60剂而愈。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本患者,其发病之由,既有交合惊恐在先,又有外寒侵袭于后,内外和邪,收引之病属于肾无疑。故用俊补肾阳,温通经脉。从而使陈年痼疾尽除。
从《病机十九条》学中医
谈病机,首先就得知道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作为医者,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内经原文: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五脏病机: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上下病机: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风寒湿病机:1、诸暴强直,皆属于风。2、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火病机五:1、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3、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4、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诸燥狂越,皆属于火。热病机四: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我们来看看第一条,看看这条病机在临床中的运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 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肤、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按照现代医学来看,其实也就是&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情况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1、肠道病变: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或问:这肠蠕动亢进也与肝有关?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现代医学的肠蠕动过快问题,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用上天麻、钩藤、蜈蚣&&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等的运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们再来看看: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邪分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内生寒邪者,人体阳气衰弱,阴邪过剩,虚寒而已,此寒乃肾阳不足,虚寒而生;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进入人体。看看前面讲的葛根汤证,就明白了,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寒邪自膀胱经而入,也是有正气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体内之寒邪,不论外感还是内生,均与肾有关!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的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另一层次的收引是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感觉一根筋被扯住一样。这种病人不少,但临床上却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记了肾!病人常常说,&医生啊!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我这脖子后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是否感到我们读书没有读到位!&诸寒收引&,言简意赅的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颂,反复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处&&我们再结合临床上的病人来看看,看看中风后遗症患者,看看患者偏瘫后手指不得伸展、经脉不得舒张、患侧手足发凉,对诸寒收引的理解可能就更加深刻些&&张某,男,40岁,长途汽车司机腰膝冷痛,腰部关节拘紧3年3年前因一次性生活后,连夜开车,几天后即感腰膝冷痛,随后症状不断加重,经多方治疗,病情始终未见明显好转,不断加重。一年后出现阳萎。两年后腰脊呈佝偻状,且日渐加重。现畏寒蜷卧,神疲欲寐,四肢发凉。患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苔白腻而滑,脉沉细。诊断:痹症(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法:回阳救逆,温通经脉。处方:乌附片25 干 姜15 炙甘草10 白芥子15独 活15 桑寄生20 全当归15 大秦艽12熟地黄18 炒白芍15炒杜仲20 细辛10川芎12 川牛膝15 威灵仙15 五加皮20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十五天后明显好转,原方加减继服50剂而愈。
第十四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下)我们再看看病机第三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郁&一词的意思,历来颇有争议。王冰注:&膹,谓膹满。&《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运气为病歌》:&诸气膹郁痿肺金。&注:&膹郁,谓气逆胸满,膹郁不舒也。&《内经知要》卷下:&膹者 喘急上逆;郁者 否塞不通 肺主气 气有余者 本经自伏之火 气不足者 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 极易淆误 所当精辨 &膹郁可见虚实不同之喘证 参见喘证、喘胀、喘满等条 膹郁可以理解为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因为肺主宣发、主肃降,五脏六腑之气上逆,依赖于肺的开与合、宣与降才能得到调节,如果肺气的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敛降之机对持,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郁塞于肺,故出现&郁&。&诸气&并非仅仅指肺气,应该指各脏腑之逆气!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同时对郁积在胸中的气,也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了&&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大家如果回头看看我前面列举的一个案例,看看我开的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对&膹郁&的治疗就会有深刻的认识了。病机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满:肿是指肿在皮肤及四肢,满是腹内胀塞,概括而言指浮肿胀满。湿有内外之分: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属外湿;久食生冷之类,脾阳被伤,不能化湿,形成内湿。因脾主运化,脾主四肢,如果脾的运化失调,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体内、四肢,就会发生浮肿胀满等症状,本文之浮肿胀满是由脾不运化形成的。临床中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所引起。如&至真要大论&中的&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甚则肿&,谈的就不属于湿。对此条的理解,可以这样理解: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机体躯干、四肢出现肿满的症状,皆可以从脾来调理。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的&水来土掩&其实就蕴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借用到中医里来,脾属土,湿为水邪,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肿满有明显的湿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调理脾脏,但有时得肿满也与湿有关,我们却不容易想到。比如:中部崛起的肥胖患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吃减肥药!没有想到中医的辩证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来解决问题!看得见的肿满可以调理脾脏,有些看不见得又该如何呢?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出现脂肪肝,我们同样也要调脾。痰湿引起的肝脏肿大,不也是&诸湿肿满&的表现吗?如果我们再细细推寻下去,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只要由湿邪这个病因存在,患者出现了机体局部的肿满,就可以从脾来调理,不论是眼皮肿,还是体内长肿瘤,调脾都是可以参考的&&
病机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看到这句话,很多人有些疑惑!前面讲过,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还有&痒&,大多中医认为是属于&风&,与心又有何干系?&疮&之与心的关系,似乎更加遥远&&事实不然!&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常密切!记得去年在网络上,很多人讨论皮肤过敏的治疗,我说得从心入手,几乎所有人不可理解,认为属无稽之谈。今天我就谈谈为什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痛则不通&、&痛则不荣&,无论是 &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淤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 &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张锡纯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这活血通脉治疗疼痛与寒性收引,散寒止痛是否相悖?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痒&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应,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临床上运用桂枝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疮&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许多人见疮即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能量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对于病情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能量(如黄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也许很多人不信,看看古方&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分)的配方及适应证。下次遇到丹毒的病人,你可以试试,体会一下它的效果,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了,此方被誉为&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毫不夸张&&明白了&疮&的本,知道了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再看看痤疮,想想痤疮该如何治疗?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这里面提到了&痤&的形成诱因:&汗出见湿&、&劳汗当风&,&寒薄&加&郁&。从这里面可以感受到,&痤&的外因为&湿&、&风&、&寒&,最后加上&郁&!发病的另一个条件为&汗出&,汗出意味着毛孔开,中医称为鬼门开了,外邪才能入,入之后如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成&痤&!但&痤&与&痤疮&还是有差异的!&痤&当为初期,其外邪郁积时间不常,用针挑破,当为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果此阶段治疗不当,病程反复迁延,并形成了&痤疮&。&痤疮&者,&痤&加上&疮&也。如果只是&痤&,治疗时相对容易些,《外科大成》定为&肺风粉刺&,采用枇杷清肺饮,组成为:枇杷叶、黄柏、黄连、人参、甘草、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此方效果不错,但是只是针对&痤&。因为此病风、寒、湿郁结而成,虽然已经郁结化火,但寒邪、湿邪仍在,所以《医宗金鉴》上采用颠倒散外用。颠倒散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两药共为细末,凉水调敷患处。本方为主治肺风粉刺及酒渣鼻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一味寒药加上一味温药,寒热搭配,这样郁热得泄,沉寒得散,&痤&自然就好了。但因方用大苦大寒的大黄与大辛大热的硫黄同用,药力激荡,使用时必须注意,只涂抹在&痤&的表面,不适宜在脸上大面积的涂抹。内外兼修,&痤&很容易好。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展到&痤疮&的程度,脸上出现了很多包块,有的颜色紫暗,淤血明显,有的甚至感染化脓,就非单纯的&痤&那么简单了!因为涉及到&疮&,治疗时要考虑到疮科的问题了。那么疮又如何来治疗呢?再看看内经的原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就是说&痤疮&之&疮&要从&心&来治疗!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个层面上来!看到疮就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这些思路就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心&这个层面,如果想通了,则天下就无治疗不好的痤疮了!我们再看看心之所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是面部的老板,脸上长痤疮了,为什么就不想想他的老板呢?我经常给病人解释:面部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心脏的功能不强大,面部血液循环就差,面部气色就不好,就容易长东西。就好比一个城市,交通不顺畅,城市的垃圾运送不出去,就会堆积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痤疮&就是面部的垃圾,用现代语言来说,是毛囊阻塞,皮脂腺的分泌不畅、细菌繁殖&&.看到这里,痤疮的病机就算明白得差不多了: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郁积而久,形成痤。痤没能及时治疗,郁积化热化毒,再加上心脏气血不足,不能及时疏通面部气血,郁毒外发,而成疮!有人会问:为什么患者会便秘?便秘是因为肺气的敛降功能较差所致,便秘不是痤疮的形成原因!但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出现异常是有关系的。有人会问:为什么吃辛辣之物会加重病情?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其辛为归肺经,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食辛辣之物后病情加重,是辛味入肺,肺之宣发的作用加强,将郁积在皮肤下的外邪向外发散的结果。前面讲了&痤&的治疗,那么&痤疮&该如果治疗?1、针对心脏,可以运用丹参、生地来补心血,同时稍稍运用桂枝温心脉,石菖蒲引药入心,这样心脏能量充足,才有可能将面部的垃圾清运走。2、运用敛肺的药物,使人体内的浊气向下运行,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此类药物有:枇杷叶、苦杏仁等3、运用消肿散结的药物,可以加快治疗效果:如连翘、白芷等。4、痤疮颜色偏白者,考虑为湿郁化痰,佐以浙贝母。5、病情反复迁延者,需要扶正,按照疮科论治,采用黄芪托毒。病情严重同时要考虑加适量疮科解毒药物如金银花、玄参、紫草。治疗原则:本病发展到&疮&,已经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用药须要寒热搭配、攻补兼施。用药切忌一派寒凉,否则病邪暂时压制,日久爆发更加厉害,如此用药,则永无可愈之日。想明白了痤疮的治疗,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等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医林改错》这本书,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第十五章:旅行第四站之治法最近比较忙,病人也多,没时间及时往下写,许多读者要求我边写边列举医案,我曾经专门写个一本医案,讲述了50种病的治疗方法,发表在爱爱医和丁香园,大家可以看看。很多不是学中医的看了上面的十几章内容,就想开方治病,我觉得开方还是要慎重,除了我谈到的内容外,建议将此文和中医学院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习中医,等到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层次,对理法方药都熟悉了,再考虑尝试开方。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法&。既然生病了,我们要治疗总得有个法,不能糊里糊涂的用药,就好比打仗,不能糊里糊涂的向前冲,那样是很难取胜的。《孙子兵法&兵势》中讲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打仗如此,治病也是如此。&守正出奇&是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守正,指的不是固守正气,指的是固守&正法&,也就是说通过守正,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是成功的基石。就好比写字,先写正楷字,正楷字写好了,在写行书、草书都不走样。治病之&正法&为: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八法熟练掌握之后,对疾病的治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出奇。什么是&出奇&呢?出奇是对这八法的灵活运用,几法共施。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法之中其实包含了众多种法,能否理会、能否出奇,关键是对八法的领会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大家可能觉得我说的玄乎,我们举个例子:&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里面就包含了&清&&温&两法。如果我们看待疾病,只能认识到寒或热的层次,自然就会采用 &温&或&清&的治法;如果我们认识到疾病属于寒热错杂,我们就会想到&温&&清&并用;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寒多热少或者热多寒少,我们就会在&温&、&清&的比例上有所侧重;如果我们看到寒热处于的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想到是先清后温,还是先温后清&&比如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有下肢发凉,给患者采用&温&法,温暖下焦,容易加重上部的热邪,采用&清&法,清上部热毒,却又加重下部寒邪,这样的病例,治疗时就很容易看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一般的医生只顾上面,不管下面,盲目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药物,咽喉勉强舒服点,但患者胃肠道却受不了,出现腹痛腹泻;还有的医生认为是虚火上冲,采用大剂量姜桂附,稍稍不慎,患者上焦火邪更重,出现鼻衄、齿衄等,医者还认为是正常反应,时时记住伤寒论中的&衄乃解&;再高明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将温药改成丸剂饭前服用,这样温药走下焦,饭后再服用清热解毒的汤药,慢慢饮用,这样上下兼顾,起效迅捷,这就算是&出奇&了&&但还有更加奇的招数!这样的疾病,按照道的角度,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没必要&清上补下&,只需要将上焦的浮火引到下焦,这样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疾病自然就好了。说通俗点,就是用自身之寒散自身之热,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那如何向下引上焦的浮火呢?这里面又有几个境界,后面我会详细讲述&&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出奇&是&守正&的变化。出奇是认识疾病达到一定深度之后,针对疾病所设立的治疗方法。站在山脚下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站在山顶上的人,讲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时,站在山脚下的人总不会相信,这就是为什么&道&很难讲清楚,为什么&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医道也是如此!
讲治法,一下子谈到了道,有点跑题,不过最终我们还是会谈到道的,因为道,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仍旧拿旅行作为比如,我们这一章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可能会遇到江河,我们得乘船;遇到小道,我们可能要骑单车;遇到高速公路,那我们得开车&&治病八法,就是讨论在不同情况下,该运用何法!学习之前,我们先想两个问题:第一个:如果有苍蝇、老鼠跑到家里了,我们该怎么办?第二个:家里人吵架了,出现了内部矛盾,我们又该怎么办?这是两类问题,一个是外部问题,一个是内部问题。苍蝇、老鼠好比外邪,这类外邪需要驱赶出门,赶出门就得找到出路。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中的汗、吐、下就是病邪的出路,知道了病邪的性质,知道了它应该走的出路,治病就好比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容易多了。对于无法赶出门的病邪,就只好采取八法中的消法,消之于无形;内伤之病证,就好比夫妻吵架,属于家庭内部矛盾,这些矛盾需要的是调和,不是攻,协调好脏腑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一个字上,就是&和&,如果能够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最好,如果调和不了了,只能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运用清、温、补三法了&&八法其实讲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总体治疗法则,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而是八条道,深刻体会这八法的内涵,对于临床治病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上面的 &治病八法& 以及&守正出奇&,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句:外邪找出路,内伤须调和;五脏有生克,道法最精深!为了深入理解八法的重要性,我结合临床运用的个人心得,分别阐述。第一法:汗法此法列为第一,其重要性非比寻常。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为汗法应用原则及理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根据所受病邪不同,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因于风寒之邪所致用辛温发汗;因于风热之邪所致用辛凉发汗。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发汗并非只是服用节表的药物,汗法途径很多,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汗法范畴。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写道:&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本人临床中,有服解表之汤剂发汗者;有不愿喝药建议采用熏蒸发汗者;有小儿服药艰难,用中药泡脚发汗者;有用艾条熏烤发汗者;也有服用姜汤发汗者&&&法&为发汗,&方&却多端!
第十六章:旅行第四站之治法(下)第二法:吐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高者,因而越之&, 指病所在上部(高),如咽喉、胃脘等病症,可用升散或涌吐(越)的方法治疗。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串雅》记载&顶、串、截&为走医三大法。所谓药上行者皆曰顶;下行者皆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截者,使其病截然而止。顶、串之法很类似于吐、下之法,至于截法,凡是能迅速终止疾病发展进程,迅速取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截法。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病物质 (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本人曾治愈一例小儿咳喘的患者,因患儿不会吐痰,痰液均被吞入胃中,咳喘半月余,近几天不进食,切脉时右关郁浮而滑,后采用压舌根促其呕吐,竟然吐出棉花絮样白痰一摊,患儿当儿即开始进食,咳嗽吐后减轻大半,随后调理脾胃而愈。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痰饮方后,备有点天突、捏喉结法,来刺激咽喉部,起到涌吐,此上两法,不需用药,起效甚捷,唯医者需自身体验,感受其妙处,加深印象。如此则危急之时,仓促之间,可以随手取效,本人切身实验过,疗效确切,不可小视此法,附如下:1、治痰点天突穴法: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裡),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一妇人,年二十许。数日之前,觉胸中不舒,一日忽然昏昏似睡,半日不醒。适愚自他处归,过其村。病家见愚喜甚,急求延医。其脉沉迟,兼有闭塞之象,唇动。凡唇动者,为有痰之征。脉象,当系寒痰壅滞上焦过甚。遂令人扶之坐,以大指点其天突穴,俾其喉痒作嗽。约点半点钟,咳嗽十余次,吐出凉痰一碗,始能言语,又用干姜六钱,煎汤饮下而愈。岁在甲寅,客居大名之金滩镇。时当孟春,天寒,雨且雪,一兵士衣装尽湿,因冻甚,不能行步,其伙舁之至镇,昏不知人。呼之不应,用火烘之,且置於温暖之处,经宿未醒。闻愚在镇,曾用点天突穴法,治愈一人,求為延医。见其僵卧不动,呼吸全无。按其脉,仿佛若动。以手掩其口鼻,每至呼吸之顷,微觉有热,知犹可救。遂令人扶起俾坐,冶以点天突穴之法,兼捏其结喉。约两点鐘,咳嗽二十余次,共吐凉痰碗半,始能呻吟。亦饮以干姜而愈。2、捏结喉法:得之沧州友人张&&,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然当气塞不通时。以手点其天突穴,其气即通。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故二法宜相辅并用也。
其他双手震颤症状起因文章:
  4.双手颤抖
  由于缺乏睡眠或咖啡因摄入过量所致。疲劳和咖啡因...
  生活当中我们常见有些人平常坐着的时候也没感觉怎么样,但一旦起来拿东...
  造成手发抖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遗传性的手发抖、恐惧悲哀造成的手发...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较多,以内伤为主,尤以年老体衰多见,...
&&&&&&nbsp...
【上接六】
夹农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妈叫李怀珠,是个...
去医院检查,有血栓病状。
脑血栓,压迫住了神经。
1.单选题:
肝硬化患者有明显书写不稳的手震颤,提示存在下列哪种情...
今日坐诊大夫
肖静副主任医师
擅长:脑电图,癫痫等。
双手震颤&是怎么引起的?
双手震颤&如何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发性震颤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