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大佬们说不发NAS 24X7还真是有道理的【pt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2,242贴子:
大佬们说不发NAS 24X7还真是有道理的
大佬们说不发NAS 24X7还真是有道理的
要不要ID报一下,提醒吧友
建议贴出来上黑名单
pt老人 7×24h邮箱
啥站啊?楼主需要我这样的后宫
不是不发nas,是不发嘴炮,没ID照,没吧规截图我是不信有nas的…有nas你不用说7*27小时,别人自然信你会长挂种…
一二楼说得都对
这是什么站点?时间还没到 建议再观望几天楼主我也收到你mt的药啊,考核已过,谢谢你的药!
绑定大佬,没看懂,大佬下次选我试试
没有nas,但是也是7*24小时
不能太绝对了。我的nas也是开机几个月了,平常上传量真的很少,只有下载的时候和几天内才有上传。要看他是不是在用心的养这个号。
保种是硬道理~
这一堆里有个11天5.42T的,,,还嫌少?再说图里也没标明哪个是24nas的,,,图表达不了你的话
后宫前来报到,我是其中一个!
后宫总体情况算是不错的了?
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关键是为了给这二货发药,还害得我的号被封了,好不容易才申诉回来。。。。
大佬请问一下,一般馒头邀请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除非你喜欢这个站,要不然你就是再有钱,设备再好,你也不会去刷他
没明白啥意思,7*24H保种还有错了?PT站要想长久发展,还真正离不开的就是7*24H的NAS,那些老种,精品种,稀缺种就得靠这些长期保种的NAS,别跟我说盒子保种,盒子本质上只是给自己刷数据。再说现在网速每年都在提升,再过几年大家速度都上来了,也不差盒子那点速度了。只要是真正7*24H保种的,分享率和魔力绝对漂亮,光凭魔力就可以活得很好,上传一般也不会差。
7*27小时路过
nas 7x24,真的。
NAS 7*24小时开机,近40天没关机。
7*24nas路过,我觉得大家都走官窑就行了,别发什么?了,求药的,发药的都难受何必呢?
安抚一下楼主的小情绪,后宫自有后宫福,老盯着他们多累啊
我也懒得求了,像要饭的,还没人理。靠自己吧。
所以啊,下次馒头药应该给我。稳稳的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当前位置: &
前段时间把服役了n年的x58平台卖掉了,只出了板和u,其他配件都留下了。x58主板卖掉之后,剩下的这些配件成了大问题,6条内存和5块硬盘无法充分利用,只得闲置在抽屉里。前段时间看到有博主自己DIY的NAS,很羡慕也很喜欢,正巧多出来这么多硬件,何不利用手头多余的配件,自己也搞一个玩一玩呢。
说到存储器,真正开始意识到它并且用到它还是上大学的时候,手头几个小小的u盘,上大一的时候买了个2G的高兴好几天。又过了两年喜欢上了移动硬盘,学生党没什么钱,买了个小小的20G移动硬盘,不过学生时代也没太多东西需要存储,这20G还真够用了。再后来手机拍的照片都变得好大了,博主爱保留照片,存储空间慢慢的就不够用了。离开校园之后数据就更多了,好几年的照片就有几十GB,视频更是上百GB。手机空间不够了就备份到电脑中,时间长了自己也不记得要找的东西备份在哪个地方的哪台电脑上的哪个硬盘中,导致现在想找点东西还真不确定能不能找得到。NAS确实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集中存储,集中管理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属存储)按字面简单说就是连接在网络上,具备资料存储功能的装置,因此也称为“网络存储器”。它是一种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它以数据为中心,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彻底分离,集中管理数据,从而释放带宽、提高性能、降低总拥有成本、保护投资。其成本远远低于使用服务器存储,而效率却远远高于后者。
网络存储为什么不用网盘呢?现在主要的网盘就那两家,都是视钱如命的主,服务却不好好搞。其中一家需要办30元的超级会员才能不限速,另一家即使办了会员也还是有每日上传流量限制。要钱也就罢了,服务还搞不好,博主上传的一个大文件死活下不回来了,每次下载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就会出错,换什么电脑换什么网络也没用,博主怀疑是文件损坏了。硬盘有价,数据无价,资料还是放自己手里可靠。这台NAS博主断断续续的折腾了有一周的时间了,下面记录一下博主初次组建NAS的经历。
【本文导航】
第一部分 需求分析
第二部分 硬件方案
第三部分 开始装机
第四部分 终端玩法
第五部分 发现问题
第六部分 初步解决问题
第七部分 进一步优化
第八部分 又一次极限压榨
第九部分 有可能继续优化的方向
第一部分 需求分析
NAS作为网络存储器,首先网络是必须有保证的,现在机械硬盘的读取速度已经超过100MB/s,这就相当于800MBps,所以博主认为千兆网卡是最基本的。其次要存储,必须能存的下海量数据,多硬盘必须支持的,这就要求有足够多的硬盘位和接口。
NAS作为专用的数据存储服务器,时间方面也是必须有保证的,即便不能做到24x365开机,至少也得做到睁着眼睛的时候是必须在线的。
功耗必须降到足够低,否则如此长的开机时间,电费累计起来会是相当可怕的。
扩展性也是有一定要求的,除了做好最基本的存储工作,一台低功耗的服务器还是可以实现很多附加功能的,比如远程下载、DLNA、视频监控、小型网站、软路由、甚至是HTPC等。
第二部分 硬件方案
硬件的重点在于低功耗平台,所以可选的方案可能会有很多,众多的ARM方案也许都可行,比如树莓派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x86架构的平台就比较费电了,可选的只有ATOM系列和一些家用的低端平台。
考虑到足够的硬盘位和接口呢,很多低功耗平台就不适合了,x86平台低功耗的ATOM系列和家用的低端平台也许更合适一些,因为他们有相对来说比较多的SATA接口,如果再不够用还有PCI-E插槽可以使用扩展卡增加SATA接口,硬盘更多依然不能满足要求还有USB接口可以应付。总之在硬盘接口方面,家用低端和ATOM平台更有优势一些。
博主折腾NAS更多的是考虑利用手头闲置硬件,所以在平台选择上只有家用低端平台这一种选择了。闲置的两块主板分别是H81和B85,由于B85有千兆网卡和HDMI输出这两个重要特性而被选中。而CPU只有一块赛扬G1820可以匹配,应该说是不想用也得用,好在这块CPU是标准的家用级低端u了,也算符合条件。内存从闲置的6条中选出两条4GB DDR3 1333的,因为G1820只能支持1333频率,选1600的有点浪费。作为存储核心功能的重中之重,硬盘的选择也是没得可选,闲置的5块硬盘中有4块机械硬盘可以使用,总容量3TB。至于固态硬盘就免了,占用一个SATA接口又不能提供多少容量,罢了罢了。经测试,固态硬盘在待机时功耗极低,大约0.3w左右的样子,和RAMOS目前还没看出太明显的差别。对于功耗及其敏感的NAS应该拥有一个高效的电源,可惜博主手中都是些百元300w左右的垃圾电源,选来选去只有一个75%效率的低端电源勉强拿得出手,就选它了。机箱找了个很小的小箱子,面子工程还是比较重要的嘛,不想搞成一个巨丑的大铁箱。
另外,网线也很关键,测试发现超五类网线距离稍长一些就会掉到百兆网速,偶尔能识别为千兆但不是很稳定,为此博主添置了一条六类网线,实测复制文件可以跑到100MB/s以上。无线网若要跑到千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所谓的千兆无线路由器不是全双工的,待博主的新路由器到位再具体测试。
最终,博主的方案是:全部使用闲置硬件
CPU:Intel Celeron G1820(2核心、2线程、2.7GHz、核心显卡、54W TDP)
主板:Intel B85(看中了板载千兆网卡、HDMI、4xSATA接口、2xPCI-E插槽、8xUSB接口)
内存:8GB DDR3 GB)
硬盘:128GB SSD + 3TB机械硬盘(2x500GB+2x1TB)
电源:垃圾电源(75%效率,额定300W)
键盘、鼠标、音箱、显示器等均无
总费用:0元(全部使用闲置硬件)
如果没有配件需要购买的话,全加起来估计在千元左右
装好之后外观是这个样子,看起来还行。
第三部分 开始装机
装机包括硬件安装和软件安装,硬件安装没什么好说的,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把配件装到机箱上。
软件安装,博主先后选择了几款系统,黑群辉担心稳定性没有采用,FreeNAS不太熟悉也不想花时间研究终被放弃,其他Linux系太折腾博主没耐心放弃了,Windows 2003一直没折腾好DLNA这部分也放弃了,最终的选择居然是Windows 7。嘿,还别说,现在Win7越用越顺手了。
系统装好后开始对软件的配置,内网的共享是必须开启的,这点在Windows环境中非常简单,选中文件夹右键属性共享,简单几步就搞定了。DLNA可以通过Windows Media Player实现,把硬盘上的照片视频音乐等添加到WMP的库中并在网络和共享中心中开启媒体流共享就可以了。大量数据的快速搜索博主选择了Everything这个小程序,除了搜索快速之外,还可以开启一个HTTP服务方便远程通过网页搜索。外网的访问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花生壳动态域名加内网穿透是一个可选方案,博主选择了TeamViewer,除了远程“科学上网”之外,还可以进行文件传送、远程控制和远程打印等操作。有了公网IP后,已放弃TeamViewer,毕竟少一个软件就能减少一些硬盘唤醒和CPU占用。当然3389远程桌面服务也是打开的,方便博主维护。另外还装了一些轻量级的浏览器和输入法等,以备不时之需。
软、硬件都搞好之后,连接到主路由器上开始享受DIY的乐趣。
第四部分 终端玩法
NAS装好了是用的,不是看的,下面就开始用。
家中的计算机,同处一个内网,网络共享现在小学生都会用。网络中找到NAS点进去,分享的内容一目了然。还有TeamViewer和3389远程桌面可以控制NAS,方便维护。家里的设备,有线尽量使用千兆网络,无线尽量使用5G频段的AC网络,速度有保证。
电视,以前没玩过,首次试用还是很容易上手的。不同品牌电视用法可能不完全一样,操作上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所谓的SMB共享就相当于电脑上的文件共享,DLNA就是图片视频音乐那些了。电视支持直接播放的用SMB就好,不支持还有DLNA,总之NAS中全部多媒体文件都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视上播放了。
手机的玩法最多了,通过支持SMB的文件管理软件可以查看修改NAS分享的文件,可以把NAS中的文件当做手机上的文件一样使用了,这里推荐ES文件浏览器。自动备份手机视频照片到NAS的软件推荐快图浏览APP,设置好之后,检测到手机连接家中WiFi它可以自动备份。手机端也有TeamViewer,手机端有微软官方的远程桌面软件,通过它连接到NAS也可以查看文件,最重要的是可以远程使用电脑,只是操作上没有鼠标略显笨拙一些,玩游戏不太现实,不过最基本的维护还是可以做的。
手机端在外网也可以通过“科学上网”与NAS连接,连接之后玩法与内网相同。另外博主还为“科学上网”分享了网络,联通手机与NAS连接后IP变电信。
外网的设备,比如带出去的笔记本电脑、老爸家的电脑、工作用的电脑、老爸单位的电脑、各种机房的电脑等等所有不在家里的设备都可以通过TeamViewer直接与NAS建立“科学上网”(这三个字母真的不让说),“科学上网”之后呢就和内网一样了,搜索文件、共享文件、远程控制、DLNA,所有这一切内网可以做的,在外网也都可以做了。
有了公网IP之后玩法很多很灵活,比如Everything的HTTP服务使得随时随地快速查找并传送文件成为可能。IIS+PHP+MySQL也已经配置完毕,各位看官应该知道目的是啥了。FTP同样配置好了,方便在外网传送文件。
第五部分 发现问题
第一天用的很新鲜,以前存在硬盘里的电影、照片、旅游的视频等等都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了。这以前都是要在电脑上选好了,复制到u盘上才能在电视上看的。随时随地想找数据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甚至博主还找到了很多平时想找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文件。手机里的照片视频自动备份到NAS上,博主可以腾出空间继续拍照了,这可真是手机存储空间紧张“患者”的福音。
虽然用着很新鲜,可是一些很明显的问题很快就浮现了。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噪音问题,4个机械硬盘与机箱的共振闹得博主耳朵嗡嗡响,除了那呲呲啦啦的硬盘声,家里处处都充斥着一种低频的躁动,弄得家里好像有一万只苍蝇走到哪也甩不开。看到一位网友组装NAS使用了9块机械硬盘,据说运转的噪音如同飞机起飞,博主深表同情的同时也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功耗问题,博主用电表测了一下NAS的实际功耗,大约在50w左右,对比市面上的普遍功耗在15w左右的NAS产品,这功耗已经不是有些偏高了,应该说是高的离谱。虽说x86架构的家用机平台本身功耗就高,跟ARM那些方案比确实不占优势,也许这样的功耗表现已经算是家用机中比较节能的了,不过博主还是接受不了。
第六部分 初步解决问题
噪音问题来自于共振,震动源带动机箱以及桌面等家具产生共振。产生震动的主要来源是机械硬盘和各种各样的风扇,博主要做的就是把震动源与机箱接触的位置做上隔离以达到减震的目的。所有配件全部从机箱上拆下来,螺丝加胶垫、硬盘加胶垫、风扇和机箱接触的位置加胶垫、电源和机箱接触的地方加胶垫,机箱下方加泡沫,总之就是对震动源做全面的隔离。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如果没有电源灯亮着,即使从机箱旁边走过也不容易察觉到它处于运转状态。
功耗问题主要从CPU方面下手,之前的一些文章中博主提到过如何通过降低CPU电压的方法,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功耗。第四代IU,也就是Haswell平台CPU加入的FIVR模块可以很方便的调节电压,即使是不支持超频的H81主板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调节。博主使用之前已经玩的很熟练的Throttlestop对G1820进行降压,经历了多次失败和各种稳定性测试之后,最终锁定0.825v的可以稳定工作的电压,相比默认的1.05v足足降低了20%。除了CPU,还可以在硬盘上做点文章继续压榨功耗的极限,将硬盘休眠时间修改为3分钟,这样可以尽快的让硬盘休眠节省功耗又可避免平时使用中频繁的启动。做好调整之后之后再次用电表进行功耗测量,整机平均功耗稳定在了30w左右,应该说进步不小,但比起市面上成熟的NAS设备还是要高出一倍左右。
第七部分 进一步优化
噪音问题解决的还算不错,不是特别注意的话确实听不见动静了,但是如果注意的话还是能听到的不是。功耗问题就更不用说了,在家用机中已经是低功耗,可现在它作为NAS还是挺高的。本着要做就做好的精神,博主开始了进一步优化。
第一步是拿掉风扇,在0.825v超低电压下CPU发热量已经非常小了,据一位网友说i3级别的CPU忘了装散热风扇也是可以正常运行的,这给博主一个重要提示。拆掉CPU风扇仅保留散热片,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拷机测试证实,这确实没有任何问题,半个小时后CPU温度依然没有突破40°C。拆掉机箱风扇又会如何呢,又一次拷机测试CPU始终在40°C上下徘徊,这个温度很安全。完全没有风扇的机箱内部可能会聚集热量,长时间开机难保不出问题,博主将电源反装令有风扇一侧对着机箱内部,一来解决风扇对机箱外产生的噪音,二来机箱内多少有点空气对流,消除安全隐患。两个风扇拿掉降低4-5w应该不是问题,这部分功率被博主抠掉了!
第二步是做RAMOS,RAMOS是运行在内存上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运行在硬盘上,系统盘就无法休眠。如果刻意降低硬盘休眠时间只会适得其反,系统盘会反复的休眠、唤醒,这对硬盘本身就不好,也达不到省电的目的。4块硬盘中有3块是可以休眠的,唯独系统盘无解。所以要想解决最后一块硬盘的休眠问题,只能做RAMOS,系统要运行在内存中才能完全摆脱对硬盘的依赖。RAMOS让最后一块硬盘休眠,这样又可以降低1-3w左右的功率。RAMOS的原理是在内存中映射一部分空间,将制作好的镜像全部一次性读入,通过Ramdisk技术将这部分空间识别为磁盘,进而在这个不存在的磁盘上(或者说内存中)启动镜像中的系统。由于磁盘是由内存虚拟而来,其性能远非硬盘可比,即使是NVMe SSD也无法比拟。博主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性能,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节能,必须让最后一块硬盘休眠。
最后的效果和博主预期的差不多,降低了6w左右,最终稳定在22w左右。PS:
第八部分 又一次极限压榨
经过反复对比,博主发现这22w的功耗中大约有一半是CPU产生的。CPU的功耗有三部分,核心、核显和uncore。待机时核心功耗只有1-2w,应该说还算可以;核显由于不接显示器基本也没什么功耗,一直在1w以内;uncore部分也就是除了核心外的部分,主要是二三级缓存和PCIE控制器等等这些东西,它的功耗大约在8w左右,无论拷机还是待机,uncore都是铁打不动的8w+。而博主的笔记本电脑使用的4710MQ也是Haswell平台CPU,uncore却只有1-2w,这让博主看到了新的突破点,似乎解决了uncore又能降低不少功耗。
网上相关的介绍不多,博主查阅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源,最终对这个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博主发现G1820从来不会进入Package C6节能状态,它一直在C1和C3之间切换,导致uncore功率居高不下,贴吧等地也有不少网友提及C6却始终无法找到让CPU进入C6状态的方法。一次博主在无意的调整BIOS设置后意外的发现CPU可以进入Package C6状态了,回忆了一下只是关闭了虚拟化技术和CPU防病毒技术。
不出意外的,CPU功耗又一次下降,但是没有下降到笔记本上4710MQ那么低的程度,博主目前依然很困惑。
进一步降低CPU电压,这次降低的是CPU外部电压,选项是在BIOS中找到的。不过降低外围电压的效果没有核心电压那么明显,能降一点算一点,不过这点小优化确实没有太明显的效果。
外部供电电压默认是1700mv,降低到1250mv依然可以通过半小时的拷机稳定运行,功耗进一步降低,终于可以做到和市面上的NAS产品一样的低功耗了。
最近一次优化几乎使用了第九部分除了换电源以外的全部方案,增加的SSD用于写入缓存,尽量减少机械硬盘的启动。博主最初的想法是用U盘做缓存,U盘毕竟用不了多少电,后来想到SSD和U盘没有本质的区别,用电应该差不多。经过实际测试也证实了这一猜测,用SSD启动系统的功耗与RAMOS不相上下,原因可能是SSD待机状态和内存功耗差不多。另外,分配512MB内存做读取缓存,读取重复文件时不必再次唤醒硬盘,也是从另一个方面降低功耗。
总之,经过多项优化后,功耗进一步降低。目前待机功耗16w左右,正常使用的情况大约在20w左右,除了拷机测试外很少有能到30w的时候,博主已经很满意了。同时,定时开关机设置的也比较合理,每天运行16小时休息8小时,相当于变相降低33%电费。刚刚算了下电费,一个月大概需要4块钱左右的样子,和一台智能路由器用电差不多了。
第九部分 有可能继续优化的方向
电源的效率(无解),由于目前使用的电源只有70%的效率,总功耗是18.5w的话,损耗大约有5.5w。如果换成效率是90%的电源,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节省3.7w,总功率将降低到15w以内。然而一个90%的80Plus金牌电源的价格远远超过节省的3.7w的电费(全年开机节省不到18元),博主认为为此更换电源划不来,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增加缓存(已解决),博主做的ramos启动好之后大约占用4GB左右的内存,还剩下4GB左右可以利用。博主目前有个想法,给每个硬盘分配512MB缓存,并且设置好写入间隔时间(如60分钟目前设置5分钟,防止意外掉电丢失没有及时写入的数据),这样在反复读取相同文件和向NAS写入文件时可以很大程度减少硬盘唤醒的次数和时间,进一步降低功耗。
定时开关机(已解决),这个容易实现,每天22:30定时关机,6:30定时开机,应该可以进一步降低33%能耗。为了避免夜间需要使用时不方便,可以在21:30启用1小时后关机(目前设置是18:00开始计时5小时后关机,这样如果不在家且夜间需要使用NAS的话,有充足的时间取消自动关机)。
远程下载(待解决),这个功能博主打算自己做,写一段php放在博客上提供管理下载列表的接口,想来想去还是php简单好用,手机电脑等各种终端都可以操作了;再写一段小程序运行在NAS上定时查询下载列表并执行下载功能。
网络电话(待解决),前段时间iedon小朋友搞的SIP网关貌似不错,交流后发现如果做对外呼叫手机号的功能还是比较难的。虽然是个美好愿望吧,估计不容易实现。
外网访问网速(已解决),这个问题是由发现,最终按照在评论中提到的方法解决的,感谢两位博主的支持
这是目前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家庭宽带上传速度可以达到2MB/s,然而苦于没有公网IP,外网连NAS只能通过中转的方法连接。中转的几个方案都被限速1MBps,也就是在外网使用NAS只有128KB/s,这令外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具体方法是打10000按照语音提示找到人工服务,跟话务员说家里安装视频监控需要公网IP,话务员记录后大约2小时时间会有电信技术人员来电话确认,其实说了这些理由感觉只是走了个过场,没有刁难博主的意思,技术人员很爽快的给了公网IP。又过了几个小时,又有电信的客服人员来电回访使用效果是否满意,给中国电信一个大大的赞。
有了公网IP,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了。为了安全起见博主还是把NAS放在内网,通过路由器的端口映射开放了几个服务,就比如“科学上网”方便外网使用。NAS使用的是电信网络,博主用自己的联通手机网络测试外网速度,延迟大约60ms,下载速度大约1.5MB/s,上传速度可以达到5MB/s以上,这应该是由宽带的带宽决定的。如果是电信对电信,相信延迟更低,上传更快。
由于每次拨号(包括路由器重启)IP地址都会发生变化,为了方便的找到自己的IP,动态域名解析是可以有的,免费的动态域名加一个自己域名的CNAME解析就完美了。
有了公网IP似乎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不过80端口被封了,在NAS上建博客可能还得另外想办法。
=============================================
目前折腾到这里了,各位大神路过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多提提可以改进的建议,帮助博主把NAS做到极致。
本文固定链接:
文章总数:435篇
评论总数:13780条
网站运行:1974天
总访问量:次NAS,近来可好?
好久没谈谈NAS了,这次捯饬两句。
SAN/NAS各论
存储系统可被笼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块语义访问的块存储系统,其接受的I/O请求是类似“读,块设备#1,起始块号xx,长度xx”。另一种是提供文件语义访问的文件存储系统,其接受的I/O是类似“读,文件名xx,起始字节号xx,长度xx”。在传统存储领域,块存储系统包含DAS和SAN两种硬件形式,文件存储系统则对应了NAS的硬件形式。SAN和NAS也都从早期的双控冗余系统发展到多控集群化的系统。
在传统业务场景下,块存储系统主要用与承载结构化数据,比如数据库,以及一些独立的软件系统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是在线数据,软件系统会频繁访问。而文件存储系统则主要用于承载非结构化数据,也就是零散的文件,比如,员工本地计算机存储的零碎文件,或者其他业务系统生成的离线数据文件,比如数据库的备份文件等。
总之,块存储给人的感觉就是存一些道貌岸然正经的、关键的数据,而NAS存的则净是些三教九流闲杂人等数据。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NAS之所以存的东西多而杂,是因为NAS存起来非常方便,利用所有OS都会原生携带的NFS/CIFS协议很容易的挂载远程目录,而且兼容POSIX接口,可以对上层应用完全透明,应用若不去主动调用一些接口来探测,根本不会发现该目录是从远程挂载的。NAS方式下,元数据、数据、元数据管理模块都在NAS上,而块存储系统中只保存数据和元数据,元数据管理模块(文件系统)却运行在客户端主机上。这使得块存储只能依附特定的那个主机,而NAS不依赖任何其他角色,自己拥有和管理数据,主机只是连接上来存取。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NAS可以更加方便的做到多主机共享访问同一个目录/文件。而要想在块设备上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主机端再安装一层共享式集群文件系统(参考),也就失去了通用性和标准化。
NAS的共享特性使得其成为企业内的大U盘,即插即用,有啥都往上放。
NAS的正经应用场景
另外,NAS的天然共享特性让一些集群化的应用非常受用。规模不大的集群应用场景使用NAS可谓是如鱼得水。比如,视频渲染、基因分析小规模科学计算等等。在这些小规模系统中,通常服务器数量不会太多,在百台左右量级。而且这些业务通常都是行业应用,比较专业,这些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者一般专注于业务层,而对存储层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源去做各种适配、优化,其往往要求存储层越标准越透明越好。另外,这些行业类集群化应用通常要求底层存储可以被所有服务器节点共享访问,因为这种思路最传统,最“正常”。至于分布式架构这种玩法,属于新兴屌丝玩法,总显得不是那么“像样”的感觉,当然,给屌丝们好好打扮打扮包装一下,大家习惯之后,最终也自成一派。
正因如此,NAS这种天然共享的存储系统被广泛用于上述这些行业集群化应用。然而在早期,由于以太网带宽相对于同时期的FC等存储专用网络而言总是差一截,尤其是像广电视频非线编这些系统,要求持续高带宽,而NAS的千兆网口吞吐量无法满足。当时,出现了两种方案来应对这个问题,第一种是将NAS集群化,NAS控制器也形成集群,但是这样做成本会显著提升。另外一种方案则是采用NFS/CIFS over SAN,也就是开发共享式集群文件系统,从而让让所有业务服务器共享访问同一个块设备,利用当时FC的高带宽满足业务吞吐量需求,后面这种方式一度大行其道。
随后,以太网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万兆普及,基本上解放了这类行业应用。到了大数据新时代,各类业务的数据处理密度也跟着大为提升了,比如视频从480P到了4K。此时几个万兆口也无法满足了,存储专用网络比如FC已经到了16G级别,但是靠一两个SAN控制器也无法满足需求。此时就只剩下集群SAN/NAS这条路可走了。在集群化场景下,集群NAS比集群SAN更加方便,因为后者还需要部署单独的集群文件系统,而且无法做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因为在SAN设备上只能看到块设备,无法感知到其内部的文件结构,而NAS却可以。集群NAS在本质上其实就是分布式文件系统+NFS/CIFS访问协议。至此分布式架构彻底大兴其道。但是在更高的维度上,业务服务器节点与NAS之间仍然是传统的集中式访问方式,南北向流量。而在NAS内部可能存在东西向流量。
服务器与NAS之间是高吞吐量的南北向流量,这种方式对于中等规模集群是合适的,但是对于特大规模集群,集中的存储系统与业务服务器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长,导致南北向流量产生瓶颈。此时就需要另外一种存储架构来满足。规模特大的分析系统就不适合用NAS这种集中式的存储系统了,而要采用分布式存储,同时还需要从上层架构入手变更,将处理方式改为松耦合式处理,各干各的,各自只访问本地存储,这样可以避免在特大规模网络中的东西向流量,而南北向流量只被限制在本地。但是如此特大规模集群也几乎只在大规模互联网企业中存在了。
对象存储 大数据时代的新方式
大数据时代与传统时代的不同是,数据极为丰富。80后的朋友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上一辈对物质是怎样看待的。一件衣服,修修补补穿几十年,一个盘子一个碗,破了磨磨边继续用。总结一下就是:一样东西反复用,用到成为化石为止。而再看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物质过剩,一茬接一茬,就拿快递包装箱来说吧,如果是老一辈,那一定会留着放个东西,或者发快递时候重新利用,而我们这一辈败家子儿们估计多数都会扔掉,下次再发快递就用新的。
对于数据而言,也是这般模样。对于一份数据,反复用(编辑/修改)的场景,很少,除了一些文档类之外,其他的基本都是不会被修改的数据,而且后者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前者,而且已经堆成了山,包含大量的冷数据和垃圾数据。比如你现在就可以看看你的微信、QQ安装目录下面到底存了多少平时接收到的表情、图片、小视频。为此手机上还有专门的垃圾清理APP。
而传统的文件系统为了满足通用的全场景的文件存储,不得不做到全能,各种文件操作接口一应俱全,细化到字节级操作,各种权限管理都集成在一起,所以导致架构不够高效。另外也无法管理太多的文件数量。
为此,对象存储应运而生,其专门应对这些量非常大的、不会被修改的文件,具有精简的访问接口,更高效的文件管理方式。
云时代的NAS
到了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一些外围业务迁到云服务商的基础架构上。而更高比例的初创企业直接将IT系统全部构建在公有云上。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初期利用云,后期壮大之后再从云上把系统逐渐迁移到自己这的。
云中的基础架构与传统架构有些许区别,尤其是在存储层方面。为了管理方便统一,成本更低,云广泛采用服务器+分布式系统来搭建出各种存储系统,包括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表格存储等等,并将这些访问接口抽象成更高层面的web服务对外呈现。这样,云里的硬件基本就只有交换机+服务器了。
传统IT系统于基于云的系统只是在硬件形态上,底层架构上有些区别,上层访问方式并没有本质区别。那么传统系统中的集群NAS系统,在云上也应该有对应的服务。不得不说,早期,公有云中也并没有提供NAS服务,存储层几乎都是块和对象服务。与传统存储场景所发生和经历的一样,SAN/块似乎永远都是主角,都是最“正统”的那个。不过,NAS这个二把手还真是缺不了的,果然,没多久,各个公有云服务商就开始推出NAS服务了。
公有云中的NAS的有很大的用武之地。随着越来越多数量和种类的系统被迁移到云,其产生的数据总得有个方便的地方来存放,NAS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这与传统IT系统是一样的情况。其次,越来越多的集群化业务被部署在云端,因为云端部署大规模集群的效率更高,而且,这些集群处理的数据量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多数数据直接来自互联网前端,这样,数据不用动地方或者只做短距离迁移,即可作为这些处理集群的输入源。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成本也更低。
比如某些播出系统,从报道现场采集的视频数据直接传到云端,然后就地进入视频编辑集群系统进行编辑,最后直接发布到网页。再加之由于这些行业类集群应用多数依然要求底层提供共享的存储目录而不是分布式的,而NAS则成为唯一便捷的选择。
上图是云上通过ECS+云盘的方式自建NAS和阿里云NAS的TCO对比,假设用户需要1TB的NAS,自建需要构建一台文件服务器,即ECS上搭配1TB的云盘,在云盘上部署nfs server,考虑到高可用,需要再扩展一套文件服务器做HA(ECS+云盘,总价格double)。阿里云NAS自带高可用,用户在计算节点直接挂载即可使用。所以两者比较来看,直接使用阿里云NAS将更有优势。这里的ECS的规格是ecs.e3.large。
到底是自己买菜洗菜备菜炒菜的成本高,口味好,还是直接去食堂点几个菜好呢?有时候仔细想想,对于多数人来讲,自己做还真不一定能比大厨批量优化过的更好。
阿里云NAS Plus 云中的高性能集群NAS
5月23日,在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了NAS Plus服务,可提供高达200Gbps的吞吐性能和低至1毫秒的超低延迟,支持12层4K媒体编辑能力,比一般多媒体处理能力高10倍。阿里云表示,用户无需对现有应用做任何修改,即可应用于广电非编、基因计算、视频渲染等多种业务场景,相比同类解决方案成本下降70%。
虽然用户可以使用块存储服务,然后在计算节点上自己搭建一个NFS/CIFS客户端出来,但是其无论在性能、扩展性、可管理性方面都无法满足企业级应用需求的。另外,自行搭建NAS,在成本上也不具备任何优势。
在视频处理领域,阿里云还提供了一些增值功能,比如智能拼接、文件虚拟化、帧级共享等应用感知方面的功能。
阿里云NAS在容量、价格、性能上都提供给用户更加宽广的使用范围,容量型NAS满足用户低成本、大容量的需求,性能型NAS满足用户高性能的workload。为了更友好地适配不同的操作系统使用文件存储,阿里云NAS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一家同时支持NFS协议(NFSv3.0/4.0)以及CIFS/SMB协议(smb2.0及以上)的Cloud Native云厂商。
最后,附上一个阿里云NAS的综合对比表供参考。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