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与低血糖,哪个对糖尿病人低血糖症状的危害更大

当前位置: &>&&>&
血糖波动比高血糖危害更大
  &&&&&&& 临床实例
  刘女士的父母均有糖尿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母亲于三年前死于,如今父亲也因脑中风瘫痪在床。也许是遗传的缘故,今年刚过40的刘女士,6年前就被查出有糖尿病。当时除了血糖高以外,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指标均正常。有了父母的前车之鉴,刘女士对血糖的控制异常严格,甚至多次因为节食过度导致,这些年间她多次化验糖化血红蛋白(注:反映近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的一项指标)均大致正常。前不久,她因劳累后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到医院检查,被告知患有冠心病。刘女士对此很不理解,自己血糖明明控制得不错,怎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1 血糖波动的危害比更大
  不可否认,长期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近年研究还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也有密切关系。
  基础研究证实:组织细胞对于稳定的高血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当处于反复波动的高血糖环境时。这种适应能力欠缺,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一般说来,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前面提到的刘女士,尽管平均血糖水平不高,但血糖波动幅度却很大,由此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 血糖的生理调节与异常波动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值也并非恒定不变,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如餐前与餐后)或是在非同日的同一时间,血糖往往都有一定的波动,只是波动的幅度不大,血糖曲线相对平缓,这主要有赖于机体具有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使血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引起血糖大幅波动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病人自身胰岛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水平很低,对血糖调节能力很差,此类病人对药物非常敏感,只要有一点点的影响,血糖就会大起大落,临床常见于人和晚期重症人;外因是饮食和运动不规律、用药方案不合理、治疗依从性差、情绪激动、失眠、酗酒、感染发热等疾病状态,这些因素均可引起血糖显著波动。
  血糖异常波动主要表现为全天24小时血糖曲线波动明显,尤其是餐后血糖显著上升;非同日测定的空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的变异度也显著增加。
  3 血糖控制的新理念
  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试验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的预后,要求临床上对的血糖控制较以往更加严格。但同时必须看到,血糖控制越严格,相伴而来的低血糖风险也越高,血糖波动的幅度也相应增加,前者益处在一定程度上被后者所抵消。为了趋利避害,取得最佳的临床效益,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这一新的治疗理念,按照这个理念,血糖控制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即&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达标);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不可片面强调对血糖的严格控制,而忽视对血糖平稳的要求。
  4 如何全天候监测血糖波动
  糖化血红蛋白(HbAIc)是监测血糖总体(量的方面)控制水平的一项良好指标,但不能很好地反映血糖波动(质的方面)的情况,两个病人糖化血红蛋白(HbAlC)相同,但其血糖波动幅度可以相去甚远,预后也截然不同。
  过去主要是通过频繁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来评价日间血糖的波动性,这种方法对于评价全天血糖波动性有很大的局限性。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通过测定组织间液葡萄糖的浓度来计算血糖浓度,能够准确记录24小时血糖波动的情况;连续72小时的血糖监测可以获得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高血糖和低血糖时间百分比等多项评价血糖波动性的指标,为评价日常血糖波动性提供更详细和更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料,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导致血糖波动性增大的诱因。
  5 如何应对血糖波动
  鉴于血糖的高波动性与高血糖具有同样的危害性,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为此,除了进食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外,合理选择物及给药方式也非常重要。
  1 如何降低空腹血糖的波动性:以往通常采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作为补充基础胰岛素不足的手段。但由于NPH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不能覆盖24小时),尤其是注射后仍有血药浓度高峰,容易导致夜间低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波动性增加。而新近上市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NPH的上述缺点。它能够更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没有明显的血药浓度高峰,作用平稳而持久,对于降低空腹血糖波动性效果较好,不仅能使血糖得到严格控制而且低血糖的危险性显著降低。
  2 如何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诺和龙)、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等对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效果较好,分述如下:
  ①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和那格列奈(唐力),此类药物具有恢复早时相胰岛素分泌,起效迅速(10分钟)、达峰快(3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短(2~4小时)等特点,药效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性好,能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全天24h血糖曲线波动相对较小。
  ②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拜唐平。此类药物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在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还可减少下一餐前低血糖的发生。
  ③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和赖脯胰岛素(优泌乐),与普通胰岛素(RI)相比,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由六聚体迅速地解离为单体,很快被吸收并迅速发挥作用。餐前即刻注射便可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由于是餐前即刻注射,因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好。
  3 改进胰岛素输住方式: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传统给药方式不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作用与血糖浓度同步性差,导致血糖忽高忽低,波动性较大。而可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在血糖得以良好控制的同时,又可显著降低血糖的波动。
150?fdh:150)" >高血糖的危害大家都知道 可低血糖有时更可怕_网易新闻
高血糖的危害大家都知道 可低血糖有时更可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最关心自己血糖情况的莫过于糖尿病人了,不过,大多数糖尿病人在绝大多数时候关心的都是自己的血糖高不高,却没有意识到糖尿病人也会遇到低血糖。其实,低血糖对糖尿病人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内分泌科的专家提醒,持续的低血糖除可危及生命外,还可导致脑功能障碍,增加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东方今报记者&张勐进食少、用药多都会引起低血糖生活富足,儿女孝顺,若不是两年前患上糖尿病,郑州的刘大爷的退休生活会更加舒心美满。幸而经过医生悉心治疗,老人长期服用降糖药,再加上严格控制饮食,使刘大爷这一段的血糖水平很稳定,接近正常。但是最近这几天刘大爷食欲明显不如从前,不能够按时吃饭,每天下午还去老年活动中心做运动。前天晚上,家人看到刘大爷面色苍白、满头大汗地昏睡在床上,怎么喊也喊不应,就立即将刘大爷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经过急救才转危为安。结果医生诊断为“低血糖反应”,当时检测血糖低至2.5mmol/L。“糖尿病患者如运动多、进食少、使用药物过量等容易出现低血糖。”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马丽说。通常当体内的血浆葡萄糖低于2.8mmol/L时就会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对于任何糖尿病患者,不管应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均可能发生低血糖症。而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就在于现实生活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关注高血糖,却没有意识到低血糖的危害性。”马丽提醒道,然而低血糖的危害性远远超过高血糖。因为持续的低血糖除可危及生命外,还可导致脑功能障碍,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一过性低血糖反应引起的血糖波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有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智商损伤明显,并且反复发生低血糖会动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血糖低会诱发心脑血管病需注意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一般会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低(静脉血浆葡萄糖低于&2.8mmol/L或50mg/dL)导致一系列的症状时称为低血糖症。“人体内大脑是 吃糖 大户,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动能源。”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赵志刚介绍,脑组织活动需依赖源源不绝的血糖供应,因此反复发作低血糖或低血糖持续时间较久均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同时,赵志刚说,低血糖分轻、中、重3种情况,反应轻者会出现头昏、出汗、心跳加速、心慌、手足震颤、饥饿感等;中度患者一般会出现头晕、头疼、看不清楚东西、血压升高(降低)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昏迷、脑细胞坏死。“老人低血糖时很容易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赵志刚提醒说。而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获得及时的救治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时大多数可通过进食得到纠正,用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自救。此外,患者家属都应警惕患者低血糖反应并熟识其症状以及自救方法。“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轻度低血糖症状时,家人要给患者喝些糖水及果珍饮料等,较轻的低血糖患者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有所缓解。”赵志刚说,对于严重的患者,如果采取急救措施仍未缓解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胰岛素或降糖药剂量失调引发低血糖以目前临床治疗现状来看多以严格控制病情,实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为主,好的方面是确实能达到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但由此也使低血糖的发生率增加2%~4%。因此,当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但自我防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强对低血糖的认识,掌握必需的防治知识,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应立即监测血糖,确认低血糖发作应立即进食饼干或糖块,并监测血糖变化。如经上述处理低血糖仍未纠正时,或发生严重低血糖时,需立即上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40~60ml。低血糖纠正后要及时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去除诱因,防止低血糖发生。当然对于低血糖症的处理我们最重要的就在于做到一个“防”字,要以预防为主,因为预防低血糖发作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的最佳治疗措施。低血糖预防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二是,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糖尿病患者一般可在上午9:00~10:00,下午3:00~4:00及晚上睡前加一次餐。这是防止低血糖,控制高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值得采用。三是,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五驾马车之一。运动可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面貌等。但是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主张中、轻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四是,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的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五是,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两件宝物: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原标题:高血糖的危害大家都知道 可低血糖有时更可怕)
本文来源: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_百度宝宝知道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洋洋要乖乖
宝宝1岁6个月LV.13
   搜狐健康 整理/夏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的调节慢慢治疗。秋天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也是中国传统&贴秋膘&的季节。然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与季节密切相关,秋天不少人食欲增大、摄入糖分变多,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容易出现内壁增厚腔隙变窄等病变,造成糖尿病复发和加重。那么,面对秋冬季,糖尿病病友该注意哪些问题呢?8月16日,原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孙明晓教授做客搜狐直播间,与各位网友直接对话,详细解读糖尿病治疗和调养的相关知识!
   访谈嘉宾介绍: 孙明晓,主任医师,北京怡德医院医疗总监。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营养科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常务委员兼副总干事长,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临床营养分会委员兼秘书长,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运动与健康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京医学会临床营养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专业特长:从事内分泌代谢、临床营养等工作25年,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糖尿病(2型、1型、妊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血脂异常、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肥胖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老年少肌症、肿瘤、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营养治疗,善于将临床治疗与营养管理进行有机地结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访谈内容:
   搜狐健康:
糖尿病在秋冬季是否容易复发或加重?秋冬季糖友有哪些注意事项?
  孙明晓:首先糖尿病不存在复发的问题,因为它不可治愈。
  有些人秋冬季的血糖可能会高一些,跟他能量消耗降低、摄入较多有一定的关系。但大部分人血糖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
   搜狐健康:
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起怎样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吗?
  孙明晓:胰岛素是血糖控制中很重要的一个药物,它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选择。
  主要是起到降糖的作用,主要针对胰岛功能不佳的患者,比如说:1型糖尿病患者,只能用胰岛素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不好的病人,胰岛素也是有作用的。但是2型糖尿病其中有一部分病人他是胰岛素抵抗,他的胰岛素分泌的很多,但不起作用,这类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效果也是很差的。
  所以注射胰岛素我们也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并不能把它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选择用胰岛素,而且并不是注射了胰岛素就&万事大吉&了,这些都是误区。
  有些病人觉得我注射了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搜狐健康:
糖尿病患者什么时候开始需要使用胰岛素,是不是用胰岛素就说明血糖情况很差了?
  孙明晓:什么时候要开始使用胰岛素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而定的,原则上只是针对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病人,由于胰岛素不足引发的血糖异常的病人才需要注射胰岛素。
  使用胰岛素,确实说明血糖的情况不是很理想。但是,血糖不理想并不是因为胰岛素不足这一个单纯的原因。也有一些病人,从一开始就需要用胰岛素,也不是说明血糖情况很差,而是他胰岛素分泌的不够多。
   搜狐健康:
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和剂量有何讲究?有些糖友用了胰岛素一段时间之后,血糖会升高,是否意味药物失效?
  孙明晓:这个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具体分析。
  还要根据他使用是哪一种类型的胰岛素。例如:长效胰岛素,一般来说是早晚用、或者一天用一次。预混胰岛素或是短效胰岛素,需要根据病人的需求,一般是餐前用。
  注射的剂量是需要根据血糖的变化而定。
  有些糖友用了胰岛素一段时间之后血糖升高。这个现象需要从两方面考虑1.他是否真的需要使用胰岛素。我有许多病人,来看诊前已经注射了胰岛素,但血糖控制不好。只要病人找到合适的降糖方法,甚至停止注射胰岛素,血糖同样可以控制的很好。2.还有一种情况使用胰岛素一段时间,血糖会升高,这类病人可能存在一定误区:认为使用了胰岛素就&万事大吉&,对于生活方式不进行任何的控制。这类病人血糖一定会升高。
  在这里要强调:胰岛素并不是一个&万能武器&!即使注射了胰岛素,也一定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搜狐健康:
打胰岛素会&
,一旦开始注射就离不开了?仅凭胰岛素是否能否完全控制血糖?
  孙明晓:打胰岛素,不会&上瘾&。有些病人确实是不能停止使用胰岛素的。即使是非糖尿病患者也是需要胰岛素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依赖&胰岛素的。
  是不是一旦注射就离不开胰岛素了?也是要根据病人的基本情况而定。1型糖尿病,是一定离不开胰岛素的,因为他自身不分泌胰岛素了。2型糖尿病如果胰岛功能不好,也是需要注射胰岛素的。如果胰岛功能较好,病人只是胰岛素抵抗,那么是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胰岛素的。
  是否使用胰岛素就能完全控制血糖?不是。胰岛素抵抗的病人,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效果就会非常差。
   搜狐健康:
天气炎热,打胰岛素如何避免针眼感染?注射时如何避免皮肤起&
  孙明晓:胰岛素的针头非常的细,如果按照正规的操作注射胰岛素,是不会出现感染的情况的。
  胰岛素是一种&肽&类物质,像蛋白一样,是可能会引起一些病人过敏的。如果是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肯定是不能使用胰岛素的。如果是轻度的、局部的过敏反应,可以采用脱敏治疗。
  按照规范的注射操作是不会引起皮肤起&结子&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
   搜狐健康:
口服药和胰岛素,如何选择?是否可以联用?
  孙明晓:根据病人情况选择用药。
  现在口服药与胰岛素均有很多种,我们可选择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比较多,需要选择对病人病理生理改变最适合的药物,不能单独去讲应该吃口服药还是胰岛素。
  口服药与胰岛素是经常联用的,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包括1型糖尿病,必须选择用胰岛素,并降糖效果非常好的情况下,有时候也可以联用一些口服药来协助调整血糖。
   搜狐健康:
糖友服用口服药存在哪些误区?不同患者如何选择和调整口服药?
  孙明晓:医生在为病人选择药物的时候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他特有的病理生理改变。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用二甲双胍,什么样的患者适合用糖苷酶抑制剂或者是增敏剂。对于糖友的最好的方法,是听从医生的指导。切忌道听途说。
  至于如何选择和调整口服药,病人仅需要遵从医生的遗嘱进行服药。
   搜狐健康: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如何发现?如何预防?
  孙明晓:糖尿病的并发症几乎不可避免,基本上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并发症。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下,5年左右;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10年左右。
  糖尿病并发症各种各样,包括神经、眼睛、肾脏、血管等等。所有的并发症在早期都是没有症状的。早期一定要到医院进行综合治疗。只有通过到医院的检查,才能发现早期的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一定要到医院进行筛查,早期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才能不让并发症恶化。
  预防就是:早发现,才能做到早预防!
  很多并发症都是分为不同的阶段。通常情况下,一旦进入中晚期的并发症都是很难逆转的。
  希望&糖友们&,抓住早期的机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是可以让疾病停留在一个较清的程度。再次强调一下,并发症千万不要等到有了症状再就诊,一定是在没有症状时候就要到医院定期进行检查。我们北京怡德医院就围绕糖尿病并发症制定了不同的检查方法,根据病人的症状、年龄、病程以及血糖控制的情况等等,为他制定适宜的并发症的筛查手段。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做这样一个这样的检查。
   搜狐健康:秋冬季,糖友该如何调整日常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孙明晓:所有糖友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都应该以一个较为科学的方式去制定的。
  什么样的患者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无论是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每天的运动量都是不同的。就日常是生活方式这一点来讲,我们是需要给病人个性化定制方案的。结合病人自身的身体情况、病程长度以及其饮食和运动的习惯,来为他定制适合他的方式。
  笼统的去讲如何调整是不合适的,对于病人来说可行性比较差。最好是根据每个病人的自身情况,去为他定制适合他的方式是最理想的。
  对于饮食、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现在在怡德医院,可以为病人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量化的评估,并且为病人提供一个量化的方案。从原则上来讲,我们是希望病人通过饮食和运动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协助病情改善,血糖控制效果更好。第二、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第三、也是最好的一点,为了减少病人在病程远期的并发症发生。以上三点是通过饮食和运动,都可以做到的。
  我认为,糖尿病病人一定要进行一个量化的评估,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这是糖尿病病友最适合,也是最需要的。
   搜狐健康:糖友血糖监测的频率应该怎么来把握?判断出现低血糖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应对?
  孙明晓:糖友血糖监测的频率,需要根据病情。一般来说,如果血糖控制的较为稳定,最长间隔也不要超过一个月。如果血糖控制的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每周应有一天的血糖监测,包括空腹、餐后以及睡前的血糖。如果在血糖控制特别不好的情况下,并且病人在注射胰岛素,容易出现低血糖等情况的时候,应每周有2-3天,一日7次的血糖监控。这会对医生为他调整方案是很有帮助的。
  低血糖在糖尿病人的血糖管理中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作为医生,不希望病人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因为低血糖除了会导致病人出现昏迷、诱发心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以外,也会使病人感到十分不适。一般来讲,低血糖早期是会出现一些症状的,例如:心慌、手抖、出汗、头晕等等。如果病人经常出现低血糖、反复出现低血糖,或是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感知非常差,这类病人可能不会出现上述列举的典型症状。
  密切的监测血糖是发现严重低血糖的一个有效手段。特别是在睡前、夜间(2点-3点)、早晨空腹以及餐前这几个时间点,是最容易出现低血糖的,可以加强这些时间点的血糖监测。
  一旦发生低血糖,糖友们可以准备一些食物,或是随身携带一些食物。这里食物指的是:糖、碳水化合物(主食类)。吃肉、吃鸡蛋这类食物,都是不正确的方法。
  频繁出现低血糖的病人,是需要医生帮助其寻找出现低血糖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病人运动量过大、或某一餐摄入过少,同时也有可能是由于治疗的因素导致的。例如,服用了磺脲类的药物或是注射胰岛素,这时就需要医生为病人找到导致低血糖的原因,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生活方式从而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搜狐健康:正常人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最好的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方法是通过生活方式管理,保持理想的体重。合理的饮食、运动,保持体重在标准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例如:虽然体重在标准范围之内,但是身体成分是否理想,肌肉不能过少、脂肪不能过多,这些都需要进行个性化评估。
  现在临床上,可以完全可以做到为大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管理方案,使大家维持一个正常的身体状态。
  对于疾病预防最好的方式就是健康生活。
   搜狐网友:一型糖尿病 今年52岁 现在血糖控制在空腹在5到6 饭后两小时 8以下 中餐后两小时只有5点多 可是每天一到晚餐前血糖就会上升到9.5到11.3之间 下午没有低血糖和加餐,请问医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晚餐前血糖上升啊? 有没有什么办法控制啊? 如果就这样要紧吗?
  孙明晓:作为1型糖尿病,您的血糖控制非常好了。但是午餐后2小时的血糖偏低,晚餐前血糖偏高可能与此有关。病程长的1型糖尿病对于低血糖有时反应迟钝。建议您进行多点血糖监测或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
   搜狐网友:糖尿病病人忘记吃药应该怎么办?
  孙明晓:需要根据情况,有些可以补,比如二甲双胍。有些不适宜补,比如磺脲类。
   搜狐网友:糖尿病一直服用一种药可以吗,需要定期换药吗?
  孙明晓:糖尿病的药物调整主要根据血糖而定,与使用时间无关。
   搜狐网友:糖尿病备孕期间用哪种胰岛素?
  孙明晓:常规人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都可用于孕妇。备孕期间可以选择。
   搜狐网友:肥胖糖尿病病人如何减肥?
  孙明晓:糖尿病人减肥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估,1.根据糖尿病人摄入与消耗的能量确定饮食计划。2.根据他的运动能力以及希望通过运动减轻的体重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3.结合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确定是否需要药物辅助。4.部分病人 有严重肥胖同时疾病控制差 要考虑药物治疗。具体可以到我们糖尿病整合门诊进行综合评估,再制定个性化方案。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人低血糖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