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容易自怨自艾的读音,求助心理疏导

【图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技能考试辅导(二三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技能考试辅导(二三级)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图文】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辅导2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辅导22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第2章 小学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一)责任与信念目标 1.通过对咨询理论的解读,对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的具体操作与实施,形成理论与未 来工作实践结合的意识。 2.理解理性情绪疗法、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核心观点,使未来教师内化为自己的 信念,并在未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做贡献。 3.理解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才能具备正确 的教育观念和相应的行为,激励未来教师利用各种机会积累与发展小学生心理辅导相关经 验。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理性情绪咨询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核 心观点和基本技术;重点掌握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和理性情绪咨询理论。 2.能运用系统脱敏法、 阳性强化技术、 代币强化技术等行为矫正技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 辅导的能力; 掌握理性情绪咨询的工作程序,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与辩论, 具有理性情绪咨询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 3.了解群体动力理论在在小学生团体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三)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 具有参与阳性强化技术、 代币强化技术和系统脱敏法的实践操作, 以及理性情绪咨询在 心理辅导中的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教学要求1.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要求学生理解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理性情绪咨询 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技术; 识别移情和阻抗, 能在实际工作中识 别和处理阻抗。 2.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训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技术、代 币强化技术的在小学心理辅导中具体操作。 3.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训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掌握理性情绪咨询的工作程序,能 对自己和他人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与辩论,具有理性情绪咨询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 4.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群体动力理论在小学生团体心理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方法, 认识移情和阻抗, 能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和 处理阻抗。 2.掌握行为主义疗法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技术、代币强化 技术的在小学心理辅导中具体操作。 3.掌握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和工作程序,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与 辩论,具有理性情绪咨询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 4.理解以人为中心咨询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咨询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5.掌握群体、群体压力、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动力、群体思维等概念,掌握群 体的种类、群体的特征、群体动力的主要内容、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等,理解个人加入群体原 因,群体规范的作用、克服群体思维对个体的影响因素等,理解群体动力理论在小学生团体 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教学难点股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2.阳性强化技术、代币强化技术和系统脱敏法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3.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步骤,理性情绪 ABC 在生活中的应用。 4.群体动力理论在小学生团体心理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教学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温故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整理小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与情绪问题, 并 思考如何进行心理辅导。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操作法 实训内容:进行系统脱敏法的具体操作、阳性强化技术或代币强化技术和理性情绪咨询各项技术的训练。实训要求课外小组进行模拟阳性强化技术或代币强化技术和理性情绪疗法训练, 撰写训练心得体 会(实训作业,不计入总课时) 。课时安排:讲授 8 课时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本章提要&&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理性情绪咨询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 结合案例讨论具体的操作与实施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讲, 习惯的养成, 行为的训练非常重要, 所以行为矫正技术的实施对于每一个小学生心理辅导老师来说都必须掌握。 当然, 小学生心 理辅导中更强调团体辅导的作用, 故着重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的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以及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实施步骤, 也可为后面章节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程的开设、 心理剧辅导 等奠定理论基础。 各理论观点都分别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取向。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辅导 与咨询领域的应用,还有些心理学家采取折中取向,针对不同对象的条件和需要,将各学派 理论与方法之长综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重点难点&&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和基本疗法 2.行为主义疗法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 3.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步骤 4.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和辅导过程 5. 群体动力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术及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引导案例&&五年级小军是一名校内闻名的“调皮学生” :上课随便插嘴、讲小话,作业经常少做或 不做,学习成绩差;他常与同学打架,有时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混在一起,甚至 抢、偷他人的钱物,曾因表现差受到过学校的纪律处分。此外,他还养成说谎的坏习惯。小 军的父母和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却难以找出其中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 对于小军的行为,心理学各流派的理论家各抒己见: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小军的人格结构中,超我和自我发展得不好,他做事时 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不考虑社会的道德规范。据此建议,应该对小军过去的经历进 行分析, 找出对其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的生活事件。 一旦这些事件被找出来并得到了分析和 解释,小军的不良行为就会自行消失。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 小军的人格品质发展不好, 是因为在某些重要时期没有 解决好该阶段的心理社会冲突。相关专家建议,小军应该多参加一些学习或体育活动,并在 这些活动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克服内心的自卑感。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 小军的不良行为完全是学习他人不良行为的结果, 这些不良 行为可能曾经为小军带来过某种好处。 这些心理学家建议, 可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来改变小 军的坏毛病:当他表现出这种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惩罚;当他表现良好时,给予表扬和奖 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小军的不良行为,往往缺乏自我认同感,暂时对生活信心,以 某种消极态度来对待, 可通过与其坦诚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等理解态度, 使其受到肯定和珍 视的情况下,能对自已采取一种更为关心的态度和作出积极的行为。 理性情绪咨询理论认为, 小军的不良行为可能是一些非理性的、 不合逻辑的想法的结果, 咨询员可以与其沟通,采取反必须的方式来驳斥非理性的想法并与其不当的行为联系起来, 使其认清其中的关系, 从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进而承认因为这种情绪反应而产生适应 不良的行为举止,最后能用行为的自我改变来抗拒不良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有多种不同的理论。对于个体发展进程和成长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和特点, 这 些理论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独特解释。本章将介绍几种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卓越贡献的理 论。通过学习,将了解到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常见矫正方法。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因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所 以,精神分析又叫弗洛伊德主义。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维也纳一名精神科临床医生。 他通过分析有情绪困扰的来访者的生活 史,建构了自己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为了缓解这些来访者的紧张和焦虑症状,弗洛伊德常 使用催眠、 自由联想以及释梦等方法来发现来访者被压抑的潜意识动机。 在分析这些动机与 导致来访者压抑的事件后,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作为一个生 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和攻击的本能,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这些动机 是不受欢迎而且被限制的。 在儿童出生以后的几年中, 父母对这些性和攻击欲望的控制在儿 童行为和个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一)潜意识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无意识) 、前意识与意识。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 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属于意识范畴。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深层部分,包 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规范不容,它们得不到满足,被压抑 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指在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 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 时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 构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把人类的心理活动比 喻为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巨大冰山, 潜意识则是这座冰山中沉入海水中的主体部分, 虽然我们 意识不到它的内容, 但人类的大多数动机是潜意识的。 潜意识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 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所致。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点,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 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召回到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 过自我认识、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以摆脱心理困 扰和不良情绪。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1.本我 本我是生来就有的, 它的作用主要是满足先天的生物本能, 而且必须立即满足。 刚出生的婴儿似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当饿了或尿湿了裤子时,他们就会惊慌和哭泣,直到 需要得到满足才停止,丝毫不能忍耐。 2.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意识和理性部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 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其功能是运用现实手段来满足本能。例如,一个幼儿饥 饿时,他在寻找食物时对母亲说“饼干,饼干……” 。随着自我的成熟,儿童逐渐能较好地 控制非理性的本我,运用现实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 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其功能是对“本我”与“自我”的约束, 压制“本我”的冲动,怂恿“自我”以道德性目标来替代现实性目标,力求达到完美境界。 例如, 一个 3 岁儿童因喜爱他人的玩具而去抢时, 他会发现运用现实手段满足需要并不总是 被人接受。 本我、自我、超我必须和谐发展: “本我”的功能是力求保护自己; “超我”的作用是在 社会规范的原则下控制与监督自己的行为; “自我”充当两者的协调者,一方面要正确处理 “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超我”的标准。本我和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人就可 能出现不正常行为或躯体上的疾病。 (三)性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性生活的发展造成了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区别。这里所说的性生活,不仅 包括两性关系,而且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儿童的快感是普遍的和弥漫的, 实际生活中的吮吸快乐、手淫、排泄的快乐都包括在内,儿童不仅在生殖器上寻求快感,而 且利用身上许多部位来产生类似的快感。 身体上的绝大多数部位都能成为快感带, 但在儿童 时期,主要的快感带区域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这三个区域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 兴奋中心,于是产生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 岁) 性本能主要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吸吮、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 可以获得快感。 2.肛门期(1~3 岁) 性兴趣集中在肛门区域,自发排泄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3.前生殖器期(或性器期)(3~6 岁) 愉快来自性器官的刺激, 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 望(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 4.潜伏期(6~11 岁) 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 的游戏活动中。 5.生殖期(12 岁以后) 表达这种冲动。 (四)自我防卫机制 自我防卫机制是避免自我受打击的心理机制。自我防卫并非病态,而是正常行为,具有 调适的功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扭曲现实,二是在潜意识层次上运作。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家提出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 1. 潜抑 指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 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动机没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 2. 合理化 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他而受挫时, 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 找出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 当然这 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有保护作用。 3. 仿同 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 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 同时可借以分享 他人成功的快乐。 4. 投射 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 5. 反向 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 的动机或冲动。 6. 躯体化 7. 转移 8. 幻想 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 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 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境界,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9. 补偿 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理想受挫, 或因自己生理缺陷、 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10. 升华 足。 11. 退回 指因遭受挫折而使自己的心理活动退回到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幼稚的 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得满行为方式应对当前情境的现象。 12. 自居 通过选择性的模仿来弥补理想的我映射出自己的不足、缺陷、挫折,以获得 自我确认。 13. 酸葡萄和甜柠檬 指贬抑自己追求不到的东西或美化自己的不如意。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 但如果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 就可以使人在 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 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 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 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二、精神分析疗法(一)自由联想法 由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讲出头脑中的一切事情, 不管这些想法与主题是否有关、 多么零乱、 不合逻辑和羞于启口,以便从来访者所述词句、事件和想象中,推论其间的联系,把压抑的 动机召回到意识中来。 由于自由联想法要求来访者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情, 而来访者又可能经常受到一些障碍(即“阻抗” ) ,咨询师就得设法穿过阻抗区,将无意识召 回到意识中来。有一名罪犯在夜间作案时, 将一支蜡烛插在一个牛奶瓶内照明进行盗窃。 在被拘捕后拒 不交待事实经过,于是命令他作联想测验。具体方法是检验者说出一个词,令他立即回答所 想到的另一个词。开始时,先用一些无关的词,如“天” ,答以“地” ; “父亲→母亲” ; “鲜 花→草地” ; “黑→白” ; “巴黎→纽约”等等,……然后突然提到“蜡烛” ,这名盗窃犯即答 以“牛奶瓶” ;就这样,通过该测验最后侦破了这件盗窃案。这是利用联想测验来进行刑事 侦察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是在被试者进行迅速联想时,往往会暴露出内心潜隐的思想缘故。自由联想法的具体做法是: 让来访者在一个比较安静与光线适当的房间内, 躺在沙发床 上随意进行联想。 心理咨询师坐在他的旁边, 倾听他的讲话。 事前要让来访者打消一切顾虑, 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心理咨询师对谈话内容保证为他保密。 鼓励来访者按原始的想法讲出来, 不要怕难为情或怕人们感到荒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 因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 西,即可能最有意义。在进行自由联想时要以来访者为主,咨询师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 然在必要时,咨询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咨询师往往鼓励来访者回忆从童年起 所遭遇到的一切经历或精神创伤与挫折, 从中发现那些与心理障碍有关的心理因素。 自由联 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来访者压抑在潜意识内的矛盾冲突,把他们带到意识域,使来访者 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二)梦境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梦并不一定表明未来怎样,但它可能说明以前 如何。 梦的内容与被压抑的潜意识幻想有着某种联系。 梦的形式是由于人在睡眠时自我的控 制减弱,潜意识中的欲望趁机向外表现。但由于精神仍处于一定的自我防御状态,于是这些 欲望通过化装变形进入意识而成为梦。 以下案例就是小军在白天耳朵被打靶震疼后, 用蜜蜂 钻进耳朵的表达了耳朵受到了伤害。小军梦见蜜蜂钻进自己的耳朵,他把蜜蜂抓出后,耳朵钻心地疼。 师:这个梦应该是在提醒你的耳朵有问题了,你最好注意一下。 生:是吗?没觉得啊。我觉得你说错了,其实是我白天看到了一位妇女肩上落着一只蜜 蜂,我本来想把蜜蜂赶走,但她马上就走开了,没来得及。 师:但是,你的梦的重点不在于蜜蜂,而在于耳朵的疼痛,我还是坚持你在白天耳朵出 现了小状况,但是你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睡眠时,他才会在此出现,来提醒你。不妨你 在好好的回忆一下吧。 生:..........我想起来了!!! 师:什么? 生:我昨天去打靶了。当时虽然带了防震耳机但耳朵还是被震得很疼。 师:打靶之后,你就没有理会这件事吧? 生:这不你要是不说,我就把它忘干净了。 师:所以你没有重视的这个问题在你的梦里再次登场了。而那只蜜蜂到底是不是你白天 见到的那只蜜蜂呢?这个很有可能, 但它只是一个表达的手段而已, 即使不是蜜蜂也可以换 作别的形态的东西出现。 而它钻入你耳朵时的那种感受不正是代表了你打靶时被枪声震着耳 鼓的感受吗。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 没有一件 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 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 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通过对 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 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三)移情分析 移情是来访者根据过去积累的信仰体系和态度, 对咨询师产生一种强烈的、 无现实根据 的情感或期望,并将其视为自己的配偶、父母或仇人等。弗洛伊德认为,咨询师通过移情分 析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对其亲人或他人的情绪反应, 引导他讲出痛苦的经历, 揭示移情的含义, 使移情成为咨询的推动力。 移情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正移情与负移情。 正移情是指来访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 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 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 表现出十分友好、 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负移情是指来 访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 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 抗、不配合等。小明, 四年级,智力中上, 人际关系不良, 尤其是与数学老师关系紧张, 数学成绩很差, 其他科目还可以。每次数学老师上课总是讲怪话、或者是有意发出一些声音,对数学老师表 现出强烈反感。据了解,该老师是一名三十四岁的男老师,比较严厉,不苟言笑,说话比较 缓慢,一直以来,他对小明比较关心,经常上课会叫他回答问题,但是小明总是采取冷抵抗 方式,不做声。后来,通过了解,该生从小与其父亲关系非常紧张,父亲经常因为他的学习 而打骂他,小明觉得父亲很不喜欢他,只喜欢妹妹。 据了解,这位教师的年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都与他的父亲极其相似,他对这位数学 教师产生了负移情,因此他表现出厌学、敌对,与该教师关系紧张。小明这种不恰当的情感 反应,通过移情分析,引导小明表达出他与父亲矛盾冲突的痛苦经历,小明在充分宣泄对父 亲不满之后,感到父亲还是很爱他的,虽然父亲有些做法不妥,但是是恨铁不成钢。咨询师 协助他处理好与父亲的关系, 也就处理好了与数学老师的关系, 从而数学学习也有了很大的 进步。 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对方,并运用 移情来宣泄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领悟。如果来访者对异性咨询师产生正移情,咨询师应婉 转地向对方说明,要有策略地、果断地、及早地进行处理,将其引向正常的咨询关系上来。 如果咨询师觉得自己难以处理移情现象, 可以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有经验的咨询师善于利用 移情现象, 采取反移情的技巧, 鼓励来访者发泄自己压抑的情绪, 来访者在充分宣泄情绪后, 心理会感到放松,再经咨询师的分析得以领悟后,心理症状会逐渐化解。 (四)阻抗分析 阻抗, 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它可表现为人们对 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 阻抗定义为求助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 因此, 阻 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 1. 阻抗的表现形式: ① 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寡语和赘言。以沉默最为突出。 沉默可表现为个体拒绝回答咨询师提出的问题, 或长时间的停顿。 它是个体对于心理咨 询最积极的、最主动的抵抗。需要注意将阻抗性沉默与反省性的沉默区分开来。少言寡语通 常以短语、简句及口头禅(嗯、噢、啊)等形式加以表现。赘言表现为滔滔不绝地讲话,潜 在动机可能是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其注意力等。目的在于回避 那些来访者不愿接触的现实问题,以免除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与其他痛苦体验。 ② 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常见形式有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等。 理论交谈是来访者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不停地谈论心理治疗方法。 情绪 发泄可表现为大哭大闹、泪流不止,或不自然地大笑。谈论小事是最轻微的也是最不易发现 的阻抗表现。假提问题一般涉及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基础及咨询师的私人情况等。 ③ 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等。 心理外归因严重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反省, 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 健忘有很大的任意性, 例如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戚者往往不愿意提起往事或对细节表现出记忆模糊。 顺从具有隐蔽 特点, 常使人不易发觉对方潜在的阻抗作用。 控制话题除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内容外还可强 化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自尊与地位。 最终暴露要和犹豫性的最终暴露区别, 不能简单 地将最终暴露都视作阻抗的表现。④ 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最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 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等。 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包括不按时赴约或借故迟到、 早退, 不认真完成咨询师安排 的作业等。迟到是反映阻抗较为可靠的指标。有的来访者取消预约,或在预定时间不来咨询 且事先不通知咨询师,这通常是极为严重的阻抗。不赴约的动机常包括恐惧和怨恨。无论哪 一种形式,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的精神防御。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突破的开端。 2.阻抗产生的原因: 卡瓦纳认为来自来访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 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例如:来访者可能需要转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可能需 要承认自己在欺骗自己,可能再装假,可能需要面对一种痛苦的抉择。 ② 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例如以患病为代价换来丈夫的关心,担心神经症的症状一 旦去除就必须面对学习上的竞争。 例如饮酒过度只是为了掩盖其工作上的失败、 婚姻中的不 幸等。 ③ 来访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例如咨询只是为了寻求肯定或声讨某人, 或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或是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3.应对阻抗的要点: ① 解除戒备心理 ② 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③ 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一、行为主义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对西方心理学有着巨大影响,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 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研究早在 20 世纪初就已开始,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治疗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发展起来。行为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特殊的治疗方法, 它是临床应用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从理论基础来看,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 主义的学习原理,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作为行为派的代表学说。(一)早期的行为主义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 van Pavlov,)是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生理现象时。把食物呈现在狗面前,并测量起唾液分泌。通常狗吃 食物时才会分泌唾液。然而,巴甫洛夫偶然发现狗尚未吃到食物,只是听到送食物的饲养员 的脚步声,便开始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没有放过这一现象。他开始做一个实验。先给狗听一 个铃声,狗没有反应,然而在给狗铃声之后紧接着呈现食物,并经反复多次结合后,单独听 铃声而没有食物,狗也“学会”了分泌唾液。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的多次结合从一个 中性刺激变成了一个条件性刺激, 引起了分泌唾液的条件性反应, 巴甫洛夫将这一现象称做 条件反射,即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 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经典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 消退(Extinction): 条件刺激不再与无条件刺激一起出现,条件反应会减弱; 泛化(Generalization):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 相同的条件反应 ; 分化(Discrimination):是对刺激差异的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俄国,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学说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 在美国, 行为派的心理学家华 生、斯金纳等均接受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2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华生(J.B.Waston)于 1913 年首次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他也因此成为美国行 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是第一位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美国心理学家。 他主 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 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集中条件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外,人类所有的 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 S――R 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做了一个婴儿恐惧形成的实验以证明他的观点。实验的对象 是原来对兔子无任何恐惧的婴儿。在实验中,当兔子在婴儿面前出现时,同时呈现一种可怕 的声音,经多次重复后,婴儿见到兔子就会感到害怕,甚至会泛化到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 恐惧。 知识链接:华生的恐惧实验 1920年,华生应用了条件反射对一个8个月的名叫阿伯特的幼儿做了情绪实验,证 明儿童害怕有毛的动物是后天习得的 。实验的程序如下图所示:恐惧学习实验实验开始时,使阿伯特习惯于白鼠及一些带毛的东西,此时他显得很高兴,毫无 惧色。然后开始用重击铁轨发出高声作条件反射实验。几次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孩子 也开始表现出对白鼠惧怕。他不仅怕白鼠, 还怕其它带毛的东西和动物, 如兔、 猫、狗、 刷子等。后来,由于阿伯特生病和其它原因实验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但到1924年华生又有机会进行了和上面一样的实验。实验证明,惧怕的情绪也可 用条件反射方法消除。 (二) 新行为主义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 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先驱,他从 1896 年开始,在哈佛大学用小鸡、猫、狗、鱼等动 物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从而提出了学习心理学中最早也最为完 整的学习理论。 (1)猫的学习实验 1898 年,桑代克做了关于猫的学习实验。他把一只饿猫关入迷笼中,笼外放有鱼和肉。 笼中有一踏板用绳子和门钮连在一起,只要踏下踏板,笼门可打开。猫在笼中用爪够不到食 物,于是乱咬、乱蹦。后来偶然碰到踏板,笼门打开,取到食物。然后又将猫放回笼中,猫 仍然需要经过乱咬、乱跳等过程才能逃到笼外,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猫的无效动作逐渐 摒除,打开笼门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最后,猫一入笼内,就能打开笼门而取得食物。由此 桑代克提出他的学习理论。 (2)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情境(以 S 代表)有时也叫 刺激,包括外界情境和思想、情感等大脑内部情境。反应(以 R 代表)包括“肌肉与腺体 的活动”和“观念、意志、情感或态度”等内部反应。所谓联结,就是结合、关系、倾向, 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它反应的倾向。用“→”作为引起或导致 的符号。联结的公式为:S→R。情境与反应之间是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直接的联系,不需 要任何中介。桑代克认为联结即本来(本能)的结合,是先天决定的原本趋向。他把联结的 观点搬运到人类的学习上,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 和反应的联结。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在于:“动物的学习过程全属盲目”,“无需观念为媒 介”,而人的学习是以观念为媒介,是有意识的。但二者的本质区别仅在于简单与复杂、联 结数量的多少,动物学习的规律依然适合于人类的学习。 桑代克提出三个学习的主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而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 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会感到烦恼。 练习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联结的失用 (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减弱。 效果律是指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 减弱。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斯金纳(B.F.Skinner)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 (1)斯金纳的学习实验研究 斯金纳(B.F.Skinner 1938)在特制的实验箱(斯金纳箱)内研究了白鼠的学习。箱内 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递事物的机械装置相连,只要杠杆一被压动,一颗食便滚进食盘。 白鼠被放进箱内,自由活动,当它踏上杠杆时,有食丸放出,于是吃到食物。它一旦再按压 杠杆,食丸有滚出,反复几次,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来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这 种条件反射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 (2)斯金纳的基本观点 斯金纳认为条件反射有两种,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巴甫 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应答性(或刺激性)条件反射过程,是先由已知刺激物引起的反应, 是强化物和刺激物相结合的过程, 强化是为了加强刺激物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 应型条件反射的过程,没有已知的刺激,是有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的反应,是强化物和反应 相结合的过程,强化是为了增强反应的。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 强化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是他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有人称他的学习理论为强化理论或强化说。 (3)行为强化的原理 “斯金纳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 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因此,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斯金 纳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 加”。这里所谓的“强度增加”,是指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这个增强了操作行为的 结果就称作强化刺激。强化刺激物可以是作为奖赏的任何东西,如食物、金钱、赞扬或避免 某种惩罚。 (4)行为矫正 斯金纳根据实验所得的结果,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机构,特别 是学校、精神病院、弱智儿童教养所、工业管理等方面的心理矫治,成效明显。他认为包括 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 因此, 心理治疗和咨询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 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有目的奖赏那些需要保留、巩固的有益行为,忽视或惩罚 那些需要弃除的不良行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知识链接――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原理, 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 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普雷马克原理也被叫做“奶奶的规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 然后你就可 以吃甜点。 ” 根据普雷马克原理,当我们运用强化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比如,小明从小就喜欢看电 视,上学后依然如此。但家长有一项规定,必须做完功课,才可以看,若功课没有做完或做 得不够认真,则禁止开电视。有几次小明没有做完功课就想打开电视看六点钟的动画片,都 被妈妈严格禁止了。结果,直到小学毕业,小明均能遵守这项规定,总是保质保量地按时完 成作业,而他喜欢的电视节目也都观赏了。小明的妈妈做得很好。有的家长常常误用,允许 孩子先看电视,然后做作业,完全是本末倒置。 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如果在学生 心目中没有把强化与良好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强化对他的学习并不起作用。比如,有的学 生为了看电视,草草地做完作业,就要看电视,如果家长允许看,则是对他做作业草率、不 认真这一不良行为的强化。因此,家长必须使儿童意识到,允许他看电视是对他认真按时完 成作业的一种奖励,而不是随便怎样他想看就可以看的。 第三,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比如,家长可能 觉得弹钢琴要比练毛笔字有趣得多,因此告诉孩子说: “你放学后先写一百个毛笔字,然后我 允许你弹一小时钢琴。 ”家长心想这回孩子该好好练字了,可孩子根本不买帐,因为他宁愿多 写毛笔字,也不愿弹钢琴。可见,教师和家长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了解与所要强化的学习 行为相比,儿童更喜欢什么,并把后者做为强化物,方能有效。 (三)行为主义的后期发展 班杜拉(Bandura,1925-)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观察学习可以 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 个体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达到观察学 习的目的,但要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采用强化手段。也就是说,班杜拉仍坚持 S―R 为什么起作用? 特征 的接近性原理和强化原理,认为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有决定性影响的仍是环境,如社会关 系和榜样等客观条件。 人们只要能够控制这种条件, 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着预期的方 卓越 卓越的成人(家长或教师)的行为或者是同龄对手(好朋 友)的行为,要比随机的成人或儿童的行为更可能被模仿。 向发展。 受人喜欢和尊敬 (榜样受 儿童更可能模仿受人尊敬的教师或者是朋友的行为,而不 人喜欢,被别人尊重) 可能模仿陌生人或者他不喜欢的行为。 在班杜拉看来, 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 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常常是通 过这一渠道而形成的, 如疑病症的儿童多来自对疾病过于关注的家庭等。 模仿也有助于人们 类似 (个体认为榜样与自 家长和好朋友更可能作为榜样的角色,是因为正在学习的 己很相似是很关键的) 个体感觉他们与自己有一定的类似。 学会许多重要的技能,并能有效的对一些不良行为加以矫正,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社会模仿学习一般经过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建立。 强化 (所观察到的榜样行 如果榜样的行为得到奖励时, 个体更可能模仿榜样的行为。 为的结果) 知识链接――什么是社会学习的好榜样?二、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方法(一)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假设 1.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 以巩固。一般说来,当某一行为的结果不再具有社会适应性时,该行为就会减弱、消退,而 某些行为则不同, 它们在丧失了适应性后仍不消退, 这就需要借助咨询师的帮助来加以改变。 2.通过奖赏或惩罚的强化方式,可以控制行为增减或改变的方向。也就是说,个体可 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 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概括地 说,行为治疗就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人们的非适应性行 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二)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过程 1.了解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或疾病产生的原因 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生物、心理、社会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奠定有效咨询的基础。 2.确定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即靶行为) 把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的主要表现确定下来,作为治疗的目标。然后通过观察、检查, 记录下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 并列出治疗前症状表现的基线, 作为 治疗时的对照指标。 3.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在治疗开始之前要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 意义和方法, 使其消除由于无知而产 生的不必要的疑虑和心理阻抗,从而主动配合治疗。 4.采用专门的行为治疗技术或配合必要的药物或治疗器具进行治疗 根据靶行为的临床特点、治疗目的,选取一种或两种最为恰当的行为治疗技术。必要时, 配合一定的药物或治疗器械,作为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5.根据行为治疗技术的性质及来访者行为的改变情况给予正负强化 根据选用的治疗技术本身特点和靶行为的性质、特点、形成原因以及治疗目的,给予相 应的正强化或负强化,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行为改变的具体情况而变换方式, 以达到最佳 疗效。 6.根据治疗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 根据治疗情况的变化,对治疗方法与措施作适当的调整。 7.将治疗效果迁移到非治疗情境中 能否将疗效迁移到日常生活情景中, 是行为治疗经常碰到的一个难题。 可能的解决方法 之一,根据归因理论,通过改变归因,强化来访者的行为自由感和自我引导感,训练他们的 抗干扰能力。 (三)行为主义疗法的常用方法 主要有: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 模仿学习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方法。 1.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交互抑制”原理或 “对抗条件作用”的原理,在系统的程序下,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情景下产生 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 也适用于以焦虑为主导症状 的行为障碍,如口吃、强迫症等。 “交互抑制”原理认为,个体不可能有不同的情绪同时发生,譬如高兴和不快;如有相 反性质的情绪反应,这两种情绪就会交互作用而产生抵制和抵消。也就是说,要消除不安或 恐惧的负性情绪反应,就要有相反的正性情绪反应来进行抑制,从而抵消负性情绪。但这种 抑制力量是很有限的, 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 所以对恐惧刺激情景的暴露要由远及 近、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焦虑程度每次只增加一点,逐步达到最严重的程度。这种通过渐 进性暴露于日益恐惧的刺激情景以逐步消除恐惧反应的治疗方法,就是系统脱敏疗法。苡苡,小学 6 年级学生,她害怕被别人现察或批评以及与别人争论。在向老师咨询的时 候,老师决定给她用系统脱敏法进行咨询,分为三个主要过程:放松、等级建构、脱敏。 1.放松训练。 老师教苡苡, “我要请你用腕子抵抗我拉你的力量,以便绷紧你的二头肌。请仔细注意 肌肉里的感觉。 然后, 我会减少拉你的力量,让你逐渐松弛下来。注意,当你的前臂下降时, 你会感觉到二头肌放松的感觉。你将前臂放在扶手上休息,你想着自己尽可能舒适,完全放 松。放松肌肉纤维可以带来我们需要的情绪的放松,你试试看。用先绷紧再放松的方法,可 以放松身体的不同部位。在咨询过程中也要继续进行放松练习” 老师请苡苡放松,也请她每天用 10―15 分钟练习。 2.焦虑等级建构。 在老师的帮助下, 苡苡建立了关于争论吵架的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 其中关于看到别 人争论吵架的焦虑等级表如下: (1) 她的老师对她喊叫(50 分) (2) 她的姐姐对她喊叫(40 分) (3) 她姐姐和父亲争辩(30 分) (4) 她母亲对她姐姐喊叫(20 分) (5) 她看到两个陌生人吵架(10 分) 建立了这样的一个等级表,老师就准备开始脱敏过程。 3.系统脱敏。 老师首先让苡苡想象一个中性的情境,然后让她想象等级表中最轻的恐惧情境,即第 5 个情境。 老师:现在我要求你想象一些场面。你要想象得清晰,它们也许会干扰你的放松,如果 你感到焦虑,想让我注意,你随时可以告诉我。如果你已经清楚地想象出了一个情境,举起 左手指让我知道。首先,你想象自己在一个熟悉的街角站着,这是一个愉快的清晨,你在看 着车来人往。你看到汽车、摩托车、卡车、自行车、行人和交通灯,并听到相应的声音。(过 了几秒钟,苡苡举起了她的食指,老师停顿了 5 秒) 老师:停止想象那个场面。在你想象的时候,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苡苡:一点也没有。 老师:现在注意力再回到放松上。(停止 20~30 秒,重复放松指示) 老师:现在想象你看到街道对面有两个陌生人在吵架。(在 15 秒后苡苡举起她的手指。 等待 5 秒) 老师:停止那个场面。焦虑增加了多少? 苡苡:大约 15 分。 老师:现在继续想象那个情境。 (在第二次想象中焦虑分数仅增加 5 分,第三次是 0 分。处理完等级表的第一项,可 以进入第二项) 经过脱敏治疗后,苡苡够在看到别人争论吵架的等级表的所有项目上放松地想象,在 实际情境中也可以放松了。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程序: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恐怖)等级表、系统脱敏。 放松 训练是指让来访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深呼吸后闭眼,并想象可令人轻松的情境,如躺在海 边听轻松的音乐等,而后让来访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 反复这样的训练,直至来访者达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建立焦虑等级表时,首先根 据来访者的病史及会谈资料找出使来访者感到焦虑(或恐怖)的所有事件,然后将这些事件 进行相互比较, 根据致病作用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 最后将这些不同的刺激因素按其等级依 次排列成表,即为“焦虑(恐怖)等级表”。系统脱敏过程中,先让来访者想象最低等级的 刺激物或事件。当他能清楚地想象并确实感到有些紧张时,就让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 而后反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来访者对这样的想象不再感到焦虑(或恐怖)为止,从而完成 第一等级脱敏。 接着再对下一个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进行同样的脱敏训练。 最后迁移到现实 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在咨询过程中,一般在一次会谈时间内以完成 1-2 个事件的 脱敏训练为宜。 2. 强化疗法又称为操作条件疗法, 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强某些适应性行为, 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小学生的主要有阳性强化技术和代币强化技术。 (1)阳性强化技术 阳性强化技术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 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小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 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 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萌萌,小学一年级学生。因逐渐变得缄默少语已 10 个月,辅导老师决定采用阳性强化 技术进行辅导。每周一次,每次 40 分钟,并每天做家庭作业。 第一次,了解病情基线。要求父母记一周的行为日记,了解萌萌在不同的情况下的言行 表现。 从日记中反应出患儿主要问题为缄默、怕社交。主要爱好为愿到儿童娱乐场所玩,喜欢 小白兔等动物,喜欢听故事。 决定采用以阳性强化技术为主体,结合观察学习等方法的行为治疗。 第 2-6 次,采用讲故事,放儿歌和儿童故事录音的办法,先让她听,再让她给父(母) 复述故事,并学唱儿歌。当她唱完后加以鼓励,以带她去儿童娱乐场观看其他小朋友玩,到 动物园看小动物,喂小白兔等作为奖赏。第五次以后,鼓励她在熟悉的个别老师前唱儿歌、 讲故事。第五次治疗后,就可在诊室内唱歌,讲故事给医师听,但对话性语言仍少。从治疗 开始就让父母在家中均讲普通话,避免讲家乡话,可以讲重庆话,以使她尽快适应新的语言 环境。 第 7-10 次,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开展与人对话性交谈,带她上街。鼓励她自已去买糖 果、冰漠淋等零食。第 9 次开始,请老师协助,鼓励她与小朋友交往,并注意不要当众过重 地批评她。让她与老师、同学逐渐培养感情。此时,已可被动与同学交往。 数月后进行的治后随访表明,萌萌已能适应小学生活。据老师反应除较文静外,与同学 交往已无困难。 正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称阳性强化技术或积极强化法。简单的说,当 孩子某一行为不出现 (也既正常行为出现)时, 立即给予“奖赏”, 以建立正常行为。比如, 矫正功能性遗尿。白天,当孩子出现尿意时,鼓励他暂时不排尿,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 奖赏。每日延长 2-3 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 45 分钟。一般需经三个月治疗。 在矫正中,家长要配合老师用好奖赏品(也称“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五类: ①消费 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②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视、过生日、郊游 等活动。③操作性强化物:如涂颜色、跳绳、游戏等。 ④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 孩子拥有享受的东西 (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有属于自己的小红旗、 玩具等“私有财产”) 。 ⑤社会性强化物:指孩子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赞扬、点头、微笑)。 操作要领:在进行正强化矫正时,辅导师要选择孩子喜欢、需求的强化物。“奖赏”时 要立即兑现,要说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后得到的奖励。强化物的数量不宜多。当达到期 望的行为时,应逐步取消物质奖励,以赞扬、微笑代替。 (2)代币强化技术 代币强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对低年龄儿童效果最为显著。 “代币”是指真正 奖励物的暂时代替物,当儿童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给予一个或一些代币,代币可以是实际 的物件如小五星,也可以是打点或记分,通过这些“代替物”的积累,最后换取儿童真正喜 欢的实物奖励。“代币”通常有以下一些特点:安全,如不要用尖利的东西;控制数量,不 能随意发放;耐用,免得经常更换;易收藏,如不要太大;便宜,最好是可以自己制作的; 非孩子喜爱之物,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奖品。小宁,男 13 岁,六年级一名寄宿生。五年级时从外校转入。他好招惹同学,经常抢走 别人的东西,不自觉地妨碍其他同学正常活动,行为较霸道。语言不文明,常说脏话,给同 学取绰号等。上课不专心,经常讲话或骚扰别人,违反课堂纪律,而且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 打架。因此,同学们都害怕他,不愿与他接触。老师批评他就产生抵触情绪,或当面接受, 过后坚决不改。 在与家长的联系中,还了解到小宁所在的村风气不好,是有名的“破脚骨”村,受环境 影响,小宁沾染了横行霸道的恶习。 但小宁也有不少优点,成绩优秀,脑子反应灵活,体育素质好。 针对小宁的问题,老师决定采取“代币强化技术”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辅导过程: 制订矫正目标:1.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2.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矫正准备 1.代币:可用硬纸片制作。纸片中间盖上小红花,再盖上班主任的印章,这样可以避免 代币被复制,并能保证代币只能在实验引入的交换系统中使用,不具备其他功能。 2.选择强化物(报酬) 通过深入了解, 选择小宁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 这些强化物应根据小宁喜欢程度的不 同,换取所需的代币数也要有一定层次性,如表 2-1: 表 2-1 强化物 踢球 吃肯德基 买一件小玩具 代币数 2 3 43.拟订交换系统 给小宁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发给代币,如表 2-2:表 2-2 行为 每天招惹同学控制 5 次以内的 每天说脏话控制在 3 句以内的 每天说脏话超过 5 句的 每天招惹同学超过 7 次的 主动帮助保护弱小同学的 和同学友好活动的 发生打架行为的 主动协助老师工作的 其它同学发生矛盾,主动劝架 币值(“+”表示奖励,“-”表示扣除 +1 +2 -1 -3 +3 +3 -4 +2 +5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周) 1.明确实验目的,学校、家长双方与小宁签订三方必须严格遵守的协议,此协议是代币 制实验的保障。 2.取得同学 (如班长), 课任老师,生活指导老师的支持, 请他们帮助记录小宁的表现。 3.认知辅导。使小宁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产生改正的动机。 4.以上“表 2”的规章进行,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表 2 进行修改和补充,但初次实施 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学生有个适应过程。 5.在矫正期间,小宁和老师都要记录他每天得到多少代币,用去多少代币。 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在第一阶段中提高要求,每天招惹同学次数控制在 2 次以内,说脏话控制在 1 次以内。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再次提高要求:全天不再招惹同学,不讲脏话。 第四阶段(第六、七周) 这一阶段主要巩固前三个阶段成果, 并鼓励小宁同学主动帮助他人, 积极参与团体活动。 经过辅导后,小宁基本没有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分点心、扫地,帮同 学扫呕吐物,同学生病主动陪到医务室等,表现特别出色。“代币强化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不是立刻就满足他的要 求,而是延时满足,需要孩子将行为保持一段时间或重复出现,再予以满足。显然这种方法 有利于提高合理行为的出现频率,并且通过日常微小进步的积累使行为产生本质性的改变。 “代币强化技术”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时期灵活调整,但要与孩子一起来 制定规则。首先要设定几个较简单的行为目标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以利于孩子获得代币, 进而向目标奖励物努力。如果行为目标很难实现,孩子就会丧失尝试的兴趣。其次,生活中 规律性的活动、 物质给予不可以成为奖励物, 如吃饭等等。 此外, 奖励来源需作合理的控制, 要减少有干扰性的盲目奖励,家庭中有一人随意改变代币规则都可能使“代币强化技术”无 法顺利进行。 代币强化技术的具体的做法如下: (1)辅导老师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愿望,比如: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最想要的玩具、最 想去的地方、最爱吃的?? (2)辅导老师与孩子一起罗列出需要改善的行为,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功课拖拉等。 (3)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将行为排序,并从中选择几条给以具体的目标,比如:每天 晚上 8 点半之前完成功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其一,行为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而不 能像“注意力要集中” 、 “要抓紧时间完成功课”等如此抽象;其二,刚开始实施时,行为选 择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 5 条,而且一定要至少有 2 条是孩子容易做到的,给他们以信心坚 持。 (4)确定“代币”的表示方法,如:打√,或者记“红五星” 。 (5)确定行为达到时可以得到的“代币”数量,比如: 每天半小时内做完功课,奖励一颗红五星; 每天 1 小时内做完功课,记 10 分; 每天 2 小时内做完功课,记 5 分; 能做得没有错,奖励一颗红五星; 能自觉进行 10 道口算,记 10 分; 15 分换一颗红五星; ?? (6)确定“代币”与奖励的兑换标准。刚开始的时候,兑换标准最好细一点,将孩子 可能赢得的最少“代币”的奖励考虑进去,而且要记得将物质与精神的联系起来,比如: 获得一颗红五星,可以奖励? 获得两颗红五星,可以奖励? 获得三颗红五星,可以奖励?。 连续两个星期八点之前完成作业的,可以奖励? 连续三个星期独自完成功课,并在晚上八点之前的,可以奖励? (7)确定“代币”兑换的时间,比如每周五的晚上。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两天 给孩子兑换一次,激发孩子的兴趣。 (8)在执行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a.不倒扣,只记录孩子积极的行为,而不要因为孩子的某次消极行为而将以前的代币取 消,比如:孩子周一做到了,而周二没有做到,千万不要将周一的成绩也一并取消了; b.强调“连续性” ,也就是如果孩子能持续出现某个目标行为,那么就加大奖励,因为 “连续性”是形成习惯的基础,如果孩子为了得到“代币”与“奖励”而连续保持某个行为, 那么三个星期后该行为将逐渐成为习惯; c.奖励来源的合理控制,减少有干扰性的盲目奖励,即在实施“代币”的过程中要家庭 所有成员一致配合,使孩子得到奖励的来源尽可能唯一化,而不要出现“妈妈不给,爸爸或 奶奶给你”这样的矛盾情况。有一人随意改变代币规则都可能使“代币强化技术”无法顺利 进行。 (9)为了记录方便,最好做一张记录表。 3.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快速脱敏疗法”。它是激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导致恐怖或 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原理:由于恐怖是经过经典的条 件作用而习得的,因此恐怖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应。专家认为,与其逃避,不如让患者面对。 一旦患者毅然正视恐惧,恐惧就会减轻。 4.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以消除或减少某种不良行为的方法。原理:利用回 避学习的原则,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痛疼、呕吐、恶心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结合,形 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和消除原来的不良行为。适用症状:烟酒或药物成瘾、赌博、 贪食症、强迫症、咬指甲、拔毛癖等。 5.发泄疗法又称宣泄疗法或疏泄疗法,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基本原则是让 求治者将心中积郁的苦闷或思想矛盾倾诉出来。 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 避免引起精神崩 溃,并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逆转意图疗法 6.又称“矛盾意向疗法” ,是施治者故意让求治者故意从事其感到害怕的活动,从而使 求治者对该行为的发生感到无所谓,达到使害怕反应不再发生为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7.模仿学习疗法 又称为示范性疗法,是利用人通过模仿学习能获得新的行为反应这一倾向,来帮助某 些有不良行为的人, 以适当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 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 这种行为。 8.生物反馈疗法 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称自主神经学习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 理治疗技术和方法。它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消 除病理过程、使患者身心健康。 第三节 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理性情绪疗法 (简称 RET 法) 是 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创始人是著名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家艾利斯(A.Ellis) 。这一疗法的指导思想是强调人的价 值观在治疗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以理性思维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方式, 帮助病人改变认知, 以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异常。 艾利斯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理 性疗法,因为他强调认知的作用,后来因为觉得应重视情绪的影响,所以改为理性情绪咨询 理论。一、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的人性观 理性情绪咨询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理性和非理性的两种思维,理性思维是合理的 思维,非理性思维是不合理的思维。理性思维使人珍惜生命,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动, 迈向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理性思维使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并建立亲 密的关系,在爱中生存和发展,因而它的情绪是愉快的。但是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 非理性的思维和信念。非理性思维使人迷信固执、自怨自艾、缺少涵养、无端焦虑、自毁 前程、盲目冲动或者要求自己和他人十全十美,由于对环境和他人要求过高,因而难以与 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使自己在孤独和苦闷中生活,由此必然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 情绪是伴随思维而产生的。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即不合逻辑的思维 所造成的。人是有语言的动物,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人如果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 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难以排解的烦恼情绪。 艾利斯不赞成弗洛伊德对人类早期经验的说法, 也不认为人是受本能动机所驱使, 人的 行为并不完全受生物性因素的支配, 也不应该让自己成为早期经验的受制者。 艾利斯认为人 本主义的人性观有合理的成分。人不应该放弃自己,而应努力完善自己,因为人有发展自身 的潜质,有巨大的、未被采用的资源,他能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改变个人和社会的命运。 (二)ABC 人格理论 ABC 人格理论在理性情绪咨询理论中有核心意义。 这一理论的基本认识是: 引起情绪障 碍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事件能否发生是不以当 事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如能对该事件作出理性的评价,就可以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A、B、C 分别来自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它们分别代表以下内容: 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是指一件事或某个人的一个行动或态度; B(Beliefs)―-对 A 产生看法评价的标准; C(Consequences)――因 B 所产生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什么是影响当事人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呢?理性情绪咨询理论则认为, A 只是情绪和 行为 C 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 B,即当事人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正如古代哲学家艾比 泰德所说,“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而是起于他对事的看法”,而这与莎士比亚的名言“世 事无好坏,思想使之然”所表达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三)理性与非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是客观的,会导致对事件产生客观的看法和评价。 非理性信念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客观,会导致人们对所遭遇的事件错误而极端化的思考 方式和带来不客观的看法和评价。 不适当的思考方式有:糟糕可怕化,不能忍受化,过度概括化和自我贬低化。 艾里斯认为非理性信念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各种“必须”、“应该”、“一定”来要求 自己和外界,这是不实际的,随之带来的还有“自我贬低”、“自我惊吓”等。艾里斯认 为导致自我挫败的非理性信念主要有: 1.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每一位重要他人的爱和赞许。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恶意的,为了他们的恶行,那些人应该受到严厉的责备与惩 罚。 4.假如发生的事情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或是自己所期待的,那是很糟糕可怕的。 5.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一个人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忧伤和烦恼。 6.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情, 一个人应该非常挂心, 而且应该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的可能 性。 7.逃避困难、应对挑战与肩负责任要比面对他们容易。 8.一个人应该依靠别人,而且需要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 9.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他目前的行为是极重要的决定因素;因为某事过去曾影响一个 人,它应该继续会(甚至永远)具有同样影响效果。 10.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妥当、完善的解决途径;如果无法找到 完善的解决方案,那将是遭透的事。 11.人可以从不活动和消极的自我享乐中,获得最大的幸福。 情绪困扰均为非理性信念所致。非理性信念是儿童时期从重要他人那里学来的;另外, 我们也会自创非理性教条和迷信。然后我们会通过自动暗示和自我重复的过程,反复灌输 这些错误的信念。所以, 不是因为父母等重要他人不断地灌输,而是我们自己不断地重复 这些非理性的想法,使功能不良的态度继续残留并支配我们。虽然人们具有理性思考的能 力,但也有着很强的倾向,将我们的欲望和偏好逐渐转变为独断的、绝对的“应该”、 “必 须”等要求与命令。如果我们能把握自己的欲望、偏好和理性信念,就不会变得消沉、仇 视别人和自我怜惜与挫败。但是,如果我们被这些“命令”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就会坠入 困扰之中。 不实际和不合逻辑的观念,会产生分裂和不相容的情绪,而疯狂的想法则会产生功能 不良的行为。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的非理性信念语言持续的结果。艾里斯曾指 出:“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 绪”。二、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和辅导步骤(一)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 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情绪障碍是由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 因而治疗的过 程就是帮助来访者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以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 念,通过信念改变来消除情绪障碍。 (二)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的辅导步骤 1.心理诊断阶段 (1)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2)摸清求助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从他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 (3)运用 ABC 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引 起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 两者之间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 2.领悟阶段 (1)领悟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2)领悟要排解情绪困扰不是要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自己认知。 (3)通过改变认知, 进而改变情绪。 领悟只有自己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3.修通阶段 运用多种技术或手段,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理性信念,从 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常用技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假设最坏可能性的技术;合理情绪想像技术;应 对性自我言语练习;认知家庭作业。 其他技术: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等。 4.再教育阶段 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及思维 方式, 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 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 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三、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的常用辅导方法(一)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技术 这是通过辅导者与来访者的辩论, 帮助来访者接受 ABC 理论认识自己情绪和信念之间 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向来访者发问,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质疑。从提 问形式上看分为质疑式与夸张式两种。 1.质疑式:治疗者直截了当地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质问,如“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 你自己的这一观点?” “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时候, 而你不能有?” 等等。 一般说来, 来访者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 虽然他们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许多现成的看法, 但 面对来自辅导员的质疑他们也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信念辩解。 因此辅导员需不断努力, 借 助于这种辩论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对方感到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辩护已变得理屈词穷, 从而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 不合逻辑的、 站不住脚的, 从而学习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 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 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 信念。 2.夸张式:这是辅导者针对来访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一些夸张的问题,其落 脚点与质疑式提问是一样的,仅仅是方式上略有区别。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是把 对方信念的不合理、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这种提问方 式往往优于前一种方式, 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的荒谬、 可笑和不 可取,因此容易心服口服。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时,必须找到不合理的信念,才可有效地进行辩论。辅导员要通过 辩论中的提问,促进来访者的主动思维。 (二)假设最坏可能性的技术 通过想像技术,帮助求助者从那种“糟糕透顶”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使其重新认识和 面对现实。 1.咨询师让求助者设想他觉得无法忍受的事情可能达到的最坏、最可怕的程度。正所 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目的是要引出求助者对事情的非理性看法和评价。 2.咨询师通过使用辩论的技术,逐渐帮助求助者认识到:最坏的事情并非他想像的那 么可怕;最坏的事情并不总是会发生;就算发生了,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好转。 (三) 应对性自我言语练习 求助者的情绪或行为困扰常常是由于那些内化的非理性信念语言持续的结果, 这些语言 暗示往往就会成为他的非理性信念。 应对性的自我言语练习就是让求助者通过积极、 合理的自我对话, 对抗和破坏那些消极 的、不合理的自我语言。 (四)合理想像技术 这一技术简称为 REI,是理性情绪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步骤如下: 1.使来访者在想像中进入他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体 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 2.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不适的情绪反应并体会适度的情绪; 3.停止想像,让对方讲述他想什么就使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此时治疗者要强化来 访者新的合理的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补充其他有关的合理信念。 (五)认知家庭作业 要求当事人将他们的问题列出来,找出非理性信念,并加以质疑。家庭作业是为了 追踪当事人内化的自我告知中蕴含了哪些“应该”和“必须”的信念。部分家庭作业是将 理性情绪疗法的 ABC 理论运用到当事人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要求填写理性情绪疗法 资助表, 并鼓励当事人把自己放到冒险的情境中, 以便能够挑战给自己设定了限制的信念。四、理性情绪疗法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一)理性情绪疗法的注意事项 1.分清一过性的和持续性的情绪困扰; 2.不要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等灌输给求助者; 3.慎重使用面质技术; 4.慎重使用直接的指导。 (二)理性情绪疗法的局限性 1.假定人生来就有采用不合理思维方式的倾向; 2.过分夸大了认知的作用;理性信念含义不清; 3.对拒绝改变自己信念而努力的人、过分偏执者、领悟困难者及患有自闭症、急性精 神分裂症的人难以奏效; 4.咨询效果需要由咨询师的人格、知识、技能、知觉与判断的准确性等多种因素来保 证。 理性情绪疗法以其富有特色的辅导理念和方法受到心理辅导者的青睐,同时该理论在 辅导过程中,咨询人员也常常用讲解、阅读、说服、论辩录音录像等方式来帮助来访者向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质疑问难,因此受到教育界的欢迎。运用该理论提供的技术和方法,能 够提高学生的合理思维水平,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种从认知 环节入手、以逻辑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法,对于文化程度有限的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费 力的;同时,理性情绪治疗运用的辩论手段,必须以对方“心服口服”为前提才会有实际 的效果,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容易屈从教师权威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违心的 “投降”,这就会使辅导教师被学生表面的“服从”所迷惑,而使辅导效果存在一定不足。第四节 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最初称 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于 1942 年提出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世界咨询心 理学界影响最大的学派。 罗杰斯的这一理论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治疗理论的一大冲 击,因而被视为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 “第三潮流” 。一、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性论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 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 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 的机能。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 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 刻的事实, 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 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 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 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个体 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 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 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 并由此产生对这种 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 也就是说, 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 自我实现倾向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 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而且,有 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不同而不同。 在有机体的评价 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歪曲,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 人不断地迈向自我实现。强调人的主观选择能力,这就是此疗法的只有来访者最了解自己, 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 3.人是可以信任的。 罗杰斯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和自我负责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 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迈向自我实现。 人都是有建设性和社会性的, 是值得信任的, 是可以合作的, 这些好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 而那些不好的特性, 如欺骗、憎恨、残忍等等, 都是人对其成长的不利环境防御的结果。人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失望、悲痛、敌视等等, 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归属感等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遭受挫折而产生的。 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改变,以达到并保持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只要为 来访者提供了足够的尊重与信任, 来访者就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生改变, 并不需要咨询师 从其外部进行控制和指导。 (二)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在其治疗理论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自我概念是从一个人的现象场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不等于自我意识,是 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个人对自 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相 对自我概念,罗杰斯还提出了理想自我的概念。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所期望的一种自形 象,它被人赋予很高的价值,如果理想自我与自我之间差距太大,就会使个体的心理 严重失衡。 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怀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包含了社会的价值。在这种价 值条件化的过程中,个人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由于个体的自我概 念水平不同,因而对价值条件化作用的水平也不一样。他认为,对某些人来说,他们 的自我概念可以发展到能够准确地感知许多他们自身的经验与体验的程度,然而,没 有人能够达到完全排除价值条件作用的度。价值的条件化作用对人的自我主观目标 的评价影响很大, 这种价值的条件化不仅会使个人脱离自已的体 验, 而且对自我的评 价也很低,其结果会导致产生“自我压抑”。 人的自我概念特别是某些重要的自我概念是理解心理失调状况产生的关键。无效 的自我概念不但不能使人正确地感知其经验或体验,而且还会固守其阵地,影响有效 自我概念作用的发挥。有效的自我概念允许人们真实地感知其经验或概念。 (三)心理失调的实质 1.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咨询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 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 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2.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 一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二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 三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 适应程度低的个体, 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的条件化作用的基础上的, 当符合别人 价值标准的经验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 可能就会否认和改变自己的价值, 虽然这种改变并不 符合自己的意愿。 结果就是个体会把其他重要人物或团体倡导的角色当成自己的角色, 而失 去了对自己个人的认同。 通过否认自己的经验以达到被别人肯定和接受, 实际是在欺骗自己, 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定义, 而是通过价值 的条件化内化了别人的价值, 把别人的价值当成是自己的价值, 但实际上又不是自己的真实 价值时,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发了不和谐。 3.心理治疗的实质。 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 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出了问题,使个 人实现受阻,个人成长出现了障碍。在影响自我实现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 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或社会规范, 通过价值的条件化, 形成了与自己原来真实经验不 一致的自我概念,并由此衍生出一套符合别人的需要,适应环境的一套生活方式、思想、行 动和体验方式,使个人生活得越来越不像他自己,仿佛是戴着面具生活一样。以人为中心疗 法就是帮助人们去年价值的条件化作用, 充分利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使人能够接受他原来 的真实经验和体验,不再信任别人的评价,而是更多的信任自己。这样,当一个人一旦达到 了自我的和谐,他就会对任何经验都比较开放,不再歪曲和否认自己的某些经验;他的自我 经验变得能与经验相协调,不再相冲突,他变得更信任自己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而不是去 符合别人的价值标准, 他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使生命迈向成长, 迈向自我实现。 罗杰斯:“他变得越来越是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些用来应付生活的虚假的伪装、面 具和角色,他力图想要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真实的东西。”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和辅导过程(一)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 1.相信人在本质上是好的,有“善根”。 2.相信人有向好、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的潜力。 3.相信人能够自我依赖、自主自立。 4.主张心理学应该侧重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 的价值、尊严做贡献。 (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辅导过程 1.来访者主动求助。咨询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来访者迫于压力并希望有所改变,而 主动求助于咨询人员。 2.咨询人员说明咨询情况。即介绍咨询过程,强调来访者的作用,强调心理咨询只是 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氛围,帮助来访者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 3.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并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咨询人员必须 以友好、诚恳的态度接纳对方,促进他对自己的自由表达。并促使对对方 认识到这些消极 的情感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分 4.促进来访者成长的萌动。当来访者充分暴露其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 积极的情感便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 5.接纳来访者的积极情感。咨询人员只需不加评价地接纳来访者积极的情感,在这样 的情况下,便促使来访者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6.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咨询人员采取理解与接纳的态度,来访者便有机 会重新认识自我,并逐步弃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对自我达到一种新的领悟和整合。 7.帮助来访者决策。咨询人员要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此时, 来访者可能会缺乏选择的勇气,对此,咨询人员应有清醒的认识,但不能勉强来访者。 8.咨询效果的产生及扩大。当来访者通过自我领悟、采取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时, 咨询效果就自然产生了。 在此基础上, 咨询人员的重点应转向帮助来访者发展其领悟所达到 的较深的层次,并扩大其领悟的范围。 9、来访者的全面成长及咨询关系的结束。来访者不再惧怕选择,表现出处于整体积极 行动与增长过程之中, 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 此时咨询人员与来访者的关系达到顶 点,来访者会主动提出问题与咨询人员讨论。当来访者感到无需再寻求咨询人员的帮助,咨 询关系就此结束。三、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基本技术(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目标 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来访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和角 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机能 人”的过程,最后达到如下目标: 1.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有自知,能够接纳自己,接纳世界。对自己的经验,包 括个人的感受、体验、直觉等等都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不再进行歪曲、否认等等,对自己 的感受更丰富了,更富有变化,更轻松了。不再僵化、刻板地看待外部世界,更具有弹性。 2.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依照真我来面对自己,自我概念与经验相协调,不再依 照别人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 3.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 不再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来确认自我, 不再生活在别人的世界中, 自己独立地做决定,做选择,生活得更加积极。 4.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更自由地接纳自我经验,也更开放地对待外部世界,内外变得 更统合了。 5.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视生活为一个流动的过程, 不再刻板 地追求达到一种僵化不变的理想与目的,更加灵活。 (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技术 罗杰斯认为,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共情是建立治疗关系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促进 来访者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 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 罗杰斯认为, 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 疗的基本条件。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咨询关系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咨询师与来访者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2)来访者大多都陷入一种无助、焦虑、攻击与混乱等等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不一致 的状态。 (3)咨询师处于一种一致的、内外整合的和谐的状态之中。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来访者。 (5)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共情,努力与来访者交流。 (6)咨询师对来访者表达共情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2.设身处地地理解的技术 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并把这种知觉向来访者交流表达出来。包括关注、 设身处地地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的技术。 共情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关键点。 共情对于治疗关系的建立, 对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 讨都起着核心性的影响作用。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 斯为共情下的定义是“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 可是却永远不能 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共情”。 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咨询师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了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从来访者 的角度去感受他。 第二,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 第三,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识和感受。 第四,共情还包括咨询师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3.坦诚交流的技术 包括真诚和真实,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真诚是非常重要的。辅导者应与来访者真诚相处, 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成为来访者实实在在的朋友。对来访者要坦诚相待,不给自己戴上任 何面具,表里如一,才能取得来访者的充分信赖,来访者才会愿意与辅导者推心置腹地交流 思想。 4.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辅导者应该无条件地关心来访者。积极关注指的是对来访者表现出的真诚的热情、尊 重、接纳的态度。罗杰斯总结出了以人为中心疗法会谈技术的五个特征: (1)完全接受来访者所体验到的任何情感、思想、变化等,对此不加评判; (2)深刻理解来访者的情感和体验所包含的个人含义; (3)伴随着来访者对自身的探索; (4)相信“有机体的才智”能够引导辅导者和来访者共同走向来访者问题的内核; (5)帮助来访者充分体验其情感。第五节 群体动力理论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 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群体将是这个时代中一股“新的 力量”,一股“至高无上的力量”或“唯一的无可匹敌的力量”。 勒庞《乌合之众》 佛祖释迦牟尼问弟子们: “给你一滴水,怎样让它不干?”一、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成员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具有特定目标和特定心理特征的个体的有机集合。 群体心理具有四个特征: 认同意识、归属意识、整体意识、排外意识。 (二) 群体的特征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规范、一定的组织机构。 1)各个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2)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及其他成员的存在,并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 赖、相互依存。 3)各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归属感,意识到“我们属于同一个群体”,“我是这个群 体中的一员。” 薄赋税,均贫富 (三)群体的种类 1.按规模分:大群体与小群体 2.按实际和理想分: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3.按正式程序与否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按物理位置分:实际群体和虚拟群体 大群体: 人数众多, 群体成员之间知识以间接的方式联接在一起, 一般没有直接的交往。 小群体:成员有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实属群体:个人实际归属的群体,大部分的群体属于此类。 参照群体:也可以称之为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 正式群体:依据正式程序而组成,以正式结构为本,而产生心理认同, 其特征:结构单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领导者具备主管身份;主要目标是达成工作 任务。 非正式群体:依人员自然交往而形成,以心灵组合为本,产生无形结构。 特征:结构具有重叠性;领导不一定是主管;主要目标是满足成员的需求。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四) 群体如何形成的? 讨论:回顾刚进大学时,自己的班级是如何形成的。 夏令营。 1961,谢立夫的实验。 浪潮的形成。 德国某高中教师莱纳?文格尔, 在主题为“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主讲他并不喜欢的“独裁统 治”。他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在班级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他要用事实告诉学生“独裁 统治”在今天仍会形成。学生们经历了诸多“独裁”训练:口头选举课堂上的“元首”(文格尔自 己);被灌输反个人主义自由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班级设定新名称――“浪潮”;统一服 装(白上衣与牛仔裤)并制作团体标识(波浪形图标)和见面礼节(波浪形手势)。两日后, “浪潮”似乎疯狂了――学生们狂奔于城市各个角落张贴“浪潮”标志,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浪 潮”。随后,“浪潮”成员参加水球比赛,同仇敌忾,甚至赛中发生冲突……。文格尔似乎意识 到情况的不妙,“浪潮”必须从此解散。然而,事情出乎文格尔的意料:狂热拥护者蒂姆拔出 手枪,乞求文格尔不要解散“浪潮”,故事由此进入高潮,蒂姆枪伤了一位同学并在绝望中饮 弹自尽,倒在血泊中。警察赶到学校,在学生们沮丧、失落、迷茫的眼神中,将文格尔带走 初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怨自艾造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