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吃多了氯霉胺生有影响吗

4岁小孩吃氯雷他定片多吃了半片,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4岁小孩吃氯雷他定片多吃了半片,会不会有...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4岁小孩吃氯雷他定片多吃了半片,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检查下海有点支气管炎,就是经常性的咳嗽想得到怎样的帮助:4岁小孩吃氯雷他定片多吃了半片,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抽动多动、自闭症、遗尿症、智力低下等
擅长:小儿内科
共5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副主任医师
专长:内科危重疾病及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治,在颅内...
病例分析:你好!这个药是抗过敏的药,有镇静作用,一般是没有关系意见建议:注意密切观察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小儿惊厥,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上呼吸道感染,小儿...
&&已帮助用户:30174
问题分析:如果小孩有经常性咳嗽症状,一般考虑有可能存在过敏因素或支原体感染。意见建议:目前症状,可以口服氯雷他定抗过敏治疗,相对氯雷他定比较安全,如果有过量服用,有可能增加瞌睡增多症状,目前可以暂时不用处理,多喝水,注意观察就行。一般多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职称:医师
专长:小儿肺炎,小儿炎症性肠病,婴幼儿胃食管反流,小儿发...
&&已帮助用户:41957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描述来看小孩吃这样量的氯雷他定片应该是正常的,而且这个药物可以治疗那些过敏性的咳嗽意见建议:建议不要担心,偶尔这样吃药的话,对小孩影响很小的,但是如果真的是过敏性咳嗽,给予雾化布地奈德来控制咳嗽效果会好一些。
职称:医师
专长:腹泻病
&&已帮助用户:2686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所叙述的情况。多吃了半片问题不是很大。意见建议:建议您以后喂宝宝药还是遵医嘱的好。让宝宝多喝水,祝宝宝早日健康。
职称:医师
专长:小儿肺炎
&&已帮助用户:27821
问题分析:你好,对于你说的药物,属于抗过敏药物,如多服剂量,可能会引起嗜睡,头晕,乏力等症状。意见建议:建议可以先观察情况,如宝宝有明显身体不适,可以去医院进一步诊治,考虑进行输液治疗,有助排出药物,降低副作用。
问支气官炎是否有传染,我咳嗽有一月又余。干咳。
职称:医师
专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上呼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22197
问题分析:通过你描述是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急性气管炎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的急性损伤或者炎症,表现为咳嗽,咳痰或者痰少,咽痛或者咽干等症状,需要口服抗菌素治疗以及对症处理。必要时化验支原体,结核等感染。意见建议:多喝水,戒烟酒,口服阿奇霉素片和头孢克肟片和咳特灵片或者复方甘草片连服3天。必要时输液治疗。无效时医院检查化验。
问医生我57岁了咳嗽一个月了,检查是慢性支气官炎,打针...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妇科疾病,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症子宫肌瘤,宫颈糜烂
&&已帮助用户:139926
病情分析: 你好,支气管炎多由于呼吸道炎症引起,治疗以抗生素和止咳化痰的药为主,意见建议:平时多喝水,不要吃的太咸。可以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另外可以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问感冒咳嗽喉咙痛洋痰咳不出来检查支气官炎,挂了二天盐...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小孩厌食 小孩腹泻 手足口病
&&已帮助用户:109723
病情分析: 你好,支气管炎多由于呼吸道炎症引起,治疗以抗生素和止咳化痰的药为主意见建议:平时多喝水,不要吃的太咸。可以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另外可以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问支气官炎有什么药可以治好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针灸推拿
&&已帮助用户:22102
这个情况建议还是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是重金属中毒的考虑积极治疗为好
问小孩咳嗽,去检查说支气管炎后来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儿科
&&已帮助用户:10872
问题分析:你好,宝宝气管炎多表现为咳嗽为主,需要消炎治疗一周左右。意见建议:现在治疗时间短,建议继续用药消炎止咳祛痰治疗,多喝水,少去人多的地方。祝健康!
问我家小孩检查是支气管炎,咳嗽,
职称:医师
专长:小儿惊厥,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小儿感冒,小儿急性喉炎,川崎病,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小儿腹泻,手足口病
&&已帮助用户:30174
问题分析:一般对于支气管炎多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病程是一周左右,如果咳嗽时间较长,需要警惕合并支原体感染,伴有呕吐症状,多考虑与咳嗽有关。意见建议:对于目前症状,可以口服咳速停糖浆,建议加服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药治疗,如果咳嗽好转,仍有呕吐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方面,药物治疗可分为针对抽动症状…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主要有:发病年龄;食欲极佳,多食,喜甜食;皮下脂肪分布均匀;青
百度联盟推广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小孩下眼皮有点红肿,眼有点痛,给他用氯霉
小孩下眼皮有点红肿,眼有点痛,给他用氯霉
发病时间:不清楚
小孩下眼皮有点红肿,眼有点痛,给他用氯霉素眼药水,吃罗红霉素可以吗?晚上能涂红霉素眼膏吗,眼膏没用过,是怎么用,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精选回答(1)
西峰乡卫生院
擅长:各种慢性疾病的临床营养学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慢阻肺,气管炎,扁桃体炎),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的孩子的这种情况考虑是急性结膜炎。服用罗红霉素没有效果,可以白天使用氯霉素眼药水,晚上临睡前用温水清洗双眼后涂抹红霉素软膏,注意双眼都要使用眼药,不要和他人公用一个毛巾。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办公室/白领
请输入您的信息饮食陷阱知多少
自从有了消费能力,我们总是能见到、听到这样那样的食品质量问题:
早上喝碗豆腐脑,惬意!忽闻市面上的豆腐脑、豆腐可能不是卤水点的,而是用病人腿上的废弃石膏点的!
买根油条作早餐,方便!忽传膨膨松松、色泽美艳的油条里可能掺了洗衣粉,而那在油锅里快活翻腾的油可能是地沟油!
“农药傍蔬菜,陈米着靓妆,面粉兑尿素,甲醛泡海鲜,硫黄薰银耳,激素喂甲鱼,染料当色素,矿油喷饼干”。不法经营者用惊人的创造力为“病从口入”这句老话作着形式多样的诠释,而且不断创新,挑战着人类的想象力:
刚刚听说“福寿螺事件”,又忽闻“苏丹红鸭蛋、鸡蛋”,议论还未平息,焦点又移至“嗑药的多宝鱼”,刚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又传出淡水鱼含“孔雀石绿”……更有甚者,近几年来各大媒体先后曝光的一系列问题食品害人事件更是耸人听闻:劣质奶粉催生了大头娃娃、肾结石娃娃,假酒致人中毒死亡,苏丹红致癌,吊白块面粉致癌,锅碗瓢盆致癌……有关食品安全的警钟不断敲响!2008年9月,一场让中国乳业几乎集体沦陷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更是让食品安全成为所有人的焦点话题。
那么,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层出不穷,甚至给人愈演愈烈的感觉呢?
毫无疑问,黑心商贩是罪魁祸首。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商人不顾良知,不择手段,甚至丧心病狂地想尽办法敛财,做出损害消费者的恶行。当然,他们的结果往往并不会太好,多行不义必自毖,正义终究会站出来说话的。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在食品法规、标准等方面相对滞后,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混乱,特别是农村市场食品监管薄弱,这些问题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陷入了制度困境。
实际上,在过去几十年中,相关部门与不法商人之间造假与反造假的搏弈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但是每一次的制度补救都会被新的造假盖过。这种状况值得深思。
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显示,被动的堵漏式的监管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应将安全方向转向“过程安全”。这一转变正在实施,日至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是次会议,《食品安全法(草案)》将进入三审。这是一部关于食品统一标准的法律,一经通过将一改以往制度中监管部门过多且相互脱节、推诿的弊端。这部法律的通过也将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的制度通道行将建立。
在谴责黑心商人的同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需要自省,正是我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无知和宽容助长了黑心商贩的气焰。中国的消费者是非常“善解人意”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消费中的一个信条,人们习惯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只要吃不坏人就不算大事。假如有人较起真来,还可能被其他人嗤之为“小心眼”、“小题大作”。这种“宽容”的结果是:人们很可能为了面子牺牲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另一方面,食品问题之所以花样翻新,与消费者们对食物的过度要求也大有关系。现如今,吃饭问题被人类越弄越复杂。食不厌精,脍不厌哙,其结果是给了不法造假者投机的空子。消费者喜欢馒头“白白胖胖”的,商贩们就往面粉里添加吊白块、滑石粉;消费者认为小米应该是黄澄澄的,不法商贩们就用色素“化妆”,等等。更有甚者,有些人不但食不厌精,而且食不厌奇,问题就更严重了。
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政府监管机构的身上,政府与造假者之间的搏弈必定会继续下去。当法律还在路上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应该学会自救,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可能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时,黑心商人的行骗难度无疑会加大,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无疑也会与时俱进。
本书以大量案例和事实为依托,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信息,从最普通的一日三餐说起,揭露了不法商贩对我们的食品所作的不齿勾当。同时,介绍了一些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旨在帮助咱们老百姓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饮食环境。
最后,我要感谢以下各位老师和朋友参与协助编写和审校工作:李勇、任颖、杨绍华、张凯敏、武小青、陈志杰、赵新龙、刘国锋、成蕾、徐贵鹏、任仲奇、谢景然、李岩、杨润平。衷心祝福他们幸福、安康。
牙膏选用不当也会中毒
我们每天清晨醒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牙。刷牙所用的牙膏虽不是用来吃的,但既然入口就难免会有部分进入体内,因此就有必要关注一下它的安全性。
一段时间,人们为了“含氟牙膏”和含“三氯生”的牙膏是否对人体有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正反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关于牙膏中所含的三氯生、氟等对人体有毒害作用,这一点是辩论双方都认可的,而且也是由科学研究所证实了的,人们所争论的焦点是,通过刷牙进入人体的这些物质,其摄入量是否严重到危及生命。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特殊牙膏中潜在的危害,并且应该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揭秘牙膏为什么让人惊慌?
(一)致癌的三氯生
1995年初,一场“三氯生”事件将不少世界知名牙膏推向致癌杀手的境地,导致其销量大减,也让各牙膏厂家纷纷对三氯生避之不及。
【案例回放】2005年初,英国的一家媒体报道称,数十种牙膏接到了可能致癌的警告,这其中包括在世界范围内赫赫有名的牙膏品牌。除此之外,抗菌清洁产品,包括洗碗液和洗手产品,也同样接到这种警告。原因是,这些清洁用品中含有三氯生。有研究人员发现,三氯生与经氯消毒的水接触后可产生三氯甲烷(俗称“哥罗芳”)。人如果吸入大量三氯甲烷,就会导致消沉、肝病,有些时候甚至导致癌症。
事件发生后,各路专家、媒体纷纷辟谣,最后事件被定性为某些媒体断章取义、夸大事实所致,事件不了了之。
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哥罗芳”人体口服的最低致死剂量为140毫克/千克。以50公斤体重的人来计算,一次要吃下7克的“哥罗芳”才有可能致死。而按照目前的资料分析,牙膏中三氯生含量很小,由此产生的“哥罗芳”量也很小,对人身体的影响是很小的。另一方面,自来水经氯消毒后,水内的氯剩余量很低,假设一个人一天刷牙在3次左右,每次接触的“哥罗芳”剂量应当很有限,加上大家刷牙后会漱口,故不会有太多牙膏残留口内。
然而,当初国外发出苏丹红致癌、立顿茶氟含量超标、强生含有致癌物等警告后,消费者首先听到的就是一些专家们所说的“没问题”、“不必担心”,而结果往往是不但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想到这一层,作为弱势的消费者们,为了健康,宁可“矫枉过正”,至少也应该在刷牙时多漱几遍口。
1.哥罗芳(三氯甲烷):哥罗芳是一种强效心脏血管抑制剂,对肝脏、肾脏也有毒性,可能造成肝脏的肿大和坏死。同时,哥罗芳对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还发现,哥罗芳会诱导小白鼠发生肝癌,也会造成心律不齐。
2.三氯生(triclosan,也叫克力恩、除菌素):是一种除菌剂,广泛用于高效药皂、卫生香皂、卫生洗液、除腋臭、脚气雾剂、消毒洗手液、伤口消毒喷雾剂、医疗器械消毒剂、卫生洗面奶/膏、空气清新剂及冰箱除臭剂等物品中,也用于卫生织物整理和塑料防腐处理。
(二)含氟牙膏伤牙、伤骨
比起三氯生,含氟牙膏对于消费者来说更熟悉一些。现代人牙齿的大敌是龋齿,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正是龋齿的克星。氟化物与牙齿接触后,使牙齿组织中易被酸溶解的氢氧磷灰石形成不易溶的氟磷灰石,从而提高了牙齿的抗腐蚀能力。有研究证明,常用这种牙膏,龋齿发病率可降低40%左右。
不过,氟化物虽然是有效的防龋剂,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毒性物质,如果不考虑本地生态环境中的氟含量高低而盲目使用,体内过量的氟会给健康带来损害。轻度氟中毒会危害人的牙胚造釉细胞,导致牙齿畸形、软化、牙釉质失去光泽,并带黄色斑点,重度氟中毒会使牙齿发育不全,失去正常形态,还会使骨骼变厚变软,骨质疏松,容易折断。
知识比较丰富的人会说:含氟牙膏中氟化钠的含量只有0.22%,即使每次刷牙有部分牙膏被吞服,如此小的量根本不足以致病。没错,虽然每次吞入量很少,但氟是一种累积性毒物,进入体内很快被吸收,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如果天天使用,日积月累,很容易造成氟中毒,氟中毒的后遗症是难以治愈的。
(三)假冒“名牌”害人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名牌意识在多数消费者心目中已经深深扎根,所以劣质牙膏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冒优质品牌的劣质牙膏。
早期,不法商人为了安全,还只是假冒不太有名的牙膏品牌,现在,一向纯洁的高端牙膏市场也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例如在牙膏内加入普通盐水来冒充LG竹盐牙膏。造假者的手段日渐高超,他们不仅在外观上逼真仿造名牌包装,而且其造假手段也日益翻新,有些造假窝点甚至有数条完整的生产线。造假技术的提升,让打假人员都深感棘手,一般消费者就更不必说了。
假牙膏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损害了正品牙膏的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造假者无论是研发水平还是制作工艺,都无从为消费者提供任何健康保证。首先,严重超标的细菌含量,将直接伤及人体健康。此外,伪劣产品的生产原料还含有各种劣质香精和有毒色素,甚至还含有人们平时用来粉刷墙壁的工业用滑石粉。这种工业用滑石粉对人体口腔具有强烈刺激作用,长期使用会导致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同时,一些含有重金属的劣质牙膏,会损害人体的肝、肾等器官,严重的会引起人体中毒。
刷牙是为了保证健康,为了不让牙膏成为损坏我们健康的又一个杀手,就要学会识别假冒伪劣产品。
支招 如何正确选择牙膏
(一)如何辨别三氯生牙膏
购买牙膏时注意看牙膏成分,三氯生的化学结构名称是三氯羟基二苯醚,英文标识名为tri?鄄closan,常用名还有克力恩、除菌素、三氯新、INN、BAN、USAN等。如果在牙膏的说明书中发现这些字眼,说明含有三氯生。
(二)如何正确使用含氟牙膏
首先,牙齿正常的人应尽量选用普通牙膏。因为牙膏的主要作用是清洁牙齿,这一点普通牙膏就能做到,而药物牙膏的治疗作用到底如何,仍然是争论的话题。
其次,下面几种情况要禁用、慎用含氟牙膏:
1.在低氟区可用,高氟区禁用。饮水中含氟量低于1ppm可以使用,高于2ppm不宜使用。
2.重工业密集地区不能用。在生产过程中,氟随“三废”播散污染环境,使该地区氟含量增高。据统计,一座年产量为4万~5万吨的磷肥厂,每小时要排出废气3.5万立方米,其中含氟约50公斤,大大超过安全量。
3.3岁以前儿童禁用含氟牙膏,6岁以前儿童要在家长指导下慎用含氟牙膏。因为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多数为被动刷牙,敷衍了事,牙缝中残留的牙膏刷不干净。4岁以下的幼儿甚至可能会将漱口水和牙膏一起吞下去,危害性更大,因此,每次刷牙必须要有大人监督。
4.老人慎用。首先是因为50岁以上的人已过患龋高潮的年龄段,无须补氟防龋。再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各种器官功能降低,出现内分泌失调,极易产生骨质疏松症,如果再用含氟牙膏,无疑是火上浇油。
5.正确掌握刷牙方法,刷完牙后必须将牙缝中残留的牙膏彻底清除干净,更不能将牙膏和漱口水吞入腹中。
(三)慧眼辨别假冒伪劣牙膏
有以下特点的牙膏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1.似是而非的名字。假冒牙膏会有一个与著名品牌牙膏非常像的名字,有的干脆在知名牙膏品牌前面加个“新”字,以此来混淆视听。
2.没听说过的生产厂商、厂名或厂址。
3.冒牌的知名品牌,不过外包装却非常粗糙,字迹模糊、手感不好,根本无法与正品相提并论。正品的商标设计都会采用一些独特的技术,以避免其他品牌的模仿、复制。所以在购买时如果觉得有一丝疑惑,就不要购买了。
4.产品内包装不合格的多是伪劣品。这是因为伪劣牙膏由于生产工艺不高,灌装膏体后里面的空气排除不尽,通过挤压牙膏管可以看见比较明显的褶皱。
5.假冒牙膏的膏体与合格产品不同。可以试着挤一点牙膏出来,不合格牙膏的膏状体比较稀,甚至有的会流出水状的物质。
6.谨记“便宜没好货”的忠告。
此外,不要过多使用药物牙膏,使用后要充分漱口。时常换换牙膏的牌子。
看清你喝的牛奶
早餐喝杯牛奶,是多数人的习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大家都知道选择知名企业的牛奶。事实上,无论是知名企业或是不知名企业都有可能宰消费者一刀。2008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牌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说明,即使面对名声很响的大企业,也要小心再小心。
不合格奶多数价格低廉,其目标客户通常是节俭持家的中老年人。由于中国家庭中,中老年人常常承担着购买食物、照顾家庭一日三餐的任务,其危害可想而知。
揭秘 劣质牛奶的造假术
(一)烂皮鞋等造出“人造奶”
生活在遥远年代的先辈们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人世间会有“点灯不用油,穿衣不用绸”的景况。但后辈们把这一切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的想象再无涯,也很难想象自己扔掉的破皮鞋里能淌出“牛奶”来。然而,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商人不但想到了,而且做到了,他们让“挤奶不用牛”的神话变成社会现实中的惊人一幕。他们利用垃圾堆里的破旧皮鞋、皮箱、皮衣,以及厂家生产沙发、皮包等皮具时剩下的边角料,居然“生产”出了不含一滴牛奶的“纯牛奶”。
用皮革制奶,主要是因为皮革中含有蛋白,如果将这些皮制品通过化学处理降解,可产生水解蛋白,再掺入香精之类添加剂和水,“人造奶”就出炉了。
用皮具制造的假“牛奶”副作用很大,不仅卫生、营养不达标,其中的铬等重金属危害尤其危险。这是因为,皮具在生产过程中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即使花大力气也很难除掉,何况利欲熏心的造假者根本不会花巨额资金除毒。由于重金属在体内无法分解,会慢慢积累,如果长期饮用,后果堪忧。
人造奶本身已然令人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这些“新技术”的背后有“专家”的配合指点。类似“皮鞋造牛奶”这样“巧夺天工”的配方都是从专家手中流出来的。在“利”字面前,一些专家竟然昧着良心充当起了造假者的“辅导员”!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无良的知识分子如果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害人,其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二)加水稀释,以含乳产品冒充“100%鲜奶”
据说牛奶的造假办法有120多种,加水是最小儿科的,没太多“技术含量”,从口感上极易辨别。这种“牛奶”比正常牛奶要便宜。不过,如果你买到的只是普通的水,那么这个价格还是昂贵了些。
还有一些企业在设计含乳饮料的包装时,会故意放大“乳”“奶”等字体,而将“饮料”故意缩小,很容易将消费者引入歧途,误以为其是纯乳产品。所以,提醒消费者在超市购买奶制品时要多关注一下包装上的文字,特别是小字。
(三)令人作呕的“添加剂”
牛奶造假中最常见、也最令人作呕的是填充牛尿、滑石粉、工业碱等东西。
其主要的掺假手段有:
1.掺牛尿,以保证牛奶比重不变。由于牛尿比重与牛奶相差无几,因此,用专业的比重计也很难识破这种牛奶,只有专业奶站才能发现其破绽。
2.掺滑石粉,以使牛奶浓稠。一些不法之徒将白色、细腻的滑石粉兑入奶中,再大量加水稀释,一公斤奶立刻数量翻番。
3.掺工业碱,以使牛奶不变酸。在高温天气里,散装牛奶在室温下放置几小时就变酸,于是一些奶贩子会预先加碱防患于未然。
4.掺防腐剂,以保鲜。有的奶当日卖不了,一些奶贩子为延长保质期,会在其中掺入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等防腐剂,由于其用量严重超标,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5.掺劣质豆粉、米汤等,以减少牛奶含量。
6.滋生大量微生物及病菌。这些细菌虽然不是特意加进去的,却是假牛奶中铁定存在的,如人畜共患的结核、布氏杆菌病等是简单的加热难以消除的。
7.不含奶的酸奶。不含奶的“酸奶饮料”是由奶白素、香精、奶精、稳定剂、蛋白糖、柠檬酸、稳定剂等添加剂调制之后,再经过简单的搅拌、蒸煮、灌装、冷却而成。这种酸奶中所含的物质不少,独独少了包装上大字标识的“鲜奶”,甚至连奶粉都没有。造假者戏称这种酸奶为“三无产品”——无毒、无害、无营养,他们认为喝了这种饮料没有营养,但也没有坏处。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孩子或者某些有特殊营养需求的消费者将此饮料作为摄取营养的来源,那么它的危害是致命的。阜阳假奶粉害死婴儿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四)“过期奶”、“回收奶”假冒新鲜奶
有的奶制品企业把已过期或临近保质期的旧奶私自回收,通过更换成新包装、更改生产日期等再加工手段,忽悠消费者。
1.过期奶冒充合格奶
【案例回放一】
2005年5月,上海某著名奶业公司因使用过期原料,遭到处罚。原来,该公司在2004年4月至7月期间,使用了生产日期为日、保质期为15个月的、过期了近两年的进口椰汁。
【案例回放二】
2005年6月,郑州一位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国内某著名乳业集团郑州分公司将市场上过期变质牛奶返厂后,并没有将其销毁,而是都在露天放着,很多被太阳晒坏了,最后这些变质牛奶又被重新回收使用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此大的品牌从事“回收奶”事业,立即引起业内动荡,也引起了消费者对奶品企业的信任危机。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大企业的产品是可以信赖的,但是现在很多大牌企业为了发展,盲目扩张,收购了不少小企业,这些被收购的小企业虽然换了大牌的商标,但产品质量并没有提高,造成了大品牌企业产品屡屡出现问题。例如,上面案例中所提到的“过期奶”事件就是因为分公司管理失职造成的。再者,假如有些企业成心打法律“擦边球”,那就很容易出现损害消费者的情况了。
2.非过期奶回收再造
目前法规上的盲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制奶企业为了谋求利润,打擦边球。在快到保质期时,如果牛奶仍没有销售完,有些企业就会把这些牛奶回收再造。除了将快过期的牛奶回笼,另一种情况就是企业对某些指标信心不足,重新回收加工。这两种做法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影响。但我国只有对不合格牛奶的处理标准,而对非过期存奶的处理问题,国家没有相关标准。标准的缺失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3.过期奶做成奶粉
将过期奶回收后再加工成奶粉是目前奶制品行业存在的另一种现象,通常的做法是将回收奶做成奶粉,如此一来,人们就很难看出其原料是否过期变质。此招比“回收奶”更“高明”。
(五)虚标生产日期,制造“早产奶”
【案例回放】日,天津市质监局在当地某著名乳业的仓库里赫然发现近900箱标注生产日期为7月6日的酸牛奶。几天后,该集团解释称,此事是由于该品牌的酸牛奶在一些地区出现断货现象,生产厂家的销售部与仓库个别人员为了减少物流时间,违反公司产品出厂管理规定,擅自将7月4日下线、并正在检测过程中的产品提前出厂所致,尽管流程违规,但该批次酸奶经检验为合格产品。
上面案例中所提到的这种将标识出厂日期延后的奶品被称做“早产奶”。一些企业为了“保鲜”会故意将奶品标识的生产日期挪后,标识的生产日期比实际的出厂日期短则延后几天,长则延后一个多月。
除了制造者造假,销售者也不甘落后。为了谋取不正当利润,一些黑心销售者会将经销的大量过期乳品的生产日期擦掉后,涂改成新的日期再继续销售。
(六)将奶粉还原成鲜牛奶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牛奶,一种是用新鲜牛奶直接加工而成的,一种是把奶粉按比例加水还原而成的液态奶,也称还原奶。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纯鲜牛奶制品至少2/3以上含有“还原乳”。
从营养角度讲,还原奶经过两次超高温处理后,营养成分损失较大,而且口味、纯度、鲜度也相对较差。但由于一方面商家未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另一方面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奶制品时,只注意品牌和生产日期,很少有人关注其成分,从而造成众多消费者都在喝“糊涂奶”——不知道他们花鲜奶价格所购买的所谓巴氏消毒奶、高温灭菌奶、酸奶等,并不都是纯鲜牛奶,而是还原奶。
乳品生产厂家为什么要用“还原乳”做原材料呢?一是因为“还原乳”成本低、利润高。资料显示,1吨1.2万元左右的进口奶粉可以还原成8吨液态奶,而8吨鲜奶在国内仅收购价就达2万元以上,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厂家对“还原奶”趋之若鹜。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原料奶的质量难以保证,导致生产出的乳制品质量上不去。特别是酸奶,因为含有乳酸菌,对原料奶要求更高。所以国内众多厂家宁愿选择进口奶粉,也不愿使用国产原料奶。
从卫生的角度来看,还原奶似乎是对消费者有益的,但是从营养和利益的角度来,其营养价值不如鲜奶,而商家并未明确标识,致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高价购买低价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欺诈。
(七)直接假冒知名品牌
这是非法小作坊惯用的招数,很容易想到,难的是辨别。
(八)有毒的包装袋
2005年,奶制品行业似乎流年不利,回收奶、还原奶风波还未平息,又被发现袋装牛奶内覆膜有问题。一位“较真”的消费者接连发现某知名乳业的袋装牛奶打开后有塑料的刺激性气味,遂向厂家质疑。后经查实,确实是有一批次的包装有问题。事件最终以厂家赔偿这位消费者而告终,并没有媒体或相关部门展开行业调查。我们不知道其他乳品企业是否也存这个问题,不过,一位生产商的一番话值得注意,他说:批次产品不可能100%合格。也就是说,包装问题是存在的。
支招 仔细识别,喝到安全奶
(一)扭转认识上的误区
1.并非口感越香浓越好。很多消费者认为牛奶的口感越香浓说明其品质越好,于是,一些企业为迎合这一追求,人为地向牛奶中添加香精、奶粉、增稠剂、稳定剂等,使牛奶味道十分香浓。然而,奶粉等物质添加过多时,虽然牛奶“特浓”了,但其乳糖含量会超标(按有关规定,牛奶中乳糖含量的正常标准为4.2%~5%),从而损害人体健康,如引起腹泻等。此外,有些“特浓奶”还用了工业奶油和增稠剂,这种奶会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
2.并非牛奶越稠营养越好。有时,牛奶开封后上面浮着厚厚的一层奶油,一些消费者认为这样的牛奶是富有营养的。其实不然。牛奶包装上被吸附的奶油是一层油脂,是因为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大,一段时间后脂肪就会上浮的缘故。如果你买到的牛奶没有这层奶油,不妨看一下牛奶的外包装,上面可能会有“均质”二字。“均质”就是在加工过程中将牛奶中的脂肪球粉碎,使之充分溶解到蛋白质和水中,从而防止脂肪被吸附在牛奶包装上。经过均质的牛奶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脂肪球的溶入也使牛奶产生更醇厚的乳香。这样的牛奶看起来比较稀,但营养价值却一点也不比黏稠牛奶低。
(二)认清还原奶
1.看成分标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首次明确认可各乳品企业可以适当生产由奶粉转制的液态奶,但要求从日开始,必须进行明确的标识。所以,消费者可以从包装上辨别还原奶。
2.了解常见还原奶的品种。一般来说,鲜奶的奶味较淡,商家一般不会加奶粉,因为容易被发现。而超高温消毒牛奶较稠,味道也较浓,部分企业会在其中加奶粉,如巴氏消毒奶、高温灭菌奶、酸奶等就可能添加了奶粉。另外,一些调味奶,如草莓奶、朱古力奶、哈密瓜奶及一些牛奶饮料等,由于加了调味剂,味道很浓,加奶粉很难被觉察,所以奶粉用得较为普遍。
(三)客观看待出厂日期,冷静面对促销产品,避免过期产品
前面提到,奶制品包装上的出厂日期可能延后标注,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消费者尽量选择出厂日期较近的奶制品,买回家后尽快饮用完。
对于促销产品也要冷静对待。有一部分产品促销是因为快过保质期了,这种产品要慎买。
(四)远离劣质奶
第一,去信誉较好的购物场所。劣质奶制品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造假者制假外,还因为有一些利欲熏心的销售商为其提供销售场所。所以,尽量去一些信誉较好的购物场所去购买。当然,即使是在大超市或大的购物中心,消费者也要多长一个心眼,有时候“大超市”或“大商场”并不意味着“良好的商业品格”。再者,商场的监控不可能无懈可击,例如,由某些正规企业制造的“过期奶”、“回收奶”以及“还原奶”等,商场根本无法辨别。这就要求消费仔细查看包装上的标识,同时关注新闻,尽量避免新闻中曝光的不合格产品。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加强,以及媒体监督职能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质量安全问题在媒体上曝光,关注新闻可以及时避免已出现问题的产品。
第二,看生产厂家。尽量选购知名企业或口碑比较好的企业的产品。
第三,看外包装、看产品名字。假牛奶的外包装通常会克隆知名品牌,如“伊利”、“蒙牛”、“光明”等的包装。而造假者也会煞费苦心地给自己的产品取一个似是而非的名字,如“伊俐”、“伊纯”、“蒙俐”、“蒙奶”、“蒙古牛奶”等类似名称,有的甚至就叫“蒙人”,让人哭笑不得。这样的奶制品多数都是“蒙奶”——蒙人的牛奶。
第四,看价格。优质奶制品的真实成本是多少,没人知道,但是过于便宜的一定有问题。所以,在购买奶产品时,多比较几家,如果某一产品的价格与普通价格差别太悬殊,就要小心了。
(五)识别鲜牛奶
鲜牛奶是乳白色或微黄色的均匀胶态流体,无沉淀、无凝块、无杂质、无淀粉感、无异味,具有新鲜牛奶固有的香味。将牛奶倒入杯中晃动,奶液易挂壁。滴一滴牛奶在玻璃上,乳滴成圆形,不易流散。煮制后,无凝结和絮状物。
(六)辨别假酸奶
第一,察颜观色。合格的酸奶凝块均匀、细腻、无气泡,表面可有少量的乳清析出,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气味清香并且具有弹性。搅拌型酸奶呈凝块状,有少量乳清析出,无气泡,由于添加的配料不同,会出现不同色泽。变质的酸奶,有的不凝块,呈流质状态;有的酸味过浓或有酒精发酵味;有的冒气泡,有一股霉味,有的颜色变深黄或发绿。
第二,看口感。劣质的酸乳饮料由于含有各种各样的酸,饮用之后舌头、喉咙有刺激感;优质的酸乳饮料含有自然的奶香,口感醇厚,令人回味。
第三,看是否挂杯。将酸奶倒入玻璃杯中,优质的酸乳饮料晃动之后会有挂杯现象。劣质的酸乳饮料由于不含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不会挂杯,或者挂杯不明显。
(七)辨别酸奶和含乳饮料
根据国家标准,酸奶和含乳饮料的包装上都应标明产品成分和配料。配料表中如果出现“水”这一项,则是“含乳饮料”无疑。此外,一般含乳饮料的配料中都含有山梨酸(防腐剂),蛋白质含量标示为不低于1.0%或0.7%,而酸奶的蛋白质含量不应低于2.9%或2.3%。
(八)发现问题包装
首先,不要饮用来历不明的奶制品,其包装的质量可能不达标。
其次,奶制品包装袋问题主要是内覆膜问题,打开包装后可先闻一下,如果闻到或尝到有异味,要停止饮用,并向相关部门反映。即使是知名企业的产品,也应该及时反映,千万不要息事宁人,这种做法是对不良现象的纵容,不但是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对他人的伤害。
不容忽视的奶粉问题
揭秘劣质奶粉的造假术
(一)假冒伪劣害死人
【案例回放一】“大头娃娃”事件
2004年初,安徽阜阳农村的村民发现,从2003年开始,村里一百多名儿童陆续患上了一种怪病:本来健康的孩子在喂养期间开始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的现象,尤其是这些婴儿的脑部显得偏大,当地人称这些婴儿为“大头娃娃”。一些婴儿因为这种怪病而夭折。后经查证,罪魁祸首竟是本应为他们提供充足“养料”的奶粉。这些劣质婴儿奶粉主要是以各种廉价的食品原料如淀粉、蔗糖等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成的,并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添加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按照国家规定,婴幼儿的奶粉蛋白质含量只有达到12%以上才属于合格的奶粉,而这些劣质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只有2%。根本没有营养。婴儿食用这种奶粉相当于在喝水,这对于没有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来说是致命的。
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曝光后,“大头娃娃”一时在全国各地相继“惊现”——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黑龙江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因服食劣质奶粉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婴。惨剧,无情地在全国近半数的省份上演。
【案例回放二】“肾结石娃娃”事件
2008年中秋节,一起毒奶粉事件成为充斥假期的最大的社会事件,这个被定性为“重大事故”的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同时对该品牌的奶粉进行了查封,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更是发布警告,禁止从中国进口奶粉制品。
事件源起于日的一则报道:甘肃几个市县发现多名患有肾结石的婴儿,这些婴儿多在一岁以内,症状都是急性肾衰竭,进院时基本上都到了中晚期,有的甚至有生命危险。虽然事发地点不一样,但这些婴儿自出生后都是一直在吃三鹿品牌的奶粉。患儿的父母们联名上书,要求甘肃省卫生厅彻查病因。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西、江苏、山东、安徽、陕西、宁夏以及新疆等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发现患有肾病的婴儿,让人痛心的是,一个患儿离世时刚刚一岁,不知情的家人在他去世前还在给他喂食这种奶粉。
时隔三天,9月11日,生产三鹿奶粉的厂家发出声明,经自检发现部分批次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数量达700吨。至此,消费者们的受害词典中又多了“三聚氰胺”这个名词。
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是一种低毒性的有机化工原料,一般用来制造板材,不得用于食品。它进入动物体内会对膀胱和肾脏产生影响,引发动物膀胱炎、膀胱结石、肾脏炎症等。由于三聚氰胺的毒性不高,如果摄入量不高,会很快代谢不会残留在体内。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的安全标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安全阈值应为15毫克/公斤。然而,该问题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高达2563毫克/公斤。大多数患儿食用这种奶粉3至6个月就会发病。
事件一经披露,相关部门立即组织调查。经过调查,此次事件的根源是一些牧场挤奶厅的经营者在鲜奶中违规添加了三聚氰胺,以便通过检查。由于这种物质中含有大量氮元素,添加在奶粉中,可以提高其中蛋白质检测数值。说得更明白些,三聚氰胺并不能提高蛋白质含量,由于目前奶粉检测蛋白质含量是通过含氮量推算出的,因此,不法经营者针对蛋白质检测方式上的漏洞,利用三聚氰胺中的氮使检测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达标。
那么,为什么鲜奶的蛋白质含量不达标?主要原因是往鲜奶中加水。
此次事件并非个案,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109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进行检验,发现22家企业69批次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可见,添加三聚氰胺并非个案,出事企业的员工也坦言,由于奶粉原料涨价,加入三聚氰胺的企业多了。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然而,对于逝去的生命来说则已于事无补。自事故曝光后,全国各地患儿人数每天都在增加,至17日确诊的患儿已达6200多名,死亡3人,这当然还不是最终的数据。
更令人不安的是,无论是2004年引起“大头娃娃”的阜阳奶粉,还是此次的河北三鹿奶粉,都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如果说“大头娃娃”事件的肇事企业还只是无名小厂,那么此次的肇事企业则顶着“国内奶粉龙头企业”的名号,其奶制品均是免检产品。如果著名企业都有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安全奶粉吗?
此外,值得大大质疑的是:食品检测标准是否太粗放?日常检测程序是否有漏洞?
2008年的问题奶粉案给了消费者一记重拳,令人心生迷茫,如果说小作坊造假还可以通过不买来规避,那这些合法甚至知名企业敢于造假反映出奶制品市场尚存在混乱,监管机制仍存在漏洞,监管工作仍存在不足。消费者在等待监管部门完善机制的同时,只能如履薄冰地睁大自己的双眼。
目前,国内市场上奶粉的制假主要有六种方式:
1.将动物毛皮经盐酸水解而成动物蛋白后,向其中掺入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冒充奶粉。
2.用猪油代替亚油酸,掺入牛油增加奶粉味觉,或与乳清粉等混合加工“人造鲜奶”。
3.标识严重不符,例如将同一配方生产的普通奶粉、中老年奶粉、学生奶粉等品质奶粉“乔装打扮”后冒充婴幼儿配方奶粉。
4.在他人生产的奶粉中掺入大量淀粉、糊精粉、乳精粉等原料,甚或直接以碳水化合物冒充婴幼儿配方奶粉。
5.被查处取缔的企业,以更换企业法人代表和企业名称等方式,重新注册新企业,由原制假者幕后操纵继续造假。
6.加入一些未列入检测项目的有害物质,上面案例中提到的三聚氰胺就是一例。由于这种物质并非奶粉中固有的物质,加入奶粉后用普通的检测方法根本无法辨别这种伪蛋白。当然,仅仅针对三聚氰胺来说,只要将检测方法稍作调整即可堵住漏洞,怕的是事故曝光前的不知情和不作为。
在劣质奶粉中,针对婴幼儿的奶粉危害最大。
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劣质奶粉的生产厂家中不乏证件齐全的企业。在被曝光的劣质奶粉中,一些摆在各大超市货架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牌也榜上有名。
合法的企业造假比没有资质的小作坊造假更可怕。
(二)进口奶粉,小心有害物质超标
说起食品安全,人们往往会拿外国产品与国货相比较,继而感叹国内某些企业的无良,殊不知,国外的大品牌同样会拿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
【案例回放】从2006年7月中旬开始,北京先后退运了三批美国奶粉,原因是亚硝酸盐超标。据检验检疫部门检测数据,这3批进口奶粉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每千克2.8毫克、4.4毫克和2.7毫克,均明显高于我国目前现行的每千克不得超过2毫克的国家标准。
亚硝酸盐是一种毒性物质,摄入过量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导致人体组织缺氧,还可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成人摄入0.3至0.5克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
2005年,世界某知名品牌的牛奶碘超标事件也曾闹得沸沸扬扬: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喝该品牌的奶粉喝出甲亢,于是曝出了该品牌牛奶的问题。而当时“大头娃娃”事件刚过,正值国产奶粉全面面临信任危机的紧要关头。
这些国际知名品牌敢于在国内行业出现危机的关口顶风而上,问题曝光后也不及时道歉,给我们消费者提了个醒: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过度“宽容”是对商家造假的纵容,因为,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良好的口碑是由消费者的严格造就的。
(三)偷梁换柱,劣质、过期奶粉换名牌包装
以名牌包装“装扮”劣质奶粉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不法制造者,他们的最初目的就是以假乱真;第二种来源是销售者。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由于厂家倒闭等原因而无法退回过期奶粉的情况,这时候,无良的商贩会将过期奶粉重新碾碎,然后装进仿造名牌奶粉的包装袋内,打上新日期继续出售。这些包装印制精美,还有防伪标志,足以以假乱真。
消费者吃了过期的奶粉,轻则拉肚子,而如果在转装过程中,又不慎混入有毒物质,后果不堪设想。
支招远离劣质奶粉
(一)谨慎购买,避开劣质奶粉
1.在不正规购物场所慎买奶制品,慎买不知名品牌的产品。
2.关注新闻,谨慎购买被曝光的品牌。
3.了解奶粉的大致价格,谨慎购买价格明显过低的“知名”品牌产品。
4.食用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二)选购奶粉四法
一看。看奶粉包装上印刷的图案、文字是否清晰;看文字说明中生产企业的信息和产品名称等标注是否齐全;看产品说明是否规范,正规生产的奶粉,无论是罐装的还是袋装的,其包装上都应该有配方、执行标准、适用对象、食用方法等必要的说明。
二查。查看奶粉的制造日期和保质期限。一般罐装奶粉的制造日期和保质期限分别标示在罐体或罐底上,袋装奶粉则分别标示在袋的侧面或封口处,消费者据此可以判断该产品是否在安全食用期内。
三压。挤压一下奶粉的包装,看是否漏气。在选购袋装奶粉时,双手挤压一下,如果漏气、漏粉或袋内根本没气,说明该袋奶粉已潜伏质量问题,不要购买。比较起来,罐装奶粉密封性能较好,能有效遏制各种细菌生长,不过,选购时还是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漏粉、破损、生锈等现象。
四摇(捏)。通过摇(捏),检查奶粉中是否有块状物。罐装奶粉可摇动罐体进行观察,奶粉中若有结块,则证明有产品质量问题。罐装奶粉也可通过上盖的透明胶片观察罐内奶粉是否结块。袋装奶粉的鉴别方法是用手触捏,如手感松软平滑且有流动感,则为合格产品,如手感凹凸不平,并有不规则大小块状物,则该产品可能为变质产品,要慎购。
(三)选购婴幼儿奶粉的特殊标准
选购婴幼儿奶粉时,除了掌握以上辨别方法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标准:
首先,购买前要看清产品包装上的说明,一定要根据宝宝的不同生长阶段来选购相应的产品。要看清产品的标签,是否明确标注了产品的主要原料、营养成分表及调制说明,在食用时最好尽量按照标签上的说明进行。
其次,尽量选购较知名的品牌。因为在生产方面,婴幼儿奶粉的技术含量较之普通奶粉更高,生产工艺要求更严格。一般来说,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的企业生产工艺比较有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比较有保障。
最后,注意观察奶粉的外观和气味。合格的婴幼儿奶粉应该为色泽均匀的干燥粉末状固体,不应该有吸潮结块的现象。应该具有奶粉特有的奶香味,略微带有一些植物油脂的气味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油哈气”很重,则可能是变质了。
提防火腿肠中的“不明物”
揭秘 劣质火腿的造假术
用面包夹上一片火腿肠,即便捷又时尚,是吃惯了汉堡包的年轻人和学生的最爱。不过,火腿肠也不全是美味、美丽的,有些火腿肠可能是病猪、瘟猪、血喉猪肉或是过期肉、淀粉等制成的,其中还可能含有敌敌畏等有毒物质。
也许上面的话说得有些含混,没关系,看了下面几则报道就一切都清楚了。
【案例回放一】
CCTV第29期《每周质量报告》曾经披露了部分金华火腿的制作过程:死猪、病猪、瘟猪的大腿+人的脚丫臭味+敌敌畏=金华火腿!
在这个公式中,使用病死瘟猪肉的目的一目了然:便宜!用农药敌敌畏是为了消灭苍蝇虫子。臭脚丫则是说工人在清洗猪肉时光着脚跳进洗肉池里。当记者质疑清洗工的脚太脏了时,这位工人很“诚实”地说:他刚进过粪坑。
央视的这期节目播出后,立即在火腿市场产生了震荡。生产有毒火腿的两家火腿厂被有关部门紧急查封。虽然这两家火腿厂并不能代表金华火腿,但是全国百余家金华火腿生产厂家依然受到株连,都不约而同地接到了退货通知。千年名牌金华火腿面临灭顶之灾。
【案件回放二】
同样是CCTV《每周质量报告》,还曾以《“美味”腊肉如此出炉》为名报道了湖南一家火腿厂的黑幕。在这家工厂里,每天有成吨的病猪、死猪变成了火腿肠,而后摆放在全国的各个超市中。这些火腿的原料不但携带大量病菌,其中还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剂——亚硝酸钠,这种物质在体内代谢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氨。
【案例回放三】
光复道酱货批发市场是天津市最大的肉肠批发市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其中许多摊位都是厂家的直销处,天津市一家知名食品厂直销处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工厂的肉肠一般都允许5%左右的退货率,主要是针对那些卖不掉的、过期的肉肠。那么这些回收肠去哪里了呢?有记者调查后发现,这些过期的肉肠被剥了肠衣,搅碎后加入大量淀粉以及色素重新做成了肉肠。
就是这样的企业,在其厂内赫然挂着“质量AA企业”的招牌。
【案例回放四】
2006年,山东潍坊市质监局查处了一个制售假火腿肠的黑窝点。这里生产的火腿肠闻上去味道很“美”,但其中一点肉都没有,全部是以劣质玉米淀粉、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面肠”,其“美味”全靠添加香精、鸡精、熏肉味精、食用色素等添加剂来点缀。
在曝光的制劣制假厂家中,除了小作坊,也有一些资质齐全的生产厂家。上面提到的只是近几年来曝了光的、影响比较大的造假手法,我们不知道的造假术还有多少?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永远不要高估造假者的良知,永远不能低估造假者的智商。
支招 慧眼识别真假肉肠
当回收肉肠事件发生后,曾有记者向专家请教辨别的方法,专家的回答令人沮丧,他说:这些黑心肠不管是口感还是颜色都和用鲜肉加工成的肉肠差不多,消费者很难辨别,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识别。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是假的就会有破绽,大家可以遵循下面的标准选购肉肠。
1.购买高级别的肉肠。肉肠产品实行分级,以质论价,在产品的标签上会标出该产品的级别,特级最好,优级次之,普通级再次之。产品级别越高,含肉比例、蛋白质含量也越高,淀粉含量则越低;反之,产品级别越低,含肉比例、蛋白质含量也越低,淀粉含量则相应较高。
2.查看标签。合格肉肠的标签上应该标注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厂家地址、厂家电话、生产标准、保质期、保存条件、原辅料等。如果标注不全,说明该产品未完全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最好不要购买。
3.通常大企业、老字号企业的产品,质量比较有保证。
4.选购在保质期以内的产品。最好是近期生产的产品,因为肉食品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因此在保质期内的肉食品比较新鲜,口味也较好。
5.选购弹性好的肉肠。弹性好的产品,肉的比例高,蛋白质含量多,口味好。
6.肠衣上如果有破损的地方,请不要购买。
7.如没有条件冷藏保存肉肠,请购买可在常温下保存的产品,这种产品都会注明在25℃条件下的保存期限。
8.如果发现胀袋请勿食用,因为产品已经发生变质。
9.肉肠的表面如果发黏请勿食用,说明产品发生变质。
10.如果肉肠吃起来有刺激感或不爽口,说明食品添加剂可能添加过多,最好不要食用。
吃鸡蛋,提防“第五大发明”
肉肠辨不清优劣,那就吃个煎鸡蛋吧。且慢,你能肯定你吃的是真鸡蛋吗?即使是真鸡蛋,其中含有苏丹红等工业色素吗?
上面的问题听起来像是鸡蛋里挑骨头。鸡蛋怎么可能是假的?生鸡蛋里怎么可能存在苏丹红?答案是:完全可能。虽然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多数是由鸡生出来的真蛋,但是,如果不小心,也可能会“幸运”地吃到人造出来的鸡蛋。
揭秘 劣质鸡蛋的造假术
(一)丽红素让普通鸡蛋摇身变成土鸡蛋
人们有一个错觉,柴鸡蛋,也就是土鸡蛋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鸡蛋。市场上,柴鸡蛋的价格也远高于肉鸡蛋。人们还有一个错觉,认为柴鸡蛋都是红心的。于是,“聪明”的不法商贩们开始琢磨如何让普通鸡蛋变成“红心的柴鸡蛋”。他们还真找到了办法——在饲料里添加工业色素丽素红。
不用敲碎鸡蛋,就能让鸡蛋黄变色,这恐怕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了。
丽素红是什么?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类胡萝卜的色素,它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但是有严格的限量。虽然目前科学证据还没有证明这类添加色素,特别是人工合成的色素类物质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但是为了预防或者说缓解预期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国际社会普遍都对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当中的色素类物质有非常明确的限量,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无良的生产经营者却完全无视这些标准。
你从马路边、集贸市场或超市中购买的自以为安全营养的柴鸡蛋,或许就是这种加了丽素红的“红心”鸡蛋。
关于柴鸡蛋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农家蛋一定是红心蛋。很多人认为,农家的散养鸡下的蛋,其蛋黄一定很红。其实不然。农家鸡由于每天进食的东西不一样,所以鸡蛋的蛋黄稍稍偏红一点是事实,但并不是非常标准的红。也就是说,并不是农家鸡下出来的蛋就一定是红心的。
现在市场上所谓的“红心蛋”,完全是一些经营者或者鸡场生产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创造出的一个概念。
误区二:散养鸡的鸡蛋比笼养鸡的鸡蛋营养价值高。事实上,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如果笼养鸡是严格按照养殖规范喂养,而不是滥加滥用添加剂喂养的,那么,笼养鸡下的蛋与散养鸡下的蛋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卵磷脂等成分没有太大差别。
(二)苏丹红催红鸡蛋
为了让鸡蛋蛋心色泽更深更红,一些不法养鸡户在饲料中添加含苏丹红的“红粉”,让有毒鸡蛋流向市场。
如果说丽红素的危害还没有科学证据,那么苏丹红的危害是有据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苏丹红鸡蛋不仅仅是在地下市场上偷偷摸摸地交易,还堂而皇之地摆在大超市中。例如2006年11月,质检人员在福州一家家乐福超市和另一家超市曾查出含有苏丹红四号(比苏丹红一号毒性更大)的鸡蛋,其中柴鸡蛋和普通鲜鸡蛋都有染。继福州之后,在长沙、贵州等地也相继查出染红鸡蛋。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某些正规超市、商场也发现了涉红鸡蛋,不过,由于正规经营场所对食品的监控相对较严,涉红鸡蛋在正规商场很容易被查出,因此多数毒鸡蛋还是在不规范的场所交易的。这些不规范交易者可能是菜市场里一些不法小摊贩,部分提着篮子在路边叫卖“假土鸡蛋”的农民,还有一些糕点商——因为用“红心蛋”做糕点颜色好看,更有卖相。
苏丹红:学名叫苏丹,属偶氮系列化工合成染色剂,共分为Ⅰ、Ⅱ、Ⅲ、Ⅳ号,都是工业染料。这种色素常用于工业方面,比如溶解剂、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由于苏丹红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可能造成人体肝脏细胞的DNA突变,因此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
厂家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其主要目的是增加红色。因为苏丹红这种合成染料,对光线的敏感性不强,比如,天然辣椒素经过光照以后要褪色,而添加苏丹红后,辣椒就会长期保持鲜红,不容易褪色。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一些添加了色素的食品,特别是红色食品时要多加注意,比如辣椒酱、辣椒油、腐乳、西红柿酱等。
目前在食品中发现的苏丹红有Ⅰ号和Ⅳ号。比起苏丹红Ⅰ号,苏丹红Ⅳ号不但颜色更加红艳,毒性也更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初级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和邻甲基苯胺均被列为二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
苏丹红事件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Ⅰ号。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Ⅰ号的行动席卷全球。就在英国食品标准局把这份通告发出的10多天之后,即日,苏丹红第一次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野。此后,国家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紧急布置彻查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追查苏丹红一号的源头,肯德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受到冲击。
(三)鸡蛋人工造
【案例回放一】
邯郸一位老师托自己的学生从农村老家的集上为自己捎回了十几斤“散养笨鸡蛋”。然而,这位老师发现,这种鸡蛋打开后放到碗里是散的,分不清蛋清和蛋黄,而且炒熟后口感比较硬,也没有蛋香味儿。如果煮着吃,这种鸡蛋没有紧贴着蛋壳的那层薄膜,而且硬邦邦的。后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这些鸡蛋是“人造蛋”,蛋壳是用人造碳酸钙(也就是石膏)制作而成,蛋黄和蛋白则是用淀粉、明胶、色素和蛋白元素合成的。
【案例回放二】
2005年,三门峡市的李女士路过某菜市场时,发现路边有一位老大爷挑着两筐鸡蛋叫卖。李女士发现筐中的鸡蛋不但个儿大,而且蛋皮清一色白色,看着很喜人。卖鸡蛋的老大爷说,这是自家养的土鸡下的蛋,保证吃着香。于是李女士买了5斤。从外观来看,这种特殊的鸡蛋和普通鸡蛋没有什么区别,回到家煮熟吃时才发现,这次买的鸡蛋和平时买的鸡蛋味道差别很大。蛋黄颜色要比以前的淡,煮熟后的蛋黄弹性很大,有点像橡皮球,用餐具也不易捣碎,吃起来全然没有一点鸡蛋黄的香味。剥开生鸡蛋则会发现,蛋清不黏稠,蛋黄颜色淡,而且有一股浓浓的化学药剂味。后经技术鉴定,是人造假鸡蛋。
鸡蛋与鸡无关,完全由化学物品合成,而且能够以假乱真,确实让人不得不佩服造假者的“智慧”。
也许有读者是第一次听到人造鸡蛋,事实上,人造鸡蛋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一直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培训基地”,这些人造蛋遍地开花,甚至在香港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人造鸡蛋有什么危害呢?首先是没有真鸡蛋的营养价值。更严重的是,由于它是由化学物品制成,长期食用会造成大脑记忆力衰退,令人痴呆。
从技术上讲,假鸡蛋的造假术也越来越高明,以高超技术造出来的假蛋甚至比真鸡蛋还像鸡蛋。鉴于人造蛋技术太过“神奇”了,我们不妨多花一点篇幅来看看人造鸡蛋的诞生过程。下面是一位记者的“学习”经历,从中可以领略到造假者的“精湛技术”。
2005年初,广州一位记者为了揭开假鸡蛋的制造内幕,交了560元学费以及69元道具费,进入一家“假蛋学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
第一天,“导师”首先示范制造蛋白,只见她小心冀冀地将一些粉状的“海藻酸钠”放在天平上量重(据“导师”介绍“分量不能错,所以要关风扇进行”,其细致程度与专业人员做实验有得一比),然后将其倒入一盆温水内,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约一个半小时后,一盆晶莹剔透的蛋白物体呈现眼前。继而,“导师”将少量化学物品“明胶”,用水拌匀后倒入蛋白中继续搅拌。“导师”介绍说“明胶可以令蛋白的浓度适中,但因长时间搅拌会产生好多气泡,要等十个小时才能散得完”,所以第一天的“课程”结束。
第二天早上,“导师”再把适量的“酸钠脂”、“苯甲酸钠”、“邻甲基纤维素”及“白矾”等化学品一起混入头天制好的蛋白中,3小时后,“蛋白”部分正式完成。
接着“导师”开始教造“蛋黄”。所谓“蛋黄”就是将柠檬黄色素加入之前制好的蛋白状物体中,搅拌几下就变成了鲜黄色。
至于假蛋如何化作蛋形,其中奥妙,原来全是靠一个塑料模具以及含有“氯化钙”的“神仙水”。塑料模具有两个凹位,一个椭圆形,一个圆形。“导师”介绍说:“圆形的造蛋黄,将蛋黄倒入模具,再倒入混有氯化钙的水在面上,就会产生一层薄膜,包围蛋黄就可以定型,留意看,现在变魔术啦!”
只见“导师”将蛋白倒入椭圆形的模具内,加入成了形的蛋黄,再倒上另一层蛋白盖面,接着放入一碗神仙水,令蛋的最外层产生薄膜,很快蛋形浮现出来。虽然鸡蛋模只有半边,不过一浸入神仙水,在浮力作用下蛋白在模里面晃来晃去,慢慢变成蛋形。至此一只只光脱脱的无壳鸡蛋呈现眼前。
接下来到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包壳”阶段。
“导师”以明火煮熔食用石蜡再混入石膏粉搅拌后,将假蛋放入白色溶液内反复转动,捞出冷却风干后,完整的有形假鸡蛋便新鲜出炉了。随后,女“导师”还给学员传授“心得”说:“人造蛋的材料可以在化工原料店买齐,非常方便,不少内地食店会派人来学习,以真假混合的方法做菜,赚取更高利润。”
为了进一步检验假蛋的味道,在等待外壳风干时,记者用无壳制成品做了一顿假蛋餐。首先是煎“荷包蛋”,蛋白虽然出现不少水泡,但像真度十分高,口感跟真蛋竟也相近似,只是略带碱味。第二道菜是“蒸水蛋”,竟然也是与真鸡蛋非常相似。记者还发现,将真假鸡蛋混合起来蒸的效果更佳,记者以3只假蛋,1只真蛋混合来蒸,效果更滑,口感及味道更似足真蛋。
看了这位记者的实地学习,不禁让人既惊叹又惊心,惊叹的是造假者的造假术,惊心的是,假鸡蛋造得越逼真,给消费者带来的误导和危害就越大。
支招 识别假鸡蛋
有不少人看到鸡蛋中的猫腻后大呼要“戒蛋”,这些人的信心虽然可嘉,但不可能实现也不宜提倡,因为鸡蛋的营养价值终究无法让人舍弃。既然不能舍弃,就要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一)辨别真假柴鸡蛋
打开蛋壳鉴别蛋黄颜色,如果蛋黄颜色异常,特别鲜艳,最好不要食用。
(二)辨别真假鸡蛋
1.观色。假鸡蛋的蛋壳比真鸡蛋的外壳亮一些,但不太明显。
2.触摸。用手触摸时,假鸡蛋要比真鸡蛋的外壳粗糙一些,也要稍薄一些,有些假鸡蛋甚至明显可以看出人为的痕迹。
3.听声。晃动鸡蛋,假鸡蛋内部有晃动感,这是因为水分从凝固剂中溢出所致,而新鲜的真鸡蛋没有。(放置时间过长而散黄的真鸡蛋可能有此状况,所以要结合其他条件来判断真伪)。
4.闻味。真鸡蛋会有隐隐的腥味,而假鸡蛋则会有一股化学药剂味。
5.观察内容物。(1)真鸡蛋有气室,即鸡蛋大头有个小气泡,而且很自然,而问题蛋则根本没有气室;(2)把蛋打在碗里用手感觉,若觉得蛋清较稀,倒在手上蛋清很快就从指缝间滑落,而蛋黄可在手里随意滚动,那就是假鸡蛋。因为真鸡蛋蛋清较稠,蛋黄很难与蛋清分离干净;(3)把鸡蛋打在碗里,刺破蛋黄,放置一会儿,如果蛋清和蛋黄相互溶在一起则为假鸡蛋,这是蛋黄与蛋清是同质原料制成所致。
红心鸭蛋,可有苏丹红在发飙?
揭秘 红心鸭蛋的造假术
早餐喝碗粥,吃个咸鸭蛋,对于习惯中国式早餐的人来说是件惬意的事。然而当你吃着流着红油的咸鸭蛋时,想没想过,那红色可能就是可怕的苏丹红。
2006年初,亨氏(中国)某批号的辣椒酱中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自此,苏丹红的大名人人皆知。在严厉的打击下,苏丹红这个幽灵从辣椒酱、辣椒油中抽身,又悄悄藏身于鲜艳的鸭蛋、鸡蛋的红心当中。苏丹红再次现身,是以毒性更大的苏丹红四号的面目出现的。
2006年11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河北石家庄一些养鸭场把苏丹红四号混入饲料喂鸭,使鸭蛋的蛋黄呈现红色。经过腌制加工,这些根本不宜食用的“红心”鸭蛋被称做白洋淀特产(事后查明,该鸭蛋乃盗用白洋淀之名,实际出自石家庄周边地区),透过厂家直销点、批发市场和超市向各地消费者出售。据调查,每日有数以吨计受苏丹红污染的咸鸭蛋流入北京市场,多数在超市中销售,广受消费者欢迎。
这种咸鸭蛋之所以热卖,是因为消费者听信了商家的虚假宣传。
“红心”鸭蛋的经销商告诉消费者:白洋淀的鸭子捕食小鱼小虾、水虫水草,因此下的蛋是红心的,这种鸭蛋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喂饲料的鸭子产的鸭蛋。然而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些“红心”鸭蛋来自石家庄周边的养鸭场,它们并非放养,也不是天生就产红心蛋,而是因为吃了加入“红药”(含有46.5%的工业染料苏丹红四号)的饲料后才产出红心蛋。
苏丹红四号被国际上列为三类致癌物,比起苏丹红一号,苏丹红四号不但颜色更加红艳,毒性也更大。
有关部门对吃了“红药”的鸭子下的红心鸭蛋送检后发现,除了咸鸭蛋,鲜鸭蛋也遭到了污染,对人体存在极大危害。
一石激起千层浪,河北的“红心鸭蛋”让全国各地都开始严查本地的鸭蛋,结果令人担心。养殖户们说:在禽类饲料中加色素已是公开的秘密,在业内非常流行。而央视披露的红心鸭蛋不过是冰山的一小角。
在调查苏丹红鸭蛋时,人们还发现了苏丹红鸡蛋。由此,我们不禁又要揣测:会不会有苏丹红鹌鹑蛋、苏丹红鸽子蛋……
支招 远离问题蛋
(一)辨别涉红的鲜鸭蛋
鸭子食用过添加苏丹红等色素的饲料后,鸭蛋蛋黄颜色非常统一,看不出差异。而放养鸭子产的蛋,蛋黄颜色会随四季变化而改变。春天,湖泊河沟水位较浅,水生物丰富,食物来源丰富,营养充足,鸭蛋质量非常好,蛋黄呈红色;夏季雨水较多,水位较高,食物来源减少,蛋黄的红度变浅;秋季,鸭子以稻谷为主食,此时蛋黄颜色偏黄;冬季全靠饲料喂养,蛋黄呈浅黄色。此外,因个体差异,同一批鸭子产的蛋,蛋黄颜色也会深浅不一。
这个鉴别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禽蛋类。
(二)辨别涉红的咸鸭蛋
无害“红心鸭蛋”煮熟后蛋黄、蛋清黄白分明,蛋黄呈橘黄色,分层次,有沙性,切开后有油渗出,口感绵香,不咸不淡。
有害“红心鸭蛋”蛋黄、蛋清颜色不分明,蛋黄呈鲜红色,颜色不自然,不分层次,不带沙性,口感较硬。此外,把问题“红心”鸭蛋切开两瓣,20分钟后,蛋黄会有褪色现象,最中间的芯部会由红色变成黄色。
油条、油饼,千滚百沸的油怎让人放心
油条、油饼是中国人的传统早点之一。在赶往公司的路上,你可能会在路边的小摊上顺手买张油饼或来根油条。然而,就是这不起眼的食物中却隐藏着安全隐患。
揭秘 油炸食品中的危害
以前我们只听说过,油条中的铝会让人变傻,现在知道,假如炸油条的油不合格,也能让人致癌。
(一)千滚百沸的油中富含丙烯酰胺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我们会看到,市场中炸油条、油饼的大锅里正在翻腾的油早已看不出油的清亮,而是黑得如同废机油。这并不夸张,稍有下厨经验的人都知道,炸过一次食物的油就会变黑,何况那些已经反复烧滚了无数次的食用油。那么,这种已分辨不清颜色的油有什么危害呢?答案是:其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属二类致癌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丙烯酰胺列为2A组“可能人类致癌物”,它是高淀粉产品在125℃以上的油温中烹炸产生的白色晶体,能引起人体神经,主要是周围神经的损害。根据科学家对大鼠和小鼠的长期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会引发甲状腺癌、肾上腺癌、乳腺癌和生殖系统癌症等疾病。不过,至今还没有人体实验证明它使人类致癌,这也是它之所以被列为“可能人类致癌物”的原因。但有一点是证明了的,据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多年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以破坏DNA和细胞蛋白,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又会导致细胞形成肿瘤。
卫生部曾发布公告列出了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食物名单,排第一位的是薯类油炸食品,第二位是谷物油炸食品。油炸的谷物食品在我国很普遍,包括油条、油饼、油炸糕点,还有油炸方便面。第三位是谷物类烘烤食品,另外速溶咖啡、大麦茶、玉米茶也含有丙烯酰胺。
也就是说,所有的油炸食品,无论是街边的炸油饼、油条、大麻花,还是肯德基、麦当劳的炸薯条,超市里的方便面都含有这种物质。这还不算,雀巢的速溶咖啡、韩国烤肉店里的大麦茶、早餐麦片、炒栗子、烤土豆等,这些我们喜闻乐见的食品中也含有这种致癌物质。
可怕吧?不过,事情总是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懂得趋利避害,还是可以既饱口福又远离危险的,这一点我们在“支招”版块再讲。
(二)劣质油贻害无穷
说完了油里的丙烯酰胺,我们还要重视另一个问题:炸油条和油饼的食用油是什么油?是地沟油吗?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油一定不是我们从超市中购买的食用油。
“地沟油”的大名想必许多人都听说过。所谓“地沟油”实际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各类劣质油的通称。
一般来说,地沟油可分为三类: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餐厅、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二是将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地沟油极不卫生,过氧化值、酸价、水分都严重超标,其毒害非常大,根本不适于食用。一旦食用,其中的挥发物及醛、酮、内酯等物质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有研究发现,“泔水油”中的主要危害物——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尽管地沟油危害极大,但由于地沟油价格低廉,依然受到许多不法餐饮业者的青睐。崂山有一家人靠用地沟油炸油条、做盒饭,几年内挣得一套价值10多万的房子。地沟油带来的利润可见一斑。
支招 远离油炸食品危害
(一)节制、谨慎,减少丙烯酰胺的危害
尽管现在多数人都知道油炸食品有害,但面对多年的饮食习惯和美味的诱惑,完全放弃它们几乎不可能。就好比吸烟,虽然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很少有烟民能戒掉。再说,丙烯酰胺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用的、包括家庭自制与工业加工的众多食品中,想完全摆脱它从客观上讲也不可能。唯一的办法是“食之有度”。
首先,选择有卫生许可证的正规摊点购买油炸食品,这些摊点的卫生条件比“游击摊”更有保障。除了看卫生许可证,还应该选择经营场所卫生、经营者服装整洁的摊点进食。
其次,丙烯酰胺虽然可能致癌,但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所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传统的煎炸烹饪习惯,少食油炸食品,远离垃圾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大量摄入纤维素,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丙烯酰胺的潜在毒性。
(二)应对地沟油食物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是在外食用成品食物,很难辨认所食饭菜是否烹自“地沟油”,所以只能做好以下两点:1.寄希望于相关部门的大力整顿;2.不去卫生状况堪忧的小饭馆就餐,街边的小推车就更要敬而远之了。
(三)慧眼辨别地沟油
地沟油除了流入某些餐馆,还会流入市场,所以,消费者要学会鉴别食用油的真假、优劣。根据经验,食用植物油一般通过看、闻、尝、试、听、问六个步骤进行鉴别。
一看。正常的食用油清亮有光泽,而地沟油则浑浊黏稠,色比较暗,而且有沉淀物。
二闻。正常的食用油有香味,而且每种油都有各自独特的气味,地沟油则有异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两滴油,双手合拢摩擦,发热时仔细闻其气味。有异味的油,说明质量有问题,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沟油,若有矿物油的气味更不能买。
三尝。用筷子取一滴油,仔细品尝其味道。口感带酸味的油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地沟油。
四试。正常食用油的沸点高于地沟油。食物下锅后,如果是用正常的食用油,食物马上会沸腾,说明此时温度很高。而地沟油因为沸点太低,虽然看起来已烧热,但食物下锅后要等较长时间才有反应。
五听。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两滴,涂在易燃的纸片上,点燃并听其响声。燃烧正常无响声的是合格产品;燃烧不正常且发出“吱吱”声音的,说明水分超标,是不合格产品;燃烧时发出“噼叭”爆炸声,表明油的含水量严重超标,而且有可能是掺假产品,绝对不能购买。
六问。问商家的进货渠道,必要时索要进货发票或查看当地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抽样检测报告。因为,有些地沟油在经过粗加工之后再精加工,通过蒸馏、过滤提炼和勾兑、加香掺入散装食用植物油,其外表颜色和味道已很难直观地辨认出来。
除了上面的方法,消费者购买食用油,最好到大超市或者正规的粮油经营单位购买。购买时,还要认清商标和厂家、厂址。
提防用医用石膏点卤的豆制品
如果你选择的早餐之一是豆浆或者豆腐脑,同样有危险摆在面前,因为一些小贩用医院骨科那些拆完绷带的石膏来点卤,他们还会在豆制品中加吊白块……
揭秘 豆制食品的造假术
【案例回放】2004年,盘锦一位老大爷吃豆腐吃出一只苍蝇,气愤之余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投诉。于是盘锦市工商局食品监管部门对当地豆腐加工行业进行了调查,这一查,查出了比苍蝇更可怕的“添加剂”——有些作坊使用橙黄剂等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大部分作坊使用非食用石膏点制豆腐及制品,还有的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使用患者用过、医院废弃的夹板石膏点制。
上面案例中所说的这一配方并非锦州豆腐从业者独享。洛阳一位豆腐作坊主曝出豆腐制作中更深的黑幕。
他说,做豆腐加淀粉、做豆腐皮加“吊白块”几乎成了惯例。做豆腐磨浆时,黑作坊的人都掺玉米淀粉,因为掺了淀粉豆腐就吸水了,本来能出3.5公斤豆腐,掺0.5公斤淀粉后就能出4.5公斤;点豆腐本来需要用食用石膏,但是黑作坊为了降低成本,有的用非食用石膏,有的捡来医院为病人打的石膏用水泡开用;传统工艺应该用红糖熬浆为豆腐上色,作坊里全部用色素代替。
除了鲜豆腐造假,豆制品也难逃厄运。且听这位老板接着介绍。他说,做豆腐一般不掺“吊白块”,因为掺了“吊白块”豆腐会有一种羊奶的膻味。但做豆腐皮的可以说家家都掺“吊白块”,因为可以提高韧性,把豆腐皮做得很薄。除此以外,做豆腐干、豆腐卷时使用工业盐也是豆腐行的“秘方”。
如果上面的案例还不能引起你对毒豆腐的足够警惕,那么2005年央视“3·15贡献奖”得主李秀英的经历应该够分量。
2003年7月,李秀英与丈夫、儿子从吉林到洛阳探亲。某日,李秀英在集贸市场买了一块豆腐。食后,18岁过敏性体质的儿子王君剑身上出现“火柴头般的紫点”。医院诊断为食物过敏,服药后,紫点消失。5天后,李秀英在另一家集贸市场又买了一块豆腐,儿子吃后身上又出现拇指般紫点,进而起疱、溃疡。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因接触过敏源导致过敏性紫癜肾炎。2004年1月,李秀英带儿子去北京协和医院求诊,同时查找儿子患病的过敏源。儿子的主治大夫问她:“街头出售的馒头、豆腐里含有化工原料吊白块,孩子是否吃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明令禁止“吊白块”用于食品添加剂。食用掺有“吊白块”的食品使人肾脏、肝脏受损,引发癌症和畸变。一次性食用剂量达到10克有生命危险。一语惊醒梦中人,因为李秀英一向自做面食,所以她排除了馒头,将目标对准豆腐。
为求证儿子的肾病与豆腐有关,李秀英向卫生检疫部门提出做吊白块化验,但得到的答复是:这里只查大肠杆菌,其他不做。
正常途径不通,李秀英想到卧底。她以拜师为名进入一家豆腐坊,为表诚心,甚至花3万元买了一台豆腐机。在这里,李秀英看到了吊白块、硼酸、土霉素、柠檬酸、工业色素、工业盐等违禁添加剂。
李秀英将吊白块事实报与大夫,大夫就此对症下药。儿子的病好转了。
儿子病好转后,李秀英继续暗访。她要“看看洛阳究竟有多少黑心豆腐坊”。她暗访了105家个体豆腐坊。这些作坊无一家有营业执照、卫生合格证,他们制作的豆腐无一例外地放了六种非法食用添加剂。
当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也正闹得“如火如荼”,大头娃娃的哭闹眼泪与儿子苍白浮肿的脸在李秀英眼前反复“过电影”,最终她决定举报。她给自己找的举报理由是:如果牛奶、奶粉是经济条件相对好的人的补品,那么豆腐则是大众食品,穷人、富人都吃得起。但吃了毒豆腐,穷人、富人都得不起这个病。
不难想象,举报事件一披露,李秀英会得到非法豆腐从业者什么样的“待遇”。挨打挨骂不算,还得提防遭暗算。
我们应该感谢李秀英这样敢于直言的英雄,更应该重视他们出生入死得来的真相,抵制毒豆腐、毒XX,才是我们对他们表达的最真挚的敬意。
支招 远离问题豆制品
(一)如何远离问题豆制品?
豆腐是白是黑,关键是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问题,不过,在政府管理还没有完全跟进的时候,消费者学会自救是有必要的。
首先,最好不要去那些信誉、卫生没有保障的路边小摊、小餐馆(不包括那些信誉好的小店)进食,他们很可能使用黑作坊生产的豆制品。这些豆制品中即使没有医用废弃石膏、“吊白块”、工业盐,卫生状况也值得担忧。
其次,警惕又薄又黄的豆腐皮,其中可能有“吊白块”、工业盐、工业色素等。购买豆制品前仔细闻一下,如果闻到刺鼻的酸味,则必定有问题;不要相信那些有酱色的豆腐干是用酱油泡出来的谎言,那是多种化学原料炮制的结果,其中少不了工业盐。
(二)如何鉴别豆浆的优劣?
1.色泽鉴别。良质豆浆呈均匀一致的乳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次质豆浆呈白色,微有光泽;劣质豆浆呈灰白色,无光泽。
2.组织状态鉴别。取事先搅拌均匀的豆浆样品静待1~2小时后观察。良质豆浆呈均匀一致的混悬液型浆液,浆体质地细腻,无结块,稍有沉淀;次质豆浆有多量的沉淀及杂质;劣质豆浆的浆液出现分层现象,结块,有大量的沉淀。
3.气味鉴别。良质豆浆具有豆浆固有的香气,无任何其他异味;次质豆浆香气平淡,稍有焦煳味或豆腥味;劣质豆浆有浓重的焦煳味、酸败味、豆腥味或其他不良气味。
4.滋味鉴别。取样品直接品尝。良质豆浆具有豆浆固有的滋味,味佳而纯正,无不良滋味;口感滑爽;次质豆浆滋味平淡,微有异味;劣质豆浆有酸味(酸泔水味)、苦涩味及其他不良滋味;因颗粒粗糙而在饮用时带有刺喉感。
提防肉包中不明不白的包子馅
门口的锅上热腾腾地蒸着几笼包子,闻上去香味扑鼻。这样的小笼包子铺在很多城市都随处可见。由于价格低廉,食用方便,受到不少人的青睐。那么,在外面吃肉包子或者蒸饺有危险吗?很不幸,我们的答案是:有。
揭秘 “毒馅”问题
不安全包子的问题主要在馅上,它们的肉馅极有可能是病猪或者是猪身上带有大量淋巴腺体的槽头肉做成的,蔬菜也可能用的是烂菜叶。这其中,肉馅的问题对人体的危害最甚。一般说来,问题肉包子存在以下4大问题:
1.做馅的猪肉以次充好。有些商贩使用猪的“血脖肉”或者碎肉(即哪个部位的肉都有)做包子馅。“血脖肉”位于动物脖颈处,是一些灰色或暗红色的肉球。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肉类大厅内,血脖肉随处可见,这些血脖肉肉色苍白,充满腥臭味,触摸肉皮有明显的颗粒感。那些颗粒就是猪脖子上的淋巴结和脂肪瘤。商贩之所以青睐这个部位,因为这种肉比好肉至少便宜一半,但质量较次。
“血脖肉”和其他部位的猪肉相比,口感稍差,所含营养成分也大大降低。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血脖肉”最大的危害来自于其上的淋巴结、脂肪瘤和甲状腺。
淋巴结位于喉部,具有过滤和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自身也积存了大量的病菌和病毒,短时间加热不易将其杀灭,食用后很容易感染疾病。
甲状腺位于动物脖颈的喉头气管处。甲状腺的主要成分是甲状腺素,其性质稳定,耐热,要加热到600℃以上时才会被破坏。人食用了甲状腺后,甲状腺中所含的大量甲状腺激素会扰乱人体正常的内分泌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死亡。
脂肪瘤因其中含有病菌、病毒,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据专家说,血脖肉并非完全不能吃,但要把上面的淋巴结和脂肪瘤等剔除,可是使用这种肉的小贩们有几人会有如此好的良心?
2.肉馅里掺杂不新鲜的蔬菜,这样一来,成本比新鲜蔬菜至少要便宜30%,然而不新鲜的蔬菜里水分大量流失、营养下降,口味差不说,有的还会产生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3.多用猪油,让包子馅闻起来更香,而猪油容易氧化变质,不但营养成分低,吃了还会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4.一旦做馅的原料有点变质,只要不是太严重,便会多加调料和盐,用以掩盖不新鲜原料的少许杂味。吃了这种包子不中毒才怪。
支招 远离问题肉包子
1.问题包子一旦出笼,消费者很难辨认,所以,最好少吃路边卫生没保障的小店里的带馅食品。
2.闻一闻。吃前先掰开包子闻一闻,如果特别香,就可能有问题。这是因为小商贩为了掩盖包子馅的问题而大量加入香精或者猪油。
3.尝一尝。用“血脖肉”做馅的包子,吃时会感到肉馅发黏,与正常口感不同。此外,过咸、过油的包子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如果做馅的原料有问题,小商贩们会多加调料、盐以及猪油加以掩盖。
4.如果可能,在购买包子前,先检查一下生馅。用筷子搅拌一下生馅,如果馅料过于黏稠,也可能是“血脖肉”所做。
5.到正规的市场购买肉类食品,既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虽然血脖肉存在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但正规合法企业在动物屠宰前和屠宰后要通过多道检验检疫工序来保证肉的卫生和安全。在鲜肉出厂前,甲状腺、肾上腺以及病变淋巴结等腺体必须全部被摘除干净才能上市,所以,正规屠宰企业生产的猪血脖肉是可以食用的。非正规屠宰企业或个人生产的血脖肉,由于其缺乏过硬的宰前、宰后检验技术和手段,对宰杀的猪不能进行检验,并通常以非正规的渠道流入消费领域,很容易遗留严重的肉食品卫生问题,给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西式快餐,薄纱遮面的“二手油”
近几年来,对于洋快餐的指责一直不断,从原材料到制作方法都广为诟病。在这里,我们先讲讲洋快餐中严重违规使用的原料——二手油,至于其营养方面的缺陷将在后面相应的章节介绍。
西式快餐的“二手油”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重点。所谓二手油就是油炸食品后的剩油被反复多次地使用。中国的洋快餐店使用的油究竟使用了多长时间再更换,消费者根本无从知道。前文我们讲到路边油炸食品摊上的油,经过千滚百沸后富含致癌的丙烯酰胺,洋快餐中多是油炸食品,其中同样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有数据显示,西式快餐中部分有害物质的含量比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所规定的含量高出100倍甚至500倍。即使是知名快餐店,也存在同样的食品健康问题。
仅仅一顿早餐,就潜伏着这么多的危机!不吃总可以吧!OK,专家说了:不吃早餐极有可能得胆结石!你吃还是不吃?!
喝茶的困惑
喝茶有益健康,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健康法则。然而,如果你喝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如果你喝的高档茶其实是用色素美容过的,如果你喝的优质茶其实是废茶叶,这一条健康法则还成立吗?
揭秘 茶叶造假知多少?
(一)假冒的无公害茶叶
中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是人们对茶叶的生产过程通常并不了解,对其农药残留问题更是知之甚少,很少有购茶者会想到关注一下茶叶中是否有农药。然而,事实告诉我们,看起来非常高尚的茶叶与萝卜青菜一样,在规模化种植的今天也在经受着农药的困扰。除此之外,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厂家为了卖个好品相,还会使用一些造假的手段。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以《无公害茶叶肮脏出炉》为题,披露了茶叶中的一些隐患。我们不妨跟着节目的镜头看看劣质茶叶都有哪些问题。
事件发生的茶园是全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什么样的茶园才称得上是无公害呢?
我国农业部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相继制定了一些非常严格的规定,规定了哪些农药是禁用的,哪些农药是限制使用,并且在量上有严格的规定。根据这些要求,经过农业部门严格的审定,达到标准的种植场才能被称作无公害茶园、无公害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等等。换言之,无公害茶园生产的茶叶应该不含污染物质,或即使含有少量污染物也应该低于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
介绍完背景,下面让我们看看造假者的伎俩。
第一步,用剧毒农药杀虫。
具有喜剧性的是,在节目开始,与该茶园有关的一位副总经理在镜头面前信誓旦旦地说:这里是无公害茶园,不存在使用剧毒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使用的都是高效、低残留低毒的农药。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前去采访的记者在草丛里和水塘边发现不少用过的农药瓶,其中有甲胺磷和甲基1605的瓶子,这些都是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叶种植中使用的剧毒农药。据茶园承包户说:打这样的药,“打一下子,死得干干净净,没得虫子了。”一听就知道,够毒!有多毒?专家说,它们的毒性大概是敌敌畏的数倍。
这种打过剧毒农药的茶叶两三天后就被采摘,根本来不及代谢,大概90%~95%的农药都残留在叶子上面了。
茶叶的农药残留
茶叶的农药残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根灌农药被运输到叶片,二是在叶面喷洒农药所致。中国加入WTO以后,由于不断遭受贸易壁垒,农业部对茶叶农药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止一批高毒害、高残留的农药,推荐一批低毒害、易分解的农药,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一些茶园的茶农出于利益的驱使或者认识上的不足,继续使用已被禁用的农药。由于茶叶主要是嫩芽,通常在喷药后几天内就采摘了,这个时间不超过7~10天。如果茶园使用不易分解的农药,这期间根本来不及分解,所以残留很高。
第二步,加米粉减少加工工序。
鲜茶叶被送到这家茶厂后,都要先经过加热杀青再整形。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的许多厂家在杀青后,工人总要往鲜茶叶上撒一些白色的粉末,然后再送到机器里整形。这种白色粉末是什么东西,它在茶叶加工中起什么作用呢?
原来,白色粉末是糯米粉,其作用是迅速整形。假如完全按正常工艺搓揉的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形,或者很难成形。添加了淀粉类物质,比如糯米粉、玉米淀粉、山芋粉后,由于它们有黏性,在整形过程中能够让又大又厚的鲜叶迅速卷曲、成形,既节省了时间、减少了加工工序,还增加了重量。正常加工茶叶要经过18道工序,而这种加工方法只需要12~13道工序。
还有更恶劣的。有些茶厂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会使用发臭变质的山芋粉,工人们说“如果是新鲜的,也不会拿来加工茶叶”。
第三步,糯米浆喷浆,糯米卖出茶叶价。
添加米粉整形之后,鲜茶叶再经过晾晒、炒干等工序就制成了干茶。干茶还要送到附近的精制茶厂进一步加工整形,才能制成成品茶。这里所谓的加工整形是喷浆——喷糯米浆,一喷就是五遍。原因是,糯米浆不仅能给茶叶进一步造型,而且还能增加分量,使糯米粉卖出茶叶的价钱。工人们说了:不喷浆不好看,现在卖不就卖个好看嘛。工人们还说:不用这个喷的话,茶叶很难搞出一等品。
还有一些更“节省、聪明”的茶厂往茶叶上喷的是掺了茶叶末子的糯米。他们竟然连原本只配当垃圾的茶叶末子都不放过!
打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又添加了米粉、米浆造型增重,这样做出来的成品茶,因为外形漂亮,所以销路很不错。
(二)用色素化妆成的假高档茶
根据绿茶制作的国家标准,茶叶不得着色,不得添加任何非茶类物质,当然也绝对不允许添加色素。然而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提高价格,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通过对质级较次的茶叶添加色素改善茶叶的卖相。我们知道,色素中的重金属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还有某些有机成分,则会对人体的血液功能造成危害。
2005年6月,一些城市的茶叶市场出现一种添加了工业色素“铅铬绿”的假碧螺春,其重金属铅含量超标60倍(国标规定每公斤茶叶里面铅的含量不能超过2毫克)。如果用10克这样的茶叶泡茶水,人体通过茶水就可以摄入150微克的铅,而根据2000年做的中国总膳食研究,正常情况下,每个成年男子一天摄入铅的水平应该小于82.5微克,可见这种毒茶叶的危害是多么严重。除了铅之外,“铅铬绿”中的铬也是危害极大的重金属。长期饮用这样的茶水,会对人造成肝脏或肾脏的损害,或者胃肠道、造血器官的损害。
碧螺春染色并非特例,有业内人士称,目前茶叶市场中存在着多种用来给茶叶“美容”的添加剂,例如以绿为美的茶叶加“铅铬绿”、“叶绿素”、“铁粉”、“催芽剂”等,可以使茶叶的颜色变绿,提高茶叶的色泽度;以白为美的茶叶,例如针螺,添加滑石粉,可以增加茶叶的白度,还能增重;以苦闻名的苦丁茶中加入柳树叶、猪苦胆汁和香精,可以增加苦味,还能增加茶叶的黏度(猪苦胆)……这些被美容的茶叶通常都质级较次。
按照技术专家的说法,讲究“色、香、味”的茶叶造假相对较难,然而有些毒茶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品茶师,如果不用对比的方法而单看毒茶叶本身,要看出问题都相当困难。
铅铬绿:一种工业颜料,主要用于油漆、涂料、塑料、纸张生产,具有很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氯霉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