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死亡山谷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 文言文翻译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部分参考答案(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命题人:李晓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沐春,字景春,沐英子,材武有父风。年十七,从英征西番,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灰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贼困甚。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宁远酋刀拜烂依交趾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来奔。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 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 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春帅五百骑救之。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乘胜击崆峒寨,亦溃。前后降者七万人。将士欲屠之,春不可。干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未发而春卒,年三十六。谥惠襄。
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无子,弟晟嗣。
(节选自《明史&沐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
B.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
C.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 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
D.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番,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散居于河、湟、洮、岷等之间。
B.交趾,又名交址,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政权各朝代的直接管辖。
C.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祠,有两重含义,一是旧时同族的人用于共同祭祀先祖的房屋,二是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沐春深受皇帝信赖。当沐春被授任为后军都督府佥事时,群臣请皇上先试用,皇帝认为他不须试用,就授任了实职。
B.沐春断案宽仁。皇帝曾命他审讯烈山的囚犯,又命他到蔚州审讯叛党,他所释放的各有数百人。
C.沐春智谋过人。阿资逃进山谷后,沐春暗中刺探到他所在的位置,用树木垒在一起断绝他运粮的道路,出其不意直捣其老巢。
D.沐春重视民生。他在镇守地大兴屯田,开辟田地,挖掘铁池河,灌溉宜良干涸的农田数万亩,人民恢复生产的有五千多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
(2)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命题人:李晓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杯(杜牧)。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
吟断望乡台(李商隐)。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注]本词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首诗。本词就是截取了五人的诗句合成一首词。
B.词的首起两 句选取二杜诗句,点出对酒伤春的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又由伤春到伤老。
C.&吟断望乡台&一句,写的是苏轼被贬南迁、远离故国后登高远眺、遥望故乡而不断沉吟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D.本词借杜牧&景物登临闲始见&之句,写苏轼此身已闲,才能从容登临,见到这春日之景。&闲&字突出其洒脱悠闲的情怀。
E.本词末句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反映了苏轼当时心态的一个侧面:在君门不可通,故国不可还的境况下,他哀感无穷、心若死灰。
15.请赏析&满&&独&二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命题人:马继德)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逍遥游》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2)目前,三峡已经成功截流蓄水,高峡终于变成平湖。《岳阳楼记》中&     ,     &两句可以用来描绘今天三峡水库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命题人:吴& 剑)
①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②巴西苦心孤诣地想加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希望借此吸引外资,以使自己从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
③在南湖龙泉寺东侧的湖面上,各色候鸟正嬉戏觅食。满湖中红飞翠舞,给封冻了一整个冬天的湖面带来春的讯息。
④在2017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清华大学实至名归,升至48名,进人了世界前50强,国内排第1名
⑤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⑥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命题人:许& 靖)
A.继尼日利亚政府表态后,柬埔寨政府也表示&不允许在柬埔寨有台湾地区的旗帜,不允许台湾地区在柬埔寨设置任何官方机构&。
B.北京市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近4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将规范调整。
C.在对杨秀珠案的侦办过程中,侦查人员对杨秀珠涉案资产发现一起,冻结一起,不断挤压杨秀珠的生存空间,为其最终回国投案自首创设了条件。
D.华春莹强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发挥也正在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命题人:吴& 剑)
A.进入2017年以来,公司的效益连续下滑。在危急关头,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俯就财 务总监一职,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
B.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C.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对方的父亲获得国家杰出科学奖时,马上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柷贺和慰问。&
D.一次同学聚会之后,小张与送他的同学走到小巷口,他抱拳拱手,对大家说:各位同学,就此别过,请留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命题人:许& 靖)
近几十年来,语文运用状况不尽如人意。这种状况,  ①  。在诸多原因中,以下两个方面是十分突出的。  ②  。很多语言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完全是态度粗疏所致。二是教育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或遭到破坏,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是使语言轻易产生差错的主要原因。因此,  ③  ,使语言重新走上规范之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1.读表1,请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表1进行比较分析,并各写出一条结论。每条不超过45个字。(6分)(命题人:许& 靖)
表1& 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比例
(1)纵向:
(2)横向:                             
四、写作(60分)(命题人:李晓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应届高校毕业生小梁准备应聘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他说修复师们手艺精湛,为文物付出一辈子的精神让他敬佩,而且他家传的打银手艺也能派上用场。表哥小逸却希望小梁和他一起创业。小逸在家乡做银匠,开了个小餐馆自己做厨师,同时又是艺术团的舞蹈演员,生活忙碌却也满足了多个兴趣爱好。如果小梁跟随表哥小逸创业,他也必然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朋友们则担心,如果小梁被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处录用,他能否坚持文物修复这份工作,毕竟现代社会太丰富多彩了,而修复师的工作又太过单调。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 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部分参考答案
15、&满&写出时值春天,花满楚城的景色。作者看到百花盛开,想到自己被贬而触目伤怀,以花开的繁盛反衬自己的离乡之愁。&独&即&孤独&之意。作者远谪万里,独自登高远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20、绝非单一原因使然
一是态度问题
遏制语文差错泛滥
21、纵向:贫困生补助和免书本费的覆盖比例,农村远高于城市(或免费午餐的覆盖比例,农村略高于城市)
横向: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免书本费的覆盖比例远高于免费午餐的贫困生补助的覆盖比例。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沐春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沐春,字景春,沐英长子,明朝军事人物。得病早亡,年三十六岁。谥惠襄。  
  其早年十七岁就随父征战西南,后又平定云南等地反叛。积军功授予后军佥事,当时群臣请求让其(实习职位),则说:“这孩子是我家人,不用试职了。”于是直接授予其实职。后死后,沐春继承爵位,镇守云南。并镇压维摩十一寨、平越巂蛮、阿资等叛乱。  其在任七年时,修屯政,辟农田,凿池河,灌良田,受到民间。因,其弟继承爵位。  
  《》(第126卷):“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年十七,从英征西番,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佥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  (第126卷):“尝命录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之。明年平越巂蛮,立。其冬,阿资复叛,与讨之。春曰:“此贼积年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今悉发诸酋从军,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人,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贼困甚。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酋刀拜烂依交址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三十年,麓川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来奔。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为征虏,帅何福、讨之。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五百骑救之。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乘胜击崆峒寨,亦溃。前后降者七万人。将士欲屠之,春不可。干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  《明史》(第126卷):“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无子,弟晟嗣。”  
  沐英(1344年-1392年),字,定远(今属安徽)人,汉族,明初重要将领。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1]。当时朱元璋已投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昼夜勤励”,18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后随入福建。  明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任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2]。洪武十年(1377年),充征西副将军,讨吐蕃,封。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为,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对四川的安定做出贡献。卒于任上,安葬南京,追封黔,谥昭靖。后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末。& 云南沐英家族谱录
&&& 作者:端沐天
-------------------------------
----------
-------------------------
----------------
----------------------&
- -------------------------------
---------------------
------------
-----------------
----------------
----------
---------- ----------
----------
----------------
----------
上編&& 沐氏家族歷史
第一章& 端沐氏家族始祖圖像&
第五十二世沐英養父太祖朱元璋圖像
第五十二世沐英養母馬氏皇后圖像
第五十三世沐氏得姓一世祖黔甯昭靖王沐英圖像
第六十四世始祖黔國公沐天波圖像
============&&&&&&&&&&
第二章 雲南《沐府風雲》二佰八十年
一、雲南人物沐英介紹
二、明朝開國功臣
沐英,安徽定遠人,生於元至正五年(西元一三四四年)。祖父都是樸實貧苦的農民。八歲時,父親不幸病逝。當時社會已發生大動亂,紅巾軍等農民起義軍正與元朝軍隊相互廝殺。沐英居住的村莊“居室毀於兵”,帶著沐英流亡逃難的母親不久也病死,孤苦伶仃的少年沐英投到紅巾軍將領朱元璋帳下,不久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朱元璋及其妻子馬氏非常疼愛沐英,視如己出。沐英被封為西平侯時,朱元璋在封誥中深情回憶:“爾當是時八歲而逢難,罔知存活。朕憐其子孤而且幼。特撫育如兒。夜臥同榻,數番鼾睡於朕懷……今也不忘爾孩童之狀,與爾無異于爾父”。沐英還和朱元璋長子朱標等一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
“”?“”“”“”
“”“”“”“”00“”“”“”“”“”
“”“”“”……“”……“”?
三、末代《鎮守國公》沐天波
沐天波是沐英祖後裔的第十-代子孫“黔國公”,也就是因倡狂鬧事而被其母親忍痛毒殺的沐啟元的兒子。
“”“”“”
第三章 明朝開國將領沐英
一、開國將領
沐英 字文英, 鳳陽定遠(今屬安徽)人,(一三四四至一三九二)明初重要將領。英幼年時,父親早死,隨母避兵亂,母又死,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從朱姓,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當時朱元璋已投郭子興部下為兵,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的。
二、平定雲南
平定雲南和治理雲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績。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三十萬軍征討雲南。朱元璋親自安排進軍路線,諭先取曲靖,出奇制勝,說:“曲靖,雲南之噤喉,彼必拼力於此,以抗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制勝,正在於此。”沐英隨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聞訊,派平章達裏麻率十萬眾前去抵禦。沐英等率兵冒霧前進,“出奇制勝”,迅速到達曲靖。明軍突然出現,達裏麻大驚。當時達裏麻軍列陣白石江一岸,明軍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說敵方已兵陳對岸,扼制水面,這樣渡江於己不利。於是只擺出渡江的樣子,臨江而立,另派數十人從下流潛渡,到達對岸後鳴金吹角,大造聲勢,致使這裏麻軍陣勢開始動亂,明大軍趁機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後破敵前鋒,達軍後撤。明軍渡江畢,與達軍展開大戰。沐英縱鐵騎直搗其中堅,戰數合,達軍大敗,達裏麻被俘。沐英將二萬被俘士兵悉數放還,各歸其業,明軍聲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訊自殺。沐英、藍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師,迄下雲南,僅百餘日”。盤踞雲南的殘元勢力被消滅。
三、治理雲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雲南設置都指揮使司、雲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統理雲南的軍政機構。地方置衛、所,辟築驛道,形成一套統轄系統。以後分雲南為五十二,六十三州,五十四縣,民政系統亦趨完備。
“”“”“”
四、戰爭故事
(一)曲靖之戰:洪武十四年九月,明軍分兵兩路南征雲南。征南將軍傅友德所率東路軍於十二月中旬進抵曲靖,與故元梁王部展開激戰。時梁王部將達裏麻率精兵十餘萬人駐守曲靖。明軍到達曲靖以前,傅友德接受副將軍沐英出其不意,直搗曲靖的建議,率軍乘大霧四塞,倍道疾趨,師至白石江,不久霧霽,達裏麻見大軍壓境,倉惶失措。傅友德再次接受沐英的建議,佈陣於河岸,擺出渡河架勢,將對方精銳牽制於對岸,而沐英則另遣數千人從下游潛渡,出其背後,鳴金樹旗,急攻其陣,元軍大亂,沐英乃督師渡江。達裏麻後退數裏而陣,明軍悉渡,迎面而陣。傅友德即揮師進戰,矢石齊發,呼聲動地。雙方交戰數次,沐英發騎兵搗其中堅,元軍大敗,活捉達裏麻,俘獲萬餘人,明軍遂佔領曲靖。曲靖為雲南東部門戶,水陸交通要道,明軍得有曲靖,即扼住了雲南的噤喉,為最終平定雲南奠定了基礎。
(二)明太祖第三次北征沙漠之戰:大明洪武十三年(一三八0年)二月至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對塞外故元進行的第三次進攻作戰。是年二月,故元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率眾萬余人屯于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之哈爾和林)。十一日,朱元璋命西平侯沐英率陝西之軍進討。三月二十一日,沐英師至靈州(今寧夏靈武),獲悉脫火赤兵次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集納旗東南),遂率師渡黃河,經寧夏,過賀蘭山,涉流沙,歷時七晝夜,突至其境。在距其營五十裏處,分兵四路,襲其背,掩其左、右,沐英親率驍騎當其前。各路乘夜銜枚而進,實施合圍。脫火赤、愛足等驚駭不知所措,皆俯首就擒,明軍盡獲其眾而歸。
五、人物評價
明代開國以來,明太祖為了除掉可能威脅其皇位的開國功臣們,從“胡惟庸奸黨案”到“藍玉奸黨案”,進行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政治謀殺。被捲進殺死的各色官吏多達五萬人,到朱元璋死時,他所封的九個公爵、五十四個侯爵除了沒威脅的兩三個人外,全部都在肉體上被消滅了。但凡事總有例外,沐英變成了明初歷史上少有的得到善終的功臣,並且可以世代鎮守雲南。
(一)鎮守西南的才能:洪武二十一年三月的某夜,沐英曾組織了一支由三佰名騎兵組成的突擊隊突襲雲南叛軍思倫法的兵營,而思倫法的部隊是一支由三十萬士兵和百余頭戰象組成的強大隊伍,當夜,沐英的輕騎兵不僅殺敵數百,還俘獲了一頭戰象。次日,沐英更立馬督戰,命令弓箭手和火銃手沖在最前面。火銃巨大的聲響讓敵方戰象受驚,打亂叛軍的陣腳。沐英下令三軍夾擊,最終斬首敵人三萬餘,俘獲一萬餘人,擒獲大象三七頭。這場戰役只是沐英在雲南所經歷的紛繁不斷的平叛戰爭中的一場。沐英自從進駐雲南以來,就不斷地平定雲南各地的叛亂,有時甚至是疲於奔命。但是,沐英絕非窮兵黷武之人,他一方面通過武力平息各地叛亂、加強軍事佈防來鞏固明王朝及沐家在雲南的統治權威,一方面恢復和發展雲南的社會經濟、文教事業。經營雲南前後不過十年多,但雲南從此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難怪朱元璋幾乎對所有功臣都滿腹疑慮,卻獨對沐英說,“自汝在鎮,吾無西南之憂!”無論這種信任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出於政治需要,出於鞏固明王朝西南邊陲的重要性和沐英的個人才能考慮,沐英地位應當特殊。
(二)小心謹慎:的處世之道,軍功對於將軍來說,往往會帶來最大的殺身之禍,如果初期,沐英和其後人是憑藉軍功獲得皇帝信任,那麼後期就絕非如此簡單:當明政府在雲南設立了府州等行政機構後,沐氏依然保留著西平侯的世襲爵位和西南軍權。皇帝甚至多次下旨,要求雲南地方官員,在處理重大政務時務必徵求沐府的意見。沐英的第十世孫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塊類似“長命鎖”一樣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寫著“黔甯王遺記”五個空心大字,右邊刻“此牌須用”等字;背面寫著:“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這是沐英對後代的諄諄教誨。
六、沐氏家族
沐氏家族和沐英一樣有能力的功臣,朱元璋麾下有很多,他們都是忠心耿耿。當年平定雲南時,沐英只是傅友德的副將,可是為何朱元璋獨獨偏愛沐氏呢?
第四章明朝最一位國公沐天波
沐天波圖像
一、個人簡介
黔國公沐天波 字星海,黔甯昭靖王英十一世孫也。崇禎三年,父啟元薨,嗣立,掛征南將軍印。黔國公沐天波,是黔甯昭靖王沐英的第十一世孫。崇禎三年,沐天波的父親沐啟元去世,他世襲了爵位,還兼任征南將軍。當時,天下大亂,只有雲南地處偏遠,沒有受到刀兵之禍,百姓生活比較安樂。由於沐氏家族世世代代都鎮守在這片封地上,受到了當地許多土司的擁戴。自從明朝建立興盛之後,功臣宿將之中守土最好的,當首推沐氏家族。張獻忠的軍隊進入四川後,引起了雲南和貴州兩省的恐慌。沐天波派遣武定參將李大贄,防守會川。李大贄這個人,粗野蠻幹,有勇無謀,他多次侵襲元謀土酋吾必奎的領地,於是造成了動亂的發生。早在天啟初年,貴州水西安邦彥起兵造反,四川烏撒酋長安效良、雲南土婦設科、武定夷目張世臣、東川酋長祿千鐘,都紛紛響應。貴州巡撫沈敬介動用吾必奎的兵馬,與諸土司形成犄角之勢,討伐斬設科等,一舉光復了炎方、松林、沾益、倘塘四站,蜀道又得以通暢。安效良也將賊党安應龍及烏撒衛等人捆綁前來,獻給朝廷。可是,在中途他所押解的犯人被人擄走了,這使他大怒,再一次與水西合兵進犯雲南。吾必奎經過力戰再次打敗了他們。從這開始,安邦彥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雲南又享受了許多年的太平時光。吾必奎覺得自己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受到李大贄的百般欺辱,越想越不平,所以也起兵反叛朝廷。乙亥秋,叛軍佔據著元謀,又攻陷了武定、祿豐等府縣。
二、史籍描述
是時,天下大亂,獨雲南遠,不被兵,號為安樂。沐氏世保爵土,得諸土司心,明興以來,勳臣賢守方面者,推沐氏。張獻忠既入四川,滇、黔震恐。天波使武定參將李大贄,防守會川。大贄狙獪,數侵元謀土酋吾必奎地,遂構亂。先是,天啟初,貴州水西安邦彥反。四川烏撒酋長安效良、雲南土婦設科、武定夷目張世臣、東川酋長祿千鐘,皆應之。巡撫沈敬介發必奎兵,與諸土司犄角,討斬設科等,進複炎方、松林、沾益、倘塘四站,蜀道複通,效良亦縛送賊党安應龍及烏撒衛各印來獻。道被掠,怒,複合水西犯滇。必奎又力戰卻之。自是,邦彥就撫,滇中始有寧宇者數年。必奎自以功多,而為大贄虐使,積不平,故叛。乙酉秋,據元謀,陷武定、祿豐諸府縣。蒙自土舍沙定洲者,父源嘗,與阿迷普名聲,同調征水西,以女妻名聲,無子;江西賈人萬氏,有女倡也,名聲嬖之,娶焉。生祚遠,已而名聲死,歸沙氏,破數家,最後妻定洲。定洲年與祚遠相若,又嬖萬氏,以為謀主,遂兼阿迷、蒙自二州,稍告訐諸土司侵掠之。天波與撫按不能理其曲直,定洲南拓地至交關,與交趾為界,兵勢既盛,遂輕黔國。必奎之叛也,定洲實與約,故決計,天波發諸司兵,檄蒙自二千,定洲赴以五千,至省而必奎已誅,殊失望,留屯城外不去。公府饒於財,滇人於錫朋、饒希之遊門下,積多逋負,懼罪,輒見定洲,誇沐氏世寶,以動其心。天波表定洲參將厚犒使歸。十二月二日,入謝天波,因祠祀,不即見。定洲入門,大呼都司阮韻嘉、參將袁士弘、張國用內應,甲興沙軍擁入,縱火大掠。天波自竇走西城,太夫人陳、夫人焦走北門。曰:吾等命婦,不可為賊汙,舉家自焚死。弟天澤、天潤皆遇害。知甯州祿永命帥兵巷戰,從官周鼎止天波,留討賊,疑鼎見紿,殺之,遂走楚雄。定洲悉得沐氏世寶,據會城,劫巡撫吳兆元,檄止救者。又上疏南京,言沐氏不道,賴沙軍定亂狀,請升秩世授以定洲代天波。又至祿豐,執前大學士王錫袞、使居貢院號召。明年丙戌,定洲追天波于楚雄,分守副使楊畏知、推官王運開堅守,導天波走永昌。定洲追至下關,遣其党李日芳陷蒙化,王朔陷大理,俱屠之。畏知乘賊西,加修楚推城,傳檄討賊。土司回應,賊還攻楚雄,自春至夏,不能拔,始去。擊殺祿永命於寧州,已定迤東,複圍楚雄。天波以故得安居永昌。崇禎之世,石屏土司龍在田及副將許名臣,奉總理熊文爛檄,援荊襄,識張獻忠部將孫可望等於幕府。至是,在石屏為定洲所攻,聞可望等已入平越,使人間道告以亂曰:亟趨之,借大義,滇可定也。可望遂詐稱黔國夫人弟焦侯,請兵復仇。滇人受沐氏世恩,憐天波在難,唯恐其來不速,及至,乃可望。順冶四年丁亥夏四月,可望至雲南,定洲解楚雄還戰,大敗,走阿迷城中,執獻阮韻嘉、袁士弘,送楚雄,誅之。可望遂據雲南,引兵西,畏知出禦,被執,因說以反正。可望故稱為黔國公報仇,兩以名義相羈,為書告天波。天波不得已,遣子忠罕報使,可望使劉文秀至永昌迎天波還府,車裂於錫朋等,以謝國人。明年戊子春,沙定洲伏誅,天波具衣冠,謝雪家難。後見可望悖僭,慮禍避遠權勢,獨與楊畏知燕語而泣。可望定貴州,竟殺畏知,遷桂藩于安籠。李定國迎桂藩入滇,以天波世勳,充班首官,寄心膂護從其冬,可望舉貴州歸大清,使張勝襲雲南,定國、文秀俱出屯交水,王尚禮謀翻城應。天波覺之,挾與入朝,以宿衛守之。天波故善流星錘,常攜袖中。是日,恐左右有變,出錘舞,縱橫盤擊,觀者皆披靡。尚禮俯首歎曰:吾已為檻中虎,不復煩君侯攘臂也。可望降,貴州來歸,滇都群臣皆進爵。天波辭,以世被國恩,無以報,不敢複受新秩。久,知國勢去,誓身殉,使其子分贅各土司,冀存先祀。焦夫人死,侍女夏氏歸母家,兩經大亂,不辱為尼。天波念其節,使任家政,遂不得娶。已從入緬,夏氏自縊。時死者撐拄皆為鴉犬所食,夏氏屍棄十日,卒得收葬。至曩本河,緬人聞黔國來,猶下馬羅拜。至蠻漠,天波與國舅王維恭、典璽李崇貴謀曰:主君入緬,我輩宜奉少主進茶山,可調度諸營,且使緬人有所憚,在內亦藉以為重。王后不可而止。及井亙,緬使傳語出,神宗璽書合今篆差一分。天波出己印比之,乃服。蓋緬自萬曆二十二年有內亂,請救不應,即絕貢矣。居井亙月余,天波與蒲纓王啟隆集樹下議,緬意日薄,不若及今走戶臘二撒,出孟養,以圖生路。馬吉翔阻,白文選兵至,亦為吉翔所卻。進至赭硜,誅茅以居。緬俗用中秋日歲,節屬國朝賀,強天波往,以臣禮見,耀於諸蠻。返告從官曰:井亙不用吾言,致有今日之辱。吾不屈,主必不全。誰使吾至此耶?哭而慟。明年己醜七月,緬又來請,天波辭。緬使曰:此行當以客禮,乃因李定國等兵再至,繆為恭敬。天波知之,愈憤懣。又明年庚寅七月,難作,緬酋莽猛白要百官計事過河,以二十人執一人,無脫者。馬吉翔而下,文武四十二人,惟天波出袖中錘擊殺十餘人,死。冬,王入雲南,天波三子,二先卒,惟忠罕在石屏,從婦翁龍世榮出降。是年四月,有梅道人與張琦、尹士鑣等謀興複,假忠罕書與寧州祿昌賢,事發,琦等死,辭連忠罕,謂其妻龍曰:吾且履不測,汝妊數月,脫生子,可無絕先人後。令內官滕九德、僕白君愛護龍氏,進香東嶽,浮舟至昆陽州。忠罕逮入燕,以侍婢夏蓮為龍氏;龍氏走匿新興藤飛熊兄弟所,產一子,名神保。康熙四年乙巳三月,新興土酋王耀祖等為亂,聞神保在,作檄移諸蠻,迎龍氏母子入山,期事成立為主,戰不利,遷之法沖白乃家,又令白君愛匿神保于滕氏,《俱為吳三桂捕獲,並訊忠罕,沐氏遂絕》。
三、史籍評論
(一)論曰:洪武勳舊同國終始者,魏國、黔國及誠意數家,而致命竭忠,天波尤著。方其由永昌還省,晦跡十載,不見疑於可望,及委蛇緬廷,冀免主危,雖甯俞之忠,無以過之。然天道虧盈,秦、晉、楚、福諸王,積逾千萬,身遭葅醢,諡為至愚,而沐氏享祚三百年,死猶以忠節著,豈非盛德之報哉!
(二)、野史氏曰:高皇帝開國勳臣,以令聞永世者二:曰徐中山、沐黔寧。中山賜第留都,子孫席先猷,享列爵,稱保家之主可矣。黔寧守在荒徼,世有師命,紓天子南顧憂,視中山之裔宴樂飲食相萬也。然黔寧在鎮,招徠攜貳,辨方正俗,使人知朝廷,墾軍田一百一萬二千畝,使人知所以有生,恩澤遠矣。死之日,蠻部君長,號哭深山,及定遠繼之,歷年滋久,記人之善,忘人之過,雖夷裔於法,不忍加誅。將吏非犯大惡,未嘗輕戮一人。又何其寬大長者也。其長世也,宜哉!曆鎮一十六世,二王、一侯、一伯、十公、四都督,家門貴盛,即中山猶嗛焉。況其他茅土中絕,櫛風沐爾之澤不祀忽諸君子,是以思繼序也。當征南將軍與左副將軍三人同下滇地,而灝涼二國之胤,或斬或不振,豈非洪武戊辰、壬申間諸蠻月魯之役,殺傷過多,幹違天道,以至是乎?沐氏自昭靖忠敬以還,若惠襄之賞罰明信,武襄之服遠忠勤,榮康之制勝好謀,武僖之戢寧守憲,道愛在人,奕世載德,雖其後亦有一二鮮克由禮者,諸夷猶懾其威令,賴前哲以免也。及具末世,皇降大割,國步多艱,卒能跋舍從亡,流離異域,不屈以死,見危授命之義,其庶幾焉,斯亦無愧其祖宗矣!&
四、家世背景
蒙自州土舍沙定洲,他的父親是沙源,曾經與阿迷州的普名聲一同被調遣征討水西,沙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普名聲做妻子,卻沒能為普家生下子嗣。江西的商人萬氏,有個女兒叫萬倡,普名聲很寵愛她,就娶了她,之後生下了普祚遠。普名聲死後,他們投奔沙家,曾與多家結親,但都以家破而終,最後嫁給了沙定洲。沙定洲與普祚遠的年紀相仿,卻又寵愛萬氏,以此圖謀成為蒙自、阿迷兩州之主。他由此佔據了蒙自、阿迷兩州,誣陷當地的諸土司侵略他,而黔國公沐天波和貴州巡撫等官員不能為其主持公道。沙定洲的軍隊向南拓展,直至交關,以交趾為界與明軍對峙,他的兵力十分強大,所以根本不把貴州放在眼裏。吾必奎的反叛,是沙定洲跟他事先約好的,所以他才打定主意,起兵造反。
五、討伐蒙自
沐天波動用土司兵馬兩千,傳檄討伐蒙自,沙定洲則派出五千人與之交戰,一直打到貴州都城之外。可等他的軍隊到了之後,得知吾必奎的軍隊早已被誅滅殆盡,這令他十分失望,於是屯兵城外而不撤軍。雲南人於錫朋和饒錫之都是沐天波的門下,國公府裏的財寶很多,他們私下裏也中飽私囊了許多,因此他們害怕國公將他們治罪,就去見了沙定洲,誇誇其談,說沐家有怎樣怎樣的寶貝,以此來打動沙定洲的貪欲。沐天波表奏沙定洲為參將,並給了他豐厚的犒賞,要他撤兵返回。十二月二日,沙定洲來向沐天波道謝,可是因為沐天波去祭祖,沒有及時與他相見。沙定洲進入城門之後,就大呼都司阮韻嘉、參將袁士弘、張國用等內應,帶領沙軍擁入城中,縱火搶掠。沐天波只好自己趕奔西城,太夫人陳氏和夫人焦氏等從北門出逃不及,太夫人說,我們是國公府裏的夫人,絕不能被反賊污辱,於是舉家自焚而死。沐天波的弟弟天澤和天潤也都遇害。知寧州祿永命領兵與叛軍交戰,從官周鼎阻止沐天波出走,要他留下來討伐叛賊,沐天波懷疑周鼎是在欺騙他,就殺了周鼎而走楚雄。
六、待在永昌
沙定洲得到了沐國公府裏的所有珍寶,佔據了會城,劫持了巡撫吳兆元,要脅他寫信阻止來救援的軍隊。沙定洲還向朝廷上疏,說沐氏無道,全虧了沙軍才得以平定叛亂,要朝廷加封他代替沐天波世代鎮守雲貴。又到祿豐抓了前大學士王錫袞,要他在貢院為自己宣傳。第二年丙戌,沙定洲為了追拿沐天波,帶兵進攻楚雄。分守副使楊畏知、推官王運開堅守楚雄城,指引沐天波去永昌。沙定洲追到下關,命令他的部將李日芳和王朔分別攻陷了蒙化和大理,兩城都被屠城。楊畏知乘著賊兵西去之機,加修楚雄城,並傳檄討賊。許多土司都紛紛回應。於是沙定洲軍又來攻打楚雄,從春季攻至夏季,也沒能攻下楚雄,這才撤兵。沙定洲叛軍在寧州擊殺了祿永命,西方已平定後,就向東進軍,又來圍攻楚雄,於是沐天波得以平安地待在永昌。
七、來到雲南
順冶四年丁亥,夏四月,孫可望軍到了雲南,沙定洲放棄了楚雄回軍與孫可望交戰,結果大敗,逃到阿迷城中,抓了阮韻嘉、袁士弘獻給楊畏知。阮、袁二人被解送到楚雄就戮。孫可望於是佔據雲南,引兵西進,楊畏知出兵抵擋孫可望,被捉,就以大義勸說孫可望。孫可望便稱自己是為了給黔國公報仇,兩次以這樣的名義相留,還寫信給沐天波。沐天波沒有辦法,只好派自己的兒子沐忠罕去與孫可望接洽。孫可望派遣劉文秀去永昌迎接沐天波回到國公府,將叛賊於錫朋等人五馬分屍來向國人謝罪。第二年戊子春,沙定洲被誅殺,沐天波穿戴整齊,來感謝孫可望為他報了家仇。可是到了後來,他發現孫可望這個人狂悖無禮,目無上官,為了不招惹災禍,沐天波儘量躲避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只是與楊畏知經常書信往來,傾訴愁腸。
八、平定貴州
孫可望平定了貴州,竟然殺了楊畏知,將永曆皇帝劫持到安籠。李定國將永曆皇帝迎入雲南,因為沐天波家世代功勳,成為朝中百官之首,這時,孫可望舉貴州一省投降清廷,命令張勝襲擊雲南,李定國,劉文秀全部出征,屯兵于交水。王尚禮想翻入城中作內應,結果被沐天波所察覺。沐天波將王尚禮扭送朝廷,讓衛士好好看管他。沐天波擅使流星錘,他經常把這兵器藏於衣袖之中,這天,他恐怕眾人當中還有內應,會生出變故,於是他拿出流星錘舞了起來。這流星錘上下翻飛,出神入化,觀看的人無不驚得膽戰心驚。王尚禮只好低下了頭,長歎一聲說:“無現在已經是籠中之虎,就不勞煩您國公爺伸手了。”孫可望再次向南明投降,貴州失而復得,在雲南南明國都內的文武官員都得到了加官進爵,只有沐天波以世受皇恩,無以報答朝廷,不敢再接受新的加封為由推辭掉了。又過了許久,他已經認識到南明大勢已去,無可挽救,但還是發誓要以身殉國,與南明共存亡。於是他將自己的兒子都入贅給了當地的土司,想以此來為家族留下香火。
“”“”“”““”*
第五章& 沐英子孫世代承襲,
沐英& 字文英:漢族 濠州鳳陽定遠(今屬安徽)人。(一三四四至一三九二),明朝開國名將。八歲時被朱元璋收養為義子,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鎮江。稍遷指揮使,守廣信。已,從大軍征福建,破分水關,略崇安,別破閔溪十八寨,縛馮穀保。始命複姓。移鎮建甯,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尋遷大都督府僉事,進同知。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
一、沐春 字景春:春材武有父風。年十七,從英征西番,又從征雲南,從平江西寇,皆先登。積功授後軍都督府僉事。群臣請試職,帝曰:“兒,我家人,勿試也。”遂予實授。嘗命錄烈山囚,又命鞫叛黨於蔚州,所開釋各數百人。英卒,命嗣爵,鎮雲南。洪武二十六年,維摩十一寨亂,遣瞿能討平之。明年平越巂蠻,立瀾滄衛。其冬,阿資複叛,與何福討之。春曰:“此賊積年逋誅者,以與諸土酋姻婭,輾轉亡匿。今悉發諸酋從軍,縻系之,而多設營堡,制其出人,授首必矣。”遂趨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誘賊,縱擊大敗之。阿資亡穀中,春陰結旁近土官,詗知所在,樹壘斷其糧道。賊困甚。已,出不意搗其巢,遂擒阿資,並誅其黨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廣南酋儂貞佑糾黨蠻拒官軍,破擒之,俘斬千計。寧遠酋刀拜爛依交址不順命,遣何福討降之。
二、沐晟、字景茂:安徽鳳陽定遠人。晟嗣,永樂四年至正統四年(一四0六至一四三九),爵三十四年。少凝重,寡言笑,喜讀書。太祖愛之。曆官後軍左都督。建文元年嗣侯。比就鎮,而何福已破擒刀幹孟,歸思倫發。亡何,思倫發死,諸蠻分據其地,晟討平之。以其地為三府二州五長官司,又於怒江西置屯衛千戶所戍之,麓川遂定。初,岷王封雲南,不法,為建文帝所囚。成祖即位。遣歸籓,益驕恣。晟稍持之。王怒,譖晟。帝以王故詔誡晟,貽書岷王,稱其父功,毋督過。
三、沐昂 字景高:初為府軍左衛指揮僉事。成祖將使晟南討,乃擢昂都指揮同知,領雲南都司,累遷至右都督。正統四年佩將印,討麓川,抵金齒。畏賊盛,遷延者久之。參將張榮前驅至芒部敗,昂不救,引還,貶秩二級。已,思任發入寇,擊卻之,又捕斬師宗反者。六年,兵部尚書王驥、定西伯蔣貴將大軍討思任發,昂主饋運。賊破,複昂職,命督軍捕思任發,不能得。十年,昂卒。贈定邊伯,諡武襄。
四、沐斌 字文輝:安徽鳳陽定遠人,斌嗣,正統五年至景泰元年十月& (一四四0至一四五0)爵十一年。斌始之鎮,會緬甸執思任發送京師,其子思機發來襲,斌擊卻之。思機發複據孟養。十三年複大發兵,使驥等討之,而斌為後拒,督餉無乏。卒,贈太傅,諡榮康。子琮幼,景泰初,命昂孫璘以都督同知代鎮。&
五、沐璘 字廷章:素儒雅,滇人易之,既而號令肅然不可犯,天順初卒。琮猶幼,擢璘弟錦衣副千戶瓚為都督同知,往代鎮居七年。
六:沐瓚:瓚代鎮,先後討平沾祿諸寨及土官之構兵者,降思蔔發,勒還諸蠻侵地。功多,然頗黷貨。成化三年春,琮始之鎮,而以瓚為副總兵,移鎮金齒。
七、沐琮 字廷芳: 安徽鳳陽定遠人。琮嗣,成化元年八月至弘治九年九月 (一四六五至一四九六)爵三十二年。通經義,能詞章,屬夷饋贄無所受。尋甸酋殺兄子,求為守,琮捕誅之。廣西土官虐,所部為亂,琮請更設流官,民大便。以次討平馬龍、麗江、劍川、順甯、羅雄諸叛蠻,捕擒橋甸、南窩反者。卒,贈太師,諡武僖。無子,以瓚孫昆嗣。
八、沐昆 字元中:安徽鳳陽定遠人。昆嗣,弘治十年十月至正德十四年六月 (一四九七至一五一九)爵二十三年。初襲錦衣指揮僉事。琮撫為子,朝議以昆西平侯裔孫當嗣侯,而守臣爭之,謂滇人知黔國公不知西平侯也,侯之恐為所輕。孝宗以為然,令嗣公,佩印如故。弘治十二年平龜山、竹箐諸蠻,又平普安賊,再益歲祿。正德二年,師宗民阿本作亂,與都禦史吳文度督兵分三道進。一出師宗,一出羅雄,一出彌勒,而別遣一軍伏盤江,截賊巢,遂大破之。七年,安南長官司那代爭襲,殺土官,複與都禦史顧源討擒之,再加太子太傅。昆初喜文學,自矜厲,其後通賂權近,所請無不得。浸驕,淩三司,使從角門入。諸言官論劾者,輒得罪去。卒,贈太師,諡莊襄。子紹勳嗣。
九、沐紹勳: 安徽鳳陽定遠人,紹勳嗣,正德十六年二月至嘉靖十五年 (一五二一至一五三六)爵十六年,尋甸土舍安銓叛,都禦史傅習討之,敗績。武定土舍鳳朝文亦叛,與銓連兵攻雲南,大擾。世宗遣尚書伍文定將大軍征之。未至,而紹勳督所部先進,告土官子弟當襲者,先予冠帶,破賊後當為請。眾多奮戰,賊大敗。朝文絕普渡河走,追斬之東川。銓還尋甸,列砦數十,官軍攻破之,擒銓於芒部。先後擒賊黨千餘人,俘斬無算。時嘉靖七年也。捷聞,加太子太傅,益歲祿。而是時老撾、木邦、孟養、緬甸、孟密相仇殺,師宗、納樓、思陀、八寨皆亂,久不解。紹勳使使者遍曆諸蠻,諷以武定、尋甸事,皆懾伏,願還侵地,而木邦、孟養俱貢方物謝罪。南中悉定。紹勳有勇略,用兵輒勝。卒,贈太師,諡敏靖。子朝輔嗣。
十、沐朝輔: 安徽鳳陽定遠,朝輔嗣,嘉靖十五年十二月至二十六年六月 (一五三六至一五四七)爵十二年。都禦史劉渠索賂,朝輔與之,因上章言:“臣家世守茲土,上下相承。今有司紛更典制,關臣職守,率不與聞,接見不循故例。臣疏遠孤危,動作掣肘,無以彈壓蠻方。乞申敕諸臣,悉如其舊。”詔許之。給事中萬虞愷劾朝輔,並論渠。詔罷渠而令朝輔治事如故。卒,贈太保,諡恭僖。
十一、沐融:安徽鳳陽定遠,融嗣,嘉靖二十六年閏九月至二十八年 (一五四七至一五四九)爵三年,朝輔二子融、鞏皆幼。詔視琮、璘故事,令融嗣公,給半祿,而授朝輔弟朝弼都督僉事,佩印代鎮。居三年,融卒,鞏當嗣,
十二、沐鞏:安徽鳳陽定遠,鞏嗣,嘉靖二十八年十月襲 (一五四九至一五五四)爵五年,鞏當嗣,朝弼心害之,於是朝弼嫡母李請護鞏居京師,待其長而還鎮。報可。鞏未至京卒,朝弼遂得嗣。
十三、沐朝弼:削爵、安徽鳳陽定遠人,朝弼嗣,嘉靖三十三年三月至隆慶四年(一五五四至一五七0)嗣爵十七年。嘉靖三十年,元江土舍那鑒叛。詔朝弼與都禦史石簡討之,分五軍薄其城。城垂拔,以瘴發引還。詔罷簡,將再出師。鑒懼仰藥死,乃已。四十四年討擒叛蠻阿方李向陽。隆慶初,平武定叛酋鳳繼祖,破賊巢三十餘。朝弼素驕,事母嫂不如禮,奪兄田宅,匿罪人蔣旭等,用調兵火符遣人詗京師。乃罷朝弼,以其子昌祚嗣,給半祿。朝弼怏怏,益放縱。葬母至南京,都禦史請留之。詔許還滇,毋得預滇事。朝弼恚,欲殺昌祚。撫按交章言狀,併發其殺人通番諸不法事,逮系詔獄論死。援功,錮之南京,卒。
十四、沐昌祚: 安徽鳳陽定遠人 ,昌祚嗣,隆慶五年二月至萬曆二十三年八月 (一五七一至一五九五)爵位二十五年。後萬曆三十七年至天啟五年 (一六0九至一六二五)又嗣爵十七年。昌祚初以都督僉事總兵官鎮守,久之嗣公爵。萬曆元年,姚安蠻羅思等叛,殺郡守。昌祚與都禦史鄒應龍發土、漢兵討之,破向寧、鮓摩等十餘寨,犁其巢,盡得思等。十一年,隴川賊嶽鳳叛附緬甸,挾其兵侵旁近土司。昌祚壁洱海,督裨將鄧子龍、劉綎等斬木邦叛酋罕虔,以暑瘴退師。明年複攻罕虔故巢,三道併入,擒其酋罕招等,又破緬兵於猛臉。嶽鳳降。論功加太子太保,悉食故祿。複以次平羅雄諸叛蠻,再賜銀幣。緬兵攻猛廣,昌祚會師壁永昌,緬人遁,追擊至那莫江,瘴作而還。二十一年,緬人複入寇,昌祚逐之。連戰俱捷,遂傅於緬,會群蠻內亂乃還。
十五、沐叡:削爵,安徽鳳陽定遠人,睿嗣爵。萬曆二十三年八月至三十七年 (一五九五至一六0九)爵位十五年。 武定土酋阿克叛,攻會城,脅府印去。叡被逮下獄,昌祚複理鎮事。卒,孫啟元嗣。
十六、沐啟元:安徽鳳陽定遠人,啟元嗣。天啟五年三月至崇禎元年六月(一六二五至一六二八)爵四年, 卒,子天波嗣。
十七、沐天波:字星海:安徽鳳陽定遠人,是黔甯昭靖王沐英的第十一世孫。崇禎元年十二月至永曆十五年七月 (一六二八至一六六一)嗣爵三十四年,死國事。
&&&&&&&&& “”
“”“”“”““”
第六章& 沐英家族墳墓葬南京江寧觀音山被開發商破壞
第七章& 明代葬于昆明王家營的沐英家族成員墓的現狀及相關問題介紹
作者:關翼輔&原創文章
000&&&&&&&&
,,葬南京江軍山祖塋。
中編& 端木家族的故里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第八章 端木氏家族淵源
第一淵源:端木氏源出黃帝,以父名為姓。據《史記》載: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地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後其世系失記。至二十余世有鬻熊,仕于周,為文王、武王之師。據《端木氏家譜》、《祖德性譜》載: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其後幾世斷紀。西週末,有端木典後裔端木舒,仍仕于周,隨平王東遷。端木舒生子徹,端木徹生子緘,端木緘生子容,端木容生子宿,端木宿生子廣單。端木廣單被衛獻公聘為客卿。自此,端木氏遷居衛國,端木廣單生子伾。端木伾生子巨。端木巨仕衛靈公,《匡君澤民,稱衛之賢大夫》。端木巨娶妻蘧氏。蘧氏《天性賢良,仁慈端莊……懷孕十月,夢神賜以寶玉》遂誕子,因名端木賜。賜字子貢,春秋衛(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前五二0年),卒于周貞定王十三年(前四五六年),享年六十四歲。子貢系孔子傑出弟子,受到歷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唐代開元間封為十哲之一,後追封為黎侯(商代浚縣謂黎陽),宋代加封為黎陽公、黎公。明人改封先賢端木子。清代,封子貢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子貢先世多單傳,且居聚地不詳。唯子貢有據可考,葬於祖籍今浚縣大伾山南。其後有系統族譜,繁衍、遷徒昭然有序。故可說,端木氏源遠流長,但尋根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第二淵源:秦代時期,子貢的第九代孫端木肇、端木熙、端木武、為避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禍。端木肇省去端姓木,隱居於魯國。西漢初木肇祖之次子木庚又複姓端木,遷歸原籍。端木熙改姓贛、端木武改姓貢隱居於齊。
第三淵源:子貢的第五十代孫端木高。北宋末年,金兵壓境,宋廷南渡,端木高身帶之次子端木曾遷居江南太平府、(今安徽省當塗縣)。
第四淵源:明末清初,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月初六日至七月十八日,清軍進入雲南後,末代黔國公沐天波護送永曆皇帝到緬甸,並在戰亂中死於緬甸,大明王朝切厎終止。沐家的歷史到此已經終結。沐天波不愧為沐英的子孫,在次危難關頭仍為主盡忠至最後一刻,可最後仍免不了…..沐氏後人逃散到通海峨山等地。&
第五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端木氏為回族複姓之一,端木原為中國古老的姓氏,後也融入了回民族之中。端木,早期見於回族的有清朝書法家端木采、書畫家端木焯、端木治等。端木氏回族主要分佈在安徽和東南沿海地區。
笫九章 &端木氏源流遷徙分佈
端木氏源起至今已達三千餘年歷史。端木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經歷了風風雨雨,由於戰亂、災禍、就業等多種原因,在繁衍中不斷搬遷,現先賢端木子貢後裔分佈世界各地。
一、秦代:子貢九代孫端木肇為避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禍,曾去端姓木,隱居於魯國。西漢初木肇之子木庚又複姓端木,遷歸原籍。
二、東漢初年:子貢十六代孫端木偉之次子端木軒遷居大樑(今河南省開封)。
三、東晉時:子貢二十六代孫端木中,見祖墳荒蕪,率族人封墓築垣,栽樹立碑,碑題:《周端木子貢之墓》,並重修家譜。這是端木氏宗族活動的最早記載。
四、北周時:子貢三十一代孫端木昂之次子端木如竹遷居青州(今山東省曆城)。
五、唐開元年間:子貢三十八代孫端木訥,官中書舍人,紫微郎。子貢被追封為黎侯後,端木訥為之修祠封墓。
六、唐末:子貢四十三代孫端木裕之少子端木純遷居歸德(今河南省商丘)。
七、北宋末年,金兵壓境,宋廷南渡:子貢五十代孫端木高之次子端木曾遷居江南太平府當塗縣(今安微省當塗縣),此支以後又多次遷徒、流布,散居今江蘇、安徽、漸江等地,有仍姓端木者,有省木姓端者。
八、元朝文宗時:子貢五十七代孫端木存德任河南開封尉氏縣儒學教諭,其子端木郎因而留居尉氏。自此,端木氏大宗離開浚地。
九、元末之亂:子貢六十代孫端木階之子端木成由浚縣攜眷及宗譜遷居山東鄆城縣城南漢石橋。迄明之世,朱棣(燕王)與惠帝允炆爭位,興兵攻破南京,殘殺無辜。朱棣登位為成祖,國號永樂,欲遷北京建都,威命累官學士方孝儒寫詔佈告天下。方孝儒威武不屈,抗旨不寫,破口辱駡,殘遭殺害,禍及十族。
十、明初:子貢五十九代孫端木歆之次子端木階遷居山東鄆城。
十一、時漢:石橋子貢六十三代孫端木泰官拜明室鎮殿將軍,與方孝儒八拜為交,為避十族之誅禍及端木氏,泰兄弟五人議決各逃生路,皆背井離鄉各奔其程。端木泰孤奔南樂縣端莊隱居,其弟端木慶北遷東昌府端莊(今聊城西王鄉端莊),永樂二年,其兄端木榮避難西遷趙王河畔定居,隱易林姓,為林家集,今簡化為林集,該支隱易林姓達二佰九十餘年,至清代康熙三十八年恢復端木姓,播遷在今山東省聊城、鄄城、河南省南樂等地。後又遷居今江蘇省桐山、黑龍江省河港市等地數支。
十二、明萬曆年間:因天災人禍,子貢六十五代孫端木正避難寄居濟寧州(今山東省濟寧市)。
十三、清康熙年間:子貢七十代孫端木謙歸居浚縣,以守祖墓;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康熙帝南巡返京,端木謙有幸迎駕覲見,受封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四十二年(一七0三年)康熙帝西巡迴京,經浚縣,賜端木謙《賢哲遺庥》匾額;其後代以長門長子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初年改為奉祀員。
十四、一九五二年:子貢七十九代大宗嫡裔端木憲楷與其長子慶騏遷居滑縣道口鎮。
十五、一九七一年:子貢八十一代大宗嫡裔繁君遷居鶴壁市工作。至今子貢大宗嫡裔已傳至八十二代祥波。小宗繁衍快者已傳至九十代。&
第十章& 端木氏歷史名人
端木氏雖不為大族,但其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貢獻和影響卻不容忽視。歷代名人如星在天,熠熠生輝。&&& 一、春秋端木子貢:孔門弟子佼佼者,孔子喻以《瑚璉之器》。子貢善於洞察時勢,利口巧辭,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曾遊說齊、吳、越、晉,使四國交兵而解魯國之圍。《史記》稱:《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 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又善於經商,意測屢中》,家累萬金,富可敵國,結駟連騎,聘享諸侯,與國君分庭抗禮。子貢與孔子感情最深,既是孔子周遊列國經濟上的支持者,又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傳播者。孔子死後,眾弟子皆守墓三年而去,獨有子貢守墓六載。今山東曲阜孔林有子貢廬墓遺跡。 &&&& 二、戰國端木叔:子貢之孫。繼承祖業,好善樂施,將萬金家資散給宗族國人。以至“病無藥石之儲,死無槥葬之需》。魏國名士段幹木譽其為《達人也》。&&& 三、三國端木庠:字文序,才學高深,為世大儒,文學成就與孔融齊名,魏文帝屢召不就。&&& 四、元代端木本:當塗縣人,至元年間進士,初官禮部主事,後遷吏部郎中。 &&& 五、明代端木泰:元末武舉,明初入軍,由守府升副將,後官鎮殿將軍,建文四年(一四0二年)守濟南,禦燕王,兵敗,隱匿姓名沒於天雄。&&& 六、清端木國瑚:青田人,嘉慶年間舉人,以文學見稱,官內閣中書。治以通文,尤精于《易》著有《周易指》、《太鶴山人詩文集》。其子百祿,幼承家學,治《易》工詩,尤嗜金石文字,著《石門山房詩鈔》。
七、端木采:江甯人,同治年間以優貢官知縣,後升至侍讀,。工書善文,著有《名文勖行錄》、《賦源》、《楚辭啟蒙》、《詩文集》、《碧瀣詞筆記》。&&&& 八、民國端木璜生 字漁濱:安徽當塗人。清末任南洋第九鎮管帶、統帶。辛亥起義以光復鎮江功升任第一軍參謀長兼第一族族長,補授陸軍少將,討袁失敗流亡海上,後任廣東大元帥府參議及建國第一軍總參謀長兼第二師師長。其子端木愷,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士,東吳大學法學士,紐約大學法學博,歷任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民政廳長、國家總動員會議副秘書長、立法院委員、司法院秘書長、行政院秘書長等職,一九四九年被任為行政院院長,謙辭未就。隨蔣遷台後,從事律師業務,蔣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一九六九年起任東吳大學校長達十四年,我有建樹。為我國法學權威之一。&&& 九、現當代名人有端木夢錫 又名九齡:河南樂縣人,中國著名國畫家,現為文化部國畫創作組成員。京華美術學校畢業後受聘武漢大學、南虹藝專等學校,從事教育畫業和美術創作。發畫梅花、棕櫚、蜀葵著稱,尤長畫梅,有“丹青梅花王”之稱,出版有《端木夢錫專集》畫冊,其作品《紅梅》、《蜀葵》等先後見展於蘇聯、新加坡、日本等國,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唐梅吐豔圖》是其代表作之一。
十、端木祥卿、化名林超:山東鄆城縣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鄆城縣財政科長,魯西軍區第二軍分區後勤處教導員、總支書記,第八軍分區北六團後勤主任等職。新中國建立後,歷任貴陽市中級法院院長、貴州省高級廳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後歷任雲南省燃化局革委會第一副主任、交通廳廳長兼黨委書記、基本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雲南省副省長、省顧問委員會常委。&&& 十一、端木愷字鑄秋:(一九0三至一九八七),安徽省當塗人。復旦大學文學士、東吳大學法學士、紐約大學法學博士,為中國有名法學專家,從事律師業務多年,在國際間頗享盛名。投身國民黨軍政界,歷任軍官團政治教官,安徽教育廳秘書、科長,安徽大學法學院長,農礦部秘書、專門委員,中央大學教授,行政院政務處參事,安徽省民政廳長,行政院會計長、國家總動員會議副秘書長、代秘書長、糧食部政務次長。立法委員(後棄職)、司法院秘書長。一九四九年任孫科內閣秘書長。去台後,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一九六二年卸去公職,專執業務。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年度任臺灣斐陶斐榮譽學會會長。東吳海內外校友倡議在台複校,他參與最力,先後擔任同學會會長、董事會董事、代理董事長。一九六九年任東吳大學校長。曆十四年,致力建立完整大學規模。一九七九年受聘為“光復會》副主任委員,團結自強協會理事長。一九八三年任東吳大學董事長。一九八七年病逝。著有《社會科學大綱》、《中國新分析法學簡述》。&&& 十二、&端木方:當代小說家。原名李瑋。山東利津人。國民黨中央軍官學校十九期步科畢業,曾任排、連、營長、參謀長等職,後退役執教,去台後,長期任教於省立台中一中、台中私立曉明女中。業餘致力寫作(五十年代)。並多次獲獎。主要作品有《疤勳章》(一九五0年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雙十節獎金”三等獎)、《四喜子》(一九五一年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五四文藝獎金三等獎)、《星火》(一九五二年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五四獎金二等獎)、《拾夢》、《七月流火》、《拓荒》(一九五四年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五四獎金二等獎)、《青苗》(一九五五年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國父誕辰紀念獎金”)、《摸夢》等多種。自一九六二年一月發表《拾夢》之後便停筆多年,一九八一年以《玉堂春》複出,同時發表在兩家報紙上,入選臺灣《七十年短篇小說選》。
十三、建議:參閱聖裔端木氏家族論壇中《端木氏名流達人會所》中錄入再錄一些當代名人如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端木正等。如覺當世活著的人錄入不妥也無不可。&&& 十四、&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一九一二至一九九六),筆名荃葉、羅旋、辛人、葉之琳、曹坪等。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後畢業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成名作為一九三六年創作的短篇《此鷺湖的憂鬱》,是反映東北淪陷區人民生活的代表。
第十一章& 端木宗祠通用對聯
善言遊說;精易安恬。——李文鄭撰端木姓宗祠通用聯。
& &&& && &&&
第十二章 端木子貢的後裔貢氏
一、貢氏來源
貢姓源於端木姓。根據江蘇省丹陽市柳茹《萃渙堂》珍藏的《貢氏宗譜》記載,貢姓者原為複姓端木,其先祖端木賜,字子貢,是春秋時代衛國黎人(浚縣),口利善辯,為孔子七十二得意門生之一,較孔子小三十一歲。端木賜子貢的後人為追念其功德,取其字中《貢》為姓,直傳至今。 &&&& 二、遷徙分佈
《貢氏宗譜》記載,其祖籍為河南黎陽(浚縣),至西漢元帝時(西元前一二四年至西元前四十四年),御史大夫貢禹(為子貢後裔)已是山東琅琊(今山東諸城縣一帶)人。至宋代貢氏後裔遷到大名府長垣縣,當時武德大夫貢祖文就是長垣人。靖康時(西元一一二六年),金人侵犯中原,開封和長垣等地相繼失陷,貢祖文和當地百姓曾被金人所執,嗣後脫身得歸,後和湯陰人嶽飛同時參加義兵,護從康王趙構(徽宗第九子),由濟州(今山東省巨野)到應天(今河南省商丘市)。康王由此登基,史稱高宗皇帝。由於貢祖文精劍術,沿途護送有功,封為都總軍將。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正月,金兵南下,高宗帝渡江南逃,貢祖文扈從直達明州(現寧波)。十二月,金攻陷明州,高宗帝被迫舟航於東海,金兀術見大海茫茫,無法追趕,則退至鎮江,計畫渡江北去。此時,遭遇留守鎮江附近的韓世忠兵力阻擊,金兀術部隊被困於黃天蕩。金兀術在困境下沿老顴河鑿渠,企圖潛逃建康。途中正遇鎮守秣陵(緊靠南京,現為江寧縣境)要衝的貢祖文(時任秣陵總鎮使)所部阻擊。貢部又與宜興趕來之嶽飛兵力會合,破金兀術於新城(今江蘇省江寧縣)。兀術被迫退至龍灣,複出長江敗逃北去,從此不再蹂躪貢公所轄防區。紹興十一年(西元一一四一年),和貢祖文有刎頸之交的嶽飛及長子嶽雲,被秦檜等以《莫須有》罪名關押臨安(杭州市)大理寺獄,貢祖文願以全家四口人(夫妻及二個兒子)擔保,要求釋放嶽飛及長子嶽雲。但因臘月風雪交加,路途遙遠,當趕到臨安時,嶽飛及長子均已遭害,岳夫人及岳雷被發配到雲南。貢祖文為保全嶽飛後代,冒生命危險,隱匿嶽飛三子嶽霖(當時年僅十二歲)於秣陵總鎮軍部。貢祖文擔心隱藏嶽霖於軍部一旦洩漏風聲,後果不堪設想,毅然以體弱為由辭去官職。不久,全家由宣城遷至地處偏僻的曲阿柳塘村(今柳茹村)居住,以植柳養魚為業。直至宋孝宗登基(事過二十一年以後),嶽飛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後,貢祖文救孤匿孤的事蹟,才受到宋孝宗皇帝表彰,禦贈匾一塊,上書《旌表忠義》四個大字。此匾歷來一直豎掛在貢氏祠堂大門樓上,顯得威耀輝煌。貢祖文終年八十歲,死後追諡文憲。其妻黃氏,追諡誥命夫人,合葬于柳茹村南庵處。貢祖文生二子,均居住柳茹村南庵處。貢祖文四代,由貢小一遷家至宣城棋盤鄉居住。其後裔為追念貢祖文功績,建墓立碑,並將村莊取名〈貢家村〉。 原居住河南長垣縣城北貢姓者,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間,與金人相戰,兵荒馬亂中散失,該村鎮已無姓貢者。&&&& 三、貢氏家族歷史名人
貢氏家族顯赫的名人是“三公”,“三公》即:春秋時期的端木子貢;西漢的貢禹;南宋的貢祖文。三人均在當代朝廷做過大官,他們的品行為後裔樹立了楷模,激勵後人奮發上進。&&& (一)端木賜:字子貢,春秋末衛國黎(今浚縣)人,為貢氏始祖。 &&& (二)貢禹:字少翁,西漢元朔五年(西元前一二四年)生於山東琅琊(今山東省諸城縣),至漢元帝初元五年(西元前四十四年)卒,享年八十一歲。《前漢書》上有《貢禹傳》。貢禹屬子貢後裔,自幼聰明好學,為人正直,《漢書》上稱他是《清節》一流人物。初以“明經潔行”(指學識淵博,品行高尚)著聞而征為博士(官名,在漢朝年代,其職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尋任涼州刺史,因病辭官。複舉賢良為河南令。 漢元帝即位後,七十七歲的貢禹被征為諫大夫。此時,因年年欠收,朝廷困弊,百姓生活十分貧苦。正如他奏摺所說:《現在農民大饑而死,死又不葬,為犬豬所食,人至相食……。》但是朝廷官吏生活卻十分奢侈。貢禹憂國憂民,面對此狀,即向漢元帝上奏;《古者官室有制……,王者受命於天,天不見邪!》要求漢元帝《循古節儉》,帶頭做出樣子,凡事一切以《節儉從事》。漢元帝繼位初,有重整朝政之心,對貢禹的秉性和見識十分賞識,納善其忠言,即詔令天下百官,節衣縮食,與平民共度難關,並升貢禹為光祿大夫,俸祿厚加。漢初元五年,貢禹已八十一歲,對朝廷的厚恩和重用,感憂交加,認為自己過去貧窮,家資匱缺,現在家日益富、身日益貴,如此貧富懸殊並不是一件幸事。這種變化,對於一般朝臣或許正求之不得,而對於一直憂心朝廷開支過奢、百姓貧困不支的貢禹來說,思慮一日重於一日。另外自己年事已高,議事不及會誤政,所以主動要求讓賢,即向朝廷上書《乞骸骨》,藉故自己《血氣衰竭,耳目不聰,非複能有補益,所謂素餐屍祿之臣也,》要求辭去官職,告老還鄉。漢元帝對貢禹說:《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守經據古,不阿當世,孳孳於民,俗之所寡》,朝廷不但沒有同意貢禹《解甲歸田》,反而更加恩寵,封禹為御史大夫,列入三公。數月後貢禹病歿。貢禹為官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潔,體察民情,深得漢元帝和百姓的器重和愛戴,給世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後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為貢禹撰寫了三千多字的傳記,記載了貢禹的事蹟,可見貢禹的為人和高風亮節,值得後人學習、崇敬。&&& (三)貢祖文 字仁德:生於宋熙寧四年(西元一0七一年),為大名府長垣縣城北(現河南省長垣縣)人。貢祖文年少時聰明過人,習文過目不忘。年輕時性格豪放,且精通劍術,好名聲傳揚兩河。宣和四年(西元一一二二年),因宋攻遼失敗。祖文仍棄文習武,專門攻讀兵書和研究兵法,以圖從戎報國。宋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貢祖文建軍功被授武德大夫。此時,金兵分多路入侵中原,河南開封、長垣等地相繼失陷。翌年四月,宋徽宗、欽宗被金兵俘虜北去,貢祖文與岳飛(河南湯陰人)一同仗劍投軍,抗擊金兵,兩志同道合,立下《刎頸之交》。由於貢祖文劍術高超,又有一定的文學和軍事知識,甚得河北兵馬元帥康王的賞識,被留在康王身邊作護衛。同年五月,康王在應天府登基即位,稱高宗皇帝。因貢祖文隨從高宗《晝則參贊帷幄,夜則守禦行營》,被封為都總軍將。建炎初(西元一一二七年),貢祖文扈駕南渡,宿衛高宗帝左右,平安抵達杭州。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0年),高宗帝回到建康(現南京),以建康為東南巨鎮,為扼其沖,特派貢祖文鎮守秣陵(今屬江甯縣),封為總鎮使。期間,貢祖文配合韓世忠、嶽飛等諸將,大戰金兵於黃天蕩,後又血戰牛頭山,再次會戰於新城,累敗金兵,保障一方平安,使金兵不敢再蹂躪貢祖文守衛之地一步,被同僚譽為《國家長城之寄也》。 紹興十一年(西元一一四一年)冬,抗金名將嶽飛及其長子嶽雲,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關押臨安府大理寺獄中。貢祖文得悉,願以全家性命擔保岳家父子,並冒著風雪,由秣陵關長途跋涉趨赴臨安營救,可是未及祖文趕到,岳飛父子已遇害。事後,貢祖文接到秦檜密件,受命通緝流放嶺表途中潛逃的嶽飛三子嶽霖歸案。此時,貢祖文為保護忠良後裔,冒著生命危險,借搜查之名,將十二歲的嶽霖藏匿在秣陵關軍署。使得秦檜派員四處嚴查數日,未獲結果。貢祖文為保護忠良之後,特上表朝廷,藉口體弱多病,辭官隱退回家。後由安徽宣城貢村舉家卜居江蘇丹徒赤岸,不久遷徙曲阿(指丹陽),在地處偏僻的柳塘安家落戶。從此,貢祖文在這裏開墾種植,並將嶽霖埋名隱姓,藏於家中習文練武。 貢祖文卒於紹興二十年(西元一一五0年),享年八十歲。紹光三十年(西元一一六二年)六月,孝宗皇帝趙昚即位,嶽飛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嶽霖出仕。為表彰貢祖文保護忠良之後裔,朝廷特賜禦匾一塊,孝宗皇帝親書《旌表忠義》四字。以軍功顯著累遷武德大夫(武官名,宋徽宗政和中定武臣官階為五十三階。武德大夫為第二十八階,低於武功大夫。高宗紹興時改定職序,將武德大夫定為第十六階),追諡文憲,妻黃氏,封誥命夫人。
(四)貢奎 字仲章:元朝宣城人。天性穎敏,&十歲能詩文。長益博綜經史。仕元為齋山書院山長。著有《雲林小稿》、《聽雪齋記》、《青山漫吟》、《倦遊錄》、《豫章稿》、《上元新錄》、《南州紀行》等共一佰二十卷。(五)貢師道:元朝時文士。做翰林學士和國史編修的官,參加朝廷的編史,是位重要的史學家。對宋朝、遼代、金代的史書編撰,很有功績。
(五)貢師泰 字泰甫:元文學家。(一二九八至一三六二),號玩齋,宣城(今屬安徽)人。官至禮部、戶部尚書。元末以詩文擅名,著有《玩齋集》等。
(六)貢沛誠:江蘇省武進人。先後任中央政治學校訓導、中央政治學校附設邊疆學校副主任兼研究部邊務組組長、甘肅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甘肅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重慶市政府地政局局長、浙江省政府委員、浙江省建設廳廳長。新國成立後,任蕪湖市第四中學地理教員。為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民革顧問,鎮江市政協委員。著有《縣政經驗談》《鳥瞰河西走廊》等。
第十三章端木子貢的後裔端氏
一、端姓來源
端姓有三個來源:一是春秋時孔子弟子子貢,本姓端木,後省木而稱端氏。見《明史端複初傳》。二是古有端國(故城在今山西沁水東北),春秋時被晉所滅,晉大夫始采于端,因此姓端。三是戰國時韓、魏、趙瓜分晉國,原來的晉王被封於端邑,其後代也有以封邑名《端》為姓的。&&& 二、端氏名人
端複姓:出在漸江溧水縣人,本姓端木,省木姓端,元末為小吏,明初為徽州經歷,後遷刑部尚書。
(一)端孝文:一名端木孝文,明代溧水山(現屬烏山鄉)人。其父端木以善在明興武年間曾任刑部尚書。端孝文均極富文采,善於寫作,工書法。明初為史官,永樂年間,端孝文由儒士任翰林院待詔,曾出使朝鮮,朝鮮政府深重其才,欲借替其做壽為名厚贈禮物。但端孝文說:“吾持一節來耳,請以一節返”。人皆敬佩,朝鮮政府為表彰他在朝鮮期間的高風亮節,特設立“雙清館”以永為紀念。&&& (二)端孝思:初為吏官,通史善文,尤工書法。繼孝文出使朝鮮,效法其兄之清廉。朝鮮為其弟兄立雙清館。&&& (三)端宏:字仲仁,號坦齋,明代直隸當塗(今安徽省當塗)人。天順元年進士,初官監察副史,德威兼濟,清正廉潔,曆遷陝西按察副使、山東按察使、漸江左布政使,後為汀王府長史、政績卓著。其孫端遷赦,嘉靖年間進士,初官高安令,後升監察禦史。執法如山,剛直不阿,首辦武定侯郭勳案,威懾高官貴戚,後累升僉都禦史、吏部右侍郎、南京左都禦史。端揆,筵廷赦曾孫,苦研史文,卓然成大家,著有《詩經辨疑》、《來青閣槁》、《史記評注》等。其子肇震,學識博雅,時與麟定並號姑溪二子,曾修省志、府志、縣誌,晚年著《史記解》。
(四)端章甫:明代人,曆官六合、鄱陽縣丞,廣施德政,民多受其惠。
第十四章& 端木子貢的後裔木氏
一、木姓源流在河南浚縣
主脈為端木姓支裔。家譜《東魯端木氏宗子世表》記載:端木子貢第九世孫端木肇祖,避秦皇焚坑之禍,離祖地、黎陽(今浚縣),省端字而姓《木》,隱於魯。生二子;長木平、次木庚。木庚 字子西,漢初回原籍仍複姓端木。肇祖後裔子孫;仍有姓《端木》和姓《木》焉;端木賜之後有為避仇而為木姓者,並尊端木賜為其始祖。木氏得姓始祖是端木肇。&&& 二、木姓源出有六
(一)出自子姓,為春秋時宋國大夫孔金父之後,以祖字為氏。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孫有的以祖字“木”為姓,稱為木氏。&&& (二)、出自端木姓,為春秋時衛國人端木賜之後,為避仇所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賜的後代。端木賜字子貢,在孔子眾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於生財,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壇上,端木賜也是一位重要人物,歷任魯、衛諸國宰相,曾經遊說吳國,出師敵齊以存魯。端木賜是當時的衛國人,根據史書考證,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端木。其後曾省文為端氏;或避仇改稱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三)、出自唐代百濟國中有木氏。唐高宗時,朝鮮半島百濟國重歸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四)、出自回族中有木氏。據《中國回族大辭典》載,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經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後裔,姓木。”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鎮守雲南有功,被皇帝賜姓‘沐’。明亡後,沐氏後裔為避災禍,有些又改沐為木。”又據《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載,明清時,木姓回族在陝西咸陽還形成了一個聚居點——木家村。該村在五十年代時,還立有“國子監太學生木際豐(慶生)”的石碑,立碑時間為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木姓回族主要分佈在雲南、陝西。&&& (五)、出自明朝時雲南納西族貴族阿甲、阿得,由朱元璋賜姓木。明代以前,納西人是沒有姓氏的,名字實行父子聯名四個音字制。明洪武十六年,納西首領阿甲、阿得歸順朱明王后,在朝覲時,朱元璋問他要個什麼性,阿甲、阿得直率的說要跟皇上一個姓,旁邊的官員連忙的使眼色,他急忙改口說請皇上恩賜。朱元璋沒有計較:“你的心意我明白,從朱字中分出一個木,表明你是朱家骨幹,木字上加人字就是朱,表明你是朱家人,就賜你木姓吧”。從此納西族有了第一個漢姓木。阿甲、阿得之後代子孫世代相傳姓木,古稱《木》氏焉。
木氏認為,木姓是皇帝所賜,只能為木氏貴族專用。另百姓仿朱元璋又賜了個“和”姓。“和”表示木上添一撇,為戴上木家草帽,旁邊加一口,為背上木家筐籃。“和”即奴僕、勞者。所以納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說。木氏歸明以後,逐步接受漢文化,並有了漢字之諱。木姓建築古城時,如果仿照漢城四周高築牆,則木字就變成了“困”字,因此木氏自然就不願建築城牆。所以麗江木府古城沒有城牆焉&&& (六)、出自南方少數民族中有木氏。&&&& 三、繁衍播遷&
(一)、木姓源於今河南浚縣,下傳至秦代時,子貢九世孫端木肇為避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禍,去端姓木,舉族隱居於魯。西元前二0七年,秦王朝土崩瓦解,端木肇之子庚又複姓端木,並遷歸原籍。亦有子孫仍舊以木為姓,或留居山東,或遷歸原籍。漢魏三國時,木姓有落籍今河北省境者。兩晉南北朝時期,木姓人口繁衍依舊不很旺盛,主要的繁衍地仍舊在中原,亦有少量木姓播遷江南,進入今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省境。隋唐兩代,木姓人口始漸多起來,並且尤其以兩晉南北朝時期播遷至浙江湖州的木姓表現最為搶眼,其人丁興旺,族大人眾,因古時此地屬吳興郡,故後世木姓有以吳興為其郡望堂號的。
木姓望居吳興郡(三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 四、郡望堂號
郡望又叫地望: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範疇。無論是研究中國的姓氏文化,還是進行尋根問祖,都離不開每個姓氏的郡望。 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政建置、行政區劃。郡的設置開始于先秦,盛譽于漢魏六朝時期,唐朝以後逐漸被廢除。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西漢繼承秦制,又將全國分為一佰零三郡。所謂《郡望》,有兩層含義。其最初的含義,就是指一個郡中的望族。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輩出,冠蓋連綿,門第高貴,家世顯赫,為當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聞天下,為世所稱頌。一個郡可以有一個或者多個望族。敦煌出士文獻中就有多種“天下郡望氏族譜》,即按州郡記錄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學著作《太平寰宇記》中,也在每郡之下記錄該郡的望族大姓。後來,郡望又有了另一層的含義,就是指一個家族的根源和發源地。一個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這個姓氏或家族所發源的某個郡。因此,當郡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已經消失的時候,郡望卻能一直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成為各姓各族尋根的依據。郡望有兩個功能,一是社會的功能,即通過郡望來標明出身,為人們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參考;另一個是宗族的功能,即為人們尋祖問根,聯宗認親提供參考。堂號和郡望一樣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範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在舊時中國各姓祠堂正門上方,往往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堂》。在海外的宗親社團和各姓聯誼會所,也往往掛有寫著《××堂》的燈籠和牌匾。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堂號是什麼?簡單地說,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祠堂又稱為家廟,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靈、舉辦宗族事務的公共場所。木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吳興郡:是三國吳設置,治所在烏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轄境相當今浙江臨安、余杭、德清等地。堂號:《黎陽》、瑚璉》、《先賢》等郡。
五、木氏名人歷史
(一)木華:晉文章志有木華海賦為太傅,楊駿主簿又百濟人姓其五曰木氏。
(二)木槩&:&& 南北朝人著戰國策春秋二十卷。
(三)木德信:& 南北朝人少孤過姊家為雞黍而不受後為三府長吏名播吳城。
(四)木炎:& 宋熙甯間登科開封人。
(五)木待問:(一一四0至一二0五年),字蘊之,子貢後裔,祖籍浚縣,生於浙江省永嘉(今溫州市)。宋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年)癸未科狀元。累官太子詹事,煥章閣待制,禮部尚書,官至侍從。(其生平事蹟參見本書“古今名人篇”中的“宋代癸未科狀元、禮部尚書木待問”)&
(六)木楹:宋代人,官浙東帥府參謀,百姓稱頌其德政。&&&& (七)木待問:(一一四0至一二0五年),字蘊之,子貢後裔,祖籍浚縣,生於浙江省永嘉(今溫州市)。宋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年)癸未科狀元。累官太子詹事,煥章閣待制,禮部尚書,官至侍從。(其生平事蹟參見本書“古今名人篇”中的“宋代癸未科狀元、禮部尚書木待問”)。&
(八)木天駿:南宋浙江省裏安人,字德遠,嘉熙年間進士,曆官建昌守、大理寺丞。教授永州時,闡明張栻(號南軒)理學,頗有成就。
(九)木華黎:蒙古劄剌兒氏,元初大臣。與父追隨鐵木真於微弱之際,元初四傑之一。鐵木真建號為成吉思汗,任左手萬戶。成吉思汗六年,隨從攻金。自此連年在中原作戰。九年,領兵攻取遼河流域各地。次年,取金之北京。十二年,封太師、國王,建行省于燕,負責太行以南軍事。陸續攻取河北、山西、山東大片地區。&&& (十)木花裏:元代將領。烏密氏,察罕子。事憲宗,直宿衛,從攻釣魚山,以功授四斡耳朵怯憐口千戶。至元四年,從攻宋,自江陵略地還,升蒙古軍萬戶。複攻襄樊有功。卒於軍。
(十一)木輾:&元符進士知贛州裏安人
(十二)木增:明代詩人。麗江知府木青長子。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五八年)襲父職,被稱為“木天王”。有軍事、文學才幹,政治開明,維護祖國統一。在職二十年間,多次出征,勢力西及邊疆,北達理塘。大力引進漢族及白族先進生產技術,辦作坊,開金銀銅礦,吸收漢藏的宗教與文化。被明朝視為滇南的屏藩,曆授雲南、廣西、四川等布政使司的左、右參政頭銜。愛好漢文化,工詩能文,善書法,著有《芝山雲過集》、《山中逸趣集》等,著名文人董其昌、徐霞客、博宗龍、唐泰等分別為其詩文作序和跋。所著《芝山雲過集》六卷收入《四庫全書》。
六、木氏宗祠通用對聯
《五言通用聯》
第十五章 端木子貢的後裔沐氏
一、沐姓來源
北宋末年,金兵壓境,宋廷南渡,子貢先賢第五十代孫端木高又帶次子端木曾遷江南太平府,後遷居鳳陽和定遠一帶(今屬安徽)。元末大亂,木曾家族子孫的住居被毀於兵亂之中,四處避禍逃慌。此支在避難的一瞬間。分別有省木姓端、有省端姓木、有改姓朱、姓李、姓林等;都是子貢先賢子孫的手段,為了逃命。不管怎樣改都離不開端木子貢的血脈,都是子貢的後代。
二、沐氏祖訓
《沐氏祖訓》是英祖一生東征西討,戰功顯赫,深得其義父明太祖朱元璋的寵信。這位英雄嚴謹處事,低調做人。它曾用金牌立下家訓,要求子孫將《此牌須用印綬帶之》
金牌的銘文是沐氏家訓:
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謹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此牌須用印綬帶之&&&&&&&&&&黔甯王遺記。
上將金牌上《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寥寥二十字,精闢論證了中國人傳統人際關係中大義小節的原則。忠於國家,勤奮、謹慎、小心、謙和,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天官曰:凡是沐氏子孫必須做到《小心、謹慎;遵老愛幼;男守名生;女守貞潔;孝順父母;苦練師經;為國利民;天下和諧;遵守祖訓;違者自擔;》。
三、沐氏家族名人
(一)、端木賜:字子貢,春秋末衛國黎 孔門弟子佼佼者,孔子喻以《瑚璉之器》。子貢善於洞察時勢,利口巧辭,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曾遊說齊、吳、越、晉,使四國交兵而解魯國之圍。《史記》稱:《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又善於經商,《意測屢中》,家累萬金,富可敵國,結駟連騎,聘享諸侯,與國君分庭抗禮。子貢與孔子感情最深,既是孔子周遊列國經濟上的支持者,又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傳播者。孔子死後,眾弟子皆守墓三年而去,獨有子貢守墓六載。今山東曲阜孔林有子貢廬墓遺跡。
(二)、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一三二八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時,即:戊辰年壬戌月丁醜日丁未時,排行第四。出生於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德裕,最後再改名為元璋,字國瑞。
(三)、沐英:安徽定遠*五歲父死、八歲母亡。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從朱姓,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當時朱元璋已投郭子興部下為兵,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一三四四至一三九二年*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食祿二千五百石。卒,追封黔寜王,諡昭靖,侑享太廟。
(四)、沐春:諡惠襄。安徽定遠*洪武二十五至永樂四年(一三九二至一四0六)嗣爵十四年*初授後軍都督府僉事。襲西平侯,鎭雲南卒,諡惠襄。
(五)、沐晟:諡忠敬 安徽定遠*永樂四年至正統四年(一四0六至一四三九)嗣爵三十四年*原授驃騎將軍,流官都督僉事,後升流官左都督。嗣平西侯。因討交址、拜征夷左副將軍。因平交址功,加封顯忠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黔國公。食祿三千石。子孫世襲誥劵,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永樂廿二年加太傅,有誥。卒,贈諡:追封定遠忠敬王
(六)、沐昂:諡武襄* 安徽定遠* 初府軍左衛指揮僉事,擢升都指揮同知,領雲南都司。累遷至右都督。正統四年佩將印,討麓川,因救護不及,貶秩二級。正統六年主饋運有功,複識如故。景泰中贈定邊伯。卒,諡武襄。
(七)、沐斌& 字文輝:諡榮康 安徽定遠* 正統五年至景泰元年十月(一四四0至一四五0)嗣爵十一年*&& (八)、沐璘& 字廷章:素儒雅,滇人易之,既而號令肅然不可犯,天順初卒。琮猶幼,擢璘弟錦衣副千戶瓚為都督同知,往代鎮居七年。
(九)、沐瓚:瓚代鎮,先後討平沾祿諸寨及土官之構兵者,降思蔔發,勒還諸蠻侵地。功多,然頗黷貨。成化三年春,琮始之鎮,而以瓚為副總兵,移鎮金齒。
(十)、沐琮:諡武僖 安徽定遠*成化元年八月至弘治九年九月 (一四六五至一四九六)嗣爵三十二年*
(十一)、沐昆:字元中: 諡莊襄 安徽定遠* 弘治十年十月至正德十四年六月 (一四九七至一五一九)嗣爵二十三年*
(十二)、沐紹勳:諡敏靖 安徽定遠* 正德十六年二月至嘉靖十五年 (一五二一至一五三六嗣爵十六年*
(十三)、沐朝輔:諡恭僖 安徽定遠* 嘉靖十五年十二月至二十六年六月 (一五三六至一五四七)嗣爵十二年*
(十四)、 沐融:安徽定遠*嘉靖二十六年閏九月至二十八年(一五四七至一五四九)嗣爵三年*
(十五)、沐鞏:安徽定遠 嘉靖二十八年十月襲至嘉靖三十三年三月(一五四九至一五五四)嗣爵五年*
(十六)、沐朝弼:削爵 安徽定遠 嘉靖三十三年三月至隆慶四年(一五五四至一五七0)嗣爵十七年*
(十七)、沐昌祚:安徽定遠 隆慶五年二月至萬曆二十三年八月(一五七一至一五九五)嗣爵二十五年* 後又爵位萬曆三十七年至天啟五年(一六0九至一六二五)嗣爵十七年*
(十八) 沐睿:削爵 安徽定遠 萬曆二十三年八月至三十七年(一五九五至一六0九)嗣爵十五年*
(十九)、沐啟元:安徽定遠 天啟五年三月至崇禎元年六月 (一六二五至一六二八)嗣爵四年*
(二十)、沐天波 字星海:死國事 安徽定遠。崇禎元年十二月至永曆十五年七月 (一六二八至一六六一)嗣爵三十四年*
(二十一)、沐懷道:生於鎮雄上街*清康熙時*豐功偉績*立下漢馬功勞*敕封五略將軍*
(二十二)、沐朝仁:生於鎮雄上街*清康熙時任侍郎之職*墓葬於鎮雄烏峰山腳*
(二十三)、沐進德:生於鎮雄上街*乾隆四年為吏部天官*歸葬於京師*
(二十四)、沐登雲:生於鎮雄上街*亁隆二十三年為翰林之職*墓葬於鎮雄烏峰山腳*
(二十五)、沐文錦:清代任武秀才之職*娶妻吳氏*墓葬彝良縣落旺鄉中村宋家灣*
(二十六)、沐慶元:清朝道光時任狀元之職*
(二十七)、沐齊斌:清末任銀屏團*墓葬銀屏*
下編& 端木子家族世系
& 第十六章 端木家族大宗世系錄
一世始祖軒轅黃帝: 生二子: (長子少昊、
二世始祖& 昌意:& &&&&&&生一子:(顓頊)。
三世始祖& 顓頊: &&&&&&&&&生一子:(稱)。
四世始祖&&& 稱: &&&&&&&生一子:(卷章)。
五世始祖& 卷章:& &&&&&&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
六世始祖& 吳回: &&&&&&&生一子:(陸終)。
七世始祖 陸終:生六子:(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八世始祖 季連:&&&&&&& 生一子:(附沮)。
九世始祖 附沮:&&&&&&&& 生一子:(穴熊)。
十世始祖 穴熊:附敘封于熊 附敘生穴熊其後中微弗能紀 其傳二十余世苗裔有 沮有鬻熊者,仕于周,為文武師 鬻熊。
三十一世始祖: 鬻熊,仕于周,為文王、
王二長子熊麗,次子端木
三十二世始祖 熊端木:生一子:(端木典)
三十三世始祖 端木典:典以父名為姓,名叫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此段世系失考,其後四世斷紀。
三十八世始祖 端木舒:西週末,端木典後裔端木舒仍仕于周,智勇絕倫,隨平王東遷。生一子:(端木徹)。
三十九世始祖 端木徹:周大夫。生一子:(端木緘)。
四十世始祖 &端木緘:& 周大夫。生一子: (端木適)。
四十一世始祖 端木適: 周大夫。生一子:(端木遲)。
四十二世始祖 端木遲: 周大夫。生一子:(端木容)。
四十三世始祖 端木容:生一子:(端木宿)。四十四世始祖 端木宿:生一子:(端木廣單)。
四十五世始祖 端木廣單:被衛獻公聘為客卿。自此,端木氏遷居衛國。生一子:(端木伾)。
四十六世始祖& 端木伾:生一子:(端木巨)。
四十七世始祖& 端木巨:仕衛靈公。生一子:(端木賜)
二、端木巨始祖後裔子孫世系:
第一代、端木賜 字子貢:(東魯始祖第一世《端木賜》事蹟另詳)。生一子:(端木炅)。
第二代孫、端木炅:仕於齊為卿相。生一子:(端木叔)
第三代孫、端木叔:藉其先貲不治世,故放意所好,賓客在庭不絕,聲樂奉養之餘,散之宗族邑裏,不為子孫留財。及其死,也無瘞埋之資,一國之人受施者,相與賦而藏之,反其子孫之財焉。假幹生稱之曰:“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 生一子:(端木圻)。
第四代孫、端木圻:生一子:(端木靜、端木軌)。
第五代孫、端木靜:&木靜仕於魯國為下大夫。生一子:(端木乿)。
第六代孫、端木乿:生一子:(端木堅)。
第七代孫、端木堅:生一子:(端木煐)。
第八代孫、端木煐:生三子:(端木肇、端木武、端木熙)。
第九代孫、端木肇、端木熙、端木武:& &避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禍,去“端”姓“木”隱於魯。生二子,(端木平、端木庚)。端木熙改姓“贛”、端木武改姓“貢”隱於齊。
第十代孫、端木平、端木庚:木庚字子西,漢初回原籍仍複姓端木。生一子:(叢)。第十一代孫、端木叢:生二子、&木敬、木立。第十二代孫、端木敬、端木立:(木敬,生一子;木穎)。第十三代孫、端木穎。穎貧而而樂道,不慕名利,教子有義。生三子;(木質 、木鞏、木景)。第十四代孫、端木質 、端木鞏、端木景: 端木質字含文,通五經,尤善書,西漢為博士,生一子;木需。第十五代孫、端木需: 生一子;木偉。第十六代孫、端木偉:生三子;&木詡、木融、木軒。第十七代孫、端木詡、端木融、端木軒:《端木融漢光武拜議郎,生二子;(木垈、木嵩)》。端木軒遷大樑。第十八代孫、端木垈、端木嵩:木垈生一子;(木和)。第十九代孫 &端木和:& 生一子;(木長)。第二十代孫 &端木長:& 生二子;(木克勉、木克齡)。第二十一代孫 端木克勉、端木克齡:《木克勉,生一子,(端木庠)》。第二十二代孫 端木庠 字文序:才高博洽,為世大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亡山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