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又痒又烫 前几天开始的 给同事提意见和建议建议我用贝婴邦迪湿宁 我怕没效果 谁帮我回答一下呀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2-01-25 20:40
纳兰词到《红楼梦》──试论满汉文化融合的“青萍之末”&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小伟 [ 15:40:30]
   & 这不是“红学”文章。题目取其醒豁,如有朋友讥为牛头马嘴,则请
稍安毋躁,且看如何分解。
   & 旧说有以康熙大学士明珠及其子性德为《红楼梦》贾氏父子原型者。
赵烈文《能静居笔记》云:
   &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按指乾隆)末年,和|以呈上,然不知
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後遂以此书为珠
     & 据赵说,他是于咸丰时闻之于“宋丈翔凤”。但由于抬出了乾隆、和|两块大牌子,而明珠、性德父子又是康熙朝名动朝野的大人物,所以颇有“博学鸿儒”乐于襄赞这种说法,如英浩的《长白文艺志》、叶德辉《
书林清话》、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包括俞平伯先生的曾祖俞樾《小浮
梅闲话》等等。前之论者每斥此说不根,但并未深究何以会出现这种附会。
我们自不妨由此话头,探索这一揣测背後的文化涵义,非以渌水亭主人为
怡红公子,为《红楼梦》“明珠家事说”作翻案文章也。
   & 限于手头资料,仓促命笔,论或未当,祈方家教正。
    一,性德(1)与曹寅
   & 性德有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
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延夕月,承朝
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
遣纱笼护、正绿阴子青盼乌衣,来非暮。”
   & 这是记载中性德与《红楼梦》作者家族最直接交往的记叙。此词未载
入《饮水词》或《侧帽词》,而是在《楝亭图》卷一上面书写的。同卷还
有性德著文《曹司空手植楝树记》和词人顾贞观的和词。据载,康熙二十
三年十一月,性德曾扈驾随从至金陵,而曹寅之父曹玺逝于该年六月,性
德当随康熙至江宁织造府衙。玩其词意,一是褒扬曹氏阀阅族望之盛,二
是颂扬曹寅尊崇其父手泽的尽孝之志,这点与曹寅也是“惺惺惜惺惺”的
   & 曹寅以生母孙氏曾为康熙保姆,交情非同一般,这已为学者所共识。
唯其究竟是否在康熙身边担任过侍卫一类职务,则“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史事稽年》以其事之必有,迂曲证之,将曹
寅入为侍卫事系于康熙十二年至二十一年间。(3)康熙二十三年,性德随
驾南巡到江宁织造府,正是曹寅之父曹玺刚刚去世。熊赐履为曹玺之死写
的《曹公崇祀名宦序》有言:“而公之长子某,且将宿卫周庐,持囊簪笔,
作天子近臣。”则此时曹寅或者也正担任御前侍卫之职。
   & 按性德生于1654年,曹寅生于1658年。两人同为“承平少年,乌衣
公子”(况周颐《蕙风词话》谓容若语),“貂珥朱轮,生长华”(杨
芳灿《三家词选序》谓性德语)。年齿相若,文采相荦,彼此倾慕,也是
有的。且同侍禁中,又多一层关系。可惜题词不久,性德即突染寒病而逝。
(4)但我疑心他们的实际关系,并不仅止于此。
   & 康熙三十四年,曹寅与施世纶、张见阳(5)在江宁织造署相聚,张
遂绘《楝亭夜话图》分咏其事。张见阳为性德密友。《雪桥诗话三集》记
曹寅题诗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按即性德号)貌娇好。马
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交情独剩张公子,晚识施君通缟……
家家争唱饮水祠,那兰小字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篇末兼感容若,见阳每画兰,必书容若词。子清《墨兰歌.为见阳太守赋》
云:‘……可怜《侧帽》楼中客,不在熏炉烟外听。盛年戚戚愁无谓,井
华饮处人偏贵,饧桃敢信敌千羊,孤芳果亦空群卉。张公健笔妙一时,散
卓屈写幽兰姿。太虚游刃不见纸,万首自跋那兰词。交渝金石真能久,岁
寒何必求三友?’”追忆友人,情真意挚,以此观之,性德与曹寅必非官
场泛泛之交。诗首两句,亦足以证实他们曾于禁中同事。
   & 为省繁文,我们不妨以简表胪列出他们性格、修养和文化业绩方面的
共同点: 性    德
 曹    & 寅
自少小已磔然见头角,喜读书有堂构志。工书,妙得拨灯法,临摹飞动。(6)谈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7)君自髫龀,性异恒儿。背讽经史,常若夙昔……敷事析对,谙熟出老宿儒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8)
& 公幼而岐嶷颖异,通经史,工诗文,虽老师宿儒,已惊叹为雄才之倒峡,而邃学之s渊。比冠而书法精工。(9)善读书者,其取之博,盖七略四部十二库无不窥也。(10)
事亲孝,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11)友爱二幼弟,与之嬉游,同其嗜好,怡怡庭闱间,日以继夜。(6)
& 曹寅以其父手种之楝树作《楝亭图》,以广征题咏,意即在表明其亲孝之心,喧腾于世。事俱不引。又《楝亭集》中多有怀念其弟曹宣(荃)的诗作,如别集卷三《闻二弟从军却寄》“与子堕地同胚胎,与子四十犹婴孩”等。(12)
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h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合……上马驰猎,拓弓作霹雳声,无不中。或据鞍占诗,应诏立就。(6)
& 骑射娴习。(9)又好骑射,自云“读书射猎,自无两妨。”(13)顾独好骑射,以为读书射猎,自无两伤。间骑快马,拓弓弦作霹雳声,差强闭坐车中作贵人。&
坎轲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于赀财无所计惜。(7)达官贵人相接如平常,而结分义,输情愫,率单寒羁孤,髻牙в簦刂静豢显盟浊橹俊F漪馊惹骱驼唛桓ノǎ蛭匆辉烀哦派嗨迹刂轮艘选R怨屎D诜缪胖浚值镁椋寰云鹫呱踔凇"唷   &
& 即今邗江如邺都,爱才搜剔文章薮。晨兴建牙公事了。便启花关召宾友。口授常腾季重书,觞至频邀敬礼酒。(14)爱才下。(15)按曹寅与文士交游日久,材料极多,此外周济江南贫困士人甚多,其中有奉旨行之者,如熊赐履等。不俱引。&
客来上谒,非所愿交,屏不肯一觌面,尤不喜接软热人。所相知心,款款吐心腹,倒国囊,与为酬酢不厌。或问以世事,则不答,间杂以他语。人谓其慎密,不知其襟怀雅旷,固如是也。(7)暇则扫地读书,执友四五人,考订经史,谈说古今,吟咏继作。(8)平生淡于荣利,书史外无他好。爱才留客,所与游皆一时名士。晚更笃意经史。(6)&
& 业之恒,环卫周庐,奉使北南,寝食饮居,弗之一释也;情之专,声色货利之诱,蹋鞠博塞、青乌快牛驰骋之娱,弗之一问也。盖熟览万物成亏之数,一切泊如,无易吾书者。……余时纳房与客人酬对,捭阖古今,种别文家源流高下,坐客默然无抗者,亦如子建之对邯郸生也。(10)&
尝延友人陆元辅合订删补《大易集议萃言》八十卷,《礼记陈氏集说补正》三十八卷。又刻《通志堂九经解》一千八百余卷。皆有功後学。……著有《通志堂诗集》五卷,词四卷,文五卷,《渌水亭杂识》四卷。又刻有《全唐诗选》、《词韵正略》等书。(16)&
& 性嗜学,校刊古书甚精。尝刊《音韵》五种,及《楝亭十二种》……著有《楝亭诗抄》八卷、……《诗抄别集》一卷,《词钞》一卷。(14)奉旨与彭定求等主持校刻《全唐诗》,并刊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佩文韵府》等书。&
容若既得疾,上使中官侍卫及御医日数辈络绎至第诊治。于是上将出关避暑,命以疾增减报,日再三。疾亟,亲处方药赐之。未及进而殁,上为之震悼,中使赐奠,恤典有加焉。(7)又明珠遭劾而独免,性德弟揆叙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亦为逾代隆恩。&
& 康熙在曹寅病重时有朱批: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延迟,所以赐驿星夜赶去。……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17)& 先後命子曹,侄曹\继任,三代四世连任一职,以全家口财产。称“旷典奇恩,亘古未有。”&
   & 从上表不难发现,即使考虑到套语俗谀的成分,两人也像一个模子刻
出来的,这个模子就是比性德年长一岁的玄烨,即康熙帝。朱淡文曾径以
为“性德是曹寅好友,曾与曹寅同为康熙之伴读、侍卫。”(19)惜未得
见其论证此节的文章,但我以为“虽不中,不远矣”。
   & 《清史稿.文苑一.性德传》:
“康熙十四年成进士,年十六(20)。圣祖以其世家子,授三等侍卫,再
迁至一等。”按福格《听雨丛谈》卷一《侍卫》:
   & “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
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视古羽林、虎贲、旅贲之职。一
等侍卫六十人(职三品),二等侍卫百五十人(职四品),三等四等共二
百七十人(均五品),蓝翎侍卫六十人……又有上驷院司鞍、司辔侍卫二
十七人。有有侍卫之秩别,充尚茶、尚膳、上虞鹰鹞房、鹘房、十五善射、
善骑射、善鹄射,悉如古人侍中给事者职。”
   & 又昭《啸亭杂录》卷四《领侍卫府》曰:
   & “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寰区,镶黄等三旗为天子自将,爰选其子弟仿
《周官》宫伯之制,命曰‘侍卫’。其日侍禁廷左右供趋走,曰‘御前侍
卫’;稍次曰‘乾清门侍卫’;其值宿宫门者,统称‘三旗侍卫’。”
   & 则“侍卫”一职本“备宿卫侍从”,“日侍禁廷左右供趋走”。性德
为镶黄旗,曹寅为正白旗世家子弟,充任此职,倒也名正言顺。(21)据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性德曾中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球榜二甲第七
名进士,(22)应该说是满洲贵族中最早以科第起家,并且得到汉族士人
认同的人(23)。但是,康熙为何要让这样一名青年才俊,新科进士,来
充当三等侍卫这样的职务呢?(24)
   & 徐乾学承认:“荐绅以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但又说“後
知上之所以造就者,别有在也。”韩I亦说“今上知君才,欲引以自近,
以二甲久次,选授三等侍卫,再迁至一等。盖上方励精思治,大正于群仆
侍御之臣,欲罔非正人,以旦夕承弼。其惟君吉士,以重此选也。”(25)
韩文还说,性德是个性格十分细密谨慎的人,就任侍卫後“上有指挥,未
尝不在侧,无几微毫发过。性周防,不与外庭一事。”徐文则曰:“後容
若入侍中,禁廷严密,其言论梗概,有非外臣所以得知者。……余之所得
言者,其于容若生平,又不过什之二三而已。”“容若尝奉使觇棱龙诸羌
……于是亦知上所以属任之者,非一日矣。呜呼,容若之当官任职,其事
可得而纪者,止于是矣。余滋以其孝友忠顺之性,殷勤固结,书所不能尽
之言,言所不能传之意,虽若可仿佛其一二,而终莫能悉也,为可惜也。”
   & 照说诔文碑版之作,本应极力铺陈逝者的丰功伟绩,即俗所谓“谀墓”。
但比照两文,尤其是徐乾学文欲言又止,隐而未发,似有逡巡游移之言,
吞吐未尽之意。考虑到他的尚书身份,以及与当时与明珠的私交关系(26),
对性德职司当有所闻,而事涉宫廷未发之秘,故不得畅所欲言。
   & 我们可以看出,性德自登科领侍卫职之後,即相当活跃,不但遍交名
士,还为他们排难解纷,纾困分忧,比如顾贞观遭人攻忤,就感激他“阴
为调护”,姜宸英无钱奔丧,也念叨他“轸念贫交,施及存殁”。尤其著
名的是“贞观友吴兆骞坐科场狱戌宁古塔,赋《金缕曲》二篇寄焉,性德
读之曰:‘山阳《思旧》,都尉《河梁》,并此而三矣!’贞观因力请为
兆骞谋,得释还,士尤称之”(27)的事,为世艳称。甚至随侍南巡时,
犹至无锡与严绳孙、顾贞观等在忍草庵举行诗会,这种文坛上的活跃,与
前述性德“性周防,不与外庭一事”的性格似乎颇有矛盾。考察此中原由,
不妨把注意力转移到康熙。
   & 从性德中举到逝世的的十余年间,康熙面对的内外问题颇多,但也正
是他奋发有为之际。举其荦荦大端,即有康熙九年的太湖大水,吴中积荒
十年和尼布楚的清俄交涉,十二年至二十年三藩之乱,十八年京师大地震,
二十二年施琅收复台湾,二十四年中俄尼布楚之战,等等。实际上已进入
取得对汉族地区实施全面统治的关键阶段。其中最主要的是吴三桂反。由
于吴本明朝旧臣,与江南文士集团渊源颇深,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
所以如何稳定江南文士集团,又凸显出来,成为明确新朝的文化政策的的
重点。且据《清史稿.圣祖本纪》,看康熙八年五月用“侍卫、拜唐阿年
少有力者”擒获鳌拜後,尤其是武力征剿三藩之乱之时,他在文化政策上
有何应对:
   & 康熙九年正月“予宋儒程颢程颐後裔五经博士。”性德与韩I等中顺
天府乡试,成举人。
   & 康熙十年三月“诰诫年幼诸王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癸丑,置日
   & 康熙十二年二月“上御经筵,命讲官日值。”“五月壬申,学士傅达
理等请以夏至辍讲,上曰:学问之道,宜无间断。其勿辍。”性德因病未
与会试。韩I举第一,制科始重经义。(28)
   & 康熙十三年九月“上御经筵,命每日进讲如常。”
   & 康熙十四年四月“上谕:侍臣进讲,朕乃覆讲,互相讨论,庶有发明。”
   & 康熙十五年三月,“赐彭定求等二百九人进士及第。”性德成进士。
   & 康熙十六年三月,谕翰林院掌院学士喇里沙等:“治道首崇儒雅。前
有旨令翰林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进呈。後因吴逆反叛,军事
倥偬,遂未进呈。今四方渐定,正宜振兴文教,翰林官有长于词赋及书法
者令缮写,陆续进呈。”七月,以吏部尚书明珠,觉罗勒德洪为大学士。
十月谕大学士云:“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
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十一月设南书
房,择张英、高士奇供奉内廷。
   & 康熙十七年正月,诏曰:“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
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士,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
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秋七
月,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叶方霭入直南书房。又诏问阁臣“在廷中博
学能文者孰为最?”李G、冯溥、陈廷敬、张英交口荐户部郎中王士祯。
召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授翰林院侍讲。部曹改词臣,自士祯始。八月,
上御经筵,以《御制诗集》赐陈廷敬等。
   & 青年康熙在学习上表现得异常勤奋。既然文治之事已提到议事日程上
来,那么他把以文学名世,且与江南文士建立联系并得到他们认同的性德
调到身边,甚至委托他进行相关工作,顺理成章,不足为怪。尤其是决定
征召博学鸿词科後,打开这个局面就比较容易了。
   & 二,征召鸿博与性德、曹寅的文化使命
   & 《清史稿》得意的宣称:“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
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陈怡山《海
滨外史》则透露出其初奥秘:“大清入中国,经略洪承畴教以收拾人心之
策,以为‘中国所以俯首归诚,实缘贪图富贵。若辈作八股文者,苟得富
贵,旧君固所不惜。’于是甲申即位,乙酉即行乡试。”
   & 清军平定江南,曾因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著称于史的《S
发令》影响,激起以士人为领袖的全民性质的反抗,如著名的“扬州十日”、
“江阴守城”和“嘉定三屠”。(29)长江流域不但是明代的经济中心,
文化中心,而且是策应海外反清活动的重要基地,而士子隐然成为抗清之
中坚。故清室後来对江南汉族文士的政策,凡有三变,试略为缕述如下:
   & 第一变即是用洪承畴科举牢笼之策,但在军事管制的局面下,执行情
况并不理想。雷《说梦》对顺治三年乡试的叙述,可谓“谑而近虐”:
   & “鼎革之初,诸生多抗节不应仕者。後文宗按试出示云:‘山林隐逸,
有志进取,一体收录。’诸生乃相率而来。好事者乃为诗曰:一队夷齐下
首阳,六年观望太凄凉。顶上整齐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当日义不食
周粟,近日翻思补鞑粮。早知薇蕨终难咽,悔煞无端谏武王。试日进院,
以桌椅限于数,仍被驱出。人又以前韵为诗,曰:失节夷齐下首阳,院门
推出太凄凉。头上打歪新结束,胸中惊乱旧文章。朝来饱饭周家粟,暮去
仍炊仲子粮。从今决意还山去,薇蕨堪嗟已吃光。”(30)
   & 顺治四年松江提督吴胜兆为陈子龙所策反,起兵反清,巡抚土国宝大
肆杀戮陈子龙、夏完淳、杨廷枢等著名士人,亦使这次收拾士心的努力付
之东流。稍有反抗即无情镇压,这是多尔衮的行事作风。
   & 第二变,是顺治亲政後追查科场舞弊案,以安抚士心。顺治十四年丁
酉南北闱之狱,是震动全国的特大事件。陈怡山《海滨外史》卷一:
   & “十四年丁酉,南北闱关节货贿,士子鼓噪,扯破榜文。北闱房官张
我璞、李振邺(当时名为‘张千、李万’)同日腰斩。南闱主考方犹、钱
开宗(书肆刻传奇,名《万金记》,以‘方’去一点为‘万’,‘钱’去
偏旁为‘金’,指两主考之姓言之也。)及分考官并弃于市。”
   & 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
“丁酉科场之变,凡南北中式者悉御试。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
夹两旁,典试者俱惴惴不能下笔。”後来性德搭救的江南名士吴兆骞,就
是这次因复试时“战栗至不能握笔,审无情弊”(31),仍然被流放极北
苦寒之地的。这反映出顺治急迫融入汉人制度文化,却又存在隔膜的处理
风格。(32)
   & 这次科场舞弊的汉人试官,未始没有欺负满人不通翰墨,有如维持会
“糊弄鬼子”,借以中饱私囊的意思。且一直如此,相沿成习,即有文士
轰闹,料也不成气候。不料满洲政权稳定以後,已知道收拾人心远比利用
汉奸更为紧要,于是大开杀戒,迥非明廷不痛不痒之处置方式。但是投考
士子也因而喧闹成习,以後又接连发生了顺治十七年、康熙二年两次科场
狱,“人遂以典试为畏途矣”。(33)
   & 但转过年来,苏州诸生因巡抚朱国治追催钱粮,致使苏、松、常、镇
欠赋之文武衿绅被指为“抗粮”者达一万三千余人,被逮者三千人,斯文
扫地,江南震动。探花叶方霭仅欠一钱,亦被黜免,致有“探花不值一文
钱”之谣。于是金圣叹等千余人以吴县县令任维初滥用非刑,贪贿浮征,
于二月初四顺治遗诏下时聚哭文庙,欲逐任维初。但这次却表错了情,朱
国治以“震惊先帝之灵”申报朝廷,令“不分首从,一律凌迟处斩”,金
被腰斩。同时死者百二十人。(34)为回护汉奸而不惜杀戮士子,鳌拜等
满洲顾命大臣又回覆到睿王摄政时期崇尚武治的方针。
   & 第三变是康熙特设博学弘词,以网罗遗民。(35)关于这次征召的背
景,《清史稿.选举四》述云:
   & “顺、康间,海内大师宿儒以名节相高,或廷臣交章论荐,疆吏备礼
敦促,坚卧不起,如孙奇逢、李、黄宗羲辈。天子知不可致,为叹息不
置,仅命督抚抄录著书送京师。康熙九年,孝康皇后升y礼成,颁诏天下,
命有司举才品优长、山林隐逸之士。自後历朝推恩之典,虽如例行,实应
   & 当三藩败局已显,康熙决心不再给坐观成败,逡巡犹豫的遗民文士更
多考虑机会了。王庆云《熙朝纪政》卷一:“康熙十七年正月诏曰:‘自
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弘词,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几余之暇,留心文翰
思得博洽之士,用资典学。如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
京内京外,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于是次第举送到京,月给廪饩。十
八年,体仁阁集试诗赋,亲选彭孙y等五十人,命阁臣稽前代制科授官故
事。”康熙严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及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
知,范围之广,颇有一网打尽,野无遗贤之意。“康熙十八年三月丙申,
御试博学鸿词于保和殿。授彭孙y等五十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
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霭,庶子张玉书为总裁。”(36)
   & 虽曰隆重盛举,也有马虎不周之处,据载,“应举至京者凡一百八十
六人,江浙为最多。以疆吏敦促上道,至有垂老患病不能舆马,舁以篮_,
驰赴国门者。施愚山久于仕宦,应征而至,坐卧惟一羊裘。既抵京,且称
贷以营寒具。其他贫士或就食畿辅,或寄宿僧庐。北地苦寒,狼狈万状。”
(37)但毕竟曲终奏雅,应试时“赴体仁阁,设高桌五十张,每张设四高
椅,光禄寺设馔十二色,皆大碗高攒,相传值四百金。先赐茶二通,时果
四色,後用馒头卷子红绫饼粉汤各二套,白米饭各一大盂。又赐茶毕,复
就试”。(38)看来更象是一席盛大的国宴。对于从“庄氏史案”的文字
狱中惊魂甫定,又经历了“顺治十八年起,吴中积荒十年”的江南士子,
康熙的良苦用心无疑收到了实效,以至罢相致仕的魏裔介都听得眼热了:
“吾不羡东阁辅老,而羡公车征士。”反倒是直隶总督劝他“焉有元老而
赴制科者乎?”(39)可见一时称荣。以习举子业猎取功名的读书人,终
于真正找回了科举致仕的感觉。
   & 此次特科,醉翁之意本不在八股四六,录取之宽也属空前绝後。比如
严绳孙仅作一诗,以“文词可取”录;彭孙y文章以虽然“语滞,意圆无
碍”录;汪琬文句指代不明,以“赋体本有‘子虚、亡是’之称,大抵皆
寓言,不必有所指也”录;朱彝尊比喻不当,以“斯人固老名士,姑略之”
录;毛奇龄引典不当,以“赋主铺张,古籍宜可用”录。潘耒、李来泰、
施闰章试卷也有叶韵不调的弊病,但都以“此缘功令久废,诗赋非家弦户
诵,所以有之”,“今但取其大焉者耳”,而忽略不计。(40)“帝亲览
试卷,取一等彭孙y……等二十人;二等李来泰……等三十人;三、四等
俱报罢。……俱授为翰林,以光录少卿邵吴远为侍读。道员、郎中汤斌等
四人为侍讲。进士出身之主事,中、行、评、博,内阁典籍,知县及未仕
之进士彭孙y等十八人为编修。举、贡出身之推、知、教职,革职之检讨、
知县及未仕之举、贡、荫、监、布衣倪灿等二十七人为检讨。俱入史馆,
篡修《明史》。时富平李因笃、长洲冯勖、秀水朱彝尊、吴江潘耒、无锡
严绳孙,皆以布衣入选,海内荣之。”(41)此次鸿博科,江、浙及安徽
籍文士至少中选二十八人。
   & 有趣的是,得选者不论已仕未仕,竟“俱入史馆,篡修《明史》。”
不是有“孤臣孽子情结”吗?索性请你们钻故纸堆,对昏庸君,忆阉党苦,
总结亡国经验,自然也就体味出新君求贤若渴的诚意来。论者以为“是时
臣民尚有不忘明代者,圣祖特开制科,冀以嘉惠士林,消弭反侧。征以
‘以天下为一家’之诗题,其或然欤?”(42)陈登原《国史旧闻》发议
论说:“清朝对博学弘词,自为有心放宽尺度,观其所取之人则彭孙y,
观其所命之题则《璇玑玉衡》,此即孟森所谓‘卑词厚礼,以求就范’者
也。”(43)
   & 顾炎武是清初统治最直言不讳的批判者之一。他不但拒绝参与“博学
宏词”的征召,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同辈文士的致命弱点:“凡今之
学者,为利而已,科举而已。其进于此而为文词,一切可传之业,为名而
已,有明三百年之文人而已。”(44)他又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
日退。独居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觉。不幸而在穷
僻之域,无车马之资,亦当博学审问,古人是稽,以求是非之所在。若夫
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为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无所济天下。”
(45)这里固然有陈述他变卖家产,只身远游的理由,但也未尝不是对世
业儒而日益贫窘的同时之士,表示出无可奈何的理解。
   & 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征召鸿博是江南文士集团与满洲政权全面合作的
新开端。(46)所以“雍正十一年,诏曰:博学鸿词之科,所以待卓越淹
通之士。康熙十七年特诏荐举,得人极盛。”(47)《檐曝杂记》卷二亦
载雍正语云:“国初以美官授汉儿,汉儿尚不肯受。今汉儿营求科目,足
见人心归附,可谓有道之庆。”
   & 性德的朋友中,虽然顾贞观、姜宸英没有入选鸿博,(48)但他此时
结交的陈维崧、严绳孙(49)、朱彝尊、徐和秦松龄等人,却都顺利中
试(50)。值得注意的是,在征召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异常活跃的却是曹
   & 王朝《楝亭词钞序》云:
“(寅)少时尤喜长短句。当己未、庚申岁,陈、朱两太史同就征入馆阁,
而公……每下直,辄召两太史倚声按谱,拈韵分题,含毫邈然……时又有
检讨从子次山、阳羡蒋郡丞京少、长洲黄孝廉蕺山相与赓和,所作甚多。”
周汝昌氏亦言:“自开博学鸿词科,明遗士入京,曹寅多与之游。曾屡访
施闰章,施亦见过,不值,施有诗。三月,尝过顾景星寓居,顾病虐,寅
尝有馈赠,顾有诗谢之。本年,寅葺诗成辑,名《荔轩草》;四月朔,顾
景星为作序。”(51)身为大内“銮仪卫正”的曹寅何以如此主动出访,
折节与年长之江南文士相交,求教之心如此之切,且恰好也对填词表现出
异乎寻常的兴趣,或许有性德的影响,值得推究。
   & 与性德文名已藉不同,曹寅的文学活动正是由此拉开序幕的。後来他
继任江南织造,又是性德病逝之後,两人交接之江南文人学士亦多有重叠
者。曹寅连年以《楝亭图》遍征大江南北文士索题,周汝昌云:“综计流
品。前明遗民颇在搜集,其次则多系戊午岁鸿博所举名流,再次则不甚显
达而文名藉甚之士。若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辈,偶厕其间,盖亦廑矣。
……于此亦可觇交游趣向,未宜置而不论也。”(52)论者或谓曹寅三代
织造江宁,由其上康熙密折看来,实为朝廷笼络江南才士之特别使节。
(53)性德始终侍卫禁中,近在天咫,自无须密折,亦可以在京师起到相
同功用。他们的重点工作对象,几乎是同一圈子中人,南北若有契合,这
究竟是偶然相符,抑或同出于康熙授意?值得探究。徐乾学所言“上之所
以造就者,别有在也。”“书所不能尽之言,言所不能传之意”,或正在
   & 三,文化抉择与满汉融合
   & 满人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本非易事。盖满洲贵族入关之前,即决心改变前金破北宋,掠汴京,焚毁
图书典籍,收二帝宗室并金银妇人,回漠北受用的做法。也总结了蒙元拒
绝同化,虽兵精将猛,抚有欧亚,不足百年亦被驱回大漠的教训,决心站
稳脚跟,长远统治。清军入主中原之初,即以全面继承明朝典章制度文化
为治国之要略。顺治御极之始,即颁诏尊孔,并谕:“故明建言罢谪诸臣,
及山林隐逸怀才抱德,堪为世用者,抚按荐举,来京擢用。文武制科仍于
辰戌丑未年举行会试,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54)
   & 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他们首先以蒙古文为蓝本,建立自己的文字。
“满洲旧无文字,其始普通用蒙古字为书信。最不便者即本国之语言,亦
必翻为蒙古语。太祖虽解蒙古文,通汉文,而部民蒙昧不解。明万历己亥
三月,太祖因命额尔德尼榜士及噶盖扎尔克齐制国语,创立满文。”(55)
满洲贵族的初衷,是用满语翻译汉文典籍,包括《三国志演义》和他们认
为实用的书籍,就可以从容“抚有”华夏了。事实证明这远不够,汉人的
图书典籍浩若烟海,韬略计谋层出不穷,远较最初“从龙”的辽东儒士,
如范文程、宁完我,甚至洪承畴之流复杂得多。照说“文化”没有先进落
後之别,满人从“肃慎”到“大清”的两千多年曾两度入主中原,长期保
持了自己强悍的民族特性。但是要成为完全的统治者,显然还有更多的东
西需要学习。到康熙亲政以後,“融满入汉”虽非情愿,但已是如箭在弦,
不得不发了。(56)
   & 性德是满洲亲贵中最早得江南文士认同的词人,自然而然地成为突破
满汉文化藩篱的开端。尤其是他兼有近侍和“宰相公子”的身分,与彷徨
困惑中的汉族文士相交,明确无误地向他们传递着新朝文化政策走向的信
息。有人注意到性德交往之名士,大多比他年长二、三十岁,(57)却如
此褒誉这个年甫弱冠的满洲贵胄,与其说欣赏他的不世才华,毋宁说是对
这种文化走向和态势的肯定、赞许和鼓励。(58)当然,徐乾学、韩I以
及顾贞观、严绳孙。陈维崧诸人的没口颂扬,也有以他公子哥儿的多愁善
感,却偏生就一副侠肝义胆,令人想到贾宝玉为蒋玉菡挨打,还声称“便
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值得的”的孤拐脾性。(59)应该指出,韩文所说
“结分义,输情愫,率单寒羁孤,髻牙в簦刂静豢显盟字俊币焕嗳
中,就包含有许多江南明遗士。他死时,这些人“哭之者皆出涕,为哀挽
之词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60)曹寅在江南树文坛,倡风雅
事更多,不俱述。
   & 经过康熙身体力行,满洲贵族习汉诗文者也蔚然成风。《清稗类钞》
有“宗潢多嗜文学”条,云:“宗潢颇多嗜文学者,自红兰主人岳端首倡
风雅,而问亭将军博尔都、紫幢居士文昭、晓亭侍郎塞尔赫、J仙将军永
忠、樗仙将军书P、嵩山将军永(上奎下心)遂相继起。紫幢从王文简公
士祯游,辞爵读书,为士林所重。查编修慎行序其集,称之曰‘宗室高人’。
雍正时卒。”(61)我曾考证过袭封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淳颖一家数代沉
溺于诗文,及与江南文士交往的情形,亦可为此作注。(62)
   & 乾隆曾不无忧虑地说:“满洲本性淳朴,不务虚名,即欲通晓汉文,
亦不过学习清语技艺之暇,略为留心而已。近日满洲熏染汉习,每思以文
墨见长,并有与汉人较论行辈同年往来者,殊属恶习。夫弃满洲之旧业,
而攻习汉文,以求附于文人学士,不知其所学者,并未造乎汉人堂奥,而
反为汉人窃笑也。”(63)但要命的是他本人就对汉诗文浸淫甚深,或者
说爱极成癖。《啸亭杂录》卷一说:“纯庙天资聪慧,览诵精博。万几之
暇,惟以丹铅为务,御制诗文至于十万余首。自古骚人词客,未有如此之
多者。每一诗出,常命词臣注释。不得原委,即许归家涉猎。然往往有摊
破万卷而不能置答者。然後上为指示出处,以博一笑。诸臣无不佩服者。”
这正是他在臣下面前显示才华的得意之举。连跟随他多年的佞臣,以不学
无术知名的和|,在狱中居然也不忘吟咏。(64)
   & 就儒家文化而言,诗文仅为其“表”,经义才是其“里”;诗文其肉,
经义其骨。康熙亲政後不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宋人理学为价值中心,尤
宗朱熹之说。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康、乾盛世”正是“理学盛世”。
人谓“圣祖笃信程、朱,所著《几暇余编》、其穷尽性处,虽宿儒耆学如
李文贞公、汤文正公等,皆莫能测。尝出《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
书,特命朱子升祀十哲之例。”(65)即是说此。他後来还以充满朱学观
念的《圣谕广训》颁行于世,作为新朝价值观念的基准。性德本好诗词,
也一头扎进经学之中(66),亦正为此。
   & 性德是在与梁佩兰、顾贞观、姜宸英、吴天章、朱彝尊等聚会饮宴,
分题吟咏《夜合花》後罹病,七日即逝的。康熙青年丧友,何况得力心腹,
干练能臣?所以对性德猝死表现得格外沉痛,就有更深意味在内了(67)。
曹寅身为包衣,自然等而下之。不但未预科举,且未治经学,所以仅止于
吟诗弄曲,树坛东南,倡导风雅。
   & 乾隆以後,理学甚至有所谓“八旗学派”(68),代表人物“首推简
仪亲王德沛”,其人为济尔哈朗四世孙,乾隆初年任国子监祭酒。以後又
陆续有倭仁(69)、崇绮(70)和徐桐(71)等等,累世为理学重臣。可
知理学之风习染之深。
   & 与此相关的是女子裹足。九钟山人《清宫词》(清人说荟本)说:
“华风纤小束双缠,好舞争夸贴地莲。何似珠宫垂厉禁,防微早在入关年。”
原注“顺治元年孝庄皇后有谕,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此旨旧悬神武门内。”
但是到嘉庆时,风气已截然不同。《东华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上谕》云:
“朕恭阅皇考仁宗睿皇帝实录,嘉庆元年二月,钦奉上谕,镶黄旗都统查
出该管秀女内有缠足者,并该秀女等衣袖宽大,竟如汉人装束,着各该旗
严行晓谕禁止。”上三旗供选秀女已然如此,余事可知矣。
   & 又本文再三申说江南文士集团与清代文化政策密切相关,或谓过甚其
词之说。以其事涉甚广,姑赘数语。江南本膏腴之地,古国之邦,三国六
朝亦称风流,但自唐宋以来,未闻文风特盛。自张士诚称王苏州,对抗朱
氏。明朝建立,为报复吴民,赋税数倍于他所,也因此激发了吴人不赖地
力,转而读书经商的风习。是以中明以後,三吴科第甲于天下,渐及浙、
闽。尤其是晚明东林、复社相继而起,文士竞以经济天下为任,设有社章、
社魁和年度之社会,以科举为纽带,前赴後继,相率跻身仕林,且预军机
要政(72),隐然有号令天下之势。其“兼济天下”之志,恰与清末之湖
南仿佛。骂阉党书生意气,攻马阮挥斥方遒,把个明末闹的沸沸扬扬,不
亦乐乎。近二百年後,乾隆时状元石韫玉序《复社姓氏传略》,描摹当时
风气,犹豪气干城,云:
   & “我朝大兵南下,福王出奔,而其(按指复社)狱始解。夫士君子生
当否运,隐而不见,以庶几明哲之义,谁曰不可!然食毛践土,身受国家
培养之恩,忠义激发,不能自已,而又同志之士声气相孚,则虽千百人,
又何疑其为党哉!复社诸君子正以结有明二百余年养士之局,此复社之所
以异于汉唐也。”(73)
   & 三吴是清初反清斗争最为惨烈之处,而士子或待时而动,或联络海外,
反反覆覆,始终不稳。除了瞿式耜在南明永历帝处坚持抗清外,降清诸公
也首鼠两端,怀抱异志。《柳如是别传》为义宁陈氏晚年力作。是书虽托
为勾稽考证钱谦益、柳如是之姻缘家事,实藉以披露清初江南文士集团围
绕反清及复明大业之幽隐,及降清“贰臣”心态之曲委,以至以钱牧斋率
先输诚之“汉奸”,却私下“通海”与闽南郑氏联络,犹望于“复明”之
有成。此为学术界共知,毋庸再论。
   & 所以稳定中原,必须稳定江南,而稳定江南必须安抚士子。新朝政权
与江南遗老的契合点,就是保持和发展以理学为根本的礼义文化,这也是
康熙不遗余力寻求的政权基础。《柳如是别传》云:“寅恪尝论北朝胡汉
之分,在文化不在种族。”(74)亦此中转折之关键。中国向无种族殄域,
无论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的古训,还是
“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之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孔颖达疏)
的续议,都可以证实中华文化特有的开放胸襟和包纳特色。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语,今之世几乎人人能道之。但顾炎武初
为此语,尚有意义更深者,这就是“亡国”虽痛,犹不如“亡天下”也。
顾氏原话为:
   &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至于率兽食人,人亦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
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
者也。昔者稽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
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
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
下而无父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非其君,当其未死三十
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
入仕之初,弃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
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稽绍之贤,
且犯天下之大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能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
裒为不忠,而後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
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
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职者与焉。”(75)
   &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乃史之名篇,“为稽侍中血”为文天祥《正
气歌》所咏之名事。顾氏以此立论,无疑是故择峭崖起伏而为,以收振聋
发聩之效,亦藉以指斥当时之无父无君,不顾廉耻的变节士人。
   & 以今日观念视之,顾之所谓“天下”,实际上是价值观念及其体系。
如果能够保存、延续和发展这种价值体系,朝代鼎革不过是“易姓改号”,
成功与否是君臣职官等“肉食者”的事,与百姓无关。但如果变乱维系社
会的价值体系(大义),包括由于因异族统治带来的剧烈文化变革,就会
残害人民和引起社会的相互残害(“率兽”与“食人”当然是比喻语),
那么每个百姓都有与职官同等的责任,来捍卫抗争之。这段话一方面为江
南各地士民一体的反清武装斗争及时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未尝不是
指出消弭这种激烈抗争的解决之道,这就是确立承袭明制的文化政策,或
者说把“武化”统治转变到“文化”的轨道上来。顾氏对著作《日知录》
经世济民的主旨毫不含混,道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
世。”(76)并一再表示“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
一知于後王。”(77)“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 顾炎武的观念是否达于天听,亦属“查无实据”。不过有一则记载似
乎透露了一些消息。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卷七:
   & “余阁学时,上(按指康熙)一日忽问:‘《续纲目》如何?’余曰:
‘臣生平极不喜此书。朱子《纲目》义例,有以主天下者,便以统归之。
秦、隋之无道,尚为正统,而况元乎?舜东夷,文王西夷,惟其德耳!’
不谓此语与上意合,余遂升掌院。东海(按指徐乾学)由此深嫉,而扬言
于上曰:‘李某窃听余论而剿之。’”
   & 李氏之论,无非也就是一统之道“在文化不在种族”的意思。如果我
们知道徐乾学三兄弟正是顾炎武的亲外甥,可以“扬言于上”的自然有成
套理论,肯定不止李光地自鸣得意的这几句了。
   &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上元节,赐廷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
首唱曰:‘丽日和风被万方。’廷臣以此属赋。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
刊石翰林院。”(79)可叹的是,自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
誓师告天,兴兵反明;天启七年陕西澄城因饥民苛政爆发农民大起义以来,
京师已有六十余年没有洋溢过“天下太平”,雍雍穆穆的景象了。
   &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
门,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
至圣迹殿,览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顾问鲁
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祥,赐官助教。诣孔林墓前酹酒。书‘万世师
表’额。留曲柄黄盖。赐衍圣公孔毓埏以次日讲诸经各一。免曲阜明年租
赋。庚寅,上还京。”
   & 孔府的仪门不知有多少年,多少代没有能“今始为君开”了。这既是
新朝皇帝的君临,又是宗儒弟子的朝圣。既是皈依华夏的典礼,又是文化
指向的抉择。三十一岁的康熙在三孔典礼上的作为,显得胸有成竹,从容
不迫,一板一眼,认真老到,显然经过精心准备。这也许预示着“马上得
天下”的满洲贵族,亦与历代征服者如拓跋鲜卑、契丹等民族一样,从此
踏上融合于中原文化的不归路。也类于以宗奉喇嘛教赢得蒙、藏贵族的合
作。这都是换取统治权必要的文化代价。满族最终消融了自己的特质,偃
武修文。以至今日满文已成专学,而满语惟有“萨其马”等词汇和卷舌音
还保留在老北京的口语中,满族文士反而以对中华传统文化之笃信、热诚
和精纯著称,也就毫不奇怪了。
   & 我相信,在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典礼上,性德和曹寅就站在康熙的
身後。(80)
   & 这样,康熙终于顺利地为“武功文治,盛世明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史稿.圣祖本纪》赞论曰:
   &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
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久道化成,风移俗移。天下和乐,克
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连,至今不能已。”
   & 那么,康熙是否就是顾炎武期待的“後王”,“有王者起,将以见诸
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呢?我想读者诸君仁智互见,自不须在下饶
    余论
   & 正如大家知道的,当今天说起老舍、启功、侯宝林等等大师时,都是
在列举现代中国文化的顶尖代表人物了。推求这种大趋势“起于青萍之末”
初始,还应归到性德。他不但是满洲贵族中最早得到汉族文士认同的文人,
还和曹寅兼有“文化使节”的身份。过去说法每被称为“笼络”甚至“文
化特务”,其实应该视作满汉文化融合的功臣。说到《红楼梦》,那已是
中国古典小说的压卷之作,以致满汉人士中造出“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在白话长篇小说摘取了文学桂冠上钻石的今天,
《红楼梦》对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红楼梦》的
诞生,标志着满汉文化融合的高峰。
   & 所以,自“纳兰词”的逼真模仿,到《红楼梦》的全面创新(81),
实质上标志着满族完成了从主动融入到共同创造中华主流文化的过程。吾
   & “‘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後一个盛世,也是近世中西文化
冲突交流以来的最近一个盛世,这种成就其实和康、乾二帝的文化雄心相
匹配。从《古今图书集成》到《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全唐诗》
及《四库全书》等大型和超大型书籍的编辑汇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相当
及时的文化总结。作为皈依了中国文化的最後一代异族君主,他们自觉不
自觉地仿效历代英主,希望在‘文治’上,包括文化建设上超迈前人。”
   & 《清稗类钞.文学类》开首解说“文学最盛之原因”时说:
   & “爱新觉罗氏自太祖肇基东土,至世祖入主中夏,传十帝,历二百六
十八年。一朝文学之盛,所以能轶明超元,上驾唐、宋,追踪两汉者,盖
有六大原因焉。一,由于开国之初,创制满洲文字,译述汉人典籍,而满
人文化开。二,由于信任汉人,用范文程之议,特选士于盛京,而汉人之
文教行。三,由于入关以後,一时文学大家,不特改仕新朝者多明之遗老,
即世祖、圣祖两朝正科所取士,及康熙丙午年博学宏词科诸人,其人以理
学、经学、史学、诗词、骈、散文名家者,亦率为明代所遗,而孙奇逢、
顾炎武诸儒隐匿山林,又复勤于撰著,模范後学。四,由于列祖列宗之稽
古右文,而圣祖尤聪明天亲,著述宏富,足以丕振儒风。五,由于诏天下
设立书院,作育人才。六,由于秘府广储书籍,并建七阁分贮,嘉惠士林。
有此六原因,是以前古所有之文学,至是而遂极其盛也。”
   & 出于题目的原因,作者在这里隐恶扬善,忽略了几代文字狱的厉禁和
其中充满的血腥,活像现今的官方悼词。我想,除了康熙亲政以前的庄廷
x《明史》案等,是属于“文伥”如吴之荣之流汉奸作祟而外,中期一直
延续到乾隆朝的文字狱案,亦是这种“文化磨合期”的表征。(83)汉字
词语的多义和歧义特点,加上诗文修辞的丰富复杂,对于热情高涨的满洲
新学生来说,更象是一种容易迷恋其中的汉文字游戏,可以积极发挥此中
的想象力。所以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努力发掘、挑剔有意或无意的文字
疑点。宜乎鲁迅有《隔膜》一文揭此底蕴。(84)“磨合”或者“隔膜”
这样的用语,对于成千上万的文字狱受害者来说,也许太嫌轻飘,这毕竟
是中华文化史最黑暗的部分,通常它们只是在历史的注脚中出现。
   & 整体来说,《清稗类钞》的这个总结还是相当及时,而且发人深省的。
尤其是其中二、三、四诸点,攸关本文题旨,故录之以为终篇,不知识者
以为然否?
   & 1999年5月于京西卧看山室
   & ~~~~~~~~~~~~~~~~~~~~~~~
~~~~~~~~~~~~~~~~~~~~~~
   & (1)满人以名行世,故除引文外,行文中只称性德。
   & (2)顾景星《荔轩草序》有“《荔轩草》者,侍中曹子清诗集也”,
“既舞象,入为近臣”。张伯行祭曹寅文亦有“比冠……擢侍卫,迁仪正,
翼翼乎豹尾螭头之恪谨,而轩轩然貂冠羽箭之高骞。”都是迭用侍卫故典,
张扬其事。
   & (3)周氏据韩I为性德著神道碑有“始君与余同出学士东海先生之门”,
又为曹寅《寿序》称“余与使君,同自出也”两语,“大胆假设”曹寅与
性德、韩I等同为康熙壬子顺天府乡试同年。参《红楼梦新证》,页280,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下同。
   & (4)据词中有“绿阴子青”句,周氏《红楼梦新证》及张草纫《纳兰
词笺》都认为是此词是南巡回京後康熙二十四年春天所题。性德死于该年
   & (5)施世纶为施琅之子,为通俗小说《施公案》之主角。张见阳,名
纯修,字子敏。恃簦窈颖狈崛螅┤耍壕灼臁?滴跏四耆谓
县令,时为庐江郡守。《饮水词》屡有赠见阳词。
   & (6)韩I《进士一等侍卫纳兰君神道碑》,《通志堂集.附录》,又
见《有怀堂集》卷一三。康熙刻本。
   & (7)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墓铭》。《通志堂集
.附录》,康熙刻本。
   & (8)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墓文》。《园集》
卷二四。康熙刻本。
   & (9)张伯行《祭织造曹使君文》。《正谊堂文集》
   & (10)韩I《织造曹使君寿序》,《有怀堂文稿》卷六。
   & (11)《清史稿》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 (12)阎若璩《潜丘杂记.赠曹子犹》诗亦有“骨肉谁兼笔墨欢(令兄
子清织造有‘恭惟骨肉爱,永奉笔墨欢’之句)羡君兄弟信才难。”但因
曹寅《放愁诗》有“南山有松,Wo于飞”句,有红学家周纳脂批“Wo
之悲,棠棣之威”的典故,怀疑曹氏兄弟不合。但事实是曹寅确曾抚育诸
侄,子曹逝後,亦由侄曹\继任织造。
   & (13)《清史列传.曹寅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下同。
   & (14)王式丹《楼春诗集.柬曹楝亭》
   & (15)施《随村先生遗集.四君吟.曹通政楝亭》。
   & (16)《清史列传.性德传》。
   & (17)《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 (18)同上,曹\《代母陈情折》。
   & (19)参《曹宣小考》,《曹学论丛》,页46,群众出版社,1986年。
   & (20)性德实为十八岁中乡试,参徐乾学《纳兰碑文》:“十七补诸生,
贡太学有声,十八登贤书。”所以传说乾隆会认为《红楼梦》所述“盖为
明珠家事作”,最容易附会的事,是性德是清初少有的贵胄举人、进士,
恰与百廿回本《红楼梦》结末写贾宝玉中“顺天府乡试”相似。晚清俞樾
《小浮梅闲话》也凑热闹说:“(性德)中举人正十五岁,与(《红楼梦》)
书中所述(贾宝玉十五岁中举)颇合也。”
   & (21)事实上明珠居官之初,也是以次子身份,“由侍卫授銮仪卫治议
正,迁内务府郎中”的。见《清史稿》本传。
   & (22)俞樾《小浮梅闲话》曾云:“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上谕:
‘成德(注:即性德,康熙时为避太子胤i名讳而改)于康熙十一年壬子
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恐怕有误记。但癸
丑科状元韩I确实为性德写过墓铭,见韩《进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
碑》,其中有“年十八九,联举京兆礼部试,又三年而当丙辰廷对,劲直
切劾凼а裕皇本尽=裆现牛宰越远拙么危
选授三等侍卫”等语,可知他癸丑未选,丙辰才中。
   & (23)《清史稿.文苑传》有阿什坦,“字金龙,完颜氏,满洲正白旗
人。顺治九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曾被康熙目为“我朝大儒“,但其
事迹主要是“翻译《大学》、《中庸》、《孝经》诸书,诏刊行。”顺治
曾两次特开满洲科考,後又停止,“礼部议定,满洲、蒙古识汉字者,翻
汉文一篇;不识汉字者,则作满文一篇。”(《清稗类钞.考试类.八旗
科举始于天聪》,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下皆同。)尽管照顾之意明
豁,毕竟水准要求太低,显然不能服科考汉人之众。
   & (24)《纳兰墓志》。又鄂尔泰曾以举人充侍卫,犹不安于位。《四十
初度》诗有句云:“四十犹如此,百年待如何?”雍正朝年至七十,以大
学士充翰林院掌院学士。见《清稗类钞.文学类》。可以比照这个任命的
   & (25)韩I《纳兰神道碑》。
   & (26)明珠亦有“好士”之称,徐与高士奇、王鸿绪等康熙宠信文臣,
就是他罗致来的。但性德死後两家反目,康熙二十七年,以徐乾学为首的
“南党”曾指使御史郭L参劾以明珠为首的“北党”,结果两两败俱伤。
後话不表。
   & (27)《清史稿》本传。案赦吴兆骞是翻先帝定谳之成案,非仅靠性德
甚至明珠权势所可轻易改变的。考虑到吴在江南文士中的广泛关系,以及
他康熙二十年赦还回京的时间,人谓他“以科场事遭冤狱,投荒二十四年,
垂老赐还,当时人莫不怜其才,悲其遇,而以生入玉门,张为幸事”
(《清稗类钞.文学类.吴汉搓为师塞外》),作为“征鸿博”的後续,
这一处理的确取得了不错效果。“赐还”二字,证明幕後批准人正是康熙。
《清史稿.圣祖本纪》载康熙二十一年回乡谒祖陵,望祭长白山时,“流
人王廷试子德麟叩阍乞代父戍,部议不准。上谕:王德麟所言,情甚可悯。
遇朕来此,亦难得之遭。其父子俱读书人,可均释回。”顺水人情又作了
一次。五月还京後,康熙又“诏宁古塔地方苦寒,流人改发辽阳。”索性
一并宽免。但这个赦令恐怕主要针对江南士人。同年十二月“前广西巡抚
陈洪起从贼论死,命流宁古塔。”
   & (28)《清稗类钞.考试类.韩文懿为会元》:“康熙癸丑会试,值厘
正文体之时。长洲韩文懿公I举南宫第一,遂以经义开风气之先,VV乎
有起衰之功焉。”
   & (29)清兵入关,原不以S发易服为既定方针,蓄发与否,姑听自便。
史载降官孙之獬主动S发以讨好新朝,并上书要求颁令S发。这在江南士
人中引起极大震憾,不啻“天崩地解”。史可法与多尔衮书即要求罢S发
令,《清史稿》本传载陈名夏言“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小
腆纪年》谓黄道周死前犹嘲劝降者“幸从S发国来,若从穿心国来,君亦
穿心耶?”杨廷枢临刑言“砍头事极小,辫发事极大。”《三冈识略》载
李雯S发前有《答发文》,以为“亡国遗族”之叹。盖S发令为明清易代,
文化传承中的特大败笔,亦为清初文化政策中最残酷者,对一向重视“衣
冠文物”为文化标志的知识分子打击也最大,且近代国人又因此备受西人
耻骂嘲戏,是“剪辫”又成为反清意志最明确的标志。一发之系,血泪相
合,故治清史者,多厌恶当今影视充斥之“辫子戏”也。此为题外之话,
姑系于此。当时士人于髡发一事的愤怒、怨恨、彷徨以至种种无奈,可参
《管锥编》1289页,中华书局,1994年。又张慧剑编著之《明清江苏文人
年表》之相关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人大清史所编有《辫发风
云》一书,略可参考。
   & (30)《坚瓠五集》卷三亦云:“皇朝初定鼎,诸生有养高行遁者。顺
治丙戌再行乡试,其报病观望诸生,悉报名与考。滑稽者作诗以刺曰: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对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胸中打点旧文章。
当时深自愧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非是一朝思改节,西山薇蕨已吃光。”
文字及词意均稍平和。但亦可见江南士人于此甚耻。
   & (31)《制义丛话》卷九。
   & (32)顺治丁酉科场南闱案的闹事者是尤侗,受害者是吴兆骞,受惠者
则是叶方霭。《清稗类钞》叙:“顺治丁酉,世祖既诛方犹、李振邺、张
我朴,南榜举人不得会试。已而覆试,江南举人第一叶方霭,第二某。世
祖悔而惜之,每谓江南举人被累之困。己亥八月,会试榜发,世祖顾问礼
部:‘江南覆试举人中式几人?’礼部以已中十七人对。又问:‘叶方霭
中式否?’,则奏曰:‘已中式。’……及廷试,遂拔方霭一甲第三人。”
(《考试类.世祖念南榜举人之会试》)叶方霭以一文钱被巡抚折辱,分
明是顾命武臣轻视科第,不恤文治的结果,康熙亲政後叶始被重用。又按
吴、叶虽同为性德友人,但早年不睦,顺治六年吴兆骞与尤侗、严绳孙等
数十人在吴中结慎交社,而叶方霭等则以同声社与其对抗。(参《社事始
末》)十年,两社各在虎丘举行集会,连舟二十余,以酒食征逐争胜。
(参《吴梅村年谱》)
   & (33)章鹤鸣《谷水遗闻补》语。这股风潮在康熙五十年还闹了一次,
《槐厅载笔》卷一三:“康熙辛卯乡试,左必晋、赵蕃典江南试。必晋者,
广东举人;蕃则少年科甲,任意妄为,视左有如木偶。榜发,多取盐商子
弟,遂有‘左邱明双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之语。‘贡院’改作‘买
定’。(一作‘卖完’)。于是总督噶礼具奏,逮至扬州质讯。左以不知
情论戍,赵即伏法。”江南士人善恶谑,闹事者例应有诗。《客舍偶闻》
记此事时,还载有嵌以其四书题的《题目诗》:“能行五者是门生(金子、
银子、珠子、绸缎、古玩),赂贿功名在此行。但愿宦囊夸博厚,不须贡
院说高明。登山有竹书贪迹,观海无波洗恶名。一榜难为言皂白,圣门弟
子尽遭坑。”又据材料:康熙五十年南闱科场一案引出督抚互参案中案,
结局轰动全国。当时两江总督噶礼称错在考生,而江苏巡抚张伯行则称弊
在考官,二人借此大生攻讦。噶礼之母与曹寅之母同为康熙保姆,在皇帝
向其讨教时,非但未偏袒其子,相反斥之为贪官,促使康熙最终黜督留抚,
赢得江南民心。现西单路口东南角有噶礼胡同,故老传即其宅所在,而其
母于抄家後以浆洗为生,至死不悔。
   & (34)详见《痛史》第二种无名氏《哭庙纪略》,。
   & (35)有趣的是,长洲尤侗是能贯串这几次考试的人。他于顺治乙酉以
明秀才应清吏考试,入清学籍。(《悔庵年谱》),一度任永平府推官,
因“刑责投人被究”丢官。丁酉科场南闱案,又是因他写《钧天乐》传奇,
讥讽主试官人而发。(《钧天乐自记》)康熙鸿博科,此老居然又腼然入
   & (36)《清史稿.圣祖纪》。
   & (37)《清稗类钞.考试类.圣祖优礼宏博举子》。
    (38)同前。
   & (39)见《清稗类钞.考试类.魏文毅羡康熙制科》。案这次“征士”
范围之广,动静之大,都是空前的。不仅各省督抚十分卖力,为此动心奔
走者亦不乏其人。如顾景星就赶紧入京,并作《王程》诗自矜。(《白茅
堂集》卷一九)。也有坚拒不与的,如陕西官员已将李舁至西安,但他
“坚不屈,放还。”(《李二曲历年记略》)傅山甚至被“强舁之至京”,
仍然拒不入试。顾炎武曾函阻潘耒,要他“自保出处”(《亭林余集》),
杜F亦阻止孙枝蔚赴试,要他“思痛忍痒”。(《变雅堂文集》四)但科
举之“痒”,的确使很多士子忘记了亡国之痛。孙枝蔚、阎若璩这次都落
了榜,不过孙仍“以年老得内阁中书头衔归。”(《己未词科录》)围绕
这次科考,不啻一场无形的政治交锋,大大加速了遗民文士集团的分化。
   & (40)各例俱见《清稗类钞.考试类.康熙朝试宏博之宽》。
   & (41)《清史稿.选举四》。
   & (42)《清稗类钞.考试类.圣祖优礼宏博举子》。
   & (43)《国史旧闻》第三册,页594。中华书局,1980年。
   & (44)《与潘次耕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余集》,166页。中华
书局点校本,1983年。
   & (45)《与人书一》。同上《亭林文集》卷之四,90页。
   & (46)江南文士自中明以来,即在科第上峭然独出,而以康熙朝为最盛。
全部二十一名状元(含癸巳恩科)中,仅苏州府一地就出过九人(丁未科
吴县缪彤、癸丑科长洲韩I、丙辰科长洲彭定求、己未科常熟归允肃、乙
丑长洲陆肯堂、甲辰常熟汪铎、壬辰长洲王世琛、乙未昆山徐陶璋、戊戌
常熟汪应铨),榜眼两人(丁丑常熟严虞⒁椅次庀冂言辉澹交ㄎ
人(庚戌昆山徐乾学、癸丑昆山徐秉义、丙辰常熟翁叔元、壬戌长洲彭宁
求、壬辰吴江徐葆光)。(参《清稗类钞.考试类.苏人殿试多鼎甲》)
不可谓不极盛。鉴于殿试是皇帝钦点,这个事实可以肯定是与康熙本人对
江南文风及文人,有一种特殊的喜爱有关,以至他们有信心侵占北闱名额。
“康熙二十三年,都御史徐元文子树声,侍讲学士徐乾学之子树屏同中顺
天府试,上以是科南皿悉中江浙籍,命严勘。斥革五人,树声、树屏俱黜。”
(《清史稿.选举三》)
   & (47)《清史稿.选举四》。
   & (48)姜宸英就是此时结识性德的。他依靠着叶方霭和韩I的力荐,兴
致勃勃地参加了考试,但最终还是落第了,据说是高士奇从中使坏的缘故。
参《清稗类钞.考试类.姜西溟不获举制科》。有趣的是,姜後来终于科
举得第,却又因任主考时纳贿而得罪。据《养吉斋余录》卷之四载:“康
熙己卯京闱,以贿赂公行,士子为文揭于市,逮治主考姜宸英、李蟠。姜
瘐死,李谪戌。”《养吉斋丛录》,30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3
年。士子的揭文指斥有据,也是一份难得的文字。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看。
   & (49)《通志堂集》卷三《送荪友(严绳孙字)》:“人生何如不相识!
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钱锺书氏曾谓龚
自珍等文士多慨叹“遇而不合”,而性德此咏既已“相逢”,又复“相合”,
只是“人事好乖,销魂惟‘别’,仍归于‘回肠荡气’而已。两叹‘何如’,
犹黛玉之言‘不如倒是’也。”即林黛玉“喜散不喜聚”之言论。参《管
锥编》第五册,82页。于此可知性德虽身居“燕北”,犹与“江南”若比
   & (50)《清稗类钞.师友类.成容若有师友》:“容若有徐健庵、查初
白、姜西溟为师,朱竹、高淡人、顾梁汾、徐电发为友,名章俊语,价
重鸡林,不假《通志堂经传》为重也。”其中查慎行其实是容若之幼弟揆
叙的业师,不过待到查登第时,揆叙已贵为翰林院掌院学士,还“面奏查
某为臣业师,请免除教习,特旨允之。”初白有《奉旨免赴教习厅赋呈恺
功(揆叙字)》诗,云‘第二厅前逐队过,北扉咫尺接鸾坡。诏恩已免春
秋课,馆职犹充弟子科。变白果能生黑否?出蓝其奈谢青何!回思东阁传
经地,老厕门墙自多。’”揆叙有《隙光亭杂志》祖述兄志,他擢升之
快,其为对性德早逝之补偿乎?
   & (51)周汝昌新版《红楼梦新证》292页。
   & (52)《红楼梦新证》页374。
   & (53)《红楼梦新证》页313言:曹寅“以
诗文风雅联络东南遗民以至一般文士,乃寅为织造所兼负政治使命之一”,
并见《光明日报》1962年周汝昌《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六)》。周论向
以“政治”观点视之,本文主旨有所不同。
   & (54)《清史稿.世祖本纪一》。
   & (55)《清稗类钞.文学类.满文》。
   & (56)满洲贵族别无选择。即或放眼世界,当时的中华文明也拥有显而
易见的优势,就连西洋鬼子也正在通过耶稣会士的通信描述,对这种“几
近完美”的制度文化仰慕赞叹不已。顺治、康熙都自幼接受汉族正统文化
的教育,也都表现出极大的勤奋和热情。这种热情甚至转化为皇室教育的
范本,一直贯穿至清末。
   & (57)事实上,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就是注意到这点,才附会以为
“金钗十二,皆影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并一一对号入座,如以高士
奇为宝钗,姜宸英为妙玉,实在是穿凿过甚,不屑深论。以康熙十八年论,
陈维崧55岁,朱彝尊51岁,严绳孙57岁,顾贞观43岁,姜宸英52岁,顾景
星59岁、毛奇龄57岁,王士祯45岁,彭孙y48岁。而性德26岁、曹寅才22
岁,却与他们平辈论交,兄弟相称。甚至“顾梁汾、陈其年皆低首交称之”
(吴梅《词学通论》),两相比照,新朝贵少与文学宿老结交之实,可以
得其概矣。
   & (58)当时文士对性德词作的赞扬中,含有宽容和鼓励的意味,多少有
点对“满人竟能如此”的惊异。後世处境有别,遂有于性德词讥谭者,如
陈廷灼《白雨斋词话》谓“意境不厚,措词浅显”,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言“根柢太浅……此不读书之故。”盖缘评议名家,却不把性德当作“外
人”。二来已无利害关系,故可率意评论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曰:“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留意“未染汉人风气”六字,
才是评论之要点。《通志堂经解》亦然,吴振А堆嗦肌仿晕叫烨
学为性德“刊刻《经解》,饰为学问渊博之名,以阿附明(珠)意。实则
童年幼学,焉能如是之精熟贯通,发挥精蕴,突过于老生宿儒也。”则又
因时过境迁而贬抑过甚。
   & (59)曹寅也有类似急公好义的行为。钱仪《陈恪勤公鹏年行状》:“
乙酉下诏南巡。制府阿山……欲抉去公矣。未几车驾驻江宁,行宫规制颇
草创,欲抉去之者即藉是激怒侍从左右,阴以陷公。圣祖心知为公,不为
动。会致大学士张英来朝,奏称公贤。而织造使曹寅亦免冠叩头为公请,
良久至血被额,阶有声,竟得解。”(《碑传集》卷七十五)据说曹寅与
鹏年本不睦,如此叩首,显见康熙已盛怒。“圣祖心知为公,不为动”云
云,为尊者讳也。
   & (60)朱彝尊挽词“斯人不可作,知己更谁怜。”陈维崧和词亦有“昨
夜知音才握手,笛里飘零曾诉。长太息,锺期难遇。”以“知己”、“知
音”视之,不全是词学中语,应包含对其“优秀学生”兼“统战工作”的
充分肯定。
   & (61)亦参《清史稿.文苑传》。
   & (62)参《一首新发现的早期题红诗--睿恭亲王淳颖《读〈石头记〉偶
成》诗考析》,载《红楼梦研究集刊》十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又《睿亲王淳颖题红诗与《红楼梦》钞本的早期流传》--兼评关於《红楼
梦》曾在清代遭禁的几种说法》,载《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四期。满洲
贵胄对包括制义八股试帖的科举文化,都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以致不
恰当地生出了“制义至本朝而极盛”的自负。(参《清稗类钞.文学类》,
并《德宗拟作试帖》等条)明人有以“八股生”具名,向满洲“奉送大明
江山一座”的至痛之文,可惜没有引起清人警觉,最终重蹈覆辙。
   & (63)《东华录.乾隆二十年五月上谕》。
   & (64)参《清稗类钞.文学类.和|在狱吟诗》。
   & (65)《清稗类钞.性理类》。
   & (66)人谓“(顾)炎武之学,出于朱子而实事求是,遂开东南汉学之
先。。”“徐乾学为炎武甥,所著为《读礼通考》。”(《清稗类钞.经
学类》)则性德治经,亦出朱熹之学。不谓无因。
   & (67)姜宸英哭性德诗曰:“禁方亲赐与,天语更缠绵。”其哀可知。
康熙二十一年性德曾衔命与郎谈、彭春赴外兴安岭精奇里河一带,“宣抚”
索伦部(今达斡尔、鄂伦春及鄂温克族),“劳苦万状”,为清俄尼布楚
之战作前期准备,甚得眷睐。性德卒时恰巧索伦诸部来京输款,“上遣宫
使拊其几筵,哭而告之。”颇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悲痛。徐、韩墓文
均暗示“上亦有意将大用之”,“中外咸谓君将不久于宿卫,行付以政事,
以展其中之所欲施。君亦自感励,思竭所以报者。”
   & (68)据说德沛之额驸彭楚克林沁,为蒙古敖汉部落台吉,“通文艺,
熟习辽、金、元事。尝与裘文达公曰修谈三史,裘为瞠目……既习汉俗,
不乐居本土,典宿卫数十年,卒于京师。”均见《清稗类钞.文学类》。
   & (69)蒙古正红旗人,道光己丑进士,曾任文华殿大学士。《清史稿》
   & (70)蒙古族,咸丰状元,同治岳丈,曾要求其女殉夫。《清史稿》有
   & (71)汉军旗人。《清史稿》有传。
   & (72)钱谦益《初学记.东征二士录》记叙万历二十年倭酋平秀吉侵朝
鲜,明廷命兵部侍郎宋应京率军往援,嘉善人袁黄(了凡)赞画,并访得
山阴冯仲缨、吴县金相为“奇士”退倭。明大将李如柏屡败,冯、金设计,
亲率“健卒二千人,分伏南山观音洞,邀其师归,杀九十余人,生擒倭将
一人,曰叶实。”其中金相得异僧授武功诀,为皂隶所围捕,“诱而之旷
野,以老僧所授诀试之,数十人应手而倒。”又“从袁职方论天文、历法;
从徐阁学论屯田、海运;从李中丞论复旧辽阳。按图画地,历历如指掌。”
(《牧斋初学集》,8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5年。)事实上,
三吴文士一直在辽东襄赞军机,出谋划策,一直到清军大举入关。这也是
顾炎武等人作为的先导。明末吴地文人并不都孱弱冬烘,此即一例。
   & (73)这当然是在乾隆四十一年上谕“钦定前朝殉节诸臣”,且“即天
戈迅扫,抗颜拒命者,亦令一例褒扬”之後,石状元才敢如此豪情满怀。
这应当是抚慰江南士心的政策延续,同时也证明二百年後,士心犹有憾焉。
太平天国一役,三吴迭经战火蹂躏,加之西人入据上海,风气为之一变,
今之习俗,已与明末大有区别。姑置不论。
   & (74)《柳如是别传》,9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 (75)《日知录》卷一三论风俗之《正始》。《日知录集释》,河北花
山文艺出版社点校本,1990年。
   & (76)《初刻日知录自序》。《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之二,27
   & (77)《与杨雪臣》。同上《亭林文集》卷之六,页139。
   & (78)《与人书二十五》。同上《亭林文集》卷之四,70页。
   & (79)《养吉斋余录》卷三记叙此次康熙赋诗活动时说,“次及大学士
勒德洪、明珠,皆辞不能。上连代二句曰:‘卿云烂漫弥紫阊,一堂喜起
歌朋良。’且戏曰:‘二卿当各一觞,以酬朕劳。’二臣捧觞叩首谢,
君臣相悦,千古仅有。”(《养吉斋丛录》,298页。)撇去这层浮光,
或许康熙知道这两位满洲大学士不善“柏梁体”这种汉诗的花样,亦有意
避免他们的临场的窘迫,以顾恤大臣的体面,求得“盛举”的圆满。
   & (80)徐乾学《纳兰墓文》曰:“上所巡幸,南北数千里外,登岱幸鲁,
君常佩刀革随从,虔恭祗栗。每导行,在上骑前,却视恒不失尺寸。”可
   & (81)性德词中屡有“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洲”(《菩萨蛮》)、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减字木兰花.新月》)、“望里家
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清平乐.发汉儿家题壁》)“因听紫塞三
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鹧鸪天》)“只休隔梦里红楼,望个人儿
见。”(《雨霖淋.种柳》)“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虞
美人》)“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金缕曲.亡
妇忌日有感》),等等,遂令後世之人,不信雪芹未读过《饮水词》。
   & (82)《中华五千年,名诗一万首》序言《文化: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 (83)“磨合”期内例有“隔膜”,其中重要表征之一,是语言文字的
理解偏差。《管锥编》972页曾引岳珂《H史》卷一二记叙云:“金熙宗
以龙见厌禳肆赦,‘召当制学士张钧视草,其中有“顾兹寡昧”及”眇余
小子”之言,译者不晓其退托谦冲之义,乃曰:“汉儿强知识,托文字以
詈我主上耳!”惊问故,译释其义曰:“寡者孤独无亲,昧者不晓其事,
眇为瞎眼,小子为小孩儿。”大怒,亟召钧至,诘其说,未及对,以手
剑其口,棘而醢之,竟不知译之为愚为奸也。”……谈迁《北游录.纪
闻》卷下《诰敕》条云:‘或用“麒麟阁”,满人不怿曰:“禽兽比我邪?”’”。
可见语言隔膜造成的理解差异,不啻云泥。翰墨文人以遣词造句为生活,
卖弄臭拽为习尚,这不单会引起异族统治者的误解,未受翰墨濡染的汉族
君主亦动辄嗔怒。也是钱锺书先生举证:明太祖多疑,“臣工表奏颂圣,
每犯触忌讳:‘一人有道,万寿无疆’则疑隐寓‘强盗’,‘体法乾坤’
则隐寓‘发髡’,‘作则’嫌于‘作贼’,‘生’、‘扉’谐音‘僧’、
‘匪’,‘殊’拆字‘歹朱’,皆科以大逆谤讪,当时有‘撰表墓志’之
谣。”这同样是文化隔膜的後果,不必视为异族统治之专利也。
   & (84)该文以故宫《清代文字狱档》为据,举例乾隆时山西临汾生员冯
起炎“身怀著作”,意图趁皇上谒陵时呈进“以《易》解《诗》”,实则
信口开河的东西,结末要求皇上将“张三姨母家”和“杜五姨母家”的两
个表妹赐他成婚。被罪“从重发往黑龙江等处给披甲人为奴。”鲁迅说他
“大约终于单身出关做西崽去了”。且言“此外的案情,虽然没有这么风
雅,但并非反动的还不少。有的是卤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腐;
有的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而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
便是立刻杀头,或者‘斩监候’,也仍然活不出。”“凡这等事,粗略的
一看,先使我们觉得清朝的凶虐,其次,是死者的可怜。但再来一想,事
情是并不这么简单的。这些惨案的来由,都只为了‘隔膜’。”(《且介
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
   & 原载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明清论丛》1999年12月创刊号,
   & 又北京出版社2000年2月《纳兰性德丛话》。本文略有订正。
   生活越来越假 
   生命越来越真 
发表于:02-01-26 08:49
这篇我有了,兰学研究的文章,大概再没有比渌水亭收得更全的了
 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 
发表于:02-01-26 11:35
是啊,一下子就想起以前子风推荐过的渌水亭了
 know thyself 
发表于:02-01-26 13:02
看到叶嘉莹的名字,进来跟一下
发表于:02-01-26 13:26
在邓云乡的书中,提到过叶嘉莹的祖居,
让吾辈小农不胜向往.
      
            
   十年生死两茫茫,君不念,吾还望, 
   如今俱是梦里人,相见更无因。 
发表于:02-01-26 14:22
看的好累~不过累的值得。
 很久以前 
 我丢失了一头猎犬 
 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 
 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 
 我对许多旅客描述它们的情况踪迹 
 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召唤 
 我曾遇见过一二人 
 他们曾听见猎犬的吠声 
 奔马蹄音 
 甚至还看见到斑鸠隐入云中 
 他们也急于追寻它们回来 
 像是他们自己遗失了它们... ... 
发表于:02-01-26 19:58
叶嘉莹曾经来过我们学校,抑扬顿挫地念过几句诗,大有古风
不过,说到学术,她是老了,讲的东西与她二十年来书中写的东西并无二致,再无新意
但我还是欣赏她的风范,呵呵,要做就该做那样的女学者吧
发表于:02-02-18 19:30
清代男女两大词人恋史之谜
 & 清代是文艺学术最为昌明的时代,别的不提,单以词而论,词人之多,词集之富,比之
黄金时代的两宋,也算不在其下。但最著名的词人虽有朱彝尊、陈其年、厉鹗、郭艾,而都
不及纳兰容若。清代女作家也彬彬辈出,而成功最大者则推太清春。王鹏运先生常谓“满洲
人,男中有成容若,女中有太清春”,其实以作品价值而论,他们两个不但在满洲男女词人
中第一,便在有清一代男女词人中也算得第一呢。不过说也奇怪,这两位荣膺桂冠的清代词
人,均有一段恋爱的故事,流传人口;于纳兰容若则传其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
于太清春则传其曾与嘉道间文豪龚自珍有秘密关系,这也真可谓无独有偶,奇巧不过的事了。
 & 我个人因为读过胡适之先生《红楼梦考证》,深信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自传,所以对前
说极力反对;对于后说则以盲从流俗之故,又信以为真。其实我于容若《饮水词》及龚自珍
的《无著词》,太清春的《东海渔歌》,均没有读过。
 & 今年春天,在苏州东吴大学讲清代词选,才将这三位作家作品,全部浏览一过,读后恍
然若有所得,对于以前传说,向之以为非者今以为是;而向之以为是者,今以为非,结果便
写成这篇文章,但以参考材料过于缺乏,所有引证,均极贫弱,而且这两个问题,经中国学
者长期聚讼,久成陈腐,我拾起人家唾弃的甘蔗渣儿,细细咀嚼,似乎无味。然而我之决心
要写此文者,以有二层意见:第一、我以为考证这门学问,“自证”、“旁证”均须注重,而
“自证”比“旁证”实更为重要。现在《饮水词》既有许多“自证”,证明纳兰容若有一段
恋爱悲剧与《红楼梦》贾宝玉类似,虽欲否认而不可得,又何妨为之一叙。再我读孟心史《丁
香花》及太清作品,固然反对太清与龚自珍有恋爱的关系,但《无著词》中许多艳词,不容
抹煞,词中恋爱的对象,是一个贵族妇女,又不容抹煞,这很可证当时蜚语不为无因,也不
能竟置之不论。第         & 二、我最佩服胡适之先生研究学问的态度,他的《红
 & 证》做了三四次,发见了新证,立刻抛弃旧的,或改正它。这种虚心和勇改的态度,使
他的考证方法愈趋于精密,理论愈趋于坚固,确值得我们后进取法的。我是一个独学无友的
人,切磋讨论既无其人,搜罗参考材料,又以环境关系,很感困难,所以我的做学问不容易
有进步。现在我愿意读者做我的朋友,发见我错误时请切实批评指教;有新材料时,请采集
寄给我;或引导我去寻觅,我决不惮多次修改,使这篇文字成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
  现在让我将所要讨论的问题分为以下两部分:
 & 上篇 《饮水词》与《红楼梦》《红楼梦》虽然是一部言情小说,而其魔力非常之大。
中国人素来说小说不入九流,又说这类书不过是茶余饭后消遣的东西,谈不上文学价值,所
以有出息的读书人以看小说为大戒。但对于《红楼梦》,他们竟另外以一种眼光相待,居然
当作一部正经书研究起来。百余年来已有所谓“红学”也者,惟仅仅是些片断的理论和批评,
现在材料愈搜愈多,方法愈求愈密,于是居然有了许多成了系统的著作了。如王梦阮、沈瓶
庵合著的《红楼梦索隐》;蔡孑民《石头记索隐》,胡适之《红楼梦考证》,都是洋洋数万言
的长篇,其研究态度之严肃,虽汉儒之注五经,宋人之谈性理,也不过如此。这都无非为了
这部书,其内容之复杂,结构之奇特,文字之优美,实有引人注意处的缘故。
 & 《红楼梦》的内容,被人瞎猜盲揣也有一百余年,近代王梦阮指为影射清世祖与董小婉
故事,已被孟森痛驳,蔡孑民所指的清代政治状况,也被胡适之先生用科学的方法打倒了。
 & 此外则有谓纪明珠家事的,始于陈康祺《燕下乡脞录》,俞樾《小浮梅闲话》继之,钱
静方作《红楼梦考》更力主其说,但这些话也被胡适之先生驳过。现在我提出这个题目并不
想附和俞樾等主张,不过我读《饮水词》,觉得其中有许多地方可与《红楼梦》相通,因此
想略翻陈案。
 & 徐柳泉是道光时人,《红楼梦》则于乾隆甲戌(一七五四)前已有一部分成书,而且有
人抄阅重评。乾隆五十七年后程小泉为之排印,更盛传一时。跟着“红学”也随之发生起来。
道光时,“红学”正在发达,徐柳泉也许是“红学”中一员健将。他说妙玉指姜西溟,薛宝
钗指高江村,都是他自己臆度之词,无甚根据;而且化男为女,从前小说中无此写法,以无
关系之人,强使之发生关系(如高江村为纳兰容若之配偶),更与情理不合。但他说贾宝玉
即影射纳兰容若,这话倒不是由他首创,他以前便有了。近人寿鹏飞著《红楼梦本事辨证》,
引海昌黍谷居士周春松蔼甫《红楼梦随笔》,有“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之语。周氏此
书尚未出版,原写本现藏吴迂氏家。但周春松是乾隆时人,其随笔中所记“乾隆庚戌(乾隆
五十五年在程、高两氏序印《红楼梦》之前一年)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
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忍释手……壬子冬(乾
隆五十七年)知吴中坊间已开雕矣”等语可证。此书在乾隆时已传为纳兰容若作,可见徐柳
泉也不过摭拾前从之说,又把书中十二钗加以自己意见的扩充而已。
 & 贾宝玉系指纳兰容若之说,其由来既如此之远,不能说毫无原因。无名氏《赁庑笔记》
有一条更足证实这话。此条也为《红楼梦》而作,原文云:
 & “纳兰容若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
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宫,
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 “故书中林黛玉之称潇湘妃子,乃系事实,否则黛玉未嫁,而诗社遽以妃子题名,以作
者心思之周密,不应疏忽乃尔。其第一百十六回宝玉重游幻境,即指披袈裟冒充喇嘛事。又
容若侧帽词减兰六阕,与此一一吻合,第三阕即指入宫事,词云:“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
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碍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
钗。”以此引证,妃子之说,尤为有力。”
 & 《赁庑笔记》向来无人重视。但他所称引之各节,颇有研究的价值。我从前也不以笔记
所说为然,读了纳兰容若的《饮水词》,才相信它有些道理。我们可以将《饮水词》中的恋
爱事迹,概括如下:
 & 纳兰容若少时有一谢姓中表,或姨姊妹关系的恋人,性情相合,且密有婚姻之约。后来
此女被选入宫,容若别婚卢氏,感念前情,不能自释。常与她秘密通信,并互相馈赠食物,
此女在宫,不久郁郁而死,容若悲悼终身,《饮水词》中所有凄惋哀感之词,均为彼妹而作。
  再将此条加以分析的研究:(一)恋人姓谢的证据
 & 《饮水词》提及恋人屡有“谢娘”、“道韫”、“柳絮”、“林下风”等语。《世说新语》称
“谢道韫有林下风”,又道韫与父兄咏雪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故“柳絮”、“林下风”
均为谢姓女子的代名词。《红楼梦》林黛玉姓林之“林”
 & 字是由“林下风”转变来的。曹雪芹用此,明明暗指黛玉姓谢。
 &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哪瓣香?
 &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饮水词.采桑子》)
 & 这首词追忆少时与恋人共立庭院中,夜深了,燕儿宿在梁上,月儿照在墙上,夜气微茫
之中,闻得一阵阵花香,却又辨不清是哪一丛花儿送来的,并且也不知道是哪一种花的香气,
这种情景,何等可爱。但人事变迁,光阴荏苒,两人后来竟没有结合,且已匆匆地过了十一
年,回首前尘,恍如一梦,其凄凉又如何!
 & “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中年定不禁哀
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眼儿媚》)
 &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
一宵冷雨葬名花。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山花子》)
 & 此二首是恋人死后追悼而作,故有“鹤孤华表”、“生怜玉骨委尘沙”、“一宵冷雨葬名花”
等语。(二)亲串的关系
 & 照《饮水词》看来,容若和他的恋人,似是自幼在一处长大;即不然,也时常在一处,
耳鬓厮磨,形影不离,兰窗腻事,不一而足。中国男女之别甚严,满洲贵族家庭,也传染这
种礼教风气,甚至比汉族还要变本加厉,若不是中表姊妹,或其他至亲,决不能如此。
 & “旋拂轻容写洛神,须知浅笑是深颦,十分天与可怜春。
 & 掩抑薄寒施软障,抱持纤影藉芳茵,未能无意下香尘。”
  (《浣溪沙》)
 &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叶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同上)
 & 像这类艳词,《饮水词》中极多,简直举不胜举。“红绵粉冷枕函偏”令人联想到《红楼
梦》“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一回,宝玉和黛玉同歪在枕头上讲闲话。黛玉要睡觉,宝玉怕
她停了食,编出一大篇老鼠变香芋的故事。那段文字写得非常温柔,非常有趣,而两小无猜,
天真烂漫的儿童爱情,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 《饮水词》纳兰容若记与他恋人相聚一处的情景,每多“黄昏”、“灯影”、“深夜”等语。
好像只有晚间才能与恋人相见,只有晚间印象,在他记忆里,最为鲜明深刻。这大约富贵人
家本有迟眠晏起,俾昼作夜的恶习,况且容若是个公子,日间要在书房读书,要学习骑射,
放学归内时,往往天色已晚,所以所记情景以“夜景”为多。即如所引之“谢家庭院残更立”,
《如梦令》之“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酒泉子》之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生查子》之“独夜背纱笼,
影着纤腰画。……爱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虞美人》之“回
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沁园春》之“最忆
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
 & 又他们私订的婚约,也订于夜深时。《红窗月》(按词律作《红窗影》,一作《红窗回》):
 &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
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清露湿银屏。”
 & 又为《友人赋》六首似皆为其恋人而作,因为所说是他的秘密爱情,不敢明指自己,只
好托之友人。第三首第一句为“往事惊心玉镜台”,“玉镜台”代表婚姻之约,这是谁也知道
的。容若与恋人虽未经父母主盟,他俩私下里却早订有婚约了。又“玉镜台”也可以指明他
和恋人有亲串的关系。
 & 《世说新语》“温峤姑有女,托峤觅胥。峤曰:‘佳胥难得,但如峤如何?”姑曰:‘何
敢望汝’。少日报云已觅得婚处,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大笑曰:‘我固
疑是老奴。’”所以我疑心纳兰容若与他恋人的关系,不像宝玉与黛玉之为姑姊妹,则必像宝
玉与宝钗之为姨姊妹。(三)恋人之入宫
 & 无名氏《赁庑笔记》说容若恋人入宫后,容若冒充喇嘛入宫,引侧帽词《减兰》六阕为
据。其实这词止有五阕,有一阕咏新月的,虽同排一处,同指恋人之事,却是另一时期所作。
胡子晋刊的《饮水词》(广东万松山房丛书)止有四阕,其词如下:
 &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
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碍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
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 “从教铁石,每见花开成惜惜。泪点难消,滴损苍烟玉一条。怜伊太冷,添个纸窗疏竹
影,记取相思,环佩归来月上时。”
 & “断魂无据,万水千山何处去。没个音书,尽日东风上绿除。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
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
 & 这几首词为恋人入宫而作,《赁庑笔记》是对的。“碧落”是“天”的代名词,白居易《长
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隐语则指宫禁或帝王所居,李义山诗用得最多。此外如“天上”,
如“银汉”,均同。“人间”则指民间。有人以为“碧落”及“天上人间”可作幽明永隔解,
但下文有“稳耐风波愿始从”,可见恋人被选入宫后,容若尚抱有将来被放出来,更相团圆
的希望,决不是指死别。前引《减兰》下半阕“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
上人间一样愁”,可以互注。至《采桑子》“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才是恋人死后之作。言今
生相见无望,只有死后在阴世或天上再聚首吧。
 & 所谓“风波”,词中亦层见不鲜。《浣溪沙》云:“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
风波狭路倍怜卿”,《沁园春》代悼亡云:“……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
沙”,《秋水》(此疑系自度曲因词律不载此调)听雨云:“想几年踪迹,过头风浪,只消受一
段横波花底”,《临江仙》云:
 &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又《题文姬图》一长词,也疑为恋人而作:
 &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  万里他乡,
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隘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  尺幅重披,玉
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鞍女。”
 & 所谓恶风吹去,与“风波“、“风浪”可以互通,总之是指一种突然发作,梦想不到的
变故。我想容若与他恋人虽情投意合,且密有婚姻之约,而他的父母也许不赞成。他们恋爱
形迹落在他们眼里,引起他们的嫉忌,遂硬将他恋人报名入宫,以绝其望,也未可知,所以
容若叠用“风波”等字。容若《蝶恋花》“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颇
有怨他父母不肯主婚之意。又《画堂春》一词极为沉痛: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桨向蓝桥易乞,
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 “桨向蓝桥”是用裴航的典故,似说恋人未入宫前结为夫妇是很容易的。“药成碧海”
则用李义山“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似说恋人入宫,等于嫦娥之入月殿,以
后便难下到人世间来了。“饮牛津”用《博物志》的典故,按《博物志》:“天河与海通,有
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多赍粮乘槎而往。十余日至一处,遥见宫中多织
妇,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其人还至蜀间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同事的建议和不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