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函授站到长春西站火车西站怎么走

长春水利电力学校与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联合招生的通知
长春水利电力学校是吉林省唯一一家专门培养水利专业人才的学校,是大连理工大学在吉林省唯一的教学点,是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北京水利水电函授学院)在吉林省的唯一一家函授站,也是东北电力大学函授站。我校与三所大学长期合作,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百余人,本、专科函授学生数千人,为吉林省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2009年我校将继续与三所大学合作,招收以下学员:学历层次学历...&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是由东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电力、电机、动力、热能、信息工程、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电厂化学与机械、电子、数学和企业管理等学科和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部分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欢迎本院师生与校外科技人员、专家学者(特别是校友)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为确保来稿质量,提高办刊水平并与国内外检索期刊保持一致,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办刊的实际,特制订本简则。1.来稿要求1.1来稿一式两份(匿名稿件一份、署名稿件一份),要求用计算机打印。论文要求选题新颖、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1.2文稿必须包括中英文的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名、作者单位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及中英文摘要、关键词(3一8个);中图法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全文(包括摘要和图表等)一般不超过6000字。文稿的首页应注明第一作者的性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位)及论文属何项目资金来...&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逶迤长白山,曲转松江水.使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吉林市独享“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东北电力大学便坐落在这里。东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第一所以电力行...&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岁月腻华,锦云天章。2009年9)j东北电力大学迎来60华诞。在此,我们谨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竿路蓝缕,铸就辉煌。60年风雨征程,东北电力大学在曲折中成长、在奋斗中壮大,与中国电力事业风雨同舟,同成长、共发展。学校始建于1949年,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5年12月,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学校原隶属于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60年励精图治,几代东电人不懈努力、执着追求,在艰难的办学历程中甘于奉献、潜心育人、严谨治学、科学发展。如今,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薪火相传,弦歌不辍。60年峥嵘岁月,东北电力大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坚忍不拔的集体意志;凝练了“勤...&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是由东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电力、电机、动力、热能、信息工程、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电厂化学与机械、电子、数学和企业管理等学科和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部分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欢迎本院师生与校外科技人员、专家学者(特别是校友)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为确保来稿质量,提高办刊水平并与国内外检索期刊保持一致,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办刊的实际,特制订本简则。1来稿要求1.1来稿一式两份(匿名稿件一份、署名稿件一份),要求用计算机打印。论文要求选题新颖、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1.2文稿必须包括中英文的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名、作者单位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及中英文摘要、关键词(3一8个);中图法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全文(包括摘要和图表等)一般不超过6000字。文稿的首页应注明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位)及论文属何项目资金来源...&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是由东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电力、电机、动力、热能、信息工程、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电厂化学与机械、电子、数学和企业管理等学科和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部分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欢迎本院师生与校外科技人员、专家学者(特别是校友)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论丈。为确保来稿质量,提高办刊水平并与国内外检索期刊保持一致,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办刊的实际,特制仃本简则。,.来稿要求1.1来稿一式两份(匿名稿件一份、署名稿件一份),要求用计算机打印。论文要求选题新颖、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1.2文稿必须包括中英文的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名、作者单位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及中英文摘要、关健词(3一8个);中图法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全文(包括摘要和图表等)一般不超过60(刃字。丈稿的首页应注明第一作者的性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位)及论文属何项目资金来...&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距1095米
- 距1123米
- 距1182米
- 距1213米
- 距1218米
- 距1240米
北京公交新闻
北京工业大学热门行程
图吧手机客户端:
特别行政区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土木工程导师介绍:张永祥
 一、基本情况
张永祥,男,汉族,196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理学博士,吉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后。现任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建筑工程学院水资源与水工程研究所所长。
从事水资源和污染控制模拟技术研究。研究特色是以模型为核心,水资源方向为&现场检测系统--&模型--&预警平台&,水污染治理方向为&污染处理装置--&模型--&控制运行&。运用水资源理论、水化学理论、数值方法、仪器检测和计算机技术,将水量溶质运移过程、水污染控制机理和运行等模型化和定量化,实现过程再现和过程预测,从而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提供决策支持。完成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水流和溶质数学模型、水污染生态处理项目50余项,正在研究项目5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等收录20余篇,国家标准1部,出版专著6部。
先后从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的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的水力学、水处理工程、水环境数学模型、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课程。主讲研究生的高等流体力学、溶质运移理论和模拟技术、流域水文模型、环境水利学、水资源管理学等课程。指导毕业研究生70余人。正在指导水利工程硕士生3人,具有较强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技能,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研究。正在指导市政工程硕士生9人 和博士生5人,具有较强化学基础和试验技能,进行低浓度污水处理试验研究。
二、学习和工作经历
(一)教育经历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现吉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二)工作经历
2011--现在 北京工业大学国有资产和实验室管理处处长,建筑工程学院水资源所所长,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院党委书记,水资源所所长,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吉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博士后,教授。
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环境教研室,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
三、社会任职
1.水质工程与水环境恢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3.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理事。
4.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室研究会,常务理事。
5.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副理事长。
四、主要研究领域
1.研究方向:水资源和污染控制模拟技术。
2.研究领域: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水环境生态治理和污染场地修复等。
五、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部和地方项目50余项。目前,正在研究项目5项,主持3项。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12B0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水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技术牵头人。正在进行:水质在线监测技术、河库和地下水水质模型、监测预警平台研究。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C12B0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传输网构建与物联网平台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负责人。正在进行:监测数据传输、水质数据库、水流水质模拟软件集成研究。
3.长春市市西北部生态经济区建设项目,长春市&引新济太&工程水质保障生态水处理系统工艺与流程试验研究,,负责人。
4.北京市朝阳区水利局项目,北京市朝阳区地下水水质取样分析与评价,2010,负责人。
5.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修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负责人。
6.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目,长春市南部污水处理厂混合出水深度处理示范工程研究,,负责人。
7.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003-02),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与两侧地下水水质联防联控关键技术,,负责人。
8.北京市朝阳区项目,北京市朝阳区水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决策支持模型,,负责人。
9.建设部标准定额司项目,国标《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第一版)污水处理部分,,负责人。
10.北京市水利局项目,北京市朝阳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设计,,负责人。
11.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市水体富营养化模型及预警系统研究,,负责人。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孔介质中微生物除氮机理15N标识及其数值模拟,2004,负责人。
1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专题(G),水-土环境中污染物迁移演化三维模拟方法研究,,专题负责人。
14.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研究,,负责人。
15.国际合作项目(IGCP299、IGCP379),全球气候、水文、地质和环境对比研究--岩溶作用与碳循环,,中国东北区负责人。
16.地矿部八五重点项目,莱洲湾南岸潍河下游地区海(咸)水入侵及地质环境综合开发和治理研究,,参加人。
17.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化学动力学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参加人。
18.双重介质水质和水量运移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D),地矿部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
六、主要科研成果
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出版专著5部。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
(一)主要获奖情况
1.双重介质中水质和水量运移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1994年,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2.海咸水入侵动态模拟研究,1994年,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获奖人。
3.化学动力学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获奖人。
4.沿海地区地下水环境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获奖人。
(二)主要专著
1.张永祥、陈鸿汉。多孔介质溶质运移动力学,地震出版社,2000年。
2.陈鸿汉、张永祥、王新民。沿海地区地下水环境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地震出版社,2000年。
3.曹玉清、胡宽容、张永祥。岩溶化学环境水文地质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三)主要论文
1.赵志刚,张永祥,李志元,李维。曝气阿科蔓氧化塘处理高寒地区污染河水中试研究,水处理技术,2013(11):330-336。
2.郝静,张永祥,丁飞,白玉华,任仲宇,巩奕成。改进的DRASTIC模型在地下水易污染性模糊评价中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5):142-146。
3.彭硕佳,邹洪,张永祥,赵志刚,赵鹏芳。低温低C/N比复合A2/O启动实验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2):142-146。
4.张永祥,姚伟涛,肖社明,任仲宇,王磊,罗肖雅。序批式MBBR中反硝化聚磷菌的选择与富集,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1):92-96。
5.Hao Jing, Zhang Yongxiang, Guo feng Ning, Jing Qi. Research on ground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with fuzzy mathematic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 347-353 ISSU DATE 2012,PAGE .
6.张永祥,梁建奎,王然,任仲宇,井琦。地下水PRB 原位生物修复中一种释氧材料的改进技术及效果分析,环境工程学报,2012(11):。
7.彭硕佳,张永祥,赵志刚,赵鹏芳。低C/N值下复合A2/O工艺的反硝化除磷效能,中国给水排水,2012(8):8-11。
8.张永祥,宁国锋,高维春。试验场地下水的数值模拟,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6):137-139。
9.Zhigang Zhao, Yongxiang Zhang, Xiao Hu, Shuojia Peng,Zhiyuan Li. Research on slightly polluted river water treatment of Xinkai River in Changchun city,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ICFEEE 2012),2012.
10.李志元,张永祥,李维,彭硕佳,姚伟涛,表流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水脱氮除磷效果中试研究,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2年6月,330-336。
11.张永祥,袁崇刚,闫峰,任仲宇,赵鹏芳,赵志刚。生态基泛氧化塘工艺对城市河道污水的净化效果,中国给水排水,2011(17):36-39。
12.韩非,吴吉春,张永祥,咸/卤水入侵越流含水层的数值模拟:以山东省莱州湾南岸为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81-289。
13.张永祥,郝静,任仲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研究,2010中国(北京)国际建筑科技大会,2010年11月,614-618。
14.魏海娟,张永祥,蒋源,张璨。碳源对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11)。
15.魏海娟,张永祥。移动床生物膜系统SND影响因素研究,环境科学,2009(8):。
16.魏海娟,张永祥,施同平,张璨,田淼,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试验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7):6-10。
17.张永祥,王磊,姚伟涛,张丽云。WASP模型参数率定与敏感性分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5):27-30。
18.ZHANG Yong-xiang,WEI Hai-juan.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Technology of Sewage via &15N Identifica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June 14-16。2009.
19.ZHANG Yong-xiang,WEI Hai-juan., Denitrifying characters study using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8, Vol.34 No.12 .
20.刘亮,张永祥,魏海娟,刘贤荣,&15N标识技术对污水生物脱氮的试验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123-126。
21,张永祥,秦景华,王慧峰等。北京市朝阳区多目标水量优化配置模型研究,吉林大学学报,2007(2):243-248。
22.张永祥,刘敬涛,秦景华,丰铠斌,翟慧霞,王慧峰,彭庆君,朱亚雷,北京市郊区农村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及实例分析,北京水务,2006(6):20-22。
23.王丹虎,张永祥,李玉新,邹洪。基于ASM3的改进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中国给水排水,2005(增刊):293-296。
24.韩非,薛禹群,吴吉春,叶淑君,张永祥,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条件下的地下水化学特征与卤水形成,地质论评,2001(1):,
25.陈鸿汉,张永祥。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岩溶水库-地表水联合调度,地学前缘,2001(1):185-191。
26.Xue,Yuqun, Wu,Jichun Ye,Shujun Zhang,Yongxiang. Hydrogeological and hydrogeochemical studies for salt water intrusion in the south coast of Laizhou Bay,China,Journal of Ground Water. January-February 2000,Vol.38,No.1,38-45.
27.Xue yuqun, Wu jichun, Xie Cunhong, Zhang Yongxiang. The sea water and salt water intrusion in the Coast area of Laizhou Ba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8,vol.43, No.12, 983-991.
28.陈鸿汉,董英,张永祥。中国北方地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中国岩溶,1998(4)。
29.Chen Honghan,Zhang Yongxiang,Wang Xinmin,Ren Zhongyu. Sea-salt water intrus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Weihe River,Hydrogeology Journal. 1997,vol.5,No.3.
30.张永祥,薛禹群,黄继国,陈洪汉。微生物净化过程中污染质运移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7(增刊)。
31.张永祥,薛禹群,陈洪汉。潍坊咸--卤水入侵引起的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1997(1):63-69。
32.张永祥,薛禹群,陈洪汉。莱州湾南岸晚更新世后地层沉积海水特征及其形成环境,海洋学报,1996(6)。61-68。
33.张永祥,曹玉清,陈洪汉,济南碳酸盐岩地区溶质运移反应--迁移模研究,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增刊):98-105,
34.王新民,张永祥,陈洪汉,似圆状双重介质模型上游迎风有限元法及其应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2):190-194,
35.陈洪汉,张永祥,刘文军等,北方岩溶区地表水库--地下岩溶水库联合决策模型研究,中国岩溶,1995(1):61-70。
36.张永祥,王凯,北方裂隙岩溶双重介质中污染质运移过程模拟分析,长春地质学院建院40周年论文集,1992年4月,22-26。
37.曹以临,张永祥,利用频谱响应函数进行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国岩溶,1990(4):253-261。
七、联系方式:
E-mail:Yxzhang@bjut.edu.cn
Tel:86-10-(o),86-10-(o)
本类最新资讯
权威高配师资亲授技巧,教研千锤百炼科学提分。直录播课相结合精讲互动二合一,专业团队精细化作文批改。讲练结合,随学随练稳步提升。不过重读!一科不过全科重读~可以免费试听~
主讲老师:王江涛、唐静、李旭、唐迟、田静等
你可能想看
研究生招生信息听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张冬云博士说SLM技术-高端访谈_3D打印商情网
当前位置: >>>
听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张冬云博士说SLM技术
发布人:3D打印商情
责任编辑:激光制造商情
来源:3D打印商情
张冬云博士简介
工学博士、副教授。1988年8月-1995年3月就读于吉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与工程系焊接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4月-2000年4月工作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激光加工实验室,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了&CGJ93 型5KW数控CO2 激光处理系统&、&重载齿轮激光相变硬化工艺研究&、&发动机驱动轴等零件激光热处理技术研究&、&激光处理刀具表面提高精密切削加工中刀具寿命的研究&、&复杂结构精密齿轮激光相变硬化处理技术&等十余项省、部级项目,分别获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三等奖各一项。
1999年8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德访问资格,2000年6月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2000年10月-2004年8月工作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Fraunhofer 激光技术研究所表面技术部,期间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了德国教研部(BMBF)项目以及德国研究基金会(DFG)项目。实现了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制造铝合金零件的目标。并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博士学位。自2005年3月工作于北京工业大学激光院。目前主要从事激光选区熔化在医疗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研究。
她多年来一直从事有关激光加工过程中激光与材料之间相互作用、材料组织与性能以及激光材料加工外围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目前拥有德语专著1部,译著两部,合作专著一部。在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发明专利20余项。有两名硕士研究生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先后获奖。一篇文章获得&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在《商情》小编认识的众多业内&大咖&中,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张冬云博士算是一个&异类&&&她是为数不多的研究技术的知名女性学者之一。从她漂亮的履历中不难看出她在学术研究方面常年来旺盛的创造力。
说起她与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结缘,简直&妙不可言&。SLM技术这一概念是德国Fraunhofer 激光技术研究所在1995年提出的,就在这项技术发展的早期,张冬云博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德访问学者资格,并&十分幸运&地进入德国这家世界级的研发团队进行相关研究。四年间,她参与了德国教研部(BMBF)以及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的多项大型课题,与德国一帮世界一流的同事一起探讨不锈钢、钛及钛合金、工具钢以及镍基合金等材料的可加工性,并负责其中的铝合金研发部分。
张冬云博士介绍,当年没有可以直接应用的事例,只能借鉴传统焊接、激光焊接(当时激光焊接方面的研究远没有现在发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传统凝固理论对材料的加工性能进行分析。因而产生了一些原创性、开创性的思想。而这些经验与思想可不是买来一台EOS的设备直接进行加工、进行实验就能得到的。
留学德国的这段经历,不但铸就了她在研究上创新、务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也夯实了她的专业基础、丰富了她的专业经验,奠定了她此后十数年的研究SLM技术的基调,成为了她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3D打印商情》本期便请张冬云博士跟大家聊聊她研究了十数年的SLM技术。
背景:SLM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特点有两个,首先被加工材料为单组元工程材料的金属粉末(气雾化粉末),其次粉末在激光的作用下发生完全熔化,熔化的粉末凝固之后的致密度几乎达到100%。
20世纪80年代,RP(快速成型)技术诞生的初期,在金属材料快速成形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SLS(激光选取烧结)方面。但是SLS技术存在明显问题在于,被加工材料要么是在金属粉末的表面涂覆高分子材料,要么是高熔点与低熔点金属粉末的混合,无论哪种材料均为多组元粉末,都不能获得致密度为100%的模型,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通过渗入熔点较低的金属来提高致密度。这样制成的模型存在的缺点就是,模型或者零件的微观组织不均匀、性能不均匀,不适合对综合机械性能要求较高的情况,如航空航天的承力部件。
这时候很需要有一个突破,能够直接加工工程上应用的材料。但是当时在技术上存在着诸多瓶颈。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可以用于加工的激光器只有二氧化碳和灯泵浦固体激光器,而两种商用激光器的功率都较低&&前者金属材料对它的吸收率比较低,后者光束质量比较差,因而直接熔化金属粉末存在着技术问题。另外当时的气雾化制粉工艺也不成熟,当时很多学者还在探讨水雾化的多边形金属粉末与气雾化的球形粉末哪种流动性好,更加适合粉末床上的加工。而且当时能够制造的气雾化粉末的颗粒尺寸均较大。这些因素制约着当时的技术进步。当这项技术发展了20年之久,我们回顾这项技术的发展过程时,才真正认识到当时的技术瓶颈以及认识上存在的限制。
SLM技术这一概念由德国Fraunhofer 激光技术研究所(ILT)在1995年提出。这项技术诞生于ILT是必然的。首先ILT的任何一项研究课题都是针对工业应用的研究,目的性非常强。在全世界都进行SLS方面研究的时候,ILT也毫无例外地在这个方向进行研究。其次,ILT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激光以及激光应用的研究所,世界上大部分最先进的激光器原型均出自这里,因此有机会使用世界上最为新型的激光器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2011年ILT凭借这项技术获得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科技创新奖,2014年ILT所长Poprawe教授获得美国LIA的Arthur Schawlow奖。Poprawe教授目前正在申请2016年在芬兰举行的千年技术奖(Millennium Technology Prize)。
ILT发明了SLM技术后,在德国教研部(BMBF)以及德国研究基金会(DFG)几个大型项目的支持下,随即展开了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一方面扩展更多的可加工材料,缔结更多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与企业如SLM-Solution和Trumph公司合作,助推SLM相关设备技术以及潜在应用领域的发展。在上述基础上,SLM-Solution公司在2003年推出了第一台专业的SLM设备(在这之前进行的研究均是在改造的激光立体雕刻设备上进行的)。2005年左右Trumph公司也推出第一台专业的SLM设备。在这期间Concept-Laser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SLM设备。这时EOS公司一直专注于SLS领域的研发。
此后,SLM-Solution公司一直扩展其设备的功能,如预热温度、双向铺粉以及温度监测等。由于RP技术在应用上遇到的瓶颈,Trumph公司虽然已经拥有专业的SLM设备以及大量的SLM方面的专利技术,但是该技术一度被公司雪藏,直到2015年Trumph公司重新推出小尺寸的新型SLM设备。Concept-Laser公司把SLM设备与其他的激光加工工艺结合,推出多功能的激光加工设备,而且最早推出大尺寸的SLM设备。EOS公司则在RP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把SLS发展成为SLM,设备也发展的具有模块化、耐用、易操作等特点,而且对于可加工的材料采用固定参数,使该公司的设备更加适合工业应用。
优势:从SLM与LENS对比看优缺点
一项技术的优缺点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我们这里可以对两种金属零件制造技术SLM和LENS(激光熔覆成形)技术进行详细对比,由此说明它们的优缺点。两项技术均为RP技术,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被加工材料均为单组元粉末材料,在加工过程中金属粉末完全熔化,熔化的粉末快速凝固成致密度为100%的金属模型或者零件。二是两种技术都可以通过工艺调整做到少缺陷或者无缺陷,都可以通过工艺参数甚至后处理调节成形件的性能。LENS技术制成的模型或者零件的微观组织中缺陷很少,致密度可达100%,其成形件的疲劳强度高于相应铸件以及锻件的疲劳强度。
两种技术的区别在于SLM技术是基于粉末床的RP技术,而LENS技术是基于局域送粉的RP技术。两种技术均可以加工大部分金属材料如不锈钢、工具钢、热工钢、钛及钛合金、铝合金、钴铬合金、镍基合金等工程材料;对于LENS技术来说,使用的材料不仅包括上述材料,还可以扩展到陶瓷以及复合材料。SLM技术目前适合加工尺寸较小(成形室尺寸在不断扩大)、形状复杂、要求精密的零件;LENS技术适合制造形状简单、复杂度低、尺寸较大的零件。
应该说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都是有适合加工的零件,也有不适合加工的零件。所以不能对任意一种技术期待太高,同时也应该根据每一种技术的特点来发展其应用潜力。
应用:SLM在医疗、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SLM技术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确定的说在医疗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成功案例在逐渐增加,相关的研究向更加深入、广泛的方向发展。德国是这个领域的创始者,2013年他们确定的SLM的未来应用目标除医疗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外,还包括模具(特别是随行冷却模具)、汽车制造以及其他工业领域。当然德国确定的应用目标是为他们自己的工业量身定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业水平以及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由于我研究的方向之一是SLM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我着重说说。首先SLM技术非常适合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因为这个领域的零部件都具有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特点。其次SLM技术在轻量化设计与制造、免组装零部件的制造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均为航空航天零部件在设计制造中追求的目标。
航空航天零部件的轻量化设计制造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轻量化与特定功能如冷却、减震、梯度功能等相结合,那么这是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
免组装零部件采用树脂和高分子材料已经能够实现复杂零件的制造,并在向更加复杂结构的方向发展,采用SLM技术制造免组装零部件目前有一定的难度,相信随着人们对SLM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一定能够实现。
差距:我国SLM研究水平仍处于追赶状态
2012年奥巴马政府把列入&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后,全球都非常关注SLM技术。在此之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在SLM技术领域的研发,只是这项技术与其他在应用上遇到瓶颈的技术一样,在慢慢的进步,等待&化蛹成蝶&一刻的到来。
在这个时间段,我国在SLM领域的研究还方兴未艾,只有华南理工、华中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在进行相关研究。2012年之后,我国也开始重视RP以及SLM技术的发展,在SLM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多了起来。但是,我国在SLM方面的研究水平总体上来讲处于追赶状态,不管是在工艺方面还是在设备、材料等方面都与世界水平有一些差距。但是这些差距同时也是动力催促我们缩小这一差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结语:对SLM技术,同行还须有信心、耐心
张冬云博士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局限在SLM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上,近年来,她对SLM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有所涉猎,先后发表过《Effect of standard heat treatm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manufactured Inconel 718 superalloy》、《激光熔覆成形过程中温度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3D打印钴铬合金烤瓷牙内胆的性能研究》等论文,还参与了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3D打印肿瘤医疗导板大型成型装备及检测设备工程样机研制&、&口腔种植及修复3D打印钛基合金、钴基合金制备和选区激光熔化装备研制&等项目研究。也许大家还可以期待一下我们《3D打印商情》就医疗3D打印对张冬云博士进行专访&&
在采访的最后,张冬云博士特地通过《3D打印商情》对同行以及后来的研究人员说:&SLM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我们应该对SLM技术充满信心,同时也应该有耐心,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都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能光期待SLM技术带来的制造业上的变革,而不给它时间。但是也应该看到,SLM技术的进步不是取代传统产业,而是为制造业增加了一个新的手段、增加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是传统零部件的制造方法不具备的。&
科技与时尚共舞
学术与产业齐飞
(C) 激光网版权所有 www.laserfair.com All rights reserved.星球国际资讯旗下网站
技术支持:星之球广告 信息产业部备案:粤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春西客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