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你黑色眼睛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俄语翻译

如何翻译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知乎149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分享邀请回答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在线等)中译英: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为什么我要用它寻找光明?_百度知道
(在线等)中译英: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为什么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RT: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为什么我要用它寻找光明?要求:译的坚决有、气势一点
最好再唯美一点。最好的给分
The darkness have bestowed dark eyes on me, but why do I have to seek for brightness with them?bestow sth on sb.赐予。很书面。黑夜还是译成黑暗好些,这样就可以和光明相对应。
采纳率:56%
Dark night gave me dark eyes, But I am bond to use them to search for the light.
Night gave me a pair of black eyes, why do I use it to find a bright?
dark nights has given me a pair of dark eyes, why must I use it to seek the light?鄙视翻译器,我没有用哦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中译英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关于诗歌我路过,我看你微笑.我不仅是路过.所以,我纪录,我的脚步,你的微笑,我们在一起 的好日子. 1.关于当下诗歌 1& ◎当下诗歌的阅读与接受◇韦白■ 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常常被问及当下诗歌何以缺乏读者的问题。我以往的回答也和大 家一样,把一切问题归咎到体制的不合理和诗歌教育的缺乏上。诚然,体制的弊端可能是很 主要的,与体制息息相通的诗歌教育也确实是大有问题,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但我们很可 能忽略了一个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诗歌阅读所需要的“心境”的缺失。■ 诗歌和戏剧一样,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在“慢”中凝神专注。诗歌阅读所需要的 “心境” 是在社会生活的 “慢” 的节奏中实现的。 而当下生活已处于一种物质的高速运转中, 这对于一切有赖于“慢”中体会的艺术,都是毁灭性的。这已不是一种兴趣的浓淡问题,而 是一种心理结构的转变而导致的兴趣转移。■ 诗歌本来最亲近于一种心理的诉求。人们想要最直接地传达出内心的声音,本来是最容 易接近诗歌的。但诗歌对于内心压力的缓解恰恰又是深层次的,她不是一种表层的抒解。这 对于精神处于高度紧张而压抑的人群来说, 内心深处的抒解固然重要, 但疲惫的身心所要求 的、更多且更为迫切的是一种情绪的瞬间放松和休息,这恰恰又是诗歌所不能提供的。■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虽然在文化圈中被过份地神化了。但那时的社会氛围,正好提 供了一种较为合适的诗歌阅读的土壤。首先,在许久的禁锢之后,人们的心头有一种强烈的 想要倾诉的愿望;而商品经济的浪潮并未形成,人们仍然处于一种“慢”的生活节奏中。■ 当下诗歌标准的混乱甚至缺失,诗歌作品的混乱和芜杂,无形中也败坏了人们对于诗歌 的阅读“心境”。即使是一些对诗歌抱有好感的读者,他们在浏览了充斥于各大论坛的“垃 圾诗歌”之后,也会变得心浮气躁,丧失掉阅读优秀诗歌所需要的“阅读心境”。而这又是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所必然面临的困境。 网络本来应该只是一种传播诗歌的载体, 但由于 它的便捷和并不具备筛选能力, 以及它急迫的时间感和光纤信号的流速, 使一些寄生于网络 的诗歌写作者或阅读者, 无形中被速度挟裹着, 而成为了短暂、 快捷而又 “无深度回味能力” 的发射器、传播器和接受器。■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适合阅读诗歌的时代。但它决不是一个不适合生 长诗歌的时代。诗歌在当代文化中的被边缘化,部分是诗歌内部的问题,更主要的应该是社 会文化的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缺陷,以及大众对诗歌阅读“心境”的丧失。韦白于长沙雅园2&.诗歌的时间意识呈现 寿州樊子 ---浅析平民诗社 5 月份部分作品吃了吗? 吃了 这首题为&&三中全会以前&&的小诗是贾平凹最早发表在 80 年代初期的&&诗刊&&上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过了二十多年,今天回头读这首诗就颇感倒胃口了.北岛有首名 诗&&生活&&就一个字:网;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等过去被大 众奉为经典的诗歌,现在回过神再一打量:呵呵,这类诗歌的写作现今写诗的小青年一口气能 写一箩筐.过去很多的诗歌作品大都人为地烙上时代的胎痣,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的特定空间开始 萎缩了,很多诗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功能在逐步丧失.比如已载入中国诗歌宝典的梁小斌的&& 洁白的墙&&,除去其存在的特定历史环境,剥去其&伤痕文学&的外套,如过放在今天发表,可 能会让一些精明的诗歌读者读得莫名其妙,甚至让大家不屑一顾.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 难回答的问题:诗歌的时间存在意义是什么?胡赛尔在&&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一书中将时间区划为内在的和客关的.从诗歌的角度 研判下,也能找到与其论点相靠拢的佐证.&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泛 彼柏舟,也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经.邶风.柏舟&&).鸡鸣是时间的客观存在;而& 耿耿不寐&则是时间的内在心理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时间呈现意识要复杂的多.诗歌意 义上的时间划分更难以厘清的.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 阴者,百代之过客.王羲之于&&兰亭集序&&里也感慨:俯仰之间以为陈迹.我在此不是感触人 生哲理时间观念.我们读一首诗,古老的也好,现代派的也罢,时间的存在于不同历史段的诗 里有着不同的作用与特点.&一旦夜晚,披上宽敞的黑袍/我体内的罪孽开始萌动,如蛇/爬向不知名的洞穴&#39;&#39;(无 算子&&恶之花&&).&&恶之花&&是法国象征派大师波特莱尔的扛鼎之作,诗集中大量的骷髅, 蛇,虫豸,枯木等诗的物体与诗人的个性时间向度交媾于一起,呈露出诡密,荒谬,怪异的诗歌 世界;折射出诗人内心的茫昧与抗争.今天读来,其诗性的光芒依旧明润.诗人无算子提倡诗 的&直白&#39;&#39;,他认为诗歌:敢于揭破一切面,解剖灵魂,直面生存.诗人&直白&地描述出:恶,开 出灿烂如罂粟/鲜艳红唇,毒蚀心肠&,但诗人入诗的时间的指向性是模糊的,也可称为诗的时 间意识的盲指性.正因为&一旦夜晚&的盲指性,尽管诗人动用了波特莱尔式的蛇,罂粟等明确 意象体,其还是机智地在&直白&的时空维度里趋于诗的盲指的进一步定位:身体里的钟必然 会敲响/在黑夜的边缘,我选择匆匆离去.诗的盲指的优势可以将诗人个体的时间意识加以拓 延和固定.我们再来看看写&夜晚&的另一首诗.&向左,我们跨过沟壑/今晚你将明亮如灯/积 子成熟,幻象得以从镜子中剥离/你说,请把月亮的声音调大些吧&(涂灵&&狂欢&&).诗人涂灵 在这里动用了时间的强指性手段:今晚.我们在诗里看到一个强指性的时间布局:月亮,苏打 水盖过的枝头,瓦片搭的房子.在强指性的时间文本概念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人自嘲,自虐的 后现代主义情绪. 同样,寿州樊子的&&乌鸦&&也在描述&夜晚&的.&臀部掉进夜的裂缝,它/腹里可能的孩子 是风与星光./在一条冬季的楝枝上/乌鸦,我的爱人/我描述过你的眉头与尾部,你中间的/胸 和心跳/被一场白雪压迫着.&#39;&#39;(寿州樊子&&乌鸦&&).这里的&夜的裂缝&不是时间意识的盲指 和强指是时间的隐指.真正明确的时间轴线都在隐蔽,风与星光,楝枝等物体所固有的时间文 本概念被诗人偷偷地转嫁给了一场白的雪.诗歌的时差从臀,楝枝,眉头,胸等隐隐地集中到 一场雪,时间跨度巨大却又在隐匿中无痕迹地完成了事物之间的概念所指性的互换.&&乌 鸦&&也是&性爱&的一种时间隐指.&&诗经&&里&&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古代民众对&性爱& 问题的理解.诗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c衣綦巾,聊乐我员.把&&乌 鸦&&的时空和两千五百年的&&郑风.出其东门&&做个链接,我们哪怕牵强点也看到&c衣綦巾 &可以隐隐地联姻&一场白的雪&.对于异体的描述,在 80 后诗人陈巨飞那就变得大胆而热烈 了.&白天在大路上看见的女人,很白/到了夜里也很白,像放在床上的手电筒/这个女人,白天 在大路上走/晚上就在男人的脑袋里走/她走来走去的,把世界走成白茫茫的一片&(木槿花突 然开&&白天在大路上看见的女人&&).诗人陈巨飞的时间意识呈现形式很随意,白天与夜晚被 一个女人站拒,让一个女人去消耗或者说让一个女人去被动地去接受.同樊子的&&乌鸦&&相 比,两者的时间意识的呈现出现极大的差异,但通过对被描述体的最终呈现,两位诗人又找到 了时间的交叉点:对爱情和性的怀疑与回避.我现在的思路不是要像个时间的学问家来解剖其外在构造与内在细胞组织.现代诗歌复杂 就复杂在诗歌的时间意识的最终呈现上.不管何种流派何样的写作手法因入诗者的个体时间 意识的理解与经验的把握的迥异,在同一时间段对一轮月亮的诗的表达十人肯定有十种不同 的表达结果.&吞噬树林的是黄土/吞噬百姓的是黄土/吞噬天空,星斗,光明/以及骨气的也是 黄土&(且歌且骚&&黄土&&).在这首诗里你看不到时间的影子和细节.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时间 意识的整体命名与定义.而整体意义上的时间呈现往往是宿命的.北岛&&宣言&&里有:宁静的 地平线/分开了生者与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北岛的&地上&和且歌且 骚的&黄土&的时间内涵上可能有所接近.北岛选择&天空&还有&文革&后一代人的追求和觉醒; 那且歌且骚的天空反过来为黄土吞噬,可见现代化的时空的抽搐和困顿.当然,诗歌的时间文本概念是不可解的.不同年龄不同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不同个性,诗歌 意识的文本呈现是良莠不齐的.雪莱的&&西风颂&&,屈原的&&离骚&&是有时间的局限性的,但 至今还被光为流传,不失光泽,那就是优秀的诗歌的时间呈现往往俱备了人性真善美的共性.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弊端就是诗歌时间意识的政论化与模块化.过去很多看似优秀的诗 歌过早夭折或者不能再受到后人的追捧是因中国大多诗人的时间观点不能真正从诗歌本义 角度来定位和拓宽.在此,我来抖露郭沫若大师的话给大家看看:凡是反动派都是血吸虫,帝 国主义,蒋介石,右派分子等等都是瘟神,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都已把它们送走了.(郭沫 若&&就当前诗歌的主要问题答本社问&&,&&诗刊&&1959 年 1 月号)还有&&光明日报&&1965 年 7 月 31 日的:这种思想的种子,通过&&长征诗&&已散布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区.我 手头还有更多大诗人的&黑暗&材料,我在这里不是给郭大师脸上抹黑,我翻出这些老帐目的 是提醒当今的诗人要有什么样的时间意识.我们该明白一点:我们的文字不能左右时间,也不 能让时间来左右我们的文字.那诗人该咋办呢?----所以中国暂时还出不了诗乌鸦臀部掉进夜的裂缝,它 腹里可能的孩子是风和星光。 在一条冬季的楝枝上 乌鸦,我的爱人 我描述你的眉头与尾部,你 中间的胸和心跳 被一场白雪压迫着。爱我看到的土拔鼠,亲热 争吵,扭打;然后在土壤里 留下孩子,父母,食物与水 然后消失,然后于另一片土壤 就是我们邂逅的地方 会偶尔有一只,露出脑袋,鼻尖 看见你我像它的 泥土,而其还没去留下洞穴。这条河流被五个月的蚌喊出疼。落蒂的 菱,残红的钮扣。 这条河流是疲倦了的蛇,它不会 缠绕 它从荷塘经过,没有水的波浪。 在石头桥的罅隙 柳啊,虬根有着美,回忆和骄傲。2.校园诗歌的发展现状1&《敦煌》诗刊部分文章选登:当代校园网络诗歌论略 当代校园网络诗歌论略张 德 明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就与校园有着密切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泉明先生曾指出: “校园始终是诗歌的最佳实验场所。大学生始终是诗歌这一先锋艺术最活跃的因子。”[1] 吕进先生甚至认为: “可以说,中国新诗就是从校园诗歌开始的。留日的郭沫若等推出了中 国新诗的浪漫派,留英美的闻一多、徐志摩等组成了中国新诗的新月派,留法的李金发等形 成了中国新诗的象征派。”[2]新时期以来,随着校园诗歌社团的蜂拥出现与校园文学活动 的丰富繁盛,校园诗歌在新诗之中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有论者这样认为: “大学生诗歌已 成为一股重要的诗歌力量,参与和推动着中国当代诗歌的建设与发展”[3]。而今,在互联 网成为新的历史时代中最通用的交流手段和资讯工具时, 校园诗歌的电子承载与网络流传已 经成为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一大景观,校园网络诗歌构成了目下中国校园诗歌的重要文本形 态。本文拟从校园网络诗歌与大学文学论坛、与 80 后诗人群的关系以及校园网络诗歌的审 美特征等三个角度,来描述校园网络诗歌的现实状况,揭示出它所蕴涵的诗学意义来。校园网络诗歌与大学文学论坛校园网络诗歌产生与存在的基本阵地,应该是各个大学的 BBS 论坛与文学网站,这样 的论坛与网站成为校园诗歌爱好者与青年诗人们交流诗歌创作体会, 提高诗歌表达技巧, 从 而走向中国网络诗坛的最初的舞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 各个大学都相继在互联网上 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与此同时,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供本校师生(主要是学生)交流 信息、发表言论的 BBS 论坛。大学 BBS 论坛是一个集学习、生活、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复合 型网络媒体形式,在这个复合型的网络媒体形式里,“诗词歌赋”(或“现代诗歌”)是其 中必不可少的版块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高等学府,就可能有多少 BBS 论坛下设 的“诗词歌赋”原创区。大学 BBS 中的“诗词歌赋”(“现代诗歌”)原创区,自然就成为 了各个大学的诗歌爱好者练笔的场所,切磋诗艺的空间,感受大学诗歌氛围的最基本地带。 笔者在 2005 年 12 月初(截止到 12 月 11 日)对国内十多所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 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的 BBS 论坛中的“诗词歌赋”(或“现代 诗歌”)版块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对相关数据作了一定的统计,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 校园网络诗歌在 BBS 论坛上体现出的某些共同特征。 首先,校园网络诗歌起步的时间大约在 2000 年初, 年间取得较大发展,2 003 年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和规模。也许是得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先之助,上海交通大学 和清华大学网络诗歌创作起步最早,在所有大学 BBS 上,我们能发现的最早“发表”的一首 新诗,是上海交大 BBS“饮水思源”站“现代诗歌”版块里 fouca 的《午睡》[4],发表时 间为 2000 年 1 月 5 日;其次是清华大学 BBS“水木清华”站,第一首是 yymemory(由 jsde ng 贴出)的《失恋者手记》[5],时间为 2000 年 10 月 18 日。其他大学最早发表的诗作一 般在
之间,比如北大 BBS“未名”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 quarkman 的《独角仙的 童年》[6],时间是 2001 年 12 月 30 日;复旦大学 BBS“日月光华”里的是 jiangfeng(蒋 峰)的《我的诗歌几首》[7],时间为 2003 年 6 月 24 日;浙江大学 BBS“海纳百川”站里 的是 Hiric 的《百合花》[8],时间为 2002 年 3 月 25 日;武汉大学 BBS“珞珈山水”里的 是 bluerhorse 创作的《梦一场》[9],时间为 2001 年 2 月 9 日。 其次,在各大学 BBS 诗歌版块里,往往是新诗与旧诗同台竞技,原创与转载各显其能。 其原因大概在于,许多大学诗歌版块都名曰“诗词歌赋”,本身就显示了其承载内容的多样 性、 包容性特征, 比如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等。 另外一些命名, 如复旦大学的 “诗 歌”,中国人民大学的“诗情无限”,华东师范大学 BBS 丽娃河论坛的“丽娃文学”也体现 的是这种包容性, 那么新诗和旧诗的同时出现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即使有些大学的版块设 置里明确标明是 “现代诗歌”,如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但我们看到的还是新旧诗同聚、 原创转载混杂的情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中的许多诗歌爱好者文体意识还不 强,创作水平较有限的特点。文体意识不强,所以新诗也写一点,旧诗也写点,尽管二者都 还很稚嫩;创作能力有限,所以原创的贴一些,看到别人写的好诗也贴一些。同时,论坛自 身所具有的宽容与自由特性也使大学生们的这些行为都得到了认可。 当然, 随着校园网络诗 歌的不断完善和校园网络诗人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对新旧诗文体的明确区划, 对诗歌原 创的更加重视等,都将成为大学 BBS 诗歌版块中的新亮点。 第三,各大学 BBS 上诗歌的发帖量存在很大差别。论坛发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既包括客观的因素,如计算机和网络上的技术支持、论坛开办的时间长短、论坛的稳定 性等,也包括主观的因素,如学校有关部门对论坛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学生对论坛的参 与与投入程度等等。在我所考察的学校中,发帖量最多的是南京大学 BBS 小百合站,有帖子 数 9851 个,其次是清华大学,发帖量为 9627 帖。其他高校一般在
之间,北京 大学是 3265 帖,浙江大学是 3192 帖(其中主题帖 1822 帖),武汉大学是 4918 帖(其中主 题帖为 2941 帖)。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发帖数量较少些,只有 1608 帖,其中主题帖子仅 为 613 帖, 此种情形与这个老牌文科大学的身份不太相称, 出现这一情况也许与论坛宣传与 管理投入不够有关。 大学 BBS 中的诗歌版块为校园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空间和创作平台,但它并不 是校园网络诗歌生存的唯一地盘, 实际上, 不少大学除面向全校的校园 BBS 外, 在中文系 (文 学院)也有自己的文学论坛,这里聚集的创作人员一般是来自中文系(文学院)的本科生, 因此,这里的诗歌作者水平更专业,发帖更积极,质量相对也更高一些。北京大学中文系主 办的北大中文论坛,辟有“现代诗歌原创区”,我在 12 月 11 日进行统计时,发现这里有帖 子 34197 帖,其中主题帖为 11073 帖,可谓数量惊人。在置顶的帖子中,有“原创精品”、 “外国诗歌推荐”和“诗论专栏”等固定的栏目设置。此外,北大中文论坛内,还有学生开 设的个人文集(blog,“博客”),其中博客用户有 131 人,发表文章最多的是莹雪,总共 有 105 篇文章,大多是原创的新诗与旧体诗,还有一些诗论词论文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文论坛显然对现代诗歌格外重视和强调,在文学原创区里,有三个置顶的篇目分外显眼, 它们分别是木叶的诗歌集子“木叶集”,雨纸的诗与散文合集“雨纸册”和纯粹者的诗与诗 论合集“纯粹者说”,文集的主题帖数依次是 876、463 和 146。作为地处甘肃的两所高校, 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文论坛也各有特色。 兰州大学中文论坛将原创天地 这个栏目划分为“叙述类”、“戏剧类”和“抒情类”三个版块,诗歌作品一般贴在“抒情 类”版块中。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我们文学”论坛,虽然开办时间不长(2002 年 1 1 月始),其诗歌栏目“诗路花语”上的发贴数也不大(有主题帖 222 个),但有相对集中 的创作群体, 而且诗歌的质量也不错。 笔者做过初步统计, 发贴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无祈 (4 0 帖)、西北偏西(34 帖)、柳絮衣裳(33 帖)、龙飞凤舞(9 帖),其他的作者发帖相对 少点,只发 1―2 帖的占大多数。笔者仔细阅读了其中的诗歌,发现有不少相当出色的作品, 比如肃南的组诗 《焉支之约》,分别对千里陇原上的山、水、 森林和牧羊女进行了诗意描画, 写得清新婉丽;西北偏西的《岁末十四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每条围巾下面都裹着一个冬 天/每双眼睛里都写满了寒冷的字眼/在一种干燥而微弱的呼吸声里/天空变成一团团呵出口 的热气”,准确地勾勒出西北大地冬日的冷寒情状,全诗在寒冷的形象写照里寄寓了对“年 轻日子”的深切缅怀。 尽管大学 BBS 和中文系(文学院)的文学论坛为校园网络诗歌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 好的阵地,但相对于国内一些知名的诗歌论坛(如“诗生活”、 “灵石岛”、 “界限”、 “扬 子鳄”、“诗江湖”、“诗歌报”、“新诗大观”等)来说,大学的文学社区和论坛还显得 较为封闭,较为冷清,而且信息反馈迟缓,互动性也不强,因此,大学内的这些文学社区和 论坛多半只是一些诗歌爱好者与初学者练笔的场所, 诗歌水平稍微高点的校园诗人 (尤其是 80 后诗人群)已经不满足于在这些论坛上发贴评帖,他们纷纷走出校园,走向更大的网络 空间, 参与当代网络诗歌乃至当代诗歌的对话与建设。 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下面问题的关注与 思考:校园网络诗歌与 80 后诗人群是怎样的关系呢?换句话说,80 后诗人群在校园网络诗 歌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意义?校园网络诗歌与“80”后诗人群我一直认为,“80 后”诗人是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文学命名,因为这个语词中的“8 0 后”是一个时间跨度太大、含涉对象过多、内涵极不确定的年代表述,不具备文学流派所 要求的概念周严性、精密性以及对象的明确性和创作风格的近似性等条件。在命名的当天, “80 后”的理论发言人丁成就已承认,“80 后目前正处于一个群体混乱状态,没有一个相 对稳定的秩序”[10],可以说,这种对象的混乱很大程度上也是表述不当造成的。当然,为 了确立它的合法性,丁成还是坚持认为“80 后”这个术语所称述的对象以及具有的实质是 相当明确的,他说:“80 后,顾名思义,是在‘朦胧诗潮’和‘文革’过后,政治文化形 势相对比较稳定的 80 年代出生的一拨人。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年轻的一代诗人。由于他们先 天性地避过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风暴’期,不似此前的‘60 后’、‘70 后’甚至‘中间代’ 诗人那样经历丰富,他们没有走过‘艰难的岁月’,没有受过多少生活的‘磨砺’。相反他 们出生的年代正是一个物质逐渐变得宽松的年代,他们是中国最‘幸福’的一代诗人,几乎 都是在父辈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所以在诗歌文本上自然而然的体现出一种‘放纵’和‘躁 急’。但是这种‘放纵’和‘躁急’对于目下日益困窘、 日益老化、相对缺少激情的中国 诗坛来说未尝不是好事!”[11]在这段话里,丁成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了“80 后”区别于他 们前辈的特定生长环境与文本特征,然而正如一些质疑者所说的那样,“80 后作家”们在 启用年代来称冠一个创作群体时,又武断地阉割了数字本身的真实意义:“‘80 后’这个 词本身对目前被命名在这一群体之下的写作者就是苍白无力的。 大多数命名者都将一大批出 生在 70 年代末的诗人归到‘80 后’的麾下,并粗暴的忽略了 1985 以后出生的这一时代的 另一半人。”[12]所以,对于未来的文学史叙述来说,“80 后”也许将是一个很难取用的 流派称谓(相应地,“60 后”、“70 后”也存在如此危机)。正因如此,诗人韩东一针见 血地指出,“80 后”命名的最大有效性也许是那种对于权力的渴求:“如果以年龄来划分 写作群体,我以为惟一的问题就是权力。写作、出版、传播、批评、奖励,这些权力都是实 实在在的,都是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除了权力,其它的都只是借口,都只是口实而已。如 果以年龄划分写作,划分写作的人,权力乃是彼此都心知肚明而不被捅破的一个脓包。年轻 人为什么那么‘冲’?那么大言不惭?因为深感自己没有权力而要鼓足勇气。中老年人为什 么那么冠冕堂皇?那么顾左右而言它?因为需要‘维权’。谁如果超越权力的制约,自然也 就超越了这纠缠不休的年龄。但,这的确是困难的。”[13] 不过,当我们站在校园诗歌的视点上看待“80 后”,尤其是从校园网络诗歌的角度 出发来审视“80 后”时,这一命名所隐含的文学史意义却能被鲜明地照亮。“80 后”诗人 在校园网络诗歌的诗学区间里,将获得显在的意义赋予和功能释放。首先,目前得到诗坛认 可的“80 后”诗人,大都是从大学校园走出的,阿斐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丁成毕业于江 苏某职业大学,三米深 05 年从福州大学金融系毕业,熊盛荣和田荞都曾是四川大学哲学系 的高才生,嘎代才让 03 年毕业于甘肃合作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系,小凯的大学生涯在地处 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度过, 刘东灵 04 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潇潇枫子 00―04 年在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度过了大学时光,人面鱼 05 年从云南大学拿走本科文凭,蓝色冰独来 自于辽宁渤海大学新闻系, 师永涛还在地处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继续苦读, 茱萸刚踏入同济 大学不久……这些“80 后”诗人的诗歌经验主要是由具有自由精神与开放空间的大学校园 和网络诗歌论坛共同给予与培植的, 他们也以校园诗人的特殊身份, 在网络诗歌界广泛出击, 张贴自己的诗作,发表有关诗歌的言论,从而逐渐引起人们注意,并最终获得人们的承认。 其次,大学校园保证了“80 后”这个语词所具有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意义能最终得到贯彻 和落实。严格地说,当下在诗歌界取得一定影响的“80 后”诗人并不是这个称谓下的全集, 他们只能是 80 后――82 前、83 前、84 前最多 85 前的诗人,而 85 后的青年还在成长中, 他们迈入大学不久,或者即将迈向大学。当这些“85 后”的青年陆续成为大学生时,他们 之中必定会有一些人将追随师兄师姐的脚步,跻身网络诗坛,从事诗歌活动。当他们不断成 长起来,也理所当然地可以承接“80 后”诗人的封号。四年一个周期,一年一个轮回,“8 0 后”不断有人从校园走出,又不断有人跨入大学门槛,“80 后诗人”就在这轮回之中从大 学里不断涌现,不断生长,进而为中国当代诗歌贡献出一批批的创作生力军。可以预见,以 大学校园和网络诗歌论坛为依托而不断成长与成熟起来的“80 后”诗人群,将是新世纪上 半叶中国新诗中的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第三,把“80 后”限制在“大学”的话语空间, 也有利于阻止这一语词的意义泛化,用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等文化符号来饰扮和制约“8 0 后”的意义指向,可以有效防止它的泛社会化倾向,并弥合其大而不当的表述缺陷。“80 后”与校园网络诗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叠合的,这叠合的部分,也就构成了当代校园网络诗歌 的骨干分子和中坚力量。 来自大学校园的“80 后”诗人在网络诗歌论坛的强势出击与异常活跃,体现出校园 网络诗歌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多重意义。其一,80 后诗人借助网络这个大众媒体,把校园 内的诗歌创作信息带向了当代诗坛,展示出校园诗歌创作的庞大阵容与不俗实力。2003 年 底,野草论坛曾举行“80 后诗展”[14]的大型活动,其中涉及到的诗人有来自广东的唐不 遇(02 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等 8 人,来自福建的潇潇枫子、三米深等 12 人,来自安徽 的林溪(03 年在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等 10 人,来自四川的田荞、刘东灵(应为重庆)等 9 人,来自浙江的子溪等 10 人,来自贵州的熊盛荣等 5 人,来自湖南的荒地(就读于湖南 文理学院)等 3 人,来自湖北的小凯等 3 人,来自云南的叠水(05 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 院中文系),来自广西的萧风十一郎(05 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等 3 人,来自北 京的木桦(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等 4 人,江苏的丁成等 6 人,河南的刀刀(04 年 毕业于吉林大学)等 3 人,河北的山上石(河南某理工大学毕业)等 2 人,陕西的人面鱼, 辽宁的蓝色冰独等 3 人,内蒙古的阡陌尘子等,共计 80 多人。这中间的大多数人当时都正 在高校就读,他们的整体出现,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才华,也让诗歌界目睹了校园 诗人一次精彩的群体演出。其二,80 后诗人以当代大学生对于诗歌的真挚热爱、对诗神的 虔敬呵护和对艺术的不倦探索, 对网络诗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艺术改造与审美提升。 网络诗 歌的兴起, 既带来了诗人创作与发表的自由空间, 也为各种异样的诗歌形态纷纷出笼创造了 条件,“下半身”写作、崇拜低俗、垃圾运动,等等,纷至沓来,自由的滥用、语言的狂欢 与伦理的越界等情形,使网络诗歌一时间呈现出一派乌烟瘴气。从校园走来的“80 后”诗 人,则带着中学语文课堂与大学文学史教育中获得的对于中国新诗的美好印象与纯洁记忆, 闯进网络诗坛, 他们以质朴而高尚的思想自觉和节制干净的语言表达, 维护了新诗的艺术形 象。徐江这样描述过“80 后”诗人人面鱼的情形:“2004 年 11 月 20 日至 12 月 2 日,一个 名叫‘人面鱼’的大四学生,在停顿了几个月的时间后,连续在‘诗江湖’、‘个’、‘唐’ 等诗歌论坛上,连续贴出两组新作,其中多首作品,以超乎作者年龄的沉稳和冷峭,令原先 熟悉这个名字的人刮目相看。几乎同时,伴随着载有一系列不健康内容的前后‘垃圾派’、 ‘第三条道路’ 等成员的骂贴泛起网上, 人面鱼迅速加入到了那些对论坛生态进行维护的诗 人们的行列。”并特地指出,人面鱼诗歌“充满质感的酷,不只是靠语感和言说意识来完成, 它还潜藏着一位年轻诗人独特的世界观与美学标准。 人面鱼现就读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他所 在的‘银杏’ 文学社,是当年于坚等人创办的。”[15]人面鱼是校园网络诗人中的一个代表, 80 后诗人们在诗歌论坛大都充当着这种新诗护卫者的角色,他们起到了促使新诗健康发展 的调节作用。其三,80 后诗人还借助网络赋予的自由、平等权利,与他们的诗歌前辈一起, 深刻反思当代诗歌中的现象与问题, 展开广泛的诗学对话, 体现出年轻大学生们独特的审美 眼光与高度的理论自觉。 他们反思过 “第三代” 以来的新诗发展道路, 也探讨过诗歌在网络、 民间与官方等不同领域中体现出的差异和联系, 也试图预测未来新诗的发展前景。 他们尽管 受益于诗歌网络论坛,但对网络诗歌创作隐藏的危险性也保持着高度警惕,被推举为 80 后 中“宋公明”的熊盛荣曾著文指出: “网络带动了一大批 80 年前后出生的青年诗人的成长, 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擦掌磨脚,要发表自己的‘独立宣言’ (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与前一代 相对抗和断裂的资本呢)。因此,放眼整个网络诗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成 为传统诗坛新的增长点,并为之提供一种复兴的可能和契机。但是,透过网络诗歌的表层, 我们看到的是狂欢后的浮躁和苍白。”这种“浮躁”与“苍白”,最终导致了“网络诗歌让 我们过目即忘”的后果[16]。80 后校园网络诗人在诗学问题上的认真思考与积极发言,显 示出年轻一代对中国新诗的历史与现状、前途与命运的敏锐洞察和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诗歌的审美特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通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歆享了素质教育硕果的当代 大学生,其人文素质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他们具有了更宏阔的思维视野、更广博的知识 涵养和对时代社会更深厚的领悟能力, 网络又为他们展示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及时的场所和舞 台, 这使得当下校园网络诗歌创作无论在主题的选取还是情感的表达上, 都体现着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韵味。当代校园网络诗歌在主题的选取上,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地域风情的传神写照。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诗人侧重于描述校园生 活的话,那么,在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和诗学经验之后,当代校园诗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将思 维触角局限在课堂内外这狭小的活动范围, 他们已经走出校园, 把目光投注在历史意味更浓 厚、 文化价值更充分的地域空间, 对特定地域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和蕴涵的历史深意进行书写 和敞现。在熊盛荣的“黔南”系列组诗中,贫瘠的大西南边地,生长着无数勤劳的庄稼汉子, 尽管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是山峰,山峰连接着山峰/是石头,石头重复着石头”,但是 , “一片被阳光打磨和风雨磨炼的息壤/ 拒绝懒惰的双手和浅薄的目光/接纳诚实的劳动和歌 唱/ /比如梯田层层,像老祖母额上的道道皱纹/ 生长的庄稼和民谣一样的蓬勃和茂盛/ 风 吹黔南,我看到十万镰刀扑向丰收的大地”,这里随处可见的是,“劳动的背影像蚂蚁、像 细沙”(《在黔南》),人们“在二亩薄地和三分瘦田上追赶寒暑”,“又在一遍遍地挖掘 着雨水和阳光”(《家乡》)。在诗人笔下,“黔南”不仅是关于勤劳和含辛茹苦的隐喻, 还是一个积淀了深厚民族传统的文化符号。黔南偏北那个叫瓮安的小村庄,有着“火的魂, 泥的胆”, “瓮:炎黄的传世衣钵/装着母亲的背影和父亲的酒歌/装着平民人家的炊烟和灯 盏/让我摸到最初的鱼纹和祖先的血脉”(《黔南:瓮安》);黔南的水深烙着历史的印痕, 这是“百越之水。神赐的水/是水族的水。水:一个宗族的称谓/让我溯流而上,沿途记下: 水龙。水廷。水尾……”(《黔南:水族的水》);当婚嫁的喜庆笼罩黔南,那坐在正月的 花轿上被称作“咪彩”的姑娘,如此的妩媚动人,“ 锈一针就柔情万千的咪彩/唱一声就山 歌四起的咪彩/比一滴露水纯净,比一只鸟儿轻盈”(《黔南:正月的花轿》)。熊盛荣的 “黔南”世界显得淳朴迷人,嘎代才让的“草原”则闪烁着神性的光芒,记忆中的甘南“睡 在草原的绿色中/风一阵阵吹进与我共眠的羊群之侧//这个安静不了的有鹰的草原深处/能 看见野花中奔跑的一匹马携带的哀伤/这忧郁, 最后一次覆盖了它的面目” 《甘南记忆》 , ( ) 冬日的乡村显出几分神秘, “黑夜的注视下:马车和一群羊穿过/村口的木桥/然后,格桑盛 开在黎明前的岗子上”(《印象派画册中的冬日乡村》),那奔驰在草原上的白马有着神奇 的魔力, “那匹白马始终坚持守着一种信念:踩着祥云/带我进入澄清的天空后,/马蹄要绕 过花香,绕过河水,绕过桑烟袅袅的地方。”(《素描:草原上出现一匹白马》)从这两个 校园诗人对地域风情的形象采写里, 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浓郁的乡土依恋和深刻的历史感 悟,他们把地域文化的风采与民族传统的神韵进行了生动的展示。 其次,爱情季日的青春审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年轻人青春岁月里无法回 避的生命主旋律。 当代校园网络诗人不仅对爱情生活中的心灵体验作了诗情洋溢的描画, 也 对爱情本身具有的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独特的审视。 在诗人看来, 想象中的恋人始终散放 着无限的美丽:“女孩儿的名字/是我折出来的美丽//我折一只漂亮的蝴蝶/在青春的花季/ 金盏菊次第开放/开成我眼中灿烂久了的/热爱//那个美丽的秋天/你打着花纸伞/站在远方/ 却撑圆了我整个温馨的/世界”(司马雨《女孩儿》);渴望爱情的人也许是一只“等爱的 狐狸”,“你”的到来令“我”难以抵御:“你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会召唤我出洞穴/如果你 驯养我” (刘芝艳《等爱的狐狸》);收到女友寄自远方的照片,那是多么甜蜜的事情: “又 收到小颖寄来的照片/ 依旧清秀绝俗/……//美丽的小颖 , 我钟情的姑娘/ 穿过青草、 鸟鸣 和流水/ 把花香和阳光带到我的身边/ 把我的记忆又带到从前”熊盛荣 ( 《小颖, 小颖……》; ) 沉浸在爱情天地里的情侣,幸福会写满他们的心窝:“天堂降下华美的盛宴/烦恼已被虹霓 酿成美酒/拥抱着爱以及摇滚/今夜只有你和我/那就慢慢地走 慢慢地/把湖岸画出一个圆” (徐子芳《湖岸》)。对待爱情,青年人往往借用了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来尽可能美化她,圆 满她,使她时时处处都显得魅力四射,光彩照人。因此,在校园网络诗人的诗歌里,爱情常 常被涂抹了一层理想的色彩, 镶嵌了一圈耀眼的光环。 即使爱情遇到了波折, 忧伤凭空袭来, 他们也相信,温情的手臂可以遮挡一切风雨:“忧伤的枝条横在前面/不要害怕,更无须回 头。亲爱的/相信我,我的手臂是忧伤延伸不到的地方”(吾同树《忧伤的枝条》)。自然, 校园诗人们也认识到,爱情不仅是一种生命的美好,更包含着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当爱把 两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彼此的关心和照应也就应运而生:“我们不停地谈论,/关于小草 的羽毛,蝴蝶的/尾巴,甚至你牙缝里的/褐色小斑点。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像青菜叶子上的 小气泡。而这一切,我把它都/给予你, 关于神秘、 信念,/关于一个人走过街道时的沙沙声, 关于爱”(小凯《责任》)。 第三,日常事物的诗意烛照与理性透视。当代校园网络诗人的视野是异常开阔的,感 觉也格外锐敏, 他们往往能在日常事物中发现诗意的所在, 也能用年轻人特有的锐利目光来 穿透现实物象, 抓攫出某种本质性的人生折射与世界真谛来。 蓝色冰独这样写清风吹拂下的 河流与倒影构成的“几何“图形: “退潮的阳光里 我看见/我的影子和风一起倾斜/河流也 倾斜/学校和河流/保持平行”(《几何》);雪马诗歌中所写的亮晶晶的“星星”,“每颗 滴着涎水”, “好像刚从女孩儿嘴里/滑出来的棒棒糖/黏在阳光下” (《那么亮着》); “搬 家”本来是一件烦琐的事情,毫无美感可言,但小凯写来却意趣横生,诗意盎然:“你把声 音包起来,把你养的花/采花粉的蜜蜂/都搬走。还有每个清晨窗台上的露珠/肥胖房东走路 的沙沙声/你每晚踱步的地方……/都搬走”(《搬家》);大象从人身上踩过的情形也许是 十分令人恐惧的,但刘东灵却不这样认为,他于是写道:“我一直希望着有一天/一头大象 用它肥厚、 宽大的脚掌/从我身上踩过/我觉得/我肯定不会感觉沉重/而是一种说不出的轻盈 /正因为这轻盈说不出/所以我一直很期待/如果它踩着路过我的时候/用它那长长的鼻子嗅 闻我/我也希望它能够确认/我是一个人/曾经也想做一头大象”(《大象》)。除了将日常 生活进行诗意描画外, 校园诗人们还对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进行了理性的透视 和提炼。田乔飞透过城市的喧嚣,看到的是某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灰暗: “当疾病和贫穷进入 城市的血管――/漫长、 繁芜、 浓密, 像多年未清理的信件, /每个页码都生长着时间的斑点。 ” (《有关九眼桥》)同样是写“钓鱼”,阿斐看到的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它们是水中 的游民/我们是大地上的王/周末的午后/双方陷入僵持/犹如一场战争/我们拥有杀戮的工具 /拥有消化一切的各种器官/它们是卑贱的/没有欢乐,没有梦想”(《钓鱼》),八零则领 悟到这事儿中透露出垂钓老人追求超逸精神境界的意味, 鱼儿咬钩时, 钓鱼的老者并没有觉 察,因为“他老朽的眼睛/正躲在蓝色的烟雾里/打起瞌睡”,他在享受闲暇,所以,“我在 一旁静静地看着/也没说出这个秘密/我一说/这个上午就会/成为一场生动的骗局。 在校园 ” 网络诗人中,丁成的思考也许更为深邃和用力,他在海子影响下写成的长诗《八部书》,围 绕疾病、人和死亡,火与水,梯子和哲学,彗星和灵魂,场景和虚构,黑夜和爱情等几组相 应与相对的事物展开诗性言说,从深层次上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若干体验和感触伸发出来, 从而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触击灵魂的写作”(丁成语)。 在不倦的艺术探求中,当代校园网络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些属于他们这群人的共同审美 追求,他们诗歌的格调是向上的,语言是莹洁的,意象多是明亮的,思想也不繁复。他们的 笔触常伸向凝聚着真、善和美的话语场域,对高昂的生命主题加以深情的抒写与阐发,例如 三米深《童年的孩子》(“牧羊人在天堂放羊/草原是他的声音/淡蓝色的羊群/白色是燃烧 在眼睛里的火焰”)、雪马《影子在水中》(“提着灯笼/光芒照水,水是暖的/夜是凉的/ 影子是空的”)、刘东灵《与星象有关的故事》(“他其实清楚地明白/一直扶持他,真正 意义上的拐杖来自/他一往情深的妻子”)、周根红的《红杏》(“红杏。这些春天的灯笼/ 在高空飞翔的翅膀里/留下雪粒呼吸的痕迹”)等,都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特征。在表达策略 上, 当代校园网络诗人较多地采取了多向抒情的方式, 他们在诗歌面前表现出异常的真诚和 纯朴,不愿将自己心中浓烈的情绪裹藏起来,而是希望用滚烫的诗句将这情绪倾倒而出,熊 盛荣的“黔南”系列组诗,丁成的长篇诗作《八部书》等,都是多侧面、多角度地铺写热烈 情感的代表之作。自然,正像西川所阐述的,“在抒情的、单向度的、歌唱性的诗歌中,异 质事物互破或相互进入不可能实现。既然诗歌必须向世界敞开,那么经验、矛盾、悖论、噩 梦,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承担反讽的表现形式,这样,歌唱的诗歌便必须向叙事的诗歌过渡” [17],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大量地使用了叙事的写作技巧, “叙事成了诗人们介入 诗歌和生活的‘平台’,叙事因素成了许多诗境的关键架构,叙事性上升为核心标志和建设 性意义的审美倾向。”[18]受这种书写策略的影响,校园网络诗人也在诗歌表达的叙事性上 做了很多文章, 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比较典型的如丁成的组诗 《海门之行》 潇潇枫子 、 《猫 之风色幻想》、泽婴的《孤独回忆》、木桦的《火花》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校园诗坛历史备忘录姜红伟在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程中,有一段岁月被公认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这段弥足美好, 浪漫,幸福的岁月就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中国新诗自 1917 年诞生以来最繁荣、最兴盛、 最灿烂、最辉煌、最开放、最宽容、最自由的诗歌经典时代。其中,造就这个佳作涌现,流 派林立的诗歌伟大时代的人群中, 就有大批生活在大学校园内从事新诗创作并参与中国新诗 发展进程的大学生诗人们。文革十年结束后的 1977 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大批有理想, 有才华的青年们凭借各自的实力纷纷考上大学,走进校园。由于拥有着对诗歌共同的热爱, 他们高举着昂扬向上的理想主义、直面现实的英雄主义、洋溢真情的浪漫主义三面大旗,从 四面八方聚集到八十年代诗坛, 组成了一个有四个梯队十几万人参加的具有强大创作力量的 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在社会上,在诗坛上,在校园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波澜壮阔、声 势浩荡、轰轰烈烈、影响深远、非同凡响、卓有成效的诗歌运动。他们这些像群星一样闪烁 诗才光芒的学院诗人用妙笔写出了一篇篇精美绝伦的诗作诗论, 用热情组织了一个个团结协 作的诗歌社团, 用才华创办了一份份质高品佳的诗刊诗报, 用心血编印了一部部荟萃精品的 诗选诗集, 用智慧开展了一次次形式多样的诗歌活动。 他们在这场大学生诗歌运动中的卓越 表现成为八十年代青年文化活动中一道最亮丽、 最迷人的风景, 而且还因此而形成当时青年 文化中的主流趋势,在青年中引起积极的强烈反响,在社会上造成了良好的轰动效应,至今 仍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一、大学生校园诗人概况八十年代大学生校园诗人共分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 77 级、78 级大学生诗人。其中,实力最强、成绩最好、影响最大、诗名最盛、 佳作最多的大学生诗人无疑首推 78 级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文艺编辑专业学生叶延滨(现为 北京诗刊主编)。叶延滨,1948 年 11 月 17 日出生于哈尔滨市。以后随父母南下,在四川读 完中学。1969 年初,他在全国掀起的上山下乡浪潮中被席卷到延安李渠公社插队,71 年底 参加工作,先后在军马场、部队、地方工厂、文工团和党政机关工作,当过牧工、宣传干事、 专职团委书记、文工团创作员、新闻干事等。78 年考上大学后,叶延滨勤奋创作,才思喷 涌,先后在《延河》、《诗刊》、《北京文学》、《星星诗刊》、《四川文学》、《解放军 文艺》等多家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近百首诗作。他因此突出的创作成就而被《诗刊》邀请参加 了著名的第一届青春诗会, 从此成为在青年诗界牢牢地占有重要地位的佼佼者。 他的代表作 是发表在《诗刊》80 年第十期上的《干妈》。这组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手法新颖的力作 一经问世立即在中国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 深受诗坛的肯定和读者的喜爱, 并荣 获中国第一届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作品奖。 叶延滨因此成为获得全国新诗最高荣誉的大 学生诗人第一人。他的其它作品《那时,我也是一个孩子》、《十万个为什么》也获得社会 的广泛承认。在校期间,他的诗作还荣获过“北京文学奖”、“飞天大学生诗苑奖”,为大 学生诗人做出了榜样。 与叶延滨同时齐名的还有 78 级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徐敬亚和王小妮、 77 级武汉大学中文系学生高伐林、77 级湖南湘江师范学院大专班物理系学生徐晓鹤、78 级 浙江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孙武军、78 级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骆晓戈、78 级东北师范 大学中文系学生徐国静等七位大学生。 他们同样因创作成绩突出而参加了著名的第一届青春 诗会,成为大学生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徐敬亚,不但是一个颇有实力的诗人,更是一个卓有 建树的诗歌理论家、评论家。他不但写出了获首届星星诗刊创作奖的《长征,长征》及《别 责怪我的眉头》、《早春之歌》、《我恨》、《致长者》、《海之魂》等大批高质量有影响 的诗作佳篇, 而且还在大学期间写出了一篇轰动整个诗坛和全社会, 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 议的著名评论文章《崛起的诗群》,他因此而成为大学生诗坛最著名的新闻人物。王小妮, 当时大学生诗坛成就最高的女诗人,她的代表作有《我感到了阳光》、 《我从山里来》、 《我 在这里生活过》、《农场的老人》等,风格独特,颇具现代派色彩,颇受诗界好评。值得一 提的是, 徐敬亚(现居深圳, 著名诗评家)、 王小妮(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不但是同学, 是诗友,大学毕业后,他俩还因志同道合相亲相爱结为终身伴侣,写成了一段美丽的诗坛佳 话。高伐林(笔名心远,现居美国新泽西,著名华文网站多维新闻网记者),代表作《答》, 荣获中国第一届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作品奖, 影响巨大, 名声显赫。 徐晓鹤(现居美国), 尽管学的是理科,却颇有诗才,一首《南方,淌着哺育我们的河流》是他的成名作,轰动诗 坛,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孙武军,代表作《让我们笑》、《我的歌》深受读者的喜爱。 骆晓戈,代表作《爱照镜子的姑娘》使她在诗坛占领一席之地。徐国静,代表作《我愿》、 《柳哨》清新纯真,令她在诗坛扬名。紧随叶延滨等人之后,也有一批大学生诗人在诗坛很 有影响。赵丽宏(著名散文家),78 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他在多家报刊发表了 很多清新优美的诗作,在诗坛颇受注目,深得读者的喜爱。吕贵品,78 级吉林大学中文系 学生,徐敬亚,王小妮的同学。尽管他的身边站着两位著名的诗友,但是,他依然用自己大 批独具个性, 颇有影响的诗作独立地证明了自己在诗坛显要的存在, 并在诗坛奠定了自己的 地位,受到了读者的赏识和前辈的承认。王家新(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78 级武 汉大学中文系学生,代表作《青铜奔马》、《希望号渐渐靠岸》为他在诗坛获得了极有地位 的诗名。梅绍静(诗刊编辑),77 级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79 年因病退学,在校期间创 作出版了叙事长诗《兰珍子》颇有影响。蒋维扬(曾任安徽诗歌报主编),77 级安徽大学中 文系学生,代表作《信念》、《黄金般的年华哟》颇有影响,深受欣赏。吉狄马加(中国作 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彝族,最著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诗人,78 级四川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1961 年 6 月 23 日出生于大凉山彝族干部家庭, 他 上大学后开始诗歌 创作,代表作《自画像及其它》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诗歌一等奖,影响巨大,他因 此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曹长青(现居美国,政论撰稿人),77 级黑龙江 大学中文系学生,他同徐敬亚一样,不但能写出好诗,更能写出学术价值极高的诗歌理论文 章,极具才华,颇有建树。他在大学期间与人合作写出了一部长达三十多万字全面阐述诗歌 理论的著作《诗的技巧》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成为当年诗坛影响最大的畅销书,风靡 诗歌界,受到了广大青年诗歌爱好者的珍爱和好评,被他们视为“受益匪浅,开卷有益”的 学诗必读书而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影响了一代诗歌青年走上诗坛。刘犁,78 级湖南师范 大学中文系学生,代表作《茅棚》曾获《诗刊》81---82 年优秀作品奖并参加了第二届青春 诗会。曹汉俊,78 级安徽大学中文系学生,代表作《生命狂想曲,一个盗火者的宣言》; 沈天鸿,78 级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代表作《纤绳与信念》,曾参加第二届青春诗会; 孙晓刚,78 级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代表作《蓝天》,曾参加第二届青春诗会;王自亮,7 8 级杭州大学中文系学生,代表作《在海边》,曾参加第二届青春诗会;韩东(现居南京, 近年写长篇为主),78 级山东大学哲学系学生,诗才颇高,他的代表作《山民》、《无题及 其它》风格独树一帜,在诗坛颇有影响,有作品曾获《青春》诗歌一等奖。其它活跃在八十 年代初期诗坛上的著名大学生诗人还有 78 级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学生陆健,曾获首届飞天 大学生诗苑奖;78 级四川大学中文系女学生徐慧(现居澳洲),代表作《诗花一束》曾获首 届星星诗歌创作奖。另外,还有 77 级广东中山大学中文系学生马莉(南方日报编辑,曾主持 “南方周末”副刊“芳草地”)、77 级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胡平、78 级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 朴康平、77 级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易殿选(现居纽约,多维新闻网编辑)、78 级四川达 县师专中文系学生张建华(现居成都,成功文化生意人)、78 级江苏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学 生曹剑、78 级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卓凡、77 级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第学生钱超英、78 级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李琦、78 级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学生彭国梁(著名散文家、编 纂家,编书数十种,现居长沙)、77 级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学生贺平和孙玉洁、78 级安徽大学 中文系学生姜诗元、78 级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韩霞和崔恒、78 级上海大学文学院图书 馆系学生张烨、78 级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学生柏桦(现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教授)、77 级安 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刘人云、77 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戴达奎及 78 级学生李其钢、 78 级杭州大学中文系学生力虹(现为杭州爱琴海网站主持人)、77 级山西大学中文系女学生 李建华、77 级陕西财经学院学生丁当、78 级东北师范大学学生邓万鹏和郑道远、吉林四平 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薛卫民、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马合省以及某校学生吴稼祥(曾任 职国务院,现居美国)等。 第二梯队是 79 级、80 级大学生诗人。其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诗名最盛,成就最高, 佳作最多的无疑首推 79 级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学生许德民,他出生于普通工作家庭,69 年 初中毕业,70 年上山下乡到江西农村插队。75 年进一所中专学校读书,毕业后分到九江某 厂财务科当会计,79 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上大学后,许德民在写诗上表现出优秀的才 华。他的诗作独具创新品质和清新个性,他发表在《诗刊》82 年第 2 期上的《一个修理钟 表的青年》是他的成名作,曾获《诗刊》81 年----82 年优秀作品奖;另外,他的组诗《紫 色的海星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因为突出的诗歌创作成就,他被《诗刊》邀请参加了第二 届青春诗会,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大学生诗人。与许德民同时齐名的还有 79 级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中文系学生宋琳(现居法国,北岛主编的“今天”杂志编辑)、80 级安徽师范大学中文 系学生钱叶用、80 级云南大学中文系学生于坚(著名诗人、现供职云南省文联)、79 级中国 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系学生叶流传(笔名简宁)(名诗人,现居北京)、80 级兰州大学中文 系学生封新城、80 级山西大学中文系学生周同馨、79 级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女学生翟永明等 七名大学生诗人。宋琳,他是一位诗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学院诗人,他的诗作语言新,立意 深,代表作《中国门牌:1983》成为诗坛名作,为他获得极高的诗名;钱叶用,年少有为, 影响深远,代表作《扬子江,我心上的江》,曾参加第二届青春诗会;于坚,才华横溢,极 具天赋,他的诗作《给姚霏弟》等大批作品风格独特,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曾获飞天大学 生诗苑奖,在诗坛留下显赫地位至今;简宁,他的诗作《女儿的海》曾获“飞天大学生诗苑 奖”,代表作《龙灯舞》在诗坛获得一致好评;封新成,诗才出类拔萃,诗作独具特色,其 诗作《太阳岛之夏》清新优美,漂亮隽永,受到青年诗朋友们的极高赞誉。周同馨,代表作 《清早我擦亮了我的自行车》、《早晨我走向图书馆》在《诗刊》、《星星》诗刊发表后为 他争得了影响极大的荣誉;翟永明(著名诗人,现居成都,开“白夜”咖啡馆),她的作品极 具现代女性意识,在诗坛留下独特影响,为她带来巨大声誉。八十年代大学生诗坛还有三个诗人群体颇为有实力、有影响。这三家群体是:复旦大学诗人 群体,华东师范大学诗人群体,吉林大学诗人群体。华东师大诗人群中的代表人物有 80 级 教育系学生张小波(现为北京成功书商),代表作《多梦时节》、《国际流行色》等;80 级 中文系女学生徐芳,代表作《三叶草》;79 级中文系学生张黎明、于奎潮,80 级中文系学 生郑洁、林锡潜、陈鸣华(现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于荣健等。复旦大学诗人群中的 代表人物是邵璞和李彬勇,代表作《周末我们去了女同学宿舍》、 《青年圆舞曲》风靡校园。 另外,他们的的同学卓松盛、韩云、张真(现任教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系)等也颇富才华。吉林 大学诗人群体中的代表人物是 80 级哲学系学生包临轩(现为黑龙江日报业务负责人),他的 诗极富才情,代表作《诗人们》、《诗友们》写的极为漂亮,在当年广为流传,颇有影响。 80 级经济系学生苏历铭(现居北京,日本海归,成功证券界管理人士),诗作多,质量高, 影响大。在第二梯队中,作品影响广泛的大学生诗人还有杨川庆(任黑龙江省政府秘书长之 类职务),80 级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学生,他是一位诗品极高,人品极好的大学生诗人。他不 但诗写的优秀,理论文章也颇有影响,诗歌代表作是《一代人的雕像》、《心灵序曲》;文 章代表作是《诗的蓓蕾在校园绽放》及与潘洗尘(成功文化商人,拥有数家广告公司)合作的 发表在 83 年《当代文艺思潮》上的评介大学生诗歌创作倡导校园诗风的诗歌评论,曾在大 学生诗坛引起深远影响并使他声名远播。79 级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生张子选,他的西部 诗极具个性,深受好评。其它活跃在大学生诗坛上的著名人物还有 79 级浙江大学中文系学 生张德强、79 级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林雪和她的同学刘兴雨、董学仁、董宇峰、80 级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刘卫国(笔名老木)(曾任文艺报记者,1989 年后远走法国,精神崩溃, 据说已经去世)、79 级山东大学生物系学生小君、80 级兰州大学中文系学生菲可、80 级上 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王寅、80 级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陈东东(著名诗人,现居上海)、 80 级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陆忆敏、 级河南大学中文系学生程光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 79 文学院教授)、 级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方文、 级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李光武、 80 79 79 级广西大学中文系学生杨克(著名诗人,现为广东“作品”杂志副主编)、80 级东北师范 大学中文系学生黄云鹤、80 级湖南湘潭大学中文系学生陈惠芳(曾任湖南日报编辑,据说已 病故)、80 级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大专班学生唐元峰、79 级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田家鹏、 80 级湖北江汉石油学院学生唐跃生、79 级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骆一禾(已病故),79 级北京 大学法律系学生海子(已自杀身亡),79 级西北大学中文系学生杨争光(现居西安,著名小说 家)、80 级兰州大学中文系学生普珉、80 级北京大学英语系学生西川(著名诗人,中央美术 学院教授)、 级江西师院政教系学生孙家林、 级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李光武以及 79 79 79 级某校学生岛子、79 级某校学生于跃、80 级某校学生朱凌波(现为商人)、上海师范大学 学生宋庆平、清华大学学生王玮、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学生南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吴晓东等。第三梯队是 81 级、82 级、83 级大学生诗人。其中,实力最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诗名 最盛,佳作最多的大学生诗人无疑首推 82 级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潘洗尘。他 1963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82 年考入哈师大读书,他十分热爱诗歌并刻苦写作,是一位颇 具领袖气质,极富个人魅力,既有组织才能,又有横溢诗才的大学生诗人领袖。大学期间, 他先后在《中国青年报》、《绿风》、《青年诗人》、《诗潮》、《诗林》、《当代文艺思 潮》 等报刊发表了一百多篇诗作、 评论、 报告文学。 他的诗作极为深情深刻, 一首优美的 《六 月我们看海去》是他的代表作,曾荣获《绿风》诗刊“首届奔马奖”,当年风靡大江南北校 园,成为大学生诗作中极为少见的传世佳篇。潘洗尘不仅诗写的出类拔萃,诗歌评论文章更 是影响广泛。最为著名的文章是与杨川庆合作的《台湾校园歌曲与大陆校园诗歌》,83 年 在《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后立即在大学生诗坛引起巨大反响,受到了大学生诗人们的一致 好评。 潘洗尘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大学生诗坛最著名的人物, 关键还在于他创造了大学生诗坛 的多项记录。第一项记录是他于 1983 年主编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本大学生诗歌选集《中国 当代大学生诗选》。该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为当年大学生诗坛上最畅销书;第 二项记录是大学期间,他共出版两本诗集《多情的天空》、《历程》,在诗坛引起注目,由 此成为当时大学生诗人中出版个人诗集最多的诗人; 第三项记录是他组织了全国第一家跨校 的大学生诗人组织D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学会, 影响巨大; 第四项记录是他主编了全国第一 本而且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面向大学生公开出版发行的诗刊《大学生诗坛》,在社会上和校 园内造成轰动效应。 取得这样显赫的成就, 潘洗尘因此而被公认为当年大学生诗坛当之无愧 第一人。 与潘洗尘同时齐名的大学生著名诗人还有 81 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程宝林(现 居美国旧金山,旧金山州立大学艺术硕士,赋闲)、81 级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傅亮、83 级浙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生伊甸(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授)、81 级安徽师范大学中 文系学生袁超和查结联、81 级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胡万俊(重庆晚报部门负责人)、81 级重庆大学电机系学生尚仲敏(现居成都,成功生意人)、81 级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彭 国梁(现居昆明,成功生意人)、82 级江西华东交通大学工民建系学生刘昕、83 级黑龙江大 学中文系学生陆少平等。 程宝林, 他的诗作独具个性, 在当年大学生诗坛极富盛名, 《雨 一首 季来临》流行校园内外,受到一致好评;傅亮,才华横溢,他的系列校园诗和城市诗独树一 帜,在青年中深有影响,好评如潮;伊甸,成名作《工厂的年轻人和新厂长》、《乡下有我 的好哥哥》在《诗刊》发表后引起诗坛注目;袁超、查结联,他俩的诗作风格独特,极富才 情,在大学生诗坛颇为引人注目;胡万俊,他的诗作内涵丰富,风格清新,深受读者喜爱; 尚仲敏, 当年大学生诗坛既写诗又写诗论诗评的有影响的人物, 诗歌代表作 《卡尔-马克思》 , 诗论代表作是与重庆师范学院学生燕晓东合作的 《对现实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DD谈 大学生诗派》,曾轰动海内外诗坛;彭国梁,他的诗作清新隽永,颇有鲜明个性,影响较大; 刘昕, 他的诗作十分优美动人, 颇爱广泛好评, 代表作 《一首散文诗和一部中篇小说》 《第 、 二十枚红月亮》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也给他带来极高诗名;陆少平,一位诗品人品俱佳的 美丽的女诗人。 她创作的一系列清新优美感人的爱情诗成为当年大学生们传抄最多影响最广 的作品,她因此而成为女大学生诗人中的佼佼者。在第三梯队中,颇有知名度的大学生诗人 还有 81 级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学生沈宏菲(近年写美食专栏,风靡一时)、83 级山西大学中 文系学生潞潞和张锐锋、81 级重庆师范学院学生燕晓东、81 级安徽大学中文系学生俞凌、8 2 级南京工学院学生柳萌、82 级云南大学中文系学生张稼文(昆明日报部门负责人)、81 级 湖南大学机械系学生江堤(在长沙工作,据说已过世)、81 级浙江医科大学学生张锋、83 级 北京大学大中文系学生臧棣(现任教北京大学)、82 级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学生熊红、82 级哈 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李锋、81 级哈尔滨师范专科中文系学生王雪莹和苏显钟、82 级中 国人民大学人口系女学生杨榴红(现居美国加州北部)、82 级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陈寿 星、82 级陕西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红柯(现居西安,名散文作家)、81 级黑龙江大学中 文系学生许宝健、82 级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学生沙碧红和王永红、81 级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 学生黄灿然(现居香港,大公报编译,诗歌翻译家)、81 级四川大学外语系学生赵野、81 级 苏州大学中文系学生陶文瑜、83 级陕西榆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女学生刘亚丽(现为西安 “美文”杂志编辑)、83 级云南昭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生雷平阳、81 级江西师范大学历 史系学生殷红、 级延边大学中文系学生张伟和贾志坚、 级兰州大学中文系学生苗强(已 83 82 去世)和任民凯、 级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朱孟良及地理系学生祝风鸣、 级西南师范 82 81 学院中文系学生傅铁城和邱正伦、81 级黑龙江大庆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生徐晓阳、83 级 郑州大学中文系学生秦立格、83 级浙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生孙昌建、83 级武汉江 汉大学中文系学生陈凯、83 级河北大学中文系学生韩文戈、82 级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朱孟良、81 级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叶海燕、81 级吉林延边大学学生刘建民以及四川江 津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生梁平、 四川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颜广明、 武汉大学中文系学生 马竹、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高翔、西南师范学院学生周忠陵、四川外语学院学生张枣(现居 德国)、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周春来、重庆大学电机系学生李元胜(现任职重庆日报)、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刘扬、本溪师范专科学校冯金彦等。 第四梯队是 84 级、85 级、86 级大学生诗人。其中,实力最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诗名 最盛, 佳作最多的大学生诗人无疑首推 85 级武汉大学中文系学生洪烛(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 编辑)。洪烛,原名王军,1967 年 5 月 28 日出生于南京,1982 年高中时期在《南京日报》 发表处女作。1985 年因在各地报刊发表诗歌作品百余首,多次获得《文学报》、 《青年报》、 《语文报》等奖项,被保送进武汉大学中文系。1986 年至 1989 年在《诗刊》、《星星》、 《诗歌报》等报刊发表一系列佳作。其间,出版了诗集《蓝色的初恋》(湖北作协青年诗歌 丛书),从而成为大学生诗人代表人物。与洪烛同时齐名的大学生诗人还有 85 级武汉大学 中文系学生李少君(海南“天涯”杂志主编)、85 级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小海、85 级北京师 范大学学生伊沙(现居西安,任教某高校)、85 级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中岛、85 级北京师范 大学学生徐江、85 级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候马、85 级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桑克、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学生师涛(因“泄露国家机密”被判刑 10 年,海外轰动)、85 级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 学生岩鹰、85 级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陈先发、85 级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戈麦、84 级华中师 范学院学生张执浩(著名诗人、小说家,现为武汉文联专业作家)、84 级北京大学俄语系学 生洛兵以及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叶舟和唐欣、 武汉大学中文系学生邱华栋(名小说家)、 复旦大 学中文系学生朱蓓蓓、韩国强、云南昆明师范专科学校海、安徽大学中文系学生 二、大学生诗歌社团概况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社团组织形式共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本校诗歌爱好者组织的诗社、文学社。在本校学生组织的诗社中,成立最早,影响 最大,诗人最多的无疑要首选吉林大学中文系赤子心诗社、上海复旦大学复旦诗社、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等三家诗社。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成立于 1982 年,社长为宋琳,成 员有张小波、于奎潮、李其钢、徐芳、张黎明、陈鸣华、于荣健、林锡潜、郑洁等 114 人。 另外, 在八十年代大学生诗坛有名气的代表性诗社、 文学社还有潘洗尘任社长的哈尔滨师范 大学北斗文学社、 杨川庆任社长的黑龙江大学冰帆诗社、 苏历铭和包临轩任社长的吉林大学 云潮诗社和北极星文学社、 程宝林任社长的中国人民大学红叶诗社、 老木任社长的北京大学 五四文学社、刘兴雨任社长的辽宁师范学院新叶文学社、袁超任社长的安徽师范大学诗社、 胡万俊任社长的西南师范学院五月诗社、 潞潞任社长的山西大学北国诗社、 杨争光任社长的 山东大学中文系云帆诗社、 于坚和张稼文先后任社长的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 伊甸任社长的 浙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远方诗社、 高翔任社长的南京大学中文系南园诗社、 马竹任社长的武 汉大学中文系浪淘石文学社等。另外,其它在大学生诗坛有影响的诗社、文学社还有北京师 范大学太阳风诗社、云南大学中文系犁文学社、重庆大学星光文学社、兰州大学诗社、西北 师范学院诗社、清华大学华彩诗社、上海理工大学江畔诗社、山东大学一多诗社、上海师范 大学蓝潮诗社、南京工学院北极诗社、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太阳岛诗社、华中科技大学夏雨 诗社、重庆师范学院星空诗社、华东交通大学野草诗社、湖南大学帆影诗社、河北师范大学 旷野风诗社、黑龙江大庆师范专科学校荆棘诗社、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嫩水诗社、广州中山大 学紫荆诗社、河北大学诗社、上海交通大学寸草诗社、上海同济大学晨舟诗社、吉林延边大 学天池诗社、上海机械学院江畔诗社、云南师范大学一多文学社和奔流文学社、贵州大学雨 季诗社、上海财经大学峥嵘诗社、杭州大学晨钟诗社、北京师范大学诗社、重庆大学荒原诗 社、 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芳草文学社、 福建师范大学蓝潮诗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云帆诗社、 四川师范大学百花诗社和长风诗社、 福建林学院南峰诗社、 江苏徐州师范学院柳人诗社和春 潮诗社、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摇篮诗社、陕西师范大学诗社、山东艺术学院四月诗社、山东大 学稚虬诗社、广东华南农业大学青菁诗社、湖北华中师范学院桂子山诗社、浙江农业大学池 畔诗社、成都科技大学学友诗社、武汉大学中文系珞珈诗社、广西师范大学诗社、河南大学 羽帆诗社、中国人民政法大学星尘诗社、太原机械学院银河诗社、湖南湘潭大学旋梯诗社、 东北师范大学北极光文学社、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协会、哈尔滨师范大学狂飙诗社、内蒙古 民族师范学院晨曲诗社、 内蒙古昭蒙师范专科学校绿野诗社、 黑龙江佳木斯工学院蓝旗诗社、 江苏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布谷诗社、安徽皖南医学院塔影诗社、安徽大学雁声文学社、武汉解 放军通信学院绿琴诗社、安徽阜阳师范学院三月诗社、江西都昌师范学院春笋诗社、河南洛 阳建材专科学校绿园诗社、郑州大学清潭诗社、郑州大学文学艺术社、河北师范学院神州诗 社、浙江医科大学柳笛诗社、杭州师范学院繁星诗社、江苏徐州师范学院蓝焰诗社、吉林科 技大学小雅文学社、贵州遵义师范专科学校雨林文学社、黑龙江省财政专科学校霁虹诗社、 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春晖诗社、 哈尔滨建材专科学校春溪诗社、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芦笛诗 社、黑龙江呼兰师范专科学校苑外园诗社、河南信阳师范学院远方诗社、重庆江津师范专科 学校太白文学社、新疆大学中文系新疆人诗社、山西太原工业大学晨光诗社、武汉江汉大学 中文系白云诗社、河北煤炭建工学院墨海诗社、湖南科技大学湘灵文学社、宁夏银川师范专 科学校骏马诗社、安徽芜湖师范专科学校蜻蜓诗社、西南师范大学绿潮文学社、河北大学中 文系晨钟文学社、四川大学中文系启明星文学社、江苏苏州医学院神剑文学社、广西民族学 院相思潮文学社、江苏盐城师范专科学校黄海潮诗社、华北电力学院青萍诗社、西安交通大 学绿岛诗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夏文学社、 西安公路学院翠华文学社、 西北师范学院文学社、 湖北荆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星星草诗社、 中国人民大学十三月诗社、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社、 辽宁师范大学星海诗社等。第二种是跨校的诗歌爱好者组成的联合会。在跨校诗歌爱好者组织的团体中,成立最早,影 响最大的无疑首推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学会。这个学会成立于 1984 年 8 月,会员 620 人, 由著名大学生诗人潘洗尘任理事长; 其次, 具有重大影响的诗歌联合组织还有重庆大学生联 合诗社。这个联合诗社成立于 1985 年 1 月,成员 1000 名。其它有影响的大学生诗歌联合组 织还有山西大学北国诗歌同盟会、首都大学生诗歌联合会、甘肃省大学生诗歌学会、福建省 大学生诗歌学会,上海大学生诗人联合会、西北师范大学青年诗歌学会、上海大学生青年诗 歌协会、 湖北高校诗歌协会、 中华全国大学生文学联合会以及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中岛任 会长,主要成员有洪烛、伊沙等大学生著名诗人的跨省校园诗人联谊会。 三、大学生诗集出版概况八十年代大学生诗选诗集共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大学生诗歌社团诗作选集。 最有影响的是 1983 年由复旦诗社编选, 许德民主编的, 复旦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的荟萃了复旦大学诗社成员许德民、孙晓刚、李彬勇、张真、卓松 盛、傅亮等人精品力作的抒情诗集《海星星---大学生抒情诗集》。这是中国第一本大学生 诗集,首版即发行三万七千册,影响巨大。另外,还有复旦诗社 1984 年编印出版的大学生 诗集《太阳河》;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文学社 1987 年编印,马朝阳编选的《中国当代校园诗 人诗选》 中国人民大学诗社 1986 年编选, ; 由于水主编的的中国人民大学诗丛 《学院诗选》 ; 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文学社 1988 年编印,马朝阳编选的大学生诗选《走出荒原》;安徽师范 大学江南诗社编印的《安徽师大历届学生诗选》;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中岛主编的《黑龙江 校园诗群诗选》和《中国高校诗人诗选》;山东大学编印的《一多诗社诗选》;北京大学五 四文学社编印的《大学生作品选》等。第二种是由正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学生诗选。最有影响的是 1983 年由著名大学生诗 人潘洗尘主编的,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它荟萃了全国各地近 百位有名的大学生诗人力作,问世后在大学生诗坛引起强烈反响。其它的还有 1987 年 3 月 由著名大学生诗人叶延滨和魏志远主编的,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秋叶红了-校园诗人 诗选》;1986 年 5 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大学生诗潮》;1987 年由四川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 《当代大学生抒情诗精选》 1986 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 《大学生诗选》 1 ; 989 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由韦云翔、岑玉珍编选的《当代大学生诗选》;1990 年作家出 版社出版, 收入 77 级至 86 级学院派诗人作品, 由马朝阳编选的 《中国当代校园诗歌选萃》 ; 1988 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农耘编选的《当代大学生散文诗选》以及《再见 20 世纪--当代中国大陆学院诗选》(收入 1979 年至 1988 年大学生诗歌作品)。其它的还有《飞天》 杂志社 1988 年编辑出版的《大学生诗苑》合订本第一册,共选编 300 多所高校 560 多名大 学生作者的 1102 首诗歌作品,是八十年代容量最大的大学生诗歌专集。 第三种是由大学生诗人自费铅印的诗选诗集。始作俑者是 81 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程 宝林。他于 1984 年自费出版的《雨季来临》是中国第一本大学生自费诗集,由著名诗论家 谢冕作序,在全国各大学发行,当年引起巨大轰动,也引发了大学生自费出版诗集的热潮。 在大学期间自费出版诗集最多,影响最大的要数潘洗尘,1985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作及 诗歌评论集《多情的天空》。1986 年,他出版了第二本抒情诗集《历程》。两本诗集均发 行一万册以上, 在大江南北校园内和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势头强劲影响广泛的 “潘洗尘旋风” ,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潘洗尘不仅自己出版诗集, 而且还主编了一本当年十分有名的 著名大学生诗人程宝林、伊甸、封新成、张小波、于坚、彭国梁、杨川庆、菲可、钱叶用、 徐芳、傅亮、袁超、胡万俊、简宁、潘洗尘等十五人的精品力作合集《八十年代校园诗人诗 选---多梦时节》。该诗集出版后反应热烈,畅销校园内外。其它有影响的大学生自费诗集 还有由 80 级吉林大学学生苏历铭和 82 级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杨榴红合作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男 女大学生诗人合集《白沙岛》。这本由程宝林主编的诗集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到白沙岛去 吧,别忘了带上最心爱的诗集,美丽迷人的女友……成为当年大学生的流行语风靡校园。由 著名大学生诗人伊甸、于坚、程宝林编辑的,由吉林五位大学生诗人包临轩、苏历铭、黄云 鹤、朱凌波、李梦的五人诗集《北方没有上帝》出版后受到诗友们的一致赞誉。82 级华东 交通大学学生刘昕的抒情诗集《踏浪的少男少女》于 1985 年 9 月问世后立刻流行校园,深 受大学生们的喜爱。83 级黑龙江大学学生陆少平在大学期间创作的爱情诗集《一个女大学 生的情思》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后,在校园内引起大学生们的竞相传抄,流行甚久,颇获 好评。 其它自费出版的大学生诗集还有北大学生臧棣、清平、麦芒、徐永 1987 年的合集《大 雨》;84 级北大俄语系学生洛兵的诗集《解释》;85 级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中岛的诗集《风 在向你述说》;85 级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桑克的诗集《午夜的雪》和《无法标题》(与人合 作);85 级武汉大学中文系学生洪烛的诗集《蓝色的初恋》;83 级郑州大学中文系学生秦 立格的诗集《太阳雨》;83 级延边大学中文系学生张伟的《我的深湖》以及贾志坚的《年 轻的世界》,金学泉的《缤纷的季节》等。 四、大学生诗歌报刊概况 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报刊共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跨校组织的大型社团创办的诗歌报刊。 其中, 最有影响的是由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 联合会 1984 年创办,大学生校园诗歌领袖人物、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潘洗尘主编的 《大学生诗坛》(铅印 16 开)。这份诗刊是建国以来中国第一家大学生诗歌刊物,在八十 年代影响最大。大学生诗人燕晓东、张建明、邱正伦、尚仲敏等先后主编的《大学生诗报》 (铅印 8 开 4 版、4 开 4 版)。这份诗报由于倡导“大学生诗派”,发表了众多大学生校园 诗人的作品而在全国大学生诗歌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为繁荣发展大学生诗歌创作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八十年代大学生诗坛第一报”。另外,在大学生诗歌界引起广泛 影响的诗歌报刊还有由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学生诗歌爱好者 1979 年合办的《这 一代》诗刊;四川大学生诗人联合会 1986 年 3 月创办的会刊《中国当代诗歌》(铅印 16 开);西北师范大学青年诗歌学会 1980 年创办的社刊《我们》诗刊;重庆大学生联合诗社 1985 年创办,西南师范大学学生郑单衣 1985 年主编的《现代诗报》;福建省大学生诗歌学 会 1985 年创办的会刊《南十字星》诗刊等。第二种是各大学诗社、文学社创办的社刊。其中,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刊物是辽宁师范学 院新叶文学社 1979 年创办,中文系学生刘兴雨、董学仁、林雪等主编的《新叶》文学丛刊 (铅印 16 开)。这本最著名的校园文学杂志以发表诗歌作品和理论文章为主。1982 年 11 月出版的“诗歌专号”因为发表了徐敬亚最著名的评论文章《崛起的诗群》初稿本及大批朦 胧诗人早期有影响的诗作而轰动全国诗坛。该刊共出版 8 期,因其巨大的影响,被当时的朦 胧诗人和大学生诗人们公认为“八十年代最好的大学生社团诗歌刊物”。另外,在大学生诗 歌界颇有影响的社团刊物还有吉林大学中文系赤子心诗社 1979 年创办,学生徐敬亚、王小 妮、吕贵品等主编的《赤子心》诗刊和《红叶》文学杂志;上海复旦大学复旦诗社 1981 年 创办,学生许德民主编的社刊《诗耕地》(16 开本,先打印后铅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夏雨诗社 1982 年创办,学生宋琳、张小波、于奎潮等主编的社刊《夏雨岛》;北京大学五 四文学社创办的《未名湖》文学刊物;云南大学中文系银杏文学社 1983 年创办,学生于坚 主编的《银杏》文学丛刊;云南大学中文系银杏文学社 1983 年创办,学生于坚主编的校园 诗歌刊物《高原诗集》;中国人民大学红叶诗社创办,学生程宝林主编的《七色虹》诗刊; 山西大学北国诗社 1984 年创办,学生潞潞主编的《北国》诗刊(铅印窄 16 开);哈尔滨师 范大学北斗文学社创办,学生潘洗尘主编的社刊《北斗》;黑龙江大学冰帆诗社创办,学生 杨川庆主编的社刊《冰帆》;西南师范学院 1983 年创办,学生胡万俊、傅铁城、邱正伦等 主编的《五月》诗刊(铅印 32 开)及《校园之春》诗报(铅印 4 开 8 版);安徽师范大学 诗社 1983 年创办,学生沈天鸿、钱叶用、袁超、查结联等先后主编的《江南》诗刊(打印 16 开);浙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远方诗社创办,学生伊甸主编的《远方》诗刊;山东大学 一多诗社 1984 年创办,学生章宏伟主编的《红烛》诗刊(打印 16 开);上海理工大学江畔 诗社 1983 年创办,学生易非主编的《江畔诗报》(铅印 8 开 4 版);武汉大学中文系珞珈 山诗社 1979 年创办的校园诗歌刊物《珞珈山》;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 1982 年 10 月创办 的《浪淘石》文学丛刊;山东大学中文系云帆诗社 1981 年创办,学生杨争光主编的《云帆》 诗刊;吉林延边大学中文系天池诗社 1984 年创办,学生金振宝、贾志坚、张伟、孟志强、 刘建民等主编的《天池诗刊》(铅印 16 开);上海同济大学学生谭启生主编的《晨舟》诗 刊;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学院摇篮诗社创办,学生王天海主编的《摇篮》诗刊;湖南师范大学 红烛诗社创办,学生齐小玉主编的《红烛》诗刊;湖南湘潭大学学步文学社创办,学生卿有 华主编的《学步》诗刊;山西太原工业大学晨光诗社创办,学生罗东平主编的《晨光》诗刊;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极光文学社创办,学生周春来主编的《北极光》诗刊;新疆大学中文 系新疆人诗社创办,学生柳峰主编的《新疆人》诗刊;山西太原机械学院银河文学社创办, 学生郭建军主编的《银河》诗刊;四川大学中文系启明文学社创办,学生冉永平主编的《启 明》诗刊;四川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绿潮诗社创办,学生刘学明主编的《绿潮》诗刊;湖北 荆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星星草诗社创办,学生朱瑜主编的《星星草》诗刊;南京江苏公安 专科学校橄榄枝诗社创办,学生周亚平主编的《橄榄枝》诗刊;江苏南京工学院北极诗社创 办,学生陆松主编的《北极》诗刊;中国政法大学星尘诗社 1984 年创办,学生李青松、刘 春瑞主编的《星尘》诗刊(油印 16 开);河北煤炭建工学院墨海诗社创办,学生郑保章主 编的《墨海》诗刊;武汉江汉大学中文系白云诗社 1984 年创办,学生陈凯主编的《白云》 诗刊;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协会 1986 年创办,学生黄金辉主编的《校园诗潮》诗刊;华东 交通大学野草诗社 1982 年创办,学生刘昕主编的《野草诗刊》;黑龙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 嫩水诗社创办,学生白成君主编的《嫩水》诗刊;河南大学羽帆诗社创办,学生吴元成主编 的《羽帆》诗刊;武汉大学中文系珞珈诗社创办,学生段松乔主编的《珞珈》诗刊;内蒙古 昭盟师范专科学校绿野诗社创办,学生张果主编的《绿野》诗报;四川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中 文系岷江潮诗社创办,学生李康云主编的《岷江潮》诗刊;河北大学中文系晨钟诗社创办, 学生韩文戈主编的《晨钟》诗刊;上海科技大学太阳雨诗社创办,王克平主编的《太阳雨》 诗刊;湖南大学帆影诗社创办的《帆影》诗刊;上海财经大学峥嵘诗社创办的《峥嵘》诗刊; 武汉解放军通信学院绿琴诗社创办的《绿琴》诗刊;福建林学院绿园诗社创办的《绿园》诗 刊;上海机械学院江畔诗社创办的《江畔》诗刊和《绿棕榈》诗刊;江苏淮阴师范专科学校 布谷诗社创办的《布谷》诗报;浙江师范大学创办的《黄金时代》文艺丛刊;清华大学华彩 诗社创办的《华彩》诗刊;湖南大学中文系创办的《旋梯》诗刊;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芳 草文学社创办的《芳草》文学丛刊;黑龙江大庆师范专科学校荆棘诗社创办、学生徐晓阳主 编的《荆棘》诗刊;复旦大学复旦诗社创办的《语声》诗刊;广东中山大学诗社创办的《紫 荆诗集》;重庆大学星光文学社 1984 年创办的校园文学刊物《星光》;江苏盐城师范专科 学校黄海潮诗社创办的《黄海潮》诗刊;云南大学中文系犁文学社 1980 年创办的《犁》文 学刊物;北京大学中文系创办的《东大地》校园文学刊物;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潮文学社 198 9 年创办的《相思潮》文学丛刊等。第三种是大学生校园诗人自办的诗歌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兰州大学中文系学生封新成、 菲可等 1982 年创办的《回音壁诗刊》(16 开油印);兰州大学中文系学生封新成 1984 年 创办的《同代诗刊》(油印 16 开);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80 级学生王寅、陈东东、陆忆敏 1982 年创办的《作品 1 号》油印诗刊;北大中文系 83 级学生臧棣主编的北大校园文学刊物 《启明星》文学丛刊;四川南充师范学院学生万夏、李雪明、朱智勇创办的《彩虹》诗刊; 四川南充师范学院学生李亚伟、 胡玉创办的 《刹那》 诗刊; 万夏、 李亚伟、 胡玉等创办的 《金 盾》 诗刊; 贵州大学中文系学生张嘉谚 1980 年 10 月创办主编的 《崛起的一代》 诗刊以及 《春 泥》诗刊和《破土》诗刊;贵州大学 1982 年创办的《地铁》诗刊;贵州大学 1983 年创办的 《地平线》诗刊;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漆进茂主编的《西部学院诗》诗刊;广东暨南大学 社团联合会黄震平主编的《红土》诗刊;郑州大学学生李可夫主编的《作为人》诗刊;贵州 师范学院穆培坚主编的《烛光》诗刊。3.甘肃诗人诗歌 1&雪潇 书生的幽灵与过眼烟云 文/唐翰存 我不认识雪潇,读了他的诗,觉得这是一个从宋朝走过来的人。至于为什么,具体也说 不太清楚,大概是一种潜印象罢。据说,在宋代,除柳永等少数人外,文人普遍比较吃香, 书生意气也最浓。苏门学士形容东坡先生的词,是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柳 七的词,则是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然而不管怎样,铁绰板也 好,红牙板也好,可都是千古绝唱。宋代的白云苍狗到了今天,依然“从古往今来四个方向 咬疼了我们”。雪潇就因为被咬了一口,所以一边“中毒”,一边向往,胸中郁气一出,即 成诗歌。 在这本取名《带肩的头像》的书里,随意挑出一些诗句,都可见诗人走过历史的影子。 “多么平凡 多么安静 多么卑微/一片雪 遇到了一个正在回家的教书先生//春天里落过 鸟儿 鸟儿飞了/秋天里落过树叶 树叶黄了/现在是冬天/从城西的一所大学/到城东的 一所旧房子/一片雪 静静地落在我的肩头” (《一片雪》),我们知道雪潇是天水某高校 的教师,平日上课,爱作清高愤世之论,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因此也颇受学生喜爱。没想 到一出课堂走在路上,竟又是如此心事忡忡,满怀悲凉。他遇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大 概在同一条路上,千百年来,发生过相类似的体验和感怀,只不过有人穿长衫,有人穿西装 罢了。这是“在路上”的书生。雪潇有一首诗叫《写字》,极尽清灵蹈空之气:“一个人在写字/风吹竹子 狼毫舞动 /那些藏在白纸里的黑字/鱼贯而出/像一伙含冤负屈的好人//黑色的闪电掠过历史的 大路/唐诗喊出西塞/宋词吟向汴梁//多么想飞起来啊 如鸟/多么想飘起来啊 如云/ 又多么想一头沉下去……//那些从风里来的 要还原成风/那些从石头里来的 要还原成 石头/有一根骨头四面出击/有一条黑路扑向未来//……是竹枝的词/是柔骨的水/是 梦中的鱼/是十里春风吹动一个人的千思万想” 在这里, , 与其说是 “写字” 不如说是 , “写 诗”。只有诗歌,才能把人们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状态,尽情挥洒出来。也只有诗歌,才 能把孤独者留在墙上的爪印,变成清风里的竹子,变成梦中的鱼。写诗的人呢,就在“飞起 来”又“沉下去”的感觉中,忘记窗外的车喇叭了。这是书斋里的书生。我惊叹于书生幽灵笼罩下的写作,是如此具有云烟气、书卷气,让同道中人读着读着, 就开始浮想联翩了,就开始愤愤不平了。所谓满腹空灵,所谓为人师表,究竟是怎么样的一 种评价呢?有一张老脸善于忍耐,经常说“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下”,诗歌里,一只酒杯 却坐不住了,它咣当一声,把满腔的郁闷洒入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