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站丝绸布料商店的新图片是谁上传的?

看懂上海:还记得这些老字号吗?细数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3)
我的图书馆
看懂上海:还记得这些老字号吗?细数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3)
看懂上海:还记得这些老字号吗?细数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3)
组别论坛元老
字体大小: t T
看懂上海:还记得这些老字号吗?细数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3)
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作者:郭红解&&&&&& 一、1980年南京路(福建中路-西藏中路)商店一览&&&&&&&&1、双号门牌商店  老大房食品店、新新美发厅、国华瓷器商店、南洋袜衫商店、儿童玩具商店、协大祥绸布店、上海绸缎商店、上海儿童鞋帽商店、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三阳南货店、沈大成点心店、东亚饭店、上海服装商店、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上海帐子商店、三八医药商店、新妇女服装商店、北京中药店、茂昌眼镜店、泰康食品店、光明钟表店、国际照相馆、王星记扇庄、重庆参店、利男居食品厂门市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2、单号门牌商店  朝辉文化用品商店、新建酒店、上海中成药新产品商店、长风钢精搪瓷商店、清真食品店、新风照相馆、国光电料商店、蓓丽童装店、乐源昌铜锡五金店、火炬钟表商店、报刊门市部、新纶化纤商店、锦艺装潢五金门市部、上海玻璃仪器商店、敦煌烟店、新韵楼餐厅、风雷皮鞋店、华侨商店、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金桥百货商店、闽江饭店、宝大祥绸布店、长江钟表店、恒源祥绒线商店、新雅粤菜馆、红雷百货店.新中国照相材料商店、盛锡福帽店、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门市部、燕云楼、华东皮鞋店、延风妇女服装商店、长春钟表店、精益眼镜商店、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门市部、重庆参店、冠心药房、万红妇女用品商店、前进皮鞋店、金叶烟店。  二、部分消逝的商店简介  1、新新美发厅(原址:南京东路546号)  该店设立于1925年,原设在新新公司(现食品一店)内,服务对象主要是该公司职员,且限于男子,所理发型也较简单。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外先进理发技术的传入,尤其是洋人理发店女子烫发的出现,使上海华人理发业受到了冲击。为了能在竞争中领先,新新公司老板李泽在1938年花大本钱对所属的新新美发部(位于三楼新新旅馆部)进行了全面的扩充与装修,增设女子理发部,引进国外先进理发设备和高级化妆用品,并聘请了上海一批理发高手,1939年秋以“新新美发厅”为名正式对外营业。经营面积达300平方米,打蜡地板,红色的丝绸窗饰,分设男女贵宾包房,还有冷暖气;所有理发用具用品、设备设施都从美国和法国引进,其中有一部当时最先进的烫发机克莱姆冷烫机,即电烫头发时该电烫机会排出冷气,夏天烫发不会热,取代了过去简易的火夹烫发,让顾客感到十分舒适。为女子烫梳理成的“满天星”发式,以卷曲松柔、造型独特、美丽高雅而风靡当时的上海滩;为男子设计出的“菲律宾”式发型,以潇洒大方、别致时髦而深受当时一些老板、小开的青睐。该店的服务项目也不断增多,有女宾美容化妆、修指甲、白发染黑;男宾按摩、敲背、翻眼皮……顾客还可“包发”,叫自己认定的理发师梳理发型。让人叫绝的是座位下还设有电话插座,使来理发的生意人不误交易,可打电话买卖股票债券。重修后的新新美发厅被当时报纸称为远东第一流美发厅,当时的电影明星胡蝶、白杨、陶金等都到该店理过发。解放后,在国庆十周年前夕,“新新”迁到南京东路546号营业。有3个楼面,共600多平方米。底层为男子部;二楼、三楼为女子部、贵宾室、美容室。该店工作人员都经过认真挑选,严格训练,店里还集中了一批著名的技师和名师。男子理发坚持三统一:操作姿势统一,操作程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女子烫发要求三把关:修剪把关,烫发把关,造型把关。男子理发轧剪定型讲究色调,洗头皂沫均匀、搔透泼清,剃须修面手轻刀快,面部按摩舒适爽快,吹风梳理式样大方;女式修剪仔细认真,长发分层分批修剪,做好头发不易走样。对电烫、化学烫有专门的研究,发型经常创新,有波深浪宽的长波浪,卷曲自然的油条式等。此外,还为顾客染发。设有专门的美容室,为外宾、华侨和新娘美容服务。在多次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赛中,该店多名理发师荣获大奖。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都对“新新”作过专题宣传报道。歌唱家李谷一、苏小明、关牧村、成方圆等曾多次到新新美发厅美容烫发,对新新美发厅的高超技术深表敬佩。1991年“新新”彻底翻造后扩展为5个楼面的新新美容城:一楼为男宾部,二楼为女宾部,三楼为烫发部、化妆部、电脑选发部,四楼为贵宾部,五楼为美容中心,配有桑拿浴、土耳其浴,以及冲浪美容浴、高级测肤仪、多功能美容机等护发护肤器材,先后推出“瀑布”、“长浪”、“垂柳”、“飞燕”、“天鹅”、“松鼠”等数百种发式。由于技术一流,“新新”曾一度“客满为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客人要排长队才能轮上,尤其是逢年过节,有的天不亮就来排队了。2007年后,“新新”由于南京路业态调整退出南京路步行街,分别在汉口路575号和浙江中路466号安生立命。
组别论坛元老
字体大小: t T
&&&&&& 2、王裕和酒店(原址:南京东路547号)  南京东路福建路口的王裕和酒店.创办于1904年,为一幢两开间两层砖木建筑,坐南朝北使用面积230平方米,经营绍酒以自制耋酒、花雕、太雕等为主,畅销国内外,曾得西湖博览会奖状。但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王裕和”所在的南京路发展为上海最繁华喧闹的商业街,而酒馆则要闹中取静为宜,于是文人骚客、巨商富豪逐渐冷落了此处。“文革”中,“王裕和”曾改名为新建酒店,供应低档冷菜和水酒。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店重新复名为“王裕和酒店”。自设工场,聘请技师,恢复发扬传统特色,供应太雕、花雕、元红、善酿、香雪等特色绍酒。同时,兼营全国各地瓶酒。该店供应商品应时适令,既可堂吃又可外卖,堂吃时有佐酒食品。每当蟹肥膏满之际,二楼增设河蟹筵席。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门歇业。  3、国华瓷器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50号)  国华瓷器商店曾是上海首屈一指、专营各地名瓷的商店。它的前身是建华瓷业公司,1919年创建于南市福民街,1933年迁入南京路。公私合营后改为建华瓷器商店,1966年改为国华瓷器商店。经营的品种有高级成套的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咖啡具,还有造型美观、装饰优雅的陈设瓷和生动活泼的雕塑瓷。其中有景德镇独创的粉彩器、青花瓷、青花玲珑瓷;有层次丰富的斗彩瓷(由釉上金边和釉下花相结合而成);还有薄胎瓷,从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面的彩色图案,可谓薄如蝉翼,古人曾经这样形容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还有各种挂盘、仿古花瓶,供装饰客厅之用;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观音、关公、五子罗汉、刘海戏金蟾等雕塑,以及大尺寸福禄寿三星。此外,国华瓷器商店还广为经营湖南、浙江、广东、福建、河北等地的产品,长期自运和采购各地名瓷,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这家商店还继承传统特色,设有多种服务项目,如:出租中西餐具,修补瓷器,缺件登记补配,以及大笔订货定制;并自设工场,为顾客在礼品上写字、彩绘;还辟有外宾接待室,陈列各地名瓷,供国际友人选购。由于南京路业态调整,国华瓷器商店退出南京路步行街,迁至金陵东路467号(近浙江南路)营业。
组别论坛元老
字体大小: t T
&&&&&& 4、南洋衫袜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58号)  南洋衫袜商店创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原名为广升祥广货店,经营洋广杂货。1916年10月,经理张劭棠为顺应反帝爱国潮流,提倡国货,于广东路336号设立“南洋衫袜厂”(实际是一家商店)。先从香港和上海两家工厂购进一些线袜,略加改制,贴上南洋袜厂的“群岛牌”商标销售于市。后发展了丝袜、麻纱袜和各种色袜;再后又发展丝袜、麻纱袜等花色品种,设立改制业务,如在素色袜上绣花,大袜改制小脚袜,专供老年妇女。1924年在南京路山西路口开设大东袜厂,生产“多福牌”袜子。1927年在南京路558号开设南洋袜厂南号。1938年在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开设了大东袜厂东号和勤兴袜衫厂,生产120支“黑猫牌”麻纱袜。后来,“南洋”把广升祥和先后建立的几家袜厂联号组建为“六合公司”,形成衫袜经营独特优势。当时市民中就有“买衫袜,到南洋”之说。1954年,南洋袜厂改名为南洋袜衫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取消了“群岛牌”商标。1955年底公私合营后,为扶持其经营特色,国营批发公司在货源分配上对汗衫、棉毛衫、腈纶衫及袜子等在牌号、数量上给予优先供应,有的还给予独家销售,直拨供货。“南洋”“三衫一袜”花色品种多,规格齐,在服务上发展了单(一只)袜配双,还供应老太太穿着的尖足袜,仍为专业经营衫袜的特色商店。“文化大革命”后,改名为五洲衫袜商店。改革开放后,恢复“南洋”原名,1982年又恢复使用“群岛牌”商标,加工生产、定牌监制。内衣有高支汗衫、精梳棉毛衫、闪色棉毛衫、弹力背心、翻领衫等,规格从50公分童衫到130公分大胖子穿的内衣,四季商品常年供应。各类袜子花色繁多,从8公分的宝宝袜到32公分大规格袜一应俱全。时新流行的各色袜子,有长统锦纶丝袜、平口丝袜、尼龙弹力袜、薄型花袜等,并经常举行各袜厂新产品展销。该店还独家经营专为残缺病者和患有静脉曲张者服务的假肢套的医疗袜及下水田的袜子等。该店设有各种专门服务项目,例如为了解决不同体型穿着需要,自设的工场专为顾客定制瘦胖长短和畸型身材的内衣衫袜。1990年被列为上海第一批名特商店。1992年组建为南洋百货总公司,在原址扩建成南洋商城,把原来以经营衫袜为主的商店,发展为经营百货、皮革制品、服装、化妆品、金银饰品、家用电器、工艺品以及餐饮、娱乐等业的大商厦。1995年销售额达到1.4亿元。现址为上海旅游品商厦(南京东路店)。
  &&&&&& 5、乐源昌铜锡五金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79号)  乐源昌铜锡五金店创立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店主乐嗣基,浙江镇海人,原是个穿街走巷专门焊补铜锡器皿的小铜匠。上海开埠后,旧城小东门一带商业开始向花园弄(今南京东路)转移,花园弄两旁造起了不少新屋,所需门窗插销、绞链等,都从国外进口,一时供不应求。乐嗣基积攒了一些钱,就在南京路上开设了乐源昌,前店后工场,经营酒壶、茶壶、烛台、香炉、脚炉、暖锅等家用铜锡器皿。这家商店经营的铜锡器皿做工道地,再加上又是开在闹市中心,所以名气很响,业务很快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银行、银楼、交易所在上海兴起,所需铜招牌、铜栏杆、铜饰件等包括汇丰银行、交通银行、大陆银行、宝大祥的铜质招牌都向乐源昌定制。该店适应业务需要,又在福建路增设“乐全昌”、“乐大昌”两家铜锡分号。前者做铜招牌、铜栏杆,后者做日用铜锡器皿。这三家后来在同业中被称为“乐家三昌”。公私合营后三家合并为“乐源昌”一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乐源昌”开始生产系列西点工具、食品模具,其产品有裱花嘴、模具、刀具、扦具、夹具、铜锅等6个大类几百个品种规格,畅销全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来沪,锦江饭店安排宴会需要200只暖锅,由“乐源昌”定制。改革开放后,“乐源昌”在传统经营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恢复传统商品,发展新的铜锡器皿。这家商店供应的商品,除暖锅、汤婆子、铜脚炉、锡酒壶等老产品外,还有冰淇淋夹子、蛋糕模子、西点奶油裱花头子等新铜锡器皿。北京饭店需要一批冰淇淋夹子,采购员跑了很多地方,没有商店经营这种商品,结果在乐源昌找到了,大、中、小号都有,有镀克罗米的,也有黄铜抛光的。本市洪长兴菜馆要添一批涮羊肉锅,也在乐源昌得到了解决。另外,增添了代办书写、委托放样等经营项目,在加工工艺上开发了凸板、雕刻凹板、锈蚀凹板、镀板等,以适应市场需要。1989年,该店产销的铜火锅、铜汤婆子等传统民用铜锡器皿,获得上海市“四十金秋”展评信誉奖。“乐源昌”1990年代初拆除。
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组别论坛元老
字体大小: t T
&&&&&& 6、协大祥绸布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80号)  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大小绸缎呢绒棉布庄不知有多少,但妇孺皆知的为数并不多,而提到“协大祥”,则鲜有不知其名的。该店创建者孙琢璋,浦东川沙人,幼时家境贫寒,19岁经人介绍学生意。24岁这一年,他由土布店转至“协祥”洋布号当职工,为店主丁方镇、柴宝怀所赏识。1912年,委派他到小东门外大街的店堂去当经理,因该店开间要比协祥布店大,故称“协大祥绸布商店”,以图发迹赚大钱。协大祥绸布商店一开业,孙琢璋就独揽经营、人事、财务权。柴、丁两人因视商店初创,前途莫测,故作让步。大权在握的孙琢璋使名不见经传的协大祥绸布商店声誉大振,生意兴隆,挤掉一些本街同业。柴、丁见“协大祥”有利可图,就想方设法与孙琢璋争权夺利,不料遭到孙的拒绝。当时,“协大祥”全部资产共12股,而柴、丁即拥有11股,另1股是送给孙的,他两人就以拆股威胁孙琢璋,结果仍遭回绝。1924年,柴、丁拆股另建宝大祥洋货号,用以瓦解“协大祥”。孙琢璋在1股微薄资力情况下奋力经营,“协大祥”没有因此而倒闭,反而不断发展壮大,跃居全市之魁。“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入南市,使地处南市小东门的“协大祥”营业一落千丈。为图谋生存发展,于年,“协大祥”在金陵路八仙桥附近开设第一支店和第二支店。1949年,为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展开竞争,便开设第三支店。继承和发挥老店的经营特色,业务不断扩大,成为上海棉布业“三大祥”中的首位,始终执棉布零售业之牛耳。“协大祥”在当年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其经营有特色:(1)敞开货架,明码标价。实行开架售货,便于挑选。同时,废除讨价还价陋习,挂出“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所经营的绸布一律明码标价。(2)备货齐全,严格质量。(3)足尺加一,童叟无欺。(4)注重服务,讲究信誉。该店制定店规117条,职工学徒都要逐条遵守。营业时间每天14小时,方便顾客购买。1956年公私合营后,“协大祥”各分支店相对独立。各店继续发挥传统经营特色。其中,尤以南京路上的协大祥绸布商店最具代表性。改革开放后,南京东路上的“协大祥”实行了多渠道采购,与各地纺织印染工业和供销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与厂店直接挂钩,经营商品从以棉布为主,发展到呢绒、绸布并重,高、中,低档品种达1100多个,丝绸、呢绒、化纤、棉布、衣片小商品一应俱全。1992年,商店翻建后。改名为“上海协大祥商厦”。2000年,协大祥商厦被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收购。
  &&&&&& 7、信大祥绸布庄(原址:南京东路614号)  “信大祥”是旧上海南京路绸布业中颇有名气的“三大祥”之一。创办于1929年,最初开设于南市小东门大街(今方浜东路)87—91号。1937年抗战爆发,暂迁石路(今福建中路)营业。1938年盘进南京东路原宝成银楼店基开业,原小东门老店改为分店。“信大祥”经销商品为棉布、绸缎、呢绒等。该店自行设计花型,自定规格,直接向工厂定织、定染,并向工厂投资,操纵工厂产品经销大权。在销售上实行明码标价,并以“足尺加三”、“薄利多销”招徕顾客。货源以定货、托购现货、包机定织、投资设厂相结合。1956年“信大祥”迁往兰州。原址现为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  8、上海绸缎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92号)  上海绸缎商店创设于1966年,备货充足,品种齐全,花色繁多,经营商品计有真丝绸、人丝绸、交织绸、合纤绸和各色被面,共有1200多个品种。其中真丝印花双绉和素色双绉、乔其绒、立绒、利亚绒最受顾客喜爱。市场上少见的杭罗、杭纺、芦山纱、香芸纱、以及手绘绸、印花绵绸都保持经常供应。1987年,绸缎商店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新辟二楼商场特设时装厅,开架陈列各式丝绸服装。1989年被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命名为市级名特商店,后又被商业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原址后为上海中丝伊都锦商厦。
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组别论坛元老
字体大小: t T
&&&&&& 9、锦艺装潢五金商店(原址:南京东路599号)  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素负盛名的特色商店。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郭志记五金号,以专营装潢五金著名。商店为顾客上门装置窗帘,为戏院设计台幕,并遍交钱庄经理、洋行买办,广开资金、货源渠道。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何应钦、孙科、吴国桢、陈大庆等人公馆的室内装潢均由“郭志记”承办。1958年合并了“大昌”、“久昌”等9家同业后,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专业装潢五金商店。1959年被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命名为经营特色户,1965年改名为锦艺装潢五金商店。这家商店备货充足,品种齐全,从门窗装潢、墙壁装潢到地板装潢的各种材料、配件都有供应,并且有一支经验丰富的职工队伍,能够根据不同气候、环境和房间格局,进行设计和装潢。首都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工程的室内窗帘等装潢就是由这家商店设计承装的。虹桥国际机场的候机室、京沪线上的游览专车、烟台疗养所、杭州西泠宾馆、广州白云山庄,以及一些外国驻华使馆和驻沪领事馆工程,也都有锦艺提供的设计和装潢。改革开放后,“锦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经营范围从高级建筑的室内装潢,汽车、船舱装潢发展到一般家庭房间装潢,品种有窗帘、窗帘零件、家具零件、沙发布、沙发零件、打蜡用具、汽车和船舱装饰件等8个大类、800多种,仅窗帘一项,就有绸、绒、纱四季成套的各种品种。1988年以后,营业场地由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展到450平方米,经营品种增至26类1800余种。198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名特商店。商店总店设在宁波路,南京东路是门市部。现址是南京东路世纪广场。  10、上海华侨商店(原址:南京东路627号)  华侨商店是一家综合性的侨汇商店,主要为归侨和侨眷服务,经营商品有黄金首饰、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烟酒食品等近3000个品种,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侨汇商店。1960年6月,上海实行凭侨汇券购买市场紧俏商品的办法,适应归侨、侨眷消费需求。1961年7月,设立上海市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商店(后改为华侨商店)。“文革”中一度暂停供应。1978年10月,市革委会决定恢复设立上海华侨商店,经营品种扩大到16大类、1800余种,并开办旅游,代售电影票、戏票、船票、火车票、飞机票,代订宴席等服务项目,营业额、利润额年年上升,侨汇券回笼率年平均在80%以上。华侨商店经营的轻纺商品多数是名牌、优质、新型商品,具有“高”、“精”、“新”的特色,例如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的花牌、金鹤牌皮鞋,获得国家金质和银质奖的鹦鹉牌毛啥呢、国产羊毛华达呢以及男女中长大衣、羊毛衫、混纺毛毯和成套家具。其中许多用料考究、设计精良的优质商品都是商店向生产单位专门定制的。商店还供应不同型号的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还常年供应茅台、五粮液、竹叶青、泸州大曲等当时的中国十大名酒,中华牌、红双喜等高级香烟,海参、鱼翅、干贝等名贵海味。同时,还供应一些进口手表、电视机等商品,有的实行侨汇优待价。
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组别论坛元老
字体大小: t T
&&&&&& 11、闽江饭店(原址:南京东路679号)  闽江饭店初名“林依朋厨房”,1942年由福建籍厨师林依朋开设,原址在南京东路126号一中大楼二楼(中央商场对面)。由于附近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较为集中,像“惠罗公司”、“哈得门内衣公司”等不少商家都由该厨房承办包饭,送货上门,因此生意不错。后来厨房面积扩大,又增设了现烧现卖的小餐厅。当时主要经营福建风味的大众菜肴,如“七星鱼丸汤”、“南煎猪肝”、“闽生果”、“红糟鸡”等,兼营部分上海家常菜和客饭,由于营业额不大,所以无法扩充开店。虽是小小厨房,但许多在沪的福建人和福建来沪办事人员都慕名前来就餐,有些福建商行的老板还经常邀请该厨房的厨师上门烧菜、办筵席,因而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名气。解放后,由于部分机关、商行关闭,包饭业务逐渐减少.林依朋厨房就以小餐厅经营为主,兼营包饭和上门办家宴业务,营业依然不错。1959年初,为迎接国庆十周年,进一步发扬闽帮菜肴的风味特色,黄浦区饮食公司将林依朋厨房迁入南京东路308号(山东中路口)的“五福斋菜馆”(苏锡帮)所在地,改名为“闽江饭店”,供应正宗闽菜,自此,林依朋的技术特长得到较好发挥,闽帮菜肴的传统特色也逐步得到发扬,当时在沪上已销声匿迹数十年的“佛跳墙”、“八宝布袋鸡”、“淡糟墨鱼梳”、“醉糟鸡”等数十道福建传统名菜又重新应市,深受顾客欢迎。1975年,闽江饭店又迁至南京东路679号原“大三元酒家”所在地扩大经营。新址设有两个大餐厅、一个小餐厅,共有200多个座位。闽江饭店是上海唯一的一家福建地方风味菜馆。为了制作好福建菜,曾两次到福州学习取经,烹调技术不断提高,著名菜肴有佛跳墙、七星鱼丸、醉排骨、白雪鸡、桔烧巴、闽生果、酸辣烂鱿鱼、鸡汁燕丸、炸糟鳗、鸟柳居、鸳鸯鱼等。“佛跳墙”是福建菜中传统名菜,选料讲究(有鱼翅、海参、干贝、鲍鱼、火腿、鸡、鸭、猪内脏以及香菇、冬笋等),制法独特(放入特制的绍兴酒坛内煨制),食昧浓香,营养丰富。“佛跳墙”,是福建菜中的首席名菜,始于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名厨郑春发首创,因用料珍贵、滋味特别鲜美而闻名全城,一些秀才品尝后又诗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故取名“佛跳墙”。“桔烧巴”也是纯粹福建家乡风味菜,用白膘做原料,制菜时有很大技术性,要炸得恰当,油膘既不溶化,又炸到酥脆,口味甜中带咸,香脆可口。“七星鱼丸汤”,是在鱼丸中包有虾仁等七种原料制成的馅心,制成汤后,鱼丸洁白如玉,柔软而富有弹性,汤清如镜,鱼丸漂浮在汤面上,形如星斗,故名。1988年,闽江饭店拆除翻建。1990年9月装修竣工后,与香港财捷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开办“上海闽江大酒店有限公司”,一、二楼供应港式快餐,三、四楼经营闽帮菜肴、小吃和筵席,曾风行数年。后来,随着各种菜馆的增多、各式快餐的盛行,该店营业有所减退。1994年,闽江大酒店因地块改造而关门歇业。2001年11月,一度在南京西路226号人民饭店二、三楼恢复营业。2002年后停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八大菜系入驻世博美食区,几番波折,代表闽菜亮相世博美食区的重任落在了上海南新雅大酒店,该酒店闽菜主要依托的是原闽江饭店的闽菜大厨。  12、春秋服装商店(原址:南京东路727-731号)  春秋服装商店创设于日,原名叫春秋标准西服厂,由廖光道、廖光如两兄弟合伙开设,以廖光如为主。廖光如原是做旧货出身,有一套经营办法,他看到西服业是一个新兴发展行业,并且南京路上所有西服商店都是为高层次顾客服务,而对一般中低档层次需要的西服店却很少。为此,他别出心裁,以西服现货为主,不做定货,在3楼、4楼自设工场,采取外包内做的方法,以降低工缴;其面料和里衬也都是用中低档的粗花呢、海力斯、法兰绒等,尽量不加大成本,因而制成的现成西服,价廉物美,很受当时一般消费者欢迎,生意特别兴隆。新中国成立初期,穿着上趋向朴素,对南京路上一些大店、名店影响很大,营业额普遍下降,唯有“春秋”生意兴旺。公私合营后,春秋标准西服厂改名为春秋西服商店,并成立“春秋中心工场”。改革开放后更名为“春秋西服公司”,继续发扬老店的服务特色,且不断创新工艺。在服装款式和技艺的处理上精益求精,坚持做到“三准”:即体型吃准、尺寸量准、试样穿准,每年接受的各种来料加工、定制服装多达6000多套,其中有相当数量是特殊体型顾客的服装。为丰富市场商品花式,满足青年顾客的要求,特设计美观大方、穿着舒适的“春秋衫”,还承做远洋轮船公司海员服和各式西装。  生产的全毛男式西大衣1980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全毛中山装、化纤茄克衫1987年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13、盛锡福帽店(原址:南京东路747号)  盛锡福帽店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专业性帽店。在20世纪20年代,该店老板先在天津开始设店,由于经营得法,相继在北京、上海、南京、汉口、济南、青岛、台湾等地开设分店,被全国帽业称为“帽业之冠”。1939年它以中国最大帽业的资格,参加了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外人士对该店展品“平顶金丝草帽”、“高级兔子呢帽”评价很高。上海盛锡福帽店开业于1939年,原名“盛锡福帽厂上海发行所”,是天津盛锡福帽厂设在上海的分店,专营盛锡福帽厂生产的各种礼帽、皮帽、草帽等。1954年,上海“盛锡福”建立工场,自产自销,重点生产各式圆顶帽、八角帽、便帽等品种。1972年,为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盛锡福”,上海“盛锡福”新创“雪蝠”牌商标。改革开放后,这家商店进一步发扬经营特色,增加花色品种,恢复了断档多年的高级毛料帽子,并对帽顶帽身作了放大加深的改革,配上真皮圈、绸夹里、防缩塑料条舌,成为特色品种。在造型设计上,继承民族传统形式,吸收外销式样的优点,不断创新花色品种,如夏季的男、女、童太阳帽,运动帽,春秋令的新颖女帽,冬令的高级水獭、紫貂、羊绒皮制作的北方帽等。对于特大特小规格也有供应。雪蝠牌帽子以选料考究、做工精湛、款式新颖而著称。从1985年参加全国评比起,雪蝠牌帽子得奖比例为全国第一,获得商业部部优产品称号的,有全毛华达呢圆顶帽、全毛花呢便帽、尼龙网眼儿童朝鲜帽、防雨卡晴雨帽等。高档裘皮帽子有海龙皮帽、水獭皮帽、海豹皮帽、紫貂皮帽等。
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组别论坛元老
字体大小: t T
&&&&&& 14、工艺美术工厂门市部(原址:南京东路751号)  工艺美术工厂门市部经营方式分商品出售和代客服务两种。出售的有宫灯、电转灯、丝绒制品、灯罩、国画、油画、丝绒花、邮票贴画,以及供作道具用的大头娃娃、狮子头等;代客服务的有裱画、画像(有绘图纸、瓷版、瓷盆三种底料)等,还承接各种灯会的彩灯定制业务。工艺美术工厂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如从走马灯发展起来的电转灯,用电动代替蜡烛的热能,同时改革了灯体造型,只要灯光一亮,灯身上的人物、山水就随之旋转活动,既安全,又增强了艺术效果。又如邮票贴画系选用邮票上的颜色剪贴成画,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再如人物画像采用特制颜料,经久不褪色;裱画严整熨贴,能使旧画翻斯,损画补全。  15、华东皮鞋店(原址:南京东路775号)  华东皮鞋店于1929年创办,专业经销男、女皮鞋。1950年到1953年,还在外国旅客住宿较多的上海大厦设有分销处。产品选料精细,做工考究,款式新颖,质量优良,品种四季换新,有时多达五六十种以上;产品有平跟、中跟、高跟,花色以镶、嵌、串、滚等工艺为特色,穿着舒适不走样。该店向以服务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著称。顾客有特殊需要或困难的,可以预约登记,函购邮寄,送货上门,逐渐形成了定制异型皮鞋的特色,为许许多多的特殊脚型的顾客解决了买鞋难的问题。起初只是量足定制供应,后因慕名而来的顾客不断增加,在量足定制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特殊规格皮鞋柜组,经销华东皮鞋工场批量生产的特大、特小、特阔(简称“三特”)皮鞋。特大规格有男皮鞋28、28.5、29厘米,女皮鞋25、25.5、26厘米;特小规格有男皮鞋22.5、23厘米,女皮鞋20、20.5、21厘米;特阔规格有男皮鞋3型、3型半,女皮鞋2型、2型半。这些规格都作为常号上柜供应,顾客随时都可选购。随着销量日益增加,又先后和11家协作单位横向联合,建立了“三特“皮鞋的生产基地。1990年,共销售”三特“皮鞋24511双,平均每天供应136双。该店被亲切地称为“特殊脚型之家”。
  &&&&&& 16、王星记扇庄(原址:南京东路782号)  王星记扇庄是一家百年老店,开业于1875年,原店主王星斋,曾在杭州自设工场制作扇子,运往北京销售。由于其妻陈英有一手好手艺,铲贴、泥金的技艺极高,刨作精巧,因此,王星斋扇子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国际博览会上也屡屡得奖。后在杭州太平坊自设门市部,1937年迁来上海,悉心调研上海各阶层用扇情况,并吸收当时风行国际市场上的日本、法国扇子的特点,力求加以改进,开发了用檀香木为原料的檀香绢面扇,绘以西湖风景画,并以“西冷”、“双峰”、“玉带”等胜景作为扇名,畅销国内外,名声远播香港、南洋、欧美等地区,屡获国际博览会嘉奖。解放后,这家商店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特色,经营品种已发展到了14个大类800多个品种,最小只有10厘米的折扇,最大的有100厘米可以陈设于客堂的屏风扇。其中檀香扇就有烫花、画花、拉花和“三花”相结合的高档扇;有中档的绢面拉花、格景、全拉花以及供欣赏留念的4英寸小檀香扇等,还有中国名贵棕竹制造的黑折扇,洁白如玉的拉花骨扇,产妇爱用的鹅毛扇,彩色漆边的女绢扇,儿童喜爱的绢团扇,以及泥金扇、绒毛扇、孔明扇、舞蹈扇、书画扇、戏剧评弹用扇等。“王星记”黑纸扇的制作须经过大小86道工序。扇骨除采用冬季的毛竹外,还用棕竹、湘妃竹、象牙、檀香、乌木、鸡翅木等名贵材料制作;扇面用浙江淤潜皮纸、柿漆糊成,黑里透亮,浸水不损,日晒不翘。檀香扇能散发天然清香,有“扇在香存”的特点,一扇在手,香溢四方,若藏于衣柜箱中,还能收到防蛀护衣的功效。戏剧舞蹈扇也是“王星记”的特色。当年,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剧中的祝英台需要一把华丽的扇子作道具,袁雪芬亲自到“王星记”来定制。几天后,当她拿到扇子,打开一看:白扇骨,泥金扇面,上面画着一朵鲜艳的牡丹花,感到十分满意。京剧大师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杨贵妃手中的象牙泥金花色扇,也是出自“王星记”的精制产品。
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组别论坛元老
字体大小: t T
&&&&&& 17、利男居食品厂门市部(原址:南京东路790号)  利男居创始人为广东中山人钟安樵先生,于1900年在南京路盆汤弄开设,原名“利男茶居”,以经营广东同乡婚嫁喜庆所需的“龙风礼饼”和中秋月饼为主,兼营广式茶点和广东土产、烧腊制品等。当时,广东风俗嫁女时要定做大量的龙凤礼饼馈赠亲友。为迎合人们多子多孙的心理,取店名为“利男”。凡上海讲究老规矩的人家,有小辈婚嫁,总忘不了叮嘱去利男购买龙凤礼饼馈赠亲友,以讨个好口采:吃了礼饼,生个男孩。由于店名吉利和送货上门,在当时上海的广东同乡婚嫁所需的礼饼糕点,十之八九都向利男订购。20世纪20年代由于房屋纠纷,这该店迁往天潼路,后又迁往四川北路邢家桥营业,改称“利男居”。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商店被迫迁往英租界的浙江路宁波路口营业。当时的“利男居”根据茶食糕点消费的特点,一年四季,随着时令,上市各种点心,从麻球到油炸春卷,从端午粽子到重阳糕,从中秋月饼到香肠大包,无所不有。“利男居”的声誉,在上海广式茶食业中首屈一指。“利男居”20世纪初就开始制作广式月饼,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致、花色繁多、色泽匀称而称誉上海,成为该店一个看家食品。该店从1920年起开始生产广式萨其马,以其独特的技艺而为人称赞。萨其马,原为我国东北地区满族的糕点,称“萨其非、码拉木壁”,指其成型工艺是堆码和切块的意思。北平首先传入制作萨其马,称“糖缠”,后普及全国,按原名简其音为“萨其马”。因萨其马帮式不同,用料及工艺亦异。京式萨其马的特点是面条纤细,条须紧密,饼面有芝麻或红绿丝点缀;广式萨其马是面条较短,质地酥松。“利男居”生产的萨其马,在原广式基础上加以改进,用鸡蛋代替水调制面团,改善色泽,提高疏松程度,且更富营养。20世纪40年代起,“利男居”又增加著名的挂炉烤鸭、叉烧、香肠等广式烧腊等食品。该店一直保持前店后工场,自产自销的经营形式。特色品种有:全蛋刹其马、南乳小风饼、奶油椰蓉酥、椰蓉杏仁饼、佛山盲公饼、奶油酥蛋面包和各色中秋月饼等。其中椰蓉月饼是该店首创的名牌品种;南乳小凤饼1956年曾参加东德菜比锡博览会,获得好评;全蛋刹其马1979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二商业局的优质产品,1983年和1988年两度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18、万红妇女用品商店(原址:南京东路819号)  万红妇女用品商店原名王锦绣斋,以专门经营赛珍饰品、高档化妆品闻名,最早开设在豫园商场,抗战期间迁到南京东路,1968年改名为万红妇女用品商店,是一家妇女用品专业性商店。该店经营范围除保持化妆品、赛珍饰品外,又增设了羊毛衫、尼龙衫、腈纶衫、围巾、胸罩、袜子、手帕、伞、包等妇女用品。其中一部分针织腈纶衫裤、尼龙衫裤系自行设计加工。该店结合季节变化,经常举办商品展销活动,为顾客介绍新产品,并设有羊毛衫、尼龙衫、腈纶衫小修小补服务项目。
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泰祥绸布商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