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会不会胰头饱满特别喜欢看人痛苦受苦,别人越痛苦自己就越满足越过瘾,越有兴奋快感呢?

改变的力量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叔本华: 一个人越有思想, 乐趣就越多|痛苦|乐趣|生活_新浪网
叔本华: 一个人越有思想, 乐趣就越多
叔本华: 一个人越有思想, 乐趣就越多
大家都能看出,使用的能力越是高尚,所能收获的乐趣就越是伟大。乐趣总是涉及个人力量的使用,幸福就存在于一连串的乐趣的重复中。比起另外两种基本的生理的乐趣来,感觉的能力带来的乐趣占据了更高的位置--同样是存在于世,人类的感觉能力远远大于动物,使得人有别于其他动物,存在的地位更为高级。感觉的能力表现为精神力量,它使我们能够获得必须依靠思想才能得到的乐趣,也就是所谓的智力乐趣。可以说,越有思想,乐趣越大。普通人对任何事情产生兴趣,是因为这件事刺激到他的意识欲望,也就是说对他而言这是一件有切身兴趣的事。但是持续的刺激未必总是好的,也会带来痛苦。比如打牌这项看似风雅的流行娱乐,就可以提供刺激,但也只能提供一些微小又短暂的刺激,让那些真正且永恒的痛苦暂时得以麻痹——说到底打牌就是对意识欲念的一种隔靴搔痒。一个人若是智力发达,就能够毫无杂念地对纯知识方面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对他来说才是必需品,有助于让他远离痛苦,并让身心灵感到祥和喜乐。普通大众的生活,让人们醉心于各种满足个人安逸的渺小福利,却不得不对抗由此而生的各式不幸与苦难,旷日持久地挣扎其中;一旦停止为实际生活操劳,人们被打回原形,只能依靠自身内在时,人生就会被不堪忍受的无聊包围,如同行尸走肉,只有疯狂的激情才能稍微点燃死气沉沉的生活。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自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他的头脑只为有价值、有趣味的事物所吸引,他想要的外界刺激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自对人生,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伟大成就的思索--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世上的杰作,只有他们才能透彻理解并深切感受到这些杰作的伟大之处;也只有对他来说,那些曾经伟大的人和事才真切地存在过;也只有他才感受到了他们的吸引,其余的人不过是偶尔的过客而已,或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这类聪明人的典型特征还包括他比别人多了一项需求,那就是对阅读、观察、研究、冥想和实践的需求,简而言之,他们需要不被打扰的闲暇。伏尔泰说得好,“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因为怀有需求,譬如想要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文学、艺术等美好的事物,所以能享受乐趣;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即使被美景包围,也视而不见,感受不到乐趣--这就好比是我们要如何期望一个老朽之人坠入爱河呢?简直是徒劳的。在思想智慧方面享有禀赋的人,除了日常的个人生活之外,还享受着精神的生活,并且逐渐将精神生活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生活--实际上,日常的个人生活不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获得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已。很多人过着浅薄、空虚和充满麻烦的生活,甚至将这样一种庸庸碌碌的生活视为人生目标。而对于那些聪明的人来说,会始终把对精神的追求放在其他一切追求之上:通过内在和知识的持续提升增长,生活的境界逐步提高,使之越来越连贯,并具有恒久的强度与统一性,就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逐渐成形。与之相较,致力于追求个人舒适的人生,或许其宽度确实得到了拓展,却无法加深深度。可惜的是,这种所谓的“现实生活”对大众来说就是人生的目的,却不知道自己终此一生无非是做了一场可怜的表演。每天的日常生活,若没有激情来驱动,就十分平淡乏味;而如果有激情,又很快会变得痛苦。只有那些思想禀赋超群的人才是幸运的,他们的智力超出了意识欲望所需,能够在日常生活之外,同时享有精神的生活,没有痛苦且妙趣横生。享有精神生活,只依靠闲暇(意即,当智力无需由意识欲念来驱使的时候)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正充足的力量,摆脱意识欲念的拘囿,才有资格从事纯粹的精神活动。恰如塞内加所言,“无知的玩乐也是一种死亡,相当于活死人之墓”。根据每个人思想能力程度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生活可以无限发展没有止境——小到收集昆虫标本,观察鸟类,研究矿石、硬币之类,大至创作诗歌或哲学作品,收获思想的最高成就。精神生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无聊,还可以使我们免遭无聊的坏影响——将自己的幸福全部寄托在客观外在世界的人们,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损失,甚至穷奢极欲带来的影响,其中还包括交友不慎导致的烦恼。唯有精神生活可以保护我们远离这些危险——譬如我的哲学虽从未带给我实惠,但是却帮我节省了许多开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拒绝访问 | www.diyitu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diyitu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10d61b092f3438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周野芒:离自己的生活越远,演起来越有快感
答题者:周野芒
出题者:李晓华
采访时间:日
◎采访手记◎
鼓楼西剧场的工作人员叫他“野芒哥哥”,有点好奇这个称呼。
“开始接触也是叫周老师、野芒老师什么的,后来他很随意地说‘就叫哥哥吧,上话(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都这么叫我’。我们也就这么叫。”现在剧场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这么称呼他了。
“为什么你喜欢这样的称呼?”问他。
“亲切呀,既然要合作,共同走过一段或长或短的路,就希望能有个好的氛围,兄弟姐妹相称更像是一家人。叫老师,多不随和呀。”
“他们说你有时候有孩子气,像大男孩一样单纯直率。”
“天性,有的话憋不住。要随着天性做事,只要不出格。孩子气呀,其实有时候我是故意的,不希望大家在一起有代沟、有隔阂,对我这样的演员要是表现得成熟,so easy!”他说着,靠在椅背上看着你,带着一种距离感的冷,一瞬后这个表情掉了,露出的是孩子气的小得意。
他自己做了晚饭带到剧场,“我蛮喜欢做饭的,可惜太太是北方人,她不喜欢我做的口味清淡的东西。”
带来的是焖肉盖饭,清炒的卷心菜用小碟子另装了。简单又讲究,他边讲话,边吃饭,吃得很快,最后,把碟子里剩下的菜汤都倒进碗里,吃净每一粒米。再把碗勺装好放进袋子里,井井有条。
一个小时后,《审查者》的第六场上演,一个叫方丹的女人为了能让自己的电影通过审查,色诱审查者。周野芒演那个审查者。
这是个关于尺度的戏。审查者与被审查者的尺度;表演者收与放的尺度;观众接受和反感的尺度。如何淋漓地展现剧作者写出的最大尺度,如何在让观众最小不适中感受大尺度外的更远?舞台上的每一分钟都危如累卵,而精彩就在累卵的高度和一个蛋都没碎的平衡里展现。
戏剧的第一个场景和最后一个场景一样,审查者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后面放映方丹的影片。然而,在第一个场景和最后一个场景的90分钟里,审查者在观众眼里由开始的冷漠、面目模糊变得柔软而真实饱满。
他说,舞台表演是控制力的艺术。
他展现了这种控制力,你看见这具演员的肉体经由精彩的人物散发出奇妙的光泽,那是剧作的包浆,历经了时间,浸透着把玩者的感悟和付出。
译这部戏的胡开奇说这次的演出可以作为戏剧现代和开放的程度的一个测试,您怎么看?
三四年前,就看过这个本子,很震撼我,是个好戏。当时想,这个本子没有可能在中国演。就算可以演,怎么演?这对演员的表演方法、表演观念,甚至演员本身的价值观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样的故事、人物动作的尺度对我们是个新课题。举个例子,在以前,男女演员在台上拥抱、摸摸脸蛋、摸摸屁股那都是很大胆的,而这个戏的尺度向前跨越了很多很多。这个戏当时在英国上演,争议也是很大的。我听说剧本作者知道这个戏在中国演出了,他都很惊讶。“鼓楼西”找到我时,我就说这个戏,要演就原汁原味地演,不能删减,遮遮盖盖没有意思。结果,剧本审查通过了,万事俱备,我这个东风就吹起来了。
(问:那您觉得审查者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个很谨慎刻板的人,有性压抑,和老婆貌合神离地生活在一起,后来方丹打开了这个痛苦,治愈了他。他对这个女人是好奇的,他不单被这个女人的身体所吸引,也被她的情绪她的内心所吸引。对方每次的进攻都非常准确,砰砰砰打到他,他想研究她,于是他开始妥协,越来越出轨,越来越出轨,这个女人和他内心深处的东西碰撞了,一层层被打开,不再是铁板一块。
到今天已经演了5场,感觉怎么样?
这是我从艺以来,对人物创作的投入感很强烈的戏之一,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艺术实践。对于这样的剧作,我们自己要先打开,要活生生地把剧本吃下去,我们再吐出来的,是对人物的理解和掌握度。你没有理解人物,在舞台表演上羞羞答答,抹不开,那你在传送上就不准确了。
我觉得,创作的人物离自己生活越远,就越有快感。人物的有些行为,在生活中你是绝对不可能有的。我们的生活总的来说,是单调的,是封闭的。演戏有意思就在于演员本身的潜能会通过角色的创作被激发出来。这个体验我经常有。当这个戏演完后,这些被激发出来的东西存储下来,变成了一种手段和经验的积累。
话剧《审查者》
您去年演的《黑鸟》和这个戏的男主角,都是中年男人,都有外表和内心的分裂,都有黑暗和秘密,表演上,你会刻意区分他们吗?
虽然看起来,这两个人物看起来很像,甚至连他们的穿着都相像,性格也相像,不张扬,很单调的那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小灰尘一样不被注意。
但《黑鸟》那个人物是躲避和躲藏,他有压抑,但他和审查者的压抑不同。前者是恋童,后者是恋物。《黑鸟》的男人是不被社会所容的,他侵害到了别人,所以他要为了生存而身存,有过那样的罪行,他隐姓埋名,战战兢兢,永远活得警惕而惶恐;审查者要犀利一点,他有话语权。你抓住了人物的核心,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现他们的不同感。
同样类型的戏演多了会不会有重复感、厌倦感?
好的戏不会呀,每一场都是享受。我在上海演过一个戏,《死亡陷阱》,演一个作家,非常鲜明的一个人物,连着演了100场,每天演。开心呀,人物写得很具体,让你每天总是真真切切地在舞台上过着这个人的生活,游动在这个人物中,你不会厌倦和麻木。反过来,我们的一些人物,写得很概念,没有血、没有肉,只有骨头,甚至连骨头都没有,你得自己去给他长肉长骨头。这样的人物有很多不合理、不合逻辑的行为,那你演起来就很痛苦、枯燥甚至是折磨。
做配音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给你讲个故事:我在戏剧学院二年级的时候,突然有一段头发全部掉了,比葛优还秃(笑),然后秃了20年。原来很精神呀,都是演公子哥,风流倜傥的那种。哦,怎么办?只能演土匪了。进了剧院也是呀,形象受影响,那时候头套什么的化妆技术很差,太假,出去演戏穿帮的。没戏演。跑了五年龙套,三年打追光,给我们同班同学呀。人家问我,你难过吧?我说命!你躺在难过上,那活不下去的。这条路没有,那条路有呀,什么路?配音。你看不到我可以吧,我有声音可以吧,就找到了这么一条路。有个阶段,剧院的影视部接一些片子,我这样的,有空了,就去配。我很喜欢译制片,大量配译制片,哦,找到了一片天地了。
配音艺术和舞台表演相比,你更喜欢哪种?
配音又可以看见好片子,又可以用声音去二度创作,很享受很开心的。有一段没戏演,就把感觉放在配音上,在话筒面前释放,去寻找创作的快感。你找到人物后,声音也能够塑造的。现在,所有《007》的电影我配音的(小骄傲)。有时候在配音中的享受远远超过舞台。因为舞台上常常有不称职水平差的演员,你得将就他忍受他。可是配音时,优秀的演员已经把人物演得很饱满了,你很轻松地跟着他走,享受他就可以了。但真正说起来,我的宝地还是在舞台上,剧场是活的,活的交流,在观众面前,你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有新的东西出现的。在话筒面前的不满足,在于没有人看见你表演。
野芒饰演的林冲
如果把您的人生比作一块蛋糕,那戏剧占蛋糕的多少?
四分之三吧,好像除了这个,其他也没什么了,包括演影视剧,还有配音也算声音表演吧。创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去琢磨的,戏好看在细节,而细节是需要时间打磨的,没有时间的打磨,戏是苍白的。
除了配音还有什么爱好么?
多了,画画、唱歌、拉小提琴、学摄影、学外语。我还练健美。那时不是光头么,想想能演什么呀?保镖。那肌肉得有呀,练肌肉。就因为健身,我1986年演了《中国梦》。得了梅花奖。开始这个戏不是我的,结果那个演员去拍电影,没空。有人就提了我。人家一看,行吗他?什么戏也没演过,光跑龙套、打追光了。试试吧,戏演得怎么样不知道,块儿可以呀。那个剧里我一个人演五个角色,其中一个角色是山民,舞台上衣服一脱,那个肌肉一丝丝的(穿着短袖体恤的他展示了下粗壮的胳膊),观众都“哇”,八十年代,观众没见过了(笑,小得意)。
所以您说,演员一生都在准备?
演员就是要准备呀,你不准备就是个草包。你要把草包变成肥料。这样的肥料里,有种子就可以长了,牡丹种下去是牡丹,樱桃种下去长樱桃呀。但这个肥料是要沤的,肥料是臭的,没有种子下去的时候,它什么都不是,但你如果没有这个,种子有了也长不了呀。
中国第一部中外合资的影片《花轿泪》,我演的,全程说英语。我那个时候自学英语呢,也没有什么班儿,自己买磁带学习,凭兴趣,觉得英语说着好听。试镜的时候,英语介绍下自己,我咔咔咔说,好了,就你吧。演出费1000块,啊,高兴死了,工资一月才50块。(笑)
对你表演影响比较大的人?对你生活影响比较大的人?
我的父母。我父母都是演员,从小我是在后台闻着油彩味道长大的。那个时候也不上幼儿园,父母带着到后台,有时候就睡在那个后台的沙发上、化妆台上,天天看戏,我父母的戏我可以倒背。家里一间房,蜗居。早早晚晚他们对词,争论人物,我都听在耳朵里。从小我就喜欢表演,他们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可是呢,我性格是很压抑害羞内向的,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因为我爸爸脾气很大,他被打成右派以后,性格整个变掉了。记忆中父亲极其严厉,家里气氛压抑,搞得我呀,话都不会说。一说话,憋得脸通红。但从小到大,他们没打过我,父母都是很自律的人,他们从没有告诉我怎么做,不讲大道理,他们用行为言语让我看到要怎么做。
怎么看待生活的有常?四季有冬,人都要老?
四季更替,没有什么呀,四季对我来说就是要准备更换不同的衣服而已。有时候,身体哪个地方不对了,会想到年龄。我没有那种紧迫感,想着时间不多了,我要怎样怎样,没有。我能留下什么都是上帝的安排,顺其自然了。每天每个季节,你努力把自己过得充实,或多或少能演点戏,就很好了。纠结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没用呀。
怎么看待生活的无常,总有预料不到的事?
创作上的、生活上的,意外发生了会慌乱,我不是一个很镇定的人,包括我父母得病双双离世,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遇到头疼欲裂的事,那我就一直告诉自己,明天总会到来,太阳总会升起。今天过不去了,还要过,不是还有明天吗?然后尽量纾解,度过这一段困苦。
你的人生哲学?
颜色我喜欢蓝色,季节我喜欢秋天。我算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抑郁的浪漫。我知道浪漫之后是无奈和离散,人更长相伴的是孤独和忧郁。有时我也会自我孤独,屏蔽自己,有些人会诉说痛苦,但那会带给别人负面的东西,我不愿意这样。从小家庭的那种氛围,让我学会了调整转移,调整平衡,不调整要完蛋的。哦,这边压得紧了,那边松一松,那边压得紧,这边松一松。平衡是需要的,我比较散淡,也比较容易满足。
假如可以有时光机器,你愿意选择人生的哪一段?
“文革”前的那一段童年时光吧。文艺特别繁荣。那个时候,我父母都在演出,我可以常常看见他们演出。有时候他们出门了,化妆的东西留在桌上,我就拿起来模仿他们的程序把自己画成一个大花脸,那种油彩的味道都让我觉得过瘾。那个时候也看好多其他的演出,音乐会、芭蕾、话剧、电影,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觉得浪漫。那个时候小,也没有什么负担,那种浪漫的氛围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
周野芒简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便开始舞台生涯,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重要奖项。主要舞台剧作品有劳伦斯奥利弗获奖话剧《黑鸟》、国际戏剧“学院奖”(表演奖)优秀剧目《老大》、彼得·薛佛名剧《马》、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等。
在美剧《成长的烦恼》中,由周野芒配音的老爸“杰森”让大家记住了那个幽默的心理医生,而他在《水浒传》98版电视剧中饰演的林冲更是让观众印象深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别人越痛苦我就越高兴。。。我就喜欢看到别人痛苦。。_百度知道
别人越痛苦我就越高兴。。。我就喜欢看到别人痛苦。。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看到别人痛苦会很开心,让自己开心的原因是什么,情绪的产生是在于自身的需要是否被满足,如果被满足就会有积极情绪,反之,就是消极情绪。所以你需要自我觉察。
我遭受的打击和伤害比较大。
幸灾乐祸,那是你痛苦了无聊了
你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你心理不正常啊
简单的一种心里安慰而已吧。要知道你看其他人舒服的时候你自己也在造孽啊。。。早晚的事(报应)
那你就慢慢看吧
其他6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一个人很痛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