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暑期国际交流是怎样的体验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是致力于循环经济研究的矩阵式跨学科研究机构,成立于2005年4月。由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教授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京文教授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且聘请若干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驻外使馆科技、教育参赞等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研院简介
循环经济研究
院是致力于循环经济研究的矩阵式跨学科研究机构,成立于2005年4月。由时任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左铁镛教授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京文教授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且聘请若干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驻外使馆科技、教育参赞等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发展足迹
现有包括院士、、、等50余人直接参与循环经济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支跨学科的专(兼)职研究队伍。2006年“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理论
与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团队,获得北京市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2007年率先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中设立循环经济研究方向,实行多学科联合培养方案;2008年“资源、环境及循环经济”交叉学科荣获北京市;2009年《“资源、环境及循环经济”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2010年与材料学院联合申报“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科技成就
循环经济研究院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数十项重大课题,并在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环境科学、金属学报、资源科学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了我国首套《循环经济研究丛书》与政府相关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行业各界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国际交流
循环经济研究院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力的、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循环经济研究机构,建成促进北京工业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入北京的基地和新兴学科增长亮点,培养有战略眼光和研究能力的多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循环经济研究院与国际循环经济学界广泛交流,已与、、、、、等国家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深入的学术联系,应邀参加日本“社会科技论坛(STS)”、博鳌亚洲论坛、“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和“21世纪欧盟—中国学术研究和经济发展关系展望研讨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并发表演讲。
.北京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智库[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北京工业大学学生
点击:1503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renren-inc.com&&&&&&&&&&&&&&&&访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院长甘德安教授: 培养具有大格局、大眼光、使命感的人才_网易新闻
访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院长甘德安教授: 培养具有大格局、大眼光、使命感的人才(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教育5月28日消息 2015年高考临近,为让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各大高校的招生录取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新华网特举办2015年高招系列访谈活动,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创办于2005年,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以中国早期教育家、革命家、留英博士——耿丹烈士的名字命名。日前,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院长甘德安、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吕文威日前做客新华教育访谈共同为广大网友介绍耿丹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发展方略,并共同解读2015年高招政策。
耿丹精神传承 学院办学理念:“不以营利为目的”
主持人: 提到学院的名字,就不能不提到“耿丹”烈士,当初在学院成立之初,为什么会决定用这个名字来命名呢?这个名字对于咱们学院而言,又有什么样特殊的意义?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校的基本情况?
甘院长:耿丹学院创办于2005年,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以中国早期教育家、革命家、留英博士——耿丹烈士的名字命名。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希望将烈士的精神传承下来,所以耿丹学院有着超前的办学理念:“不以营利为目的”。
耿丹学院是五个一工程的本科院校,我们具有:一个超前的办学理念。传承烈士精神、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就提供有效服务与超值服务;学院定位为“开放式、国际化、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强调创新创业的教育。
一个超强的理事会。一位院士、两位具有教育情怀的企业家,特别是俞敏洪理事长,二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四位大学校长组成理事会。为学院发展提供顶层设计。
一个美丽的校园。30万平米校园(500亩)、20多万平米的建设用房,10万多平米的教学行政用房。6000多颗树、600多棵樱花。50%的绿化,是北京市绿化单位。有中国空间艺术设计双年展的世界顶级专家设计的艺术品陈设校园。
一支学缘多元的优秀教师队伍。有来自海内著名学者作为学院系部主任、专业负责人;有来自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博士到耿丹任教;有来自业界的资深的专家作为我们的系部主任与专业负责人,保证专业与行业、产业接地气;也有来自中国顶尖级的国内学者到耿丹参与耿丹大讲堂,保证通识教育的高水平。
一个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个“工科背景、学科交叉、校企结合、国际视野”的办学特色。
耿丹学院:工科背景、学科交叉 打造创业型大学
主持人:学校目前形成了哪些特色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如何?今年专业上有没有调整?
甘院长:耿丹学院学生规模在5800人左右,面向全国招生,一学期招1400人左右。学院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学、商学为主体,文法、艺术为两翼的专业发展结构,开设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六个学科门类23个专业。学院定位为工科背景,学科交叉,校企结合,国际视野。就是我们把学科交叉起来,比如学工科,也学市场营销,他又会生产产品,又会卖产品。
耿丹学院既有理工科的严谨、纵向思维,也有文科的艺术的横向思维,跳跃发展的思维,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就有“T型”思维或者全脑思维,它既有理科的严谨,又有文科的拓展。这就是一个全面的人才。
耿丹学院准备打造创业型大学,不是说每位学生都去创业,而是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我们努力把耿丹学院打造成创业创新大学,把耿丹学院校园作为一个大学的创业孵化器。
今年在专业招生上学院有几个变化,比如今年新批的一个专业叫数字媒体技术是,这个专业以前有,但是我们跟数字媒体技术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叫做以光影技术为特征的数字媒体技术。
耿丹学院:培养具有大格局、大眼光、使命感的人才
主持人:请问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是?
甘院长: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科交叉、专业整合、课程整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机械系除大类招生外还与经管系合作,开设经管系课程,帮助学生获得工学与管理学的知识与能力,学习工学与管理学主辅双修课程,获得双专业证书与双学位。
耿丹学院有师资队伍结构优良,年轻教师博士生比例超过15%,甚至高于北京不少公立大学,而且一般的民办大学大约在6.6%左右。“耿耿丹心,为国为民”。这是耿丹学院的校魂。我们培养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不仅仅就是拿一个文凭,而是培养具有大格局、大眼光、使命感的人才,这样人才也可以是应用型人才。我们的学生考的分可能低一点,但是并不影响他是有使命感的人、有担当的人、有大眼光的人,特别是北京的学生,考的分数可能差一点,但是素质、谈吐、底蕴都不是很差,这就是我们说的从应试教育走向应用教育。
比如,英语与国际贸易合作既强调英语,更强调商务;国际贸易、财务管理不仅强调专业学习、实践教学,也实行国际版,探索双语教学与全英文教学。
比如国家汉语教育(对外汉语)不仅强调汉语,也强调英语,成为既能教英语也能教汉语的人才,不仅懂语言也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才。
学院强调能力导向,把理论与实践课程打通、整合。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通识教育。
耿丹学院将所有的学费收入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身上,投资方都不拿钱,比如每年学院会选送几十位老师到国外去学习、送学生出去学习并提供奖学金等。
完全学分制改革 让学生可以选专业、选课程、选老师、选时段
主持人:如果进入大学之后发现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否可以有转专业的机会?
甘院长:学生转专业仅适用于新入学且同批次录取的一年级学生,转专业的申请时间及转调手续,原则上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末办理。(大一第一学期期末除普通类和艺术类之间不能互转,其他都可以申请。但大学期间只有一次机会。)
2015年耿丹学院有一项重大改革是完全学分制,可以选专业、选课程、选老师、选时段。选时段就是3到6年内,一门课可以这学期选,下学期也可以选。除了国家规定的不能跨的专业以外,只要按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数、课程结构与课程时段安排都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不存在不能转专业的问题。
主持人: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入学后是不是有奖学金可以申请,学校在奖学金助学金方面是怎样设置的?
甘院长:学校每年给学业优异的学生颁发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学院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除此之外还有企业奖学金。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并评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助学金,有励志奖学金和国家一等、二等助学金。学院奖助学金比例达到50%。
耿丹与世界顶尖的高校合作 打造多层次国际合作交流
主持人:随着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与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学校在国际交流方面做的怎样?
吕处长:耿丹学院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挪威、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高校及驻华使馆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近年来主要的国际交流活动和项目:有
1、哈佛大学高端项目(耿丹品牌项目):2015年耿丹学院作为中国独立学院的代表受邀参加“第十八届哈佛中国论坛”,并在哈佛大学成功举办“耿丹学院宣讲会”。哈佛大学承诺每年邀请优秀的耿丹学子参加“哈佛大学暑期项目”,耿丹学院也是唯一一家和美国哈佛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的中国独立学院。
2、国际师资:我院已聘请世界顶尖高校的学者、教授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每年其将定期到访耿丹学院为教师、学生做主题讲座或讲授一到两门的课程。顶尖师资包括: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原院长罗伯特劳特鹏、荷兰奈耶诺德大学中欧院长院长海克埃博思等等。
3、国际论坛(耿丹品牌项目):2015年耿丹学院联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法国ESSEC高等商学院”共同举办“2015全球商业领袖北京论坛”,来自世界顶尖高校的学术大师、中国顶尖商业领袖、中国民营企业家代表、耿丹学院师生代表共800余人齐聚耿丹学院,共议“移动互联网时代民营企业的营销创新”。每年会根据不同主题定期举办。
4、学生海外交流:我们为学生的四年学习提供必要的海外学习、实践机会,现有项目已涵盖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暑期课程、短期研修、长期研修、双学位课程以及本硕直通课程等,面向全院学生。截至目前,已有600余名学生通过不同项目赴海外学习、实习,并在各自的专业与实践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
5、教师海外进修考察:教师和管理人员海外交流的机会与渠道不断增加,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短期考察到现在的专业进修,从专业教师的海外学习到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的国际体验式学习。仅以2014年一年为例,参加学院的海外学习、考察和交流活动的教职员工就有199人次,已达到全院教职工人数的近60%,而2015年的计划人数还将继续增长。
6、国际大学排名:作为唯一受邀参评“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的中国独立学院的代表。
(原标题:访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院长甘德安教授: 培养具有大格局、大眼光、使命感的人才)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您所在的省份是
北京工业大学
再进行提问....
请输入您的问题...
20@*****@163
北京工业大学
您好,我校去年在山西招生的最低分是539,平均分是545.3,去年山西一本线是493,12年招生的最低分高出一本线41分,11年最低分高出一本线18分,这是近三年的情况,仅供您参考。
19@*****@163
北京工业大学
您好,我校去年在湖南招生的最低分是541,平均分是548.3,去年湖南一本线是495,12年招生的最低分高出一本线46分,11年最低分是一本线,这是近三年的情况,仅供您参考。
学习指数 :
生活指数 :
就业指数 :
高考志愿填报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Beijing-Dublin International College at BJUT)是教育部批准由与(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 UCD)联合组建的国际化学院。学院为北京工业大学的正式教学机构,主要实施本科高等学历教育,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录取招生,并根据本科学制进行培养,学制4年。满足相关学术标准的学生,北京工业大学为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毕业生颁发中国相应的学位证书,并由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授予相应学位(两学位绑定,不可独立颁发!)。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学院历史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进入国家“”建设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UCD是一所世界知名大学,位列全世界大学前1%,设有人文学院,商、法学院,理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五大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与UCD自2009年就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学分互认的学生交流活动。2011年9月,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访问UCD,在两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确定开展北京工业大学与UCD合作办学的意向,旨在推进两市的经济合作与创新,深化双方的教育和科研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筹建工作得到我国和爱尔兰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多轮磋商, 日,在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的见证下,北京工业大学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签署建立合作办学机构的框架协议;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爱尔兰共和国总理恩达·肯尼的共同见证下,北京工业大学和UCD正式签署了建立合作办学机构的合同。
合作办学机构合同签署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组织机构
(1)JMC(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首届联合管理委员会)
联合管理委员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联合管理委员会行使下列但不限于下列事项的决定权:
①改选或者补选联合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
②聘任、解聘院长;
③修改章程,制定规章制度;
④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年度工作计划;
⑤筹集办学经费,审核预算、决算;
⑥决定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
⑦决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分立、合并、终止;
⑧合作协议规定的其他职权。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首届联合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
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
Hugh Brady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校长
GerardMichael O’Brien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副校长
David FitzPatrick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工程与建筑学院副院长
Wang Liming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2)学术委员会
学院设学术委员会,由教务长出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成员由院长、教务长、以及教学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以下事项:
①根据学院的要求和中国适用法律以及都柏林大学的相关规定,审查和批准合作办学机构所使用的所有教学和研究材料;
②任命学院中相应考评委员会的主席并且批准任命由学术委员会提名的校外考官,对学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予以考核,考评结果应上报院长,由院长予以审批;
③决定师生联络委员会的构成及其工作程序;师生联络委员会由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组成。设立该联络委员会的目的是向参加合作办学机构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信息的平台;
④负责向联合管理委员会提交年度学术评估报告。
(3)院综合事务办公室(院务\学生\教务)
①院务办公室:负责学院接待,会议组织与服务,学院日常管理,招生宣传;学院党务、人事工作;学生后勤管理工作;协助行政副院长完成学院有关文件的起草,包括各种管理文件及宣传材料、学院年度教学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报告的编制、学院年度财务计划及总结报告的编制;以及学院指派的其他工作。
②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思想及党务工作,招生宣传工作的执行,入学注册、入学教育的组织及学生毕业、就业等;兼任学生辅导员;协助行政副院长完成学生相关工作,包括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思想及党务工作、招生宣传工作的执行、入学注册和入学教育的组织及学生毕业就业等;以及学院指派的其他工作。
③教务办公室:负责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安排;教室管理、考试安排,学生成绩管理及报送UCD;教学档案管理,日常教学活动的落实等;协助学术副院长和行政副院长完成教学计划的协调、管理与执行及日常教学活动的管理;以及学院指派的其他工作。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专业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软件工程
该专业是面向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宽口径专业,根据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软件开发技术等方面知识、具备管理知识并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工程实际问题,可在工业、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计算机软件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该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求最低完成275学分。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 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2) 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和软件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3) 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4) 获得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获得较大型软件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
(5) 跟踪世界最新的软件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了解计算机软件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 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7) 初步了解信息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8) 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在工程及人文环境中有较强的应用和沟通能力;
(9) 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计算机行业的宽口径专业,致力于培养建设、应用、维护和管理物联网系统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涉及相关网络结构与通信协议、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计算平台、应用开发与服务的设计与开发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学生成为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和满足经济结构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求最低完成275学分。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表达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
(2) 具有从事物联网工程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3) 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电子和网络通信领域基本理论,具有跟踪物联网工程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
(4) 具有综合应用计算机、电子和网络通信技术设计、开发和应用物联网系统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物联网系统中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5) 具有全方位多渠道获取物联网最新技术和标准的能力,了解物联网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6) 在物联网系统设计和开发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7) 了解物联网领域和信息产业的基本发展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8) 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对物联网项目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9) 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的物联网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具有较宽的行业视野和国际前瞻性,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金融学
面向北京乃至全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具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学生将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熟悉国内外金融政策和市场运行规则,同时注重强化外语和理工科基础,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分析、解决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方面的素质和应用能力。毕业生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金融管理及相关工作。学生毕业时要求完成最低总学分为255学分。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2) 系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掌握高等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数理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技能;
(4) 系统掌握金融学专业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金融市场运行、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原理;
(5) 基本掌握主要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技术和分析方法,了解商业银行运作实务,熟悉企业投融资业务;
(6) 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7) 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8) 了解和掌握经济法、跨国公司、电子商务、税收等相关知识。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应用统计学
本专业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现代信息的需要,面向各行各业培养掌握现代统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特征,应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和统计专业知识,能够把经济理论与统计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具有设计统计方案、从事市场调研、运用计算机处理统计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通过学习,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使用国际化的统计标准,具有综合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毕业生能在相关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及相关工作。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要求最低完成275学分。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扎实的数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
(3)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 掌握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统计法规;
(5)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术,并能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和分析实际数据;
(6) 掌握外语工具方面,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译能力;
(7) 具有比较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8) 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学院领导
院长:刘中良
,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市传热与能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环境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优秀教师,入选2006年度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教育部高职/高专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热工基础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专业委员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首都浅层地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及专家委员成员、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协会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力教育学会电力高等教育委员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能源与环境组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热能工程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年在华东石油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年在大连海运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年在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系访问学者。
教务长:David FitzPatrick
David FitzPatrick
Prof. FitzPatrick has been a member ofacademic staff at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since 1998, following his return toacademia, after a highly successful career within the orthopaedic industry. Hehas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the field of orthopaedic mechanics,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implant design. He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inleading orthopaedic journals, with a track-record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with fellow academics and clinicians.
David FitzPatrick received his BAI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Dublinin 1985. He subsequently received his D.Phil degree (University of Oxford)in 1990 for doctoral work entitled “Mechanics of the Knee Joint”. Afterreceiving his doctorate, he moved to work within the orthopaedic industry,initially as a Development Bioengineer with Howmedica International Ltd. in Limerick, Ireland,followed by a career path within DePuy International Ltd. in Leeds,UK.During his period with DePuy, he was actively engaged in developing theInternational R&D facility, becoming Senior Development Manager for knee,upper limb, trauma and spinal product lines in 1996.
Since 1998, he has held academic posts of College Lecturer (),Senior Lecturer (), Associate Professor () and Professor(2012 to date) within UCD. He has held university management posts of Head ofthe School of Electrical,Electronic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5 – 2011) and Vice-Principal(Internationalisation & Development) in the UCDCollegeof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2011 – 2012) before being appointed to thepost of Provost of BDIC in October 2012.
Since 1998, he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design and bioengineering curricula at undergraduate level and has contributedto post-graduate taught masters courses, including the Masters of TechnologyManagement, Mast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the All-Ireland MSc inBioengineering. He is Director of UCD Centre for Bioengineering and is a principalresearch contributor and Visiting Senior Lecturer in the Trinity Centre forBio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Dublin. He hasreceived funding for university projects and his own research from the HEA,HRB, Enterprise Ireland and industry sponsors, amounting to over EUR5M over thepast five years, graduating 3 PhD’s and 3 Research Masters students in the sameperiod.
In addition to his contribution to UCDprogrammes, he has acted as degree programme external examiner for the University of Aberdeen(Biomedical Engineering, ), the NationalCollegeof Art & Design (Design, ) and C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ioengineering, ). He has also acted as PhD examiner for national and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rinity College Dublin, Queens UniversityBelfast, K.U. Leuven and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副院长:蔡立佳
男,1980年出生。
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系,工学硕士。
先后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 办公室主任、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
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
曾经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缅因州立大学研修;
承担《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导》课程的授课任务。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引用日期]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工业大学考研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