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去看了看黄河东流去吗,看了之后有点失望,感觉

你经历过怎样的绝望?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4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863,239分享邀请回答9.5K1,40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9K1,90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水利网站&-&专题关注&-&新闻专题&-&2011行走黄河看水利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正文
“行走黄河看水利”靳怀@作品
  “行走黄河看水利”之一
  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以肯定地说,这是王之涣傍晚时分站在黄河边上的鹳雀楼上,登高远眺,用诗人独有的“千里眼”望到的黄河入海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肯定地说,李白写这两句诗时,根本就没在黄河边,他是靠雄阔的想象描绘黄河的。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盛唐的声音,壮丽,激昂,奔放,思绪比黄河还要长,激荡着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我的想象力不行,也不会写诗,但我的脚却不止一次地实实在在地站在黄河入海的地方。
  得衷心地感谢母亲河,她的乳汁不仅滋润沃土,浇灌绿洲,而且在奔流入海之前,还在不懈地追求和奋斗,让沧海变为桑田――没有它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日夜不息地入海奔流,哪有炎黄子孙不断扩展的栖息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倒像一位英勇无畏永远不停开疆拓土的大将军。
  古人凭着直观的感觉,便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现代人用科技手段,验证古人言之不谬――每到汛期涨水的季节,黄河的浊流洪涛中每立方米的含沙量高达500公斤左右,可以说一半是水,一半是沙。一年之中,它从黄土高原上搬运的泥沙竟达十五六亿吨,犹如百万辆卡车,满载着泥沙日夜奔忙――整个华北大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约3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差不多都是黄河千百万年来汪洋恣肆、填海造田的杰作。
  土地是人类的命根子,尤其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土地资源何其宝贵!
  黄河造就的三角洲,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婴儿般年轻,有的地方钻出水面不过一二年的光景。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黄河弃淮泗故道北流,从山东利津入海,那一天,便是近代黄河三角洲的诞生日。150年过去了,黄河造陆近6000平方公里,即是说,黄河每年可为中华民族创造40平方公里的繁衍生息之地。现在的垦利县和河口区的大部分土地,都是黄河年复一年泥沙沉积而成的“新大陆”。即使在黄河入海水量锐减的今天,黄河这位“造陆英雄”每年仍会为她的子孙造出20万亩左右的土地。
  黄河赐予的三角洲,是一块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黄河入海口两侧新长出的土地,总面积已达15.3万余公顷,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北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栖息地。芦苇、菖蒲、柽柳和各种鸟儿先于人类来到黄河滩上,它们悠哉游哉地伴着三角洲共同生长着。后来,人类也追寻着植物和动物的脚印来了。
  要对黄河水利人致以由衷的敬意,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黄河入海的通道理顺,并保障了黄河口湿地的生态用水――引黄渠长滕结瓜般地串起数百座人工湖泊,如翡翠般散落在广袤的三角洲上,承担起滋养这片新生土地的使命。于是,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便演绎出生命的传奇――百万亩草场,一望无际,一簇簇红花柽柳点缀其中,如片片红云下凡;20万亩人造槐林紧紧咬住赖以生存的泥土,让暴虐的风沙无可奈何,暮春季节,槐花如雪,香气四溢;生命力最为顽强的芦苇遍布水畔,成群连片,夏秋时节,苇浪千重,芦花飞雪;还有,狐兔出没,百鸟云集……
  在广袤“荒原”上,遍布着林立的抽油机――公元1961年春,十几万石油大军开进了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伴随着钻机的轰鸣声,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诞生了,汩汩涌冒的“黑色血液”,通过地下管网流淌到共和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因为有了富饶、美丽的土地,因为有了高产的油田,便聚集了生气、人气和财气,天南地北的人们带着各自的风俗,操着各自的方言,怀揣着各自的梦想,纷纷涌入这里,终于催生了180万人口的黄河口城市――东营。石油及石油化工,制盐及盐化工,轻纺、畜牧、水产和食品等产业在这座年轻的城市中生机勃勃地发展着;还有挺拔的楼群,优雅的小区,洁净的道路,叠翠的公园……统统“又好又快”地长了起来,共同编织出绚烂的城市生活画卷。
  黄河三角洲,这块背靠大海的神奇土地,它的未来将是何等地瑰丽美好,你可以让想象的翅膀恣意翱翔。
  几次去黄河口都想一睹黄河涌入大海时的壮丽景象,但因各种原因都没能如愿。于是,我只好借助想象:在河海交汇处,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扑向蔚蓝色的大海,海水敞开宽广的胸怀将它紧紧拥抱,情意缠绵,难舍难分,终于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行走黄河看水利”之二
  花园口感恩母亲河
  公元日,我作为中国作协“行走黄河看水利”采风团的一员,在郑州花园口,又一次见到了伟大的母亲河。有话想对她说。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开始,越过青甘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投入渤海怀抱。它流经了9个省区,汇纳了千余条大小支流,行程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至迟自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距今150万年前,在今黄河岸边的山西芮城县境内出现了西侯度猿人渔猎采集的身影,100多万年前的蓝田猿人,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7万年前的丁村早期智人……相继在黄河之滨的林莽中挥动着石块、木棒踽踽而行,为摆脱蒙昧,开辟通往成“人”的道路,艰辛地跋涉着。距今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人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最强大的序曲。那时,在黄河支流及其支流的支流的两岸台地上,我们的祖先已开始过上了农耕定居的生活――除了从事锄耕农业生产之外,渔猎、采集和饲养家畜也是重要生活来源。最能代表仰韶文化水平的是制陶业,彩陶文化引领着黄河文明走向辉煌。继仰韶文化之后的又一灿烂的代表,是著名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城的出现是龙山文化的最大亮点,是黄河流域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到处燃烧着区域文明火焰,长江流域有巴蜀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东北方则有燕山地区文明等。但随着岁月的涤荡,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就像来自天边的黄河之水,尽管发轫之初不过涓涓细流,但在愈行愈远的过程中,吸纳百川,愈流愈宽,终成汪洋浩荡之势。可以说,中华文明最终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集大成的!
  先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横空出世,勇敢地打起了黄河――中原文明的旗帜。从黄帝开始,中国进入了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相继率领他们的族群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夏商周三代,是黄河文明的升华阶段,文明之火照耀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一带,首善之区在河洛文化圈内,华夏民族以此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统一国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禹治水催生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开创了父子相传的家天下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这一时期,青铜器散发出夺目的光芒,三代王都巍峨地遍布河洛地区,安阳殷墟埋藏的甲骨文标志着黄河文明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周朝礼乐制度的建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之大成的《易经》的出现,昭示着华夏文化高潮的到来;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兵、阴阳、名等家学派竞相登台亮相,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也使思想文化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其光辉不仅照亮了赤县神州,也成为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进入封建帝国时代,黄河文明达到了鼎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风流人物引领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文明推向了辉煌的顶峰;由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组成的“四大发明”,为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较长江、淮河、海河、辽河、珠江等流域文化发达,并非偶然现象。众所周知,古代社会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远胜于今天。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特别是黄土丘陵地带,最适合人类“穴居野处”。当新石器时期来临后,农耕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主旋律,松软和“自带肥效”的黄土地为使用木―石和后来的铜―石工具进行耕作的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黄河的泛滥还可以“既粪且溉”,大大增加了黄土的地力。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黄河文明一马当先也就顺理成章了。
  黄河是浑浊的。其实,所有称得上大江大河的河流色调大多是浑浊的,浑浊意味着大容量――百川归之,泥沙俱下;浑浊意味着大气派――挟雷霆万钧之力,惊涛拍岸,浩荡千里;浑浊意味着大创造――在漫长的行程中,一路奔涌,一路养育,造就文明,繁衍生物。“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曾对黄河变清之遥远漫长发出了无奈的感叹。人们希冀黄河变清,其实,就黄河的流程经过黄土高原而言,也许黄河永远也不会变清,我们也没有必要倾注无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之变清。黄河的浑浊是其本色,黄河变清,也就不能称之为黄河了,也就没有黄河泥沙俱下的雄浑气象了!
  黄河的颜色与中国人的肤色是一致的,黄河的生命历程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互相映照的,因此我们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当之无愧的!
  公元日,当我随再一次站在郑州花园口的黄河大堤上,凝望着母亲河巨龙般奔腾的身躯,我的血脉不由得随着那翻卷的波涛而喷张起来,胸中澎湃的是粗犷、雄浑、豪迈和神往,耳边又鸣响起那位一生多次改变历史、一生说过无数气吞山河豪言壮语的伟人充满深情的话语:“你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是的,面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儿女只有敬畏、感恩,永远也不会也不敢藐视!
  行走黄河看水利之三
  毛泽东与黄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以它母亲般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同时,黄河又是一条被称为世界最难治理的“中国之忧患”的害河。由于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高出地面许多的“悬河”。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古语云:治黄河者治天下。如何使黄河从根本上改变暴虐为害的历史,是毛泽东牵肠挂肚的一件大事。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毛泽东先是在济南洛口察看了黄河,又在徐州登上云龙山,眺望了黄河故道,并询问了故道情况。在兰考,毛泽东仔细听取了黄委主任王化云关于黄河情况的汇报,并询问了建设邙山水库和三门峡水库的建设问题。接着,他又来到杨庄看黄河险工,在第9号坝上察看了工程和黄河形势。他不无忧虑地问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样呢?”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黄河的形势,毛泽东又驱车来到了水面比开封城高出3~5米的黄河柳园口。他站在堤顶,向北眺望黄河形势,黄河在高高的河床里奔流,回头南望堤外村庄,好像坐落在凹地里。面对这种情形,毛泽东表情凝重,感慨地说:“这就是悬河啊!”对黄河的忧患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大江大河治理说过无数次气吞山河话语的毛泽东,面对着世界上最桀骜不驯的黄河,也表现出了敬畏和谨慎,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殷殷地嘱咐王化云及河南省党政领导:“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离开开封后,毛泽东又登上黄河南岸的邙山,察看了邙山水库坝址和黄河形势。他想对黄河了解得深些、多些。
  毛泽东第二次专门关注黄河是1953年2月。在乘坐的专列上,毛泽东听取了王化云关于黄河治理的方案和近期打算的汇报,并就三门峡水库建设的时间、库区移民问题、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调等问题与王化云进行了探讨。毛泽东在了解有关情况后,高兴地说,革命成功了,事情好办了,治黄问题过去不能解决,只有现在才能解决。在汇报过程中,王化云老想让毛泽东就三门峡工程建设问题表个态,但一向多谋善断的毛泽东仍然谨慎地表示回去再研究。毛泽东深知,黄河的问题实在太复杂,而自己对黄河的认识还远未进入自由王国的阶段。他怕表态错了,给治黄大业带来祸患。
  1953年5月,黄委主任王化云以个人名义向当时主管水利的政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呈报了《关于黄河基本情况与根治意见》和《关于黄河情况与目前防汛措施》两个报告。这两个报告对黄河成灾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黄河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略。邓子恢看了报告后,认为很有见地,遂于6月2日将王化云的两份报告以及他对黄河治理看法的书面意见一同上报毛泽东。毛泽东阅后,对“报告很欣赏”。
  1954年冬,毛泽东在南巡返京途经郑州时,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第三次专门听取了黄委负责人王化云、赵明甫二人关于治黄工作的汇报,并着重谈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规划问题。汇报后,毛泽东还把汇报时用的图纸带回了北京。
  1955年6月,毛泽东在河南省委会客室第四次专门听取了治黄工作汇报,这次他关心的热点是关于黄河治理规划的实施问题。在听取汇报过程中,毛泽东特别关心地问起了1954年制订的黄河治理规划的落实情况,王化云告诉毛泽东,按照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指导思想和综合利用、梯级开发黄河水利水电资源的原则,先后安排了水土保持、引黄灌溉、干流水库等工程,其中干流三门峡和刘家峡工程是近期建设的重点。毛泽东问起人民胜利渠盐碱化的问题解决了没有、黄河下游能否搞航运网。王化云回答说,人民胜利渠盐碱化问题已基本解决了;将来经过治理黄河,泥沙少了,南水北调工程成功了,黄河航运不成问题。
  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洛口又一次视察了黄河,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他深深地惦记着黄河,牵挂着它的安澜与否,因为黄河还没有得到根治,所以到了黄河他仍不死心。
  黄河的安澜与否对中华民族来说始终是一个关系重大的课题。毛泽东所以如此关心黄河的安危,并积极寻求黄河标本兼治的良策,其着眼点主要在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殊难治理的害河,黄河的安危,事关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长治久安。黄河一旦出问题,他怕难以向人民交待。值得庆幸的是,从1946年人民治黄开始到今天,黄河连续近60年伏秋大汛安澜无恙。如果老人家英魂有知,亦应感到欣慰了。然而,要将这条世界最难治的害河根治,对于炎黄子孙来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行走黄河看水利”之四
  壶口瀑布
  在我所观赏过的瀑布中,最雄浑者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一个朋友问我的观后感,我说:如果你崇拜力量,你就会拜倒在壶口的脚下。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的南部,它西濒陕西省宜川县、东临山西省吉县,是九曲黄河一大奇观,为华夏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峡谷段河床坡降大,河谷上宽下窄,上缓下陡,中、上部宽约200~300米,河床底部的凹槽宽仅约30~50米。滔滔黄河进入此段,数百米宽的黄河水骤然收成一束,从20米左右落差的河床顶端奔腾而下,其状如同巨大的悬壶嘴注水,喷涌呼啸而出,“悬注潆旋,有若壶然”,壶口的名称便由此而来。壶口瀑布的高度一般在15~20米之间,虽然在我国众多的瀑布中高度不算很大,但壶口瀑布的水量却是我国瀑布中最大的。巨量的河水,似银河决口,大海倒悬,万马奔腾般地喷涌而下,那恢弘的气势、巨大的声响,当是中华大地上最令人惊叹的奇观了。
  听当地人介绍,壶口瀑布风光,随四季而变换。春季之壶口,上游冰雪开始消融,“桃汛”来临。届时,上游的冰凌不时飘浮而下,汇集在壶口上游宽阔的河道,继而倾泻跌下,如山崩地裂,激起玉屑冰晶,四处抛洒。此时之水色山光,显得格外妩媚。夏秋水胜之时,因水量大,河水漫过凹槽,瀑布就不十分明显,瀑布变成一滩急流;而隆冬季节,沟槽和岩石边缘上挂满巨大的倒垂的冰棱柱,像一排排晶莹剔透的水晶帘,此时之壶口,变成一匹黄练,尤令人神往。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船”、“飞鸟难渡关”之说。因为船行至此,必须拉行上岸,绕过瀑布再入河床;而飞鸟因慑于瀑布呼啸震响,云烟迷漫,惊吓而不得过。
  初夏的一天,当我仰望壶口瀑布时,立即为她横扫千军、雷霆万钧般的力量所震慑。啊,此时壶口所展现出的雄浑、深邃、厚重的刚阳之美,慑人心魄――与其说是壶口瀑布本身的雄浑壮观,不如说是黄河母亲在尽情地挥洒着自己无穷的力量!这不是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张扬和体现吗?
  传说华夏的治水英雄大禹来到壶口,见大山挡住水路,便挥动神斧将其劈开,并凿出了几百米的河槽,导水顺利下泄。还传说大禹治水不辞劳苦,汗流浃背,擦汗时把帽子放在东面的山顶上。等疏通了这里的河道,他片刻未歇,匆忙赶到下游治水去了,遗忘在山顶上的帽子后来化作了一座山峰,就是现在的禹王峰。又传说神工巧匠鲁班也在此留下了足迹――大禹疏通这里后,深深的河槽无法使船只通过壶口。鲁班见状,便从陕西借来神牛,从华山驮来巨石,想填平壶口,却被在这里守护的神龟发现。神龟作法击断巨石,自己因力竭也化石而死,这便是壶口当中显露于水面的那块石头,当地人称之为“龟石”。远远望去,这块龟石在滔滔的黄水中上下浮动,时隐时现,给壶口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神话传说虽不足信,但它透露出的信息却折射出历史的真实――黄河壶口瀑布汇集了黄河的全部水流和力量,流淌着华夏民族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
  1938年,在抗日烽火烧遍神州大地的时候,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黄河壶口,深深地被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所震撼、所征服,汹涌澎湃的黄河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这奔流咆哮的黄河之水,不正是中华民族发出的不屈吼声吗!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随之喷涌而出,于是他在热血沸腾中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发出了“怒吼吧,黄河”的呐喊。回到延安以后,作曲家冼星海的激情被《黄河颂》所点燃,炽热的情感便随着一个又一个跳跃的音符喷涌而出,于是震撼华夏的伟大乐章《黄河大合唱》诞生了。这部表现强烈民族精神的组歌,曾响彻大河上下,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主权和尊严而浴血沙场,殊死搏杀。
  “行走黄河看水利”之黄河入海的地方
  黄河入海的地方――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我探访的脚步不止一次落在它的身上。公元日,我的双脚再次踏上了共和国这片最年轻而神奇的土地。不过,这次的造访,对我而言却意义非凡,因为我是以中国作家协会“行走黄河看水利”采风团一员的身份来的。
  7日早8时,采风团一行从东营宾馆出发,直奔黄河入海口。昨天晚上,我已从有关材料上获取了不少关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比如,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53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再比如,区域内共有野生动物1555种,其中鸟类296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10种;共有植物393种,其中野生动物116种……
  采风团一行先是考察了黄河口湿地公园,在木栈道上亲近着湿地、体验着湿地,听讲解员娓娓讲述着湿地……继而又来到黄河清8浮桥,听取了黄委山东河务局河口局关于河治理情况的介绍,并零距离地感受母亲河的风采。只可惜黄河这时的入海水量仅为60多立方米每秒,仅为维持黄河基本生命的水量,由于水量小,水流缓,泥沙沉淀,河槽中是一泓清水。但这可不是黄河的常态,不见母亲河波涛滚滚、泥沙俱下的雄浑气势,大家不免有些失望,但与母亲河合影留念的热情却一点未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大家登上新建不久、造型独特(为双H造型,寓意为黄河边的高房子)的望远楼,黄河三角洲的全景便尽在眼底了――因为季节的原因,只见柽红柳绿,不见红毯铺地。
  站在孤东海堤上,我们见到了碧波荡漾的渤海。
  才思不敏,写不出更多的东西,不免有些悻悻然。忽然想起前些年曾写过一篇《黄河入海流》的短文,便只好拿它来充个数。
  靳怀@简介
  靳怀@,天津蓟县人,1963年10月生。水文化专家,研究员,中国作家学会会员。编过期刊、志书,干过记者,当过办公室主任。现任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江河志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运河申遗名录遴选专家、中国水利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著有《中华文化与水》、《中华水文化概论》(合著)等学术著作,其中《中华文化与水》(上下卷、90余万字)一书问世后,被誉为“一部水文化的鸿篇巨制”、“水文化的百科全书”,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百种好书”。主编《海河志》卷四、《海河三百问》、《漳卫南运河志()》等史志。出版《水之礼赞》、《追寻大禹的足迹》、《知者乐水》等散文集。2007年元月至今,为《中国水利报?现代兴水利周刊》文化版“智者乐水”专栏撰稿人。2007年,应中央电视台之邀,担任20集大型文化专题片《水与中华》总撰稿。
&&&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日
&&相关新闻:
主办: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
编辑部电话:010-- 业务联系:010-馆藏&4609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图文】在阅读中积累、在活动中强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在阅读中积累、在活动中强化
&&指导你阅读,指导你实践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太原哪里看青春痘好,还会感觉有点痛,山西黄河看痘痘咋样?_百度知道
太原哪里看青春痘好,还会感觉有点痛,山西黄河看痘痘咋样?
我最近脸上老是长痘,硬硬的,轻轻一按还会感觉有点痛,这是咋回事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蛮好的】我觉得
采纳率:32%
严重的青春痘,用我家的中药粉冲剂,一月好完全。
不怎么样,不如苗竹`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青春痘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东流去 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