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能找到LX系列大孔树脂吸附柱的参数(孔径、表面积等)

当前位置: >>
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
Y8S870Z京中警莓大等BEIJING UNlVERSlTY OF CHINESE MEDICINE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 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专业;。:’中莼化学铸究方向:中药笺嗣张嘣嘣谨穗瞬院 磺藿生;。周素蓉导、师:石任兵教授二OO六年六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出盘整日期:塑[:!:!!: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 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 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中文摘要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中文摘要)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从传统医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复苏说起,对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与新进展 从复方化学研究思路,复方配伍研究,以及研究技术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用研究实例进行了说明,对研究中的不足与问题进行了总结。 针对黄连解毒汤和葛根芩连汤,分别对其全方的化学成分研究、药理研究进 行了综述;并对其配伍化学、药理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讨论T-方的生产工 艺及研究现状,并引出本论文研究试图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各技术研究 第一章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各技术研究对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B%乙醇回 流提取N3次,每次加醇B1倍体积量,回流提取Tlmin。其沉淀制各工艺研究结 论为:将提取液浓缩至原体积的Al倍后,在原液状态下加入A盐,使溶液中的 盐浓度达到Clmol/1,再在室温下放置过夜,过滤,得沉淀。最后,对所得滤液 的大孔树脂富集工艺进行研究,结论为:使用C型大孔吸附树脂,用原滤液,以 L2ml/min的流速上样,树脂径高比为l;l{2,按照上样液体积与树脂体积比为 V3:1进行动态吸附,水洗脱xBV,洗脱剂采用B%乙醇,洗脱量为约yBV,洗脱流 速为L2ml/min。 三批样品的制备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提取物得率平均为23.48%,总黄酮 含量平均为21.06%,总生物碱含量平均为11.22%,总环烯醚萜含量平均为 13.30%,桅子苷含量平均为5.92%;总黄酮提取率平均为96.43%,总生物碱 提取率平均为83.16%,总环烯醚萜提取率平均为98.94%。 沉淀物得率平均为7.38%,总黄酮含量平均为33.85%,总生物碱含量平均 为22.91%,总环烯醚萜含量平均为0.99%;总黄酮转移率平均为49.02%,总 生物碱转移率平均为51.25%,总环烯醚萜转移率平均为2.33%。 滤液大孔树脂富集物得率平均为6.04%,总黄酮含量平均为28.21%,总生 物碱含量平均为11.91%,总环烯醚萜的含量平均为31.15%;总黄酮转移率平 均为33.33%,总生物碱转移率平均为21.8l%,总环烯醚萜转移率平均为60.64%。总制备物得率平均为13.42%,总黄酮含量平均为31.30%,总生物碱含量 平均为17.96%,总环烯醚萜的含量平均为14.55%;总黄酮转移率为82.35%, 总生物碱转移率为73.06%,总环烯醚萜转移率为62.97%。工艺稳定性良好, 简便可行。第二章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沉淀合大孔树脂甯j集制各技术研究 2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对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制各工艺进行研究,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全方, B%乙醇回流合提N2次,每次加醇B1倍体积量,回流提取Tlmin。还对其沉淀制 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论为:将提取液浓缩至原体积的Al倍后,在原液状态下 加入A盐,使溶液中的盐浓度达到C4mol/l,再在室温下放置过夜,过滤,得沉 淀。最后,对所得滤液的大孔树脂富集工艺进行研究,结论为:使用C型大孔吸 附树脂,用原滤液,以L2ml/min的流速上样,树脂径高比为l:H2,按照上样液 体积与树脂体积比为V7:1进行动态吸附,水洗脱xBV,洗脱荆采用B%乙醇,洗 脱量为yBV,洗脱流速为L2ml/min。 三批样品的制备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提取物得率平均为23.42%,总黄酮 含量平均为23.20%,总生物碱含量平均为9.14%,葛根素含量平均为I.67%, 甘草酸含量平均为1.11%;总黄酮提取率平均为96.36%,总生物碱提取率为 91.14%,葛根素提取率为90.77%,甘草酸提取率为94.20%。 沉淀物得率平均为5.44%,总黄酮含量平均为37.40%,总生物碱含量平均 为19.38%;总黄酮转移率平均为38.47%,总生物碱转移率平均为47.73%。 大孔树脂富集物得率平均为7.97%,总黄酮含量平均为30.96%,总生物碱含量平均为11.49%;总黄酮转移率平均为43。64%,总生物碱转移率平均为38.83%。总制备物的得率平均为13.77%,总黄酮含量平均为33.67%,总生物碱含 量平均为14.8l%;总黄酮转移率为82.13%,总生物碱转移率为86.56%。工 艺稳定性良好,简便可行。第三部分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第一章葛根芩连汤中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葛根芩连汤中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YWG―c。 (250mmX4.6mm,10啪):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铵:冰醋酸(64.5:35.5:1);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250nm,柱温:室温。 第二章黄连解毒汤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黄连解毒汤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样品用70%乙醇溶解,精密量取适量样 品液至i0.OmL刻度试管内(内有250mg镁粉),将刻度试管置于冷水中,定量 加入盐酸2.OmL(一次0.2mL,分十次加入,20rain内加完)。反应完毕后,至于沸 水浴中加热l小时,取出,冷水冲凉,乙醇定容至i0。OmL,摇匀。在424nm处测 定吸光度。 黄连解毒汤中总环烯醚萜的测定方法:样品用30%乙醇溶解,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适量,加入相应量的磷钼酸试剂,使产生沉淀,过滤后,以4ml经过中性氧化铝柱纯化(柱内径0.9cm,内装氧化铝49),用无水乙醇洗脱lOml。取适 量洗脱液,蒸干。先加入5%的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ml,再加入高氯酸0.8ml。 摇匀后,放置lOmin,放入60℃水浴中,加热15min,取出,冷水浴冷却lOmin, 再加入5ml冰醋酸,摇匀。在540hm处测定吸光度. 上述测定方法均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回收率合格,测定结果准确可 中文摘要信。 第四部分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对合提提取物,沉淀工艺制备所得沉淀物,滤液大孔树脂富集物;以及分提 配比物,水分散沉淀物,滤液大孔树脂富集物上述6个样品进行了HPLC指纹图 谱比较,分析各图谱可以看出,二方合提物和分提配比物化学成分基本类似,从 各主要成分的量来看,合提经沉淀工艺后黄芩苷、小檗碱等主要化学成分在沉淀 中分布较多,比分提后水分散所得沉淀中的量明显增加。相应经沉淀工艺后在滤 液大孔树脂富集的过程中则减轻了树脂柱的负载。指纹图谱比较研究的结果进一 步佐证了该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五部分总结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说明,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探讨。总结了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关键词:中药复方,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沉淀合大孔树脂富粜制各 技术,指纹图谱 4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absorbing resi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adsorption enriching technology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Researchondeposition--macroporous(Abstract)Graduate student:Surong Zhou Tutor:Pro.Renbing Shi of Chinese of(Schoolpharmacology,Beijing medicine,Beijing 100102)This Paper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summary of the rel且ted IReraturesuniversityChineseWiththe recoveryof studiesontraditionalmedical worldwide,thispart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researches of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escriptionon onthefollowingthree aspects一一-methods about chemicalon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tudiesascompatibility mechanismabout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as welltechniquemeans,andexamples.Finally summarize some problems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researches. Summariz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gegenqinliantang andand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search conclude compatibility chemicalonhuanglianfiedutang,andand andpharmacological research.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 research ofthe twoprescriptions,andoneduced the problems that we apply to solve. absorbing resinThe second part:researchdeposition--macroporousabsorption enriching technology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The first chapter:researchondeposition--macroporousabsorbing resinabsorption enriching technology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Investigating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huanglianfiedutangresult showhuanglianjiedutang,thethat―extractdepositionby B%ethanol for N3 times,each time Timin.Otherwise studied it's conclusiontechnology.Thecomes--condensethe liquid to the A1 timesoriginal volume,then add thesodiumchloride to liquid,make the concentration toClmoV 1,stay overnight under the indoor precipitate.temperature,andthen filter,get theObserving the macroporous absorbing resin absorption enriching filtrate.The conclusion comes that--the original filtrate istechnologytoofsubjectedC resincolumn(diameter/high=1:H2)withof thethe absorbing current velocivy L2ml/min,the ratio of resins is V3:1.After eluted witll water with yBVvolumeofsampleandvolume(xBV)),the resin is eluted by B%ethanolL2ml/min.This simple methodwiththe flowrateofcan beput into practice. 荚文摘要 The technology described above were tested and verified through 3 batches of sample.The result showsarethatthe extraction andandpurificationtechnology yied ratioof ofhuanglianfiedutang huanglianfiedutangreasonable,steadyrepeated.Theextract is 23.48%,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 is 21.06%,thecontent oftotal alkaloid iS 11.22%,the content oftotal iridoid iS 13.30%.the contentofgeniposid is 5.92%;the extract rate oftotal flavonoid iS 96.43%,the extract rate of total alkaloid iS 83.16%.the extract rate oftotal iridoid iS 98.94%。 The yied ratio ofhuanglianjiedutang transferringdeposition is 7.38%.the content of totalflavonoid iS 33.85%,the content of total alkaloid iS 22.9l%,the content of total iridoid is 0.99%,therate oftotal rate of total flavonoid is 49.02%,thetransferringalkaloidiS 51.25%.thetransferring rateoftotaliridoidiS2.33%。The yied ratio ofthe fraction enriched by macroporous absorbing resin is 6.04%. the content oftotalflavonoidiS 28.21%,the content oftotal alkaloidisll.9l%;thecontent oftotal iridoid is 31.15%.thetransferringrate oftotal flavonoid iS 33.33%.the transferring rate oftotal 60.64%。 The yied ratio ofalkaloidis 21.81%.thetransferringrate oftotal iridoid isthe total effective fraction iS 13.42%.thecontentof totalflavonoid iS 31.30%。the content of total alkaloid iSl7.96%,he content of total iridoid iS 14.55%。The second chapter:researchondeposition--macroporous absorbingresinabsorption enriching technology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gegenqinliantang Investigating the extractiontechnologyof gegenqinliantang,the result showsthat--extractbyB%ethanolfor N2 times.each time Tlmin.Otherwise studied itsdeposition technology.The conclusion comesthat--condensethe liquid to the A1times original volume,then add the sodium chloride to liquid,make the concentrationto C4mol/1,stay overnightunder the indoor temperature,and then filter it,finally getthe precipitate.Observing the macroporous absorbing resin absorption enrichingtechnologytooffiltrate,the conclusioncomes也砒一the ori酉nalthe absorbingfiltrate is subjectedC resincolumn(diameter/high=1:H2)with ofthe volume ofsample and volumemethod is simple whichCallcurrent velocity L2ml/min,the ratioofresins is V7:1.After eluted withwater(xBV)),the resin iS eluted by B%ethan01 with yBV withⅡle flowbe put into practice.rate of L2ml/min ThisThe technology described above were testedand verified andthrough 3 batches ofsample.Theresultshowsthattheextraction andpurificationtechnologyyied ratioof ofgegenqinliantangarereasonable,steadyrepeetive.Thegegenqinliantang extract is 23.42%,the content of total fiavonoid is23.20%,the 6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各技术研究content of total alkaloid is 9.14%,the content of puerarin is 1.67%,the content ofglycyrrhizic acid is 1,11%;the extractrateoftotal flavonoid is96,36%,the extfactraterate oftotal alkaloid is 91.14%,the extract rate ofpuerarin is 90.77%,the extractofglycyrrhizic is 94.20%。 The yied ratio of gegenqinliantang deposition is 5.44%.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 is37.40%,the content oftotal alkaloids is 19.39%{the transferring rate of total flavonoid is 38.47%.the transferring rats oftotal alkaloids is 47.73%。 The yied ratio ofthe fraction enriched by macroporous absorbing resin is 7.97%. the content oftotal flavonoid is 30.95%,the content oftotal alkaloid isll.49%;the transferring rate of total flavonoid is 43.64%,the is38.83%。 The yied ratio of the total effective fraction is l 3.77%.the content of totaltransferringrate of total alkaloidsflavonoid is 33.67%.the content oftotal alkaloid isl4.8l%。The third part:establishment of the methods of quality control of the effective fraction. Establish method of determinating glycyrrhizinic acid in gegenqinliantang by HPLC,and method of determinating the total flavonoid,total iridoid inhuanglianjiedutang by UV-VIS.nle result shows that these methodateeasy andaccurate,which have nice recovery rate and good repetition,and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The forth part:compare research of fingerprint Analyze the fingerprints.The chemistry content in the separately distill extract resembles those in thejointlydistilled exract.Seeing from main contents withinextracts,the content of baicalin distilling separatelyandberberinewithindeposition prepared byjointlyanddeposition technology are obviously increased than that preparated by technology.Then,when enriched therestdistilmentofeffectivecomponents by macroporous absorbing resin,the toad of them is lightened.The research offingerpints give proofof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for this The fifth part:summarization Summarize andtechnology.analyzethe result ofourresearch.Aswell[is point out theinnovation ofthe research―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prescription;Gegenqinliantang;Huanglianjiedutang;resin absorption enriching technology;despositon--macroporons absorbingfingerprint 前言前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医学模式的变化,以及“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在全世 界范围内掀起了传统医药研究的热潮。与此同时,人们对天然药物研究的关注程 度也大大提高,各国纷纷把目光聚焦中医药这个巨大的宝库,并展开了激烈的竞 争。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优势。而中 药复方正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它是中医辩证论治理论的具体体现。 所以中药复方的研究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尤其是中药复 方配伍规律、作用机制、制剂工艺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对于中药现代 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 黄连解毒汤是清热解毒方中的经典方剂,首载于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 时气温病门,使未出方名。唐代王涛《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始冠名为黄连解毒汤。 本方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一切 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常用于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 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 苔黄,脉数有力。本方用黄连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清肺热,泻上焦 之火为臣;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合为佐使。共以收 泻火解毒之功。无论内服、外服,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 连解毒汤具有明显的抗菌、抗内毒素、抗炎、降压、降糖、降脂等作用。l临床报 道,黄连解毒汤几乎适用于所有血证,尤其是上中焦血证,特别广泛适用于脑血 管疾病以及治疗眼底血管神经性病证,还用于治疗脑中风,高血压,高脂血证, 消化性溃疡出血期,肝炎,胃炎,老年痴呆证,带状疱疹,多种皮炎,失眠,痤 疮,酒渣鼻,荨麻疹等。 葛根芩连汤见于《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 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 甘草组成,具有轻清解肌、清热止利功效,用于治疗太阳表邪内陷所致肠热下利 证。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葛根芩连汤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 解痉、抑制胃肠运动、抗缺氧、抗心律失常、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广 泛应用于治疗菌痢、肠伤寒、急慢性胃肠炎、小儿麻疹、婴幼儿腹泻、附件炎、 下肢瘫痪、口腔溃疡等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 传统中药复方中。合提产生沉淀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方中药味分 别具有酸性基团和碱性基团的复方,合提时常常产生大量沉淀,如黄连解毒汤和 葛根芩连汤。 在复方目前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认为产生沉淀不利于制剂工艺的开展,常将 沉淀弃去不用,但此类复方沉淀量多,且台有大量有效成分,弃去沉淀会造成有 效成分的损失,故,为了避免损失,往往将共提可生成沉淀的药味,分别提取, 进而在制备有效部位的过程中,采取分别富集制各然后混合的工艺流程,这种做 墅――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台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法既费时费工又费设备。而在该类复方的学术研究中,研究者也往往只着重关注 滤液部分中各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忽略了沉淀中含有的大量有效成分,所以常 常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优化类似复方的生产工艺呢? 本论文恰恰利用了此类复方所含药味的化学特性,把促进沉淀产生作为富集 有效成分的一种手段,提出沉淀和大孔树脂富集相结合的有效物质富集思路, 以此类典型复方黄连解毒汤和葛根芩连汤为研究载体,拟建立沉淀合大孔树脂富 集有效物质制备工艺。旨在纠正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偏颇,得出更为科学、合 理的生产工艺。 在两年时间里,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实验研究: 1黄连解毒汤与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各工艺的建立 2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3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现将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1通过对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溶剂倍数的考察,以主要成分 的提取量为筛选指标,确定了二方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对pH值、温度、浓缩倍 数、加盐种类、盐浓度的考察,确定了最佳沉淀制备工艺。通过考察不同型号的 大孔吸附树脂对二方中主要成分的吸附一解析附性能,确定了二方滤液富集用树 脂,:并优选了相应的纯化工艺。最后,由验证实验证明工艺合理、稳定。 2建立了黄连解毒汤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葛根芩 连汤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诸方法均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回收率合格, 测定结果准确可信。 3建立了二方的HPLC指纹图谱,对合提提取物,沉淀工艺制备所得沉淀物, 滤液大孔树脂富集物;以及分提配比物,水分散沉淀物,滤液大孔树脂富集物。 上述6个样品进行了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工艺的合理性。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1沉淀和大孔树脂富集相结合的工艺适合该类型复方的有效部位的制备。 与现行的生产工艺相比,本论文所采用的工艺方法(合提。进而通过沉淀富集和 大孔树脂富集相结合的工艺制备有效部位),更加简便可行;另外,先制各沉淀 分流一部分有效物质的做法,也为滤波富集用大孔树脂减轻了负载,省时省工省 设备。 2在本课题组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方中质曼控制标准进行了补充完善, 建立了黄连解毒汤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葛根芩连汤中甘 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便于对二方进行质量控制。3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比较研究,再一次佐证沉淀和大孔树脂富集相结合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综上,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l首次提出沉淀和大孔树脂富集相结合制备易产生沉淀复方有效部位的新 前言9思路。 2首次将该思路应用于黄连解毒汤和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中,并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该思路适合此类复方有效部位的制备,也为其它该类复 方的工艺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3建立了黄连解毒汤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葛根芩连 汤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完善Y--方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便于对其进行更全 面的质量控制。 4确定了二方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条件,用于指导其配伍研究,也为用指纹 图谱有效控制质量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第一章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1传统医药学的现状亿万年前,蔚蓝的地球孕育出了我们人类,而人类的祖先在长期与大自然抗 争,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不少宝贵的医药知识,这些经验通过几千年 的代代相传,整理总结,摸索提高,形成了现在的传统医药学。 传统医学在多数近代医学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基本消失。现在,世界上仍然 保存着三大传统医学体系即:希腊传统医学体系、印度传统医学体系以及中国传 统医学体系。中国的中医药学、日本的汉方医学和韩国的韩医学都源自于中国的 传统医学。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各自结合本土的具体情况,有所调整、补充和 发展。即便如此,后二者与中医药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中医药的发展对汉方医和韩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传统医药学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它为人 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就中日韩等亚洲国家为例,西洋医学的传入也不 过只有二、三百年的时间,在这之前都是依靠传统医药学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具 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从“神农尝百草”到已经迎来信息时代的今天,传统 中医药学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近年来,随着全球医学模式的变化,以及“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西方医 药界也逐渐意识到西医药的某些局限和缺陷。在对现代医学体系进行深刻反思 后,转而开始关注传统医药学,希望从中得到改进现代医药学思路和方法的启示。 对天然药物研究的关注程度也大大提高,各国纷纷把目光聚焦中医药这个巨大的 宝库,传统医学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国际化,而且各国的研究经费投入呈明显上升 的趋势。例如:美国国家补充替代医学中心(NCCAM)的研究经费2005年就已达 1.2亿美元;一些全球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接踵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大陆建 立研发机构,以求充分利用中国本土的技术、人才,更好的在中药中开发出有价 值、高科技含量的新药;不少国家更是从战略的角度引导这些产业的发展,把此 类药物作为发展重点;在2005年9月举行的第二属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上,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监督官员、专家,知名药业代表等三千余人与会, 探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之路,来自欧盟中草药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表示, 依据欧盟成员国2004年4月达成的协议,在2005年10月30目前,将为传统植物医药产品建立简化注册方案,所有的传统植物医药产品将于2011年4月30日前注册,而美国FDA植物药审评部的负责入指出,植物药的审评环境正在调整, 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问题将得到解决,将会有更多的植物药被允许临床试验。 传统医药学正在逐步重新被全世界所认可、接纳和再探索、再研究。这给全 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是, 文献综述在这个重新焕发“青春”的朝阳领域,竞争也必将愈演愈烈,我们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严峻挑战。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 优势。在新一轮的竞赛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医药事业必将重建辉煌。2中药复方的特点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它是中医辩证论治理论的具体体 现。中药复方是指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 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 复方是由多种药味组成的,医者根据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动态地把握单 昧药的功能,针对病机处方而成。因此,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整体性: 它具有只存在于复方整体水平上,而不同于各单味药的总功效,具有鲜明的整体 性。 2.联系性:组成复方的各单味药之间,单味药与复方之间,以及复方与其作用的对象一人体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广泛存在着特定的联系。3.层次性:复方中的各单位药并不都处在同一层次上,病机有主次,针对病机的药物也有主次 之分。正是这种层次关系,才使得复方的整体性功效千差万别。4.随证变通性: 中药复方具有很大的变通性,表现在可随病机变化调节组方的内容,包括药味、 药量、配伍关系等。因为复方的直接对象是“证”,只有适合“证”的复方才能 有效。【3)O5.临床疗效决定性:一首复方的成形,要经过多次临床疗效的检验,反复修正,只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标准的特征对提高复方的疗效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复方从组成到功效都贯穿着系统思想。组成上,性味归经功效不 同的各单味药一起,共同组成一复方,各单味药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既有相 互促进,又有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且地位上有君臣佐使之别。其功效,只存在 于复方整体水平之上,不同于各单味药功效、也不同于各单味药功效累加的新功 效”’。3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与新进展中药复方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中 药单味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中药复方研究的论著 颇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阐明中药复方的机理做出了贡献。3.1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总体思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筛选出来的中药复方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中药复方一般由多昧药组成,每味中药的成分都极为复杂,复方中可能含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类别的化学成分。因此,有学者形象的说,中药复方 是一个根据中药中医理论和实践通过人工组合形成的、具有疗效的、相对安全的 天然组合化学库。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中的化学成分,大量是单味药本身含 有的,少量是加工炮制及共同煎煮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尽可能的了解中药复方 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对于阐明中医药理论,优化中药制剂工艺,制定质量控制 标准,以及中药创新药物的开发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在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总体思路上,姚新生、石任兵等“。8’指出:首先,必须 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第二,临床主要治疗作用应该和所选择 的药理学指标或者生物活性指标大体平行;第三,在探讨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时, 应采取物质分离与活性筛选同步进行的原则,尽可能采用多种活性筛选指标进行 评估,以尽快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第四,在确定了目标活性成分之后, 探讨活性成分在复方及其组成的单味药中的分布和含量,阐明各单味中药对复方 的贡献大小。同时,在等剂量的条件下进行目标活性成分、单味中药以及复方的 药效学对比,探讨复方配伍规律和优化配方。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提出中药复方 研究的大体程序为:选择目标处方;核定标准处方并确认标准汤剂的药效;建立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对目标成分进行系统评估{追踪分离目标活性成分并确定其化学结构:探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阐明复方配伍规律。 罗国安等”’提出的研究思路为:1.现代分离手段提取有效部位;2.指纹图 谱定性;3.指标性成分定量;4.有效部位和药效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孔令义等“…认为,中药复方化学研究应严格按照中药传统用药方式,熏点 对其水煎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已建立的能确切反映该复 方疗效的动物模型,进行活性跟踪,确定有效部位。建立有效部位的高效液相指 纹图谱,并以指纹图谱为依据,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在动物模型跟踪下,对有效 部位进行系统分离,得到有效成分。由于复方有效成分的多靶性,有时用单一的 动物模型不能完全反映复方疗效时,应同时采用多个动物模型进行跟踪筛选,以 保证最大限度地反映复方的全面疗效,分离鉴定出复方应用过程中全部的有效成 分。还可根据这些有效成分在复方有关单昧药中的含量进行配比,在动物模型上 进行实验,并和复方药理实验结果比较,确定研究出的有效成分是否全面反映中 药复方的药效。 阚毓铭…’认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应采用逆向思维方法。 首先,通过对血清中存在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反向追踪它们的来源。其 次,设计最佳提取分离方案,对中药复方或相应单味中药进行定向提取分离。再 次,将分离出的各化合物,参考它们在血清中的含量、配比和复方中药剂量,从 动物的整体行为到细胞水平进行药理实验评价,筛选研究复方有效成分,研究复 方作用机理和配伍规律。 于德泉““认为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关键切入点和前提是发现活性先导物,从 天然产物中发现生物活性先导物必须更新观念,用创新思维改革传统天然产物研 究模式,采用高效快速分离和高通量活性筛选的组合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路线。我 国丰富的天然资源蕴涵无穷尽的结构多样性,因而是发现特异生物活性先导物, 进而创制新药的最佳来源。对具已知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 或类似物合成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另一重要途径。研究代表性常用中药及其复方的 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梁国刚“”认为目前复方的化学研究方法多集中于研究单体(不包括配位络合 物和分子络合物单体)的化学性质和药效。而且用单体的含量作为质量控制和药 效的标准(用有机溶剂提取的单体含量并不一定等于复方水煎液中该单体的含 文献综述量)。由于复方的化学组成不是一个或几个单体的总和:复方的药效也不是一个或 几个单体药效的总和,所以上述研究方法常常不能反映复方中的各种化学变化, 不代表复方的疗效。这导致部分复方的质量不易控制,药理实验有时重复性差。 问题是现在关于复方溶液化学变化(配位络合物、分子络合物的生成及动力学变 化)的研究不仅很少,而且很难获得资金支持,甚至有时被认为不是正规的中药复 方研究。这种观念应该改变。今后,如果有人研究麻杏石甘汤中的金属麻黄碱, 金属杏仁甙配位络合物、金属麻黄碱杏仁甙,金属杏仁甙甘草酸混合配位络 台物或甘草酸麻黄碱、甘草酸杏仁诫的1:1分子络合物的性质,由此计算出复 方水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物种,就能以各种单体或络合物模拟该处方,从而使复方大大简化,质量控制更加简便可行,并保持复方的药效。这应该是更符合中药复方本身特点的中药研究。3.2复方的配伍研究长期以来,对中药复方药味之间的作用关系,一直是凭传统中医药理论来进 行理解的。但是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要求我们通过实验研究来认识传统配 伍理论,从实证意义上阐明复方配伍的合理性,进而,为改进中药制剂够工艺以及 中药创新新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对中药复方配 伍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尤以对经方的研究最多。经方集中体现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对经方配伍意义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上具有研究必要性,在实验方法上具有操作可行性,而且在相同工作量的 前提下,对经方进行研究可以较研究其他方剂获取更多的信息,取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所以,经方配伍研究是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切入点“”。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方配伍不仅具有实用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周密性。复方的配伍研究,一般都采取逐步减去复方中一味中药或几味中药以观察疗 效变化,逐渐缩小研究范围。通过配伍研究,可以明确方中某种治法或某味药所 处的地位和作用,将分析和综合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可全面、深到、精确地认识 复方本质。3.2.1实验设计方法 3.2.1。l正交设计法中医复方由多种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剂量不一。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中药复方 是一种多快好省的重要设计方法。正交设计是利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使每次 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得到合理的安排,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较全面的信息,从 中找出各因素对试验观察指标的影响,并能找出各因素的主次地位及交互作用, 能发现诸因素各水平的晟佳组合,是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效率最高的设计方法。由于中药复方研究有因素多、水平少、实验误差较大等特点(因素常有6一 10种药物,水平仅大、中、小剂量或用药及不用药2―3种,变异系数多在10%左右),应用更困难,因此人们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对中药复方的拆方进行 了改进,例如下面的均匀设计等。“’”1 3.2.1.2均匀设计法 』――~――一!塑壅查塑塾塑星塑莲鱼查塾煎堕童壅型鱼苎查!塞均匀设计法是将数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于多因 素、多水平的实验研究。因该方法舍弃了正交设计的“整齐可比”的特点,雨让 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充分“均匀分布”,所以需安排的试验次数仅与水平数相等 (而正交设计试验次数是水平数平方的整数倍),大大减少了试验次数,节省了大 量的时间和经费。均匀设计试验的结果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元统计处理,经回归 方程分析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可定量预测优化条件。因此,均匀设计方法适 用于中药复方的配伍实验研究““。3.2.1.3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是利用计算机对经方配伍进行解析的一项新尝试。该方法以方中 药物的性味归经为特征,运用模型数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复方中作用不同的 药物进行分类,据此探讨复方的组方规律。聚类分析结果与该方组方的传统中医 理论相一致“”1。3.2.1.4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拆方分析法此种方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不同治法或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药物性 昧的不同或按“药对”关系进行拆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庆国等””以中医 药传统理论为指导,紧扣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升降相伍,祛邪扶正,调畅气机” 的配伍特点,按照药味特点与中医病机结合分组的原则,将全方药物分为3组.即 辛昧药组(半夏、干姜)、苦味药组(黄芩、黄连,)和甘味药组(人参、炙甘草、大 枣),并作为3个不同的因素,每一因素各设用药和不用药两个水平,采用现代数 理统计学方法进行的实验设计。3.2.2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是其化学成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不只是单昧 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组合,而是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硬种类型:一是量变, 即组成复方后各化学成分的量发生了变化;以定量的观点研究配伍前后各化学成 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原则上应对复方中每种成分(从常量到微量)进行定量测 定.就可获得配伍前后各成分的变化规律,并能找出各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比例 和每种成分的浓度范围,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规律打下基础。 其二是质变,即组成复方后由于各种化学变化可能有些成分消失,也可能有新成 分产生。 比较各药合煎分煎的化学成分就可发现是否有化学反应发生,是否有 新成分产生。可进一步用制备分离的方法制得一定量的样品供分析鉴定,并可用 于药理实验,探索这些新成分与中药复方独特疗效之间的关系“”。 3.2.3药理学研究 对复方配伍的药理学研究对象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主要关注方中的 君药:其二,关注协同配伍:其三,关注拮抗配伍:其四,关注协同与拮抗并存的配 伍:其五,配伍剂量”“。 随着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技术等向中药复方研究领域 的渗透,中药复方拆方药理研究也逐渐由整体药效向器官、细胞甚至分子水平深 入,以验证与探索方剂的作用机制…’。 文献综述目前中药配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单纯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单昧药的作用及其交互作用,往往有脱离中医理论的嫌疑:(2)拆方研究仍主要以某种药效为指标,不能从宏观综合调节水平进行药效分析,因此难以客观揭 示其组方原理:(3)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相对滞后,药理研究与物质基础研究 结合不紧密,对方荆的物质基础变化与药效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不清,难以从根 本上阐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科学内涵。(4)稳定、简易的动物症候模型常不易得, 导致动物实验和临床相脱节。”””“3.3中药复方的研究技术手段 3.3.1谱学与分析、分离鉴定陈耀祖“”认为中药复方化学研究应重视实验方法学研究。如果在方法学上没有突破,则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指出色谱法和质谱法是攻克中药复杂体系中分离分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色谱联用技术的开发应用予以重视,如“免疫亲 和萃取一HPLC―ISI―MS―MS在线联用”技术有可能移植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筛选。 张礼和…’认为中药复方化学研究应运用先进的分离鉴定技术,如CE、HPLC、 Ms以及MS/MS联用等,完成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快速分离鉴定。另外可以把中 药复方化学成分看作~个天然的组合化学库,一些从组合化学库中筛选活性物质 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借鉴用来研究复方化学成分。例如,可以用生物活性筛选手段(如有荧光标志化合物的受体)直接从库中“钓”出有活性的化合物,或通过类似于亲和层析的方法直接从库中吸附有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再通过光谱学方法 确定其结构。 卢佩章等“”认为对于中药复方化学研究,采用以液相色谱为主的各种色谱 手段,配合质谱和各种光谱的综合分析,建立中药复方识别指纹和智能统一信息 数据库十分重要。即以液相色谱为主的多种色谱手段综合分析中药复方化学组 成;建立中药复方的质谱、光谱数据库;利用色谱和质谱、光谱等联用技术进一 步进行中药复方化学组成的信息提取、加工,建立中药复方识别指纹和智能统一 信息库。 梁鑫淼等“”认为由于中药成分复杂,目前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是难点和 关键。色谱联用技术集成了色谱和结构鉴定的光谱手段之优点,是当前最为引人 注目的一种新型分析手段.对于中药复方这样复杂化合物的分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色谱联用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一红外光谱联用、液相色 谱一质谱联用、液相色谱一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和液相色谱与串联的核磁共根波谱、质谱、质谱联用。利用微柱液相色谱(甚至毛细管液相色谱)和大气压下接口 (电喷雾接口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接口)的软电离多级质谱(包括离子阱质谱、三级 四级杆质谱和四级杆与飞行时问质谱的串联质谱)联用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发展方 向。3.3.2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高月等“”设想将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及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 物质基础研究,提出采用多维色谱差异显示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相关 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各技术研究分析技术研究中药复方对细胞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建立基因芯片 及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平台,利用此平台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 多途径作用特点与基因、蛋白表达关联起来,通过比较各自不同的表达差异谱、 表达的器官特异性及表达水平,阐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规律。3.3.3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理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在中药研究中,如果直接将中 药复方制剂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中,易受到制剂的杂质、PH值、渗透压、 电解质等因素的影响。中药中的一些成分需吸收并在体内转化后才产生活性,一 些活性大分子不能经消化道吸收入血,而一旦代谢后作用会消失,因此,体外实 验极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而有些成分在体外试验中无效,而经吸收代 谢后转化为活性成分,或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而发挥药效.致使体外实验与体内实 验不符。如果将中药复方给动物灌胃,然后采血,并分离血清,用含药血清进行 实验,就能避免这一系列干扰因素。有利于发现中药复方中真正有效成分和有效 部位,有利于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开展。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化学是一种 很有发展前景的研究复方的新思路,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 存在一些问题:(1)血清本身内源性成分的复杂性,给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 化学带来了极大困难。(2)中药复方经口服后,血清药物浓度较低.特别是中药 复方中微量成分及蛋白结合率较高的成分.给药物检测和药理实验提出了难题。 (3)不同种届、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 成分及含量,因此,开展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化学研究有待于规范动物的种 届和年龄。(4)因给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数及量也不尽相同, 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血时间…“”。 3.3.4其它 化学计量学、计算机模拟、数据库知识发现等多种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 复方研究中。 3.4研究实例 石钺等“”从银翘散抗病毒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了43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 其中的31个;还建立了有效部位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并测定了有效部位总黄 酮和木质素类成分以及指标性成分醉鱼草苷、异甘草素、牛蒡予苷的含量。 朱静等““对黄连解毒汤抗疱疹病毒有效部位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13个单 体化合物,初步建立了有效部位的HPLC图谱,建立了总生物碱和有效成分黄芩 苷、栀子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并测定了含量。 龚湛文等“”对葛根芩连汤抗病毒有效部位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后,分离的9 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6个,并建立了葛根芩连汤抗病毒有效部位的HPLC 特征图谱,并对有效部位中总黄酮、总生物碱、黄芩苷、葛根素等进行了定量分 析。 刘斌等“”,对苦参汤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鉴定了39个化 为中药复方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干”实验与“湿” 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欢迎。 文献综述合物,其中黄酮类17个,环烯醚萜类2个,生物碱类8个,有机酸类4个,长 链烷醇类2个,甾类2个,香豆素类1个,其它类3个。得到一个新化合物,暂 命名为苦参汤内酯。还对苦参汤的提取工艺、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苦参汤提取物中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环烯醚萜以及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 性成分的定量测定方法,建立了苦参汤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做为控制其质 量的定性指标。 张勇忠等“”报道从镇痛汤的镇痛有效部位(zk煎液的氯仿萃取部位)中分 离得到1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紫堇碱、四氢巴马汀、海罂粟碱、四氢黄连碱、四 氢非洲防己碱、氢化小檗碱、原阿片碱、a一别隐品碱、隐品碱、苯甲酰新乌头 宁、乌头碱。 徐亚娟等“”从人参四逆汤水煎液的抗休克作用的有效组分S一7中分析鉴定 了12种人参皂苷;从有效组分S一1中检出二萜生物碱类物质,初步说明了人参 四逆汤水煎液抗失血性休克作用的物质基础。 吴军等“”研究了补养还五汤抗血栓有效部位及其活性成分。从其乙酸乙酯 萃取部位分离鉴定出4个异黄酮化合物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一7―0一 B―D-葡萄吡喃糖苷、毛蕊异黄酮一7―0―8一D一葡萄吡喃糖苷和1个紫檀烷类化合物 (6QR,11nR)一9,10一二甲氧基紫檀烷一3―0一p--D一葡萄吡喃糖昔。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补阳还五汤中分离得到。 朱华旭等“”“”对白头翁汤的汤剂和沉淀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汤 剂中分离并研究确定了其中14个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和单味药化学成分的比较, 确定了化合物的来源。从沉淀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并与汤剂中的化学成 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沉淀中的化学成分就是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文志明等…““1对山丹芍药汤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氯仿和乙酸乙酯 提取部分分得6个化合物,为丹参酮II―A、苯甲酸、阿魏酸、隐丹参酮、B一谷 甾醇和熊果酸:从水饱和正丁醇提取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分得9个化合物,鉴定为 牡荆素、斛皮素、金丝桃苷、芦丁、芍药苷、原儿茶醛、儿茶素、丹参素和柠檬 酸。上述成分均系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 谭洪根等“”从芍药与甘草共煎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分别为 苯甲酸、芒柄花索、异甘草甙元、甘草甙元、4’,7一二羟基黄酮、芒柄花甙、甘 草甙、没食子酸、芍药甙、异甘草甙和甘草酸。以上各化合均首次从复方芍药 甘草汤中分离得到。 王元喻等…1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对大承气汤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 了分析,共鉴定出柠檬烯,芳樟醇,松油烯-4-0 l,B一按叶醇等56种化合物, 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王燕生等“41将四君子汤和单昧白术的水煎液分别进行了提取分离,从中均 分得苍术醚、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醑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化合物,证明 四君子汤中自术的主要化学成分没有变化,可作为该方的质控指标性成分。 夏云等””对生脉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其水煎液中分离得到了在煎 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煮过程中由复方产生的新成分5一羟甲基一2一糠醛,并探讨了复方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陈婷等“1以2,4,6-三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为指标,对二妙散 水煎剂进行了提取分离,通过对其有效部位进行定性分析,发现生物碱类组分是 起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而醇沉部位虽不含生物碱,但也具有明显免疫 抑制活性,提示生物碱类并非免疫抑制的唯一成分。 聂伟等””六味地黄汤以环磷酰胺处理小鼠为药理模型,抗体生成反应为活 性评价指标,定向追踪分离得到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为酸性 多糖,其相对分子量在5000-40000之间。KiyoharaH””报道从十全大补汤中追踪分离得到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反应的 YY等“”从小柴胡汤中分离获得具有增强NK细胞活性的酸性多糖,酸性多糖。Yamaoka分子量1.2×105,其组成单糖摩尔比为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 葡萄糖:半乳糖醛酸=1:17:3:2l:100:87。KanoY等“”对排脓汤进行了提取分离和活性追踪实验,结果提示排脓散对角叉菜胶所致水肿形成的抑制作用,系枳实中的柑桔苷、新橙皮萤和芍药中的芍 药苷等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周联等””在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药药理问题上,做了有益的尝试,以促 进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以黄连解毒汤及其成分黄芩苷和盐 酸小檗碱灌胃us造型的Balb/C小鼠,采用上海联合基因公司小鼠基因表达谱 芯片(2048个基因),检测中药对小鼠脾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复方的作用 明显优于有效成分的作用,但对具体基因表达影响的分析存在一定难度。基因芯 片技术可以用于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其高通量有助于解决中药作用靶点 多的问题,但目前此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如何正确分析所获 得的大量信息。4.中药复方研究中部分问题中药复方研究是个充满挑战性,考验人们创新能力的领域。近些年来,人们在 这一领域的探索卓有成效,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的因素,中药复方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归纳学者们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 有些研究报道还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阶段,由于缺乏明确的双盲对照,以及 方剂原料、组成及制备工艺的不确定性,质量监控也不得力。一些药效学指标灵 敏度偏底,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难以令人信服。复方的药理研究多数还限 于整体动物观察,缺乏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时所选 的药理模型很难客观反映复方的主要药效,无法切实表达其临床疗效。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基本上沿用西方研究植物药的模式,许多研究还只停留在 单一中药的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研究,对中药复方整体性的化学研究尚且比较少。 文靛综述大多数常用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不明确,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在人体 内各成分所起的作用、多成分如何通过多途径、多靶点产生药效作用以及各成分 间相互作用关系等均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并缺乏用近代科学语言进行表达, 使得中药及其复方产品难于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2)针对中药所治的病或证,缺少良好的现代生理病理学基础研究 中医药的长处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病,但病理机制不明的现状将给中药复 方作用物质基础的阐明带来极大的困难。作用机理不明使得研究时靶点的选择很 困难。现代药理常常仅以“现象”做“靶点”,这显然不够,因此,中医治病机 理的研究有赖于现代病理机制的阐明。 (3)研究工作中多学科交叉、协调和配合还显不足。 中药复方研究本身就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学、化学等等多门学科, 需要这些学科的协同配合,另外中药复方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和建树,借鉴和吸收 其他学科先进方法和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4)复方研究有偏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嫌疑,如何做好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沟通 成为重要课题. 中药复方是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得出的。“证”是任何一个中药复方的临床 基础,中医病机则是制方的理论根据,与“病”相比“证”强调病变的因人而异, 因此,以复方的灵活加减化裁为方略的中药复方治疗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治疗方 式,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然而在当前的复方研究中之一特点被弱化了,更 多的是针对一种确定疾病的,一成不变的成方成药的研究,其固有的活力未能得 到充分发挥。 另外,高速发展的现代药学及相关的分析技术、知识的大量引入使得现代中 药复方研究的理论内涵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理论已经远离现代研究,把中药视为 积累了大量用药经验的天然药库的思想,符合现实的需要,却部分的违背了运用 中药的历史和理论。于是出现了研究方而不讲求方之理法,研究药而不顾忌药之 性昧。与传统中药理论相沟通,进而对其进行发展的研究应该大力提倡。参考文献(1】姚新生,王乃利,邱峰等.21世纪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药与 天然药物,2001,61―66 (2)许济群.方剂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1(3)马承泰,蒋艳霞.对中药复方研究三种方法的评价,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20(3):157(4】贺祝英,吕海涛,罗洪瑜.中药复方研究的新进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2):58(5)姚新生,胡柯.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化学进展,1999,11(2):192―196(6]石任兵,刘斌.高效优质中药复方新药研究新思路探讨(I)一病毒平的 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台大孔树脂富集制各技术研究研究.中药现代化专题博士论坛论文集,1998,96―99【7)石任兵,石钺,刘斌,等,创叛复方中药及质量标准研究之我见.海峡两岸 中药现代化学术会议研讨会一暨华东地区第十五次天然药物化学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2002,227-228(8)梁吉春,石任兵,刘斌.银翘散研究方法的新讨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22(1):37―38(9)罗国安,王义明.中药复方有效部分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初探,1997,19(8):44―45中成药.(10】孔今义,杨智,闵知大.对中药现代化中有效成分研究的思考.中草药,j998,29(5);354--355【11]阚毓铭.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与复方新药开发.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2): 65―67(12)于德泉.展望从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2。24(4):335―338 (13)梁国刚.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67-70(14]赵琰,王庆国.经方配伍研究在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中的地位.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1,24(6):1012.[15]何祥久,邱峰,姚新生.中药复方研究现状和思路.化学进展,2001,13(6):48卜485(16)刘晴,施建蓉.中药复方拆方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l(3):173―176(17)吴翠珍.正交设计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山东中医杂 志,1999,18(9):426 (18)余日跃,朱家谷,谢文光,等.均匀设计法对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7―9. (19)周毅生,刘延福,丁铁岭.微机用于《伤寒论》方中药物的模糊聚类分析. 中成药,1990,12(5):42-44. (20)苏薇薇.中药方剂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中国中药杂志,1997,22(3):186 正常大鼠十二指肠肌电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19 学杂志.2003,9(1):51―54 [23]贺又舜.方剂研究的~些思考.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2):42―44. [24)王双,张永祥.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现状与分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2002,8(3):56―59. (25)陈耀祖.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策略诹议.化学进展,1999,ll(2):188―192 (26)张礼和.我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的一些看法.化学进展,1999,ll188.(21]王庆国,李宇航,赵琰,等.半夏泻心汤配伍规律的拆方研究(III)――一对21(22]赵琰、屈会化、王庆国.复方配伍实验研究的问题与展望.中国实验方剂 文献综述21(2):186―188(27)卢佩章,梁鑫淼,肖红斌.中药组分智能统一指纹数据库.化学进展,1999,1l(2):199―201(28)梁鑫淼,肖红斌,卢佩章.色谱连用技术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世界 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2000,2(4):18―21 【29)高月,吕秋军,刘永学,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00,9(5):307―308(30)何佩珊.血清药理学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应用的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5):8(31)杨彦芳,王玉芹.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规范化探讨.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2000,20(5):380 (32]包金风,刘国卿.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概述. 24(2):89 (33)袁秀荣.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简要回顾.中医研究, 2000,13(2):6l 药学进展,2000,(34)刘成海.中药复方体外药理研究思考.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1):53(35)许沛虎,杨敲群.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湖北中医杂 志,1998,20(6);54 (36)王力倩,李仪奎.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探索.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 13(3);29 (37]王力倩,余上才,李仪奎.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苦参、仙鹤草的 抗肿瘤作用. 11(2):208 (39)徐被杰.中药复方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化学进展,1999,1l(2):202 (40)乔追红,苏钢强,肖培根,中药(复方)KDD研究开发的意义.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1998,21(3):15 (41)石钺,石任兵.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及其作用机理初 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6 (42)朱静,石任兵.黄连解毒汤抗疱疹病毒物质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6 (43)龚湛文,石任兵.葛根芩连汤抗病毒有效物质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5 (44)刘斌,石任兵.苦参汤有效部位物质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2005.5 [45)张勇忠,郑晓柯,冯卫生等.镇痛汤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草药,33(2):106一109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3(5);19(38)粱逸曾,龚范,俞汝勤.化学计量学用于中医药研究.化学进展,1999,[46]徐雅娟,宋风瑞,赵洪峰等,人参四逆汤抗休克作用的有效组分分析, 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舍太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中草药,2002,33(5):392―394 (47)吴军,屠鹏飞,赵玉兰,补阳还五汤中异黄酮和紫擅烷类化合物的分离 和结构鉴定,中草药,2001,32(7):583-585 (48】朱华旭,丁林生.白头翁汤汤剂化学成分的分离研究,中成药,1999,21(6):313―317(49)朱华旭,丁林生。白头翁汤沉淀化学成分研究,中成药,2002,24(4):293―296(50)文志明,徐礼.山丹芍药汤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I)中国中药杂志,2001,26(6):406―408[51]文志明,徐礼.山丹芍药汤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II).中国中药杂志,2001,26(7):474―477(52]谭洪根,刘应泉,冯维秀等.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 杂志。1995,20(9):550--551 (53)王元瑜,王红.大承气汤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4,19(2):93―95(54]王燕生,游保成.四君子汤的研究一圆君子汤中自术主要成分的考察。中 成药研究,1985,(11):33―34(5 5]夏云,李志明.朱丹妮等.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8,23(4):230―231 [56]陈婷,李昌勤,徐强等.二妙散免疫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国实验方 剂学杂志,1995,l(1);7―10 (57]聂伟,张永祥,茹祥斌等.六味地黄汤免疫调节活性成分化学分离的药 理学导向评价.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287―289(58】Kiyohara H.Characterization of mitogenic pectic polysaccharides from Kampo(Japanese herbal)medicine”Juzen-Taiho.To”.Planta Med,1991,57(3):254―259(59 jYamaoka YY Kawakita T,Kaneko M,et a1.A polysaccharide fraction ofShosaiko-To (60)Kano Yactiveinaugmentationof naturalkiler activitybyoraladminis拓ation.Bio Pharm Bull,1995,186):846―849 Saito KI,Miura G et a1.Pharmacological pmperties of galenical inhibitory componentsonpreparationscarrageenin edema formation in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37(3):204-208”Haino.San”(排浓散).Nat Med,1983,(61)周联,王培训,赖小平等.基因芯片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中药新药 与临床药理,2002,13(6):383―384 (62】黄成钢.中药研究的必然趋势一中药复方系统研究.中药中药杂志,2000,35(7):433-434(63)程永现,赵淑敏.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医药学报,2001, 文献综述16(1):63―65(64)林欧文.中药复方研究思路探析.中医药学刊,2001,2l(8);1358一t362 (65)徐乃玉,顾振纶,谢梅林..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002,21(5):ll―13(66)王阶,张林国,孟淑环.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考.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799-801(67)于德泉.展望从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4):335―338(68]吴云珍,李文辉.浅谈中药复方研究概况.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8):23―24 24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第二章黄连解毒汤的研究进展黄连解毒汤是清热解毒方中的经典方剂,首载于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 时气温病门,使未出方名。唐代王涛《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始冠名为黄连解毒汤。 本方由黄连(九克)、黄芩(六克)、黄柏(六克)、栀子(九克)四药组成,具 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常用于大热烦躁, 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 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用黄连泻心火为君,兼泻 中焦之火;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火为臣;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 导热下行,合为佐使。共以收泻火解毒之功。无论内服、外服,均有良好的治疗 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现代研究方法,对本方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 较大进展,现对黄连解毒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化学研究: 1.1成分研究: 朱静“’对黄连解毒汤抗疱疹病毒有效部位群进行提取、分离,得到13个单 体化合物,运用各种色谱、光谱(包括uV、IR、EI―MS、FAB―MS、HR―MS、IHNMR、 13CNMR等)技术或化学方法鉴定了其中的11个。其中生物碱三个,分别是小檗 碱、巴马亭、药根碱。黄酮及黄酮苷三个,分别是黄芩苷、汉黄芩素、木犀草素。 有机酸三个,分别是绿原酸、熊果酸、藏红花酸。环烯醚萜苷一个,为栀子苷。 甾醇一个,为B一谷甾醇。此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连解毒汤中得到,经文 献检索知小檗碱、巴马亭、药根碱来源于黄连、黄柏;黄芩督、汉黄芩素来源 于黄芩;有机酸类和栀子苷来源于栀子;13一谷甾醇在黄芩、黄柏、栀子中均存 在;其中木犀草素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得到,且所组成的四味单味药也末见报道 分离得到此成分。 1.2配伍研究: 郭锡勇等”1对黄连解毒汤不同配伍对盐酸小檗碱溶出得率影响进行了研究, 黄连与黄柏配伍时,盐酸小檗碱含量增高,黄柏单独提取时小檗碱的溶出率为 3.165%,但当黄柏和黄连配伍共提时溶出率为9.438%,其溶出率并不等于两药 材中盐酸小檗碱的简单加和。另外,黄连加黄芩、黄连加栀子配伍组中,盐酸小 檗碱溶出率均较单味黄连水煎液低,认为是黄芩苷与盐酸小檗碱生成沉淀,使小 檗碱的溶出率降低。 王凌等”’也对黄连解毒汤中生物碱的含量做了拆方研究。生药水煎剂中生物 碱的溶出率阻索氏提取测得各生物碱的量作为生药黄连、黄柏的生物碱含量基 准,结果显示,单味黄连水煎剂中4种生物碱的溶出率分别为:小檗碱52.97%、 药根碱64.56%、黄连碱78.90%、巴马汀55.17%。单味黄柏水煎别中小檗碱 的溶出率30.67%,巴马汀为32.92%。认为水煎液中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降低, 文献综述生物碱有损失,且是由游离状态的小檗碱遇热不稳定,易分解导致的。分煎和合煎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若以单味黄连、黄柏水煎所德生物碱的量作为基准。 拆方和黄连解毒汤中各生物碱的溶出量与单味生药比较明显下降,并由于配伍的 不同,煎液中各成分的相互影响不同而使单个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减少也各不相 同。黄连与黄柏合煎具有加和性,4种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溶出均在99.6%以上。 黄连与黄芩、桅子合煎生物碱大量损失,其中小檗碱溶出仅为单味黄连的2.44 %,黄连碱为单味黄连的8.78%,药根碱为单味黄连的51.63%,巴马汀为单 味黄连的50.73%,总生物碱为单味黄连的13.96%。黄柏与黄芩桅子合煎小檗 碱为单昧黄柏的22,61%,巴马汀为单昧黄柏的53.38%,总生物碱为单味黄柏 的40%。四味中药合煎后夺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溶出分剐为黄连十黄 怕11.40%,34.62%,9.79%,42.79%,总生物碱为18.04%。2药理研究2.1抗炎、镇痛作用 秦秀兰等“1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二甲苯 诱发的小鼠耳廓水肿有显著影响,表明有抗炎作用。研究对乙酸所致小鼠扭体反 应和对小鼠热刺激阚值均有显著作用,表明有较强镇痛作用。 曹于平等”’报道,黄连解毒汤提取物500,1000mg/kg能明显降低酵母所致 的大鼠体温升高.但起效没有扑热息痛快:并观察到黄连解毒汤提取物3000mg/kg 可显著对抗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廊肿胀。另外通过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 响实验表明:黄连解毒汤提取500,3000mg/kg剂量,能显著对抗IP醋酸所致的毛 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这表明黄连解毒汤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 该药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关。 王黎曼”1通过抗大鼠佐剂性足爪水肿试验、缓激肽诱导毛细血管通透性升 高试验、二甲苯诱导小鼠耳水肿试验得出:黄连解毒汤能显著抑制蛋清、缓激肽、 前列腺素E致足水肿。但对角又菜致大鼠足水肿无明显影响;能显著拮抗缓激肽 诱导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及染料渗泄抑制率升高,抑制二甲苯致小鼠有耳肿胀, 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数。 王利津等”1报道,黄连解毒汤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小鼠气囊白细胞的游出, 减少PGE2的生成,在体外实验中,黄连解毒汤显著抑制ConA所致的内毒素血症小 鼠淋巴细胞的增殖,但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元影响,且不影响正常及内毒 素血症小鼠的脾细胞生成IL一2。还可抑制脂血糖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成IL 一1和N0,表明黄连解毒汤的抗炎作用主要与抑制IL―l、NO、PGE2等炎症因子生 成有关。 方青等。’在研究黄连解毒汤对AD大鼠的治疗作用时,也发现其对TNF―TNF 一一Y、IL一2这三种炎症细胞因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不 仅能抑制非致炎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而且能抑制致炎因子 所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增强,这可能是其抗炎作用机制之一f9-ljJ。 墅―――――――――――一2.2抗菌作用生堕壅查壹夔塑垂姿鎏盒查翌塑堕童叁型墨楚查堑壅赵国荣等“”研究本方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效果, 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无效。 郭月英等“”报道,黄连解毒汤灌胃给药.对大鼠皮下注射15%啤酒酵母混 悬液引起的体温升高有显著的降温作用,其降温效果与阿斯匹林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高灵玲报道”“,黄连解毒汤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大便产碱杆菌的抑制作用强。 对甲型链球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沙雷菌抑制作用弱。 平泽康史报道[151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的MIC值(最小抑菌浓 度)为1600/19/ml,此值高于抗菌类,按其一次剂量相当于1900ug/ml可有效 预防杀菌后的复发。 姜欣等报道“”,本方在抗菌作用上具有协同效果,单用黄连或黄连索,金 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易产生抗药性,可在原抑菌浓度32倍环境生长,用本方 则可提高抗菌作用,耐药菌株仅能在4倍抑菌浓度生长。2.3抗内毒索作用邝枣园等报道“”,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观察了黄连解毒汤对内毒素类炎症模 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一2)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在2.5kg/L、 1.25kg/L剂量时可有效提高IL一2水平,提示其可升高T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IL 一2水平。 戴锡珍等报道[1SI,以黄连解毒汤提取液,采用显色基质偶氮法进行体外抗内 毒素的实验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有较显著的减毒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以破坏降 解内毒素形态的直接方式而不是对内毒素活性的暂时性抑制,黄连解毒汤不仅通 过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加速内毒素的廓清来发挥作用,其对细菌毒素的直 接中和亦为其主要作用方式。 2.4解热作用 曹于平等”’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提取物对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有显著对抗 作用,但起效没有扑热息痛快。郭月英等“”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对啤酒酵母致 热大鼠发热模型有明显解热作用。孟庆棣等””研究五联疫苗所致家兔发热模型 用本方有明显解热作用,持续时间长,解热效果与阿司匹林一致。 2.5降压作用 荒川和男等”””研究对甲双毗丙酮和加热应激处理造成高血压大鼠模型MHR 在麻醉情况下静脉注射黄连解毒汤提取物0.Img/kg,20min后血压明显下降,心 率减慢。他还进一步研究指出,减去黄连解毒汤中某味生药的减味方提取物和单 味生药提取物对血压的影响实验表明:单味药效果最好的是黄连,去黄连的黄连 解毒汤是减味提取物中效力最弱的,但黄连素没有黄连解毒汤的降压作用.三川 潮等“”在对154种生药探讨中也发现本方中黄芩、黄柏具有较强的Ca2+拮抗剂样 成分。由于Ca2+拮抗剂能舒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故本方的 文献综述降压效果与此有关。岳桂华等”“以黄连解毒汤化裁的黄连解毒降压汤治疗高血 压病人60例,结果表明其不仅有明显的降压疗效,而且能显著改善高血压病患者 的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从而可预防或减少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心血管疾病 的发生。2.6改善脑血流量的作用长泽治夫等””对实验性慢性脑缺血的大鼠口服黄连解毒汤150mg/kg,每日2 次,服用2周,用14C碘安替比林定量放射自显影法进行测定脑血流量。结果表明 增加了脑缺血区边缘组织血流量,减少了缺血区域。东京大学医学系神经内科通 过实验,不仅证实了本方可使局部脑梗塞模型大鼠的缺血部位血流增加,梗塞范 围缩小,也可使大鼠整个脑部平均血流量有所增加,与记忆有密切关系的海马部 位尤为明显,海马周围血流增加,记忆障碍也随之得以改善…’。 徐静华””对此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提取物0.5、1.0、2.Og /kg均能显著增加脑缺血小鼠在水迷宫中的正确反应次数,减少避暗错误次数,并延长其钻洞潜伏期,且对脑缺血小鼠脑内丙二醛(∞A)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徐静华等“61又报道,黄连解毒汤股静脉给药能增加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 脑血流量,其作用机制与减少脑中自由基终产物MDA含量,增加大脑皮质和海马 组织中脑血流量有关。黄连解毒汤灌胃给药4.0、8.Og生药/kg能明显延长双侧 总动脉结扎小鼠存活时间及NaNO:致缺氧小鼠存活时间 吴彦等””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可明显减轻三氯化铁所致大鼠单侧 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的神经症状,减少脑梗塞范围,还能显著降低大鼠双侧 颈总动脉结扎模型大鼠血脑屏障血管通透性及脑组织EB含量。2.7抗血栓作用付晓春等”’2”报道,黄连解毒汤450、900、1800mg/kg能显著延长小鼠体外 凝血时间,家兔灌胃黄连解毒汤150、300、600mg/妇能明显延长血浆凝血酶原 时间、自陶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并能显著抑制ADP引起的血 小板聚集。表明黄连解毒汤具有明显的抗血栓的形成作用,而且作用呈剂量相关 性。2.8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高濑英树等…’经过动物实验表明,黄连解毒汤对乙醇、阿司匹林诱发的胃 电位差低下,呈明显抑制作用,表明本方具有抑制各种刺激而致的胃酶分泌,强 化胃粘膜屏障即保护胃粘膜的作用。Takase Hetall””通过对水侵自动引起应激 性溃疡模型小鼠的研究,发现本方对胃粘膜溃疡呈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鼠烧灼性 溃疡能起到明显促进治愈效果。 吴锦梅等””报道,黄连解毒汤0.85、1。16、2。329/kg灌胃,对小鼠小肠推进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大黄冷浸液引起的腹泻及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小肠运动亢进有明显拮抗作用,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管痉挛有明显的解痊作用。 黄连解毒汤可显著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脲酶活性和对胃壁的附着,并可使消化性溃 疡复发率显著降低(33-34) 中药复方有教物质沉淀合大孔树脂富集制备技术研究有实验证明经口服给予黄连解毒汤可抑制化合物48/80造成的胃粘膜损害。 并揭示黄连解毒汤这种作用机制对胃钻膜组织的黄嘌呤氧化酝(XOD)、髓过氧化 物酶(MPO)活性抑制,清除胃粘膜组织的超氧阴离子与羟自由基有关”“。 太田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101大孔吸附树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