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遭预防校园欺凌告家长书后,身为受害者的家长诉情怎么写

相对校园欺凌中对身体伤害更为普遍的言语暴力有什么好的应对方法?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高考前后是学生自杀高峰?关于青少年自杀那些你不知道的真相
每年高考前后都是中学生自杀高峰期。
今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早上,河北平泉一考生不堪压力跳楼坠亡。
日高考首日,辽宁朝阳市喀左县大城子镇一男考生跳楼自杀。
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五中的一女生考完语文后,跳楼身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自杀成为15-29岁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原因。近年来我国媒体屡屡报道学生自杀的消息,处于人生花季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如何全面地了解中小学生自杀状况,并提早防范,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生自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处于人生花季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令人触目惊心。然而更加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生自杀的统计数据长期处于不公开状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本地、本校的学生自杀事件讳莫如深,导致自杀问题的科学定量分析成为研究“禁区”。
因此,想要对中小学生自杀情况有初步了解,我们只能从论文和公开的网络新闻中综合分析。
论文里可以查到
中学生自杀相关报告
产生自杀意念、制定自杀计划、采取自杀行为是从早期心理活动发展为实际行为的主要过程。目前,国内的多项研究针对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等进行问卷调查,揭示地区性的数据结果。2017年江西省九江市一项面向 300 名高中生的研究表明,高三学生焦虑、抑郁及自杀意念情况均明显高于高二及高一,学业压力及学业压力易感性增加是诱发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因素。面向广州市越秀区一项面对889 名大、中学在校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研究显示,产生自杀意念的比例为9.1%,制定自杀计划的比例为3.8%,尝试自杀的比例为1.2%。
网传某教师群的消息
为能综合分析全国性数据结果,有研究人员采取了Meta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考数据。一项评价年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7%,自杀计划报告率为7.3%,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7%。学习成绩越差,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越高。普通高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职业高中;女性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男性;普通初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报告率低于普通高中,但自杀未遂报告率略高于普通高中。根据这一结果,大约每6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有过自杀意念,大约每14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制定过自杀计划,大约每37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采取过自杀行动。
儿童青少年自杀率数据
众多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每10万人自杀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15年中国的自杀率为10/10万,与2005年(9.9/10万)、2010年(9.8/10万)的数据大致相当,远低于韩国(28.3/10万)、日本(19.7/10万)。曾有针对年青少年因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致死比例的研究,指出自杀比例从2002年的8.79/10万下降到2009年的3.01/10万。
年城市、农村居民5-19岁自杀率(单位:1/10万)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自杀现象一直存在着城乡差异,农村自杀率显著高于城市,但在5-14岁期间,城乡差距却并不明显。根据年城市、农村居民5-19岁自杀率数据,城市的5-9岁组、10-14岁组与农村同年龄组的五年平均自杀率基本相同。年,农村的5-9岁组自杀率逐年下降,而城市的10-14岁组自杀率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城市的5-9岁组、10-14岁组自杀率都超过了农村同年龄组自杀率,城市10-14岁组与15-19岁组自杀率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了0.22/10万。
我国各地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数据差异很大。目前披露的论文数据均来自各地医疗卫生单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数据。北京市的 年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自杀率为0. 33/10万,10-14岁组的自杀比例为6.67%,15-18岁组的自杀比例达到16. 94%;陕西省西安市的年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自杀率为1.03/10万,19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自杀人数为55例;广东省清远市
年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0-18岁儿童青少年自杀人数为267例,其中15-18岁组自杀人数为199例。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按死因的个案统计推算,2015年的15-24岁青少年自杀率较2013年微升2%,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青少年向上流动性低等都对青少年构成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
网络中可以看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小组试图通过中文网络搜索抓取儿童青少年自杀事件,统计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的电子媒体报道及非媒体的网络信息,检查内容、来源后进行重复检查与数据清理,在网页中共计确认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在上述12个月期间,190例为自杀死亡的信息,77例为自杀未遂的信息。从信息来源的地域来看,范围涉及29个省、直辖市和2个台湾、香港地区。
案例总体情况
从年龄年级结构来看,在标注年龄的信息中,13-17岁五个年龄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岁五个年龄案例之和的4.7倍。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要严峻得多。根据网络信息的数据,中学生死亡案例与小学生死亡案例之比约为7.2:1,中学生自杀未遂案例与小学生自杀未遂案例之比约为8.8:1。
从时间段分布来看,案例的发生情况形成明显的波峰与波谷。涉及寒暑假死亡及未遂案例数量相对少。含死亡及未遂案例数量超过25例月份共有5个,依次为:2017年9月、2017年4月、2017年5月、2017年6月、2016年12月。自杀死亡案例数量最多的3个月份依次为:2017年5月、2017年4月、2017年9月。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大多数媒体报道及非媒体的网络信息中,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事发地区、场所、姓名、性别、年龄、年级、自杀形式、原因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隐匿。因此,分析上述数据时存在数量不等的“空白”。
自杀案例时间分布(网络信息抓取)
从性别分布来看(见图2),在标注性别的信息中,男性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杀死亡的案例报告中,男性中小学生案例数量约女性案例数量的1.6倍。
自杀案例性别分布(网络信息抓取)
自杀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知识的增长、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困扰。而家庭、学校、社会所带来的复杂、多元甚至矛盾的问题叠加作用,会对其自我认知、情绪调适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上述死亡及未遂案例的中小学生从产生自杀意念到制定自杀计划、采取自杀行为,原因各异,影响因素并不唯一。解释自杀原因的来源也各不相同。除个别写有遗书者、留有遗言外,有的是中小学生家长认为的原因,有的是学校、老师认为的原因,有的是同学认为的原因,有的是邻居认为的原因,不少消息带有“疑似”原因等字样。在一些案例中,中小学生家长与学校各执一词。另有一些案例,死因没有揭示。
根据研究小组对网络信息的梳理,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提及自杀原因,其中72例是自杀未遂,143例是自杀死亡。归纳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可大致划分为六类:家庭矛盾、师生矛盾、校园欺凌、学业压力、情感纠纷、心理问题。从六类自杀原因分布来看,导致中小学生采取自杀行为的原因从多到少依次为:家庭矛盾(33%)、学业压力(26%)、师生矛盾(16%)、心理问题(10%)、情感纠纷(5%)、校园欺凌(4%),另有其他问题(6%)。
尽管家庭矛盾比学业压力更突出地刺激中小学生采取自杀行为,但仔细分析家庭矛盾原因,会发现诸如“父母责备其成绩退步”、“作业未完成被家长批评”、“因学业与家长发生口角”等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案例的冲突根源是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案例亦有类似情况,诸如“自习或上课被老师没收手机批评”等的冲突根源也是学业压力。学业压力不是仅仅对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起作用,也对学生家长、老师产生诸多影响,激化了学生个体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考虑间接作用的话,学业压力可能才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
自杀原因分布(网络信息抓取)
手机成为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特殊存在。在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中,23例是与手机直接相关,涉及比例超过10%。“家长不给买苹果手机”、“老师没收手机”、“玩手机太晚吵架”等等,反映出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深刻的心理依赖。
抑郁是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心理问题的重要构成。在心理问题所导致的21例死亡及未遂案例中,12例明确提及疑患抑郁症、抑郁倾向、重度抑郁症等。2016年一款名为“蓝鲸”的死亡心理游戏从俄罗斯传入中国,网络信息显示,4例高中、初中学生参与该游戏并自杀死亡。
“蓝鲸游戏”引导青少年自杀,已被多国封杀
异性关系问题、朋辈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诱发因素。11例情感纠纷、9例校园欺凌,反映了在没有精神障碍的情况下,强烈的人际关系冲突对中学生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另外,在归入其他问题的自杀原因中,女中学生遭受性侵的案例有4例。
触目惊心的案例一件又一件
2016年10月,广东河源一位15岁高中男生从宿舍跳楼身亡,他在遗书写到“高中生活才开始就要结束了,感觉自己很累,感谢师生平时对我的照顾”。该生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前后经两次手术,高度近视,平时学习需借助放大镜看书,学习压力大。据同学称,该生平时性格比较沉默,事发前一天学校段考,在知道自己的三科成绩后情绪低落、心里不太高兴。
因学业压力和负担过重导致中小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呈愈演愈烈之势,高强度的学习、考试、排名压力所导致的神经紧绷和神经断裂正在伤害着他们。极端案例一出,往往父母指责学校老师,学校指责家庭教育。其实更应该批评的是无视个体差异的考试评价机制,教师家长用单一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孩子。因为没有取得“好成绩”,无法得到认可的失望和挫败感已经强烈到宁愿放弃生命。
程平源先生在《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中写道:“最典型的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压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改变对成功的定义和标准,还学生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很可能会继续酿成悲剧。
2013年高考结束后,一考生查完成绩后写下绝笔信自杀身亡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7年5月,网上流传一份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汇报给区委、区政府的文件(已得到证实),是关于北理工附中初二学生李某某坠楼事件的情况汇报。据称,因李某某学习成绩不理想,李父将其手机没收,次日,李某某向父索要手机未果,从家中11楼阳台跳下。更让人悲伤的是,李某某的母亲因儿子去世情绪不稳,就在李某某去世后的两天,在家人看护不备时跳楼身亡。
2017年6月,杭州一名13岁男孩因痴迷手机打《王者荣耀》被爸爸骂,一言不合跳楼摔断腿。就在医院劝其转院诊疗以免留下后遗症的焦头烂额之际,男孩对爸爸提要求:“把手机拿来,我要登录下游戏账号。”
目前手机功能众多,承载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视频、书刊、交友软件。对于尚处于中小学阶段、心智发展不够成熟、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而言,一旦沉迷便难以自拔。但是仅把“罪魁祸首”简单归因于手机是不妥当的。亲子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在面临分歧时,家长的不理智和孩子的情绪化特别容易激化矛盾。而回避现实问题和烦恼,在社交网络、游戏等中寻求虚拟生活的群体日益低龄化,正在造成新的沟通障碍。
2016年11月,CCTV13《新闻调查》栏目对青海15岁少年陶承鹏不堪忍受欺凌服毒自杀进行深度调查报道。被同学欺负,被迫夜里给同学跳舞、用热水就遭同学殴打,向老师诉说却反被骂学习不好。他在遗书中写到:“昨天晚上小张打了我一顿,现在我感到头晕眼花,希望老师通知双方家长到医院检查解决,不要告诉张某某是他说的。”
需要重视的是,当孩子遭遇种种来自身体和心灵上的欺侮,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学校和家庭的反馈和保护,极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悲剧。未成年人世界里的欺凌与暴力已经超乎成年人的想象。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在预防措施方面,要求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保护受害者,惩戒施暴者和欺凌者,需要共同行动,不能让已经脆弱的心理再度失望。
我们能做什么
关注学生的幸福感
韩国延世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小组发布的“2016第八次儿童青少年幸福指数国际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每5名韩国儿童和青少年中就有1人有过自杀冲动,韩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指数在22个OECD会员国中得分最低。
根据本文前述的数据,对比韩国的情况,我国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比例仅是略低于韩国,而我国每10万人自杀率却比韩国少三分之二。尽管还缺乏更科学更全面的数据来佐证,但如果采用与韩国儿童青少年幸福指数的同样方法来评估,恐怕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指数不会表现优异。
预防自杀、关爱生命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过早地结束生命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彻底否定,也是或绝望或愤怒或痛苦等种种情绪的最终传递,更是诸多儿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严重缺失的真实写照。面对中小学生的自杀问题,亟待从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方面开展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需要多部门多机构多群体的共同努力。
切实降低学业压力应是通往幸福感的关键路径。应试教育机制极大限制了教育者教学的自由裁量权和学习者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制约了教育者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和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满意度。通过实施优质的素质教育,逐步淡化升学教育影响,改革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减少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降低中小学生因升学压力、学业竞争造成的负面情绪。
因家庭矛盾而自杀死亡及未遂案例显示,一部分中国父母欠缺积极、有效的管教方式,体罚、反复责骂等往往容易激化对立冲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家长需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伴随着家庭教育氛围、学校教育空间的整体优化,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幸福感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减少、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
公开调查登记数据
生命仅有一次,每一个自杀死亡的儿童青少年无疑是“陨落的天使”。参考岁儿童自杀死亡率,从电子媒体报道及非媒体的网络信息中检索到的中小学生自杀死亡数据还很不完整。与此同时,尽管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被报道,但是媒体的自杀新闻数据却屡屡引用陈旧的、不准确的过往数据。例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又一次登上了2016年9月《江淮晨报》的新闻。这一10余年前数据已经反复出现在各大媒体自杀新闻、评论之内,而其滞后性、错误性还没有被充分了解。
缺少完整数据和数据错误引用都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自杀未遂数据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突出的“短板”。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份预防自杀报告《预防自杀:一项全球性要务》中写道:“在一般人群中,自杀未遂既往史是自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而言,提高生命登记系统、以医院为基础的等级系统和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质量是有效开展自杀预防工作所必需的。”自杀未遂案例信息的调查统计对于自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缓解中小学生自杀问题,需要科学研究的深入分析,需要开展自杀未遂者的成长信息追踪。而科学统计和分析中小学生自杀现象离不开相关数据的公开,也离不开自杀话题的“松绑”。
当务之急是建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自杀未遂数据信息披露机制,使之成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职责义务。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披露并不是将死亡及未遂中小学生的个人隐私发布,而是准确报告死亡及未遂人数、原因等,帮助学生家长、学校老师正确认识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严重性,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自杀举措。中小学生自杀死亡、自杀未遂数据信息披露的程度、内容,均有必要成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一项内容。
推动法规制度修订
在每10万人自杀率几乎是中国两倍的邻国日本,在中小学自杀防御措施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2016年日本通过了《自杀对策基本法》修正案,要求所有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要制定对策;规定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完善学校等方面的咨询体制,并以教员等为对象开展研修;学校要同家长及当地居民携手,对儿童和学生进行有关“SOS出动方法”及应对压力方法的教育和启蒙。我国民间时有呼吁制定《预防青少年自杀法》。是否需要单独立法还有待研究,但现有法律制度设计确需调整。
目前,涉及自杀预防的是201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该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相对于上述笼统的条款,比较各地更为具体的“精神卫生条例”,2015年施行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特别规定“教育部门应当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评估和干预”。2016年《甘肃省精神卫生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征求修改意见时亦有这一表述,遗憾最终发布时已删去。
对于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而言,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评估和干预堪称第一道防线,有助于提供专业指导的意见并便于采取可操作的措施。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评估纳入条款,实现自杀预防常态化。
[1] 张勇、刘思凡、汤益民、黄平、李娅雯、钟琴:《江西省九江市高中生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易感性与焦虑 抑郁 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基层医学论坛》2017 年第 28 期。
[2] 周焕宁、余少珍、梁少明、兰智、刘静、姚伯宁:《广州市越秀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3] 董永海、刘芸、刘磊、何维、彭广萍、殷玉珍、陈婷、毛向群:《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第4期。
[4]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的自杀数据,http://apps.who.int/gho/data/view.sdg.3-4-data-ctry?lang=en
[5] 黄雄英、邓希泉:《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宏观态势与辩证分析——基于年中国青少年自杀统计数据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11期。
[6] 王晶:《 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分析》,《首都公共卫生》2017 年第3 期。
[7] 张晓宇、赵国栋、侯斌:《年西安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特征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6 年第4 期。
[8] 朱旭豪、张铭驱、何志礼、汤嘉慧:《清远市年青少年意外伤害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年第5期。
[9] 叶汉亮:《青少年自杀率微升2%》,大公网,。
[10] 延世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韩国儿童青少年幸福指数OECD倒数第一 1/5有过自杀冲动》,亚洲经济网站,日。
[11] 王欢:《日本&自杀对策基本法&修正案获得通过》,环球网,日。
本文整理自《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P1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小标题、引言为编辑所加,文章略有删改。
原文标题:《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问题现象分析》
作者:杨旻,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陈昂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
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杨东平 杨旻 黄胜利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教育频道_新浪教育_新浪网
新闻图片博客视频
第一时间发布教育相关新闻资讯,推送优质内容。
高考家长圈
名校招生访谈,志愿填报讲座,备考经验分享。
国际学校家长圈
国际学校资讯最新发布,解答家长择校难题
新浪高考频道官方账号,从这里迈出高考成功第一步!
艺考家长圈
为艺考生和家长们提供艺考专业指导意见
广东高考圈
广东高考生备考及升学资讯平台。
山东高考圈
发布山东高考资讯、山东高考生备考指导,志愿填报。
四川高考圈
专注为四川高考生提供全面的升学信息。
河南高考圈
发布河南高考资讯、河南考生备考指导,助你梦圆高考
超过30万人正在使用
10万人已测
教育工具箱
共11729个职位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nbsp&nbsp&nbsp新浪公司&nbsp&nbsp&nbsp您所在的位置:&
“校园欺凌”现象问卷调查表
作者: 时间: 来源:
&校园欺凌&现象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为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学校政教处设计了这份问卷调查表。你在本表提供的信息只供学校研究有关问题使用,请放心据实填写。请在相吻合的表述字母序号上打&&&,在&____& 上填写相关信息,除标明&可多选&的题目外,其他均为&单选&。
谢谢你的合作!
&&&& &&&&&&&&&&&&&&汤池中学政教处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的年级:& &&A、高一&& B、高二& &&C、高三
3、你是否听说过校园欺凌&?& &A、是&B、否
4、你平常是否关注校园欺凌事件?& A、是&& B、否
5、你经历过什么类型的校园欺凌?(可多选)
A、没有经历过 &&&&B、被同学取笑或戏弄&& &C、受到暴力威胁或恐
D、东西被别人故意损坏 &&&E、被人抢劫或勒索财物 &&&&F、被人打
G、受到排挤或被孤立 &&H、其他&&&&&&&&&&&&&&&&&&&&&&&&&&&&&&&&&&&
6、经历校园欺凌时你是怎样解决的 ? A、告诉老师家长&& B、忍气吞声
C、报复 &&D、报警&& &E、其他&&&&&&&&&&&&&&&&&&&&&&&&&&&&&&&&&
7、如果你遇见了校园欺凌事件,你会怎样?(可多选)
A、告诉保安、老师或家长& &B、围观& &C、上前制止& &D、报警&&
8、你觉得哪类人容易主动发动校园欺凌?&(可多选)&
A、身体强壮的学生&&&&&&&&&&&&& B、脾气暴躁蛮横的学生&
C、喜欢上网玩暴力游戏的学生&&& D、单亲家庭中的学生
9、哪类人容易成为受害者?(可多选)
A、身体瘦弱的学生& &B、外表不讨人喜欢的学生&&& C、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 D、家庭贫困的学生&&&& E、老师特别关照的学生
10、你认为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人际关系方面教育不足&&& B、家庭教育因素&&& C、社会因素&
D、文化和生活习惯因素&E、学生心智不健全&F、学生竞争压力大与无意义的学习&G、学生缺乏心理指导及法制教育&H、其他:&&&&&&&&&&
11、你认为以暴制暴的方法是否可取? &A、是&B、否
12、你认为采取何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校园欺凌发生? (可多选)&
A、学校加强教育,教育同学友好相处&B、学校对暴力事件中违规学生进行严厉处分&C、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使同学多些机会了解和沟通D、加强学校管理&&& E、重视学生的心理指导
校址:岳西县温泉镇
邮编:246600
电话号码:
版权所有:安徽省汤池中学
备案信息:皖ICP备号
建议IE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泯灭学生校园欺凌念头,比事后治理更有效
近年来,中小学生欺凌事件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提出三点建议,希望以此有效预防和依法处置这一问题。一是对校园“欺凌”展开详细定义;二是设置两级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一为校级,二为县区级或市级;三是建议在相关法案中,完善对未成年人进行惩罚的措施和程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强法律威慑力。
去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预防学生欺凌事件和事后处置等问题给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于综合治理校园欺凌事件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了。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往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把欺凌的念头扼杀在摇篮中,学生欺凌事件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学校只有把立德树人作为己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扣好道德修养的“第一粒扣子”,才有可能达到遏制校园欺凌的目的。
学生犯错,在所难免。有人说,教室就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学生就是在犯错、纠错中不断成长的。因而,处理学生的过错就要有“妙招”,否则会“满盘皆输”,影响学生的人生走向。陶行知奖励打人的学生四颗糖、苏霍姆林斯基奖励摘花的女孩两朵玫瑰等都是教书育人的“妙招”,都使犯错的学生意识到“扣子”扣错了,并心悦诚服地去纠正,这才是有效的教育。
而当今许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具有艺术性的“妙招”,因而教育效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读后感(http://m.simayi.net)粗暴的呵斥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轻描淡写的教育令学生看不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导致学生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甚至犯更为严重的错误。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被教坏的。”学生欺凌现象的出现,与教育不无关系。或许正是因为教育方式的“一着不慎”,才使学生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因此,教育学生需要“妙招”“奇招”,以便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特别是对于犯错的学生,要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及时帮助其纠正扣错的“扣子”。
此外,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校园欺凌事件看似偶然,其实并非如此。许多欺凌事件发生之前,其主角的情绪和行为总会有些异常,只不过家长和老师由于粗心大意忽视了,错失了防止欺凌事件发生的最佳时机。
有效的防范才能有高效的治理,因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要在防范上下功夫。
作者罗义安,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学生家长的感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