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介和代理的区别进和自己进有什么区别

查看: 4910|回复: 20
现在中介也在卖新房,和自己去售楼处看房什么区别?
在线时间 小时
??折扣大?
在线时间 小时
中介就是黄牛
在线时间 小时
没区别 开发商给中介多拿一份提成吧
在线时间 小时
那买的不是更贵?羊毛出在羊身身上
在线时间 小时
和车管所门口的一样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笨亮 发表于
那买的不是更贵?羊毛出在羊身身上
其实就是变相降价啦 通过中介去销售特价房源 不容易被老业主们发现
在线时间 小时
你把中介当小蜜蜂就是了,由中介牵线成交的房产,中介拿提成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别通过中介,肯定有提成,你可以自己和楼盘销售谈价,折扣会更低点
在线时间 小时
几种情况:
1.中介相当于开发商的一个营销推广渠道,你买房不用给中介费,开发商会定期和中介结算佣金,和去售楼处买房没区别(这种情况最多)
2.建筑总包施工单位工程款没收到,开发商直接那房子抵工程款给施工方,也就是工抵房,施工方把房子拿去中介转卖换钱(这种价格一般会便宜一点,但是要做合同变更,有一定风险,在房地产行情不好或者开发商资金困难的时候常出现)
3.中介自己主动做黄牛(这个上海南京有,无锡应该很少,至少我没见过)
在线时间 小时
通过中介帮你买,中介拿提成;售楼买,售楼小MM拿提成。双管齐下,哪个开价便宜哪里买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那买的不是更贵?羊毛出在羊身身上
不存在的 价格是一样的
通过中介无非就是多一个拓客渠道,这个佣金给中介了而已
你去售楼处买 开发商一样会出佣金要给销售员的
只不过在于佣金谁拿的问题
在线时间 小时
别通过中介,肯定有提成,你可以自己和楼盘销售谈价,折扣会更低点
和销售谈也一样,当你进售楼处接待你的销售就有提成(房子成交)。最合算的就是买工抵房,就是有的人怕被坑。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就是淘宝的一件代发
在线时间 小时
可以减少营销费用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对开发商来说,有了中介一层,拓宽了潜在二手市场渠道,缓冲了任何形式的风险如老业主对新房售价的干扰以及售出后对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风险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折扣会更低点
在线时间 小时
arkyxu 发表于
通过中介帮你买,中介拿提成;售楼买,售楼小MM拿提成。双管齐下,哪个开价便宜哪里买
在线时间 小时
不存在的 价格是一样的
通过中介无非就是多一个拓客渠道,这个佣金给中介了而已
你去售楼处买 开发商一 ...
怎么不存在,售楼处肯定便宜不用多说什么。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中介就是二级代理,拓宽销售渠道是主要因素,别的都是瞎猜
在线时间 小时
怎么不存在,售楼处肯定便宜不用多说什么。
不一定,除非你很会谈价
售楼处的置业顾问一样是拿佣金的
两者差不多,甚至于通过中介可能价格还能低一点点
举报电话:&&论坛邮箱:|||||
Powered by第三方登录:正在加载...小号标准大号特大号关闭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当前位置: >>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人教版)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此部分内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饶有趣味且又带有一定想象力的美好愿望,指出这 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从具体事例出发,先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 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 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 社会发展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知道化学与人类进 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展示等,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 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重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 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多媒体、NaOH 溶液(用ㄠ渴⒆昂)、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大世界”字样的纸(表 面为白纸)。 一、导入新课 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 甲:(展示 A、B 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 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甲:[向盛有 A 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 B 液体(AgNO3 溶液)。]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 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 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 C、D 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 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乙:[向盛有 C 液体(NaOH 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 D 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乙:我的节目叫“我为液体添色彩”。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 E 液体和无色的 F 液体) 丙:[向盛有 E 液体(CuSO4 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 F 液体(NaOH 溶液),倒出试管上 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 学密切相关(将ㄠ磕谝禾逑蛞徽虐字脚缛ィ字较允境龊焐摹盎Т笫澜纭弊盅)。 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推进新课 1.介绍什么是化学 教师播放课前制作的有关化学的一组图片。 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 (针对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本 1―2 页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 比较科学的解释。) 教师给出准确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教师简单介绍化学的发展史 (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学科。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 (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可循。 (4)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展示图片: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4.组织活动 (1)小组竞赛 ①列举生活、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②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③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图片展示 ①印度漏油造成孟买海岸污染。 ②一些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巴士,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③泰国首都曼谷拥挤的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④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⑤工业废料“红尘”滚滚。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教学意图:通过化学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 向发展,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化学造福人类。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衣料需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 (2)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使用 (3)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4)汽油、柴油是许多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燃料 本节课是化学的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 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多多利用多 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无 限的向往。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化学的资料,进行网上自学。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开端。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但对 于化学及其特点和应用并不太熟悉,只是感性的、表面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教材编排了 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 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了 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 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 变化和物理变化。 2. 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 哪些是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揭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和主动性。 重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 难点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 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一、导入新课 师: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 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 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正确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 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下面我们来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推进新课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 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 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 1-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演示]实验 1-1(2) 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 1-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 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 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 1-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师:实验 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 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 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 1―1(3)、1―1(4)中,胆矾溶液和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 就是化学性质。 (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 [结论]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 8 页关于物理性质的内容)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 能力。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 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3.实践活动 [演示]实验 1-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结论]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怎么区分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它们,并将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 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 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 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 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 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 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 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推进新课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12 页的“探究”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 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 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 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 取下玻璃杯或烧杯, 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 两端逐渐变黑。(2)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 焰温度最高。玻璃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 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结论] 探究步骤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 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 变浑浊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实验结论 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教学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 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探究]1.对教材第 13 页图 1-11 操作的改进。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教材图 1-11 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①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 ②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3.填写实验报告 教材第 13 页“探究(或实验)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 蜡? 结论 ? 烛 观察到的现象 燃着时 ? 燃 结论 烧? 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后 ? 结论? ? ? ? ? ? ? ? ? ? ?观察到的现象 ? ? ?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 力。在学生实验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预判,以便及时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 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 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 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 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 了什么问题。 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知识与技能 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会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 化学的价值。 重点 正确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难点 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 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一、导入新课 师: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生 1: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 2:吸入的是空气 师: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 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二、推进新课 1.在进行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 (1)二氧化碳可以使过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的 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 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 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 气”。具体步骤如下: (1)“呼出的气体”――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 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 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 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呼出的气体”就收集好了。 (2)另取两个空的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 “吸入的空气”就收集好了。 (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 3.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 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 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4. 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实验, 思考: 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总结] 吸入的空气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少 呼出的气体 多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 5.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多 少少 多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对人体 吸入的 空气和 呼出的 气体的 探究? ?2.实验步骤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的 ? ?(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结论?(2) ? ?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1.实验方案本节课的实验难度并不是太大,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同时, 教师要做好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1 课时 药品的取用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 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锌粒、食盐、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药品,教科书附录 I 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 试管架等仪器(纸槽学生自制)。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畅谈厨房中的液体与固体物质、模仿感悟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倒黄油、取食 盐、取味精等动作。 让学生回忆家中厨房食品柜内生活品的摆放。 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 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想学好化学,就必然先要了解化学实验室。下面就让我们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相关图片。 二、推进新课 师: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 的保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规则”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附录 I 中的药品取用规则, 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分类介绍药品的取用规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师: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展示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 备下次使用。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分析]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 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分析]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 试管竖立起来。 教师演示实验 1-6 和实验 1-7 后,让学生分组操作。 [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分析]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①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②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倒还是缓慢地倒? ③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④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 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做出具体解答: ①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 ②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由慢到快地倒。 ③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④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 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注意事项:(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时,一般取 1~2 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 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结论]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 (4)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 演示:滴管的使用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注意事项:①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 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 ②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③滴管用过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以备再用。 ④严禁用未经清洗、润湿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1 课时 药品的取用 实验室安全规则 ? ? 固体药品的取用 ? ? 药品的取用 ? ? 药品的取用? ?量筒的使用 ? 液体药品的取用 ? ? ? ?滴管的使用 ? ?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进行认真、严 谨的示范,学生要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初次接触操作较为复杂的量筒、滴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如滴管的拿 法有些同学就会出错。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多强调,再就是如果学生 还是犯了这些错误,也要心平气和地纠正,不可大声斥责,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对学习化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故在教学时,教师一定 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遵守化学实验 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形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知识与技能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能正确地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 3.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总结规律,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 药品的加热、洗涤仪器的操作要点。 难点 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 酒精灯、教科书附录 I 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烧水做饭和洗刷碗碟是很平常的事情,相信同学们都做这些事情。但是生活 中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应用到化学实验中来吗?在实验室中给物质加热和洗涤仪器时,所用的 器具和生活中是不相同的,因此有些不同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牢记并遵守,否则可能会导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实验的成功,就让我们 快些来学习这些知识吧! 二、推进新课 物质的加热 (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或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分析出图中提供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要求。 1.引导学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归纳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入酒精,以免失火。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酒精灯从“点灯到熄灯”的全过程。 [思考]如果酒精洒出失火怎么灭火?并分析灭火的原理。 (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与空气隔绝) 3.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实验 1-9],然后分组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尝试判 断各层温度高低的方法。 4. 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到的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以及各层温度不同的验证方法 和理由。 (对于火柴伸入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异常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良好的实验 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给物质加热 1.由瓦特观察水壶内蒸汽将壶盖冲起、掀开提出假设: (1)若水壶内的水只有壶容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会有什么现象?若达到五分之四又 会怎么样? (2)若将水壶的壶嘴堵上一个软木塞,并盖紧壶盖,可能有什么现象出现? 让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分析。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21 页“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弄清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要求。 学生分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汇报 (1)实验的结论;(2)四个讨论题的结果;(3)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论]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住 试管(大约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加热前要擦干试管的外壁;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实验 1-6]进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强 调规范操作。 洗涤仪器 1.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洗玻璃杯、碗、盘等的方法,并说说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2.学生自学仪器洗涤有关内容。 [思考](1)试管洗涤的一般程序; (2)使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4)洗净的玻璃仪器如何存放。 3.让学生尝试用试管刷刷洗试管,并学会观察试管是否已经洗干净。 4.同学交流仪器洗涤的体验。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 一、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2.给物质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二、仪器的洗涤 1.方法 2.标准:玻璃容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热源,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 造成危险; 同样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也较多, 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比较危险的后果。 因此教师除了正确演示并严格要求外, 最好事先培训 5-7 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助手, 让他 们先掌握了正确操作,在其他学生练习时,帮老师来巡视指导,以确保实验安全、成功。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只知其 重要,却对空气到底是什么不十分清楚。因为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 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流动形成风等,所以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 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此外,还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 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们的 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课题 1 空 气 第 1 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理解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了解空气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 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多媒体、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水、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红磷。 一、导入新课 师:空气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可对 空气的组成,相信大家都不十分的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 世纪中叶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 18 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 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空气的主要成分 师: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 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借助天平,以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用定 量的方法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分析]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 积的 1/5。 实验探究 1.实验导入 师: 下面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则, 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 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没有物质。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 2-3 连接装置并进行实验,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 实验结果。 2.分析讨论 师: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1 [提问](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 ,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 5 1 积小于 ?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5 (2)红磷熄灭,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3)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倒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a: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b: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 (1)水面上升不满 的原因可能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未充分冷却就打开止水 5 夹等。 (2)没有,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 (3)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 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 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 [结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 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强调]特别注意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可以理解为每 100 体积的 空气中含氮气 78 体积,氧气 21 体积。另外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不是绝对的一成 不变。 3.纯净物和混合物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 28 页最后两段内容,填写下表: 混合物 定义 组成 表示 性质 联系 注意:自然界的海水、河水中均存在一些除水以外的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而蒸 馏水则属于纯净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分析]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 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 自己的性质。 课题 1 空 气 第 1 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探究 (1)实验方法 (2)实验现象 (3)实验原理:红磷+氧气D D →五氧化二磷 (4)实验结论 2.混合物与纯净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教学时,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1)以讲故事 的形式引出主题;(2)从回忆小 学自然课中关于空气的小实验引入;(3)引导学生阅读。阅读前可以提出几个具体问题来 加以指导。 要引导学生分析“大气污染”的漫画。 此图的中部表示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原因和做法,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点燃纯净物 新人教版下部是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 上部是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 也可以结合美术课, 让学生自己画出身边的环境,然后开辟专栏,供大家展示。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得以提高。第 2 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 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 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 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 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 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 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 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 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 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 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结论](1)能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中燃烧, 但 却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并结合物理性质的概念,你能描述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并完成下 表吗? 物 质 色 态 味 下的密度 溶于水 氮 气 色 体 味 g〃L-1颜 状 气 标准状况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无 气 无 1.251 -209.9℃ -195.8℃ 不易溶于水 3.稀有气体 师: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 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分析]稀有气体曾被叫做“惰性气体” 。这是由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人们在发 现它们的时侯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 们发现有些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 它们改叫为稀有气体。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主要用途](1)保护气(2)电光源(3)激光技术(4)制造低温环境(5)麻醉剂 (二)保护空气 师:空气是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离不开空气, 同时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保护空气 成了人类新的课题。 [展示]环境较好的一组图片,环境被污染的一组图片。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1)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件?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讨论后回答:(1)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向大气中排放的废气等。 (2)温室效应会使海平面上升、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 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 采取的措施。 [思考]假如你当了环境局局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回答](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燃气。 (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 第 2 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物理性质 ? ? 氮气?化学物质 空气是一 ? ?用途? ? 种宝贵的 ? 稀有气体的种类 ? ? 自然资源 性质 ? 稀有气体? ? ? ?用途? ?粉尘 ? ?污染空气的物质? ?有害气体 保护空气? ? ? ? 防止空气被污染的措施教师在课前应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是一些与本地大气 污染有关的事件,让学生感觉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此外,教师可组 织学生阅读书中提供的《空气质量日报》 ,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保护空气的知识。 课题 2 氧 气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3.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4.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化学变化中,体验从化学中学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重点 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四瓶)、火柴梗、硫粉、木炭、铁丝等。 一、导入新课 1 (1)检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气体充满试管的 时,取出试管迅速把快要熄灭的木条 2 伸进试管中(如图所示)。(2)学生观察比较木条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思考:此现象说明什么? 二、推进新课 [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 (2)闻一闻:氧气有气味吗? (3)思考: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 何?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 1.42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 温下,1 升水中只能溶解约 30 毫升氧气。在压强为 101 千帕时,氧气在-180℃时变为淡蓝 色的液体,在-218℃下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氧气的检验 [演示]实验 2―2 [现象]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是否为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演示]实验 2―3 [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 SO2), 是酸雨的主要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成分之一。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硫+氧气D D →二氧化硫 2.能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1)发出红光,燃烧不剧烈,(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的气体; 在氧气中: (1)发出白光、 剧烈燃烧, (2)放热, (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碳 +氧气D D →二氧化碳 3.能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演示]实验 2―4 [现象]铁在空气中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 三铁。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铁+氧气D D → 四氧化三铁 [讨论](1)实验前为什么先加入少量的水? (2)火柴梗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回答](1)防止集气瓶爆裂。(2)引燃。(3)以免火柴梗燃烧消耗氧气。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 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四)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 [提问]实验 2-3、木炭与氧气的反应和实验 2-4 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在填完课本中的空白表格后,经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另一种物质。 [结论]以上三个反应都是生成了另一种物质。像这种由多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就叫做化合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1)铁+氧气D D →四氧化三铁 (2)锌+盐酸D →氯化锌+氢气 (3)氢气+氧气D →水 (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D →氢氧化铁 [答案](1)(3)(4)为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分析]在上述练习中的(1)(3)(4)三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像这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点燃 点燃 点燃点燃 新人教版种有氧参加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强调]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这里的“氧”包括“氧气” ,不等同于“氧气” 。 [结论]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由此可见氧气具有氧化性。 [分析]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 应都那样剧烈、显而易见。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做 缓慢氧化。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小结]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 联系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概念; (2)有无氧气参加。 讨论分析后,完成下表: 化合反应 反应分类 的依据 共同处 相互联系 从外部形成来划分一般为 A+B +?=E 都属于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 氧化反应 从是否有氧参加来划分, 物质与氧 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课题 2 氧 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检验 把带火星的火柴梗伸入集气瓶中(操作),火柴梗复燃(现象),证明该气体是氧气(结论)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硫和氧气 2.木炭和氧气 3.铁丝和氧气 四、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化合反应 反应分类 的依据 共同处 从外部形成来划分一般为 A+B +?=E 都属于化学反应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氧化反应 从是否有氧参加来划分, 物质与氧 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新人教版相互联系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 氧化反应本课题的实验较多,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形成良好的实验习 惯。本课题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利用此点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此 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资料。课题 3 制 取 氧 气 第 1 课时 制取氧气的原理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 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 氧气的制取原理。 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试管(5 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硫酸 铜溶液、小木条、火柴等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到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 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在反应中放出热量。氧气可用来供给病人呼吸, 供给登山、潜水运动员呼吸;还用于气焊、气割,还用于火箭的发射等等。上节课,我们已 经利用氧气做了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们所用的氧气从何而来呢?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法。 二、推进新课 制取氧气有两种方法: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方法:分离液态空气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思考]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属于物理变化,因为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参照教材 37 页图 2-14,引导学生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课件展示]实验 2-5 内容 师: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什么气体? 生:氧气。 师:对!生成了什么? 生: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实验 2-5 的另一项内容。 实验编号 ①过氧化氢溶液 (不加热) ②过氧化氢溶液(加热) ③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④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分析]①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②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③加热二氧化锰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④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 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结论]实验室可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或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有二氧化锰时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可产生氧气,没有二 氧化锰时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 那么二氧化锰是一种反应物, 还是起别的作用呢? [实验]待上述实验④中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又会有气泡产生, 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 [结论]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提示:多次重复上述实验,还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 [分析]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既然二 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 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提示: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过滤、洗净、干 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提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 呢? [分析]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 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 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小结]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 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分析]通过上面的实验可知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反应物,而是一种催化剂。如果我们要把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现象原因快慢 新人教版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这个反应用文字表示出来,二氧化锰应写在什么位置呢? 师: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如: 1.过氧化氢 D D → 水+氧气 [分析]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制取氧气,如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 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 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过渡]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 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实验探究。 2.高锰酸钾D D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析]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氯酸钾也可以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请同学 们用文字表达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3.氯酸钾 D D → 氯化钾+氧气 加热 [提问]上述三个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回答]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而上述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订正。 师:总结 1.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 2.可以从形式上进行比较。 化合反应:A+BD →AB 分解反应:ABD →A+B 课题 3 制 取 氧 气 第 1 课时 制取氧气的原理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D D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过氧化氢 D D → 水+氧气 3.氯酸钾 D D → 氯化钾+氧气 4.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时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 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 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明确氧气制取时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加热 二氧化锰 加热 二氧化锰 新人教版的注意事项。此外,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 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第 2 课时 实验活动 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知识与技能 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会动手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 氧气制取的操作方法。 难点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仪器: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 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 小烧杯、火柴。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这节课我们来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验证 氧气的性质。 二、推进新课 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 要求组内同学自行设计、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并讨论出装置的使用范围。 1.选择装置 展示各组设计的装置,组间互相评判其优缺点。 由上述探讨,归纳出制取氧气的可行性装置(如下图):图一:适合于固体(液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图二:适合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 [提问]现在我们能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吗? [回答]不能,还需要确定收集装置。 讨论后,确定两种收集方法及装置。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方法一: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图三); 方法二: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图四)。2.指导学生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 师:确定了收集装置后,下面我们重点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演示][实验 2-7] [思考](1)在图 2-15 和 2-17 所示的装置中,都有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的收集装置? (3)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4)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刚开始产生气泡时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 (6)实验最后应该怎样操作?最后两步能颠倒吗?为什么? 让学生阅读教材“活动与探索内容”,并总结如下: 制取氧气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 用手紧握气体发生装置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证明装置不漏气。 2.装药品。 3.固定仪器,试管口要塞棉花。组装顺序:先下后上,从左到右。 4.给试管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5.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 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 6.①如果用排水法收集,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先熄灭酒精灯, 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②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验满。 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总结]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操作步骤简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讨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回答]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水分或反应中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 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氧气流带着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 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 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试管炸 裂。 (强调: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空气,如果这时候就进行收集,会导致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所以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再收集) 3.氧气的性质 师:下面我们进行“氧气的性质”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46 页上的内容,并按课 本上的步骤完成实验,然后完成问题与交流。 第 2 课时 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 一、选择装置 二、操作过程 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收集方法:①排水法②向上排空气法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实际上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由于制取 氧气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注意事项多,仍有必要在实验前向学生充分交代清楚。某些操 作,例如,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有必要让学生事先练习,以免实验时慌乱,导致较多的氧气 在空气中逸散而损失。在由两个学生组成的实验小组中,可让一个学生用一根导管缓慢而连 续地吹气以代替气体发生器,另一个学生做排水法收集气体的练习,要求达到能连续地收满 2~3 瓶气体。然后两人交换练习,直到都能较熟练地操作为止。对于铁架台、铁夹、铁圈等, 学生也是第一次亲自操作,因此应让他们做几次操作练习。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教材 共分为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 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 计算等内容。本单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这部分 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性知识也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 困难。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理解、接受。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 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 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 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 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 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大小各 5 只)、试管、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四幅 Flash 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 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 为何不一样宽? 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 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推进新课 (一)分子及其特点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结论 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活动与探究 向盛有约 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 5~6 滴酚酞试剂,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 A、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 加入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C 两个小烧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 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讨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获得结论 1: (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C 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 A 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 分改变,颜色变红。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 较小。 考一考你 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 2.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二)分子与原子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 Flash 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水蒸发 变化 分子 物理变化 没有改变 水通电分解 化学变化 发生改变化学性质 没有改变 发生变化 [分析](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2)H2O 分解生成 H2 和 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 的化学性质发 生改变。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 [回答]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除 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 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 气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纯净 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 [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 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 的。 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1.分子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例如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 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为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课题 2 原子的结构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件及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可能同学们都不熟悉原子,但是提起原子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在 1945 年抗日战争 的末期,美国空军将两颗原子弹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使这两个城市遭受了灭 顶之灾。可见原子弹的巨大威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重大作用。希望 同学们努力学习,使用科技为人类造福。那么原子和核武器原子弹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是 一种怎样的微观粒子?相信同学们对它非常感兴趣,那就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吧。 二、推进新课 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 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53 页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生: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师: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看一下原子核在原 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师: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 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师: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生: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那么电子在哪里进行运动呢? 生: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高速地进行运动。 师:我们知道,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谁来介绍一 下? 生 1: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师:很好!谁再来介绍一下电子的分层? 生: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第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 的也叫最外层。 师:这又叫什么现象? 生:这又叫分层排布。 师: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几层?最多的有几层? 生:最少的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且最少的电子数不超过 2 个,最多的不超过 8 个。 师:原子的质量怎样计算? 生: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 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 师: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 93 千克,即 1.993×10 26 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 57 千克,即 2.657×10 26 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 -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 88 千克,即 9.288×10 26 千克。 师:原子的体积小,质量轻(举例 1 个碳原子的质量),书写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有什 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 师:想一想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问题我们怎样解决的?举例:日常生活中,药片服用方 法用几片/次表示比 0.25mg/次方便得多。 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 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 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2原子的实际质量 1 C原子的实际质量× 12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师:我们引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讲解一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我有一堆水果。有人让我记住每个水果的质量,我选取了一个苹果作为参照物,称其质 量为 100 克, 现称得梨的质量为 300 克, 猕猴桃的质量为 500 克, 分别将这二者的质量与 100 克相除,所得倍数即为梨和猕猴桃相对于苹果的质量,我只要记住梨是 3,猕猴桃是 5 就可 以了。 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课本最后的附录就是相对原子质量表,让学生知道如何查表。) 师:观察表中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发现数据有何规律吗? (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还是“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数+中子数”为题, 引发学生的讨论。) 师: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2 原子的结构 原 子 一、 的 构 成? ?质子(带正电) ? ? ?原子核? ? ? ?原子? ? ?中子(不显电性)? 原子不显电性 ? ? ? ? 核外电子(带负电) ? ?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在原子内作高速的运动 2.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三、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 1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 12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构成”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 缺乏感性认识,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 料的论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 问题中,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 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 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较好的体现。 课题 3 元 素 第 1 课时 元 素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件、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水中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吗? 生:前几节课做实验时用的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含氧元素。 师: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 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 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师: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 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 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师: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生: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 12。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 6 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 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师: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 师: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 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师: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 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 师:投影并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1)水是由 1 个氧元素和 2 个氢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 2 个元素。 生:(1)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2)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师: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生:应该不是。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师: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 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师:放映教材图 4-4 的放大图。(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生:(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师: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师: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师: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生:(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师: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 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 100 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师: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4.化学反应的实质 师:投影并展示“讨论”。 师: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D D → 氢气+氧气 (H2O) (H2) (O2)点燃 通电硫+氧气 D D → 二氧化硫 (S) (O2) (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 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生: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师: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分别由氢气分 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 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 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 同属于硫元素。 师: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生: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 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师:投影并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 概念间的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 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 有数量多少的含义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 量多少的含义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例如可以说, “水里含有氢元 例如,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 素和氧元素”或“水是由氢 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但不 的” ,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 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 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师: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师:投影并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生: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 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课题 3 元 素 第 1 课时 元 素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特点 结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为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不同,但中子数不一定不相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元素的种类 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4.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二、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通过前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 本区别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因此,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给元素下一个定义。在概 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同种 类的原子,然后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 素的概念。安徽省宣城市杨柳中心初中 化学组 新人教版第 2 课时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 重点 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难点 能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一、导入新课 师:为了书写和交流方便,通常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二、推进新课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 活动 1: 师: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提示:阅读课本第 62 页“资料卡片”。) 师:书写规则:“一大二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师: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元素符号,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 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分。 活动 2: 生:集体朗读课本第 62 页表 3-4“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名称。 生:说出老师出示的写有元素名称的卡片的符号。 师:介绍你记忆元素符号的妙方。 2.化学符号的意义 活动 3: 师:元素符号有何意义? (举例说明:如“H”、“N”。) 师: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猎头和中介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